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2 09:42:50

导语:在生态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重要性

1 1、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早在1992年开展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中,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保证建筑设计的生态化,也就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建筑和生态科学,合理设计建筑方案,使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良好实施,有助于大幅度降低资源能耗,形成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运用的系统,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综合应用自然能量与物质,避免因不合理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的紊乱,造成严重的后果。生态建筑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合理利用空间和周围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强调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态建筑设计能够使建筑设计和生态资源相联系,使之相协调,能够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为人们创造舒适、自然的绿色环境,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建筑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减小能耗,提高建筑质量。除此之外,生态建筑设计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们在喧嚣的都市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

如图1所示,这套建筑群,从结构形式来讲,采用集约型的构造,节省了建筑用地,从生态绿化上讲,大量采用绿色理念,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充满绿色,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从设计原则上讲,生态建筑主要是要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利用合理的技术,建设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建筑物,依据地形、地貌的不同,充分考虑建筑的节水节能性和方便实用性,创造出良好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注重环境是生态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设计将建筑学、光学、热学与建筑材料、环境和技术等有关学科围绕着空问使用这个建筑的基本问题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意味着人为环境将向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生态建筑”准确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一词在人为环境的更新与创造方面所包含的意义。生态建筑的环境是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一种人为环境其目的是尽可能地不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生态建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①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的依赖。

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②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③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④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3、生态建筑设计的重点

生态建筑设计主要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方案设计以及建筑技术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设计师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工作时,也主要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①针对建筑规划设计而言,主要是以整体设计视角为主,把握好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原则,合理开采资源,利用土地,协调好自然、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规划好各个建筑群的分区,确定该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朝向以及绿化设置、结构等,根据不同地区环境、土壤的特点,保证最小限度的减少对当地土壤的破坏。此外,还要考虑到交通因素,尽量减少对地面各个功能区域的影响。根据具体的土地环境特征,合理利用建筑物周围的光线及植被,组织好绿化和水体,保证人们的居住环境或者工作环境具有自然生命力。

②要把握好建筑方案的设计,有效利用建筑物周边的环境,充分利用无污染的自然资源,将建筑群与自然环境相联系,高效利用通风、电气、采暖等设备,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相结合,在设计中采用自然条件,增加人与自然的接触,让人们在居住空间中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宁静和清新。

③对建筑技术进行设计时,主要是考虑建筑材料、节能等,要充分体现生态、自然化,尽量采用高科技、新材料、减小二次污染,提高对自然节能型材料的利用率,大量使用可再生的材料与能源,从多个方面入手去达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例如,为了降低能耗,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中,要采取结构简单、维护费用低的建筑物模式,对于建筑物的外墙面的保温材料应选择挤塑板和聚苯板等,对于建筑物的内保温材料应选用轻质的砌块材料。对于门窗的保温材料选择,应选用铝合金等气密性较好的门窗。在建筑设计的节水方面,应当选择节水龙头等具有节水功能的卫生器具,对于供暖系统,应选用太阳能等环保的,可循环利用的能源。为了达到节约土地开采的目的,可以采用集约式住宅或者底层高密度和高层高密度形式的住宅设计方案,减少对土壤的损坏。此外,还要考虑遮阳节能,可以采用遮阳构架或者百叶窗等。

4 4、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伴随着市场环境的需要,建筑事业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中,人们更加渴望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希望回归大自然。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采用生态、环保的材料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加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多个方面提高城市建筑水平,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总而言之,生态建筑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而且还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良好的建筑设计方案应该高效利用可开发、无污染的材料与资源,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人们享受到绿色、健康的居住环境。建筑设计师应当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牢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创造出低碳、低污染的建筑物。

参考文献

[1]阳波.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1):115~117.

