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42:44
导语:在外科护理综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30-01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肝胆外科手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一方面肝胆疾病的治愈率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外科手术带来了腹腔感染成了困扰医护人员的另一难题。感染的发生率高,发展速度快,如不能及时的控制病情,极易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笔者根据我科室对肝胆外科术后腹腔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菌的调查,进一步分析探讨针对肝胆手术术后腹腔感染的护理措施以及预防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0年6月~2012年2月期间64例肝胆外科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患者中36例为男性患者,28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29~71岁,平均年龄为41,7岁。64例患者中9例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术,14例患者行胆囊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15例,胆肠、胃肠吻合术患者6例,胰体尾切除术患者3例,胆肠重建术患者2例,其余15例为其他手术。
1.2方法
对出现腹腔感染的患者行血液及引流液培养,如有包裹性积液应在超声引导下抽取引流液进行培养。培养结果阳性为腹腔感染。
1.3结果
全部患者中单纯腹腔感染47例,混合腹腔感染17例,单一性菌占腹腔感染的主要类型。送检的标本中,病原菌检出的结果显示,腹腔感染病原菌株数最多的是粪肠球菌25例次、大肠杆菌18例次、屎肠球菌11例次。详情见下表:
2 讨论
2.1 肝胆外科术后腹腔感染的护理措施
①心理护理上给与患者治愈的自信心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减少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各项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以减轻患者心理上的顾虑,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告知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②饮食护理中,术后患者可以进食后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可给与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以增加营养上的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早期应及时应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以提高机体对手术刺激的耐受力,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③鼓励患者多进行活动,早期不能下床者应锻炼床上活动,患者适度锻炼能够改善全身情况。④护理操作时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患者是否发生水电解质的紊乱,准确记录出入量。⑥对于高热患者的护理,每30min测量一次体温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体温低于38.5℃的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方法,体温高于38.5℃的患者可考虑药物降温的方法以减轻患者的不适。⑦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无堵塞、扭曲等现象,每日记录引流量,观察引流管的颜色、性状,引流不畅时积极查找原因。如需取引流液做细菌培养,留取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⑧患者应腹腔感染造成的切口渗出物增多者,应加强对切口的换药处理,必要时采用负压引流管。若伤口愈合欠佳可适当涂抹外用药,保护周围皮肤,亦或采用理疗手段防止周围皮肤损伤。⑨根据腹腔感染的病原菌特点,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并根据药敏结果做适当调整。
2.2 发生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患者发生腹腔感染可能与年龄、肝脏疾病、其他消耗性疾病、导管所致的感染、手术的创伤、以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抵抗能力越低,越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肝胆外科术后的患者肝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损害,个别患者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的损伤加大了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机率;个别患者除肝脏疾病还伴有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以至于诱发腹腔疾病的发生;肝脏手术手术影响,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与手术的类型、手术时间以及复杂程度成正相关[]。另有报道[],医生手术的熟练程度与技巧、术中动作轻柔与否、切口局部的情况等也易引起腹腔感染;术后患者留置引流管、导尿管等创伤性损伤,都可能是引起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另一点诱发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还与术后抗生素不规范使用有关。
2.3 预防肝胆外科术后腹腔感染的护理
对于肝胆外科手术术后腹腔感染的护理我们要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三方面严格把关,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时刻具有无菌意识,病房管理应注意定期紫外线消毒、通风换气;加强对患者的支持疗法,增加患者的营养补充,指导患者采取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加强对口腔的护理;术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避免过多无效的传递;术后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医护人员手部卫生及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的消毒。术后患者的床头桌、病床等每日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并加强监测;室内温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紫外线消毒空气;各项操作需严格无菌;尤其注意加强管道的无菌保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深呼吸,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协助咳嗽排痰,部分患者遵医嘱给予雾化治疗。 严格监测发生感染的征象 加强体温、全身症状以及各引流情况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鼓励早期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疗法 肝胆术后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对手术应激的耐受力,维持免疫功能及自身的抗体水平。
3 小结
肝胆外科手术发生腹腔感染的机率大,其相关因素可能包括疾病因素和医院因素,因此能够有的放矢的控制腹腔感染的发生是肝胆外科护理工作的一项重任,临床将常规的护理措施与综合护理工作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少诚,史宪杰,梁雨荣,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11,5(2):217-220.
