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8:04
导语:在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月18日上午消息,针对大众点评网诉爱帮网不正当竞争案开庭审理一事,爱帮网CEO刘建国在微博上进行了表态,称“大众点评无权拿用户点评主张自己的私利”,并表示爱帮网也对大众点评提起不正当竞争反诉。刘建国在微博中表示,“1、爱帮是本地生活搜索,聚合、索引、展示用户点评均符合搜索引擎的通用惯例;2、用户点评是网民的消费评价,其权利属于网民,大众点评无权拿用户的点评主张自己的私利;3、爱帮也对大众点评提起了‘不正当竞争’的反诉。”
易观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已变得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从网上来获取各种关于本地生活咨询信息也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作为人们获取本地生活资讯信息的主要渠道,本地化信息网站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从整个市场来看,这类网站的主要包括三类:
1.点评类网站:这类网站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第三方点评模式”来聚合各地网友的本地生活信息和经验,为生活咨询提供客观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活跃的社交平台。如:大众点评、口碑网、新浪生活频道等。
2.分类信息网站:这类网站重点专注于分类信息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巨大且分类全面。如:赶集网、58同城、百姓网等。
3.生活搜索类网站:这类网站集合了点评网站的社区活跃性和分类信息网站的信息丰富度,同时还引入了一些类似于搜索引擎提供的便民服务工具,是一个综合多种生活信息的平台。如:爱帮网。
由于本地信息网站涉及的内容都是人们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这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用户市场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得本地化信息行业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发展,然而在行业繁荣发展的背后,其依旧存然者各种“瓶颈”,制约着本地化信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点评类网站聚焦领域狭窄,线上线下信息传输渠道不完善。以大众点评网为例:大众点评以餐饮业起家,然而,过于聚焦的定位也限制了其未来的发展,大众点评更容易被定位为细分市场(餐饮业)的信息网站,其主要用户也集中于餐饮领域,在其他领域的业务发展远不如其餐饮领域那样有人气;此外,到目前为止,大众点评网仅仅是完成了线下信息到线上的集成,信息并为经过深度的处理,缺乏将用户从线上引到线下消费的渠道。
2.分类信息网站信息同质性高,用户对网站的黏性较低。以赶集网为例:赶集网凭借精细的分类模式和丰富的内容信息,吸引了大量的用户。然而,这种吸引力仅仅来自于用户对网站上信息的依赖,而不是网站本身的黏性,如果当这些信息同样存在于多个网站时,大量的用户就很容易出现流失。总的来说,在信息严重同质的环境下,分类信息网站用户互动性不强、用户的应用体验不足都是目前制约着分类信息网的发展的问题。
3.生活搜索类网站受定位限制,发展模式不明确。以爱帮网为例:爱帮网以垂直搜索技术为支撑,试图聚合互联网上所有的本地生活信息和经验为用户提供本地信息搜索服务,然而由于受到内容和数据版权的限制,爱帮在这样的定位下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爱帮要想进一步发展,其还需重新明确自己的企业定位,加快发展模式和企业产品的上的探索,扩大产品服务的应用、拓宽用户覆盖的范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开发深度不够、线上信息和线下服务割裂、发展模式受限等劣势都限制了本地化信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纯依靠信息的发展模式也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本地化信息行业提供了另一个广阔的发展机会。由于本地化信息产业所提供的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资讯,而移动终端的随身性使得这种资讯更容易的被推送到人们面前;与此同时,通过移动终端,用户也可以“随时”“随处”的查询自己所需的生活咨询信息。此外,丰富的移动终端应用服务有利于吸引用户的参与,增加用户黏性,进一步扩大本地化信息行业市场。在这种趋势下,本地化信息行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结合自己企业的发展特点和用户需求,进一步的发展自己多元化的应用体系。三类本地化信息厂商的未来发展趋势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社区基础的点评类网站将会走向LBS+SNS+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以大众点评为例,大众点评完备的商户数据库,方便于开展LBS签到业务,如果大众点评网积累到足够多的签到用户,那么将会形成一个本地化信息的SNS社区。此外,通过LBS的签到功能可以很好地与电子商务功能衔接,通过签到用户可以不断积累自己的虚拟荣耀,而大众点评网则可以通过和商家合作,为具有荣耀的用户提供一定的打折等优惠,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地将消费者从线上引渡至线下,同时也建立起用户、商家和自身三赢的电子商务网。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服务外包逐渐成为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提升产业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江西服务外包产业在客户资源、布局、品牌、市场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为此,江西要把握住机遇,从促进合作、统筹规划布局,打造服务外包的国际品牌、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入手,推进经济发展,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
关键词:服务外包 产业 集聚
服务外包产业概述
外包(outsourcing),在英语中是“outside Resource Using”的缩写,可直译为“外部资源利用”,是针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寻求资源(insourcing)而言的。服务外包作为外包的一种类型,国内外学术界对服务外包概念的理解很多,暂无统一、准确的定义。关于服务外包较普遍的表述是指企业将信息服务和商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给企业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而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实质就是一种资源整合的管理模式,即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服务外包按业务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简称ITO)、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KPO)。信息技术外包是指企业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提供商向其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服务,以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ITO的主要业务范围有IT系统操作服务、IT系统应用管理服务和IT技术支持管理服务(包括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是指一个或多个原本企业内部的职能外包给外部服务提供商,由后者拥有运作管理这些指定的职能。BPO业务范围包括:需求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业务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知识流程外包是业务流程外包的高智能延续,是BPO最高端的一个类别,一般来说,它是指将公司内部具体的业务承包给外部专门的服务提供商。包括研究类、分析类、市场进入类等。相对于传统的ITO来讲,BPO和KPO是服务外包未来的发展方向。
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国际化水平高的特点。目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已经成为推动国际产业转移新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对江西省相对落后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而言,是一个前景可期的新兴产业,也是升级产业结构的大好时机。
江西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西的服务外包从无到有,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江西服务外包作为江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支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外包中心。江西服务外包产业自2005年起初显规模。尽管起步较晚,但在过去4年内保持约29%的高速增长,至2008已经达到约41.2亿元的产业规模。从服务内容来看,软件及信息服务即信息技术服务(ITO)相关业务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软件产业外包所点的比重较大,约为87.3%。目前已经形成以先锋、金鼎、思创等多家重点软件企业为龙头的产业格局(见图1)。
(二)存在问题
虽然江西在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规模、水平和方向上已有一定的特点,但是,江西在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缺乏客户资源。与领先的同行相比,江西服务外包公司项目承接渠道少,缺乏客户资源,尤其是国际大型客户资源。目前,江西大部分外包业务仍主要从日本公司分包,江西企业尚未建立起直接、深入和战略性的客户关系,大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尚不具备国际营销的经验和能力,严重阻碍其未来发展。
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服务外包也很讲究规模效应,但目前江西服务外包发展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规划布局引导政策,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集聚效应受到较大制约和影响。
缺乏品牌。尽管江西政府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开展了宣传活动,但未能有效消除国际客户对江西省服务外包公司的顾虑。与其他国家的优秀外包企业相比,江西省服务外包行业缺乏一个有影响力、能够真正代表本地服务外包行业的行业组织。因此,无法与政府共同制定品牌策略并在国际上针对江西省的独特优势定位开展品牌建设活动。
市场不够规范。江西服务外包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外包服务质量的监控还不到位、服务外包合同还不是很规范、履行合同也不是很严格,缺乏行业标准以及市场不正当竞争等现象仍较多。
江西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
