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42:44
导语: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任务,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这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 调查和研究
为了了解和掌握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学习、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以及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课题组选取江西省有代表性的三所高职院校(一所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一所为江西省示范性高职,一所为江西省普通高职)随机抽取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1%。课题组编制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思政课教学效果、教师要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通过调查,对江西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期望能针对性的采取方法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对思政课的认知。
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职学生(81.75%)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政课的重要性,并且有14.35%的学生对思政课很感兴趣,接近31%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只有不到11%的学生不感兴趣。有一半以上(57.93%)的学生认可学习学习思政课的目的是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接近20%的学生趋向于“希望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反映了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追求实用性的心理。
从表二可以看出有83%以上的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持肯定意见,反映了绝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上得到学生的认可。有17.09%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很有收获,45.00%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但是,有接近38%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大收获或没有收获。这说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持否定态度,学习后没有受益,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较差。这反应了思政课教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学效果差的原因,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是影响思政课学习效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面。
(二)思政课教学评价。
表二
(三) 教师要求。
表三
表三说明,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沟通的老师比较受学生欢迎,其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具有良好师德和勇于创新的老师。有38.6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方法死板、照本宣科;有38.53%的学生认为是教师过于严肃,不喜欢和学生沟通。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守旧和缺乏与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三、对策与建议
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呢?通过调研,课题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关键是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的方法有:
1.刺激学生对思政课的求知欲。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和理论的激励。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心理,巧妙地预设疑问,布置学习探讨课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了解、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找准教育目标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结合点。思政课教学应该在学生追求事业成功、探索社会问题、理性知识完型三个方面努力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3.创设思政课的乐学情境。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处于欢乐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兴趣会油然而生。思政课欢乐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
(二)尊重学生、保持教学主体的平等关系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要加大“尊重”教育的力度。尊重是交流的基础,是情感渗透的基本要求。对待学生要改变原有的“居高临下”的高压式教育。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要实现思政课“课堂公平”。教师公平的分配知识、机会、时间和空间等教学资源,多维度的对学生进行客观合理、科学公正、综合的评价。这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三)优化教学内容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
1.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求教师教学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回避难点、不回避矛盾,灵活运用理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删减一些与社会现实和学生自身情况联系不密切的内容,补充一些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如审美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创新意识、自主意识教育等。
2.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设计思政课教学活动时,尽量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改变“教学内容等于教材”等等传统理念,在确立理论课教学内容时把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
3.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补充时代性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一些时代性的内容,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但事实上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学生从教材和教师口中都得不到对现实情况的合理解释,很容易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无用论”思想,从而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手段。
1.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互动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专题教学和学生自主参与的师生互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双向交互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变学生认知过程,丰富学习资源,增大教学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优势,使教学效果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加强实践教学。思政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在理论教学中,为充分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增强认知能力,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五)改革考核方式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着力点。
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针对单一的知识性考试知行分离、不全面、不客观的问题,采取综合性考核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把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学生通过写体会、调研、演讲、辩论、讨论交流、听教师指点等自主学习过程,不但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可采取演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这样考核公开、公平,促进“知行合一”,深受学生欢迎,这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编号:JXJG-10-43-7)“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芳.论增强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关键词:农村 中学 思想政治 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15