[关键词] 护理;术后疼痛;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3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49-02
外科手术是治疗大部分疾病的一种重要而不可避免的创伤性手段,而几乎所有的术后病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不仅会增加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对病情发展和术后康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增加术后并发症、延长切口愈合时间等。因此如何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手术护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综合护理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改善多种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研究探讨了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住我院普通外科手术患者80例,其中肝胆手术患者50例,胃肠手术患者2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10例。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6.76±5.2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干预组(40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4.26±4.28)岁;干预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38.74±6.35)岁,两组性别、年龄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入住我院普通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多脏器功能不全;②有精神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③年龄小于18周岁和大于75岁的患者;④不能配合或资料缺失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常规的手术后对照组患者予以住院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综合护理,包括: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向患者讲授相关的疾病和手术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手术后疼痛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对术后疼痛的认知水平,对术后疼痛做好心理准备,将未知情况的影响做到最低,并介绍自我缓解疼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咳嗽发生时按压切口两侧;②加强心理护理。术后疼痛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加重疼痛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护理人员对术后疼痛患者加强沟通与交流,缓解患者的紧张状态;③提供舒适的环境。对病房环境进行适宜的调整,尽量使患者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康复;④加强镇痛药物和PCA泵的合理有效使用护理。
1.4 观察指标
1.4.1 根据疼痛护理临床疗效标准分析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的效果,评价标准为:显效:患者术后存在轻微疼痛,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睡眠;有效:患者术后存在较为明显的疼痛,但是可以在有效范围内,生活和睡眠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无效:患者术后存在剧烈疼痛,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需要服用镇痛药物,生活和睡眠受到严重的影响。
1.4.2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χ〖TX-*3〗±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护理临床疗效比较 综合护理干预组疼痛缓解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综合护理干预组患者使用PCA泵、应用止痛药物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绝大部分手术患者术后必须经历的一种过程。严重的术后疼痛往往影响切口的愈合和患者术后的康复,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生理负担,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做好术后疼痛的护理成为外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质量标准。相关研究证实了术后综合护理可以降低术后患者的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1-2]。本文主要探讨了综合护理在术后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对照组相比,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并减少PCA泵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提示了对术后疼痛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待术后疼痛尽量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教、对疼痛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改善患者的病室环境、加强合理应用PCA泵和镇痛药物的应用等。不仅对于普通外科患者,临床上大量研究也证实了综合护理措施对于不同外科手术,例如骨科、心胸外科、泌尿、妇科等均具有良好的缓解术后疼痛的程度[3-4]。
对于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和霞,张艳,刘丽,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在甲状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ISTIC,2013,19(12).
[2] 李发雨.不同护理模式在阑尾手术患者中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
吉林省肿瘤医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 要】目的:降低胸外科手术患者出现浅低温的情况,从而有效提高围术期的护理质量。方法:将普通外科手术患者132 例划分为两组,分析两组手术患者浅低温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其中对照组为一般护理,实验组则采用浅低温综合护理干预:恒定室温、冲洗体腔盐水加温、铺设38℃水循环保温毯、手术裸露位置的保温处理、热空气暖风装置。为了将浅低温综合护理干预程序化,还制定了相关护理的流程与制度。评价指标为: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与浅低温发生率。结果:两组浅低温发生率分别为57.57% 与18.18%;切口感染率为7.58% 与3.03%;肺部感染率分别为33.33% 与12.12%。可以看到以上三项指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胸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体温保护应该作为手术室的常规护理手段。体温保护对于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影响,胸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体温保护应该作为胸外科手术护理中的重要护理内容。
关键词 胸外科手术;低温综合护理;护理;效果
目前关于浅体温的研究以及造成的影响与并发症机制的研究可以见于部分文献之中,但是将胸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体温保护应用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却并不常见。本文选择了2012 年11 月至2013 年4 月以及2013 年11 月至2014 年4 月的132 例普通胸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并分析了其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2 年11 月至2013 年4 月以及2013 年11 月至2014 年4 月的66 例普通胸外科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食道手术42 例、肺部手术24 例; 年龄分布为23 岁至81 岁,平均为57.32 11.31岁;手术时间为60~240min,平均182.3537.32min。其他2012 年11 月至2013 年4月以及2013 年11 月至2014 年4 月的66例普通胸外科手术患者设为实验组,其中食道收入38 例、肺部收入28 例;年龄分布为42 至84 岁之间,平均为61.54 13.42岁;手术时间为60~240min,平均162.5121.64min。要求研究对象均为普通胸外科手术且手术时间长于1h,气管与静脉麻醉,并不具有其他慢性合并症。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选用常规护理模式。而实验组选用低温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要求恒定手术室温在25℃左右、冲洗体腔盐水加温至35° ~38°、铺设38℃水循环保温毯、手术裸露位置的保温处理、热空气暖风装置。为了将浅低温综合护理干预程序化,还制定了相关护理的流程与制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浅低温发生率、切口感染率、肺部感染率3 项指标的变化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使用t 检验,技术资料使用X2 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经过t 检验,组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 所示。浅低温发生率、切口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在综合护理干预之后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表2 所示。
3 讨论
3.1 手术浅低温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密切相关
在胸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患者的体腔会被打开较长的时间,患者的中心体温下降非常明显,体表温度的持续丢失,使得患者在复苏的时候,身体体温常常低于35℃,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体温低于36℃。而且患者的体温下降与手术时间的延长时间具有负相关,对于年龄超过65 岁的患者,其浅低温的发生率为51.3%。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到应该讲手术时间较长的老年患者作为浅低温护理干预的重点对象。
3.2 手术浅低温与手术并发症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
当患者的中心体温下降之后,其免疫系统受到了抑制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特别对于T 细胞与B 细胞的功能的抑制作用比较明显,使得NK细胞与吞噬细胞的活性大大下降,人体对于细菌与休眠病毒的抵抗力也大幅下降。而且低中心体温还会导致人体自身的体温调节,使得血管收缩与组织内的氧气含量大大下降,伤口可能出现的感染几率也大大地增加了。
4 结论
体温保护是提高胸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并能够有效提升手术室的护理质量。通过实验演示浅低温综合护理干预具有有效的功能与实用性。
(通讯作者:王双)
参考文献
[1] 陈辉. 不同护理方法对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5): 222-223.
