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时间:2022-03-13 11:42:46

导语:在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第1篇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6.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4.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5.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

第2篇

关键词 学讲计划;综合实践活动;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139-02

1 研究背景

教育产业是以教育资源为资本或对象所进行的生产和劳务的综合行业。教育就是服务,因而教育服务亦成为教育发展本身的一种需求和学生发展的一种需求。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本文立足课堂教学角度来研究教育服务,进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式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实践研究。

2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学讲计划”的实施策略

“学讲计划”首先要定位三个关键词。

一是“学进去、讲出来”。信息的输入,包括信息的感知、信息的筛选和信息的储存。“学进去”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含义,能够将当前所学习的新知识和已有的旧知识建立起联系,能够有效地将知识信息存贮到头脑中,形成长时记忆;同时也表明学生愿意学习的态度和努力学习的积极情感。“讲出来”体现的是信息的输出,包括信息的检索与提取、信息的条理化组织和新信息的生成。就课堂而言,指的是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正确清晰地表述出来,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概括,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是合作学习。相对于“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学生间的协作,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任务,有着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的方式包括同位交流合作学习、小组研究合作学习和师生共同讨论合作学习等几种。

第三个关键词是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主体当然是学生。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学讲计划”就要改变自己,改变课堂,改变学生。

看方案设计 邹开煌教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实施基本条件和策略》一文中指出,方案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前提,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好活动目标[1]。如表1所示,在课程目标板块中,基础目标是课程目标预设的重点,而提高目标可以在课程目标预设时有一个概括的规定,然后在课程目标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具体化。而体验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就必须完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来生成。

看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专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专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备课更强调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超越性和互动性,看能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

看过程性指导 课堂并不是学习者个体独立的活动,而是一种“移位的交谈”。学习者通过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其中包括与教师、文本资源的交流,得以增长知识,拓宽思路。此时学习者在积极努力地创建一个作者―读者群,完善自我的可理解性和表达的真实性,改善自我的交际能力。在实施阶段,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组合、有效的小组合作及有效地处理信息资源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评价。

看对“问题生成”的关注度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指出:“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2]如何实现生成的创造价值,促进生成资源的最大化?上述探索使笔者形成两个关于教学过程如何动态生成的重要的新认识:一是通过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开展,将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延的能力,达到预设与生成视界融合,建构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二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教案、更多有质量有价值的课堂,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素养。

看活动实施成效 活动实施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相互协作的能力,交流的主动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活力和创造性的提升。同时,教师应反思个体在实施活动过程中的身份定位,是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培养者?

3 结语

“学进去”是信息的输入,是学习有效的先决条件;“讲出来”是信息的输出,是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两者的关系。通过“学进去”让学生能够“讲出来”,通过“讲出来”让学生能够“学进去”,所以,“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机和结果。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活动的执行者及重要的参与者。

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最终使教师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都成为研究性的改革实践,都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实践,成为使教师能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与欢乐的实践[3]。“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细节和等待花开。

参考文献

[1]邹开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实施基本条件和策略[J].网络科技杂志・研究性学习,2005(9).

第3篇

为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技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体现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责任心,人际关系与协作,问题的识别表述与解决,好奇心创新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重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综合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为此,结合我校机器人、航模、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等特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资源和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力生根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为我校探索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目标与要求,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实践运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为我校和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实施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研究内容:按照实践研究的操作程序,分步骤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1、围绕我校的办学特色:航模、机器人创新实验、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科技小制作,采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信息技术、机器人和航模为载体,把各特色相关学科有效的进行整合,融合为一个大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短结合、化零为整,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信息、科学和创新素养开展研究。

2、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以模块化的形式纳入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

4、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班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操作要点:

1、运用新视角。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趋势,以活动实践操作的角度切入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实践。

2、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注重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

3、立足于活动实践,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教育为平台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围绕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来进行,并将其能力植根于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

5、做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6、规范课题管理。课题实验是一项科学、严肃、认真的事,要有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措施,要有科学地检验和总结。建好实验队伍、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实验过程中抓规范管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及时了解新信息、吸纳新经验;定期研讨、总结实验情况,确保实验按程序进展。

7、选择和高校及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合作,为课题的开展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重视学生活动成果。学生的每个活动成果必须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保存,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第4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责任感;探究能力