1 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1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过程被普遍认为是用人格去培养人格,用教师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过程。但是,由于校方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对思想政治教学除了认识方面的问题,任课教师在教学也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非常僵硬、死板,对中学生缺乏指导作用。思想政治课程过于深奥,理论性超强,不适合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是多数农村的初中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这个评价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学生都认为政治课的教学过于单一,内容太枯燥,没有主动参与心理,这些与学生期望政治课程有趣味和有实践性活动相差甚远,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直接的影响,以至对于思想政治课程产生厌倦心理。
第二,教学的评价不全面也不客观,学生很难信服,也很难有学习的热情产生。教学的评价是以教学本身,按照预定的目标,应用可行的评价方法,给教育现象以及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分析目标的实现状况,并做出有价值的判断过程。这其中有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师是按教材照搬,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主动的启发,对某些理论性的观点评价的过于主观,与学生的理解和期待并不相符。还有的学生觉得教师对于某个政治观点评价不全面、太单一、也没有注意到实质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师对于某个政治现象的分析以及评价主观性强,不全面,甚至不准确。
第三,思想政治的教学模式过于落后,教学的方法也过于单一,不能激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的中学当中,依然是以应试为教育目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考学为主,灌述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对教学的目标都不明确,没有很具体的教学目标,当然更不能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去建立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没有得到创新的固化且僵硬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井井有条的讲以及学生则是死记硬背为主。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还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理解到深义,不能够把握和运用学到的知识,一堂课上完后,教师讲的很疲惫,学生也是越听越没劲,毫无收获。
1.2 初中生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学校以及教师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关注度不够,导致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很有限。很多同学在思想政治课上没有认真的听讲,或开小差,或看小说,还有的则睡起了觉。多数都认为这门课程多数都以记忆为主,只要考试以前重点突击一下,好成绩也能够得到,而且还以为思想政治并不是主科,教师和学校都不重视这一科的成绩,使得学生的轻视有了较充分的理由。
2 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提高教学效率的对策
2.1 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较差,师资力量很薄弱,所以制约着中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想提高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的水平,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育相关的部门和农村学校一定要高度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应用实际且有效的措施给思想政治教学以保障。学校应加强建设农村中学的图书室、实验室以及微机室这些基础的设施,加大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让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能够进入到科学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
2.2 要提高农村思想政治任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正确的教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情绪都有很大的影响。为减少中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厌倦态度,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校方应加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训。如学习课程改革中前沿性的政策、知识的拓展、多媒体教学的课件设计与应用以及实用性教学技能的学习等这些方面的培训,都是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需要加强学习和提高的。
2.3 创建对思想政治教师有效的评价制度
针对思想政治任课教师不受重视的实际状况,学校要针对思想政治教师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尤其是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评价制度,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师以及思想政治课程能形成客观合理的评价,改变体系中不适应实际的部分,营造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培养思想政治理论科学的带头人,理解并支持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地位。
2.4 对中学生要加强引导,转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观念
在农村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学有厌倦心理,所以,要将中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课这一观念进行转变,其中一项需要长期去坚持的工作,就是要提高中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中学生和思想政治教师对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坚持这项工作。校方要从课程的安排,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以及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各方面进行协调来展开工作,使中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自身发展与成长的价值。
农村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大责任,所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潮中,思想政治课程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从学校,到思想政治教师,再到学生,改变对思想政治的传统观念,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有效提高农村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李东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7).
[关键词] 新时期 完善核心价值教育 提升思政课教学
我们教研团队结合历年的资料累积继续深入现实,在杭州的多所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当中同时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形象
在我们所接触的3.9万人次的学生当中,基本上都毫不犹豫地认为思政课是有用的、甚至是很有用的一门课。但是,也有少数几位同学认为思政课无用――虽然从比例上讲微乎其微,可是管中窥豹,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同时我们发现,认为思政课有用的学生当中也有将近一成的学生感觉思政课虽然有用但是用不出来。这很典型,学无以致用。那么学生们又是如何对待“有用的思政课”的呢?学生们实事求是地认为自己和同学们的态度不够认真,甚至很有一种轻视。学生们在探寻原因的时候强调得最多的就是课程设置的重复、内容的反复以及枯燥乏味、落伍脱节、缺少新意又空洞说教等方面。有3.1万人次的学生表示,自己上课的认真程度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魅力和上课技巧;剩余的0.8万人次则表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认真听讲的;而这3.9万人次的学生都认可上课是可以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有兴趣就听,没兴趣就不听,是大家的共识。所以上思政课还可以各忙各的,甚至直接就不去上课,自由主义蔚然成风。在建议方面,有近2万人次的学生建议,上思政课的时候多放放图片多播播视频,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有1.2万人次的学生要求老师设置完美的奖惩机制,胡萝卜和大棒轮番上阵,逼迫学生认真上课;余下的0.7万人次学生则以为老师一定要严厉,传道授业解惑之上首先是纪律威严,必要时还要会发飙。基本上这3.9万人次的学生一致认为要搞好思政课教学需要学生、老师、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协同努力。
