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8:05
导语:在乡村农业致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今日的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行将完毕。会上,副旗长解读了加速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施行意见;书记作了主要发言,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一定了全旗现代农业建立获得的明显成果,深化分析了当前全旗农业乡村工作面对的实践问题,明确了我旗富腰包工程的推进办法和保证机制。可以说,晓斌书记的发言十分具体、十分深入,但愿大家结合本部分、本乡镇、本村实践,认真学习,深入体会,切实把工作研讨好、研讨透,具体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大会的主要意义
从早期调研和现场观摩看,全旗“三农”工作,包括现代农业建立、富民增收致富工程等亮点良多,看后很振奋,良多村都有新思绪、新行动、新转变、新亮点,规划有大有小,典型有新有旧,等老典型都有分明提高和完善,栽种业、养殖业、“五荒”资源管治、生态建立等新典型不断涌现,表现了本地特征,扎实推进了富民增收致富工程,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入考虑、实时推行。从富腰包工程看,此次大会等于一次阶段性总结会,又是一次现场观摩会、工作推进会,全旗上下都要动起来,包括各部分、各乡镇、各村、各组、一家一户都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各显神通,真刀真枪的大干几年,构成创业挣钱的浓重气氛,完成农民增收致富雄伟目的。此次大会就是要以典型措辞、以收入措辞、以成效措辞,促进大家去考虑、去学习、去行动。一要考虑人家行,我为什么不可,也是此次大会开到村里、典型落在一家一户的主要缘由;二要学习他人成功经历,随着典范和典型学,学到手就会成功;三要早行动,各村的资源前提、登时前提都差不多,有的村收入超越两三万元,有的村收入只要五六千元,阐明问题出在主观上、出在人上、出在基层组织上,要赶忙动起来,紧紧跟上他人致富措施。从农区产业化工程看,此次大会是一次发动会、部署会,要经过扎实有力的工作行动,推进富民产业工程上层次、上条理、上程度,然后构成富腰包工程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二、全年经济情势
本年是全旗经济社会大干快上的一年,是日新月异的一年,是又好又快的一年。估计岁尾全旗地域生产总值完成108亿元,增进20%;新口径财务收入完成5.1亿元,增进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8340元,增进15%;农大家均纯收入完成8660元,增进29.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亿元,持续在高位上坚持增进。农牧业生产完成大丰盈,牧业年度家畜存栏364万头(只),力争粮食总产量到达40亿,全力争创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工业项目强势推进,岁尾能完成投资23亿;城市建立再创新高,房地产开发面积达101万平方米,收储地盘8.39平方公里,岁尾能完成投资35亿元,个中公建项目完成投资4亿元;旅行业发展完成严重打破,与上海复联集团签署了库伦沟休闲产业协作开发战略和谈,方案投资110亿元,高规范开发北部林区旅行资源,强力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三、切实抓好现代农业建立的关键环节
全旗农业延续几年大丰盈,“五荒”资源管治等致富工程具体启动,构造调整完成历史性打破,现代农业建立和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整个“三农”工作出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优越态势,总体显示为“人努力,天帮助”。成果的获得充分阐明旗委、县政府“三农”工作思绪完全准确,阐明政策落实力度很大,阐明工作办法十分有用,更阐明我们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气氛浓、干劲足,只需我们自始自终的坚持几年,大干快上,世人努力,必见成效,必然可以完成“十二五”期末农大家均纯收入到达2.3万元的目的。在一定成果的还,我们必需清醒地认识到实际问题不少,潜在的问题很大,制约要素短时间又难以处理,需求我们持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紧紧把“三农”工作抓在手上,思想不松、规范不降、力度不减,认真研讨处理水利建立、构造调整、深化变革、科技使用等关键问题,重点围绕两个才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才能和农民综合致富才能)和一个建立(新乡村建立),从思绪、政策、办法上再打破,具体推进现代农业向规划化、集约化、规范化偏向迈进,向产业化偏向快速发展,综合施策,组合出拳,打破各类制约要素,推进“三农”工作和农民增收致富由常态化进入一个快车道。
(一)要抓好水利建立。我们即便把非农产业抓到了高程度,抓到了农民收入的50%,那么还有50%的收入来自栽种业,而栽种业的发展一直离不开水。因而,要想提高农业抵当天然灾祸的才能,使乡村不变发展,农民不变增收,必需增强以水利为中间的农业基本设备建立,切实抓住国家高度注重水利基本设备建立的有利契机,认真经营一批主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工程,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地盘整治、节水浇灌等项目建立,多打深水井,使全旗140万亩平川地、60万亩坡耕地悉数完成有用浇灌,强力推进低产低效“挂画地”悉数退耕,改动雨养农业的被动场面,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才能,粮食年产量不变在40亿斤以上。
(二)要抓好构造调整。本年我旗农业构造调整完成了历史性打破,玉米、马铃薯、杂粮、白瓜籽等高产高价作物栽种面积不断扩展,农区畜牧业和特征养殖业获得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因而,今后必需持续加大构造调整力度,从产业发展角度讲,只依托栽种业不可,必需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从栽种业角度讲,只依托大豆不可,必需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作物,多种作物支持;从畜牧业角度讲,只依托牛羊猪不可,必需大力发展鸡鹅等禽类,散放不可,必需走舍饲、半舍饲圈养,建小区、发展专业村屯的路子,构成小群体、大规划的发展形式;从地盘资源角度讲,只依托耕地不可,必需大力依托“五荒”资源管治、“挂画地”退耕等致富增收;从收入组成角度讲,只依托农业不可,必需依托地盘流转、劳务输出、二三产业等非农收入,必需完成两个50%目的,即栽种业收入到达50%,畜牧业和非农收入到达50%。
(三)要抓好深化变革。要完成农民增收致富,必需大力推进乡村变革,充分发掘发展潜力,加强发展生机。一要强力推进地盘流转。要从第三次乡村地盘革命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乡村地盘流转的主要意义,力争全旗乡村地盘流转面积到达50%,已流转的耕地50%完成集中连片规划运营。首先,从激起乡村生机的主要行动看,必需加速地盘流转。虽然处理了“耕者有其田”的问题,处理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一家一户的潜力获得了充分发掘,但要处理乡村的生机问题,处理农民的敷裕问题,必需深化乡村变革,强力推进地盘流转,激起农业乡村生机。其次,从建立现代农业的需要基本看,必需加速地盘流转。加速推进地盘流转,促进地盘向致富妙手、经合组织、栽种大户、龙头企业等各类运营主体集聚,执行乡村地盘适度规划运营,有利于克制一家一户小规划运营的范围性,有利于深松整地和大型机械、科技的使用,有利于提高乡村地盘应用率,有利于促进地盘、技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活动和优化组合,加速现代农业建立,构成规划效益。再次,从开启农民重生活的主要初步看,必需加速地盘流转。各村要认真研讨农民进城问题,加速乡村地盘流转,添加农民非农收入,让更多农民向城镇转移、集中,进城就业久居,改变农民生活方法,使农民变市民,开启农民城市幸福重生活,力争“十二五”时期转移农民6万人以上。二要切实增强协作社建立。每个村都要增强四类专业协作社建立,即要大力发展栽种业协作社、养殖业协作社、农机协作社和中草药、白瓜籽等特征协作社,努力把平川地向栽种业协作社流转,把坡耕地向特征协作社流转,鼓舞特征协作社在坡耕地发展中草药、果树等,执行林药、果药间作;鼓舞养殖业协作社大力发展小区畜牧业;鼓舞栽种业和农机协作社在平川地发展粮食生产,切实减轻劳动强度,多业并举,添加农民收入。三要深化推进深松整地工作。要抓住我旗深松整地群众基本和农机具优势,依托农机协作社优势,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工作,切实提高地盘产出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才能。
