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8:06
导语:在会计资产评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CDIO理念 资产评估 实训教学体系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一种合作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协作,共同完成项目设计、规划,最后独立实施完成项目。基于CDIO 教育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是以培养合格的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资产评估知识技能教育为主线,以资产评估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基本资产评估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使资产评估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得以优化、全面协调发展。
一、建立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借鉴CDIO理论和应用“做中学”方法,创新资产评估专业教学模式。CDIO理论主要是借鉴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创造的“做中学”工程教育理论,将其应用到建设项目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性教学中,开发实践性工程资产评估教学实验项目,它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资产评估专业教育完全可以应用“做中学”方法,实现由传统“通知教育”向现代“通识教育”转化。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延伸就业链。平时,学生对资产评估专业知识掌握只局限于一些资产评估基本概念、程序和方法等纯理论性知识,在资产评估实务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不能从事资产评估具体实务操作,也不具备应对经济社会对资产评估人才培养需要的能力。因此,在资产评估专业中开设资产评估实训课程是提升资产评估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又提高了资产评估教育质量,延伸了学生就业链。
(三)有利于培养高端资产评估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资产评估人才需要变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对广西加快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广西资产评估行业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资产评估行业的社会影响将不断扩大。
二、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目前高校培养的评估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这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构建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市场经济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及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为评估行业培养高素质的评估人才。
(二)深厚专业基础知识,拓宽相关领域理论。评估行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除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熟悉相关领域工程基础知识和经济基础知识,以满足服务经济需要。因此,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突出服务工程基础,注重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三)融合国际规范,突出国际化特点。评估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是一个国际化的合作。要想在全球范围内赢得竞争力,评估人才就必须符合国际化标准,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熟悉行业规范和国际标准,具有跨文化沟通、协作能力等。
三、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计。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专业学科核心课程,保证理论课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课程设置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是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与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为核心,将学科性理论课程、训练性实践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有机整合,完成基本实践、专业实践、研究创新与社会适应等4种能力的培养。
(二)实训教学平台设计。在每一个课程实训中,研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重叠内容的衔接和过渡;设计课程实训和课程群大实训(综合实训),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并通过与现实企业合作的大型实训项目串联课程实训知识体系进行开放式实训,通过这些实训加强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资产评估专业应根据学科交叉渗透、理论实践融合、资源优化共享的实验教学理念,按照“理论―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跨学科综合实训”四步骤设计实训教学平台,应构建的实训教学平台。
(三)实训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资产评估专业应按照CDIO的理念,即按照“基础―提高―创新”三阶段进行实训教学层次体系设计,将实训教学细分为阶梯状的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入门阶段,也是通识课程基础实验阶段和专业基础性实训,通过这一阶段学习,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其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第二层次是小项目综合实训与若干小项目组合的综合实训,是学生从基础到综合的一个过渡阶段,构成了实训教学的提高教育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和设计能力;第三层次的现场实训,则体现了理论知识与现场情况的交叉与渗透,是实训教学的创新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融合专业知识、自主思考并进行创新性工作的能力。
(四)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为了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资产评估专业应构建“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训”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关键环节,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探求问题的解决和寻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将教师已完成的企业横向课题根据教学需要转化成为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或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路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新爱,张伟民,张志红.房地产估价实训教学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5).
2.杨志奇,高雪铁.基于 CDIO 模式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讲坛,2010,(33).
【关键词】公允价值资产评估
2008年9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投资基金估值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主要根据近期市场的变化和基金管理公司执行新准则中存在的有关公允价值认定和计量方面的问题,对基金估值业务,特别是长期停牌股票等没有市价的投资品种的估值等问题做出了规范。其中第二条第五款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在采用估值政策和程序时,应当充分考虑参与估值流程各方及人员的经验、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通过建立估值委员会、参考行业协会估值意见、参考独立第三方机构估值数据等一种或多种方式的有效结合,减少或避免估值偏差的发生”。
该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新会计准则在证券市场的运用,同时也为资产评估行业与会计行业在资本市场的深入合作提供了新契机。
一、会计与资产评估协作的必要性
会计与资产评估从不同角度对公允价值进行定义。新会计准则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这一概念基本把公允价值等同于公平交易的市场成交价格。而在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是在完全市场或非完全市场下、针对某项经营或非经营资产,其符合最佳用途时的价值,是一个更具一般性的经济学概念。评估结果的形式之一即会计定义的完全市场交换价格。因此,会计力图根据实际价格计量价值,资产评估则从经济价值评定价格,两者是互补的。
(一)正确计量公允价值的重要性
会计定义的前提假设是公平交易,即经济学上的市场信息对称和经济人理性。但现实中,由于信息局限、政策激励、关联交易等多种因素,企业会表现出对市场整体风险的低估。这种交易客观上是不公平的,导致成交价格与会计公允价值背离。这种情况在基本面市场出现得越多越复杂,对资本市场影响越不利,当市场非理性积累严重时就产生经济泡沫。这就使正确计量公允价值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计量的局限性
1.偏向于“盯住市场”,估值方法运用不够充分。新会计准则下分为3个层次确定公允价值:有活跃市场的报价;同类相似资产或负债市场的报价;无活跃市场的依靠估值技术方法。涉及到现金流、折现率、期间等参数的估值技术方法是最后的选择。以基金为例,对于股票的常用估值方法主要有指数收益法、可比公司法、市场价格模型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等。《意见》出台后,多数基金倾向于选择指数收益法,即参考两个交易所的行业指数对停牌股票进行估值。这种估值方法看齐市场总体,参数易得、操作简便,但缺少对股票本身价值和基本面的考察。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讲,这个公允价值结果仍含有市场“失真”成分,有必要进行再分析。
2.遵循一贯性原则,计量缺乏灵活性。会计准则规定估值政策和方法一经确定,应持续使用,不得随意变更。即会计计量是持续经营假设下的事后计价,是对经营成果的定期总结,要保持前后各期间的相关可比。因此,其估计公允价值的角度、观点、方法也都建立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假设下,即“市场波动处于能够合理预期范围内”。但决定公允价值的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很难有一个“合理范围”,也难有哪一种估值方法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估值方法的唯一确定限制了会计公允价值的“公允”程度,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的实际参考价值就降低了。
