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8:04
导语:在创新创业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力客户服务中心是“无形的电力营销窗口”,它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使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话、传真机、手机、传呼、电子邮件、web等方式,可以24小时不受地域限制地享受电力服务。
天信电力呼叫中心是针对电力行业的业务特征设计开发的一套卓有成效的应用系统,为现代电力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业务功能:
1)用户
查询和咨询电力业务
电费查询,包括电费额明细(总计及各电表的计费)
进行新装、增容与用电变更业务申请
故障报修
电话缴费
投诉和建议等
2)供电局
欠费催缴
电气故障的报修电话热线服务及统计
设立投诉电话热线及统计
售电促销
电力调度会议
银行和供电局的互相自动转帐
市场调查等
2、系统构成
电力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的物理构成包括:cti服务器、ivr/fax服务器、业务代表座席、班长席、质检席、呼叫管理监控工作站、业务管理工作站、系统管理工作站、网络管理工作站、电话录音留言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e-mail服务器、业务网关、通信接口网关、网络系统等。各子系统功能如下:
1)cti服务器:通过ctilink,实现cti服务器与交换机之间进行呼叫状态传递和呼叫控制,通过cti可实现:背景资料的屏幕弹出、语音及数据的协调转移、智能自动外拨、智能路由选择、呼叫功能控制(软电话)、多方会议等,极大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工作效率,并节省费用。
2)ivr/fax服务器:为用户提供自动的语音提示,并配合cti应用程序和数据库自动完成一定的电力业务查询、催费、详细资料传真等功能,实现7*24小时服务,减轻业务代表对简单而枯燥的业务查询等工作。
3)业务代表座席:以人工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电力业务咨询、查询,受理新装增容业务和用电变更业务申请、故障保修、投诉建议,进行售电营销、市场问卷调查等,还提供cti软电话功能。
4)班长席:主要实现座席的管理和监控。
5)质检席:根据呼叫中心的统计数据和在线录音资料,进行业务代表考核,并为业务代表的培训和管理提供建议。
6)呼叫中心管理监控:实时收集交换机的呼叫处理记录和状态,并提供历史数据的进一步统计为呼叫心提供图形化的管理方案,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呼叫处理和业务代表资源,提高生产率和成本效益。
7)业务管理:对各种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业务发展和调整提供决策依据,给用户带来超值收益。
8)系统/网络管理:调度管理、资料管理、计费管理、运行管理、数据接口管理、网络监控、安全管理等。
职业教育学校,由于其档案资料较多,所以需要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楼的资料相对来讲较多,档案在学校具有特殊的地位,所以档案管理工作是可以说是职教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能,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可能加快档案管理的水平的提升,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目前职业教育学校的档案大致有四大类:首先是基础教学资料;其次是与教学相关的科研成果;再次是教学和学生的基础档案和获奖荣誉;最后是与学校和教学相关的各类资料,这类中种类最为繁琐。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学校需要管理的档案非常多,如果不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则会使档案都处于混乱的状态下,不利于教学和学校的发展,所以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实现对档案的高效管理。职业教育学校的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与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要从实用性出发,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推动学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对职业教育档案管理思路进行创新
长期以来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在认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觉得只是简单的保管工作,这就导致没有认识到档案的使用属性,从而使人们缺乏对档案的利用,没有使档案的使用属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这将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职业教育学校管理工作中,其中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即是档案的管理,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由于职业教育档案数量较多,可以称之谓一个比较全面的数据库,所以需要及时改变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实现思路上的创新,从而加强对职业教育档案服务属性的认识,发掘其服务教育的功能,从而有效的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对职业教育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由于职业教育档案具有较强的服务属性,所以需要及时对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更好的使其服务作用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要建立健全档案的使用和服务制度,简化档案管理的流程,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正确的对职业教育档案的服务属性进行定位,使档案的服务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因为要现行的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制度和服务属性定位的不准确,从而使档案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服务属性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所以需要对现有的职业教育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有效的提升其服务属性在管理工作中重要性。这就需要对现有的职业教育档案的资料进行重新分类,使其更为系统和规范,利用专业属性来对其进行编码,这样更便于查找和使用。同时还要加强信息管理,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职业教育档案管理的电子化,有效的提高查询的便利性。另外还要对现在的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其更好的满足其服务属性的需求。
(三)加大对职业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档案管理的制度再优越,管理模式再新颖,最终都足依靠档案管理人员来执行的,所以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必不可少。对于职业教育档案管理来说,虽然都属于档案管理的范畴,但是与其他的普通档案管理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对职业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会有特殊要求。在职业教育档案的管理中,不仅需要管理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管理人员具有服务精神,能够虚心耐心的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因此,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此外,由于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这也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自己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使自己更加适合档案管理的岗位。学校每年按要求参加上级档案组织的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班,使技能培训成为常态化的工作,不断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促进职业教育档案管理的整体发展。
(四)扩充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功能
传统的档案管理功能仅仅是对已经存档的资料进行存储管理,功能单一。经过创新之后的职业教育档案管理除了存储管理功能之外,还新增了服务功能,但是要想实现职业教育档案管理的日标,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功能进行扩充,增加对学校各项的信息的掌握,丰富档案管理的资料覆盖面,更好的发挥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
(五)使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布局更加合理
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整体建设部起着十分霞要的作用,所以要将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融入到职业学校的整体建设中来,使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布局更加合理。
[关键词]案例教学 课程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92-02
案例教学是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案例教学主要由教员主导实施,学员参与研讨,其目的主要是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扩大其参与度,注重工程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新型合训军事人才的培养,需要围绕军人职业基础教育、科学文化通识教育、军兵种专业教育等三个轨道,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精英教育”。为此,理工大学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防工程与防护等工程兵合训专业的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改革实践了“学员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
