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8:06
导语:在情报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情报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以“信息爆炸”为大背景,源起于图书馆学和文献学的综合叉学科。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阐述它的内涵[1-2],比较典型的如:米哈依洛夫的“科技―交流”模型,布鲁克斯的“社会―知识”模型,卢泰宏等人的“信息资源―网络”模型,等等。综合其共同点:情报学是研究有效利用信息、知识与情报规律性的学科[3]。情报学是门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不断地吸纳相关学科的营养,知识管理作为当前信息科学群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情报学如何从知识管理的研究中汲取有效的养分以充实与完善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呢?正是基于此,本文讨论知识管理的研究视点为情报学带来的启示及机遇。
2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知识管理起源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学者们的切入角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差异,目前对知识管理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概念。一般来看,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一种可开发的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标引、存储、集成、检索和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相关事物进行综合、系统化和有效管理的科学[4-8]。
知识管理是知识的运动过程管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确认、知识表达、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基本环节(见图1)。知识创造是组织开发新颖的有创意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知识确认是在现有组织环境下考察并评价知识的有效性;知识组织是组织对得到确认的知识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结构化处知识管理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往复的转换过程,强调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扩散与共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换、扩散与共享,首先体现在知识是在社会、组织与个人三个基本层次上进行的[4];其次在每个层次上由人员、设施及相关活动三大基本要素实现知识的转换、扩散及共享[5]。可以说,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它们仅是知识管理的客观对象,能否通过知识应用而创造新知识是一个组织区别其他组织的根本所在。研究表明,这种创造是时时刻刻都发生的,只是大部分都保留在相关当事人的头脑中没有明确编码化,所以没有纳入或很难纳入组织的知识循环体系。其实,知识管理是每一个人或组织时时都在进行的工作,只是在以前没有显式化地发掘,如今因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成为一种组织的必需。所以,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朴素的管理思想,是当前管理科学的新发展[7]。
3知识管理视角中的情报学研究范式
3.1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相互比较
从文献[9]可以知道:目前情报学主要是以用户情报需求为基础,以编码化的显性知识为重点,以信息交流为媒介,以决策为直接作用对象,以改变用户的认知结构为目的,来探讨情报在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中的交流、决策和认知的作用机制与基本规律。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比较如表1所示:与知识管理相比较,情报学目前更侧重于编码化显性知识的收集与分析,而知识管理侧重于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发现;情报学追求的是普适性的情报实践领域,期望能找到既适合个人、组织,也适合社会的情报模型,而知识管理以组织的知识资产管理为主要服务目标,研究更为专指和具体;情报学追求的是概念模型上的完美,知识管理追求的是技术上的适用;情报学侧重于客观外化行为过程的把握,知识管理更着力于知识的认知作用过程;情报学多立足于社会学的角度探索信息交流的规律,知识管理多立足于系统观来解决信息(知识)交流的技术实施;情报学主要研究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知识生产、加工整理、传播与共享的问题[12],而知识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组织层次的信息交流与传播问题。所以情报学与知识管理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只是作用方式和领域与侧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在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应该有效吸纳知识管理的成分,使情报学更为完善。
3.2知识管理研究对情报学的启示
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对情报学的发展有以下启示:①有利于创新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情报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基础;②有利于创新情报学的方法及方法论:不仅要对传统的文献收集、文献组织、文献分析、文献计量等方法革新,还要引入知识管理的技术方法或相关方法,使情报学构建的理论体系能够与实践领域较好地契合;③有利于创新情报工作流程: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到知识采访、从文献组织到知识组织和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与途径;④有利于情报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有效地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必须有新的管理体制。
3.3基于知识管理视点的情报学基本观点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情报学研究必须形成以下基本观点:①知识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情报过程是知识的利用与创新;②情报事业是社会范畴意义上的知识管理,它不仅是社会与个体层面的知识管理与控制,更多地应研究组织中知识管理;③实现情报工作流从文献采访到知识采访、从文献组织到知识组织和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它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重点与发展关键,是情报学参与整个社会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④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从海量、分布、异构的网络信息中挖掘出符合需求的知识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现实问题;⑤知识管理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可取代情报学解决知识需求无限性与知识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不意味着情报学的消亡,相反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促进会使情报学更加走向成熟与完善。
3.4基于知识管理的情报学交流体系重构
情报学的研究,本质上是对情报系统构成要素、要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影响情报系统运行的环境因素的研究,核心是知识交流过程及基于交流过程的行为研究。以知识为基本对象和核心概念重构情报学的交流体系是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情报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4.1情报学信息交流的总模型情报学所探讨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彼此间及内部的信息交流问题。认识这三大领域内部及相互间的交流特征、规律是由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人来实现的,因而人在整个交流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基于此给出了情报学信息交流总模型,如图2所示: 这一模型较之于其他模型有以下特色[13]:①突出了人在整个交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为人的存在一方面使整个交流过程由自发的过程变为自觉的过程,同时使整个信息交流成为一个目标性更强的过程;②每一对象内部存在自交流过程,通过自交流过程在对象内完成信息(知识)的自组织和积累过程,从而使对象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无序走向有序;③对象彼此间的交流,过去我们更多地在社会范畴内研究知识(信息)的交替循环过程,较少从自然、社会与思维三个基本范畴来研究问题。
3.4.2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基本模式知识的价值(即情报化)是通过知识(信息)与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质是知识传递与吸收过程;情报工作流程必须提供完整的交流渠道以实现交流的顺利进行;情报体制必须创建相应的制度,并应用相关技术方法有效支持交流传递过程。因而要实现情报价值:①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②整个交流过程不是信源到信宿的简单复制,而是信宿基于需求的信息寻求过程;③整个交流是以认知结构改变即知识(信息)共享为最终完成形式。而且这三个过程,在每个个体内部都存在,只是该过程是以显性的方式还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给出了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基本模式,如图3所示。
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传递过程,即知识创造主体基于对相关性原理把知识向相关需求者传播的过程;交流过程,即用户基于知识需求判断从信息交流渠道中获取需要知识(信息)并对之进行选择的过程;认知过程,即用户利用解释或重构的知识满足需求并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此交流模式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反馈:对获取信息内容与形式的认知反馈,对信息传递过程的信道反馈,对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信息来源的信源反馈。
上述模式的主要特色有:①促使信息传递、信息交流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②整个过程是主体有意识的积极主动行为,不仅关注知识(信息)以编码化方式传播的社会过程,更关注知识(信息)在主体内部作用机制;③模式能够解释引起信息交流与共享不畅的原因及分析影响因素;④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而且也适用于自然和思维的信息交流过程。
4结论与讨论
以知识为核心对象和概念是情报学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唤醒的基本理念,以组织层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知识管理为情报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重构情报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体系提供了诸多的新思路和启示。在此笔者仅给出一点自身在学习研究过程的想法与体会,很多内容还有待以后的进一步具体化及深化。
参考文献:
[1]柯平.当代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情报学报,2004,23(5):377-384.
[2]翟秀云.图书情报学中的“知识流派”观点述略.图书情报工作,2002,46(12):54-60.
[3]梁战平.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3):193-198.
[4]刘春茂,徐久龄,张辉,等.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的综合研究∥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编.情报学进展(五).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107-135.
[5]李君君,韦淼.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动态阶段模型.图书情报知识,2006(3):96-99.
[6]邱均平,张荣.基于两种模式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14-17.
[7]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8]柯平,王平.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基于知识构建的第二代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4,48(6):20-24.
[9]严怡民,刘晓敏,丰成君,等.现代情报学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0]何佳讯,楼天阳.论信息管理:情报学特色与管理学视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15-18,30.
