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8:00
导语:在公共安全风险识别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风险;控制原则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在建筑领域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对于在建筑工程中的安全风险问题,人们也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科学、合理的对建筑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及时的调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安全风险问题,努力实现安全风险最小化的控制原则。
1.对建筑工程中安全风险的认识
1.1 简要介绍安全风险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特别对于现代建设项目,无论是在规模、技术复杂性、资金投入、资源消耗量还是在影响范围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期要大得多,所存在的风险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导致的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管理人员开始重视对其进行系统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安全风险因素中存在着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地震会造成已建成的和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开裂、损坏、倒塌,造成脚手架、塔吊等建筑机械和设备的损坏或倒塌,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地震引起的海啸也会造成很大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而暴风雪、严寒等会造成建筑物的地基冻害,造成新浇筑的混凝土和新拌砂浆发生冻害,暴风雪、严寒带来的低温使钢材等变脆,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往往会引起各种事故发生。除了自然因素,还有人为因素,在决策阶段,由于选址错误,选择在地质条件很差的场地上进行建设,就很容易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造成建筑物开裂或倒塌等后果;或者为了避免开裂或倒塌等后果,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地基处理或基础结构处理;而在设计阶段,如果发生荷载计算错误、结构模型选错等,造成建筑物结构先天不足,使得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一遇到其他变化,就容易发生开裂、倾斜,甚至倒塌等事故,或者在建造过程中发生其他破坏。
建筑施工活动的复杂、专业特性和不安全因素的客观现实,加之有关方利益驱使或安全意识淡薄等,造成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客观存在。根据有关资料反映,建设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率占全国工伤事故的第二、二位。特别是在人口居住活动密集的市区、城中村施工,一旦发生坍(倒)塌、火灾、爆炸等事故,其涉及往往不仅是施工场所,也包括周围已有建筑、城市运营生命线设施(如供水、电力、燃气、通讯等)的使用安全和居民人身安全等重大公共公众利益;危害极大,乃至影响城市社会稳定。在建筑安全领域,风险管理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从而减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潜在危险。在此先要了解潜在危险和风险的定义。潜在危险是指能引起人员伤亡、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等危害可能性的活动或物体,如在高处施工、使用梯子和脚手架、使用交通工具以及接触有害物质等。风险则是指由潜在危险导致人们不希望发生事件的可能性,具有不确定特性,表现为:该事件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变动程度的概率分布,变动值的期望和方差越大,风险越大。
1.2 对安全风险类型的分析
风险分析是指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它是处置风险的前提,为了解风险的准确情况和确切的根源,尤其是重要风险,尚需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将对项目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通过对风险的关注、揭示,对潜在风险的分析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估,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或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的目的。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的影响和损失分析、风险的起因和可控性分析、风险责任分析。任何一个项目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风险的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称为风险源,风险的识别就是对存在于项目中的各种风险根源或是不确定性因素按其产生的背景原因、表现特点和预期后果进行定义、识别,对所有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评估,并依此制定出对应的风险管理计划方案和措施,付诸实施。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即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初步可分为: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施工场所及周围地段重大危险源两类,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局限于存在施工过程现场的活动;主要与施工分部、分项(工序)工程,施工装置(设施、机械)及物质有关,对于城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来看,一个施工项目是一个重大危险源;对企业项目安全管理来看,一个施工项目过程包含若干个危险源。施工场所及周围地段重大危险源,存在于施工过程现场及可能危害周围社区的活动,主要与工程项目所在社区地址、工程类型、工序、施工装置及物质有关,对于城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组织,从可能危害社区的重要角度来看,一个施工项目应当确定为一个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监控。
2. 对建筑工程中安全风险的控制办法
在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之后,就要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以期最大限度减少风险、避免事故发生,最终减少或避免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风险管理是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一种持续活动,随着项目的成长,风险会不断变化,可能会有新的风险出现,而预期中的风险也有可能会自行消失,良好的风险管理措施能为项目管理者提供信息,使风险防患于未然。风险规避就是通过变更工程项目计划,设法远离、躲避可能发生的风险的行为和环境,从而消除风险或消除风险产生的条件,或者是保护工程项目的目标不受风险的影响,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风险规避是一种最彻底地消除风险影响的方法,虽然工程项目的风险是不可能全部消除的,但借助于风险规避的一些方法,对某一些特定的风险,在它发生之前就消除其发生的机会或其可能造成的种种损失还是有可能的。
要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建筑设计或施工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它能保证建筑物或施工机械零部件所要求的强度,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和工艺工序的正常进行。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中,要按照既安全可靠又节省的原则,从安全和效益两个方面考虑,辩证统一地进行分析,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同时还要提高可靠性。提高建筑物、建筑设备和附件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具体有降低额定值、冗余设计、选用高质量材料、维修保养和定期更换等。另外,还要制订和完善城市建设安全技术政策,应加强政府对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的监管,保证施工设备及安全措施费为不竟价费用、专项费用;还应不断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采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适度提高工程施工安全设防标准;从而提升建设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水平,降低城市建设施工安全风险。
3.结语
通过文章对建筑工程中安全风险的一系列探讨和分析,使得各企业和单位能够更好地把握和管理安全问题,更好地完成工程任务,为我国今后的建筑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小刚.建筑工程安全的风险识别及评价方法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
1、贯彻执行国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胜利油田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统筹、组织、指挥和协调开展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 负责建立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定期研究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任务和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检查考核。
3、负责公共安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分级管控的落实。