一、学员主导的案例教学的改革创新
与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相比,学员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
(一)案例选取主体由教员向学员转变
在传统案例教学中,案例的搜集和选择都是由教员完成的。教员一般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搜集案例,用于课堂教学,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员理解教学内容,了解课堂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案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中,教员根据教学计划和内容课前布置,学员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工程案例,案例搜集和选取由学员完成,即案例选取的主体由教员向学员转变。这一改革可以达到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可以帮助学员大大增强对课程知识的认知程度。学员搜集和选取案例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借助查阅期刊、文献、网络新闻事件等手段,查阅大量的工程案例,可以使学员真切体会到课程知识在指导工程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可以真正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员搜集案例的过程受自己兴趣和感知的引导,其发现的问题亟待教员帮助解决,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大大增强。三是可以锻炼学员的持续自主学习能力。
(二)案例分享讨论由教员主导向学员主导转变
案例分享讨论是研讨式学习的方式之一。在传统案例教学中,一般是由教员把选取的案例介绍给学员,然后组织学员讨论,教员根据学员讨论的问题引出教学内容。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员理解课堂知识解决实际案例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案例分享模式下,教员是组织者、主导者,学员是被调动、被启发的对象,对学员的调动是低层次的,属于浅层意识的激发,对学员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实质的帮助。为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改革,改变由教员分享案例的传统模式,应由学员自己走上讲台,分享自己所搜集的案例,接受其他学员的提问,台上、台下学员互动探讨案例中的各种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分享学员首先必须做好各种准备,做到能把自己的案例全面细致地给大家讲清楚,更重要的是面对其他学员的各种问题,要能够有效地应对。
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员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学员组织驾驭局面的能力。在案例分享探讨的过程中,台上学员需要面对课堂上其他所有学员的质询,这种真实的情境可以锻炼培养学员的临场组织和驾驭能力。二是培养学员的表达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军校合训学员作为未来的初级指挥军官,临场演讲、高效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思辨能力则是指挥员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的高效思维和辨识能力,这在改革后案例分享研讨环节中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三是培养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教员主导案例分享的形式相比,学员主导的分享更容易提出问题。
(三)案例内容选择由注重工程技术向注重非战争军事任务转变
新时期我军的历史使命,战时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和平时期就是遂行各种非战争军事任务,包括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维稳处突、道路抢通等,合训学员是未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的一线指挥员。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合训学员在学习中的兴趣聚焦点,这一点通过学员搜集的案例内容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在以前传统工程技术教学中,教员选取的案例均是工程建设类的,而合训学员搜集的案例多是工程抢险抢修类的,他们注重的是将工程技术与遂行非战争军事任务有机结合。这种转变也会促进教员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调整优化,更有针对性。
案例内容的自觉变化带来的是多种素质教育的自然融合。传统的工程建设案例是促进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而大量搜集、分享抢险救灾的案例,则有利于实现传统知识教育与军人使命教育、荣誉教育、能力教育的自然融合。学员搜集分享抢险救灾案例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接受军人使命教育、荣誉教育的过程,这种自然熏陶式的教育效果是任何宣灌式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
二、学员主导的案例分享对教员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案例教学模式的变革必然对教员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案例知识储备上,由传统工程技术实例向多样化军事任务转变
传统的教员主导的案例教学,案例的选取、分享和研讨均由教员主导,教员可以事先消化案例及相关内容。改革后学员主导的案例搜集多与新时期我军承担的多样化军事任务相关联。这需要教员更新知识结构,通过自己预先搜集和总结学员案例两种渠道,扩充自己的案例知识储备。
(二)在案例教学角色定位上,由“学员是演员、教员是导演”转变为“学员是小导演,教员是大导演”
学员主导的案例分享模式使学员有更多的机会走上讲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员是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员既是演员,也是自己的导演。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员可以相对轻松,学员主导的案例分享教学模式其实是由“学员是演员、教员是导演”转变成“学员是小导演、教员是大导演”的模式,教员的作用由培养演员转变为培养导演。“大导演”的定位仍然决定着教员是课堂教学组织的幕后主导,教员必须主导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科学安排课前案例搜集作业,有效设置学员课堂分享研讨的场景,有序安排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比重,这其实对教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在案例教学组控能力上,需要教员具有教学内容的统筹能力、案例分享的导调能力、精辟科学的总结能力
增加针对工程兵合训学员培养目标的案例教学内容,弱化传统工程技术理论比重,界定和引导学员搜集教学案例,需要教员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和统筹,并积累形成若干专题的教学内容模块。在学员案例分享讨论中,教员尽管退居幕后,但并不是放任不管,任由学员不着重点地讨论,这样就达不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教员仍需要整体掌控案例分享进程和讨论问题边界,巧妙启发学生思维,进行精辟归纳、提炼和总结,并引出教学核心内容。
三、应用效果
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土力学地基基础》和《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组先后在道路桥梁、国防工程与防护等合训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实践应用“学员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并引入评价机制,取得了积极效果。第一,扩大了学员的教学参与度,显著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在课题教学中每一专题均设置案例搜集和分享,学员自觉完成了课程内容预习、案例搜集消化、案例分享演练、课堂互动质询等环节,一改传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第二,实现了合训学员多种素质教育的融合。“学员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使学员有更多机会锻炼表达沟通和演讲能力,潜移默化地接受抢险救灾等先进事迹的教育,有机实现了新时期军人使命教育、荣誉教育、能力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融合。第三,完善了合训学员的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合训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加突出初级指挥军官的目标指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如果与合训学员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将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授课效果也不可能得到学员的认可。实践应用证明,“学员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适应合训学员的培养目标需求,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严峻,陈安阳,屠义强,吴加慧.适应教育转型的工程兵合训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J].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2(3):66-69.