[2] 毕贞淑.16 例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 5(5): 216-217.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应用于胃癌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 收集胃癌手术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行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行FTS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2周体重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胃癌患者围术期护理中介入FTS,可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并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胃癌;围术期护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151-02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ncept of Fast Track Surgery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HE Guo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Zhuzhou, Hunan Province, 4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ncept of fast track surgery (FTS)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Methods 118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operation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9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FTS nursing. And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 defecation time, wound healing time, and hospital sta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weight reduction 2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FTS applied to the nursing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can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improve their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Perioperative nursing; Concept of fast track surgery
快速康复外科(FTS)主要是指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对手术患者围术期实施系统优化护理措施,以减少手术应激,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快速康复[1]。目前,随着腹部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在治疗过程中,麻醉、手术及护理多学科的配合必不可少,护理工作对确保患者的围术期安全、促进术后康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为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应用于胃癌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效果。该院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在围术期护理工作中介入FTS,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118例,除外术前合并出血、梗阻以及穿孔而需行急诊手术治疗者、术前严重营养不良者、糖尿病、心肺疾病以及肝肾疾病者。其中,男77例,女41例,年龄33~68岁,平均(55.7±15.4)岁;临床TNM分期:13例Ⅰ期,68例Ⅱ期,3例Ⅲ期;术式:81例全胃切除术并食管空肠吻合,13例远端切除合毕Ⅰ式吻合,24例远端切除合毕Ⅱ式吻合。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9例,两组年龄、性别、TNM分期以及术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①术前护理:常规进行术前宣教,并进行肠道准备工作,术前12 h予以禁食,术前6 h予以禁饮,常规留置导尿管等。
②术后护理:予以静脉补液,3 500 mL/d;予以静脉镇痛泵镇痛;术后予以留置尿管3 d;根据病情指导其进行床上活动,并留置胃管7 d。待其排气恢复以后,可将导尿管以及胃管拔除,并应予以经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7 d后经上消化道造影显示无吻合口漏等症状,予以经口进流质饮食,3 d后如未发现异常则可将营养管拔除。
1.2.2 观察组 (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术前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并评估其心理状态,积极予以心理疏导和安慰;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FTS护理流程表,并予以解读,使其充分了解护理项目,并向其解释FTS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不同的原因、优势及效果等,以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感。②术前准备:术前3 d指导患者进行吹气球训练,以锻炼肺功能,20 min/次,6次/d;术前1 d保持正常饮食,术前6 h禁食,并于术前6 h以及2 h时予以口服温热的5%葡萄糖溶液500 mL,以免因禁食导致胃肠道不适。术前无需进行胃肠道准备,无需留置胃管以及尿管。
(2)术中护理:术中留置尿管,注意为患者保温,输注液体均应进行加温处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3)术后护理:①病情监护: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引流管情况以及切口情况等,积极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管道折叠、脱落等;②阶梯式肠道恢复训练:术后1 d予以饮水10 mL,如无恶心、呕吐等症状时,予以口服温热葡萄糖溶液250 mL;术后第2天予以进流质饮食,每4~6 h进食1次,进食量为150~200 mL为宜;术后第3天,患者无胃肠道不适症状时,可予以进食半流质饮食,此后逐渐增加进食量并改变饮食结构。③术后锻炼: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可从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床旁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④术后镇痛:术后应予以充分镇痛处理,术后12 h内应予以镇痛泵镇痛,并动态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可预防性地予以止痛药物口服。⑤切口护理:合理应用腹带对伤口进行减张处理,以促进切口的愈合,根据切口渗出情况进行换药。⑥拔管护理:术后予以留置腹腔引流管1条,当观察到患者的24 h引流量低于50 mL时即可拔管,通常为术后48 h,术后24 h即可将尿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周体重降低幅度、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2周体重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有6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2%;对照组有13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2.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
3 讨论
