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化学方程的意义

时间:2023-07-02 09:42:55

导语:在化学方程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方程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心理特点;记忆方法

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人类知识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储存在自己的头脑里,在需要的时候,就能把知识重现和再认出来,为高深的学习打基础,为生活的使用作准备。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不应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不能视为就是为了储备,而要进入周转,加以运用,才能巩固,才有效能。”人脑是通过感知、识记来保存信息的,每用一次就能使正确的回忆得到强化,错误的回忆得到纠正,遗忘了的再进行识记,久而久之终生不忘。高中化学是一门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需要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探究能力,更要有大量的记忆累积作为理论依据的综合性学科。说它是靠缜密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理科学科,它又更需要大量的方程式、元素名、实验顺序、各种物质特性的记忆作为计算基础,所以,在培养化学计算思想的时候,更应该注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高效地记忆。训练学生懂得如何学习,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改良以往死记硬背陈旧的学习套路,改变机械性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新课程的理念。高中化学中学习到的知识点有很多,大多数都是细碎的,也是基础的,只有将化学课程中所有的知识点良好地记忆,才能在思考化学问题时做到思路清晰、顺畅,做起题来得心应手。然而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很难将杂乱的知识点记得清楚。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牵扯到很多方面的知识。由于需要牢记的东西过多,使得学生觉得不容易记住,甚至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想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成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化学学科的要求,那么在新课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就不能忽略训练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一、身心健康,增进记忆

在记忆的艰苦劳动中,一定时间的休息好比是记忆的油,会加快储存信息的进程。而疲劳则会减弱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使接受、理解、记忆的能力变得迟钝。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镇静的情绪,也可以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告诉学生,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惶惑,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水平,影响记忆。心胸开朗、愉快乐观,则使人思维活跃。

二、坚定信念,锻炼记忆

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住”这种自信心。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也是如此。意志消沉,懒懒散散,遗传素质再优越,环境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学生的记忆效果与心理状态也有密切的联系。高中化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三、语言用韵,利于记忆

韵律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易上口,易记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凡用韵之处,可增加信息冗长量,利于记忆。如把硫酸的工业制法概括成“三阶段、三方程、三设备、三净化、三原理”就利于记忆。

四、理解融会,增强记忆

理解和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着增加了信息冗长量,就能触类旁通,历久不忘。

五、利用联想,提高记忆

联想可打开人们的记忆闸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的暂时联系,从而引发出对过去事物的回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多种联想,就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六、浓缩知识,择要记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筛沙淘金,提纲挚领,“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这也是排除干扰、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一个重要条件。

七、注意集中,容易记忆

从心理学分析,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大脑细胞兴奋点强烈,对事物的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心理学家实验证明,集中注意力看两遍材料,比不注意去阅读十次的记忆效果好得多。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上课时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课前布置预习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预先思考,以便使学生通过思考,在上课时有意注意教师的讲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高中化学教师还可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或运用多种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八、适当复习,强化记忆

“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有一种错觉,似乎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经常复习。通过反复温习,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曲线规律(即遗忘先快后慢),高中化学教师可教育学生:及时复习,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变换复习方法,使记忆具体化。

九、不断运用,巩固记忆

人脑通过感知、识记保持的信息,再经神经通道联系分析器运用,每用一次就能使正确的回忆得到强化,错误的回忆得到纠正,遗忘了的再进行识记,久而久之终生不忘,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断使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不应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不能视为就是为了储备,而要进入周转,加以运用,才能巩固,才有效能。”

第2篇

一、工艺流程题的特点

工艺流程题,就是用框图形式把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点生产流程显现出来,并用所给信息及相关化学知识设计问题,组成与化工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化工工艺题型,此类试题分为三个部分即已知、流程图和问题;已知多数是给出工艺生产的原料和最终要生产的产品,流程图部分是用框图表示出原料到产物的工艺流程,最后根据生产过程中所给信息及用到的化学知识设计成问题。

此类试题的特点有:一是试题情境真实,工艺流程来自工业生产实际,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多,信息量丰富,不但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试题阅读量大,信息较多,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和对信息的采集、归纳和应用能力。

