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职业心理测试分析

时间:2023-07-02 09:42:34

导语:在职业心理测试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业心理测试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当前,青少年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引发的各种问题乃至违法现象日益增多和严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及各级领导的关注,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疏于问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追求

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比较高的理想和追求的,或者说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不是那种容易满足或者很容易丧失信心的人,而是情绪相对稳定、心态比较平和、不断发展和取得进步的人。在中职学校,许多教师一从学校毕业就分配到学校工作,生活安定,无大风大浪。教学上,教材十几年一成不变是常有的事,备课一次,终身使用。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而随意轻松地学习,教师更是照本宣科,毫无压力。如此年复一年的延续,少则五年八年,多则几十年,造成许多教师安于现状,心安理得,不思进取,没有理想和追求,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意志力不强,承受能力差

中职教师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尽管工资不算高,但医疗、住房等社会福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安定,相比很多企业职工的下岗现象,校园内却是风平浪静,无需承受下岗的压力,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无忧无虑的性情。时至今日,因受招生“并轨”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学校经济效益下滑,学校的生存受到严重挑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区的许多中职学校将进行机构精减,实行竞争上岗,一部分人员不可避免地被分流,相当一部分过去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都较好,用传统标准衡量较为优秀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却不能迅速地适应市场办学的需要,不能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出现迷茫、退缩甚至逃避的现象,甚至一些教师无奈地发出“我们将何去何从?”的感叹,流露出“机构改革使我下岗”的不满情绪,暴露出了情感脆弱、意志力不强、承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素质不强的弱点。

3.待遇偏低导致教师的职业优越感锐减

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许多教师愈来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尤其是招生并轨后失去了招生优势,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优越感锐减,从而产生不公平感,心态失去平衡。与此同时,生源素质的下滑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工作负荷超重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体力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加剧了教师的身心负担。据调查,70%左右的中职教师工作时间每天超过10小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量更大。这就造成了教师感到付出与待遇薪酬失调的失落感,从而缺乏优越感。

4.没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

在中职学校里,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健康的情感,这与教师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教师在社会上的处境等因素有关。特别是在老教师群体中,不少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挫折,导致了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当受到学校批评或不公平的待遇时,便产生了逆反心理,引起了极端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因而有较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主要表现为对学校和领导怀有对立和排斥的情绪,对自我的高度关注和过分强调他人的评价。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后很希望在专业上的某方面有所成就,但他所处的环境往往缺乏相应的条件,使他长期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就此认为自己这辈子一事无成,因此经常带着沉重的心情,这既影响了工作,也增加了精神上的压力。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心理问题。而还有一些教师则盲目乐观地对待挫折,当挫折到来时,不闻不问,或者强作欢笑。这种逃避的态度当然也是不健康的。

5.有“以我为中心”“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

目前,有许多教师在学生面前有意无意地带有“以我为中心”的“长官”意识,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许多教师认为,“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就应该按我说的去做”。相当一部分教师哪怕是自己的做法是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也不听取学生的意见,否则就认为是有损自己的权威;如果学生犯了错误,也不去了解其犯错误的原因,不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只是对其大加斥责,粗暴地对待学生;要是有哪个学生敢胆顶撞或冒犯自己,就会耿耿于怀或暴跳如雷,心理失去平衡。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主观上看,教师本身的消极人格特征以及认知偏差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另外,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淡薄也导致缺乏对自身心理的维护。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常抓不懈,渗透和贯穿于日常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之中。学校领导、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关注和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教师心理健康了,才谈得上学生的心理健康。

2.抓好学校硬件、软件建设,实施环境陶冶

学校的校容校貌等物质环境和校风校纪、人际关系等文化氛围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提高教师的凝聚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

学校可以根据教师身心健康状况及学校的日常工作安排,结合季节差异,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老少皆宜的职工气排球赛、老中青组合的门球赛、定点投篮等趣味性比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可以增强教职工的集体观念,促进教职工凝聚力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些活动可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精神充实。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学校可聘请心理专家到校开展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指导和帮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来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要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讲座,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添置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料以及指导用书供教师自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印发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材料,有效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和论文评选活动,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与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的基础。

5.给予教师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

学校领导除了关注教师的工作表现之外,还更应该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的职业生涯与一般的职业生涯不同,教师的职业生涯没有职位高低之分,除了在行政管理上有校长、科长之分外,无所谓升迁的问题,所有的教师身份都相同,始终如一,因而是种“无职业生涯的工作”。而在漫长的过程中,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等机会能给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给予教师继续深造的学习机会,有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处于职业生涯发展困境的教师从中摆脱出来,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只有从教师自身、学校、社会层面来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心理健康方面得到综合提升,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办学的需要,不断培养出身心健康、满足社会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中职生。

参考文献:

[1]唐雪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调整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7,(06):50-51.

第2篇

关键词 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

一、当前企业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特点剖析

1.企业离退休两种管理模式。其目的均在于搞好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最终达到国家统筹,社区管理的目标。(1)政府管理,社区服务。即有一级政府设立相应的机构,下设若干个分支机构,如老干部部、离退休人员管理委员会等,有严格的管理服务制度,相应的管理服务程序,具体的管理服务工作由社区按规定予以落实。(2)企业管理,主管部门落实。即企业依据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要求,由相应的部门落实好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2.离退休职工队伍的管理工作,影响到企业在岗职工的队伍。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离退休职工,可能涉及企业里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又需要及时处理。

3.离退休职工居住分散,给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带来非常大的难度。

4.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仍需不断推进和完善,过渡时期仍要以企业管理为主。尽管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目前仍存在着影响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的因素,制约着该项改革的推进。

二、大屯发电厂离退休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能为企业分忧解难。公司设有专门的离退休人员管理中心,并设有党总支,下设若干个党支部;在离退休人员中,按居住区域设立离退休人员行政小组,一些具体工作都能在管理中心得到解决和落实。如养老金的调整,每次都由政府部门进行。企业只要配合做好资料的提供和解释工作,离退休人员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又如离退休人员的医疗问题,我们拿出具体办法,协调离退休人员与医疗机构的关系,定期审核结算,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再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通过行政小组与社区配合调解,一般都能得到很好地解决。由于上下结合,共同参与管理服务,企业领导就可以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

