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抽样调查的定义

时间:2023-07-02 09:42:47

导语:在抽样调查的定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抽样调查的定义

第1篇

例1 (2016・盐城)下列调查中,最适宜采用普查方式的是( ).

A.对我国初中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查

B.对量子科学通信卫星上某种零部件的调查

C.对一批节能灯管使用寿命的调查

D.对“最强大脑”节目收视率的调查

【分析】调查方式的选择需要将普查的局限性和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查结果准确,所以在要求精确、难度相对不大、实验无破坏性的情况下应选择普查方式,当考察的对象很多或考察会给被调查对象带来损伤破坏,以及调查经费和时间都非常有限时,普查就受到限制,这时就应选择抽样调查.

解:对初中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查,人数太多,调查的工作量大,适合抽样调查,故A选项错误;对量子科学通信卫星上某种零部件的调查,关系到量子科学通信卫星的运行安全,必须全面调查,故B选项正确;对一批节能灯管使用寿命的调查具有破坏性,适合抽样调查,故C选项错误;对“最强大脑”节目收视率的调查,人数较多,不便测量,应当采用抽样调查,选项D错误.故本题应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区别,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察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例2 (2016・福州)下表是某校合唱团成员的年龄分布:

对于不同的x,下列关于年龄的统计量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平均数、中位数 B.众数、中位数

C.平均数、方差 D.中位数、方差

【分析】由频数分布表可知后两组的频数和为10,即可得知总人数,结合前两组的频数知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及第15、16个数据的平均数,可得答案.

解:由表可知,年龄为15岁与年龄为16岁的频数和为x+10-x=10,则总人数为:5+15+10=30,故该组数据的众数为14岁,中位数为:[12](14+14)=14岁,即对于不同的x,关于年龄的统计量不会发生改变的是众数和中位数,故选B.

【c评】本题主要考查频数分布表及统计量的选择,由表中数据得出样本总数是根本,熟练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例3 (2016・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掷一枚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5点朝上是必然事件

B.审查书稿中有哪些学科性错误适合用抽样调查法

C.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10次,他们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是s甲2=0.4,

s乙2=0.6,则甲的射击成绩较稳定

D.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两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2]

【分析】由随机事件和必然事件的定义得出A错误;由统计的调查方法得出B错误;由方差的性质得出C正确;由概率的计算得出D错误.

解:掷一枚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5点朝上不是必然事件,是随机事件,选项A错误;审查书稿中有哪些学科性错误适合用全面调查法,选项B错误;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10次,他们的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是s甲2=0.4,s乙2=0.6,则甲的射击成绩较稳定,选项C正确;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两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4],不是[12],选项D错误.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概率的方法、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方差的性质以及随机事件与必然事件.熟记方法和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4 (2016・广州)某个密码锁的密码由三个数字组成,每个数字都是0~9这十个数字中的一个,只有当三个数字与所设定的密码及顺序完全相同时,才能将锁打开.如果仅忘记了所设密码的最后那个数字,那么一次就能打开该锁的概率是( )

A.[110] B.[19] C.[13] D.[12]

【分析】最后一个数字可能是0~9中任一个,总共有十种情况,其中开锁只有一种情况,利用等可能事件概率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共有10个数字,一共有10种等可能的选择,一次能打开锁的只有1种情况,一次能打开该锁的概率为[110].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概率公式的应用.注意概率等于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例5 (2016・台湾)甲箱内有4颗球,颜色分别为红、黄、绿、蓝;乙箱内有3颗球,颜色分别为红、黄、黑.小赖打算同时从甲、乙两个箱子中各抽出一颗球,若同一箱中每球被抽出的机会相等,则小赖抽出的两颗球颜色相同的概率为( ).

A.[13] B.[16] C.[27] D.[712]

【分析】画出树状图,得出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颜色相同的有2种情形,即可得出结果.

解:树状图如图所示:

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颜色相同的有2种情形,故小赖抽出的两颗球颜色相同的概率=[212]=[16].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概率.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列表法适合于两步完成的事件,树状图法适合于两步或两步以上完成的事件.注意概率等于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例6 (2016・北京)调查作业:了解你所住小区家庭5月份用气量情况.

小天、小东和小芸三位同学住在同一小区,该小区共有300户家庭,每户家庭人数在2-5之间,这300户家庭的平均人数为3.4.

小天、小东、小芸各自对该小区家庭5月份用气量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绘制的统计表分别为表1、表2和表3.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小天、小东和小芸三人中,哪一位同学抽样调查的数据能较好地反映出该小区家庭5月份用气量情况,并简要说明其他两位同学抽样调查的不足之处.

【分析】这是一道解答题,它涉及抽样调查、分析数据以及运用统计的观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小天调查的样本容量较少;小东抽样调查的数据中,家庭人数的平均值为(2×3+3×11+4)÷15=2.87,远远偏离了平均人数3.4,所以他的数据抽样有明显问题;小|抽样调查的数据中,家庭人数的平均值为(2×2+3×7+4×4+5×2)÷15=3.4,说明小芸的抽样数据质量较好,因此小芸的抽样调查的数据能较好地反映出该小区家庭5月份用气量情况.

【点评】统计思想与统计观念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等知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例7 (2016・苏州)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三个小球,小球上分别标有数字-1、0、2,它们除了数字不同外,其他都完全相同.

(1)随机地从布袋中摸出一个小球,则摸出标有数字2的小球的概率为 ;

(2)小丽先从布袋中随机摸出一个小球,记下数字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M的横坐标,再将此球放回、搅匀,然后由小华再从布袋中随机摸出一个小球,记下数字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M的纵坐标,请用树状图或表格列出点M所有可能的坐标,并求出点M落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内(包括边界)的概率.

【分析】本题已明确是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因此,可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进行求解.

解:(1)从布袋中摸出一个小球,小球标有的数字可能出现的结果有3种,即-1、0、2,并且它们出现的可能性相等.恰好为标有数字2的小球(记为事件A)的结果有1种,所以P(A)=[13].

(2)小丽先从布袋中随机摸出一个小球,记下数字作为点的横坐标,再将此球放回、搅匀,然后由小华再从布袋中随机摸出一个小球,记下数字作为点的纵坐标,可用下列树状图表示:

由树状图可知,点M的坐标的结果有9种,即(-1,-1)、(-1,0)、(-1,2)、(0,-1)、(0,0)、(0,2)、(2,-1)、(2,0)、(2,2),并且它们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点M恰好落在正方形网格内(包括边界)的结果有6种,即(-1,-1)、(-1,0)、(0,-1)、(0,0)、(0,2)、(2,0),所以P(M)=[69]=[23].