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临床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之一,围术期精心护理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3]。该研究在胃癌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介入FTS模式,术前不予以常规肠道准备和限制饮食,仅于术前6 h予以禁食,术前4 h予以禁饮,并予以口服5%的葡萄糖,可缓解患者术前饥渴以及低血糖等症状,提高其机体抵抗力,有利于病情康复。李银玲[4]等人认为,胃癌患者常存在心理困扰以及情绪改变等,故在护理中心理护理至关重要。通过对患者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可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配合度,降低心理因素对于术后康复的不良影响。术前合理健康教育,亦有利于提高患者对于疾病及手术的认识,增强其治疗信心以及手术应激耐受能力,有利于促进康复[5]。陈平[6]等研究发现,快速康复理论中的营养及其护理理念用于胃癌围术期护理,可在不增加手术风险的情况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促进患者的康复。吴翠干[7]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胃癌围术期营养支持中,结果显示,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常规护理组显著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且术后第1 天、3 天时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提示营养支持对于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合患者的营养需求及胃肠道耐受情况,早期予以阶梯式营养支持,有效改善其营养状态以及胃肠道功能[4]。观察组的术后排气及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2周体重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与韩伟峰[8]等报道结果一致。
综上,在胃癌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中介入FTS,可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全面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玉洲,韩广森,李智,等.快速康复理念在胃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23(1):23-26.
[2] 何志国,唐云,吴会国,等.快速康复外科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效果[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0,18(1):29-32.
[3] 韩鸿彬,韩保卫,李朝辉,等.快速康复外科在胃癌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1):2514-2516.
[4] 李银玲,王红,张雪,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手术前后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9):50-51.
[5] 沈爱君,方立艳.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用于胃癌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9(9):760-761.
[6] 陈平,丁国平,郑祺,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6):669-672.
[7] 吴翠干.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患者围术期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6-7.
[8] 韩伟峰,费伯健,蒋晖,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3,13(5):427-430.
(收稿日期:2014-04-22)
综述的写作格式
1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述包括现状综述——成就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动态性综述和专题争鸣性综述三种。其特点如下:①资料来源是拿别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是人或动物。③内容涉及面广,信息浓缩、精炼。④叙述性的表现手法,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论。⑤引文多,有很强的参考性。
3撰写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特点如文献数量多、增长快,内容分散,重复交叉,语种增加,知识老化加速,质量下降,时滞严重等,呼唤着护理综述文章的出现,使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综述是知识再创造的研究(科研分为创造知识、修改知识、综合利用知识),写作综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成熟,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再则,综述提供回溯检索文献线索等,以上说明文献综述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
4写作步骤
4.1选题
①选取护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②选取位于学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或矛盾焦点的问题。③选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题目。④选题要大小适度。⑤希望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应注意期刊的要求。总之,选题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个相符:与个人主观条件相符、与自身客观条件相符、与护理进展现实相符、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4.2收集文献资料
4.2.1对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①数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资料最好>100篇。②质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过5年;专业分析,资料来自本专业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论著性文章;国别分析,资料来自本课题研究的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有威望的专家;主题分析,引用资料的主题与自己的选题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顺查法。顺年查找,由远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远,从当前开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献。③追溯法。又称篇后文献检索法,是利用已发表综述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检索工具: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类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中国医学文摘》和《国外医学》等。②英文工具。美国《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等。③联机与光盘。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联机数据库(MEDLINE)等。④网上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医药信息检索系统网上数据库等。
4.2.4检索途径:①题名途径(主要按书名、刊名检索)。②著者途径(按作者姓名检索)。③分类途径(按文献所属学科类查)。中国图书分类法规定,“R”是医药卫生,如R4为临床医学,R47为护理学,R248为中医护理学,R5为内科学等。④主题途径(按规范化术语即主题词查)。
4.3整理加工文献
①阅读(浏览、粗读、精读;应确定优先阅读的文献)。②整理、分类、筛选。③综合组织(可按主论点、分论点组织论证材料,确定论证方法,安排层次结构)。④拟定提纲,完成全文。
