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合同管理规则

时间:2023-07-02 09:42:43

导语:在合同管理规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合同管理规则

第1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租赁合同

中图分类号:F7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一、租赁合同管理精细化是一种趋势

精细化管理最先产生于制造业,丰田公司提出了“管理从生产细化开始”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细化、改进,从生产的各个环节着手,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创造了精益生产的方式,从而创造了超越欧美汽车行业的神话。中国的海尔公司也同样秉承这样的原则,提出“明天的目标比今天更高”,逐步走向世界,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

租赁业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它的兴起与发展打破了传统信贷和金融机构体系的束缚, 使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上对金融方式和贸易方式有了新的选择。它涉及的领域大致可包括:专业设备租赁、交通工具租赁、人才租赁、书籍音像租赁、服装租赁、玩具租赁、户外运动用品租赁等,我们所熟知的房屋租赁也包含在内,也是租赁合同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租赁合同管理是从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的一系列行为,并都要有迹可循、有迹可查。

精细化管理在租赁合同管理中同样适用,就是在合同管理中追求“精”、追求“细”。“精”体现在质量上,追求尽善尽美,提供优良有保障的标的物;“细”体现在服务上,企业要提供细致的服务,人性化的服务。在这种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企业业务过程的管理理念指导下,企业势必会拥有良好的客户满意度和社会信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管理手段,已被各行各业的管理层所重视,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面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该看到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实行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精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

二、租赁合同管理中的求精求细

我国法律对租赁合同有比较明确的规定,租赁合同的内容主要包括租赁物的名称、数量、用途、租赁期限、租金以及其支付期限和方式、租赁物维修等条款。并规定了出租方和承租方双方的义务。虽然租赁合同有其签订的范本,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一旦解决不好产生租赁合同纠纷就要对簿公堂。正是租赁合同在管理上存在的不完善,一些企业经常会因此而需要派大量人力物力来解决由此而产生的纠纷,浪费了资源、资金、人力,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有可能造成对企业信誉的损害。

精细化合同租赁管理就是要以“细”为起点,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个租赁事项都建立起相应的流程和规范,实现租赁管理的日臻完善,力争无死角。有很多企业认为租赁合同就是一纸合同,没有什么可拓展延伸,也没必要再深入管理。其实正所谓“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要想做好租赁,在合同管理中就必须要精益求精、关注细节、细中求精,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长远的动力支撑。

以房屋租赁业为例,企业主营收入为房屋租赁收入。房屋租赁经营成败,取决于房屋租赁合同管理。房屋租赁合同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在每一个环节上清晰可控、规则细化 、客观量化,如:

1.登记客户信息,租赁房屋的地址、房号,房屋面积、场地面积,租赁用途,租赁期限、租赁价格、合同金额、合同押金、租金支付方式等。

2.房屋租金收缴管理及统计。

3.停车费收缴管理及统计。

4.水电费收缴管理及统计。

5.催缴应交未交租金管理。

6.承租户中途退租管理。

7.承租户拖欠房款及水电费管理。

8.承租户合同到期退租退押管理。

9.承租户要求减免租金等管理。

10.客户(承租户)服务管理等。

以上这些工作在实施中,层层落实、层层管理及统计汇总,工作量极其繁琐,存在重复劳动。应当应用精细化管理方式,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运用现代技术,从量化到信息化,开发租赁合同管理软件,实现资源共享,设立应交未交租金预警提醒平台,也便于资产管理责任者及时监控、跟踪资产运营情况,辅助决策和技术分析。

三、充分发挥租赁合同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在租赁合同中应用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运用信息化手段。随着产业信息化的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各行各业,如果一味遵循传统的管理手段,企业将会被这股信息化的潮流所淘汰。在我们的租赁合同管理中同样也不可避免的需要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要求我们在租赁合同管理中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应用SOA管理模式与云计算结合构建协同办公平台,利用各种电子化终端,开发租赁合同管理系统软件,采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科学管理手段,诸如合同文书的起草、审批、签发、退租、变更、归档、租金计算等运营,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运作进行。合同的客户信息及应收实收租金等均可资源共享,既减少重复劳动,节源增效。

其次,管理租赁合同。如果说信息化是外在的技术手段,那么租赁合同的管理和完善才是内核。精细化管理要求在租赁合同中细致更细致,从制定公司制度到业务流程,任何过程都不能放松,做到规范化、细分化和个性化。要规范管理制度,要做到合同条款本身内容详细、完善,做好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措施,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2篇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陡河发电厂副厂长兼总会计师 刘权民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电力、煤炭等行业必须加强科学管理,充分挖掘各项生产要素的最大价值。固定资产分部价值的确定是多年来发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和行业管理部门一直关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此文发表于《华北电业》杂志2002年11月号。

外汇资金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具体运用

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部长 刘长城

外汇资金管理对施工企业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只有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与策略,科学合理安排资金,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同时,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也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某项目日元外汇运作的过程和成功经验,提出了可供行业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此文发表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2005年4月号。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与实践