二、化学工艺流程的类型

化学工艺流程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将工艺流程分为以空气为资源的工艺流程题(如合成氨、制硝酸工业工艺流程题),以水为资源的工艺流程题(如海水制盐,氯碱工业,纯碱工业、海水提溴等),以矿石为资源的工艺流程题(工业制硫酸,冶炼钢铁,电解冶炼制铝和镁等),以化石燃料为资源的工艺流程题(如有机合成等),如果按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程序可分为除杂工艺流程题(如提炼高纯硅),原料转化工艺流程题,电解工艺流程题(如电解精炼铜),有机合成工艺流程题(如合成有机玻璃)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工艺流程题等。

三、化学工艺流程题的解题方法

工艺流程题的常见考点有:(1)常见离子的检验(Cl-、SO42-、CO32-、SO32-、Fe3+、Fe2+等);(2)提纯除杂(过滤、分馏、萃取、酸化、沉淀、转化、氧化等);(3)结晶过程: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4)溶液PH的调节(除Fe3+等);(5)减少污染,绿色化学应用;(6)纯度、转化率、产量的定量计算等。要快速准确地解决这类题,除了需要掌握中学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分析工艺流程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归纳方法如下:

1.工艺流程题的分析过程

工艺流程题是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信息解决工业生产问题的能力,应按下面方法分析:(1)采集信息,得出生产目的;(2)分析图框中的各个步骤①原料②反应步骤③最终产物;(3)不要忽略问题中的信息。

2.工艺流程题的解题方法

(1)确定生产目的、采集有用信息。信息包括已知信息、流程图中渗透的信息、表格信息、问题中的有失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确定生产目的。首先比较分析工艺流程中的第一种原料与最后一种产品,从比较分析中找出原料和产品之间的联系,得出工艺流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基本原理和检验,除杂提纯产品的工艺方法,结合有用的信息,把问题逐个解答;若有多组原料,要合成一种或几种中间产品,再与部分其他原料生产所需的主要产品,这样的工艺流程题应将工艺流程图分成多条生产线,分散分析。

(2)分析框图,了解各步作用。分析流程图中的原料与产品,找出两者的关系,结合问题思考:原料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反应?每一步反应除目标产物外,还有哪些杂质、哪些副产物?如何鉴别目标产物?如何除去杂质?有些化学工艺生产为了充分利用原料,还要考虑“绿色化学”理念。除考虑将原料转化为产品外,同时还要考虑将副产品循环利用。遇到这类题型主要线索是原料转化为产品,同时也要考虑提高原料的利用优选法和再循环问题。

(3)审清题意,规范答题。落笔答题很关键,针对学生简述能力较差、化学用语表述不准确,所以答题时要审清题意,文字表达要准确、严密、科学。如不能把名称写化学式、不能把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方程式要配平、看清是写出实验操作名称还是让写具体操作步骤。

四、例题分析

例题1:(2011山东理综)实验室以含有Ca2+、Mg2+、Cl-、SO42-、Br-等离子的卤水为主要原料制备无水CaCl2和Br2,流程如下:

(1)操作Ⅰ使用的试剂是 ,所用主要仪器的名称是 。

(2)加入溶液W的目的是 。用CaO调节溶液Y的pH,可以除去Mg2+。由表中数据可知,理论上可选择的pH最大范围是 。酸化溶液Z时,使用的试剂为 。

开始沉淀时的pH 沉淀完全时的pH

Mg2+ 9.6 11.0

Ca2+ 12.2 c(OH-)=1.8 mol・L-1

(3)实验室用贝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并收集CO2气体,下列装置中合理的是 。

(4)常温下,H2SO3的电离常数Ka1=1.2×10-2,Ka2=6.3×10-8;H2CO3的电离常数Ka1=4.5×10-7,Ka2=4.7×10-11。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H2SO3酸性强于H2CO3:将SO2和CO2气体分别通入水中至饱和,立即用酸度计测两溶液的pH,若前者的pH小于后者,则H2SO3酸性强于H2CO3。该实验设计不正确,错误在于 。

设计合理实验验证H2SO3酸性强于H2CO3(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

仪器自选。

供选择的试剂:CO2、SO2、Na2CO3、NaHCO3、Na2SO3、NaHSO3、蒸馏水、饱和石灰水、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pH试纸。

答案:(1)四氯化碳,分液漏斗。(2)除去溶液中的SO42- 11.0≤PH

三种参考方案如下:

方案一:将SO2气体依次通过NaHCO3(或Na2CO3)溶液、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品红溶液不褪色,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方案二:将CO2气体依次通过NaHSO3(或Na2SO3)溶液、品红溶液。品红溶液不褪色,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方案三:配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3和NaHSO3溶液,用酸度计(或PH试纸)测两溶液的PH。前者的PH小于后者,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解析:该题为离子的分离提纯类试题。在解题过程侧重联系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如开始通入氯气,为强氧化剂,后面上层液、下层液看出为分液操作。过滤操作,说明加入物质,可以沉淀某种离子,故可以选用合适的试剂。

(1)操作I是萃取,且萃取剂的密度大于水的,所以可为CCl4。

(2)分析要除去的离子(SO42-和Mg2+)即可得到CaCl2。加入溶液W是为了除去SO42-,要保证除尽Mg2+,所以PH≥11.0,而又不能使Ca2+沉淀,所以PH应小于12.2。

(3)收集CO2应用向上排气法,可知a错误,c长颈漏斗端应插入液面以下,故b、d均可。

(4)抓住题设信息,因CO2与SO2气体溶解度不同无法比较;酸性强弱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①用强酸制弱酸原理,SO2与NaHCO3反应制取CO2 ,然后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CO2中的SO2,用品红溶液检验SO2是否除尽,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有CO2生成;或将CO2通过饱和NaHSO3溶液中,用品红溶液检验有无SO2生成。若品红不褪色,则证明H2CO3酸性小于H2SO3。②相应盐水解程度进行比较,取相同浓度的NaHCO3和NaHSO3,然后测其PH即可。

例题2:硫酸锌可作为食品锌强化剂的原料。工业上常用菱锌矿生产硫酸锌,菱锌矿的主要成分是ZnCO3,并含少量的Fe2O3 、FeCO3、MgO、CaO等,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1)将菱锌矿研磨成粉的目的是 。

(2)完成“氧化除铁”步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OH)2+ + =Fe(OH)3+Cl-

(3)针铁矿(Coethite)是以德国诗人歌德(Coethe)名字命名的,组成元素是Fe、O和H,化学式量为89,化学式是 。

(4)根据下表数据,调节“滤液 2”的pH时,理论上可选用的最大区间为 。

Mg(OH)2 Zn(OH)2 MgCO3 CaCO3

开始沉淀的pH 10.4 6.4 - -

沉淀完全的pH 12.4 8.0 - -

开始溶解的pH - 10.5 - -

Ksp 5.6×10-12 - 6.8×10-6 2.8×10-9

(5)工业上从“滤液3”制取MgO过程中,合适的反应物是 (选填序号)。

a.大理石粉 b.石灰乳

c.纯碱溶液 d.烧碱溶液

(6)“滤液4”之后的操作依次为 、 、过滤、洗涤、干燥。

(7)分析图中数据,菱锌矿粉中ZnCO3的质量分数不低于 。

答案:(1)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或增大反应速率或使反应更充分。(2)2Fe(OH)2+1Cl-+1H2O===2Fe(OH)3+1Cl-。(3)FeO(OH)(或其他合理答案)。(4)8.0≤PH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化学平衡原理、水解原理),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等实验操作,以及绿色化学观念和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各种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基本思路为:

(1)从反应速率及反应充分的角度分析。

(2)ClO-作氧化剂被还原生成Cl-,化合价降低2,Fe(OH)2生成Fe(OH)3,化合价升高1,所以Fe(OH)2的计量数为2,最后用O、H配平并检查。

(3)化学式量为89,只能含有一个Fe,余下33为H、O,所以有两个O、一个H,化学为FeO(OH)。

(4)选择的区间应该为Zn(OH)2完全沉淀、Mg(OH)2还没开始沉淀。

(5)因为Mg(OH)2的溶解度远远小于Ca(OH)2,且石灰乳价格便宜,所以石灰乳最好。

(6)制取带结晶水的硫酸锌,应该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等过程。

第3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艺流程题的考点及其呈现形式。(2)掌握工艺流程题的知识落点。(3)掌握工艺流程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储备,分析归纳近年工艺流程题,使学生掌握该题的解题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该题目的讲解激发学生发展潜能,关注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

二、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两个真题、四个活动引领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首先通过2015年的高考真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工艺流程题解题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工艺流程题的命题立意和知识储备特点,为解题做好知识储备。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讲解2015年全国卷理综化学第27题。

