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6-30 16:07:56

导语:在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蓝色经济;山东半岛;高等学校;科技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01-02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涉海高端人才的参与。目前,山东省虽然是海洋人才聚集地,但涉海高端人才中以理科人才居多,工科人才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快速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加强对涉海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制定规划,加快实施,实现海洋人才大省向海洋人才强省的跨越,已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我省高校要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服务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蓝色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方面应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发挥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培养一支高素质海洋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在分析我省海洋人才现状及蓝色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我省涉海高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现状,对高校如何在我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及蓝色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期为高校将来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一、海洋科技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海洋强省,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拥有省级以上的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人,其中院士22名(含外聘),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近2000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处于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成果。科技在我省海洋产业中的贡献率达50%以上,科技创新成为拉动海洋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强力助推器。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靠的是科技,推动科技发展靠的是人才。尽管我省海洋科技走在全国前列,高级海洋人才数量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但却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科研单位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优势明显,海洋高端人才的专业以水产、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物理和物理海洋等理科居多,海洋工程技术人才明显偏少,在我省的海洋科技队伍中,高端人才从事基础理论性研究的占85%以上,海洋工程技术类人才所占比重不足10%,尤其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相对我省快速发展的海洋事业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对海洋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及海洋工程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涉海高等院校应如何应对,值得深思与探讨。

二、山东省涉海高校专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山东省涉海专业分布情况。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共有26个本科专业,主要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环境、船舶制造、港口海岸工程、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地质等。这些专业主要分布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鲁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7所院校,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有12个专业,其余6所院校的涉海专业主要集中在水上运输、水产养殖和船舶工程等领域。中国海洋大学的涉海专业有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地质等。高职院校的涉海专业主要是水产养殖、水上运输、港口运输、港口水利工程等,与海洋高端产业相关的专科专业基本上是没有的。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①涉海学科门类偏少,无法满足蓝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虽然在党和国家对海洋教育事业的关怀下,我国涉海类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明显的成效,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学科门类偏少、教育基础薄弱、毕业生就业面偏窄,以及目前涉海类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蓝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海洋事业及产业的发展和拓展。②海洋类专业单一,缺乏集群优势。由于海洋类学科专业过于单一,分布点比较少且专业过于集中,没有形成专业集群优势。与海洋高端产业相关的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海洋生态等专业空白点较多,导致了海洋类专业人才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还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③人才培养的层次搭配不合理。虽然我省的高端海洋人才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却主要集中在海洋基础科学和传统涉海专业上,缺乏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药物、船舶设计制造、浅海油气勘探与开发、深海矿产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专业的人才,并且涉海专业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多为本科和研究生,缺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涉海高职高专院校较少,层次搭配不合理。

三、山东高校发展战略调整的几点建议

1.增设新兴海洋学科门类,培养蓝色经济高端人才。根据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针对海洋高端产业发展需求,增设新兴海洋学学科门类,如海洋能源、海洋装备与制造等学科,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海洋类学科专业体系,为海洋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促使我国的海洋学理论和应用研究逐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有助于为地方海洋产业的调整与优化升级、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2.新建涉海高职高专院校,培养蓝色经济实用型技能人才。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新建一批涉海高职高专院校,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上交通运输、海洋药物等类专业,一起与高端海洋人才培养院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3.集中优势资源,建设海洋专业群。我省高校通过增设海洋专业学科门类,增加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海洋生态、远洋渔业等空白专业,根据海洋产业带的功能分布、产业链条、岗位需要以及错位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定位,逐步形成协同发展和相互支撑的专业学科群,形成学科集群优势,以解决蓝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人才结构和供需总量的突出矛盾。

4.开创海洋系统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以科技优势促蓝色经济发展。涉海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为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培养出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根据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涉海高校应该提高涉海科研能力,加强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有利于蓝色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不断彰显海洋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继续以高校的科技优势促进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5.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学生的培养还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海洋开发利用设计有很多未知领域,涉海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为海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要求涉海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中,始终以海洋高端产业对人才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对教学模式进行大改革与尝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或“定向式”课等几大模块来构建课程体系,以感知海洋、认识海洋和利用海洋为三个层次和阶段,开设海洋类基础和专业课程,“定向式”模块课的设置直接与现代海洋产业对接,以强化学生专门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社会竞争力,专业方向模块课可以实现多种规格人才的培养。

6.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产业认知度。建立海洋科学产学研基地,直接将企业高端人才聘用为兼职教授,通过为学生开设课程、做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强化在校学生与海洋产业的接触,激发学生学习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的创新热情,以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海洋类高级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蓝色经济大部分是关于海洋高科技及其应用,对专业建设具有较高要求,而当前高校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海洋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存在的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山东高校只有抓好发展战略调整和海洋专业集群建设,才能把握住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促进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诗成.大力构筑蓝色经济高端人才建设工程[J].理论学习,2010,(2):21-24.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涉海企业;工程类专业;人才;互动平台

一、国内外海洋产业的发展状况

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所进行的种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按三次产业法分类,海洋产业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农、林、渔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矿砂业、海洋盐业、水产加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和海洋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涉海企业中的工程类专业”一般指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油气业等行业。

1.国外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美国海洋经济与海岸经济息息相关。海洋经济和海岸经济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海洋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一个小部分,但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而海岸经济则是更为人们所认知的一个领域。美国的经济中,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区的驱动,40%以上的GDP受到了海岸线的驱动,只有8%来自于陆地领域的驱动。海岸经济和海洋经济对于美国整体经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分别占到就业率的75%和GDP的51%。

1998年,加拿大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04亿美元,占加拿大国民生产总值1.4%,为社会提供了12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日本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其发展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所谓海洋经济区域,是指以沿海陆地为依托,向海洋延伸的陆海部分,它是以沿海港口城市为经济中心,以广阔海域为重要经济腹地的经济区域。第二,海洋开发纵深发展。海洋开发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开发;二是海洋技术开发。通常所说的海洋开发多指对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如沿海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这四种海洋产业已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左右。第三,海洋相关经济活动急剧扩大。近年日本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相关经济活动也在急剧扩大,正在形成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2.国内海洋产业发展也很快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5%。海洋产业增加值18742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3222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879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5062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5023亿元。2009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52万人。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5倍:海岸线长达6486公里,占全国总长度的20.3%,居全国第1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有7个连接海洋,沿海或海岛县(市、区)有37个。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到2005年止,浙江海洋经济的状况是: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产出为3123.34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出的6.8%;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稳健发展,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9.7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占全部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8%。