(一)促进合作并帮助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
重点培养几个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领先的跨国公司建立合资或进行其他方式的合作,以获取国际客户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培养专业技能。同时,支持有条件的本土服务外包领先企业探索走出国门,对国外公司或者客户的内部服务部门进行并购。与行业协会、领先的全球企业或咨询机构合作,为并购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
(二)统筹规划布局
江西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重点承接国家和地区,实行错位发展,打造城市服务外包品牌。国家认定的服务外包重点城市,要抓紧组织编制服务外包发展规划,明确服务外包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区域,立足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管理营运中心等,发展高端服务外包产业,发挥基地城市的带动作用。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应要重点规划建设服务外包集聚区,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成果优势、技术优势,示范引导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产业发展。
(三)打造服务外包的国际品牌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江西服务外包品牌;增强企业实力,充实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江西品牌的整体形象。制定江西的总体外包品牌战略,制定针对全球外包客户和服务提供商的宣传要点,出台具体举措提升对江西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能力及优惠政策的了解。
(四)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
为促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服务外包产业快速成长,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优惠政策在现代服务外包行业的覆盖面,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分类优惠政策。大力改善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条件,鼓励银行向软件出口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服务外包企业在税收、外汇、海关、工商等方面享受软件企业同等待遇,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免征关税,国家重点软件出口企业免征所得税;外包企业实行网上报关,经核准,凭海关手续办理结汇和退免税手续;将服务外包纳入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考核奖励体系。
参考文献:
1.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脐橙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枫林镇
1脐橙产业发展现状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一、龙泉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现有龙泉市凤阳春有限公司、浙江金福茶业有限公司、龙泉市阳光农业有限公司、浙江顶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凤阳春、白天鹅”两只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新开发的“龙泉金观音”茶 2006年通过了省科技厅新产品鉴定,经过品牌系列推介,“龙泉金观音”品牌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被誉为“龙泉第三宝”。
二、龙泉市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1.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宜茶资源
龙泉素有“浙南林海”之美誉,森林覆盖率84.2%,在全国2348个县市环境评比中综合排名第八。被称为全国生态第一市,优良的生态环境使龙泉市具有生产“有机茶”的先决条件,而“有机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特别是近年来山地开发的2万多亩耕地,土地平整,道路区块、蓄排水设置齐全合理,土地利用率高,为茶叶基地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
2.优越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龙泉市领导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对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给予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特色茶产业。如此难得的政策环境,为龙泉茶产业的重振雄风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虽然龙泉市茶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有市领导班子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农业部门和各乡镇信心倍增,干劲十足。从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看,将龙泉市打造成“中国第二个安溪”的奋斗目标虽然远大,但已呈现一线曙光。为了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2013年开始每年至少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茶产业的发展,给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技术优势
龙泉市以浙江大学茶学系、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单位,并与浙江大学联合建立“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聘请浙江大学副教授汤一为龙泉市茶产业首席专家,通过与科技院校合作为龙泉金观音特色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而且与武夷茶区有着历史渊源。武夷市人口中1/6是龙泉人或龙泉后裔,其中不乏茶商和茶王级的技术能手,这为龙泉市茶产业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内引外联,借东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4.丰富的品种资源
龙泉是传统的绿茶产区,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现有鸠炕小叶种面积1.75万亩,加上近年来引进的金观音等特色茶树品种2、91万亩,这些优良品种都非常适制红茶和乌龙茶,为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龙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成功开发质量上乘的 “龙泉金观音”新产品,该产品色香味形俱佳,外形圆紧重实,色泽砂绿油润,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甘爽,韵味独特,独具“香、活、甘、韵” 特色,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获杭州第七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和第八届“中茶杯”评比一等奖。2007年12月申请的“龙泉金观音”(文字图案)集体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受理,省地方标准DB33/T740.1-2009《金观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于2009年4月7日。近年来积极组织策划迎春茶会、品赏会、茶摄影、茶诗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事和茶文化活动,并借助农博会、茶博会等开展了一系列龙泉金观音品牌推介活动,使“龙泉金观音”品牌知名度和品牌效益迅速提升。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杭州、丽水等地开设了“龙泉金观音”经销窗口,金福茶业公司、阳光农业公司等还在网上设立“龙泉金观音”销售网站,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龙泉市金观音产品先后荣获2008杭州第七届国际名茶评比会金奖、第九届“中茶杯”评比一等奖、2011省农业博览会新品名茶金奖、浙江省・静冈县2012绿茶博览会名茶评比金奖等,我市荣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2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中国茶文化之乡”等荣誉称号。
6.经济效益明显,前景乐观,群众发展积极性高
茶叶前景乐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茶叶消费也在断增长,国际对中国绿茶需求量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阔,加入世贸组织后,给中国茶叶增加新发展机遇。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据权威人士预测,二十一世纪中国茶叶内销量将持续增长,何况还要扩大出口,因此,现在发展茶叶仍然处于良好的时机。
三、龙泉市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
龙泉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品牌影响力明显落后于松阳等周边县市,存在着茶叶基地规模小、加工和技术水平不、市场营销环节薄弱等问题,其中茶叶面积只有4.76万亩,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凸显。
2.资金投入不足
茶叶基地建设、茶叶加工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近年来龙泉市大力推广乌龙茶的生产,相对于绿茶生产,乌龙茶是一个集约化程度更高的产业,表现为产出效益高,同时对投入要求也较高。2012年全市茶叶产业政府性投资是499万元,由于产业发展正处于提升阶段,各环节都需要资金投入,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投入到基地建设、茶厂改造、品牌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资金还远远不足。企业和农户资金投入也相对短缺,据匡算,种植一亩金观音至投产期的累计成本至少需4000元,一个小型茶厂投资10万元,一套乌龙茶加工设备5万元,如官埔村进机器、建厂房的资金投入缺口就十分严重。
3.加工能力滞后
龙泉金观音存在着加工能力滞后的问题,龙泉市“金观音”基地总面积6100亩,今年预计有3000亩投产,试投产茶园按照平均每100亩配备一个加工厂,就要建立30家加工厂,现龙泉市只有金观音加工厂15家,加工能力只有一半,如果不及时普及加工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将面临茶叶加工难问题。
4.技术队伍薄弱