【教学过程】

(一)真题分析分析2015年理综卷第27题试题。(1)仿照碱式碳酸盐与酸反应,分析化合价并联系流程图最终产物推导产物;根据反应速率相关知识解答速率题。(2)考查元素化学常识,根据流程图得出结论。(3)考查元素化学常识和分离提纯的方法。(4)考查对流程图的解析。(5)考查物质结构的知识。(6)考查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配平。(二)工艺流程题知识储备1.分析工艺流程题的特点活动二:分析总结特点。(1)呈现形式:流程图、表格、图像。(2)知识落点: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实验。(3)能力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分解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2.分析题目的出题意图流程题只有两个目的:①如何利用某些物质制备另一物质;②如何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某一物质。3.总结题目的考查知识落点(1)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2)元素化合物知识:融入其他过渡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Ti、Cr、Mn、Zn、Ni等。(3)化学反应原理。(三)实战演练活动三:解答2013年全国理综卷第27题;讲解课堂练习题目,分析解题步骤。应用理解知识,有助于达成三维目标。(四)解题方法及技巧活动四:根据高考原题分析工艺流程题考点,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解题方法】

1.明确工艺流程的框架(1)规律:主线主产品、分支副产品、回头为循环。(2)核心考点:物质的分离操作、除杂试剂的选择,以及生产条件的控制。2.掌握解题思路(1)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生产的产品。(2)整体浏览一下流程,基本辨别出预处理、反应、提纯、分离等阶段。(3)分析流程中的每一步骤。①反应物是什么?②发生了什么反应?③得到了哪些产物?对产品有什么影响?

【解题技巧】

(1)简答题。要利用化学原理解答,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平衡移动原理、控制反应条件等,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或增大反应程度,提高产品的产率。(2)绿色化学、原子利用率。(3)前后对比,找变化;回味其中,想反应;各个击破,得分数。(4)调节pH的方法。①为什么要调?往调大还是往调小?②怎么调?(通过改变H+或OH-)③注意:不带入新的杂质。(5)有关Ksp。①利用溶度积常数判断沉淀的生成。②利用溶度常数判断沉淀的转化。③利用溶度积进行计算。

四、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如何培养;化学方程式;记忆能力

记忆实际上是学生在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有许多学生选择理科的原因便是觉得文科课程中要太多的知识内容需要记忆,而理科课程则更加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在任何一门学科当中,记忆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甚至记忆力的好坏能够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学习水平。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同样有许多概念、原理类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尤为重要。但这些知识都不能够依靠死记硬背来获得,而是要用科学的记忆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够在解题过程中活学活用。况且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率要更高。教师需要从日常教学开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传授科学的记忆方法,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与能力。

一、归纳总结,优化记忆

知识的记忆绝不能够毫无章法,许多学生看到哪里记到哪里,对于化学方程式没有形成一套记忆方法。其实,方程式和语文、政治等文科类学科知识一样,能够找出规律进行统一的记忆。方程式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而其中的联系需要学生加强对方程式的内涵理解,对其中自己所发现的共同点进行归纳与联想,锻炼自身的思维灵性,不死板地按照教师所指导的方法进行记忆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联想方式,因而,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方法。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所学化学方程式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示范一些归纳总结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也学会思考如何帮助自己进行记忆。

例如,教材中有一节关于离子反应,有一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可以依照这种规律按照反应的不同,来归纳总结一些方程式让学生进行统一的记忆。再比方说也可以让学生统一记忆所有的燃烧反应方程式、统一记忆所有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等等。或者根据实验操作来进行归纳,比如说都会用到烧杯的反应方程式、都是使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反应方程式等等。还有很多不同的归纳方法,教师在为学生做示范之后,归纳方法就交给学生自己选择即可。

二、运用口诀,灵活记忆

记忆的过程总是枯燥的。教育改革中强调课堂教学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增加记忆练习的趣味性,降低记忆的难度,有效提高记忆的效率,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也可以因为趣味性的口诀而得到活跃,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也不会再那么排斥了。

例如,基本反应类型的口诀是: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边多,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还有电解水的反应口诀: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的口诀:正价左负价右,十字交叉约简定个数,写右下验对错。催化剂:一变二不变。氧化剂和还原剂:得氧还,失氧氧。还有很多口诀,化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三、定期复习,强化记忆

在英语学习的记忆中讲究一个“重复”,同样在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中,为了强化记忆内容,巩固记忆内容,教也应当让学生对于记忆内容进行定期的复习。学生可能很快可以记住一个化学方程式,但未必能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长久地记住,更别说是在解决问题中及时地想起自己所记忆过的方程式。所以,定期的复习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运用多种组合形式,让学生进行阶段性地回顾与复习,培养学生进行有序记忆的好习惯,如此也能够提升记忆的效率。学生在训练中获得的成就感,也能够成为之后学习、记忆的动力。