外港河是南京江宁人民的母亲河,她横穿江宁主城区,上下游均与秦淮河相连,沿河两岸有上万居民和数十家企业。多年来,由于河道淤积,加上企业排污,居民乱倒垃圾,外港河慢慢变成了“龙须沟”。为创建文明城区和生态示范区,江宁区把整治外港河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依托外港河、竹山、东晋博物馆建成了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将“龙须沟”变成主城中的景观河,造福广大居民。目前外港河的景观虽然有较大的改观,但河水颜色发黑、气味难闻的现状影响了居民的观光休闲活动,也污染了秦淮河的水质,严重影响南京的城市形象。外港河水质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园艺》是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育省编教材,园艺与生活密切联系,它美化城市,美化校园,美化家庭。学生对学习这门课很感兴趣。作为一名劳技教师,如果教学还停留在你教我学的层面上,那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相符的。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外港河水质污染治理上是我校劳技课的一个研究课题,因此我们结合《园艺》课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外港河河水污染情况。

2.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外港河水质污染的原因。

3.会用实验的方法对外港河河水进行测定。

4.认识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

5.了解无土栽培技术在水质污染治理上的应用。

6.初步学会水域绿化设计的方法。

7.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照相机、笔记本、塑料瓶、试管等。

2.调查、了解外港河的污染源。

3.了解外港河河水污染情况。

4.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河、湖生物治理污水的措施。

5.向老师和专家咨询无土栽培的知识。

6.走访环保部门了解环保知识。

三、组织方法

实地考察、咨询访问、查阅资料、对比实验、模拟制作、设计方案。

四、实施步骤

(一)实地考察外港河,了解水质污染情况

活动的第一阶段,把全班的学生按兴趣分成几个组,教师布置调查任务,由学生亲自去实地考察,通过所见所闻,激发探究兴趣。学生在考察中要完成的任务:

1.找出外港河的污染源。

2.采集水样,以便测定。

3.摄制外港河水现状和污染源的影像。

学生把采集的外港河水样和外秦淮河水样、自来水进行对比研究,从颜色、气味、固体悬着物、酸碱度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掌握外港河水质污染情况。每小组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和对比实验结果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二)课内调查报告交流,激发活动积极性

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学生的调查报告交流,每个小组都有翔实的调查报告,有的图文并茂,有的是实物对比,通过交流,学生了解到外港河水质污染的原因是:沿河居民小区和一些单位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江宁区的污水处理厂未投入使用。学生通过对外港河水的测定,知道了外港河已被完全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对环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通过观看学生拍摄的照片,大家感到外港河地区是多么的脏、乱、差,和我们江宁的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通过学生亲手获得的资料,使他们意识到,外港河河水治理已迫在眉睫。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展开调查研究,进行方案设计

第三阶段的活动,我们请学生为外港河水域绿化进行方案设计。教师不仅组织好活动,还为学生出谋划策。许多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新华书店、图书馆查找资料,还上网查找污水净化的知识,有的走访环保局了解有关知识,有的实地考察江宁的各种水域,了解适合江宁生长的水生植物。经过两个星期的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在课堂上,学生探讨秦淮河、苏州河、太湖等水域采用的生物净化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各小组的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方案思路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为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出方案。

(四)成果展示汇报,总结评价促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每个小组都完成了设计方案。为了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我们邀请有关专家、教师观摩汇报课。在汇报课上,每个小组都交出了内容翔实的报告,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图案设计。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有的小组提出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要在枯水期对河道进行清淤;有的小组提出参照南京治理秦淮河的方法,在河内栽种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净化污水来改善外港河水质;有的小组还提出参照无锡利用水葫芦治理太湖污染的方案。每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教师和专家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的意见。经过汇报后,学生的方案得到了认可,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

(五)活动延伸促发展

各小组在完善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方案后,活动并没有结束,各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如,利用废弃泡沫制作泡沫浮床,进行植物的无土栽培,来增强自己的感性认识,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有的小组给环保局写信,对外港河水域绿化提出建议,让本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次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了新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

参考文献:

第5篇

【设计意图】

户外活动时,有的孩子会悄悄把墙边干零活用梯子放在地上踩着玩。

几次活动下来,竟然看到他们在梯子上跑跑跳跳,很有兴趣,于是我就把梯子搬到宽敞的平地上,鼓励孩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一时间,有的爬、有的倒着走、有的两个朋友手拉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和活动技能,精心设计了这节先易后难的闯关游戏,目的是引起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勇敢、合作、不怕困难的精神。