龙泉茶产业无论是茶叶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企业专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还是茶叶营销人才都十分缺乏。特别乌龙茶、红茶加工及品牌宣传等方面人才更是缺乏,直接导致技术服务难以及时跟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
5.产品质量待于提升
茶叶的品质是茶产业生存的源头,是品牌存在的基础,如何维护和继续提升龙泉金观音的内质,彰显龙泉金观音的品质风格,茶叶质量监管成为我市茶叶产业的一大难题 。
四、龙泉市茶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不断创新,全面推广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推广茶园生态栽培主要技术有:水平等高条栽以防止水土流失;开沟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人工种草或地面铺草以稳定土壤耕作层;科学施肥以防止土壤肥力衰退和污染;综合防治病虫害(利用频振式杀虫灯、信息素等综合防治技术),有效解决了农残问题,提高了茶叶品质;利用“猪-沼-茶”的生态循环模式种养结合,形成良性的内部生产产业循环链条,探索出适合龙泉山区发展的新模式,现金福茶叶基地(自动化节水喷灌)、竹洋乡际上金牡丹基地(猪-沼-茶种养结合)已成为龙泉市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的新亮点。
2.拓展销售渠道,加快茶叶市场建设
纵观福建的安溪、武夷山、浙江的新昌、松阳等地茶产业做大的关键在于市场的成功培育建设。目前,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面临销售渠道的问题,市场是流通的平台,要想做大做强茶产业,交易市场建设是关键,龙泉市因没有交易市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面临销售难题,也给许多制茶企业造成许多不便,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我市要突出市场带动,抓紧启动茶青、茶叶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打造浙闽赣茶叶边贸集散中心和金观音特色茶叶集散地,同时茶叶市场与茶旅游和茶文化紧密结合,谋划和实施龙泉红茶“一线两园一剧”文化产业项目。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
以“大招商、招大商”为切入点,着力引进和培育茶叶龙头企业,龙泉市已培育丽水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6家,丽水市级以上示范性茶叶专业合作社2家,成功实施茶产业招商项目6个,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千家万户农户参与龙泉金观音茶叶生产。积极培育基地型、加工型和产品销售型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加快“浙江龙泉茶文化产业园项目”的建设速度,使我市红茶产业在创优产品、拓展销路、提升美誉度等方面更上一个台阶,项目建成后,必将有力推进我市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完善服务体系,建立茶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扩大市级科技人员。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的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利用产茶重点村种植大户建立村级技术示范点,组建全市茶叶科技推广网络,围绕龙泉茶产业转型升级,以开展技术试验示范、发放技术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班等为主要形式,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基地建设、茶园无公害高效培管、机采机剪、“龙泉金观音”系列加工、名茶组合生产等一系列实用技术,提升茶叶生产水平。二是加大茶叶技术人才培养,提升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重点乡镇、专业示范村等结合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工作;三是在电视、网络、农技110等通过“农技课堂”开展茶叶系列专题讲座;四是聘请专家教授、制茶师傅为我所用;四是组织茶叶技术骨干前往杭州、福建、上海等地参加中高级评茶员和茶艺培训班。
参考文献
[1]陈宗懋,《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34-49
[关键词] 中国 体育产业 体育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国内外声誉的日益增高, 中国的体育产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正成为21世纪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加入WTO和北京成功申办2008 年奥运会, 为我国体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努力多结构、多层次地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步伐, 学习和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经验,把握时机, 把体育产业培育成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及范围
我国的体育产业不局限于提供劳务服务本身, 也不局限于与体育有直接联系的第三产业, 与体育运动有直接联系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都可被视为体育产业, 它包括以下部门产业: 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劳务服务业、体育信息咨询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金融保险业等。
二、我国的体育产业现状
中国的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2000年达到了260.7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0.3%左右。而且近几年增长的速度更是在加快。体育产业在拉动消费、促进投资、解决就业、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使得体育产业完全有资格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总结近几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果,以下几个方面是颇有成效的:
1.竞技体育
首先看一下国内联赛的情况。随着国内联赛职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等各类运动都走上了规范化和职业化的道路。开展职业联赛能够有序地整合各省市的队伍,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来募集资金,充分挖掘联赛的潜在商机。各种国内外赛事的举办,不仅促进了中国体育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全民健身运动
近年来,体育主管部门和社区组织通过加强建设健身场所、器械,并进行广泛宣传,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北京市2002年居民在文化、体育和娱乐方面的人均支出达403.9元,全市各级各类体育休闲场所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和消费者,项目主要集中在游泳、台球、网球、乒乓球、健美和棋类.共刨收4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62%,吸纳从业人员3.1万人。
3.体育彩票市场
中国体彩市场的蓬勃发展是体育产业进步的生动写照。2002年体彩销售突破13亿元,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网点达1870个,提供就业岗位4050个,筹集公益金4.5亿元,体育彩票的收入全都用于体育场馆的兴建、社区健身设旌的建设以及体育产业其他方面的投入。体彩市场带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决了福利设施的资金来源问题,有效地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4.体育衍生产品
除赛事经营外,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体育彩票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电视转播业和体育经纪人业也都在蓬勃发展。体育产业的兴旺带动了体育衍生产品的火爆,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体育品牌 的兴起。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正开始利用品牌价值来取得优势,体育衍生产品的范围之广、利润之大有时远远超过了体育赛事经营本身。1999年,中国足协公开拍卖电视转播权,从中央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卫星电视台获得1200万元的转播费。同年,中国第一家体育产业上市公司――中体股份上市,资产总值从1.4亿元迅速上升到5亿元。大量社会资金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同时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以下几方面:
(1)体育市场丰体作用不明显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仍有70%以上的俱乐部不能以市场开发与经营为主来维持其生存:而且由于资金供给的不稳定性,在推广职业化的过程中,各俱乐部均由频频更换名称的历史,有的甚至在较短的时间内因合作企业变化而多次更换俱乐部的名称,导致俱乐部发展极不稳定,对俱乐部的正常运行和球队运动技术水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国内中介机构还不健全
体育经纪市场的经营人才较为匮乏,同时目前的体育经济机构大多规模较小,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营销团队。稀缺的经营人才,弱小的营销队伍,难以让体育组织放心授权,进而影响了体育经纪业务的拓展。
(3)体育产品经营项目较少
在我国,企业经营内容单一的状况十分普遍,与当前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4)体育服务营销管理水平比较低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体育服务营销管理水平较低的晟主要原因是体育服务营销经营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知识的专门人才。这些都限制了我国体育服务营销的发展。同时因为受到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理模式惯性的影响,没有形成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导的运作模式,这也阻碍着体育服务营销管理的发展。
(5)体育市场发展不均衡管理不规范
体育市场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因受区域性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东南沿海开放地区较内陆大城市发展完善;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同种类体育市场的发育状况不同。而管理不规范则表现在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系统不完善而且缺乏一些政策支持。
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建议