第5篇

关键词: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思想;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89-01

转化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运用这种思维可将未知的变为已知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或者构建数学模型来解题。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们比较棘手的模块,将这种思想迁移到这里会很有必要。传统的求根通式虽然是万能的,但是往往会增加非常大的计算量,因此教师给学生讲授转化思想尤为重要。

一、数图交融,灵活解题

一元二次方程都对应着相应的抛物线图像。方程的根下既定的区间内,借图来研究端点的正负、顶点的位置和判别式,可将根的条件转化成方程系数的问题,用多个条件来限制,进而准确得到答案。以基本方程ax2+bx+c=0为例,a的正负号代表着图像的开口情况,a大于0即开口向上,反之向下。图像的对称轴为-b/2a,往往题目中会限定x的区间,简单画出图像将会大大减少思考的难度。以上图为例(图略)α、β为区间的两个端点,由于α、β的不同,根的包含情况也不同。下面看一道题目,如果方程(1-m2)x2+2mx-1=0的两个根一个小于0,另一个大于1,试确定m的范围。这是一道求范围的题目,首先联想一元二次方程,公式里面出现了大于号和小于号。有两个解,说明>0,但是如果用公式就出现m4,这是答题者不愿意看到的。再看题目中的条件,(1-m2)的正负不知道,当它大于0时,开口向上,此时x=1时,(1-m2)f(1)

二、开方熟记,类比解题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可以用类比的思想来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公式a+b±2ab=(a±b),配方法需要五个步骤。第一,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第二,式子的两边除二次项的系数,使其变为1,再将常数项传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方程的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开始配方,式子的右边为常数,左边是完全平方式。第五,开方求解,注意常数项的正负。如果可以将式子的左边通过变形成平方的形式,右边是一个大于0的常数,那么就可以用这种方面来解题。这种类型基本有三种形式:1)x2=a(a≥0)、2)(x+m)2=n(n≥0)、3)(mx+n)2=c(m≠0且c≥0)。这些都是开方法来解题的通式,如果能将式子变成这样,那么就能剩下很多时间。比如(x-5)2-36=0,这是变形后的,将它复原成一般式x2-10x-11=0,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二次项和一次项的系数可以变成平方的形式,基本上二次项系数为1的情况都可以用开方的方法来求解。同样,如果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如2x2-10+25=0,可以进行变形(x-5)2=x2,这样就要求一次项和常数项的系数了。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能准确观察出配方的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将二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将这种用有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渗透给他们,从而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因式降次,快速解题

因式分解要求的层面更加高,这些题可以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技巧。因式分解同样用到了降次的思想,以整化归,只要掌握技巧,那么这类题就会变得很简单。一般的因式分解需要四个步骤,首先将等式的右边所有项移到左边,接着将方程的左边化成式子想乘的形式,然后让每个分解出来的因式都为0,最后去解两个式子中的x。因式分解中的提公因式相对简单,如2x2+3x=0,x(2x+3)=0,即x=0或2x+3=0,即得方程的解为0和-2/3。在因式分解中,比较难的是十字相乘法,它也是运用了转化思想,以下图为例。

十字相乘法是借助了十字交叉线来分解,首先是将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系数都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然后将四个数并排排列,使其交叉相乘,再将相乘的数加在一起,看是否得出来的数是一次项的系数。若不是,将排列方法变换或将系数换成另外两个数的乘积,再算;若是,就将分解的式子按横的方式书写,进而求解。比如6x2+16x+15=0,首先将6分解为2和3,将15分解为3和5,2×5+3×3=19,即这种方法的分解是可行的。在书写因式的时候,要将2和3结合,3和5结合,即(2x+3)(3x+5)=0,解得x=-2/3或-5/3。其实,因式分解可以解决所有的式子,一般情况下出题人会优先考查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因此学生要多做题才能生巧。

四、结束语

总之,一元二次方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攻克的难题,如果学生慢慢研习这三种方法,一定可以在数学上有所提高。这种转化的思想影响着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应由教学权威向学习伙伴转化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成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准则。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着、设计者,而且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从而形成了教学上的绝对权威。教师往往习惯根据白己的设计来教学,习惯忽略和冷落学生有创新意识,否定与教材观点不符的见解与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由传统上的教学权威逐步向学生的举习伙伴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通过教学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改变居高临下的地位,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不能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合作、充满个性的创新过程。