2.管理服务与解决实际问题一道去做。从客观上讲,管理就是遇人遇事有人去管,服务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离退休人员居住分散,或年高体弱行动不便,一些实际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这就需要管理中心牵头,发挥行政小组的作用,协调各方力量,把问题解决好。如因病死亡,对企业来说不是大事,可对家庭而言,就是塌天的大事,我们配合家属,从商定丧事程序到丧葬费的结算,实行全程服务,家属都很满意。

3.我们充分结合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实际,把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与构建和谐社区相结合,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的管理服务工作。(1)对全厂离退休老同志和遗属的住址、联系电话、家庭和身体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制作发电厂离退休人员及遗属居住情况平面图;按居住地划分片区,引导老同志经常交流,自我管理;结合离退休老同志居住分散的实际,建立了“发电厂夕阳红”老年QQ群,通过网络拓展老同志的晚年活动空间,让老同志足不出户实现网上互动,及时了解厂里的动态,老同志的信息。(2)定期走访慰问,解决日常困难,加强与老同志的沟通与交流。每逢重大节日,走访慰问离休老干部老党员,把厂党委“政治上尊重老同志、思想上关心老同志、生活上照顾老同志、精神上关怀老同志”的宗旨,细化到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做好老同志的管理与服务工作。(3)定期召开离退休人员座谈会,向老同志通报发电厂安全生产等工作情况,并诚恳听取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了解企业的情况,更多地理解和支持发电厂党政的工作。(4)利用重大节日(五一、十一、春节)开展活动,一方面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次感情交流的机会。(5)做好信息宣传,营造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结合我厂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开展的各项活动和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进行总结调研撰写文章,反映离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彰显党委的关怀,营造尊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的对策建议

1.加快社区化管理的步伐。“企业办社会”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如果实行社区化管理和服务,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建立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服务的办法,使离退休人员从企业顺利进入社区。

2.努力增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作为企业要加强统筹谋划,立足长远,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来研究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坚持把退管工作放到大局工作中来思考,明确工作定位,积极发挥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作为我厂团结务实“加速器”、传承创新“助推器”、场所和谐“稳压器”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离退休队伍经验丰富、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力量。

3.与时俱进,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增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系统性。我们要深化工作内涵,适应新形势下离退休人员思想观念、生活需求、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要开辟工作路径,以社会资源为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将管理服务工作融入社区管理,为离退休老同志营造和谐舒适、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如引导组织居住在公司中心区的老同志参加老年大学、离休干部活动中心举办的课程学习、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同志的晚年生活。

离退休管理工作做好了,既能更好地安抚离退休职工,又能间接地做好在职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使他们安心工作,还能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

第3篇

【摘要】面对新课改教师压力普遍存在,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教师本人、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只有教师职业压力减小到最低程度,教学质量和效率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证和最大程度的提高,新课程改革也才会取得实质性效果。

教师职业压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面对由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威胁性情境或不良事件时,所出现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在我国,教改的深化给教师带来了新机遇,但面临压力因素及承载压力程度都大大增加,因而从新时期教师职业压力来源入手,寻求解决教师过重心理压力之方法。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来源

一般情况下,外在客观刺激越大,压力反弹越大。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通常表现在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教师自身因素。1.社会因素带来的教师职业压力。社会因素带来的教师职业压力主要表现在社会对高校教师角色期望太高,让教师备受压力。一方面教师所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本职工作关系到未来社会人才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工作质量都密切关注。另一方面,受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虽然高校教师教导学生不像教导初高中生那样严密,但是随着高校学生的毕业,教师面临的学生毕业考评指标对学生就业有很大关联,因而极易导致一些不良因素发生,使教师对学生“众口难调”,进而备受压力。同时,教师不仅是学生的传道者,还是国家公民、学校领导、纪律维护者及家长成员,教师承担着多个社会角色,很难同时兼顾。这些各个角色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高期望,高压力可想而知。2.学校因素带来的教师职业压力。学校因素带来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主要表现在新课改教学效果压力两方面。一方面,受新课改影响,要求高校教师要有高的教学效率,而近年来实施新课改,很多地方需要教师刻苦专研,很多之前的教学研究遭受摒弃,要求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同时,学校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依然是靠教学实验研究进行评价,忽视新课改与旧版个体差异及教师之间的差异性,没有一个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使教师难免有挫败感。3.教师自身因素带来的职业压力。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及教学规律多在新课改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新课改进行不断研究,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以适应课改、教改的需要。对教师自身素质来讲,新课改倡导的民主师生关系、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及教学应用技术的高科技化很难与传统高校教师相适应,而很多大学有名望的教师多是垂暮老人,虽然自身知识经验丰富,但与新课程很多要求运用现代技术时难以把握,但又不得不对新课改与之适应并运用,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参加教育培训及各种资格认证,使教师在新课改面前感到身心乏术。

二、新课改背景下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知,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职业压力来源内外均有,这就要求教师缓解压力不仅要依靠自身努力解决,而且还要依靠外界配合协调沟通解决。1.社会对教师的大力支持。本文认为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大力支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虽然近年来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仍与教师所付出不相适应,这就要求社会还要对教师社会经济地位进行大力改革,包括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环境、提供激励政策等等来支持教师工作,提高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及满意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社会媒介提高教师形象,多数教师认为教师这个角色在公众形象与事实形象不符,这就需要媒介对教师进行积极报道,改变社会对教师的片面认识,加大教师职业宣传,使“尊师重道”深入人心,使教师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尊重。2.进行学校教师管理改革。学校对高校教师管理的不当是教师工作不满意根源之一,因而学校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教师发展需要。一方面加强教师教学研究时间管理,让教师在研究工作中与授课时间能统筹安排,教师研究工作有轻重缓急之道;另一方面改进学校对教师片面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包含教师自身能力、新旧课改差异等等。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出台一些相应的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条令,如两月一次年级运动,学期一次教师茶话会等等,从生活上与工作上来进行互配心理压力缓解。3.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技能。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自我,对所承担的角色要有充分的认知;其次要正视压力来源,以不断有意识地观察工作环境、反省失误、寻n瘓_J椊_n瘂求帮助等等来主动缓解压力;在次要直面新课改,勇于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通过自我专研与教育培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快速适应新课改教学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注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能让教师在行动中获取处理复杂的、不确定情景的知识和能力,有利于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予教学和积极发展专业,使之在课改下能兴致盎然地工作。

