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

时间:2023-07-02 09:42:59

导语:在数控机床市场调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控机床市场调查

第1篇

    一、当前我国机械制造加工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我国己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球性的产业结构重新组合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国都把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及发展高新技术,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强烈。新产品的开发水平提高了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关键工序增加了先进、精密、高效的关键设备,从而进入到高技术开发企业行业研制出如超重型数控龙门铣、高精度五轴数控镗铣床、sx—T大规模集成电路光栅数显仪、大吨位超重水压机等;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船泊制造精度可达5微米,高精度外圆磨达o.25微米、粗糙度达0.08微米,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精度已达到亚微米级和亚纳米级,已形成完整的先进数控机床、新型刀具开发的制造体系。

    二、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的应用

    进入21世纪来,机械制造业迎来的是一个更为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环境。新知识、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和新产品、新工艺的迅速更新加速了市场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市场不断高速变化的21世纪,企业不仅需要有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来不断开拓市场、引导市场的能力。现代制造技术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环境而产生的。它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发展机械、电子、能源、材料、信息及现代管理等技术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管理、服务等生产周期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灵活、清洁”的生产技术模式,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一)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应用,由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所组成的系统科学和方法论与机械制造科学的密切结合,组成了机械制造系统,并形成了现代制造工程学。制造系统就是人、机器以及物料流和信息流的一个组合体。现代制造技术特别强调入的主体作用,强调入、技术和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因此,现代制造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己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制造技术是由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自动控制、检测和信息等学科的有机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现代制造技术的各学科、各专业间不断交叉融合,并不断发展和提高。

    2.产品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一体化。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通常是指制造过程的工艺方法,而现代制造技术则贯穿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的销售、服务、使用维护等全过程,成为“市场调查十产品设计十产品制造十销售服务”的大系统。如并行工程就是为了保证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销售服务一次成功而产生的,已成为面向制造业设计的一个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制造技术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而是利用系统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种科学技术集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已成为一个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科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现代制造技术比传统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制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和合理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新生产方式。如制造资源计划(MRP)、准时生产(HT)、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等。

    5.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追求的是最佳经济效果。现代制造技术追求的目标是以产品生命周期服务为中心,以新产品开发速度快、成本低、质量好、服务佳、灵活性强取胜,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6.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特别强调环境保护。现代制造技术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未来的制造业将是“绿色”制造业。

    (二)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应用分类

    现代制造技术的分类及发展大体上可从5个方面来论述。

    1.制造系统的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线、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FMS)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几个阶段,并向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进一步发展。

    2.精密工程和特种加工方法

    超精密加工和纳米加工三个档次。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方法又称非传统加工方法,它是指一些物理的、化学的加工方法。如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离于束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主要对象是难加工的材料,如金刚石、陶瓷等超硬材料的加工,其加工精度可达分子级加工单位或原于级单位,所以它又常常是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手段*。

    3.快速成形(零件)制造

    零件是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它可由在某个坐标方向上的若干个“面”叠加而成。因此,利用离散/堆积成形概念,可将一个王维空间实体分解为若干个二维实体制造出来,再经堆积而构成三维实体,这就是快速成形(零件)制造的基本原理,其具体制造方法很多,较成熟的商品化方法有叠层实体制造法和立体光刻等。如叠层实体制造,根据各叠层几何信息,用数控激光机在铺上一层箔材上切出本层轮廓,去除非零件部分,再铺上一层箔材,用加热辊辗压,以固化粘接剂,使新铺上的—层箔材牢固地粘接在己成形体上,再切割该层的轮廓,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加工完毕。

    4.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

    零件分类编码是对零件相似性进行识别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GT的基本方法。是用数字来描述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工艺特征,即零件特征的数字化。零件分类是根据零件特征的相似性来进行的,这些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结构特征。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结构功能、毛坯类型等。2)工艺特征。零件的毛坯形状及材料、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机械加工方法、定位夹紧方式、选用机床类型等。3)生产组织与计划特征。加工批量,制造资源状况,工艺过程跨车间、工段、厂际协作等情况。零件的特征用相应的标志表示,这些标志由分类系统中的相应环节来描述。零件各种特征的标识按一定规则排成若干个“列”,每“列”就称为码位,也叫纵向分类环节;在每个列(码位)内又安排若干“行”,每一“行”称为“项”,也叫横向分类环节。零件分类编码系统是实施成组技术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对零件进行分类成组,可以便零件设计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辅助人工或计算机编制工艺过程和进行成组加工车间的平面设计,改进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使工艺设计合理化:促进工装和工艺路线标准化,为计算机辅助制造打下基础,进一步以成组的方式组织生产。

    零件的分类编码反映了零件固有的名称、功能、结构、形状和工艺特征等信息。类码对于每种零件而言不是唯一的,即不同的零件可以拥有相同的或接近的分类码,由此能划分出结构相似或工艺相似的零件组来加工。它的特点是从毛坯到产品多数可在同一种类型的设备上完成,也可仅完成其中某几道工序的加工。如在转塔车床、自动车床加工的中小零件,多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组织形式是最初级的形式,最易实现,但对较复杂的零件,需用多台机床完成时,其效果就不显着。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出现加工中心以来,成组单机加工又重新得到重视。

    5.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一般是指用一台主机将各台数控机床连接起来,配以物料流与信息流的自动控制生产系统。它一方面进行自动化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允许相似零件组中不同零件,经过少量调整实现不同工序的加工。这一组织生产的方式,代表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的基础之一,在成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派生cAPP设计方法,已成为工艺现代化的一种主要方法。另外,成组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哲理,对柔性制造技术和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2篇

1.实习目的:

生产实习是我们机自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获得基本生产的感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同时专业实习又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渠道,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状况、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途径,逐步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培养我们初步担任技术工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体验企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实际知识,对我们学习后面的课程乃至以后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基础。

2.实习内容:

①掌握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及方法

②了解切削刀具方面的知识,熟悉常用刀具的结构、选择、用途等

③了解机床和数控系统的知识,特别是加工中心等典型的数控设备

④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

⑤熟悉、巩固铸造工艺及设备方面的知识

3.实习时间:

①*工程机械厂-------------6月21日整天

②*东风汽车厂-------------6月22日下午

③*钢铁厂-----------------6月23日上午

④*力风塑料成型机厂-------6月23日下午

⑤上汽通用五菱公司-----------6月24日整天

⑥整理,写实习报告-----------6月24日---7月2日

定点实习厂

*东风汽车厂简介

东风柳汽公司是东风汽车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也是东风汽车公司在南方重要的载货汽车和轻型乘用汽车生产基地,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它还是国内第一家生产中型柴油载重汽车的企业,赢得了“柴油东风,柳汽正宗”的美誉。

19*年,东风柳汽创出了“乘龙”品牌并迅速形成市场知名度,奠定了“一门双杰,东风乘龙”的产品格局。

自从19*年成为国内最早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汽车生产企业之后,东风柳汽的事业就上了一个台阶。20*年,东风柳汽公司更是推出面向公务、商务和休闲旅游用车市场的新一代多功能轻型车-东风“风行”商旅车,吹响了进军国内高档轻型乘用车市场的号角。

目前,东风柳汽已形成年产“东风”和“乘龙”商用车60000辆、“风行”乘用车30000辆的生产能力。

*汽车厂六个发展历程

(1)建厂期:上世纪50年代,主要以农用机械为主。

(2)19*年:生产出2.5t载用柳江牌卡车。

(3)19*年:生产出柴油翻斗车,同时加入了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采用东风品牌。

(4)19*年:柳汽生产出新品牌---乘龙(平头车)。

(5)19*年:以75%的股权加入东风集团,成为其子公司,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6)20*年,成立东风集团和雷诺公司

生产基地:主厂、二基地(85年始建,位于柳江县,占地为714亩)、三基地

七大车间:车桥车间、机械车间、工装车间、热处理车间、车架车间、车身车间、总装车间

四大部件:汽车前后桥、举升器油缸、车架、车身

生产线:重车线、大车线、小车线

20*年生产能力:大车60000辆小车30000辆

乘龙精神:自立自强创优创新同心同德为国为民

通过在柳汽公司车桥厂的实习,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机械加工及相关典型零件的生产技术过程。初步了解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生产过程、培养我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及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机械工程专业知识。机械加工工艺方面我们重点了解了左壳–锥齿轮差速器这一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听了有关技术人员对其的具体分析。并记下了该零件的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等工艺文件。具体如下:(对应的工艺过程卡、工艺简图和工序卡见附录)