2.会主动尝试探索梯子在不同难度下的玩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一定高度物体上走、爬、跑、跳、平衡等能力,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梯子2架,轮胎6个。

2.《去郊游》音乐。

3.闯关示意图。

【活动过程】

1.师:“今天的天气真好,想去郊游的小朋友上车”。放《去郊游》的音乐,学生做准备活动进入活动室。

师:郊外的空气真新鲜啊,赶快下车了。

生:哇!这里有梯子呢,还有轮胎。

师:这是附近工地上的叔叔送给我们的,

轮胎咱们都了解。你们知道梯子是干什么用的吗?

生:工地的叔叔登着梯子刷涂料、安吊灯,消防员叔叔能登着梯子爬到楼上去救人、灭火,农民伯伯用来上房顶拿东西。我们可以在上面玩。

师:今天我们就用梯子玩一个《闯关》的游戏,共有四关,每一关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则。大家要齐心协力按闯关示意图把梯子放好,进行闯关,还有一定要注意安全。想玩吗?(想),闯关开始。

2.学生按图把梯子平放在上。老师宣布规则:想出至少五种不同方法从梯子的这端到另一端。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梯子(在梯子上面走、跑、爬、跳、倒走、单脚跳、双脚跳等),高高兴兴顺利通过第一关。

(这一关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一下梯子的基本玩法,为下一关做热身准备。)

教师与学生交流:刚才我们闯关都用了哪些方法,哪种方法是小朋友刚想出来的,希望下一增加难度的时侯,大家能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3:学生按示意图放好梯梯子两头各放两个轮胎,把梯子放在轮胎上面。第二关规则,大家共同努力至少想出四种方法通过梯子,即为闯关成功。

师:大家有没有信心闯过第二关?

生:有!

师:好,出发。

学生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过梯子,有的的走,有的爬,有的扶着梯子的两侧跳,慢慢的胆子大了些,能自如地在上面玩,有的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结伴一起走,先过梯子的学生要站在梯子两侧保护过梯子的学生。如果有新想法,可以再次尝试,直到学生说没有其他想法了,才能进行小结。(有了第一关的练习,孩子们应该很有信心过第二关,但也可能有胆小的孩子,先鼓励她,然后让她寻求小朋友的帮助,这样孩子们会感受到合作的愉快和帮助别人的自豪感。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教师时刻在孩子周围保护孩子,鼓励他们要勇敢可以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扬,可能孩子会更高兴。)

师生交流:刚才咱们大家齐心协力,想出八种方法,已经顺利通过第二关,在活动中,有的主动去帮助不敢自己过梯子的小朋友,鼓励大家向他学习,总结第二关经验,孩子们稍作休息,准备进入第三关。

4.学生按示意图摆好梯子,中间三个轮胎,把两架梯子的两端放到轮胎上,第三关的规则,大家用三种方法通过梯子,即为闯关成功。

提醒小朋友第三关难度要大一些,大家除了要更加勇敢,更加要注意安全,尽量把胳膊伸开,保持平衡。活动中要鼓励

学生想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

师生交流:小朋友真是勇敢聪明,已经闯过三关。老师和孩子相互鼓励、庆祝,给孩子充分的信心,稍作休息,准备进入第四关。

5.第四关,梯子是立在墙上的,规则:学生要爬到梯子顶端拍到上面的气球,然后钻到梯子那一面跳下,即为闯关成功。

这一关主要是鼓励学生要勇敢,有创新的精神。让平时胆子大些的学生先试试,其他的学生就有了信心,提示爬梯子的学生老师和小朋友都在保护他,大胆通过。最后闯关成功,老师和学生共同庆祝,随音高兴的跳起来做做放松活动。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今天咱们小朋友想出了许多梯子新玩法,而且大家都很勇敢,还会主动的去帮助别的小朋友,自己不敢过的小朋友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老师看到小朋友的进步感到很高兴,所以老师要奖给小朋友勇敢智慧星、互助合作星、希望咱们小朋友以后在活动中也要发扬团结互助、不怕困难的精神。

6、放音乐,开着梯子火车回学生园喽!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平时活动的一次提升,活动对象是学生感兴趣的梯子。学生一般对有一定难度和有挑战性的游戏感兴趣,在活动中,学生的钻、爬、跑、跳、平衡等方面都得到练习,而且在探索中寻找不同的玩法,这激起了他们很大的兴趣,整节活动,

学生情绪很高,玩法很多,满足了孩子们,好玩、好动、好奇的想法。

本次活动体现的教学思想:

第6篇

1活动的准备阶段

1.1问题的准备

(1)电冰箱的原理.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了解电冰箱是利用汽化吸热来工作的,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实际的、感性的认识,也没有体验的过程,需要借助这个活动来获得认识.