参考文献

[1]姚立新.教师压力管理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丁凤琴,马会梅.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

[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

第4篇

关键词:犯罪心理测试;伦理;途径

犯罪心理测试是在一定的社会人际关系中进行的一种社会心理测试。因此,在实测过程中,除了心理科学的考虑外,主试必须考虑到足够的伦理学问题。不同于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犯罪心理测试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活动,把特殊的人(如犯罪嫌疑人或其他可疑人员)作为测试对象,不可避免地涉及人与人之间相对特殊的伦理关系[1]。广义的伦理贯穿犯罪心理测试的整个过程,包括测试前的准备活动、具体的测试过程以及测试结果使用等方面。

一、犯罪心理测试中的伦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义伦理准则并不是本学科所特有的,而是所有科学研究主试需要遵循的学术伦理和道德,譬如不篡改数据、维持数据的真实可信等[2]。而笔者所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伦理,即在犯罪心理测试进行过程中,主试与测试对象互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则。总体上讲,国内学术界已经意识到犯罪心理测试过程中伦理规则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多种因素,伦理原则落实起来仍有较多不足。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在测试过程中一些主试并没有将伦理问题上升到足够的重视高度;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伦理往往是模棱两可的,不同犯罪心理测试主试可能对同一伦理规则有不同的理解。而在制度顶层设计方面,国内机构并没有普遍制定或公布正式的行为规范,指出哪些专业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不被认可。认识分歧、制度缺乏是目前国内犯罪心理测试工作忽视伦理问题的两个重要原因,而前者尤为突出。统一的伦理规范有助于建立有效的伦理审查机制,也有利于其发挥作用。例如,犯罪心理测试中一般要征求测试对象参与测试的意愿,这个原则没有很大的争议。即便是对所谓的犯罪嫌疑人,采取不道德甚至非法的手段强迫其接受测试也是不被法律许可的。自愿的前提是参与者必须知情,了解测试目的和过程,这要求主试必须履行充分的告知义务。然而,现实测试中存在两种例外情形。首先,某些测试采取隐秘的方式,并不告知参与者,比如主试隐瞒身份参与某种测试,采取观察或者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倘若告知测试对象,那么很有可能测试无法进行。这是犯罪心理测试中科学要求与伦理要求的冲突。因而要求主试在具体的测试中合理权衡,在与测试对象互动中互相妥协,在没有严重影响测试对象的权利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隐瞒测试过程,或者测试后给予参与者一定的说明或补偿。可见,伦理规则并非绝对化、统一化的,而是要求主试有高超的智慧和良好的道德,将科学要求和伦理要求在测试实践中统一起来。此外,主试需要区分欺骗和必要的技巧。在犯罪心理测试中,如果直接介绍测试的计划是“了解你嫌疑程度有多大”,这样,测试对象就会倾向于调整他们的回答和行为,以显得不存在犯罪嫌疑。采用一定的技巧,不代表就是恶意的欺骗,但同时能测试回答的效度和信度,不失为一项合理的选择。其次,有案例显示,即使测试对象知情,但仍有可能不同意参与测试。笔者认为,原则上主试需要尊重测试对象的选择,不得强迫他们参与测试。但是,考虑到“自愿”作为测试对象的一项权利,基于权利的可让渡性,主试可以采用其他合理手段使测试对象同意参与,比如给予物质补偿或者心理抚慰。同样的道理,心理测试不能对测试对象有害。尽管没有人在原则上反对该伦理,但是完全遵守这条规则是相当困难的。测试的目的是通过选取样本,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样本资料,从中发现、证伪或验证某种现象。测试设计不当、提问有失礼貌都有可能伤害测试对象。除了这种可能的显性伤害外,“测试”本身作为一种生活介入因素,即可能对测试对象产生隐性不良影响。在测试实践中,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限制,主试不可能预料所有后果,但伦理规则还是要求主试永远提高警觉,不断自问是否会对测试对象造成伤害。在伤害不可避免时,亦要权衡测试活动的重要性及相对的危害性[3]。

二、提高犯罪心理测试主试伦理水平的途径

根据以人为本的伦理学学说,犯罪心理测试中的伦理可以分为两部分加以论述:其一是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所必须遵循的实事求是、严谨审慎的一般伦理原则;其二是作为以人为测试对象的犯罪心理测试主试所必须遵守的特殊道德原则。提高犯罪心理测试主试伦理意识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应用制度化设计,明确犯罪心理测试主试的一般伦理范畴

通过加强行业管理顶层设计,努力做到在犯罪心理测试活动中,主试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大多数主试都能够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测试中采取诚实客观的态度,力图报告事实。然而,由于受到测试仪器、测试方法或者主试自身的期待心理,有的人可能无意地歪曲了事实。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歪曲其实是可以通过科学家严格谨慎的测试态度来消除的。在测试过程中必须力求精细、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得出结论时务必仔细核对、小心谨慎,容不得半点大意。唯有如此,心理测试才能真正客观、准确。

(二)重视针对被试的伦理原则的落实

犯罪心理测试以人的生理心理为测试对象,以人为被试,为犯罪心理测试带来诸多不容忽视的伦理问题。涉及被试人员的犯罪心理测试必须遵循以下伦理原则。

1.切实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切实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这一原则要求被试有权利了解测试目的和内容,并仅在自愿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测试。主试在测试进行之前必须如实告知被试测试的目的、程序以及测试所具有的特点,包括那些可能导致有害影响的部分。即使这种告知可能影响被试乐意参与测试的程度,主试也要如实履行这项义务。

2.保障被试在测试中途有退出的自由

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这一原则要求主试必须尊重被试的自由选择,允许被试在任何时候放弃或退出测试,被试应当被告知自己有权利随时选择放弃测试。

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保护被试免遭伤害这一原则要求主试在测试进行时和测试完成后,都必须确保被试不会因为测试而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在测试过程中,主试必须对被试的状态保持密切注意。因为即使是最缜密、危险程度最小的测试计划都可能产生未曾预料的后果,所以主试应当随时准备向被试提供帮助和建议。