焦作煤业集团赵固(新乡)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赵红梅

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成本的竞争,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情况下表现不突出,而一旦高额利润引起资本的投入随之带来产能释放、产量剧增,市场行情将疾风突转,企业的较量转换为成本的较量。因此如何吸收并运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是财务管理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挑战。作业成本法的推广与运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路。

此文发表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2006年10月号。

论加强对企业资金运作的有效监控

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总会计师孙宝珩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怎样进行资金监控,历来是每个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课题,搞好了资金管理就抓住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本文从企业资金运动流程的特点、加强财务会计审计制度建设和完善决策制衡机制等方面,对加强企业资金运作的有效监控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此文发表于《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季刊)2005年4月号。

论国际间汽车技术转让的财务风险控制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戚汉英

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要求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是我国重要的微型汽车规模生产基地,近年来,进出口贸易已经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汽车技术转让的形式为集团做大做强、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出了贡献,本文就国际间汽车技术转让的财务分析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

此文发表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2006年2月号。

探索海外上市公司财务集中管理的新模式

中国铝业公司财务部副主任张占魁

中国铝业2001年在美国和中国香港上市以来,按照国际上市公司的管理规则不断探索适合本公司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经过五年的运行实践已经日臻完善,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铝业的经验表明,海外上市公司实现重组整合,必须在财务管理的模式创新上有所作为,才能对公司有所贡献,这就是财务集中管理核心所在。

此文发表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2006年6月号。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与探索

中国轻工业品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总会计师 张小英

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及问题的形成原因入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企业实践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此文发表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2004年9月号。

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财务管理体系

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邢崇荣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山西省重点骨干企业。本文着重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具体方法和意义,提出了财务管理创新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转变,增强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观点。

此文发表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2006年6月号。

以内控建设为契机规范合同管理

新疆石油管理局重油公司总会计师 陈霞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求企业原材料采购、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一体化,集中于服务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主题。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能源型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合同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为切入点,详细剖析了合同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意义、作用和方法。

此文发表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2006年10月号。

河北沧州大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河北沧州大化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孙 磊

石油、化学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随着世界石油、化学工业正在进行结构性的重组与变革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进入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关键时期。沧州大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本文全面研究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由于该研究报告涉及公司重要的商业信息,经研究,我们决定不予公开发表。

企业外债风险管理探索及对有关管理理念的思考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岳林康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采用对外举债的方式解决暂时的资金短缺问题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中常见的一种财务策划行为。这就要求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加强外债资金的风险管理,建立高效、稳妥的外债资金筹措、使用和偿还机制和正确的管理理念。,

此文发表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2005年7月号。

浅议如何进一步提高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部长 王书臣

第3篇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为了完善内部管理而从财务监督来制定的管理规则和手段的一种总称。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条件,对企业的健康和平稳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常规性财务制度、综合性管理制度、财务部门与人员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和成本管理制度。而这五个方面又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的内容。

1.常规性财务制度,可以分为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两个二级科目,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分为会计科目、会计编码和会计报表格式等三级内容,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资金管理、应收付结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等三级内容,常规性财务制度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

2.综合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核算制度、财务分析和会计电算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综合性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关乎内控体系的健全和稳定。

3.财务部门和人员管理制度内容主要有岗位责任制、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分级责任制和违法违规处罚制度等,这一制度内容是财务内控工作实行的主要组织结构,财务部门和人员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内控系统的执行效力也有重要影响作用。

4.财务审批制度主要有收支审核管理办法、超额费用审批制度、授权审批机制和财务重大事项报告机制等内容,财务审批制度是财务内控工作的主要内容,该制度的好坏直接可以从根本上影响企业财务经济状况,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有很大的控制力。

5.成本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成本核算办法、成本控制措施、费用管理办法和成本计划管理办法等等,成本管理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拟上市公司要重视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拟上市公司在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

1.建立健全现金流管理机制。拟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拟上市公司要规范货币资金管理,要推行集中管理机制,要对各个部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进行适当的安排,要根据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资金的优化配置,要根据凭证和有效合同来支付相关的资金款项。资金的使用和催收要进行有效的统一监督和控制。其次,企业要对资金收付进行预算,拟上市公司要注意严格控制资金的预算,要将到期债务和经营性现金流量进行监督,要及时管理拟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应付款项,做好应收款项的清欠清收工作,要科学的预测和控制资金支付风险。再者,企业要优化资金结构,要科学控制拟上市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结构比例,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2.完善企业的采购管理流程。拟上市公司的物资和采购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从而将会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拟上市企业要建立采购价格委员会,要由企业的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和生产管理部门共同监督采购工作,可以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采购价格,也可以通过集中采购等方式简化采购流程。其次,其要注意跟进采购产品的市场价格,要根据市场信号来及时调整采购价格。同时,拟上市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机制,要对采购的商品质量、价格和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严格审核采购合同,保证取得凭证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再者,拟上市企业要建立存货预警机制,要全面了解资金占用情况,可以运用科学的管理办法来降低存货成本,确定存货储备的最优数量。