1.体制和运行机制障碍
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政府在体育领域的行政意志, 限制了体育产业的有效发展。因此, 要着力解决深层次的体制矛盾, 由政府主管转移到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社会多方办体育的社会化新体制上来。实现国家投资单一化向社会多元化转变, 形成多层次办体育的格局, 政府通过机构管理, 建立体育产业生产、科研、流通、咨询服务和战略研究的完整结构。主管部门要下放权力, 使现代企业真正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 又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在与国际体育市场对接中发展起来, 建立和发展一大批体育企业群体。
2.政策的引导和扶持缺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产业大部分是非盈利的公益事业,投资回报率不高,没有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且娱乐性企业还承担过重的税费。因此,要尽快制定我国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同时,国家财政适当增加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专项投入,弥补开展群体公益事业经费的不足。在税收和信贷方面, 对社会兴办的体育市场建设项目免征投资方向调节税;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公益体育项目及经营活动的信贷实行政府贴息等优惠政策,为我国体育产业化提供较宽松的政策环境。
3.区域发展失衡
中国城市与乡镇、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发展差距大。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巨大差异, 表现为居民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差距明显, 使体育产业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客观上制约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的大众化、生活化、普及化、消费化是体育产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 我们应优化各区域的体育资源配置, 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区域体育政策, 促进体育产业均衡协调发展。
4.人才匮乏
人才同样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了解国际体育产业流程、能开发体育商机的人才紧缺, 特别是中高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职业体育经理人在我国体育企业所占比重非常低, 既懂体育知识又懂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人数也很少, 体育科技水平较低, 劳动力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 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要开发体育人力资源, 从我国体育市场的实际出发, 集中培养适应我国体育产业高层次的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人才, 加大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和体育科技进步的步伐, 形成复合型体育人才供应机制, 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发强:体育经济漫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2]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区域结构;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绩效
中图分类号:F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003-0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发展高技术产业,我国高技术产业也由小到大,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本文将通过相关指标来分析我国三大区域(包括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经济绩效。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与世界的差距
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结构、变化趋势和出口、创新情况等的考察全面认识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然后通过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判断了我国高技术产业与世界的差距。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结构及其变化
从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表(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不变价总产值2003年比1995年增长了496.87%,年平均增长率为24.76%,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过去九年中规模迅速扩大。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年平均增长率是29.69%,中部地区是17.91%,西部地区是13.37%,东部地区增长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要好于中、西部地区。
表1 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表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5)
从三大区域占全国的份额来看,东部地区由1995年的76.81%上升到2003年的86.42%,而中部地区由1995年的12.21%下降到2003年的7.29%,西部地区由1995年的10.98%下降到2003年的6.3%,这是由三大区域的增长速度所决定的,同时也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在向东部地区集中。
高技术产业的优势体现在创新,因为创新可以建立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其辐射、扩散、渗透作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高其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考察可以反映产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从新产品销售收入这一指标来看,东部地区199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例是67.04%,到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为91.54%,已经占全国九成以上,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且仍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缺乏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后续发展。
出口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占有国际市场的水平,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则反映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贡献程度。1995年东部地区出货值占全国的比例是91.63%,到2004年这一比例为98.22%。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出货值一直集中在东部地区,且东部地区出货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西部地区,形成高技术产业出口还在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的局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过去的九年中发展迅速,各项指标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从区域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占全国的比例不断减小,我国高技术产业还在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及出口能力也远强于中、西部地区,其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对我国出口结构改善也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主要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及与我国的差距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来看,高技术产业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及该国高技术产业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2是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表2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1996-2002)(%)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都占据较大份额。特别是美国、英国(1996年14.3%除外)、韩国及日本,比重都超过了15%,美国和韩国某些年份甚至达到了20%以上,说明在这些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增长已经成为推动该国制造业增长的主力之一,同时,也说明这些国家已经慢慢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变,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而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虽在不断增长,但仍然在15%以下,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表明我国传统制造业仍然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力,高技术产业还不能代替传统制造业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我国高技术产业优势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通过高技术产业的辐射作用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生产效率,要注重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增长能力。