3.存在会计内部操纵的可能。公允价值的弱点就是缺少可验证性。我国会计准则早在1998年就曾使用过公允价值计量,但由于市场不完善和监管漏洞,出现了企业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仍然要预防这种操纵利润的发生。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依靠财务报告做分析决策时,需要参考来自第三方对公允价值的评估计量结果。
(三)资产评估计量的优势
1.市场信息和评估技术兼备。资产评估机构在业务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市场信息,有能力把握多种行业的市场动向,分析市场的潜力。同时,评估机构拥有经验丰富的跨学科的评估专家,他们擅长测量个别资产的价值,区分其与现实价格的差异。
2.评估业务和方法多样。资产评估业务是针对委托人的评估目的开展的,国际上的评估目的分为:产权交易、抵押贷款、税基评估、工商注册、确定诉讼标的价值、财务报告为目的、其他目的等。根据不同目的,结合实际情况,适用不同假设,以一种评估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将最终估计的结果限制于一个合理的区间内。资产评估还可以在交易前对会计计量结果进行合理预测,在财务管理决策时更具有用性。
3.评估具有独立性。作为独立第三方,资产评估师按照法定程序开展评估业务活动,操作规范,对评估结果承担法律责任,保证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独立公正性,起到监督会计估值的作用。
三、会计与资产评估行业协作的现实与展望
国内外会计准则推广公允价值计量,为会计和资产评估两个行业更紧密地合作架起了桥梁。在会计领域,虽然准则没有明确要求估值工作由谁来完成,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已产生了对第三方专业评估的需求。从《意见》出台可见,这种需求正在成为必要。在评估领域,随着评估技术和评估准则的发展和完善,实际评估能力已经从机器、不动产向无形资产、金融资产、企业整体价值,甚至环境价值评估方向发展和提高。也就是说,相对需求的供给能力正在积极增加。
(一)国际协作
在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或地区,评估协会组织都与会计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围绕公允价值开展讨论,积极寻求两行业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可能需要对资产进行评估,在一些具体准则中,直接鼓励由专业评估师评估公允价值。
目前,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现实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量增长。根据美国评估公司2006年的非正式统计,香港业务部全年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0%以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这一评估业务作为重要的咨询业务内容,取得了较大成绩。
(二)国内发展
相比于会计行业的成熟,国内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相对缓慢。2004年出台《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逐步迈入国际化咨询行列。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至今仍致力于准则体系的建立工作。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中,中评协积极建议,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为评估的参与保留了一定空间。证监会《意见》的出台也为资产评估在证券市场开展业务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目前,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尚不成熟,参与会计协作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两点:一是没有立法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约束力。现实中,资产评估人员有按委托人提供的结果走评估程序的所谓“价值操纵”行为,机构之间存在恶性竞争,这些情况导致评估结果有失公允。二是评估人员经验能力不足。注册资产评估师应该是一个汇集具备房地产、土地、会计、金融、企业管理等多方面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专家,否则难以胜任市场经济中咨询行业的发展要求。我国的从业人员大多达不到这一水平,这也是国内评估机构与国外评估机构进行业务竞争的主要差距所在。
(三)对于未来的展望
1.健全资产评估立法和准则。用法律手段保证资产评估作为一个咨询业的独立公正性,正确发挥其评估公允价值的基本职能,严厉打击利用资产评估程序进行价值操纵的行为。由于国际评估准则本身尚不健全,国际会计界和评估界对公允价值的认定方法尚存在分歧。在与国际接轨同时,我们应立足我国市场经济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尽快填补《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空白。
2.明确资产评估咨询业的地位,理顺其对会计的预测、决策和监督关系。资产评估通过“事前”评估,预测市场交易结果和会计计量结果,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同时,将评估价值结果与实际交易的会计计量比对,能够度量交易的“公允”程度,起到监督作用。
3.加强资产评估从业人才的培养。无论从行业供需前景还是政策层面,未来我国对高素质资产评估人才的需求都是明显的。人才的职业道德、知识理论基础、实务经验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资格考试和后续教育制度都将逐步完善。
4.树立会计人员的评估意识。深入对公允价值及其估计方法的研究,运用公允价值把握市场、进行决策。规范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为公允价值的进一步推广做好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发展:2006国际评估论坛中外嘉宾演讲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资产评估》,2007-2008.
资产重组行为,直接导致作为收益重新安排的基础——权益资本的变化,触及到会计计量核算实务操作。正确理解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关系,有利于实践中评估与会计的良好对接,解决企业重组后存在的财务核算问题。
一、会计计量:确定性比正确性更重要
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从理论上讲,资产负债具有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现金流现值。从世界通行的财务会计核算准则来看,历史成本是被广泛而长期采用的最基本的计量属性。例如《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简称“IAS”)中,规定的所谓“基准处理方法”实际上是优先采用历史成本的概念,在“IAS”第16号关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一章中规定,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初始计量应该按成本计量。国内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制度同样坚持历史成本计量资产这一原则。在没有任何权益资本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的账面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单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的会计概念。财务报表中资产的计价是以购买时的价格和与之相关的费用组成或生产时的全部所费减去折旧进行的,这种方法是会计核算中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全部体现。
客观地讲,任何一位哪怕是财务专家在阅读财务报表时都不会为此花费时间去重新计算每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因为独立于会计师之外的计量业务是历史真实发生的,而不是推演出来的,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讲更加放心,“一项资产的原始购买价格要比它的现行销售价格、重置成本者它预期产生的未来收益的价值都要客观的多”,这就是会计计量客观性原则最被接受的原因。
但也正是因账面价值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导致了企业账面价值的不相关性和不正确性。一是历史成本并未考虑诸如通货膨胀和市场贬值,从而账面实际价值与市场价值总是有差异的;其次,资产账面价值并不从未来收益角度考虑价值,也不考虑权益资本成本。这也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推出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为在初始确认或新起点计量(fresh-startmeasurement)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会计计量基础的重要原因;也是荷兰、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在税法上规定依据重置成本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重要原因。再次,资产历史账面价值并不能完全与公司产生收益的资本对应,很多收益尽管是无法按成本计量的“资产”产生的,但因会计核算的“确定性比正确性更重要”而“拒之表外”,会计业内经常传说“近似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要好”。
二、资产评估:舍弃历史成本,以“现实性”为原则
资产重组实质上是资本性资产的重新组合,是法人财产权或出资人所有权的重新安排,它不仅导致会计主体的变更,而且导致了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假设的改变或原会计主体控制权的变更。建立在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基础上的历史成本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资产重组中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资产评估舍弃历史成本原则,以“现实性”为原则,以现行市价、重置成本、收益现值等价格标准重新反映账面价值。在实践中不但维护了所有者的权益(资本保全),也推动了会计计量方法的发展和完善进程,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会计计量与国际上的接轨。
三、资产评估计价和会计计量属性区别
(一)计价原则区别——唯一性与可选性
客观性是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是历史成本计价方法最重要的前提,即资产是以购买时的价格或生产时的成本减去折旧,即净历史成本计价。而评估计价的标准是“可选”的和“可变”的,价格标准有重置的标准、清算的标准、收益的标准等。也就是说,评估并不反映历史成本和未来价格,而是反映某一时点的重置价值、清算拍卖价值等。评估标准随评估目的不同、财税政策不同而进行具体选择。
例如,会计计量按所费原则进行资产确认,按一定准则判断后,将所费在当期损益与资本支出之间进行计价,这对于一致性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说是妥当的。评估中对资产的确认就不是单一原则,比如在产权转让的场合,不是根据所费原则进行资产确认,而是根据客观性原则进行资产确认,无论资产的形成是否曾经有所费,以及所费是否已列入损益进行了补偿,只要是现实存在的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一律加以确认,并根据市场、成本和收益等不同情况进行估值。
