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景观设计常识

时间:2023-07-02 09:42:53

导语:在景观设计常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景观设计常识

第1篇

关键词: 城市广场;城市景观设计;文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increase of city population, making the city more and more crowded, more and more use of public space, which requires the city space mus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as most of the city square in the city public space. City Plaza reflects the economic, cultural, ecological and other conditions of the city, is the city of the reception hall and symbol. Good city square to promote the city image, and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ity is very importantKeywords: city square; city landscape design; culture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一、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景观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城市空间的处理,原有场地特点的利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广场、步行街的布置等等。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从实质上体现了景观的存在。

城市的景观设计,一方面要理清历

史文脉,另一方面还要突显出城市特色。城市特色,是人们对于一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形象的总体概括。一个城市的特色是它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符号特征。城市特色主要由文物古迹的特色、自然环境的特色、城市格局的特色、城市景观和绿化空间的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特色以及城市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等 构成。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历史底蕴、景观形象越是有差异,特色越容易显现,这种个性和特色源于历史和传统。

二、 国外广场案例分析

城市广场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文化思想观念重大变革的产物。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的沉重代价是自然界遭受重创。自然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严酷现实反过来又威胁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不同,城市广场在城市发展中的阶段性也不同,在当代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除要借鉴国外城市广 场建设的优秀经验外,更应立足本国文化和实际情况,并有所创新。

1. 洛克菲勒中心广场

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建成于1936年。它被认为是美国城市中最有活力、最受欢迎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广场规模较小,面积不到半公顷,但使用效率很高。

该广场为下沉式,它在高差处理上比较特别,由广场周围的三条大街(西49街,西50街,洛克菲勒广场大街)进入广场均需经过踏步。由三条大街下沉的墙面包围着下沉部分,提高了广场的封闭条件。在广场的中轴线垂直进入广场的道路称为“峡谷花园(ChannelGarden)”它约宽17.5米,长约60米,做成斜坡处理,从而使得人们从5号大街上不知不觉地走向下沉广场,从这里进出的大量人流注意不到斜坡的存在。广场的下沉式处理可以躲避城市道路的噪音与视觉干扰,为身处繁华市中心的人们创造出比较安静的环境气氛。广场规模虽小,但由于考虑到时令、气候、游客年龄层的需求不同,在空间使用率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效,每逢夏季就支起凉棚,凉棚下支起咖啡座,棚顶布满鲜花;冬季则又变成溜冰场环绕广场的地下层里均设高级餐馆,就餐的游人可透过落地大玻璃看到广场上进行的各种活动。

该广场的魅力首先是由于地面高差而产生的,采用下沉的形式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在广场的中轴线尽端,是金色的普罗米修斯雕像。它以褐色花岗石墙面为背景,成为广场的视觉中心。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创造了一个富有生气的、及功能与艺术为一体的新的广场空间形式。

2. 意大利罗马市政

广场位于卡比多山顶一平台上,该处是古罗马时期宗教和政治中心。1536年米开朗基罗着手改建规划,他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空间的秩序,将元老院偏于一侧的楼梯改造为对称式,处于轴线终端,并重新布置雕塑与楼梯两侧,以加强轴线。北侧兴建的博物馆将广场三度空间构成为规则的梯形空间体。广场深79m,梯形平行边分别为40m和60m,元老院高 27m,两侧建筑高20m。广场尺度适宜,且利用梯形的透视效果,加强了主体建筑。广场西侧开敞,面向山下大片绿地。在西侧有三对雕像,增强了广场的层次。广场中最为特色的是它的铺装,由星形凝聚到中间的雕塑。

三、对徐州市广场的意见和建议

1.广场围合界限不明确,缺乏主体——徐州火车站广场

广场的围合感与周边建筑有关。首先要有连续的墙面来形成封闭的空间。其次是避免多条道路从广场中穿过。进入广场的道路越多,缺口越大,封闭性越差。尽量避免城市交通,特别是非步行交通穿越广场,必须穿过的道路要设法缩小断面,从而缩小建筑物的间距。

徐州火车站广场围合界面高度较高,四周是高大的建筑,让人产生封闭感。广场上视觉感不强烈。火车站广场还有许多问题,如:1、站房设计、建设,缺乏与外部交通关系的研究;2、停车场与车站进出口方向不一致;3、停车泊位不足,导致车辆乱停、乱放;4、站前南北向道路被人为隔断,使广场与周边道路系统性减弱,缺乏交通组织弹性;5、人流导向设施缺乏,导致陌生乘客延误停留时间,甚至迷路。

2.对人的需求考虑不足——新城市民广场、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校内广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这种需要排成一个需求系统,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虽然关于人类的需求理论有很多论述,但对人类行为需求的最基本规律是共通的。人不管何时都有需要坐下休息的需求,所以广场上需要人性化的空间。

新城市民广场上虽然小品设施比较多,但是可供市民坐下休息的空间却不多。只有休闲广场上的花架下有几个坐凳。市政广场和商业广场部分都没有一定的休憩空间。所以在该广场上应该增加一些可供市民坐下休息的小品设施。

中国矿业大学校内广场上几乎没有可供休息的地方,只有空旷的广场空间和旗杆。虽然可以体现出环境的美观但是没有考虑到人的要素。可以在两边树阵之中添加坐凳来改变这一情形。

四、结束语

论文对徐州市广场的研究,提出了徐州广场建设的四条原则:

1.文化性原则:广场的设计,要注重城市的文脉,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特定历史文脉下,该时代背景的广场环境徐州市有良好的文化积淀,要使市民牢记徐州的文化,就要从市民的生活中进行深化。这就要就徐州市的广场注重风格和文化特色,加强地方感,将娱乐与教育一体化。

2.以生态环境为本原则:现代城市广场应与生态环境结合,从整体出发,运用园林设计方法将自然融入人工化环境中,再现自然风貌。徐州市有山有水,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将徐州现有的资源进行改造,与广场结合突出生态环境。

3.以人为本原则:公众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他们对城市环境和景观的评价是应该值得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公众对城市景观的评价一般很少考虑功能、造价和思想意识等隐性的内容,评价依据主要是直觉的外观。所以,广场的一切都要以人为出发点,使人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领略到其中的乐趣。

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空间特别是城市广场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一些对广场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广场的研究以及对徐州广场的调查研究,得出城市广场设计不仅要考虑经济以及人的要求还要充分运用文化和环境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浅谈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设计[D]. 武汉大学,2005.