第2篇

【关键词】土地复垦 生态建设 重要性

1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

土地复垦,源自于英文“reclamation”,意为“恢复”,是指通过一定的措施或手段将受到破坏的土地近似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包括恢复土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恢复土地地表的植被以及动物群落等。从在20世纪80年代《土地复垦规定》颁布以来,我国在土地复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土地复垦领域的知识储备有了很大的扩充,为我国在土地复垦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态重建是在土地复垦深入、全面研究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积累后,由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和生物科学领域总结和归纳出的概念。生态重建源自于生态学中的“恢复生态学”分支,以生态恢复作为其原理,但与生态恢复又有着些许不同。对于生态重建,经过众多的分析和研究之后,可以认为是在以生态学为原理的基础上,对于土地存在的生产功能的缺失、结构损坏等诸多缺陷,借助一定的生态科学的手段和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调节、规划、调控,结合自然环境的自然交替,达到土地的生态恢复的目标。

2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土地复垦”的科研工作最在开始于1983年原煤炭工业部的“塌陷区造地复田综合治理的研究”科技攻关项目。自该项目开始后,土地复垦逐步的逐步得到了国家各个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在我国颁布和实施的《土地复垦规定》的推动和影响下,不少地区的土地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开始在复垦技术和规划方面提供一定的科研支持和帮助。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国家开始重视土地资源的整合项目,首先加大了在科研上的经费投入。在进入国家“十一五”发展阶段,国家的诸多大型科研计划及基金项目(863科研计划、自然基金等)都开始加大对土地复垦科研项目的投入,相关项目的科研经费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到土地复垦的研究当中,使我国土地复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2000年,国际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的土地复垦研究开始与世界接轨,开始走向世界。

3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相关技术研究

3.1矿区沉陷土地复垦技术

由于矿区的长期矿物开采,导致地下岩土开挖过度,造成了土地的沉陷。对于矿区沉陷土地的复垦而言,主要可以分为非充填式复垦法和充填式复垦法两种类型。其中,采用粉煤灰、客土、矸石或其他废弃固体填充物进行土地回填的方法属于充填式复垦法;而非充填复垦多是依据矿区沉陷土地的水文及地质特点,分别采用土地平整工程复垦法、台式复垦法等对沉陷土地进行复垦改造,已达到土地恢复和生态重建目的。

3.2矿区废弃物复垦与利用技术

由于矿区的矿物开采和冶炼,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例如矿山矸石、岩壁剥落岩石、选矿废弃物以及粉煤灰等。对于利用矿区废弃物的土地复垦的主要有以下集中方法:利用矿区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粉煤灰等)回填产生塌陷的土地,例如徐州及淮北矿区等;将产生的废弃煤矸石收集起来,根据煤矸石自身的形貌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堆积,并通过种植树木或草坪进行全面绿化,在整体上形成可供使用的绿化景观,满足绿化复垦的要求,例如济宁三号煤矿,潞安王庄煤矿等。

除了以上复垦用途,对于矿区的固体废弃物,还有以下的综合利用方法:采用煤矸石进行建筑材料的制作,例如砖块等;将煤矸石进行集中,收集起来作为能源材料供电厂发电使用;将粉煤灰粉作为原材料,采用特殊的工艺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制作水泥等建筑材料;利用矸石制造可供农作物等化使用的化肥,或将粉煤灰作为土壤改良剂进行使用。

3.3露天矿区土地复垦技术

露天煤矿不同于地下开采矿场,露天煤矿的长期过度开采,可能会造成地表严重损坏。针对于露天矿区的土地复垦关键技术主要有:采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剥离岩石对沉陷的土地进行回填复垦;采用分段开采和内部排土的二者结合,对露天煤矿的开采进行优化和改善。由于露天煤矿的开采,使矿区所在地存在着水土流失、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潜在隐患。因此,在土地复垦的过程中,应该以地形地貌的恢复为主导,结合地表植被的快速恢复技术进行土地的复垦和生态重建。

3.4矿区植被恢复技术

根据不同矿区的地质及水文条件,综合分析矿区土壤的土质及污染状况,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相应种植可吸附或分解污染物的绿色植被,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污染物,增强土壤中的微生物、养分等原有成分,恢复矿区土地的农业生产、林业种植等能力。