(2)温度计的量程的拓展.农村初中的实验室中的常用温度计的量程一般是-2 ℃~102 ℃,无法直接测量冷冻室的温度,改进它的量程能够加深对温度计刻度划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温度计的示数不准确的问题.农村初中实验室中的温度计并不准确,任取四支温度计,读数有高有低,如果直接进行测量冷藏室内的温度会带来结果的错误,所以活动前应提醒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

(4) 如何解决温度计离开被测物体而造成的测量误差.常用温度计不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但实验中又不得不拿出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

(5) 如何解决测凝固点太麻烦的问题.按课本要求是每隔几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显然比较麻烦,如果没有替代的方法,学生在家中很可能放弃做这个实验,但如果先让液体凝固后再测量熔点应可以解决时间长、操作麻烦的问题

1.2分组与器材的准备

根据全年级学生人数、村庄的分布,将学生按4~6人分成一组,全校约20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及学生活动地点,再根据实验室的条件每组分给温度计5支、纸杯4只、豆腐一块,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每组准备一部有照相功能的手机.

1.3教学进度的准备

本次活动是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在家里进行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提前一个星期根据情况调整好教学内容和进度.

1.4导学案的准备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观察和探索家用电冰箱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热现象;(2)学会用电冰箱制作感兴趣的食品和饮品;

2.过程与方法:经历活动过程,对物态变化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回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动手、动脑学习物理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

研究电冰箱内的温度分布和不同液体的冷冻情况.

三、学习难点

温度计量程的拓展.

四、学习过程

(一)认识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1.如图1所示是电冰箱的原理工作图.工作时利用了一种叫R134a或 600a物质作为热“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热”搬运到冰箱外边.R134a或 600a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将R134a或 600a蒸气压缩并把它压入冰箱冷凝管里,在这里蒸气变成液体并(“吸热”或“放热”),这些热被周围空气带走.冷凝器里液态R134a或 600a,经过一段很细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或“放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出来热放出.R134a或 600a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温度.冷藏室中的温度低是利用风扇将冷冻室中冷气吹入冷藏室而制冷的,如图2所示.

2.用手摸一下正常工作的电冰箱的两侧,你发现的现象是,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研究电冰箱内的温度分布情况

1.活动前先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取出温度计后发现四支温度计示数不相同,你们小组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2)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低于-5 ℃,而你们所用温度计的量程是,你们小组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3)常用温度计是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的,而本活动中又需要取出来读数,你们小组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2.进行活动,记录数据并填入下表:

测量点冷藏室

最上层冷藏室中层近门处近后壁处冷藏室

最下层冷冻室温度值/℃3.根据表格思考下列问题:(1)电冰箱冷藏室的温度分布有什么规律?(2)为什么在电冰箱门框处常会结露,在冷冻室器壁上会结霜?现在新式的电冰箱都有自动除霜装置,你知道为什么要除霜吗?

(三)自制冻豆腐:(见课本)

(四)研究不同液体的冷冻情况

1.星期五晚饭后,将一只纸杯内注入一定量的自来水,另两只杯内分别注入体积相同、不同浓度的食盐水.另一杯装糖水,将它们放入到冰箱的冷冻室内冷冻;

2.星期天早晨取出,每隔几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等它们熔化时用与(二)中的相同方法测出它们的熔点;

物质名称冰糖水冰淡盐水冰浓盐水冰熔点/℃3.观察表格数据思考:(1)水、糖水、盐水的凝固点是否相同?你是根据什么知识得到凝固点的?盐水的凝固点与食盐溶液的浓度有什么关系?

2活动的开展阶段

星期天,教师应该尽量的有选择的到学生活动的地点去了解情况,指导部分小组的活动,为活动的交流评估做准备.

3活动的交流评估阶段

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正确的交流与评估至关重要.