[2] 张亚非.大力加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J].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2(5):3-6.
[3] 魏晓,武伟,徐克奇.“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2,11(11):28-29.
关键词: 信息安全;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12-03
一、引言
当前,国家的大力支持推动了我国信息安全专业的快速发展。然而,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相对落后。发达国家的大学工科专业教育有着传统优势,教学和研究整体水平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大学大多在信息安全教学上设置了分层次、多类型、梯队式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兴趣设置专业的子方向。课程实践性强,近一半的课程内容为实验、设计课等,在体现学生个性化弹性学习需求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此,可以在借鉴国外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和探索,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从信息安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入手,围绕当前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难,引入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探索一条全新的、切实可行的、注重能力的、突出实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路。
二、国内高校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培养的信息安全人才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信息安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单一,实践环节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从而导致培养的信息安全人才思维方式以模仿型、再现型为主,造成了信息安全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轨[1]。
教学形式单一,实践环节落后:当前大多数高校信息安全教学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2]。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热情不高,对于本身就比较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学习上感觉枯燥乏味。另一方面,由于实验设备陈旧,实验方法单一,缺乏综合性信息安全实验,使得学科知识点与实践完全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3]。缺乏兴趣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动力,从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有些高校缺少相应的校企合作,学生无法接触和了解企业工作环境,导致了缺乏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体系有待优化: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形成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信息安全专业内部课程,授课知识点存在重叠现象,例如信息安全基础、密码学、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三门课程间就存在课程内容重叠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重复授课内容感到乏味。此外,信息安全学科与其它专业学科存在一定的交叉,例如通信、数学等等[4]。这就意味着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到其他专业的知识点,因此需要进一步理清信息安全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考虑其它专业知识点的融合。另外,信息安全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的更新,因此,信息安全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需要及时的传授给学生。上述几点问题有待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得到系统的解决。
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团队意识有待加强: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教师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信息安全专业青年教师的比例较高,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比例过低,未能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模式,造成课程组中缺乏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从而导致对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研究不够深入,具体体现在授课水平不高,学生兴趣不大。此外,繁重的教学工作,阻碍了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大多数的信息安全专业教师一方面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工作,一方面要从事繁忙的科研工作。由于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大多数教师单枪匹马开展科研战斗力薄弱,在科研上很难有所建树。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参差不齐导致了教学质量难于提高。
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在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中,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围绕信息安全行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高校课程改革成果,按照多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参考欧美国家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可组合课程群”教学模块,体现学生个性化弹性学习需求;创建基于项目的多维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并实施级联运作,形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质教学资源。为教学模式的革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1.以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平台,构建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借鉴国外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立足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分析总结欧美国家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本着促进交叉学科、建设复合型专业的原则,通过“借鉴、交流、打通、集中、弹性”等调整方式,改革信息安全教育课程平台,按照多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确定平台核心课程,形成具有行业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课程群。构建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可组合课程群”教学模块,体现个性化弹性学习要求。设立多个可组合的课程群,允许学生跨年级、跨R到行选择,建立体现学生个性的弹性制培养方案。
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形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质教学资源。从教学工作实践中汲取养分和积累经验,并紧密结合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对课程体系进行宏观性调整和对教学内容进行微观性改进,使教学内容准确反映当前信息安全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从国际化和战略性视野出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与融合,全面加强新教材的建设和引进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和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可行的新教学体系。
2.构建基于项目的多维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充分考虑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实践技能和实际需要,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和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改革基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践教学方式,适当增大实践教学比例,通过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验、模拟实践、基地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合理规划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引入创新教育和自主学习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实践,鼓励学生融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构建基于项目的多维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对现有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验、基地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模块,强化毕业实践环节,注重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探索新的实践教学形式,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可考虑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形式,例如开放性、项目型、设计型和案例型等,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并从实践教学基本内容出发,对实践教学的选题进行优化,同时采用基础认知实验模块、创新型实验模块、各类学科竞赛模块等“模块化”思想完善实践能力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实验教学中心,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创建符合创新能力培养需求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和科技创新的新型教学中心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实际工作需求的能力,实现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并通过全方位,多形式地推进实践教学,将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融为一体,实现大学四年间对实验技能,生产实践,创新设计,综合训练这四个阶段教学任务的合理布局,完善信息安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应充分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创建多个基于科研项目的学生科研团队,围绕科研导师当前从事的科研项目,梳理出多个相互关联又可独立展开的研究点,采用级联方式开展多维立体式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挖掘开发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构建多模块多维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专业教师、科研院所、行业技术专家为一体的教学队伍。通过改革和优化教学体系,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鼓励教师间的合作,激发教师内在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教师爱岗尽责的学术氛围。构建团结互助、职责明确、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团队。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凸显团队自身特色,打造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队伍模式。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大学生课外科研实践和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指а生参加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在教学团队、教学项目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的尝试和改革。大力支持教师借鉴国内外本科教学中采取的有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此外,将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通过听课、观摩、试讲、研讨等一系列传帮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快速成长。这不仅有助于新进教师的迅速成长,对老教师也是一次重新学习的过程。此外,鼓励青年教师尽可能多的参加各项培训、经验交流活动,支持青年教师出国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研讨以及访学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另一方面,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教学科研相长为指导思想,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通过科研确保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意识,对现有的教学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进行调整,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机制。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突出作业、课程项目和课程中期考核,设立阶段化考核目标,实施多形式的评价机制。在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切实提高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以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平台,构建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的新方法。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改革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在借鉴国外本科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学科核心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构建全新的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葛斌,张友能,石文兵.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2015(4):94-96.