4、负责两特两重时期升级管控的落实。
5、负责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制度。
6、负责落实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队伍,明确工作岗位,制定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
7 负责对公共安全工作的培训计划的制定及应急演练的指导工作。
8、负责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的落实。
9、负责结合本单位防护目标的实际情况,制定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督导重点站库的应急处置演练工作。
10、负责加强公共安全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时段的排查工作,查找治安隐患和薄弱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11、负责加强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宣传工作,及时掌握社情舆情动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公共安全防范工作。
该软件结合了计算机视觉和高级分析能力,能够提取丰富的洞察并生成实时警报,为城市、机场、校园、交通运输机构和企业带来以下优势。
第一,它具备出色的运营和业务洞察能力,可提供丰富洞察,帮助城市、企业和其他机构改进运营和客户体验,比如人数统计、队列检测、活动分析、定向计数和图像增强功能。它还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进而帮助降低风险和责任。
第二,它能提供更智能的运输、交通和停车管理能力,可帮助城市和企业改进居民、乘客和客户的交通和停车状况,比如车辆计数、交通分析、停车位检测和车牌识别。
第三,它能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更有效的公共安全保障,可为公共安全部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帮助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比如入侵检测、遗留物体检测、面部识别和摄像机篡改警报功能。
HVA通过提供隐私保护功能,并结合其强大的洞察和警报功能,能够全面释放视频分析的优势。通过消除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担忧,HVA能够帮助客户更好地利用其视频数据,通过提供关键智能,帮助改进运营和更好地保护人员与资产。城市、机场、交通运输系统、校园、制造商和零售环境等均将能从HDS强大的视频分析解决方案中获益。
例如,机场可使用HVA来帮助增强旅客安全,还可检测出长时间排队情况,从而优化安检口的人员配备或改善边检站的护照检查流程。在此基础之上,旅客可以更高效地通过安检,有更多时间用于在航站楼购物、用餐或游览景观。零售商还可利用HVA从其实体店获得与网站相同水平的切实可行的洞察信息。这些洞察信息能够帮助他们了解顾客来自何处,他们在店停留期间主要观看了哪些商品,以及哪些促销或产品展示有助于增加销售。市政府能够利用HVA来改进安全、运营效率和透明度,同时通过监控各项指标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如将人流量与市中心交通分析数据相结合),从而帮助当地企业围绕如何定位其商店和运营业务制定出更明智的决策。
HVA为HDS全面的视频安全与监测产品组合引入了高级分析方法和独特功能,它可以改进用户体验,提供更高质量的视频数据用于分析,同时有效保护隐私。这些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具备对象检测器。当今市面上的大部分视频分析解决方案仅分析视频像素或提供简单的绊线(Trip-wire)方法,可能导致较高的误报率。相比而言,HVA的对象检测器技术可通过使用粒子、透视、速度、路径偏差和行进距离实现二维视频图像的4-D重建,以提高准确性并显著减少误报事件的数量,即使在由于恶劣天气导致可见性不佳的情况下也不例外。
第二,基于场景的分析可以确保每个分析模块为分析引擎使用一种定制算法,进而提高性能和准确性,减少误报事件。
第三,它可以尽量保护隐私。在使用视频安全和监控技术时,城市、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都对其三方成员和客户的隐私存在担忧。为解决这一问题,HVA提供了自动化、增强的身份保护。当今的许多技术仅提供面部模糊处理能力,仍会显露个人可识别信息(PII),如衣服或身体部位。HVA的Privacy Protector功能可自动检测和保护整个人像。此外,它可跟踪和记录对视频数据的所有访问,以提高透明度,打击滥用。这一功能对于医院和学校等机构也非常重要,在这些地方患者和未成年人的隐私至关重要,保护视频数据中的PII有助于降低风险和责任。
第四,它采用了视频增强器。该增强器可以滤除可能影响视频分辨率的雨雪等因素干扰,提供更清晰的视图,实现高质量的视频监控和更准确的分析。
第五,HVA可以保障摄像机正常工作。HVA的Camera Health Monitor功能将在出现问题时发送警报,以确保尽可能连续地保存重要的视频数据。
1大型群众性活动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有关资料指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下列活动:①体育比赛活动;②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活动;③展览、展销等活动;④游园、灯会、庙会、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⑤人才招聘会、现场开奖的彩票销售等活动”为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想举办大型活动,需满足以下条件:是要有明确的举办主题,通常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二是要有开放的参与主体,通常是指“社会公众”;三是要具备一定数量的参与人员,通常是指一千人以上;四是要有一个永久性的或临时的特定的场所或场地;五是时间范围应明确;六是内容和主题必须明确;七是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综上所述,“大型群众性活动”可界定为:“由法人或者某一组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依法举办的面向社会公众有较多参与人员和明确活动主题的群体性活动。”由于大型群众性活动涉及到很多方面,具有场所开放、人员众多、规模宏大、时间长、情况复杂、安全隐患多等特点,所以若在大型活动中未加强管理的话,很容易出现各种治安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这些安全风险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到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还可能会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通常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人群高度聚集引发的风险大型群众性活动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参与人数众多,且规模比较大,正是由于大型群众性活动的这种特点,很容易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风险,这是因为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人群到特定的场所,使活动场地迅速的达到一种饱和状态,不仅很容易出现大规模的拥挤,还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不确定风险。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形形的人都有,每个人由于生长环境、受教育程度、性格等原因导致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若具象到具体的事件中,就可能会导致矛盾的升起,此时若相关部门或者人员未及时处理得当,很可能会更加激化矛盾,造成该大型群众性活动失控,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1.2临时性设备设施引发的风险对于任何一个参与到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经历或者体验,由于大型群众性活动涉及范围较广,这意味着参与者经历的这件事情是超出自身的日常选择范围的,不是日常进行的活动。而大型群众性活动的非常规性,决定了大型群众性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内容,因此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地都是临时性的,活动中所用的设备等也都是临时的。大型群众性活动临时性设备设施引发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主办方为了标新立异,过度地装饰场地,对施工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导致了场地和设备设施的风险系数大大增加,这些复杂的场地和设施设置蕴含着很多的潜在风险,比如近年来,关于大型活动中舞台塌陷的新闻屡屡传来等,这就是临时性设备设施引发的安全事故;二是部分主办方为了节省活动成本,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活动形式过程当中,不重视场所安全方面的风险,导致大型群众性活动失控,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1.3不确定意外事件引发的风险由于大型群众性活动涉及到很多个方面,而安全事故的发生又是没有规律性的,可以说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并且安全事故的发生通常都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因此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面对未知的东西,是很难做到周全的预防和应急措施的。由于群体聚集中会有“羊群效应”,连锁性反应的出现很可能只是因为一个非常规的动作或者一句谣言。在人群密集的场所一旦出现惊慌或者拥挤的情况,惊慌和拥挤就会蔓延到整个人群,进而破坏掉整个群体活动的秩序,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通常这类安全事故都是很严重的。
1.4暴力恐怖活动引发的风险随着我国改革改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和重特大刑事犯罪案件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十分猖獗,爆炸、纵火、砍人时有发生,是国家重点打击和防范的对象。大型群众性活动就是他们进行各种破坏重点,以此制造重大人员伤亡和恶劣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在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之前,在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通过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掌握敌社情的预警性、内部性的情况信息,给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审核和组织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2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评估的重要意义
