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42:33
导语:在化学所有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建构主义;有效提问;情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3-002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10
一、问题的提出
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实施指导意见・化学》中提到,“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问题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很多学者都有阐述:两千多年前,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 哈佛大学的名言是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并不缺乏课堂提问,但并非所有课堂提问都是有效的。Corey(1940)等人的早期研究表明,70% ~ 80%的教学问题只需简单地回忆知识点,而只有少量的问题才需要求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Atwodd等人的近期研究亦表明,教学的每五个问题中,有三个是回忆知识点性质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管理性的问题(如,“有哪位知道答案的同学,请举手。”等),而只有一个问题会要求学习者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为了使所设计的教学问题能切实为教学所用,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把有效性作为衡量问题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关注焦点。
二、理论依据
1.从高中生心理特点看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人的思维常因问题而被激活。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高中生一般在17~18岁,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视野比初中学生更为开阔,不满足于初中阶段对化学知识的简单认识。他们更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的问题。作为教育者,应该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他们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2.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教师要由幕前转到幕后,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有效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1.设计的问题符合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根本基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遵循的纲领性文件。教学问题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案例1:高三复习胶体的有关内容
【师】把盐酸逐滴滴加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点评:关于胶体,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对于胶体的性质不作要求。教师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对于一些经典的好题,要舍得放弃,不要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2.设计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学所隐含的信息或知识,应该力图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并能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所谓认知冲突就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关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2:学习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盐类的水解》
【师】大家都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
【大多数学生】中性!
【少数学生】不一定!碳酸钠就显碱性!
【师】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请两位同学来用pH试纸测量NaCl、KNO3、CH3COONa、Na2CO3、NH4Cl、CuSO4 6种溶液的pH。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点评:众目共睹的现象否定了前者的回答,与学生的固有思维产生了矛盾。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这时教师再略加点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计的问题要有恰当的深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认真考虑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使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区域范围之内,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维价值,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研究表明:“当想输入的信息与人的现有知识结构间有中等程度的不符时,人的兴趣最大。”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使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进行提问,而避免“是不是”“好不好”等语句。对于难点问题,要设计问题集,为学生搭置一个合适的台阶,使其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积极思考,逐步突破难点,得出正确结论。
案例3:学习苏教版化学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同学们发现“把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稀硫酸溶液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后,与自己原有经验产生了冲突。
【师】铜片上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如何验证?
【生】这是氢气,但不知道怎么验证。
【生】这只能是氢气,因为这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而在这个体系中所有元素能组成的无色无味气体只有氢气和氧气。铁和铜只有还原性,不可能把氧元素从-2价氧化到0价,所以产生的气体只可能是氢气。
【师】氢气是否是由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的?为什么?
【生】是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因为是在铜上产生的。
【生】不可能。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元素后面,不可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
【生】如果是铜与硫酸反应,溶液中应该有铜离子,溶液会显蓝色。而现在溶液接近无色,所以只能是铁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师】根据离子方程式,我们知道锌失去电子产生了Zn2+ ,在铜那一端H+得到电子产生了H2,这说明了什么?怎么验证?
【生】说明锌失去的电子通过电路流到铜这端,被氢离子得到。
【生】电子的定向移动会产生电流,我们可用电流计来检验。
点评: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化学的内容,又涉及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分开进行,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而把它转化为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对新知识的畏惧感,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构建。
4.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出问题
情境设计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认识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解释新知识,则要对原有知识进行改造与重组。日本心理学家波多野与稻恒认为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知失调,通过解决问题达到更高一级的认知体系”。教师可以依托化学实验、生活实例、社会现象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案例4:学习苏教版化学2的《化学反应速率》,
【师】(拎着一袋青枣)这是我中午买的青枣,店老板嘱咐我要尽快吃完,为什么?
【生】时间长了青枣会腐烂。
【师】我这个塑料袋能否乱扔?
【生】不能。塑料不容易降解,会引起白色污染。
【师】青枣腐烂、塑料降解实质上都是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它们的快慢不同。能不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化学反应快慢不同。
【生】夏天剩菜容易变质,冬天可以放好几天。
【师】还有很多例子能说明化学反应是存在快慢的,为什么化学反应存在快慢?我们可以怎样来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这将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点评:情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能很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兴趣和欲望。另外,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也能使学生更加关注自然与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观察一切社会和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5.把握适当时机
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何时提出问题最为有利?提问过早,学生对所学教材缺乏准备,无法思考;提问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学生无需思考。一位名师打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中的一块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
案例5:学习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引入时提问“用生活中的实例或学过的知识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讲解碰撞理论时,提问“什么是有效碰撞?发生有效碰撞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什么是活化分子?什么是活化能?反应速率与活化分子数目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阅读课本;结束时提问“实验室要用稀硫酸与锌粒制取一定量的氢气,可采取哪些措施加快其反应速率?”
点评:在引入时提问,造成悬念,使学生具有“饥渴感”,产生求知欲望;在难点处提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在结束前提问,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把新知识学以致用。
6.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很多学生遇到2008年全国理综1的28题中“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时,思维局限于“硫粉、过氧化钠”这些中学阶段常见的黄色固体上,结果束手无策。出现这种情况的因素之一就是在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提出的大多数问题,可从已经讲述的知识中推断出正确的、统一的答案。
开放性的问题就是问题条件、结论、方法或过程开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逐步挖掘,形成创新品质。当然,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不能一味求深求难,高考要考的只是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
案例6:在学习《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后提问“如何鉴别浓硫酸与稀硫酸?”“本地最近下的雨是否为酸雨?”“本地主要的污染源有哪些?” “如果你是市长,对本市环境保护有哪些措施?”