表3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的相对指标(2004)(%)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工业增加值率指报告期内工业增加值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一个指标,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及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来体现,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发展质量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和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两项指标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它反映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较低,仍然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而没有体现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高效率的特征,高技术产业生产力水平还有待提高,必须通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改善技术装备水平,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等手段,提高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充分体现高技术产业特点,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表4是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从该表可以看出,我国除航空航天制造业的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略高于美国和加拿大外,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水平。这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还不够重视,对于研发的投入较少,而只关注当前盈利,局限于组装国外进口的零部件,不拥有自主产权,因此只能够收取较少的加工费,而不具有长久发展潜力。如果照此发展,我国企业永远只能作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厂,而不能赶超发达国家,也不能在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因此,我国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还要鼓励高技术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生产具有自主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
表4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与世界差距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在过去九年中规模迅速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从地区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且仍在向东部地区集中。表现在总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货值均集中于东部地区,而且这些指标的增长速度东部地区都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等绝对量指标上,还体现在增长率等相对量指标上;不仅体现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终成果上,还体现在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等发展潜力和后劲上。我国高技术企业只有着眼于长远发展,努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上下功夫,才能迎头赶上,并借此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我国高技术出口虽然增长较快,但其中很大部分是出于外资企业。如2003年外商及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出口额达到683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62%。我国本土高技术产业的出口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不容忽视。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
我国高技术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那么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究竟如何,下面通过人均利税、产值利税率、销售利润率等几个指标来进一步考察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
表5从人均利税、产值利税率、销售利润率等三个指标来反映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绩效水平。人均利税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和对社会贡献程度。从人均利税这一指标来看,三大区域均有一定幅度增长,中、东部地区增长较快,但只有东部地区的人均利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东部地区人均利税接近中部地区的一倍半,是西部地区的四倍半,表明了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效率更高。2004年制造业人均利税为1.93万元,低于高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
产值利税率是企业利税总额占工业产值的比例,可以反映相对于产值规模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从产值利税率这一指标来看,全国产值利税率水平有所下降。1995年三大区域相差不大,西部地区最高,为8.51%,2004年中部地区产值利税率增长较快,上升为10.03%,而东、西部地区均有所下降,分别为6.36%和3.53%。2004年制造业产值利税率是14.31%,高于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也高于产值利税率最高的中部地区。
表5 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绩效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
2004,2005计算而得,未扣除价格因素
利润是扣除劳动投入、固定资产转移价值和上缴税收后获得的最终收益,是反映企业全部投入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销售利润率是评价企业获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从销售利润率这一指标来看,全国高技术产业销售利润率平均水平有所下降。东部地区销售利润率变化不大,中部地区销售利润率增长较快,从1995年的2.87%增长到2004年的6.25%。西部地区销售利润率2004年为负值,获利能力较差。2004年制造业销售利润率为5.04%,低于中部的6.25%却高于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三大地区中,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较好,人均利税处于第二,另外两个指标均领先于东、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绩效差于中部地区,只有人均利税最高。西部地区绩效最差。另外还值得提出的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水平在某些指标上要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经济绩效仍然不够理想。
三、基本结论及政策含义
从总量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发展较快,规模迅速扩大,高技术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发展较好,总量较大,总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货值等均处于优势地位,甚至是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较慢;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向东部地区集中趋势;相对于发达国家,从考察的几项指标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绩效水平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绩效水平并不理想,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还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也就意味着低于传统制造业的水平,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潜力。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虽然总量水平较高,但绩效指标不是很理想,甚至低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各项绩效指标相对较好;西部地区最差。
因此,我国仍应继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但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区优势,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要继续保持优势,但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应该鼓励其尝试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而不是全方位发展高技术产业。另外,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总量水平,还要注意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水平,在高绩效的基础上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鼓励企业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努力发展本企业在本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增加R&D投入,来获得具有自主产权、高产品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产品,改变企业在价值链环节中不利地位;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限制企业的恶性竞争,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只有我国高技术企业的能力提升,能够与国外企业相抗衡,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才能真正的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宇.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2).