【点评】概率求解题,关键是要把它设置成等可能下的概率事件,然后用枚举的方法,可用树状图,有时也可用表格把所有等可能事件的结果表示出来,并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情况,最后运用等可能概率的计算公式求出结果.

第2篇

(一)失业定义中的“工作时间”定额太低

在我国的调查失业定义中,把在调查标准时间前一周内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足1小时者均视为失业人口。而国外的情况是:美国规定为在调查周内工作不满15小时,法国规定不满20小时者即为失业,他们的工作时间均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甚至达到一半。这样一来,我国的工作时间标准就显得偏低,而且现实生活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一周工作一小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工资水平,一个普通人显然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统计范围狭窄

我国目前对外公布的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它以户藉为依据、是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是户口与就业等各种社会待遇挂钩的结果,其统计的范围与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镇非常住人口。我国的失业统计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进行劳动力抽样调查,而事实上,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巨大,每年光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就有数千万,如果不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失业统计,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动人口的失业率,对其无法控制;而流动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区是否存在很高的失业率,不能对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现象和社会的不安定。

第二,没有把乡村人口纳入失业率的统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见表1。

而在我国的从业人员中,乡村人口则占了70%以上的比重,见表2。

占人口总数及从业人员数如此大比重的乡村人口的失业情况在我国却一直没有得到反映,可以说是失业统计的重大缺陷。而我国乡村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失业,只不过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强,因此长期以来没有被重视,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我国的失业统计就能忽视这一点。此外,我国拥有1.3亿左右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注:1996~2000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万人。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而且数量每年有所变动,这说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失业问题。我国的失业统计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表1中国历年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附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表2中国历年从业人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附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样比率太低。我国在城镇劳动力住户抽样调查中,只抽取了2.5万人。以2000年城镇人口45594万人(已经剔除了不以户记的军人数250万)计算(注: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4、10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抽样比大约为1/18238,而美国的则为1/1600。可见这个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僵化。我国的调查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与国际一致,但是登记失业年龄界限却很不合理,仅限定为男16~50岁,女16~45岁,上限连退休年龄都不到(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劳动年龄内(一般是16~65岁)的人都没有包含进去,另一方面,很多超过退休年龄的人仍然具有劳动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们完全符合失业的定义,但是却没有被包含到失业人口中去。这必然使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和实际值偏离较大。

(三)指标设计不完整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反映“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现象。就业不足的统计定义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按此标准,我国就业不足人员是大量存在的,如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等等。就业不足从工作时间上讲是处于就业状态(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但是这种就业并不让人满意,人们仍然有寻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业统计中应该另设指标对此进行反应。

隐性失业的通俗解释是:形式上就业,实际上没有就业。经济学解释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者负数的就业。这种情况在我国城乡非常普遍。当然,隐性失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就业不足人员,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隐性失业更为严重和隐蔽,因为他的劳动时间也许达到了就业的定义,但是他创造的边际利润却等于零或者为负。对这部分人的测定和统计,显然更为困难,但是完全不反映这个现象绝对是失业统计的不足之处。

第二,在失业指标设计上,缺乏深度和广度。我国的失业统计仅有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指标,然后是根据年龄、性别和失业原因等对失业进行的简单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其他数据,如按产业、地区、失业时间长短等划分的失业数据。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查,由此带来的就业和失业情况究竟如何,对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响;我国地区间发展速度不同,失业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体数据的支持,这也不利于当地政府进行调控和人们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分析失业时间的长短也能判断我国的经济周期等情况,反映了失业和就业的连贯性。但是失业统计体系却缺少这些数据,这使得它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问题

第一,时效性不强。我国失业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情况)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业人员计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业情况,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价值。试想,在年末一个失业一年的劳动者和一个失业一周的劳动者怎能同日而语?然而他们被等同的计入了失业人数。

目前主要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失业率调查的频率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是每月调查五次,英国、法国、德国是每年调查一次(这三个国家的月度失业数据为登记数)。我国显然还存在差距。

第二,登记失业并不完善、严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这样的标准有两个缺陷:一是失业、下岗人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在统计时就难免被遗漏;二是导致了以“登记与否”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劳动事实”来登记失业。例如:部分进行登记的人员可能仍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且工作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比如一小时),如零工、摊贩(事实上的就业者)等却被统计在失业者之中;有的登记失业人员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劳动部门消除登记。这些情况都影响了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二、我国失业统计的改革

(一)失业口径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时间”的定额。用“一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确定就业和失业界限,这个定额太低了,因此,建议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的1/3来定额,我国实行的是8小时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调查周内工作13或者14小时以内作为失业的标准之一。

第二,放宽年龄上限。我国的失业统计年龄上限应该和国际一样,即65岁及以上者。随着我国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有继续工作的愿望,同时也具备这个能力。因此

,对于其他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应该统计在内。

(二)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镇和农村实行两套失业统计制度,同时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与民间结合。在城镇全面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而在农村的乡镇企业中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对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则采取推测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对城镇采取住户抽样制,加大抽样比率。我国的城镇人口数量大,同时经济条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实行1/1600的抽样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显得太低,因此,可以考虑实行1/5000的抽样比率,同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资料的要求,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各地区在完成国家调查任务的同时,在国家样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样本以达到在本地区也有代表性,这样能以最少的经济投入取得最满意的统计结果。

在农村,对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这时也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而对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由于其隐蔽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按照推算隐性失业的办法来进行推算或者估计。具体方法见本小节第3点。

另外,虽然我国的失业统计数据是由官方,但这并不排斥官方与民间各种机构的合作。譬如,对失业统计理论的研究、对失业调查项目的展开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能保证专业人士的参与,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业人口统计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失业情况。在我国户籍改革并没有实现“城乡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的目标前,失业统计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样调查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失业统计更完整,同时能从宏观上指导和调控流动人口的就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盲流现象和社会问题。区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标准是在调查小区居住时间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满半年,但是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国进行常住人口登记的调查小区范围是: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以及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地区。以时间期限和地理范围为标准,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较完善的地区进行流动人口的失业统计,以此来推算全部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在计算出常住人口失业率和流动人口失业率后,通过观察二者的高低(具体数字的高低各地区会有所不同),能对本地区的就业进行一定的指导。