3.5矿区复垦土壤重构技术

复垦形式不同,矿区复垦土壤重构技术也存在着差异。矿区复垦土壤重构技术依据不同的土地复垦形式,可以分为非充填式复垦土壤重构、充填式复垦土壤重构以及露天矿复垦土壤重构等。

非充填式复垦土壤重构主要以土壤的物理复垦为主,通过在矿区进行排管系统的建立和土地的平整来综合、全面的实现非充填式复垦土壤重构,达到土地复垦的目的;对于充填式复垦土壤重构法,通过在回填的材料与原土地之间的接触面添加一定的隔离材料来实现保水的目的;对于露天矿复垦土壤重构方法,通过对排土场进行堆填处理和排列,以及采矿区和排土区的交替来实现露天矿复垦土壤重构。

3.6矿区复垦土地利用技术

矿区土地在进行复垦和生态重建后,可根据土壤的恢复程度和生产能力确定煤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在复垦土地利用领域,针对已实现复垦的土地,农业种植耕地、畜牧业场地、林区耕地、水产养殖基地、商业用地以及建设用地是应用的主要方向。在这些复垦后的利用方向中,包括着复垦土地地基处理技术、种植耕地复垦技术、林场及畜牧养殖场地复垦技术等。

4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土地复垦研究现状及成果的归纳和总结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我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在未来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

(1)深化研究复垦土地与生态重建理论,加大对复垦土地与生态重建理论研究与实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复垦土地与生态重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综合提高和深化。

(2)复垦土地与生态环境长期检测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研究逐渐深入,逐步实现复垦土地长期性能及自身参数的监控和研究,开发复垦土地与生态环境重建水平评价系统。

(3)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新技术的应用研究逐步深入和推广,包括土地的微生物复垦技术、基于VR与GIS技术的矿区复垦规划研究等。

第3篇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长期以来都将林业作为一个创造经济效益的部门,忽视了森林对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证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关键。但是,一些部门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过度采伐树木,使我国原本就十分、短缺的森林资源更加紧张,而且,由于森林面积减少,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缺乏健全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体系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面临紧张局势是由于缺乏健全的保障体系。首先,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新林木缺乏养护措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其次,缺乏对林业建设的激励和补偿机制,群众的造林积极性不高。

2开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2.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保证生态平衡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和高耗能为代价,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同时,森林可以起到净化空气、调节温度和湿度的作用,还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噪声和保持生物的多样性。经过测定,每100米树木就防护林就可以降低30%的汽车噪声;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地球上有8万种植物供人食用。因此,做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对保证生态平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做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森林是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桥梁

3.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保证自然环境的健康,也可以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长时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森林资源,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做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仅可以保证自然环境的健康,也可以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3.2森林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农田、湿地和草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森林可以维护这些系统的稳定和质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利用农业和林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既保证了粮食、生物能源的供应,又避免了土壤的退化,实现了双赢。

3.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人口、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课题,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缺少经济支撑,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天津;“一号工程”;生态林带;新新地河生态林

生态林带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的林地,主要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简单的说,生态林就是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森林,主导利用森林的生态功能。

1.城市生态林带的重要性

1.1生态效益

从城市所在区域的宏观角度出发,城市边缘生态林带不仅对其中心地带环境改善起着积极作用,而且也会对整个城区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生态林带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候环境。

1.2景观效益

生态林带多数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带,能够体现城市的整体风貌,因此,生态林带景观效果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城市景观与其周边的农业景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生态林带作为两者之间重要的过渡景观带,可以有效缓解两者由于景观上的差异性而产生的不协调。

1.3经济效益

城市生态林带建设会种植和培养大量苗木,苗木的种类多以适应该区域环境的树种为主。林带中的苗木可以作为该城市绿化建设的储备资源,为城市绿化建设节约成本,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在长期苗木培养的过程中,林带中的土壤性质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和改善,从而提高该地块的经济利用价值。

