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42:39
导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在讲解课程的内容的时候也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经历和感受,简单直接的从自身的经验出发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端正态度,加强对学科知识、教学理论的学习,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小学科学课堂应该采取哪些办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利用课堂实验,演示知识原理,提高教学效果
许多科学课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授课,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下难以提高学习的兴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的效果。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一些科学现象和原理采取实验的办法,不但能够深化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感受,而且能够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比如,在学习“热胀冷缩”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圆底玻璃瓶装满红色的水,瓶口密封并插入一根细管。然后,将圆底瓶放在一个透明的器皿中,再用事先烧好的热水淋在圆底瓶的外壁上。在淋水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看到教师的热水淋下去后,圆底瓶上的细管喷出红色的喷泉。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吸引起来,心里在想这是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课堂的氛围会变得空前活跃。实验完毕后,教师引入热胀冷缩的知识,学生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再观察圆底瓶冷却后里面的红色水果然少了一些。教师告诉学生生活中热胀冷缩的应用,如电线杆上电线不能绷得紧,否则冬天的时候会因为热胀冷缩被拉断;水泥路面每隔一段要留有一个空隙,否则会在夏天因为热胀冷缩造成路面破坏;装满热水的杯子盖子不要拧的太紧,否则等水冷却了会让盖子难以再打开等等。通过实验演示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更加强烈,课堂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二、利用自己动手,总结科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课作为一门阐释科学原理和规律的课程,教师的课堂授课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却不是唯一的方式,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后学习的方式,自己来总结科学规律。比如,课堂教学中的关于“铁锈”的知识,教师可以先设定三个空气、水、酸等条件,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的数据,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准备4个玻璃杯、玻璃瓶或透明的塑料瓶等容器,将瓶子编上1——4的号码:1号瓶中注满凉开水,形成无空气、无酸和有水环境;2号瓶注入少量水,形成无酸、有水、有空气环境;3号瓶加入一些醋,形成有空气、有水、有酸的环境;4号瓶中什么都不放,实际是有空气、无水、无酸的环境。依次在4个瓶中放入一枚铁钉,让学生记录铁钉每天的变化,并根据记录结果总结造成铁钉容易生锈的条件。学生根据每天的记录,发现三天后有水、有空气、有酸的环境下3号瓶的铁钉最先生锈,一周后有空气有水无酸环境下的2号瓶的忒定铁钉也开始生锈。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得出空气和水是铁钉生锈的主要原因。教师根据学生总结出的规律,提出疑问:怎么才能让铁钉不生锈呢?学生根据实验中的条件,想办法隔绝铁钉与空气、水、酸的接触,有的学生提出先在铁钉表明涂上一层油然后再用保鲜膜裹起来,这样就隔绝了生锈的条件,铁钉就不会再生锈了。通过这种动手的方式,学生不但能够更深刻的接受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三、利用细心观察,发现细节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上许多重要发现都是经过科学家的细心观察而得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查找细节上的差异找出其中蕴含的科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比如,介绍纸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作业本、草稿纸、教材等,让学生仔细观察不同的纸张有哪些不同,并找出造成这些不同原因。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草稿纸的质地比较单薄,厚度也不均匀,有的还有一些杂质;作业本上具有一些纵横交错的纹路;而教材的纸张显得更加细密,也比其它两种纸质厚一些,同时三张纸张的颜色也存在一些差异,有的白一些、有的微微泛黄。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得出不同的纸质具有不同的质地,教师再介绍造成纸质不同的原因有原材料的不同、制作工艺的不同等。再如,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盐水分离的知识。教师在实验以前让学生自习注意观察。教师先将烧杯中倒入一定的清水,接着放入一些食盐,搅拌后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教师问学生,食盐去哪里了?学生按照日常的经验会说溶解到水里去了。教师用酒精的加热烧杯,问学生水烧干后会有什么?有的学生认为盐随着水一起蒸发了,烧杯里什么都不会留下。但是当水没有后,杯底却有一层细密的粉末。教师继续问学生这层粉末是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粉末与盐有一定的区别,更加细密,有胆大的学生用手指蘸了一些尝了尝,发现很咸,于是得出这时盐的结论。教师鼓励仔细观察和勇于尝试的学生,最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盐,从水里析出后会更细一些。学生通过这种观察的方式获得的科学知识,会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有效果。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需要广大教师从学生特点出发,付出大量的努力和研究,让科学课堂成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1]赵剑锋;吕晖.农村小学科学课知识的切入点——从"四季交替"教学案例探寻农村小学科学课的难点及解决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2)
关键词 探究式 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评价
一、探究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模式和目标
(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
小学科学通俗的讲是指导小学生有兴趣的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中涉及的,与他们成长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训练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逐步确立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自己的教学,讲真课,做真人。科学知识要让学生记,科学方法教师要扎扎实实的教,科学能力要反复的训练;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的日常生活学习与教学活动中进行持之以恒的渗透。先学会讲课,在尝试指导学生探究。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探究活动,教师要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在探究中教学生探究。而且小学教师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创新不能只是落实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