3.完善合同管理和审核机制。拟上市企业在开展业务和签订合同时要注意进行谨慎的核查,要检查合同的条款,要全面了解合同条款的执行情况,对合同开展进程进行跟踪。拟上市公司可以派驻专门的稽查工作人员来跟进合同,要对验收不合格的合同和未按照合同条款执行的合同给予意见和警示。对于大型合同,拟上市企业要进行综合评审,对合同中的财务和资金条款要进行重点审查,保证合同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同时,一旦合同内容发生了变更,拟上市公司人员要及时了解,做好系统处理,分清责任,以便为后期的索赔和纠纷争议的解决提供依据。

第4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 信息化 信息系统

在我国,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工程企业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小,要想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稳定立足,随时抓住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把握住企业发展的经济命脉,只有加强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将工程进度系统、质量系统、合同系统、成本系统综合管理,合理地进行工程计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因此,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高的先进性。

1 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项目管理能够实现高效率运行,可以跨领域解决复杂问题,依据不同的原则实现项目分类。对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省时省力省成本,提高项目的工作效率,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1 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用户为了自己的生产经营,自己研发的单项功能的管理软件,后来慢慢转化为专业化的项目管理软件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也由单击用户拓展到网络多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由此,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逐步走向社会化、商业化的发展道路。

虽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已经逐步发展,但是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1)缺乏健全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太完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以及技术管理结构衔接不完美。(2)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尽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在我国已经得到推广,但是真正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的项目管理规则实施的管理信息系统相对较少,而且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信息管理的现代化需求。(3)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技术落后。目前可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比较匮乏,特别是施工于国内偏远地区以及国外相对落后的国家。

1.2 国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国外项目管理中信息管理发展较早一些,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并研究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项目管理软件的迅猛发展,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不断的得到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由最初简单的数据共享,逐步实现项目实际情况分析及预测,最后实现了平台的兼容和交互使用。参与工程项目的人员可以实现协同办公,在线文档管理及视频会议等。

2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流行趋势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项目管理学科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信息化管理产物,对工程企业的有效运营及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工程企业中的主要作用

(1)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生产数据,这样为企业管理人员及时并准确地对工程做出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大幅度的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2)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及输出等功能,有效的预测企业的运营及风险情况,对管理人员针对各种特殊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提供了依据,有利于企业的稳定运行。

2.2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现在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迅猛发展,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运营管理方面也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工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改进并完善。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细分为投标管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等,是一个交错复杂的平台。进入了3G时代,移动互联网络飞速发展,所以在固定的办公场所,只要有配套的电脑设备就可以实现工程的信息化管理。

目前,很多大型工程企业的市场逐步开拓到国外市场,这无形中给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移动终端发展,移动办公系统有着巨大且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是建立在一个交互能力良好、具有可扩展性、易协同、易管理、易伸缩的平台的基础上的,方便于用户的使用和企业的管理。

3.1 全过程项目管理

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项目信息上报与确定、投标、总承包合同签订、合同交底、项目策划、项目生产、项目风险管理、竣工管理以及项目完工后评价的全过程。项目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进行计划、资金、项目风险的预测及监察,传递项目管理知识,为项目生产提供管理服务。

3.2 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业务

管理信息化业务将设计以项目为对象的综合项目管理业务和以企业组织为管理对象的企业管理业务。在两项业务的应用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电子商务应用。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以项目为完整管理单元,以合同管理和成本管理为主线,串联招投标管理、项目信息管理、进度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费用申请管理、质量管理、HSE管理、劳务管理、知识管理等。

3.3 综合项目管理信息平台的总体应用架构及设计架构

(1)总体应用架构。综合项目管理信息平台根据不同层面的应用架构,对工程项目的信息化进行规划与定义。在具体应用架构时,根据按照项目的类型、项目管理的形式等进行不同的应用架构,对项目WBS、项目CBS、项目管控程度进行应用架构。在具体的管理信息化应用架构时,按照角色布置应用。(2)设计架构。综合项目管理信息平整的考虑系统的安全性、适应性、开放性、可维护性、结构上的可扩展性、系统性能效率等方面的因素,设计SUP平台,座位整个设计架构的基础。

4 总结

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物资管理及技术质量管理等一系列功能,从而达到了对工程进行过程控制的目的。通过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安全性起到了有效的正作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也将会得到逐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守清.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

[2]刘澜波.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0(08).

[3]钱建春等.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J].施工技术,2010(08).

[4]方国华.基于WEB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J].农业网络信息,2010(03).