[2]王伟光.技术创新、市场结构及制度――关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绩效的实证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3]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当前高技术产业运行情况[J].技术进步,2005,(12).
[4]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高技术产业:2002回顾与2003政策取向[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2).
[5]陈汉欣.大力开展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1,(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为了提升我国综合国力,需要对文化方面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进而通过民族创造力及凝聚力的提升实现上述目标。通过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能够使人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同时能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进行提升,人们需要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梳理,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建设开始起步,从2002年的48个增长到2012年的1457个,直至2014年达到峰值2570个。之后园区数量稍有减少,维持在2500上下。我国政府积极引导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下面对形成模式、三大创意产业集群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形成模式现状分析
首先,很多地区普通工业园的升级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城市为追求经济增长,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更多重视,作为脑力密集型产业中的重要组成,能够和各类产业联系起来,并且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迅速,在挂牌及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过程中,政府方面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较国外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尚且存在一定差距,无法通过适宜的规范标准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在服务的规范性及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其次,城市退二进三时形成园区。工业用地朝着第三产业方向发展,虽然办公场地配套设施建设较为简陋,但是由于具有空间开阔的特点,租赁成本较其他商业地区办公楼低很多,人们仅需要对其进行简单改造便可以建成舒适度较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办公地点。最后,借助文化遗产建设园区。人们可以对原有文化街区、城市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充分利用,在原有艺术特色、风格以及科学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继续开发改造,将新产业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意手段使文化资源最大限度的转变成经营资源,在产品中融入文化创意,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三大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
以北京、上海以及广州和深圳作为核心的创意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从影响力及发展规模方面讲,上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较强的优势,同时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也颇具规模,最终产生一种竞争及协作并存的关系和局面。珠三角区域,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周边城市进行带动,广东全省的很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兴起并发展较好。
二、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服务平台不够健全。针对服务平台方面的问题,园区管理人员需要对工作需求及租赁成本之外的问题进行考虑。旧楼宇、厂房驻点存在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对培训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咨询等方面服务平台进行完善。
其二,园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同构方面存在问题。园区发展初期存在较多的盲目性,无法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对市场需求方面有所忽视,将工作重点集中于设计、软件以及咨询策划等方面的工作中,未能对主导产业进行明确,无法发挥集群效应优势等;基于此人们需要对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产生更多重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盲目跟风的问题,结合实际对业态分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氛围进行调整,对历史文化资源作用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对重点发展行业及园区文化主题进行突出和明确。
其三,创意高端人才有所缺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受到高端人才不足方面的限制,比如动漫产业市场极为庞大,但全国动漫从业人数和人才需求相距较远,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高端创意人才培养工作产生更多重视,通过和高校加强合作的方式对园区教学基地进行建设完善,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创意培训活动,增加高端人才数量;并且可以增进和海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薪资福利待遇,进而吸收更多优秀的创意高端人才。
其四,产业链方面存在问题。文化产业产业链和传统产业链结构存在较多不同,人们不能仅将其定义为简单上下游关系,需要对市场导向方面因素进行更多思考,将创意当作中心点对产业链进行完善。对产业链建设工作进行完善时,需要对其进行充分拓展,最终使园区形成一定规模,实现对经济效益进行提升的目标。产业链缺失将会产生同质产品竞争和降价一类的问题,优秀企业可能遭受重创,基于此通过对产业链的健全能够对内耗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完善园区企业分工协作模式、扩大规模以及产业链整合延伸一类的措施,促进创意产业化及市场化发展。此外需要对标准体系进行健全,对园区标准化方面进行大力研究,尽快对国家标准进行制定和完善,为园区服务行为等方面提供更多参考和指导。
根据市统计局数据,2011年十堰市客车总体产量为2.7万辆(含非完整车辆)。东风特汽客车(十堰)客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特汽)和东风客车公司(简称东风客车)分别生产了6000辆和14000辆。两家企业概况如下:
(一)东风特汽
始建于1992年,公司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拥有先进的专业制造设备和优秀的专业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建有整车焊装生产线,涂装生产线,总装生产线,底盘装配线,整车淋雨检测及整车性能测试线。公司产品开发、技术改进、工艺设计全部实现CAD、CAPP辅助设计,对物料、资金、人力、设备、信息等资源全部实现计算机局域网管理,实现了柔性生产,具备年产1万辆大中型客车的生产能力。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已陆续研发生产了EQ6100等系列客车(CNG客车),产品涵盖10—43座中高档系列客车和厢式货车。
(二)东风客车
成立于2008年6月2日,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东风大道138号,占地面积242亩,资产规模2.7亿元;公司下设16个职能部门和两个工厂,拥有正式员工500余人。东风客车公司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分公司,在整个东风有限发展战略、投资决策、事业计划和基础性研发等总体框架内,承担客车和客车底盘的商品规划、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全价值链的经营活动。公司产品覆盖6-8.6米5个系列12个品种客车整车和6-13.7米19个系列近2000个品种的客车底盘。目前,公司一期客车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初步具备客车整车3000辆和客车底盘15000辆的生产能力。
