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42:36
导语:在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企业 税收筹划 投资
投资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未来预期收益,而将货币资金、实物、技术及其他生产要素投入 会再生产的过程。企业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提升企业的资产阶值,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而企业资产价值的提升的多少,与投资报酬率有关。税收作为一个成本是影响投资报酬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税收通过影响资本使用成本从而影响投资决策。从税收对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决策的影响来看,投资的税收筹划应该从降低资产使用成本入手,促进企业利润水平的良性增长,提升企业可用的现金流量。只要企业投额度边际收入大于投资成本,企业将继续投资,直到两者相等为止,这时企业的利润达到了最大化。因此,一项好的投资的税收筹划应该合理地利用税收激励措施。
一、企业投资的分类
企业投资的范围很广,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投资在再生产中的作用,投资可以分为初创投资和后续投资。初创投资是指企业设立阶段的投资;后续投资是为巩固和发展企业再生产所进行的各种投资。按投资的方式划分,企业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类。一般来说,直接投资包括设立投资(设立法人企业或非法人企业)、后续投资(维持性生产投资、扩张性生产投资)、购并投资(联营投资、兼并其他企业、收购其他企业)。间接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信托等其他间接投资。企业作出设立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对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等问题,结合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最后做出最优的投资方案。常见的组织形式选择既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业的选择,也有子公司与分公司的选择。
二、货币资金投资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选择
直接投资根据投资货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货币资金投资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投资方式不同,涉及的税收因素、享受的实际税收待遇也不同。一般而言,从被投资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应选择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如设备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而不应选择货币资金投资方式。这是因为:首先,设备投资其折旧费可以作为税前扣除项目,减小所得税税基;无形资产摊销费也可以作为管理费用税前扣除,减小所得税税基。其次,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于产权变动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的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等。由于计价方法不同,资产评估的价值也将随之不同。在对外投资中,通过选择评估方法,高估资产价值,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资本,还可以通过多列折旧费和无形资产摊销费,减小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基,达到节税的目的。但从投资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应选择货币性资产投资。这是因为选择非货币性资对外投资,要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1、企业所得税。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该项交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非货币性政策和投资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如果发生资产转让所得,且数额较大,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内,平均分摊到各个年度的应税所得额中,
2、增值税。如果企业以存货等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根据增值税的有关规定,视同销售货物行为,须缴纳增值税。
3、营业税。如果企业以无形资产或不动产投资人股,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不缴纳营业税。如果企业以不动产或无形资产投资人股,与投资方同承担风险,而是收取固定利润的:一种情况是以不动产、 土地使用权入股,收取固定利润的,属于将场地、房屋等转让他人使用的业务,应按项目缴纳营业税;另一种情况是以商标权、专利权等投资入股,收取固定利润的,应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缴纳营业税。
投资企业应综合考虑投资双方的税收负担情况,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即使是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企业也可以通过对投资方式的选择,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税负的目的
三、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选择
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或者购买现有企业的投资。通过直接投资,投资者可以拥有全部或一定数量的企业资产及经营所有权,直接进行或参与投资的经营管理。直接投资包括对现金、厂房、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土地或土地使用权等各种有形资产的投资和对专利、商标、咨询服务等无形资产的投资。
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或公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以预期获得收益的投资。与直接投资相比,间接投资的投资者除股票投资,一般只享有定期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而无权干预被投资对象对这部分投资的具体运用及其经营管理决策;间接投资的资本运用比较灵活,可以随时变现,可以减少因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而承担的投资损失的风险。除此之外,二者还存在实质性的区别:直接投资是资金所有者和资金使用者的合一,是资产所有权与资产经营权的统一运动,一般是生产企业,会形成实物资产;而间接投资是资金所有者与资金使用者的分离,是资产所有权与资产经营权的分离运动,投资者对企业资产及其经营没有直接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其目的只是取得资本收益或保值。
[关键词] 中国医院 品牌 经营管理 战略 必要性
2006年11月,由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拜耳中国医院发展基金协办的“中国医院品牌营销论坛”在上海举办。会议的中心议题围绕着医院的品牌经营展开,很多与会院长和专家都认为“中国医院的品牌经营时代已经来临”,由此可见中国医院已经将目光聚焦到医院的品牌战略上。事实上,21世纪的医院将是品牌竞天下的时代,有品牌就有未来。
一、医院品牌的内涵的界定
国内研究医院品牌的学者在论及品牌时往往爱引用世界著名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设计,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和运用,其目的是使客户借此辨认某个或某群产品供应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这一传统的定义从经营标志的角度出发,仅仅描述了品牌作为经营标识的区别功能。但将品牌仅仅限定为医院的商标、商号和名称等经营标识显然是有局限性的,一个强势医院的品牌还应包涵各种信息:“良好的医院形象、精湛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公正形象、完善的卫生服务和深厚的人文内涵”。由此看来菲利普・科特勒博士关于品牌的定义并不能揭示现代品牌的完整内涵,医院品牌的内涵比起商标和牌子等经营标记更为宽泛。
从知识产权最基本的理论来讲,作为经营主体的这类经营标示功能财产属于一种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财产。然而当代知识产权界正在突破知识财产的传统界限,著名知识产权法学家吴汉东先生就提出:“在民法学的研究中,要建立一个大于知识产权财产范围的无形财产权体系,以包容一切基于财产的非物质形态(知识经验形态、经营标记形态、商业资信形态)所生的权利。[4]相对于医院而言,知识经验形态的财产就是指传统的智力创造成果,包括如作品、专利、非专利技术、特色经营模式和商业秘密(如配方、病案资料、诊疗工作统计、医教科研管理数据等各类医院信息)等;而经营标记类财产就是指医院的各类经营标志,如商标、商号、医院名称、院徽院标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标记;而商业资信类财产则是指医院的商誉、声誉、信用、荣誉称号、特许项目经营许可以及整体形象(如医院文化、医疗服务质量水平)等财产化的商业形象利益。
可以看出,上述无形财产都应纳入医院品牌内涵的范畴,但能否认为医院品牌就是医院全部无形财产(从经济学的角度又称为无形资产)的总和或组合呢?事实上这种认识也是不完全的,医院品牌的完整内涵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品牌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其内在因素是医院自身的能力、形象、信誉等,其外在因素或来自有关组织授予的资格(如医院所拥有的新技术新药剂开发运用的特许证及政府荣誉称号所享有的特殊优惠政策),或来自社会或相关公众的评价或信赖,如消费者的价值取向,表现为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等。第二、品牌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品牌既表现为医院所有的无形财产,又表现为这些无形财产的创造、管理、传播和开发的行为过程和行为能力。因此,品牌是医院内在和外在、静态和动态的无形财产的有机体,是医院的自身综合素质和外在积极评价的有机统一。总之,品牌是医院全部无形财产的凝聚,是医院在长期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积淀而来的,是医院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我国医院实施品牌经营管理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1.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公立医院都不同程度地为服务效率低下和质量低劣的问题所困扰,因此进行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全球性的议题,而公立医院的改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我国医院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公立医院,医院往往仅冠以第一、第二等顺序以便于计划管理。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公立的、民营的以及中外合资、独资经营的医疗机构不断涌现,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前的行政排序或成绩不一定为市场长期认可,那些大型的、著名的公立医院并不等于经营业绩优异的“品牌医院”。虽然目前的现状仍然是大型公立医院拥挤不堪,而大多数私营医院和中、小型公立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相当严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由于传统的大型公立医院无论是人才、资金和技术方面都过多地占用了医疗资源,它们在“享受”着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优惠的同时却积极地利用技术和规模优势追逐市场效益,导致了私立医院和中、小型公立医院根本无法与其抗衡。这也就刺激了大型公立医院不断扩张,同时造成私立医院和中、小型公立医院闲置状态不断加剧的趋势。事实上,医疗行业存在严重的垄断问题,无论从政府资金投入、技术引进,还是从优惠政策、科研机构配置等方面来看,这种垄断严重阻碍了医疗体制下的市场竞争,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疗机构的腐败风气。