作者单位

第5篇

建立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军队武器装备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随着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军队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结合面越来越广,对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立足全社会国防科技产业基础,尽可能吸纳成熟的民用先进技术和生产能力提供了可能。建立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是全面推进武器装备采购领域军地资源、军地信息、军地力量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国家和军队在开放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采购等方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营造了良好环境。截至2014年,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营企业已有700多家,有近1000家的优势民营企业参与了科研生产活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打破企业垄断,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参与武器装备建设。建立武器装备信息制度适应了这一需求,是提升武器装备建设整体水平的务实之举。

信息融合是实现全要素军民融合的重要基础。目前,传统的采购途径已不能满足军队武器装备采购需求;而军地信息沟通不畅,则成了长期制约武器装备采购领域,影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瓶颈。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破除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使更多承制单位及时了解武器装备采购的相关信息,有序参与市场竞争,精确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

长期以来,武器装备采购是在确保军事安全的前提下,经过质量和价格筛选,在一些军工企业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在武器装备采购领域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相关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这种采购方式容易带来采购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甚至引发暗箱操作、灰色交易等违规违纪行为,严重影响了采购的公平公正和质量效益。建立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正是适应深化改革需要,在确保军事安全基础上,通过网络化方式,增强采购透明度,使招标投标等环节处于更广泛的监督之下。同时,能降低采购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设租、企业为获取采购信息而寻租的几率,有效遏制腐败。

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承载的主要功能

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承载的主要功能,就是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解决武器装备采购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体制上解除竞争束缚。目前,武器装备采购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如,缺乏专业化的招标机构、采购合同的审查机构、承制单位的资质审查机构,配套的评价、监督、激励机制处于探索阶段;民企与国企相比,在税收及价格核算上没有享受相同的优惠政策;一些产品采购存在行业垄断现象,涉及国防核心技术和整体产品生产的民企不多等。建立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就是以完善竞争性采购制度为目标,用信息化手段破除武器装备采购的体制性束缚,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在确保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的基础上,保护民企进入军品市场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源头上加强需求牵引。过去,军地双方信息不够通畅,造成军方需要的产品有时无法找到最适合的生产企业;有的民营企业自筹资金研制出的产品,与军方已安排的项目类似,有的不符合军方要求。建立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通过信息平台,及时表达未来战争和军队建设需求,并将需求贯穿到武器装备生产、采购、维修等各环节,有利于加强政策和市场引导。

从全方位提升采购效益。传统的武器装备采购方式,在政府、军队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统筹和采购项目处理上程序较繁琐,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建立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通过实现采购过程和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能够简化采购程序,缩短采购周期,降低交易成本;能够在不违反保密安全原则的前提下,将采购交易在网上进行,使采购的各个环节、采购流程处于阳光之下;能够通过及时的信息,有效协调政府、军队和企业各方面的资源,提升武器装备采购的管理效能。

完善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的着力点

进一步完善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完善信息管理体制,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一是由武器装备采购业务主管部门归口管理信息采集与工作,负责贯彻国家和军队的相关政策法规,组织拟制本系统信息采集与的工作规章,指导、监督和检查信息中心开展工作。二是军内武器装备科研单位和军事代表机构,负责在所分管的武器装备承制单位,收集、定期报送研制、生产方面的信息。三是武器装备采购信息中心负责拟的采购信息、研制生产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查询服务;承担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与升级等工作。

拓展信息平台功能,深化采购制度改革。一是拓展注册与管理功能。实现在信息平台上接受供应商的上网注册并进行资格审查,建立数据库并分类管理。二是拓展网上交易功能。军方用户能迅速检索所需技术与产品、价格和服务水平,挑选最佳供应商;供应商能及时提交和更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的目录和价格。三是拓展电子招投标功能。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采购方可将招标文件实时网上,供应商可直接从网上下载标书并完成投标。四是拓展无纸化合同管理功能。采购方与竞标成功的供应商可在线商讨、签订合同,监督合同执行,实现对履行合同和违约处理的全程掌控。五是实现电子支付功能。电子支付系统与采购方财务系统对接,实现资金往来的电子交易和对支付记录、交易活动的实时跟踪。

第6篇

(1)信息化将有助于企业做好战略规划。企业做好精密的规划工作,在预算管理、生产监控以及资金管理上实现信息化,便可以根据企业的核心业务,构建起数据模型、主体数据库以及信息管理库,来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做好数据规划。

(2)信息化将有助于企业信息组织。借助于信息化来构建起资源系统管理上的基础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构建起标准化的企业信息。信息系统有着精细化监管的标准,能够对各种数据展开整合,从而在项目上实施全方位监管,为企业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上提供各种有效信息,促使决策能够合理可行,实现项目施工方面上,资源的合理配置。

(3)信息化将有助于企业减低成本。在材料采购方面,借助于电子邮件以及互联网这些科学技术来保证供应商和承包商在信息上的透明,双方能够在材料的价格、质量以及彼此的信誉都能够方面能够有个系统性认知,不仅能够促使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还能够为双方的正当竞争提供有效空间,为建筑市场长远的发展做好基础。在施工流程上,其信息化下的合同管理、预算控制、财务管理等工作,均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省企业的成本费用,并且可以对项目工程的进度展开监控,规避潜在的风险。

2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促使很多企业在管理上先后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且大部分企业已经自行研发了信息管理系统,将其信息管理系统在实际发展中予以应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企业在管理上的信息化发展起步时间较短,在当下依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1)建筑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存在局限性。在如今竞争尤其激烈的今天,很多在发展上有着一定规模的企业,先后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局域网,但是其中一部分企业没有对信息化系统在开发和应用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很多企业在信息化推广方面,仅仅停留在企业管理上,并且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上,只发挥着工具的作用,并没有对建筑工程管理上带来实际性的变革。