第2篇

监管的独立性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独立性是监管不能和其他政府职能混同,要由专业人士处理监管问题(刘树杰,2011),即具备专业性;第二个层次的独立性是监管机构不受制于政府行政部门,有必要的自。

(一)具备高度的专业性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监管机构的共同特征

监管在准入资格、价格制定、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高度的技术复杂性,需要收集并估算成本、价格和绩效等数据,需要由经济学家、律师、会计师等组成的专业化雇员队伍,长期专注于特定产业,以熟知产业特征、积累经验,克服监管者和被监管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机构普遍具备较高的专业性。为进一步增强专业性,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还纷纷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监管机构在政策制定、职能履行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及合理建议。例如,德国电信法规定,可以在电信监管机构RegTP中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监管机构裁决争端、制定政策、进行决策等提供帮助。澳大利亚电信法规定,电信监管机构ACA可设立咨询委员会来协助它履行职能。(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机构在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程度方面差异较大所谓监管的独立性是相对于行政部门而言的,无论监管的独立程度有多高,都要受立法和司法部门的制衡。

1.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分析

监管机构相对于行政部门的独立性可以通过六个指标来衡量:一是监管机构的机构设置。在组织结构上与政府行政部门分开是监管机构具有独立性的首要标志。二是监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任期和职位保障。独立监管机构的负责人应由立法机构或行政部门的首脑任命,任命之后便独立工作,任期和职位受到保证,不受行政部门的左右;如果监管机构的决策者是一个由多个委员组成的委员会,且委员具有固定、有保证、时间错开的任期,则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将更有保障。三是监管机构向谁汇报。独立性较高的监管机构多向国会等立法机构汇报,其次是向政府政策部门汇报。四是监管机构决定的否决。为保障监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政府行政部门应无权否决监管机构的决策。同时,为使监管机构的权力得到制约,法庭可以判决监管机构的决定无效,但不能代替监管机构做出新的决定。五是监管机构的人事自。独立的监管机构有对员工进行人事调整的自,行政部门不能随意地在监管机构和行政部门之间调动员工。六是监管机构的经费来源。监管机构的经费来源有向行业收费和财政拨款两种形式。独立监管机构获得的财政拨款须经政府同意、由立法机构以国家预算的形式确定。

①由于行业演化历史、国家政治传统和制度安排的不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监管机构的独立性程度有较大的差异。按独立性由高到低大体可分为高度独立、相对独立和政监合一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高度独立的美国监管机构。美国的监管机构被称作“无顶头上司的政府第四部门”。其独立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监管机构在设置上与行政部门分离。二是监管机构的负责人———监管委员会委员的任命需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通过;委员的职位固定有保证,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总统不能任意将委员免职,行政部门更无权左右;委员的任期长于总统任期,且每次换届只能更换一小部分委员,使得以总统为代表的行政部门无法对委员会形成有力控制,保障了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三是监管机构向立法机构汇报工作,而不是向行政部门汇报。四是除法院外,行政部门无权驳回监管机构的决定。五是监管机构拥有独立的用人权。六是具有稳定的经费保障,监管机构的大部分监管经费来自于对被监管对象的收费,少量经费来自财政拨款,资金预算由国会根据其绩效决定。第二类是相对独立的欧洲监管机构。这种模式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代表性国家有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之所以相对独立,一是因为监管机构设置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下,一定程度上会受主管部门的影响。例如,英国电信监管机构“电信监管办公室”(OFTEL)隶属于英国贸易工业部(DTI);澳大利亚监管机构“澳大利亚通信监管局”(ACA)隶属于通信信息与艺术部;德国“通信与邮政监管局”(RegTP)隶属联邦贸易部。二是监管机构负责人一般由总统或部长任命。在法国,执行委员会委员由总统、国民大会和参议院共同聘用,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监管机构负责人由总统或总督聘任,在英国则是由行政部门的部长任命。

②监管机构负责人的任期一般在5年左右,基本与所在国政府元首的一届任期相近。在OECD成员国中,包括英、德在内,约有一半国家的监管机构由单人负责,其余国家则由一组人负责决策。三是监管机构多数向行政部门汇报工作。澳大利亚监管机构每年向行业主管部门就重大事项进行汇报。加拿大则是向国会汇报。德国、奥地利的监管机构需向立法机构汇报,不需向政府相关部委负责;法国监管机构每年向政府和国会两个系统做工作报告。四是行政部门大多无权驳回监管机构的决定,只有法院可以行使驳回权利。澳大利亚法律明确规定主管部门不得干预监管机构的监管决策,除少数法律规定的指示外,不能对监管机构下达其他指示;法国电信监管机构“电子通信与邮政监管局”(ARCEP)的决策以国家名义实施,直接对议会负责。但少数国家的行政部门,如英国的垄断与兼并委员会、丹麦和挪威的上诉委员会、加拿大、墨西哥和匈牙利的政策部门或内阁都有权否决监管机构的决定。五是拥有自主的人事权。六是经费来源倾向于收费,以财政拨款为补充。在OECD国家中,过半数国家以收费作为监管机构经费的主要来源,只有澳大利亚和法国直接由财政全额拨款。第三类是以日韩为代表的政监合一式监管机构。这种模式下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最弱,不独立于政府。监管机构隶属于行政部门,或者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承担监管职能。前者如日本总务省下设的附属机构———公正交易委员会,负责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后者如日本内阁府生活质量政策局下设的物价政策课和物价协调课,负责制定、实施基本的价格监管政策。在政监合一式的组织形式下,行政部门控制监管机构的负责人任免和人事权,接受监管机构汇报工作并有权否决其决定,监管机构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