随着我国户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信息联网(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底,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实施,全国约有250个城市建成“百城联网工程”,约有6.5亿常住人口信息实现了网上查询。),我国的失业统计抽样调查体系将会更准确和完整。到那时,如果能实现不重复登记,那么各个城镇地区的失业率的加权平均数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失业率,其权数为该地区的全部失业调查人口占全国失业调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对“隐性失业”做出补充统计。我国城镇和农村都存在“隐性失业”,但是他们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城镇主要是低效劳动,农村则是边际产出为零或者负数的劳动,因此,对他们的推算或者估计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镇隐性失业人口时,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采用实际有效工时推算。例如,2000年城镇从业人员为21274万人,如果有效工时是制度工时的80%~85%,那么隐性失业人数大约为对3191.1~4254.8万人。而有效工时占制度工时的比重,需要通过模型或者函数测算出来。

对于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国际对比法,即在农业产值比重相当的国家或者历史时期下,找出一般农业劳动力比重标准,然后将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照,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农业隐性失业。二是抽样调查估算法,即通过对部分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整个农村的隐性失业率。作为这项调查的单位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权威部门。国家统计局曾用这一方法测算出1994年我国的农村隐性失业人数为1.1亿,隐性失业率为25%。三是各种模型推算法。笔者倾向于使用抽样调查估算法,因为这可以作为以后农村失业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的失业统计改革打好基础。

第四,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失业统计应该有所不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完善发达地区的失业统计系统,譬如在调查频率、调查范围上首先与国际接轨;对于不同的行业,可以规定不同的就业和失业标准,可以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而且在对失业结构作进一步分析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指标,从而对该行业失业问题的解决起到一种宏观指导的作用。

第五,加大调查频率。我国对外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以年计的,这对现实的就业情况没有很大的实际用途。另外,我国的流动人口失业情况调查的对象是在调查区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更是要求时间上的及时性。但是我国疆土大、人口多,不可能实现一个月对外报告一次的频率。因此建议每季度报告一次,这样能对现实的就业进行比较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杨宜勇.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3杨缅昆,章飚.失业统计:一个尚待开发的核算领域[J].统计研究,1997,(5)

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数据;政府统计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给世界各个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大数据时代不仅带来海量数据,而且开启了人们利用数据的新模式,给传统统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强有力冲击。企业、公司等如何利用海量数据,政府部门如何在统计工作中结合大数据改革现有统计流程,成为经济统计学者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大数据定义及其特征

1.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概念最早源于IT行业的数据库领域,被认为是表示数据量很大、数据形式多样化的非结构化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从数据的类别上看,"大数据"指的是无法使用传统流程或工具处理或分析的信息。究竟什么是大数据,目前还没有权威统计的定义,但是大数据必将带来社会新的变革。

2.大数据的特征。(1)数据容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传统的统计数据收集包括抽样调查、普查等等,所得到的数据量和大数据容量不能相比。据统计,目前世界储存信息量的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4倍,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9倍。(2)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世界每天以飞快的速度储存着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以复杂的形式记录下来,来供人们利用,但是其中只有很小部分被利用。(3)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海量的储存数据中,蕴含着巨大价值,但实际有意义的数据,就在其中的特别小的一部分。(4)处理速度快。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

三、大数据对统计的影响

1.大数据对经济统计的影响。(1)数据收集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数据收集方式通常包括:普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报表收集等等。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数据的需求,传统的数据收集方式已也不适合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收集,并且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传统的应用软件也无法实现。这就要求需要转变新的数据收集方式、处理分析手段与之相适应,才能更好的开发海量的数据库。(2)不再依赖随机抽样。传统的数据采集中,随机抽样、抽样分析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分析更多的数据,甚至可以得到与某些现象的全部数据。全数据模式已成为一种可能,大数据分析采用所有数据,能带来更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3)不再寻求因果关系。传统的统计工作中,习惯性去寻求一种因果关系。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需要再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发掘数据中的价值。

2.大数据对政府统计的影响。与传统政府统计相比,大数据能够给政府统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扩充记录内容量,扩大调查样本范围,提高调查时效和结果的准确性。

(1)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当前采用的居民消费价格(CPI)中包含很多种类,包括食杂店、百货店、超市、购物中心、农贸市场及服务消费单位等,每月一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应用大数据技术,调查范围更加广泛,样本量更大,得到的CPI是对市场价格的实时反映,可以做到每天,提高价格调查的时效性和数据质量。

(2)人口普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传统的人口普查是通过入户调查、填写问卷、光电扫描录入或人口录入数据而得到相关数据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也有较大的时间滞后性。如果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口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库,可以高时效和高精度地完成全国人口普查。

(3)统计数据质量。统计部门每年要对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检测,通过抽样调查获得大量数据,难免会出现误差。在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如果建立一套有效机制,很好的利用大数据库,不仅可以减少统计误差,而且能够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真实可靠性。

四、结论

1.改进统计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库。大数据时代带来了海量的数据,传统的数据收集方式已不能与之相匹配,全数据模式开启了统计方法的变革。在大数据库面前,传统的抽样调查没有被淘汰,而是一些抽样调查可以被全新的数据收集方式取代,通过新的收据处理可以更准确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

2.有效利用大数据,提高统计质量。传统的政府统计,是在利用现有的统计方法来实现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观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对原有政府统计产生强有力的冲击。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现有技术条件,有效利用大数据库,不仅能够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而且能够提高数据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乔晗.“大数据”背景下利用扫描数据编制中国CPI问题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12-18.