舟山市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市,海洋产业突飞猛进。全市临港工业发展强劲,特别是依托舟山港口及区位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船舶修造业发展亮点最为突出。2006年全市船舶工业总产值达到43.4亿元,同比增长97.1%,发展速度为全市工业行业之最,高出全市平均72个百分点。在船舶修造业发展带动下,海洋运输业发展迅速,海运运力进一步增加,全市现有航运企业159家,运输船舶1546艘,海运运力达到210.26万载重吨,居浙江省第一位,海运大市地位进一步确立。在运力不断扩大的同时,运力结构也加快了调整步伐,船舶大型化、多样化、专业化趋势明显。海洋经济发展保持旺盛势头,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突出。2009年舟山市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增长24.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二、涉海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

海洋产业的发展促进专业人才的需求。“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涉海企业欢迎呢?”据浙海院机电学院学工办日前对舟山40多家与海洋产业有关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问卷显示:70%的企业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条件是不求企业地域限制(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往往在岛屿上),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不苛求名校出身,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其次才是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涉海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学生的素质也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尤为突出。

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许多普通高校大量接收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补充进入教师队伍,一方面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着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特别是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些硕士、博士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在企业生产一线锻炼过或锻炼时间少,分配到学校就马上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的一学期教好几门课,根本没有时间接触生产实际,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想的问题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有的教师虽然从教多年,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时间经常下基层、下车间,长期脱离生产实际,不能跟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由于师资缺乏,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海洋背景。

2.培养目标宣贯不力

有些学校重视招生,但不重视后期的教育,特别是始业教育,有相关调查表明,约有70%的同学在大一进校时对大学的学习、专业、生活都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4]学哪些知识,怎样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怎么锻炼能力等等。学生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及对就业情况的了解,只是按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盲目学习,虽设置多个培养方向,但每个方向培养什么、提高哪些能力不清楚。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近几年大量引进师资,有些教师没有海洋教育背景,对涉海企业的特点了解不够,导致毕业生很难适应涉海企业的需求。

3.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

工程类专业实践性较强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涉海企业更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受扩招和购买设备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越来越少,教学的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另外,我国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缺乏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需求动力不强,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的操作能力比正式职工差,生产效率和所生产产品的合格率比较低,企业往往必须花费时间与金钱进行培训,学生给企业迅速创造利润的可能性很小,不愿意接受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具体工程的管理,动手能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转贴于  4.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定位不准

目前涉海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地被其他类课程挤占,但人文素质尤其是海洋人文素质不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是“80后”、“90后”,对于新一代劳动者,由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择业观念除谋求获得高薪外,更加注重对就业环境的选择,许多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普遍分布在悬水岛屿或偏僻地区,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相对滞后,船舶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跳槽人次与频率越来越高,眼高手低,还缺乏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5.与企业联系不够

在与企业联系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学生去企业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益和利润等,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直接拒绝,高校教师也碍于面子,与企业联系不够,办学效益较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做得不够,学生的视野不够宽阔,创新能力不强。

四、互动平台构建

1.改革内容

(1)理论教学体系改革。根据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求,改革传统的大众化知识系统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增强涉海专门知识为原则,确定富有海洋特色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在对涉海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改革以知识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以开放实验为辅的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由操作型向实物制作型转变。

(3)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有海洋特色的学生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实践、专业综合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技能认证等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企业—高校互动的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过程管理,实现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有机结合。

(4)校企合作体系改革。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素质。第一,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二,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构建企业—高校专家的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第四,成立由涉海企业为主、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革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将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引入企业中,实施现场教学,让企业参与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熟悉企业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6)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根据企业需要,对于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由企业提供,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高校监督考核,有利于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系统化培养。

2.平台构建

(1)构建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实践实训互动平台。[5]创建面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互动机制。改革单一的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使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紧紧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应对企业发展需求的能力。

(2)成立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指导平台。教学改革委员会负责工程类专业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使改革调整后的课程体系符合现代企业特别是涉海企业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工程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特色与优势明显、很快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

(3)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教材平台。工程类专业涉海课程的可选教材数量较少,版本陈旧,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大量学生面向涉海企业发展的要求,但单纯由高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往往存在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操作性等问题,成立由企业与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与审定委员会是当务之急。

(4)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平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学生在第七学期就与企业联系,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最后由企业决定要不要学生,企业只会得到利益。实践证明,企业非常欢迎这样的模式,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五、实施方法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涉海工程类人才专业工作能力要求。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在基本培养计划实施的基础上,着重根据涉海企业特点及企业的要求,在涉海工程制图能力、工程计算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艺和工装设计能力以及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船舶及配套产品设计与建造)等进行强化培训。

构建由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第一,根据企业需求,提出对涉海工程类专业的实习与实践内容,完善相关实践手段,建立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素质。第二,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涉海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海洋工程设计能力,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三,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四,构建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见长。

改革毕业设计方法,创新毕业设计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特别是涉海类企业实习,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提供,高校监督考核,实施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这种方式能大大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的实习时间,企业也非常喜欢这种模式。

第3篇

关键词:宁波;海域使用权;市场化

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而海洋蕴含巨大经济效益,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海域使用权市场化是对所有权的一种分配,在这种分配条件下,可以达到海洋资源效益最大化与可持续利用的实现,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海域使用权市场化能够推动社会资本广泛地参与海洋经济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构建海洋经济市场化机制,以市场化收到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成为各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问题。自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正式通过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也从浙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海洋经济大平台的建设目标。宁波作为规划的主要的核心区城市,结合宁波城区区域特点,重新规划区域海洋经济建设目标,明确提出港口经济圈战略。在此背景下,大量原有的海域使用权发生变更,而现有海域使用权市场化机制的缺失势必影响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因此,加快推进宁波海域使用权市场化机制建设,规范海域使用权的出让、出租、转让等流程,是推动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更好地发展宁波海洋经济极具现实意义。

一、宁波海域资源概况

宁波地处长三角南翼,东有舟山群岛,南有三门湾,西接绍兴市,北临杭州湾。根据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宁波海域海岸线北至宁波绍兴交界、南至宁波三门交界,主要包括“五洋三港湾”。其中,“五洋”指磨盘洋、大目洋、横水洋、峙头洋、猫头洋,“三港湾”指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海岸线南北相连,海岛多,海域资源丰富。根据统计数据,宁波海域面积为8232.92km2(其中内海4475.94 km2、领海2142.23 km2)。海岸线总长1594.4km,其中大陆岸线为835.80km,海岛岸线758.6km。根据最新普查成果,宁波市共有海岛659个,约占全省的1/5,总面积266.3km2,岸线长752.7km,面积500km2以上的海岛为538个。其中乡级以上有居民海岛4个(大榭岛、梅山岛、南田岛和高塘岛),乡级以下有居民海岛15个,无居民海岛640个(已开发154个,未开发的为486个)。全市的海域资源极为丰富,“港、渔、景、涂、能” 是最主要五大资源,区域分布广泛。