点评:这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巩固学科知识,同时还引导学生去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护、保护环境的意识。
7.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有的教师提问总是面向少数学习好的,爱发言的学生,对其他学生无暇顾及,这种做法是不适当的。一方面,教师不能得到全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会使所谓“差生”产生怨恨、嫉妒、悲观等情绪。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该尽可能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既给优等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又给一般学生创造进取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并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
8.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评价是一次课堂提问的最后环节,好的评价能对课堂教学起画龙点睛之效。评价的技巧尤其重要,不能整节课都充溢着“答得很好”、“你答对了”、“你真聪明”等套话。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当然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对确实经过思考但因能力不足而回答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的学生,要肯定其正确的地方,指出其有待改进之处;对于明显上课不认真而回答错误的学生,则要给予批评。艺术性的评价是教师语言中一颗灵动的珍珠,它会令学生信心倍增,甚至终生难忘。
四、小结
新课标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教师要不断反思课堂提问,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使提问成为促进课堂交流、优化教学进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要想充分发挥出提问的教学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把“为什么问?”“问什么?”“什么时候问?”“怎么问?”“问谁?”都想清楚。
参考文献
[1] 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5~87
[2] 于浩主编.中学化学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153~154
生活化教学没有得到切实实施。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数学校纷纷开始投入教学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配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为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地理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课程在各级各类师范学校地理专业都有设置,初级中学分期分批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和远程培训,为中学地理教师具备过硬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独立思考与探究地理问题。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随后针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知识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
2.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
3.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提供2013年6月13日发生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三、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
1.课件容量大,“机灌”现象严重
有些地理教师,课前没有精心备课,不了解教学目标,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更不考虑学情,针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不做详略的处理就全搬到课件中,这是一种“教材搬家”似的多媒体教学。还有些地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作了解,也不相信学生有对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能力,在制作课件时,不分重难点地将所有知识都在课件中呈现出来,更有甚者把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学生难以听懂的课外拓展内容也罗列到课件中。诸如此类的种种做法都会导致课件容量大。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为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将课件内容一一呈现,学生思考、理解的时间很短,留给学生讨论、做笔记的时间很少,参与互动的机会更少。而教师只是机械地操作电脑,频繁地变换幻灯片,作为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操作者,出现严重的“机灌”现象。调查数据显示:29.5%的学生反映信息量大,34.8%的学生提到教师操作太快,认为地理教师课上有40分钟以上的时间在操作电脑的学生有28%。这些数据有力的说明了这一问题。
2.对教学主体不清
教学设计的任务由教师来完成,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教学的主导者;完成学习任务的主体是学生;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目前67%的地理教师在选择多媒体教学时考虑的关键因素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很少人考虑教学方法的需要,更无从考虑如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逐步地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关调查显示,多媒体教学中有35%的学生反映师生互动少;只有一半稍多的学生认可在多媒体教学中交流、展示的机会较多。针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在农村中学由于班额小,分组讨论活动进行的较好;城镇中学每班人数基本达到六七十人,多者有八九十人,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开展得较少。从某种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变成教师操作多媒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学生也失去了教学的主体地位。
3.唯媒体独尊,忽视传统教学优势
关键词:教材特色 培养 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代教学工作的主旋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根据学生创新意识淡薄、探索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状,同时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特点,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新教材栏目设置新颖灵活、图文并茂,具有启迪性、实用性、趣味性、探究性和人性化的特点。
新教材在设置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风趣活泼,图文搭配,生动有趣,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了大量的“观察”“思考”“探究”“归纳”“讨论”“拓广探索”和“综合运用”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过知识的“探究--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新教材的每一章大都以生活中精美的图片引入,风趣贴切的语言引导,向学生展示身边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引用真实的数据、图片等提出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例如:1、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图形的认识初步”中,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奥运村模型为章前图,从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图形中让学生找出自己熟悉的几何图形,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接着教材继续向学生展示一张张精美的、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以及其展开图,以设问、引导句、观察、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建立空间观念。
2、八年级上册第十章《从数据谈节水》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在干裂的土地上奄奄一息的候鸟图片,视觉冲击强烈,震撼人心,以此强化学生的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引出研究的问题。课后再附上“背景资料”、图片、表格,十分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新教材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实践应用,时代感更强,用了大量的社会生活素材,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以天上的星星比作“点”,以夜空中的流星划过留下的光线比作“线”,以太阳比作圆,以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说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非常形象;新教材介绍了大量的数学文明史:以我国宋朝数学家所著的《九章算术》记数法──来介绍有理数的运算;以尼罗河的泛滥谈几何学的起源;新教材关注社会生活;“概率与中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买彩票与中奖”的关系;以“建筑工人砌砖拉线”“木工师傅锯木板弹墨线”来介绍直线,非常生动。
在几何方面,新教材通过图形的观察、平移、旋转、相似、对称、折叠、翻折、展开等动手实践活动,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知识,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学会合情推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在代数方面,新教材引入了打折销售、通信收费、出租车费、银行贷款、统筹运输等问题,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社会生活,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新教材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智慧、表达自己意见和倾听别人想法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了“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充分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多做有创造性的习题,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一解,开放性试题等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结构的独特性,流畅性,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程度较高,课堂空前活跃,大多数学生发言主动,教师组织教学很顺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学习基础不太好、性格内向、愿意在安静的环境下思考问题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多鼓励他们发言,或者直接安排这样的学生代表小组汇报、交流展示,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得学生也参与到集体的学习中来。
在组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时,新教材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尊重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承认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新教材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探究知识,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新时展的需要。
四、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呈螺旋上升的方式,循环往复,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密切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互补性及递进性。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采用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对知识点的阐述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并采用“先集中出方程,后集中出函数”的做法,按照数量关系,安排方程和函数交替出现,即按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顺序关系,螺旋上升,强化方程和函数之间的联系,从函数角度提高对方程的认识,如:“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新教材淡化了几何、代数的分界线,融几何、代数、统计于一体,相互交错,螺旋上升逐步递进,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内容。新教材还关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提供了相应的知识准备,有利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打破了学科界限,交叉间隔安排代数与几何内容。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梳理归纳,沟通联系,强化基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创新能力的高楼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双基基础之上,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学生才会出现创新的可能。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回顾与整理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体验数学的系统性。
但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由于中学生受到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学生所要整理、沟通的知识内容的切入点一定要小,做到小而精,提出的学习要求要明确,以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整理;二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些学生可能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够重视,有些学生则会在理解法则上有些模糊,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同时对学生已能熟练记忆的基础知识,再要求学生加强理解,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分清类似知识点的区别,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三是在学生整理时,教师应适当给予一些帮助,学生的整理尽管是不完整或粗糙的,教师也应给予充分地评价,并结合学生的整理,取其精华概括出较合理的知识网络图。
五、新世纪的创造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而努力具备创造性教师的基本特征。
1.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光荣无比,责任重大。教师不仅要以自己对学业的创造性探索,为学生树立创造的榜样,还要对学生深挚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来影响学生,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创造性人才并非天外来客,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开阔的人生视野,才会有更高的人身追求,才会对人类有所贡献。
2.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鼓励赞扬学生的创新活动。首先是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变偏重已有知识的传授为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掘和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生存,学会自我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于书本或权威。
一、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敢于表达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占主导地位,一堂课,怎么讲,学生怎么学完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不敢说话,不敢对教师提出质疑,很少有表达自己看法和思想的机会,师、生并非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
研究表明,自由、平等的氛围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行为,敢于质疑,敢于问答,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冲破思想牢笼,做到不唯书是从,不唯师长是从。教师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教师在学生提问、作答时,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的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肤浅,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
二、培养合作意识
本人所谓的合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合作,即教师之间的备课合作、师生之间教学过程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教师间要加强合作,集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人。随着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也被动摇了,并且新课程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备方法、备重点与难点,围绕学生来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时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备课组是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大家对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教学设想进行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教案。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合作。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知识反馈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单单依靠听教师在教室里讲这种方式获取知识,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多方面的学习信息,拥有多种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甚至有时他们得到的信息和经验是教师尚未接触到的,这就使得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权威地位,自然也无居高临下的感觉,必须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在与学生一道搜集身边的资料,必要时与同学科其他教师合作,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以很好的解决问题。所以要努力创设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最后,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让一部分懒惰的同学去抄袭,去随声附和,而是对于教师不在时候,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要听得了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音。
小组合作学习中还要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
三、倡导探案式学习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单一、被动、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必须向现代化的方式转变,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文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讨论中,教师要做到:(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重视教学过程,而不是答案
关键词:WebQuest(网络探究);计算机组成原理;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7-7714-02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WebQuest in "Principles of Computer Components" of the Advanced Vocational
QIU Fu-ha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Min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shi 3627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ebQuest (Web Research) of the summary mode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the use of task-driven model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utonomous networks,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course teaching students to achieve own personalized learning experience, The effective raise professional skill implementation method and obtains result.