2.独立性差异的形成原因及演化趋势

不同国家监管机构的独立性程度、组织结构差异很大,与各国行业演化历史、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同有较大关系。美国的自然垄断产业是由私人经营开始,产业发展高度成熟,是世界上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监管起步早、经验丰富,适宜采用独立监管机构的模式。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如美国,监管机构起步偏晚。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以后,才在自然垄断行业陆续成立了一批监管机构,包括OFTEL,OFWAT,OFGEM,OFER,OFRAIL以及1997年成立的金融服务局(FSA)等。在监管机构成立初期,采用这种政策制定权和具体监管权相分离的模式,由政府制定全国性的监管政策,能较好协调各部门、各利益集团之间、利益集团与用户之间的利益,监管机构拥有一定的独立权和裁量权,可以较好地发挥专业化监管职能(王俊豪,2008)。日本和韩国是后发展国家,二战后形成的监管型市场经济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之日韩都是典型的官僚行政体制国家,行政部门的权力范围很大,在这种政治经济环境下,选择政监合一式的监管组织形式能够借助于强大的行政力量克服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推进监管进程。总体上,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正在更加趋近。在监管机构高度独立的美国,行政系统对监管机构的影响正逐步加强。1993年的总统行政命令,首次提出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须提交成本-收益分析报告,经美国预算与管理办公室(OMB)下属的信息与监管办公室(OIRA)审核通过方可出台。①在英国,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正向着更加独立的模式演化。英国电信行业监管机构OFTEL在2004年改组为“英国通信监管局”(OfficeofCommunication,OFCOM),具有更强的独立性,由隶属于英国贸易工业部变成直接对议会专门委员会负责,接受国家审计办公室的审计和监督。独立性较低的日本正在向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模式过渡。2001年成立的“电信事务纷争处理委员会”独立于政府部门,标志着日本开始走向独立的监管机构。韩国信息通信部在《通信事业发展计划基本方针案》中提出强化“通信委员会”的组织功能,倾向于逐步向独立监管机构演变(王俊豪,2008)。

二、监管机构的职能完备性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机构在职能完备性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监管机构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监管职能,包括进入监管、价格监管、质量监管、联网监管、投融资监管等。监管机构拥有综合性监管职能和权力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首先,监管的有效运作依赖于监管机构能够从被监管公司获得成本、价格和绩效的信息,监管机构必须有权为被监管企业规定会计体系并对其进行审计(Joskow,1999)。其次,一些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定价与市场进入、市场结构、垄断和竞争行为等有着密切联系,价格监管需要与进入监管相结合。再次,综合性监管机构能够充分利用监管资源、获得监管的范围经济性,提高监管效率。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监管机构的职能综合化有不断增强的趋势。1996年,美国电信监管机构FCC与有线电视监管机构合并成立“竞争监管局”,监管职能综合化进一步增强。英国在2004年成立了跨部门的监管机构———英国通信管理局OFCOM,取代广播标准委员会、独立电视委员会、电信监管机构、无线电管理局、无线电通信管理局五个独立的监管部门。英美等国逐渐认识到综合性监管的优越之处并进一步强化这一优势。

三、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

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首先源自于监管的历史背景。部分地由于国会在时间和资源上的不足,美国国会采取了向监管机构授权的办法,国会确定政策目标,由监管机构代表国会和总统行使权力(Spulber,1999)。赋予监管机构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一是客观情况总在不断变化,需要给监管机构负责人一定的决策空间,以保证决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二是法律有一些内容难以具体化,立法不可能规定得非常具体,因此需要监管机构相应的政策加以补充(刘树杰,1996)。三是给予监管机构负责人足够的裁量权,可以避免其事事依赖政府行政部门,从而减少行政部门的过度干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机构在自由裁量权方面的差异较大。在这些国家的监管实践中,有两种通过法令向监管机构赋权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确定政策目标,然后由监管机构自己去建立实现目标的机制,赋予监管机构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Joskow,1999)。其典型代表是英国,由国务大臣任命的产业监管总监担任各产业监管机构的负责人,总监拥有很大的权力,包括解释、监督实施和建议修改被监管企业经营许可证的条款(王俊豪,1998)。第二种方式是更精确地界定监管机构要做什么、如何完成,给予监管机构很小的自由裁量权,如基于合同的监管。两种自由裁量权都受到监管程序、立法机关监督和司法复审等因素的限制。

四、对我国的启示及建议

第3篇

进入新世纪后,水利作为国家基础建设步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水利建设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投资主体多元化,工程功能多样化。加快水利基础产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是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扩大再生产的关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发挥。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先进的建设管理理念是发展水利事业的强大推动力。进取争先、自谋发展意识不强,就会妨碍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的改革与优化,束缚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要敢于解放思想、创新理论、更新观念,强化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认识,积极吸收、借鉴和引进国外或其他工程建设领域先进的管理理念、经验,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轨道,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求,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1、全面实行招标投标制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的颁布施行,把水利建设融入到了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之中,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加大招投标监督管理力度,保证招标投标工作质量,使水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1)公开招标。严格限制邀请招标,规避一些招标单位为保护地方施工企业,进行“暗箱操作”,排斥所辖地域外的优秀施工企业。采取公开招标,能从制度上保证优秀施工企业中标,是杜绝此类问题发生的最有效方法。

(2)严格保密。招标工作中出现的标底和评标专家泄露等不正常现象,给招标工作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进一步采取措施做好保密工作,同时加大对违法违纪人员的查处和惩处力度。

(3)完善程序。制定先进的评标办法。改进现有的招标程序和评标办法,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杜绝围标。

2、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国家投资建设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全面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的可靠保证,是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根本前提。项目法人制是工程建设的龙头,是核心,项目法人责任制不落实,其它建设管理工作也将无法深入开展。

(1)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目前水利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制,按照项目类别不同组建项目法人。

(2)严格项目法人资质审查。在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应明确项目法人,没有按规定要求组建项目法人的不进行项目的各项审批工作。

(3)严格项目法人单位人员配备。人员配备应包括项目管理、工程设计、造价、施工等,不仅专业门类齐全,而且人员素质高,有经验、善管理、会协调。

二、“实行小业主,大监理”

建设监理制度的建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建设管理的产物,是优化管理机制,强化建设监督,提高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工程综合功能的有效措施。推行“小业主,大监理”,除了监理单位自身的努力外,最关键的是业主必须转变观念,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和规则,树立法律意识和合同意识,积极优化工程建设的环境(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加快资金的运作和调度,依据合同条款加强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管理与沟通,充分相信和大胆利用监理单位的工程管理优势和业务专长为工程建设服务。

三、监理单位依法履行职责

建设监理的目的是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强调市场之间的合同关系及监督、制约与协调的机能,重在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通过监理依法有效的履行职责,保证投资方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也通过监理的监督,保证承包商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合同的严肃性。

1、立足于市场服务于业主。监理人员摆正位置,其监理行为要严格控制在法律允许和业主授权的范围内,以服务合同、技术规范和设计文件为依据,坚持“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始终把工程建设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

2、发挥技术人才密集,专业齐全的优势。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业主负责,对工程负责的态度,加大监理人员的管理,加强监理人员的法律法规、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和提升。

3、提高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能够因人、因事、因时空、环境、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组织管理方法,使监理工作真正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四、完善水利建设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市场