(四)要抓好科技使用。各地要依照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的要求,大力施行培肥地力系统工程,动脑认真学习提高前辈科技,使用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地膜掩盖等合用技能,采取有力办法,迅速扩展地膜玉米面积,推进产业构造调整,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让农民从深重的膂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完成从入手到动脑的基本改变。要大力推行科技增产创立工程,在充分保证各方好处的前提下,鼓舞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到乡村领办兴办协作社,以地盘、“五荒”等资源流转为载体,大力使用科学技能,发展栽种业、养殖业等经济实体,示范引领乡村经济发展。
(五)要抓好农业项目。各乡镇、涉农部分要高度注重农业项目,切实增强项目争夺和建立工作。一要抓好项目争夺。我旗是农业大旗,农业项目是支持农业基本设备建立的基本,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保证。各相关部分、各乡镇要竭尽全力,应用各类渠道、各类关系,不等不靠,广开路径,自动争跑,实时跟进,保证项目争夺工作获得实效。二要抓好项目建立。要把规范粮田、现代农业、地盘整治等农业项目抓实,实真切实地把项目落实到项目区,不走过场、不偷工减料,切实抓好修路、打井等配套基本设备建立,改善农业生产前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才能,保证见到实效。三要抓好项目共同。各类农业项目标井、电、路等基本设备建立不成防止的要占用老百姓耕地,触及到项目区群众的亲身好处。对此,乡村两级要积极组织群众,共同项目施行单位,有用化解项目建立进程中呈现的各类问题,加速推进项目建立。四要抓好示范带项目。我旗累计投资7.5亿元,建成现代农业示范点102个,少量项目使用欠好,效率不高。对此,涉农部分、乡村两级要认真研讨项目启用工作,在建项目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基本设备,及早建成启用;建成项目要认真研讨,抓紧启用,特殊是应用率不高的奶牛小区,要积极发展肉牛产业,保证建成项目发扬应有的效果。五要抓好新乡村建立。我旗的通村公路、饮水安全、危房革新、卫生改厕等新乡村建立项目多,工作量大,任务深重。对此,乡村两级要发起群众积极参加、支持、共同项目建立,积极投工投劳,切实保证项目建立进度和质量。特殊是近期召开的全区社会建立与治理工作大会,明确了抓基层、打基本、强保证的工作重点,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加速推进“一事一议”财务奖补项目,增强乡村基本设备建立,努力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程度。六要抓好产业化项目。积极自动承接黑吉辽、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域产业转移,增强与扎兰屯、莫旗等周边旗市的交流协作,做大产业基地,加速肉类、玉米、大豆、马铃薯四大支柱产业化项目建立,力争“十二五”期末,全旗肉牛屠宰加工才能到达18万头,肉羊加工才能到达100万只,肉鸡加工才能到达3000万只,大鹅加工才能到达600万羽,大豆加工才能到达50万吨,马铃薯加工才能到达50万吨,柞蚕加工才能到达6000吨,饲料加工才能到达40万吨,农作物秸秆转化100万吨;白瓜籽栽种面积到达50万亩,中草药栽种面积到达20万亩,有机食物基地到达20万亩。
(六)要抓好政策落实。在具体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还,加大我旗自定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扬政策的指导效果,启动民间本钱,加速推进农民增收致富。要围绕富腰包工程,明确政策导向,突出重点,一年一策,下一年重点在覆膜玉米、舍饲基本设备(肉牛、肉鸡、大鹅等)、中草药、农业机械等四个方面赐与政策扶持,特殊是中草药产业,要作为产业发展的硬任务,列入组织部审核,与各乡镇签署责任状,明确各乡镇建立任务,加大力度,强力推进,力争两年内栽种面积到达20万亩,保证低产低效“挂画地”生态情况获得分明恢复,农民收入获得明显提高。
(七)要抓好典型引路。典型示范引路是抓好富腰包工程十分好的工作办法。对此,乡村两级要解放思想,理清思绪,把本乡镇的资源优势和外地企业的资源有用组合,勇敢测验,遍地开花,重点推进,认真借鉴推行栽种、肉鸡养殖等无风险形式,培养更多增收致富典型,以实践典型来更好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自动性,具体推进全旗农民增收致富。
(八)要抓好“两委”班子建立。村“两委”班子建立的首要任务是班子成员要成为致富带头人,要带头致富,发扬典范效果,村“两委”正职年收入要到达20万元以上,甚至到达50万元以上,村“两委”委员年收入至少要到达10万元以上,让农民真正体验到身边的典型,自觉主动地参加到增收致富行动中来。积极鼓舞一局部强人、耕田大户、村“两委”干部先富起来,经过先富带后富、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逐渐到达一起敷裕。
此外,还要抓好新增国有农用地管治、秋季防火、防疫等重点工作。
四、大会精神的贯实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必然途径。多年来,各级政府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下面,笔者结合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实际,谈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的几点认识。
一、云和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云和县是全省9个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有少数民族人口1.0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0.08万人的9.68%;其中畲族人口0.8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94%。设两个民族乡(安溪、雾溪畲族乡)和26个少数民族行政村。近年来,由于实施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筑巢引凤”工程和引导农民从事农业异地综合开发,大批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妇女在云和安家落户,成为云和外来媳妇,为云和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县有21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的56个行政村、193个自然村。
二、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经验做法
为了解决全县民族发展工作长期以来存在推进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等问题,自2007年开始,云和开展以民族村“五通五有五化两提高”(即:通路、电、水、电话和有线电视;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致富带头人、特色主导产业、致富项目和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村寨产业特色化、村组事务透明化、民族团结制度化、畲民公德规范化和村容村貌整洁化;争取少数民族群众整体素质提高和年人均收入有较快提高)为工作目标的“创新家业、建新家园”少数民族文明新村创建活动,于2008年成立了22个部门组成活动协调小组,统一协调全县的民族发展工作力量,全力推动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该活动开展四年多来,通过实施民族发展“五大工程”,实现了全县少数民族事业的五个“较大”发展。
1.通过加强协作实施“惠民工程”,实现民族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大改善
云和民族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分布散、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是导致社会经济事业发展长期滞后的客观原因。针对这一情况,全县各部门加强协助配合,集各方之力,通过实施“惠民工程”,把有限的财力集中投入到民族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上来,扭转了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四年来,累积投入畲族乡村发展建设的项目资金达到3200余万元。目前,全县26个民族村直接关系到发展条件改善的水、电、路、电视、电话等“五通”建设方面已全部完成,20个村进行了村庄整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沼气国债项目,14个村建起村民文体活动场所,5个村建起特色门楼。今年,两个民族乡的乡际联网公路将开通。