(二)价值性质的区别——确定性与正确性“嗜好”
评估本身是一种专业判断,而不是一种客观事实,不管依据多么充分,都不是给资产定价,而是一种经济咨询和专家咨询活动,这是资产评估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某一个适当区间内,几个合格的注册评估师对同一资产的现实价值的判断可能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并不影响到相关经济行为的当事人依据评估结果对经济行为作出取舍安排。这种专业估值的差别尽管带有主观的成份,但在本质上也是反映了资产现实价值本身存在多样性这一客观现实。事实上,过去发生的同一资产业务,在不同的会计个体历史成本记录上完全可能不一样,因而会计计量的唯一性并没有改变资产价值的可变性这一客观现实。正如本文前述,会计计量的准确性“嗜好”,恰恰导致了其不正确性,即“提供精确错误”。多种多样的资产应该具有不同的计量特征,不同的目的往往决定资产的不同价值,同一价值基础也同样有不同的价格类型,正是这种计量的灵活性,突破了一味追求准确的思路,反而正确对企业获利的全部基础予以货币化,满足了权益占有方对权益真实性关注的需要,保证了社会各利益方的合理利益。
(三)价值体现形式区别——“牛”和“牛肉”的关系
评估价值体现的是“牛”整的价值,是把牛作为资产计量,不是牛肉的简单相加,因为单纯的说“牛”值多少钱,对于不同的使用者来说,不同的使用方式(行为目的)来说,是可以有不同的价值的。对于获得“牛”是为了出售“牛肉”者来说,关注的是从食用需求者能够获得的利益,理性投资者所支付“牛”的价格不会超过所出售“牛肉”所获取的收益;而对于获得“牛”是为了使用“牛”来犁地者来说,关注的是从耕种需求者所获取的收益,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所支付“牛”的价格不会超过未来“牛”带来收益的现值。这就是资产评估价值灵活的体现形式。它不会撇开“牛”整体以及如何产生收益等因素,仅根据当初得到“牛”的价格反映“牛”的价值。相反,会计计量恰恰是根据当初得到“牛”时的价格、或者“牛肉”的简单相加来反映“牛”的价值的,这在权益变动时是任何利益方无法接受的。
(四)计价时机的区别——初始确认和连续确认
在中国,资产重新计价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只有资产业务发生时才重新计价,也就是说需要时才有该业务。而会计只要经营就需不断地计价。香港物业测量师的估值结果直接作为会计调账的依据,也是源于物业市场价值的不断变化,会计师借助物业测量师的专业力量,反映物业资产的现时价值,这是一个体系,也是一种需要。
四、资产评估计价与会计计量属性的融合
从评估计价与会计计价市场性来看,资产评估与会计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本源在于评估与会计在资产披露问题上均是关于资产确认、计价和报告的科学。从会计理论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来看,资产评估与会计具有功能上互补性。
理论上讲,企业之所以无需调整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数据,是因为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特定主体来说,权益所有者关心的不是资产的公允价值,而是以权益为基础依据的收益,而且从成本收益法则和信息的相关性而言,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更适用,更可靠,没有通过资产评估来重新确认账面价值的必要。中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但从另一种需要来看,作为收益重新安排的依据和基础的权益一旦发生变化(例如资产重组),权益所有者关注资产价值的程度远远超过收益的本身,在这方面包括国家资本在内的任何权益所有者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国有资产评估有关规定的出发点,即保护国有资产。任何权益所有者都清楚本文前面提到的,账内反映的资产的历史成本与公允的资产价值是背离的,作为完整获利主体的企业收益并非完全、有时完全不是账内资产产生的,也并不是从资本的本质(产生收益)的角度去计量资本的价值的,尽管是确定的(会计中的客观性),但同时是不正确的,这就必然产生通过重新计量、反映资产公允价值,从而在公允价值的基础上重新安排权益的需求。
五、评估计价与会计计量在实务中衔接与矛盾
《国际评估准则》特别注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关系,在评估准则的每一具体准则和指南中,全部有与会计准则衔接的专门部分。这样,总体上协调了与会计准则的矛盾,便于企业产权变动后的账务处理。但在我国两者存在着诸多无法衔接之处。
(一)衔接但又不完全衔接。根据国家财务会计和资产评估的有关规定,资产重组尤其是国有企业改制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对投入到拟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作为折股、工商注册和调整账务的依据。但目前的资产评估操作技术规范并没有和企业会计制度完全衔接。以无形资产为例,《企业会计制度》无形资产的取得计价中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定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入账。但是,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按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值作为实际成本”。
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中,一种经常采用的模式为重组企业将优质、主业资产投入到拟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投入资产计价的资产评估,如果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包含在拟投入资产中的无形资产按账面值列示而不能进行重新作价,是现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不能接受的,现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中对无形资产的评估首选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评估果与账面价值差异为股份公司未来的报表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
即使是无法使用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的情况下使用重置成本法,评估时也要求“根据现行条件下重新形成或取得该无形资产所需的全部费用(含资金成本)确定该无形资产评估价值”,也与《企业会计制度》中“已经计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已经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相矛盾。
(二)会计“八项计提”与评估不衔接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
1、应收、预付款项。应收、预付款项的评估思路是,首先根据审计审定的结果确定评估的起点数据(账面数),其次,评估师根据对可能收不回的账项的判断,确定风险损失。然后用款项的账面余额减去可能收不回的金额(即风险损失)得出评估值。这个过程的关键是风险损失的判断。就方法本身而言,评估风险损失的判断与审计坏账准备计提的判断是一致的。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因审计评估各自坚持独立的原则,往往二者的判断结果存在差异,有时很大。而且一般是评估结果高于审计结果(计提坏账准备后的净额)。这就对上市公司产生了影响。因为股份公司根据评估结果建新账后,审计师根据既定的会计政策重新计提坏账准备,大量的差异由当期损益承担。
2、无形资产的处置与作价。无形资产按历史成本入账,但因种种原因,无形资产实际拥有价值与企业收益状况和账面成本有非常小的对应性,导致了账面上大量没有记录的或只有很小金额的记录等情况。但从企业获利的角度来说,账面上小额的记录、甚至没有记录的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了巨额利润,有的甚至全部是无形资产创造的,但会计往往是根据取得(购买或自创)时的历史成本减去根据既定的年限的摊销后的余额来计量,根据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余额的比较计提减值准备。而资产评估采用成本法一般难以真实反映其价值。采用超额收益法评估,从理论方法上讲,最能真实反映其价值。但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后建新账时,会计摊销后的余额加上计提的减值准备,从而“缩小”资产价值,根据获利能力得出的评估价值远远超出账面余额,从而“放大”资产的差异,客观上增大了企业上市后的摊销额,直接减少了企业报表的收益。当然不排除资产评估结果“随意性”的影响。
3、其他资产评估增值。其他资产评估增值导致摊销额的增大,利润明显下降。评估增值增大企业上市后资产的摊销额,是导致企业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4、存货—产成品。存货—产成品市价法评估时,采用的价格为产品不含税出厂价格,包含了制造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支出和税后利润等部分。对新公司来说,至评估基准日,已发生并已计入成本的费用、新企业实现销售时发生的费用和实现销售后要流出企业的流转税和所得税等,都应得到补偿。因此必须从市价中扣除各种税费和利润后才能作为产成品的评估值。但资产评估的现实做法是:如果销售有风险的话,利润实现有风险,评估值应扣除利润。这种处理与股份公司盈利预测和发行价确定有矛盾。如果产成品评估值计算了利润,并反映在老股东权益中,新公司却无法赢利,确定发行价的“市盈率倍数法”也不该计算未来收益。计算了利润评估值增值部分,实际上就是提前确认未实现的利润。
结语
关键词:资产评估,收益法,收益额
一、资产评估收益法中收益额的特点
资产评估收益法中的收益额有两个比较明确的特点:其一,收益额是资产未来预期收益额,而不是资产的历史收益额或现实收益额;其二,在许多场合下用于资产评估的收益额是资产的客观收益,而不一定是资产的实际收益。收益额的上述两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切实注意收益额的特点,以便合理运用收益法来估测资产的价值。
二、收益额的指标选择
一般可供选择的收益额指标主要有: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这三个指标在含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都不相同。收益额的选择直接影响折现率等参数指标的选择,因此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后才能进行选择。
(一)利润总额是指整体资产在未来经营期内所获得的税前利润, 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利润和投资利润。以利润总额作为资产收益额虽然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整体资产的经营业绩。
(二)净利润即所得税后利润, 是利润总额扣减所得税后的余额。是企业在未来生产经营期内所获得的归资产所有者拥有和支配的净收益,它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表明企业的获利能力。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净利润作为收益额能够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带来的净收益。
(三)净现金流量所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资金活动结果。在数额上它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现金流入量是企业各年实际发生的现金收入数,包括营业和非营业现金收入,投资和资产现金收入。现金流出量是指企业各年实际发生的现金支出数额,包括付现成本、付观费用、税金、追加投资和筹资现金支出。净现金流量总括的反映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断追加投资和回收投资这一动态过程,比较真实的模拟了企业在未来经营中收益的实际途径和过程。
