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化学方程的意义

时间:2023-07-02 09:42:55

导语:在化学方程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方程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心理特点;记忆方法

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人类知识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储存在自己的头脑里,在需要的时候,就能把知识重现和再认出来,为高深的学习打基础,为生活的使用作准备。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不应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不能视为就是为了储备,而要进入周转,加以运用,才能巩固,才有效能。”人脑是通过感知、识记来保存信息的,每用一次就能使正确的回忆得到强化,错误的回忆得到纠正,遗忘了的再进行识记,久而久之终生不忘。高中化学是一门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需要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探究能力,更要有大量的记忆累积作为理论依据的综合性学科。说它是靠缜密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理科学科,它又更需要大量的方程式、元素名、实验顺序、各种物质特性的记忆作为计算基础,所以,在培养化学计算思想的时候,更应该注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高效地记忆。训练学生懂得如何学习,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改良以往死记硬背陈旧的学习套路,改变机械性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新课程的理念。高中化学中学习到的知识点有很多,大多数都是细碎的,也是基础的,只有将化学课程中所有的知识点良好地记忆,才能在思考化学问题时做到思路清晰、顺畅,做起题来得心应手。然而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很难将杂乱的知识点记得清楚。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牵扯到很多方面的知识。由于需要牢记的东西过多,使得学生觉得不容易记住,甚至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想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成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化学学科的要求,那么在新课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就不能忽略训练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一、身心健康,增进记忆

在记忆的艰苦劳动中,一定时间的休息好比是记忆的油,会加快储存信息的进程。而疲劳则会减弱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使接受、理解、记忆的能力变得迟钝。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镇静的情绪,也可以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告诉学生,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惶惑,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水平,影响记忆。心胸开朗、愉快乐观,则使人思维活跃。

二、坚定信念,锻炼记忆

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住”这种自信心。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也是如此。意志消沉,懒懒散散,遗传素质再优越,环境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学生的记忆效果与心理状态也有密切的联系。高中化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三、语言用韵,利于记忆

韵律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易上口,易记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凡用韵之处,可增加信息冗长量,利于记忆。如把硫酸的工业制法概括成“三阶段、三方程、三设备、三净化、三原理”就利于记忆。

四、理解融会,增强记忆

理解和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着增加了信息冗长量,就能触类旁通,历久不忘。

五、利用联想,提高记忆

联想可打开人们的记忆闸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的暂时联系,从而引发出对过去事物的回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多种联想,就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六、浓缩知识,择要记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筛沙淘金,提纲挚领,“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这也是排除干扰、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一个重要条件。

七、注意集中,容易记忆

从心理学分析,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大脑细胞兴奋点强烈,对事物的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心理学家实验证明,集中注意力看两遍材料,比不注意去阅读十次的记忆效果好得多。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上课时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课前布置预习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预先思考,以便使学生通过思考,在上课时有意注意教师的讲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高中化学教师还可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或运用多种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八、适当复习,强化记忆

“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有一种错觉,似乎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经常复习。通过反复温习,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曲线规律(即遗忘先快后慢),高中化学教师可教育学生:及时复习,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变换复习方法,使记忆具体化。

九、不断运用,巩固记忆

人脑通过感知、识记保持的信息,再经神经通道联系分析器运用,每用一次就能使正确的回忆得到强化,错误的回忆得到纠正,遗忘了的再进行识记,久而久之终生不忘,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断使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不应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不能视为就是为了储备,而要进入周转,加以运用,才能巩固,才有效能。”

第2篇

一、工艺流程题的特点

工艺流程题,就是用框图形式把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点生产流程显现出来,并用所给信息及相关化学知识设计问题,组成与化工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化工工艺题型,此类试题分为三个部分即已知、流程图和问题;已知多数是给出工艺生产的原料和最终要生产的产品,流程图部分是用框图表示出原料到产物的工艺流程,最后根据生产过程中所给信息及用到的化学知识设计成问题。