1. 东北部、南部的港口资源。北仑港区位于宁波东北部,港口航道条件优越,深水港资源丰富,15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是宁波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北仑港域内水道口多,沿岸陡,具有峡道型港口特有的地质、水文动力特点,同时拥有其他港口所少有的口多、腹大、水深、深水岸线紧靠岸边的优点。因此,北仑港是宁波最具优势的港口资源,为宁波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海港条件,有利于形成港口优势。除北仑港外,海洋南部的象山港、石浦港。象山港与北仑港区位特点接近,可承载万吨级船舶出入,具有近海运输深水港的优越条件,与北仑港一样是宁波发展远洋经济的重要区域。此外,石浦港国内四大渔港之一,目前仍有部分岸线可供开发利用。

2. 西北部、南部的滩涂资源。宁波西北部拥有宁波最重要的滩涂资源,主要分布慈溪(杭州湾南岸)、象山(象山港)、三门湾北部和大目洋沿岸。其中慈溪所在的杭州湾南岸是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滩涂区域。慈溪位于长江沿岸,长江径流每年挟裹约5亿吨泥沙入海,大量泥沙在慈溪沉淀,海沙堆积,形成了丰富的滩涂资源。因此,慈溪海域成为宁波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的重点区域。此外,宁波象山港内、大目洋沿岸和三门湾北岸等也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其中象山港和三门湾是重要的海水养殖场所。

3. 南部海洋渔业、岛屿及海洋能资源。象山港属于半封闭港湾,集聚了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岛屿资源和海洋能资源。港湾条件适宜内海洋鱼类索饵和洄游繁殖,同时又有大量稳定居住和栖息的鱼类和滩涂贝类生物。湾内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丰富,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的经济水产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和海水增养殖区。同时,象山也是岛屿资源的集聚带,主要分布在东部近岸岛屿、宁海强蛟群岛等。岛屿周边植被保护良好,海洋气候适宜,适宜疗养治病和避暑避寒,因此,广泛开发用作旅游。此外,象山也是宁波海洋能资源最为突出的是象山的潮汐能资源和南部海域的波浪能资源。三门湾也拥有丰富潮汐能,仅次于象山。韭山、渔山则是闻名的波浪能重点海域,都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二、宁波海域使用权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宁波海域管理现状

1. 海域管理机构逐步健全

宁波市海域管理分为市县两级,市级管理主要由海洋与渔业局海域管理处、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海洋与渔业咨询服务中心、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中心部门构成。此外,还有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域论证乙级、海洋测绘丙级)、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海域论证丙级)、海洋开发研究院(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宁波分院)、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分院等四家技术支撑单位。县级海域管理主要通过各县(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科进行管辖,覆盖象山、宁海、北仑、鄞州、慈溪、镇海、大榭及梅山保税港区。

2. 海域出让供应管理和海域价值评估机制日趋成熟

2012年9月17日宁波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宁波市人民政府凭海域使用手续办理用海项目规划建设审批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对海域出让供应管理和海域价值评估体系建设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一是由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围填海,规划用于建设的海域供应参照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应办法执行;二是根据《浙江省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海域使用权管理办法》文件,处理经营性用海的使用权出让;三是建设用海域级别和基准价格原则上由县级以上政府确定并进行定期,海域级别和基准价格体系未建立前,参照邻近土地基准价格一定比例测算海域使用权基准价格;四是由海洋与渔业局及相关部门共同制订和完善建设用海域使用权定价体系,具体措施借鉴建设用地使用权定价方法。

3. 海洋环境综合管理体制已建设完成

海洋环境保护是推进海域使用权市场化,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宁波不断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在建立防灾减灾综合管理基础上,完善健全了海洋环境保护与体制。一方面,确立多部门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执法体制,由海洋、环保、农林、经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执法。以国家环保基本政策法规为依据,严格执行新建、扩建项目的环评审议制度,同时重点开展排污源头管理、排污控制及关停严重污染企业等系列管理。另一方面,由海洋局牵头,联合环保、海防等部门,先后建立了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及防御决策体系和海洋污损应急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宁波的海洋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应对突发性海难和重大海洋污损事件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 跨区域海域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随着宁波海域使用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跨区域海域开发与保护管理问题日益凸显。结合宁波海域使用管理及海域使用市场化的特点,借鉴其他省份海域管理经验,成立了海洋经济领导小组,探索建立宁波海域协调机制,为解决跨区域海域问题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例如象山出台《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成为港区保护和利用参考和依据。同时由象山港区域综合协调管理领导机构,统筹区域海域重大事项的任务部署、制定决策及负责部门和区域间的协调,破解海域管理地方保护、管理部门职能交叉下的管理真空或执法不统一等问题,改善海域管理及服务能力,提高海域资源的跨区域使用。

5. 海域市场配置机制逐步规范

目前,宁波除公共基础设施用海和其他公共公益用海等不适宜公开出让的外,经营性用海由县级人民政府和海洋部门组织海域使用收回储备整理后,均可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市场配置和公开出让。县级(含)以上重大重点项目用海、或者其他不适宜公开出让的,凭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投资主管部门相关书面意见,可以采取行政审批出让或者协议出让。

(二)宁波海域使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出租、发包海域使用权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是宁波存在的问题,还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海域实行中央、地方两级管理模式,中央负责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在中央授权下负责管理的落实与执行,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的自。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为活跃海域使用市场环境,长时间制定执行的海域使用金标准较低。一次性付出较低的使用成本,保障了长期稳定的使用收益,使用者缺乏提高海域资源使用效率的动力,致使海域资源难以高效利用,造成了海域资源的浪费。

2. 宁波整体的海域使用效率不高较为突出。虽然宁波拥有丰富的海域资源,各区域海域具有明显的海域资源特色,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和先进的开发方式,现有各地各类的海域资源使用呈现低增长、低收益,整体经营水平偏低。目前宁波的海域使用市场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海域资源大都通过行政安排进行配置,缺乏市场引导,大大降低了海域使用效率的使用效率。

3. 海域使用权市场化的基础性工作不完善。海域使用权市场化离不开基层海洋管理机构的监督、技术信息服务及基础研究指导,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海域使用权市场化的进程。从基础管理能力看,宁波市县两级的海洋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基础管理机构成立不久,相关部门装备投入不足,具有海洋管理专业基础的基础工作人员严重短缺。此外,由于基层海洋事务的多头管理,各部门掌握不同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海洋资源信息数据,基层海域使用管理问题的研究更是接近空白,基层机构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4. 海域资源市场化处于较低发展层次。目前,宁波海域资源市场化运作处于初级阶段,基于资源配置市场的发展,进一步衍生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由于二级市场起步较晚,解决海域资源的转让、流通等问题,仍然面临方式单一、参与主体较少以及市场分工不够明确,海域使用权市场化依然面临低层次运作。