大型群众性风险评估是指对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公共安全风险的性质、概率、后果等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开展大型群众性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意义是显著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评估是消除风险的前提条件。风险,通俗地讲就是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其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损失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的性质。风险的性质告诉我们,风险是可以识别和控制的。风险评估就是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之前,通过现场勘查、风险预测,把握可能出现的危机和危害,提前摆放在活动监管和组织者的面前,以法律的、制度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来消除和规避风险,提高预防和化解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减少各种事件出现的频率和损失,为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创造安全环境。二是风险评估是实现社会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大型群众性活动在具体的落实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和可操作的相关规范,致使活动监管者、组织者、场地提供者和安保工作提供者的任务不清、责任不明,有的甚至将安全工作全部推给公安机关,对公安机关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推诿扯皮。其实本质上大型群众性活动属于社会化的活动,其安全保卫责任不仅仅是公安机关的责任,同时也是主办方和场所管理者等共同的责任,由于大型群众性活动能否安全成功举办,不仅关系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更关系这数千甚至上万人的生命安全,任何一方都不能逃避自身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确保大型群众性活动的顺利安全举办。三是风险评估是纠治不良倾向的有效手段。部分主办方利欲熏心,为了达到自身的商业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将活动内容和场地布置安排的天花乱坠,但是忽视了场所的安全因素,单纯地认为只要公安机关部门审批通过所有的安全工作就已经做完了,未对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必要的预防和修正,导致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事故屡禁不止。四是风险评估是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审核的重要依据。与大型群众性活动相关的规章制度中规定,要想举办活动参与人数超过一千人以上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必须获得公安机关部门的批准。目前公安机关部门的批准过程包括很多的要求和程序,但是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而风险评估是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审核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五是风险评估是公安机关简政放权的具体体现。通过社会上的专业安全风险评估公司,承接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业务,对风险评估承担相应的评估责任,可减轻公安机关的风险压力和舆论压力。目前,随着我国保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大型专业的保安服务公司都有专业的、经过培训和实战历练丰富的安保人员,可承担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任务。同时,安防技术设备已广泛运用于大型群众性活动现场,极大地提高了安全保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此,公安机关完全可以依靠社会力量来保障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大型群众性风险评估还可以结合活动的规格、规模、人数、场地等情况,提出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保方案、安检方案和疏散方案等。并按照评估结果制定的方案、预案,合理安排安保力量,实现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公共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举办活动能力的提升。
3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评估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3.1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①资质评估。评估的对象主要是主办方和场所管理者,要求其必须具有合法性,且应具备一定的相关经验;②组织管理评估。主要包括相关人员的岗位分配、应急预案和活动方案等;③安保评估。比如负责活动安保工作的团队是否专业可靠、人数是否足够等;④场所评估。主要包括场所可以容纳的人数、场所的周边环境、场所设施的安全性等;⑤设备评估。活动中需要用到的各类设备,比如交通、照明等;⑥性质评估。主要包括活动的参与人员、组织方式、时间、地点和内容等;⑦气候、日期等风险评估。比如节假日、大雨等非常规状况是否有预案;⑧其他可能的风险因素评估,如现场周边的治安、交通秩序等。
3.2风险评估的步骤一般安全风险评估的程度包括建立评估组织、确定评估方法、开展评估分析、作出评估结论、提交评估报告,其具体步骤是:①将可能存在的风险识别出来;②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③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④确定承受风险的能力;⑤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3.3风险评估的方法一是矩阵风险分析法。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方法是一个简单灵活的分析工具,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它以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为依据将风险进行分类,有利于确定处理风险的先后顺序,与其他风险评估方法相比,该方法的应用面是最广的。二是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是试图从数字上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
理论上讲,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对安全风险进行准确的分级,使分析结果易于理解和比较,直观可信。但实际上,由于涉及公共安全威胁的复杂性,很多信息都是不精确、不完整和不明确的,再加上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历史数据库还未建成,因此定量分析有很大的困难。三是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通过列出各种威胁的清单,并对威胁的严重程度及治安秩序的敏感程度进行分级,计算简单,评估成本低,包括德尔菲法、基线比较方法等。定性分析技术包括判断、直觉和经验。不足之处是可能由于直觉、经验的偏差而造成分析结果过于主观,不准确。四是定量和定性综合方法。定量和定性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是建立在定性方法上的定量评估方法,客观准确。“2011浦江音乐盛典”就是陕西中城卫集团公司运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的内容、步骤和方法,成功为音乐会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典型案例。此次演出场地“世博会展中心”是上海世博会后经重装改造后的首场演出,无论是主办方、场地方还是市区两级公安、消防机关,对这场演出格外重视。该集团公司作为此场音乐会的安保服务提供商,针对演出的性质、规模、场地、设施、临建、演员、观众和安检、交通、气候、治安等因素,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对音乐会全面进行了风险评估。针对存在的风险点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出据了《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提出了整改意见和规避风险的措施。协助主办方依据国务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文化部《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关于加强涉外营业性演出的有关规定”,制定了详细周密的现场安保方案及各项应急预案,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全面的安保服务,也积累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论文关键词]重点单位;安全保卫;法治化建设;问题;对策