关键词:普外科;留置导管;人性化护理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报道,在发达国家每10例患者中即有1例在接受治疗时受到伤害,而发展中国家患者住院感染的发生率比发达国家要高出20倍[1]。同时,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护理工作的安全性要求也更加严格[2]。在普外科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术后留置胆道T管、引流管、冲洗管等的治疗措施十分普遍[3],然而在临床治疗当中,现导管脱落、胆漏、内瘘以及感染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现象时有发生[4],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甚至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安全管理十分重要[5]。在临床中如何提高护理工的质量,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本科所做的关于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与普外科导管护理疗效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本科行外科手术治疗并术后置管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12~75岁,平均43岁,肝胆手术53例,胃肠手术47例。对照组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5~71岁,平均41岁,肝胆手术49例,胃肠手术5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护理措施,具体护理内容均围绕导管标记为中心,开展方法如下。
1.2.1合理优化普外科人力资源护理管理人员要科学合理优化人力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根据每位护理人员的学历、性格、业务水平等进行分析与评价,挖掘每位人员的知识才干与业务潜能,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分工,资源利用最大化。
1.2.2定期开展人性化护理培训定期开展全科室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护理培训,积极培育良好的人性化护理氛围。创新地将一些先进的服务理念运用于普外科护理管理实践中,不断提升普外科护理的管理与服务质量。
1.2.3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意识优秀的护理服务态度是普外科护理人员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职业素质,应该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为患者实际着想,从内心真正帮助患者,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
1.2.4为研究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在普外科术后留置导管护理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加强安全管理组与普通管理组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来做出相关判断。具体如下:按所置导管的类别不同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卡片进行标记,T管用红色,引流管用黄色,冲洗管用蓝色,并在卡片上标明置管日期。使每一种留置导管的具体作用及信息一目了然。对试验组使用标记的留置导管,术后对患者及家属讲解各导管的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并对医护工作者进行护理安全培训。而对照组仍使用未标记的留置导管。
1.3临床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出院时导管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包括导管脱落、胆漏、内瘘以及感染等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二者差异,并结合专业知识判断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分别对两组的一般情况及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对一般情况采用t检验,对于并发症:导管脱落、胆漏、内瘘以及感染的统计资料,采用RxC表资料的?字2检验的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以P
2结果
统计结果提示,试验组各种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中针对以上因素,针对留置导管患者采用了人性化护理干预,人性化护理是基于人性化理念指导下实施的一种护理模式。这种模式讲求对每一名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之满足,同时让每一位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照料与重视。普外科护理工作繁重,应该认真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实现人性化的普外科护理管理。研究主要采取标记导管,向患者讲解各导管的注意事项并时常提醒等措施来加强导管护理的安全管理。通过导管标记,使各留置管的功能及信息一目了然,一方面提醒了医务工作者在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时刻留意留置导管的情况,进而及时掌控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采取正确及时的治疗措施。另一方面向患者讲解各导管的注意事项并时常提醒,提高了患者的警惕性。最后加强护理安全培训,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护理质量,也避免了意外事件的发生。综合以上效果,使得试验组的各种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人性化护理干预在导管护理中可发挥良好临床作用。
综述,在普外科的临床护理当中,针对普外科留置导管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显著抑制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临床安全程度,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德琼.肝胆外科T管引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8):991-992.
[2]郑艳,林旭波,邵文娟,等.普外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临床特征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1):52-54.
[3]夏秋江,向克兰,王青丽,等.安全标识降低普外科导管护理操作不良事件的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11,8(7):314-315.
关键词: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研究进展
围手术期最早出现于约1970年国外文献中,后逐渐被国内医学界所认识[1],围手术期是指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 d至术后7~12 d[2]。阑尾炎多为急性发作的外科疾病,原则上急性阑尾炎,除黏膜水肿型可以保守后痊愈外,都应采用阑尾切除手术治疗[3]。手术后的护理对患者的痊愈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大意义,自引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至阑尾炎手术,多项研究表明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增加治疗效果并提高护理满意度[4]。现对阑尾炎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心理护理
阑尾炎切除手术前患者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担心手术是否成功,担心疼痛是否能忍受以及后遗症等,患者的焦虑产生的应激反应使得患者不能很好的配合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5],因此手术前的心理护理也值得重视,研究认为[6]术前医护人员向患者详细的介绍阑尾炎手术的基础知识,让其了解手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及成功率,能有效的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增加对阑尾炎手术的信心,以最积极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刘园等[7]的研究表明对59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川效果,得到了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2术前护理