三、进一步推进宁波海域使用权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划分海域资源,提高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

依据宁波市海域资源现状,科学划分资源类型,结合各区域的特点及资源分布实际情况,制定宁波海域资源市场化规划和目标。一是基于系统调查和统计,全面充分了解海域资源市场化需求及困境,相应制订出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实施方案;二是动态监测海域资源使用权一级和二级市场活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系;三是依据科学的资源分类,构建多层次的海域资源市场化机制,为海域资源市场化转化提供更多的途径。

(二)健全海域使用权市场化机制,优化海域使用权的配置

借鉴国内其他省份做法,在一级海域市场,采用差异化市场化机制。一是对难以形成竞争的经营性项目以及养殖用海、公益项目等基于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用海项目,可采用行政审批出让方式;二是可能形成市场竞争、各地在同一海域具有两个以上意向用海单位或个人的经营性项目,可通过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解决上述项目的出让。此外,可通过完善出资、转让、出租、抵押、继承等海域资源转让机制,建设一个有全面的信息交互以便使交易更为便捷的二级市场。

(三)建立相关的制度原则,为海域使用市场化提供制度保障

按照物权公示原则,建立海域使用权确权登记和流转登记制度,明确登记的目的以及海域使用权登记的公示作用和使权利发生变动的效力。借鉴土地价值评估经验,建立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制度,参考国际海域资源划分标准,确定海域资源的科学分类和等级依据;同时,还需明确补偿主体和计算标准,建立海域使用权征用补偿制度,明确补偿主体以及补偿的项目和计算标准。

(四)搭建海域使用权交易平台,为海域使用市场化提供平台服务

基于国内其他省份海域使用权交易平台建设的探索实践,归纳整理相关经验作法,应尽快搭建海域使用权交易平台,进而推动宁波海域使用市场化进程。例如可以在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海域使用权流转管理中心指导下,设立市县级的海域使用权交易中心。作为市县海域使用权转让、流通的交易平台,同时在此平台上开展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海域使用权出让的招标、拍卖及挂牌交易,为市场提供海域使用权出让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淼,袁栋.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性资产流失问题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7(06).

[2]王利明.试论《物权法》中海域使用权的性质和特点[J].社会科学研究,2008(04).

[3]张翔.海洋的公物属性与海域用益物权的制度构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06).

[4]许雄,许蔚茜.物权法视角下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出让制度的完善[J].河南财政法大学学报,2015(01).

[5]冯友建,张鹤.宁波市海域使用权价格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8).

[6]丁黎黎,王晓玲,王垒,王正伟.基于多种用海功能的海域使用权拍卖机制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21).

第4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生态建设视角下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探寻――以漳州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1日

福建是党的十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省,拥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作为省内拥有海洋资源优势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的漳州,在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海洋生态建设问题。

一、漳州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漳州市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997.7亿元,增长21.2%,占全市GDP比重从2011年的19.8%提高到20.7%,初步形成临港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科技、海洋渔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但从生态建设视角来看,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海洋生态环境失衡的压力趋大。漳州正处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按照“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未来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将占据主导,2013年占68%,2015年为77%,2020年为72%。其中,临港工业发展将成为漳州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漳州当前港口及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投入相对不足,综合集输运网络相对滞后,仍有陆源污染物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海域;池塘养殖开发规模过大,含有大量的养殖废水排海;大面积单一品种的浅海设施养殖,导致海水营养成分失衡,海洋生物群落组成改变,藻类衍生,严重影响了周围海域海水质量,这些都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陆源污染仍是海域污染的源头。根据《2011年漳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漳州监测的1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其中6个存在超标排放污染物现象,超标污染物有总磷、粪大肠菌群、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和六价铬。龙海市龙海桥市政排污口邻近海域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其中水环境质量为极差;常山开发区竹港排污口邻近海域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随着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出,对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造成负面影响,临港工业发展也会受到环境容量制约。今后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经济片段化特征明显。漳州海洋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比较滞后,海洋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目前,海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资源依赖型产业占相当大比重,海洋经济增长以资源和环境的损耗为代价,还没有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海洋经济增长,增长方式粗放。海洋三次产业中除了海洋渔业,大部分是利用海洋作为通道和载体的港口航运和临海工业,对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的内涵式产业很少,工业产品的总体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名优产品、名牌产品较少,产品外向度不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能形成规模,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代表价值链高端的港口物流、航运服务、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发展还比较滞后,战略产业不突出。从2012年漳州市海洋经济数据看,三次海洋产业比例为16∶49∶35,第二产业比重偏小,竞争力强的海洋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不多,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尚未形成规模与竞争力。漳州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链较短。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力度等方面,漳州与厦门、青岛、宁波等海洋经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还较大。而基于传统经济线性和片段价值创造的观念和模式,漳州七个港区发展定位有雷同现象,几个沿海县区大都规划发展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产业,产业同构较严重,缺乏从产业链、产业集群及循环经济发展角度来综合考虑整个漳州海洋产业的联系与发展,产业经济呈现片段化。这种地方产业的同构加上行政分割往往会使得地区之间表现为竞争而非协作的状态,不利于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各级政府海洋管理部门分权不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的四级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和以省级行政单元为主的区域海洋经济管理制度,主要囿于行政区划的影响。沿海各县区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尚未健全,体制尚未理顺,多头设置海洋和渔业等管理体制,为统一管理带来困难。目前,海上执法部门,如海监、渔政、环保、港监、公安、边防、海关等力量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无法对海洋实施统一、有效的监督和监察。目前,海洋经济管理机制具有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行业管理并存的特点,海洋资源产权管理和使用权划分不清,资源开发利用中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各行业各自为政、无序开发状况仍然存在。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是单纯的行业管理无法解决的,地方管理部门又容易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对本区域的海洋管理行为、过度开采行为采取姑息包容的态度,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四)海洋生态建设亟须的财税政策欠缺。当前漳州海洋生态建设财税政策欠缺严重制约了海洋生态建设发展。第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国际经验告诉我们,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1.5%时,只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的加剧;当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3%时,才能改变环境状况。而根据《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漳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漳州市计划投入53.4亿元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只占到“十二五”漳州确定的目标GDP的0.7%左右,可见,环保投入严重不足,这将直接导致环保目标难以实现;第二,税收政策不完善。虽然有资源税、车船使用税和城建税等税种,为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但其相关规定不具体,缺乏协调性,而且至今未开征环保税,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稳定的、专门治理生态环境的税收收入来源;第三,现在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缺陷。一是收费标准过低,其收费数额大幅度低于治理成本;二是收费项目和收费对象不明确、不规范,根据《漳州市排污收费自由裁量权规范标准(试行)》,收费规定主要只对废水、废气、噪声、危险废物污染源进行收费,而没有对生活垃圾等收费;三是收费标准不合理,仅对排污超标的污染物征收,对已经达标或未达标的不予征收;对同一排放口征收排污费的污染物种类数,以污染当量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最多不超过3项;对机动车、轮船、船舶等流动性污染源暂不征收排污费,这实质上是对排污行为的纵容。