2.通过抓住机遇实施“下山转移工程”,实现偏远乡村区位条件较大改变
高山偏远少数民族村由于发展区位条件的先天不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成本大、成效低,难以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的问题。近年来,云和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结合 “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加强区域统筹,积极引导自然条件恶劣且严重制约发展的高山偏远民族村,有计划地通过引导村民整村搬迁向中心村和县城转移,实现转产转业。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367户1362名少数民族族群众通过实施“下山转移工程”实现下山脱贫;其中柘园、阴岩、高畲3个民族村实现“整村搬迁、整村脱贫”,7个民族村实现由分散自然村向中心村转移聚集,从根本上转变了区位劣势,破解了发展制约。
3.通过激发内因实施“培训工程”,实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技能较大提升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发展基础的长期落后,少数民族群众普遍存在守旧思想,缺乏现代的致富技能。近年来,全县各部门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发展新理念的普及,通过大力引导民族群众破除旧观念、树立新理念,灵活开展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训、科技培训、来料加工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实用技能培训工作,提升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增收致富技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创业热情。四年来,培训少数民族劳动力2000余人,其中1300多名劳动力实现向木制玩具、高山蔬菜、茶叶种植和家禽养殖等加工服务行业、高优农业产业转产;下山转移的民族群众逐渐实现“下的来、稳得住、富得起”。
4.通过因地制宜实施“致富工程”,实现民族乡村特色农业产业较大发展
调整民族乡村地区农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效益农业是加快民族乡村地区产业升级,实现民族群众快速增收的有效手段。过去几年,云和采取结对扶贫、科技扶贫和典型示范相结合的方式,立足民族乡村产业发展优势条件,引进“公司+基地+农户”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干水果、笋竹两用林、食用菌、名优茶、农家乐等致富工程项目,大力支持民族群众兴办农业合作社,实现了民族乡村特色经济的较快发展。目前,全县民族乡村地区共发展有水干果基地6618亩,笋竹两用林基地14016亩,中药材基地近8000亩,茶叶基地2500余亩;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12个,发展生态家禽、家畜养殖集中村4个,以体验畲族生活为主题的“畲家乐”生态旅游村2个,初步建立起“一村一主导”的民族村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5.通过着眼长远实施“文化传承工程”,实现民族特色文化得到较好保护
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人文财富。过去四年,完成了少数民族古迹《畲族卷》的挖掘整理和《畲族志》的编写工作,收集整理出一批珍贵的反映畲族传统历史与风俗文化的文物、文史资料。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把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固定下来,定期举办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畲族“三月三”歌会、“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月”等地方节庆活动;建成畲族文史文物展览馆、雾溪村畲族文化广场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着手实施雾溪坪垟岗畲族风情文化村提升工程和石塘镇高畲村畲族特色民居改造项目,实现畲族文化传承保护与民族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营造繁荣畲族文化、发展畲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三、当前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面临问题
1.少数民族群众的增收任务较重
虽然少数民族群众收入连续四年实现了年均21%的增长,但横向比较仍旧偏低。2011年,全县少数民族农民人均收入为6166元,比全县居民人均纯收入7570元低了1404元,拓宽民族群众的增收渠道,实现快速增收的任务依旧很重。
2.少数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培育较难
全县民族乡村地区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初步建立起了“一村一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但由于基础薄弱,存在主导优势不强,规模发展效益不明显,应变市场风险弱,对民族群众增收辐射能力低等问题。除石塘镇联合村的茶叶产业外,其他民族村还未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产业品牌效应。
3.民族村自主发展能力较低
全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村都是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对政府发展扶持的依赖程度高、自主发展能力低,不仅不利于基础政权组织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及时解决民族群众“急、难、快”问题,也制约了民族村对自身优势资源的灵活开发利用。
四、云和县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1.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全县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现状,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聚全县之力,着力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要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乡的帮扶力度
要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帮助民族乡村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和调整经济结构,建设一批对民族乡村发展带动作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改善民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水平。
3.要不断寻求民族乡村发展新路子
根据民族乡村的实际,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把民族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培育和壮大民族乡村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从而突破目前“一村一主导”的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实现规模发展和区域发展。
4.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内涵、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活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成为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孙加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版.