由于汽车转弯时,左右两边轮子的行程不同,所以转速不同,为防止转弯时出现滑动、滑拖现象,必须使用差速器调节两边轮子的转速。左壳–锥齿轮差速器是用来固定支承轴承,防止微尘和外来颗粒侵入到锥齿轮差速器里面和防止锥齿轮差速器里面的油外泻。零件结构比较简单,在结构上成对称分布。生产纲领约为63000个,属于大批量生产。

毛胚的选择

零件一般是由毛胚加工而成。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毛胚主要有铸件,锻件和冲压件等几个种类。铸件是把熔化的金属液浇注到预先制作的铸型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获得的零件毛胚。在一般机械中,铸件的重量大都占总机重量的50%以上,它是零件毛胚的最主要来源。铸件的突出优点是它可以是各种形状复杂的零件毛胚,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毛胚,此外,铸件成本低廉。其缺点是在其生产过程中,工序多,铸件质量难以控制,铸件机械性能较差,锻件是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用,加热后的金属胚料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的零件毛胚。锻件的结构复杂程度往往不及铸件。但是,锻件具有良好的内部组织,从而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所以用于做承受重载和冲击载荷的重要机器零件和工具的毛胚,冲压件是利用冲床和专用模具,使金属板料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的制体。冲压通常是在常温下进行,冲压件具有重量轻,刚性好,尺寸精度高等优点,在很多情况下冲压件可直接作为零件使用。选择毛胚还应该考虑的原因

(1)零件的力学性能要求相同的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毛胚制造的方法,其力学性能有所不同。铸铁的强度,离心浇注,压力浇注的铸体,金属型浇注的铸体,沙型浇注的铸体依次递减;钢质零件的锻造毛胚,其力学性能高于钢质棒料和铸钢体。

(2)零件的结构形状和外廓尺寸,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宜采用棒料。相差较大时宜采用锻件。形状复杂的毛胚不宜采用金属型铸造。尺寸较大的毛胚,不宜采用摸锻,压铸和精铸。多采用沙型铸造和自由锻造。外型复杂的小零件宜采用精密铸造的方法

(3)生产纲领和批量生产纲领大时宜采用高精度与高生产率的毛胚制造方法,生产纲领小时,宜采用设备投资小的毛胚制造方法

(4)现场生产条件和发展应该经过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

零件的材料为qt450-10,根据零件结构简单和对称分布的特点,零件的生产纲领为大批量生产,

参观实习厂

一.*工程机械厂简介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生产轮式装载机系列产品规模最大、产量最多、质量最好、设备最全的国家机械工业大型骨干企业,是广西首家由国营大型企业改造、发行社会公众股的股份制企业。

公司位于南疆龙城--*市。净资产3.89亿元,员工5900人,生产区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主要名优产品有:引进美

国卡特彼勒公司技术生产的zl60e、zl100b等zl系列轮式装载机、井下装载机和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已形成4000台年生产能力的规模。

该公司计划通过实施总投资约12亿元的技术改造和外引内联、科、工、贸相结合等措施,20*年形成年产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多种工程机械系列产品10000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51.5亿元和利税12亿元。本公司还将积极拓展房地产、商业贸易、服务旅游业及经批准的其它经营业务。

二.入厂前培训

1.数控机床的产生和发展

(1)1952年,在美国,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数控技术的产生、发展得以有充分的条件。其最初用途为军工业的生产。

(2)20世纪6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使得数控机床批量生产得以实现。

(3)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数控机床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数控机床产量第一的国家。

(4)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数控机床产量位居第一.其中尤以日本法拉克公司最为代表,其产量为全世界产量的30%,而德国的西门子产量也占15%。与此同时,在80年代初期我国也引进数控加工技术。

数控机床的分类

(1)经济型数控机床:一般由普通机床改装而成,精度和复杂程度较低,可实现两轴联动,可进行平面加工,价格较便宜。

(2)全能型数控机床: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一般可实现三至五轴联动,且有刀具库,可自动换刀。可进行平面和空间立体加工,价格一般较贵。

2.*工程机械厂数控机床的应用

(1)1*8年,*工程机械厂引进了数控切割机和火焰切割机。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分离机械元件、零件和x、y轴联动的直线、圆弧切割。

(2)1985年,*工程机械厂从上海气焊机厂引进了z80单板机,其主要硬件设施有cpu、ctc、pto、eprom、ram×2。

(3)1988年,*工程机械厂引进了一批价值600万美元的先进设备:

①数控车床

②立式、卧式车床

③数控火焰切割机

④数控折弯机

⑤三坐标测量仪

⑥数控等离子切割步冲机

⑦机器人焊接线(位于结构分厂)

⑧铸制线

⑨双立柱加工中心----其最大加工距离为:x10000mm;y3000mm;z1500mm;w600mm。

3.加工中心简介

加工中心是具有刀库的三轴联动数控镗铣床。其系统组成包括:数控系统cnc、驱动系统、测量及反馈系统i/o控制系统(plc).加工中心分为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五面体加工中心等。

4.装载机发展和发展趋势

(1)世界装载机发展史简介

①20世纪初,美国出现第一台装载机,它是用马车和钢丝绳构成,兼有驱动与装载的功能。

②20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装载机采用液压设备作动力,即先导式液压装置。

③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装载机的变速箱采用液力变矩器,其工作矩为100n.m--425n.m。到60年代时,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装载机采用角接式刚性车架。

④到上世纪70-80年代,产品向细化发展更为突出,装载能力提高到0.2m—16m。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几个公司为:美国caterpillar、瑞典volvo、日本小松公司等。

(2)柳工装载机发展史

①上世纪50年代,柳工从上海糖果机械厂首次引进装载机生产设备。

②到了60年代,天津某研究所与厦门工程机械厂合作开发,仿制成功我国第一台z435型装载机。此项成果由柳工试验、鉴定合格。

③70年代,转载机装载能力有所提高,由z450提高到zl50了。

④一系列g类型产品

(3)现代装载机的发展趋势

①趋向于环保、高效、节能、可靠

②趋于机电一体化

③更具舒适性

④型号多样,有大、中、小等各种型号

⑤更加智能化

⑥有自动监控维护的功能

二.进厂参观

1.变速箱厂

设备:加工中心×2数控车床×17普通车床×24

滚齿机×21磨床×18钻床×8坐标镗床×2

铣床×3仿形车床×3拉床×1插床×1

卧式钻床×5行车×1

车间面积:3456㎡

员工总人数:80(女17名),其中包括8名党员。有大专学历以上8人、高级技师1名、技师1名、高级工程师1名、中级工程师1名。

主要产品:变速箱齿轮和轴类以及zf产品配套件等

生产宗旨:永不接受不合格产品

永不传递不合格产品

永不制造不合格产品

2.结构件厂

主要设备:tcbar立柱移动卧式加工中心

等离子线切割机

剪板机

锻压机床

3.铸造厂

无箱数控制造

从意大利进口

毛坯来源(三个)

4.总装配厂

clg842的总装配流程

一.*钢铁厂简介

广西*钢铁(集团)公司位于水陆交通方便的广西工业重镇*北郊,占地5.6平方公里。现有固定资产总值55亿元,资产净值42亿元,在册职工19043人,是以钢铁生产为主,实行的多元化经营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从19*年起连年位列全国大型企业500强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近几年来,柳钢坚持走科技创新改革兴企之路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技改步伐,先后完成了中板四辊轧机改造,650厂连续棒材轧机改造,转达炉扩容改造等十多项重点工程,并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造。目前,柳钢已拥有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12个主体生产厂和相应的辅助配套设施,可生产中厚板、中小型材

、线材、棒材、薄板、无缝钢管等六大系列数百种规格产品。

进入21世纪,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柳钢正各着更美好的明天大步迈进。公司领导班子提出的“做优做强钢铁主业,拓宽搞活非钢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四项重点工作,正成为全体柳钢人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十五”期间,全公司将投入50多亿元技改资金,建设750m3高炉、100吨转炉、高速线材轧机、15000m3制氧机、120万吨球材生产线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形成以中板、连续棒材和高速线材三大品牌产品为主的系列产品结构,达到年产铁钢、钢材各350万吨的生产规模。在做大做强钢铁主业的同时,柳钢还将进一步发展工程设计、环保、商贸、旅游、房地产开发等非钢产业,拓展多种经营,壮大企业实力。到“十五”期末,,全公司年销售收入奖达到70亿元以上.

