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际贸易市场

时间:2023-07-02 09:42:46

导语:在国际贸易市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际贸易市场

第1篇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快,当下国际市场贸易已经成为市场的主要形势[1]。而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企业对当下的市场发展形势及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成熟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借鉴分析,构建属于我国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而带动我国国际贸易事物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有力的支撑。

1 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形势

首先,随着当下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越加激烈,在国家与国家的共同扶持下,现今国际贸易的资本投入也逐渐增加。而且,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逐渐明朗,资金都呈现了全球化的趋势,这就促进了国际贸易实务的进步,使其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据统计近年来国际贸易量呈现增长迅速状态[2]。而这种增长就标志着现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变得更加活跃,各国都参与到经济和贸易的竞争中,使得国际贸易实务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其次,当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也标志着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现今网络等高新科技已经融入人们生活之中,也融入到了国际贸易实务中,这就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合理地将网络等技术应用到国际贸易实务中能够为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最后,文化因素不断成为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因素。由于国际市场和传统的市场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为国家行动贸易活动,通常都是国家以国家的方式进行,通过出口、进口,实现双赢来增加国家的交流和互取所需。而要想在这个过程中让双方利益都能保障,就需要对文化差异进行理解分析。所以说,在国际贸易实务过程中,要对国外文化进行理解、尊重。另外对国际文化进行了解还能够更好地了解其消费需求,进而针对性提品来满足需求。换言之,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必须要对各个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减少麻烦,促进利益的共赢。

2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开展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趋势逐渐增加,世界各国均已经知道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也加深了对外贸易策略研究。姚博林在研究中将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作用赋予了新的内涵,“合理的有效的制定对外贸易策略,积极地开展研究和分析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水平[3]。”

3 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分析

3.1 实施针对性的营销措施

在当下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的构建必须要依据当下市场的需求,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优化措施和手段,这样才能够保障营销策略的顺利实行。我国当下国际贸易实务过程中市场营销策略的主要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其中“S”就是将市场进行详细的划分;“T”则是对目标市场进行确立;“P”则是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换言之就是通过对市场目标的不同来对市场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定位,进而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所以,要想保障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的稳定运行,一定要对各个国家的市场进行详细了解和划分,找出贸易国家的市场需求,掌握客户的消费心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经济利益。

3.2 及时掌握国际贸易的动态

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前期准备工作,只有实时地对国际贸易动态进行掌握,才能更好地了解贸易市场对质量和结构的需求,这样企业才能针对性地构建完善的贸易实务结构。企业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方面来掌握贸易动态。首先,线下要在贸易公司以及港口等贸易交流区域设置相应的信息回收站点,该信息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将准确的信息进行收集,了解当下贸易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使贸易实务稳定运行。其次,就是线上,所谓的线上主要就是指国际性的贸易网站,工作人员要及时通过网络等媒体来了解实时的贸易信息,掌握贸易的需求。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市场信息进行调研,能够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策略的构建,能够让其面对各种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地进行调整,保障国际贸易实务的稳定运行。

3.3 及时对消费人员进行调查分析

市场营销中,消费者是主体,企业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制定策略。这就要求国际贸易的营销策略构建时,不仅需要加强消费者的引入,还需要对现有消费者进行合理的保护,可以通过消费者需求反馈分析等手段来制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让现有的消费者觉得其所购买的物超所值,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服务上均满足需求。另外,还要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以及经济水平进行划分,这样就能够依据消费者的经济实力来提供相匹配的产品。在策略的构建方面一定要将差异性表现出来,要用不同的规则来接待不同客户,要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需求的市场营销策略,为国际贸易实务的稳定发展做出巨大努力[4]。

3.4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质量

消费者该产品购买,最主要的两点就是质量和服务,在我国产品质量的检验一直按照ISO9000进行,因此在对外贸易市场中也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对质量进行实质性的把握。另外,还要对产品的服务质量进行有效地保障。如物流、保险、售前及售后服务等,对这些进行保障,才能使得服务更加具有实质性,进而从质量和服务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使得消费者满意程度升高,这种良性的影响,就能够使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脱颖而出。

3.5 合理地对市场进行拓展

市场是贸易的基石,所以在贸易中,一定要对市场进行分析整理,要保障已有市场的稳定发展,还要积极地开拓新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实务对市场的需求。要想进行市场的拓展,必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就是完善贸易的售后服务、通过价格调整、扩大宣传等多个方面争取到新市场的份额。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必须要明确一点,产品出口后并不代表市场营销结束,相反其正式营销的开始阶段,只有完善自身的售后,保障市场及客户源的稳定,才能够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使得新旧市场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国际贸易实务稳定发展。

4 在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策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注重地区经济差异问题

当下我国经济一直处速发展的时期,但贫富差距仍然较为明显。所以在对待经济存在差异的地域,一定要尊重其差异性,必须要对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实施针对性较强的英雄策略。要对不同消费水平的人群提供层次不同的产品,同时还要在国际贸易中通过降价营销的方式进行,巩固当地市场,让市场的产业链稳定[5]。

4.2 注重地区文化差异问题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习俗都是经过历时沿革衍生出来的,而国际贸易市场营销需要接触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习俗,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必须要对当地的文化风俗进行分析,尊重当地的地区文化,如语言、宗教、风俗以及审美等。就像麦当劳,其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店,其在不同分店提供的产品也不同,由于印度人喜爱咖喱,麦当劳就为其推行了咖喱汉堡,而马来西亚水果较为丰富,麦当劳就相应的推行水果汉堡。这种市场营销方式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习俗,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第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3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3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3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1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1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3种可以归纳为1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1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1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1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1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3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2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1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1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2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3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3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1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区域上呈现高度的1致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1致,2战前以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为主,2战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品贸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战后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入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格局,最初国际贸易更多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在增加。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贸易量在不断扩大。第4,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协调机制统1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实现。