(2)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标准。当下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建筑企业方面的信息化标准,建筑企业信息化在发展上没有相对应的标准来对此进行引导,行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在交流上遇到障碍,资源在整合上得不到有效的优化,因为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上,缺乏标准制度,因此导致数据在真实性上得不到保障,基础工作在有效开展上遇阻。

(3)建筑行业内部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不同的地区的建筑行业其发展程度是有所差别的,经济发达地区的管理人员能够对信息化有个全面的认识,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其管理人员则在信息化认识上存在漏洞,鉴于此,不同地区建筑行业内部的信息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4)国外软件价格昂贵、国内软件尚不成熟。我国国产管理软件在发展上刚刚起步,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与国外软件相比,其水平较低,并且国外软件的价格高昂,再加上国内外企业在结构上存在差别,促使软件在应用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加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引导。政府主管部门应该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颁布实施一系列可行的政策,来为建筑工程信息化在建设上提供保障。国家政府部门需要及时构建起建筑企业信息化准则,推动更多的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可以对信息化管理工作有个系统性认知,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编制出相适应的信息化计划以及编码体系。另外,还需要构架起建筑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上的制度规则,来为建筑企业、材料供应商以及项目承包商的工作展开监管,为企业的有效利用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在建筑行业内部员工培养方面提供指导。

(2)搭建多层次、标准化的管理平台和信息系统。建筑工程管理在流程上主要包括管理模式确定、项目管理设计、职能分解、信息管理流程以及各种管理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其管理工作包括合同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以及材料设备监管等。要想对这些管理任务展开有效监管,一个可行的方式便是构建起一个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该平台所管理的领域,需要涵盖整个项目工程,来为项目施工在信息交流上提供途径。建筑项目在施工流程上,还包括资金会计、定额成本、质量安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管理均是管理系统在设计上需要仔细分析和考虑的因素,需要信息化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将每项管理工作实现有机结合,并且有效的协调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打造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环境。

(3)加快国产软件和信息系统的开发,增强系统的适应性。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建筑行业在发展上,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其公路和铁路工程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这些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地理状况、天气状况以及各种施工时间要求等各种情况,这些因素均会给工程的进度和资金使用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很多建筑行业内部所引入的国外软件,无法与我国建筑上的各种参数相适应。鉴于此,需要及时研发出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国产建筑管理软件,并且将该软件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方面的管理工作上,予以推广。在信息化系统中,将各种参数进行设计,其用户可以在使用上,根据具体需求来对参数进行调整,系统结合是调整的参数来展开管理工作,在管理数据的真实性上提供保障,从而控制企业项目施工成本。信息化系统在进行研发的时候,还需要对研发成本以及项目工程施工时间予以重视,促使系统可以按照项目工程施工进度,结合已经产生的投入和已经竣工的阶段项目来计算出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并且结合事先给出的计划成本和预算成本,来为施工项目给出成本监控上的相关建议。另外,再对信息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系统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遵循方便快捷的设计目标,防止所设计出来的信息系统在操作上难度过大,促使信息系统能够为更多的管理人员以及更多的建筑企业所尽快了解和使用。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安全;寿命;效益

1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涵盖了体制机制、养护工程、规费征收、路产保护、队伍建设、行业稳定等众多领域。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着力破解难题,努力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交通运输行业运行平稳,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高速公路的建设不是建成就可以听之任之的,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高速公路在投入使用之后需要经常承受荷载作用和自然因素的侵蚀破坏,其功能不断退化,特别是在交通流量和重载交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速公路的磨损程度迅速增加,如果得不到正常养护,路况将会急剧下滑并不可恢复,所以日常的养护周期性、规律性才能够很好的保证高速公路的长期使用和交通安全,保持高速公路及附属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障高速公路服务水平。

2 高速公路管理养护的现状及内容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按其工程性质、复杂程度、规模大小划分为小修保养、中修、大修和改建工程;养护范围包括路基、路面、桥隧构造物、沿线设施及绿化等。

2.1日常维护

高速公路日常维护保养是确保高速公路正常使用功能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经常性、及时性、周期性的特点。其施工作业因为点多、线长、面广、分散以及移动作业等,因此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工作主要目的是提高高速公路上的景观效果,改善驾乘人员的视觉印象,提升地区人文环境,体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水平等。环境保护主要包括噪声控制设施、生态保护设施等。

2.2 修复和抢修

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是指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在已达到其服务年限,从而必须进行的应急性、预防性、周期性的综合修理或根据高速公路发展的要求进行局部改善工程。高速公路使用过程中,会遭遇到一些不可抗力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2.3 沿线机电设施的维修与管理

机电设施的维修与管理是高速公路养护的重要部分,是保证高速公路正常运营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机电设施的维修管理技术要求很高、程序比较复杂、危险性大,因此维修人员须经专业培训或持有专业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特别是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规范和规章方面。