目前水利建设市场中的咨询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运行规则不够统一。水利建设市场中仅有监理服务体系形成的较完善,其它如造价咨询、招标投标咨询等方面的中介组织基本上空白,造成了项目法人单位和施工企业需要这方面服务时还只能找政府部门和设计单位,有许多不便,同时也不利于建设市场规范运作。因此,应完善水利建设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制度等,规范中介组织的服务与管理。

五、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严格按照《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要求,完善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宏观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始终处于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工负责的格局,加强质量监督工作。

1、强化各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建立工程质量一票否决制度。质量监督机构及人员不仅要从宏观上监督工程质量,而且还要检查督促项目法人单位及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质量体系及运转状况,树立起质量监督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权威性。

第4篇

适应自然环境

崇尚自然,顺物自然,返朴归真是中国古代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老庄哲学思想中,崇尚自然、顺物自然是其核心内容。“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即顺应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和表现,不去施加人性的力量,使其改变原有的自然之性,保全其”真“美”。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即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造艺术手法和当地建造材料,保护结合处免受自然多样性的影响破坏,体现地方山水风景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等等。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反映本土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沉积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文化观念对城市广场空间结构具有深层次的影响,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今天,想要“包容主义地”、“正确地”运用历史,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们需要广泛注意以下方面:

1.参考当地的历史原形; 2.参考世界范围内的原形;3.参考“遥远的”和“较近的”历史时期;4.全面探究历史先例;5.批判地评价对先例的选择和先例的种类。

显然,片面的历史参考是“排他的”,所以应该尽量避免。

广场是人与人交流的公共场所。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场所由空间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和历史文化涵义所构成。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文化扩散性与渗透性对本土化的影响

“本土化”实际上是一个内存的文化殖民过程,与其说它是非西方文化的复兴,倒不如说西方文化真正开始了对非西方文化的浸。在精英文化层面,本土主义知识分子所竭力倡导的“本土化”,却恰恰是要让西方文化合法地深入到本土文化的骨髓中去。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本土化的概念内涵就是城市广场设计理念层面的概念在被引入地受当地历史、文化、经济、制度、技术等因素影响,在吸收过程中被认同、修正,进而转化为与本地城市广场建设体系相融合的操作层面的设计概念,操作层面的城市广场设计同时对理念层面的城市广场设计进行修正,这两种不同层面的城市广场设计概念互相影响,在实践中调整、发展、并最终成为理念和操作并重的“本土化”城市设计的过程。

尊重本土,与时俱进

“当然,在文化传统中继承下来的圣域,也不是那样原封不动地永久保存下去,它会随着时代而消失,或者发生变化……”黑川纪章说的这句话用哲学观来解释就是一种物质的绝对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因此,在城市休闲广场的设计中,我们既要保存和宣传自己国家的“圣域”,保护文化自尊心的根源的同时又必须承认别人的“圣域”。但不能一味地去模仿别人,抄袭别人。更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他人的排他思想。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那么他是不会得到进步与成长的。

以人为本,创造人情化的场所空间

现代城市间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息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它的规划设计上十分明确,那就是更方便、更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注重对人所存于的空间中活动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深入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目的是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多样化的空间需要。在空间环境中活动的人,与人共处的行为中距离是最重要的。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个性的创造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规划

1 城市广场的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

1.1 游憩集会广场

游憩集会广场主要为人们提供一个集会、休息、娱乐的室外活动空间,如市政府前的广场、行政办公建筑群中的广场等,均具有集会和游憩的作用。这些广场平时可供游览及一般的活动之用,需要时可供集会游行之用。因而广场上要有足够的集会游行面积,并能合理组织交通,保证集会游行时大量人流的迅速集散。广场上应有丰富的小环境和适当的空间划分,为人们平日里交往、娱乐提供尺寸适宜的室外空间。

1.2 纪念性广场

纪念性广场是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广场,如解放纪念碑、抗洪抢险纪念碑或历史文物、烈士塑像等;此外,围绕艺术或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设施等形成的建筑广场也属于纪念性广场。对这些广场的比例、尺度、空间组织以及观赏时的视线、视角等要详加考虑。纪念性广场要突出纪念主题,强化其感染力与纪念意义,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但同时应兼顾现代城市广场的多样化、复合型功能要求。

2 广场的比例尺度设计

2.1 广场的比例

为防止广场比例失调,城市广场的长宽比不得大于3∶1,并至少有70%面积位于同一高程内,以避免广场面积零散;街坊内的广场应有足够宽度,最少12m,以使阳光能直射到地坪上,产生舒适感。一般来说,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4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

2.2 广场的尺度

广场的尺度应根据广场的功能要求、广场的规模与人们的活动要求而定。大广场中的组成部分应有较大的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部分应有较小的尺度。一个满足美感要求的广场,应是既足够大,能产生开阔感使人放松,又足够小,能取得封闭而使人有安全感。广场上踏步、石阶、人行道的宽度,则应根据人的活动要求确定,车行道宽度、停车场面积等要符合人和交通工具的尺度要求。作为人们休闲、交往和群体活动的文化广场,尺度是由其共享功能、视觉要求和心理因素综合考虑的,其长、宽一般应控制在20~30m左右较为适合。

3 广场的绿化与铺装

3.1 广场的绿化

广场上设置绿化特别是艺术水平较高的绿化,不仅能增加广场的表现力,还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如对环境的美化、对空气的净化、对小气候的调节、对噪声的阻隔等。在规则形广场中多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在非规则形的广场中多采用自由式的绿化布置,而在靠近建筑物的地方宜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绿化布置应不遮挡主要视线、不妨碍交通,并与建筑物共同组成优美的景观。

3.2 广场的地面铺装

广场的地面要根据不同要求铺装,可采用石板、石块、面砖、混凝土块等镶嵌拼装成各种图案花纹,以丰富广场空间的表现力,但同时应满足排水的坡度要求,能顺利地解决场地的问题。有时因铺装材料、施工技术和艺术处理等的要求,广场地面上须划分网格或各式图案,亦可增强广场的尺度感。

4 广场设计原则

4.1 生态环境原则

城市广场建设应从设计的阶段通盘考虑,结合规划地的实际情况,从土地利用到绿地安排,都应当遵循生态规律,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或通过规划手段恢复、改善已经恶化的生态环境。

4.2 适宜性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A.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B.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C.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D.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此外,根据地形特点和人类活动规律,结合其它设计原则,在城市的特殊节点上发展小型广场是今后城市广场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广场景观;整体性;设计

