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茶叶企业经营管理

时间:2023-07-03 16:07:49

导语:在茶叶企业经营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茶叶企业经营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勘察设计;企业;经营;管理

一、铁路勘察设计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是顺应我国经济转型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转型时期,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推进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基于这样的前提与背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将进一步被理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将发挥更大作用,我国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我国经济的转型、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剧,既给企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资源共享机会,也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掌握主动权和控制力。铁路勘察设计企业亦是如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化,我国铁路勘察设计企业发展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日益严峻。一方面,铁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是其他行业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实施了大规模建设铁路战略,2007年制定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由此2002年以来,我国铁路建设投资额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加上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铁路建设更是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面对铁路行业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利润空间,地方中小企业与央企的竞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我国勘察设计行业从2007年开始逐步开放和国际化,一些技术先进、经验丰富、管理水平高的国外工程咨询公司、专业设计事务所等进入我国铁路市场的力度日趋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铁路勘察设计的市场竞争。我国铁路勘察设计企业发展的问题在于,目前实力雄厚、权威性高的铁路勘察设计企业多数是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成的股份制企业,管理思维、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或多或少带来计划经济的“痕迹”,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面对诸多新的竞争主体进入市场、原来竞争主体的战略集结和多元的竞争格局,铁路勘察设计企业传统的市场空间、业务空间无疑会受到挤压和冲击,必须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和业务范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铁路勘察设计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铁路勘察设计企业经营管理战略转型的现实困境

1.经营管理理念滞后于市场竞争发展需要

对于大型铁路勘察设计企业而言,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经营方式、业务拓展等方面的“计划经济色彩”还比较浓厚,加上铁路行业的技术壁垒较高,其他行业勘察设计院进入并参与竞争难度较大,它们仍然是国内大型铁路勘察项目的承接主体,该类型企业部分管理层和干部职工虽然在管理理念层面已经有较大转变,但仍残留有“唯我独大”、“等靠要”的思想,对市场竞争、企业市场地位变化等仍认识不足,没有树立与市场竞争、全球竞争相适应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全球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些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都是与市场竞争发展的要求难以适应的,在这种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既缺乏推动经营管理创新的主动性,更不可能在新的业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机制体制缺陷制约经营管理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参与市场竞争的实质就在于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这其中,知识、技术和资本是不可或缺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而这些要素作用的发挥又往往与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薪酬分配机制和市场经营机制等密切相关,要创新经营管理体制,与市场竞争要求相适应,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理顺上述机制体制。铁路勘察设计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公司后都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产权结构,人才引进与培养、薪酬分配等方面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的“思想束缚”,旧有体制严重制约了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能力的发挥,经营业务和市场空间的拓展明显受挫。

3.经营发展战略亟待优化

在市场竞争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科学的长期的经营发展战略是包括铁路勘察设计企业在内的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长期发展战略关系到企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问题。在现实中,很多铁路勘察设计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铁路勘察设计企业,在这点上普遍重视不足,更多的是注重短期或中长期的经营发展,长期的发展战略相对缺乏。对于这些企业,固然存在短期内发展势头强劲的可能,但终究无法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三、铁路勘察设计企业经营管理战略转型的路径