Key words: WebQuest (Web research);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task-driven; self-study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高职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硬件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完整的组成原理和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组成方法及相互关系,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化结构概念,熟悉以冯?诺依曼体系与结构为主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解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接口界面,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行与硬件有关的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一般原理与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难度大、更新快的特点,高职教育按照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中基础理论以“必要、够用”为度,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为达到教学目的,课程通常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多种手段实施,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实际教学中,效果极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特别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正确,表现在大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进去,实验课上盲无目的或者应付了事,教师费了很大精力完成课程教学,学生却没有掌握多少知识,更谈不上应用能力。高职学生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思想难以集中,不爱听课,但动手能力确很强,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探究热情,有较强的求知欲,勇于实践。
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讲基本理论、方法原理,再通过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作业等教学环节以理解、巩固基本理论,确实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对于实践性、技能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学,应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反,即首先应当调动起学生的疑问和好奇,激发学习欲望,然后通过自主探究或团队协作探究方式思考、探寻、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回归到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实践环节达到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 WebQuest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WebQuest是基于网络资源一种探究式主题学习的课程教学,以调查为导向的主题学习活动、以网络为平台的全新教学手段,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应用的绝大多数信息来自万维网(Web),具有以多路径进展、协同作业、信息交流、多感官刺激、以学生为中心的突出特点,能够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性学习过渡,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WebQuest区别于其它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的核心思想就是:WebQuest提供一些有趣的、可行的任务,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WebQuest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会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相当的乐趣,从而主动学习。教师重点关注的是怎样从无限的网络资源中选择可以为自己的教学所利用的材料,以及怎样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求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注重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交际能力。
2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WebQuest教学模式的结合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教学中以完成任务为主线,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团队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高职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为确保教学效果,在强调自主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作用,教师是学习方案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和评价的主持者,因此只有任务明确,把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点,包含在各项“具体”任务中,才能确保学生自觉学习,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与WebQuest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非常适合教学要求。
3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与实施
按照WebQuest教学模式要求,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结论(Conclusion)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学习者角色扮演、跨学科等非关键属性,目的是创设学习情境、搭建自主探究学习平台,既避免盲目性,又不限制自主发展,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积极投入到问题的分析讨论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激发灵感,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学生也可以针对老师的要求上网独立学习,使学生能有效筛选和获取信息,鼓励团队协作创造性地加工、处理信息,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
教师应充分备好每一次课,明确教学知识点,做好项目设计,准备数个典型的网站(Web),按小组分解任务,推荐或由团队推选小组负责人。在进行新内容之前,教师先对上一次课程进行简单扼要的总结,然后承上启下地引导到此次教学内容,要学习的是什么知识点,学生按小组进行任务分工、探究作业,综合分析、讨论,由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本组工作成果,每次课应保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各小组进行学习汇报,最后五分钟由教师评价,总结教学知识点。学生每独立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教师评价时应多表扬和鼓励,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特别是平时表现较差,有明显进步的学生,以增强自信,不断学习和进步。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硬件与软件知识点时,任务可分解为:冯?诺依曼人物简介、冯 ?诺依曼计算机体系与结构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什么是计算机硬件、软件、程序、指令、语言等任务,分别由各组进行网络探究,教学重点和难点可安排两个或以上小组先分组进行后再共同讨论、综合。在学习编码及其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知识点时任务可分解为:信息、编码、进位计数制、字符数据、机器数、原码、补码、反码、移码和无符号数等,重点要求学生研究真值中的正负符号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了解符号位数值化了原码,及由于原码加减法的麻烦引出补码,而补码的符号位可以参与运算,使运算简单;再从由原码直接求补码的计算机实现过程因为过于繁琐引出反码。通过各小组的综合,枯燥难学的数据编码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也容易理解了。
再如学习某一种硬件(主存、辅助存储器等)时,要将这种器件历史起源、功能作用、工作原理,现今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有了什么样的创新,主流生产厂家、产品及价格都应作为分组任务,既有历史故事,又有现实应用,学生很感兴趣,同学就会主动参与进来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本来难讲的理论就接受了,更课程的现实意义理解更为深刻。
计算机内部组成的工作过程和原理,特别是现在的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很多部件和电路往往被封装在一块芯片中,学生不易掌握,况且计算机发展速度极快,学生不能原理上理解,就难以达到应用层次。应用网络探究教学模式,能够使模糊抽象的概念变得有趣、直观、形象,有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4 注意的问题与思考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以网络为平台、以调查为导向的新型探究学习模式的产生和发展,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广阔可访问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多种表达自己观点想法的途径,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树立清晰而理性的环境观念,这是WebQuest教学模式的突出优势。
WebQuest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探究为手段、实践为途径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探究发现、自主构建为中心的根本转变,达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进行WebQuest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明确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要求,要随时注意导引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驱动力。实施时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选题要慎重、选题要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范围内,不是所有的教学知识点都要采用一种教学法的,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二是要注意任务探究所需的信息量,基于网络,但不能局限于网络;三是引用网络资源,不能重形式轻实效,要与能否有利于学生独立研究与思考为出发点,要注意网站的选择与网络信息的比较,要多鼓励,也要勤监督。在进行较复杂、容易出错的项目时,往往会造成学生在方向上的错误,教师应当积极指导、参与学习活动,以确保有效探究。
5 结论
《计算机组成原理》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一门理论性强、相当枯燥、确实比较难学的课程,只要采取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精心做好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下的自主探究模式”实施教学,配合“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是完全可以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自觉投入主动学习者角色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文献:
[1] 薛庆文.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徐爱萍,先斌,蔡朝晖,等.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0):42-44.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视频公开课”、“混合学习”、“BYOD”(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来上课)(李卢一等,2012)等教育创新项目的发展而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热捧的议题。目前对微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微课概念的梳理、应用前景展望、开发流程与设计模式等方面,而对微课教学设计及其理论指导的研究较少。2014年,胡铁生依托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面向来自全国的参赛教师实施了一项在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微课制作过程中有84.63%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比例远高于选择“微课教学主题”(65.19%)、“教师教学活动实施”(53.1%)、“制作微教学课件”(44.97%)、“视频拍摄或录制”(33.97%)及“后期编辑优化”(32.83%)等。同时,调查也表明:有34%的教师认为在制作微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困难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还有28.27%的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设计创意不够。(胡铁生等,2014)由此可见,微课教学设计是一项既重要又困难的工作,传统的基于单元或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法和策略已经不适合于微课教学设计。当众多的教师纷纷投入到微课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中,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微课教学产品时,其研究成果丰富了微型学习的数字化资源,为变革课堂结构和学习模式提供了有利支持。但从微课的教学设计来看,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过分追求内容的呈现形式,以及基于媒体技术的漂亮包装或界面,却没有充分重视“教学”的要素,错将传递信息当作教学,忽视了用先进的教学原理指导微课的教学设计,因而导致微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应用效果。
二、五星教学原理与微课
五星教学原理是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大致都赞同的一种处方性的教学设计原理。其核心包括:(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原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向学习者示证新知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尝试应用新知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Merrill,2002)五星教学模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的内层反映出五星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应遵循“聚焦解决问题”,再贯穿“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融会贯通”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循环圈,而图的外层则反映出由“结构指导辅导反思”构成的又一循环圈。这两个循环圈凸显出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不仅关注教学过程,同时更关注学习过程,它强调教师的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发展的要求。五星教学原理的实质就是具体的教学任务(如教事实、概念、程序或原理等)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只有达到了这样的要求,才是符合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心理发展要求的优质高效的教学。对于微课来说,余胜泉认为“微课虽小,应五脏俱全”,它应包括内容、活动、服务和评价反思等过程。(余胜泉,2013)如何设计微课,使微课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的教学,五星教学模式给予了明确的启示。即应以“问题”为核心来设计开发微课,使得每一个微课中基本都包括激活旧知(引导入门)、示证新知(教会理解)、尝试应用(辅导操练)、总结归纳(知识提炼)、融会贯通(考察应用)等教学环节。微课的设计开发者首先要针对每个微课对应的知识点提炼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吸引学习者投入学习的关键,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前提。而对于学习者通过微课的学习能否达到融会贯通,以及实现知识的迁移则是衡量微课优劣的标尺。要保证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就需使其中的教学设计真正符合教学规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最终使微课成为真正具有教学功能的有效教学产品。五星教学原理是各种有效教学的处方,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学设计理念的肯定和实证研究的支持,应用五星教学模式将有助于确保教学产品的教学效能,因此本文尝试用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来指导微课的教学设计。