一、城市广场和城市空间的关系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形式和空间内涵上,都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特色和文化风貌。它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城市广场使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得以强化。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构成元素,由于其特定的空间构成方式,成为城市空间内部张力的发生器,使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得以强化,并为其建立空间秩序提供保证。②城市广场使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得以加强。城市空间的连续性要求通过一定的中介,按一定的层次、等级及结构来组织空间。城市广场作为一种中介,使各种城市片断被组织到城市空间网络之中、并使之具有地段特性。③城市广场强化城市空间的社会文化特征。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空间构成的节点,对城市空间的支配作用使其成为社会文化表现的首选场所。它的形态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作用的结果,代表着一个时期城市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反映特定地段的地域人文特征[1]。

二、城市广场景观的整体性设计要求

城市广场设计、城市空间设计、公园设计、建筑设计、社区中心设计等作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有着其各自的设计要求和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2]。因此,在城市广场设计时,应该注重城市广场环境的整体设计与城市设计的结合。综上所述,城市广场景观只有在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中设计创造,才能实现完美的效果。那么广场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协调统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广场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统一

城市广场的结构一般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之中,十分重要。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是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设计中,建筑师贝聿铭在解决与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并没有仿造传统,而是在广场上设计了显眼却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地组合在一起。

(二)城市广场与街道的协调统一

城市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很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城市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城市空间、建筑造型、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划分上,都需统一考虑。在街道与广场的协调问题上,可增添一些人性化点缀来强调,如路灯、广告、布告栏、展示牌、钟塔、喷泉、雕塑等环境小品设施。另外,还要注重植被、色彩、铺面、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的相互协调。

(三)城市广场与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协调统一

城市广场的比例设计一般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一般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栏杆、人行道的宽度及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同时,广场的比例、尺度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也可以给人带来美感。

(四)城市广场与交通组织的协调统一

城市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组成部分有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和广场内部交通组织。

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上,要保证有城市各区域到广场的方便性。例如: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置,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在广场内部的交通组织上,由于人们以游览、交流及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可以少设车流,形成良好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广场的场所及交往机会。

三、城市广场整体性设计内容

整体性使广场景观融于城市大景观之中,有着统一的和谐美。广场整体性包括功能整体和环境整体。

功能整体是指一个广场应有其相对明确的功能和主题。那么就要求广场有准确的定位和广场与广场之间也要相互协调统一。对于处在具体城市空间环境下的广场性质的定位,需要深入而细致的把握其具体城市的性质、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历史文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理的广场性质定位。广场定位涉及到居民户外活动条件的均好性、城市空间结构与机能的整体性、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等方面。另外,在广场与广场之间的协调统一中,无论是不同功能广场之间的设计,还是整体广场各个空间之间的设计,都不能单纯的分割,而应本着整体的设计原则。在确定广场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辅以配合的次要功能,做到主次分明,井然有序、特色突出,特别是不能将不同性质的广场设计混淆。

环境整体是指广场的建设要受到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与影响,环境整体要求考虑广场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时空连续性、整体与局部、周边建筑的协调和有序变化等问题。特别是改造、更新历史上留下来的广场时,要妥善处理好新老建筑的主从关系和时空接续问题,以取得一个统一的环境整体效果[3]。如,北部湾广场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中心广场,其空间形态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体现在:突出中心的整体格局,统一协调的空间层次,在将基地周边环境充分理解之后,顺应周边环境之良好视廊和流通路线,使广场不同空间有机地组合起来,创造整体性效果的广场空间形态。以广场平面形态构成力求简洁、自然、整体,通过运用大曲线、大折线和多变的线形组合,达到平直和柔缓、均衡与飘逸的和谐形体特征,体现了大尺度广场强烈的整体感和视觉效果[4]。

结 语

城市的广场在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它的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但在城市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城市的总体布局和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现代城市广场只有在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中创造,才能产生完美的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富臣.城市广场:概念及其设计[J].华中建筑,2000(04).

[2]李进颖.论文化广场环境设计[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4):16-17.

第7篇

分析了我国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原则,并以北戴河火车站站前广场为例,从完善服务功能、凸显地方文化、实现生态价值等方面,论述了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

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现代人类众多的长途出行方式中,火车无疑是最常见的一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各个大中型城市的火车日均发送量能达到上万人、甚至几十万,这就需要站前广场有极大的容纳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合理疏导人流车流,保证旅客安全,提高通行效率。

1我国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不均衡。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前进速度飞快,但社会发展在某些方面并不平衡,过分注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需要国家制度循序渐进的优化。例如东北地区一些中小城市的火车站年代悠久,政府没有相应的人力和财力去维修和改善,广场大多仅有单调铺装,只满足车站外环境的一些基本交通功能,缺乏合理的设计致使人流混乱,更无任何美感。其实,一些伴随中东铁路应运而生的城市火车站充满浓郁的异域风情,应充分配合并利用这种特色展示城市特有的风韵[1]。2)更注重建筑主体,忽视景观设计。火车站建设对建筑主体通常耗费庞大财力,对景观设计却不重视,进而使某些建筑产生突兀、不和谐之感。例如唐山新火车站是全国地级市中建筑面积最大的火车站,然而庞大的建筑主体夹身于周围低矮局促的建筑群中显的极不和谐,宏伟的建筑主体前没有一丝软景,站前广场均是硬质铺装,杂乱无章的停放各种营运车和私家车(见图1),没有任何人流导向,给进出站的旅客带来极大的不便,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广场内部和周边道路常年交通堵塞,连周围居民也要绕道回家。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应在设计之初进行宏观的统筹规划,重视景观设计的功能作用和生态效益,要以此为戒,避免同样的混乱再次发生。3)景观设计不专业,往往画蛇添足。在城市火车站的整体设计当中,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应协调、统一的进行,不应把景观设计当作附属品草草了事,甚至画蛇添足。景观设计应由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专业的调查分析,并配合其他各个方面不断改进,综合衡量近期目标和远期规划,进而完善城市火车站的功能作用和景观作用。

2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2.1注重以人为本

人首先对环境进行感知,然后把感觉和刺激转换为脑中的意象,从而产生行为反应[2]。人和人的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3]。我们进行的一切建造活动都是为了给人们创造更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人性化设计以充分调研为基础,从细部入手,将边界空间的过渡,休息空间的设施,植物景观和照明设施的设计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构建利于行人的景观环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2有机整体原则

有机整体原则应该包含两个层次:1)景观环境与建筑主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景观环境应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点,通过各种方式对人流和车流进行合理的过渡,景观设计要在整体上注重空间尺度的大小和比例的准确。2)整个火车站空间应该与城市规划大方向中其他城市要素协调统一。如武昌火车站的改建以高架广场的方案高效的解决了人流、车流和泊位问题,使之与城市交通完美融合。建筑通过高台、重檐及编钟外形来表达楚城的形体概念,但高架结构使车站与广场景观分离,旅客只能绕行进入火车站,不能停留在广场之中,广场临街的一侧是机动车快速通行路,旅客进出也非常不方便,因此使大面积的景观绿化成为了摆设,降低了景观利用率,且设计风格与建筑风格不符.