(二)小学科学学科“探究教学法”基本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满足学生求知欲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探究式教学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究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因此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反思;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感受,是他们理解科学本质、理解科学精是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三)探究式教学活动的课堂环节和目标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环节是:1.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2.对结果做出猜想和假设;3.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的实验计划;4.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5.搜集、查阅、整理资料和实验结果;6.分析和解读数据、思考及得到相应的结论;7.表达、交流和评议。
探究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学生能通过自己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且发现和提出疑问;学生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出对问题的设想答案;学生能根据设想的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并且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学生会查阅、整理从课本及其他途径获得的一定的资料;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进行验证的;学生也能学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与学生和老师进行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建构主义(情境)教学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要据此来考虑后面的教学安排。教师要考虑、设计一些情景,使学生暴露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重建: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交流中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告知科学家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广义:实验、观 察等)重建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相互交流,把自己的想法理清,去伪存真。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情景,暴露思想
如: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同学们外星人从来没有看到过水,你们能告诉他们什么是水吗?
观察一杯水:看、嗅、尝、听、摸。分组进行,组间交流;教师不断在规范孩子的表达。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是无色的(白色),水是无味的(清凉的)——重建新的概念。
比较水、可乐等饮料与水的不同。抽象出“液体”的概念。
现在你可以再告诉外星人,对水你们有了哪些新的发现,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
(二)有效提问
在观察蜗牛一节教学中,我们会看到教师这样去问学生:1.这是什么动物?知道的同学请举手。2.蜗牛属于什么动物?3.适宜蜗牛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4.蜗牛的特征有哪些?
问题可分为:事实性和思考性两种。事实性问题:如“是什么?”“有哪些?”之类的问题。学生只要照书本,不假思索就可答出,应尽量少提事实性问题。如“鸟类的特征是什么?”不如问“鸟类为什么适于空中飞翔?”;问“两栖纲和鱼纲有哪些不同点?”不如问“如何证明两栖纲是由鱼纲进化而来的? 题目尽可能是开放性的,要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来设问。问题提出得越明确,认识任务表达得越清晰。减少那些无效提问:是什么?对不对?对于学生思维活动没有任何帮助。
三、总结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要有个性、有创新,关注已有经验,简单明了,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中心问题。猜想与假设——关注学生有的经验,重视指导学生如何想问题。制定计划——因课而异,方法灵活,体现个性与创新。搜集证据——观察、试验、看书、查阅资料、上网等都是搜集证据的途径,科学教学中,观察和实验应作为首选的搜集证据的方法。重视合作。表达交流形成结论——重视学生交流的实效,重视用多种方法交流自己的成果,重视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重视合作,重视学生的结果。教师要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当的评价,教师要重实事。拓展与延伸——知识的应用与巩固,问题的迁移与深化等。研究什么问题,对此问题怎么想,用可行的方法研究研究是否这样,到底怎样,把研究的结果与大家分享。要正确处理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教学时多样化学习方式及相互促进,科学探究要进行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科学探究的重点不要放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应着眼“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的拓展,让学生主体科学对待学习,科学对待自然。
参考文献:
一、诱发好奇心理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引导,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求感。小学科学中有许多实验,在课堂导入时,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有趣的磁现象》一课时,根据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把学生经常玩的小汽车装上磁铁制成一辆磁铁小汽车。课始,我就说:“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同学们高兴地说:“小汽车。”然后我故作神秘地说:“我拿的是一辆神奇的小汽车。”顿时,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一双双小眼睛瞪着我,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拿出小汽车,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小汽车,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学生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惊叹声。这时我引导学生:“为什么小汽车能前进又能后退呢?秘密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短短几分钟的演示,诱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知识上来。
二、创造良好情境
情境教学理论证明,创设情境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情境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将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如课堂上通过提问、实验、谜语、故事等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教学《保护牙齿》一课时,采用谜语“兄弟生来白又白,整整齐齐排两排,切菜舂米快又快,人人吃饭离不开”导学,就非常生动形象地把所要学习的知识介绍给了学生。同时,也创造出了一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氛围。