特别一提的是,5月23日东风客车公司研发制造的新款EQ6660东风长头校车,在国家汽车(襄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顺利通过了专用校车强制性安全侧翻试验,在权威专家面前证明了“品质第一,安全至上”的设计理念。
(三)两家公司的优势
1.研发能力较强。两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拥有自主研发人员40—50人。其中东风特汽通过自主研发项目,享受国家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每年减免200多万元的所得税,就足以证明研发实力。
程亚兰,王义红:十堰市客车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2.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后劲足。两家企业均掌握了底盘这一核心技术,在技术上均能实现自主研发,自己生产。其中东风客车公司底盘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6%—18%,在国内底盘生产企业中具有较高水平,依托东风汽车公司研发平台,技术实力较强。
3.研产销一体,售后服务覆盖面广。两家公司均采取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运作模式。尤其是售后服务到位,沿用东风商用车的网络系统,销售市场由湖北扩大到全国各地,基本无盲区,售后服务网点也覆盖大江南北,赢得用户的好评。
4.有东风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支持。东风特汽隶属东风实业公司,后改制引进民间资本,现国有和民营合资,各占50%的股份,东风实业公司一方面投入铺底资金,另一方面出面给公司担保,银行给予办理1:3的承兑,尽管负债率较高,但资金运行较好。东风客车公司是东风汽车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资金充足且全部是自有资金,运作良好。
5.品种多样、订单生产库存压力小。东风特汽产品以6—8米为主,全部采用订单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东风客车公司产品有箱货系列、公交系列和客运系列,长度涵盖5—12米。也以订单式生产为主,库存压力较小。
6.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客车市场的竞争除了品种、性价比外,差异化非常重要。东风特汽前期以中、微型车为主,后期将重点放在消防、野外勘探、越野和军品等车型上;东风客车公司除了公路型、公交型外,目前开发的长鼻子校车,由于其安全性能高备受用户青睐。
7.投资规模和产能不断增长。东风特汽国有和民营“联姻”,发展较快:龙门工业园的新工厂已建成,占地280亩,即将搬迁;近年产量以1000台递增,2011年6000台,利税2000多万;今年是7000台的计划,1-4月份完成了20%,总销量1935台,收入2亿元,校车400-500台。东风客车公司投资规划2009年、2011年、2013年分别是3000万、2500万、3500万。目前准备在厂区附近征地,将销售部分离出来,便于产品展示和管理。在目前整车3000辆和底盘15000辆的生产能力基础上还计划不断扩大产能。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市客车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较低
东风特汽的自主品牌为“超龙”,东风客车的品牌为“东风·风尚”,均未进入整车前十的行列,市场认可度不高。在市场方面,东风特汽主要以6-8米的中低端客车为主,产品比较单一;而东风客车主要以销售客车底盘为主,产品虽然多样,但整车市场占有率低,不利于知名度的提高。
(二)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通过调研得知,两家企业均有急待市政府解决的问题。东风特汽龙门工业园的新工厂目前由于天然气未供应,导致新厂区自竣工以来仍闲置,未投产;而老厂区产能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东风客车缺乏场地,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导致涂装厂房、制件厂房、试车跑道及销售中心无地可建;另外厂区用水时常中断,也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地方零部件企业配套能力较差
我市具有数量众多的零部件生产企业,除一部分与东风中重卡配套外,大多数企业与地方整车(特种商用车、改装车等)配套和供应社会销售,针对客车的零部件生产商并不多,目前,两家客车生产企业主要从外地购进零部件。
(四)远近两头销售不力
远的主要指国际市场,目前出口量不大,每年也就是100多台。近的指本地市场,目前在本地的销售量很小,主要是销往外省市。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十堰的两家客车公司如果首先能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抢占本地市场,然后依靠东风的品牌和实力,走差异化道路,抢占国际市场,那么销量会有大的突破。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近几年,我市通过加大山地整理、改善内外交通、打击非法拼装、扶持重点企业等措施,地方整车企业走向有序发展轨道。东风十堰基地经过全面战略、业务、产品结构的调整,继续加大对十堰基地的支持和投入,不断提升和做强做大十堰基地的各项主要业务,前景一片光明。我市“十二五”规划仍将汽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明确发展目标为100万辆,产值2000亿元。我们认为客车作为商用车的重要一员,理应成为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的重要支撑。我市客车发展有如下后发优势:一是背靠东风公司强大的研发团队;二是完整的配套产业链;三是可利用的遍布全国各地的东风营销网络;四是相对熟练的大批专业技术工人。基于我市客车产业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其发展潜力不可低估,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打造品牌,增强企业实力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育口碑好的品牌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我市两家客车生产企业的整车产品市场占有率低,说明品牌认知度不够,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打造品牌。例如宇通公司在2009年4月,举办首届全国交通运输业“宇通杯”机动车驾驶员节能技能竞赛,同时还开展“价值探索之旅”活动,这两项活动使宇通的品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把握机遇,抢占新兴市场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 “适应城市群发展需要,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补充,推进城市群内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2]因此高速公路的发展必将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带动客车客运产业的发展。
另外,我国的《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已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以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校车来看,绝大多数校车不能满足要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有2.33亿中小学生,有9000万名学生需要乘坐校车,专用校车的市场容量将超过100万辆,潜在市场需求规模4000亿元人民币,每年的更新规模也将达到10万至15万辆。而目前我国符合标准的专用校车保有量仅为1万辆左右,学生千人保有量仅为0.12,相比美国、日本等校车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千人校车保有量分别达36辆和18辆的标准相去甚远。因此,我国专用校车潜在市场容量大。
在未来几年,客车市场的潜在经济环境良好,尤其是专用校车的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我市两家客车生产企业应抢抓市场机遇,做大做强自己。要支持该企业集中精干技术力量进行校车产品的前期调研与开发、学生交通安全解决方案的研究,在校车技术、产品储备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三)狠抓质量,提高安全性能