2.3经济性与高效性相结合

经济是世界城市化的原动力。城市设计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对城市发展又具有调节性和建设性,因此城市设计的过程也是一种经济活动[4]。经济高效原则是指要用有限的资源,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创造最优化的景观效益。经济性不等同于廉价或偷工减料,要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顾忌高效性。同时,还要兼顾环保和生态,如使用当地树种,避免自然生态环境中大树的移植。

2.4主题鲜明,彰显文化与历史

火车站作为城市门户之一对初次踏足的人们会产生深刻的第一印象,因此火车站广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不仅要注重视觉形象,更要注重视觉形象背后的深层内涵。场所使人产生感情,从而更加热爱所处的环境[3]。苏州火车站的景观设计从地域文化入手,与苏州古城格局呼应的宫格银杏树池,以佛教八宝之一的吉祥结为主题构成流线型山地,并以“廊空间”为主线构建步行系统等设计理念,都展现出“天人合一”“城市山林”的古典园林特色,是传统园林思想在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中的继承与创新。

3站前广场景观环境的作用

北戴河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部,距北京、天津等地只有2h~3h车程。美丽的沙滩和凉爽的气候使北戴河成为中国著名的避暑、疗养胜地之一。下面以北戴河为例说明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3.1完善功能

站前广场景观环境的合理规划可以提高车流和人流的通行效率。给予快速通行的旅客便捷的通行线路,设置相应的指示标志,利于人们快速找到目的地。对于慢速通行和短暂停留的人群设置不同的空间环境,避免人群占用主要通道。避免人流、车流和人车的交叉。根据出行人员数量和交通方式的统计与预测,合理规划各种交通工具占用的位置和数量。北戴河火车站采用步行最短的东西走向进出,西侧主要是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停车广场,东侧为私家车和旅游车的停车广场,现场调查发现出租车和旅游车的使用率最高,通行效率也最高,不易产生停滞。然而公交系统的使用率较低,等待停滞的旅客非常多,容易造成拥堵,因此应该在高峰期增加公交车的数量,避免危险隐患。出站口与城市主干道具有3.1m的高差,采用分层台阶和坡形花池的处理方法,可以避免产生压抑和突兀的视觉效果,彩色花卉也将白色高大的火车站衬托的富有生机.

3.2凸显地方文化

通过站前广场景观环境的设计凸显地方性文化。各种类型的城市广场都可以深度开发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使其能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新资源,并体现城市的个性与文化品格[5]。一个城市的文化是难以复制的,因为它埋藏了几千年的遗传文化密码[6]。北戴河火车站中轴线上是镌刻《浪淘沙•北戴河》手迹的巨石,巨石南侧连接着条形的景观跌水,石在水中,水环石绕,象征北戴河山海相依的自然景观。波浪状的条文铺装也让大家一下车便感受到海的气息。北戴河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具有悠久的历史,将废弃的火车翻新作为雕塑,并配合相同年代的人物雕塑,充分突出火车站独特的历史文化。

3.3生态价值

站前广场的绿地景观有利于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帮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组织城市景观。植被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质,还能降低周围的噪声,一定量的植被覆盖有利于减少地表辐射。盛夏时,水体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周围的温度,有利于营造适于停留的小气候环境。例如北戴河火车站的环形座椅中间栽植藤本月季,形成一个个色彩绚丽的花柱,围合出相对私密的空间,并且垂直绿化能吸附二氧化碳、降低噪声。景观跌水中设置小型喷泉和汀步,增加了景观参与性,让大家在炎炎夏日感受一片清凉,营造出一片和谐、欢快的氛围。

3.4积极的心理影响

植物景观和水景观对放松身心和平复情绪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男性的作用更加明显,铺装的作用较小[7]。在火车站这个相对快节奏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摩擦会明显增多,加之对顺利出行的迫切期望,人们的心理就会出现焦躁、忧虑的情绪,通过植物景观和水景观的合理设计,有利于柔化情绪,对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4结语

随着历史的推进,城市火车站的规划和建设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注重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深度挖掘各个火车站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以人为本、有机整体、经济高效和历史文化等为原则,充分实现景观规划的作用,为今后火车站的整体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李文 付妍彤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美丽,焦健.东北地区火车站广场区域景观设计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6):186.

[2]张雯皓.环境心理学与城市市民广场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3][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33.

[5]荀平,董喆.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4,20(4):53-55,71.

第8篇

关键词:火电厂 成本控制 方法

火力发电厂作为国家电力行业的基础及支柱产业,建设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生产要素价格变化频繁、产品单件性、固定性建设等特点,使得火力发电厂建设工程的成本复杂多变。工程成本控制水平高低,不仅影响着基建期每千瓦单位造价,更影响着火力发电厂在寿命期内的生产运营及盈利状况。因此,加强火电厂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火电厂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控制意识缺乏。经营体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公司成本方面的控制,但是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企业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缺乏成本控制意识的问题。在施工阶段没有成本控制意识的树立,而产生忽视施工前的准备不足,“三通一平”不到位,对材料的数量、安放没有合理安排,设备配置不合理,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了工程成本等。

2、成本控制的体制不健全。这主要是指在火电厂基建项目中没有将项目的成本控制与项目有关的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项目经理的“责、权、利”落实不到位,工程项目有关的各部门和岗位进行成本控制的责任不具体,也不明确,对其成本控制的效果进行考核难度很大。这直接导致了项目管理人员对于火电厂项目的施工,仅仅满足于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指标的执行与完成,而对项目成本费用有直接关系的人工、机械使用费、材料等方面的控制与节约关心很少。

3、成本控制的方法落后,成本控制工作开展力度不足。对于施工方来说,火电厂项目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为了能够承揽工程,极力压低价格,不惜牺牲利润空间,直接导致了企业承揽项目的风险。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方法落后,成本控制流于形式。在成本控制上,大多企业只限于定期的财务报表。这种控制方法是一种事后的检查,缺少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对施工中的项目成本控制不足。