三、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对象(特定学习者)的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最终支持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系统活动。教学设计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为宗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钟晓流等,2012)微课教学过程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方面,要保证在尽量简短的时间内,将知识点讲授得完整、清晰、易于理解;另一方面,要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引发学生积极深入思考;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调动起来,让学生可持续地主动学习。这些都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马秀芳,2013)五星教学原理认为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以“聚焦解决问题”为教学宗旨来开展教学。五星教学原理指导下的微课教学设计应明确以下内容:
1.聚焦什么样的问题
笔者认为,微课的使用价值体现在它的教学性上,即微课是用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没有教学问题就不要去开发制作微课。以问题为中心(或以完整的教学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这也是五星教学原理的核心思想。让教学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在面对教学任务或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告知学习者在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后能够做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进而引起他们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微课设计者要把创设问题作为设计的重点,使问题成为推动学习者去思考和探究的纽带,成为其他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中心和保证。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问题应至少包括三部分的内容:(1)输入——解决问题所需的已知条件;(2)目标——解决问题的预期结果或问题要求;(3)解决方法——利用所给条件达到目标的各项活动。(王良辉,2010)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与微课选题之间的关系,要保证“问题”解决所需的所有知识技能包含在微课的整个教学任务序列中。“问题”不宜过大,也不要过小。当“问题”过大时,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依赖本微课中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用到其他相关的知识技能。例如,在对“数据结构”课程中“队列的应用”进行微课设计时,如果将问题聚焦在“停车场管理问题”上就太大了,因为解决此问题不仅要用到“队列的知识”,而且还要用到“栈的知识”。如果“栈的知识”是放到“队列的知识”之后学习的话,那么学习者在学习这一微课内容后将无法真正解决“停车场管理问题”。这将极大地挫伤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问题”太小则意味着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技能不能覆盖微课中主要的知识点,微课中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围绕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展开,这也违背了五星教学原理中“聚焦解决问题”的宗旨。
2.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才能确定微课中的教学组织。而一个教学主题的内容往往可以用一系列的知识对象来表征,这一系列的知识对象可称为一个“教学任务系列”。其中“知识对象”是一个包含教学所需的“信息呈现”和“细节刻画”(InformationandPortrayals)的框架。(Merrill,1998)微课中微视频播放的顺序虽然是线性的过程,但是教学过程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微课设计者要明确微课要完成哪些教学内容,实现哪些教学目标。另外,因为具体的教学过程会因学习者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微课设计者在设计微课时要分解教学问题,形成教学任务系列,确定任务系列的顺序或包含关系,然后再确定如何通过建立任务系列之间的链接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任意跳转。
3.确定教学问题用微课实现的可行性
这关系到教学设计中的策略问题。微课虽小,但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它既包含由浅入深、由抽象变直观、化繁为简的数字化教学内容,又包含学生应如何与教学内容互动、与师生互动以及如何得到教师的解答和支持等学习服务。这些看似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环节,但实现起来却并不简单。我们通常使用的教学策略有利用多媒体(如图片、动画、视频)直观地组织和呈现教学信息,通过创设模拟情境(如游戏等)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链接改变教学过程的组织,等等。作为微课的设计者在编写教学设计稿本时一定要考虑这些教学策略是否适合用微课来实现,更要深思它们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微课制作的“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教学策略的实现方法确定下来之后,才能着手做教学设计方案。要做好微课的设计开发,除了考虑以上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外,还需考虑微课的测试评价等内容。微课设计开发的完整流程如图2所示。其中,教学设计是微课开发制作的重点内容,下文针对教学设计的有关内容做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四、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
学习是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的过程,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就要依据教学任务的性质和学习者的特点来选择教学策略。五星教学原理是一种将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它主要探讨如何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习。本文在五星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尝试提出一种如图3所示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在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者特征分析后,在教学过程中以“聚焦解决问题”为核心,围绕“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总结归纳”、“融会贯通”5个教学环节展开,共同服务于“聚焦解决问题”这一核心任务,并形成一个教师示教循环圈。最后的教学评价也是微课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的依据。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由于微课主要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微课教学评价应更多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等方面进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学习后的测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的是“过程”,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结果”,微课的教学评价应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教师示教循环圈中各个环节教学设计的要点如下:
1.激活旧知
激活旧知旨在激活学习者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解决新问题奠定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至少设计两方面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先行设问”或“图示描绘”策略来刺激和指引学习者回忆旧知识,设问和描绘时要避免只是对知识的简单“回忆”;另一方面要提供一些经验来引导学习者将旧知识向当前学习内容过渡,这些经验充当的是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作用,所以越直观、越具体就越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石娟等,2011)
2.示证新知
示证新知是微课内容的主体。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至少考虑三方面的内容设计:第一方面是新知内容的组织和展示方式的设计。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的教学内容又需要与其相匹配的呈现方式。梅瑞尔将学习内容分为概念、程序、过程和行为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类型,确定了各自的展示方式:(1)对于概念,应提供其正例和反例;(2)对于程序,应展示其递进逻辑;(3)对于过程,应尽量直观形象地展示其步骤;(4)对于行为,应直接展示其示范样例。(石娟等,2011)第二方面是媒体的选用设计。教师要根据微课所展示的内容类型合理选用媒体,以达到增进学习的目的。需要谨记的是,媒体的展示形式绝不是“多多益善”,因为并不是媒体的多样性决定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诚如梅瑞尔所言,决定学习者学习热情的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成就感,因此在媒体选用时要特别注意其“适用性”和“统一性”。第三方面是学习指导的设计。教师在展示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要适时提供学习指导,例如,在介绍重难点时要考虑是否使用特写镜头、是否插入相关媒体素材、是否采用“暂停”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等方式来引导学习者更好地关注相关内容信息,从而强化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3.尝试应用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借助适当的指导性练习或测验,一方面及时判断学习者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习者从尝试应用中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加深对新知更正确和透彻的理解。教师在设计相关练习或测验题时,一定要保证内容与新知的“关联性”,以及题干问题描述的“简洁性”,做到“一针见血”。同时,教师要把控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做到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并能预知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因此而设计一定的指导和反馈机制,使学习者能体会到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从扶到放、扶放适度”的有效过程。常用的指导机制是设置一个链接,方便学生查看教师对此习题的正确解析过程。常用的反馈机制是,当学习者给出错误答案时可及时弹出一个“信息框”,提示学习者解题错在何处并给出相应的指点。
4.总结归纳
知识的习得过程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对新知给予不同的表征后,就要对不同表征方式进行比较、归纳,使形象化的知识通过归纳总结而转化为学习者现有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在总结归纳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对知识概括“精准”,避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简单“重述”。
5.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既是强化学习者进一步熟练和灵活运用新知识的阶段,也是激发学习者持续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因微课时间短,所以持续巩固和迁移往往与课后的应用联系在一起,且在微课结束时进行。微课结束时的内容一般包括布置作业和课后思考,作业或思考的选题最好是适当变化了原情境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应有利于测试学习者综合应用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微课教学设计应用模板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设计模式,为了能为微课设计开发者在编写脚本时提供稳定的结构框架,让其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微课教学设计的思路、内容、活动及评价等的有效设计上,笔者依托浙江省首届课程改革项目的研究和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实践经验,尝试总结出如表1所示的微课教学设计应用模板,旨在为微课设计开发者提供一些借鉴,特别是为微课团队化的协作开发工作提供一些设计规范参考。
五、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实践
笔者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数据结构”中的“队列的应用”知识点,利用上述微课制作流程和教学设计应用模板制作成一门微课。该微课作品参加了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浙江省赛区二等奖。该微课的教学设计内容详见表2。
六、结束语
[关键词]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教学模式;网络课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1-0096-09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以知识为本位”,高校各专业的教学模式大都是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完所有理论知识之后再进入实习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在课堂授课阶段缺乏对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而感觉所学的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失去学习兴趣:待到实习阶段有机会对研究对象进行感性认识时,又对理论知识忘记很多,这种学、做分离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很难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协作性,进而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项目式教学法尝试通过实施一系列完整的教学项目。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它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教学首要任务。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项目式教学法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项目式教学法通常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为实现对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我们应该考虑能否将学习过程的第一步——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外?在如今高速发展的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信息的传递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容易,完全可以实现学生在课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课堂上的时间就可以用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发挥咨询和协调人的作用,师生通过课堂上的协作互动对所学知识点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这种学习方式翻转了传统的课堂上教学、课堂下做作业的方式,所以被称为“翻转课堂”(flo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翻转课堂是很适合在项目式教学中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与特点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Park High School)的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他们对传统课堂进行了颠覆性尝试,起初他们只是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目的是为耽误上课的学生补课。但他们很快意识到可以利用这种视频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受益,学生不用再花费课堂上的时间去听教师对概念性知识或操作方法的讲解,可以通过在家观看视频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课堂上的时间可以用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会上做了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向大家介绍了翻转课堂的概念,从此,这种新型教学形式开始为众多教师所熟知并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种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任课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下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课堂上的时间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同。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1.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作支持