4.保密原则

所谓保密原则就是指在未经被试许可的条件下,主试不应泄露被试在测试中的任何表现,尤其是被试的个人信息。保密原则看上去简单易行,但实际执行时却有可能遇到道德的两难境地。比如,在测试中发现某个被试患有明显的抑郁症却从未得到治疗,主试究竟应该遵守保密原则而忽视被试可能遭受的潜在伤害,还是应该打破保密原则将情况告知专业临床心理专家以促进被试心理安全?在这种两难境地下,主试必须进行衡量:到底哪个道德准则更为重要?如果主试坚持对该被试进行治疗,他可能会怀疑主试侵犯了他的隐私,因而会产生持久的愤怒和不信任;如果主试选择遵循保密准则,那么该被试就会处于严重的抑郁状态而不接受任何治疗。如此看来,保护被试免遭伤害比坚守保密原则更加重要。因此,犯罪心理测试的伦理规范必须建立在实效的基础上,即主试必须首先做到最好地保护被试,然后才考虑如何完成一项有意义且有效的测试。这就是科学测试有效性与道德伦理的统一。

总之,我们务必要重视对犯罪心理测试主试行为进行伦理心理学解剖分析,加强犯罪心理测试主试个体道德规范,对犯罪心理测试主试道德培育的建言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本文是一次从现代伦理学视角探讨犯罪心理测试职业伦理的尝试。

[1] 谈际尊. “科学伦理”研究范式的转换[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 02.

[2] 尚东涛. 技术伦理的效应限度因试解[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 05.

第5篇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有个体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团体心理档案是在学生个体资料的基础上,对各个类别、层次的学生团体做出的归纳分析。在这里主要探讨以专业班级为主的心理档案管理的规范问题。

1 创设“个性化”学生成长轨迹档案

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的记录往往局限于学生基本资料,学生心理档案也流于形式,记录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而反映学生团体心理即共性心理档案没有受到重视,对于创设“个性化”的学生档案也缺乏尝试。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学生档案建设的个性化改革。

1.1 亲自记录心路历程。建立学生“个性化”的档案,是丰富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一个有效途径。现代的学生喜欢求新求奇,通过创设个性化的心理档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档案建立的积极踊跃性。行之有效的方式,诸如可以让学生写“自我传记”,这样的传记写作使人人都有话说,而且比单纯的个人简历要生动形象得多,学生也乐意去写。主题可以定为“我的家庭”、“我的童年”、“我的梦想”等。这些主题自传写作经过收集分析后,可以成为掌握学生心理的重要借鉴资料。还可以以“班级日记”的形式为学生团体心理展示提供较好途径,记录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就一个话题进行各抒己见,如对今天某一门课程、某一课堂、某一专业问题进行日记式的讨论,也可以记录自己的心情和对生活某一现象进行评论,等等,甚至也可以把自己想说的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自传写作和“班级日记”还能反映学生的写作文采,对于文采飞扬的学生可以适当引导其向这类相关职业发展。还有一些图“话”结合的日记,也表现了学生的多才多艺,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

当然,这些一手资料需要相对保密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才能保证学生内心独白和“小秘密”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因此,这些资料最好局限在小团体内保存。

1.2 接受心理测试资料的保存。心理测试是高校建立心理档案的常用方法和主要方法之一。大部分的心理测试需要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凭着第一反应进行测试。一些杂志网络登载的测试多半带有娱乐性质,需要去伪存真。科学的测试必须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编制的测试,包括智力、性格、就业等的专业测试题目。从测试的结果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心态、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等信息。目前高校广泛使用的心理测试量表有:人格测量表如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试(16PF)、智力测量表如韦氏智力测验、心理健康量表如90症状清单(SCL-90)、心理状态测量量表如情商(EQ)测试等。

事实上,一些企业的心理测试也适用于高校学生。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性格的认识。性格测试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并有利于根据将来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性格改变,以利于自己将来的就业择业和长足的发展。

心理测试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参与指导测试的教师要专业,严格控制测试的时间,规范测试量表的及时回收和保证测试结果的保密等。只有这样严格程序和结果,才能保证测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3 辅导员心理咨询和访谈。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辅导员心理咨询制度和访谈制度。在规定时间或者一个学期,对每个学生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和心理困惑的了解。对于这种程式化的咨询方式,可以进行更加“人性化”的改变。诸如,辅导员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和心态与学生交流,不刻意创设交流场景,可以在校园偶遇的情况下,或者在班级公共活动时,或者以茶话会的形式进行自由畅谈。通过与学生的一些交流,记录反映学生个性如兴趣、性格等方面的资料。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心理一般不会刻意设防,便于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对于敏感学生,要倍加关注,必要时不仅需要进行咨询访谈,还需要特殊关照和治疗。

1.4 教师与学生交流中记录学生心理和思想。这里的教师主要指专业任课教师。除了辅导员之外,学生接触频繁的就是专业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掌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状况。交流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间聊天等方式,初步判断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和擅长与否。经过长期积累,这些档案经过分析,可以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指导,扬长避短,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取向有极其宝贵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1.5 现代技术下的网络资源档案。学生心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利用现代技术可以较及时跟踪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而且现代技术的普及,为高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引进计算机和网络先进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计算机软件式学生心理档案。这是一种现代化电子动态心理档案,可以长久保存学生心理档案。

发达的网络使学生多数爱“宅”在网络上,面对面的交流正在被网络交流取代。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创设心理档案记录平台。这种聊天主要指可以以院系、专业、班级为单位建立起来的聊天群,如QQ群。在虚拟网络空间,学生容易抛弃一些思想包袱,畅所欲言。人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更善于调节心情,缓解一些心理压力与问题。所以这种网络聊天不仅可以作为心理档案的来源,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在这种团体公开状态下参照其他同学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多样化的观点,自我反省,改变一些固有的观念和心理,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微信弥补了QQ聊天的一些不足,可以在朋友圈里进行资源分享,在微信群里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分享交流的内容也能够发现一些学生心理趋向及性格特征。像对于各种类别:时事新闻、精美小品文、文化知识、心灵鸡汤、养生保健、美景旅游等关注度的差异,反映了学生个人兴趣存在的差异。这些都为团体档案的建立提供了宝贵资料。