第3篇

艺术品流向富裕、开放经济体系

美国成全球最大艺术品交易商

艺术品的跨国贸易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虽然某些艺术品因为涉及到国家遗产保护等法律法规,令其流通有所限制,但其他类别的艺术品可以进行国际自由贸易。2008年,当代艺术市场迅猛发展,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代艺术品在当时的国际贸易中没有受到任何制约。然而在其他艺术品领域却受到诸多限制,抑制了它们的国际贸易发展。

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艺术市场的国际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同时显示出艺术品流动趋向更加富裕以及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见图表1)

欧盟是2008年艺术品贸易净出口国(55亿欧元出口,49亿欧元进口),而欧洲最大的艺术市场(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均表现出贸易顺差。另外在中型市场方面,瑞典、奥地利和荷兰均为艺术品进口国。

在2008年,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商,也是最大的净出口国(52亿欧元的出口和49亿欧元的进口)。中国虽然借助香港地区的国际艺术品贸易优势成为了一个艺术品的净进口国,数据上亦显示:中国内地的出口额将近为进口额的3倍。但实际上,中国是艺术品的进口大国,绝大部分艺术品进口贸易都在香港进行,因为香港具有国际艺术品贸易窗口的优势,进口占主导地位。

在全球化进程中,依靠本土艺术品贸易流通的情况比较少见,就以阿联酋(UAC)来说,该地艺术品进口远远大子出口,显示出它要依赖进口外国艺术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另外,尽管近年来瑞士的艺术市场份额在某种程度上被新兴市场所抢占,但它仍是一个重要的发源地和贸易目的地。瑞士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超过10亿欧元,这个成绩使它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交易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艺术品进口:欧盟稳定美国首现负增长

新加坡、阿联酋异军突起

在2003年至2008年这五年间,欧盟的艺术进口价值增长了46%,总值达到49亿欧元。英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国,占有进口份额的61%。同样在这五年期间,英国艺术品进口增长率高达30%,平均每年增长7%。直到2008年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开始出现下滑,对比上一年下降27%(欧盟则下降18%)。尽管如此,欧洲大陆的其他几个主要艺术市场进口依然是正面增长。例如:法国在2007年有20%的增长,意大利和荷兰均增长了10%。法国在2008年仍然占据了欧盟的进口份额的10%。紧随其后的是德国和希腊,各占6%,成为欧洲第二、第三大艺术品进口国。

在美国,2008年进口下降了21%,是美国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这反映了从2008年底开始,艺术市场普遍出现了衰退的现象。因为在美国进口的艺术品里,大概有71%是来自欧盟的五大艺术市场。造成这种现象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于是导致了美国进口欧洲以及其他地区的艺术品更贵。

2008年,瑞士的艺术品进口也出现了下降,较2007年价值下降17%。部分规模较小的跨国艺术市场根据供求关系,制定自由的贸易法规,从而在近几年保持了进口量强劲的增长。典型例子如:新加坡和阿联酋在2003年-2008年这五年间艺术进口增长近10倍。早在2006年,新加坡自由港就针对高端美术品和装饰艺术品设立贮藏仓库(仿照瑞士的类似设施)。印度的艺术品进口在2007年到达最高峰4400万欧元,尽管在08年下降58%,但2003-2008年五年间总增长率超过30%。(见图表2)

艺术品出口:美元贬值导致欧盟下滑

美国、中国稳步增长

欧盟的艺术品出口在之2007和2008年都出现下滑的趋势,从2006年的最高峰87亿欧元跌至2008年的55亿欧元,恢复到2002年的水平。导致下降的重要因素是美元的贬值,使得美国――作为欧洲艺术品的最大买家,在购买欧洲货品的时候要花费更高的成本。英国是欧盟最大的艺术品出口国,出口份额占欧盟的61%。2008年英国的艺术品出口贸易额为34亿欧元,下降了27%,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而法国作为欧盟第二大出口国则占有18%的市场份额,出口保持其价值的上升趋势,2008年出口额超过10亿欧元。第三位是德国,占9%的市场份额,2008年的出口贸易较2007年增长8%,贸易额为4.83亿欧元。

从2003年到2008年,欧盟市场销售艺术品的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6%,而出口量增长却不到1%。这两个类似的增长速度轨迹在2003/04和2004/05年度都出现过:2005/06年度的营业额增长速度(38%)远远超过出口增长率(5%),并且在2006年,出口量增长率比营业额增长率提早出现收缩。

另一方面,美国在2003年至2008年间,艺术市场营业额的平均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几乎相同,都在14%。在2006年出口量首次下降了15%之后,在2007年再次下跌了19%。虽然2008年的出口量出现6%的温和增长,但营业额却持续下降。欧盟出口成交额比率(即艺术市场的出口量与总营业额的百分比)经历了从2003年的59%下降到2008年的27%的状况。在2003-2008年前期,导致欧盟出口成交额比率下降的原因是欧盟艺术市场急剧上升的成交量:但是在后期,导致欧盟出口成交额比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出口业绩的衰退、不利的汇率问题和美国买家需求疲软。假如美元兑换欧元汇率保持和前几年一样的话,这将对美国艺术品的出口和在已经收缩的美国市场成交量会更加有利,那么(用欧元结算的)2007年至2008年的出口额比率可以从27%上升至35%。

美国从2002年至2006年的出口增长达到了58亿欧元的高峰。而从2006年至之2007年,美国的出口下降了15%,随后2008年有反弹性增长,返回到52亿欧元。瑞士虽然在2007年和2008年经历了微弱下降,但2008年的出口依然超过10亿欧元。中国艺术品出口贸易自2003年以来稳步增长,2003至2008年增幅超过200%,成交额比率为9%,该出口水平相对全球其他主要市场仍然较低。中国的出口大部分为当代艺术作品,而且其中大部分经由香港(占中国艺术品出 口总额的85%)出口,而不是在有相对严格的出口限制的中国内地。