三、注重启发提问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树立其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装有许多碎纸和大头针的小盘子,向学生提问:你有办法把他们分开吗?有几种方法?这样做?一连串有启发性的问题,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新知的学习氛围中,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选择各种器材制造声音,使它们发出声音,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它们怎么会发出声音?”“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一样?”“怎样能发出好听的声音?”等等,这样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促进了学生不断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渗透游戏活动
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的方式教学知识,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比谁力气大”的游戏,游戏过程如下:推荐班级中力气大和力气小的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木棍,通过比赛结果来激发学生对现象的质疑,从而激发学习研究杠杆的兴趣。
五、注重课内实验
实验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方法。如在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带一包黏土来,在课堂上进行一次捏玩具比赛,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捏出了许多新奇、可爱的玩具,同时,学生在玩中也掌握了黏土的性质,动手能力、想象能力也逐步得到发展和培养。又如教《摩擦起电》一课时,我把塑料尺在头上摩擦几下,然后,靠近桌子的小纸屑,把它们吸起来,学生一看,兴趣激发起来了,都急于要亲自做一做,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六、加强课外实践
科学课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任务。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较强的认知活动,其有效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构建。在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时,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注重提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科学课堂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对提高小学课堂课堂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训练。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必要性,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便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学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养成。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手段的形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以便能够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1]。
2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要想使科学课堂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需要做好必要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案的编写,以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符合课堂的教学规律,促进科学课堂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科学课堂中学习《磁铁的两极》一课时,教师在课程教学前,应该对该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工作,结合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磁铁,以便能够满足课堂上的实验要求。教师应该对需要讲解的知识做好提前准备工作,并且给学生留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观察磁铁的南北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磁铁才能指南北,以便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应该对课堂上可能突发的情况进行考虑,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会提出的问题。为课堂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使科学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2.2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在进行科学课堂讲述的过程中,应该与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使课程内容更加接近实际生活,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况的产生,应该在课堂中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讲《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时,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对日常的天气情况进行观察。天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表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哪些天气现象,并且对不同的天气情况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会使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性能,能够使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
要想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只是讲述理论知识,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开展。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的内容,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措施,给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充当组织者,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探究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例如,教师在讲述《增强抗弯曲压力》一课时,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且结合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在小组内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然后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看教材中的实验是否与形状有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推测什么样的形状能够增强抗弯曲能力,带领小学生亲自去做实验,加深了学生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结语
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应该建立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能够强化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能够使科学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作者:马静强 单位:昆山市张浦镇周巷小学
参考文献:
[1]吴小源.浅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2012,10:56-57.