[2]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版.
[3]毕泗生:《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版.
农民丰收节简报
9月21日,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我县在现代农业园区广顺园食品有限公司隆重举行广宗县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县委书记等县四大班子领导,各相关单位、乡镇区主要负责同志和主管副职,相关合作社、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是“共庆农业丰收、助力脱贫攻坚”;宣传语为“振兴乡村、丰收广宗”。活动先后对10个优秀农业企业和16个农民致富带头人进行表彰,12个农产品深加工和种养殖企业参加了农产品展销会。同时,丰收节还举办了开幕式、文艺表演、现场书画、千人红薯宴等多姿多彩的活动。
开幕式结束后,县委书记等县领导到每个活动现场进行实地察看,每到一处都认真听取相关负责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和今年的丰收情况汇报,并品尝科技农业特色农业丰收果实,为下一步农业产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此次活动激发了广大农民朋友科技兴农的热情,为今年全县脱贫摘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了不竭动力。
目前仅就我馆的情况来说,藏书32300余册和电子图书5万册,订有印刷版中外报刊120多种,建立了互联网期刊全文检索服务系统,电子信息音像阅览系统、光盘检索网络,同时与国内区内一些大型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馆藏文献又以农业科学为主,各种资料较为丰富,在为农村经济和农业服务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和作用。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加强对文献资源的开发,为农民提供适时的信息和生产情报。所谓对文献资源开发,就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一系列的创造性劳动,把蕴藏在文献海洋中和网络上收集到的“死”知识激活,重新组配,合成新的知识形态产品,并运用编制文献、索引、专题资料、资料汇编、信息简报等多种形式,把技术市场信息等编制成具有针对性的“短、平、快”的致富信息,把科学的种植、养殖、加工等致富门路以实用技术形式,按时间分阶段传递(授)给广大农村、农业技术工作者,让边远乡村的农民也能感到图书馆的存在,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服务,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物化为巨大的财富。
二是依托藏书优势,引导农民开展读书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和思想素质。旗(县)图书馆地处城乡结合处,接近农村和农民,农民来去较为方便,农民特别是那些青年农民,很愿意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一些文学、科普作品,既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又可以掌握一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了解一些致富的门路。因此,开展读书活动,是广大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发展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实践中认识到科技是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谁掌握了这把“金钥匙谁就掌握了致富的主动权,而要掌握这把“金钥匙”,惟有读科技书才是一个最快捷的途径。几年来,我们在帮助农村开展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通过“送书下乡1100多册”、在各乡镇村组织多次“科技书籍简介”、“知识工程”、“欲富口袋,先富脑袋”的新观念教育等活动,积极主动引导农民参与以技术致富为目的的读书活动,才是现实的需要和自觉选择。尤其是在冬季农闲时节,广泛的读书活动还可以起到扭转和减少农村打麻将赌博、迷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增强人的是非观念,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起到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一旦确立,那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就会再无立足之地。
三是发挥专业技能优势,积极做好为农民服务的各项工作。图书馆在工作中要努力转变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服务,要充分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形式,改变传统的“开门、坐、等”式观念,通过深入社会,调查农民需要什么,掌握第一手资料,开展好信息咨询快速服务,变“为书找人”为“为人找书”的图书信息导航馆,帮助农民特别是农村专业户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情报和提供最新的实用信息,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当前我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大多数较低文化层次的农民理解能力较差,又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因此,图书馆单靠查找、阅览等传统的服务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农村图书网点等形式,这样才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科技文献及时有效,最大限度地变为生产力,使图书馆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旗(县)图书馆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受资金、馆舍和人力的制约,目前还不能充分满足基层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所以在“三农”工作中,还要求我们应该探索多种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和发挥更大作用。
1.建立图书馆农村分馆。根据“三农”工作要求,旗(县)图书馆可以和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及有条件的村文化室,联合建立乡村级图书馆,把闲置的图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实行旗(县)图书馆的图书轮流放置在各个服务点内,最大程度的进行资源配置,既节省资金,又拓宽了服务面和服务范围。
2.筹建农民书屋。在农村寻求一些致力于文化、科技的新型农民、热爱读书的读者、乡村退休教师,采取社会捐助、图书馆加强、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以农村为单位创办农民书屋。既可以极大地解决当地村民看书难的问题,又可以为一方百姓科技致富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3.发展乡村科技信息员。旗(县)图书馆与当地乡镇建立密切联系,发展多村科技信息员与当地农民建立广泛的联系,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生产,另一方面了解农民的需求并进行反馈,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基地。
坛厂镇:农工旅融合 产城景共荣
晨雾缭绕,炊烟袅袅,宛若仙境。3月29日清晨,记者来到位于仁怀市坛厂镇枇杷村的“八卦迷阵・醉美乡村”景区,放眼望去,四面环山的枇杷村,安详、恬然地立于一片大坝之中,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太阳很快爬过了山头,枇杷村拨开最后一缕晨雾。站在观景台向下俯瞰,各色植物勾勒出的八卦图案一览无余,与周边盛开的油菜花、红顶农舍互为映衬,美不胜收。
“景区以太极图为基本骨架,以红高粱和油菜花为主体,在尊重乡土乡村、保持原始地貌的基础上,种植81种常规花卉苗木,打造集现代农业观光、植物迷宫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农业观光园。”坛厂镇镇长何本利告诉记者,包括周边拓展区,以八卦迷阵为核心区的坛鲁农旅一体化园区,总占地2800亩,计划投资1.7亿元。
对于建设八卦图案的初衷,何本利表示,目的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带动村民发展配套服务产业致富。“以前我们镇主要是以工业为主,2012年以前有15家酒厂,大部分村民都在里面上班,但是2012年整个行业不景气以后,酒厂关闭到只剩7家了,很多村民都丢了工作。”
乡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村民需要找到新的就业渠道,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何本利介绍,虽然全镇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吸纳和解决的就业农民已经超过500人。一些农家客栈、餐厅也开始投入使用。