2.天津东丽区新新地河生态林绿化工程分析

2.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天津市东丽湖区新新地河东侧,西至新新地河、北至金钟河道、南至智景道、东至新地路,与蓟汕高速相,设计面积约610000m2。作为天津市东丽湖区西侧边缘绿带,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性和经济性。

2.2项目的生态效益

东丽湖新新地河生态林绿化工程以绿色生态为主题,该生态林带起到城市“绿肺”功能,对东丽湖区整体空气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大规模的绿化栽植,能明显提升东丽区整体绿化的覆盖率,提高城市内部环境质量。同时,该项目与蓟汕高速相邻,通过大面积绿化可以发挥阻隔作用,有效减少了汽车的噪声污染。

2.3项目的景观效益

通过对现状场地分析,将景观绿化形式分为:(1)生机绿脉景观:采用密植的方式,形成生态苗圃景观。(2)生态湿地景观:利用现状杂乱繁多的池塘,营造生态湿地景观风貌。(3)静水湖景观:利用规整的池塘,突出水面效果,合理搭配背景树,营造净水湖面景观。

林带景观区内种植形式采用苗圃式规则种植,营造生态苗圃景观。生态湿地区借助大量池塘,种植以大面积乔木与灌木搭配为主,营造大面积生态湿地景观。静水湖区内池塘整体性较好,借助宽敞的池塘作为前景,以金叶槐、碧桃等具有观赏性的树种作为背景。

2.4项目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种植大量树种,其丰富的树种和大量的植物完全可以作为苗木的储备资源,为城市绿化建设做出贡献。同时,区域整体绿化率的提升,环境的改善,能够营造更加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为东丽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第5篇

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时候为了节省成本、加快工程项目的施工,忽略了大量的污水处理问题。特别是目前大部分高级智能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有深层的地下停车场,却忽略了对地下水的保护。当房地产项目投入使用的时候,厕所、厨房、沐浴、清洗等生活排放的废水房地产商没有进行污水处理,将会造成城市的水污染日益严重。

1.1空气污染物

开发建设期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是灰尘,拆除旧建筑物时最为明显;车辆运输时也会扬起尘土。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挖掘、堆放、回填和清运这些步骤没有考虑到颗粒粉尘这些污染物,建筑材料的运输、装卸、堆放、挖料过程,各种施工车辆行驶,施工垃圾堆放和旧房屋拆迁清运过程造成施工现场大气中扬尘高于其它地区。开发商没有综合系统效率顾及到最优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阻碍了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大量混凝土搅拌车在混凝土浇铸期间频繁驶入现场,没有形成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车辆碾压工地,形成大面积水泥路面或扬尘,破坏了地面道路、绿化地、人道,施工现场周边形成大量的固废层,景观影响较大。房地产投入使用后,各种废气废烟大量排出,污染空气,造成空气质量指标下降。使到舒适、方便、高效节能、健康环保和景观美化等多方面都不能如人所求。

1.2光遮挡与光污染

在现代大城市建设中,由于高层建筑物密度过大,商住、办公、酒店等房地产城市建筑装饰越来越丰富多彩。为了增加建筑的时代感,许多建筑外立面大量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外装饰,但是这一系列的“城市照明工程”、“城市亮化工程”在给城市带来美丽的同时,玻璃幕墙反射光所带来的光污染不但日益严重,还对交通安全及周围居民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3房地产项目所有材料污染大

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增高,大部分的人都高度追求豪华的装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装修过程中所使用甲醛、苯、二甲苯等挥发性有机物气体作为装修材料。所以,建筑、装饰材料和家具的室内环境污染也日益突出。人们在家庭装修中,希望房间美观豪华,在购买高档家装材料的同时,却轻视了家具和装修材料对环境的污染。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纠纷,二次装修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增长。如图1,我们可以看到一般住宅的布局图,大部分住宅都已经是在自身精简的同时使用豪华装修,造成居住着的身体健康欠佳,居住环境恶化。