重点单位通常分为全国性的重点单位和地区性的重点单位,是指关系全国或者所在地区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单位。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工作作为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维护社会稳定,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单位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社会治安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这项工作具有鲜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重点单位安保工作法治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单位负责人对保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正面临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产生的新矛盾对重点单位有着很大冲击,增加了单位的不稳定因素,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使重点单位治安环境更加复杂化。有些单位负责对安保工作认识片面,警惕性不高,思想上懈怠、麻痹。目前,单位负责人对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一是观念陈旧,认为治安保卫工作人员是“看看大门,关关大门”,看不到新形势下治安保卫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二是重效益、轻安全,安全管理薄弱;三是缺乏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四是单位负责人认为治安保卫是公安机关的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五是“雷声甚大,雨点全无”,缺乏长效机制。
(二)重点单位的保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保卫能力是治安保卫基本要素之一,它通常是指保卫措施和物资装备。目前,重点单位的保卫能力存在以下问题:内部治安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存在一定空缺、安全防范宣传不到位、突发事件应预案不健全等。另外,重点单位治安保卫物资装备相对较落后,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特别是在违法犯罪智能化、技术化的新形势下,物资装备应逐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这是提高保卫能力的重要条件。由于重点单位领导缺乏安全意识及单位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单位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物防设施老旧,不能及时更新;二是技防设施运转情况令人担忧,不能落实到位;三是人防制度落实情况效果不好。
(三)重点单位治安保卫队伍薄弱
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应当设置与治安保卫任务相适应的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并将治安保卫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情况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重点单位保卫机构设置不健全,没有配备专职保卫人员,或者专职保卫人员数量少,致使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很难正常、有序开展工作。另外,重点单位保卫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当单位出现违法犯罪问题时,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贻误战机。重点单位治安保卫人员社会地位低,目前国家仍未出台关于保安人员的统一标准的正式职称序列,往往阻碍人才的发展或者留不住人才,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工作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四)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缺乏必要的指导监督
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进行指导监督,必须依据法定程序,结合不同性质重点单位的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制度,有效地维护单位的稳定。在现实工作中,经常存在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的指导监督不到位的情形:各级公安机关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有关行业、系统和单位配合公安机关监督检查的效果不理想;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治安隐患的查处不彻底;没有做到公安机关监督检查工作与单位自查整改工作紧密结合;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做出分析研判。这些情况都会导致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
(五)重点单位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安全风险不断增加,而我国重点单位安全风险评估缺乏法律依据,直接导致重点单位安全风险评估流于形式,这是极其危险的。重点单位往往涉及重要的人、财、物以及重要事项,一旦发生案件、事件和事故,后果不堪设想,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在现代社会中,安全风险评估也是重点单位安全管理的必备手段。只有全面地识别重点单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才能做好预防工作,控制安全风险,进而达到保障单位安全的目的。
二、重点单位安保工作法治化建设的对策
(一)切实贯彻落实“十六字方针”,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
“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是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方针,这一方针科学地表达了预防和安全的内在关系,体现出了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战略思想。预防是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核心与灵魂,我们要把战略上的防范和战术上的进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单位一切积极因素,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树立治安保卫工作的主体意识,认识到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公安机关的指导监督下,协调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行完善各种保卫措施,积极开展保卫工作,实行责、权、利的统一。同时,还应该大力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做到监管到位,不流于形式,实行重点单位安全责任追查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把重点单位的安全工作作为考察领导政绩的重要性指标,体现出法律的尊严。
(二)切实构建重点单位现代化安全防范系统
人防和物防是较传统的治安保卫的方法,在现代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犯罪更趋智能化,手段更隐蔽,这种传统的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重点单位保卫的需求,加强现代化的安防技术就显得更为重要。针对重点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可以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模式,特别是要加大技防的经费投入和推广使用,可以安装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区域报警网络系统等实用的技防设施,增强重点单位的整体防范效能。构建重点单位现代化安全防范系统,应该依靠技术防范,并将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重点单位存在的潜在风险,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达到保障单位安全的目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重点单位技防工作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全国性的法律规范,只有一些操作性不强的、笼统的原则和条款,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重点单位现代化安全防范系统,公安机关应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信息化主导警务”的理念,不断开拓进取,指导、督促重点单位构建人防、物防、技防安全防范网络,提高整体防控水平。
(三)推行保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卫队伍
保卫人员职业化是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符合法治化和市场条件的本质特征,而推行保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化的关键环节。保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能够衡量保卫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保卫人员进入就业岗位的凭证。目前,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保卫人员职业标准体系,致使我国重点单位的安保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保安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经济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保卫专业资格培训体系,并根据不同岗位确定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实行职级工资制度,使保安人员有归属感,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
在我国推行保卫职业标准,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我国具有强大的职业教育资源,可以由公安机关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运作,探索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治安保卫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立保卫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规范保卫职业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保卫工作进入职业化、正规化和系列化的轨道,为重点单位的治安保卫工作奠定坚实的治安基础。