[2]曾凡斌.大数据:一场管理革命[J].中国传媒科技,2013(1)

[3]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12(7)

第4篇

正态分布是由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首先得到的,所以也常常称为高斯分布。正态分布在数学、物理、化学及工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统计学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事实上,正态分布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分布,它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同一机器生产出的大量产品的质量分布;同一年龄段人类的身高、体重分布;某一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科学实验中测量同一物体的误差分布,理想气体的速度分布等等。现在人们知道,正态分布是由中心极限定理保证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其他形式的分布,例如t分布、F分布等,其实,这些分布也是由正态分布直接导出的。正态分布可以用来估计频数分布,制定参考值范围,质量控制等等。然而,我们知道,作为保证正态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是以大数法则为前提的,具体地说,事件的数目越多,中心极限定理越严格,才能保证趋向于正态分布。理论上讲,事件的数目为无穷大时,中心极限定理才严格正确,分布才是正态分布。实际生活中,事件的数目显然不是无穷大,因此正态分布实际上并不能准确无误地表示分布规律。在本篇文章中提出以广义正态分布代替传统正态分布,可以很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以上讨论的广义正态分布下的运算法则都是相对简洁的,事实上实际运算中还会出现很多本文未能包含的情况,但不管多么复杂的运算,总能从本文定义的加减乘除以及微分积分经过适当的组合以及变形给出。在广义运算规则下,广义正态分布中的运算量大大减少,这很好地减轻了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计算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广义正态分布的跨学科应用

为了进一步说明广义正态分布的重要性,以下将举出两个广义正态分布成功应用的例子。

例1.某地抽样调查两百名十九岁的男大学生的身高,发现平均身高为172.5厘米,标准差为3.98厘米。求这两百名十九岁男大学生中,有多少人身高分布在168.5厘米到176.5厘米之间?若依照传统正态分布理论,可以很容易得出67%的男大学生处在该范围,于是算出应该有134人身高分布在168.5厘米到176.5厘米之间。然而实际情况却有所偏差。该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这两百名十九岁的男大学生身高处在该范围的人数为136人。应用广义正态分布理论,取q值为0.96,可发现广义正态分布计算所得值为136人,与实际抽样调查结果相同。事实上,传统正态分布与实际的偏差来源于抽样的局限性。抽样的样本容量越小,理论与实际的偏差越大,q越偏离1,越应该使用广义正态分布。传统正态分布严格来讲只适用于抽样容量无限大的情况。

例2.理想气体分子的速度分量分布。物理学中经常以理想气体为例来验证新理论的正确性。所谓理想气体,是指气体分子本身体积与容器总体积相比很小,可忽略不计,且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也很小,也可忽略不计的气体。一般认为,理想气体的速度分量遵循麦克斯韦分布律,麦克斯韦分布律实质上也就是正态分布。然而,理想气体的速度分量分布,是否真的遵从正态分布,一般多年来都是作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从未在实验上直接测量验证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正态分布或许只是一种可能的分布,而不是唯一的分布。另外,理想气体的条件过于苛刻,实际上不存在能够满足理想气体条件的真实气体。广义正态分布为对应的广义麦克斯韦分布律提供了一种可能,对于不同的气体,取不同的q值,可以更好地描述真实气体系统。

第5篇

关键词:服务业统计;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指标

作者简介:王大旭(197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南阳市卧龙区统计局综合科科长,统计师。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issn.11672-3309(x).01.01.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23-03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但服务业的具体含义在理论界尚有争议。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中,往往是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也就是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他所有产业部门。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中新的重要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但服务业统计却与其不相适应,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统计改革与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服务业统计的现状分析

服务业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统计工作。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尽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充实服务业统计力量,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服务行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制定规划、政策提供依据”。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对服务业产业发展规模、结构、效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统计资料,对于各级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充分发挥服务业的积极作用,引导服务业健康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现行服务业统计主要采取政府统计部门和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两种渠道、周期性普查和常规统计两种方式的统计调查模式。

第一。政府统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的服务业统计。政府统计部门主要开展的是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等“块”上的统计,还有就是对计算机服务业、仓储业、软件业等11个重点服务行业进行抽样调查统计。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管理的需要开展“条”上统计,比如交通管理部门开展了公路、水路等的客货运输量、周转量统计,人民银行进行人民币存、贷款统计,地税部门进行税收统计等。为了整合、协调行业主管部门服务业统计资源,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建立了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第二,周期性普查和常规统计。周期性普查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实施。迄今为止。服务业普查已进行了三次,分别是1993年的第三产业普查、2004年和2008年的两次全国经济普查。常规统计是指除经济普查年度以外在常规年度、季度、月度开展的服务业统计调查,比如政府统计部门开展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常规统计调查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系统内开展的经常性统计调查。

另外,为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国家统计局已制订了《服务业统计基本规范和实施意见》,这样就为各地方和各部门开展服务业统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操作标准。

二、当前服务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统计进行一系列改革,制度方法逐步科学,但由于服务业自身特点以及其它相关因素的影响,服务业统计仍不尽完善。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统计范围覆盖不全

服务业涉及国民经济的15个行业门类和47个行业大类,目前政府及部门日常统计还没有覆盖全部的服务业行业。从政府综合统计看,主要在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等5个行业大类开展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定期统计调查:在装卸搬运、计算机服务、仓储、租赁、软件、商务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居民服务、社会福利、体育和娱乐等12个行业大类开展了国家和省一级层面的抽样调查,还有不少服务业领域尚未建立固定的统计调查制度,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社会保障、文化艺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从部门统计看,交通、教育、科技、卫生、建设、文化、水利、环境、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行政和行业主管部门只对系统内服务业企业和单位进行简要统计,掌握的主要是一些行政记录。没有建立全行业的统计制度,服务业统计范围覆盖不全。

(二)服务业统计网络不健全

与第一、二产业比较健全的统计调查网络相比,服务业统计网络尚未搭建成体系,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业单位点多、面广,遍布城乡,变动频繁,行业间相互渗透、交叉,而且大多数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其次,从服务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统计来看,服务业单位统计基础十分薄弱。由于其主办单位的经济成分不同,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因而难以形成服务业统计网络。此外。由于我国服务业统计起步晚,尚未建立及时的、系统的服务业各行业的统计调查网络。从政府角度来看,我国统计部门内部也尚未建立一个上下贯通、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相互衔接的服务业统计调查网络体系,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很难全面的对服务业统计调查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

(三)服务业统计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服务业统计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近年来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统计机构不全、人员不足、经费缺乏的问题依然存在,阻碍了服务业统计水平的提高。目前,虽然大部分省级统计局建立了服务业统计机构。但是人员配备明显偏少。一些地区服务业机构还设在其他机构内:市级建立服务业统计机构的不超过1/3:县级建立服务业统计机构的仅占10%左右。机构改革以后,部门统计力量在弱化,与要承担的服务业统计工作量明显不成比例。对于国家和大多数地区而言,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方法是一项新业务,经费尚未列入统计部门的年度财政预算。影响了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服务业统计制度不健全