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利润总额作为收益额的指标,因为利润总额作为资产收益额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整体资产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税前利润中已扣除了由负债带来的利息支出,所以用利润总额作为收益额评估出的整体资产价值不能反映企业总资产的价值。同时,又由于利润总额包含了并不归资产所有者拥有的应上缴给国家的所得税,所以用利润总额作为益额评估出的整体资产价值也不能反映企业净资产价值。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的资产评估实践中,由于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评估理论还不够完善,应该采用净利润作为收益额的指标,原因是在现行已经比较健全的财务、会计、税务等法规制度的条件下,企业对相关财务指标的理解已经较为准确,与净利润相关的历史数据也较易取得,便于进行预测、复核与沟通。净利润可以反映企业全部所得,作为投资收益也能为投资方、联营方和兼并方接受。。
但我认为,以净利润作为收益额的指标并不合适。
首先,由于企业的折旧政策不同,会导致企业所实现的净利润缺乏可比性。以净利润作为收益额,通常在企业永续经营情况下,企业资产折旧采用直线法情况下采用。但如果企业在有限经营期内终止或采用加速折旧法就不宜采用净利润作为收益额。因为企业现有经营期内的资产折旧实际上是对企业现有资产的一种补偿,是其未来收益的附加值,在永续经营期内,这种附加用于更新资产,而在有限期内则视为企业整体资产的一种收益。在采用加速折旧法时会影响利润的大副度波动,而且与采用不同折旧政策条件下所创造的净利润缺乏可比性。2
其次,净利润也不一定是企业真正实现的收益,该指标虽然反映企业全部所得,作为投资收益也能为投资方、联营方、兼并方所接受,但净利润因受会计记账原则、资产计价方法、折旧与摊销方法的影响不一定是企业真正实现的收益,企业有时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或通过会计估计的应用提前或推迟确认收益, 从而对企业净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对于无形资产我国规定,企业应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得分摊其应摊销的金额,但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到底如何确定,存在多种方法。此外,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不止一种方法,有直线法和生产总量法等,选择的方法不同,就会导致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不同,进而影响净利润。
我认为,净现金流量指标作为收益额更合适。
(一)如果以净现金流量作为评估中使用的收益额,那么净现金流量还原后的企业价格内涵就是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全部资产- 负债,是归权益主体拥有和支配的资产,为所有者权益的公平市场价格。
(二)考虑了折旧因素,更准确地反映了资产的预期收益。这是因为:首先,折旧作为一种损耗本身就是资产价值的时间表现形式。固定资产在一个特定时间内并不能消耗完,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贡献因其年复一年存在而存在。这种贡献从价值角度讲就是折旧,所以说折旧的存在事实上是资产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折旧在整个资产使用期限内并未真正发生支出,因而,在衡量资产预期收益时,将折旧因素考虑进去显然是恰当的。
(三)净现金流量不受折旧政策等会计政策的影响,而净利润的值则与折旧政策密切相关。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选择就会对净利润产生直接影响,但净现金流量就不会收此类影响。
(四)净现金流量不仅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数量也考虑了收益取得的时间和货币的时间价值。净现金流量是动态指标,它不仅是数量的描述,而且与发生的时间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而利润没有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考虑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差异。
(五)我国推行现金流量表后, 客观上已具备使用净现金流量的条件。
(六)净现金流量作为收益额的指标,符合国际惯例,西方发达国家的评估界通常是以净现金流量作为预期收益额,如著名的美国评估公司就是如此,用净现金流量作为收益额的指标能为评估界、企业界所接受。。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在资产评估实务中相对于利润总额、净利润而言,将净现金流量指标作为收益额更合适。
参考文献
[1]李 辉.收益额指标的选择来源[J].中国资产评估,2005(7)
[2]李云燕.浅谈收益现值法中收益额的确定[J].交通财会,2002(8)
生物资产普遍存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活动之中,是生产主体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生物资产种类繁多,受自然环境及自身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其价值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使得生物资产评估比较困难。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导致理论研究者和专业评估人员对于其价值评估的认知与实践远落后于其他类别的资产。除部分林业资产评估准则外,国内外评估准则中对其它类别的生物资产涉及很少。随着我国农业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农业产权交易活动的日益增多,提供可靠的价值信息可以推动生物资产的有效管理,促进生物资产的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保证生物资产的顺畅交易和流转。如何准确地评估生物资产的价值,是当前资产评估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对完善农业资产评估理论,促进农村金融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于生物资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涉及生物资产评估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成果有:国外方面,Edward Philips(1963)研究了农业生产部门的收益与生物资产自然增值的关系。Harden Stuart(2000)提出对农业资产中的生物资产进行评估的必要性,并深入分析了资产评估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Ratnayake(2010)等学者提出生物资产的价值在不能可靠确认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选择公允价值,其中关键要素就是要合理地确定折现率。Charles Elad(2011)提出提出在对生物资产进行价值确认时,如何确定与风险相称的未来净现金流量和选择合适的折现率,是一个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何梦园等(2006)分析了生物资产的特征及其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赵丽洪等(2007)对生物资产评估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与评价;高立宁(2008)深入探讨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生物资产评估,并给出相关建议;张红霞(2009)研究了基于AHP法的生物资产评估,并结合案例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范文娟(2010)研究了不同种类生物资产的评估方法,提出生物经济模型法并对其精确性进行验证。上述研究都不同程度涉及生物资产评估问题,但都没有从评估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研究生物资产评估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重点探讨基于评估体系构建下的生物资产评估问题。
二、生物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生物资产评估目的 资产评估的目的会影响最终的评估结果。资产评估的一般目的是在涉及 “交易行为”和“产权变动”时,提供资产在特定条件下的的公允价值。作为价值判断和提供资产合理价值的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公允价值应该成为资产评估的基本目的或目标(姜楠,2004) 。生物资产评估指依据特定目的,评估人员根据生物生长发育和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法定标准和程序对生物资产的现时价格进行评定和估算的过程,通过发挥生物资产评估的鉴证功能、管理功能、咨询服务功能,为生物资产交易的公平合理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持。生物资产业务种类繁多,性质各不相同,一部分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资源配置(如奶牛、肉鸡),一部分作为公共物品由政府进行管理(如防风固沙林),因此,生物资产评估目的也是不同的。生物资产的评估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于会计、审计活动。涉农企业或农业类上市公司在对生物资产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时,如何提供相关、可靠、有用的资产价值信息,是当前会计实务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些审计、验资等中介机构在参与一些农业企业的业务时,也对生物资产合理性的价值信息表现出强烈的需求。(2)服务于产权交易。近年来,农产品、农业资产交易市场发展迅速,涉及生物资产的业务较多。当生物资产所有权转让时(如承包、租赁、出售等产权安排方式),因供需方对资产交易价格期望不同,为确保交易过程的顺利,并保证公平,需要对生物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3)服务于农业保险。目前,我国多个省份都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部分农作物和家畜已经纳入其覆盖范围。当农户对农作物或家畜投保时,为合理确定所有者应缴纳的保费,需合理地评估生物资产的价值;发生损失时,参保方和承保方期望对受损失资产的价值进行科学评估以确定合理的保险额和理赔额。(4)服务于纳税处理。在对生物资产进行纳税处理时,需明确资产的纳税依据,即纳税人所持有的生物资产的价值量。为确保纳税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合理确定生物资产的价值量。
(二)生物资产内涵及分类 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IAS41)赋予生物资产的定义是“活的动物或植物”,如肉羊、能繁母猪、经济作物、人工养殖的鱼、虾等,生物资产是涉农企业和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说法,指出生物资产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生命的(即活的)动物和植物。根据资产的定义,生物资产是指企业或单位拥有的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生物资产是由企业或单位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或单位拥有或者控制、预期给企业或单位带来经济利益的活的资源。自然界之中有许多无产权归属的生物资源是不能认定为生物资产的;(2)生物资产的成本及其为企业或单位提供的未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3)生物资产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质量,其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而且是真实和可验证的。生物资产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1)按照生命科学中生物资源的基本类型,生物资产可以分为植物资产、动物资产以及微生物资产;(2)按照生物资源是否成熟,生物资产可以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3)按照不同的经营目的和性质,生物资产可以分为经营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4)按照不同的生物的生长周期,生物资产可分为多年生生物资产和一年生生物资产;(5)按照不同的农产品产出状况,生物资产可以分为产出多次完成的生物资产和产出一次完成的生物资产;(6)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规定,生物资产可以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由于进行生物资产评估主要目的就是要提供公允价值,因此本文对生物资产评估体系展开论述时,分类依据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