欧盟进出口艺术品:进口艺术品遭遇高增值税出口艺术品近年收缩

在2008年欧盟艺术品贸易中,83%的艺术品进口是来自欧盟以外的国家,在欧盟国家出口的艺术品中,有88%是出口到非欧盟国家。这种高比例的进出口贸易已在欧洲艺术品贸易市场稳定多年,而在2009年更分别提高到88%的进口率和90%的出口率。

欧洲一些较小的艺术市场,依靠的是欧盟鹊囊帐跗访骋住6大的艺术市场――如法国和英国,则主要依靠欧盟以外的艺术品进出口贸易,进口和出口价值均占超过80%。2008年,英国和法国出口的艺术品主要目的地为美国和瑞士,占总价值接近四分之三的比例。

有趣的是,在艺术品市场的进口环节,一些欧盟国家如奥地利,爱尔兰和意大利等,对进口欧盟以外的艺术品征收了很高的增值税,欧盟对外贸易也比较少占主导地位。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在国与国之间差别很大,特别是艺术品和古董类,在欧盟范围内增值税规则相当复杂,这要取决于有关各方的交易增值税设定,以及两个贸易国之间增值税选择的形式。

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欧盟出口的艺术品在2008年和2009年两年都出现收缩。而到了2009年表现更为明显,出口额下降36%,这是欧盟对外及对内的艺术品贸易缩小的结果。

艺术品国际贸易法规的双刃剑

对艺术品贸易实行限制是有争议的话题。大多数国家鼓励自由贸易,因为它的贸易价值增加了国内经济和文化交流,但几乎所有地区的艺术市场有着同样坚持:对属于国家遗产类艺术品实行贸易限制。

艺术品贸易的管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式,包括对艺术品进出口、税项、鼓励或抵制贸易的财政刺激、艺术品的所有权以及保留权等进行限制。其中最严格的艺术品贸易规定就是防止被盗窃的艺术品流出国外。这些贸易法规同样涵盖了有关艺术遗产、某些受保护物种以及环境等其他的合法贸易管制。

美国对进口和出口的艺术品贸易采取免税的特殊政策,这是使它成为全球艺术品贸易交易重要之地的原因之一。因为对进口产品的控制相对宽松,所以英国成为另一个重要的艺术品贸易国。其他发达的艺术市场主要贸易形式为进口,这些市场通常反对进口管制,以便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获得艺术品的范围。

第4篇

关键词:市场需求;国际贸易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

资助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4-QN-240)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7日

一、国际贸易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首先,通过对招聘网站的查询,从宏观上全面了解市场的需求。目前,需求类型大致为六种,外贸业务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货代员,典型招聘信息如下:

(一)外贸业务员。任职资格如下:1、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较强英语能力的相关专业或其他专业;2、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3、熟悉阿里巴巴等网络平台的操作;3、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及执行能力、工作踏实认真、应对快捷敏锐;4、品行端正、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及抗压能力。

(二)报关员。任职要求:1、有报关、报检资格证书,熟悉进出口流程(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熟悉海关相关法律政策;熟悉关务相关系统(电子口岸QP系统);2、大专以上学历,报关员资格证,一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为佳;3、知识面广,人生态度积极向上,无任何不良嗜好;善于与人沟通,积极乐观,能承受工作压力;4、工作积极主动,计划性强,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服从安排,有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5、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设备,熟悉常用OFFICE软件的使用;6、能够快速、准确查到商品编码。经过系统的归类培训,有归类师证优先。

(三)单证员。任职要求:1、大专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具备基本的英语应用及对话能力;2、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尤其是EXCEL软件);3、熟悉进出口贸易知识及相关贸易法规;4、工作认真踏实,有责任心,团队精神佳。

这三则招聘信息只是国贸人才需求的缩影,总结如下:第一,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是准英语专业,这是外贸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不论是和客户的交流沟通,还是单证的制作,英语可以说是工作语言。所以,英语水平的高低是学生能力的重要体现,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取向和找工作的难易程度。所以,英语通常最低要求是大学英语四级,高者不限;第二,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特别是要熟练应用办公软件和PHOTOSHOP等,这也是最基本的技能之一;第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熟悉贸易流程、相关的贸易惯例和法律法规;第四,熟练操作相关的网络平台,如阿里巴巴等。另外,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已经成为很多外贸企业开发客户的最重要途径;第五,获得一些资格证书。比如报关员等,虽然有些资格证书的考试已经取消,但是从事这些岗位的基本知识必须具备;第六,也是最为综合的要求,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如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善于学习、有强烈的团队精神等。

同时,我们对郑州市的相关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通过与企业的实际接触,从而对人才需求问题有了更加纵深的认识。第一,每年企业都会招聘国贸专业的毕业生,但是应用能力强、上手能力快的专业人才还是非常稀缺的。有些毕业生眼高手低、实操能力差,甚至连最基本的办公软件都不会使用;第二,国贸专业学生的英语应该提高。企业反映国贸专业的毕业生普遍专业基础较好,但英语偏弱,特别是口语沟通。所以,有些企业比较偏好英语专业,特别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这些学生英语流利,同时也多少接触了一些外贸基本知识,这些学生一旦入职,企业再进行外贸知识培训,这样的人才成长很快,也更符合市场需求;第三,学生在校所学和实践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多开设实践类课程,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掌握外贸技能和了解商品知识,希望学校多培养实践类师资,支持教师走出去;第四,企业对人才需求非常务实,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学历不是重点,关键是能力,想要有所发展,学生必须态度认真、善于学习、吃苦耐劳。很多企业反映,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基本相差不多,但能力与素质相差甚远。一些学生无目标、无计划、无定位、心态浮躁、频频跳槽,给企业带来了较大困惑,所以企业希望学校开设关于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第五,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很大,这个问题在一些中小企业中非常突出。企业花费大量成本去培养新人,结果是新人一旦培养出来,企业就遭到了被跳槽的命运。所以,有些企业宁愿招聘一些学历低的高职高专学生,也不愿意招聘能力较强的本科生,比较起来,前者稳定性较强。另外,一些企业青睐户籍在本地的学生,目的也在于此。