3 高速公路养护的完善措施

3.1 技术上

通过对公路养护工作的研究可以得出的结果就是告诉公路养护工作中应该采取的原则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不断的应用新兴科技提高公路养护和施工的质量,要基本实现反应快捷,畅通保障,为了保障科学发展的养护技术要不断的提高和创新,对于养护队伍要不断建立专业的养护队伍,实现养护工程的决策,不断的实现养护工程的专家型转变,在信息化的管理下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充分发挥路面管理信息系统(PMS)、桥梁管理信息系统(BMS)及养护维修工程专家决策系统的主导作用;借鉴采用国际通行的服务类行业星级评价标准,对高速公路的使用能力与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3.2 机械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公路养护的机械化,公路养护的机械化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高速公路在养护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运行,在机械化的应用中机械化是在高速公路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设备上的保障措施,在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之后,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资金要充分,基本上要配备养护机械和维护损坏,机械化的公路养护对于工程施工的工序和流水作业更合理化的安排,从而实现了高效的施工和安全运行。

3.3 市场化

高速公路养护体制的改革能够更好的实现在工程中的投资和收益的基本平衡,从而更好的提高养护水平。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速公路的养护体制也要顺应市场的发展,从而保障在养护市场的需求和平衡,具体措施包括,招投标,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制定招投标的管理规则,实现养护工程的市场化管理,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工程施工的人员积极性,使得高速公路养护市场能够规范健康的发展。总的来说公路的养护维修要充分的投入建筑的市场,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适应市场化经济,科学选择施工队伍,建立养护工程的竞争机制,养护工程实现从计划任务形式向合同管理形式的转变,以适应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特点。

4 结语

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直接关系到高速公路的使用和成本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普及和完善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综合考虑养护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结合当地实践,最终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和效益。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物流;法律体系;立法模式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32-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流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的物流业发展还不是很完善,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使其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推动发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推进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在现有的立法条件下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完善物流法律体系成为我们需要着重探讨的课题。

一、物流法律体系的现状

物流业是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多种行业的突破与重新有机组合,因此,在物流业的法律适用上仍沿袭《合同法》、《海商法》等基本的法律的适用,同时针对物流业的特殊性制定了《物流术语》标准等特殊性的规范,在中国形成了以基本法为主,专业性立法为辅;国内法为主,国际条约和管理为辅的“双重”物流法格局。

物流业适用的基本法主要包括其法律主体、运输、仓储、加工、检验、结算的法律。主要表现为《合同法》、《公司法》、《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独资企业法》、《海商法》、《铁路法》、《航空法》、《公路法》、《对外贸易法》、《产品质量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等。

物流业适用的行业专业性法律法规有:国务院各部、委、局颁布的行政规章,如原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中国民航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交通部的《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的若干意见》、《水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包装储运图示标志》等等。

物流业适用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规则》、《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铁路货物运输国际公约》、《国际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公约》、《华沙公约》、《海牙议定书》等等。

现有的物流法体系对于促进中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近几年,物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物流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引导[1]。因此,探究现有的物流法律体系的不足,提出完善的意见,对于引导物流业有序的发展,发挥推动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物流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

现有物流法体系的法律渊源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宏观的、体系化的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其缺陷和问题表现为:

1.物流法律体系性和完整性差,法律、法规等存在着相互冲突不协调的现象。物流业涉及的众多的领域和环节,物流法需要对更加复杂的利益主体进行保护和规制,因此较《合同法》等传统的法律规制对象相比有较大的特殊性,也表现为更强的专业性。而在财产流转的基本等制定时尚未考虑到物流业自身的特殊性,而在物流业需要法律的引导时,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又从自身的行业特殊需求出发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条例等等,造成统一物品在不同的运输方式和不同领域进行流通时适用不同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使其无所适从。物流法缺乏体系性和完整性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物流业自身体系的效率下降,限制的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物流法体系自身的冲突和不协调则使物流的从业者难以掌握和适用物流法对自身的利益进行预先的判知,使其“裹足不前”,同时也限制了物流业自身的资源整合,不利于形成物流业的自身优势,严重的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

2.专业性的物流法律效力位阶较低,适用范围有限。在中国执行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从内容和行业管理上分散于海陆空运输、消费保护、企业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规程和管理办法,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部门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的,大多以“办法”、“条例”、“通知”等形式存在,在具体运用中缺乏普遍适用性,多数只适合作为物流主体进行物流活动的参照性依据,[2]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同时,“办法”、“条例”等仅在制定部门的行政区域发生法律效力,难以“越界”。而物流活动则是跨越省市县的法律活动,“在彼依彼法,在此依此法”的法律适用则使物流活动陷于混乱或者是无法可依的状态。

3.物流法对物流行业的规范存在“空白”。物流业在中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自其出生时起就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烙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已经进入电子商务时代,而物流业也早已跨越初期的运输和仓储二合一的时期,发展成为集运输、加工、仓储、包装等多种功能有机结合的整体,同时跨越了国界,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物流法制定时期较早,对于新出现的情况还没有能够给予涵盖,使物流法律领域出现了“空白”。例如对于物流标准化的问题上,中国目前只是颁布了《国家物流术语标准化规定》,对于物流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设施和装备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都还没有制定法定标准;同时对于物流市场的准入法律制度、物流企业的资质问题等等还没有指定相应的法定标准[3]。