[11]韩毅,李健.信息构建(IA)与情报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情报资料工作,2004(5):11-13.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 正 文】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而成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人类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使包括情报学在内的学科研究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加以研究和利用,情报学的传统方法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就要进行自身的转化。如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相应地网络信息计量学(Webmetrics or Cybermetrics)就应运而生,用新的研究方法如链接分析法来描述和组织网络信息世界。
1 网络信息计量学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使传统的基于文献和信息的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面临着新的变革。关于其定义主要有:网络计量学是一门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互联网上数据相互引用的科学,是一门对网络文献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科学,基于Web和软件计量分析工具,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于一体,其应用范围覆盖了所有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信息测度。网络计量学是综合采用文献计量、信息计量、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网络文献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一门科学。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的各种定量方法,对网络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借以揭示网络信息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2 链接分析法研究现状
2.1 链接分析法的内容
链接分析法是网络信息计量学中一个重要方法,它可以看成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网络超文本通过链可以将结点链接起来,一般使用两种方法——索引链和结构链进行链接,它既可以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又是构成网络的手段。在将网络相关信息资源内容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链或信息集合的基础上,融合了参考文献链接功能,并通过引文关系来分析链接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可以按照引用程度和引用权威信息源来分析,在网络信息组织、检索、评价、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1.1 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组织方面的作用
网络信息资源生产者如网页创作者使用链接分析,创建一些对访问者有用的链接,可以链接到不同主题或相同主题质量更优秀的网页。一般来说链接类型大致有:合作链接(被链接网站和链接网站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友情链接(网站之间可能由于在资源或其它相关方面有关系,相当于影视术语中的友情客串)、推荐链接(被推荐网站由于质量好、人气旺、访问用户多或是热门网站等原因链接)、内容链接(被链接网站和链接网站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或相通关系等),可以起到网络导航的作用,大大方便用户在网上冲浪。Google还通过链接分析来确定网络上的权威信息源来进行相关的排名。Google认为网页制作者仅创建他们认为重要的网页的链接,链接到另外的网页就像一本书的引文,网页之间的这种引文关系“像是对网页进行评论的过程”。例如,网页的制作者们创造了几千个Yahoo的链接,困此Yahoo被当作一个重要程度点;如果许多重要的网页都指向Yahoo,则其重要程度会更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网页制作者不可能误导网站的排序,并且扩展性极好——当网络增长时,产生更多的重要网页的链接,自然更能确定该网页是否是权威的信息源。
2.1.2 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作用
链接分析主要应用于网络信息检索方面,如搜索引擎收集信息、检索结果的排序等。网络信息检索为用户提供海量信息多媒体数据库,采用超文本技术使检索空间比传统的信息检索范围更广泛,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以超链接的方式链接相关内容,更加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打破了线性存储的限制,真正实现多维检索。Web信息检索系统可以利用链接信息来优化对相关文献的查询,能够极大地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在搜索引擎收集信息的过程中,J.Kleinberg认为搜索引擎的Robots直接访问Web提取出权威页(Authority Page)。但是如何提取出权威页,这需要一个原始积累和评价过程。先给出一批起始网页,Robot从这些源网页开始收集,可以按照深度优先或广度优先的算法进行。当网页提取回来后,采用链接分析技术(具体用递归算法)来计算出权威页。有了权威网页,Robot在收集Web信息时,就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访问Web网页。搜索引擎检索结果排序方面也运用了链接分析技术,由于索引数据库容量大,若用户输入一个关键词,有可能会有成千上万条记录相匹配,搜索引擎对如此庞大的结果如何排序,如何把最相关的几十条记录显示出来?搜索引擎按记录号的顺序提取结果集中的前几十条记录,再按邻近图(Neighbor Graph)算法对这几十条记录排序,最先显示给用户。这种检索结果排序就是利用链接分析技术,大大减轻了搜索引擎的负担,Yahoo、Google等搜索引擎就采用了超链接分析技术来对检索结果排序。
[关键词]图书馆学情报学 教育 质量标准
[分类号]G250.4
自1887年杜威(Melvi Dewey)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所图书馆学校以来,围绕着图书馆学情报学人才培养的教育标准不断出台。近年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既要面向职业,又要面向学术,以此来消除教育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以提升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职业竞争力的呼声愈发高涨。“我们需要一个新模式”的“iSehool运动”(Information Schools Movement)应运而生,提出了建立以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伴随着高等教育问责制的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的建立,英国、美国以及国际图联,围绕着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标准的修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追踪最新进展,比较最新标准间的差异,探寻基本规律,可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现行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情况
英、美两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制定的教育质量标准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际图联也凭借其国际影响和作用,制订了指导性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1.1 英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英国政府和公众对大学教育的绩效和责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外部力量介入教育质量评估成为潮流。目前英国外部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主要由两大标准主导:
1.1.1 QAA标准英国受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即欧洲统一学术资格框架的影响,于1997年成立了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in Higher Edu―cation,QAA),开发了一套综合质量保证体系,制订了一系列标准和规则,2003-2(304学年在英国全面实施。《图书馆学与情报管理标准》(Librarimaship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QAA标准)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QAA的成员主要来自高等教育组织。由于它是在英国政府推动下成立的社会中介组织,并承接了原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和英格兰、威尔士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所进行的学术质量评估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其评估结果直接影响英国政府对大学经费的划拨以及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在英国影响很大。目前QAA将原来的学科评估与院校评估精简为院校审核,制定全国统一的各学科专业的“参照标准”以协助院校制定自己的评估标准进行院校自我评估,QAA则对院校自我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参照标准”包括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1.1.2 CILIP标准作为世界上最早实行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的国家,2002年英国情报协会与图书馆协会统一形成新的团体――英国图书馆与信息专业学会(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irnation Profession―al,CILIP),建立了新的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并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评估,并制订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整体评估标准(CILIP标准)。2005年的最新版本,是在原英国图书馆协会与英国信息科学家学会合作制定的《课程认可程序》(Procedures for the Accreditation 0f Courses)基础上修订而成,包括《认可工具》(Accreditation Instru―ment)和《专业知识主体》(CILIP Body of ProfessionalKnowledge)两部分。在内容上,没有区分本科生与研究生。CILIP侧重于对图书馆信息工作职业资格的认证,制订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与职业资格密切结合,具体内容也比较重视职业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同为英国民间评估机构的QAA和CILIP,QAA承担了英国教育部的教育质量评估项目,而CILIP标准仅着重对课程的评估。CILIP标准中要求学校提供QAA的评价结果,无形中将CILIP标准与QAA标准结合了起来。
1.2 美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在多元化教育质量评估方面,美国早于英国。传统上美国教育质量评估主流是社会媒体,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哥曼集团》,但对于专业评估,主流则是专业协会。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美国教育部对全国性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民间机构)评估资格的认证上。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是获得批准的唯一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认证委员会。ALA制定的标准为《图书馆与信息研究硕士课程认可标准》(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of Master’s Program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ALA标准),自1925年第1版以来,经7次修订,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发展与质量评估的依据。2008年1月了最新版,并将从2010年秋季开始执行。
1.3 IFLA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标准
成立于1927年的国际图联,是代表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及其用户利益的重要的国际组织。在其社会支柱、专业支柱和会员支柱的三大工作重点中,教育内容作为专业支柱的核心内容居于关键位置。进入21世纪,“建立图书情报学教育标准和专业资格的对等性”成为国际图联教育与培训分委员会的重点工作,发表了《图书情报专业人员教育计划指南》(Guidelines for Hbrary/Infonnation Educational Programs-2000.IF―LA标准)。IFLA标准实质上是各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思想的大融合、大汇集,剥离了不同国家的具体环境,从中抽象出共性的规律。虽出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对任何国家的任何学校都没有行政干预力量,但由于该组织的国际影响,其教育质量标准对各国制定相关标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标准内容的比较
2.1 内容体系的比较
所谓内容体系是指标准所包含的各部分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QAn标准由高等教育级别框架、学科基准、专业规范和实务守则四部分组成,不过目前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仅完成了本科(荣誉学士学位)的质量评估标准(2007年)。最新的ALA标准(2008年版)相比上一版(1992年版),在项目类型上完全一致,在内容陈述上在内
容陈述上也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用语上有所区别,在描述上,2008年版强调了多样化、系统性的计划、学生学习成果、图书情报与其他学科和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排除远程教育、全球性管理和多种学位获取程序。
比较而言,结构上,QAA标准较全面和完善,1FLA标准与ALA标准的项目元素基本相同。内容上:①都注重课程,具体表述上有差异,如,IFLA具体罗列了10项核心课程内容,ALA标准比较简单,着重于课程内容要达到的目标,提出课程内容范围。另外QAA标准除了提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外,主要侧重于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估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这与英国着重于学校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密切相关。②注重教育支持。WIN标准和ALA标准都对师资、管理和财政、教学资源和设施等有明确的规定,QAA标准将这些内容分散在高等教育级别框架、专业规范和实务守则中,特别指出高校应在体制安排、研究环境、监督(如gear导师)、反馈机制、学生评价、学生申诉、教师质量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等。相比而言,CILIP标准并没有对上述内容给出具体的要求,但指出学校应该提供支撑课程完成所必需的支持条件,包括师资、经费、图书和信息资源、学术支持、学生反馈以及QAA标准或其他外部审核的说明和证据。据此,以下本文从课程和教育支持两大方面进行具体比较。
2.2 课程的比较