然而这种状况不可能继续长久,事实上上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的医疗市场也基本以公立医院为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私有资本才开始大举进入医疗市场。私有资本在医疗市场获得巩固地位之前,美国的公立医院并未明显感觉到竞争的压力,因此其管理重点依然是内部管理。随着上世纪80年代竞争的加剧以及上世纪90年代医院兼并狂潮的出现,医院管理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内部管理,医院营销和营运等品牌经营手段日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医院管理人员也不再是清一色的医疗专业或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开始逐步进入医院管理层,原先在企业广泛采用的品牌经营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也开始在医院得到了应用。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财政投入明显逐年减少,而我国却拥有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公立医院系统,有限的政府投入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公立医院来说将会是杯水车薪。如何解决这一状况,形成各种医疗经营主体的卫生资源合理配制和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医疗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位并实施调整规划。目前,公立医院应该实施分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政资金能够有针对性地投入,针对部分医院政府仍应继续出资举办,这部分医院将发展为集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区域性公益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大类。其他的医院就要面临改制的局面,根据他们的自愿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成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将公立医院分为两类发展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卫生发展战略,而允许社会资本参与一部分医院的产权改制则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这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这些改制医院积累下来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财政投入,逐步切断新增财政资金与这些医院的联系,最后形成一个产权多元化的医疗市场竞争格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使中国医院不得不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医院必须主动地实施品牌经营管理战略。
2.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时代要求
以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工业经济时代表现为经营者追求规模经济,经济增长由资本多少及其运行优劣决定;相对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作用非常有限。而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的作用下,当代经济的竞争正在从有形的竞争转向无形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财产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将构成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财产类型,以技术和信息为主导的无形资产经营将逐渐取代有形资产的规模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医院作为科技密集型行业,其以医疗技术和医疗信息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医院的经营管理偏重于有形的物质财产的管理,相对忽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特别当医院陷于经济困难时,往往从增加先进医疗设备和用药上入手,以造成过度的社会医疗消费来增加利润。如果医院单纯依赖增加先进医疗设备和药品销售来进行有形资产的规模竞争肯定是没有出路的,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医疗成本和费用的不断攀升,非但不能提高医院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反而催生了整个医疗领域内的商业贿赂现象。在医院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改革日趋深入的今天,认识和重视医院无形资产的存在和价值;运用产业经济的思路,对医院的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和开发经营,对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事实上实施品牌战略,借助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正日益成为诸多医院优化资产重组,实现资源整合,谋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机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医院应当迅速跨过只追求规模扩大的工业经济时代,直接进入以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知识经济时代,即医院将进入以无形资产经营为核心的竞争时代。无形资产的经营和竞争就是品牌的经营和竞争,从资本密集型的规模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的知识经济模式的转变决定了现代医院必将进入以无形资产经营为核心的品牌经营时代。
3.加强无形资产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的需要
事实上,中国医院并未意识到品牌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对品牌的管理和保护意识淡薄,这直接体现在医院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现状上。湘雅医学院在国内较早具有品牌保护意识,在1998年湘雅医学院注册了“湘雅”医疗服务类商标。2002年底有人申报注册“湘雅”医疗服务类商标,幸运的是湘雅医学院早已申报在先。2000年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同仁”为国家驰名商标,迄今为止,全国卫生系统注册驰名商标的也仅此一家。相比之下,同济、协和、华西等著名的医疗服务名称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以这些名称命名的公司、企业和社会组织不计其数,所涉及的行业门类齐全,甚至还包括医疗服务行业,事实这些医疗服务名称已进入公共领域而沦为流失的无形资产。
医院的无形资产是医疗服务活劳动的产物,其价值不具有实物商品的相对稳定性而具有公共产品的可复制性、共用性和易利用性等特征,因此不仅容易在人员流动、科技协作和经营活动中流失,而且极易被他人不法使用和侵犯。近10年来,仅从国有企业开办中外合资企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估方法,造成流失的国有无形资产至少达2000亿元,而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流失的国有无形资产则更难推算。事实上无形资产的经营和竞争就是品牌的经营和竞争,医院品牌战略的重点正是无形资产的管理、保护和经营、开发;只有实施品牌战略才能有效地防止医院无形资产的流失并实现医院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因而加强无形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是品牌战略的必然要求。
4.彻底改变以药养医模式,杜绝医疗商业贿赂的需要
从医疗制度层面上看,长期存在的“医药不分家”的经营模式是医疗领域商业贿赂存在的经济诱因。由于国家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足,这就导致我国医院目前的运营模式就是以药养医,即通过依靠药品的利润来维持医院运行和发展,医院对各业务科室的业绩考核也以用药量的多少所产生的利润为标准。“以药养医”的体制使医院的用药量在整个药品市场上占到了很大的比例,这就为医生滥用诊疗过程中的处方权收取各类商业贿赂提供了条件。
医疗商业贿赂的存在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完善法制建设以加强监控和打击是必要的。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消灭医疗商业贿赂的经济诱因才是根本途径。知识经济的来临将越来越突显无形资产的意义和价值,医院只有把竞争转移到以技术和信息为核心的无形资产上,把医院的经济增长点转移到技术、服务提供上,通过无形资产的经营来创造医院的利润。依赖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销售来进行有形资产的规模竞争是没有出路的,医院品牌经营管理战略的一个方面就是强化技术品牌和服务品牌,把医院的经济增长点转移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通过提升技术和服务的价值来创造医院的利润,从而走出了依靠行业和技术垄断来实施“以药养医”这种低端而有害于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比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建院8年来,在领导体制、人事管理、医疗模式、服务理念的改革中,探索出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医院品牌运作机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医院平均住院日由1995年开院初的15天下降至2000年的9.5天,依靠仅有的400张床位,2000年的出院病人达15000人次,手术达7700例;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例仅35.6%,比全国“百佳医院”的达标标准还低14.4个百分点。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低廉、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又使医院在不主要依靠药品利润的基础上在短期内实现了高速发展。由此可见,提倡增值服务和技术创新,不靠滞留病人来多销售药品是可以办到的。总之,强化医院通过无形资产的经营来增加新的盈利途径并最终摆脱对昂贵医疗设备和药品利润的依赖是解决医疗商业贿赂的根本市场手段。
三、结语
医院的品牌经营管理战略是医院面对日益激烈的经营环境和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模式所带来严峻挑战,为求得医院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这种谋划注重从全局的视野创造医院的未来,是现代医院必须具备的经营策略。在以无形资产为主要价值创造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外医院的发展已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以输出管理体系、技术支撑、核心团队等知识型资源,通过托管、联盟、集团连锁、技术参股等品牌经营形式来实现增值。现代医院的竞争已上升为战略竞争,不仅仅是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的竞争,而是以医院的无形资产经营管理模式为核心的品牌战略竞争。中国医院实施品牌经营管理战略不仅是解决中国当前的医患矛盾、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医院立足长远、追求可持续性发展以应对国际化医院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唐风:现代医院发展战略[J].中国卫生政策,2006,9:19-21、26
[2]张澄宇:现代医院品牌建设的策略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06,5:33-35./李九大.医院品牌经营初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9:538-539
[3]张丹阳傅蓉郭英:国有医院无形资产的效应[J].中国卫生经济,2003,5:31
[4]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