(四)加强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的执法规范化建设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部提出、部署的“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警务机制的重要体现。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的指导监督,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职责。公安机关应监督指导重点单位建立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与治安保卫工作相适应的专职保卫人员;单位逾期不整改,造成公民人身伤害,公私财产损失,或者严重威胁公民人身安全、公私财产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依法处罚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保障公私财产和公民人身安全。
通过公安机关的指导监督,能够为重点单位的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内部工作秩序和外部治安环境,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的指导监督形式多样,可以按照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的原则和本级列管的权限,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且检查内容不应流于形式,最后形成法律文书,按规定存档;此外,还可以采取抽样性、其他专项检查等形式进行。加强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公安民警转变执法观念,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强化执法监督,真正实现严格、公正、文明、高效执法。
(五)构建重点单位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导读:今年是40周年,科技交流已经成为维系我国与邻邦日本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2012年6月21日假座上海科学会堂举办了“2012年中日科学技术研讨会”,主题为“科技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与日本技术士会近畿本部间友好合作的重要象征,也是汇聚中日工程技术智慧、增进民间工程技术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论坛所展开的热烈交流,既造福两国人民,更受益人类未来。
2012年6月21日假座上海科学会堂举办了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工程师学会、日本技术士会近畿本部主办,由上海市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上海市崇明县科学技术协会承办的“2012年中日科学技术研讨会”,主题为“科技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日科学技术研讨会”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与日本技术士会近畿本部间友好合作的重要象征,也是汇聚中日工程技术智慧、增进民间工程技术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在开幕式上,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曹振全先生致欢迎辞时说,到2015年,上海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知识竞争力进入亚太地区前列,而今年是40周年,科技交流已经成为维系我国与邻邦日本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日本技术士会近畿本部长福冈悟先生致辞时说,科学技术为现代社会带来很大恩惠,东日本地震带来的核危机又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新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的问题,因此这次会议将有助于中日在技术方面的合作与发展。在简短的开幕式之后,按照议程,研讨会按主题报告会场与专题报告会场分别进行。
在主题报告会场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洪杰作了题为《钍基熔盐堆及其综合利用》的演讲,认为我国的社会发展瓶颈已从“粮食紧缺”转变成了“能源紧缺”,能源问题已成为中国是否能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因此第四代钍基熔盐堆这样的专项反应堆具备本征安全性(PIUS)、核废料最小化、核燃料长期供应、物理防核扩散等的特点,可弥补目前核能技术的缺陷与不足,而且这项技术已成为中科院未来十年先导研究专项。大阪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教授、工学博士西嵨茂宏作了题为《环保机械开发的思考理念》的演讲,认为目前的环境破坏可能是由于西方价值观下的大量消费引起的,因此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制度与人的意识行为是实现环保的互相联系的三要素,就像疾病治疗中的西医快、中医慢道理一样,我们要对机械照搬西方思想的做法提出疑问,比如设立高碳的奖励制度是否适合的问题。崇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冯志勇博士作了题为《聚焦低碳发展,建设生态崇明》的特邀报告,认为崇明坚持走低碳发展道路:在自然生态领域,实施湿地保护、检测、修复工程,加强水环境治理,开展高碳汇生态示范;在人居生态领域,完成瀛东村生态人居示范工程,建成陈家镇开发公司绿色办公楼示范工程;在产业生态领域,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进行种质资源保护,推动绿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专题报告分“城市公共安全与风险管理”、“新能源开发及其有效应用”、“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措施”三个分会场进行。其中“城市公共安全与风险管理”分会场上,共有6位中日专家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同济大学束昱教授在题为《城市地铁车站综合体使用安全与风险评估研究》的发言中认为,灾害识别与风险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分析判断系统工程,而采用蝴蝶结分析法的最大优势是把安全专家与一线管理人员集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系统分析,并且可以依据灾害清单、针对可能的事件发生源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和避免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大阪产业大学工学研究科技术士、工学博士中野雅弘教授在题为《城市中心施工中的大规模地下构件的安全监测技术》的发言中介绍了根据相邻隧道高速公路建设的实用程序的测量结果报告,认为监视摄像头可将显示器连接到共同沟网络,而设立在共同沟的这种光纤测量,会通过温度变化监测地下构建的纵向变形与水平向变形的情况,便于工程顺利安全地进行。上海交警总队事故防范处的侯心一副处长在题为《关于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战略规划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中,认为我国道路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交通环境复杂、冲突多、隐患多,二是交通参与人守法意识不足、法律约束力差、严重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多,三是专业运输单位企业交通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为此,要实现有序、安全、畅通的交通安全工作的基本目标,从现实情况看是任重而道远。日本都市-地域住环境研究所技术士、建设综合技术监理小岛和彦在题为《从东日本大地震复兴计划看公共安全保障及风险》的发言中介绍了日本各自治区建立的复兴计划,目的是通过硬件方面的准备、充足的市政预算,让许多在福岛灾害中受损的民众可以避开危险区,安全回归家园,同时这些复兴计划实施前还必须获得民众的认同才行,要做到各方面的平衡。上海电力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陈文升在题为《智能变电站技术在上海电网的应用与探索》的发言中介绍了封周数字化变电站、蒙自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点,重点解析了由上海市电力公司承担的国网公司第二批智能变电站建设试点工程泸定智能变电站在一体化信息平台及高级应用功能、智能一次设备、全数字化的二次系统、智能辅助设备等技术方面的建设情况。日本石川技术士事务所技术士、工学博士石川浩次在题为《有关地震防灾的地震活动履历调查的必要性——日本-中国地震活动事例》的发言中分析了日本约有二千至三千个活动断岩层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5年神户大地震等中日近百年发生的大地震地质概况及赈灾情况,同时对如何制定防灾计划的问题提出若干地质方面的建议。
2012年中日科学技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正如主持“城市公共安全与风险管理”分论坛的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冠东先生所总结的那样,中日两国是近邻,彼此之间会发生许多问题,包括经济问题,因此本论坛所展开的热烈交流,将既造福两国人民,更受益人类未来。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公共安全
[作者简介]罗大文,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张洪波,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陕西西安710063
[中图分类号]KO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015―04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贝克认为,当代人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吉登斯则指出,这个世界看起来越来越不受我们的控制,成了一个“失控的世界”。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