4、缺乏对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项目的成本控制应该是贯穿项目开始到结束全过程的管理过程。而目前在火电厂项目中的成本控制仅仅是通过成本核算,对实际上发生的成本进行记录和计算。但是火电厂建设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因此,成本控制的重心应当向事前的预控和事中的过程控制转移,做到项目的全过程控制。

二、火电厂施工过程中工程费用的控制及风险

1、付款不及时带来的后果,设备延迟、施工材料不足、施工单位施工积极性不高导致工程进度延误、由于电厂总承包工程需要承包商垫资特别大,可能会导致承包商资金不足,无法组织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施工需求。

2、由于总承包项目合同金额巨大,承包商如果要按期保证施工期限,在承包商大量进行设备及材料的订货期,会支付庞大的预付款,但是这部分费用在和业主的总承包合同中并没有体现,所以总承包单位资金往往不够充足,就会导致工期的延误。

3、对于电力设备生产厂家,尤其是三大主机的设备生产厂家,如果设备生产延误后会导致整个现场施工的停滞,对于几千人的施工现场,每一天的损失都是一笔很大的费用。

4、按合理比例支付承包商的资金,如果付给承包商的资金过于充足,尤其到项目建设后期,总承包商把自己赢得的利润及拿到手后,对总承包商下面的分包商付款不及时,导致分包商施工积极性不高甚至罢工现象出现,这个时候建设单位对总承包商的控制就有心无力了。最后总承包商有可能会对很多自己分内的尾工就不执行施工了,反而甩给建设单位。

三、加强火电厂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和控制

1、提高管理人员成本控制意识

加强业主方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观念、素质教育,培养他们事事讲成本、时时想效益的理念以及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在积极协助、配合监理工程师做好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监督的同时,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尤其是直接费超过20万元是重大变更设计,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严格控制,以克服承包商为方便施工、缩短工期、扩大承包费用以赢得更多利润而提出的变更方案,以减少业主方不必要的支出。同时,在建筑材料的代用上,也应在满足工程质量需要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价格较低的建筑材料,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2、严格现场签证管理

现场签证是火力发电厂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单位按图施工,严格控制变更项目、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每一变更设计之前,必须实行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分析,并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如果变更后工程造价突破总概算,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要督促施工方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减少结算时的扯皮现象。严格现场签证管理,首先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与工程经济人员相互配合,不仅做到“随做随签”,还应该做到: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工程签证单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母都必须清晰。如:阀门J41W-1.6-DN100与J41W-1.6P-DN100只是一个字母之差,材料价格则相差十倍以上;签证内容必须与实际相符,不得有水分;签证的内容不能超过应签证的范围。

3、加强主合同执行管理,严格控制材料价差的调整

为了规避合同风险,使业主方与承包商更合理地承担各自的风险责任,我国目前火力发电工程多采用总价承包加重大设计变更及材料价差结算方式。多年来,我国建材市场价格起伏较大,加之建设周期长,每一年度或每一年的每个月市场材料价格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材料价格调整的准确性、及时性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应加强主要材料完成时间节点的管理控制,严格盘点工程量完成节点,采用审核投资统计报表中实物量完成情况的方式,并与隐闭工程验收报告互相印证后,作为主要依据进行材料价差的结算。如果时间点控制不好,可能会导致工程成本的大幅攀升。

4、加强建筑安装工程成本控制

火电建筑安装工程成本是火电建筑施工企业为履行对业主的承诺,实现火电建筑安装工程和整个火电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在生产经营中为工程所付出的各项损耗。在现代火电建筑安装施工管理中,努力降低成本,把各项费用支出压到最低限度,实现盈利,提高经济效益,是火电建筑安装施工的最根本宗旨。通过采用各项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在保证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使成本控制达到理想的境地是火电建筑安装施工控制中的重要工作。

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业主方在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上始终应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时时要有控制投资的经济头脑,充分利用和认真分析建设周期中的重要信息,把握住市场经济的脉搏,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广全.试述火电厂建设施工管理[J].广西电力.2010.(4)

[2] 郭新红.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问题分析及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3] 陈根生.工程项目设计的投资控制[J].山西建筑.2007(10)

第9篇

关键字: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场地性;马家沟

1、马家沟概况

马家沟是流经哈尔滨市中的一条内河: 最早为季节性河流:在城市改造前一直是哈尔滨的排污泻洪的通道。1996 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马家沟做出了系统的规划。马家沟的功能将会发生转变:景观作用将成为河道改造后的主要功能:同时兼备泄洪作用。根据马家沟流经市区的位置和两岸的自然与建设情况:将河段划分成三大景区;

森林植物景观区,从工农水库至和兴桥,为城市边缘区段,两侧主要为农田和省森林植物园,规划中提出应创造独特的森林景观;

城市中心台园区:从和兴桥至大有坊桥,为城市的中心地带,在原有的动物园、儿童公园的基础上规划出若干个小型公园,目的是在城市居住区提供休闲的场所;

观光游览区,从大有坊桥至松花江,属城市边缘区段,两侧为农田和河滩,自然景观较好。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欣赏自然风光的场所。

2、场地性分析

场地是纠集自然和人文成为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1] 。场地是有性格的:它的性格就来自于活动在其中的自然和人文:同时也成就这些自然与人文的活动。

示范段位于任家桥—和兴桥:全长1.2km :河道控制范围1.2km:设计宽度为从河道中心向两边推算50m。设计范围内的基地状况处于荒芜状态:除河道的硬质景观以外:两岸均没有进行人工的设计和改造。

区域内的三条主要干道哈平路、和兴路及文昌街均穿过马家沟河:两岸濒临植物园、花圃、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及实验林场、文新小区、林总医院等单位。

通过对马家沟沿岸场地性的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三条线)。

2.1风景线

马家沟流经市区是从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开始流经动力区、南岗区、太平区后流入松花江的。森林植物园是反映黑龙江森林自然风光、东北植物森林景观的一个缩影。马家沟始于森林植物园流入市中心区:正是人与自然交汇的一个良好开端。

2.2 经济线

通过对马家沟河道的整治规划:使其滨水区成为城市新的亮丽的风景线的同时:也成为拉动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突出的是沿岸的居住区房价提高:示范段内的科大小区、文新小区等已建成小区:其滨河区的绿地游园比较完善:良好的居住环境:成为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前去居住的重要条件。