2.2.1 课程内容如前所述,QAA标准目前还未给出研究生层面的学术基准,本科(荣誉学位)层面的学科基准划分为三部分:第一,明确了图书馆和情报管理科学的学科含义,包括过程和技术;第二是图书馆事业和情报管理的学科知识、技术、理解能力;第三是一般可转移的技能。CILIP标准在《认可工具》中指出,课程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信息专业的相关性为评定标准,具体课程内容在《专业知识主体》中描述为三部分:一为核心内容,包括知识、文献、信息交流、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获取等;二为应用环境,包括伦理的专业标准和实践规范、信息法律、信息政策、信息控制和信息传播等;三为一般与转移技能,包括计算机和信息素养、人际交际技能管理技能(尤其是行政和经济管理方面的)、市场营销能力、培训和指导技能、以及研究方法。ALA标准阐明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课程是与大量的信息、知识以及便于管理和使用的服务和技术有关,包括信息和知识的创造、交流、鉴定、筛选、组织和描述、存储和检索、保存、分析、解释、综合、传播和管理。IFLA标准强调通才教育概念,认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中应当包含其它学科的内容。指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核心课程内容应包括:信息环境,信息政策和道德准则;该领域的历史;信息生成、传播和使用;评估信息需求和制定相应的服务;信息传输过程;组织、检索、保存和保护信息;研究、分析和解释信息;应用于图书馆情报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信息机构管理;信息和图书馆使用的数量和质量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课程内容上,四大标准共性体现在:①强调图书馆和信息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强调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强调跨学科学习;②主要是从知识内容角度分析应当包含的知识点;③从信息管理层面提出学习内容,没有区分图书馆学、情报学所学内容,也没有区分硕士、博士层次。
四大标准的区别在于:①内容表示方法不同,QAA标准和CILIP标准比较一致,划分得比较细,揭示了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ALA标准描述简单,只阐明内容范围。②课程内容范围表示不同,QAA标准、CILIP标准和IFAL标准都强调了信息法律、信息伦理与信息政策内容,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而ALA标准没有具体说明,此外,CILIP标准还强调了经济管理能力与培训指导能力方面的内容,这与CILIP标准将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有很大关系。另外。IFLA标准还强调了通才教育。
2.2.2 课程设计要求 QAA标准给出了所有学科所有层次教育可共用的一般课程设计要求,具体包括课程说明、课程知识、技能和其他有关需要掌握的内容、详细的教学方法、考试等,并提出高校应当提供学生研究、沟通以及就业能力发展的环境。CILIP标准指出课程应当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信息专业相关,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框架,课程学习应结合学科及其社会发展,强调课程学习后效果的评审,主要是有多少学完此课程的学生从事图书情报专业工作及工作成效。ALA标准指出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应该有利于图书情报从业人员的发展需要,强调和反映相关学科对图书情报发展的影响作用,集成理论、应用和技术内容,能够迅速应对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提出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致力于促进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IFLA标准指出课程应包括方案目标和使命、教学体验的整体系列,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进行研究和实践的理论框架;教育方案中应包括获得和展示专业技能的机会;课程应在一个公开的正式文件中明确声明,阐述课程目的、条件、内容、学习成果和方案的每个课程的评估方法。
概括而言,四个标准都提出了课程应注重学生研究和职业能力的发展。QAA标准列出的考察项目较多,对学生能力和职业技能要求也比较全面,但主要是从指导高校制定标准的角度来设置。其他三个标准都强调了理论和实践整体框架的必要性,CILIP标准和ALA标准强调了课程内容应当满足学科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所不同的是,CILIP标准还强调了课程学习的效果,ALA标准则更强调课程内容的广泛适用性。
2.2.3 课程教学手段QAA标准指出可以通过学生制定自我发展方向、导师支持和辅导、部门协助、各种研讨会、计算机课程训练、经过评估的课程和各种机会的告知等方法完成大学学业,学校在制订标准时应该明确教学和学习方法。CILIP标准提出课程教学可以是面授、函授、全天和业余的教学形式,各种手段中的质量要求应该一致,同时希望学生接受专业实践,以及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结合。ALA标准提出了实践体验的手段,指出教学手段应有指导性和发展性,包括适应合作学位项目、跨学科教学与研究、实习机构等。IFLA标准对课程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指出实习方案应包括适当的手段,让学生体会到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和评估应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团队工作能力、时间与任务管理技巧。在专业水平方面,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适当的讲习班和短期课程的方式,若采取远程教学,应保证与面授一致。
上述比较不难看出,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及各种手段应用的公平性、强调实践和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合作学习和远程分布式学习的方法是四大标准的共同之处,体现了对跨学科学习的重视。而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要求的方式不同,如,IFLA标准和ALA标
准在教学手段效果的要求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描述,IF―LA标准更为详尽些;CILIP标准则是明确评估时学校应提供完成此课程采取的各种方式及其成效的有关证明;QAA是对各项指标提出了应当注意的问题。
2.3 教育支持方面的比较
如前所述,CILIP标准并没有对教育支持方面给出具体的要求,因此,该小节主要集中在ALA标准、IFLA标准和QAA标准三者之间进行比较。
2.3.1 师资要求QAA标准指出高校应该为学生配备具备学科知识和所需技能的合格导师和足够的工作人员。ALA标准和IFLA标准非常相近且较为具体,如:都要求学校应有一套能够完成目标的师资计划和体系,指出师资队伍除了专职人员,也应包括具备相当能力的兼职人员;要求教师应具备所指定教学领域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保证教学效果,并积极参加相应的专业协会,全职教师还应当有科研成果;应有教师从事教育和研究的相关要求和政策;应当有聘任和晋升机制等。另外,AIA标准还特别指出要招聘具有不同背景的师资队伍。
2.3.2 学生帮助几个标准都非常注意对学生提供帮助。第一,强调了公平,如QAA标准指出各高校应该在录取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对待学生;ALA标准和IFLA标准都指出入学标准应当公开且统一适用,同时都指出应该以学生的学术、才能、资历以及兴趣为考察依据。第二,强调了相应政策的制定、执行与公开,如,QAA标准指出高校应当在机构安排、研究环境、学生录取、导师配置、工作程序和检查安排、研究和技能的发展、反馈机制、评估和学生申诉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规定和程序;ALA标准和IFLA标准都指出学校应当制定有相应的学生招收、录取、财政援助、安置和其他学术和管理政策,要符合学校的教育宗旨和目标,政策内容应该向社会公开;ALA标准强调老师、学生、工作人员及其他人员参与评价过程,IFLA标准指出评价的要求应当对学生公开,满足条件的学生应当获得相应的学位和文凭。第三,ALA标准和IFLA标准都指出明确学生在制定学习计划以及学习过程中应当得到学校的指导,ALA更具体地提出,学校应当提供学生学习的环境;QAA只是指出高校应当在这些方面制定有关规定。
2.3.3 管理和财政支持ALA标准和IFLA标准都指出,学校应当有学校行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这样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并制定有相应的管理程序,履行学校的教育使命和宗旨;所属机构应该提供足以维持和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财政支持,应当提供相关的教师、教辅和行政人员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所必需的设备和经费;管理和财政计划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应当有教师、职员、学生参与到计划的评估过程中。另外,ALA标准还特别指出应当有吸引和挽留所需人才的特殊经费支持。QAA标准则强调要有相应的规定和程序,但没有涉及财政支持的内容,这与其本身是用来指导高校自定评估标准有关。
2.3.4 信息资源和设备在信息资源方面,QAA标准较为概括,指出高校应当注意提供研究生学习所需要的环境,特别指出学校应当提供研究生足够的资料以便他们开始他们的研究和知识的掌握。ALA标准和IFLA标准都提出应该配有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媒体中心资源/ALA)。
关于设备,QAA标准并未提出具体要求,但指出机构须阐明保证自身教学质量的举措;ALA标准和IF―LA标准都提出应当有满足教学、研究和学习的设施,这些设施包括信息技术设备、教学和科研所需空间等;QAA标准和ALA标准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所提供的设施和资源应当方便残疾人使用。
3 四大标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首先,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宗旨应该与所处社会以及所属机构的大环境相吻合,强调学科与社会的互动。尽管四大标准的表述不同,但从内容上都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环境相吻合的要求。因此,我国在制定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时,应当掌握我国相应的社会需求及其变化。
其次,注意形成政府、社会、高校三元教育控制体系。英美都特别重视社会和高校对教育的质量控制作用,同时通过认证制度或评估项目来发挥政府的作用。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控制体系还不完善,未来政府进行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制定或实施时,应当强调其宏观指导和支持与服务的作用,注意权力下放。各种学会、协会或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参与,各办学机构应当加强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另外,四大标准都没有区分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这与它们都是在原则层面、在“信息”层面制定有关,同时也再次让我们对两个学科之间的渊源及发展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从我国国情来看,图书馆学会和情报学会目前工作比较独立,可以借鉴英美的做法,相互合作对具有共性的内容制定出统一的质量评估标准。
1 引言
知识管理是目前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研究领域,辐射了管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组织行为和创新绩效9个领域,囊括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应用三大宏观方面以及组织、人员、系统三大微观方面。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在视角、方法和目的上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侧重知识管理中的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关注智能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而图书情报学更倾向于对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图书情报学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近5年来在该领域中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文献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EBSCO数据库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该数据库收录了600多种期刊及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报的索引,主题包括图书馆学、分类学、编写目录、书籍装订、在线信息检索及信息管理等内容,数据库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内容全面、广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本文选取LISTA中从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这段时间收录的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并下载了这些文献的摘要及关键词等信息。
在LISTA数据库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为检索式,并限定时间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1918篇,对这些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收集整理。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这30个关键词为基础。
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服务、资源、企业管理、高校图书馆应用、信息素养等内容。那么,这些研究方向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样的贡献率?它们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内在联系呢?我们能否从这些文献中解读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结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以上获取的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以期构建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地图。
3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地图构建
知识地图起源于地理领域的地图,最早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 C Brookes)提出,通过分析文献的逻辑内容,找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能够引起人们创造和思考的知识点并将其联系在一起,构成知识地图,通过知识地图揭示知识的有机结构。知识地图是基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上新兴的可视化研究方法,目的是应用图示的方法揭示出学科领域的发展及演进趋势、研究课题的扩散与传播、作者或机构间的关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识地图法,首先对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的共词检验,即对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得出30*30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再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导入到SPSS中,通过关键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来绘制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因子来描述尽可能多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研究对象的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对以上提取的30个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图l所示,有8个因子被提取,这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4.943%,即是说,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解释了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约75%的信息。而其中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9%,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5类。另一方面,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则直观显示因子分析的前5个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的,前5个因子对整体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这说明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5~8类都是合理的。