1.4城市规划不合理,开发商盲目追求利益

根据数据分析: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180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6.2%。高度发展的房地产业,选址上面临严峻风险。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9%,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比2011年回落11.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9374亿元,增长11.4%,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8%。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开发商盲目地加大开发程度,而国家政府部门迁就开发商,导致房地产开发的建设秩序十分混乱,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如有的城市将宾馆、饭店建在规划的绿化带内。一些落后地区急于发展,急于体现政绩,为了眼前的利益就毅然牺牲长远利益。将行政办公楼建在了公园内,将社会公益建筑建在居民楼内,这林林总总的盲目城市规划,盲目建设房地产业,仅仅取得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却损害了城市的长远发展大计,不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

为了避免上述的多种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污染。国家政府应该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使发展房地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以改善。①在房地产的选址中要考虑慎重,顾及房地产的发展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能轻视地下水的污水处理以及地下停车库的废气净化。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塑造环境优美、和谐的社区。②房地产的开发要注重减少对空气质量的污染,避免固体颗粒、粉尘的增加,造成人体健康问题。生态保护水平的差异,将会极大地影响房地产的价值,房地产生态价值的实现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③在开发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避免光遮挡和光污染,制造良好的办公分文。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原则,使到房地产开发的经济增长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发展。营造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力比政治力和技术力对房地产业的作用更持久,更广泛,更深远的美好社会氛围。

3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园林施工;生态理念;重要性;对策分析;生态系统

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在不断提速,人们对于生态理念的重视,使得对自己住所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能够拥有一个与自然合成一体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园林施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注重生态价值的发展实际上是为了营造一个更能够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

1.在园林施工加入生态理念

城市中的园林工程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而且是整个城市的活氧吧,越多的园林工程建设会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活氧吧,美化城市的容貌。如果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园林工程中,人们生活在一个非常自然的环境中,能够感受到青草的栖息、鸟鸣的欢乐。不仅能够美化视野、吸附噪声而且能够让由水泥钢筋构成的城市不再冷冰冰,有了自然的感觉、家的温暖。

在园林施工中加入生态理念的因素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其中包含了植物的配置、植被的栽种等方面,只有通过系统的方法配置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①结合实际情况栽种树木,因地制宜,不盲目栽种,栽种以后能够达到美观而不紊乱的效果。②注重环保性、控制原材料。应当遵循“低碳”原则选择材料,节约原材料,在美观的同时,也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2.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园林施工中的相关策略

2.1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情况选择植物

选择以及栽种园林施工的植被同园林施工设计关系紧密,植被种类的选择以及布局直接关系到园林景观的效果,因此必须重视选择植被。植被最主要的作用是对环境的美化、降低污染、给人呈现一种美的感觉,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同等重要的。例如我国西北地区,长期干旱,在做园林相关设计期间应当做好布局,不仅要起到美化的作用,还应考虑当地的天气、土壤这些具体环境因素,选择较为抗旱的树种。此外,选择树种,不仅要考虑树种的美观和功能性,还应考虑经济因素,最好能够做到美观、实用,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2.2种树比例要配置完备

配置树种比例时,应考虑本地树种同外来树种的配比。进口树种能为城市带来新鲜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也能丰富当地树种。不过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从国外进口树种,另外,将会增加运输费等成本,很多进口树种移植栽培后成活率并不高,造成较大损失。因此不能盲目栽培外来进口树种,应当全面考虑利弊。本土与外来树种搭配栽植是非常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而且同一个区域里树木种类较多的话,能够预防虫害。如果只有本土树种,也应做好搭配工作,要在树与树之间留有空隙,让其相互依存又不相互干扰。