综上调研结果: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识存在着诸多不够理性和客观的评价。结合我们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十几年的经历,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政课只是辅课,远不及专业课重要。专业课都是独立的小班上课,思政课却基本上是合成大班上的,教学效果自然逊色多了。同时学生们又极其主观地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反复、落伍、说教,在内心都比较排斥上思政课。我们做过一个时间上连续的系列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思政课的迟到、早退以及缺旷课现象要比专业课来得多,学生们学习的认真程度、活跃程度也不及专业课,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还将思政课课堂当作了休息课、英语课、短信课、娱乐课。相当多的学生来不来上课、课上认不认真完全视任课老师的态度和个人魅力而定,致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心力憔悴。高校思政课的地位尴尬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虽然当时学生们先入为主地不喜欢思政课,但是后来他们感触最深的、最感谢的恰恰却是思政课。所以我们认为破解思政课尴尬难题重点是要扭转正在接受思政课教学的学生的认识和态度。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高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蕴含在思政课教学当中的,有鉴于前面所诉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的种种问题,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未如人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未来总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然而,我们的学生莫名地对敬而远之,普遍缺失远大的理想,价值观出现紊乱,比较急功近利,而创新则流于标新立异。
的指导思想:我们学生都十分明确是作为永远的指导思想的,但是都带有几分不屑。3.9万人次的学生之中近0.5万人次曾经直言不怎么喜欢,没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只是觉得世界变化快而年代久远或者是接受灌输多了嫌烦。这对于我们一贯来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警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的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抱负;可是说到共同理想,恐怕就没有那么远大了。道理人人懂,行动盼他人问题还是不少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的学生都非常爱国,因此忧国忧民。我们曾经就“出国与爱国”展开激烈的辩论,可惜一叶障目,又走上容易偏激的绝径。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教育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但是也的的确确折射出“知易行难”的问题。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小事情都等着别人去做。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还颇为感慨的是,我们学生的知识面欠宽广、我们学生的知与行存在比较大的落差。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如与之紧密相关的思政课教学一样,小问题迭出,未必尽如人意。
三、完善核心价值教育,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
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如何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以及效果。这部分内容在本课题中是很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保证学生们人到、心到、头脑到,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们自觉自愿地走进思政课讲堂、快快乐乐地学习思政课内容、认认真真地思考思政课问题。要做到这“三到”,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校方的大力关注,更加需要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引导,恐怕已经超出了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我们重点探讨校方大力关注以及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等方面的策略措施。
校方的大力关注与支持是相当关键的。我们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具有相当的敏感度,他们善于从相关的细枝末节中搜索和猜测校方的具体意思――哪怕他们很可能猜错了事、会错了意。校方不妨酌情限制合班大课的人数上限,当然这个我们还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校方可以适当调整思政课的上课时间,给与一定的自主处置权限;校方可以配合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由思政课教师担纲;甚至有学生建议思政课老师应该在学生考评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其实,校方不需要为我们思政课颁布很多的特殊条文,只要有个很好的姿态就可以了。我们曾经开设过精品课教学模式,请相关校领导担当主讲,效果相当不错,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校方可以考虑经过改善之后进行推广。
思政课教师在其中起到枢纽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特别需要保证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手法等的与时俱进,合理尊重并适度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我们发现注意授课技巧、增加课堂互动还是很有效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考核与奖惩模式的适度调整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进行主题发言或者主题讨论、小讲课等活动,让学生融合进来,从而达到全面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课题组已经开展多年的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从目前来看,是十分成功的。在最近的1.2万人次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有1.19万人次的学生表示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对他们帮助很大,强烈建议保留,并给出了多方面的完善意见。
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教学主体性开发的程度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展。学生教学主体性的激发除却校方和老师的努力之外,重点还是在学生本身。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应该尽快调整心态和状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维。我们可以感性看问题,甚至于可以率性,但是解决问题终究要回归到理性的港湾之中。我们学生应该尽快学会分析、学会探索、学会交融、学会理解、学会挖潜、学会提炼……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并全面研究和阐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全面、深刻、准确地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现实意义。我们须知思政课在整个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十分显著,应当谨记思政课的功能,但是在高校教学中又身处尴尬,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估计不宜过高――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思政课认识上的误区,高校学生心目中思政课的实际地位普遍偏低,甚至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辛勤耕耘还存在某些腹诽乃至不屑。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尊重包容存异,努力贯彻以人为本,达成社会思想的共识、整合多元价值,从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和谐互动、共同提升。我们须知思政课教学只有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才有效。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宜采取灌输的方式方法,而应当多多倚重于合理、合适、合宜的疏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转变对高校思政课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高校思政课讲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探索高校思政课问题。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又可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与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是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理论研究的完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解决我们杭州大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在杭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形象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2008-4-21.