3.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照物以类聚的原理,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分类。其原理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却很大。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对共词的相关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将这30个关键词按组间连接法,即将平均距离最小的两项合并为一类,最后绘制出30个关键词的共词龙骨图,初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聚类情况,然后参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个数,将30个关键词聚合成5类。
该龙骨图直观显示了30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其中越早被聚为一类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越紧密,而类的大小直接反映这个主题的集中程度和学者对它们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理论性强、研究方向指导性强以及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会形成较大的类。
3.3 多维尺度分析
在确定了聚类的个数和基本范围后,接下来通过SPSS中的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多维尺度分析图,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5因子要素,将30个关键词按照图3的聚类,最终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图4中,横轴衡量了研究的应用性。越往右的主题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越紧密;纵轴衡量了研究的理论性,越往下的主题理论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D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相对较弱,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C、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
按照以上各种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30个高频关键词将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以及信息素养五大类,
同时,根据同一类中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采用内部连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这个主题的密度,根据该类与其他类的外部连接的总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该主题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密度为纵坐标,取各个类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原点,绘制战略坐标图。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词聚合成主题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该主题的内部强度,它表示该类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般来说,密度越高,说明分类中的各关键词联系越紧密,研究趋势趋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的相互影响程度,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即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这个主题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根据密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本文绘制出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发展的战略坐标图。
从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五大类呈两级化的分布状态。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以及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中心,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而其余三类B、C、E则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以及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处于非核心的状态,其发展还不够成熟,未具规模。
4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的解读
根据以上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和相应的战略坐标图,结合近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以下对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
4.1 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分类A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五大类中最大的一类,所占比重高达45%,包含了9个知识点。这是知识管理传统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是对总体构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A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中最受重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该类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说明A类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类别中都是最高的。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实践应用性中等。4.2企业组织应用
分类B企业组织应用在五大类中所占比例为14%,包含了6个知识点。这是管理学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在图书情报领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类,但高于C和E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
4.3 共享与创新
分类C共享与创新在总类中占8%,包含了4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因为该类的主题相对较窄,虽然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受主题范围的影响,其核心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识地图显示c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较强。
4.4 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
分类D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5大类中的第2大类,所占比重高达28%,包含了6个知识点。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知识服务及涉及到的知识整合、组织、处理、检索、存储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类中的关键阋United State直观地说明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美国是研究知识服务、组织和检索的翘楚。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仅次于A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则相对较弱。
4.5 信息素养
E类信息素养是最后一个被聚入的类,其研究比重占五大类的5%,包含了3个知识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虽然这一类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对其他4类而言比较低,但是近年来图书情报学对信息素养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而信息素养也逐渐地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题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认为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信息需求,发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这都涉及到了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所以将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方法融入到信息素养的规划和实施中,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知识地图显示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中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类别,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管理、互联网、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知识转移、竞争情报、社会网络、搜索引擎、本体等内容。这些研究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类只是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兴的研究因为发表的成果还不够多,尚不能体现在知识地图中。有的类别下包含了很多小类,对于具体的研究方向而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研究。此外,有些类目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可能是一致的,这在分类和研究中也应注意。如智力资本和知识工人,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人员的描述,但是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这是因为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样的,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人员承担着智囊团的角色,而在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知识人员大多是指服务的提供者。
以上5类研究结构,与Ponzi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结合两者的研究,他们将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大体分为:①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认识知识管理;②学习的相关研究;③组织信息处理和IT支持;④知识管理的实践。本文的各类结构基本可以在他们的结构中找到对应点,如针对企业公司的知识管理应用、信息处理及各种信息技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情景学习和信息素养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识哲学在本文中没有反映出来,这应归结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在国内研究中,张勤等人对知识管理研究结构采用更细致的标准,划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人力管理、组织行为理论与创新绩效几大类,这些也都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5 结论
综合以上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实质上,无论是组织应用,还是知识的检索与服务,各个类别下仍可概括为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应用两大维度。
国外知识管理的三大系统信息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系统、社会学系统,相互交织与作用,形成了知识管理领域内容纷繁多样的研究主题,从而构成了以技术一管理一人为主脉络的庞大研究体系:国外知识管理从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二元范式并存发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为参与信息和知识流程的各种角色,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步成熟,促进知识管理学科的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学术资源;资源聚合;学科服务;图书情报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60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rend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behavior of researchers have been changed since a surge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big data era. The new characteristic and trend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stud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Citation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citation data from 2010 to 2014 of four top journals in this field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Chinese LIS scholars further improved the utilization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recent five years; (b) LIS researchers indicated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citing web sources which are non-scholar resources, deep resources or resources from specific countries.