2 学生心理档案的作用

2.1 学生心理成长印记的宝贵资料。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长期离家住校的学生,独立性、自立性更强。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监督,辅导员和教师自然成了监督、了解学生的最密切的“朋友”。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倾诉都是宝贵的资料,需要及时记录成纸质或电子的资料存档。“班级日记”因为要时时记,天天记,所以比较细致完整记录学生心理的成长轨迹。同时这些宝贵的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业取向,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2.2 学校管理可资借鉴的资料。通过心理档案,可以较为科学有效地判断和发现学生在高校中心理和生活学习上的突出问题和困惑。再通过剖析,挖掘具有研究价值的材料数据,对学生工作管理的量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现在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十分重要,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方向和就业范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3 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在心理档案中发现的一些特殊群体,如特困生、单亲家庭的学生或者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学生,他们心理往往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给予这些特殊学生群体以特殊的关照、指导和干预,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4 探讨树立健康心理的可靠参考资料。学生心理档案比较特殊,不像其他文件资料,除了学生的基本信息以外,需要定期更新,一个学期或者一年进行一次更新测试,形成流动性档案。尤其对团体档案的观察,可以通过档案中反映学生的共同心理来制定健康心理培养方案。所以,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心理教育者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第6篇

1.研究工具。

测试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该量表的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没有(1分)~严重(5分),被试的总分和各因子的得分反映其心理健康水平。

2.统计方法。

本次2013级学生心理测试采用心海心理测试系统进行网上集体施测的方法,根据测试数据利用SPSS16.0及心理测试系统的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根据4488份问卷中各量表项目均完整者的问卷,计算被调查对象SCL-90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作为判断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高职学生SCL-90各项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在0~1.99分之间,表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

三、讨论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取得了比较全面的高职学生心理状况信息,为今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相比之下,高职学生中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的问题比较明显。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对策。

1.以心理调研结果为指导,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此次心理测试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需要在工作中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活动,提升其心理健康素质。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问题在2013级学生中表现的比价明显,需要在课程、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其他心理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内容进行知识的普及和技巧的传授。

2.以课程和活动为载体,立体化渗透心理健康理念。

(1)以心理课程为主,全覆盖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我校的心理课程体系是包括1门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2门选修课《经典心理电影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在内的心理课程,通过心理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大学生不断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素质。(2)以心理活动为辅,多途径培养心理健康意识。以5.25心理健康月为主要平台和契机,以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为主要抓手,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和各个院系的分协会的功能,并依托心协成员组织丰富多彩的典型活动。如5.25心理健康文化节(包括心运会、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等)、心理剧大赛、团体心理辅导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竞赛中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协作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不断提升心理素质。

3.以心理教育、辅导、干预为抓手,层级化推进心理健康帮助。

(1)心理教育预防心理问题。①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学生心理活动,有效预防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课程和学生心理活动两个载体,可以做到全覆盖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多途径培养心理健康意识,立体化渗透心理健康理念,这些举措都将有效地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②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每年对大一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完善新生心理档案,档案中记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测试结果以及个别危机干预记录。学生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也可看个人的心理健康档案,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面对现实,积极进取。(2)心理辅导解决心理困扰。针对学生心理困扰,要切实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及时解决心理困难学生的心理困扰。积极开展针对学生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辅导,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科医院就诊。对问题学生的特殊情况要做到及时反馈,建立与院系、辅导员的双向反馈,必要时还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保证来访者的安全。(3)心理干预化解心理危机。针对学生心理危机,高职院校需继续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保障学生安全。建立信息传输和心理危机干预行动快速反应的制度和机制的有利于继续完善我校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保障学生安全、维护学校稳定。我们在对相关老师和学生干部做好培训以使其能够迅速、准确地发现心理危机状况的基础上,我们已制定天津职业大学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流程图》及《天津职业大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和力量,以使大家更加准确地了解我校危机干预中自己的职责及如何更好地保证危机干预信息的传输。此外,我们还将对进行危机干预的同学进行及时跟踪与记录,并做到干预情况及学生现状及时上报。对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的、院系上报的心理危机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联合院系一起做好危机学生后续的休学、关注、咨询、转介等工作。

四、结束语

第7篇

小伙应聘不是A型血意外落选

“想不到招聘还要查血型、做心理测试,这单位的要求也太奇怪了!”对于这次面试,小刘很是诧异。

“你通过了我们的面试,请到医院检查下血型,并把血型结果带来。”面试过后一周左右,小刘接到了招聘单位的电话,“这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还是照做了。”拿到血型结果送到招聘单位后,他又被要求做了一份心理测试,“我工作这几年,前前后后也面试了好几份工作,还是第一次遇到有这样特殊需求的,我们同学中也没有听说过。”最终,小刘等到了结果,他没有被录用,原因是他的血型与该单位要求的血型不一致。“我是B型血,他们要求的是A型血,他们的解释是,这个岗位不但要求录用者的智商,更要求情商和团队协作能力,而A型血的人情商、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都比较强。”小刘耸了耸肩无奈地表示。

脑科医院专家招聘查血型第一次听说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徐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用人单位招人要测血型,他也是第一次听说,“做心理测试的是有的,比如医学院招收研究生时,就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因有的学生的性格不适合从事医生这个职业。”

不过,徐曙也表示,即是招聘时做心理测试,用人单位更多的还是采取筛查型的测试,目的是发现拟招聘的人是否有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质等,“这些心理问题,非专业人员是很难看出来的,用人单位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招聘的人不出问题。”

权威说法心理素质好不是最易成功

“曾有一位大学教授,在招研究生之前向我咨询,通过心理测试,能否招到心理素质过硬的人,而且能够认识自己的问题,不断进取,对工作认真负责。”徐曙笑道,其实,真正心理素质好的人,这个教授也未必会要。

徐曙举例解释道:“比如3个学生在上课时讲话,遭到了老师的批评,他们的反应肯定是各不相同。甲会觉得内疚,从而认真听讲;乙会非常生气,心里想:‘你讲的我都会,你不仅浪费我的时间,还浪费我的生命!’丙则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对老师的话置之不理。”徐曙分析道,这三类人中,甲有进取心,但最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乙有攻击性,性格冲动;丙是心理调节最好的,也就是很多人希望招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人,但是进取心不足。

所以,徐曙指出,实际工作中,甲那样的人是最容易成功的,这类人自我要求高,但是有强迫性和焦虑,心理素质不过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中大医院专家更倾向于性格的测定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表示,他更倾向于对性格的测定,“我们一般将性格分A型、B型和M型性格,但是,A型性格和A型血人的性格完全不是一回事。”