[2]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三观”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模式
一、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受物质文化的多元化与教育理论和形式滞后性的影响,同时高职学生思想受到当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面冲击,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大。笔者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计算数据,发现现状表现如下:
(1)教学内容空洞、理论脱离实际。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缺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内容较空洞,同时21.3%的高职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用并有所了解,76%的学生清楚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的时间并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可见高职学生对中国创通文化知识感兴趣,高职学院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思政课教学的渗透。
(2)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调查发现,60.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调,14.9%的学生对思政课有兴趣,因此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教师授课的趣味性
(3)学生学习被动、缺少积极主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是高职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有49.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未来就业没多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遇事即以功利的心态对待,认为思政课不如专业课对自己的求职择业有用,学不学一样,学习缺少积极主动,因此思政课堂上出现学生玩手机、看电影等现象,而沉溺于手机中的这类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人际关系紧张。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政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形成健康完美的品格,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课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有效对大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可以加强学生自身修养,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伴随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仍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道德领域和社会层面的各个方面。如孔子提出和为贵,就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在校高职学生均为90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尊心很强,只要遇到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更有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内容,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素材。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民族无疑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策略
思政课教学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除了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1)建构“学生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学生参与”为中心,创设学习和教学“情境”,师生积极转变角色,教师由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师生相互配合,让教师“愿意讲授”,学生“喜欢学习”,教学相长,提升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师的政治觉悟、传统文化知识造诣,这些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子。
(2)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思政课教学评价是教学效果有效性的检验标准,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教学中,就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在思政教学考核和评价中,传统考核和评价方式是期末一考定分数,思政课教学改革之后考核体现为动态性和全程性,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实现考核和评价体系“四化”: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专业教师、理论教师、实践教师都参与进来,注重教学环节的考核。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问卷调查、传统文化节日实践教学考核多管齐下,采取灵活评价方式。三是评价反馈系统化,建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平台和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指导和激发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支持师生主动投身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术院校;中华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81-02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创造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深远影响整个民族共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是创新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之举。
一、美术院校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2008年,我们在艺术院校、普通院校中,进行了以文、史、哲、经、法、语言、审美等内容为主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普通高校,学生回答问卷的正确率为63.27%,而在美术院校,正确率只为54.5%,两者相差8.77%。可见美术院校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有些偏低。
与此同时,在对美术院校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愿望和教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现状调查显示:美术院校的学生很希望老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占48.9%,近五成;不希望的占18.1%,无所谓的占33%。而美术院校教师能够经常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则只占29.1%,近三成;有时这样做的占43.8%,很少这样做的占27.1%。可见,在美术院校,学生对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教学的学习期望与教师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教,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事实上,在美术院校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既有学生的内在需要,又有外在的有利时机。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美术生虽具有文化基础相对偏低、个性较强、不愿接受僵化的理论说教的特点,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却有着比较强烈的学习愿望。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于民族土壤,源渊流长,美术史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国画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奇葩之一,这也是美术生乐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还是美术创新的起点和背景,是美术设计的灵感和源泉,这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认同感。另外,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恤民、爱人孝亲、重德修身、励志图强、崇节重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修身养性、为人之理方面的知识也有较大的兴趣。这些都是美术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高校中也兴起了一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这也就为美术院校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做好“五个结合”