Key words web academic resources;resource aggregation;subject service;library and information
1 引言
网络信息资源中存在着大量对科研工作极具参考价值的学术信息[1],而大数据时代更推动了网络学术资源迅速增长[2]。网络学术资源的价值逐渐被广泛认可,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以学术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成果中。Chen C等[3]研究指出,对网络引文进行分析有助于研究者认识他们的引文习惯和模式,并能更好地评估引文证据的可靠性。基于此,一些学者通过引文分析的方法试图探求科研工作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行为及其规律。国外学者对这一现象关注较早,其既有对单一学科的研究[4-5],又有对跨学科的比较分析[6-8]。Yang S等[9]研究对比了不同国家的研究样本后发现,中国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程度偏低。国内研究则大多集中在图情学科领域,如张洋、张洁[10]分析了2003-2007年间我国四种图情类期刊的刊载论文引文数据,从网络引文总数、篇平均网络引文量、域名分类和作者情况等特征量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探究;丁敬达、杨思洛[11]从网络引文的类型、分布与可追溯性角度对四种图情核心期刊2005-2010年的引文数据进行研究;牟佩等[12]对2007-2011年图情领域的网络引文数据予以研究;曹树金、李洁娜[13]在图情期刊论文的基础上补充了会议论文和博/硕士学位论文作为计量分析的对象。
综观以上研究发现,样本数据大多集中在2010年之前,尚未有针对近五年来图书情报领域网络学术资源利用现状与趋势的研究。但大数据浪潮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网络学术资源的体量、种类、更新速度以及价值,而其利用行为和规律的变化并没有被发现和把握。上述这些以频数统计为主、缺乏对数据深层挖掘的研究,使得一些潜在的关系难以被揭示。因而,笔者认为对近年来图书情报领域网络学术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以指导相关资源聚合、导航等服务工作的展开,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公布的《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拟收录目录》中收录的4种图情领域权威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以及《情报学报》作为样本,研究其近五年(2010-2014年)刊载的学术论文引文情况。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规范性,首先确定万方数据库为数据源,在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将“期刊-刊名”检索字段分别限定为上述四种期刊,时间限定为“2010年-2014年”,对目标文献进行检索。而后通过编写的爬虫程序抓取文章简介页面的参考文献和著录信息。数据采集时间为2015年11月18日至11月22日,剔除期刊中的新闻、通告、快报、简讯、卷首语等非研究性文章,并辅以人工检查后,共得到文献4763篇,其中《中国图书馆学报》350篇、《大学图书馆学报》646篇、《图书情报工作》3022篇、《情报学报》745篇①。之后利用Excel2010和SPSS18.0统计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总体描述
本文获取的含引文论文数(a)共4763篇,包含引文(C)89263条,篇均引文量(C/a)为18.74。其中,含网络引文的论文(Wa)2948篇,网络引文(W)15216条,篇均网络引文量(W/a)为3.19条,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W/C)为17.05%,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Wa/a)为61.89%(见表1)。尽管与Sadat-Moosavi 等[14]对Emerald收录的四个图书情报领域顶级期刊的研究结论在“篇均网络引文量”和“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②这两个指标上仍存在差距。但对比国内学者丁敬达、杨思洛[9]对同样四种期刊2005-2010年的刊载数据研究结果③,发现统计数据在“篇均网络引文量”和“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两个指标上有较大提高,说明网络学术资源在我国图情学者中的认可程度逐步提升。特别地,“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这一指标更是进一步贴近了Tajeddini等人[15]对国外六种图情领域顶级期刊的研究结论④,说明国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重视程度与利用能力正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
3.2 网络引文的期刊分析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发文量和单篇引文量外,各期刊在篇均网络引文量、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这三项指标上差别较大。为客观地反映出各期刊刊载论文对网络引文的利用程度,本文借鉴吴淑娟等[16]在研究北京地区高校硕博士络资源利用情况时使用的方差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为避免期刊间引文数量总体差异的影响,本文选取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W/C)作为分析对象。
首先,对四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同质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Levene统计量的值为152.972,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认为四个组的数据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故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对各期刊的W/C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2,卡方统计量为175.944,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表明不同期刊的W/C具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了解具体是哪些期刊与其它期刊在W/C上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见表3。由于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明期刊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四种期刊W/C数据的均值图(见图1),得到如下结论:
(1)《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显著高于除《中国图书馆学报》之外的其它两种期刊;
(2)《情报学报》的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显著低于其它三种期刊;
(3)《图书情报工作》和《中国图书馆学报》的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没有显著差异。
3.3 网络引文的年度分析
从2010-2014年样本期刊刊载论文的网络引文年度分布可以看出,网络引文数(W)、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W/C)以及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Wa/a)这三项数据大致呈现上升的
趋势,而篇均网络引文量(W/a)更是由2010年的2.3
篇逐年增加到2014年的4.46篇(见表4)。这反映出网络学术资源对本领域学术研究的影响作用正不断加深。为进一步了解网络学术资源利用情况的年度变化规律,考虑剔除掉年度发文量和单篇引文量的影响,本文选取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W/C)这一指标进行深入考察。
首先,对五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同质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Levene统计量的值为40.944,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认为五个组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故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对各年度的W/C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5),卡方统计量为79.756,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表明不同年度的W/C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而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见表6。由于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明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年度W/C数据的均值图(见图2)得到如下结论:
(1)2013年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显著高于前三年(2010-2012年);
(2)2010年和2011年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显著低于后三年(2012-2014年);
(3)2012年与2014年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没有显著差异。
(4)2014年与2013年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没有显著差异。
注:a. Kruskal Wallis 检验;b. 分组变量: 年度
3.4 来源网站类型分析
按照域名可以将常见学术相关网站分为7 类: .com(工商企业)、.org(非营利组织)、.net(网络机构)、.edu(教育)、.gov(政府)、.ac(学术)、.int(国际组织)[17]。将2010-2014年四种期刊各类型网站引文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单篇论文中不同类型网站引文占全部网络引文比重的均值图(见图3)。可以看出,平均被引用比重最高的四类网站类型由高到低分别为.com、.org、.edu和.gov,这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18]中的中国域名分类统计结果(.com>.net>.ac>.org)有较大差异,表明不同类型的网站提供资源的学术价值和被认可程度存在差异。从学术引文角度来看,本结论与两份分别针对2005-2010年(.org>.com>. edu>.gov)[11]和2007-2011年(.com>.edu>.org>.gov)[12]图情领域引文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区别,表现为工商企业类和非营利组织类网站引用比例的进一步提升,反映出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注重与市场贴合的趋势。
对七组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同质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Levene统计量的值为1265.620,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认为七个组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故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对各类型来源网站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7,卡方统计量为3050.376,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表明各类型来源网站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见表8。由于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明网站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单篇论文中不同类型网站引文占全部网络引文的均值图(见图3)得到如下结论:
(1)来源于工商企业网站的引文数显著高于其它网站;
(2)来源于国际组织网站的引文数显著低于其它网站;
(3)来源于网络机构和学术网站的引文数没有显著差异。
注:a. Kruskal Wallis 检验;b. 分组变量: 域名