此类试题的特点有:一是试题情境真实,工艺流程来自工业生产实际,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多,信息量丰富,不但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试题阅读量大,信息较多,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和对信息的采集、归纳和应用能力。

二、化学工艺流程的类型

化学工艺流程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将工艺流程分为以空气为资源的工艺流程题(如合成氨、制硝酸工业工艺流程题),以水为资源的工艺流程题(如海水制盐,氯碱工业,纯碱工业、海水提溴等),以矿石为资源的工艺流程题(工业制硫酸,冶炼钢铁,电解冶炼制铝和镁等),以化石燃料为资源的工艺流程题(如有机合成等),如果按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程序可分为除杂工艺流程题(如提炼高纯硅),原料转化工艺流程题,电解工艺流程题(如电解精炼铜),有机合成工艺流程题(如合成有机玻璃)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工艺流程题等。

三、化学工艺流程题的解题方法

工艺流程题的常见考点有:(1)常见离子的检验(Cl-、SO42-、CO32-、SO32-、Fe3+、Fe2+等);(2)提纯除杂(过滤、分馏、萃取、酸化、沉淀、转化、氧化等);(3)结晶过程: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4)溶液PH的调节(除Fe3+等);(5)减少污染,绿色化学应用;(6)纯度、转化率、产量的定量计算等。要快速准确地解决这类题,除了需要掌握中学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分析工艺流程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归纳方法如下:

1.工艺流程题的分析过程

工艺流程题是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信息解决工业生产问题的能力,应按下面方法分析:(1)采集信息,得出生产目的;(2)分析图框中的各个步骤①原料②反应步骤③最终产物;(3)不要忽略问题中的信息。

2.工艺流程题的解题方法

(1)确定生产目的、采集有用信息。信息包括已知信息、流程图中渗透的信息、表格信息、问题中的有失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确定生产目的。首先比较分析工艺流程中的第一种原料与最后一种产品,从比较分析中找出原料和产品之间的联系,得出工艺流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基本原理和检验,除杂提纯产品的工艺方法,结合有用的信息,把问题逐个解答;若有多组原料,要合成一种或几种中间产品,再与部分其他原料生产所需的主要产品,这样的工艺流程题应将工艺流程图分成多条生产线,分散分析。

(2)分析框图,了解各步作用。分析流程图中的原料与产品,找出两者的关系,结合问题思考:原料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反应?每一步反应除目标产物外,还有哪些杂质、哪些副产物?如何鉴别目标产物?如何除去杂质?有些化学工艺生产为了充分利用原料,还要考虑“绿色化学”理念。除考虑将原料转化为产品外,同时还要考虑将副产品循环利用。遇到这类题型主要线索是原料转化为产品,同时也要考虑提高原料的利用优选法和再循环问题。

(3)审清题意,规范答题。落笔答题很关键,针对学生简述能力较差、化学用语表述不准确,所以答题时要审清题意,文字表达要准确、严密、科学。如不能把名称写化学式、不能把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方程式要配平、看清是写出实验操作名称还是让写具体操作步骤。

四、例题分析

例题1:(2011山东理综)实验室以含有Ca2+、Mg2+、Cl-、SO42-、Br-等离子的卤水为主要原料制备无水CaCl2和Br2,流程如下:

(1)操作Ⅰ使用的试剂是 ,所用主要仪器的名称是 。

(2)加入溶液W的目的是 。用CaO调节溶液Y的pH,可以除去Mg2+。由表中数据可知,理论上可选择的pH最大范围是 。酸化溶液Z时,使用的试剂为 。

开始沉淀时的pH 沉淀完全时的pH

Mg2+ 9.6 11.0

Ca2+ 12.2 c(OH-)=1.8 mol・L-1

(3)实验室用贝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并收集CO2气体,下列装置中合理的是 。

(4)常温下,H2SO3的电离常数Ka1=1.2×10-2,Ka2=6.3×10-8;H2CO3的电离常数Ka1=4.5×10-7,Ka2=4.7×10-11。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H2SO3酸性强于H2CO3:将SO2和CO2气体分别通入水中至饱和,立即用酸度计测两溶液的pH,若前者的pH小于后者,则H2SO3酸性强于H2CO3。该实验设计不正确,错误在于 。