[5]郭风华:浅议论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J].会计之友,2006,5S:47
[6]袁占国苏宝锋:反医疗领域商业贿赂之我见[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6:660-661、665
[7]杜慧毕晗:加强医院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医院管理,2005,10:64
[8]钱矛锐:知识产权客体问题的澄清[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4:112-115
[9]苏家春:浅析医院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5:10-14
【关键词】知识产权 价值评估 评估方法
一、引言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一项是使用权利,人类智慧的产物具有是十分可观的价值。只要知识产权被合理利用,就有可能创造比有形资产更多的利润。其实,知识产权的价值就是未来它获利能力的体现。正因为如此,知识产权在“创造改变世界”的时代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它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融资手段,即知识产权证券化。所谓知识产权证券化就是以知识产权所能创造的未来收益现金流为支撑,移转到特色载体,再由此特设载体以该资产作担保,在市场上发行可流通的证券。知识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增强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本领域的结合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趋势。知识产权价值和金融创新工具的有效融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实力的发展。然而,对知识产权进行证券化必须需要一个准备工作,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评估。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只有对其进行评估,其价值才能得到确定和量化。
二、知识产权的定义及特点
知识是人类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可能是关于理论的,也可能是关于实践的。而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财产权利被称为知识产权,也称其为知识财产权。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有别于传统的财产权。因为,知识产权在大体上有着一些自身特有的特点。
第一就是国家授予性。大部分知识产权的获得需要走法定程序。是需要由主管机关依法授予或确认而产生的,只有得到相关机关授予的专有权,知识产权才能收到法律保护,其创造者才能有效并充分地享有和行使其权益。
第二就是专有性。即除权益人同意或法定规定外,权益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该项权利。体现了它的排他性。
第三就是地域性。知识产权只能受到授予国管辖领域范围内收到保护。除此之外的任何地域,都没有保护该项知识产权的义务。
第四就是时间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有一定时间的,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受到保护,权利人才能独占。一旦超过期限,知识产权就会变成公共财产。如专利的保护期限只有十年或二十年。此项举措是为了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三大价值评估传统方法
目前对知识产权的评估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实务界,基本都沿用了有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即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大传统方法。但这三大方法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的有效性有待商榷。下文就将分析这三大方法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适用性。
(一)成本法
成本法的步骤是先对被评估资产重置成本的估测,再对被评估资产存在的各种贬值进行估测,最后将重置成本减去各种贬值就是被评估资产的价值。成本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复原重置成本,是指以被评估资产过去实际的开发条件作为依据,以现行市价重新取得资产所需耗费的费用求得评估值;另一种是更新重置成本,是指以目前时间点的开发条件为依据,重新获得该项资产的费用作为评估值。总之,利用成本法进行评估就是要取得知识产权获得前所实际发生的成本,以此作为其价值评估值。其实,成本法相对来说更加适合机器设备和不动产的评估,对无形资产的适用性不强。对知识产权的评估也具有以下缺陷。
利用成本法评估需要对过去知识产权产生的成本进行测量。而知识成果成本的可测量性就是进行价值评估的一大障碍。举例说,对于像专利这样的技术性研发,除了在创造过程中需要的一些设备,资金的投入外,还需要创造人的时间和脑力。前两者可以统计,但是对于活劳动的时间价值和脑力价值的测度是没有标准或者说是无法测量的。专利的研发是个复杂的脑力过程,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试验,即使这样还可能存在得到的不具创新特色的成果。这其中时间的宝贵性和脑力的劳动是无价的,但对于实际的成果来说,它的价值可能是零。这就是成本法的第二大缺陷:投入的成本是否和知识产权未来带来的现金流的大小成正比。如果研发的产品,不适用现实的生产要求的需要,不能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那此项创新的成果没有任何收益,其价值和研发成本完全没有关系。因此,成本法对于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并不适用。
(二)市场法
市场法就是指利用市场上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相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作为被评估资产的价值。市场法相对来说,对资产的评估最直接和最简便。但是它的利用存在几点前提条件。一是必须存在活跃的公开市场。二是可以在活跃的公开市场上找到相同或相近的资产。三是在公开市场是有交易活动。只有满足这三个前提条件,市场法的评估结果是相对准确的。
根据我国国情,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并不完善。活跃的公开市场的条件难以满足。就像一些商业秘密的交易可能非常保密,难以获得其交易的相关价格和细节。大部分的科技成果的出售或转换都只在交易双方私下进行,而没有相应的平台进行公开。这时的成交价可能包含很多其他利益因素的影响,其价值不能合理估计。
除此之外,由于知识成果是人类脑力活动的结果,它并不是传统生产链上产品产物。因此每个知识成果都存在不同的特点。即便存在公开市场,有大量的知识成果在交易,要找到完全相同的对照物是非常困难的。唯一可行的就是寻求功能相似的类似成果,再利用相关系数进行调整,需要考虑的有两者交易的时间因素,地域因素,领域因素及功能因素。因此,在上述条件均可以满足的情况下,市场法相对成本法来说,更适用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
(三)收益法
收益法是指将所估测到的被评估资产在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作为价值的评估值。该评估技术的思路就是,任何投资者在购置或投资一项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他所预期该资产未来能带来的回报。理论上说,这种方法对知识产权这种能够为拥有者带来收益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比较科学合理。知识产权带来的收益可以利用企业使用知识产权后的超额利润表示。对其进行折现,其中折现率的值是固定不变。收益法也正是最适合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缺陷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产品的生产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产品的预期收益和折现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需要分阶段得到预期收益和折现率,再进行折现。因此,在利用收益法评估知识产权价值时,需要结合实际的动态变化,才能使评估值更贴近现实值。
以上的三种传统方法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各有利弊,在现实中,常常将三种结合起来进行评估,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在实践中,结合上述方法的优缺点,学者还提出了其他更可行的评估方法。
四、三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创新方法
(一)比例法
比例法指以有形资产作为参照物,根据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有比例,估计无形资产的价值。根据现实中存在的交易情况,专利权交易过程中可能还伴随着专利权的载体和相关配套设备的交易。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双方可以先估测总资产的价值,再乘以无形资产占有的比例的得出专利权的价值。在总资产不明确的条件下,也可先对有形资产进行评估,再根据相对比例得出专利资产的价值。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根据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它基于传统方法得出的初评结果,求得纠偏系数,对评估结果进行一定的修正。知识产权的价值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就可以利用模糊数学工具将许多难以度量的因素量化,找出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此方法的大概步骤如下。先将传统方法得出的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值作为评价对象。并找出影响知识产权价值的各种因素作为因素集。专家们对初始评估值做出评价的若干等级集作为评语集。再根据专家经验构建判断矩阵,与数学模型结合来确定评语集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通过向专家咨询法来得出对初始评估值相对于某个因素的合理性与否的评价。将每个评价意见进行整理得出单因素评价矩阵。将上述得到的权重集与单因素评价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形成综合评价矩阵。对结果进行加权评价处理,对评语权重加权,得到纠偏系数。最后将初始评估值乘以纠偏系数得到比较合理的知识产权评估价值。这个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征集专业人员的评价意见,才能得出相对合理的评价集,最后的评估结果才能贴近实际。
(三)竞争优势法(CAV)
这种方法是根据知识产权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竞争优势的影响提出的。主要到将获得知识产权的企业利润进行逐项分解,分析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专利,商标等对利润影响。计算企业因为得到知识产权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这样可以将由于知识产权而增加的利润从总利润中分解出,这就可以获得知识产权的价值。利用该方法进行评估在需要建立模型的前提下需要确定大量的参数。包括市场参数,企业管理参数,产品销售额,产品剩余生命,折现率等等。大量参数的确定将会产生很大的工作量,参数越多,为了得到更精确的评估值,对每个参数选择的准确性要求就越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每个评估方法对知识产权的评估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时,应结合其存在的客观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估,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资产评估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产保值与增值,保护资产所有者和使用者、经营者的利益,并为相关经济活动提供依据。随着知识产权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实务界更应该完善产权评估方法,并在运用相关评估方法时采取务实与弹性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陈松洲.论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J].法制与社会,2010年9月(1):90-91.