1.炼钢厂

购买了1#100吨转炉一个,由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设计,创中国冶金史上设计周期最短,建设速度最快,达产时间最快等记录。其年产量为120万吨/年,每生产一炉钢需要38min,吹炼合格钢水110吨,技术水准已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它采用氮氩自动切换顶底复吹,副原料自动称量下料系统,全自动光谱分析仪,挡渣塞自动投放装置,在线吃氩喂丝等一系列先进的转炉生产工艺,大部分炼钢程序操作点击鼠标即可完成。

炼好一炉钢水后,为不影响下一炉钢水的质量,必须用燃烧进行烧尾工作。

2.中板厂

中板厂是柳钢的主体厂,是国家专用板定点生产厂之一。现有主要设备有:两座双排布料推钢式连续加热炉、一座90年代先进水平的2800四辊可逆式精轧机、一座11辊四重可逆式热矫直机,一套*年从意大利进口德国制造的中厚板精装线。

中板厂工艺流程如下:

*力风塑料成型机厂

*市力风塑料成型机厂是国家机械局定点生产各类塑料机械的专业厂家,主要产品有力风牌塑料注射成型机,塑料中空成型机。工厂位于广西工业重镇——*,坐落在高新产业开发区,离市中心仅两公里。

工厂技术装备先进,拥有大型进口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数显镗床、镗钻床、螺杆铣床和座标镗床等大型、专用与精密生产设备;工厂经营与技术管理微机化,确保产品质量的高、精、优,通过对引进德国巴登费尔得飞雪尔公司和香港殷图公司塑料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多年的艰苦奋斗,产品有原来单一品种发展成现在的三大系列数十种塑机产品和辅机。其中有热塑性注塑机(合模力:900-18000kn,注射量:100g-10000g);热固性注塑机;注吹中空成型机;热媒调湿机等。

产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择优选用部分外国先进标准,并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因此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取得多项国家专利,并多次荣获市级、省级和部级科技进步奖。产品遍及全国各省市,远销亚、美、欧三大洲,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早在19*年,我厂就被国家批准为第一批也是广西塑机行业首家出口扩权企业,是国内塑料机械出口量最大的厂家之一。1996年7月,塑机产品顺利通过中国商检质量认证中心的iso90*质量体系认证,并获注册证书。

主要产品:

①力风塑料注射成型机,从sz-900(vt-130)到sz-6300(vt-4000)共有九个机型。

力风塑料注射成型机以其先进、优质、高效、安全及节能而著称,并具有以下特点:

双缸平衡式注射系统,注射速度快、压力大。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直接驱动螺杆,塑化质量好、效率高。可调式背压,且具有防涎功能。五交点双曲杆斜排列合模装置,启闭模速度快、无冲击。液压驱动调模,换模方便。配有电气液压机械三重或双重保险装置,安全可靠。高灵敏度的低压护模功能。高精度的压力流量双比例油路,精心设计的节省能系统,动作准确,低耗。精密可靠的电控系统。②塑料中空成型机,分为cpj-0.7z和zl1.5x2两种规格

一.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简介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上汽集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合作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其中上汽集团占有股份50.1%,通用中国占有34%,*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占有15.9%。公司位于广西*市西郊,占地面积79万平方米,拥有员工4,000多人。

公司坚持简单化、低成本制造方式,打造最广泛的百姓喜爱的经济型汽车。公司占地面积79000平方米,拥有冲压、车身、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是公司目前主要的生产区域。

作为中国销量第二的微型车生产商,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年生产能力达18万辆。正在扩大中的上汽通用五菱预计到2006年年生产能力达到336,000辆。

公司生产的产品包括商务用车、微型厢式客车、微型双排货车、微型单排货车四大系列共210个品种车型。20*年12月,上汽通用五菱开始生产雪佛兰spark微型轿车,这也是首次在国内生产雪佛兰品牌的轿车。

上汽通用五菱共有400家经销店和400家售后服务网点密集分布在全国的29个省市自治区。20*年上汽通用五菱共销售180,188辆汽车,比去年增长了22.8%。

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在上汽集团、通用汽车公司和*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三方联盟的领导下,充分利用联盟的各方优势资源,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系统,全面推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内外资源集成整合,在采购体系、生产体系、技术开发体系、营销体系、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实施精益化管理,公司的各项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五菱价值链正初步形成,并努力成为在国内领先、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汽车公司!

二、精益生产报告

林杰主讲

精益定义: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最大的生产价值,为顾客提供及时的产品和服务。

目标: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增值活动。

理想:零缺陷、零库存、零浪费。

效果: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所有“松弛点”。

管理核心:岗位管理。

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单件小批生产—大量生产—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形成:

起源美国戴明:均衡发展,控制变差

发展日本丰田英

二、大野耐一

jit(准时制)

tqm(全面质量管理)

理论美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改变世界的机器》

精益生产特征:

·实行拉动式生产

·灵活反应市场需求,实行小批量生产,产品多样化

·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

·充分发挥设备效益

·改进生产组织发挥小组作用

·改善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消除重复的错误,最大限度的降低维修率

·采用看板作业,实行准时制生产

·新产品开发采用精益措施

·改善与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变“买卖关系”为“利益共同关系”

·开展主动销售

·注重市场调查,建立快速反应顾客需求的营销系统

精益生产三种体系:质量网修、同步/精益组织、picos。

客户的热忱促动了汽车的销售,客户的热忱=美好的购买经历+美好的拥有经验。

1.模具车间

模具中心是一个专业生产车间,主要生产汽车大型车身模具,中小型冲压板,焊夹具,冲压件检具,铸锻模。

模具快速开发系统如下:

2.塑料件厂

塑料成型车间:五台大型铸塑机,主要加工车身部件外壳模型。如:仪表板

3.车桥厂

加工:前轴;后桥壳,差速器等。

采用流水线加工运作

后记

为期两周的实习结束了,在这期间我们总共在五个单位进行参观实习,在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让我对原先在课本上许多不很明白的东西在实践观察中有了新的领悟和认识。

在这个科技时代中,高技术产品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也各不相同,但不管何种产品,从原料加工到制成产品都是遵循一定的生产原理,通过一些主要设备及工艺流程来完成的。因此,在专业实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其生产原理,弄清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构造及操作。其次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实习过程见习产品的设计、生产及开发等环节,初步培养我们得知识运用能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了解了当代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生产目的、生产程序及产品供求情况。

2.了解了机械产品生产方法和技术路线的选择,工艺条件的确定以及流程的编制原则。

3.了解了机械产品的质量标准、技术规格、包装和使用要求。

4.在企业员工的指导下,见习生产流程及技术设计环节,锻炼自己观察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

第3篇

通过调研,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市场人才需求有了全面的了解,明确了努力方向,为学校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面就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亦称为机械电子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高度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柔性自动化系统等方面。“机电一体化”这一名词仅仅出现了30年余年,它不仅与数控机床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还展现了产生现代工业机器人的技术组合,并进一步对制造系统的柔性自动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行业现状。根据《2009年中国机电行业深度分析报告》将机电行业分为以下17大类:金属制品业(含20个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含38个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含59个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含34个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含35个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与办公用品制造业(含29个制造业)、农业机械(含16个制造业)、内燃机(含3个制造业)、工程机械(含15个制造业)、仪器仪表(含41个制造业)、石化通用机械(含21个制造业)、重型机械(含12个制造业)、机床工具行业(含13个制造业)、电工电器(含31个制造业)、机械基础件(含14个制造业)、食品和包装机械(含3个制造业)、汽车(含13个制造业)。其中与电气有关的大类有5个。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随着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机床电气制造业、电工电器制造业等重点发展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对工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凸现。

(二)机电一体化行业发展趋势。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要求有精度、动力、快速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近期职场行情看,制造业是人才需求大户,其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重点发展领域人才的需求特点是:高层次研发人才需求呈现旺势;高级技能型工人需求量大,生产岗位需求数量排在第二位,仅此于科技活动岗位,具有一线操作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人才是需求重点。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两个领域都呈现出需求人才趋于年轻化,对复合型、应用型、经验型、高技能操作型和维修型人才需求旺盛,科技活动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需求集中等具体特征。目前,我国现有8000万产业工人,其中高级技工仅占3.5%,技师与高级技师不到1.4%,而世界发达国家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的比例达到30%到40%。据此,预计安装工程高空车两年将新增80万从业人员。由于高空车电路系统日趋复杂,对电气维修人员的要求皆高,这为我校开设安装工程高空车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机会。