63岁的陈华友是枇杷村的村民,去年10月,他率先响应镇里的号召,开出了八卦图景区的第一家餐馆,取名澳义堂旅游餐厅。
“现在基本上每个周末都要接待一百二三十人左右,每天都满座。”陈华友谈起餐厅的生意,乐得合不拢嘴。
陈华友开餐馆自己有想法, 餐厅二楼阳台正好可以欣赏到八卦图美景,游客可以一边吃农家饭,一边赏田园美景。同时他还把一楼的两间包房改成了KTV,游客用餐后还可以继续娱乐。
这让村民看到了新的致富希望。在陈华友的带动下,如今八卦图景区的周围已经有了7家农家乐和10余家乡村旅馆。
除了自主创业外,景区带来的卫生保洁、日常管理、劳务服务等项目预计可直接解决就业350人左右,目前已解决170人。“整个枇杷农旅园区在未来可带动周边10个村民组1000人以上农户从一产向三产转型,预计园区农户人均每年可增收360元。”何本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据了解,坛厂镇已经开始在景区周边村组开展厨师、服务员等涉旅技能培训,引导贫困户发展涉旅农产品,目前已经有贫困人口150余人接受了培训。
乡村旅游带动脱贫致富,一处“村民依恋、市民向往、游客痴迷”的全域新农村旅游目的地悄然活了起来。
鲁班镇:村民常依恋 游客亦痴迷
走进鲁班镇隆堡村,一幢幢黔北民居青山围绕,块块稻田阡陌纵横,清洁整洁的通村油路,宽广的文化广场上,不少村民相谈甚欢。
刚进村口,一栋民居上赫然印着“既有泥土芳香,又有时代芬芳”几个大字,正体现了鲁班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理念。
在隆堡村,每家每户都按照坡屋顶、小青瓦、穿料白墙的黔北民居风格,对住房进行了改造和美化,风情别样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
村民张成玉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政府不但给扶持资金,还有贴息贷款,一下子就住上这么别致的新房子,心里敞亮多了。”
“好山好水能赚钱,乡村旅游不仅让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隆堡村第一书记陈洪告诉记者。
紧扣休闲体验、度假养生主题,鲁班镇正逐步丰富其“山水产品”,通过个性化、综合类的“全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全镇范围的农村人口脱贫致富。
如今隆堡村的村民们分享着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村里新建了全长4公里的养生步道,还有全长10公里、宽3米、绕隆堡景区一圈的万米自行步道;自天香湖内侧曲折而上,则是一条全长8公里的揽胜道。
在村里漫步,处处都是青石铺就的小道、塑材搭建的小桥。荷塘边160米木质廊亭倚水而建,古色古香。410米紫薇拱门将青石小道深深掩映,为荷塘增添几分神秘色彩。清晨或者午后,总能看见村民三三两两,悠悠漫步于廊亭小道间,好不自在。
陈洪告诉记者,隆堡村作为鲁班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排头兵,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在好些方面甚至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今的隆堡村已经实现了户户通路,每一户村民都可以开车到自己的家门口。而在旅发大会召开之际,这里还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全村覆盖免费WIFI信号的村子。
鲁班镇党委书记陈晋朝表示,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旅游季节有旺有淡,但发展旅游带来的基础设施完备,却是切切实实送给老百姓的福祉。
2015年,鲁班镇共投资3679万元完成小康路硬化83条131.4公里;完成了隆堡村、生界村、同心村共16个村民组房屋风貌改造共480栋1510户,完成街道社区棚户区改造100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81户。
81年前的鲁班场战斗,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成就了鲁班的苦难辉煌。如今这片革命老区,却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中焕发新生,完成脱贫致富的华丽转身。
对于未来,陈晋朝表示,要持之以恒巩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将其作为鲁班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转型增收的重要抓手。
五马镇:山水田一体 天地人和谐
记者来到仁怀市五马镇时,处处都是新农村呈现出的新气象、新面貌。
而就在几年之前,这里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曾经五马镇靠着丰富的煤矿资源和造纸业一度十分繁荣,却也让生态环境被这些高耗能产业严重破坏。
2009年,仁怀市政府出台保护赤水河的相关政策,确定仁怀北部乡镇为白酒工业区,南部乡镇则关闭污染工厂,成立生态保护区。
政策出台后,地处仁怀南部的五马镇主动取缔近200户造纸户,淘汰落后产能项目云岛水泥厂,整合关停11处在产煤矿。
如今7年过去,五马镇处处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竹,1.5万亩翠竹成为五马河沿岸最美的风景线。
2014年,五马镇荣获“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荣誉称号。种种蜕变,正得益于五马镇发展“农旅一体化”的生动实践。
“筑巢引得凤来栖。”近年来,五马镇以良好生态优势加上区位优势,不断引进企业尝试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
港资企业东升农场入驻五马镇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成为从传统农业向高效益、高回报的现代观光农业转型范例。
步入东升农场,一座座温棚整齐排列,一条水泥硬化路贯穿而过,整个园区十分整洁,温棚里交错种植着白菜、辣椒等作物。该项目流转土地1500亩,其中绿色蔬菜种植900亩、有机蔬菜500亩、设施建设100亩,主要建设内容有钢架大棚、培训楼、蔬菜加工房、速冻房、产品展销区、学生农事体验区、菜艺楼、鱼池、养殖园等,总投资1.8亿元。
“观光已经占了农场收入相当的比重。现在整个农场为当地解决了400多人的就业,主要劳动力都来自于最近的龙里村、协农村和街道社区。”东升农场运营经理吴波向记者介绍道。
协农村村支书梅应远表示,因为公司享受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便利,而且村里还会给公司提供劳务支撑,所以每年公司利润都会拿一部分出来作为村集体资金,帮助解决空心村的问题。
2015年9月28日,仁怀市第二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五马镇举行,前来游玩的游客超过4万余人,餐饮业收入达60余万元。旅游业一夜之间的“井喷”,让五马镇尝到了由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甜头。
2、走出扶贫新路子,带动农户奔小康。
3、抓好永续增收产业,推进长久富余之道。
4、抓好入户调查基础工作,准确核定贫困人口情况。
5、整村推进展新貌,产业扶贫促增收。
6、整村推进扶贫富村,扶贫济困到户惠民。
7、栽上“摇钱树”,养上“下蛋鸡”,走上“致富路”。
8、以人为本建新村,产业扶贫奔小康。
9、以积极的态度、得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完成扶贫开发任务。
10、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
11、向贫困宣战,一起动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12、先富帮后富,共走小康路。
13、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
14、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
15、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
16、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心同向同小康。
17、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是咱们脱贫致富的贴心。
18、守住生态底线,建好扶贫产业。
19、认真落实“扶贫十法”,全面加快致富步伐。
20、人穷志愈坚,致富路更宽。
21、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奋力夺取扶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22、强势推进扶贫开发,加快建设幸福乡村。
2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
24、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25、农村低保保民生,扶贫政策脱贫困。
26、落实每个阶段任务,抓好每个环节工作。
27、劳务输出一人,脱贫致富一家。
28、扩大农村低保,落实扶贫政策。
29、开发扶贫,重在执行。
30、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好扶贫攻坚硬仗。
31、结对帮扶,一户一策,脱贫致富,同步小康。
32、建好水、电、路、讯、房,提升科、教、文、卫、保。
33、坚持走科学发展式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34、坚持整村推进,提高扶贫效益。
35、坚持项目到村、扶贫到户。
36、家家种上大棚菜,致富路上大步迈。