三、物流法律体系完善的建议

物流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对现有的分散、凌乱的所有的物流法律、法规、规章、条例、通知等等相关的法律进行整合的过程。在物流法律体系化的过程中可资借鉴的有分别立法模式和统一立法模式[4],二者均在物流发达国家得以成功运行。

1.分别立法模式。对物流各个不同的专业领域采用分别立法这种模式的国家的特点是,没有关于物流全领域的基本法律,而是针对现代物流的某个特定领域单独立法,制定专门法律法规。这种模式留给政府开展物流行业管理的自由度较小,但政府行业管理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较强。

2.统一立法模式。该模式以全物流行业统一立法为主,并辅以各领域专门法律法规的模式。物流的基本法律涵盖了现代物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各个领域。该基本法律抽象出物流领域的原则性、一般性的规定,作为其他专门法律规范的依据;各领域的专门立法作为对统一立法的深入化和具体化。

以上的两种模式均有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中国的物流法律制度完善过程中,应充分的结合中国的现有的物流法情况进行比较借鉴。

针对中国现有的物流法律制度存在的立法混乱、效力位阶低、难以适应国际化等等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中国的物流立法中应分别借鉴分别立法模式的阶段性优势和统一立法模式的全局性优势,实行“两步走”的策略。

1.进行物流法律法规清理,针对物流不同领域进行立法完善。(1)清理现有法律法规。清理现有法律法规的目的是实现物流法律体系的建设的时效性,提高物流法的位阶。在中国现有的物流法中存在着较多的留有计划经济体制痕迹的法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能适应现有的现代化物流方式的物流法律法规,因此通过法律法规的清理来实现“过期作废”的立法目的,同时,通过法律清理的过程实现较低层次的“条例”、“通知”、“内部规定”等众多的废止,通过立法程序使其合理的规范体现在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中,使物流法的内容更加具有透明、公开、公正,适用范围更广,效力更高的形象。(2)分领域进行法律完善。物流法的完善终极指向应是建立健全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以保证中国物流业在不断完善的法律系统引导下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分领域进行法律完善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以下的四个方面完成:1)物流主体法,完善物流主体资格,明确物理主体权利义务和物流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的法律法规;2)物流行为法,主要是完善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的行为的法律规范,使其市场行为均做到有法可依,完全可以实现法律利益的预期,可以为其行为提供判断标准;3)宏观调控法,完善调整国家与物流主体之间以及物流主体之间的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4)社会保障法,完善完善国家、物流主体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法律规发。通过以上的四个方面得法律关系的完善,建立起引导物流行业的从业、保障物流行业的参与者,保护消费者的体系化的物流法律体系。

2.整合法律资源,确立以《物流法》为主体,物流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性法规为辅的,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物流法律体系。(1)编制统一的《物流法》。在第一阶段的分别立法模式立法成果基础上,完成统一立法模式的最终目的。在分领域的物流法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整理、编写形成具有统一适用性的物流法典。《物流法》的制定应采用中国立法通用模式――总分式立法。以总则为篇首,对物流法进行“公因式”的提取,形成物流法律的“最高守则”;分则是涵盖了物流法的主体、行为、保障、宏观调控等基本方面具有通用性的法律规范。物流法典的制定将有利于物流法的全国适用,打破地域和部门的分割,进而推动物流业在全国的蓬勃发展。(2)辅助特殊性物流法规的立法体系。为了保证物流法律体系的开放性、适用性和前瞻性,应该对于物流业的特殊环节进行特殊的规定,采用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方式予以规范。而其他的效力层次的立法方式应是不予提倡的,至少是在采取“条例”、“办法”予以规定时,应秉承公平正义的原则,而不是为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的垄断大开方便之门。

四、结语

传统物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呈现出了集运输、仓储、加工等等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其复杂的程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对外贸易方面的作用已今非昔比,因此,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基础上合理的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物流法律实际情况,通过“两步走”的方式,完善现有的物流法律体系不仅在构建中国法律体系完整性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引导、规范物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艳军.现代物流法律的体系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3):45.

[2] 王峰.物流法律法规知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4-35.

第9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交通运输任务日益繁重,交通量的剧增和车辆超载情况日益严重.使高速公路桥梁的损害也日趋严重。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是“精细化养护”理念在高速公路桥梁养护方面的具体体现和有益探索,是为适应公路桥梁养护和发展需要,规范和加强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公路桥梁养护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提高桥梁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必由之路。

一、 当前桥梁养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桥梁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养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速公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如何养护管理好现有桥梁,保持桥梁的完好工作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保障桥梁的行车安全,这一新的课题已摆在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和高速公路经营业主的面前。

1.1 交通荷载逐年增长问题

公路年平均日交通量剧增,加快了桥梁老化的步伐。超重车、集装箱车、大吨位车的出现加重了桥梁的负荷,致使许多公路、桥梁刚刚投入使用不久。就出现路面损坏、桥面板断裂等现象,加速了桥梁的损坏。