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服务业统计长期被忽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建立起统一、完整的服务业统计制度。除了在经济普查年份进行的全面调查外,非普查年份政府统计部门主要进行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开发业的统计调查工作。其他服务业行业的调查资料,有一部分是依靠部门现行统计制度来收集统计,但这些部门的统计资料、统计范围往往涵盖不全,没有按照该行业全部口径统计:另一部分没有主管部门的服务业行

业以及一些新兴的服务业行业,几乎没有资料来源。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只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推算。

(五)统计调查方式方法单调,抽样调查质量不高

目前,服务业统计主要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限额以上(规模以上)采用的是全面调查,其有一套较完整的报表制度和操作方法,数据准确性相对较高,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情况。限额以下(规模以下)较大领域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经过一段时期的运作和方法制度的不断改善,抽样调查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均有了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样本点的问题。首先是总抽样框的基础资料收集难、不精确。造成抽样缺乏真实性:其次是样本点相对较少,使用时间较长,缺乏代表性。样本点配合程度差,提供数据往往缺乏真实性,往往造成推算数据与现状出现明显差异。数据质量较低。难以与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相衔接。

(六)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指标体系不统一,难以构成体系,从部门看,部门统计数据以反映本行业业务活动状况为主,因此,在指标设置上存在“部门特点”,部门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可比性,往往综合指标多,详细分类指标少,实物量指标多,价值量指标少;另一方面,一些实行报账制的单位无法提供统计资料。不少单位实行报账制,由于单位自己没有财务账,从而导致无法填报报表:而可以提供报表的单位,有些指标如营业利润等却无法填写。并且。许多指标的定义不准确、不清楚,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来确定各行业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同时对于服务业的总产出和增加值区分也不明确,以至分类核算的程度和开展的广度也不同。还有,我国目前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还不能很好地与国际接轨,也不具备服务业指标的国际可比性。

三、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服务业统计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转变观念。对服务业统计的认识应进一步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更新加快,对服务业统计的认识也在逐步向前发展。目前人们对加强和进一步开展服务业统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没有什么需要争论的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于服务业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小卖部”、“修理铺”等不显眼的小行业,而是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增长点。尤其是随着我国进入WTO后,以高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业更加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尽管对服务业的基本认识已经或正在改变,但从目前的具体工作来看,统计工作的重点仍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上,服务业统计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要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健全和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重视并加强服务业统计。

(二)加强统计力量,建立健全统计网络

首先,建立经济调查机构已迫在眉睫,必须加快组建步伐。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建立调查网点;对主管部门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单位,要求其设立统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其次,要增加对服务业统计调查的经费投入,以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再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配合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开展。督促中小企业、个体户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原始记录等,以保证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大力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与制度

目前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应尽快完善。具体而言,第一,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服务业统计标准和规范,明确服务业的具体分类和调查单位。统一统计指标的名称、含义、解释、填报要求以及指标的计算方法,并且要规范资料报送程序,使各部门、各级行政区域在统计口径等方面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第二。可以根据各种服务业的实际情况,理顺各个部门的职能及职责,整合、协调、发挥好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形成相互服务、相互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实现信息的共享。第三。在调查方法的运用上,必须要坚持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抽样调查相结合。另外,还要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做到有的放矢。

(四)认真做好调查人员的选调和培训工作

统计调查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统计调查的质量。要高度重视统计调查人员的选调工作,要选调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此项工作。要认真做好基层统计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不能走过场,要通过培训,使每个统计调查人员熟练掌握服务业统计方法制度、实施方案,明确统计标准、指标内涵、口径范围,确保源头数据的质量。

(五)加强服务业单位名录库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由于服务业覆盖面广,分类庞杂,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做好这个工作,就要充分利用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尽量摸清我国服务业的行业分布、经济总量、增加值、内部组织结构和竞争实力等情况。并且要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把好企业法人登记以及营业登记的源头关,从一开始就要弄清服务行业单位的类型和性质,最终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在进行服务业抽样调查时,单位名录库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期工作,名录库的完善程度关系到服务业抽样调查工作的成败。因此,不论工作有多么艰难,各地各部门都要组织力量,切实把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建设好、维护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统计总体的全面性,才能为做好服务业统计调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尽快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一是可以以服务业增加值指标作为中心指标,把价值量指标与实物量指标相结合,并注意与国际标准的衔接。二是注重指标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不仅要有反映服务业单位基本情况、生产与服务活动规模、最终活动成果的共性指标(例如单位基本情况指标、经营状况指标、资产负债情况指标等),还必须要有反映行业业务经营特点、体现行业特色的个性指标。三是注重指标设置的先进性。不仅仅有反映传统服务业情况的统计指标,更要设置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统计指标。四是注重指标设置的完整性。不仅仅要有反映综合性的财务统计指标,还应该有反映社会文化进步、科技进步以及人文素质提高的非经济统计指标。五是注重指标设置的适应性。不仅仅只考虑能够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就行,还要考虑满足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进行行业管理的需要。六是注重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指标的设计不仅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基层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不太好操作的复杂指标,

参考文献:

『1]刘荣明,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金汝斌,改革和强化服务业统计[J],中国统计,2007,(04)。

[3]王樟云,浅谈县级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统计教育,2006,(12)。

[4]服务业核算课题组,服务业统计与发展研究[J],中国统计,2003,(09)。

第6篇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建筑环境;对象人群

1 无障碍设计概念

广义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是为适应大众的需求而设计的产品,能方便的为人使用,同样也适应于残疾人。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是自身残疾的美国建筑家罗纳德梅斯(RonadL.Mace)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无论残障与否,无论残障的程度和状态如何,任何人均能便捷使用的制品和环境设计。所指对象小到个人生活的身边物品,大至城市环境、包括一切人工制品。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1]

2 无障碍设计基本原则

日常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对此应当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行人对所去之处,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毫无障碍地通行,不能因为某种形式或程度的残疾而被剥夺参与和利用建筑环境的权利,或不能与他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为此应遵循以下七项基本指导原则。

2.1 可及性原则

能使人方便地感知、到达、进入及使用环境设施,并对环境施加作用与影响,以完成自己的行为和目的。可及性包含三方面含义:可感知性、可到达性及可操作性。可及性是无障碍设计最基本的原则。