(五)海洋高等教育不足,生态意识难普及。漳州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则亟须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要不断提高海洋知识和技术创新水平,这就需要加强海洋高等教育。目前福建省只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这些海洋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漳州仅有的海事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航海、海事人员,没有开展海洋相关科研工作。海洋高等教育缺乏,海洋科技教育力量比较弱,知识和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吸引海洋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技能人才的环境欠佳。忽视海洋生态意识的普及,公众普遍缺少对海洋生态的环保意识,不了解哪些行为和活动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漳州民间的环保组织和人士很少,形不成海洋环保的影响力。

二、漳州发展海洋经济路径选择

(一)统筹规划,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的部署,加紧联合厦门、泉州共同开展《厦漳泉海岸带综合开发和保护专项规划研究》,开展新一轮市、县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加强漳州涉海规划与全国、全省涉海规划衔接,争取更多布局进入上级规划,为大项目审批和落地奠定基础。组织拟订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拟订并执行污染物排海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

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基础设施步伐,推进双鱼岛、招银港区和后石港区、古雷港区码头泊位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重大产业的承载功能;二是加快临海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沿海大通道等集疏运体系,建成干支相连、江海互通、水陆一体、海空配套、公铁衔接、分工协作的现代化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三是加紧海洋生态监测和预报体系建设。加紧设立和完善市级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中心,推进县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健全漳州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强化海洋环境监测,在沿岸及近海增加监测点位,进一步扩大监控面,开展实时监测,加强对海洋赤潮、水域污染等海洋渔业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严格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进行环境动态跟踪监测,建立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滨海旅游海域环境质量信息公告制度,增加海洋管理部门工作的透明度,既可以使人们及时了解海洋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又可以起到监督作用。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海洋经济产业链网络体系。传统的海洋产业活动更多的关注于投入产出的过程以及产业活动的物质结果,产业的扩张各自为政、难以协同,自然造成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低、社会成本高昂、增长方式粗放,亦难以形成有机的产业体系。为了摆脱路径依赖、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应致力于海洋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发挥生态供应链上各产业的功能,实现产业与产业、产业与资源、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海洋产业生态化更应关注海洋产业自身的结构转换能力、产业之间共生性和产业增长糅性的提升。

漳州应构建海洋经济的产业链网络体系,以可循环的产业网体系代替片段的海洋产业经济,以集群化形式代替零散的产业布局,以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技术延长产业链并衔接产业体系。可将滨海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目标,为海洋经济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集垂钓、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坚持保护环境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一致的原则,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捕捞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开发建设具有海岛特色的、滨海渔文化为依托的休闲渔业新产品。海洋船舶制造业应以园区的形式布局,由于其产业循环链的构建与钢铁、机械、电气、电子、轻工业、航运等数十种工业、行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常以集群形式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因此应采用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

(三)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科学综合管理。从传统的、以部门为主线的海洋经济活动分割式管理向“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转变。该管理方法强调的“综合”是在海岸带综合管理(ICM)的部门间、政府间、空间(海陆统筹)、科学管理(或海岸带资源管理涉及学科间知识和信息共享)、国际行动五个方面综合的基础上,又渗透了MEBM所含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综合,即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综合。

漳州要强化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完善有关部门协调合作机制,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可考虑以厦漳泉同城化为契机,与厦门、泉州建立较高层次的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按照符合海洋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确定海洋环境保护各管理主体的分工。研究推广流域联防联治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合审批、跨行政区域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坚持陆海统筹、海陆联动,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检查,依法查处陆源污染。

(四)加紧制度创新,实施支持海洋生态建设的财税政策

1、设立海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设立市政府海洋环境管理财政专户,加大对海洋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引导设立蓝色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产业发展。

2、加强和完善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保险等工作。在增值税改革方面,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在税收优惠方面,增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环保的针对性。

3、建议实行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与排污收费相比更有利于降低治理污染的成本,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4、完善财政补贴制度。政府财政的环保补贴应由以往的环境设施建设前期补贴转变为设施建成后的运营期补贴,即根据环境设施实际处理的污染物的数量和成效给予补贴,切实发挥环境设施建成后的环保功能,提高财政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补贴实效。

(五)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增强海洋生态意识和观念。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精华,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海洋文化,转变单纯以开发、扩张、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海洋文化观,树立科学发展、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

1、加强海洋高等教育,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和储备高级专业人才。密切与厦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抓好国家海洋三所科技兴海研发中心、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中心、城洲岛全国海岛生态试验基地的建设,加强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合作交流,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生物医药。

2、强化海洋与渔业文化宣传,吸引社会公众对海洋的关注和支持。继续通过举办“世界海洋日”、“增殖放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水产品美食节”等活动,借助“渔博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11・18农博会、花博会”等展会平台,宣传海洋与渔业文化,凝聚社会公众对发展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共识。开展海洋与渔业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海洋走进基础教育,从儿童抓起,为海洋事业的未来打下基础。提高和增强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

3、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力推动海洋保护区、海岛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建设,创建“蓝色郊野公园”。保护与利用协调,经济与文化共荣,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忠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重点[N].经济日报,2013.7.14.

[2]王海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生态化问题研究[J].港口经济,2011.10.

第5篇

海洋经济总产值低,海洋经济水平低下建国以来,广西的海洋经济总产值一直偏低,落后于其他大多数沿海省份。尽管我区海洋经济近年来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和速度,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海洋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我区海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还很弱小。2010年广西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为570亿元,远远落后于广东省海洋经济的生产总值8291亿元;广西区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广西区国民生产总值的6%,也远落后于广东省的18.2%。总体而言广西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经济总产值较低,海洋经济水平低下。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看,广西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仍处于粗放型开发阶段,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比例仍不合理,海洋产业门类仍不太齐全而且仍以低技术传统海洋产业为主,传统的海洋渔业占据了海洋经济总值超过一半的比重,海洋科技附加值偏低。因而,广西沿海地区要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力推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航路。

2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要真正促进广西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我区的海洋资源优势,发展好海洋经济及其依托海洋资源优势的临港产业至关重要。不仅如此,我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扩大我区的对外开放和促进整个广西的经济发展也可以起到很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1加强港口基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充分整合利用我区各港口资源,加强港口泊位建设,疏浚深水航道,拓展港口作业区。加快建设和完善港口保安、视频、通讯、雷达、船舶识别系统和基站,加快电子口岸海运物流平台向三个沿海港口的移植工作。完善港区铁路输运系统,完善从货物装船、离岸、航行、进港到装运送达物主的一条龙物流体系,加快把沿海三大港口建成功能齐全、分类明确、吞吐量大、班期航线多、集疏运快捷大中小泊位相匹配的现代化大港,发挥港口对海洋经济的引领作用。