(三)生物资产的特殊性 影响生物资产价值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生物资产的生长发育规律方面,生物资产的评估比一般资产的评估更为复杂,生物资产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转化”与自然增殖、减殖的功能。生物资产与非生物资产的本质区别在于:生物资产可以自然增殖及通过人工繁育而增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不再增加或者逐渐降低;生物资产的价值通过人类劳动及自身发育共同形成,其价值形成的过程很大程度受自然因素的影响。(2)功能多样性。农业生产活动的多功能性也决定了生物资产的功能也是具有多样性的,例如林业资产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同时还有很强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3)周期性和季节性。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长短不一,如肉鸡的出栏时间只有45-90天,而林业资产的生命周期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生物资产还有很强的季节性,如农作物资产的播种收获期较为集中,奶牛在夏季的产奶量会下降。(4)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消耗性生物资产,如肉牛、蔬菜,只能利用一次,价值一次性地转移,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生产性生物资产,如奶牛、果树,可以多次利用,逐步转移价值,形成长期资产,具有非流动性。通常情况下,生物资产的流动性和非流动性还可以相互转化。(5)整体性和地域性。整体性体现在森林资产和农作物资产是与土地不可分割的,渔业资产依赖于养殖水体。地域性体现在同一类型的生物资产生长在不同的地区,其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显著的差异。(6)风险性。农业属于高风险产业,由于农业活动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自然条件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农业灾害,农业灾害会影响到存续期间的生物资产,使得生物资产的预期收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7)非标准性。外部环境和自身发育的规律导致了生物资产的个体差异显著,例如同一种类的生物资产,其质量、大小有很大差别,而不像工业企业的资产那样具有同质性。(8)后续支出高。生物资产在“存活阶段”需连续不断地对其投入才能维持存活状态,如禽畜和渔业资产,必须按时投放饲料,以及定期投入医药管理费用。
(四)生物资产的价值理论 生物资产价值理论分为3个方面:价值类型、价值形成和价值变动规律。(1)生物资产价值类型。生物资产评估首先应该明确价值类型,价值类型是对评估结果价值属性的抽象与归纳,贯穿于整个资产评估的过程,不同的价值类型都应该予以明确的定义。《国际评估准则》规定:“专业评估人员应避免使用不明确的价值概念,对涉及到的特定价值类型应予以明确阐述。”关于价值类型,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将价值类型划分为重置成本、现行市价、清算价格和收益现值,这是根据估价标准划分的;另一种是根据《国际评估准则》将价值类型划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这是根据评估进行的条件和评估结果的适用范围而划分的,生物资产评估会分别考虑以上两种观点。(2)生物资产价值的形成。根据资产的定义,生物资产的价值是未来经济利益的体现,反映了资产的获利能力,持有生物资产就是为了获取这种价值。生物资产一般具有自生性和可再生性,若管理得当,其价值实质上是“持续经营价值”。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观点,生物资产的价值为凝结在其资产实体中人类的一般劳动。生物资产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与其他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部门更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是交织进行的,例如果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水果的产量和品质是与土地的肥沃度、光照、水分补给等因素有很强的关联性的。另外,良好的耕作制度、科学的饲养方式和优良的管理都可以提高生物资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品质。(3)生物资产的价值变动规律。由于生物资产具有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生物资产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并且生物资产价值的变动是双向的,表现为正向的增加和反向的减少。生物资产价值的增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生物资产单位市场价格的变动导致的增值,另一种情形是具有再生能力的生物资产由于本身生理机能而发生的增殖,即生物资产数量和个体形态的变动导致的增殖,如犊牛、小鸡、树苗的长大与成熟,新生犊牛、仔猪等等导致的价值增加。生物资产价值的减少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生物资产单位市场价格发生变动,导致生物资产减值,另一种情形是生物资产发生个体死亡、生产机能衰退等生物资产数量减少导致生物资产价值的减少。因此,引起价值变动的因素主要为两个,即生物资产自然因素(形态变化与个体数量)和市场因素(生物资产单位市场价格),被称为“双因素”(张心灵,2008)。
(五)生物资产评估的特点 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和资产评估的基本原则,决定了生物资产评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依赖于生物学理论。生物资产的类别不同,生命周期也各不相同;同一种类的资产,不同生长阶段的价值差异也很大;生物资产的价值很大程度会受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饲养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依靠生物技术手段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例如在研究奶牛价值的变动规律时,可以将该品种奶牛的泌乳曲线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生物技术检测手段的应用往往会增加评估成本。(2)以合理分类为前提。生物资产品种多,功能各异,价值不能简单地汇总相加;使用和存续时间长短不一,也不能笼统地加以评估;即便是同一类别的生物资产,其生产能力也会存在差异。因此,生物资产评估必须以合理分类为前提,如评估奶牛价值时,可分为成熟奶牛和后备奶牛(犊牛和育成奶牛),分别评估其价值。(3)考虑无形损耗。无形损耗包括经济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两个方面。前者体现在: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资产或者农产品市场低迷,而使生物资产发生经济性贬值,如“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使得原奶需求量下降,价格降低,进而影响到奶牛的价值;后者指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和生物机能的退化导致评估对象功能的下降,使得生物资产的价值降低,如由于培育管理技术的落后导致果树产量的下降,使得果树的价值下降。(4)评估工作量较大。由于生物资产在农业生产部门和单位的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流动性强,种类繁杂,定性和定量难度大,因此,生物资产评估是农业生产部门和单位资产评估的重点与难点,应认真对待。(5)使用的评估方法全面。生物资产可选择的评估方法较多,不同类别的生物资产或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资产使用的评估方法是不同的。
(六)生物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 资产评估方法是连接资产评估理论与评估实务的纽带。在众多评估方法之中,得到国际权威认可的是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方法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由于资产类型的多样性和价值构成的复杂性,国内外学者还提出一些新的评估方法,如条件价值法、德尔菲法和实物期权法等。目前,国内外对生物资产评估的研究较少,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不足,特殊方法的研究与开发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应重视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方法在生物资产评估中的应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评估方法的认知是肤浅和片面的,即只停留在对字面含义理解的阶段:如市场法就是在有成熟交易市场的前提下,通过参照物的对比或者直接询价等手段获得评估对象的价值,运用成本指标的评估方法就是成本法,涉及收益指标的方法就是收益法。事实上,上述评估方法之间是存在交集的,如重置成本法中的重置成本,可以通过市场询价获得,也可以通过参照物的对比获得。姜楠(2004)曾指出: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评估方法,更确切地应该称为评估的技术思路或技术路线。在进行评估活动前,应该分析三种评估思路的适用性,选择实现技术路线的操作方法,明确各流程的操作细节,同时还要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标和经济参数,并对指标和经济参数进行量化。
例如在奶牛养殖企业中,一头品种优良的奶牛,有效经济年限大约为8年,分为犊牛期、青年期、产奶初期、产奶高峰期、产奶下降期和淘汰期几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状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在犊牛期和青年期,奶牛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通常依据成本法的思路进行估价:首先应该对畜牧业生物资产进行分类(可依据品种、外表体征、养殖时间、获取途径等标准);然后对牲畜和家禽进行成本分析,具体包括获取成本、饲料或饲草费用、医药费、职工薪酬、房屋设备折旧、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修理费用、费用分摊及其他费用等;完成成本分析之后,将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牲畜和家禽的类别和比例进行分配,即可得到不同类别畜牧业生物资产的重置成本。在泌乳期,奶牛属于生产性生物资产,通常应该按照收益法进行估价:评估时采用的收益现值模型为: ,评估过程的关键在于:量化每期的收益值Rt、奶牛的剩余泌乳寿命t以及与奶牛养殖风险相匹配的折现率。奶牛进入淘汰期之后,一般是育肥后作为肉牛直接出售,进入肉类产品市场,可以借助肉牛的市场报价来确定价值。