2.1配合各项检查,严密观察病情 指导和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例如血型确定、抗生素过敏试验等,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脉搏、呼吸、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了解腹痛、腹部体征以及呕吐等临床表现体征的变化,对这些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8]。
2.2术前皮肤准备 清洁切口处皮肤,除去毛发,为手术前做好消毒工作,以减少手术切口的感染。
2.3术前肠道准备 围术期护理中术前12 h禁食、禁饮是常规护理之一,近年来,欧美等国家认为,患者术前6 h禁食,2 h禁水有利于减少手术前患者的饥饿、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反应,此观点普遍被麻醉医师接受。
3术后护理
3.1常规护理 ①,根据不同麻醉方式,选择适当术后卧位[9],如腰椎麻醉患者应不使用枕头平卧6~12 h,防止脑脊液外漏而引发头痛等不良反应。而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可低枕平卧。②镇痛,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方法显著地减少了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极大减少了术后呕吐、恶心、肠胀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生[10],阑尾炎切除手术为创性手术,术后多数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影响患者的睡眠及饮食,应给与相应的护理,转移注意力或音乐疗法等[11],疼痛较重者给予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程度,促进康复。③早期活动与进食,在患者自身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及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肠粘连发生,一般术后进食标准是胃肠道功能恢复、有排气,当今许多学者认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并不会产生腹胀、呕吐等症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肠蠕动,维护肠黏膜功能[12]。
3.2持续生命体征监护 动态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监测方式,如患者高血压应密切关注其血压变化情况,对突发状况实施相应护理,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应使用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严格控制输液流速以及必要的吸氧护理。高血糖患者,应及时监测血糖,控制血糖在合理正常的范围内,避免这些因素对患者伤口愈合以及出现并发症带来不利的影响[13]。
3.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①伤口感染,因手术中污染或术后伤口流血所致,常见于伤口红、肿、热、痛,严重时有脓肿出现,应及时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引出脓肿,使用抗生素,促进伤口愈合[14]。②腹腔脓肿,多为手术残留,未清理干净腹腔内的肠道外流物引起,患者表现为腹痛、发热、中毒样症状,应及时借助B超检查确定脓肿位置,采取引流治疗,术后护理中应密切注意腹部体征的监测,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③肺部感染,老年患者由于体抗力下降,且伴有吸烟史者手术后可能会有肺部感染,需要做必要的协助咳嗽以及排痰护理。
4健康教育
出院前教会患者对自身症状的自我护理与监测,督促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适量活动、合理安排饮食,尽量食用高热量、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保证大便通畅,注意卫生,避免术后感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指导教会准确服药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提醒患者出院后的复查[15]。
5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涵盖了患者手术前中后的各个方面以及细节的护理,旨在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身体状态配合手术,以及手术后的积极康复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16],随着医疗事业的进步,人性化护理的提出,围手术期护理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实施真正的全程全方位护理,在对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多项研究表明[17]围手术期护理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显著,①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与不适,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手术成功率,②使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大大提升且有效促进患者的痊愈,缩短住院时间。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将越来越广泛,护理手段和方法也将随着临床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南海,杜益平.围手术期护理理念,内涵和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5-6.
[2]张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5):2503-2505.
[3]施鸿舟,石欣,汤文浩.急性阑尾炎发病特点的最新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14,7:040.
[4]曾瑞琳.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0):74-76.
[5]滕廷鹏,张春皎,李胜,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成人急性阑尾炎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3):2670-2673.
[6]李俊妹.妊娠期急性阑尾炎47例临床分析及心理护理[J].黑龙江医药,2009,4(22):575-576.
[7]刘园,曹雅俊,田杰.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187-189.
[8]刘纯会.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12):2678-2678.
[9]于美华,何丽云,谢玮娜,等.改良侧卧位在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7(33):4009-4010.
[10]刘亚耘.护理干预对普外科大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4):58-60.
[11]张友根,彭小芳,韶红.音乐疗法的研究现状和趋势[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9):2401-2403.
[12]燕菊萍.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道手术后肠功能恢复影响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0):922-923.
[13]杨媛媛,苏琳.老年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2014(1).
[14]孙桂琼.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5).
[15]郝树玲,王燕云.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8):148-148.