(1)交流评估的内容:一是要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案并进行评价、表扬;二是要交流电冰箱冷藏室温度分布的特点及盐水、糖水、水的凝固点是否相同、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什么关系?三是要交流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如学生细心观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勤于思考的习惯、团结合作的精神、实际操作的能力、创新意识及对查阅资料、观察记录、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和操作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方面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等.

第7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07-02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教师带进了新鲜丰富的教育时空,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时感受到自主探究的快乐。但是,一些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由于种种原因,常常走调变样: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活动草草收兵,教师只有三分钟热度,开展活动的动力不足。其原因在于缺少筹划,准备不足,结果造成方向的迷失,过程的困扰,终点的迟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一般以主题为线索,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内容、价值、可操作性等,因此,要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走出误区,首先要选好题。本文结合本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谈谈如何选题,期望能为实践者提供一点启示。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要做到方向明确

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强调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时代化。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有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大纲,在设计和开发课程时,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性。但自主不能等同于自流,我们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基于区域的个性特征确立区域性课程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必要的统筹和规划。例如,以地区资源来讲,吴江的蚕丝被、熏豆茶、酱肉、江南的古镇和古桥等都是设置主题的资源,可以作为库存的选题进行统一规划。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主体的需求,从生活和身边的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有共性、有持续性的问题供学生研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年级特点、年龄特征、性别区别,寻找个性中的共性,设置相对固定的主题。例如,初一学生可以设置与人相处的主题,初二学生可以设置与物理相关的主题,初三学生可以结合化学课开展有关方面的探究。学校还可以根据本校和所在社区的特色,把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相互衔接,做到目标统一、方向明确。有了这些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才会开展得有条不紊,得心应手,不至于使课程陷入走马观花、杂乱无章的境地。只有根据地方和学校实际来开发课程资源、选好课程主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

在确定“班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则需充分考虑本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的师资配备和学生自身的素养。以我校初二(3)班为例,我们针对班级师生的现状和学生的兴趣点,设置了如下主题(见下表)。

南麻中学初二(3)班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详情一览表

这些主题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统一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各有侧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专业特长,又强调了分工合作,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要关注生活焦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设置需要从长远考虑,处理好主题设置的持续性与时段性关系。一方面,我们要使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如何让学生在更大的时空里,深度参与实践过程呢?我认为,在选题时,必须做到密切地关注生活焦点。

一是密切关注时代生活的焦点。这就要求学生多了解社会时事,从丰富的时代生活中找“米”。例如,神舟七号、汶川大地震、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日本核辐射事件等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合学科知识,自主探究,不断深化选题的实践性,彰显选题的学科特色和实践价值。

二是密切关注学校生活的焦点。例如,结合学校的重大活动(如“校庆”),设置“走近校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志愿者的活动,设置“走进志愿者”的实践活动课;结合学校环境,设置“绿色校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课外阅读,开展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结合食堂用餐,开展“餐桌”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联系学习,开设学科拓展的校本课程,如基于语文学科的《中国古代的流放文学欣赏》《楹联欣赏》,基于历史学科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基于英语学科的“英语沙龙”活动等。

三是密切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着重知识、技能,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我教育能力、个性等心理素质发展的倾向,所以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的选题非常必要。例如,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可以开展“认识自我”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个主题下,引导学生探究“青春期心理”“面对挫折”“走出失败的阴影”等专题,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根据学生群体中“追星族”以及盲目崇拜影视明星的现象,可以开展以“影视明星面面观”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要体现学生自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基于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要体现学生自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自主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的过程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千万不可越俎代庖,要切实保证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开展“课桌文化”的实践活动,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研究一个子课题,充分发挥每一小组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中小组成员可以协商确定探究的主题,根据主题,通过查阅书刊、翻找报纸、上网浏览等方式查找资料,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归类,深入地进行思考,使教学内容一直处于一种不断被创造性理解的活动之中。正是这个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己是实践的主人。

又如,开展“模拟科技新闻会”活动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了解新闻会的基本形式,提醒学生应做到的几个注意点,其他的事宜,如找材料、设计方案、布置会场、挑选主持人等,甚至写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多方面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新闻会的知识,又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主体性,培养了自主意识。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要关注资源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实践活动课体现动态、开放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强的生成性,每项活动都是一个整体,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出现,主题也会不断生成。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但体验感悟,更会被激发,从而开发出许多其他相关的课题或子课题,沿着子课题又可以把课程资源开发得更宽广、深入,课程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很远的地方,这就形成了主题促进资源、资源生发主题的良性实施环境。