从总体上来说,市场对国贸人才需求旺盛,但从供给上看,人才质量不尽满意。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市场的需求才是我们的方向,市场的满意才是唯一的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即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但也是最难途径。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很多,包括订单班、顶岗实习、合作办学、双师共建等等,但是大多流于形式,无实质深入内容。这里,根据国际贸易的操作特点,结合互联网的优势,我们推荐相对可行的一种形式――“校中部”。具体如下:企业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各司其责。学校负责提供硬件设备,如场地、电脑、网络等,企业负责提供货源和网络平台,相当于企业在学校设立了贸易分部,即为“校中部”。学生经过选拔成为“校中部”员工,由企业进行实践培训,负责网络平台的销售,从而大大提升实践能力。此种模式可谓双赢,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对于学校,更是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对于学生,更是有效地提升了实践能力。

(二)积极组织与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检学、学赛结合,是培养国贸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首先,学校可积极组织参加现有的专业技能比赛,如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简称POCIB)、跨境电商大赛、报关技能大赛等等,这些大赛很多是全国性的比赛,全国不同高校的学生之间进行技能切磋,并且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业务,学生兴趣浓厚,效果显著。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比赛,收获了太多,从而使就业也变得简单;其次,学校可自行组织相应的技能比赛。比赛可与相应的企业结合,由企业冠名,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专家组,设置相应题目,并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分,并颁发相应的获奖证书和物质奖励,同时成绩优秀的同学可优先进入企业实习。这种模式简单易行,也大大促进了企业和学校的合作。

(三)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相应课程。对于外贸基本技能的要求转化为相应课程,如英语可配套外贸函电、外贸口语等课程,确保每学期均有英语教学,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可考虑双语教学,同时要求学生考取大学英语四六级,积极开展和支持学生参加英语竞赛,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对于计算机,配套计算机外贸专业技能等相关课程,同时组织计算机技能比赛,从而进一步强化提升。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将其转化为如下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报关实务、单证实务、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国际结算等。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可开设相应的外贸综合素质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职场技能专题等课程;其次,合理安排课程的先后衔接。建议如下:大一进行铺垫和引导,扎实经济基础,大二和大三进行专业课的集中传授,大四进行提升和岗前培训;最后,根据外贸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实践课程与实践形式,培养学生强烈的电子商务意识。

(四)加强师资建设。目前,高校的国贸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所以,要培养国贸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那么,如何建立呢?很多高校都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例如陕西理工学院,采取了“送、引、下、聘”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送”即是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深造,重点是针对实践能力强但理论薄弱的教师。“下”即是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脱产锻炼。“引”即是从企业引进优秀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兼职)。“聘”即是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借鉴。另外,在深入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会大幅度提升。如前所述的“校中部”的合作形式,企业在学校内部设立贸易部,教师会直接参与产品销售与业务管理,教师能力的提升毋庸置疑。

(五)重视学生考证工作。考取证书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学生自学的过程,所以,通过考取相关证书从而扎实专业技能,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目前,外贸方面的很多证书取消了,特别是一些从业资格证,比如报关员、报检员,但由于报关员和报检员工作的专业性,相关行业协会组织了相关水平测试考试,这些也可作为备选。另外,教师也可向学生介绍国际进出口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相关证书,如跟单信用证专家考试(CDCS)、国际贸易金融专家(CITF)等,这些证书含金量高,但是费用昂贵,学生可适当考虑。最后,英语方面,也可参加剑桥商务英语、雅思等考试,为就业增加砝码。

(六)可适当鼓励学生创业。网络外贸的发展,使学生创业变得更加简单易行。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并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寻找货源,销售产品。创业的过程即是能力大大提升的过程,学校可提供政策支持,教师可进行辅导或者直接参与,这样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主要参考文献:

[1]阳立高,周建华.基于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2]何瑛.创新合作平台,搭建校企合作新桥梁[J].大家,2011.7.

第5篇

关键词:粮价;CIF价格;市场整合

一、引言

粮食是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价作为百家之基,不仅影响到百姓生活,更对国家宏观经济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而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趋于全球化,国内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加。尤其是2005年以后,我国进入后WTO时代,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中国农业保护的期限已经结束,政策调节为主逐步让位于市场机制调节,国内外粮价的关联性进一步加强。在这样的背景研究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现有文献中,粮食进出口贸易一直是关于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影响的渠道。一般认为,粮食进口价格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影响,而进口量的变动又会影响国产粮食需求,导致国内粮价的波动。但是,目前对粮食进口贸易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粮食进出口贸易传导机制的作用不大,因为我国的粮食贸易在国际粮食贸易中份额偏低。王锐(2008)丁守海(2009)等通过检验进口量与国内价格间的关系证明进口比重过小是导致国内外市场联动有限的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在进口贸易中具有典型的“大国效应”,少量的进口影响国际粮食价格(李炳坤2001)。持这一观点的诸多学者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大国作用。但是,在粮食进口贸易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上,定性分析方法缺乏说服力,而现有的定量分析中,只关注了进口贸易数量,数据过于单薄。