一、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必须具备好学的探索精神,用这种教学魅力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作为教师只有一瓶水,如何能给学生一桶水呢?”这句话将教师的文化素养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教师必须持有“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目前农村许多科学课教师都是兼任科学课,既要上其他课,又要带科学课,如果教师没有好学探索精神,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从何谈起。
二、结合生活实际,走向自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的兴趣
对于农村孩子而言,科学教科书中的部分知识孩子们其实并不陌生,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培养动手能力,使学生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潜在能力。比如,我在上四年级科学下册《新的生命》一章时,对于植物的生长等农村孩子并不陌生,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究,所以,我在课前和孩子们一起种花种草,并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到学校,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从探究中得到的知识要比老师直接传授记得更牢。同时,学生获得成功,成功使学生产生更浓的兴趣。这样,科学课的教学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感知,促进理解
多媒体显性形象的图片或动画,应用在科学课堂,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更直观地感受信息,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比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花,大家一起来认识。对于农村孩子而已,毕竟见过的东西有限,见过的花也不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多种美丽的花,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为课堂效果注入了活力。
四、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说到这,不得不提到蔡林森教授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应用。先学是先让学生学,发现问题后才教,教是针对发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在小学科学课上适时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法,效果特别好,学生也喜欢上,老师教得轻松,也尝到了这种教学法的甜头。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适时运用这种教学法,效果良好。比如,在《电路出故障了》这课中,我首先出示了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其次出示了一个故障电路,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让学生思考:是不是出故障了、什么地方出故障了、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最后学生分组实验。如果学生有了这种寻找知识的办法,将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知道到哪儿去寻找知识,就能知道在众多的知识中,怎样挑选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知道用这些知识可以干什么,知道怎么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亲身体验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获得的关于这些问题的结论。
五、运用好工具,提高课堂效率
修订后的课本中有各种形式的概念图和图表,如,魏恩图、网状图、气泡图、柱状图,还有科学画,运用好这些图表为学生学好科学有很大帮助,不仅能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同时还可以描述概念。比如,时间和影长、时间和温度,用柱状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他们的关系。其次,科学图画很适合小学生分享信息。通过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通过图画线条记录观察的特点,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六、作为一名从事科学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
一、导入活动――有效聚焦
导入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聚焦问题。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或者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追求导入的趣味性,不知不觉把目的性忘在一边,费尽心思的开头往往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增加干扰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关注的信息与本课的内容不符,那么教师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向内容接近,费时而无效。
我们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采用魔术引入,或者采用创设情境导入。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浪费了比较多的时间。有时可以关注一下学生的前概念,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进行。如上磁铁那一课,很多时候老师都采用魔术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寻找秘密。在这之前,学生几乎都接触过磁铁,也对磁铁有一定的了解,再用魔术的方式导入显得多余而累赘不如简而去之,开门见山地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磁铁。导入环节应控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地聚焦到要探究的问题上来。
简约的导入,能找准学生前概念与科学知识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思维冲突,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探究当中,又能够给后面的探究留出充足的时间,效果明显。
二、探究环节――有效整合
简约的课堂强调思路清晰、过程简洁、目标明确、突出主干、把握重点、理清主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需要根据实际学情灵活变化设计教学过程,简约的环节设计,是为了有效的教学。其实,课堂设计简约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而是把空间留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这样的简约设计,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偷懒”,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用简约而切中要害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整合探究的主题,选择较小的研究切口。整合首先要聚焦话题,研究的切口要小从而达到研究深、透的目的,体现新课程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思想理念。对小学生而言,一节课能够稍作深入细致的探索,必然是一个比较小的主题和内容,难以研究比较宽泛的探究活动。在一节课的安排当中,如果有几个探究活动,那么就要有所取舍,有些要简而化之,有些要深入探讨,进行有效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核心探究活动,这个核心探究活动最好是一个,在教学时给予核心探究活动充足的时间,保证核心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
科学课堂是由一个个科学活动组成的,有的一节课要有几个活动组成,如果要完成每个活动,势必在每个环节上花的时间就少了,学生的探究就不能深入,所以要整合教学环节,把次要环节整合,有的整合到导入环节,有的整合到巩固拓展环节,保证核心环节的时间,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保证核心概念向纵深推进。
三、活动组织――建立规则
学生喜欢科学实验活动,但他们的实验往往只停留在动手的层面,是没有目的性的,因此要在实验活动中建立一些规则。
首先要建立实验的规则。让探究活动组织更有效,则实验规则的建立就非常重要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课虽然追求“自主”,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师生共同建立一套科学实验规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学生有效进行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保障。