2.2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建筑师不容忽视的一个设计上的功能元素。无障碍设计的对象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差,有时难以客服某种障碍,易发生危险,因此需要从环境设计方面给予弥补,使其安全使用。

2.3 适用性原则

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目的是为所有人都能使用,这是面向全体公众改善人工环境的重要原则。无障碍设施在考虑特殊人群的同时,也要考虑健全人的使用,设计师应作出适宜的决策,不能偏重于某一类人群而对其他适用人群造成伤害。

2.4 系统性原则

无障碍设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不能局限于某个局部,关键是系统化、体系化,达到建筑环境的全面无障碍,要求建筑师持有动态、系统的观点进行设计,适时地形成点、线、面、体的动态空间网络,实现全面的无障碍环境。

2.5 自立性原则

通过为有障碍的人提供必要的辅具和便于活动的空间,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机能去适应环境,使他们能够独立行动,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并形成精神上的自立。

2.6 开放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与社会发生联系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这对于残疾人尤为重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残疾人满足了基本生理无障碍需求后,需要广泛的人际交往以满足自身对精神、心理及信息的需求,开放的无障碍空间有助于这一需求的实现。

2.7 舒适与艺术性原则

无障碍设施不仅要便于使用,同时应具备美感与舒适,优秀的无障碍设计不能局限于功能要求,还应是丰富多彩的空间设计。

3 无障碍设计的对象人群分析

3.1 残疾人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残疾为:任何以人类正常的方式或在正常范围内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受限或缺乏(由损伤造成)。根据1975年第30次联合国大会提出并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宣言》的规定,残疾人是指那些具有先天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身体某些部位中的功能或精神方面的能力不健全,对于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完全不能或是一部分不能料理的人。

根据国际社会提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在1987年,我国首次确定了残疾人的定义,并写入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原文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在研究无障碍设计时必须明确下列概念:

残疾(Disability):定义同上。

伤残(Impairment):从病理学的概念上来定义,身体或精神的某一部分的损伤或失去机能,且持久不能恢复的叫伤残。

残障(Deformity):由于残疾而使某人处于某种不利地位,以致限制或阻碍该人发挥其根据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因素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或与他人同等程度地参与群体正常生活。

障碍(Handicap):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障碍是由于自身的伤残或失能,或者外界环境的制约,而失去或限制其发挥参与群体正常生活的作用,特别是参与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功能障碍。其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障碍,例如:盲人看不到红绿灯,是由于自身的视觉残疾;另一方面是外界环境的障碍,例如建筑入口的旋转门、曲形栅栏、高台阶等是轮椅者的障碍。

3.2 残疾人的分类

世界各国对残疾人的判定标准不同,因此划分残疾的类别也存在差异。美国根据残疾人生理缺陷的具体部位和心智不健全的特征,将其分为:智力落后、重听、聋、语言障碍、重度情感紊乱、畸形损害(包括肢体伤残、侏儒症)、其他健康损害、又聋又哑、多重障碍和特殊学习困难;日本则把残疾人分为8类,即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落后、肢体缺陷、病弱、精神和情感障碍、语言障碍、多重障碍。

我国根据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将残疾人分为5类,分别为:视觉残疾、听力和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对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残疾人,另列为综合残疾。

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如图1所示。此次调查与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最大特点是:肢体残疾人数量超过了听力和言语类残疾人的数量,达到2400多万,占到所有残疾人数量的将近30%。(数据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公报)[3]

图1 各类残疾人数量占总残疾人数比例

4 结论与建议

总体而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容已经由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推进到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无障碍设计满足的是残障人士最低物质环境需求,以弥补“通常”环境设计都是围绕着正常人需求而带来的制约与不足。然而,实践证明,早期的无障碍设计有其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无障碍设计不仅在服务对象上发生了改变,而且特殊需求人士具体的需求点和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无障碍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也应作出相应改变。无障碍设计由于主要考虑如何独立解决残障人士的问题,因此应将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性、实用性及美学需要共同考虑,同时满足残障人士和非残障人士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刃.室内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D].吉林艺术学院,2009.

第7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组织 管理流程 再造 路径选择

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作用

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终端互联技术的发展丰富和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内容和企业组织业务运作模式解决方案的扩展。电子商务化主要是以各种形式的内联网、外联网、互联网以及无线移动等软硬件通信协议技术为基础和手段,将企业组织的业务和运作机制重新定义和表达的过程。电子商务化对于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的作用和内容大致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单个业务的信息化、单个业务的信息管理、跨业务部门的信息集成以及业务流程的变革等。据相关的研究显示,电子商务化在企业组织流程再造中的作用呈现出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即,其中Xi表示企业组织第i个业务或环节的信息化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化对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乘数效应和指数变化关系。

电子商务化对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流程再造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关注:从对企业组织战略发展和实施的理性思考出发,在对企业组织关键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机制明确划定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将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的视野突破狭隘的思维,向与企业组织业务密切相关的上下游成员之间转移,以企业组织所在的内外部环境和需求为依据,打造基于电子商务的柔性系统框架的接口和容纳能力强的应用模块之间的拓扑结构。这些内容构成了目前电子商务下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的关键和重点。大量的抽样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中,上述几个方面与其实施执行效果的相关系数在2005-2010年间平均达到了0.47,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度。

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现状

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情况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的再造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这也是企业组织对于电子信息化业务需求和运作体制变更认识逐步加深的结果。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3-2010年间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接轨的程度加深,竞争压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使得企业组织对于信息化流程再造的资金资源投入大幅度增加,平均年度环比增幅达到了7.3%。截至2009年底,投入总额已经达到了2001年水平的14.3倍以上,信息化对于企业组织各项业务环节和流程的覆盖比率,到2010年底平均达到了35.8%,关键环节和流程的业务处理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的高效运作。同时,数据还显示受益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包括物流、生产、营销等重要企业职能领域的表现和效能,2010年水平较2004年水平平均提高了30-60个百分点。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由于缺乏对于企业组织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及其实施要求的有效解读,使得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及其系统架构总体设计中,对于企业组织长远发展的要求和相关指标属性参数考虑得不够充分,造成了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再造中的低效能状态。相关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平均约有超过48.5%以上的比例并非是处于企业组织自身发展的理性思考而作出的,这使得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框架设计中,对于企业组织发展战略要求的关注比重平均不超过34.5%;并且整体系统框架的重要属性和参数的设置中,与企业组织战略的相关系数仅为0.17,呈现出较弱的相关关系,从而造成了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相关职能指标的低效能状态。