本文弥补了定量分析中数据的局限性,将CIF价格引入粮价波动的讨论中,通过比较贸易价格与国内外市场的整合程度来检测进口贸易的影响。CIF价格俗称“到岸价格”,全称为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即成本、运费加保险费,是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最常用的术语之一。CIF价格数据真实地记录了我国进易的价格,作为对进口量数据的补充,本文将丰富关于市场整合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本文将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国粮食市场上的CIF价格、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三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粮食以大米、玉米、小麦三种大宗谷物为代表。CIF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价格为月度所有贸易的加权平均值1;国内价格数据来源于中经统计网;国际价格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报告2。

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探究国际价格与CIF价格之间,国内价格与CIF价格之间,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之间的协整关系以及因果关系。首先,本文将利用增广的DF检验方法来检测价格序列及其一阶差分是否平稳。其次,采用Engle and Granger协整性检验方法,验证两组数据在长期内的移动是否协同。最后,如果一组时间序列通过了协整性检验,进一步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探究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在进行上述两种方法之前,本文将首先展示观测区间内三种价格的变动趋势,初步分析存在于大米、小麦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及三种价格间的联系。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说明

1.价格趋势

世界价格: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粮食的价格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2007年之前相对平稳,在2007年与2008年都有较大幅度的跳动。例如大米,2008年4月达到峰值价格907美元/吨,在四个月内上涨了47.5%,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53.5%,玉米的价格也一年内上涨了62%。

国内价格:国内价格在三种市场上变化不同。大米的国内价格在观测区间内波动最为剧烈。2004年7月,大米价格为252.6美元/吨,2007年3月飙升至493.6美元/吨。小麦市场在粮食危机前与世界价格同步,但在2007年5月到2008年9月,世界价格的剧烈波动并未传导到国内市场。玉米价格在观测初期呈现出季度波动,而在2008年到2009年,与世界价格波动方向相反,这说明国内的玉米市场独立性更强。

CIF进口价格:CIF进口价格的波动最无规律。实际上除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还有很多因素影响CIF价格,如产品供需关系、合同约定的贸易方式,以及国际油价和保险市场等。小麦市场上,CIF价格在初期与国内价格走势一致,而粮食危机间,过高的贸易价格使中国中断了与世界市场的小麦进易。这种停滞直到2008年世界小麦价格出现回落才结束。玉米市场上,CIF价格与另外两个序列的变化并不协调,不频繁的贸易以及一些极端值可能导致了这种不一致。

2.单位根检验

下文将采用WMP,DMP和CIFP分别表示世界市场价格、国内市场价格和CIF价格。以下是对三种粮食商品共九个时间序列做ADF检验得到的结果:

表1. 价格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

由表可见,九个价格序列均不能通过稳定性检验,但所有的一阶差分项都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单位根原假设。因此,他们是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ngle and Granger协整性检验方法,共发现六组协整关系,结果如下。

表2.Engle and Granger协整性检验结果

其中,大米、玉米国际和国内价格均协整,而小麦的国际和国内价格在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上也不具协整关系,说明国内外粮食市场整合程度受种类影响较大。而进口贸易价格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影响:大米市场上,贸易价格与国际国内价格相关性均较大,国际贸易起到了的重要的价格传导作用;玉米市场上,进口贸易价格对国内外市场的影响甚微,市场价格的变化也不能良好地反应到贸易价格上;小麦市场上,国内外整合程度较低,但贸易价格与市场的联系较为密切。以上结果充分说明贸易价格与国内外市场的整合程度没有必然联系。

4.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三个市场上三种数据直接的两两因果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下表,我们将统计量小于0.12的检验结果视为显著。

表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小麦市场上,国际价格同时影响国内价格和贸易价格。说明我国国内小麦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但反之不足以影响国际市场,同时国内市场的价格对贸易无影响,缺乏国际贸易的话语权,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在小麦市场上不具有“大国效应”。

大米市场上,虽然三组价格整合程度较高,但他们直接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只有世界价格的波动会引起国内价格的波动,而贸易价格不受国内外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这说明即使是在充分整合的市场上,贸易价格也不能充当联系国内外市场的“桥梁”。

玉米市场上,虽然我国玉米进口量一直较低,但国际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引导性是剧烈的。说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可以通过初进口贸易之外的其他因素传导到国内市场。同时,国内价格对进口贸易价格存在一定影响,即可以认为中国在玉米贸易上拥有一定话语权,这主要与玉米市场的长期自己自足状态有关。

四、结论

通过检验我们发现,进口价格与国内外市场的整合并无关系。这一结论与现有文献中因进口量过小而贸易传导渠道有限的结论相符。直接贸易通道对国际粮价的输入影响有限,说明其他渠道因素,如期货市场的完善、国际市场信息的有效传递等,同样是国际粮价输入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要在把握好粮食直接进口的同时,积极完善市场信息,如国际粮食供求预测报告、作物生长报告和气候变化等(朱险峰,2007),并在粮食期货市场的建设上不断探索。

当然,本文还存在一些局限,如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检验了2003年到2009年间的价格数据;由于Engle-Granger 方法的局限性,对短期整合关系关注不足等。这为文章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1]丁守海,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价的影响分析[J]经济科学,2009(2) : 60-71.

[2]朱险峰. 国际市场粮价演变与国内粮价关系分析[J]. 农业展望,2007,09:3-7.

[3]王锐. 我国粮食进出口与粮食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粮食安全的角度[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01:66-71.