其次要建立小组合作的规则。科学课学习以实验小组合作为主,小组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果和效率。每节课学生的分工按座位一星期轮流换一次,小组长一个月轮换一次,这样,每位学生都明确每一节课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使课堂“活而有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尝试不同的角色中锻炼不同的能力。
第三要建立有效记录的规则。实验操作过程的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规范,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记录,养成规范记录的习惯。数据相对容易些,观察的描述性记录显得有点困难,有些观察发现,学生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教师要尽量使记录变得简易。
第四要建立汇报交流倾听规则。倾听是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们的意见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认识更趋完善。在平时的教学(下转第22页)(上接第17页)中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渐形成一些倾听的规范。倾听者眼睛要注视着讲话的一方,听别人说完后,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加以肯定或补充;同学汇报时所有的学生必须停止动手;有人发言时,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注视发言者;另外,发言人应扫视听众,直到大家都注视自己了,再开始发言;组员要相互提醒等。只有形成良好的倾听规范,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材料准备――有效有序
材料能成就一堂课,也能毁了一堂课。材料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好的材料可以让课堂变得十分简单而有效,而无效的材料,会使原本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因此教师不但要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把握材料的充分和必要以及出示的时机,而且需要科学教师备课时做好对材料的提前测试,做到心中有数,想出应对的策略,即预先对材料进行测试是备课的必要环节。如测量室温时,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取温度计15支,同时测室温,有5支测得是15°C,有4支的读数是16°C,有3支是16.2°C,另测得14°C、13.2°C、12.8°C各一支,数据各领,都不能让你确定到底此时真正的室温是几度?如上面提到的对温度计的使用状态,就需要教师事先挑选出数据尽量统一的温度计给不同的小组,如实在困难,可以针对温度计的不同状态先对孩子们进行事先说明或指导,再放手让孩子们探究。再如在《月相变化》这一课中让学生经历模拟月球绕地球公转这一过程,从而了解月相变化的整个过程和方式。这里的关键是月球的模拟,当用一个篮球是难以收到效果的,如果把篮球的一半用粉笔涂成白色,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为粉笔的颜色较淡,视觉对比不强烈。因此,可以选择黑白各一半的球体,给学生的视觉形成强烈的反差,会有较好的效果,没有现成的球体也可以用黑白的颜料涂上,也十分方便。
五、辅助媒介――实用恰当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分依赖,人为物役。在教学原则中也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现在很多课上,经常会发现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而且会削弱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利用,削弱学生对课本的自学能力。教学就要运用最“省时”的手段来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要不要使用,取决于课堂内容的需要,让多媒体适得其所,要当用则用,用得其所,而不是说把课件挤出课堂。我们的课堂应追求的是实在、自然,要做到课堂教学的精彩,并不一定是非要依靠多媒体,可要可不要的时候干脆不用,有时候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加一块黑板的简约也是一种别样的自然美。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生活化 教学情境 教学材料 教学实践
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小学科学是学龄儿童的科学启蒙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着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探索欲与求知欲,引导大家熟悉客观世界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现代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合作意识与环保意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生活化,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教育要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促进科学教育的生活化。在小学生中进行科学教育,必须创设生活化情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现有教材资源,并且善于从生活中发掘资源,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在自己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生活中精彩纷呈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之心与好学之心,有效培养科学素质。
教学情境生活化可以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性,唤起思维,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深入实践,从而实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目标。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中要强调一个“趣”字,即注重“风趣”、激发“情趣”、培养“兴趣”。“风趣”是指教师授课语言具有幽默生动、机智巧妙的特点;“情趣”是说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富有趣味,“兴趣”是指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科学课要上出趣味,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富有趣味的生活化情境有助于造成优良的学习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盎然,劲头十足地动脑思索、探求。例如在学习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节的“冷与热”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将旅游时买回的一个陶砂小人玩具带进课堂。当壶中的热水浇到浸透了水的小男孩身上时,小男孩就开始撒尿了。学生欢声笑语,兴致很高,一个个好奇地问老师:“小男孩怎么会撒尿?”“撒尿为什么时断时续,时近时远?”……这些疑问促使大家进一步深入探究玩具小孩撒尿的奥妙,揭示小男孩撒尿蕴藏的“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材料生活化,促进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少不了实验材料,许多实验器材大多数小学生还觉得很陌生。一般小学实验器往往也难以备齐,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替代品。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要用到蒸发皿、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等,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蜡烛、铝勺、棉纱、灯架等物品替代。这些常见的生活材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加热蒸发,使盐与水分离开来,还能减少用酒精灯的危险。