二、应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通过探索活动获取新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由善于组织教学向善于引导探究教学转化。为此,教师应及时地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找到完成目标的最好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一种和谐、宽容、热烈、有序的课堂气氛。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转为学生热烈探究新知的过程,形成一个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当教师以组织教学为主时,他的基本做法就是分解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有组织地呈现山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教材的知识,问答课本的问题。而以探究学为主时,他就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使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丰富而且富有个性。

三、应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发展转化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即实施“生本教育”,而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本,只重视知识传授,却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学重点要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转化。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向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获取知识。”教师在发挥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形成一种激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能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育机制,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参与讨论练习的机会,绝不歧视任何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自主自动自觉地参与探究学习,决不搞教师“一言堂”。

四、由依赖教材向科研创新转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向学生照搬课本知识,过多地依赖教材,而缺少自身创造力的发挥。科研创新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但在当前广大教师队伍中,具有科研创新意识的人相对来说还比较少。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单纯凭积累的经验,教参成为唯一的参考书,很少想到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造成教育观念陈旧僵化,教学工作完全被教材和教学大纲束缚,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缺乏科研创新意识,有些教师只能年复一年简单地重复劳动,教学水平很难得到真正地提高。

第7篇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化学位移成像;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是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组织、平滑肌、血管成分以不同比例组成,影像学主要通过显示肿块内脂肪成分来获得诊断。大部分RAML影像学表现典型,诊断不难,但超声和计算机体层成像(CT)检查有时很难确定混合形式存在的脂质成份1。MRI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可显示病变内微量的脂质、脂肪成分,结合病变的其它MRI表现,有助于提高RAML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5月12例CT证实和10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RAML共22例,其中男性为9例,女性为13例;年龄为33—65岁;肿瘤直径为1.0—8.5cm。全部病人行MRI检察,T1WI、T2WI、DWI、脂肪抑制T2WI、同反相位图像等影像资料齐全。

采用西门子Avanto1.5T超导MR扫描机,常规使用横轴位、冠状位扫描。梯度回波化学位移成像序列:快速多层扰相梯度回波,用2次屏气扫描分别获得IP和OP像,每次屏气时间约为15—20s。IP像TE为4.9ms,OP像TE为2.2ms,TR90ms,反转角70度,矩阵256×128,视野35cm×35cm.层厚6.0mm,间距3.0mm.激励次数1;DWI(b=800);脂肪抑制T2WI采用频率选择性脂肪抑制技术。同相位反相位上病灶的信号改变由2位富有MRI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在完全相同的窗宽、窗位上采用目测法判断。

2 结 果

22例病灶均为单侧性,其中右侧7例,左侧15例,病灶直径为1.0—8.5cm。MRI表现为肾实质内类圆形边界清楚的肿块影,信号不均,部分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16例病灶在反相位信号较同相位弥漫性或局限性下降,5例在反相位信号无明显下降,但在脂肪抑制T2WI上,病灶内高信号成分被抑制。1例病灶在反相位和脂肪抑制T2WI无明显信号改变。

3 讨 论

MR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技术是利用人体组织中自由水质子和脂肪质子之间的化学位移效应,选用合适的回波时间在这两种质子磁矢量分别位于同相位和反相位时采集信号,从而获得同相位和反相位图像2。通过观察相对于同相位图像,反相位图像上信号强度的下降程度,来判断病变或组织中是否含有一定量的脂肪成分。体素的MRI信号强度是体素内脂肪和水质子信号的矢量和,同相位成像,脂肪和水质子产生的信号强度相加,在反相位上信号强度相互干扰造成信号明显下降。但只有体素内含有的脂肪和水成分为相当比例时才会在反相位上产生明显信号下降,主要含有水或脂肪的体素信号下降不明显。孙娟3等研究表明,在脂肪含量23%时,信号强度下降的程度随着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本资料中16例病灶在反相位信号明显减低,说明病灶内脂肪和水成分呈混合形式存在,5例病灶在反相位信号下降不明显,而脂肪抑制序列信号下降明显,考虑病灶内脂肪含量较高,或纯脂肪成分形式存在,1例病灶反相位和脂肪抑制序列均无信号改变,考虑肿瘤内含极少的脂肪成分,或不含脂肪成分。脂肪含量极少或无脂肪成分的RAML与肾癌鉴别困难时,应与其它MRI表现相结合来诊断,如大部分肾癌在DWI呈高信号,而RAML极少在DWI信号增高。

总之,MRI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可显示RAML病灶内脂质、脂肪成分,结合病变的其它MRI表现,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缩小病变的鉴别诊断范围,及时正确地对病变作出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Szumowshi J,Domld R.Separation of lipid and water MR imagmg agnals by chopper averaging in the rime domain.Radiology[J].1982.165:237—47.