(三)机电一体化社会需求预测分析。近几年,长三角经济带高速发展,并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区和制造业基地,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各种成分的经济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其中自动控制产品更是占主导地位。目前,我省高等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有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为此,各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满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培养和输送了许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优秀毕业生,但随着长三角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性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是一个新兴产业技术,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可估量的,新技术的发展势必带来人才的紧缺,作为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基地:学校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一发展机会,壮大我们的学校,与此同时我们更应了解市场,掌握主动权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通过市场调查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都将是一个不衰的专业,但知识将会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新。

1、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技术,是机械与电子技术的结合产物。发展历史不长,多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还没有达到高保和的程度。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和大量的机电一体化设备需要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去操作,出制造,出维修,去管理。人才市场需求量大,近三年机电人才需求量一直和电子技术人才需求量排在首位。

2、我省工业企业的发展更需要这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经济区的建成,促进了我省新型工业的发展,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其中机电一体化产品占有主导地位,如数控加工机床我省每年以万台的速度递增。目前,我省高等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老化,制造业中具有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我省人才市场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成为新宠,同时,也给我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带来了机遇和发展空间。

3、随着毕业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打破地区、行业限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其中许多毕业生要到沿海地区条件好的机电企业谋职,这势必也会加大本地区人才的需求量。加上订单培训更加明确了我们专业发展的方向。从2008--2010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工市场反馈的信息可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在前列,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十分抢手。信息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各领域的渗透,电子技术对机械制造领域的渗透,以及新兴技术的综合应用,使电气技术人才成为急需;大量的更为先进的机电设备投入生产,对操作和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量将更大。随着我国和各地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

(四)机电一体化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近年来,各高校为企业培养了许多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人才。但是在机电设备,尤其是大中型机电一体化设备,我省机电一体化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高职及其以上学历水平的技术人员仅占很小比例,许多厂家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为此,应加强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机电设备电气方面维修人才的培养。加大改革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及时输送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与电气电子技术已变得密不可分,使机电行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效率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冗余人员,另一方面又大量引入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总体上,从业人员数量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呈下降趋势。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电气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是越来越高,对电气技术综合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同时,技术的革新,带来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使电气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呈总体下降趋势,而随着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员工的工资收入呈逐年上升态势。

二、学校开办该专业的发展前景

(一)学校发展概况。我们学是目前市唯一的一所由国家公办的规模较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城区内,集自然之神秀,汇人文之灵杰,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学样占地面积*余亩,总体规划*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余万元。拥有计算机室、现代化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演示室、工程制图、家电维修、财会模拟、绘画、体操等实验室训室*多个,藏书总量*万册.通过近年的努力,力争把学校办成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市高素质实用人才的培训基地。

(二)我校该专业特色。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办学思路,在市场调查和企业反馈的各种信息中找准系本专业在广东经济发展中的位置,调整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在改革和探索中,结合行业特点,形成了以工业电气化与自动控制为主,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辅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其中几个创新项目在其他同类院校和专业体系中独树一格,获得了一致的认可。

(三)开办安装工程高空车专业的优势。我校开设该专业有以下优势:一是我校已有机电、应用电子专业,并具有一定的规模,有较好的电类实习实验设备。拥有电工电子实验室、电控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室。二是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目前机电工程系现有教职工*余人,全部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其中副教授*人,高级讲师*人,高级工程师*人,高级实验师*人,讲师*人,“双师型”教师达70%以上。三是我校学生数较多,招生与就业情况良好,通过努力,在安装工程高空车专业可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四是安装工程高空车专业发展前景。本专业将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实验实训建设步伐,利用3-5年时间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学校重点专业。五是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具有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特点,可以面向各行各业。

第4篇

摘要:职业院校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设置专业;根据专业岗位的需要设置课程;不断加大对教学和实训设施的投入;坚持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使学生与企业实行“零距离”的对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之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特色 ;培养 ;动手能力

随着国家工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岗位正在逐渐被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岗位所替代。因此,就业的压力日益突出,两极分化的现象日渐明显。即,一边是无一技之长的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另一边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十分紧缺。作为以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职业院校就应运而生。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高职在校学生已占全国高校在校学生的一半以上,“一技成,天下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根据对28个省、区、市337所高职高专学校27.1万名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的有关数据统计,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3.34%,远远高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就业水平。

如何真正实现职业院校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专业设置切忌贪大求全

随着生源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职业院校之间的生源争夺战几近白热化的程度,一些学院为了广招生源,扩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面,不顾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味的贪大求全,把凡是能罗列到的时髦、热门专业统统写进招生简章,这样一来,不管你想学什么专业,我这里都有。一个弹丸之地的职业学校,俨然成了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根本不去考虑自身到底具不具备开设这些专业的师资和条件。

许多职业学校之所以热衷于开设大量的文科类专业,是因为这类专业除了书本之外,要求的硬件设施投入相对于工科类专业要少得多。这些学校囿于财力,就只有在少花钱的专业上作文章,何况职业院校大多实行的是2+1的教学模式,这相对于同类普通院校的学生在时间上又少去了一年,于是理论上的能力差距拉得就更大了。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理论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为方向,只有让这些本身就缺乏文化基础的学生,去学得一技之长才是职业院校设置专业的参照,所以说,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师资、设备等优势来设置专业。

二、课程设置应该切合实际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和市场调查,要围绕本专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去设置课程,使学习者在未来的工作上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课程的开设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必须符合专业的实际和发展需要,来不得半点的随意性。学生不是试用品,人才的培养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出不得“次品”,更不能“报废”,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其自身的规律。

三、设施设备必须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实训设施是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获得与未来企业“零距离”的接触,就必须加大对教学、实训设施的投入,这也是职业院校创办的基本条件。

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实践课占有很大的比重,要实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目的,就必须要有与之相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在机械冷加工行业中,车铣铆钳如同柴米油盐对人们生存一样的重要。比如,数控专业已经成为国家紧缺专业,在专业学习中必需的实践环节离不开现代化的数控机床。在车削加工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机械加工、制造,乃至社会生产多个领域的今天,从事车削加工工作的车工便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要熟练掌握机床性能的操作能力;灵活掌握加工件加工程度的控制能力;较强的运用机床性能的能力。就必须要拥有让学生实践训练的车床等教学设备。

现在的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实训设施,有的还建起了实训中心,但在满足学生实践学习需要上还是不够的,有个别的职业院校仍然还在黑板上开机器,学机加工的学生没有见过车床,这样的学生其实践知识从何而来?一位在某职业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电子专业学生,顺利通过了沿海某电子企业的理论应聘关,可在实践动手能力的面试时竟傻了眼,摆在面前的电子设备别说动手操作,就连见都没有见过,其结果可想而知。

四、校企合作不能流于口号

如今大多的职业院校的招生简章上都赫然写着:“就读即就业,本校与某某等多少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毕业后即可进入该厂工作”等等,事实果真如此吗?据笔者了解,多有不实之词,他们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宣传上,用于招生的需要上。企业都讲求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合作必须是“双赢”。一些职业院校自身缺乏必要的实训设施设备,学生在校得不到应有的实习实训,毫无动手能力,企业接受这样的学生,只会浪费原材料和影响工效,哪个企业会与这类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呢?这类学校的毕业生只有采取收取学生毕业推荐费,请中介机构将学生转让出去的形式来实现就业,其结果是学生被人任意安置,根本无法实现专业对口。

《国院务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一些有远见的职业院校都纷纷建起了自己的实习工厂,对外承接生产、加工业务,学生按件计酬。这种前校后厂式的教学格局,既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又解决了学生的部分生活费用,还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十分可取的发展方向。

当然,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目前还是走校企合作的办学这路,与固定的厂家签订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学生在两年的理论学习结束后,便去这些企业顶岗实习,享受劳动报酬,毕业后多被留在这些企业工作,真正实现了就业的零风险。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要彰显学生动手能力强的这一特色,使毕业生在社会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自身的建设中得以加强和完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利益为最大利益,才能得以健康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1.机械工程教育的现状

高职高专的机械工程教育是介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工程教育之间的一种职业教育,这种层面上的教育无论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都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与本科教育相比,其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而理论研究水平相对次之。因此,高职高专的机械工程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应用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1.1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

在读高职学生的工程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及工程实践两大部分。多年来,工程实践一直是我国工程教育的弱项,目前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尤其是高职工程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如何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教育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高职工程教育的特点,目前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往往是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这主要是反映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上。如,学生学完《金属切削原理和刀具》课程,不理解刀具各个角度的含义,也不会磨刀;学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不会计算(或设置)刨床的刨削横向进给量;学完《机械制图》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看不懂模具加工图等等。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就业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满足生产一线要求。