例如,在“汽车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确定的第一层次主题是“汽车的数量与变化”“私家车的增多与交通安全”等。但是,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私家车与生活方式和汽车知识很感d趣,于是,我们生成了第二层次主题,由“汽车的数量与变化”延伸为“汽车数量变化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 ,由“私家车的增多与交通安全”延伸为“汽车保险与修理”。随着活动的深入,许多学生萌生了研究汽车文化方面的兴趣,于是,我们又生成了第三层次的主题,探究汽车文化……

还有些课题是在各学科教材教学的过程中生成的,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同或相关的资源。如我校的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苏轼以及他的诗歌非常喜欢,于是指导学生开发了“走进苏学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另一部分学生对“咏月诗”很感兴趣,于是她又指导学生开发了“古代诗歌中‘月’的意境探幽”。在此基础上,又生成了“古代诗歌中‘风’的意境探幽”“古代诗歌中‘花’的意境探幽”和“古代诗歌中‘雪’的意境探幽”的校本课程,从而构成了“风”“花”“雪”“月”四个主题。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无限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不断创设新的主题,给学生创造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走得更远。

[1] 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8).

[2] 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19).

[3] 沈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06(3).

[4] 杨春艳.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J].吉林教育,2006(9).

[5] 李三福,张丽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及其实现[J].基础教育研究,2000(6).

第8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实施至今,已取得了非凡的进展,其重要性及意义已得到广大教育者的认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使其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达成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程内容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控。

对本地几所农村小学近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来看,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严重弊因,如资源匮乏、课程资源开发不足,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多样化需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安全问题的过分当心和忧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评价导向存在偏差;另外农村小学普遍教育经费及师资不足,缺少专职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学校、家长与社会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再者,从学校层面上分析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师资队伍不理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课程管理不到位,阻碍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评价指标不明确,偏离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课程实施评价机制,实施灵活的课程管理常规呢?

1、转变教育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校办学行为;加强课程管理,按新课程要求落实学校课程计划;以校为本开发课程内容,以融合的方式处理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优化师资配置,以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组建教师指导小组;重视评价功能,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角度完善评价制度。

2、建立学校管理组织与制度;科学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系。注重自主探究,开展课题研究;关注目标生成,丰富课题内容;组织交流展示,进行多元评价;重视教师参与,注重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注重成果转化。

3、学校要率先完成课程计划和方案的设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或保障措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倡综合实践活动课回归生活,整合社会资源;制定相应的学生安全保障制度;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制定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和评价指标。

4、建立和完善管理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够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和科学化。有研究者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征出发,提出了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模式,即以校为本,建立基地,制订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以评促管,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策略,可以进行“分层管理”,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为中心,以及校长室、教导处、指导老师、学生活动小组五个层级;多元管理策略,包括管理主体的多元、管理内容的多元、管理方式的多元;激励管理策略,重视需要激励、强化目标激励、树立榜样激励;自主管理策略。

第9篇

几年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兴起,其产生不仅继承了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学以致用,更体现了当下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和展现空间,又迎合了当今时代的特征。而规范化、科学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共同需要。表格的使用使得本就灵活的实践活动有了程序化和制度化的特征。表格的使用,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活动开展前期的需求调查、分析和统计;活动中期人员的流动、出勤;以及活动后期的意见收集和反馈都需要各种各样的表格的介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常用的表格有:①问卷调查表;②活动计划表;③活动记录表;④观察记录表;⑤反馈意见表;⑥数据统计分析表,如下表。

二、表格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影响

1.有利于老师制定有效的活动计划

为避免活动计划的混乱而使用表格的形式将活动计划表现出来是行之有效的,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可以直接地检查活动计划中的漏洞与不足。

2.有利于老师有效地收集活动资料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表格随时记录某个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殊表现、活动进行中所体现的问题,以备后用。

3.有利于老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发展向度

将小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通过表格形式的记录,留以日后对不同学生分项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各学段表格的阶梯性

小学教育阶段横跨6年,涵盖了学生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渡阶段,有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发展的特征。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低学段学生与高学段学生的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其用于信息搜集的表格设计应符合每个学段学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