[2]李寿德,万威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4月(4):46-49.
[3]颜晓玉.知识产权量化评估的综合方法[J].情报探索,2010年3月(3):33-35.
[5]陈润生,曾勇.军工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思考[J].科研管理,2005年9月(5):146-147.
[6]范晓波.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J].理论探索,2006年(5):74-77.
[7]贺寿天,张传博,曹静.基于战略视角的商标价值评估方法[J].知识产权,2014年(9):67-73.
[8]王文敬.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浅述[J].改革与开放,2013年(12):42-43.
[9]郑倩.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解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11):85-87.
[10]郭敏.智力资产价值评估探析[J].经济纵横,2008年(11):98-100.
[11]Mitchell P.S.Economic Indicators in the Sales Comparis Approach[J].TheAppraisal Journal,1993,5(2):61-62.
[12]刘慧琳,王成勇.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分析――以云南白药企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13):163-165.
[13]牛倩.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关键词】会计利润;现金流量;趋同性;分析体系
会计利润是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可以提供企业某一特定期间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这种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取资源、持续经营的基本保证,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其它利益相关者都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但由于会计分期假设、权责发生制、资产减值等会计政策的选用以及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运用,使得某一期间的利润并不一定意味具有相应的现金流量支撑,利润带来的资源并不一定具有确定的可支配性。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计量属性、收益观点、利润的确认以及财务报告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利润与现金之间的不同一性,因此在关注利润绝对数量的同时还应该深入本质,对利润与现金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一、新会计准则下利润信息的特点
财政部2006 年2 月15 日正式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标准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表现为与国际财务报告的趋同,更重要的是要放弃已经熟悉的东西,掌握不熟悉的东西,这种不熟悉的东西灵活性和难度更大。比如人们广泛讨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相比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的优势是相关性比较强,但也存在主观判断较多的缺陷。由于现行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评定需要由评估机构来进行,人为因素的介入使公允度的确定存在差异性。过去为避免利润虚增而僵化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一般会使企业利润缩水,现行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加公平地体现了企业的现时资产价值,但也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公司为追求业绩,可能会操控可变现资产的价值。由于新会计准则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许多经济业务的性质需要管理者做出合理判断等,对这种业务的处理新会计准则赋予企业管理层更多的判断和选择的余地。基于此,正确理解利润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新会计准则下利润信息具有以下特点。
(一)经营业绩的波动性增强
新准则不再强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利润。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按历史成本计价财务报表不能反映资产现时价值的局限,使一些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反映当时的市场价值从而使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财务分析更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是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会计估计,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由于公允价值损益可进入当期损益,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势必影响企业会计上表现的经营业绩。同时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金额是时点数字,编表日后几乎所有的公允价值都会发生变化。
(二)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额增大
公允价值表明了资产最近的价值,但应当注意到进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损益是未实现的收益和未支付的损失,使得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额变得更大,而且,长期资产公允价值损益与现金流量的差异时间更长。如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实际上,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等同于资产的变现值,因此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不能等同于将来的现金收益,这不仅仅是因为资产在变现时价值会发生变动,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是估计出来的。从精确角度看,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永远不等于将来的变现金额。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额给报表的阅读者增加了难度。
(三)会计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受到管理者主观判断的影响
会计上强调“实质重于形式”,但对经济业务的实质判断是人为的,它取决于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和业务能力。例如公允价值的估计除存在唯一市场的债券、股票外,很多时候需要判断,如投资性房地产有价值,市场价格并不是唯一的,即使是同类的房地产,价格也不是唯一的;再如长期资产减值时需要估计可回收金额,其中未来现金流量和取得现金流量的年份带有很强的估计因素。
(四)利润报告变化对利润信息的影响
1.不再区分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新准则的会计科目仍然保留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支出、其它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支出,但在利润表中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将这些业务产生的收入、成本统一在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中反映,使一些财务分析无法进行。如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的构成情况分析、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的分析、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分析等。
2.改变了营业利润的范围。对投资收益重新分类,并作为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将所有资产减值项目合并为一个项目,并且都属于营业利润的计算范围;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作为营业利润的一部分。对这种变化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营业利润中的一些项目如固定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存货跌价损失等并不具有经常性的特征;第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一种未实现的损益,没有现金流量支持,同时未来的变现金额也很可能与利润表中已确认的损益不等。
3.少数股东损益不再从净利润中扣除,使得净利润成为企业的实际利润,而不再是属于股东的利润。
二、新准则下利润与现金流的趋同性分析
从上述新准则下利润信息的特点可以看出,利润表在收益观念、会计确认、计量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光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项目的引入和原有项目“营业利润”、“净利润”等概念范围的扩大,还体现在个别项目的单独披露和披露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势必对利润的数量、质量及利润与现金的趋同性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有必要重建一些概念,重构利润质量及利润与现金趋同性分析体系。
(一)核心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趋同性分析
由于新准则扩大了“营业利润”的范围,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包括在营业利润中,使现金流量净额与“营业利润”的关系变得模糊,笔者认为在评价企业的利润质量和与现金的趋同性时,有必要重建利润结构的概念,在此提出核心利润的概念。
1.核心利润:是指企业利用经营资产从事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
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此概念基本等同于原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但新准则对借款利息资本化的计量方法发生了变化,因此财务费用虽然名称完全一样,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建立核心利润概念后,用不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的核心利润与经营活动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相比较,有利于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张新民(2008)也提出核心利润的概念,他所提出的核心利润的概念是报表项目的营业利润扣减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后的利润。本文认为新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规定不能转回,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频繁地利用这一政策调整利润,资产减值损失的可靠性提高。同时资产减值损失也是企业经营失败的一个方面,如坏账损失是企业信用政策的失败。基于此本文所提出的核心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损益,但包括了资产减值损失,这样做也是为了和以前年度的利润进行比较,保持资料的连续性。
2.对核心利润可以计算以下相关指标
(1)核心利润贡献率=核心利润/利润总额
核心利润增长率=(本期核心利润-上期核心利润)/上期核心利润
核心利润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它由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组成。因而,在评判利润质量时,应着重分析这部分利润在企业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及其变动趋势。核心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大,增长速度快,说明企业的利润质量比较高,也预示着公司较具发展潜力;反之,核心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小或波动较大,增长速度慢,则说明利润结构及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应引起管理当局的注意,要仔细分析其成因,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化解可能发生的风险。
(2)核心利润现金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核心利润
该指标反映公司每一元的核心利润对应的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的多少,体现了公司核心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真实反映了公司利润的质量,该指标越大,表明核心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越高,利润的现金流量状况越高, 利润质量越高。
但应注意,该指标的分母(核心利润)还必须注意与分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之间的趋同性,即两者包含的基本项目应该相同。核心利润在计算口径上已经减除了当期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财务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而没有减除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但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不反映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却减除了企业支付的各种税费,同时资产减值损失也没有相对应的现金流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规定,对企业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列为筹资活动项目,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则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因此,只有将核心利润调整为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口径大体一致,该指标才更具有可比性。
同口径核心利润=核心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其他长期资产摊销额+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费用
调整后的核心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接近,说明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的质量就越高;调整后的核心利润越大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说明企业当期的核心利润的质量越低,企业利润中存在的潜亏风险也就可能越大。
(二)投资收益与现金获取趋同性分析。
投资收益项目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所取得的收益;二是出售投资时发生的损益。在年度内有投资转让的情况下,由于投资收益中所包含的金融资产处置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转让收益最终一般都会带来现金流入,因此,只需重点考察按成本法和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以及利息收益带来现金流入量的能力即可。
可计算以下指标:
投资净收益现金比=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投资净收益
投资净收益=投资收益-金融资产处置收益-长期股权投资转让收益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的投资净收益中实际收到的现金是多少,反映公司投资净收益的质量。通过该指标的行业分析和趋势分析,便于辨别公司是否虚构投资收益,从而判断公司利润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准则对子公司的投资由原来的权益法改按成本法核算,也就是说,只有在子公司分派现金股利的情况下,母公司才能将分得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这样一来,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产生现金流入量的能力会因此而大大提升,泡沫利润与泡沫资产情况会最大程度地得以消除,从而会极大地改善相关的利润与资产质量。
(三)经营利润与现金趋同性的分析
1.经营利润:是指企业利用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从事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直接利润。
经营利润=核心利润+投资收益
随着企业运用资金的权力日益扩大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投资活动中获得收益和承担损失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也是利润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利润可以反映企业利用经营资产和投资资产获利的能力,也可利用和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中产生的净现金流量相对比,分析利润与现金的适配性。
2.对经营利润可以计算以下指标:
经营利润贡献率=经营利润/利润总额
经营利润现金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利润
经营利润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它由核心利润和投资收益组成。经营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大,说明企业的效益好,利润质量比较高,也预示着公司较具发展潜力;反之,经营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小,而其他估计项目和营业外收支所占的比例大,则说明利润质量有问题,应引起管理当局的注意,仔细分析其成因,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化解可能发生的风险。经营利润现金比越高说明经营利润的收现能力越强,企业的利润质量越高
(四)净利润与现金趋同性分析
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该指标反映公司每一元的净利润对应的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的多少,由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现金净流量的最重要构成部分,该指标体现了公司净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 真实反映了公司利润的质量,该指标越大, 表明净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越高, 利润的现金流量状况越高, 利润质量越高。
【参考文献】
[1] 钱爱民,张新民.新准则下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的重构[J].会计研究,2008(6):31-38.