2.由于缺乏对于企业组织中的关键价值创造环节和核心业务的准确核定和有效识别,使得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再造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突出和加强,使得信息化再造后的企业组织流程的价值创造和企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相关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0年间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平均只有不超过37.5%的传统关键流程和核心业务得到了明显的强化和提升。即根据公认的提升水平指标一般提升幅度在25%以上,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超过45%的企业组织不能有效判定和明确其核心业务是什么,关键流程是什么。使得该期间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较弱,平均投入产出比仅实现了1∶4.8,与同期国外该项指标值的横向对比相差甚远。

第8篇

【关键词】 概率统计;高中教学;生活味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学问,统计学注重的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生活中处处都有概率统计学的影子.处处留心皆学问,本文将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阐述其蕴含的概率统计原理,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去,使课堂充满浓厚的生活味.

1 生活中的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节课的第一课时,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认识.”

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现象:确定性现象和随机性现象.有些俗语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打草惊蛇”、“叶落归根”等这些说的都是自然界中一些事必然会发生的,它们的结果是确定的.但是有些事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也即由条件无法预知结果,称为随机现象.如“塞翁失马,焉知福祸”揭示了福祸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例如,从古至今,文件的保密性很重要.如果泄密,那么可能会导致战役的失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甚至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为了保证安全,保密文件的传送经常用“密文”的方式进行.后来有人使用26个字母分别对应1~26个自然数或其他代码等方法传送密文,只要传送一方和接受一方均知道这个对应表即可.用我们掌握的概率知识,就可以破解这个密码.经过研究,人们发现,英语书面语言中的字母以基本固定的频率出现.不同字母出现的频率不同,这是英语书面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通常的文章中,字母“e”平均出现的比例占所有字母的12%左右,“t”占97%左右,而“j”的出现远小于1%.如果掌握了这个规律,再用上面的方法加密,通过对用密码写的密文中的字母的频率的分析,就比较容易破译出密文.

我们发现每个字母出现的频率最终都趋于一个稳定的常数,这说明随机现象具有两面性:随机性和规律性.数学研究的随机现象的特点就在于概率的稳定性,其中所蕴含的随机思想正是概率与统计思想的基础.

2 生活中的小概率原理

近年来,中国彩票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尤其中国的福利彩票巨奖频现,继2009年河南彩民独中36亿元之后,2010年一河南彩民博得358亿元,近日浙江彩民狂揽565亿.这接二连三的博得巨奖,无疑让中国福彩业沸腾了,但是并非人人都有这样的好运气.有人计算过,中双色球一等奖的概率为5.64×10-8,二等奖的概率为8.464×10-7,三等奖的概率为9.1417×10-6

,可见,中一等奖的概率几乎接近于零.像彩票中奖、汽车抛锚、飞机失事、地震海啸等都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的小概率事件,意指发生可能性很小的事件.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发生的概率很小,有谚语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瞎猫也能碰上死老鼠”,这些事情似乎不可能发生,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些俗语都说明了概率再小的事件在长期的重复中都有可能或必然发生.

现在我们用概率的知识去证明这个原理,我们假设一个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为p,设Ak(k=1,2,3,…)表示第k次A发生,则前n次试验中A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为:P(∪n[]i=1Ai)=1-P(∩n[]i=1Ai)≤0.05,所以试验次数达到无穷大时,事件A的概率越来越趋向于1,而成为必然事件.也就是说不管发生概率多么小的事件,在多次试验中必然会发生.

我们不会因为飞机会出现失事而拒绝坐飞机,也不会因为彩票中奖率低而停止购买彩票.小概率事件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有的概率几乎接近于0,人们坚信它不会发生.而彩票的中奖率虽然也很低,但是人们坚信它有朝一日总会发生.

我们既要防止危险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即在祸患发生之前就要做好预防,不能因为其发生的概率小就以为它不会发生,俗话说“防微杜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像飞机失事,地质灾害等灾难发生的概率虽极其微小,但是我们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将其所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事件大量的重复时,小概率事件必会发生.所以我们也不应该认为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及其微小,就认为它不可能发生,而拒绝去做它,这样也会错失很多机会.

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件中学习小概率原理,最重要的是我们既要认识到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可能发生,又要认识到在多次重复试验下,小概率事件必然会发生.在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小概率事件及其原理,同时在学习之后还能将这些原理运用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

3 生活中的抽样调查

生活中我们在做菜时,尝一口菜就知道整锅菜的咸淡,这就是统计学中的抽样调查,我们在学习抽样调查时,在教学中可以先设置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1:一个小孩,他的爸爸让他到商店买一盒火柴,并嘱咐他,试一试火柴是否擦得着.小孩买了一盒火柴一边往家里走,一边一根接着一根的擦.回到家里他高兴地告诉他的爸爸:试过了,每一根都擦着了!你认为这个故事中的小孩试火柴擦得着的方法蕴含了什么统计知识?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问题,设计这个案例的意图是:有时候全面调查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抽样调查,就是由部分推断总体.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知晓了什么是抽样调查,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一叶知秋”、“管中窥豹”、

“见微知著”反映的也是这个原理,比喻小中见大,用数学语言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总体中的一个部分来推断这个整体所具有的特征,在案例中,爸爸让小孩试一试火柴能否擦得着,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一根或两根甚至更多来检验整包火柴的质量.但是究竟抽一根还是两根或者更多呢?这就引出了后续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即如何进行抽样调查,怎样选取样本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这个案例的设置既从生活中的一个小现象道出了抽样调查的含义,又引起了学生对后面所要学习内容的思考.

4 数学期望与生活

数学期望是随机变量最常用的数字特征,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教师在讲授这一概念时,先由一个简单例子直接给出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定义.这种授课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学生对其概念只停留在公式的表面形式,对其意义理解不够.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出发,从生活现象中发掘数学期望的概念及其意义,然后自然地导出数学期望的计算公式.

我们知道概率最早起源于赌博问题.在教学一开始,我们不妨引出一个赌博的例子:有这样两个赌徒,他俩下赌金之后,约定谁先赢满5局,谁就可以获得全部赌金.赌了半天,A赢了4局,B赢了3局,无奈天色已晚,他们不想再赌下去了,那么这个钱应该如何分?