3.5 资源来源地区分析
除国际域名(如.com、.net)和中国域名(.cn)之外,网络引文中还多次出现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域名,本文选取一项针对2010-2012年图情领域高被引域名分布研究[13] 的前十位国家或地区域名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来源国家或地区引文间的利用差异以及变动情况。对这十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到网络引文的频次图(见图4)。与2010-2012年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来源于日本的网络引文频次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次是澳大利亚。
进一步对十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同
质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数据不符合
正态分布,Levene统计量的值为138.154,p值小于
前提条件。故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检
0.01,拒绝原假设,认为十组数据不满足方差齐性的验对各来源国家或地区引文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9,卡方统计量为817.286,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表明各来源国家或地区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显示十个国家或地区按引用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英国、德国、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香港、美国、日本、法国。(见表10)。由于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明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十个国家或地区来源的网络引文频次(见图4)得到如下结论:
(1)来源于英国的引文数显著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
(2)来源于意大利的引文数显著低于除美国、法国之外的其它网站;
(3)来源于德国、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和日本的引文数没有显著差异。
3.6 资源利用深度分析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是对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的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法的一种简洁的表示。Yang等[19]指出,可以通过“/”在URL中出现的次数衡量URL的深度,即每增加一个“/”,URL的深度加1。被引URL的深度可以反映出科研工作者对以网站为载体的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深度[13]。故本文尝试对网络引文数据样本的URL深度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揭示我国图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深度规律。统计发现,URL深度为3的引文最多,其次是深度为2和4的,URL深度最大达到16,但从9开始,引文量明显减少(见图5)。
进一步按年度整理各URL深度引文在全部引文中的占比,观察其年度变化。由于URL深度大于8的数据量较少,本文将URL深度为9-16的数据合并统计。根据统计数据可知,2010年、2011年URL深度为2的引文占比最高,2012-2014年则是URL深度为3的引文。从区间上来看,URL深度小于3的引文比例有所减少,尤其是URL深度为1的引文大幅下降,相比之下,URL深度大于2的引文比例增多,URL深度大于8的引文更是逐年增加(见表11)。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图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探索和利用深度的逐步增加。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0-2014年图书情报领域四种权威期刊的引文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定量的引文分析方法揭示大数据时代我国图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利用的情况与新趋势。
整体来看,尽管五年前本领域研究者已发现网络引文的增长以及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利用意识的提高,这一趋势在大数据时代没有改变甚至更为明显。虽然作为研究样本的四个期刊由于载文量、篇幅限制、主题风格等因素导致了指标间的差异较大,但总体而言,网络学术资源较之以往更多的出现在图情领域的研究论文中,一方面表现为利用网络学术资源的论文占比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单篇论文中的网络引文量的增长,且这两项指标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五年前。可见,我国图情领域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可以推测,大数据环境下随着网络学术资源的激增和资源获取成本的降低,研究者对学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行为、习惯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一变化将伴随着资源数字化浪潮愈加深刻。但是,需要承认的是,大数据也会带来网络学术资源的认知超载,甚至导致科研工作过程中的信息迷航。为提高学术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建设与开展面向学科领域、服务科研活动的网络学术资源深度聚合与服务则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而为提高学术资源获取的精准性,学科服务主体应充分把握大数据环境下科研工作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偏好与特征。
本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图情学者的网络学术资源利用行为呈现出以下突出的特征:
(1)从网站类型来看,我国图情学者对不同类型的网站提供的网络学术资源在利用上呈现出一定的选择性。这侧面反映出各类型网站提供资源的学术性、利用价值和可获取性以及研究者偏好上的差异。相较以往,以工商企业类、非营利组织类和政府类为代表的“非学术类”网站资源在图情研究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这反映出我国图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产业资讯、行业数据与政策法规的价值,使图情研究更加贴合市场热点。因而,在对网络资源进行聚合时,不仅要考虑传统的“学术”类网站,更要考虑一些诸如政策类、财经类的“非学术”高被引网站,而此类资源常表现出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则是聚合时的难点与关键点。
(2)从资源来源地区来看,除了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网站的资源外,大量的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网站资源出现在我国图情学者的研究中,表明其外文资源利用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在本文研究的十个国家或地区中,英国网站资源被引频次显著高于其它国家或地区,而来自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网络学术资源在近几年我国图情研究的引文中也有较大增长。因而在聚合时应考虑根据以上特征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来源网站赋予不同权重。
(3)从资源利用深度来看,URL深度的持续增加反映出图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探索和利用深度的逐步提高。因而相关网站主机的子目录资源在聚合时更应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黄奇奇,邓仲华.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现状及评价体系研究――以推荐学术站点为例[J]. 图书馆学研究, 2013
(22):44-49.
[2] 苏新宁.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6):4-12.
[3] Chen C,Luo B,Chiu K,et al.The preferences of authors of Chines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articles in citing Internet source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4,36(3-4):163-170.
[4] Rumsey,Mary.Runaway train:Problems of permanence,accessibility,and stability in the use of web sources in law review citations[J].Law Library Journal,2002,94(1):27-39.
[5] Zhang,Yin.Scholarly use of Internet-based electronic resourc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3,52(8):628-654.
[6] Herring S D.Use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Scholarly Electronic Journals:A Citation Analysi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2,63(63):334-340.
[7] Kousha K,Thelwall M,Rezaie S.Using the Web for research evaluation:The Integrated Online Impact indicator[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0,4(1):124-135.
[8] Yang S,Qiu J,Xiong Z.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citations[J].Scientometrics,2010,84(1):1-19.
[9] Yang S,Han R,Ding J,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Web citation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12,48(4):779-790.
[10] 张洋,张洁.近年来图书情报期刊引用网络文献的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40-44.
[11] 丁敬达,杨思洛.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网络引文的类型、分布与可追溯性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4):60-64.
[12] 牟佩,刘文娟,梁双双.图书情报学领域网络引文现状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33(3):69-73.
[13] 曹树金,李洁娜.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分析[J].情报学报,2014(9):994-1008.
[14] Sadat-Moosavi A,Tajeddini O.Accessibility of online resources cited in scholarly LIS journals: A study of Emerald ISI-ranked journals[J].Aslib Proceedings,2012,64(2):178-192.
[15] Tajeddini O,Azimi A,Sadatmoosavi A,et al.Death of web citations:a serious alarm for authors[J].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2011(16):17-29.
[16] 吴淑娟,王宪洪,蒋玲.基于硕博士论文的网络免费学术资源引文分析与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2):85-91.
[17] 丁敬达.国内档案学期刊网络引文的类型和相关特征分析――以2002-2011年《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2(6):8-11.