翻转课堂的实现,需要教师事先制作好教学课件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后上传到网络,学生在先进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在课前利用互联网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来完成知识的传递过程,而将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种教学模式是以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的,它消减了客观条件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把所有有价值的学习资料都随时随地提供给学习者,真正使教育走向了一个充满信息流通的开放环境。
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合作
翻转课堂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利用教学课件将学习内容永久保存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习的过程可以安排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不必担心课堂上由于自己分心或者生病、参加课外活动等原因而错过老师讲解的内容,并且在观看教学课件的过程中,随时可以根据自己对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来重复教学课件内容或调节教学节奏。对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可以先记下来,到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这种方式使学生从需要在传统课堂上被动地听教师讲课的接受者,转变成可以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得到老师的个别指导,真正做到了个性化教育。同时,翻转课堂也是一种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通过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堂活动时间,使学生可以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反复交流讨论,以达到扩展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的目的。翻转课堂可以增加学生的交互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组成协作学习小组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培养他们的互助合作精神。
3.增加了师生互动
传统课堂是由教师统一讲授教学内容,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习惯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教师也很难改变他们的教学习惯以满足所有的学生,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教师教和学生学不匹配,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在翻转课堂中,由于学生可以在课前根据自己的习惯通过观看教学课件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学生的学习小组讨论,根据具体情况了解并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将遇到相同问题的同学组织到一起成立辅导小组或举行小型讲座。采用翻转课堂,使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二、项目式教学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
(一)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来调动并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格局。在建构主义指导下。项目式教学法通过项目的形式。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示范,然后由学生分工协作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学生通过直接参与项目实施的过程,了解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对项目完成后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掌握其中包含的知识点,把握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最终实现“做中学”的学习方式。项目式教学具有实践性、体验性的典型特征,它注重的不是项目最终取得的结果,而是要使学生通过实施具体项目获取知识、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完成复杂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深化与拓展的能力。
项目式教学法中教学项目的选择来源于工程实际,每一个项目都有着与其它项目不同的学习目标,对多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知识点可以经过系统化处理将其融合成一个项目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师不是单纯地在课堂讲授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固定流程进行学习。教师设计教学项目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要切身参与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学生要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参与学习过程的设计,通过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来获取更多知识、开阔视野,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以适当的指导。项目式教学法通过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项目的实施。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实现对大量新知识的整理,使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变得更容易,保持的时间更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项目式教学面临的挑战
项目式教学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融为一体并相互促进,比较适合实践性强、理论知识点相对集中的专业课程,但在开发实施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题。
1.教学内容多,课程容量大
项目式教学中的一个教学项目通常包含传统教学方式中多门专业课的知识点,可以将多门传统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融合成一个项目式教学课程,使学生在参与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了解每个知识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但同时这也会增加每门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为使教学过程显得有条理,项目式教学中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会被分成多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都会包含一定的新知识和新内容。但由于项目式教学自身的特点,每个项目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相同的部分。在进行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就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对已学知识进行重复,相对比于传统教学方式,课堂的时间会变得很紧张,因此,项目式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
2.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项目式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师讲授方式,它将大量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之中,因而,教材的编写也区别于传统教材。项目式教学中所有教学内容要以项目为单位来编排,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此类专业项目,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概念、新名词,而后续项目之中又包含很多与前期项目相同的部分,如何将有限的学习时间合理地分配到各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需要仔细考虑和有序安排,这就要求对整个课程内容作准确分析和归纳后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之后才能确定每个项目的规模和所需课时量。
3.教师需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课前备课只要准备好课堂上需要讲授的内容即可,课堂上的时间和状况大部分由教师来把握。而在项目式教学方式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需要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随时清楚项目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随时根据学生的状态来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项目操作,参与学生的问题讨论并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解释。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了解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任何可能关联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查阅尽量多的教学资料以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需要对教学实践设备和过程非常熟悉以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项目式教学的前提。
4.需要进行分组教学并根据小组的项目进度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讲教学内容。学生听教师讲课。课堂上可以容纳很多的学生。而项目式教学中的每个教学项目都有项目任务,需要根据项目任务确定项目组包含的成员规模,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并负责其中确定的工作,通过各成员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一般适合在较小规模内实施。对于包含人数较多的班级要分组教学以保证教学效果。在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工作节奏很难完全一致,课堂的教学进度需要综合考虑所有学生小组的项目进展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也要考虑各水平的学生均匀搭配,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要加强对综合能力较弱、项目进展较慢的学习小组的指导。对项目的进度安排要考虑能力相对较强、项目进展快的学习小组,也要顾及能力相对较弱、项目进展慢的学习小组,要随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容量。
5.高成本,生产情境难以模仿
项目式教学中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需要学生真正参与项目实施过程,对于项目的选取通常来源于对农业、工业或手工业生产过程的适量截取。必要时需要模仿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每个教学项目的实施执行都需要有生产场地、相应的生产设施或实验设备。还要耗费一定数量的加工原材料。这些都要有充足的实验经费作保障。为保证项目式教学满足市场需求,学校需要定期花费大量资金用于购置新出现的新型生产设备和加工原材料、定期培养“双师型”教师进行新型设备使用培训,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项目式教学是一种高成本的教学方式。
三、翻转课堂在项目式教学中的应用
(一)必要性
项目式教学中的每个项目所涉及的问题不论大小。都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综合性是指项目式教学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于项目之中,每个项目的实施都包容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开放性,是指它不只局限于书本,也不只局限于从某个角度来看问题,它所涉及的问题都是非常实用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的。此外。项目式教学在关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也不放松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每个项目在选择时都要考虑选题的合理性以及对前序知识的准备工作。要在限定的课时内完成项目式教学的教学任务,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融入项目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首先,翻转课堂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单纯教师讲授的教学课件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或描述的知识点,可以考虑利用二维或三维动画技术将其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对于项目式教学中不容易模仿的现场工作场景,可以通过现场视频的方式立体、全方位地展现出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给人以立体的思维,提高人的想象力。
其次,项目式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程容量大,教师在传统课堂对每个项目涉及的所有知识点都讲解显然会使课堂时间不足,教师需要在课前尽量精选讲授内容以确保学生课堂实践操作时间充足。而融入了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大大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并安排学习内容,网络资源的共享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知识来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网络上选择阅读相关资料,对已经熟悉的知识点不必再花费时间去学习。只要去阅读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就可以了。而不用像传统课堂一样,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必须学习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上不考虑具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是否已经熟悉或对某个概念根本不曾听说。
再次,融入了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将会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空间及学习进度的限制。学生可以选择在自己认为舒适的环境中观看教学课件,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来调整安排学习进度,按照自己的状态灵活掌握学习地点和时间分配,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节省出来的课堂时间,可以用于学生动手参与项目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将课前观看视频时遇到的理论问题以及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操作问题直接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增加了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时间。这种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及亲手参与项目实践,才是翻转课堂在项目式教学中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可行性