[2]金松林,王顺平.软件导刊[J].教育技术, 2016(6):26-28.
【关键词】科技创新;本质安全;港口企业
一、港口企业的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其产生之初主要是指的电气与仪表设备,为了防止因为电气、仪表设备自身设计的缺陷而引发火灾或者是爆炸,在设备的设计和构造上精益求精,追求设备自身本质上的安全设计来降低安全生产事故。
而港口企业的本质安全,在管理上已经摆脱了原先单纯的事故管理,逐步变为综合的预防性管理,由被动的逐步变为主动的,由片面的依赖于设备安全变为超前的本质安全管理。也就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的条件下,港口企业生产安全由原先单纯的依赖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变为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在企业文化上构建了安全文化、安全风气,建立了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有效的降低了港口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
二、港口企业本质安全的风险因素
港口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与风险事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要构建本质安全型港口企业,首先要弄清楚港口企业安全生产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有哪些。将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有关人的不安全行为。港口企业部分员工在安全生产价值理念上的缺失,存在着侥幸心理,不按规定进行安全操作,误操作,甚至是违章操作等;现场指挥人员的指挥失误、违规指挥等,都会为企业安全生产带来隐患。这是一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当然处于决策者地位,其决策的不正当性也会带来企业安全生产的隐患,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其不冷静、惊慌失措等造成决策的失误引发安全事故。还有的是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引发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
其次,是有关机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在港口企业中,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按规定配备相应的设备、材料和工具;或者是设备、设施和工具的维护保养的缺位,没有按规定定期检测和维护,使设备、设施和工具不能在正常的状态下工作,在关键时刻无法提供安全的保护作用;或者是相关设备、设施和工具的警示标志在配置上不合理、不清晰等导致港口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再次,是有关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港口企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非常的复杂。比如说火灾、触电等的不安全性。由于港口企业作业环境处于潮湿气候中,在夏季处于高温状态,很容易造成相关电气设备与相关线路的损坏,引发火灾或者是触电事故;在沿海或沿江地带的港口企业,还要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特别是风灾、水灾对港口企业安全生产带来非常大的威胁等,都为构建本质安全型港口企业形成了威胁。
第四,是管理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在向现代企业迈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管理的缺陷。比如在作业区域警示标志设置的不合理、不齐全,相关供电线路配置的不合理,达不到安全的要求;检修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岗位培训等不到位,员工不按要求进行安全生产,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意识和风险防范措施等。
三、港口企业本质安全建构途径
上述几个因素的存在,对港口企业安全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只有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在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下,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相关的控制措施,构建港口企业安全体系,才能有效的全面的构建本质安全型港口企业。
首先,用科学的技术武装港口企业工作人员。在企业员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港口企业在安全生产建设中,要注意引进先进的安全生产科学技术,鼓励港口企业员工在安全科学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同时,在员工思想、情感上,培育积极的安全生产价值理念,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鼓励、支撑和引导员工进行企业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港口企业安全生产。
其次,用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强企业设备、材料和工具的维护、更新和换代。港口企业在设备、材料和工具的引进中,要时刻树立自主创新观念,以科技支撑来引领港口企业的安全发展,特别是要增强企业自我创新的能力,培养自己的高水平的安全科技人才,降低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故障,提高安全防护的能力,确保机器、设备、材料和工具在生产中不存在安全隐患。
再次,用科学的技术建构健康、安全的生产环境。港口企业其特殊的作业环境,必须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关心港口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配备必要的防风、防潮、防触电等设备、材料和工具,保证其可靠性,确保港口企业员工生产设备环境的安全。在员工操作设备、材料和相关工具的过程中,要按照科学的要求,使设备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确保作业环境的优良。同时还要创新科学技术,预防职业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进行各种宣传,营造安全生产意识。
第四,在管理上,创新管理机制,实施高效、安全的管理。在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在制度的设置上,建立严明的法律、规制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管理的零缺陷。完善岗位的设置、考核、录用机制,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体系。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港口企业的本质安全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进行建设,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确保港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实现港口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构建本质安全型港口企业。参考文献
[1]孟杰.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初步探讨[J].煤矿安全,2002,( 11)
[2]向坚钢.当前港口生产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港口,2009(6)
迁安市职教中心自1983年建校以来,一直以增强服务发展能力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使职业培训走向了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2004年以来培训规模逐年增长、培训质量稳步提升,11年间共为社会培训各级各类人才15.2万人,为迁安市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成为迁安市乃至河北省知名的职业培训品牌学校。
瞄准需求,用好政策
迁安市职教中心的职业培训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确定了“对接产业、多元合作、长短并进、服务社会”的办学思路,建立了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致力于加速构建长短并进的大职教发展格局;得益于迁安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所创造的机遇;得益于国家、省、市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的良好政策。
1.迁安市对办学的强力支持和职教园区的建设,为职教中心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
多年来,迁安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形成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良好氛围,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市场等多元措施为职教发展聚力,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提出了构筑六大区域性功能中心的发展目标。其中构筑教育培训功能中心位列首位,核心就是依托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迁安市职教中心,将迁安教育做大做强,使教育既发挥基本功能为区域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又能作为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打造教育培训功能中心领导小组,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政策。
为改善民生、促进就业,2008年以来,市财政投资建设了迁安职教园区,共占地1800亩。园区按照资源共享模式建设,主要包括市职教中心、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和市奥体中心。其中职教中心占地552亩,投资3.98亿元,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建有机械、电子电工、汽修等8个实训中心112个实训室,设备总值4800万元,可满足全日制在校生7500人、年短期培训10000人教学需要,软、硬件设施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
2.迁安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为职教中心提供足够的培训空间
近年来,迁安为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立足原有产业基础,提出“四五”转型攻坚计划,确定了构建“3+5+6”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即着力打造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个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煤化工、包装建材、食品医药、文化旅游、高新技术五个产值超百亿产业板块。培育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消费购物、养老养生、总部经济六大区域性功能中心。在政策的吸引下,芬兰斯道拉恩索、浙江物产、中海油、徐州重工、红星美凯龙等40余家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央企和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
随着大批优质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达产,企业刚性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教育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市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7家,超千万元的200多家。未来五年企业为迁安市提供就业岗位约1.8万个,对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需求达8600余人。但在所调查的13.6万企业职工中,在职工人(在职职工数减去管理和辅助人员数)8.5万人,占在职职工的62.5%;技术工人2.4万人,占在职工人28.2%;高级工以上0.55万人,中级工1.1万人,初级工以下0.75万人,分别占迁安市技术工人的22.9%、45.8%、31.3%。因此,现有企业职工队伍根本无法满足未来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此外,大量普通毕业生、不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转岗人员、复转军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提升就业技能,因此,学校未来办学在职业培训方面空间巨大。