学校主导与组织学生结合。美术院校普遍不太重视以中华传统文化来丰富思政课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学校必须要重视。学校重视,不仅是说说,更要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各个具体环节,要有共识和具体措施。第一,要把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教学的要求,体现到学校的育人目标、育人思路、课程设计、效果评价之中去。第二,领导要亲力亲为,如亲自在教学中带头实践和实现这一要求、亲自主持课题研究等。第三,培训师资。培训一支能够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结合起来的师资队伍,抓好骨干,搞好普及。给教师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经费支持。第四,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还可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等。另一方面,单靠学校主导显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积极配合。第一,要正面引导学生,讲清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专业发展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重要意义。第二,鼓励学生组织成立“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协会”或“中华传统文化兴趣学习小组”等学生社团,委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或竞赛活动。第三,给学生从事活动以经费支持。
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课内教学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可在选修课甚至必修课中进行。如开展课前十分钟读经活动,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同时,还可穿插视频教学,如“于丹《论语》心得”等。课外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对课内教学进行补充。“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比较侧重第一课堂教育,而对第二课堂教育重视不够。”[1]“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依托网络平台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了必然选择”。[2]要把教学的课件挂到网上,还可在网上开设读书栏目,指导学生有选择地精读国学经典,同时师生也可在网上互动交流,释疑解难。另外,还可充分利用学生采风写生机会较多、跟社会实践联系较多的有利条件,实地考察,充分利用社会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中,存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分离的情况,专业教师只管专业教学,似乎与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无关,个别老师甚至排斥、挤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其实,美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事与做人息息相关,没有艺德是难以成为艺术大师的,不会做人,又怎能做好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也是美术专业教师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应互相结合、相互配合,教书和育人是美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同天职和使命。
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首先,要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必修课的教学,如运用中国哲学丰富《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运用儒家伦理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如此可以极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还须借助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热,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以作为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如开设《中国管理哲学》、《国学精选》等。
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美术院校首先应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同时要借助校外资源,可聘请校外名师来校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讲座;也可与综合型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还可组织学生到综合型高校听名师国学讲座等。
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当前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三纲五常、愚忠愚孝等,这些观点在现代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可取。但是,重德、修身、孝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在现代依然有相当的价值。既要反对食古不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要面向现代化,其道德教育要面向今天的思政教育,这样才能“古为今用”。与此同时,当前的思政教育也必须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也存在一个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育人内容和方法的问题,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为此,无论是美术专业教师,还是思政专业教师,都必须注重和探索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结合,指导学生的生活与艺术实践,实现艺术、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三结合。
艺与德的关系。在有的美术生中,往往重艺轻德,认为艺最高、艺最重,有艺即行。还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对从政的人有用;而自己又不想从政,学起来没有什么用。事实上,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有利于自身成就事业。美术生如果不重视艺德的学习,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要使学生明白:德和才一样重要,职业生涯是否成功不单单取决于专业素质如何,有时更取决于道德素质如何;要抛弃对思政教学的偏见和反感,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德艺双馨的人。
知与行的关系。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做到知行统一,能否把所学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历来主张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的统一,尤其强调道德践行,反对说一套,做一套。美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绝不能仅停留在知和书本上的阶段,必须落实到行、落实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模式 必要性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5-02
1.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1.1思政课实践教学层面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思政课教学,总的来说,并没有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其思维的要求,仅仅将教学模式局限课堂上,教学的模式基本都是遵循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形式,潜移默化的把进行教条化,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尤为突出的是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为重要教学内容。
1.2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不顺
在实施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组织管理秩序混乱,考评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的大纲不够系统、全面,无法保障课时、经费、人员的需求,并没有真正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计划归纳到课程当中,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学校领导层没有真肩负起责任,实践教学要求具有专业的部门管理机构,它主要是,由于实践涉及部门众多,参与的人员类别广,真实情况上的环境过于复杂等特性提出的,其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对实践教学实施者,如学工干部、辅导员等人员,展开严历的考核,有效的对多个部门实施调解。