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风险社会理论的开创者贝克所说的风险,指的是“完全逃离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它们引致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他认为,风险概念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贝克把“风险”看作是一个与“自然”和“传统”概念具有明显区别的概念,风险社会的“风险”不同于自然界的客观运动――地震、海啸、飓风等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所导致的风险。风险是与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紧密相连的,风险现象是一种属于未来世界的现象。
贝克认为,现代世界正在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转变,“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重要特征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因素,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个人的风险日益趋向于逃脱工业社会建立的风险预防和监督机制。贝克指出:“工业社会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造就了舒适安逸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带来了核危机、生态危机等足以毁灭全人类的巨大风险。工业社会运行机制自20世纪中期以来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一项决策可能毁灭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当今时代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已经呈现出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的迹象。”
(一)高度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风险社会的核心范畴,这个不确定性,包括科技导致不可控制的事故,人们无法对之进行准确的预测;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甚至使人不再能确认那些本来只属于人类自身的行为;人类活动还会导致环境畸变等长期不良后果。现代风险超出了人们预先检测和事后处理的能力,也超出了目前保险制度所能覆盖的范围,因而,“我们生活在暗礁中”。吉登斯也是从不确定性的视角来认识风险的。在他看来,问题不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比以往更加难以预测,而在于不可预测的根源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许多恰恰是由于人类知识增长的结果。
(二)风险的扩张性
风险的扩张性即风险的规模、范围和程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传统风险相比,现代风险影响范围巨大。传统风险及其后果往往限于某个区域、某些人员,而现代风险无处不在,一旦成灾,其危害就不仅仅在发生地,也无地域限制,往往会产生世界性的破坏效果,工业社会是局部的、区域的风险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只对人们生活的某一方面产生影响,因而一般只对局部的或小群体产生影响。但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各种全球性风险与危机,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并对整个人类共同利益存在着威胁。应对和规避风险就不再是区域的或小群体的任务而成为全球共同的历史事件。“工业社会的社会机制已经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可能性,即一项决策可能会毁灭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这颗行星上的所有生命。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当今时代已经与我们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各个时代都有着根本的区别。”
(三)风险的内生性与人为性
伴随着人类的决策与行为,是各种社会制度,尤其是工业制度、法律制度、技术和应用科学等正常运行的实践性后果。而自然“人化”程度的提高,使得风险的内生特点更加明显。同时,风险社会“存在于自然结束之后。很明显,自然的结束并不是指物质世界或物理过程不再存在。而是指我们周围的物质环境没有什么方面不受人类干扰的某种方式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与频率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也极大地增强,使得风险构成中的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吉登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和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传统的工业社会以及此前的社会,人们所担心的是外部风险;而在当代,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取代了外部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由此标志着进人风险社会。
(四)风险的关联性与复杂性
风险具有关联性。由于人类实践活动导致全球范围内风险广度和深度的变化,风险社会中风险的构成及其后果趋于更加复杂:从自然风险转向人为风险,从个别风险、区域风险转向全球性风险,从物质利益风险转向文化风险、道德风险、理论风险等非物质风险,从单一风险后果转向多重风险后果,从单一风险主体转向多重风险主体,风险从简单应对方式转向综合应对方式。例如,某些风险会悄悄地转化,由经济风险导致市场瓦解,造成资本贬值,进而转变为信任风险,导致追随民众的丧失,使全体政治成员受到侵蚀,最终转变为后果严重的政治风险。最严重时还会转变为社会风险,导致整个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造成极大伤害。当风险不能及时得到控制时,它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相关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二、风险社会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挑战
所谓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当今时代无所不在的风险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它已经跨越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富人和穷人的界限,超越了地域、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界线,成为一种新型的、全球性的危险,一种巨大的、威胁人类安全和生存的危险。近年来中国涉及社会公共安全的意外事故和灾变性事件不断增加。例如,SARS、禽流感、矿难事故、艾滋病扩散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和不断增长的趋势,使得目前的中国社会明显地带上了贝克所界定的“风险社会”的最基本特征:即具有不断扩散的、人为的不确定性;
导致了现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关系向更加复杂、分化状态的转变。
与阶级社会追求的“平等”理想不同,风险社会追求的目标是“安全”,在风险社会里,风险对公共安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时空性
现代性形成了新型风险,全球化则使得风险脱离了时空的限制,造就了风险社会。风险的全球性使得社会中客观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风险造成的灾难不再局限在发生地,而经常产生无法弥补的全球性破坏,甚至使得风险具备了“平等”的意蕴。伴随相互依赖的加强和时空距离的缩短,全球化一方面为世界提供了高水准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使风险迅速波及世界各地,形成连锁反应,因而全球化对风险具有扩散效应。全球化时代科技的进步也产生同等的风险,人类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的技术,从核武器到基因工程都是如此。全球化时代也意味着工业社会体系已经过时,民族国家已经无力应对威胁整个人类的现代风险,因此风险的控制缺乏有效的机制,人类将不可避免地进入风险社会。
(二)“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这一概念是风险社会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贝克认为它“有助于解释现代社会的制度会在肯定认识到了灾难现实的同时区否认他的存在”。贝克指出,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风险的制造者以他人作为风险牺牲品来保护自己。社会中只要有风险,就必然有一个责任问题。人们在处理这些风险的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回避责任。现代组织体系如各类公共机构就是这样安排的,即恰恰是那些必须承担责任的人员可以找到足够的理由以便摆脱责任。贝克认为,这就是风险判定中最突出的方面,也就是“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它表现在,工业社会所提出的用以明确责任和分摊费用的各种制度安排,在全球性风险社会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即在风险社会来l临的时候却无法有效应对,难以承担起事前预防与事后解决的责任。在此过程中,是难以查明谁该对此事真正负责的。就人类环境来说,无法准确界定几个世纪以来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各种治理主体反而利用法律和科学作为辩护之利器而进行“有组织地不承担真正责任”的活动。
(三)隐性(深层)风险的巨大影响
风险社会的存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所波及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风险就其危害的性质与表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浅层)和隐性(深层)两种。显性的危害是指给人类社会的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如人员伤亡、设施损害、资金流失等。而隐性的危害则是长期和潜在的,以非实体形式表现出来,如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对民众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损害等。对传统现代性的追求导致人们只重视建设开发,不重视因果关系的发展模式,足以使现代社会承受着许多灾难。各种突发事件不仅给国家和民众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和恐慌,对现代社会发展构成着威胁,而在这些突发事件中,以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最为恶劣和深远。