1大米种类HS编码为

第6篇

关键词:石油美元;金融市场;多元化;国际贸易

一、引言

每当谈到迪拜,人们都会想起那耸入云霄的迪拜塔和那奢华无比的风帆酒店。甚至前段时间,手机微信的朋友圈出现憧憬去迪拜乞讨的向往,视频中看到迪拜的行乞者是通过POS机进行乞讨,多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渠道多元化无不在说明一个真像:迪拜的经济现状非常良好,经济增长速度年年高过预期,并且迪拜多元化的产业格局都正努力蓬勃发展。迪拜同时也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中面积仅次于阿布扎比的第二大酋长国。历史上,迪拜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珍珠采集和捕鱼,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中东地区繁荣的商品交易中心和贸易中心。迪拜经济崛起的“第一桶金”起源于石油的发现。与此同时,石油开采业的迅猛发展给迪拜带来了大量的“石油美元”,为迪拜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发展成现代化城市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全球经济在倍受石油能源影响的当下,迪拜的金融市场与现代国际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迪拜的经济崛起与市场现状

迪拜经济的崛起受益于石油的发现和出口。1960年迪拜勘测到石油的大量存在,1969年迪拜生产的原油开始出口,其最高年生产量高达1790万吨。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大幅走高,给迪拜带来大量的“石油美元”,为迪拜从一个落后的渔港城向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迪拜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轨迹与其石油工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另外,上世纪八十年代,迪拜借助其宽松的贸易政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经过短短30年的持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中东非洲地区的信息和展览中心、商品分拨中心以及交通枢纽。近年来,迪拜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阿联酋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其贸易份额约占阿联酋全国非石油贸易的75%。

三、迪拜金融体系的优势与特点

第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迪拜处于亚洲、欧洲、非洲交汇的咽喉要道,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连接东西方交通和时区的纽带。无论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还是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由迪拜出发都只需八个小时的航程。也就是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处于迪拜八小时生活圈之内,其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处于迪拜四小时生活圈中。所以,迪拜人可以毫不骄傲的说,在一天的工作时间范围内,他可以利用上午和亚洲的客户联络,而下午就可以和欧美国家的客户进行沟通,有效地确保了工作的高效性。所以,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成为迪拜发展成自由转口贸易的最大优势。第二,经济贸易政策宽松。迪拜经贸政策既开放又透明,使其市场能保持繁荣而稳定的发展;与美元的汇率自建国以来保持不变的货币稳定性十分罕见;且颁布了诸如无税收、低关税、进出口不对货物配额进行限制和转口贸易免关税等政策;另外,如果在迪拜设立工厂或产品在当地的加工率达到30%以上,便可以拿到原产地证书等等,这一系列相关的经贸政策,吸引了无数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来迪拜投资办厂、生产加工。第三,灵活开放的高效管理理念。只是迪拜就有大大小小的自贸区二十多个,它们根据行业划分合理清晰,涵盖科技、金融、工业、媒体娱乐、运输、文化传播、能源、通信等各个领域。自贸区内运用动态、高效的管理模式,没有繁杂的官僚手续。为使投资者能节省精力和成本,使其快速创立企业并专注于业务,自贸区热情提供一站式服务。因此,迪拜吸引着世界各国无数优秀人才和投资者的不断涌进,让迪拜甚至整个阿联酋都能够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又能轻松借助“外力”来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迪拜金融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金融全球化是现今世界每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都需要面临的大环境,然而由中东金融自由化和改革开放的宽松制度因素对阿联酋金融全球化起到巨大作用。迪拜自古以来便是海湾地区很重要的贸易港口,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这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深水港的自然条件。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期,依靠珍珠贸易和转口贸易等商业活动,迪拜就已经成为了海湾地区最主要的沿海商业港口。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依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然而,迪拜所在的阿联酋拥有独特的“世界油库”美称,在吸引外资以及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众多行业和关键环节,都有着很强的诱惑力和推动力。首先,着眼于全球市场的旅游业。迪拜,素有“时尚之都”之美誉,迪拜将旅游业视为战略行业,积极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以此作为其实现成为中东区域国际商业中心美好愿景的催化剂。另外,当地政府勇于破除宗教禁锢,在土地政策、食品和着装等多方面给予外国投资者和旅客展较大的包容度。其次,经济发展多元化,接轨国际贸易。迪拜在发展初期是依耐石油的开采和出口,然而,如今迪拜的石油经济产值只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六都不到。其经济发展多元化的发展理念,使得在会展、贸易、旅游、港口及自由区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而健康的发展。这也为其他海湾国家的经济发展指出方向。再次,宽松的贸易政策和投资环境,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迪拜是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同时也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人口最多的城市,是继阿布扎比之后第二大面积的酋长国,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迪拜从一个区域的金融中心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东、西方资本市场的桥梁,这些与政府所实行的自由、稳定的经济政策密不可分,这同时也让迪拜在国际上赢得良好的声誉,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国际上更多的优质人才和资本投入到迪拜,形成一个良性且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五、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迪拜的整个发展历程,迪拜成功地实现了两次经济转型:由一个不为人知的渔港城转型成为一个石油产业推动的繁荣贸易港口枢纽是第一次成功转型,而第二次成功转型,则是将迪拜成功转型成为一个旅游业、服务业、地产业驱动的多样化经济体。而正是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增长战略使得迪拜在曾经的不利国际经济环境下,依然保持住了强劲的经济推动力。当然,迪拜确实是“地缘经济”的幸运儿,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也许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可以照搬迪拜发展模式的城市,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雄厚强大的资本实力以及绝无仅有的历史文化,加上它有着可靠坚实的社会保障,这一切都早就了迪拜成为一个星光璀璨的经济体。同时,我们相信:迪拜的经济多元化发展理念,不仅能成就迪拜这个世界金融中心的丰富精彩,也为推动国际贸易向更深入、更广阔和更细致的方向发展,增添新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贾宏敏,车效梅.浅析迪拜城市转型及对我启示[J].亚非纵横,2014,4期.

[2]姜英梅.海合会国家金融业对外合作及中国的机遇[J].西亚非洲,2010,10.