3.国家、省、市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为职教中心职业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004年国家出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办法》规定: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以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培训时间为15?9 0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经费实行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培训工作,地方财政扶持资金与中央扶持资金统筹使用。
2007年迁安市政府以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政策为基础出台了《迁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免费培训工程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培训内容包括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收费标准在2000元以内的技能培训实行全免费培训;参加免费创业培训人员,成功创业满一年并招用2名以上员工的奖励3000元,同时根据招用人数按每人200元的标准一次性奖励创业成功人员。对毕业两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的,还一次性发放3000元的创业补助。
2009年迁安市对全市在职职工实行免费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为岗前技能培训的一半,资金由市财政解决。
2014年国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其中种养大户人均补贴2500元,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人均补贴800元。学校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积极参与到政府支持的培训工作中,以优质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赢得了学员的高度信任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整合资源,强化功能
1.主动对接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建立各类培训基地
2004年以来,为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各行业、各部门分散的资金、项目等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和综合效应。学校积极主动与各部门寻求合作途径,探索共同发展之路。一是依托迁安市人社局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二是依托迁安市安监局建立河北省安全生产培训基地(三级资质);三是依托迁安市质监局建立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基地;四是依托迁安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建立河北省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基地、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五是依托迁安市农牧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六是依托迁安市委组织部建立县域特色人才项目基地;七是依托迁安市财政局建立迁安市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八是依托迁安市总工会、迁安市人社局成立迁安市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九是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2.借助“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功能,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迁安市职教中心在政府支持下,于2012年成立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指导委员指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指导委员会由市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等14个部门组成,负责对集团的建设、改革、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集团理事会由首钢迁钢、燕山钢铁等15家企业和迁安市职教中心组成,理事会理事长单位为迁安市职教中心,实现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功能,已与60多骨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作涉及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引校入厂、引企入校、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等。学校在45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有32家企业在学校建立职工培训基地;长期与燕山钢铁公司、九江线材有限公司、轧一钢铁集团、东安超商、锦江饭店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为首钢迁钢、燕钢、松汀、轧一、荣信等企业举办首席技师培训班;在迁安市总工会组织下开展了五届全市职工技术比武。
3.实行一校带“多点”,构建覆盖全市的教学网络
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在职职工和农村偏远地区学员参加培训,依托当地场地、设备设施,学校在全市6个乡镇、8家骨干企业建立了14个职业培训教学点,同时利用乡镇社保站社会职能,建立了19个招生宣传网点,为当地有培训意愿人员咨询、报名、资料审核工作提供便利。
4.完善机构建设,健全管理职能
为充分发挥各行业培训基地的功能,学校不断完善内部机构建设,成立了技能培训科、创业培训科、社会培训科、职业能力建设处、安全生产培训中心等部门,分别对应各培训基地,负责相应培训项目的招生、培训、就业、协调等方面工作,实现了“培训部门与政府部门”“培训部门与行业企业”“培训部门与培训项目”的三个对接,实现了职业培训的专业化。技能培训科负责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科负责创业培训,安全生产培训中心负责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职业能力建设处负责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在职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考核鉴定、职工技术比武等工作,社会培训科负责联系其他行业培训项目及业务。
科学施教,提升层次
1.依据职业标准,结合成人培训特点,制作功能齐全的教学培训包
学校的培训项目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共7项11类23个职业(工种),培训时间长短不一、培训内容难易不同、培训标准高低各异,学员来源渠道复杂、年龄结构和学历水平差距大,很难统一标准。学校针对这种现状,成立了以职业培训科室主任为组长,吸纳专职教师、学员代表、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行业专家等组成教学研究小组,通过认真研究每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标准,分析学员构成,精选培训教材,优化培训内容,制定培训大纲,细化培训计划等环节,制定了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功能齐全的培训教学包,包括该职业(工种)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典型案例、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模拟试题和考核标准等,尽量突出声光像等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使培训内容易于接受、培训效果达到实效。
2.培训与引进相结合,打造一流职业培训师资队伍
学校一直注重培训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积极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一是坚持校内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不间断。多年来,学校共派出专职教师参加人社、安监、财政、教育等部门组织的国家、省、市级培训125人次,现共有企业培训师4名,创业培训教师8名,创业指导师3名,注册安全工程师4名,安全生产培训教师15名,注册会计师4名,会计继续教育讲师5名,各职业(工种)考评员24名。二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职业培训兼职教师。共聘请创业指导专家5名,行业、企业专家12名,政府职能部门领导14名,大学教授8名。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聘任,使学校的职业培训教学团队能力逐步提高,影响逐年扩大。
3 .创新培训模式,灵活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培训功能,让各级优惠政策和学校资源惠及更多的企业和学员,学校改变原来坐等企业、学员来校培训的被动局面,大力开展送技术入企业、进农村、到社区活动。多年来共开展入企业培训216班次19600余人,累计完成教学时数40000课时;进农村培训112各班次6000余人,累计完成教学时数9000课时;到社区培训12各班次700余人,累计完成教学时数1000课时,解决了培训与生产不能兼顾的矛盾。在培训教学上积极开展互动式、模块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广泛采取案例教学与模拟训练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基地实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指导相结合等培训手段,增强了培训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培训质量。
4.强化调研,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重点走访等途径对全市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全市技能人才需求方向、需求数量,为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建立培训学员QQ交流群、微信平台,结合实地走访和电话回访等形式,进行后续跟踪服务,了解培训学员就业、创业、发展等情况,了解企业、学员对培训的建议,从而完善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社会,打造品牌
2004年以来迁安市职教中心以“服务政府,为政府分忧;服务社会,为百姓解难”作为职业培训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培训工作,共完成各类培训15.2万人。其中,完成技能培训4 6 9 1 7人,包括:初级工3 3 2 3 5人,中级工11423人,高级工2137人,技师122人;完成创业培训6752人,创业成功3215人,带动15676人就业;完成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8252人,完成特种作业人员培训59346人;其他人员培训22000人,为市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共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80人,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860人。通过培训,增强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了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服务水平,为迁安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2.促进了小微企业成长,丰富了区域经济结构