数学期望的加权平均和普通的平均值有什么区别呢?它是建立在随机事件发生的基础之上而得到的平均值,他刻画了随机变量的某些性质.例如对某一射手进行技术评定时,经常考察的就是射击环数的平均值;检查一批棉花的质量时,我们关心的是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考察某种大批量生产的元件的寿命时我们往往只需要知道元件的平均寿命,等等.

由历史上的赌博问题引出数学期望这个概念,再将数学期望知识应用于生活实例当中去,体现了数学期望引出的意义,就是现实生活中“平均值”的推广,更重要的是将这种平均、公正的思想运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当中,真正体现数学期望为生活服务的价值.

5 生活中的独立性与互斥

概率论中事件的独立性是指两个事件没有关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蕴含着这种独立思想.

一般教师在教授这个知识点时会让学生直接记住它的等式P(AB)=P(A)P(B),学生很难理解独立性的真实意义,更有甚者,直接将概率中的独立性与事件互不相容直接画等号.而两事件互斥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它与事件的独立性有着本质区别.

5.1 生活中的独立性

教师在讲解概率中的独立性时,可以结合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阐释独立性原理.如“风马牛不相及”,便是独立的,“各行其是”,也是独立的.也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进行教学.

例1:生男孩还是生女孩?

一对夫妻已经生了三个女孩,他们想第四个孩子一定是男孩,他们的想法对吗?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般人以为既然前面三个孩子都是女孩,那么第四个是男孩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每次生男孩与生女孩都是独立的,所以每次生女孩和男孩的概率都是固定的即1/2.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有错误的观念,认为每次生孩子是有关联的,其实不然.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我们理解了独立性,然后再运用独立性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2 生活中的互斥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它表示我们不能同一次得到两种东西,必须学会舍弃.人生的十字路口也是一样,我们必须学会选择,你选择了走一条大道,就得舍弃羊肠小路.这些生活中的现象蕴含着互斥的原理.

教学时可以撷取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事情,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体现丰富的数学思想,下面我们可以看一则幽默:一吝啬鬼在自家草坪上剪草,其邻居过来问他:“周末上午你打羽毛球吗?”吝啬鬼生怕邻居借羽毛球打,忙说:“打、打,一整个上午都打.”这时邻居又说:“那你肯定不用剪草机了.”看完后大家肯定要想吝啬鬼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个故事就可用概率中的互斥事件来解释了.

从生活实例去解释数学原理,使原本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单单从概念和公式去把握独立性和互斥,许多学生可能会混淆两者,不能深入理解其内在含义.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独立性、互斥的思想,教师将这些现象作一归纳,将其中所蕴含的独立性、互斥原理提出来,体现了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概率论的知识.

第9篇

文化产业统计的范围广,涉及的部门多,新兴业态层出不穷,要真正统计全,反映实际情况,不但需要扎实的统计基础,而且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及时完善相关制度。

1.开展文化产业统计方式。文化产业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综合运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行政记录等多种方式。

1.1充分发挥普查功能。在经济普查年份,文化产业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结合普查进行。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利用普查得到的相关参数,对文化产业常规统计数据进行推算和验证。做好普查名录库的更新和维护工作,为开展文化产业常规统计提供基本单位信息。

1.2适当使用全面调查。对规模以上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重要部门或行业的文化产业单位,使用全面调查的方法采集,采取联网直报的方式报送数据。

1.3广泛采用抽样调查。对没有开展专业统计调查或已开展专业统计调查但数据不能满足文化及相关产业需要的单位,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数据。

1.4积极利用行政记录。经信、文体新、商务、旅游等系统的行政记录比较完善,直接加工成相应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利用财政部门、民政局、工商局等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推算相关主要数据。

2.文化产业统计的组织实施。

2.1加强宣传,制定方案。宣传部门和统计局联合加大开展《统计法》和《文化及相关文化产业(2012)》的宣传贯彻力度。采取对网上直报企业发放统计法律告知书,组织培训等方式方法,增强乡镇、街道、企业单位的统计法律意识,吃透新标准,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统计局依据《江苏省文化产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制定了《邗江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监测工作方案》。该方案从文化产业的定义和统计范围、组织领导、工作总则、部门分工、统计报告期和指标口径、统计表式和内容、调查工作安排七个方面进行了明确。

2.2加强统计工作体系建设。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宣传部门牵头,统计局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统计工作网络,建立了区、乡镇(街道)、企业三级统计工作制度,要求各级要明确专人负责文化产业统计工作。

2.3加强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召集统计员参加业务培训,学习文化产业定义和新分类标准,学习工作方案、学习统计报表制度。

2.4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与名录库管理。加快统计信息建设步伐,统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加强名录库管理,努力做到应统尽统。在各乡镇(街道)、各村(居)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统计电子台帐,从源头上保证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

二、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难题

1.法人单位界定难。如在批发零售行业中,一些大型超市如广润发、乐天玛特;大型电器专卖店如国美电器、汇银家电、五星电器,这些企业不仅销售文化产品如电视机、音响设备,还要销售其他商品,或者在一定时间段文化产品销售占主体,而在另一时间段其他商品销售占主体,从而在行业划分上就可能把它们归在其他行业,而不归入文化设备销售,但如果全部纳入文化产业统计肯定夸大相关指标,如何准确界定是一个难点。

2.部分属于文化产业的单位在填写文化产业财务表时分不清哪些产品归在文化产业统计,主要体现在流通环节中的家用电器设备销售。

3.培训不到位,指标收集难。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最终目的是计算文化产业增加值,从统计报表上反映的主要是收集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利润、生产税净额等体现增加值构成的指标,但目前有部分单位没有认识其重要意义,导致指标乱填,出现逻辑关系错。

4.部门配合难。个别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为是统计部门的事,与已无关,走走形式。

三、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摸清家底,扎实搞好文化产业基础统计工作,为考核工作打好基础。

2.强化政府行为,落实部门责任。按照扬州市政府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扬府发[2012]88号)文件精神,宣传部门负责牵头总抓,负责各地文化产业统计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及相关事项的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文化法人单位的统计报表制度布置、网报培训,组织企业填报、数据审核等工作。统计部门加强对相关部门和基层统计部门的培训、相关报表的调研、网上直报平台搭建和数据评估分析。部门配合是搞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