2.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构建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的教学途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途径之一。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还增强学生亲身参加、亲自体验的经验。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并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促进职业能力的持续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锤炼本领,将感悟人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感悟理论知识的力量,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2.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与此同时,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分辨是非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让高校生对社会的现实问题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的持续提高。
2.3提高课堂的吸引力
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响此项活动的展开,积极的探讨其理论的分析以及实践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上建设出适合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与需求、可以更好的达到培养高校人才目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结构,产生相对合理、科学的高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3.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模式的构建
3.1高校理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目前,高校创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主要培养人才的工作职业面向以及岗位技能,关键之处是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是人才培育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适应社会的新需求做出相应的改革。但是,思政课相较于其他的课程,毕竟还是存在差别的,它并非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理解,其本质上实现的是大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从学生的运用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最终将思政知识换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理念,培养出学生的时代的使命感、社会的责任感、健康的道德素养。
高校应当多开展创新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育形式,教师可以开展与体验相关的活动,这类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事相关的专业和产生实际的实践经验,策划和自己的专业相关的访谈活动、组织以及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相关的阅读科研活动等。
3.2完善实践教学的运行保障体系
当前各大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欠缺统一的、可行性强的计划,活动的实施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着随机性,并且考核的机制没有标准,造成了某些态度不端正的同学有机可乘。
高校需要建设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运行保障机制,这样才能切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的相应措施: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基本课时与开展的实效性,制定具有统一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大纲与教学计划;学生学科的特性与学校发展方向,强化和社会企业单位、部门之间的联系,一步步的建立一些稳定的思政课实践基地。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政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42-0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最本原的目的是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终极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使人从动物性存在提升到社会性存在。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确立人文关怀的宽阔视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思政课教学人文关怀的内涵
注重人文关怀是由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思政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目标是育人,即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政课教学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理念并没有很好地贯彻,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学生以理想模糊、精神贫血和价值悬浮为标志的人文素养下降,甚至缺失。所以,“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理想化的教学内容常常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不是上纲上线就是假、大、空,远离生活,缺乏人情味,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从而造成教学效果的缺失。”[1]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可以说,人类文化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思政课教的主要体现是,对学生细节上的关心、细微处的关怀,使学生达到充分的存在、自我的享受,能够对自身进行自觉地自我调节和控制,达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总之,思政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具体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科学地完善教学各个环节;二是注重学生个体的需求,按学生的个性开展教学活动并规范运作各教学环节。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一)学校领导对思政课重视不够
不少高职院校的领导对思政课教学重视不够,不愿在这方面多投入。教育部教社科司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中规定,“思政课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鼓励小班教学”。但是,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职业院校,注重技能教育,忽视思政教育,为节省资源,采用合班上超大课的办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合班学生数一般都在100人至200人之间,有的甚至更多,这不利于因材施教。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甚至无法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对所有学生都“同等对待”、上课一锅煮,无法顾及学生的差异,无法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境界都不同,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同,采用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实施教学,效果不理想。提出的道德要求过高,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无法达到,因而缺乏积极性;提出的道德要求一般或过低,对一些上进心极强的学生也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在这种“大一统”式的课堂教学中,要深入细致地搞好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难度很大。上大课不仅效果不好,还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错误认识,产生漠视、轻视甚至无视思政课的心理。
(二)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不够