设计合理实验验证H2SO3酸性强于H2CO3(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

仪器自选。

供选择的试剂:CO2、SO2、Na2CO3、NaHCO3、Na2SO3、NaHSO3、蒸馏水、饱和石灰水、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pH试纸。

答案:(1)四氯化碳,分液漏斗。(2)除去溶液中的SO42- 11.0≤PH

三种参考方案如下:

方案一:将SO2气体依次通过NaHCO3(或Na2CO3)溶液、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品红溶液不褪色,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方案二:将CO2气体依次通过NaHSO3(或Na2SO3)溶液、品红溶液。品红溶液不褪色,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方案三:配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3和NaHSO3溶液,用酸度计(或PH试纸)测两溶液的PH。前者的PH小于后者,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解析:该题为离子的分离提纯类试题。在解题过程侧重联系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如开始通入氯气,为强氧化剂,后面上层液、下层液看出为分液操作。过滤操作,说明加入物质,可以沉淀某种离子,故可以选用合适的试剂。

(1)操作I是萃取,且萃取剂的密度大于水的,所以可为CCl4。

(2)分析要除去的离子(SO42-和Mg2+)即可得到CaCl2。加入溶液W是为了除去SO42-,要保证除尽Mg2+,所以PH≥11.0,而又不能使Ca2+沉淀,所以PH应小于12.2。

(3)收集CO2应用向上排气法,可知a错误,c长颈漏斗端应插入液面以下,故b、d均可。

(4)抓住题设信息,因CO2与SO2气体溶解度不同无法比较;酸性强弱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①用强酸制弱酸原理,SO2与NaHCO3反应制取CO2 ,然后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CO2中的SO2,用品红溶液检验SO2是否除尽,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有CO2生成;或将CO2通过饱和NaHSO3溶液中,用品红溶液检验有无SO2生成。若品红不褪色,则证明H2CO3酸性小于H2SO3。②相应盐水解程度进行比较,取相同浓度的NaHCO3和NaHSO3,然后测其PH即可。

例题2:硫酸锌可作为食品锌强化剂的原料。工业上常用菱锌矿生产硫酸锌,菱锌矿的主要成分是ZnCO3,并含少量的Fe2O3 、FeCO3、MgO、CaO等,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1)将菱锌矿研磨成粉的目的是 。

(2)完成“氧化除铁”步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OH)2+ + =Fe(OH)3+Cl-

(3)针铁矿(Coethite)是以德国诗人歌德(Coethe)名字命名的,组成元素是Fe、O和H,化学式量为89,化学式是 。

(4)根据下表数据,调节“滤液 2”的pH时,理论上可选用的最大区间为 。

Mg(OH)2 Zn(OH)2 MgCO3 CaCO3

开始沉淀的pH 10.4 6.4 - -

沉淀完全的pH 12.4 8.0 - -

开始溶解的pH - 10.5 - -

Ksp 5.6×10-12 - 6.8×10-6 2.8×10-9

(5)工业上从“滤液3”制取MgO过程中,合适的反应物是 (选填序号)。

a.大理石粉 b.石灰乳

c.纯碱溶液 d.烧碱溶液

(6)“滤液4”之后的操作依次为 、 、过滤、洗涤、干燥。

(7)分析图中数据,菱锌矿粉中ZnCO3的质量分数不低于 。

答案:(1)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或增大反应速率或使反应更充分。(2)2Fe(OH)2+1Cl-+1H2O===2Fe(OH)3+1Cl-。(3)FeO(OH)(或其他合理答案)。(4)8.0≤PH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化学平衡原理、水解原理),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等实验操作,以及绿色化学观念和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各种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基本思路为:

(1)从反应速率及反应充分的角度分析。

(2)ClO-作氧化剂被还原生成Cl-,化合价降低2,Fe(OH)2生成Fe(OH)3,化合价升高1,所以Fe(OH)2的计量数为2,最后用O、H配平并检查。

(3)化学式量为89,只能含有一个Fe,余下33为H、O,所以有两个O、一个H,化学为FeO(OH)。

(4)选择的区间应该为Zn(OH)2完全沉淀、Mg(OH)2还没开始沉淀。

(5)因为Mg(OH)2的溶解度远远小于Ca(OH)2,且石灰乳价格便宜,所以石灰乳最好。

(6)制取带结晶水的硫酸锌,应该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等过程。

第3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艺流程题的考点及其呈现形式。(2)掌握工艺流程题的知识落点。(3)掌握工艺流程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储备,分析归纳近年工艺流程题,使学生掌握该题的解题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该题目的讲解激发学生发展潜能,关注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

二、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两个真题、四个活动引领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首先通过2015年的高考真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工艺流程题解题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工艺流程题的命题立意和知识储备特点,为解题做好知识储备。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讲解2015年全国卷理综化学第27题。

【教学过程】

(一)真题分析分析2015年理综卷第27题试题。(1)仿照碱式碳酸盐与酸反应,分析化合价并联系流程图最终产物推导产物;根据反应速率相关知识解答速率题。(2)考查元素化学常识,根据流程图得出结论。(3)考查元素化学常识和分离提纯的方法。(4)考查对流程图的解析。(5)考查物质结构的知识。(6)考查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配平。(二)工艺流程题知识储备1.分析工艺流程题的特点活动二:分析总结特点。(1)呈现形式:流程图、表格、图像。(2)知识落点: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实验。(3)能力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分解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2.分析题目的出题意图流程题只有两个目的:①如何利用某些物质制备另一物质;②如何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某一物质。3.总结题目的考查知识落点(1)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2)元素化合物知识:融入其他过渡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Ti、Cr、Mn、Zn、Ni等。(3)化学反应原理。(三)实战演练活动三:解答2013年全国理综卷第27题;讲解课堂练习题目,分析解题步骤。应用理解知识,有助于达成三维目标。(四)解题方法及技巧活动四:根据高考原题分析工艺流程题考点,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解题方法】

1.明确工艺流程的框架(1)规律:主线主产品、分支副产品、回头为循环。(2)核心考点:物质的分离操作、除杂试剂的选择,以及生产条件的控制。2.掌握解题思路(1)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生产的产品。(2)整体浏览一下流程,基本辨别出预处理、反应、提纯、分离等阶段。(3)分析流程中的每一步骤。①反应物是什么?②发生了什么反应?③得到了哪些产物?对产品有什么影响?

【解题技巧】

(1)简答题。要利用化学原理解答,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平衡移动原理、控制反应条件等,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或增大反应程度,提高产品的产率。(2)绿色化学、原子利用率。(3)前后对比,找变化;回味其中,想反应;各个击破,得分数。(4)调节pH的方法。①为什么要调?往调大还是往调小?②怎么调?(通过改变H+或OH-)③注意:不带入新的杂质。(5)有关Ksp。①利用溶度积常数判断沉淀的生成。②利用溶度常数判断沉淀的转化。③利用溶度积进行计算。

四、教学反思

第4篇

通过对学生的这些不该出现的“低级错误”进行认真分析发现:是我们老师自己在教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时所造成的弊端。因为我们教师都是严格按照教材所总结的书写步骤“按部就班”地“死教”。如:我校所用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对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是以红磷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例)总结为: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式子两边各元素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使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4、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例如:

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注“”号。同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注“”号。例如:

经过认真分析发现:学生通过“紧张而艰难”的第2步--“配平“后,思想和精力就放松下来了,所以在第3步时“标明反应条件,把短线改为等号”时,不是忘记条件就是忘记改等号。因为学生把“很难”的“配平”完成后就像完成了“攻坚战”,精力和思维肯定都会松懈和麻痹大意,从而就会使紧接的两个“简单”环节(步骤)不是忘记这就会忘记那。