(七)生物资产评估环境 资产评估环境是资产评估的重要外部因素,与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切联系,决定着资产评估发展水平的高低。资产评估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资产业务的市场环境,例如在进行以生物资产产权交易为目的的评估活动时,可以将公开市场上的价格信息作为一项重要参考;第二,资产评估行业的市场环境,例如在整个评估行业,规模大而且具有生物资产评估经验的事务所越多,越利于整个市场中生物资产评估水平的提高。法律环境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关于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能对其进行有效约束,使资产评估活动更加规范。制度环境方面,生物资产的产权制度对生物资产的定价有很大影响,明晰的产权制度可以提高资产评估的效率,良好的资产评估行业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规范评估人员的执业行为,降低评估过程中出现风险的概率。充分了解资产评估的外部环境对于提高生物资产评估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生物资产的评估目的、内涵与分类、资产的特殊性、价值理论、资产评估的特点、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环境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生物资产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公允价值。为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生物资产应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个类别。生物资产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生物转化”与自然增殖、减殖的功能,该特殊性使得生物资产的价值不仅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资产的评估过程依赖于生物学理论,还要以合理分类为前提,并且要考虑无形损耗的影响。在选择评估方法时,优先考虑的是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传统的方法,其中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标和经济参数,并对指标和经济参数进行量化是整个评估过程的难点。同时还应考虑市场、法律、制度等宏微观环境,以此作为资产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整个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生物资产的评估体系。
[本文系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农业类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研究”(编号:2012MS1010),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梦园、马慧:《生物资产的界定与评估》,《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年第5期。
[2]高立宁:《生物资产评估理论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会计与审计学院于2004年由原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审计系和原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组建而成,组建前已有二十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不断改革创新,在会计学学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广西同类高校中具有明显的整体优势,人才质量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被誉为广西培养会计人才的摇篮。
会计与审计学院是广西财经学院本科生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设有本科专业五个: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学、财务会计教育。其中,会计学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会计学专业是自治区级优质专业,审计学专业是自治区级特色专业,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重点课程4门。目前共有本科学生3 112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4人,副高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47%。教师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61.42%。学院设有会计、财务管理、审计、资产评估、财务会计教育五个系和一个会计实验室(可同时容400人进行会计模拟实习)。
2011年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授予权,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是广西最早具有培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的单位。
近年来学院注重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专业建设,教师科研硕果累累,科研成果在省级、校级的评选中多次获奖。1996年至2013年,会计专业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 5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编写教材近40部,承担科研课题近6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
关键词 医院 无形资产 构成 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医疗卫生领域面临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医院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改革日趋深入。无形资产在医院经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医院重要的经济资源。作为科技密集型行业,医院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很高,其不仅能为医院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提升医院技术经济实力、筹集运营资金、开展对外投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认识和重视医院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地位,对医院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管理,对于新形势下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医院无形资产的特点及构成
对于无形资产的概念,许多学者及机构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评估准则》以及新《医院财务制度》均对无形资产的概念进行了描述,虽然对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一致认为,无形资产是无实体性但有经济价值的资产。无形资产除了具有一般资产共性外,还具有其自身一些明显特征:(1)产权的独占性。无形资产的产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他人侵犯。(2)价值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的价值不易估量和确定。(3)超额盈利性。无形资产固有的高科技含量和独家垄断优势铸就了无形资产的高收益性。(4)使用的长期性。无形资产的优越地位形成后,可在较长时间内发挥效用,持续地创造价值。
无形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无形资产的特征,医院无形资产涉及的范围很广,堪称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笔者试作如下分类:(1)名称标识类无形资产。如医院名称,作为一种特定的标记,具有相当的市场价值。(2)声誉类无形资产。医院声誉是因医院医疗水平、服务质量、管理方法、医院文化等因素形成的在人们心目中的一种整体形象,良好声誉能取得社会的信任,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技术知识类无形资产。包括医院申请的各项专利;医院发明和掌握的不公开的专有技术;医院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技术专著等。(4)政府特别授权类无形资产。如医院拥有的可以从事某些特殊诊疗工作的权利,新技术新药剂开发运用的特许证,土地使用权等。(5)信息网络类无形资产。包括内含巨大医疗技术科研价值的病案资源;医院具有的与相关单位良好协作关系;医院长期形成的科技情报信息网络等。
2对医院无形资产实行有效管理的策略
长期以来,医院在资产的管理上,总是偏重于有形资产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优势认识不足,无形资产意识十分淡薄。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管理分散,制度不健全,资产评估和核算不规范,资产保护防范意识低,忽视无形资产运营等问题,无形资产在医院经营中的作用没能得到有效发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院管理层应充分认识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采取得当措施,使无形资产能够进入科学管理状态,并发挥效益。这对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医院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2.1加强宣传,强化无形资产管理意识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是当前医院在无形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医院很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使资产管理者及广大员工全面了解无形资产知识及相关法规,充分认识无形资产对于促进医院发展的巨大作用。医院资产管理者及广大员工应彻底转变重有形轻无形的传统观念,增强无形资产意识,为无形资产管理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2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为加大无形资产管理力度,医院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医院无形资产实施综合管理,包括对医院所有无形资产的开发、引进、投资进行总体控制,协调各方关系,维护医院无形资产安全,考核无形资产运营效益以及其它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从医院的发展需要出发,健全医院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对无形资产核算,无形资产登记、清查、处置、报告、档案管理,无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统计,无形资产审计,无形资产保护,无形资产考核等进行制度规范,使医院无形资产管理有章可循,促进医院无形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2.3开展无形资产的有效营运,增加医院收益