37、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农村适用人才。
3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民致富基础。
39、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筑扶贫开发坚强战斗堡垒。
40、基础设施跨大步、特色产业上水平、生态环境争一流、农民素质大提升。
4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42、规划到户帮与促,产业扶贫助增收。
43、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44、干部驻村心连心,同步小康齐步走。
45、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
46、扶贫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和艺。
47、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
48、扶贫开发送温暖,“双到”工作促和谐。
49、扶贫开发铺富路,幸福乡村惠民生。
50、扶贫开发,幸福万家。
51、扶贫攻坚,党心所向,民心所依。
52、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
53、大力开发,整村推进。
54、大力发展扶贫合作经济组织。
55、打造幸福乡村,建设美好家园。
56、打造扶贫示范带,典型引路脱贫快。
57、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二年内基本消除贫困。
58、村有主导产业户,民有致富门路。
59、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60、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61、创新机制抓扶贫,开拓新路奔小康。
62、产业扶贫促贫困户增收。
63、产业扶到户,致富有门路。
64、不甘贫困,奋力脱贫。
65、把贫困人口找出来,把扶贫政策送进家。
66、把村民组织起来、让民主自治起来、使发展和谐起来。
67、“两项制度”暖人心,党的方略惠人民。
68、 一户一策,脱贫致富。
69、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70、 消除贫困,同步小康。
71、 提升素质,当地就业。
72、 四化同步,减贫增收。
73、 勤劳可致富,扶贫来帮助。
74、 六大行动,情倾民生。
对农电视节目应具有贴近性。节目的题材要贴近“三农”,贴近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创新的水平体现在以鲜活的形式宣传大多数农村观众感兴趣、想了解的内容上,并让农村较低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看得懂。扎根于生活、泥土的乡村故事、乡村新闻、乡村趣事是对农节目最应关注的。向社会广泛征集这些题材,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搜集新闻资源,比几个电视策划人闭门造车,更受观众的欢迎。对农节目的采编人员要认真吃透中央文件的精神,深入火热的乡村生活和农民兄弟之中。媒体和栏目也要广泛听取观众和专家的意见,请他们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出谋划策。对农节目还可以设置这样一些子栏目,如帮助贫困村脱贫板块,剖析贫困的原因,找出贫穷的症结,和村干部、农民一起讨论致富出路,从智力上给他们一些帮助;或呼唤爱心,发动一些有责任感、有社会良知的企业来帮助他们,比如提供技术、资金,甚至可以建一批由企业命名的希望小学,把企业对节目的兴趣转移到农民身上。如以“一封家书”的形式,讲述农民工在城里的奋斗经历及情感变化,以此拨动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心弦,从而体现节目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并以农民工的视角,描绘新农村的蓝图。
对农节目要讲究实用性。这主要是体现一种服务意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给农民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如设置发家致富板块、生活小窍门板块等,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介绍致富的故事人物和农村生活中的生活小窍门等。又如开展“乡村民居大赛”活动,让农民、专家都来设计新农村民居,为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服务,既有竞技性,又有实用性。
对农节目要讲究前瞻性。21世纪是信息广泛传播与新知识迅速膨胀的时代。当代电视要以前瞻的眼光去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农民朋友以启迪,使他们从中受益,从而成为栏目的忠实观众。未来新农村的致富之路、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发展对农村的影响等,都可以成为节目关注的焦点,因为观众都有一种关注未来的欲望,节目讲究前瞻性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这种欲望。
对农节目要讲究节目的娱乐性。人人需要快乐,生活需要信心,对农节目也要把快乐送给农民,把农民的快乐展示出来,快乐乡村人,也快乐城里人,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方面。栏目可以选择一个装修简单但乡村味十足的饭店,在店内设一个表演区,让人们边吃饭边欣赏节目。表演区里可以是憧憬、描绘和建设新农村的各类文艺节目,也可以是农村有特色的土特产、美食等展示;可以由农民自己报节目,甚至村头街舞等都可以拿出来亮相。还可以评选“本月乡村笑星”,目的在于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
目前,我国一些电视对农节目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的忽视了大多数农民观众的需求,缺乏可视性,因而收视率不高;有的在创新的道路上,一度找不着正确的方向,引起争议。具体表现在:有些节目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有些节目脱离农村现实太远;有些对农节目华而不实,缺乏科学根据,也缺乏推广价值等。
电视节目作为农村的公共产品,要有益于推动和引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做好农业报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城乡关系。目前对农电视的受众呈多元化趋势,但收视的主体始终是农民。对农节目应该让农民成为主角,在把农民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让城里人也喜欢这个节目,让市民关注“三农”的现状,也有利于在农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城乡互动的节目发展道路,使栏目成为城乡交流的纽带。总之,应以农村为主、兼顾城市。
要处理好本地与外地农业报道的关系。本地农业报道与外地农业报道是有区别的,这缘于农业经济的地域性。各地方电视台的对农节目只要适当地报道值得本地借鉴的外地经验和方法,不存在大量去外地采访的问题。异地采访过多,费时费力,成本过高;同时农业的地域性、季节性很强,外地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对本省农业也不一定完全适用,因此面向全国,还应以立足本地为重点。
要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对农电视节目既要满足农民对国家农业政策、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又要满足农民观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一定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些对农节目擅长把节目做成故事,用情节吸引观众。但当前对农节目首先要在增强服务性、实用性、引导性、前瞻性上下工夫;其次还要注重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把节目办得对“三农”有用、有益、有效。
栏目设置丰富多彩、
形式生动活泼
《走进乡村》的目标受众是农民。为了办好节目,节目主动争取以农口单位为主的职能部门的支持,这样既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又提高了节目的权威性。《本周农事》栏目是和张家港市农业局联合推出的,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田间管理中的季节性农活,采用电话连线、走进直播室,或记者采访等形式联系一位市农业局植保站、蔬菜办、水产站等各个不同部门的农技人员,讲解当前种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种方式拉近了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也使节目更加生动。
《走进直播室》栏目不定期邀请农村的听众走进直播室,分享他们的故事、经验等。2009年3月,《走近乡村》节目推出了系列访谈《我是村官我自豪》,每周邀请一名大学生村官走进直播室讲述他们在农村的故事。节目播出后,不仅受到了农村听众的好评,也得到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关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关心。为更好地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2007年张家港电台开设了《健康时间》小栏目,定期邀请医院的专家走进直播室,传递健康保健知识。