为此,我认为把书写步骤的前1、2、3步,整合为以下两步更为妥当,也更科学、更合理。

第一步,根据反应事实,先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及画一条短线,并在短线上写出发生反应的条件,再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

第二步,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反应前后(左、右两边)各元素原子的数目相等,再把短线改为等号。

后经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整合改进后,学生很少再出现忘记反应条件或不改写等号的低级错误了。同时我也认为整合为这样的两步更科学、更合理,其理由是:

1、第一步就按序把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依次写出,符合我们正常的书写顺序和书写习惯,符合我们的语言表达逻辑,也使写法与读法相一致。即:红磷在点燃的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五氧化二磷。

2、把反应“条件”在第一步就写出,更符合客观事实。针对“需要条件”才发生的反应,说明由反应物到生成物是需要该条件的,只有在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才有该反应发生和生成物的出现。

3、第一步也就能完整的表达出了化学反应的“质变”含义。即完全表达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4、第二步配平后,即反应前后的各种原子数目相等了就应马上把短线改为等号。而不应该再去“标明反应条件”,然后又“把短线改成等号”,使我们的书写、语言、思维逻辑发生错乱。也正因为由于人的思维是配平后就打等号,所以就会造成不少学生在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先把短线改成等号后,就忘掉“标明反应条件”,使书写出现错误。

5、这样的书写步骤与“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步调更一致,形成“两个原则”与“两个步骤”的高度统一,学生更易接受和掌握,也更科学合理。

第一步就正确的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反应所需的客观条件,就把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一要“遵守的客观事实的原则”完全表达了出来;第二步,配平:就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为此,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可简单概括为“一写、二配、三注”(讲解步骤时,以水电解或制取氧气的反应为例比红磷燃烧的反应为例要更好,因这几个反应不仅重要、且前面都学过、并都要标注气体符号“”)。下面以电解水的反应为例:

写:根据反应事实,先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及画一条短线,并在短线上写出发生反应的条件,再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

配:配平 -- 在各物质的化学式前配上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并把短线改成等号。

注:在特殊状态的生成物化学式右边注上标记。即:

第5篇

关键词: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思想;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89-01

转化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运用这种思维可将未知的变为已知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或者构建数学模型来解题。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们比较棘手的模块,将这种思想迁移到这里会很有必要。传统的求根通式虽然是万能的,但是往往会增加非常大的计算量,因此教师给学生讲授转化思想尤为重要。

一、数图交融,灵活解题

一元二次方程都对应着相应的抛物线图像。方程的根下既定的区间内,借图来研究端点的正负、顶点的位置和判别式,可将根的条件转化成方程系数的问题,用多个条件来限制,进而准确得到答案。以基本方程ax2+bx+c=0为例,a的正负号代表着图像的开口情况,a大于0即开口向上,反之向下。图像的对称轴为-b/2a,往往题目中会限定x的区间,简单画出图像将会大大减少思考的难度。以上图为例(图略)α、β为区间的两个端点,由于α、β的不同,根的包含情况也不同。下面看一道题目,如果方程(1-m2)x2+2mx-1=0的两个根一个小于0,另一个大于1,试确定m的范围。这是一道求范围的题目,首先联想一元二次方程,公式里面出现了大于号和小于号。有两个解,说明>0,但是如果用公式就出现m4,这是答题者不愿意看到的。再看题目中的条件,(1-m2)的正负不知道,当它大于0时,开口向上,此时x=1时,(1-m2)f(1)

二、开方熟记,类比解题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可以用类比的思想来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公式a+b±2ab=(a±b),配方法需要五个步骤。第一,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第二,式子的两边除二次项的系数,使其变为1,再将常数项传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方程的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开始配方,式子的右边为常数,左边是完全平方式。第五,开方求解,注意常数项的正负。如果可以将式子的左边通过变形成平方的形式,右边是一个大于0的常数,那么就可以用这种方面来解题。这种类型基本有三种形式:1)x2=a(a≥0)、2)(x+m)2=n(n≥0)、3)(mx+n)2=c(m≠0且c≥0)。这些都是开方法来解题的通式,如果能将式子变成这样,那么就能剩下很多时间。比如(x-5)2-36=0,这是变形后的,将它复原成一般式x2-10x-11=0,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二次项和一次项的系数可以变成平方的形式,基本上二次项系数为1的情况都可以用开方的方法来求解。同样,如果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如2x2-10+25=0,可以进行变形(x-5)2=x2,这样就要求一次项和常数项的系数了。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能准确观察出配方的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将二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将这种用有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渗透给他们,从而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因式降次,快速解题