1.2教学模式问题

现有的高职教育,其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简单套用传统的科学教育,即传授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方法的教育,认为只要通过科学教育,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他们今后就能适应包括工程实践在内的任何工作。事实上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领域,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的是公认统一的标准,运用的是纵向的逻辑思维,追求的是确定的解答;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未知世界。而工程教育是既要理论指导更着重实际应用,既需要演绎分析更要求综合归纳,既需要收敛思维用来求证也要有发散思维用来创新,而且工程问题往往要求在一堆混沌事物中求得相对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为了改造世界去创造。因此,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高职机械工程教育应该找正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1.3教学方法问题

在工程中面对的是大量的数据和各种性能指标。在这种环境中许多性能指标无法用方程来表示,相当部分是经验值,而且问题通常存在多个可行的解,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在若干个解中选出最佳方案。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事先设计一些有正确答案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或者考试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只需套用相应的求解模式与作业(或试题)进行匹配,并找到唯一的“谜底”即可。显然,这与工程实践所要求的广阔知识背景和在多解迷宫中辨别方向、找出最佳路径的要求相去甚远。那么,为什么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采用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的习题和试题呢?其主要原因是:

(1)多解题的工程问题评分困难,多解题的有些答案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

(2)这种教育方法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时间和精力都提出了更高的、甚至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达到的要求。

2.变革机械工程教育的思考

2.1变革工程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方法

机械工程教育不能走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应该独树一帜。因此,首先要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维定势和模式的影响,突破“科学教育”和“学科中心”的束缚。其次,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围绕培养目标,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与评估制度。再次,工程教育要突破现有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应用知识的方法;从唯一解走向多元解,从知识传授走向知识应用,从重视发现走向崇尚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想象,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诸多方案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指导学生比较方案,从中选出最佳答案;并对学生的解答给予充分肯定。

2.2转变办学模式

转变办学模式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前提和保证,是工程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利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查,加强市场预测,要有前瞻性,采用“订单式”培养。企业的“订单”不仅仅是一份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而是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订单培养计划。其次,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推行“双证”制度。在毕业时,学生不仅要获得毕业证书,而且还要取得相关技能鉴定证书或是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各行各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及评价的重要依据。产学结合是转变办学模式的很好尝试。产学结合是指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双方优势共享,是培养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益途径。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向职业教育学校提出教育培训要求。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就是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就在企业培训中心、甚至直接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开设企业急需的专业,先后建立了数控技术、模具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和信息家电等实训基地。特聘一批国内著名教授和企业高级管理者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交流企业用人信息,提出专业设置乃至有关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为学校提供有关专业实训设备及其就业渠道,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大缩短毕业生就业上岗的过程,为学校节省实训设备的投资。近十年来,信息控制与制造系在产学结合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为高职工科教育取得宝贵的成功经验。产学合作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职业教育,拓宽了办学渠道,节约了教育经费,保证了学以致用。

2.3建立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教学体系

2.3.1建立适应一线生产要求的实训体系和内容建立适应一线生产要求的实训体系是高职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毕业后的上岗适应能力。我校的工程实训体系有四个支柱、二个层次组成;实训内容包含制造实践和技能鉴定两个方面。四个支柱分别为机电一体的技术、专业产品的设计、社会需求的导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四个支柱贯穿于训练体系的二个层次。二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层次(一、二年级),实训内容主要是金工及电工电子等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及专业基本技能基础训练;综合层次(二、三年级),实训内容是设计和制造。如:模具专业的学生要参加模具课程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实作以及数控机床操作训练等等。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思路,把专业实习提前,在第一学期就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基础训练,由易到难,贯穿每个学期,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电工、钳工技能鉴定,AutoCAD、Pro/E、CAXA、高级绘图员等技能考证。学生毕业时基本具备岗位职业资格。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5%以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要求为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规范操作,仔细观察,不断总结、举一反三”,在训练中直接取得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充实和加深理解书本知识。

2.3.2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工程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育,是既有理论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所教内容尽量把课堂移到实验室(或实训中心)上,结合实际授课,使学生一目了然。如:讲授《机械加工基础》、《数控编程及操作》等课程,均可将部分内容放在实验室讲授,边讲边操作、示范,便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现场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很受学生欢迎,效果好。另外,采用“实例”教学法,以生产中的实际例子进行专业教学,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零距离。如:要求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企业的生产图纸,利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从看图、备料到编程及加工,最后检测产品是否合格。整个过程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这种训练体系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2.4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2.4.1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广博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坚强依托和后盾,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趋明显,要求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对知识的掌握不能限于一个领域或某一学科。对本领域其它学科甚至其它领域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能用来指导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丰富的智慧和较强的预见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服务水平,就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2.4.2具有创新素质和较强的科研开发水平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创新决定着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前途。加入WTO后,高职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新的教育理念。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应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点。教师要更新观念,因材施教,发挥个性,注重创新,提倡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完成“发展科学”这一任务的能力和水平。高职院校要开展科研活动,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并能在实践中有效地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创造出一批批科研成果。

第6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尹晓伟(1976-),女,吉林公主岭人,沈阳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副教授;张陈(1963-),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机械学院院长,教授。(辽宁 沈阳 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1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34-03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等学校,它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产物,它不同于研究性大学、职业技师院校的大学类型,肩负着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数以千计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现场、面向实际、重在培养具有高深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将从事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的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解决工程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逐渐成长为工业工程现场或企业一线的骨干力量。[1]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

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2,3]2006年初,汕头大学工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个CDIO国际合作组织成员。2008年12月以来,在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倡议和课题组的框架下组成了由39所院校参加的CDIO工程教育试点工作组,分机械、土木、电气和化工四大类试点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几年来,第一批、第二批试点高校在推进CDIO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成效。

我国许多高校吸收欧美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结合一般工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以“CDIO为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开展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结合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不但有利于丰富CDIO的理论研究,更有利于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同时,对其他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与推广意义。

沈阳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和探索,试图找出一条适合我院发展的道路。几年来,笔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落后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从根本上制约了我院教育改革的深入。2011年机械系成立“CDIO”研究室,正式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我院,通过学习研讨,重新思考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模式与路径,参照汕头大学和一些试点高校的改革方案,对我院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做了改革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4]

一、创建以项目为依托的课程体系

按照CDIO的培养模式,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提出了以一级、二级、三级设计项目为依托的课程体系。通过以项目为纽带的设计,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训练系统融合,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系统结合起来,将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图1是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计划鱼骨图。[5]

整个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围绕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展开,组织学生参与数个特定机械设计与制造项目课程安排,如减速箱测绘、缝纫机拆装、机械装备设计、齿轮制造、产品创新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综合项目等。将CDIO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一级项目为包含机械专业主干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通过几门主干课程的系统融合,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总体思路,加强学生对专业主旨的把握;二级为包含一组相关课程(课程群)、能力要求的项目,课程门数不限,关键是通过课程群使学生对某一专门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理论上的理解和实际的操作;三级为单门课程内为增强学生对某门课程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而设的项目,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项目设计,使学生对该门课程达到真正掌握并能够将知识应用与实践。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计了四个一级设计项目,六个二级设计项目,每门课程一个或几个三级设计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项目的构思和设计

1.一级项目的构思和设计

一级项目是专业知识的汇总,贯穿专业主干课程全部知识,从产品构思、设计、制造到使用、维修、保养、报废的系统知识,使学生有机会把所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要掌握知识的运用。“专业导论”课程作为大学课程中的第一个一级项目,以减速器为例介绍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从产品的市场调查、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机构设计,到产品试制和测试、调试等。以减速器为例,分析产品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设计到的相关知识,进而向学生介绍为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而开设的相关课程,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并进一步向学生介绍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专业的招生、就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内容见图2所示。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是学生在进行本科课程学习之前,就能够对本专业的知识获取与课程设置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大学四年的学习有个整体的规划和认识,为学生设计一个学习愿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级项目“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综合项目”采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从一级减速器设计、二级减速器设计、工程承力结构设计、钻床设计、C6140车床机械、电气的设计、总装、调试和故障诊断、模具设计与制造、设计和数控机床改造、数控机床设计等,从简入繁,将所学的专业知识逐渐应用到更复杂的一级项目设计中,从而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做了最有效的连接,实现了从基于知识的教学向基于项目的教学转变。