2.3运用高科技材料以及相关工艺

设计规划园林时,选择植被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不仅包括对植物类型的选择,还有山石以及水景相关材料的选择。比如很多城市园林设计会广泛使用到喷泉景观,能够增加趣味性,而且对城市外观的美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喷泉占地面积大,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其材质很容易发生热岛效应,因此有必要运用高科技技术设计城市园林,以达到美化城市以及环境的目的,做到节能减排。

2.4创造一个好的土壤环境

土壤是人类以及其它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应尽可能地降低工程中的土壤污染。还应适当对地土壤进行修复,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植物才能够越来越茂盛。

2.5了解植物的特性、生长周期

栽种和维护树木和植物期间,应充分了解该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生长周期,应详细地计算植物的生长周期,因为植物的生长周期与园林景观的投入使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园林施工时要注意植物的具体特性、生长周期,才能使其真正地融人园林中,让园林同自然环境相协调。

2.6注重园林景观潜在价值

科技的发展使得园林建设的实际理念不能单一化,而是多样化的、丰富的,设计人员要根据自身的理解使生态理念融入到园林施工中。重点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其他城市不具备的文化和历史韵味,把人和园林景观同时作为设计重点,突出人的指导和核心地位,自然景观添加了人文气息会更加受到居民的喜爱,更加能够体现城市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气息。

2.7做好园林养护工作

园林养护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所有植被都需要长期养护,应依据各种不同植物的生长特征,使用不同的养护方法,使植物健康茁壮的生长。①灌溉:灌溉水量应根据植物叶片的渗透能力以及吸水性来决定,不同种类的植物要按照合理的时间进行灌溉。比如夏天,植物的需水量大,但也不适宜在中午最炎热时灌溉。②施肥:植物已到达比较常规的生产模式时,要对其施肥。施肥期间应选择较为干燥的土壤,最好是在很久没有下雨以及松土后进行。③防治病虫害: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要,大致可分为以下2种,一种是生物防治,一种是药物毒杀。在进行病虫害治疗时应先了解病虫的特性,才能有效地综合防治,争取用最少的药,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中好的方式方法也要加强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及相关技术的现代化进程,采取科学管理统筹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效率,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不可更新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并融合发展,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循环和有效利用。

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又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既是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需要,也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之基础、粮之根本,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自然资源的功能退化,积极的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必然选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来临,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态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我国农业市场的需求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可靠依据,调整农村经济扩大产业结构,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2.2 生态农业建设是为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科学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并将2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 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其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和关键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模,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长增收3项工作,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既要实现我国家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要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信息联动避免农产品过剩,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要保证农产品质量,解决好农产品污染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制规范,严格规范上市农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品牌意识和观念。

3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3.1 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要做好以下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理依据。

3.2 全面的技术支持即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了使生态农业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召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攻克研究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品种培育等技术,提供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

第8篇

中国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注重二、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农业又是所有发展大国、发展中国家必须的产业之一,不能丢弃,只能在发展中更注重效益化,以及顺应发展中经济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倡导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利用。所以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是尤为重要的部分,而生态农业就具有以下的特点。

1.1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在传统农业模式的基础上,生态农业结合以往的经验和方法把生态农业往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方向发展。而在发展的同时又要注重个产业之间的联系,要调整产业的结构,不能单一的因为发展生态农业而与二、三产业之间脱离联系。虽然在发展中国家作为首要的经济发展的是轻工业,但是,现在的国家呈现这样一个状态,人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吃的东西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相应的吃的问题也就出现了,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各业之间互相支持,这样的模式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生产能力。

1.2多样性

我国地域辽阔,而且气候、自然条件、地域等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中国的土地上实行生态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笔者生活的地方属于是在南方地区,而南方某地就是在发展生态农业,利用“猪-沼-果树”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因为不同地区主要的牲畜不同,所以在实行生态农业的方面的方法也就会有相应的不同,而这些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又不给自然资源带去相应的危害,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较好。而这需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各种生态模式,这样扬长避短的方式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使各产业都适应社会需要以及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3高效性