2004年以来,6752名有创业意愿的学员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有3215人创业成功,带动15676人就业,迁安市十大创业明星中有两位是职教中心的创业培训学员,有效促进了全民创业工程,实现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3.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问题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的学员中,有1.8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使那些靠种地为生的普通百姓走进了生产车间、走向了超商、酒店;有0.5万下岗失业人员成功转岗,使他们从原来不适应的岗位走向了新的岗位。
4.提高了市域技能人才总量,改变了企业技能人才结构
2004年以来,已培训企业技能管理人员1520人,完成技能人才培训46917人,包括:初级工33235人,中级工11423人,高级工2137人,技师122人,使我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由5500人增加到7759人,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由16.5%增加到22.1%,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技能人才结构的调整,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5.提高了企业员工操作水平,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培训,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并在各类技术比武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燕山钢铁黄瑞山、松汀钢铁王学超、津安钢铁杨检等学员在迁安市职工技术比武中分别获得炼铁工、炼钢工、钳工组一等奖,荣信钢铁公司学员周金在唐山市职工技术比武荣获气焊工技术状元。
通过培训,企业一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企业技术骨干理论素质和科研攻坚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改项目进展加快。全市企业职工发明专利2012年达129项,2013年达107项。参训学员胡永付负责的津安钢铁公司第二烧结作业区配电室改造项目,将母排温度由原来的80—90度降低到40—50度,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创业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核心环节,是创业教育由观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西安民办高校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目标,不少民办高校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创业学》等课程,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但均未形成完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创业教育课程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相分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等问题。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更有效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西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指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要进行综合考量,首先在课程结构上,创业课程既要包括创业理论课程,又要包含创业实践课程,要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其次,在课程设置方式上,主要有三种典型形式:
1.独立设置(如独立设置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必修或选修课程)
2.渗透设置(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创业能力培养模块)
3.微型设置(如开展创业专题讲座、报告等)。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实现三种课程设置方式的有机结合。
(二)实践性原则
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而创业实践活动是将创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融入企业实际工作中,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因此,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要将创业实践活动融入创业理论教学之中,将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未来实际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三)信息化原则
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信息的掌控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创业教育课程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手段高效解决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三、西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西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创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创业精神培养为导向,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突显民办教育特色,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以此构成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机课程体系。
(一)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上,可参照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成功经验。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开展,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践操作。创业意识类的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创业意识激发等;创业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创业战略选择、税务制度、合同与贸易等知识;创业能力课程包含注册公司、产品研发、团队管理等内容;创业实践操作课程包含创业项目选择、创业资本筹集、创业危机管理等内容。
1.将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纳入全校各专业必修课程
西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可参考美国百森商学院模式,将《创业学》、《创业法律基础》、《创业管理》、《成功创业个案研究》等作为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此类课程应从大一开设,以便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政策法规,激发其创业热情,为接下来的创业实践操作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选修课
在必修课基础上增加选修课数量和种类,这类课程要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的特点,要多开设结合陕西实际、偏重操作性的创业课程,以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创业课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创业学习效果。
3.开设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创业实践课程
(1)开展企业家创业讲座和论坛
西安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创业成功校友、企业家到学校作讲座,与学生分享和交流创业经验,通过专题讲座和真实案例分析,将创业思路、创业方法、创业精神通过最直接有效沟通方式传授给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
(2)开展丰富多彩的模拟创业大赛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西安民办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应用商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活动,通过专家评选打分,推选优秀创业作品,从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
(3)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鼓励教师申报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研究之中,学生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查阅创业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而加强师生交流,提升学生创业实践深度。
(4)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让学生真实参与创业
西安民办高校应与政府合作,共建创业实践基地,让有创业计划和能力的学生在创业园中创办企业,从中亲自体验创业的艰辛和快乐,总结经验教训,为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课程目标是否达成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创业教育课程评价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材的数量和质量、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创业大赛和讲座论坛的开展和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否养成了创新创业意识、是否掌握了创业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评价教师创业课程教案课件的制作水平、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运用和创业实践指导效果,结合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效果对教师做出一个客观评价。
(鞍山师范学院,鞍山 114005)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Anshan 114005,China)
摘要: 本文以我国高校教育创业的实际情况为论述切入点,分析高校创新创业的现实状况,从而根据这些具体的实际情况客观的提出做好创新创业之路监控与保障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Abstract: Tak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lity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monitor and guarantee th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re put forward objectively.
关键词 : 高校;创新创业;质量监控;体系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quality control;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286-02
0 引言