2.二级项目的构思和设计

二级项目是基于课程群的综合性设计项目,它把原来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有机的、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材料力学课程,四大变形的讲解原来只限于理论讲解和解题思路,没有与实际相关的实例和范例,导致学生在学完力学课程后不知道如何使用力学知识。进行二级项目设计后,笔者将力学课程与后续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联系起来,用后续课程中的应用范例,如减速器系统中的高速轴的变形分析来讲解力学中的弯曲变形,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如图3、4、5所示分别为产品创新设计课程群、模具设计制造课程群、减速器设计课程群。其中产品创新设计课程群将大学生创新大赛产品设计与3D工程制图、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课程联系起来,建立理论联系实践和具有创新特色的课程群改革方案。

3.项目驱动法应用于三级项目

“项目驱动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包括知识讲授、实践教学、演示、评价等完整的过程,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结,发展完整的职业能力。[6]

三级项目以单门课程为基础,如专业必修课“模具设计与制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法,在为学生提供模具基础知识基础上,根据该门课程教学需要设立了一门贯穿课程的实践项目,项目设计内容丰富、完整、全面,从设计、工艺到制造,给同学提供了充分的实践锻炼的平台,要求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一副典型零件冲压模具的设计,难度适度,旨在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模具基本设计方法,改变过去单纯的理论课程讲授,学生缺少动手环节,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和灵活的现象。

又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也采用了项目驱动法,用主轴箱设计项目来驱动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都有了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三、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培养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级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在高教生态中找到发展空间。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和我院“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CDIO工程教育的优势,认真研究具有特色的CDIO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标准,能够尽快提高我院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工程应用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培养工程教育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6):50-51.

[2]陈冬松,孙阳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工科院校人才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12).

[3]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4]尹晓伟.谢刚.张陈.基于模具课程的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2,8(1):100-102.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集团 办学模式 管理运行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Building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Group

WU Yiqin

(Ningxia Polytechnic,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Ningxia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 to be further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cultivate brand features, improving quality. In this pape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Regional conditions of analysis,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Group model build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management group to run, etc.,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group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group; school system;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宁夏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8所。近年来,政府财政扶植力度明显加大,8所高职院校全部迁校重建,其中5所搬迁到银川市西夏区,毗邻而建,形成了宁夏职业教育基地。如何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更好的发挥集团优势,形成职业教育的大品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使各校着力建设自己的优势特色专业,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走教育集团化之路是个明智的选择。

1 区域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条件分析

1.1 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宁夏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自2002年集中合校办学以来,各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内外环境都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在校学生2.2万,专业覆盖了《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出的19个大类中的15个大类,共开设有42个专业科类、108种专业,涉及电子、数控机床、烹饪、建筑、机械、物流、商贸等各个行业和领域。

近年来,8所高职院校全部迁校重建,其中5所搬迁到银川市西夏区,毗邻而建。建成了总投资高达21亿元的宁夏职业教育基地。其中自治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投资6.6亿元。该工程包括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现代服务实训中心、装备制造实训中心、电子信息实训中心、能源化工实训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园六大部分,可为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内的职业院校和全区各市、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提供公共实训服务。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投资6亿元,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投资2.9亿元,银川职教中心投资5.5亿元。基地的建成为集团化办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1.2 高职教育面临发展的良好机遇

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已明确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方案指出,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农业方面重点发展节水农业、绿色农业、设施高效农业。能源开发不仅采煤、煤电、煤化工,而且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转化。旅游方面人文资源优势――回族文化优势仍处于有待充分发挥的原始、初级状态。将宁夏沿黄城市带打造成为我国面向穆斯林世界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平台,作为我区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突破口,构筑全国向西开放的创新阵地和独具特色的内陆经济开放区,不仅对宁夏,而且对全国,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并产生深远影响。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批高端人才,也需要更大量的掌握各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高技能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决定着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成败,高职院校可以为沿黄经济区建设提供大量高技能人才,宁夏高职教育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1.3 高职院校求新求变的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在全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宁夏高职教育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已通过“国家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被批准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还牵头建设全国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标志着我区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改革在一些方面已步入全国前列。同时,与其他省市一样,各院校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尽管高职学院只有8所,但由于人口基数少,随着人口生育高峰期的过去,生源数量明显下降。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培育品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各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积极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中寻求发展,求新求变的理念深入人心。

2 区域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构建

尽管各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突破,但诸如专业布局不合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仍然存在。如宁夏职业教育基地中各校发展定位不明确,各校封闭办学,固守自己的资源。在专业设置上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率不高的现象,仅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和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重复设置的专业就有:生物技术及应用、化工设备维修、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十余个,本来就紧缺的师资、实训资源分散在不同学校,难以集中管理使用,特别是一些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教师更是高薪难求,宁职热动、能源化工等专业教师招聘一再降低条件,无法招到合适人员,资源的分散也造成各校办学也缺乏品牌特色。在宁夏这样一个小省,有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对发展职业教育尤为重要。

整体来看,宁夏高职院校存在投资主体单一、条块分割、投入严重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规模过小、实力较弱、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大胆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宁夏职业教育基地中的高职院校为基础,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作,无疑将有利于形成区别于其它地方的职教特色,有利于国家、自治区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创建和精品专业、品牌专业的打造,有利于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对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因此,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发挥职教基地高职教育资源的比较优势,创新机制,形成品牌,为沿黄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撑。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存在诸多好处,但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成员单位较多,如何构建教育集团、发挥好各成员单位的最大潜力和优势,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目前教育集团成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资产联结型;二是契约联结型。由于成员的隶属关系不同,组建资产连接型教育集团的难度教大;特别是在宁夏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方式和人们的观念影响,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契约型的连接由于各成员单位之间是一种松散的结合,不能有效整合职教集团各个成员单位的资源,无法有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根据宁夏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的实际,笔者认为,宁夏职业教育发展应该分层次推进。现阶段可采取资产、契约混合型集团建构模式,即依托现已建成的大型实训基地,吸引周边院校、企业以设备参股,构建以股份制运营的实训基地。实现人、财、物的双向流动与合作。企业向学校捐赠资金、实训设备、技术手段,提供职业情境、实践场所,提供行业企业专家、技师,向学校发用人订单等;学校向企业提供培训场地、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智力和技术咨询及培训服务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契约连接其他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组建高职教育集团,规范学校、企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实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3 区域高职教育集团的管理运行

区域高职教育集团在体制和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整体作为一所学校来经营,成立高职园区管理委员会(董事会)。指把有限的高职教育资源集合起来,以营运集团化为基本模式,教育教学各要素的全程参与,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师队伍为关键,以实训基地为保障,在不改变各高等职业院校隶属关系、专业类别、基本职能、服务对象的前提下,进行资源重组,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效应。

(1)市场调查,整体规划专业布局,培育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一批新专业,逐步淘汰一批老专业。要进一步整合高职教育资源、适度压缩已相对饱和的基础理论型专业及人文类的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加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工科类专业。重点增设服务业专业,以满足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入专业淘汰机制,对于就业连续三年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的专业,应减少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对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应予以撤销。

(2)统一调配师资,优质师资共享。优质师资共享是实现高职院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集聚效应,提高办学社会效益的有益尝试。师资共享不仅可以缓解高职院校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还能促进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加快师资培训,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条件成熟时,可统一调配师资,教师竞争上岗,优劳优酬。

(3)实训中心实行股份制改造,实验资源共享。本着合作共赢的目的,集团内部各个院校、企业以现有的试验仪器设备、人员参股,建立股份制的实训中心,弥补实训设备投入不足的现状。同时,结合行业生产特点和产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增强实训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训技能培养质量,实现校企间零距离对接;对外可承担社会培训任务,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优质课程。建立就业信息收集评价反馈机制,构建符合实际的人培模式动态调整机制,统一课程评价标准。精品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资源共享,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在网上教学资源免费开放,快速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省情况不同,缺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管理,创新职业教育集团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探索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股份制改革,把职业教育集团真正办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还需要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本文受到“宁夏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梁幸平.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再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7.