关键词:肠系膜静脉血栓;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82-01
1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1.1 腹痛和腹胀:腹痛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严密观察腹痛的程度,有无腹膜刺激征。如果发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进行性加重的腹痛和腹胀,应考虑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可能。腹痛大多呈绞痛,难以忍受,伴频繁的恶心、呕吐。以全腹痛为主。继而出现明显腹胀。
1.2 排便次数及性状: 观察病人排便的次数、颜色、性状、气味等。如果出现柏油样或暗红色粪便, 是肠管开始坏死的表现。
1.3 血液状态:采血时如果发现血液呈紫黑色, 血流缓慢, 易堵塞针尖,应立即报告医生,以早期确诊和治疗。
1.4腹腔穿刺:可见血性腹水。
2 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 加之患者及家属由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多表现出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耐心向病人讲解病情, 说明各种检查及配合和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介绍成功病例,增加患者的信心,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2.2 胃肠减压的护理: 肠系膜静脉血栓因血运障碍常继发肠梗阻,引起腹胀、腹痛,无论手术治疗还是溶栓治疗都需要胃肠持续减压。有效的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 从而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的吸收, 改善肠壁血运[2]。胃肠减压期间护士应观察胃肠减压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避免胃肠减压管扭曲、受压、堵塞,同时做好口腔护理,预防感染。
2.3 腹腔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和量,做好记录。妥善固定引流管,预防脱落,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预防逆行感染。如果肠坏死不继续发展, 一般术后第1 天的引流量为50~ 300ml, 以后逐日减少。
3 手术及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
3.1 术前护理:严密观察病人血压脉搏神志及尿量,注意有无脱水或早期休克。做好各项术前检查, 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行碘过敏试验。密切观察胃管引流出胃液的变化,腹部体征及全身变化是否好转。对肠坏死急诊手术患者,及时建立两路静脉通道,迅速采取抗休克措施,完善术前各项辅助检查,必要时配血[6]。
3.2 术后护理:①行外科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和肠造瘘术者,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记录24h出入液量。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和肠系膜后可能因血栓继续形成而复发,主要特征为腹痛一度消失后又再度出现或出现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的体征。因此密功观察腹痛变化及腹部体征;每天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 监测D2 二聚体含量是判断血栓是否形成或术后抗凝效果的一个指标, D2 二聚体含量>500ng/ml时提示血栓形成。②溶栓治疗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穿刺侧的下肢处于伸直位, 少活动。溶栓后严密观察腹痛缓解情况, 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诉。通常溶栓治疗后6~ 8 h 腹痛开始缓解。如果腹痛消失后又出现, 则考虑复发。出血为溶栓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要观察皮肤黏膜牙龈、注射部位有无出血, 置管处有无渗血。同时注意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及性质。按医嘱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国际标准化比率,调整抗凝药的用量。③再次抗凝治疗的护理:手术或溶栓后应继续行抗凝治疗, 否则术后静脉血栓复发后的死亡率高。
4 营养支持及饮食护理
术前持续胃肠减压、禁食,予以静脉营养支持, 维持输液的速度及量,警惕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后, 拔除胃管, 给予少量饮水1~2d,后给予流质饮食,逐渐恢复到普通饮食。忌油腻、生,冷,硬食物,给予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防止便秘。
MVT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多数病人在出现肠坏死后才得到确诊,此时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且治疗效果欠佳,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对于该病的护理,首先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要做好护理工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以助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早诊断和早治疗, 降低病死率。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有腹部手术史、血液高凝状态、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等病人出现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者应意识到MVT 的可能。最后,护士严密观察临床变化,认识到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及时恰当的手术、严密细致的观察及护理是改善MVT病人预后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群英,周密,陈秋华.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 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 福建医药杂志,2011,33 (2):161-162
[2] 吴俊英.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 全科护理, 2010, 8 (3): 234
外科手术患者多,危重患者多,护理记录内容多,时间长,历经各班护士之手,客观上造成护理记录单质量不统一,因此,保证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尤为重要,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现将外科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综述如下。
1 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1.1 护理评估不确切