关键词:套期保值 企业绩效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套期保值在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中的研究应用(项目编号:2012SJB790047)
一、问题提出
随着国内期货品种的日渐增加,期货市场构建体系的日益健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来加强风险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有46个上市品种,涵盖了金属、能源化工、农产品等领域,这些期货品种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联系。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业绩,上市公司积极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规避风险,锁定企业利润。种种迹象表明,套期保值在我国市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采用套期保值规避经营风险的企业也越来越多。那么,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对企业经营是否有促进作用?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是否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影响?这也是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和关心的问题。
二、我国上市公司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现状
(一)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沪深交易所2011、2012年年报显示,2011年在2342家上市公司中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有116家,所占比例为4.95%;2012年在2494家上市公司中,参与套期保值业务的有151家,所占比例为6.05%。说明套期保值业务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同时进行套期保值的期货品种也越来越多,从2011年我国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28个品种到现在的46个交易品种,也进一步说明我国企业开展的套期保值业务正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
(二)可供交易的期货品种依旧偏少
从2011年我国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28个品种到2012年12月的31个品种再到现在的46个交易品种,虽然期货交易品种在逐渐增加,其覆盖了金属、能源化工、农产品等行业,但相比于国外的交易品种,我国还是落后不少。有些公司虽然想开展套期保值业务,但可能因为期货市场上没有与其经营业务相符合的期货品种而放弃。
(三)企业对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本质认识存在误区
参加套期保值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风险,降低成本,但目前有一些企业对套期保值的了解存在误解,将套保变为投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从我国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企业开展套期保值而导致其利润大幅度亏损的也有不少。海摩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电缆的生产与销售,参加了铜期货的套期保值,但其在2011年的第三季报表中预计:2011年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60%-80%。其净利润下降的原因可能有:2011年第四季度产品进入销售淡季,产品销售额下降,降低了利润。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套期保值亏损。因为摩恩电气面对2011年铜价的大幅波动,没有正确对待套期保值,没有坚持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原则,而是试图利用铜的价格变动来投机获利,结果使套保变投机,放大了风险,进而出现了很大亏损。上市公司公布的2013年年报中,至少有36家公司明确地披露了其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收益与损失情况,其中有24家获得了一部分收益,12家出现了亏损。因为套期保值不一定能确保获利,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参加套期保值。
三、套期保值业务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建立模型
为了研究套期保值业务是否能提高企业绩效,本文通过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论证。首先提出如下假设:
H: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能提高企业绩效
套期保值能使企业规避风险,降低成本,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目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当套期保值的规模变大,可以规避的风险就会变多,套期保值的效益也就会更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就越大。
根据假设,设置了如下回归模型:
Pi=β0+β1Ti+β2Si+β3Li+β4Mi+β5Wi+β6Gi+ε
其中P表示净资产收益率,β表示系数,T表示是公司是否开展套期保值业务,S表示企业规模,L表示偿债能力,M表示成长能力,W表示技术与创新力,G表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我们可以通过β1是否不等于0来证明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是否对企业绩效有影响。若β1大于0,且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则可以证明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能提高企业绩效;反之,套期保值业务与企业绩效成反向影响,若β1等于0,或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表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对企业绩效无影响。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企业绩效是指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本文主要讲的是企业的经营效益。虽然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有多种,但其核心指标仍为净资产收益率,所以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代表企业绩效。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本文搜集3个行业:金属、农产品、能源化工行业。每个行业中挑选出1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其中5家开展套期保值业务,5家没有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因为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每一家企业都找了2009年――2012年的数据。
2、解释变量
企业是否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变量T:如果企业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则T的取值为1,反之,T取值为0。因为有的公司年报中没有明确提出该公司是否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所以,凡年报中明确提出公司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并指出其损益情况的则代表该变量T为1,而没有提出是否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或者年报中出现“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等这类字的都表示该公司没有运用套期保值,变量T为0。
3、控制变量
历年来学者通过分析研究指出: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包括:企业规模、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股权结构等。为了研究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是否能提高企业绩效,我们必须排除对企业绩效有影响的因素。因此,本文将这5个变量作为回归模型的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S:本文以总资产的自然数来代表企业规模。偿债能力L:本文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来代表偿债能力。成长能力M:本文以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来表示企业的成长能力。技术与创新力W:本文以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代表技术创新力。股权集中度G:本文以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代表股权集中的程度。
(三)描述性统计结果及分析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参与套期保值业务是否对企业绩效有影响,所以,本文选取了3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分别是铜、铝等金属行业、农产品行业以及橡胶化工类企业。每个行业找了10家上市公司,每家公司搜集了4年的资料。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合理、公正,本文将这三个行业分别比较,利用Eviews5对各种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相关变量描述的具体统计见下:表1、表2、表3。
从上述3个表中可以看出,每个行业净资产收益率P的最大值、最小值相差都比较大,金属类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值为0.2583,最小值仅为-0.291,农产品行业中净资产收益最大的为0.2614,最小的为-0.1233,能源化工类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值为0.4824,最小值为-0.1442。说明不管什么行业,不同企业间经营绩效是大不相同的,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同一企业,在不同的经营期间,其经营成果也相差比较大。从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数来看,金属类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数为0.51556小于其他两个行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数,农产品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数与能源化工类企业的相差不大,但还是略微高于能源化工类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数,从中可以看出,农产品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相比于其他两个行业还是比较高的,而金属类企业的经营绩效相对来说略低一些。表1、3中金属类、能源化工类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小于其中位数,说明这两个行业内部大部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偏低。而农产品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大于中位数,说明农产品类企业的经营绩效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因为本文选取的样本企业都是按是否参与套期保值以1:1的比例选取的,所以关于是否参加套期保值这一指标的各项统计数据没有多大的差别。从表2、3可以看出,是否参加套期保值T的平均数均小于0.5,说明有些企业在2009年――2012年中,有几年没有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因为农产品类、能源化工类企业开展套期保值的企业比较少,连续4年一直开展套期保值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在各相关性数据统计出来后,本文利用Eviews5软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分别以资产收益率代表企业绩效,其具体相关性结果见下表4、5、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金属类企业是否开展套期保值业务T的回归系数为0.097,其伴随概率为0.0008,小于0.05,说明假设H成立,即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对企业绩效有影响,金属行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上市公司比没有开展该业务的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提高9.7%。回归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因为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大,企业绩效也就比较低,这时候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能明显的控制其财务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也可以说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产生财务困难的可能性要低于没有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所以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能提高企业绩效。
从表5中可以看出,农产品行业的上市公司是否开展套期保值T的回归系数约为0.082,其伴随概率为0.0055,小于0.05,通过回归性检验,说明农产品类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也能提高企业绩效。农产品行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能给企业带来经营业绩提高8.2%。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成长能力也能提高企业绩效,因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是以期货合约来确定未来的买卖价格,因此能降低未来收益的波动性,面对未来现金流量较低的波动性,企业家们更不会放弃各种投资机会,发展企业,所以说企业的经营绩效也会随之提高。
从表6中可以得出:能源化工类上市公司是否参加套期保值T的回归系数约为0.1097,其伴随概率为0.0064,小于0.05,从而支持假设H,说明套期保值能提高企业绩效,能源化工类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比没有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经营绩效提高10.97%。同时,是否参加套期保值这一对企业绩效有影响的因素与其他对企业绩效有影响的因素相比,其影响幅度也是比较大的。