“当代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个人的自主性。”[2]在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力量,起主导作用。但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落实轻人格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过多地依赖外在规约对自己的制约作用,简单明了地给学生以基本理论知识、标准统一的道德规范,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必须怎样不许怎样”的信息和教条。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和话语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的个人意识、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的缺乏,也限制了学生独立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限制了学生的全面进步和个性化发展。这就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相背离。如此培养的学生就像机器制造出的产品一样,尽管规格相同,但缺乏特色和个性。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参与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素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思政课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要尊重
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尊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和选择权。在大学管理中,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利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让学生能充分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一)受现代社会发展等方面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出现较多变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学生思想观念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部分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信念模糊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空有远大志向,却未能将其付诸实践,缺少实干精神;部分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做事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并且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不能更好的与他人配合完成工作,还有部分学生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存在言行不一的情况,诚信意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不能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组织性纪律性较差,自我发展能力不高,并且存在任性妄为的情况;部分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并且存在心灵空虚和思想颓废等问题,未能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自己的学业,存在无所事事、追求享乐和荒废学业的情况;部分学生甄别及判断能力不高,生活积累和阅历较少,无法对事物进行正确判断,思想观念及行为等存在偏差。上述问题均会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如何采取适宜的对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二)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问题
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课教学时,依旧沿用传统机械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此外,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设置、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及生活实际脱离等问题,或是教材内容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等;最后,思政课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存在诸多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严重,教师和学生未能对思政课教学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导致资金投入、人员配置以及教学工作落实等方面存在问题。
(三)学生未能对思政课教学产生更多兴趣
认为思政课并不重要的大学生数量不在少数,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课教学时,很多学生存在玩手机、闲聊等情况,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产生一定影响,如何采取适当的对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教师思想观念、责任感方面的问题
一些思政课教师授课意愿不强,对思政课教学工作重要性未能产生足够认识,认为担任思政课任课教师没前途、没地位、没出路,导致教学动力不足;部分教师责任意识方面有所缺失,并且对思想及原理等方面研究不足,信任不够,不具备极强的责任意识及使命感,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对策
(一)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中
为了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教师需要对学生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并且从旁对学生进行适宜的引导和教育,进而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时期学生面临更多的诱惑和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集体意识和诚信意识薄弱、思想颓废、判断能力较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⒁匀宋?本的思想融入教学工作中,结合学生喜好、价值观等方面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并且将学生的喜爱与否和满意与否当作评价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思政课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关心、帮助和尊重,结合学生关注、关心的问题展开教学,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人翁意识等进行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培养和调动,使学生能够从思政课教学工作中获取更多感悟,进行更多的思考,最终实现提升自我的目的,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机械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思政课教学需求,基于此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对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适当的应用,通过有趣的事例、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为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此外,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组织设计,对网络互动、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方法进行合理应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并且对思政课产生更多兴趣。通过合理安排社会实践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运用原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更好的甄别与判断,对社会发展等更好的适应,为学生个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教师还可以对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运用,借助音视频、图片等多样化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呈现,为学生带来更多视听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审美疲劳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且使学生能够对思政课知识产生更多直观和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中,以网络互动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为及时、有效的交流互动提供更多支持,对学生情绪、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
(三)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完善