首先,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软件支持实现了通过网络传递教学课件。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可以利用VC、JAVA等高级程序语言以及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通用多媒体工具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使教师在讲解所需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能够将图像、视频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包含在课件之中,形成图文并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获得教学项目的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享用到教师制作的课件资源。
其次,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使教学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利用网络可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学习材料、策略和方法。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恰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插入适当的音乐、动画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网络不再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而成为了传递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成为了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的重要认知工具。各高校都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视频材料上传到网络,也可以下载其他院校上传的视频资料,通过网络平台的整合直接实现了信息和教学资源共享。
再次,项目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项目的实施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在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之前需要了解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最好能够参观实际项目的实施现场,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很难实现的。翻转课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现场录像视频直接向学生再现真实的工作环境、设备构造、工作过程。这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直接了解项目式教学的内容,节省了课堂上教师解释的时间。
(三)教学模型设计
翻转课堂通过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颠倒来增强教学效果。美国的Robert Tall-bert教授经过多年教学积累,总结出了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模型,该模型简要地描述了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图1)。
基于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结构,我们可以考虑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项目式教学实践中,利用新型的项目式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出更加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因此,在Robert Tallbert教授翻转课堂模型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构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型,它由教师教学结构图和学生学习结构图组成(如图2和图3)。
1.教师教学过程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教师可以为每节课确立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来准备教学内容: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师完全可以掌控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但这种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容易使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在融入了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中。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学课件了解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课堂时间主要是学生亲自动手完成项目任务。课堂上的时间分配和对教学内容的讨论深度不能完全由教师掌控,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间互动,教师需要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1)教学准备阶段。在课程开始前,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确定知识点。对于项目式教学来说,教师需要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企业生产过程的了解将已有的教学素材进行再加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选定教学项目并根据教学项目收集资料,还要在教学项目实施前根据项目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景。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所有基础知识以及整个生产过程、工作环境都有比较广泛而深入的了解,所设计的教学项目要体现知识点与生产过程的针对性,教学环境要尽力贴近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真实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式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学会根据自身经验得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融入了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中,教师不必过多考虑课堂上对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不必考虑对理论知识的重复学习频率及知识点的轻重缓急等问题,可以将教学项目涉及的所有知识点都详尽地包含在教学课件中。在每个项目课件首页有条理地列出本项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通过计算机辅助工具。将需要简单讲解的内容制作成演示文稿,抽象而难以理解的内容制作成动画,需要示范的内容录制成操作视频,综合利用文稿演示、动画展示、现场视频等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并按照教学顺序制作成课件后将其上传到网络,使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变得直观、生动而又有趣,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另外,由于翻转课堂是通过教学课件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来充实教学课件,包括许多名校提供的网络公开课。以及许多实际工作场景的现场视频。这种网络资源的共享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当然。为保证教学课件能够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进度,教师不可避免地还要对那些现成的网络资料进行编辑,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加入适当的讲解。使教学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同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使教学课件中的工作现场视频更加清晰,教师也需要运用多种后期制作方法使视频的效果达到最好,还要考虑视频的时间长短等方面的问题。总之,教学课件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和课堂训练内容相吻合,要能够清晰、简明、到位地解释新知识点、主题要点。知识点的解释可以按照先浅后深的原则,具有逻辑性、层次性、递进性。同时还要注意课件中的讲授节奏。我们的目的是要实现课前预习效果的最大化。
(2)课堂组织教学阶段。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课件已经大体理解了教学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了解了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并且记录下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后进入到课堂学习阶段。可以说学生是带着对知识点基本理解的自信、对操作实践过程的好奇和对某些疑难问题的困惑来到课堂的。课堂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课前所学知识亲自参与项目实践,通过感受工作实际过程及与老师同学共同讨论来解决疑难问题并实现知识内化,课堂上的时间主要分配给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选取的具体实践项目要以教学任务为依据,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要充分调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课前制定了实践训练任务、为学生选择了合适的实践训练环境并配备了相应的实践训练设施。课堂上要按照班级的人数和项目的大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个项目组按照项目任务和完成时间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流程,所有成员都要在项目计划中承担一定工作任务。在项目组很多的情况下。由于工作计划和成员组成各不相同,每个项目组的工作节奏不可能完全一致,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能多种多样。如果只有一个任课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就很难兼顾所有项目组,这时就应该配适量助教辅助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每个助教可以负责几个项目组的工作。助教的主要任务是随时了解所负责项目组的项目进展情况,确保各项目组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安全地完成项目任务。助教要及时向任课教师汇报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任课教师可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对于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协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对于很难解决的问题可以由任课教师或助教直接参与学生研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先自行研讨协商,然后针对偏难问题再由教师指导的习惯,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很难保证课堂教学节奏完全按照教师的预想去进行,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熟悉项目的整个过程并预估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项目完成后任课教师和助教要参与引导项目组问的互评和成果交流,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馈与总结,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对知识进行进一步思考以完成知识的巩固过程。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及时调整课堂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课后总结阶段。在课堂教学阶段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个教学项目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针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详细研究整理。然后将相关内容充实到教学课件。使教学课件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而深入。
2.学生学习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阶段。融入了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前就能采取主动的方式,积极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由于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覆盖了教学项目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学生在学习前可以先对项目课件中列出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性地观看课件内容。如果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听到了没有接触过的概念或者无法理解的理论内容,可以先将教学课件停下来,带着疑问利用网络资源找到对该概念的介绍资料或对理论内容进一步阐述的资料,对资料阅读并彻底搞明白相关概念和理论后再观看接续的教学课件,教师在教学课件中会向学生讲述教学内容并指出学习重点。如果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观看课件还存在无法理解的问题,可以将问题记录下来后在课堂上与同学或老师讨论。这种方式可以使具有不同基础的学生按照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项目的接受情况来选择观看教学课件的内容和速度,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课前准备阶段是整个翻转课堂教学发生的基石,决定了后续学习能否顺利进行。
(2)理解应用阶段。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通过个性化学习方式掌握了教学项目包含的概念性知识,并对涉及的工作过程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就进入了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应用阶段。项目式教学方式中每个教学项目都包含一定的工作任务,一个项目组可以由几个学生成员构成,项目开始前需要对每个项目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项目开始后学生需要凭借课前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教材中对项目的描述亲自动手完成各自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随时记录自己工作的步骤,每个步骤所包含的知识点、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通过自身亲自参与项目实践来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过程,完成将教学课件中复杂操作过程转化成具体工作实践的过程。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完成各自任务时也有可能遇到先前无法预想的难题,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这时就需要将项目组的其他成员聚集在一起,通过共同讨论研究,协商解决遇到的难题,用这种方式来保证项目组的工作任务按时完成,这个协作解决难题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知识内化阶段。课前准备阶段学生观看教学课件时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内涵。通过课堂上亲自动手参与教学项目的完成过程,可以深入接触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学习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通过与同学共同讨论、协商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可以使学生发现许多在课前准备阶段没有注意到的操作过程细节。扩充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融入了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讨论与交流的平台,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项目互评,每个项目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其他项目组同学及老师汇报项目的整个工作过程、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交流学习体验,展示项目成果。项目的互评要从小组成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探索精神。成员在小组中的学习表现、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表现等方面来考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小组问实践成果的交流,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的内化过程。