第8篇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 中国国情 状况

自动化技术是上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完全新型的生产技术, 它一出现就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而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它必将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物质文明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是发展极为迅速和影响极大的科学技术之一。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每一次巨大的变革,都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进步,更大挑战。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生产的整个过程实现了连续自动化,随之带来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涵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同时它的实践应用性也很强,它是一个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过程。在我国要考虑我国的实际和企业基本状况,统筹安排,着力发展成本低廉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械自动化发展之路。

一、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

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也象其他事物的出现一样,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上世纪20年代机械自动化技术首先在机械制造冷加工行业中开始发展应用,而后得到迅速发展应用于各行各业。纵观我国机械行业自动化技术的状况,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成熟,和发达国家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状况相比,我国机械自动化程度还很落后,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机械设计方面落后

我们国家的机械设计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用图纸设计阶段,工程技术人员设计速度慢、效率低、准确度差;而国外发达国家已经采用计算机辅助绘图的(CAD)技术,采用新的设计方法,一些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设计和生产。显而易见设计速度快、效率高、精确度高。

2.机械制造方面工艺陈旧

中国制造业技术落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目前来看,制造技术大部分来源于国外,缺乏自主开发的研究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柔性自动化等技术在工业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并正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努力,而中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初级阶段。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纳米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很少采用,甚至还在开发之中。机械制造方面工艺陈旧落后的根源是机械设计,因此搞好机械设计的自动化是提高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关键。

3.管理机制跟不上时展

工业发达国家在企业管理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计算机管理等,例如日本是在企业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最早的国家,从产品的开发、市场调查研究、产品设计、制造到最后出厂后用户的反愦信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控制产品质量。与之相比差距很大,我们国家一些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经验管理。像国外的准时生产(JIT)、精益生产(LP) 、敏捷制造(AM)、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在国内的一些企业中甚至都没听说过。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没有形成一批代表行业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核心企业,也没有形成一大批产品有中国特色并按照经济规模组织生产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厂。

二、今后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1.顺应国情,量力而行

在机械自动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内有很多企业出现盲目上马,甚至一哄而上的情形。我就听说过有的企业为了上世界上可以说是最先进的自动生产线,不惜贷巨资购买,而买回来后又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操作这种机械,从而使机械闲置,造成了一种浪费。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平大多数还处于自动化的操作阶段。我国也不例外,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努力循序渐进,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努力。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财力、生产力水平、国民素质等,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两千多万。而机械自动化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劳动力的过剩和分工的转移就是一个现实问题。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企业还比较落后,手工劳动占有相当的比重,我国没有能独立开发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而且机械制造企业中自动化水平低、装备少,同世界先进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决不是追求高级自动化、追求自动化热的时候。而是应该沉下心来,发展工艺成熟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生产技术问题上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以经济适用为前提。我国消化吸收国外柔性制造系统(Pseudo―FMS),是要在确保必要的生产柔性的前提下,优化人机界面,不过分追求自动化,尽可能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充分发展计算机管理的效益。系统中既有先进的自动化装备也有普通设备,某些环节甚至允许人工操作。这才是一个典型的结合国情、实施适用先进方针的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

2.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方向

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注重实用,即从对国民经济产生实际效益上分析。制造技术的先进性应该体现的实践的应用中。近年来国外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小麦收割机是大型的集收割、脱粒、烘干、装袋于一体自动化机械,而且整车密封性、舒适性很好,给司乘人员一个全新的感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希望能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的整体水平,使农业机械向着高速、大功率和舒适的方向发展。同时,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对老年康复辅具用品技术含量要求越来越高,实用方便,乘坐舒适,符合人体工程学等方面需要向高尖端发展。

第9篇

一、**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市场需求大,资本技术密集,综合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实力。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和沿海临港的区位优势,着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我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71万家,从业人员269.8万人,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6.8%和36.9%;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745.5亿元,出货值3372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3.5%和44.2%。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507亿元,占全国同行业利润总额的10.4%,同比增长27.5%,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限额以上完成投资1018.38亿元,占整个制造业限额以上投资的38%,比上年同期增长22%,增幅比限额以上制造业高5个百分点。为加快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产业特点和优势

1.装备制造业呈加快发展趋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十五”期间,我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和32%,分别高于同期全部工业增长率3.2和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从28%提高到32%,提高了4个百分点。2006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出货值分别增长28.9%和38.2%,对工业生产和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8%和58.4%,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一大批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竞争中迅速壮大,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入选2006年中国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万向集团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钱江集团有限公司入选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30名。从发展趋势看,装备制造业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方向和支撑产业。

2.装备制造业行业特色明显,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据统计,在装备制造业173个小行业中,我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在10%以上的有68个行业,在20%以上的有27个行业,超过30%的有14个行业。一批产品如泵、阀、风机、轴承、环保设备、仪器仪表制造的产量比重居全国第一;纺织服装皮鞋专用设备、塑料工业专用设备的产量比重居全国第二;汽车仪器仪表、电线电缆、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冷冻设备的产量比重居全国第三位。一批成套装备产品如杭氧集团的空分设备、杭汽轮集团的工业汽轮机、诸暨菲达集团的电除尘设备、杭锅厂的余热锅炉、宁波海天集团的塑料加工设备、杭州机床集团的平面磨床、飞跃集团的服装缝制设备、**中控科技集团的集散控制系统等产品在国内外处领先水平,进入了国家重点装备配套,成为我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优势行业和产品。

3.装备制造业呈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块状经济”

“十五”以来,我省因势利导,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块状经济”在整合中进一步提升。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区块已达到了15个,一批产业集群如温州的高低压电器、阀门,杭州、台州的汽车零部件,绍兴的纺织机械,宁波、舟山的塑料机械、船舶制造,台州的工业缝纫机,已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特色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加强既竞争又合作的企业联系;构建专业化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这些“块状经济”正加快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众多以产品品种为导向的区域性产业集聚,在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中,表现出技术、品牌、标准、市场销售、服务等新的集聚优势。这种集群经济既是地域性产业的代表,又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区域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附加值不高,重大装备少

国务院明确提出构建由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组合而成的装备制造业新格局。**装备制造业以一般机械装备为主,产品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般产品多,专特产品少。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产品多,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少。单机、零配件产品多,重大、成套产品少。据统计,我省单机或成套设备制造约占25.5%;零部件制造约占28.5%;机电基础件制造约占46%。特色优势行业,只有小部分属设备制造,成套设备制造甚少,多数是轻型的机电基础件、器具和配件。产品以中低档次为主,总体质量、性能不高,加工精度、可靠性和自动化、成套化方面的问题明显。一些规模较大的产业,如汽车零部件制造发展迅速,但多数产品没有进入大型汽车制造商的配套产业链,而是作为修理备件和供给小型组装车厂商。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型人才较为缺乏

**装备制造业,在工艺技术、基础材料、产业组织、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各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根本的是技术瓶颈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始终没有摆脱技术引进型的模仿创新模式,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较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比重是1:0.2,与工业化中期日本、韩国1:5至1:8相比差距很大。从研究开发投入来看: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3%以上,高技术产业超过10%。从技术人员情况来看:目前,大专院校培养的方向虽然已经向实用技术型人才这方面转变,但由于师资和条件所限,还是跟不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开发、产能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其次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需要技术研发人员和攻关团队不断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人才短缺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影响到产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3.制造技术水平低,服务能力和成套能力有待提高

在制造技术方面,我省大量小企业的制造水平仍处于简单机械加工为主的阶段,设计手段落后,工艺装备水平低,而发达国家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集成化生产阶段。目前,我省装备制造业与美国、日本90年代中期相比,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和日本的十五分之一,工业增加值率只有美国、日本的一半左右。此外,我省装备工业无论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上都落后于国际上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高水平的服务使进口产品的竞争力更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差距造成的竞争威胁,不会小于产品技术上的差距。

综上所述,我省装备制造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产业优势且成长性良好,但整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能力不够强,产品技术含量和产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做大做强。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背景与形势

(一)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代表了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纵观世界上美、日、德、法等工业化强国,无不是以强大的机械制造业为国家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国际制造业升级和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值得关注和借鉴。

1.国际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全球化

随着新科技革命和高技术产业的深入发展,产业国际转移在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面对新世纪的发展与竞争,发达国家以全球化战略为基础和出发点,大大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国际转移日益深度化和广度化。国际装备制造业正向融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销售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和研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装备制造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已经把全球化战略作为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这种全球化战略不再等同于过去通过异地生产或销售来占领市场的传统战略,而是有效地利用全球制造资源,使制造业的资源配置由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生产、销售、服务乃至研究开发等各个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促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的全球优化配置和战略转移,实现装备制造业全方位的全球化,建立起越来越完整的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和出口等在内的全球性产业链,以抢占世界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全球化战略的目标。

2.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力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趋势不断发展,即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企业在地方(地区)有机地集聚在一起,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通过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优势。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德国的索林根的刀具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群等,都是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随着区域竞争不断加剧,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式转移,以形成产业的群体和网络,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载体是跨国公司。传统产业转移将采取梯度方式,主要着眼于劳动力优势与区位优势。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以跨越的方式,更注重东道国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