据袁勇贵介绍,A型性格的人要强、做事雷厉风行,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B型性格的人得过且过,对自己要求不高,对于安排他做的事,他也能做好,没人要求时做事拖沓;M型性格的人比较要强,但没有到A型性格那样登峰造极的地步。袁勇贵认,从事财务、基础研究等要求非常细心的工作的人,最好是A型性格的,一般领导也喜欢A型性格的人,但是,这类人的性格对其健康不利,由于性子急,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长期的焦虑则会导致溃疡病的高发。“判定一个人是何种性格,可以通过行量表来测定。”

Tips:关于血型,有此一说

A型 崇尚完美主义者

A型血特征:有牺牲奉献精神,具有协调性,积极服务别人,重视周遭气氛。

A型血人的气质表现属于优秀,他们的许多优点:诚实、努力、向上;归属意识极强,具有很强的伦理感和洁身自好的意识;具有办事一丝不苟的精神;踏实稳重,从来不做越轨的事情;具有很强的忍耐力及牺牲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等等。

A型血人还具有一种不断努力改变环境的细腻性格,非常擅长做细致的工作。他们能够非常迅速地了解外界事物,并且主观能动地去改造环境,巧妙地使环境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被动地适应环境。

B型 充满感情的行动家

B型血特征:个性爽朗、没心眼、有同情心,爱好横向关系的拓展。

B型血人的长处有:考虑问题时非常大胆,不拘泥于传统和习惯;头脑灵活,富有创造性;目光远大;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天生善于交际;人诚实,不善撒谎,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不存偏见;办事干净利落,判断事物非常迅速;热心工作等等。他们习惯于一边行动一边总结,有时可以屡屡摆脱困境而得以顺利进行,但有时又由于过于自作主张,不太听取别人意见。

B型血人意志不够坚强,顺利时尚可,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就会发生动摇。

O型 现实浪漫主义者

O型血特征:洞悉全盘大局后采取行动。对善意、恶意很敏感,以信赖感主轴,有很彻底的同伴意识,喜欢成群结党。

O型血人具有英雄型的气质,表现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有理想,有雄心,有坚定的信念;争强好胜,死不服输;我行我素,刚愎自用;具有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等等。

O型人自信心强,一经下定决心,从不反悔。这种特点也导致了O型人固执己见、性情倔强而不能正确评价他人,不善于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过于自信造成缺乏谦让的态度。此外,O型人以理智主很少受感情支配,他们不愿意从事那些自己在不在都没关系的工作,对于不担负什么责任的简单操作不感兴趣。

AB型 充满矛盾的自信家

AB型血特征:天生和平主义者,热心做一些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或了公众的事而奔波。行动尖锐,常被视异类。

AB型血人,由于兼具A型血和B型血的遗传因子,所以AB型人的头脑总会不断地进行A型人与B型人之间的争论。他们头脑里总是不断地进行各种对话,多角度的思考方法、善于分析批判的才能,以及喜好空想的倾向,正是不断进行自我对话的产物。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心理;调整策略

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为适应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自1999年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当前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的重要力量。在目前严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而作为依托母体品牌优势的独立学院来说,由于其自身办学体制的特殊性,其毕业生不仅受到了正规院校的误解,同时还受到了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普遍歧视,无形中给独立学院的大学毕业生们增加了更大的心理负担。因此,研究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探索出一套促进独立学院学生良好就业心态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于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推进学校健康协调发展乃至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2011届及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测试为例,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分析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特点,探讨了培育独立学院大学生良好就业心态的途径。

一、就业心理状况调查

2011年6月10日,我们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的282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网上心理测试,其中,女生177人,占被试人数的62.1%,男生105人,占被试人数的37.9%。在参加网上心理测试的系部中,机电系33人,资土系56人,信息系65人,经管系85人,文法系43人;理工类有154人,占被试人数的54%,文史类有128人,占被试人数的46%。

2012年6月21日,我们对泰山科技学院的316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网上心理测试,其中,女生167人,占被试人数的52.8%,男生149人,占被试人数的47.2%。在参加网上心理测试的系部中,机电系43人,资土系64人,信息系50人,经管系93人,文法系66人;理工类有157人,占被试人数的49.6%,文史类有159人,占被试人数的50.4%。

与此同时,我们对泰安市高校中设有独立学院的兄弟单位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测试,在发放的500份调查问卷中,收回有效问卷430份,占实测人数的86.0%。其中,男生176人,占有效问卷的40.9%,女生254人,占有效问卷的59.1%;理工类有210工人,占有效问卷的48.8%,文史类有220人,占有效问卷的51.2%。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

在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的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试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虽然复杂多样,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但总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就业时同时具备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

大学生在就业时心理经常出现两种矛盾,一种是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另一种是自负,过高的估计了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无论哪一种情况,最终都会使学生受到伤害。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属于本科三批,与本科一批和二批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技不如人,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尤其是在与本科一批和二批的学生同台竞技时,总会底气不足,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另外,据调查了解,有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表示不招“三本”的学生,在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时也有此种现象,在2012年的研究生考试中,也首次出现了部分高校将“三本”学生拒之门外的现象。因此,一些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有自卑心理,不敢正视现实,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长处,失去了求职的勇气和信心,陷入了自怨自艾的不良情绪中无力自拔。

自负实际上是自大,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在就业时,有的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认为自己具备种种优势,有着优越于常人的一种自信。如一些专业较好,在学校中表现比较突出或者多次获得过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学生则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的面对现实环境,一味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考虑问题,以为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才高八斗,任何工作都可以游刃有余,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四处吹嘘,结果往往不能自圆其说,最终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徒留遗憾。

2.攀比心理

大学生毕业时平均年龄在22周岁到23周岁之间,这些青年学生血气方刚、争强好胜,这就使他们在就业时有一些错误的心理导向,如虚荣心和盲目攀比的心理,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就业中,有些学生凭借各种有利条件如自身条件、家庭条件等能找到理想的岗位,他们在同学中经常吹嘘自己工作收入高、待遇好、前途广、社会地位优越等,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平衡感,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来进行超越。因此在找工作时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职业发展等因素,只是一味的想要超越别人,结果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得不偿失。