十明确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高校素质改革的重要举措,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完善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只有高校构建健全的监控与保障体系才能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1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1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实现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学生专业教育的契合,通过构建创新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的质量,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某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将其纳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从整体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
1.2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知识人才的场所,它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的高等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加速我国经济的转型;其次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创业的灵魂,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因此创新教育是否完善决定着创业的成功与否;最后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而且为社会提供了相应的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劳动力资源紧张与社会岗位供需之间的矛盾。
2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缺失 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支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观念还不强,高校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很多人更愿意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一种摆脱社会就业压力的途径,甚至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学生毕业之前的常规性教育,误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高校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特别优秀的人才享有的教育权利,它主要是培养创办企业或者公司管理人员的教育模式,属于精英教育。
2.2 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不高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选修课之中,其教育层面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缺乏具体的教育实质内容,尤其是没有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的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教育的培养,而且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准确的教育专业定位,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没有根据本校的教育特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比如鞍山师范学院属于师范院校,为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时更要与教育市场相挂钩,拓展学生开拓教育市场的能力。
2.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专业知识含量不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基础应该是紧紧围绕专业学科知识,脱离专业科学知识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没有知识性的,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缺乏考虑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使用相同的教学教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辅导,缺乏对相应专业知识的结合,使得学生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全面的,最终会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转化不成实践能力。
2.4 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分析全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发现,到目前为止建立专门管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非常少,其大部分被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就业指导部门、教务处以及团委等共同管理,多部门的共同管理必然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出现臃肿现象,最明显的问题就是高校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脱节,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3 健全高校创新创业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措施
健全高校创新创业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点就是要强化高校部门的质量管理意识,制定与落实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等,细化到具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主要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3.1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的构建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制度保障,是指导具体活动的标准,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①政府部门构建创新创业制度。政府发挥的功效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比如政府部门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等;②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制度。高校要整合内部职能构建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明确管理职责,并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置相应的政策与制度。
3.2 整合高校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联动平台 首先实现高校科研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高校要充分利用科研优势,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比如构建本科生进研究实验室制度,鼓励本科生参与高校主持的各种科研项目,通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实现区域高校资源的整合,相同区域内的高校在教学质量、教学资源方面都存在优势与缺陷,本着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高校之间应该进行资源的互补与共享,高校之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与对方的优势,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与学术交流等促进高校之间的合作;最后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社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因此高校要深化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①要与企业共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与指导。②鼓励优秀的社会企业家、成功自主创业人士到高校内部开展讲座,用切身的经验感染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3.3 加强创新创业技能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当前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首先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的素养,在全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氛围,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使教师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技能;其次聘请社会优秀的研究学者到高校内部兼职授课,通过社会优秀人才的引导,提高高校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能力水平;最后鼓励现有的教师进行自主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自身创业可以提高他们对创业过程的了解,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详细地阐述创业的感受与经验。
3.4 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分析必须要通过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得以检验,多样化的评价标准:①明确评价的观念,也就是采取什么的理念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创新创业教育而言,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应仅仅局限在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重点评价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②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不要局限在高校内部,而要充分结合政府、学者、媒体以及劳动中介的力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注重他们的评价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③制定完善的评价指标,并且将评价指标转化为量化指标,指导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当然,健全高校创新创业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单靠上述的几个措施并不全面,还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教学体系以及制定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等措施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晓惠,陈荣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现状评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
关键词: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建设