第7篇

关键词:尝试教学;递进式尝试;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尝试成功率

一、递进式尝试教学法的现实背景及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实践应用尝试教学方法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进出口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就业背景看好,因而在中职学校招生时,国际贸易专业受到了众多初中毕业生青睐。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属于理论知识性和操作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基于其涉外性、应用性和国际化的特点,培养能够应战经济全球化,为绍兴、浙江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便毋容置疑地成为这一专业的教育目标。

“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以灌输方式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而且也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格格不入。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展开使用一种尝试教学法,应用后解决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及自学能力,许多专业采用后教学效果颇佳,我们国际贸易专业采用后教学效果也较好,总之全校教师普遍乐于运用,现在业已推广至全校各个专业。但笔者发现,国际贸易专业的部分教师在应用尝试教学法时,过于浮躁,流于形式,不管什么内容,学生是否熟悉,能否理解,先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自学,自己盲目理解练习,在犯了许多错误之后,逐步纠正错误,希望学生从中学会知识和技能。

二、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实施“递进式尝试法”的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

递进式尝试教学法在以前实践应用尝试教学法已经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上,针对尝试教学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相信学生如果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要求教师的帮助的可能性,看到中职学生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的素质导致他们在尝试过程中,缺少“遇到困难,主动学习,解决困难”的热情。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是学生比较陌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老师引入有一定难度的尝试题时,部分学生干脆放弃学习,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扯一些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使课程无法按照教师预想的程序顺利进行。最终导致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采用科学的尝试教学法,主动参与学习思考尝试的始终是一小部分基础较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应对以上现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有可能有兴趣有成功感地投入尝试、解决问题,递进式教学法设计了如下实施过程。

(一)引入准备题(架桥),为出现尝试题作准备,在新旧知识间架起桥梁

以一个企业的进出易过程为实例,贯穿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各环节的学习,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贸易纠纷案件,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掌握理论知识点在贸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授之以渔。为解决尝试题做好准备。

(二)实际操作

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职业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与当地外贸公司挂勾,学生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阶段性地到外贸公司进行专业实习。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尝试题解答,毕竟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模拟。让学生亲历亲为地参与外贸实际工作,才是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的尝试和实用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把知识直观化,为以后和工作做好准备。并且在现实中,外贸公司具体的操作程序和书本上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三)教学中网络的应用

利用国际贸易实训软件在网上进行。

学生实训可通过两个方式进行,一是在试验室,安排固定的时间,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是学生可以在校园网内随时随地上网进行。实训软件主要是模拟现代外贸业务网上操作的各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实际经验和能力。

(四)联系外贸公司实际业务,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动手机会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将一些外贸公司的实际业务操作放到课堂上,模拟外贸公司的运作,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实务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过程,亲自做一回“单证员”、“报关员”、“电子商务师”以外,课题组还将尽可能联系当地外贸公司,创造让学生深入现场,亲手操作的机会。

结语:近年来,作为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的一线教师,遵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也慢慢从传统教学的桎梏中得以逾越,开始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金亚东.谈创新教育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运用.文教资料.2005年.第36期.

第8篇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壁垒;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17

1 中亚五国与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从2001至2015年15年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进出口额从0.9952亿美元增长到了15亿美元。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的贸易具有的特点如下。

1.1 中国在中亚五国中的农产品的市场份额高于中亚五国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总体而言,中国在中亚五国的农产品的占有率高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从2001至2015年15年间,中国在中亚五国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3.57%提升至7.1%,中亚五国在中国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0.55%提升至0.77%。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十五年间的大部分的年份中,大部分时候是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农产品呈现出贸易逆差,逆差年份最大的是2010年,逆差额高达4.9105亿美元。由此可见,在农产品的贸易上,中亚五国较中国的农产品有优势,中国农产品抢占中亚五国市场尚有较大的空间。

1.2 呈现出不同的规模和贸易层次

中亚五国中,按照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说,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已成为中亚五国中我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哈萨克斯坦成为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总体上,基本形成了中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依次排列的市场分布格局,这三国的市场份额占中亚五国市场总量的95%以上。

1.3 产品种类较为集中

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的种类来看,种类较为集中。中国自中亚五国进口的主要是纺织原料,自2005年以来其进口量基本保持在占总进口量90%左右;而中亚五国自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依据占比主要为果蔬类、肉类和咖啡类,这三类产品的总占比约为总额的90%。

2 农产品出口遭遇主要技术壁垒的原因

2.1 信息不对称

由于中亚五国中仅有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为WTO成员,而其他三国均不是WTO成员,这就导致了包括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在内的市场准入的要求对外的透明度不够。一些更新的信息未得到及时的和传递,致使意图进入这些国家的企业未能及时获知消息。此外,由于中亚五国的官方语音为俄语或本国语言,对于企业而言也构成了不小的障碍。

2.2 壁垒呈现“多、繁、细、严”的特点

统计显示,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早期主要是饱受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重视对进口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的管制,特别是对农残等检测指标的限制呈现趋严的趋势,此外,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又繁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增加了开拓这些市场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福利条款、社会责任标准等新型的农业贸易壁垒,对农产品的出口形成新的壁垒。据悉,中亚国家要求的进口单证种类繁多,程序复杂,增加了交易成本,如就进口而言,哈萨克斯坦需要单证14份,吉尔吉斯斯坦要求13份,乌兹比克斯坦需要11份,塔吉克斯坦需要11份,过多的检验检疫单证要求增加了进出口企业的检验费用,延误了企业跨境交易的时间,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2.3 贸易行为不规范,贸易政策不稳定

在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中,履约率较低,贸易纠纷频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与双方开展农业贸易的结算方式单一、结算机构制约因素较多等相关,同时监管机制以及仲裁机制不健全也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些中亚国家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对外政策缺乏稳定性以及连贯性、法律法规不健全,开展国际合作的相关文件缺乏约束,导致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的风险增加。就农产品贸易方面,由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通关机制不完善,导致了“灰色清关”等一系列问题,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深入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3 应对策略研究