2.2加强环境监测,重视海洋环境保护

强化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生态修复,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近海环境污染,开展局部受污海域治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积极开展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的环境跟踪监测。加强对海洋产业规划一票否决机制建设。

2.3实施人才战略,坚持科技兴海战略

第6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资源规划;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所有问题都和资源有关。由于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缺乏统筹规划导致了国土开发不合理布局与当地环境不适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阻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国土资源规划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各种国土资源开发利用都存在不同的问题:

1.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1 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据统计,从1957年到1977年的20年间,我国的耕地因被占用、退耕、弃耕而减少的面积达到了2930万公顷。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因调整农业结构、非农建设和灾害损失减少的耕地面积达到了681万公顷。耕地大量减少的同时人口也在不断的增长,这更是降低了我国的人均耕地数量

1.1.2 土地资源质量降低,被严重破坏

随我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电气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就使农田越来越少的使用有机肥,降低了土地中的有机质含量。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地力下降和土壤板结。农民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增施化肥。化肥的大量使用既造成了土壤的污染,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有些缺乏环保意识的小工厂排放“三废”造成的污染已经影响了土壤的质量。

1.1.3 山林乱垦和荒山闲置现象严重

有些地方大量的把不应该开垦的山林和草原开垦成耕地。目前,我国仍有607万公顷的耕地坡度超标。水土在大量的流失。同时,由于我国的农业开发科学指导,再加上没有调动农民开发土地资源的积极性,造成我国6867万公顷的荒山长期的荒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1.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2.1 矿产供需失衡,紧缺资源。

石油、富铁矿等支柱性矿产长期供不应求,供需缺口在不断的扩大,可用矿产越来越少。

1.2.2 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出口矿产的技术含量、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不能充分的发挥出口矿产的优势,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1.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合理。

小型矿、难选矿、超大型矿和贫矿多,富矿少,很多地方都出现重复建设和打矿小开的情况。矿产开发的技术水平和集约化程度都比较低。

1.2.4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由采矿诱发的泥石流、崩塌等现象加剧。

1.3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3.1 海洋开发技术落后

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海洋科技经费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开发和研究经费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另外,我国的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渠道比较单一。

1.3.2 海洋灾害加剧

生态环境在不断的退化。海洋污染和海洋灾害严重的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近年来由赤潮发生的累积面积达到了93260公顷。

1.3.3 污染事故频发,环境污染范围扩大

随着海上运输越来越频繁,海洋自身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每年我国海上都会发生几十起原油泄漏事故。益处的油达到了上万吨。加上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都是导致海洋污染范围加大的原因。

1.4 地质环境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4.1 矿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在开采矿山时,“三废”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加上环境的保护工作做的不到位,所以恢复生态环境的工作很艰难。

1.4.2 地质灾害严重

每年我国都要发生多起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很矿区的水均衡系统都遭到了破坏。有些地方过度的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面下沉。地质灾害的频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人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1.4.3 地质遗迹保护不当

地质遗迹保护不当造成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遭到了严重破坏,有着毁灭的可能。

2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国土资源规划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导向,在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评价等全部的过程中始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引,把国土资源规划工作做好,在发展中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推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 国土资源规划工作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2.1.1 国土资源规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国土资源规划是在国土资源开发和管理中运用先进的资源观和发展观的体现。充分的运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国土资源规划实际上是开发利用和保护国土资源的一种规范,它并不是限制人们使用多少资源,而是指导人们该如何合理的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接受科学的指导合理的利用资源,同时也提出了规范来制约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体现了国土资源规划引导和制约两个基本的功能。国土资源规划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中,充分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客观要求。

2.1.2 国土资源规划工作应做的五个转变

国土资源规划更应该做好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工作。建立以资源节约为基础的规划体系和和谐文明的资源消费观。对此,我们应转变以下几个内容:一是转变规划内容。由以前只注重资源开发用转变为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二是转变规划管理模式。由以前的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参与。三是转变规划编制的方式。由以前效率第一公平第二转变为效率和公平并重。四是转变指导思想。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由以前的指令性规划转变为指导型规划。五是转变规划的范围。由以前只注重国内资源转变为在国内资源上面向国外的规划方式。

2.2 国土资源规划要处理好几大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之上的,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国土资源规划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2.2.1 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持续的发展。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不能把一时的经济的增长建立在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上,应该把人口、资源、环境相结合,在三者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在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的基础上来经济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2.2.2 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对资源所有的改变都会对将来的发展造成影响,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在对当前的资源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现实的资源利用要在不危害后代的人需求前提下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正确的处理好眼前和未来的关系。

2.2.3 处理好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如果以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来换取资源开发,那么必将会掏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丧失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要把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放在并重的位置,正确的处理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3 总结

总而言之,对国土资源的规划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坚持把人口、资源、环境相结合来对国土资源进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使国土资源规划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彦英;樊笑英.新时期国土资源面对的问题解析[J].国土资源情报,2011,(4)

第7篇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003-01

海洋资源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我国海域辽阔,纵跨3个温度带,具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中国不同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差异较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较好。随着近些年来对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剧,出现了较严重的海洋污染事件,另一方面,海洋自然灾害也会造成海洋污染。在对海洋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发掘海洋的潜力,让海洋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应重视对海洋的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环境保护。

1 我国海洋污染程度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海洋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多年增长速度超过20%,海洋水产业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一般以上,沿海的造船、交通、旅游、海盐、石油、水产品等产业快速发展。虽然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利用程度总体还比较落后,但在开发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发展监管,对海洋资源承载力缺少评估,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洋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渣和废气。海洋中大部分污染物来自于陆地,近海区域排放的污染物尤为严重,每天产生的废水和废物流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1]。

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比较晚,技术不成熟、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造成海洋资源开发效率比较低,容易发生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的同时,也造成海洋资源质量下降,资源利用价值降低等问题。虽然我国海洋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但无序开采,对海洋资源造成了巨大损失,不能很好地发挥海洋资源对经济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

2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洋开发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转变,海洋资源价值也逐渐被认了认识并利用,在开发过程中如果不加约束地进行开采,就会破坏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仍然存在,海洋资源具有流动性,一个地方海洋资源被过度开发,不仅会影响本区域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对相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关系。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功在千秋的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满足后人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需要。在进行海洋资源开发时,应重视开发、利用、再平衡,做到可持续科学发展[2]。

2.2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政府依法治国,法律是海洋资源管理的依据,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需要地方和国家逐级进行审批,一些地方从自身利益出发,过度保护本地经营者利益,造成法律制度制定落后。我国对海洋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但法律法规分散,缺乏统一的执法标准,执法过程缺乏严格的程序,造成海洋环境被污染。