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自2012年开办以来,秉承良好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整合办学资源,努力挖掘办学潜力.从开办至今,建筑学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各项硬件和软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1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从专业分布看,贵州省内高校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远不能滿足本省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依托黔东南州深厚的苗侗文化背景,顺应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建筑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以“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在开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建筑研究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特色[1].在培养方案制修订方面我校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而且依据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及实训内容.建筑学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进度计划和教案,教学计划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教育课程40门、生涯教育课程3门、特色教育课程1门、实践教育课程10门相结合,构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与特色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少数民族建筑概论、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等理论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民族建筑专项设计.在实践环节上,设置了《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等民族建筑实践调研,另外还进行了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素质教育、各种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
2专业建设过程及管理
2.1夯实理论教学
教学是专业之本,建筑学作为新建本科专业,教学队伍年轻,理论教学的经验还相对欠缺,因此专业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夯实理论教学.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筑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过程管理规定,在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撰写、教学进度填报、教学日志填写、课件制作、试卷分析、毕业论文指导、新进教师主讲资格审定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式教学,每门课程或每个教学专题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3],采用项目调研、初步方案、方案反复评审修改、得出设计成果的过程,整个过程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课程学习阶段就接受工程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2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一步.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要求课程中实践学分保持在25%~30%,同时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同时将实践教学成果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与黔东南州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建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就业.同时指导学生与同济大学、镇远县住建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民族建筑文化的相关调研与建造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
2.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
为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保障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打造良好的教风与学风.目前已形成了常规化的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教师听课制度、班级教学日志制度等.建筑工程学院有专人负责管理教学档案,建立了完整的招生、学籍、试卷、成绩等教学档案,并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督导听课制度.在教学管理中,首先是教务科在每学期开学前下达教学任务,让所有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其次是教研室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期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进度及教案的检查工作,按时制定教研室活动计划,并认真做好教研室工作总结及活动记录;三是教研室组织建筑学专业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院教学督导对教学进行监督,不定期进行听课、评课,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五是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各班纪律委员每天负责填写当天的课堂教学日志,并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分管领导签名并提出整改意见;六是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案编写、教案更新等工作;七是加强试卷管理,试卷制作核查严格规范,试卷保存及试卷的批改、登分、装订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建工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丰富活动载体,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优良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建工学院还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学术讲座、建造节等与专业能力塑造息息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该院采取各种举措,打造建筑学专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风、学风[5].
2.4加大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历经了多次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既不利于人才本身的成长与创造,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继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2.4.1夯实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学院根据建筑学专业每年的发展情况,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以建筑设计类为核心进行展开,重点打造建筑技术教学群;同时增强校内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联动性,通过课程安排的协调,减少任课老师工作量,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充分利用课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2新知识、新理论和特色文化引入教学
分院要注重将BIM、绿色建筑、民族建筑等相关课程及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等纳入课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标准与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校企共建,开发体现工学特色,突出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举办建筑学建造节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建立丰富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等机构,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以学生项目、课程调研报告等形式开展专业第二课堂[6].
2.4.3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
改变以往大部分实践课程考核以报告为主的情况,将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如测量实习,绘制苗侗村落聚落情况和典型的建筑,用激光雕刻机雕刻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实践成果.
2.4.4构建竞赛体系,成立专业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建立多层次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识图、测量技能、模型制作、民族建筑知识等竞赛,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学风.
2.4.5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各种教学评价规章制度,尝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模式,以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科学、民主、主体多元、与企业对接的教学评价体系[7].
2.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方面注重选拔、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提高教师的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优化建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缘、年龄等结构,形成以中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师资队伍.而且还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历丰富的建筑学专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8].
3结语
近年来贵州省房地产业、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使得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建筑学专业发展建设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立足民族建筑文化,培育民族特色,提炼民族元素.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竞赛体系、规范管理等方面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106-109.
[3]于秀开.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67-167.
[4]刘廷,赵继龙,仝晖,等.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5]郇筱林,戴素娟.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03-105.
[6]柳立生.BIM与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6(2):75-77.
[7]张广平,徐茹.基于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研究[J].重庆建筑,2017,16(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