从上述3个表中可以看出,不管什么行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的程度可能不同。相比来说,能源化工类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比较大一些,农产品类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相对来说小一点,可能因为能源化工类产品原材料成本比较大,价格波动幅度也比较大,而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小。虽然农产品类期货品种不少,但因其变动幅度比较小,所以参与的企业比较少,农产品类企业更多的选择改变库存的方法来防范风险。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2009年――2012年金属、农产品、能源化工三大行业的部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Eviews5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是否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研究得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能提高企业绩效,虽然每个行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不同,但都是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公司的企业绩效要比没有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公司的企业绩效高出8.2%-10.97%。
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应正确处理套保与投机的关系,曾经中航油因亏损5.5亿美元而申请破产,虽然此事已时隔多年,但惨痛的教训仍值得我们反思,所以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切莫将套保变投机。
目前能够熟练开展套期保值业务专业人员较少,企业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依托专业团队,将套期保值的作用最大化。另外,管理层也应为企业开展套期保值创造条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鼓励、帮助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
参考文献:
[1]张卿.我国企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0
[2]崔一凡.中国衍生品套期保值的价值效应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10
[3]王强.纺织生产企业利用套期保值进行成本控制的探讨[J].商业会计 ,2012,(16):16-17
第一条 为了规范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原国家教委第24号令)和我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评审,是指学校审计处依法对校内有关部门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
第三条 内控制度评审的目的,是通过对内控制度的审查和评价,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管理,从根本上减少和防止弊端产生的可能性,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学校审计处对货币资金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核对银行账及支票、收据、印鉴的保管与使用等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
(二) 货币资金收付业务是否都由领导审批授权;
(三) 货币资金收付业务和财务处理是否经过严格审核;
(四) 收、付款业务是否在原始凭证上签字盖章,并及时足额入账,做到日清月结;
(五) 会计与出纳是否定期核对日记账与总账,主管会计是否定期与银行对账、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调整未达账项,稽核人员是否定期和不定期地监盘库存现金,库存现金的数额是否超过规定限额;
(六) 出纳主管的现金和银行单据的收付保管是否限制他人接近,现金收付是否集中办理并及时解交银行;
(七) 是否周密地计划预期收入和所需支出、借款的数量和时间,以及用于短期投资的资金。
第五条 学校审计处对存货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存货的采购、验收、保管、发货、装运、付款、盘存等职务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并建立岗位责任制;
(二) 存货的购入、发出是否经过授权和严格的审批手续;
(三) 存货的办理过程中是否经过采购计划、销售计划、合同、入库单、发货单、领料单和账簿记录等方面的审核;
(四) 存货的购销是否与对方签订有效的经济合同;
(五) 是否设置独立的存货验收部门,所有采购的存货是否根据合同进行严格的验收,包括核点数量、检测质量、出具验收单等;
(六) 是否对存货进行定期盘点与稽核,保证财会部门与仓库的账账、账实一致;
(七) 是否及时办理货款的结算与清理手续,对延期未付或迟收货款的存货是否查明原因并及时解决;
(八) 各项存货的交易是否及时入账。
第六条 学校审计处对应收款项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接受客户订单、调查信用、批准信用、填制销货通知、发运商品、结算开单、办理销售退回、折让、收取货款、会计记录和核对账目等职务是否分离,并明确各自的职责;
(二) 是否实行销货合同制,根据合同规定的名称、数量、品种、规格和供应期发货,并根据合同规定的收款方式和时间及时收回货款;
(三) 采用赊销方式售货时,是否对购货单位的信用进行了调查,对不符合赊销标准的购货单位是否采用现销制;
(四) 是否根据销货订单发货,并以发货单或送货单作为产成品减少的原始凭证;
(五) 是否根据有关单据和发票及时办理销货款的入账手续;
(六) 是否定期编制客户欠款分析表,及时催缴货款,按期收回并入账;
(七) 应收账款的坏账注销是否经有关部门审批;
(八) 应收票据的保管与经管现金或一般会计记录是否分离,票据的承兑是否经保管票据以外的主管人员批准,违约票据的冲销是否经主管人员批准。
第七条 学校审计处对固定资产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固定资产的购置、调出、出售、报废、对外投资等是否经有关部门授权和审批并履行相应的手续;
(二) 新增固定资产在交付使用时,有关部门对其数量、规格、名称、出厂或建成日期、备品备件、原始价值、性能、新旧程度等是否逐项验收,并确定其年限、折旧率,同时填制“固定资产验收清单”交财会部门入账,固定资产的出售和对外投资是否对其性能和新旧程度进行检验;
(三) 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是否对增减的固定资产在卡片、明细账和总账上进行平行登记,是否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四) 是否建立固定资产的归囗、检修和调拨移动等管理制度;
(五) 是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固定资产盘点,是否及时处理盘亏盘盈。
第八条 学校审计处对对外投资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投资管理部门是否提出投资项目申请报告,确定投资立项的依据、所需资金、投资时间、预计效益及回收期;咨询部门或其他部门是否对发行证券单位或接受投资企业的信誉和经济实力进行调查;财务部门是否会同投资管理部门对投资所需资金的筹集进行可行性分析;实物投资是否对接受投资的项目进行可信性论证;投资项目报告书或立项报告是否经主管领导审批;
(二) 是否通过投资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对投资进行控制,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是否经过领导审批;
(三) 短期投资是否对证券市场行情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长期投资是否对接收投资企业行使所有者的监督权、决策权和投资回收的控制权;
(四) 是否定期对投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五) 是否建立了相关的资产、资金和有价证券收、付制度;
(六) 是否实行投资的总分类核算、明细分类核算,定期与原始凭证和管理部门的实物账核对,并通过清查盘点实物进行核实,由稽核人员抽查监督;
(七) 股票和债券是否由独立于投资授权人、投资记账员与出纳员之外的专人保管,并有严格的防火、防盗具体措施,是否由内部审计人员或不参加与投资业务的其他人员定期检查其存在性和账实是否相符。
第九条 学校审计处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购入无形资产是否进行了市场调研并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方案,购入计划是否经最高管理部门批准;
(二) 是否对协商价格的合理性进行了审核和深入调查;
(三) 是否通过合同方式进行了购入与转让;签订合同时,是否审查了无形资产的证明文件、有效期和手续的齐备性;
(四) 取得的无形资产是否根据有关凭证及时入账;
(五) 是否对每期摊销和期末余额定期进行复核,查明摊销期限是否合理,摊销额计算是否正确;
(六) 无形资产的转让是否经最高管理部门批准,作价是否合理,转让的收入是否及时入账。
第十条 学校审计处对流动负债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流动负债的经办人员、记录人员和业务审批人员是否进行了分工;
(二) 导致负债的业务是否按规定程序办理,金额较大的流动负债业务是否经业务主管人员专门批准或授权执行;
(三) 所发生的流动负债业务是否及时入账;
(四) 是否由专人定期核对流动负债业务、实有数额及到期日的真实性。
第十一条 学校审计处对长期负债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举借长期债务是否有借债使用计划、归还计划;最高管理机构是否制订举债政策及内部审批程序,审慎地作出借债决策,并与债权方签订协议或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
(二) 举债投资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明确款项的数额、用途,测算预期收益,决策后授权财务部门执行;财务部门是否向金融机构提交借款申请,说明借款原因、用途、金额、使用时间和计划、归还期限和计划,并办理借款审批手续;是否签订借款合同并将借款存入银行,是否在贷款限额内按计划实际需要和规定用途使用借款,借款到期是否按规定还本付息或办理延期借款手续;
(三) 借款的取得、使用和归还是否及时、完整地根据有关凭证入账,业务处理和会计记录等职责是否严格分工,利息支付手续是否完备;
(四) 是否对长期负债资金的使用和归还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
第十二条 学校审计处对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资本金的投入、增资、减资、转让以及经营结束或破产清算时的清算、分配和归还等资本业务,是否经最高权力机构审核与授权,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 是否经管理部门授权并以章程形式明确有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划分不相容职务;
(三) 资本金的投入及其以后的增资和清算退还是否经过验证和评估,认定其真实、合法、正确;
(四) 是否根据评估、验证并核实后的凭证,将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及时地登记入资本投入明细账,其后发生的增资、减资变动是否及时地记入明细账与备查簿中;
(五) 是否对资本金的筹集、存留、增减情况和股利、红利的分配进行定期检查清理,验证投资活动和会计处理是否真实、合法、正确,是否加强了对资本金保值增值的控制。
第十三条 学校审计处对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实现的盈利是否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分配,盈余公积的提留是否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作出决定;
(二) 留存收益中的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分配,专户记录,不混在一起;
(三) 盈余公积各部分的使用是否经董事会授权批准,用公积金发放股利是否按制度规定予以严格限制;
(四) 是否对向投资者分配的股利,以及公积金、公益金等账户进行定期检查清理,验证其真实性、正确性,是否正确评价资本的增值。
第十四条 学校审计处对主营业务收入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销售计划是否以正确、可靠的市场预测和销货合同为依据,是否运用科学的方法编制,各项指标的计算是否准确并保持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衔接,是否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
(二) 销货合同签订是否由专人负责,签订合同的程序、形式及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经济合同法的要求,所签合同是否经部门负责人审批;
(三) 是否在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严格划分有关部门及部门内部成员之间的权限及职责,严格划分不相容职务;
(四) 是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对销货发票的领购、开具和保管等进行严格控制,并保证其合法、真实和正确;
(五) 是否建立、健全产品发出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其安全、完整,及时办理货款结算和收回;
(六) 发出商品或提供劳务之后,财会部门是否严格执行结算制度,恰当地选用结算方式及时进行款项结算并确保结算的正确无误;
(七) 是否根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原则和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账簿,建立完整的核算流程,按规定的控制程序和方法进行财务处理。
第十五条 学校审计处对产品成本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是否进行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依据是否可靠、完整,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
(二) 产品成本计划是否与利润、销售、生产等项计划和有关技术经济定额相互衔接、协调,保持先进、合理的水平,并进行指标分解,层层落实;
(三) 是否建立成本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形成纵横相连的成本控制网络;
(四) 是否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严格、准确计量验收,健全原始记录和先进、合理的技术经济定额;
(五) 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是否都经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批,所有的原始记录是否由专人复核;
(六) 是否正确研究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费用归集的程序和分配的方法,以及成本计算方法。
第十六条 学校审计处对期间费用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是否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期间费用项目开支计划、预算、定额,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将计划、预算和定额分解下达到各部门、各单位;
(二) 各部门、各单位发生的期间费用是否事先提出申请,财会部门对照开支标准、计划和预算进行审核,并经主管人员批准后开支;
(三) 使用经费的各部门、各单位是否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财会部门审查、稽核、记账是否由不同人分管;