2.3 海洋开发利用效率低,开发方式粗放

我过对海洋资源的开发长期以来存在高投入、高速度、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这对海洋多样性是违背的,海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缺少多层次重复利用。一些具有综合利用效率的资源往往只使用了一部分。比如,海洋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食物、药材等材料,但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比较单一,只注重了食用价值的开发,不太重视其他价值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高碳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平衡,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

3 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建议

3.1 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整体规划

根据每个区域海洋的特点,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对近岸海洋的开发利用进行整体规划,在满足沿海城镇发展需要的同时,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近岸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进行严格监管。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3.2 树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意识

先污染后治理的开发方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治理需要花费昂贵成本,同时也造成周边事物,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低碳开发模式应遵循科学发展模式,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开发之前要先考虑开发的后果,这样才能让海洋资源造福人类。在推进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体性作用,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发展规划中,提高“高碳”行业开发的准入门槛,通过政府管理创新,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3.3 完善海洋资源开发相关法律体系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污染浪费严重,受到人们观念和经济利益的影响,还受政府的立法、执法的影响。有关部门通过立法和执法,形成低碳、高效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详细的低碳发展规划,推行低碳生产模式。通过法律对捕捞量、捕捞期,污染物排放等进行严格限定,通过执法保证违法必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并注重环境保护,可以更好地让海洋资源服务我们的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贾如.我国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技需求和政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5.

第8篇

关键词:发展趋势;预测;海洋产业;海洋资源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呈现出未来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等多层次推进的大好格局,说明我国海洋经济已经逐渐迈入稳健的发展轨道。我国幅员辽阔,南边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我国大力实施依法管海、科技兴海的战略,持续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离不开创新海洋产业发展经营理念的。

一、我国海洋资源资源概况

1.沿海港口资源

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400千里,漫长而曲折,有着良好的发展海运事业的重要经济地域、并赋予良好自然条件。我国沿海港口分布较为集中,地理分布特征明显,港口绝大部分分布于浙江四省、福建、山东、广东等沿海地带。

2.海滨旅游资源

绿色、空气、海水、沙滩、阳光这五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都包含于我国沿海地带中。滨海沙滩多达一百多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

3.海水资源

海洋海水所含元素有八十多种,且还可以将海水分为化学元素资源以及海水中的水资源,除此之外,地下卤水资源也是特殊情况的一种。地下卤水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沿岸。

4.海洋矿产资源

我国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共有十六个。我国的海域和海岸线上还蕴藏着如石英砂、金刚石、砂金、褐钇铌矿、铌钽铁矿、磁铁矿、磷钇矿、钛铁矿、金红石、独居石、锡石、等具有工业价值的砂矿。

5.海洋生物资源

据统计,我国海洋生物有20278种,物种繁多。我国沿海共有三千多种鱼类,其中150种有着较高的渔业利用价值。

二、我国海洋资源地理分布

传统的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主要有海洋捕捞业、盐业、海洋航运业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海洋空间利用、海水养殖、天然气石油的开发等都逐渐成为了现展海洋产业的经营理念。现阶段我国主要的海洋产业具体有:滨海砂矿业、海洋盐业、沿海造船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业等等。我国海洋资源具有地域性强等特点,这也决定了我国海洋分布的地域性。我国海洋资源地域组合特征如下:南海海岸具有海洋热能、海滨砂矿、旅游、港口、油气、水产等资源;东海海岸拥有潮汐、海滨砂矿、港口、油气、水产等资源;黄海海岸具有旅游、港口、水产等资源;渤海海岸具有旅游、港口、油气、盐田、水产等资源丰富。

三、创新海洋产业发展经营理念

1.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海洋灾害会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海洋科技在经济方面的贡献率较低、未形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还有待平衡等等。粗放型正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属于海洋第一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海洋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若按照未来海洋产业、新型海洋产业、传统海洋产业来进行划分,造船业、海盐业、海洋捕捞、海运等传统海洋产业所占据的比重较大,而像滨海旅游业、海上油气开采、海水增养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如海洋能源、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海洋药物等未来海洋产业正处于试验、研究阶段,还喝醋鱼产业化形成的阶段。

2.展望以及调整结构

根据海洋产业的结构以及法制趋势来调整和升级海洋产业结构,通过科学、自觉地控制和选择,人们可以按照意愿来重新组合海洋产业,并调整和改变其原有的形状。例如:其他海洋产业、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建筑、海水利用、海洋电力、海洋生物保健品和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等等新兴的海洋产业并未在原来的统计中得到规划。虽然海洋新兴产业规模还有待扩大,但是,从近两年的形势中可以看出新兴海洋产业的产值在不断提高,且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海洋生物药业的发展飞速,我国将来的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必定是海洋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海洋龙头产业是海洋水产业,长期以来,在我国海洋产值中,海洋水产业具有很高的保值比重。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海洋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不断推进着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海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以及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都是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该问题会对我国海洋水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有赖于全国人民和政府共同、长期的努力。

海洋产业结构状况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相互对应。一方面,不同的海洋产业结构具有着完全不同的经济效益,而经济的发展过程也可以采用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来衡量。另一方面,伴随海洋经济的逐步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应的海洋产业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现阶段来看,我国海洋产业尽管主导产业不十分明确,但却拥有齐全的海洋产业门类。在我国海洋经济面中,海洋水产业虽然是我国海洋支柱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我国海洋主导产业却不应该是海洋水产业。那么,什么才是海洋主导产业呢?首先,它既有不是支柱产业的可能,也有是支柱产业的可能。其次,它可以带动整体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代表整体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再次,它对海洋经济现有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创建于完善、发展、提升分别起到关联、扶持、带动等作用。

四、结束语

我国海洋产业应创新发展经营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方案,以根积极的姿态从容面对未来海洋产业机构多种多样的变化。以传统产业为主,我国海洋产业正迅速转型与新兴产业相结合的方向。只有逐步合理和完善产业结构,那么才能发挥出有力的措施和政策,将海洋产业发展创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海洋监测档案;信息化;研究

1 引言

我们在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比如利用网络技术、图文技术等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安排、管理与配置后,最终实现了资源共享的过程称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它能将原本的纸质档案转化成电子数据予以保存,不但能够更好地保存资料,而且也能够实现信息资料的自动化查取。

海洋监测档案是指在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历史记录。目前在本中心站保存了海洋调查、监测、观测、预报过程中取得的各类记录报表及数据资料。