[1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3-25].http://.cn/hlw
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一、**市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本次被调查的女大学生年龄均在22-27岁之间,所学专业涉及文秘、农学、英语、医学、经济学、电子计算机等各个专业,绝大部分女大学生为省内毕业生,35%的学历为本科,61%的学历为大专。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女大学生就业岗位有65%与所学专业对口,33%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而专科毕业的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只有30%与所学专业对口,51%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从调查问卷上显示,85%的女大学生初次就业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初次就业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仅占3%。
二、**市女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个人素质不断提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市女大学生中,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占76%。在校学习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女大学生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且和男生相比,就担任学生干部的情况而言,女大学生工作认真踏实、细心周到,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普遍较强。可见,女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偏高,而且大都比较自信地认为当前毕业的女大学生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男生。
(二)就业态度越来越积极。调查结果显示,97%的女大学生已经多次参加招聘会、多次投递过求职简历,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再一味地依靠父母、亲戚、老师的帮助。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女大学生大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电脑知识的普及和女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类似文秘类的工作大部分女大学生都能胜任。二是女大学生工作中独有的谨慎、细腻和温柔,使得一些类似办公室接待、文件整理等专业性不强的工作都很适合女大学生选择。但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时间和投递简历的份数多于男生,而获得面试机会却少于男生。通过了解,男女大学生签约意向数量上男生多于女生。不论最后找到的工作如何,女大学生寻找工作付出的努力要高于男生。
(三)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想过自主创业,并且希望得到政府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这说明女大学生就业视野已较为开阔,综合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自信心明显增强。这既是女大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严酷就业环境所作的积极应对,是当代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最好印证,也是对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政策的良好反应。
三、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带来女大学生就业难。近年来,各大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而人才市场需求并没有扩大,尤其是高科技的不断研发和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使得许多岗位所需人员相对减少,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此外,女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而整个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增长缓慢或是基本与往年持平,这显然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再加之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公司和工厂面临经营困难或倒闭的困境,导致许多女大学生被迫失业或面临失业,就业压力更为加重。
(二)女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误区。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成功率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工作性质的选择上,我市有69%的女大学生选择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选择单位重点考虑职业稳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有社会保障,就业仍然集中在文秘、财务、公关、行政、老师、护士等。可见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锻炼,她们也没有勇气和信心投入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行业中去。有的女大学生受陈旧的就业观念束缚,宁愿放弃自己的专业,也要追求体面、收入高的工作,这无疑延长了她们求职的时间,增加了她们就业的难度,导致了她们在择业中“高不成、低不就”。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已成为女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一道障碍,往往会给女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失落,也造成了女性人才的失衡和浪费。
(三)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调查中,在问及女大学生就业是否存在被歧视现象时,95%的人回答是求职过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的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很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女大学生要怀孕、生育、负担家务,而且女性退休年龄比男性早,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养老保险金,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成本费用。很多女大学生反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有限制规定,致使女大学生失去一些就业机会。因性别原因遭受用人单位多次拒绝后,女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许多女大学生对自己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担忧,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是女生,但对这种性别歧视又无可奈何。尽管我国的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规定就业歧视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无法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四)部分女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绝的女大学生高达一半以上。许多用人单位认为部分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于男大学生,但实践动手的能力却低于男生。再加之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实践课、实验课等锻炼机会,导致男女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出现了差异。此外,部分女大学生将课余时间用在服饰、化妆、美容、注重穿着打扮上,使得她们较少读报,不关心时事政治,对参加校园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不太热衷,忽略了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能力偏低导致女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而在应聘中处于被动。在问及对当前毕业的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时,59%的回答是女大学生不如男大学生。可见,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机率。
(五)就业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不平等竞争加剧。从问卷统计情况可以了解到,目前女大学生的求职途径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招聘会、网络招聘等逐渐兴起,但人才交流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充分,社会关系仍在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就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许多不平等因素。调查显示,仅有20%的女大学生通过到人才交流市场参加招聘会获得就业岗位。从未来就业市场规范化的趋势看,人才市场应该更进一步的体现就业主渠道的作用,规范的人才市场可以遏制一些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规定,更能使大学生就业实现公平竞争。
(六)高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目前,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有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很少,甚至已经趋于饱和,但有些高校却仍在扩大招生。不少女大学生坦言,大学所学专业对现有工作并无帮助,更有甚者反映有些专业学下来是一种浪费。正如工厂产品不能“适销对路”,“供过于求”一样,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加之大学生社会实践失衡,造成人才的“积压”,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
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为改善**市女大学生就业状况,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结合我市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信,勇于竞争。女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是竞争取胜的关键。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女大学生首先要端正心态,坚信男性能胜任的工作自己能做得更好,女大学生要敢于面对差距,勇敢地接受社会的挑战,学会有效的“推销”自己,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主动适应社会。其次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自立自强,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己,充分发掘和发扬自身的优势,敢于与男性共同竞争。第三要消除依赖心理和“要面子”的虚荣心理,针对劣势,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要认识到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第四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要面向基层。要了解目前在本市,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相对饱和,而一些基层单位人才缺乏,许多乡村连一个大学生都没有的实际情况,要志愿到基层、到高风险的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第五还应走自主创业之路。女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好已出台的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要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使自己既有专长又博学多才;要抓住机遇,敢于实践,更多地熟悉和融入社会,丰富和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以优秀的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取胜。
(二)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指导,提供就业机遇。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更是指导女大学生就业的第一站,在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要根据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学校要在培养人才、制定教学计划之前,积极研究市场,考察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市场所需的专业,使女大学生所学专业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实现顺利地就业。二是加大力度,培养“全才”而不是“偏才”。应鼓励大学生辅修第二学位,将其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女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通过实习,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女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将其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从而增加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和就业机会。三是分类指导,多提供就业机遇。学校应为女大学生就业及时提供信息,组织各种招聘会,实现学校与省内外人才市场信息共享,降低女大学生就业成本。此外,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给予面试技巧和心理疏导等指导培训,以增强其就业的竞争能力。四是要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如前所述,就被调查的女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情况而言,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女生获得各种证书的数量多于男生;女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不亚于男生。因此,学校应当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特别是一些较为适合女性的工作单位及岗位。
(三)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增加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程度影响着女性就业。只有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总量,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的经济环境,使女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从我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应进一步做大做强花炮、旅游等优势产业,要抓住时机,吸引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落户**,从而带动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女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此外,政府还应强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如对去边远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单位和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在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优惠,还可以采取免还贷款等措施,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