转贴于

3.就业心理期望与现实落差较大,有失落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一直深入人心,铸就了很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这种“精英情结”促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较高的期望值,人为的设置了就业方向性的禁锢,如非大城市不去、非外企不去、非高收入不去等。

独立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多是当前市场需求较热门的专业,专业选择的导向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费较高,因此,学生及其家长总期望高额的教育投入能获得良好的就业前景。对于就业,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因而,大量毕业生对大型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连年升温,始终不减。他们希望能够到条件好、收入高、起点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对不符合自己期望值的单位则一概否定、不屑一顾。

但是,在目前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会面临种种困境,比如,正规院校的不认可,社会的不认可,用人单位的不认可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给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当头一棒,使他们美好的愿望落空。可是,即使面临就业困境,他们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对一些虽有发展前途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不屑一顾,对于西部城市和偏远山区更是少有人问津,结果“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经常发生,择业行为与实际情况出现极大偏差。

4.严重的依赖心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炼,也缺少社会经验,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和独立意识,在关键时刻个人不能进行独立的决策。有些毕业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供需见面会,或者参加了但不能独立做出是否签约的决定,需要依靠父母或亲朋好友的判断。有些毕业生甚至参加供需见面会也要由家长全程陪同并全盘决定,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另外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自己不去找工作,一味地等、靠。等学校把用人单位请进来,靠家长四处奔走,托关系走后门,当父母和亲朋的四处奔波毫无成效或者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5.严重的焦虑和烦躁心理

近几年来,由于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07年全国有495万大学毕业生,2008年有559万,2009年有611万,2010年有631万,2011年有660万,2012年有680万,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独立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焦虑心理和烦躁心理是非常突出的表现。

焦虑心理是指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过分紧张、忧虑不安和对未来不可计划和预知的消极情绪体验。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反应,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焦虑。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的学生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中,个人前途与就业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而且压力随着年级增高而逐渐上升。有近三成的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对未来感到焦虑,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再加上有些媒体经常在网络及报纸上发表大学生工作不好找,毕业即失业,求职不成走入极端等负面新闻,引起了大学生对就业的焦虑甚至恐慌。

还有一些学生在就业时容易产生烦躁心理,整个就业期精神亢奋,心急如焚,既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稳定下来,又担心在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匆匆签约会上当受骗追悔莫及,另外还担心过早签约会错过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他们的就业心理出现了互相矛盾的一面,“这山望着那山高”,由此造成了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患得患失。

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整

大学生参与就业,是大学生活的一种必然归属,也是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是正常的,由于就业压力较大,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关键是应当如何调整才能使我们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在同专业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大学生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参与社会竞争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敲门砖是个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三本”学生,与正规院校毕业生进行竞争时已经处于不利地位,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是不会获得用人单位的赏识的,即使个人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也不可能获得施展的机会。

2.正确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更是不容乐观,“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更加突出。可以说,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面对着交织在一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经受着对自己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大有破釜沉舟之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此在求职之初他们精力充沛,信心十足,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可是,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深受苦闷、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提高自己。因此,遇到挫折时,我们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正确对待,分析失败原因,调整求职策略,提高自己抗挫折、抗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因一次或几次的失败气馁悲观,以便最后获得成功。

3.接受客观现实,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面临着社会结构性的一种调整,面临着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激烈的就业竞争在所难免,以前那种寄希望于政府、学校及家庭,希望依靠外在力量为大学生的未来铺路的观念应该被彻底抛弃。应正确的认识客观现实,脚踏实地的依靠自己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捕捉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创造一份美好的未来。

同时,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择业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现实因素,如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眼光应放长远一些,认真考虑职业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在选择职业时,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客观情况,了解自己的实际需要,对于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全局认识,要进行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自己一个合适的职业定位。

4.把握机遇,促进就业人格完善

第9篇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55)

摘要: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近年来得到了普遍推广,各院校越来越重视唤醒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自觉,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求改善自我的行为。职业生涯教育在上述方面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惑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有效提升职业生涯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46-04

作者简介:武文(1966—),男,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开发与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2014年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现代职业教育素质培养与评价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际协研GZ2014-007)

20世纪初,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引入我国。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出现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后,各高校才意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高职学生在生源和社会认知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就业,开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就更加明显。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持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针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设计。著名管理学家王一敏指出:“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换言之,就是指个体为未来职业发展所作的策划和准备。高职教育是就业导向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强调其面向社会职业的属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年轻一代实现职业化,其意义不仅限于适应现实职业工作需要的技能训练或工作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发展,为终身从事职业工作并通过创造职业成就进而实现自我奠定基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主动依照不同的性格特征塑造职业个性,自觉调整学习和生活,为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认识自我,即通过运用一定的工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测量,主要针对价值观、兴趣、智力或能力、性格等做心理测试,结合个人的自我感受进行个案分析,力求引导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第二部分是认识职业,通过对目标职业工作特征的归纳和分析,引导学生对从业者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和节奏有所认识;第三部分是进行个性化的规划和设计,面向职业发展,依据自我认知,进行富有个人特色的职业发展个人规划,形成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案。如下页图1所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通过个人兴趣与职业分类内容、个人人格与职业特质、个人价值观与职业报酬率、个人能力与职业所需要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自我现状与理想职业所需品质的差距,找出职业生涯提升每一步重点解决的问题,对未来个人心理品质发展进行科学的设计。

为了科学地开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些社会专业机构、专门开发了大学生职业性向测试系统。比如北森生涯(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吉讯职业测试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CareerSky测评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引入可以辅助大学生进行个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学的解析。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心理测量学的知识基础,经过一定的专门培训,相对客观、全面地结合测量环境变量,对测量结果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以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测试系统是一个量表、一个工具,更关键的是测试后的数据分析和测试结论的解析,需要较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支撑,更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系统

为了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各院校普遍开设公共课程“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系统规范的课程管理和课程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因承担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机构不同,作为公共课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院校就业部门主导,作为就业教育的一部分,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一起,构成专门服务于学生就业和就业后职业生涯的系列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指导体系中的一门实用课程;第二种形式是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为主,作为思想品德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整合为一个大系统,从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人格塑造的角度开展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思想品德教育系统中的一门辅助课程;第三种形式则是与具体专业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品德教育的一门拓展课程。不同的课程归属有不同的理解角度,也因其所归属的课程系统不同,课时量和教学时序也各不相同,不同院校间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色。