因式分解要求的层面更加高,这些题可以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技巧。因式分解同样用到了降次的思想,以整化归,只要掌握技巧,那么这类题就会变得很简单。一般的因式分解需要四个步骤,首先将等式的右边所有项移到左边,接着将方程的左边化成式子想乘的形式,然后让每个分解出来的因式都为0,最后去解两个式子中的x。因式分解中的提公因式相对简单,如2x2+3x=0,x(2x+3)=0,即x=0或2x+3=0,即得方程的解为0和-2/3。在因式分解中,比较难的是十字相乘法,它也是运用了转化思想,以下图为例。

十字相乘法是借助了十字交叉线来分解,首先是将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系数都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然后将四个数并排排列,使其交叉相乘,再将相乘的数加在一起,看是否得出来的数是一次项的系数。若不是,将排列方法变换或将系数换成另外两个数的乘积,再算;若是,就将分解的式子按横的方式书写,进而求解。比如6x2+16x+15=0,首先将6分解为2和3,将15分解为3和5,2×5+3×3=19,即这种方法的分解是可行的。在书写因式的时候,要将2和3结合,3和5结合,即(2x+3)(3x+5)=0,解得x=-2/3或-5/3。其实,因式分解可以解决所有的式子,一般情况下出题人会优先考查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因此学生要多做题才能生巧。

四、结束语

总之,一元二次方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攻克的难题,如果学生慢慢研习这三种方法,一定可以在数学上有所提高。这种转化的思想影响着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应由教学权威向学习伙伴转化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成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准则。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着、设计者,而且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从而形成了教学上的绝对权威。教师往往习惯根据白己的设计来教学,习惯忽略和冷落学生有创新意识,否定与教材观点不符的见解与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由传统上的教学权威逐步向学生的举习伙伴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通过教学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改变居高临下的地位,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不能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合作、充满个性的创新过程。

二、应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通过探索活动获取新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由善于组织教学向善于引导探究教学转化。为此,教师应及时地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找到完成目标的最好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一种和谐、宽容、热烈、有序的课堂气氛。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转为学生热烈探究新知的过程,形成一个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当教师以组织教学为主时,他的基本做法就是分解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有组织地呈现山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教材的知识,问答课本的问题。而以探究学为主时,他就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使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丰富而且富有个性。

三、应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发展转化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即实施“生本教育”,而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本,只重视知识传授,却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学重点要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转化。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向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获取知识。”教师在发挥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形成一种激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能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育机制,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参与讨论练习的机会,绝不歧视任何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自主自动自觉地参与探究学习,决不搞教师“一言堂”。

四、由依赖教材向科研创新转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向学生照搬课本知识,过多地依赖教材,而缺少自身创造力的发挥。科研创新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但在当前广大教师队伍中,具有科研创新意识的人相对来说还比较少。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单纯凭积累的经验,教参成为唯一的参考书,很少想到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造成教育观念陈旧僵化,教学工作完全被教材和教学大纲束缚,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缺乏科研创新意识,有些教师只能年复一年简单地重复劳动,教学水平很难得到真正地提高。

第7篇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化学位移成像;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是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组织、平滑肌、血管成分以不同比例组成,影像学主要通过显示肿块内脂肪成分来获得诊断。大部分RAML影像学表现典型,诊断不难,但超声和计算机体层成像(CT)检查有时很难确定混合形式存在的脂质成份1。MRI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可显示病变内微量的脂质、脂肪成分,结合病变的其它MRI表现,有助于提高RAML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5月12例CT证实和10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RAML共22例,其中男性为9例,女性为13例;年龄为33—65岁;肿瘤直径为1.0—8.5cm。全部病人行MRI检察,T1WI、T2WI、DWI、脂肪抑制T2WI、同反相位图像等影像资料齐全。