2008年,《走进乡村》与张家港市的每个乡镇联手推出了《港城新农村》,每期节目都和乡镇人员共同策划、采访,记者能及时了解农村最新鲜的事,知道农民最需要的,更加深入地为农民服务,同时也缓解了自身资金短缺、人员紧张的压力。
此外,张家港电台还开设了《田野新风》《生财有道》《农事小百科》等小栏目。周六、周日的《走进乡村周末版》,介绍张家港的人文、民间传说、农村中的一些文化娱乐活动,穿插播送戏曲、民乐、快板、评弹、相声、民歌等精彩片段,丰富群众的生活。例如2008年河阳山歌的演唱比赛、张家港市第二届戏曲大赛的精彩片段等等,通过后期的剪辑、制作,在节目中播出。同时电台也会请一些乡镇艺术团的演员来录制一些他们演唱的戏曲,在节目中播出,这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农民特别喜欢。
张家港电台根据需要不定期作调整,及时推出一些栏目或者系列节目。例如系列报道《江村纪行》《岁末年初访农户》《和农民经纪人拉家常》等等,2009年初推出了《回望与展望》,针对“三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邀请各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走进直播室,倾心和百姓作交流。
立足农村、服务农业、贴近农民――农村节目的方向
强化服务,提供信息开眼界。农民对市场“跟风跑”的意识较浓,看到别人赚钱了自己也想试试,拼命往一条道上挤。记者发现农民对以下三类信息需求迫切:1.价格信息,包括生产资料价格和农副产品价格。2005年开始,节目组及时农副产品市场及周边市场的信息,满足农民的需要。2.供求信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包括农产品的供求问题,为此,《走进乡村》积极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3.市场预测。农民总是为种养项目的选择而发愁,他们担心到了收获季节生产出的农副产品销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节目组会及时将这类信息告诉听众,让他们了解行情。
典型引路,转变观念天地宽。现在的农民虽然在思想观念、文化程度等各方面都较以前有了显著进步,但仍有一些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致富项目。《走进乡村》把种植能手、养殖大户请进直播室,讲述自己的致富经验。2008年下半年,记者在节目中介绍了一种养殖新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张家港市大新镇一位农民就买来材料尝试这种科学养殖技术。2009年3月份记者和推广这项技术的市兽医站采访了这位农民,虽然他在养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已经走上正轨。为此《走进乡村》连续做了三期节目,详细向农民介绍了这种技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很多农民都关注这种新技术,节目的播出给农民吃了定心丸,消除了他们的担忧。
走进乡村,成为农民贴心人。《走进乡村》节目还把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作为节目立足农村、贴近农民的一个重要内容。经常有农民来电话或来信咨询哪里可以购买苗木,怎样和节目中介绍的一些致富典型人物联系。对这些听众朋友,节目组都热心又慎重地联系相关部门,为他们答疑解惑、牵线搭桥。2008年3月18日,一位姓李的农民打电话来非常着急地询问“哪里有聚丙烯的高温薄膜,急用”,放下电话,记者就和市农业局、农资服务公司以及一些相关单位联系,得知张家港市没有聚丙烯的高温薄膜。后来,通过多方了解,记者得知常州塑料厂有这种聚丙烯的高温薄膜,就将联系电话和地址告诉这位听众,从接到电话到联系落实好共花了将近两个小时。这样的事例有很多,正是有了这种处处为农民着想的意识,《走进乡村》才在老百姓中越来越深入,真正成为百姓的知心朋友。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成为周边地区对农广播主打节目
十年来,张家港电台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做精节目,节目内容不断完善,对农宣传成为张家港电台的强项。《走进乡村》节目对主持人要求较高,必须融采、编、播于一体才能胜任。农民语言的采集很不容易,只有长期深入到农村和农民接触,才能采集到精彩的农民的语言。《走进乡村》的主持人往往是中午在做直播,下午就在田头或者农家小院和农民拉上话了,这样写出的稿件生动,主持语言也有农村味道,自然得到农村听众的喜爱。比如科普作品《小猪与水稻的对话》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专业性很强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俗易懂地介绍给农民,让农民了解科学种田的好处,对张家港市顺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根据《*市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方案(*-*)》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4〕9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农业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市场农业的需要,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决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办、宣传、农委、财政、电信、联通等有关部门和信息企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各县市区、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重点抓好本地农业信息化工作和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的落实。
二、理清思路,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体系建设为保障,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信息化乡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电子政务进程,提高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建设思路:以省农业电子政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支撑,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网站的窗口和桥梁作用,突出抓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系统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市、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枢纽,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联通信息工作站为支点,信息化乡村建设为着力点,形成上联部、省、市,下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大户、村级信息服务点和广大农民,联通多种媒体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
(三)主要目标:*年建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网站,基本建成网上“农技110”专家服务系统,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联通信息工作站,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到*年,重点完善两个网络,构建四个应用系统,建立一个信息系统。即重点完善延伸到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和农业信息物理网络;构建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四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市内外两类信息资源,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业监测、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和电子政务体系,初步实现农业服务和决策、管理的信息化。
三、突出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网络建设与多种媒体相结合的原则,依托省农业电子政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重点抓好四大应用系统、六项重点工程和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的落实。
(一)建立四大应用系统