第8篇

【关键词】中成药  化学药  注意事项 

        在我国批准注册的中成药中,有200多种是中药、化学药复方制剂,即含有西药的中成药。此类中西药复方制剂不能简单地按中成药或西药的用法去使用,而这些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一些特殊注意事项在临床的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遵循。因此,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必须重视的一个合理用药问题。本文着重介绍该类中成药的有关组方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1  含化学药组分中成药的组方特点

        1.1抗感冒药的组方特点  在抗感冒药的中成药中绝大部分都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常规治疗感冒的中药为主,配以解热镇痛类、抗过敏类西药。

        1.2补虚药的组方特点  在补虚药的中成药中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为主,配以维生素类西药。

        1.3降压药的组方特点  在降压药的中成药中有少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以平肝潜阳类中药为主,配以降压类西药。

        1.4消化系统用药的组方特点  在消化系统用药的中成药中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健胃消食理气中药为主,配以制酸类西药。

                1.5糖尿病用药的组方特点  在降糖药的中成药中有少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治疗消渴病中药为主,配以降糖类西药,西药组分主要为格列本脲。

        1.6止咳平喘化痰药的组方特点  在止咳平喘化痰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止咳平喘祛痰药为主,配以镇咳平喘祛痰类西药。

        1.7心脑血管药的组方特点  在心脑血管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活血化淤药为主,所配西药主要包括维生素c等。

        1.8五官科用药组方特点  在五官科用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宣肺通窍和辛凉解表类中药为主,配以抗过敏和收缩毛细血管类西药。

        2  含化学药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2.1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2.2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

       2.3使用方法要得当。

        2.4注意老年肝肾功能状况不好的患者。

        2.5注意联合用药。

        2.6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3  含其他西药成分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3.1含西药成分的感冒中成药使用注意  ①含安乃近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在服用含有安乃近成分的中成药时,切不可随意加大剂量,更不能长期使用,年老体弱者用药尤其应慎重,不能再同时加用西药解热。对安乃近、吡唑酮类及阿司林类药物过敏者禁用。②含对已酰氨基酚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长期大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尤其是肾功能低下时,可出现肾绞痛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尿毒症。若与肝药酶诱导剂尤其是巴比妥类并用时,发生肝脏毒性反应的危险增加。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重。服用超量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胃痉挛等症状。③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中成药的注意事项:氯苯那敏也称扑尔敏,常用其马来酸盐,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并与解热镇痛药配伍用于感冒,但有嗜睡、疲劳乏力等不良反应。因此,在服药期间,不得驾驶车船、登高作业或操作危险的机器。

        3.2含有盐酸麻黄碱中成药使用注意  盐酸麻黄碱对于前列腺肥大者可引起排尿困难,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引起震颤、焦虑、失眠、头痛、心悸、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心绞痛患者应禁用含盐酸麻黄碱的中成药。

        3.3含吲哚美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5%~50%,其中约20%的患者常用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溃疡病、哮喘、帕金森病、精神病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14a以下儿童一般不用;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且不宜与阿司匹林、丙磺舒等西药合用。

        3.4含有氢氯噻嗪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氢氯噻嗪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常见为低血钾,同时因其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可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故肝肾疾病、糖尿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所以使用含有氢氯噻嗪的中成药时一方面要注意氢氯噻嗪本身所具有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要避免重复用药,以防止药物自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通过对含化学药组分中成药组方特点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的了解,临床医师、药师及患者就可以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该类中成药。 

参 考 文 献

[1]梅全喜主编.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2.