2.3 知识线

示范段内马家沟沿岸分布着的数所高校:承载着城市的知识文脉。一过任家桥:两岸隔岸相望的便是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和黑龙江大学:这条线是重要的场所特征。21 世纪的大学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日益显露出重要的社会地位:知识社会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将不再是保存知识、培养学生、做做学问的场所:再不是被动适应社会的附属品:而是主动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的“推动器”。这种城市知识功能新空间的出现:使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质的飞跃。知识经济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尊重人性化的场所[2 ] :它是以高技术人才之间的信息与知识交流的形式出现的: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特色:而沿岸的各高校正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摇篮。

3、规划设计原则

①坚持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宏观上以建设马家沟生态廊道为主要原则:按照规划中的模式划分:布局合理: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中观上突出重点:特别是桥头、居住小区、高校等场地性特征的地段:建成风格各异:满足不同功能的园林景观。微观上创造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园景:以绿带为纽带:把风格各异的游园联结起来:建成完整的带状空间。

②设计手法上强调各具特色。在园林布局、地形变化、驳岸处理及植物配置等方面要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③突出文化内涵。设计中:努力挖掘文化内涵:创造各个文化空间:积极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

④植物造景。应用树木、花卉、地被草坪品种: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利用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季相特色:营造多品种、多色调、多层次、多形式的园林景观。

4、设计构思

设计以田园(任家桥桥头绿地) 、创新园(文昌桥桥头绿地) 、和合园(和兴桥桥头绿地) 为三个主要绿地空间:构成沿岸的三个中心广场:并分别赋予它们以文化内涵。从田园到创新园发展的历程:也证明了随着人类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农业时代走向以复杂劳动为主的后工业时代:城市也从田园城市发展到了以信息时代高科技发展为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城市。

这三个主题绿地只是纠集场地性的一个凝聚:而各时代的发展过程:成全了一松散的串联式开放体系:以滨河步行空间串联起动态游憩广场和静态观赏广场及各个绿色文化空间序列:并分别体现了空间的节奏设置和变化。

5、景区划分

5.1 田园(任家桥桥头绿地)

通过几个整合的椭圆形态构成三角形的广场中心:并向四周发散。以圆形表现人类与自然原始的协调相处的状态:同时以纵向的长条形丰富构图与联系空间:表现田园城市最初的形态。开敞结构既能充分吸引周边及广场内部的视线:同时也创造了中心景区的等级序列:使游人能有向心感:又能步移景异:充分享受丰富、流动的多层次景观。

5. 2 林园与民园

东北林业大学与对岸的文新小区的滨河带状空间:由若干个无主题但有个性的广场、种植、小品等相关因素的变化和不同组合衍生而成:成为丰富完善整个景观体系的一个个必要的亮点。而主题雕塑则承担着对各段落主题的揭示和阐释。

林园设交流广场:为师生提供一个欢乐的交往空间:以舒缓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以眺望、观看、诉说、沉思、倾听等几个雕塑串联各个空间:用以表现当代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及对自我价值实现、报效社会的渴望。

民园作为居住区的滨河游园:园内设计“丝语园”和“童趣园”:分别布置门球场、太极广场及一些儿童活动设施等满足不同人群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同时:以具相与抽象、常态与维美的人物雕塑散落布置: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态度:截取若干日常生活状态下的普通民众:强调了场所的现实感:渲染了城市的生活气氛:并就此成就了一种特色景观。

5.3创新园

以体现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开拓创新为主题。园内以较大的椭圆形广场表现当代人海纳各派文化的胸襟:同时为市民提供了滨水集散的空间;而动态的曲线摹写浪潮翻腾的情状:通过这一瞬间的刻画:将极度的动感凝固下来:从而使场所充满张力。

5.4和合园

位于和兴桥入口视觉轴线:借用《易经》的“和合”思想:寓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城市从田园经过一系列的城市发展:又回到原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是更自觉、更科学、更理智地创造人类生存的温馨环境。

第一景标是用紫叶小檗修剪的圆球:象征着太阳。其后是蜿蜒曲折的飘带绿篱:象征银河。左右用绿篱造型布置九大行星:依其大小比例修剪成星形;各行星的天体运行轨迹用不同色彩的卵石铺成的游园小路:游人沿路可亲身体验形体的运行规律:直观感受宇宙之奥秘。

6、植物景观规划

6.1种植设计原则

①标准段设计区域内为狭长的滨河地带:在植物造景上应采用连续的构图方式:种植采用疏密相间的形式:使空间有开有合:丰富植物的平面及立面构图。

②充分考虑绿带的外部环境:因地制宜:分区布局:形成以绿为主调的滨水长廊。

③突出乡土树种:强调整体植物景观:适当配置垂直绿化给水生植物:丰富绿化层次:增加绿量。构建物种多样性、相对稳定的植物廊道。

④考虑哈尔滨市冬季漫长的季节特点:重视常绿针叶树的种植。

6.2植物景观分区

①春花灌木园:田园区因地处植物园及花圃:乔木比较丰富:周围的绿化环境较好。因此:配置一些春季开花的灌木:如连翘、榆叶梅、丁香、树锦鸡儿等春夏开花的灌木:以丰富植物景观及群落的层次结构。

②秋叶硕果园:民园和林园的植物配置在符合总体设计原则:即针叶树与阔叶树、乔、灌、草搭配合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秋色叶树:增加绿地的季相变化;同时:林园内种植适当配置果树:春华秋实:勉励同学们刻苦学习: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珍惜青春美好年华。

③科普实验园:林园与创业园区:适当增加一些植物的栽培品种及实验品种:丰富植物的种类的同时:可增加同学们及市民的植物科普知识。

④花卉芳香园: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段:属于自然生态发展空间:滨河地带均是高大的乔木。因此:以林下种植地被、宿根花卉及草花为主:濒临文昌街及和兴路的桥头地段:种植荷花、睡连、芦苇、千屈菜等水生花卉:丰富滨水绿地的植物景观。

⑤整形植物园:和合园以突出植物的整形景观为主要特色:在符合设计主题的同时:创造较开敞的现代植物景观。

7、结束语

马家沟滨水绿地示范段的设计:无论是布局结构的安排:还是植物景观体系的构建:都坚持了与场地特征吻合的原则。而前述主题的确定:更加强调了场所精神的表达。这种表达也最终提升了地段的文化品位和景观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永红:赵鹏. 默语倾听兴然会应. 中国园林:2001 (2)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