(四)风险的二重性
值得注意的是风险社会理论家们不是完全从否定方面来理解风险,作为人类实践行为不可避免的伴随性结果,风险同样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风险意味着不确定性、危险性;另一方面,风险也是社会发展、创新的动力源泉。风险社会并不总意味着危险,吉登斯指出,风险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它的本性决定了它导致危害性后果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它是经济活力和多数创新,包括科学或技术类创新的源泉”。
三、风险社会的应对策略
当代西方学者对风险的解读已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领域,而是把视野扩展至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层面,把风险置于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此才能对当代社会的公共安全危机作出有效的回应。对风险社会的研究有三种不同的视角与理论路径,因而也有三种不同但又互补的应对策略。
(一)社会学的视角
风险社会“是指现代社会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的风险往往会越来越多地避开工业社会中的监督制度和保护制度”。全球生态危机就是工业社会本身的一个深刻的制度性的危机,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社会风险。风险至少是伴随工业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但风险社会则是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属于贝克所说的“自反性现代化”阶段。现代化进展的逻辑是理性的,是可控的;而自反现代化的逻辑是非理性的,必然脱离人类的掌握,导致无法预知的结果。也就是说,现代化自身逻辑的发展是现代化的自我危害。因而,“贝克和吉登斯建议用一套更具有反思性的、更民主的制度去处理这些副作用和不断产生的新风险”。
以对现代性知识原则的反省为基础,贝克倡导对风险社会进行原则性的知识拯救。我国有学者将“原则拯救”、“理论建构”与“全球亚政治”概括为贝克应对风险社会的三个具体举措。贝克指出,“没有社会理性的科学理性是空洞的,但没有科学理性的社会理性是盲目的”。实现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的有机融合,是克服当代社会风险的原则指导。在主体作为上,建构以“社会理性拥护者”为基础的全球“亚政治”,即“特有的对政治决策的个人参与”。贝克认为,现有的所谓民主政治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深刻文化霸权、深层伪民主。以社会理性为知识基础的“社会知识行动者”的普遍联合,以削弱以工具理性为知识基础的“科学知识行动者”力量,从而实现对全球风险社会的真正知识应对。
(二)风险的文化人类学视角
斯科特・拉什等人用风险文化的思想来解释风险社会的概念,提出了与贝克不同的解释。他沿着玛丽・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风险与文化》的思路指出,在当代社会,风险实际上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加剧,相反仅仅是被察觉、被意识到的风险增多和加剧了。人们之所以感觉风险多了,是因为他们认知程度提高了。他们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三类风险,即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自然风险包括对自然和社会所构成的生态威胁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和负面效应所酿成的风险。拉什认为,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变迁或者说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变化,为风险文化的上升趋势构筑了基础。不确定的和已经被察觉和认知的风险,与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所承认的风险相比,显得更普遍。
斯科特・拉什认为风险社会总是与制度联系在一起,风险文化却总是处在反制度性的社会中,与不重要的边缘形式相联系。这是因为风险社会概念预先假定了一个确定的等级秩序和制度定式。这种秩序和定式承认风险的传播依靠程序性的规则和规范,因而人们可以运用制度性的和规范性的治理手段对各种风险予以控制。因此,拉什等人主张运用风险文化取代风险社会的概念。风险文化的预先假定是一个需要自然调节的不确定性的无序状态。风险文化的传播依靠其实质意义上的价值,人们依靠一些带有象征意义的理念和信念来控制风险和治理社会。斯科特・拉什认为,风险文化“将不再是基于对其他人未预料后果的反应,而主要是承担自身造成的风险的责任”。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尽管风险文化理论在学术圈内颇有影响,但是在政策舞台上的影响却是非常有限的。
(三)风险研究的经济管理视角
关键词:门禁系统;原理;发展;专利申请
一、概述
门禁系统全称为出入口门禁安全管理系统,是通过在建筑物出入通道口安装个体识别、锁定和门禁控制等装置,由计算机或管理人员在中心控制室监控,对通道口的位置、通行对象、时间和方向等进行实时管理,它集微机及自动化识别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措施为一体,是大型综合安防系统的一部分,也可独立构成实用的安全防范系统。
如今,门禁系统已超越单纯的门道及钥匙管理,发展成完整的出入管理系统[1]。它在工作环境安全、人事考勤管理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增加相应的辅助设备,还可进行电梯和车辆进出控制、物业消防监控、保安巡检管理、餐饮收费管理等,实现区域一卡智能管理。
目前,国内外主流门禁系统主要有感应卡门禁系统和生物识别门禁系统,前者以非接触式RFID射频识别应用最好,后者以指纹识别应用最广。
二、门禁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门禁系统由信息采集、传输和识别处理控制三个单元组成,信息采集单元采集输入信息通过传输单元传送至识别处理控制单元进行处理和控制动作。
信息采集单元一般有卡片读出式、密码输入式和生物特征提取式三大类[2]。
卡片式根据工作方式又分为接触式和感应式。接触式卡片有磁条卡、条码卡、红外线卡、铁码卡和IC卡等。感应卡片由编程芯片和天线组成,具有速度快、隔包感应、防水、防污、可用于恶劣环境等优点,目前使用最多的是RFID射频卡。密码输入式有电话面板固定式键盘和乱序键盘两种。前者的0~9在键盘上的位置固定,输入密码时易于被人记住仿冒,现仅用于与刷卡机配套使用。后者的0~9在显示键盘上的位置随机,降低了被人窥视而泄漏密码的可能性,因此使用较多。人体生物特征提取式一般有声音、虹膜、掌形、指纹与图像等,使用最多的是指纹和图像。
信息传输单元分为有线和无线传输。有线传输多采用双绞线、电话线、电缆、光缆等。无线传输常采用微波、红外光波或移动通信网络等。
识别处理控制单元一般用微机识别处理采集的特征信号,以控制门禁装置的开或关。主控制器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安装于中央控制室;从控制器可连多个门禁机。多个门的群控系统实行分级管理,所有门禁控制装置均联网运行。
三、门禁系统的发展
低频卡技术门禁系统:在过去十几年间,低频卡(又称感应卡或ID卡)中125kHz的RFID感应卡和读卡器是该阶段门禁控制系统的行业标准[3]。这种卡结构简易,容易被复制,安全性较低。
非接触式高频智能卡技术门禁系统: HID iCLASS 13.56MHz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及读/写字段具有互操作性,支持多种应用,iCLASS技术平台连同HID Global采用的多种技术multiCLASS解决方案,已经成为高效率、安全和有效的门禁控制系统的行业标准。
NFC技术门禁系统:NFC虚拟凭证卡的最简单模式就是复制现行卡片内的门禁原则。手机将身份信息传递给读卡器,后者又传送给现有的门禁系统,最后打开门[4]。这样,无需使用钥匙或智能卡,就可安全便携地配置、监控和修改凭证卡安全参数,消除了凭证卡被复制的风险,还可在必要时临时分发凭证卡或取消丢失和被盗的凭证卡。
四、门禁系统国内外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发达国家的门禁技术发展较早,但我国在1990年以前基本没有相关的专利申请。随着国外技术的引进,我国在门禁领域也取得较多的成绩,1990~2000年中国门禁相关专利申请量仅占全世界的1%左右;而2000~2014年,中国门禁相关专利申请量占到了全世界的18%左右。仅在CNABS中进行检索,就可检索到较多的对比文件,由此看出该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专利审查员,面对这种关注度较高且日趋完善的技术,应当及时了解相关技术,充分利用门禁领域国内众多的专利申请,把握检索和审查的普遍性思路。
通过查找国际专利分类表G部,门禁系统的主分类号是G07C9/00:独个输入口或输出口登记器,专利申请数3542。同时也涵盖下述分类号,H04N7/18:闭路电视系统,专利申请数260;G06K9/00:用于阅读或识别印刷或书写字符或者用于识别图形,如指纹的方法或装置,专利申请数248;E05B49/0:锁、钥匙、门窗零件、保险箱、其附件、手铐、电动对号锁、及其线路,专利申请数183;G06K7/00: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或装置,专利申请数145;H04M11/00:专门适用于与其他电系统组合的电话通信系统,专利申请数90。
五、总结
现代门禁系统是多元化开放式数字化门禁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是感应式卡片门禁系统和生物识别门禁系统,以识别目标的数字化编码和特征信息为技术核心,加强自动化监控和管理,实现门禁系统的个体身份识别和权限管理。各种高新科技的应用使得现代门禁系统在个体身份识别和权限认证方面非常完善和强大,结合后端锁定装置及其控制系统实现门禁系统的事件信息和系统状态信息的及时收集和显示,实现了安防系统所要求的事前防范和事后查证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门禁系统的安全和管理的传统观念,同时也为门禁系统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门禁的功能越发强大,需求越发复杂,门禁系统向着网络化、联网集成和一卡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保迪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门禁系统的发展与未来应用趋势[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07):39-40.