第9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备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Q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94-02

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领头学科,也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生物化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庞大,并且许多知识点抽象难理解,因此,该课程成为学生评价出的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门医学基础课,这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新进教师。新进教师的教学经验少,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够好。因此,作为生物化学课程的一名新进教师,想要胜任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必须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这不仅要求做好课件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各方面内容的准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地方医学院校新进教师如何做好生物化学课程的准备工作。

一、树立强烈的教师责任感

医学院校新进教师多数都肩负有较重的科研任务,并且面临着从学生转变为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经历缺乏;尤其是担任医学主干课程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新老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教师责任感,极高的教学积极性和高度的自信心,这是对学生负责任,也是胜任生物化学教学工作的关键。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其理论和技术已经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与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都有密切的相关性,它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新进教师自身认识到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将“上好一门课”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将成为课程教学前备课的动力,也是备好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前提。

二、了解教学对象的专业和课时数

在备课前需要充分的了解教学对象,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准备不同的教学案例及教学重点与难点。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就有临床本科,临床七年制,儿科本科,儿科七年制,康复本科,医学影像技术本科,基础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护理本科,护理专科,麻醉本科,针灸推拿本科,生物信息本科以及成人专科、成人本科等各个专业。这些不同授课对象的基础知识以及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都是有所差异的,并且不同的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时数也有所不同,分别有45学时,72学时和96学时。因此,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总的来说,生物化学课程的前三篇章的内容作为基本授课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和基因信息传递,其他的生物化学L饽谌萑缪液生物化学、细胞信号转导、肝脏生物化学等章节可以根据专业和课时数进行合理安排[1]。

另一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准备不同的实例。比如面对临床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列举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疾病相关的例子。譬如在讲到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时,可以举例镰刀形贫血病是由于人血红蛋白β亚基的第6位酸性氨基酸谷氨酸突变为中性氨基酸缬氨酸,导致原本水溶性的血红蛋白聚集成丝,相互黏着,使红细胞变形成为镰刀状而极易破碎,产生贫血。大量列举知识点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例,强化生物化学课程与专业学习的关联度,将大大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充分利用教学团队资源

新进教师进入地方医学院校,教研室成为课程理论教学的基本单元。在教研室对新进教师开展的培训过程中,积极汲取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授课经验;通过教学团队开展的教学论坛、随堂听课、教案撰写、集体备课、教学互评等环节,丰富个人教学知识背景、提高个人教学技巧、养成自身教学方式和突出个人教学特色。充分利用教学团队的教育教学资源,对新进教师教学个性的养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搜集教学资源并深入掌握教学内容

新进教师仅凭科研阶段掌握的生物化学知识来开展教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生物化学知识有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的掌握与理解。因此,在课程教学前搜集相关教学资源、梳理理论知识体系、整理课堂教学思路成为备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另外,将合理的教学技巧应用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将有助于提交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性。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难点与重点的详细划分,也成为备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新进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学习与整合时,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理解,将知识点与自身知识背景结合,通过列举实例加以引导,力争做到知识点明确、重难点突出、抽象概念形象化,这对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注重教学重点内容的知识点拓展与相关教学内容的回顾,将成为巩固旧知识点、强化新知识点的有效手段。例如,对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叙述生化、动态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三部分,叙述生化主要是介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与医学密切相关酶的化学组成和催化作用;动态生化主要介绍糖、脂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重点是分解代谢;分子生物学则是以中心法则展开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内容[2]。

五、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

目前,多媒体教学成为高校教师授课的重要方式。其中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表现的主要方式。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成为现今高校教师基本的教学能力之一。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简洁清晰、思路明确、知识点准确、重难点突出成为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例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教学环节更为轻松,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例如,糖代谢途径和生物氧化过程等内容,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展示,将使得学习内容更加直观与生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微n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主要是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已广泛的应用于高校教学工作中,且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因此,新教师积极掌握制作微课的技术,探索微课教学的模式,并将其应用至生物化学的重难点的教学过程中,对丰富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知识点具有较好的效果。

总的而言,生物化学虽然知识点繁多抽象、知识体系复杂,但是只要新进教师充分开展课程教学前的备课环节,树立高度的教师的责任感,充分利用教学团队资源,全面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技巧与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方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卜友泉,汪长东,易发平,宋方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J].山西医学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

[3]雷云龙,张莹,张春冬,朱慧芳,李轶,卜友泉.微课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3).

Experiences of Biochemistry Lecture Preparation of New Teachers in Local Medical University

CHEN Quan-mei1,2,LIU Xian-jun1,2,BU You-quan1,2

(1.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Chongqing 400016,China;

2.Molecular Medicine and Cancer Research Center,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