两家企业目前均具有底盘生产资质,其中东风客车底盘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6—18%,在国内底盘生产企业中具有较高水平,并且依托东风汽车公司研发平台,技术实力较强;东风特汽拥有自主研发人员50人。因此两家企业均掌握了底盘这一核心技术,在技术上均能实现自主研发,自己生产。但是,跟我国大多数客车生产企业一样,产品可靠性、耐久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和国际客车生产商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我市客车企业需要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掌握关键性技术,努力缩小与国际品牌客车的差距,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降低能耗,不断研发新产品
国务院常务会议2012年4月18日讨论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前文提到,国产客车比国外品牌客车油耗高10%~30%。我市客车生产企业既有责任也有义务降低客车油耗,着力在研发、设计、制造时引导使用替代、环保等新能源。
(五)一企一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据调研得知,两家客车生产企业都有亟待政府解决的问题:(1)用地问题,其中东风客车公司与邻近企业协商调整用地(已闲置两年以上),解决试车、销售、办公、客服等用地不足;(2)市场问题,协调市旅游、公交、企业、学校、机关和其他单位更多地购买地产客车,一来可以就近提供售后服务,二来可以提升本地市场占有率,三可以节约采购成本;(3)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目前7米以下小型车不敢大量接单,主要是每辆车要缴5%的消费税(襄阳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是23座以上的不交,我市的政策是23座以上、7米以下要交),希望实行“先征后返”或者给予“定额补贴”(每辆3000元左右);为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能否在天然气等燃料上给予政策补贴。
(六)调整结构,增强配套能力
本市虽然汽车零部件企业众多,但两家客车企业极少采购本市企业生产的零部件。调研得知,主要原因是本市零部件产品质量可靠性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本市零部件生产企业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着力研发和生产以下重点车身附件:(1)空调机及自动控温装置;(2)隔热玻璃、密封条与橡胶件;(3)装饰材料与灯具;(4)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座椅、卧位;(5)汽车电子新产品。鼓励客车公司采取控股、联营等方式不断渗透零部件配套企业,力争使所需的配套件质量达标、经济有效,从而实现双赢。
(七)吸引人才,提升职工素质
一方面要通过技校、职校和师传徒等方式,大力培训钣金工、焊接工、油漆工等熟练工人,另一方面要出台专门政策,吸引人才回流,留住专业人才。
我们相信,经过政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我市客车产业一定会走出一条品牌优势明显、质量不断提升、安全性能可靠、市场不断拓展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如何有效引导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为此确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透视甘南主导产业的发展,进而研究分析主导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甘南县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南县引进、培育、壮大了以乳、肉、酒、葵花、马铃薯和中草药为主导的“六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自2011年到2016年的五年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增加值年均增长14.6%。
产业体系不断转型升级。2016年,甘南县被国家确定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延伸试点县,二次产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甘南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质量效益县,财源建设十强县,财源建设先进县。
二、甘南县培育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的主要做法
1.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夯实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甘南属奶牛生产的“黄金地带”,寒地水稻等农作物优质高产地带。全县围绕市场需求调结构,突出发展水稻、葵花、杂粮杂豆和奶牛、生猪以及北药种植,为拉长产业链条奠定了基础。
2.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甘南坚持扶持现有项目提产能,规划产业项目储备,切实抓好服务扶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培育、壮大以食品主导产业为主以及配套集群企业,涉及食品加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
一是坚持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为龙头企业发展搭建硬件平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800万元,产业项目到位资金60亿元。园区已升级为省级工业示范基地。
二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引进培育汛罅头企业。以资源优势定位招商。引进了国内最大专业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基地的飞鹤(甘南)乳品有限公司,为奶牛养殖业培育了龙头企业;引进台资企业嘉一香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生猪养殖加工找到了出路。以主导产业配套定位招商。引进的宏通物流有限公司,凭借营口港的区域优势,运输网络辐射全国。以市场需求定位招商。甘南是国家命名的节水灌溉示范县,引进百川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建设了以生产水利灌溉设备、农机具为一体的新型工业综合体。
三是注重抓好政策服务,积极营造便于投资兴业的人文环境。甘南县注对招商引资企业落地实行全程代办、悉心服务、强化监督,形成了有利于承载主导产业、吸引投资、便于兴业的重商、亲商、助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3.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层次
甘南大力开发绿色有机食品,成为全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整体推进县。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企业积极投入技术改造资金,升级改造技术,研发开发新产品。积极引进企业、农牧业、互联网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积极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发展迅速。
三、关于甘南县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甘南主导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区位优势不明显,地方性政策惠及有限,资源与周边区域类同等问题,导致部分主导产业呈现规模小、项目建设进展慢,产出效益较低等问题。
一要深入明确产业定位,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甘南县已经确定了“六大”主导产业。在上述“六大”主导产业中,还要从主导产业基础、主导产业升级、主导产业转移以及区域分工协作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优中选优,确定甘南的更加优势主导产业。要把具有差异性、比较优势、发展潜力的葵花、中草药作为主攻方向、规划新的重点项目,在系列开发和深度开发上下功夫。
二要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引导农业生产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要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紧盯市场需求变化,实行农民合作社、农村供销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三位一体,推动农产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走出一条产品向中高端延伸、结构布局更优、质量效益更好的现代主导产业体系支撑的新路子。
三要综合运用市场、经济、行政手段,全力抓好项目建设。要用项目建设支撑甘南主导产业和全市重点主导产业发展。综合运用市场、经济、行政手段,在科技、人才、金融、安全监管等整个主导产业体系给予企业项目建设强有力的支撑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