(四) 各项费用开支是否取得真实、合法的凭证,并按规定程序经开支部门、单位主管人员审批,财会部门审核无误;
(五) 经审核后的各项费用开支是否及时、正确入账,并于期末全部结转“本年利润”账户;
(六) 是否通过检查费用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揭示差异,分析原因,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
第十七条 学校审计处对利润形成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是否事先编制年度利润计划,并以此为依据编制生产经营计划和实施措施;利润计划控制的依据是否可靠,方法是否科学,计算是否正确。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二) 利润形成是否有严格、合理的职责分工,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
(三) 财会部门负责人和主管会计是否负责日常核算和期末结账的审核,财会部门是否按规定的会计组织核算程序,及时、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并核查执行情况。
第十八条 学校审计处对利润分配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是否根据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包括分工责任制在内的利润分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 是否设专人对净利润总额进行审核,正确确定利润分配基数,并据此按规定的利润分配顺序及规定的税率、比例,由财会部门编制“利润分配表”;
(三) 财会部门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是否对“利润分配表”的内容,逐项进行审核并签章;
(四) 会计人员是否根据审核的“利润分配表”填制记账凭证,经主管会计审核无误后及时登记“利润分配明细账”及其他相关账户。
第十九条 学校审计处对财务报告内控制度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 是否制定严密的工作程序,明确每一环节的工作内容、质量要求、时间限制、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各岗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制约关系;
(二) 是否制定结账日程表,对结账程序进行合理安排,并规定每一程序完成的时限,对影响结账的关键环节,提出妥善的对策;
(三) 对本期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是否全部入账、账簿与记账凭证是否一致,复算发生额和余额计算是否正确等,是否严格检查和核对;在编制会计报表前,是否对账簿与记账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之间、各种有关账簿之间、账簿记录与财产实有数之间进行认真的核对,做到账证、账账、账实三相符;是否在正确结账、认真对账的基础上,进行试算平衡工作;
(四) 是否严格依据会计制度对报表种类、格式、项目排列、项目内容和编制方法的规定编制每一报表,并保证每一报表内和不同报表有数量对应关系的项目之间保持应有的对应关系;对于必须予以反映而会计报表规定的项目内容中无法容纳的重要财务信息,是否在相关项目或通过附表、附注等加以说明;
(五) 财会部门负责人或主管会计是否对编制完毕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正确性等进行认真审核并签章;
(六) 会计报表是否按月、季或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当地财税机关、开户银行、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第二十条 审计处对内控制度评审的程序和方法:
(一) 收集与描述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
(二) 健全性与合理性评价;
(三) 符合性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有效性;
(四) 总体评价,即通过符合性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可信赖程度,确定其对实质性测试的可靠性;
(五) 实质性测试;
[关键词]医院财务 风险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逐步深化,政府的卫生投入重点也在发生转变,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医院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目前财政资金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外力,走负债经营的路子,这样势必存在着各类财务风险,惟有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才能在经营活动中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概念及成因
1.医院财务风险的概念。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在医院的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医院的财务收益和其预期收益之间发生偏离,从而使医院产生蒙受损失的可能。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其行业特殊性,但是也具有一些企业特征,存在着财务风险。当前实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求现代医院的管理要向企业化的管理转变,医院的财务活动也变得更加复杂,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日益增大。医院财务活动的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可能引起财务风险,使得医院出现经营危机。财务风险不但对医院的正常财务资金运动产生影响,也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做好财务风险的预防工作,对医院来说意义重大。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已经成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益的重要内容。
2.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从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外部环境方面:医院运营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产业政策、金融市场的状况以及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等,另外,各级政府对不同的医院也有不同的融资偏好。医院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会给其带来财务风险。其次,内部环境方面:医院的财务管理活动的偏差会带来财务风险。类似于一般的企业,医院的财务活动也是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等几个方面,不同方面的财务活动可能会带来不同的财务风险,这些都需要医院进行应对,加之医院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导致医院产生财务风险。
二、医院财务风险现状
1.资产流动性较差。一些医院片面地通过降低药品进价来降低药品购置成本,忽视了药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存货大量积压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医疗资金使用效率十分低下。
2.资产变现能力较差。除了少数医疗设备属于高利润率的投资项目外,相当部分的医疗设备,尤其是如X光机类的基本医疗配置项目,基本上没有收回投资的可能。加上现代医疗设备价值高、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如果不能取得预期的投资效益,医院需要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
3.应收账款比例大。医院应收账款主要由医疗欠费构成。医疗欠费在各级医院普遍存在,不仅给医院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直接影响医院财务成果的真实性。
4.财务经营信誉持续降低。财务信誉是医院的无形资产,是医院理财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财务信誉,对医院的筹资、信用结算、药品卫生材料的采购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信用低的医院不但筹资困难,还会损害医院的整体形象,给医院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部分医院存在医疗质量降低、门诊量减少的现象,收支结余长期出现赤字,资本不能保值增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
三、医院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1.外部环境带来的财务风险。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将医疗重点放在了社区和农村,在一些大中型医院中,不断下调药品价格、金融市场变动等使得医院购买设备的成本上升,融资成本也上升,另外,患者随意拖欠医院费用和医疗赔偿增加等原因也使得医院的财务风险加大,使医院财务陷入资金困境。现阶段,医疗服务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患者也更加注重医疗服务的质量,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
2.医院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首先,筹资政策不够合理。现阶段,医院面临着卫生体制改革,接受的财政补助减少,资金出现紧张,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医院开始进行盲目融资,使得医院的财务状况出现总体失衡的风险,负债过多,资金无法得到正常运转。其次,医院的投资缺乏科学性。很多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新和购置时,没有对投资项目的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价,也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投资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依据,盲目更新或者购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施工周期过长,资金得不到及时回收,造成了资金浪费。再次,资金的回收不够安全。当前,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制度的实施,医保定点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参保的病人出院后,相关的医保部门不能及时的拨付医保费用,无形之中将医保病人的医疗费用转嫁给了定点医院,增加了医院资金周转的压力和运营成本,也增大了资金的回收风险。另外,医院的收益分配不够规范,部分医院没有处理好事业发展和职工利益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处理好短期利益和医院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要么向职工分配的利益过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要么过分注重医院的积累,打消了医院职工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医院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财务;财务管理;创新
互联网(Internet)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其强大的信息和服务功能正在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全球经济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形成,这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企业经营管理全面创新发挥了推动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适应网络经济的挑战。笔者认为在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企业只有及时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先,在网络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一、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网络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防避企业管理出现的新风险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经济要求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这一点传统财务管理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网络经济下参与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
此外,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下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新的风险是难以防范和规避的。
(二)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定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网络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因为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致使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所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三)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要求管理人员只能在特定环境下办公,因为它是基于内部网的系统,离开内部网将无法办公。而网络经济下,要求财务人员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办公(即移动办公),这样财务软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而只有实现从企业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由此可见,在网络经济下,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必须及时研究财务管理创新,构造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客观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向高层次演变。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的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财务工作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模式,相应地必须改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四)财务管理软件的创新过去国内各财务软件功能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此笔者提几点实现创新的构想:
(一)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创新的根本保证,不可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首先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将经济、财会、网络有机地结合,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就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为此,要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资风险。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三)积极开展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
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但目前知识资本的理论尚未成熟,必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知识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对知识资本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理财的重大创新。对此,首先应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市场化形式,探讨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其次,要研究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确定知识资本价值,研究知识资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第三,要对知识资本运作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企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它是知识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总之,知识资本是网络经济下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四)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介质替代了传统的纸介质,将打破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首先,企业要从行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其次,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进行分析,以判断如何降低成本,优化企业流程。第三,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入手,通过与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和自己的成本态势,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人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六)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使桌面管理转化成非桌面化的网络方式有了技术保证,也使得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
(七)创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的网络经济,其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如:在线订货、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在线证券投资、在线外汇买卖等。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动态的,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时,市场需求信息的公开化,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格局。谁能占领信息的制高点,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创建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等,实现信息理财。
(八)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法制手段来强化网络安全。这主要涉及网络规划与建设的法律、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网络安全的法律、电子资金划转的法律认证等法律问题。其次,从管理上维护系统的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第三,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护企业内部网中的敏感数据。另外,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假冒身份,从而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为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慧丽、张新武。电子商务呼唤网络财务[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2]马红红、任存梅。浅谈网络财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3)。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财务;财务管理;创新
互联网(Internet)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其强大的信息和服务功能正在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全球经济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形成,这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企业经营管理全面创新发挥了推动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适应网络经济的挑战。笔者认为在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企业只有及时进行财务管理创新会计论文,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先,在网络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一、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网络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防避企业管理出现的新风险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经济要求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这一点传统财务管理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网络经济下参与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
此外,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下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新的风险是难以防范和规避的。
(二)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定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网络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因为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致使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所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三)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毕业论文。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要求管理人员只能在特定环境下办公,因为它是基于内部网的系统,离开内部网将无法办公。而网络经济下,要求财务人员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办公(即移动办公),这样财务软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而只有实现从企业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由此可见,在网络经济下,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必须及时研究财务管理创新,构造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客观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向高层次演变。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的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财务工作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模式,相应地必须改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四)财务管理软件的创新过去国内各财务软件功能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此笔者提几点实现创新的构想:
(一)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创新的根本保证,不可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首先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将经济、财会、网络有机地结合,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就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为此,要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资风险。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三)积极开展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
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但目前知识资本的理论尚未成熟,必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知识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对知识资本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理财的重大创新。对此,首先应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市场化形式,探讨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其次,要研究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确定知识资本价值,研究知识资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第三,要对知识资本运作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企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它是知识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总之,知识资本是网络经济下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四)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介质替代了传统的纸介质,将打破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首先,企业要从行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其次,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进行分析,以判断如何降低成本,优化企业流程。第三,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入手,通过与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和自己的成本态势,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人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六)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使桌面管理转化成非桌面化的网络方式有了技术保证,也使得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
(七)创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的网络经济,其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如:在线订货、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在线证券投资、在线外汇买卖等。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动态的,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时,市场需求信息的公开化,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格局。谁能占领信息的制高点,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创建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等,实现信息理财。
(八)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法制手段来强化网络安全。这主要涉及网络规划与建设的法律、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网络安全的法律、电子资金划转的法律认证等法律问题。其次,从管理上维护系统的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第三,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护企业内部网中的敏感数据。另外,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假冒身份,从而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为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慧丽、张新武。电子商务呼唤网络财务[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2]马红红、任存梅。浅谈网络财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