(三)规划竞赛和榜样提升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为大学生提供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范例,各级人力资源机构或者大学生就业机构,组织了大量的不同规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一批优秀的大学生经过自我测评、选择目标职业,并进行多渠道的职业认知,开展职业人物访谈,进行深度分析,设计个性化的生涯发展路径,形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作品。通过作品展示、职业情景剧表演、现场回答问题等环节来呈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未来职业发展历程。各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不仅激励了规划者本人,还为后续规划者提供了技术路径和榜样。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集中展示,也是日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提升。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

作为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在就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从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出发,找到自己独特的就业定位,并走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是高职学生在接受系统专业教育的同时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大体分为几种形式:一是建立职业指导咨询室,接受大学生职业问题咨询,进行个案问题的指导;二是开设公共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开展职业生涯系统教育;三是举办不同层次的职业生涯比赛,推出优秀的生涯教育作品。

通过大面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对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成长的认识水平,引发了学生个人对品质与职业要求之间关系的理性思考,唤醒了学生的职业自觉。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学生学会了应用职业测评系统进行自我测评,掌握基本的职业适应度分析技术和自我生涯规划的方法,同时,提高了专业学习和参与各类活动的自主选择、自我调节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大学生人格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师资培训和培养工作,组织参加社会举办的专门培训,有条件的学院还邀请相应的培训机构,在校内开展专门培训。比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曾与北森生涯(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师(TTT)培训,组织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培训、全球生涯教练认证(BCC)培训、团体辅导认证(GCT)培训、学生服务技术(SST)培训等。经过系统培训,初步形成了一支相对专业的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

(二)困惑与误区

首先,心理测试工具化。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认识自我是基础模块,即通过一定的技术引导和心理测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我的相关心理特征和状态。在这个过程普遍采用专业公司开发的测评系统。这些测评系统大体属于心理测评工具。测评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几个困难或偏差。一是由于教学环境因素和学校文化因素、专业特征以及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致使测试的环境较难控制,测试过程准确性受到影响;二是开展生涯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心理学理论欠缺且心理测量临床处置专业性不高,在对测试结果进行解析的环节中对测试中的各种影响因子统合分析能力不足,导致测试结果偏差;三是在课堂环境或学生自然状态下测试,学生很容易将自我的“期待特征”和“现实特征”在具体测试问题上产生混淆,测试出来的可能是自我的期待或自我感觉,测评结果不够客观准确。总之,自我测评借用心理测试工具,测试环境变量控制和测试结果的解析过程的专业性受到心理学专家的质疑,心理测试趋于工具化致使自我认知失真,影响后续的结合职业的规划。

其次,目标职业抽象化。“职业生涯教育”一般作为公共课程开设,主要传授生涯规划的一般方法,包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职业世界、如何选择适合的职业或者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如何分析自我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如何规划未来职业发展等。作为一般方法的学习,通过大体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进程进行教学,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独自进行面对具体职业的规划。作为公共课程的“职业生涯规划”,其“职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面向所有可选择的职业。这说明目前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真正面对具体职业进行的自我反省和规划的过程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也没有专业教师指导,当学生真正面对职业时的困惑恰好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真空”。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具体的职业,他需要进行认真思考的恰恰是针对真实的职业指导和辅导,这一环节的指导目前存在“缺位”现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是职业生涯教育最基本的形式,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知识性的传授和学习习惯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结果不是自我反省,而是被“异化”为知识技能的课程“作业”或“作品”。对于生涯教育的真正意义呈现出浅表性。

再次,价值导向功利化。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唤醒学生的自我职业自觉,其目的应是培养学生面对和处理内在动机与外在环境相互关系的正确态度和现实能力。近年来,职业生涯教育正在由“匹配论”转向“适应论”,更强调对职业领域的主动适应,然而,无论是强调“匹配”还是“适应”,都是以追求事业的“成功”为最终目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是人格的自我完善。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对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定位

教育的功能和使命,应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从现实角度来看,教育可以帮助人学会工作,自食其力以满足个体的生存;从专业角度,即从教育者的角度理解,则体现为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从哲学价值角度理解,即从根本目的来看,教育的精神在于追求“至善”。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人格的完善,也就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事业的成功只是自我实现的外部表现,是人格完善的附带品,真正意义的自我实现,是个人生命价值的合理实现。因此,教育(包括生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职业是自我实现的载体,成绩是自我完善的标志。个体借助于职业以建构自我、塑造自我,最终超越职业局限,实现生命自我。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追求财富和成功的设计和规划置于“善”的正当性原则之下。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根本上讲,个性的发展是超越具体职业局限的,然而,每个人的成长又必须经过具体职业的承载,即通过职业化来实现社会化。职业是个性发展的必然途径,个体要通过职业实现自我经济独立,通过职业归属实现与社会的身份认同,通过职业个性品质来塑造和展示自我。每一个学生个体所面对的是具体的职业,而不是一个抽象的职业概念。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以时间为主轴的事件序列,这个事件序列必须以具体的职业情境和职业内容为依据和内容。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在清晰而具体的职业中进行自我的人生规划。职业生涯教育必须与专业紧密结合起来,规划出来的才不会仅仅是“作业”或“作品”。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职业指向,有不同的职业情境和职业工作内涵,而专业内涵集中体现在专业课程里,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相关的生涯教育的结合,是职业生涯规划走向现实的必由之路。

(三)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专业化

目前,职业技术规划课程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各高等院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尚不完善,承担职业咨询和生涯教育的主要是专业公司或社会机构。高职院校承担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其他专业转行兼任,如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学教师,还有班级辅导员教师等。他们在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接受专业公司的各类培训,尝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各高职院校因起初设置职业生涯课程和承担职业生涯教育的部门不同,师资以及组织结构不同,课程教学会有很大的不同。总体上,职业心理测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大学生职业咨询相结合,提高心理测评的专业化水平,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另外,综合设计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结构,准确定位职业生涯的学科性质,并谋求“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科地位,也是促进职业生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同时,也应该看到职业生涯教育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学科的体系结构和师资建设等,特别是价值定位问题,都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期真正成为帮助高职学生谋划未来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何欣.中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3(3).

[2]王一敏.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与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6.

[3]张洋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229.

[4]谭小芳.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