采用西门子Avanto1.5T超导MR扫描机,常规使用横轴位、冠状位扫描。梯度回波化学位移成像序列:快速多层扰相梯度回波,用2次屏气扫描分别获得IP和OP像,每次屏气时间约为15—20s。IP像TE为4.9ms,OP像TE为2.2ms,TR90ms,反转角70度,矩阵256×128,视野35cm×35cm.层厚6.0mm,间距3.0mm.激励次数1;DWI(b=800);脂肪抑制T2WI采用频率选择性脂肪抑制技术。同相位反相位上病灶的信号改变由2位富有MRI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在完全相同的窗宽、窗位上采用目测法判断。

2 结 果

22例病灶均为单侧性,其中右侧7例,左侧15例,病灶直径为1.0—8.5cm。MRI表现为肾实质内类圆形边界清楚的肿块影,信号不均,部分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16例病灶在反相位信号较同相位弥漫性或局限性下降,5例在反相位信号无明显下降,但在脂肪抑制T2WI上,病灶内高信号成分被抑制。1例病灶在反相位和脂肪抑制T2WI无明显信号改变。

3 讨 论

MR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技术是利用人体组织中自由水质子和脂肪质子之间的化学位移效应,选用合适的回波时间在这两种质子磁矢量分别位于同相位和反相位时采集信号,从而获得同相位和反相位图像2。通过观察相对于同相位图像,反相位图像上信号强度的下降程度,来判断病变或组织中是否含有一定量的脂肪成分。体素的MRI信号强度是体素内脂肪和水质子信号的矢量和,同相位成像,脂肪和水质子产生的信号强度相加,在反相位上信号强度相互干扰造成信号明显下降。但只有体素内含有的脂肪和水成分为相当比例时才会在反相位上产生明显信号下降,主要含有水或脂肪的体素信号下降不明显。孙娟3等研究表明,在脂肪含量23%时,信号强度下降的程度随着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本资料中16例病灶在反相位信号明显减低,说明病灶内脂肪和水成分呈混合形式存在,5例病灶在反相位信号下降不明显,而脂肪抑制序列信号下降明显,考虑病灶内脂肪含量较高,或纯脂肪成分形式存在,1例病灶反相位和脂肪抑制序列均无信号改变,考虑肿瘤内含极少的脂肪成分,或不含脂肪成分。脂肪含量极少或无脂肪成分的RAML与肾癌鉴别困难时,应与其它MRI表现相结合来诊断,如大部分肾癌在DWI呈高信号,而RAML极少在DWI信号增高。

总之,MRI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可显示RAML病灶内脂质、脂肪成分,结合病变的其它MRI表现,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缩小病变的鉴别诊断范围,及时正确地对病变作出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Szumowshi J,Domld R.Separation of lipid and water MR imagmg agnals by chopper averaging in the rime domain.Radiology[J].1982.165:237—47.

第8篇

【关键词】中成药  化学药  注意事项 

        在我国批准注册的中成药中,有200多种是中药、化学药复方制剂,即含有西药的中成药。此类中西药复方制剂不能简单地按中成药或西药的用法去使用,而这些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一些特殊注意事项在临床的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遵循。因此,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必须重视的一个合理用药问题。本文着重介绍该类中成药的有关组方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1  含化学药组分中成药的组方特点

        1.1抗感冒药的组方特点  在抗感冒药的中成药中绝大部分都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常规治疗感冒的中药为主,配以解热镇痛类、抗过敏类西药。

        1.2补虚药的组方特点  在补虚药的中成药中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为主,配以维生素类西药。

        1.3降压药的组方特点  在降压药的中成药中有少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以平肝潜阳类中药为主,配以降压类西药。