缺乏对患者全身情况的深入了解及全面掌握,以致入院评估不准确,甚至错误。只注重外科情况,没有记录同时存在的内科疾患(如未记述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因而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对于新入院患者院外带入的褥疮,接诊护士未如实填写部位、大小、深度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不正确的评估,既与病情或治疗要求不相符,也使我们在制定护理措施时忽略本来存在的一些护理问题,失去针对性。
1.2 基础护理内容少 护士主要记录的是医嘱的执行情况,而对于基础护理的记录很少。例如昏迷患者,长期卧床患者无皮肤情况的记录,留置导尿的患者无更换尿管的记录等。普遍存在着只重视记录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跟着医疗活动在记流水账,没有反映出护理活动的行为。如为患者更换引流袋、挤压引流管、做健康宣教、指导功能锻炼、协助患者翻身等,在书写护理记录时没有详细、及时记录这些护理行为,从记录中不能体现出护士付出的劳动及价值。
1.3 护理记录缺乏连贯性 包括对急诊的患者未记录入院原因,入院后的病情。对患者病情的变化、诊疗情况、护理效果、活动情况缺乏及时、连续、动态的追踪记录。如术后的患者,前面各班次未描述留置镇痛泵,后突然写到麻醉师拔除镇痛泵;患者便秘,用开塞露纳肛,护理记录无用后情况;前面记录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后面未再记录下地活动情况;各种引流管拔除后未记录伤口情况,有无渗漏等等。
1.4 护理记录缺乏客观性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主观性的描述,在记录中使用诸如“病情尚平稳”、“呼吸困难较前减轻”等等无法衡量和模棱两可的语言。再如描述: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顺利,出血不多,安返病房。护士所描述的就不是客观资料,因为病房护士未参与手术过程,未见到术中情况。应该按要求记录麻醉方式、手术名称、术中出血量、输血输液量、麻醉清醒时间、返回病房时间、卧位、伤口引流情况、生命体征及注意事项。
1.5 护理记录缺乏及时性 当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待病情进一步恶化时再进行回忆性描述。常见临下班时回顾性的将各时间段的病情及落实的护理措施进行补记,记录不及时,出现关键的内容漏记,由此导致记录与实际的出入。例如:“血压偏低”、“出血量较多”、“调节多巴胺滴数”等不准确的描述,事后补记没有具体的血压数值、出血量、每分钟的滴数及药物的剂量和单位等准确写法,量化指标缺乏。对于特殊药物的用药后无观察无记录,病情描述无连续性,有的只是按照规定频次记录。外科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当即封存病历,护理记录不及时,无法进行弥补。
1.6 护理记录缺乏完整性 往往对重点细节缺乏有效记载:如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通知医生的时间及处理措施;患者私自外出时发现的时间及通知医生的时间;患者拒绝做某种治疗、检查时未记载或有记载但未引用患者的原话等等。同时,护理告知缺乏体现:如患者术前注意事项、禁食时间、留置尿管、胃管的意义等,均应给患者详细说明,同时做好记录。否则,术晨患者因进食影响手术而责怪护士未交代清楚,必然引起纠纷。
1.7 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不相符 由于资料收集的渠道不同,判断能力的差异,部分患者与家属提供资料的不准确性,导致医护记录矛盾。在住院、主诉、甚至诊断等各方面不一致,外科患者的手术方式,以及行何种手术等记录不一致,手术时间、病情变化等有出入。危重患者记录单执行处置的时间与临时医嘱不一致,病情描述有分岐,例如患者意识的描述,护士形容的是谵妄,而医生记录的是浅昏迷。医护记录相冲突,这些都会在医疗纠纷中引起评议。
2 对策
2.1 强化外科护士法律观念与防范意识 加大护理病历法律地位的宣传力度,增加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证据意识及自我防范意识,使其认识到一旦出现护患纠纷,护士要面对患者诉讼,书写护理记录不单纯是记录病情为患者建档,还是诉讼时的法律依据。要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遵照科学性、及时性、真实性、完全性的原则,要求护士做到3个随时、3个重点、3个不能有。即有病情变化随时记,发现护理问题随时记,特殊检查,治疗用药及手术前后随时记;重点记录客观事实,重点记录护理行为,重点记录确实做过的事;主观描述、判断、结论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记录不能有,含糊其词记录不能有[1,2]。使护士从观念上转变,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树立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意识。
2.2 加强学习,培养护士临床专科护理能力的观察 外科是手术科室,要加强对专科理论、病情观察内容的培训,护士要熟练掌握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如心肺复苏术,呼吸机,监护仪的使用方法),尤其要提高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手术患者,危重患者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专科特点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程序,对每位患者的护理重点进行重点观察、重点护理、重点记录。护理观察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要掌握观察的方法、内容、范围和途径,记录真实、可靠、及时清楚,病情描述确切、简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认真、准确、规范地记录,养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的习惯。
2.3 加强医护沟通,达到医护记录的一致
医护记录的不符主要是医护双方在收集患者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而产生的。因此要严格落实责任护士参与医生查房制度,有利于掌握患者的重点资料,医护信息得到及时交流,提高护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护士的记录水平。当护士发现其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一致时,及时找医生核实,避免医护记录相冲突;当医生开出医嘱时间与记录时间不相符时,及时找医生核实改正,避免医嘱开出时间与护士执行时间不相符[3];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记录,尤其是危重患者抢救时,抢救后补写抢救记录,对病情变化及时间的描述要医护记录一致,避免缺项,漏记等错误,确保护理质量。
2.4 加强护理记录书写的质量监控 实施岗位责任制,职责明确到人。培养护士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按照护理文书规范个人自查,保证每班、每人书写无误。科室质控员严把书写关,每天检查急、危、重及出院患者的护理记录质量,把好记录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的质量关;护士长每周至少对病区的护理记录审阅1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告知责任人,最大限度把不安全因素和隐患控制在科内,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业务学习上讨论、规范、并指导正确书写,把好护理记录的完整性、客观性的质量关;护理部组织病历质控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现有病历及归档病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把好全面质量关。
参 考 文 献
[1] 卢敏,杨晓媛,王红梅.外科护理文书存在的风险及管理对策.护理学杂志,2007,22(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