1.2 设计构造上的原因, 限制了公路运输能力。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太小;材料质量低,导致混凝土开裂;施工组织不当,造成不应出现的施工缝(冷缝);运营期间养护管理存在检查不到位,养护不及时.措施不妥当等。

1.3 养护管理缺乏细致到位

由于受传统养护观念的影响较深,公路养护管理单位特别是一线养护部门对于桥梁养护还不能足够重视,他们不注重发现细微处埋下病害发展的隐患,桥梁各构部件养护不到位及病害处理维修不及时。诸如引道路面与桥衔接处不够平整,导致桥头跳车;裂缝不及时封闭导致钢筋锈蚀,桥梁承载能力下降,泄水孔堵塞问题以及由于施工和交付使用出现的变位、沉陷空洞、裂缝等毛病,在日常养护中得不到及时修补,造成混凝土剥落、钢筋外露锈蚀等病害。这不仅降低交通安全舒适水平,而且其发展直接影响到桥梁的服务水平和使用寿命。

1.4 桥梁养护专业人才缺乏

桥梁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较复杂的建筑物。由于目前公路养护管理单位在桥梁养护方面大多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妨碍了桥梁养护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 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是“精细化养护”的一项具体工作,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桥梁养护管理规则的制定,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桥梁养护管理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每一位领导、每一位员工、每一道工序和每一项工作内容都精细、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把养护者的焦点专注到了满足行人、行车的需求上,达到全面提升桥梁养护管理水平的目的。

2.1 精细化管理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高速公路桥梁,安全至上。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因而,这就要求积极稳妥地转变观念,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细化管理、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传统经验型管理到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构建系统化科学的管理体系,力求做到“精在事前,细在过程”管理新思路,使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在细节上做到尽善尽美。管理专家汪中求先生说过:“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细节决定成败”。

三、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探析

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不到位或出现问题,都可能成为木桶中的“短板”,都可能制约桥梁运营安全。公路桥梁精细化管理是我国公路养护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构建科学的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体系

3.1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应转变服务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理念,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手段研究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与外延,构建起“严、实、新、细、精”的科学管理体系。“严”即严格管理制度。“实”即倡导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新”即强化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细”即把管理进一步细化、量化、数据化,各个层面伞面推行信息化管理。“精”即制度上的精心,作业上的精心和人员的精心。

3.2完善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

对原有的管理制度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和“科学、创新、高效”的思路进行梳理和完善,突出主要目标,突出精细化,突出简洁性,以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l)、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组织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实行负责制。监管单位和管理单位必须明确负责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分管行政领导和具体技术人员,保证桥梁养护管理的各项职责得以贯彻落实。

(2)、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的技术工作实行桥梁养护工程师制度。桥梁养护工程师的资历要求、履行职责、培训考核,严格执行交通部《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桥梁养护工程师和有关技术人员应按照《公路桥涵养护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及时、全面掌握桥梁技术状况,保障桥梁安全运行。

(3)、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实行“链条式”责任目标管理制度。为建立伞局良性互动、职能协作的精细管理机制,按照责、权、利、效一致的原则,把桥梁养护目标、养护责任、责任追究三项内容细化、量化,分解到每个单位、每个人、每个环节,形成目标逐级细化、责任层层深化、责任追究逐级明朗化的良好格局。

(4)、坚持公路桥梁安全检查评定制度。为系统地掌握桥梁技术状况,及早发现桥梁的缺陷和异常,进而提出合理的养护措施,必须对桥梁进行检验、检查与评定。桥梁检查分为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其检查的内容、方式、周期及相关要求,按照《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进行。桥梁检验是对桥梁结构及部件的材料质量和工作性能方面存在的缺损状况进行详细检测、试验、判断和评价的过程。

(5)、推广应用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系统,建立健全高速公路桥梁技术档案,并及时更新桥梁技术数据,保证高速公路桥梁技术档案真实完整,实现电子化管理。

(6)、桥梁养护大中修改建工程的管理采用“四制管理”模式,即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社会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明确项目业主、承包商、监理三方的关系及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各方严格按合同办事,提高工作效率。

(7) 、加强各级类人员的培训。针对桥梁养护现状,有必要加强对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掌握桥梁检查、检测维修及加固的一些基本方法,强化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更新,提高养护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

3.3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的施工过程要实行精细化作业

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细致、程序繁杂的科学养护方式,工作中的各项实施过程都要精细化。桥梁养护施工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四项基本环节:一是细化工作过程,细化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工艺、每一项工作内容,深入、执着地追求细节的完美,将制度、目标、人员管理等要素细化;二是量化工作目标,通过目标、人员、材料、设备等要素量化,使养护管理任务精确化和可行化;三是施工流程化,将养护任务分解为若干工序单元,将工作过程分解、简化和改进,实施流程化作业;四是生产标准化,标准化的建立就能克服工作中随意性、无序性和粗放性,实现传统计划管理到市场化运作。

四、 结束语

随着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的特大跨径桥梁在我国建成或即将建成。也就是说,我国桥梁建造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随之而来对桥梁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交通管养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提高安全意识,全面贯彻执行《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公路桥梁的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