实验材料要尽量选用简便、常见、容易获得的材料,这样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做到一物多用。如塑料吸管可以演示水的热胀冷缩,能够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利用空可乐瓶不仅能做成计时器、水槽,而且可以做成生态瓶、沙漏;气球可以证明气体的存在,也可以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些寻常可见生活化的材料,不仅能解决学生实验仪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变废为宝的乐趣。科学课中有许多探究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去观察、去实践、去研究,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材料,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科学课有更多实验材料,让学生有更多探索机会。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提高科学素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处处皆学问。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实验与科考实践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追求富有科学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满科学性。教科版小学《科学》,选编了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一些教学设计采用课内学习知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科学认识与体验,完成从“知识学习”向“知识应用”过渡,最后“解决问题”,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素质。
例如学习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环境》时,先学习一些自然环境的考察方法,然后布置学生实地调查家乡环境(水)污染的活动。教师可以将考察内容具体化:“学校附近的河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详细的考察计划,计划要具备这几个方面内容:考察的时间、地点、考察小组人员、考察器材(水样采集瓶、放大镜)、考察项目、检测方法、小组人员及分工、安全注意事项……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家乡自然水域的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对污染水体的治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到小区中向邻居宣传环保知识、用图片、展板等多种形式表现水污染的严重性。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沟通,通报考察的结果,提出改变水污染的现状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上述系列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自觉养成了环保行为和意识。
对于一些简单、易行、没有安全问题的考察活动,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行动,自行考察。例如《气温的变化》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对气温的测量与分析。考察活动为测量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统计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测量─记录─绘图―分析─初步结论─进一步研究的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生活性与开放性。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把学生生活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起来,使小学生切实体验到科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科学教学中养成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让学生在习得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实践科学,用学到的知识建构科学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08).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但是每个人对它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例如,有的教师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从专业的教育角度来分析,是指小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学会知识,促进小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全方位的发展就是指,在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过程、技能、态度、情感以及小学生的价值观协调发展。而其他的教师则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教育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最少的精力投入,对小学生的教育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达到指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家长以及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广义上来说,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小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文化知识,并在学习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提高小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能力,从听不懂教师的讲解,到理解教师讲的知识内容;从学会很少的知识,到学会更多的知识。在情感上,从厌烦学习,到喜欢学习;从不会不懂,到理解明白;从对学习没有太大兴趣,到喜欢学习、热爱学习。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小学科学课堂的情景化教学
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在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有限,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景化的科学课堂,进行教学,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小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开发小学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潜力,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在情景化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发展创造性的思维,学会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达到教师指定的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堂的情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中,也可以贯穿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日常生活变成小学生科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在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加深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提高小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引用日常生活素材,对小学生进行教导。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作为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框架,引用日常生活实例,作为小学生学习的素材,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科学课堂教学环境,让小学生体会学习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不仅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小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会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学习,没有自我的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先观察事物的发生现象,然后再根据现象发生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培养小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小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减少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成绩。