⒈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系统。到*年,逐步建立农村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分析系统的基本框架,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信息,提供权威、有效、准确的农业管理与决策信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⒉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系统。主要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农药、兽药、饲料和农机具的生产销售进行监管,逐步建立管理数据库,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到*年逐步实现网上行政审批、认证并支持用户查询。
⒊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应用系统。以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和“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为依托,整合市、县、乡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新闻媒体和电信服务设施,到*年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政策、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一是完善网上推介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二是以市县“农技110”咨询服务中心和乡镇“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建立指挥协调机制,实行市、县、乡三级农业专家联动服务;三是加快农业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抓好配方施肥、动植物病虫测报和防治、农业机械化等专家智能化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抓好乡村财务和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产销分析预测等系统建设。
4.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整合现有网络培训资源,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党员、外出务工和农村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建设六大重点工程
⒈农业数据采集工程。依托国家和省农业数据中心,设立全市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建立市、县两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健全农业(农业内部各行业)信息数据库群。
⒉农业信息网站群工程。在现有市、县(市、区)二级农业信息网站群的基础上,按照全省统一标准,系统规划信息内容结构,配备必要设备和软件,建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集散力的*农业信息网站,形成*农业综合门户平台。建设*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利用“中国农业网上展厅”等国内外网络交易平台,建立现代化的农副产品流通信息体系,及时采集本地农副产品信息,将*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系统向外推介,塑造*农业品牌,营造区域性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中心的新形象。
⒊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程。市、县(市、区)两级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所有乡镇在农经(农技)服务站基础上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和*联通信息工作站。村级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明确一名村干部为兼职信息员,建立村级农业信息公开张贴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大户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每个乡镇选择1-2家生产经营大户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示范户,补助部分资金使其配备电脑、上网设备等,开展多种形式信息服务,把有关农业信息及时传播到农民手里。
⒋远程科技培训网络工程。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资源为基础,配套建设适合农民远程科技教育培训与信息传播的远端网络教室。依托省卫星小站,*年前建成市级双向卫星接收站,*年前在每个县建立单间卫星接收站,开通视频会议系统。
⒌农业电视节目进村入户工程。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年在县级电视台增配部分发射装置,转发中央电视台七套信号,扩大农业频道节目覆盖面,使农业节目进村入户率达95%以上。
⒍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程。以乡村农技人员、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为主体,经过培训考核,建立一支800人以上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中介作用,为广大农民就近提供信息服务,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实施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农业部门和*联通公司实施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扶持信息化企业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
⒈建立乡镇联通信息工作站。各乡镇要切实加强领导,支持帮助*联通公司建立信息工作站,与农业信息服务站合署办公,互相支持配合,开展乡村信息网建设和为农信息服务工作。原则上乡镇联通信息工作站由*联通公司负责工作站信息化设备配置安装、技术培训等,农业部门在农业信息采集编发及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等方面予以配合协助。乡镇政府要在工作站办公场所、信息员招聘、协调关系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⒉建设信息村。信息村建设由*联通公司负责以手机联网方式实现,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予以支持配合。
⒊开展乡村网络信息服务。*联通乡镇信息工作站要广泛开展为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农业致富短信息服务、致富信息浏览服务、致富信息点播服务、农情信息服务、信息跟踪反馈服务、乡村信息群发服务等为农信息服务工作,要配合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各乡(镇)村支持*联通公司开展信息网络的业务宣传、业务发展。
四、强化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各级政府为“三农”服务的新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全力推进信息化进程。
(一)强化协调。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艰巨,需要各方配合与支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数字*”和“*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协调,稳步推进。市、县农业部门在建好市、县两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加强对乡镇联通工作站的支持和业务指导。财政、宣传、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关涉农部门要密切配合,电信、联通等信息服务企业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支持。
(二)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服务“三农”的公益性事业,资金支持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将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列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政策性拨款,各级政府建立的信息化发展引导资金要向农业信息化建设事业倾斜,重点加强基建项目,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鼓励其他行业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投资农业信息服务业。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租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通道和农民上网费给予政策优惠,以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信息化能力和农业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