3.1 抓住机遇,开展农业合作互补

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上有较强的互补性,地理位置具有一定优势。之前由于受到储运条件及运输等原因,很多农产品无法出口到海外,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出口效益的提升,随着渝新欧铁路的运行开通,使得农产品出口中亚五国更具有便利性,使得运输价格也更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我国应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加强农业方面的合作,这是基于此两国国内经济欠发达、市场也比较小,但是水资源较为丰富,因此除了基本的农业贸易之外,还可以在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种植、良种引进与选育及栽培、节水灌溉等方面加强农业合作。

3.2 提升产品质量,铸就名牌产品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中,大部分还是初级产品,而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一般贸易出口占了农产品出口的大部分比例,出口农产品中缺乏名牌。如重庆的柑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致使柑橘的品种和质量未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采摘后的果实又未经处理、包装,这就导致了原本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资源未转化为品牌优势。因此,相关部门应着力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比如罐头、名贵药材、生猪、水果(柑橘)、优质蔬菜等,对其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出口农产品布局的区域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此外,还应有意识地提升企业的品牌意识,着力打造拿得出手的农产品“名片”。

3.3 政府组织开展应对工作,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我国从事农产品进出口加工的企业大多数规模比较小,处于分散经营的状况,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竞争力薄弱,开拓新兴市场的能力不强,在遭遇国外制定的技术壁垒时抗风险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由于中亚五国中有四国都不是WTO成员,因此,在市场准入等信息的透明度方面做得不够,这导致企业了解产品的市场壁垒和准入的信息渠道不畅通,综上,目前亟需政府出面,对内构建一套应对机制和系统,保障信息渠道畅通,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助力,包括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是收集研究,对风险进行预警和研判,以保障出口农产品达到出口国设定的标准。

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国际贸易规则的培训,提高企业对技术贸易措施的认知,同时要促进企业形成运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使其逐步具备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优势的能力。对外,应积极促进建立完善我国与中亚五国的相关机构间的定期会晤与协商机制,对检验检疫等敏感问题进行协商,对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项目、方面和标准进行协调,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促进双方农产品贸易的便利化。

3.4 开拓中亚五国市场,分散出口风险

就农产品的出口而言,一方面,要稳定传统出口市场,继续保持农产品出口的数量和价格的稳定,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应积极开拓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新市场,保障农产品出口市场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去这些地区去建立生产基地,为开拓和扩展这些市场做铺垫。政府在其中可以给与指导、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展会、洽谈会等方式对企业“走出去”予以帮扶。

参考文献

[1]张秀娥,李硕.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11).

第9篇

关键词:尝试教学;递进式尝试;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尝试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D99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69-01

一、递进式尝试教学法的现实背景及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实践应用尝试教学方法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进出口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就业背景看好,因而在中职学校招生时,国际贸易专业受到了众多初中毕业生青睐。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属于理论知识性和操作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基于其涉外性、应用性和国际化的特点,培养能够应战经济全球化,为绍兴、浙江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便毋容置疑地成为这一专业的教育目标。

“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以灌输方式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而且也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格格不入。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展开使用一种尝试教学法,应用后解决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及自学能力,许多专业采用后教学效果颇佳,我们国际贸易专业采用后教学效果也较好,总之全校教师普遍乐于运用,现在业已推广至全校各个专业。但笔者发现,国际贸易专业的部分教师在应用尝试教学法时,过于浮躁,流于形式,不管什么内容,学生是否熟悉,能否理解,先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自学,自己盲目理解练习,在犯了许多错误之后,逐步纠正错误,希望学生从中学会知识和技能。

二、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实施“递进式尝试法”的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

递进式尝试教学法在以前实践应用尝试教学法已经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上,针对尝试教学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相信学生如果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要求教师的帮助的可能性,看到中职学生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的素质导致他们在尝试过程中,缺少“遇到困难,主动学习,解决困难”的热情。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是学生比较陌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老师引入有一定难度的尝试题时,部分学生干脆放弃学习,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扯一些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使课程无法按照教师预想的程序顺利进行。最终导致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采用科学的尝试教学法,主动参与学习思考尝试的始终是一小部分基础较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应对以上现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有可能有兴趣有成功感地投入尝试、解决问题,递进式教学法设计了如下实施过程。

(一)引入准备题(架桥),为出现尝试题作准备,在新旧知识间架起桥梁

以一个企业的进出易过程为实例,贯穿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各环节的学习,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贸易纠纷案件,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掌握理论知识点在贸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授之以渔。为解决尝试题做好准备。

(二)实际操作

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职业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与当地外贸公司挂勾,学生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阶段性地到外贸公司进行专业实习。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尝试题解答,毕竟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模拟。让学生亲历亲为地参与外贸实际工作,才是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的尝试和实用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把知识直观化,为以后和工作做好准备。并且在现实中,外贸公司具体的操作程序和书本上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三)教学中网络的应用

利用国际贸易实训软件在网上进行。

学生实训可通过两个方式进行,一是在试验室,安排固定的时间,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是学生可以在校园网内随时随地上网进行。实训软件主要是模拟现代外贸业务网上操作的各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实际经验和能力。

(四)联系外贸公司实际业务,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动手机会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将一些外贸公司的实际业务操作放到课堂上,模拟外贸公司的运作,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实务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过程,亲自做一回“单证员”、“报关员”、“电子商务师”以外,课题组还将尽可能联系当地外贸公司,创造让学生深入现场,亲手操作的机会。

结语:近年来,作为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的一线教师,遵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也慢慢从传统教学的桎梏中得以逾越,开始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高峰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

张秋林湖北咸宁生物机电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金亚东.谈创新教育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运用.文教资料.2005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