传统海洋监测档案的管理主要还是针对纸质档案保管,模式老化、查找不便且易损坏。目前我国的海洋监测档案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在基层海洋环境监测单位,管理模式落后、软硬件配套措施不足、信息数据库建设滞后、档案信息安全建设不完善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档案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后,完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便捷、高效、规范的管理模式,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便利。所以,海洋监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今后档案管理的大趋。本研究阐明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海洋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目前海洋监测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我们今后海洋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推动我们基层单位的海洋监测档案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及发展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我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做过较长时间的研讨,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来生产、获取、处理、存储和利用信息。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通信化、知识化。信息化就是要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而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

档案信息化就是人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社会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以提高社会经济增长的质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把档案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起来,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档案信息都是通过纸质的方式进行存储,我们通常都会对纸质档案进行整理、分类、装订、组卷,这种工作方式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很麻烦,并且工作效率低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环保和节约意识的增强,无纸化办公已经盛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逐渐受到青睐。其具有以下几大优势,1)有利于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2)有利于提高档案存档的工作效率;3)有利于将档案材料进行远程传输。所以发展迅速,并且推广到各行各业,在我国人事档案的管理、粮油运输业档案的管理、图书馆档案的管理等都开始逐步走上了信息化道路。最近几年,随着海洋监测档案管理要求的提高,信息化管理也逐渐应用到了海洋环境监测档案管理领域。从管理需求上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在海洋监测领域势在必行,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努力实现我们基层监测单位的海洋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

3 海洋监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海洋监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成效已经初步显现,但由于其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3.1 管理模式老化

目前在基层单位中海洋监测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档案操作都是由人工完成,效率比较低;二是海洋环境监测档案现行管理要求较为繁琐,借阅、查阅等比较麻烦;三是对海洋环境监测档案更新起来比较慢。

3.2 软硬件配置不到位

在基层单位的海洋监测档案管理中,一方面大都还是使用一些比较落后的硬件设备,跟不上现代化的要求;另一方面,配套的软件也跟不上档案管理的要求,软硬件配置急需升级改进。比如:目前档案管理使用的计算机与普通工作使用计算机无异,在储存空间和工作稳定性上并不能完全符合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在配套软件方面也没有一套完善、适合基层单位使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使用,只是单纯使用OFFICE办公软件。

3.3 信息数据库建设滞后

在海洋监测档案录入上,有时为了赶进度只是录入了最基本的信息,导致档案信息数据库不完整,这就造成了日后对监测档案的筛选和管理的不便。信息数据库更新的不及时也会导致档案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在基层海洋单位中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尚未正式开展,尚未形成统一、方便且实用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模式。

3.4 档案信息安全建设不足

信息安全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数据备份不及时,系统安全漏洞等方面。档案系统一旦遭受到黑客的攻击导致档案泄露,其造成的影响将难以估计。目前基层单位海洋监测档案的备份工作均相对滞后,受条件和人员限制,不能及时完成。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取得的部分初始数据资料相对分散,为方便使用留存分散在个人手中,对此类数据没有形成相对统一、有效的保管,容易产生数据资料安全隐患。

4 国外档案信息化对我国档案管理的启示

在国外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档案管理是集中管理模式,所有的档案都是由对应的部门统一保管。美国为档案管理专门设置了“档案总署”来统领各个机构。就联邦政府的工作人员档案管理为例,其档案管理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档案中包括联邦政府的在职人员和非在职人员的各种信息,例如:调动信息、雇佣信息、死亡信息、辞职信息等。当人员信息发生变动后,工作人员只需输入相应的编号就能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录入和删除,并在后台实现时时的更新。此外,美国档案的开放性上也值得我国学习,只要是档案本人或档案相关人员向档案部门提出合理的申请,档案部门就有义务为其提供档案的复印件,如果档案本人对其档案的准确性提出质疑,也可以向档案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档案管理部门会把相关的修改信息同步到官网,并且把处理结果通知给申请人。

5 海洋监测档案信息化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海洋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5.1 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标准

海洋监测档案部门首先要建立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管理,保障具体工作的充分落实;其次要建立档案信息化标准,例如:在档案的信息化录入时规定包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信息多久更新一次、信息的实时维护操作等。在制度与标准的制定时建议从两方面进行调研论证,一方面要邀请相关专家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讨论,另一方面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见,以此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规范的信息化档案运行机制。

5.2 加大海洋监测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在硬件方面,计算机相比传统海洋监测档案的纸质录入有着效率高、保存时间长、成本低、更新快等优点。由于海洋监测档案的特殊性,对计算机的性能和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应加大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并注意定期更新;在软件方面,由于海洋监测档案的机密性以及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如何保障安全稳定的实现海洋监测档案信息的管理是档案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此外,应确保每年有专项资金用于档案管理硬件和软件的更新与维护,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平稳安全运行。

5.3 建设海洋监测档案信息数据库

由于海洋监测档案的数据都是百万量级的,因此建立档案数据库显得非常必要。档案数据库的建立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的信息的准确录入和删除操作;二是实现数据库的动态更新;三是实现海洋监测档案更新的及时性;四是实现海洋监测档案数据的长期保存;五是保证档案数据在数据库中的安全性。海洋监测档案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可以极大的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可以实现档案数据及时更新,使数据管理起来更加方便,使用更加便捷。

5.4 建立档案资源共享机制

档案资源共享机制是指在政府档案管理部门与企业档案部门建立起档案的共享机制,包含三个层次的共享: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内部的共享、企业档案部门内部的共享、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和企业管理部门的共享。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和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内部资源共享主要是通过局域网来实现的,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的主要是通过软件的对接来实现的。此外还可以建立海洋监测档案信息查询系统网站,为外部人员提供查询平台,这方面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为申请者提供档案查看和修改服务。

5.5 提升网站建设水平,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在内部局域网、互联网和对接软件的基础上建立综合的档案服务网站。把过去静态的档案管理转变为动态的档案管理,利用该网站的建设实现对海洋环境监测决策、档案管理、对外服务等方面的帮助。网站的开发工作既可以自己招聘组建专门的开发团队,也可以把开发建设工作整体外包给第三方软件开发企业,在外包过程中要对第三方软件开发企业进行相关资质认定,签订相关保密协议,并且要定期对网站进行检查,确保其运行稳定,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综合服务网站。

5.6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传统的海洋监测档案管理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招聘那些信息化管理素质较高的人员。此外,政府还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针对岗位的特点培养专门的高校人才,毕业以后政府为其提供实习机会或就业岗位。此外,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人员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注意对相关工作人员加强这方面的培养,避免档案资料泄密等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丽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2] 张凤霞.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集团经济研究,2006.

[3] 李洪兰.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当议「J}.档案,2010, 2: 45-46.

[4] 黄宵羽.国外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北京档案,2006, 1, 20.

[5] 崔晶.美国的人事档案管理浅说「J}.海南档案,2006, Ol: 48.

[6] 王红敏.美国的人事档案管理「J}.中国档案,2003, 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