无形资产必须在医院经营中充分运用,才能为医院创造价值。具体途径有:(1)独占使用医院无形资产,在一定时期或地域内形成对市场的控制权,获取收益。(2)医院不独占使用,将部分无形资产商品化,通过对外转让获取收益。(3)医院将部分无形资产要素整合,特许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经营,可以收取加盟费和按使用无形资产的多少从营业收入中提成。(4)投资参股,医院将部分无形资产资本化,对外组建新的经济实体,获取投资分红。
2.4重视医院无形资产的评估与核算
合理评估医院无形资产价值,对医院投资发展、提高声誉、增强实力等具有重要影响。医院无形资产评估十分复杂,关键是要合理、准确地选择评估方法。《资产评估准则》规定的评估方法包括重置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医院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无形资产及其评估目的,进行选择与应用,增强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医院财务部门要重视无形资产的核算,严格按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法规的要求,建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体系,对无形资产的取得、转让、对外投资、接受捐赠等业务活动进行科学的会计处理,真实记录和反映医院无形资产的变化情况,并在年报中对医院无形资产信息予以合理披露。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课堂设计;学生成绩考评体系
资产评估课程是资产评估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如何讲好这门课程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的论文和文章有很多,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目标和操作规程。笔者认真实践这些教育教学理论,针对资产评估这门课程,结合教学实际和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总结如下问题和建议。
一、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法的模式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案例说明,案例说明的目的仅仅在于将已经存在的理论阐述清楚,答案一般是唯一的。案例教学则一般没有标准的或者唯一的答案,需要师生在相互争论和协商过程中找到比较接近社会真实和相对正确的答案。案例教学法更加侧重教学过程中的争论,探讨和协商,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自学和师生相互学习使学生深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的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一)问题评审型。就是先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该问题和方案,这种模式一般以系统的理论讲授为前提,此模式的教学应该放在资产评估课程的前期,由于教学方法的改变,一部分学生开始并不适应这种讲课方式,课堂气氛不够热烈。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在心理上,学生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在课下自学时,没有浏览指定的参考资料;在课堂之上,学生不习惯对以前所学各学科知识的进行综合运用。此时,教师应当有足够耐心,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和鼓励,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将慢慢适应此种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案例的布置的时间上,要对资产评估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讲授后,才能布置教学案例,例如,布置教学案例必须以资产评估的三大基本方法系统阐述为前提,否则,案例教学将无法展开。
(二)分析决策型。就是没有给出具体方案,需要学生讨论分析以提出决策方案,这种模式一般要涉及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产评估已经深入到经济活动中的各个领域,包括企业的设立,企业的合并,公司上市,企业管理和咨询,企业纳税,企业财产抵押,企业保险,公司债转股和国家土地征用以及拆迁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决策型的教学案例,要求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教师应当全面了解上面提到的各个相关领域的政策和知识,突破教材狭小的讨论空间,尽可能让学生综合运用以前所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允许学生 “异想天开”,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下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参考资料。资产评估课程中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报告等章节比较适合使用分析决策案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案例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工作异常繁重,因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它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决定案例教学的成败,必须高度重视案例的收集、编写和分析。笔者认为应当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经验,由专门的教学机构来编写教学案例。例如,国外肯尼迪政府学院有个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有6名案例编写员;国内清华大学的案例中心也是专门收集、整理与分析案例的机构。对一般的高等院校而言,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教研室各个成员来编写案例,一方面可以减少案例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师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上的控制和指导上。“教师应当熟透案例,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发展理论型。通过案例教学,发现和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这种模式是针对前沿理论问题而设置。学员做案例分析的目的不是做决定,而是去发现,此种模式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大学本科生,不是已经有了诸多3-5年实践经验的MBA学员,新的理论生长点一般应当由教师引导才能完成。否则,对本科学生而言,发现前沿理论问题是很困难的。同时,教师必须安排有关不同理论的教学资料,以供学生浏览。资产评估课程中的无形资产评估可以使用此种模式来进行案例教学。因为,无形资产评估的相关理论很多,而且是国内外专家学者争论探讨的热点问题。
二、资产评估案例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资产评估的案例教学法的课堂设计是指在有限的学时期限内,制定预定的教学方案。资产评估课程一般为54课时,用于案例教学的课时一般要控制在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即36学时左右。剩下的课时用于案例的布置和案例教学的考评。下面要重点谈一下,每一节课(一般是2课时)如何制定详细教学方案。
首先,教师要分析和研究教学目的,根据案例教学模式的不同,每个案例要填写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每一个教学案例的理想的授课目标,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尽量实现教学目的。课堂讨论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以教学目的为基础,布置教学案例的相关问题,此问题一般要以教材的理论为基础,同时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最好是真实的社会环境下的评估方面的经济活动。否则,案例教学便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变成了理论问题的简单说明。没有教学目的作为指导,将导致教学偏离目标。
其次,由于案例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最初两节课要介绍案例教学的相关要求和程序。例如,某一锅炉的评估的案例,它的教学程序如下,熟悉资产评估的有关理论知识通读案例、发现问题设身处地地多角度分析推理提出多种决策方案提出解决问题时作出选择的依据对供选方案进行评估作出合理决策。布置教学案例时,一般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例如,讲授资产评估的方法论时,由教师先布置比较容易的案例;讲授机器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和无形资产的具体评估方法时,应该布置比较复杂一些的案例。同时,在最初的几节课,要指导学生阅读或者浏览相关的资料。
再次,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教师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但不能是裁判员,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尽量把时间让给学生,鼓励学生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当营造一种和谐气氛,引起争论,使大家多多发表意见。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要鼓励,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其他同学对其进行分析和批判。教师可以成为讨论过程的参与者,对学生的提出的方案设置障碍。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充满激情,要给每一位同学以平等的机会。课堂讨论的关键因素是学生要在课堂之下充分地进行准备,包括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确定发言提纲。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看到,案例教学法的工作量要远远大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学生掌握了此种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这个环节了。
最后,教师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和讲评。总结和讲评只能针对教学内容,不宜过于武断,要总结未讨论清楚的问题和已经讨论清楚的问题。一般而言,课堂之上讨论的内容一定会超出教学方案设定的内容,这要求教师重新修改教学方案,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三、资产评估案例教学法的学生成绩考评体系