英文名称:Youth & Juvenile Research
主管单位:共青团山东省委
主办单位:山东省团校;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济南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37-1322/D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五年级 国学诵读 调查研究
我们课题组是2013年10月承担的此项课题研究工作。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并随之进行了和道德建设、少先队活动、新课程改革相关的一系列研究。全校师生在活动实践中对中华经典诵读的认识不断深化,活动的效果也逐渐显现,我们本着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精神,对福泉市教场中心小学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一次调研,旨在对当前“国学”热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一般状况,研究它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培德、启智的作用,从而正确把握尺度,讲究策略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完成了中期部分研究任务,也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现将中期的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以便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学校五年级同学进行了“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情况问卷调查”。此次共发三个班150张问卷,收上来148张。同学们做得很认真,都能实事求是答题,部分题目有些同学进行了多项选择。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对经典诵读兴趣比较浓厚。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45.9%的同学只是比较喜欢,能够接受这种活动;只有25%的同学对经典诵读有浓厚的兴趣。27.1%的同学表示一般,无所谓。但是没有同学表示不喜欢经典诵读活动。大部分同学只能诵读20―30首古诗词,或是低20首古诗。没有同学达到50首以上。55.5%的同学能够主动进行经典诵读,而其余38.5%的同学都是在老师或家长或同学的要求或督促下诵读,处于被动的位置。值得欣慰的是69.1%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都愿意通过诵读这一形式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学生课外诵读精力投入较少。
现在学生的课外诵读时间精力投入太少,而且大部分的同学诵读时间不固定,没有计划性。还在同学们已经认识到精力投入偏少,都很愿意老师安排课外的诵读时间,为完成诵读任务提供保障。
3、学生比较喜欢活泼富有变化的诵读方式方法。
48.2%的同学喜欢个人独立诵读,也有35.5%的同学喜欢小组合作进行,15.6%的同学喜欢全班统一诵读。73.5%的同学表示喜欢或比较喜欢将诵读与写、画等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还有12.7%的同学是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0.5%的同学表示不喜欢这种形式,这也许和在这之前,并没有进行过类似的活动有关,学生感受不到这种形式的益处。
4、诵读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同学希望有更大的自和效益性。
80%的同学都希望由自己或小组或全班同学一起商讨定下诵读内容,没有同学希望由教师来确定诵读内容。对于内容的选择,57.3%的同学希望根据所学课文内容来选择内容,这样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考试时有些内容也可以轻松应对。近91%的同学对国学和近现代优秀诗歌、散文表示欢迎,愿意诵读。
二、通过此次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所学学科较多,作业较多,诵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时间过少。
2、各个班级都重于看分数、要质量、排名次,而中华文化经典方面,每张试卷中涉及的分数不多,受功利主义影响,多数班主任根本不重视这项活动。
3、教师队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在诵读中华经典方面所得到的指导良莠不一,因此学生们的诵读效果也好坏不一。
三、课题组的几点结论和建议。
1、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调研,我们课题组有如下结论。
(1)、创设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课题实施伊始,我们就着力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让师生生活中充满书香。我们最大限度地让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国学经典诵读的育人佳境,如我们在学校走廊绘制了代表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内容,学校教室走廊张贴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楼梯处绘制图文并茂的国学经典小故事,此外我们还要求各班教室根据班级特点制作文化墙,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抬眼望人文,举目品经典。另外校园广播每天播放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这些文化环境的打造,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开展活动,体验诵读乐趣
为激发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把“诵读”和“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诵读经典更富吸引力。为努力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开展了学生们喜欢的读书活动:“读书明理,成就人生”黑板报专刊展评、“童年不同样”校园故事创作大赛、“徜徉书海,”手抄报展评比赛等活动,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获得了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
(3)、亲子诵读,分享诵读快乐
在经典诵读中,不仅有学生、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还真诚地邀请家长加入诵读行列,与孩子们一起在经典的海洋中遨游,共同领略经典的无穷魅力。我们提出“亲子诵读,美丽休闲”,使家长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达成目标,鼓励家长带孩子逛书店、送书给孩子、和孩子一起诵读,用“童真、童心”营造家庭诵读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调研,我们课题组的几点建议。
(1)、建议教育部门,结合各年级学生所拥有的阅读能力和他们健康成长、精编中华经典小册子,供中小学各年级学生课上、课下诵读。
(2)、倡导教师少留作业,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腾出充分的时间诵读中华经典,提升学生文化底蕴,提高读写能力。
(3)、学校经常组织朗诵大赛,为学生搭建巩固平时诵读成果的平台,展示才华,促进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解毒化瘀;白血病;多药耐药;体外细胞培养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115
作者单位:550002贵阳中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 白血病细胞株K562在含10%FBS的IMDM培养基中培养。阿霉素(ADR)诱导的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1],在含10%FBS的IMDM培养基中添加1 μg/ml的ADR 以维持其耐药性,实验前两周脱离ADR培养。K562及K562/A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药理实验室提供。
1.2 药品及主要试剂 IMDM 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产品; 四氮唑蓝(MTT),美国AMRESCO 公司产品;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速溶型,Pfizer Italia S.r.l.公司产品。
1.3 实验方法
1.3.1 含药血清的制作 新西兰大白兔1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解毒化瘀中药汤剂灌胃,2次/d,连续3 d;对照组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2次/d,连续3 d。于末次灌胃后2 h,心脏取血。分离血清,将同组血清混匀,过滤分装,零下20℃保存备用。
1.3.2 MTT法检测含药血清的细胞毒作用 按周氏改良MTT法[2]。①接种细胞:分别收集K562及K562/A细胞悬液,离心,弃上清,用含2.5%血清的IMDM培养液配成单个细胞悬液,在EP 管中与占总体积50%,依不同比例稀释的含药血清混匀,并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ml,于96 孔板中每孔接种混悬液 100 μl,另设对照孔、空白对照孔及调零孔; ②培养细胞:将96 孔板移入CO2 培养箱中,37 ℃、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48 h ; ③显色:48 h 后每孔加入MTT液(5 g/L) 20 μl,CO2 培养中,37 ℃、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继续培养4 h,每孔加入三联溶解液100 μl,37 ℃温箱中静置12 h,使结晶充分溶解;④比色:在酶标仪上测550 nm处光吸收度(OD550),实验重复3次。
1.4 计算方法 由OD值计算生长抑制率,公式为:细胞生长抑制率IR=[1-(实验组OD值-空白对照组OD值)/(对照组OD值-空白对照组OD值)]×100%。由SPSS14.0软件求得回归方程。
2 结果
2.1 10%解毒化瘀含药兔血清对K562和K562/A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等剂量对照组兔血清及胎牛血清对K562和K562/A细胞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增殖作用,K562和K562/A对不同血清的反应见表1。
表1
不同血清对K562和K562/A的生长抑制率(x±s,%)
细胞10%解毒化瘀含药兔血清10%空白组兔血清10%胎牛血清
K56284.26±0.04-6.21±0.03-14.13±0.03
K562/A90.65±0.04-23.95±0.02-28.62±0.01
注:n=3
2.2 K562/A细胞在解毒化瘀含药血清1:14-1:1等8个浓度范围的生长抑制曲线见图1。结果显示:解毒化瘀含药血清对K562/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解毒化瘀含药血清对K562/A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概率单位回归方程为PROBIT(p)=-0.062+5.093X
图1 8个浓度含药血清作用于K562/A的生长抑制情况
3 讨论
中医药临床应用是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以中医药为主治疗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其疗效机制多数文献认为与中药的整体调节、免疫调控有密切关系。而且,中药与化疗伍用还具有较为显著的增效减毒作用。除此以外,中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分化以及中药逆转多药耐药效应也是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重要机制之一。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白血病细胞产生耐药性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关于白血病MDR的逆转研究,国内外早已有报道,已发现异博定能通过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来逆转抗癌药物,但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3]。寻找高效、低毒,能克服MDR的逆转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从中草药中筛选有效逆转剂的体外研究已逐渐开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中医认为白血病多药耐药产生主要是由于毒邪留恋,扰乱血络,导致毒瘀互结,病情顽缠,反复发作[4]。在此中医理论指导下,笔者以解毒化瘀为法,应用解毒化瘀药(药物青黛、山慈菇、蚤休、虎杖、莪术、川芎、丹参、补骨脂等组成)联合西药化疗应用于临床,提高难治性或复发性白血病的缓解率,减轻化疗毒副作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中的青黛[5]、山慈菇[6]、蚤休[7]、虎杖[8]、莪术[9]、川芎[10]、丹参[11]、补骨脂[12]均具有抗肿瘤及逆转多药耐药的作用。
本研究仿效NCI研究模式,以MTT法检测解毒化瘀含药血清在不同时间,不同浓度时对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因研究领域为血液系统肿瘤,故选用白血病细胞K562、K562/A。K562和K562/A为半贴壁细胞,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本实验并未采用常用的MTT法,而是采用了周建军等报道的改良MTT法。此法在完成培养后,无需弃去上清,加入DMSO,而是直接加入三联溶解液,溶解蓝紫色formazan颗粒,避免丢失部分悬浮细胞生成的formazan颗粒,使得结果更加稳定可靠。
本实验用MTT法检测解毒化瘀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时发现,解毒化瘀含药血清能抑制K562和K562/A细胞的生长,且其细胞毒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提示解毒化瘀复方中药具有明显的抗白血病细胞及多药耐药细胞的作用,可进一步探讨其是否具有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纯正.阿霉素诱导的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A02多药耐药性.中国药理学报,1995,16(4):333.
[2] 周建军.评价抗癌物质活性的改良MTT法.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3,24(10):455-457.
[3] Ford JM,Hait W.Pharmacology of drugs that alter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Pharmacol.Rev,1990,42:155.
[4] 马武开.难治性白血病从毒论.中国医药学报,2004,19(4):241.
[5] 吴琦玮,葛忠良,高月,等.靛玉红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及相关机制探讨.天津中医药,2008,25(1):55-58.
[6] 董海玲,郭顺星,王春兰,等.山慈菇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草药,2007,38(11):1734-1738.
[7] 武珊珊,高文远,段宏泉,等.重楼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草药,2004,35(3):344-347.
[8] 李覃,范桂香,王伟,等.虎杖提取物白藜芦醇的抗白血病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3):340-345.
[9] 宋爱莉,殷玉琨.莪术油干预治疗肿瘤的研究及应用概况.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2):172-174.
[10] 梁蓉,杨平地,陈协群,等.川芎嗪对白血病HL-60/VCR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及其机制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1999,6: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