        1.4消化系统用药的组方特点  在消化系统用药的中成药中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健胃消食理气中药为主,配以制酸类西药。

                1.5糖尿病用药的组方特点  在降糖药的中成药中有少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治疗消渴病中药为主,配以降糖类西药,西药组分主要为格列本脲。

        1.6止咳平喘化痰药的组方特点  在止咳平喘化痰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止咳平喘祛痰药为主,配以镇咳平喘祛痰类西药。

        1.7心脑血管药的组方特点  在心脑血管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活血化淤药为主,所配西药主要包括维生素c等。

        1.8五官科用药组方特点  在五官科用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宣肺通窍和辛凉解表类中药为主,配以抗过敏和收缩毛细血管类西药。

        2  含化学药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2.1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2.2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

       2.3使用方法要得当。

        2.4注意老年肝肾功能状况不好的患者。

        2.5注意联合用药。

        2.6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3  含其他西药成分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3.1含西药成分的感冒中成药使用注意  ①含安乃近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在服用含有安乃近成分的中成药时,切不可随意加大剂量,更不能长期使用,年老体弱者用药尤其应慎重,不能再同时加用西药解热。对安乃近、吡唑酮类及阿司林类药物过敏者禁用。②含对已酰氨基酚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长期大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尤其是肾功能低下时,可出现肾绞痛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尿毒症。若与肝药酶诱导剂尤其是巴比妥类并用时,发生肝脏毒性反应的危险增加。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重。服用超量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胃痉挛等症状。③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中成药的注意事项:氯苯那敏也称扑尔敏,常用其马来酸盐,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并与解热镇痛药配伍用于感冒,但有嗜睡、疲劳乏力等不良反应。因此,在服药期间,不得驾驶车船、登高作业或操作危险的机器。

        3.2含有盐酸麻黄碱中成药使用注意  盐酸麻黄碱对于前列腺肥大者可引起排尿困难,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引起震颤、焦虑、失眠、头痛、心悸、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心绞痛患者应禁用含盐酸麻黄碱的中成药。

        3.3含吲哚美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5%~50%,其中约20%的患者常用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溃疡病、哮喘、帕金森病、精神病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14a以下儿童一般不用;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且不宜与阿司匹林、丙磺舒等西药合用。

        3.4含有氢氯噻嗪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氢氯噻嗪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常见为低血钾,同时因其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可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故肝肾疾病、糖尿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所以使用含有氢氯噻嗪的中成药时一方面要注意氢氯噻嗪本身所具有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要避免重复用药,以防止药物自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通过对含化学药组分中成药组方特点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的了解,临床医师、药师及患者就可以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该类中成药。 

参 考 文 献

[1]梅全喜主编.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2.

第9篇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陈旧,学生的学习处在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知识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种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优化与提升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倡导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力推行减负增效的今天,必须实现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体现新课改精神,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改进学习方式和增强学习能力的举措,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技能,提高学习质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学会学习。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优化与提升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且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想法。这种蕴涵探究思想的教学模式不仅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探究教学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优化和提升,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从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和知识,这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客观实在的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其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要能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以主动探索的方式来驱动和维持学习兴趣和动机。

4.主体教育的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当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环境和一切便利的条件,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四、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优化与提升的实践探索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习活动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强扭的瓜不甜”,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接受时,学习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以外部刺激,创设问题情境。

2.变依赖学习为独立学习

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事实上,当今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意识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引导他们逐步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少讲精讲,点到为止,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最终学生能够脱离教师完全独立学习,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3.变统一模式为遵从个性独特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因而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必定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创造空间,彻底抛弃那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搞“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带有梯度性;数学解题鼓励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作业布置必须具有梯度层次性和选择性。

4.变接受结论为体验过程学习

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接受式教学模式,由于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因此,重要的数学知识和结论难以获得。即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获得了知识和结论,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因而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却不会思考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导致“高分低能”。而体验过程式学习强调身体性参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调动所有的身体感官亲自经历,用心去感悟。

5.变回答问题为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