案例教学法的学生成绩考评体系是案例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主要是如何设计考评方法,如何同现有学生成绩考评体系相衔接。如果教学管理部门不同意该考评办法或者仍然采用传统考评体系,将使案例教学走向没落。根据国外哈佛大学的经验,对学员的课堂发言打分分为四等,占该门功课成绩的25%―50%,通常有10%学生得不到“良”以上的成绩,3%的学生被迫退学,有的学科只有10%左右的学生拿到毕业证。这种评价机制同国内一般院校的评价体系可能产生冲突。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学生成绩考评体系在我国高校还没有很好的考评规范体系,根据国内院系的具体教学要求,平时成绩一般可以占到总评成绩的20%,有了此种依据,我们可以对学生案例教学成绩进行评定。评定的标准在于是否认真准备相关资料和课堂发言的时间和次数,对所表述的内容的正确性一般也应该予以考虑,但不是成绩评价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成绩确实是一个难点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是学生准备学习资料的初始动力,没有这个评价体系,课堂上的讨论就会变成某一部分学生或者某几个学生的辩论赛。这样对其他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有违教学平等原则。但是,国内院校一个本科班的学生总数一般在40-50人之间,如果每个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讨论时间和发言时间,课堂教学将不能按照教学方案的规定来完成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的效果和成绩评定还要求,教师不仅仅应该备课撰写教案,还应该非常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也就是要对授课对象的背景和他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了解。否则,案例选择不合适,学生感觉对案例缺乏认识,丧失讨论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教学案例的收集、编写和分析,这项工作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将资产的评估理论与评估实务相结合。该课程案例教学内容的目标是通过模拟资产的评估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当前资产评估业务的能力,也有助于拓宽其知识范围,为今后从事资产评估行业奠定基础。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考资产评估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夯实了专业课的基础知识。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林根.资产评估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11.15
[2]阮萍.资产评估案例教学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方媛.资产评估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3.2
[4]闫晶.资产评估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2
[5]刘红梅.高校教学中的资产评估案例研究[J].经济导刊,2011.1
作者简介:
一、无形资产基本理论
与会代表认为:某一项目是否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并进入对外报告的核算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符合资产的三项判断标准。当前,应当积极并丰富无形资产的计量手段与计价方式,尽量适当引入未来预期现金流折现值以及可比公允价值;应当积极推进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价值链会计的转变。价值链会计框架体系的构建,应当紧紧围绕强化价值管理这一主线,分别沿横向和纵向拓展。
就企业家资本产权化问题,与会代表提出:企业家资本的产权化是企业更好地发挥整合资源功能的有效途径,这种产权化需要一系列制度变革、观念变革和价值评估手段的创新等作为支撑。
就知识资本而言,与会代表提出:知识资本是由知识转化而成的,但只有那些回答“knowledge how”和“knowledge who”中最核心的部分才能转化为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是由具体知识资本和非具体知识资本构成的,不同类型的知识资本,其积累与补偿的是不同的。知识是企业整个资源体系中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这就决定了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型组织。而学习型组织在获取知识这种新的生产要素时应如同购置原材料一样讲究会计核算和财务规则。只有学习收益大于学习成本时,学习型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就商誉这一特殊的无形资产而言,有代表认为:商誉的本质是企业单项资产的整合价值。这种价值的大小受到资产的组合方式、人的作用这两个因素的。也有代表提出:商誉产生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全契约。传统公司治理中商誉权益分享制度安排具有不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并由共同治理者分享商誉权益。
二、无形资产运营与管理
关于无形资产运营与管理的研讨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无形资产的运营、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评价、无形资产税收筹划、品牌战略等一系列问题。
与会代表提出:风险资本与传统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投资者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高度稀缺是造成风险资本市场上财务资本稀缺程度远高于传统资本市场的根本原因。风险资本的高额收益本质上来源于投资者的人力资本。风险资本是一种融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声誉资本为一体的复合型资本,其高额收益源于风险投资者的人力资本。
就无形资产的管理而言,与会代表提出:依存于一定的载体、能长期利用并为企业创造价值、带来收益的专有知识,均可认为是无形资产。针对无形资产管理的不和谐之音,即无形资产及其载体在价值计量上的相互独立性,以及无形资产价值形成过程中与其载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这样的矛盾统一体,有必要将和谐管理理论到无形资产管理,构建无形资产的和谐管理模式。
三、无形资产会计与审计
关于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有代表论证了技术革新的模糊性特征如何产生无形资产的属性,从而有助于探讨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并指出会计原则与无形资产的经济属性之间不相匹配是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降低的原因。有代表提出,基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环境,应将实物期权列入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范围,从而真实地衡量企业价值。
对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理论发展背景、会计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估价以及准则的改进建议等议题提出了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不符合经济学价值计量要求的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而基于价值和现值理念的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建立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等于精确性,更大程度上有赖于会计过程和方法的规范性、性和合理性;为了准确地衡量企业的价值,应将实物期权列入无形资产计量范围。
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问题,代表们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提出了多种方式方法,对企业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转让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土地使用权的核算、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外购正商誉后续处理、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等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于无形资产的披露,代表们提出了无形资产的多层次“彩色报告”构想,以加强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以采取构建商誉表的披露方式,以增强相关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在成本收益约束条件下,无形资产会计的对象应该小于企业全部无形资产的外延。
四、无形资产价值评估
与会代表认为,无形资产自身的获利能力与无形资产得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条件共同构成了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基础。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可以是其潜在获利能力的全部转化,也可以是其潜在获利能力的部分转化,而且这个空间可能会很大,这就要求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不仅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其潜在的获利能力,而且要准确地把握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范围、外部条件以及它潜在获利能力可转化为现实获利能力的程度。
就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因素,与会代表提出,无形资产评估的目的是确定交易价值,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收益因素、时间因素、风险因素、环境因素、因素、成本因素、转让方式与转让次数、价格支付方式等。还有代表指出:单提无形资产这一概念过于笼统,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评估差异很大,因此,应当予以恰当地分类。无形资产可以分为三类:土地使用权、商誉和其他可确认无形资产。其中,其他可确认无形资产又可以分为:有标志性确认物的可确认无形资产和无标志性确认物的可确认无形资产。
商誉是不可确认无形资产,其评估极具特殊性。对商誉的评估需要建立在对可确认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商誉的基本涵义可以从学、学、评估学等三个方面去加以认识,它包含的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和界定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内容;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并且在原有企业名称、经营地址、主要管理人员等因素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会存在商誉;在资产评估中,可以通过以企业价值评估来代替对商誉的评估,从而解决确定企业产权变更中的成交。也有代表提出,若单独对商誉进行评估,在上则具有不可操作性和不合理性。只有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商誉才能在企业以购买法合并时予以确认,其实际价值取决于合并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
就管理层收购中的企业价值定价问题,我国多以每股净资产定价,国外多以折现现金流量法定价。代表们提出:企业价值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也要考虑市场对企业的认同。我国较为理想的选择是采用市价折现法,将企业盈利水平与市场对企业的认同结合起来考虑企业定价。
五、人力资源会计与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