若想提高思政课教学工作实效性,解决教学工作脱离实际的问题,需要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完善,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其一,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等方面需要对课程进行设置,并且保持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完整性、结构性以及系统性不受影响,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等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将更多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其二,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更新和补充。教师可以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优秀人物事迹等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对思政课实用价值产生更多认同与理解,丰富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血肉,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进行调整
为了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对思政课考评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将口试、笔试、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等结合,并且对学生个人成绩、小组合作学习成绩等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师在平时为学生布置一些小作业和小论文任务,将小作业和小论文任务的完成情况计入学生成绩,避免仅对学生进行期末测评的终结性评价;此外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工作情况进行全方面掌握等。通过上述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能够对教学工作情况、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及政治素养等情况进行更好的了解,进而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学生也能够对己身不足进行了解和改进,提高思政课教学工作实效性。
(五)构建专业水平过硬、素质较高的思政课教师团队
为了对思政课这门实践性、理论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进行更好的教学,教师需要加强对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对社会形势等方面变化进行了解;此外教师需要对自身业务水平、授课技巧等方面进行提升,通过进修以及参加教育培训活动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为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民办高校 思政课堂 有效运用
多媒体课件现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有的人对之顶礼膜拜,认为找到了灵丹妙药,可以解高校思政课堂出现的一切疑难杂症;有的人则对之嗤之以鼻,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学识水平和讲授技巧,而其他如多媒体等只是手段之一,可有可无。而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多媒体已是上好思政课的一种重要工具了,它能够更好地讲解理论,使同学更好地理解,但用好它关键落脚点还是“人”,即教师本身。在此观点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思政课上多媒体的使用程度还要取决于另一重要的主体——“学生”。笔者认为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对象呈现出来的特质会对多媒体的使用产生不一样的需求,因而如何把握好这两者的平衡点,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民办高校思政课堂与公办高校思政课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迫使多媒体在民办高校思政课堂的运用意义要大很多,但问题是在实际实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对它的作用认识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导致多媒体课件在民办高校思政课堂的实际运用中并不是很有效。因此,笔者就从民办高校思政课堂现状入手,深入阐述民办高校思政课堂的特性和多媒体教学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重点探讨如何在民办高校思政课堂发挥多媒体的实效性。
一、民办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上好思政课一直以来是高校社科部的重点课题,但据笔者六年多民办高校思政课上的观察和与其他民办高校思政教师的交流,发现目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存在很多问题。
1.课堂现状:民办高校的思政课堂一般为80—130人左右的大课堂,90%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真正认真听讲的学生约占20%,对讲授内容偶尔关注的学生约占30%,而大多数学生各忙各的事情,或者趴着睡觉,或看杂志,或玩手机,或听音乐,或交头接耳,更有甚者在看电影或游戏。面对这种情形,教师往往表现为一种无奈的情绪,有听之任之、自我表演型,有严加管理、自我受伤型。
2.教师状态:民办高校上思政课的教师大都为青年教师,多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毕业,他们认真备课积极准备,希望上好这节课,使同学们通过讲授了解世情、国情和民情,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但由于教师自身功力较弱,对理论把握度力不强,加上缺乏教学经验,控制课堂管理课堂纪律的能力不强,因此课堂效果常常不佳。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的,当所讲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当发现台下的学生都各干各的无视自己时,教师的信心遭到严重的打击。失望、气愤与沮丧之情纷纷涌入心头,这些造成了思政老师对上课产生排斥,对教授这样的学生有种无力感,认为付出没有得到学生的珍惜和认可,也逐渐丧失教学热情,甚至有时会有种放弃或逃避的想法。久而久之,教师在课堂上自然也缺乏信心和激情。而民办高校的教师通常又把思政课效果差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就很难上好,课程内容理论表述枯燥甚至教条;大班化教学存在着沟通障碍;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简单;一些学生对这一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再加上民办学校的学生本身素质差、底子薄等问题,越发觉得学生不爱听是正常的,通常把责任推在学生的头上。
3.学生状态:民办高校的学生一般都是高考第四、第五轮录取进来的,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原来是三校生,仅通过民办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进入的,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文化知识又很薄弱。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我约束力较弱,加上一直存在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学生中蔓延着一种不要学的情绪,特别是这类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他们认为学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只要认为对未来找工作没有实际价值的课就不爱听也不愿意听。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教师讲授的理论过多,讲课枯燥乏味,还有些太深了听不懂,因此对此类课程产生不了兴趣。
4.学校态度:对于思政课这类的课程,民办高校并不是十分重视。由于其民办性质,投资方对思政一类的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抱有怀疑态度,而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学校对思政课各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学校严格控制这类教师的专职人数和课时数。有的民办高校社科部没有自己的活动和科研经费,有的民办高校的社科部是有名而无实。低微的薪资待遇不能吸引优秀的高水平的教师来学院讲授,整个思政课的师资团队不强,没有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处在自我摸索的状态,所以思政课堂的总体教学质量不会太高也情有可原。
通过上面的阐述大家会发现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在思政课上有着巨大的差距,无论是在师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还是教学条件上,而有些差距是短时间不会改变的,例如师资、教学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运用可能的外力来实现思政课堂的有效性,而这个可能的外力,就是笔者今天重点要谈的多媒体课件,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习惯,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大量地运用这个平台,使得民办高校的思政课堂丰富鲜活,思政课成为民办学校学生们爱上的课程。
二、多媒体课件在民办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