在以前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重视对小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指导,教育小学生应当注意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然后让小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详细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然后通过小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做出实验结论。如果有的小学生做出的实验结果现象与教材不一致,会让小学生重新做一次,教师并不会对他的实验现象及结果做出评价指导。现在,因为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小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师教授《增强抗弯曲压力》这节课时,教师会让小学生自行思考,什么可以对抗弯曲压力有影响,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每个组将自己组的答案写到黑板上,然后教师让小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看教材中的实验研究是否与形状有关,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推测什么样的形状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怎样才能对其进行检测。在小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之后,教师再带领小学生一起做实验,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并通过小学生自己的探索,加深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记住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掌握学习的要点。通过较为科学的探究实验,让小学生真真正正地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可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聋校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聋校小学科学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目前,聋校科学教师中有一部分是其他学科兼课的教师,这部分兼课教师在专业素养上还存在差距。有些教师对科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不够重视,较为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情感方面的培养;课堂上的活动不够丰富,就教材讲教材,就知识讲知识的现象比较突出。另外,有些教师在思想上认为小学科学是副科,不重要,于是教学设计较松散,想怎么上就怎么上。还有部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虽然较高,但在教学设计时却忽视聋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效果也常常打折扣。
(二)聋生方面
经过调查发现,小学三年级聋生识字不多,对很多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无法用准确的词汇进行描述,使得教学起点一降再降,给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聋生整体的科学前概念偏差比较大,甚至缺失,聋生科学素养个体之间呈现差异大、分化严重的现象。家庭生活中家长缺乏对聋生科学知识的渗透和科学素养培养的意识,家长对于学校科学课的重视也不够,与教师配合意识不强。当班级人数超编时,教师无法做到兼顾每一个聋生,课堂管理难度增大。课堂教学经常还不能保持良好的教秩序。
综上所述,聋校学校科学课的教学起点是低的,基础是薄弱的。如何优化聋校科学课堂教学已经摆在了日事议程上。
二、聋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优化的对策
鉴于聋校科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聋校科学课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制度上的改进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1.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
为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聋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在现有条件下首先加大对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并选择有一定专业背景或者具备专业特长的学科教师任教。
2.制定体现“融合生活”理念的学科内容
在很多聋校开设的小学科学课程至今还沿用原聋校自编教材――自然教材。教材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有不少学校开始尝试使用普通学校的科学教材,但必须要在有益于教学的层面进行慎重取舍。要在聋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讨论稿)的指导下,对学校现行的科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慎重选择聋生必学的基本科学概念,制定出与之相关的教学主题。
(二)优化聋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①基于聋生前概念的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聋生的前概念因素,在组织教学时要从知识、问题、和聋生探究等方面出发进行聚焦。通过情景的创设产生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通过对新概念的拓展与运用,由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②关注每位聋生发展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应关注每一位聋生是否能够在平等、尊重的环境中参与交流和学习;关注每一堂课中每一位聋生是否都能获得一定的满足感,是否都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不是还蓄积了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和动力。
③ 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方法
“融合生活”的课堂教学要求建立在对聋生来说具有感染力的真实生活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④基于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融合生活”的课堂离不开多元化的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对聋生发展性的评测和评价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终。
(2)改进聋生单一的学习方式
经过调查发现,聋生学习科学侧重在死记硬背,学习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聋生的学习方式。
①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聋生的缺陷补偿主要来源于他们的视觉,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补偿的功能。教师要引导聋生认识到“眼睛看到了不一定都是可靠的”,把握事物的全面性,需要动用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参与到观察活动中,通过运用启发性的问题串,规定聋生观察的要求和方向,训练聋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并鼓励聋生详细描述观察的结果。
②重活动记录的训练
科学课上要求聋生每人都有一个记录本,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聋生们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他们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他们的一些奇思妙想;自己的困惑;他们实验的过程以及最后获得的结论。
③打通课堂内外的通道
“融合生活”的科学学习常常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因此,科学教学要让聋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用科学,在大自然中生发灵性和智慧。根据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起课内外相结合的“大科学课堂”。
④有效利用家庭资源服务教学
由于聋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的限制,极需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教师要鼓励家长带聋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与家务劳动,丰富聋生的感知世界,给孩子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家长成为聋生一起探究问题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