[2]雷玉堂.各类门禁系统的比较及其发展[J].中国公共安全:市场版, 2007(Z1):94-99.
[3]赵建邦.门禁系统的发展与未来应用趋势[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3(16):46-48.
[4]安保迪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门禁系统的发展与未来应用趋势[J]. 技术与应用,2013(09):40-42.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风险管理;管理措施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construction project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briefly discusse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project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ecurity risks; risk management;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施工主要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建筑施工复杂而变换不定,不安全因素颇多,加之流动分散,工期不固定,易形成临时观念,倘若不采取可靠的安全预防措施,安全事故必将频繁发生。因此,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引入安全风险管理的体制与方法,并以之作为引导,以合理的成本投入降低项目的风险损失,为建筑施工项目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对社会经济以及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1目前建筑市场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正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随之而来的是建筑施工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大,伴随着项目施工难度和科技含量的日益提高,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有一定的增长趋势,对项目安全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总体较为健全,但由于建筑业内的激烈竞争和市场自体的不规范,部分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即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中逐步丧失了主宰控制权,而将主宰控制权放任于项目承建人,造成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缺失,未能严格的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未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的要求实现安全检查评价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另一方面,部分施工企业或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未能正确认识到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安全生产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或挪为他用,致使安全监督管理有章不循、监督不力。最终造成建筑施工项目失控的被动局面。
2加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
施工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头等大事,安全生产无事故,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十二五规划”中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严格执行和深入认识。加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是提高自主认识,明确工作方针和指导思想,确定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及安全风险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进行合理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
3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识别
国家标准局1986年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中,对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归结于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对于直接原因又分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由于该标准时间早,使用时间长,对于目前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风险的识别,在对于该标准的认识基础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1事故的直接原因
(1)机械性作用
由于外力的机械性作用引起的事故类型较多,常见的有以下方面:
机械设备或工具的伤害;
物体打击,如落物、崩块、锤击、破裂等;
车轮碰撞、碾压、倾覆说引起的伤害;
起重吊装设备引起的伤害;
高处坠落等引发的伤害;
建筑物、堆置物倒塌、墙体、土体倒塌说引发的伤害;
(2)化学物质的作用
化学物质作用于呼吸系统、粘膜、皮肤、中枢神经二引发的各种伤害和中毒。如铅、汞、磷、沥青、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3)温度作用
由于直接接触或接近高温物体,如电渣压力焊、搭接焊、电弧焊、火花、熔融金属、热气体等引发的伤害。
(4)电流作用
由于直接接触带电物体或间接接触漏电设备,电流通过人体而引发的点击和电伤。如水下或潮湿环境下的设备漏电形象,电缆线破皮,漏电保护器失灵等。
(5)爆炸作用
该项为机械、热效和化学效应的联合作用,一旦发生将引起较严重的安全事故,如可燃性气体的储藏和使用。
3.2事故的间接原因
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所罗列的间接原因外,以下间接原因也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如高温环境下,人的注意力降低,反应速度迟缓;低温环境下,动作不灵活;工地现场、通道的照明不足;安全防护、临边防护不牢固,卸料口,卸料平台搭设不规范;对于现场危险源交底不清楚,对于新工艺新技术的交底没有针对性等。
对于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识别的认知,了解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安全风险的种类和性质,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分析在技术、设备、组织管理上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防治措施。
4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措施
4.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引入
从一九八三年起,我国已实行国家监督、行政管理、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是以传统管理的经验结合现代科技方法,结合法制、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实现项目生产及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转,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做好安全生产企业领导是关键,企业负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应建立和健全以企业负责人为首的分级负责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首要工作应做到建筑施工项目的“本质安全化”,即项目的建设从开工伊始就必须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源头消除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安全事故进行预控,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4.2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随着建筑施工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大,施工难度和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对于已知风险的预控已不能满足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应更主动的结合项目特点进行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即在项目施工之前,首先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进行概略的分析。由于安全风险具有潜在性的特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展成事故,因此在项目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危险因素、危险源:
触发事故的条件;
不安全的现象或状态;
把不安全转化为安全所应具备的条件;
如此下去产生事故的情况;
产生的后果;
产生危险的等级,可能性大小,频繁程度;
根据危险性的起因,如何采取预控措施,避免其发展成为事故;
在确定风险源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频繁程度、产生的后果之后,工程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表1进行风险综合评价,最终得出各项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哪些项目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与人力,并最终确定适用的安全风险控制、管理措施。
表1危险源风险评价方法及标准
说明:凡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应决定为重大危险源:①当D≥160时为重大危险源;②当160>D≥70,经讨论确定是否为重大危险源;③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④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⑤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⑥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因素,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3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1)风险回避
所谓危险回避,是指在建筑施工项目完成风险分析、评价之后,如果发现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很高,且可能导致的损失也很大,又没有其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降低风险时,可主动放弃项目、放弃原有的计划或改变预期目标,使其不发生或不再发展,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的方法。虽然风险回避能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但同时也失去了同等的获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即项目管理者将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以达到自身免受风险损失的方法。由于保险存在着许多优点,所以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是较常见的风险管理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缴纳工伤保险费。鼓励企业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当安全风险发生并造成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时,投保人可获得一定额度的经济补偿,从而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
4.4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1)安全教育
由于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较差,所以安全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抓不怠,劳务队组进场后必须经过公司、项目部、队组三级教育,并在施工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将工程特点、危险源、安全操作规程等予以告知,最终实现安全工作总体目标的前提保障。
(2)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的投入
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日益增大,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密度与安全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在施工难度高、危险性较大的施工区域安装电子信息监控系统,不仅能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也能对安全风险重点、难点部位进行有效的检测与控制。同时,大力推广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设备,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与设备,也能对全面提升施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