(4)知识巩固阶段。课堂上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探讨后,在课后还需要对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要学会写学习体会,将自己在教学项目中学会的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总结、反思与评价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巩固。
(四)教学应用案例
将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结合《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案例来展示新的教学模式在项目式教学中的应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实践性较强、包含基础理论较多、涉及知识面较广。理论内容讲起来通常枯燥单调,所以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实现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采用了项目式教学:为提高对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在项目式教学中应用了翻转课堂。
(1)课前准备。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包括机床本体和电气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维修基本原则及方法,从这个教学目标出发将整个课程划分为五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都有各自的学习任务。以具体学习任务“数控机床强电回路故障诊断与维修”为例,任务描述为:掌握排除数控机床电路常见故障的原则和方法。知识的准备需要四个方面:熟悉电路元器件的名称、功能;正确地识读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了解正确使用仪器仪表测量线路及元器件的方法:了解分析与排除数控机床电路常见故障的基本方法。这些知识点中涉及了电路原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仪器仪表及测量、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等多门传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整理清楚涉及到的知识点后可以将整个的教学课件设计成三部分:理论讲解部分;动画演示部分:视频展示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理论讲解部分,可以参考传统专业课程将需要讲解的理论分成几个小部分:复制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并语音讲解原理图中包含的器件名称、功能以及整个电路的工作原理;拷贝故障检测过程中常用的仪器仪表图片并语音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讲解数控机床电路常见故障分类等等。教学课件的第二部分为动画演示部分,主要是借助FLASH、PHOTOSHOP等制作软件用动画的方式模拟演示数控机床电路工作过程、安装步骤、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内容。教学课件的第三部分为视频展示部分,主要是用工人现场工作视频向学生展示真实工作环境中数控机床电路的测量、诊断与维修过程和方法。在制作完成教学课件后将其上传到网络。
学生在课前要阅读教材了解学习任务并观看教学课件。在观看教学课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观看课件的顺序。可以利用第一种方案“理论讲解—动画演示—视频展示”,使自己先了解电路组成、各器件的名称和功能,然后理解整个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最后弄清楚工人在现场工作的步骤和方法。也可以利用第二种方案“视频展示—动画演示—理论讲解”,使自己首先通过现场工作视频对数控机床的维修产生兴趣,然后带着好奇心去观看动画演示,最后再弄清楚电路中的每个元器件的用途以及电路检测方法,或者还可以采用其它的观看顺序。在理论讲解部分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观看。对相当熟悉的部分可以直接略过,对陌生的部分则要认真学习,如果观看教学课件后觉得原理部分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自己通过查找图书、网页等形式对不明白的地方作更进一步的细化研究。直到弄清楚为止。如果觉得动画演示的电路组成或现场维修视频表现得不够好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是记录下具体的疑问等待课堂上解决,用这种方式实现课前预习效果最大化。
(2)课堂学习。在学习“数控机床强电回路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操作实践中,选取SIEMENS 810/820系统进行“SIEMENS系统的硬件故障诊断”操作训练。先要根据工作量将班级的学生按照8人一组进行分组,各小组通过讨论确定工作步骤、流程、所需时间以及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然后小组成员针对故障分别对电源模块、显示系统、CPU板、接口板、存储器板、位置控制板六个部分来进行诊断。对每个部分的诊断几乎都要包含数控机床的机械拆装、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接线等工作。不同组的学生在进行维修诊断过程中的工作步骤和节奏不可能完全一致。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可能的情况,所以要根据项目组的多少配备一定数量的助教来协同任课教师一起完成教学过程,以保证教学过程的安全性和有序性。学生将会通过亲自参与项目实践训练进一步掌握数控机床工作原理、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数控机床电路常见故障的诊断维修方法,并能根据自身经验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完成实践操作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评估和经验交流,因为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每个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机床故障诊断错误,通过成果的互评和经验交流可以使所有学生都知晓少数学生遇到的个别情况。扩充了课堂学习内容。
(3)课后总结。课堂教学阶段结束后,教师可以将成果交流阶段总结整理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到教学课件,力求使教学课件包含的内容能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学习要求。
(4)使用效果评价。在利用“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完成“数控机床强电回路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任务后,我们对任课教师及班级的3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融入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是符合他们学习要求,并能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手段。95%以上的人认为融入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能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实践训练和师生间相互交流的时间,改善了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效果。90%以上的人认为融入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由。85%以上的人认为融入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能使知识传授过程更加高效。总之,融入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方式获得了参加实际体验的学生和教师的认可。
四、结语
项目式教学能使学生在课堂体验到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过程,学会探究并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迁移。但由于项目式教学所包含的教学内容要比传统课堂式教学多。因而使课堂时间颇显紧张。融入了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充分利用了当今信息化环境中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对教学课件的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为课堂上参与项目实践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以此弥补项目式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紧张的缺陷: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工人现场工作的视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项目式教学中真实生产情境难以模仿的难题,这些都会对项目式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翻转课堂被称为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不过要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普遍应用于项目式教学也存在一些难题:比如。教师需要在教学课件中设计清晰简练的学习导航体系,并提供清楚明了的知识结构清单。同时。还要精心组织设计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这些都增加了教学难度。其次,翻转课堂需要学生课前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获取学习资源,因此,每个学生必须拥有数字化终端设备和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这是将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式教学的先决条件。这对于某些缺乏硬件条件的学生来讲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学校想办法协助学生解决。如开放学校机房等。再次,相对比于传统项目式教学,融入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自主学习过程,学生为每一节课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真正完成将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式教学的重大变革还需要学校、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作者简介]
关键词:技能竞赛;教学质量;问题分析
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随着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也把教育的视线转移到了培养学生掌握先进技能上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本文的重点也是放在了数控专业技能竞赛与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上。全国数控技能竞赛自从2004年第一次成功举办以来,为数控技术专业的技能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契机,探讨数控技能竞赛对数控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现阶段数控专业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要想认清楚技能竞赛与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技能竞赛对于教学有什么效果。笔者分析了技能竞赛的作用,并且围绕技能竞赛对于技能教学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找出技能教学与技能竞赛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必然关系。
一、技能竞赛的作用及意义
数控技能竞赛的特点分析:数控技能竞赛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含五轴、四轴),竞赛了涉及车床加工的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程序编制能力等,需要同学们根据考试题目进行设计,然后画出工程图,再进行车床加工,最后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数控专业的所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门课程知识点之间的整合,也让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在了一起。
技能竞赛是检验数控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首先,技能竞赛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创新,技能竞赛涉及所有的教师、学生,也覆盖了所有的院校,我国建立技能竞赛制度,实际上是对数控专业教学的一次检验,在技能竞赛中,也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教学实力,技能大赛也是培养和选拔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数控专业是一门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极强的专业,技能大赛正式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机会,也只有具有良好的教学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实验基地、后勤保障以及努力学习的学生,才能在大赛上脱颖而出,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技能大赛的成绩也是学校教学实力的体现。
全国各种级别和类型的数控技能竞赛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技能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就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数控高级技能人才是我国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快,数控技术被大量地应用于制造业,这也造成了我国数控技术人才出现大量地缺口。自2010年上半年,我国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值2420亿元,数控机床产量达到了94519台,我国已经成为了制造业大国,大约有7000万人从事制造业,占产业工人的50%以上,但是,只有5%具备高级技工及以上的技能水平,36%是中级技工,60%为初级技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控技能人才缺失是阻碍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通过数据分析技能竞赛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
笔者通过对某学校数控专业的学生实际发放问卷调查,实际发放了调查问卷126份,收回了98份问卷,其中参加数控技能大赛的学生有17人,调查问卷的内容包含了该学校学生对本专业的喜好、专业认知水平、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自学能力等很多方面,主要采用网上填写和现场调查两种方式。
如下图是这次调查的结果,其中横坐标代表待查题目的数量,纵坐标代表对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的比重,表格中,黑色代表参加培训但未参加竞赛的学生,灰色代表参加竞赛的学生。
■