生态农业的开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资源的利用,以及资源的再循环都是较为有效的。再资源既没有浪费的情况下,又通过对生态结构的改善,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值。实行废弃物、粪便的利用,降级农业的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既减少了化肥、生长素、化学药品对农业生态的危害,又可以促进农民从事农业工作的积极性。

1.4持续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因为是建立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以牲畜的粪便作为果树的养料,果树枝叶又作为沼中的材料,这样循环利用资源,资源不会被浪费,而且又在有效的防止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只是发展生态农业也是建立环境保护,这在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农业的发展朝着更有利的方向进行。

2、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生态农业在实质上就是通过协调有益的生态关系,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这一活动的农业,而这一切活动的进行都需要农业本身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以及保护好农业生态关系。虽然现在的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还是存在着问题,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生态农业这一块的推广与普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与生态农业之间的联系。

2.1发展中人们需求的增加

农村企业与生态农业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与促进的关系,因为在农产品经过加工处理以后可提高生态经济系统的相对价值。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了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国情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这就需要在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中再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去发展生态农业,这样可以将加快农业的进程。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以及农业的发展效率,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的发展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很多的危害,比如在农业中,为了某项经济效益就会加大农业的生产,而生产的产量又不是特别理想,所以,农业的种植中就会利用化肥、化学药品、催熟剂、生长素的滥用现象。某地因为在菜中大量的使用生长素,促使菜的个头超出以往的高度。而且,因为生长素的使用没有得到抑制,就使下一次的作物也呈现出相应的疯长状态,就因为利益的驱使使得人们不顾一切的去追求产量,而这样的方式就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这样做也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或者导致以后农业不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农业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为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不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可以让资源之间相互循环利用,这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了营养化、多样化并且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了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必须需求。

2.2农业发展必要的趋势

在新的发展阶段下,不仅要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要以保护环境、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的收入增加,因为中国的贫富差距还是很显著,尽管现在很多政策都在围绕农民在实施,但是国家政府的救济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现状,需要的就是在农业的实施上必要的实行生态农业,农民培训农业的技术知识,加大农民的就业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这样实施生态农业的必要性也是顺应了中国国情的发展,也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生态农业的重要性的体现。这一项必不可少。

3、结束语

第9篇

一、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水利建设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多种资源,能够全面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形成林木、果树、鱼类、畜禽、农作物和农产品加工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态农业的作用极为重要。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得出结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是以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可以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在较干旱的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可以及时解决耕地的灌溉、农民的饮水和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现状。通过增加蓄水量,可以缓解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达到了积极的效果。

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农业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减轻农业用水污染,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及荒漠化。改善植被条件,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安全。通过调整农作物的布局,我国农业生产产量可以大大提高,同时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也会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

4、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改善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排灌系统

在排灌的渠道上建设分水口及农田制口,设置两个闸的连接,实现有灌有排,有效改善干旱地区的困难。

二、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是发展农业及农村的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几年,我国的旱涝灾害也会不断发生,不仅对我国的农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对我国农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要改善农业的生产,就必须先加强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我国农田落后的水利基础设施,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并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奋斗目标,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

3、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可以缓解水资源的矛盾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农业是我国在用水方面具有较大的需求,其用水量占全社会的70%以上,但我们的利用率却很低,只占了40%左右,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节约灌溉,才能真正高效地利用水资源,缓解用水资源的压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缓解这个压力,就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要开辟新的水源,还要节约用水,才能真正缓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的压力。

三、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1、强化各水利站所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责任意识

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辖区内新建的水利工程,当地水利站所要无条件的协助施工队搞好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旦发展工程质量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内向水利局质监站或水利局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减少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便于今后工程移交当地站管理后少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

2、严格按照合同施工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履行监管程序,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施工,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环节程序,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发挥效益。

3、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加大兴水治水力度,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增大工程蓄水,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认真实施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山村“饮水难”和农村饮水安全。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用水。

4、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