3.装备制造业新型制造模式不断涌现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进一步给制造技术带来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一大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崭新的制造技术。装备制造业新型制造模式不断涌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信息化数字化。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嵌入”制造业的产品,实现产品的信息化数字化。二是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快速出产品或装备,而且要努力实现产品或零部件一次开发成功。三是制造装备高精度、高效与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制造装备的精度与效率,并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四是制造的网络化与柔性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基于网络的制造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制造装备和制造系统的柔性与可重组成为21世纪制造技术的显著特点。五是制造管理的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信息化和国际化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彻底改变了制造业的传统观念和生产组织方式,加速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制造业信息化的推动下,全球正在兴起“管理革新”的浪潮。

4.制造业与服务业呈现出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的态势

当今,制造业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业呈现出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发展态势。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水平和能力,还应包括从市场调研到售后服务乃至产品服务业界线越来越模糊,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已经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定向设计制造和全方位营销服务为中心。近年来,制造业的网络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充分显示了装备工业服务化的趋势。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均在积极地开展与产品相关的全寿命周期内的服务,并积极推进网络销售、网络承揽订货、网络售后服务等。装备制造业从“硬件(生产)”为中心的素质中脱身出来,向以“软件(服务)”为中心的、具有综合工程能力(产品+服务)的产业转变。许多企业的销售额中全球服务的比重在不断提高,服务对公司毛利润率、营业利润率的提高起的作用不断增强。如日本通过大力倡导和培植装备工业的工程服务能力,日本的机械工程产业创造的产值已经相当于机械工业总产值的80%。专业或兼业的工程企业几乎涉及装备工业各个行业,形成了工业中的服务产业群。工程服务加强了装备工业企业与用户的结合,延伸了服务的内涵。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国内环境与机遇

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处于被动状态,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而振兴成为进入新世纪面向“十一五”的中国装备工业主旋律。

1.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振兴国内装备制造业

国家已经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窗体底端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和国税总局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07〕11号),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税收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发展将给予大力支持。国家有关部门利用国债资金,依托国家重点工程,组织实施装备自主化工作,主要是电力装备、冶金装备、石油化工装备、船舶工业、轨道交通装备、数控机床等16个重点领域。

2.装备制造业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将建设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将给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依托南水北调工程,开发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装备;依托西气东输工程,开发天然气管道输送装备;依托西电东送工程,开发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及洁净煤发电设备和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装备;依托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及城市地下建筑施工设备;结合乙烯改扩建及合资新建项目,开发大型炼油厂(1000万吨/年)、大型乙烯装备(45万~90万吨/年)及下游合成产品所需的重大装备;结合钢铁冶金企业改扩建项目,开发薄板坯连铸连轧成套装备、大型冷连轧装备、高质量的冶炼技术与装备;结合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项目,开发空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噪声与振动控制以及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随着传统制造业不断改造升级,需要大量先进设备配套。我国装备制造业将会从重大项目建设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获得长足发展,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3.经济发达省份把率先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产业呈现出高盈利性和高成长性两大鲜明特点。经济发达省份民间资本充裕,资本和融资能力较高,民间资本存量巨大且投资倾向明显,有利于支撑装备制造业的加速发展。因此,经济发达省份发展装备制造业具有先发优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层次正不断向高端演进,随着我国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基础装备制造业将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如工业设备与装备制造及零部件产业、化工、冶金及环保装备产业、工程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高科技通讯产业、电子元件、医疗器械与设备、飞机制造及零部件制造等。由于经济发达省份具有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和扶持政策优势,因此可以率先承接装备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同时,经济发达省份由于受到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环保和节能减排等因素影响,迫使其“腾笼换鸟”,率先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加快发展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特性的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总之,当前有利的宏观环境将给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受能源、环境、市场、效益的约束不断加剧,发展装备制造业我省既有良好的基础,而且装备制造业还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量大、带动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的优势,应作为我省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一突破口,来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总体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推动、自主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提高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的跨跃,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装备制造业发展应坚持如下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形成合力推进的机制和格局。

2.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

3.坚持国家产业导向与发挥特色优势相结合

按照国家产业导向的总体要求,加强与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的衔接配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

4.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集群,努力在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专用装备、成套装备和重大装备领域取得突破,带动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的整体提升。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按照建设创新型省份要求,到2020年,掌握一批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开发一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点产品,提升一批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到2010年,主要目标如下:

——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占全省工业的35%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优势行业的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形成100个以上具有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能力的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力争达到40%,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取得标志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培育100家装备制造业优势企业及较强成套能力的工程公司,形成一批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领先的“小巨人”企业。

——依托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培育10个左右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重点任务

(一)突出发展重点,扶持一批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和产品

围绕国家确定的关键领域,立足**的比较优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省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产品分以下四个层次:

1.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配套,根据国家确定的十六个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领域,进一步提高我省具有相对优势的空分设备、工业汽轮机、余热锅炉、除尘脱硫等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及集成能力,提升我省在全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的地位。

2.大力发展我省特色优势产品,重点发展新型纺织机械、轻工塑料机械、汽车关键零部件、船舶制造、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产品,进一步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要积极拓展新兴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领域,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新能源关键设备、医疗设备、环保设备、核电、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设备及关键部件,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优势。

4.围绕我省装备制造业中的成套产品配套发展相关基础件和通用件,如新型液压、气动元器件,精密轴承、精密模具、特种泵阀、新型密封件等。通过提高基础材质和工艺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从而带动我省成套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及产品详见附件一)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快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以我省装备制造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推行开放式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际合作、联合制造、参股、并购国外先进企业等多种方式,掌握核心技术。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大技术专利、专门人才和先进装备的引进力度,通过合作研发和收购国外公司等形式积极获取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省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导向目录详见附件二)

(三)提升块状经济,发展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

充分发展**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块状经济,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为载体,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结合装备制造业发展,科学规划和统一协调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总体布局、发展规模、产业导向、功能区块、生态环保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产业层次和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及其他配套产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和改造提升,以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为指导,以产业链为纽带,着力建立和完善区域服务体系,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强配套产业发展,支持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新优势。重点培育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舶修造,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纺织机械,环保设备,塑料机械,服装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电机、轴承、阀门等基础件产业集群十大产业集群(**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培育产业集群详见附件三)。

(四)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大集团

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企业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主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采取联合、购并、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支持大企业大集团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运营中心和营销网络,加快向跨国公司发展。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属企业和省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以技术、品牌、出口、零部件为主导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五、政策措施

(一)大力扶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把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作为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鼓励和支持企业依托国家或省内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以及替代进口,通过技术攻关研发一批装备制造业国内、省内首台(套)产品。对于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的企业予以一定的奖励。降低选用国产首台(套)设备的风险,引导项目业主、装备制造和保险公司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鼓励项目业主和装备制造企业对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投保。进一步规范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秩序,加强对设备采购的引导和监督,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扩大国产装备的使用,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

(二)推动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设备成套能力

装备制造业向服务化延伸是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是提高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要大力提升大企业大集团的装备成套生产能力。根据企业产品特征,延伸产业链,为用户提供成套技术和工程服务。鼓励企业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为目标,加强客户咨询、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发展市场调查、工业设计、软件开发、信息咨询、会展物流、设备租赁、维修检测等中介服务公司。鼓励和引导以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联合国内外相关企业或机构组建形成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提高装备产业的总承包总集成能力,支持取得工程和设备总承包资质,提高总承包总集成业务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推动装备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和融合发展。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发展融合,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模式

以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本企业实际,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改造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财务、物流、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的应用,实现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积极应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促进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引导和大力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精益生产、清洁生产模式、虚拟制造模式等先进制造模式,尝试应用并行工程和协同制造、网络化制造等下一代生产和制造模式。

(四)扩大国内外合作,提高装备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紧紧抓住国际装备制造业加快向长三角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突出招商选资,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大型跨国公司、中央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吸引更多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大型跨国企业参与我省重大成套装备的开发生产。装备制造企业招商引资要坚持以我为主,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品牌和管理经验。鼓励企业“走出去”,到省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合作研发、联合设计、联合制造,以及采取并购参股等方式,积极融入国际产业体系,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到国外承包工程,开拓国际装备制造市场,提升我省重大成套装备的出口比重,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

(五)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构筑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装备工业的高级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托大专院校、技工学校和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建立多层次的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装备制造业适用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技工;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和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制定各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各种人才脱颖而出,留住人才。

(六)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财税支持力度

认真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和国税总局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07〕11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扶持资金给我省装备制造业项目以支持。省有关部门支持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专项资金要向装备制造业倾斜,各地也要相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国家专项进口税收政策,对列入国家重点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国内生产企业为开发、制造这些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实行税收优惠。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允许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按规定100%扣除的基础上,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