结果表明:技能竞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技能竞赛对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数据分析也可以发现,参赛同学在专业认知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以及自学能力、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上都强于未参加竞赛的学生,另外,经过竞赛,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各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技能竞赛与教学质量效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另外,通过对这几位同学的跟踪调查显示,经历过数控技能竞赛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进入了制造业一线位置,还有很多学生在大公司里担任数控工程师,而未参加竞赛的学生大多在公司做文员工作,这也从侧面说明,技能竞赛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参与和未参与技能竞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成长效率验证:笔者通过对大量辅导学生竞赛的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技能竞赛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成长效率。技能竞赛不仅要求数控专业教师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也才能全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教师的水平是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中逐步提高的,经历过技能竞赛指导的教师必须经过下场实习,并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必要时还要请高级工程师进行讲座培训,这都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数控技能竞赛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技能竞赛教师需要组建特定的教师团队,教师在团队里互相学习,共同协作,极大提高了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与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将竞赛的优秀成果和优秀选手推荐给企业,加强教师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确保在数控技能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通过实践可以得出:技能竞赛为推动教师开展时间教学、提高技能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技能竞赛模式下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下的技能教学研究分析:通过对上述的数据分析可知,技能竞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既需要具备全面的、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也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技能竞技模式下的教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远比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另外,参加竞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结合,看清楚现阶段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今后的职业需求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效果。另一方面,技能竞赛模式下的教育有利于加强实训室的建设,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参加技能竞赛的学校对于实训实验室的建设比较看重,由于技能竞技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的平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最后,相比较传统教育模式,技能竞赛教育模式下更有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数控专业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双师型,技能竞赛也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大“双师型”队伍的壮大。
三、技能竞赛与当前数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与竞赛严重脱节
技能竞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基础技能,从而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加速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当前的问题是技能竞赛的准备不能很好地融入正常的教学模式当中。很多学校在确定参加数控技能竞赛的学生后,便让教学为技能竞赛让路,参加竞赛的学生往往不再进行其他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学生也往往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竞赛准备当中,这样即使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收益的也是少数的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这样对于整体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很好的效果,也偏离了技能竞赛的初衷。另外,技能竞赛的宗旨是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但目前很多学校出现了常规教学和技能竞赛实行分割管理,很多学校为了突出技能竞赛训练,提高竞赛的成绩,购置专用的设备,对竞赛选手“开小灶”,竞赛训练的内容、竞赛人员安排,以及设备方面都与常规教学分割管理,造成了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加重了参赛学校的负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点,其一,技能竞赛要求与国家指导性学习计划和教学大纲存在着偏差;其二,技能竞赛项目与国家职业鉴定的要求有偏差;其三,技能竞赛的要求与常规教学要求不一致,相比于常规教学标准较高。
2.竞赛指导教师的水平普遍偏低
很多学校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因为年纪等多种问题不愿意去指导参加竞赛的学生,指导教师总是集中在几个老师身上,他们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这样就造成学生水平发挥的不充分。
参考文献:
[1]黄银秀.职业技能竞赛与教学质量关系初探[J].科技视界,2013(4):13.
[2]陈兰丽,胡宏铎,李新生.技能竞赛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3(16):251-252.
[3]李媛媛.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的问题与建议[D].华东师范大学,2011.
[4]赵云.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1.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专业;多媒体教学:教学模式
引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在提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英语专业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对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主要以行为主义(behaviofism)、人本主义(humanism)、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等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其核心内容包括:人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这里的社会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微观意义上的社会);倡导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自我意识。该理论确认了学生、教师等方面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它们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习观等。
1.1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仍然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把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自己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是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是反思型从业者。
1.2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不是简单沿着记忆的流程进行。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在这个加工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想。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总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具有个性化、个人化的过程:学习的个人控制感是学习者产生并保持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是一个终身过程。
1.3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专业多媒体教学改革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促进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英语学科教学改革也无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学习者和教育者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信息源。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进行反思性教学,作反思型从业者,积极开展课程活动研究以提高教学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把反思界定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就教育而言,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并据此采取相应对策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是由一组活动构成的反思环。Bartlett认为反思过程由相互作用的六部分组成,即:观察(observation教师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教学活动)、破译(interpretation探索教学活动记录的意义)、内省(ntrospection教师重新思考固有的观念)、质疑(questioning寻求教学行为和固有观念之间的矛盾)、寻求替代fconsideration of altematives根据新的认识寻找新的方法替代与现有认识不符的教学行为1和调试(adaptation ofinstruction教师实施新的行动计划)。此六部分构成如图所示的反思环。
教学反思提供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观察、破译、内省、质疑、寻求替代和调试等环节开展课程活动研究并改进课程活动实践,培养和提高教学意识和教学执行能力。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与研究
多媒体英语专业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有利于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只是起组织、引导和释疑的作用,而学生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自己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
2.1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要求一交互性、辅、系统性、资料性和协作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信息的广泛性、评价的及时性和教学的交互性等特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多媒体教学课件应体现以下几点要求:转贴于
交互性。多媒体教学课件与一般的计算机辅助学课件相比应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有关问题,通过网上课件和教案进行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无疑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辅。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辅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同等重要。从辅助教师“教”的方面讲。因为教师主要是通过课件和教案实施教学所以在课件的内容上。应考虑能将所教知识充分传送给学生,要对知识进行精心的分析和组织,形式上还要形象直观、浅显易懂。达到临场授课的效果。
系统性。多媒体教学课件各课程之间以及每课程内部要形成一个系统,其内容要涵盖教学科目的所有内容领域,不能有遗漏。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综合掌握所学知识。
资料性。多媒体课件应满足学科齐全、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等要求,以适合不同级别的学生的需要以及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其目的在于能够为教师备课以及学生学习提供相关参考资料。
协作性。即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能满足和便于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这里。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2.2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课件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因此,课件主要应设置下列几项教学内容:内容提示、课程主体教学内容,参考文献资料及测试评价等。
(1)内容提示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提示内容。如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学习者必备知识和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简介等。这些提示性内容的罗列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目标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者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目的的建立。
(2)课程主体教学内容。从内容来看,主体教学内容给出学习每一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建议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总体来说,主体教学内容的这样选择和组织既能满足学习者主动性地位要求。也能体现教师的辅导地位。
(3)参考文献资料
多媒体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参考文献资料的内容涉及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能辅助学习者将当前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进行建构。相互联系的参考文献资料还具有一定的提示功能,可以引导学习者思考用那些知识来解决当前问题。
(4)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评价系统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一方面要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并控制学习进程。另一方面还应能自行评定学习行为。为此,课件应设置测试评价内容,在评价系统的支持下,测试评价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评定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者做出必要的指导。根据学习过程。测试评价内容可包括:课前测试、单元测试和课后总结测试的内容。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英语专业教学
建构主义多媒体英语专业教学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1情景教学模式
建构主认为,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尤其强调创造真实情境。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目前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佳工具,能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显现出艺术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相关教学资料进行剪辑整理并做成课件,让学习者不仅从文字上,还能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手段,身临其境般地了解相关知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和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演示型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投影、大屏幕(或学生桌上的显示器)是开展MCALL演示型课堂教学的主要设备。教师利用PowerPoint、Word或FrontPage编写简单的教学演示文稿,并利用这些软件中的插入、超级链接功能把声音、图表、剪贴画或其他相关文件插入或链接到演示文稿中。教师可以选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程软件,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Author ware、PowerPoint、Visual、Basic等软件工具自己动手制多媒体课件,利用电影、录音、录像以及网上资源作为辅助教材。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该模式常用于听说课和精读课。
3.3多媒体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应产生于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相互作用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交互功能。从而创造学习者最理想的意义建构环境。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直接从控制台主机中提取各种学习资料,按照课程总要求自主学习。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从整体上控制和协调课堂的学习活动。对教学内容不做详细讲解,只是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