1.明确企业市场定位,优化企业发展战略

铁路勘察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转型实质上是企业发展的市场定位问题。只有明确了市场定位,企业的经营管理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按照既定目标开拓市场空间和扩大业务范围。在确定企业市场定位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因素:企业的特色及优势、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区域或国家产业发展的态势等。就铁路勘察设计企业特别是大型的铁路勘察设计企业而言,考虑到铁路勘察设计业务在企业中的优势、铁路市场的有限性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铁路勘察设计企业的基本发展方向应定位于以铁路业务为核心,并向其他行业设计市场拓展。然后以此为基础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统筹兼顾好企业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的需要,集中优势,把握好重点,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传统铁路市场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地铁等轨道交通却处于高速发展态势,这也就意味着铁路勘察设计企业必须实现业务发展的转型,加大对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工程勘察、工程咨询、项目管理等业务市场的拓展力度,积极抢占市场空间,拓宽业务范围,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企业发展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完善现代企业经营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全面、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可以为企业开展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对于铁路勘察设计企业而言,信息就意味着订单,意味着市场机遇,意味着市场控制权。为此,铁路勘察设计企业必须加快推进信息管理中心的组建、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加强市场研究,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研究计划、同行业企业的沟通,积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优化信息管理流程与制度,建立企业信息网络及信息数据库,提高信息收集、加工整理、传递、评估等工作水平,及时快速地把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当中。

第2篇

关键词:和顺县;食用菌生产;企业经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064-04

在2011年,双胞蘑菇经由山西大友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并推广之后,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就开始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到2014年,和顺县的食用菌总产量已达到7826t,销售收入约7043.4万元,农民获利有3000多万元。2015年,和顺县为了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和顺县将种植和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建立了一条走廊、两大片区、五大基地的食用菌种植模式,形成了以双胞蘑菇为主要种类,平菇、香菇、木耳、虫草、猪苓和羊肚菌等全面发展的局面。现在,全县食用菌种植总面积约为30.5万m2,其中双孢蘑菇为14.8万m2、香菇为10.8万m2、木耳为1.6万m2、猪苓为2.1万m2,其他种类为1.2万左右m2。目前有9个乡镇、57个行政村、千户农户参与,从业劳动力达到3000多个[1]。为了摸清和顺县食用菌的产业现状,明确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思路,推动全县食用菌产业步入持续良性的发展轨道,笔者对全县主要的食用菌种植户、生产企业和合作社进行了生产规模、技术服务、经营方式、质量管理以及市场销售等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对和顺县食用菌产业的未来以及对企业的生产效益与质量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为和顺县食用菌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1.1 调查方法 本调查是我们的研究项目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设施食用菌高效碳循环研究与示范之一“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研究(编号:FT2014-03-08)”的一部分,根据项目计划要求,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方式与质量管理理念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调查方法。(1)访谈调查:课题组下乡,在指导企业、农户生产的同时,与一些实际生产的企业负责人、种植农户、技术人员、采收人员等会谈,交流,收集一些相关经营数据和技术数据。(2)问卷调查:以课题组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回收问卷并统计相关数据。问卷调查形式有2种,网上问卷调查,纸质问卷调查。网上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从一些网站和及电子邮件,纸质调查问卷主要是发放问卷。(3)市场调查:本课题组还进行了食用菌销售市场调查,在对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个体摊贩的一些负责人员及消费者进行调查的同时,也对和顺县生产的蘑菇进行了一些调查。(4)资料调查:查阅了有关和顺县的食用菌企业发展状况的报道资料,如有关和顺县食用菌的报纸报道以及网站等。

1.2 调查内容 主要是了解和顺县食用菌企业的生产现状,经营方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存在优劣势以及食用菌产品质量对经营效益的影响等等。同时也调查了一些关于食用菌发展中盲目跟风、资源浪费、布局不合理的现实问题,为今后更加合理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规模和种类积累了基础资料。

2 和顺县食用菌企业生产者的基本情况

横岭镇、义兴镇是和顺县的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其中许多企业是和顺县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如我们调查的企业,和顺金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顺县军绿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和顺县平松乡沙佛陀村的个体户,和顺县太行白双孢菇专业合作社、和顺县岭上人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晋中市消源食用菌种植加工合作社、晋中市碧海星园农业有限公司、山西大友农牧业有限公司、和顺县永健r业发展有限公司、顺宇蕻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青城镇双孢菇片区、横岭镇的双孢菇片区、东关村的平菇种植园区、华新村香菇种植园区仪村的双孢菇园区等等。这次主要是集中对这些企业进行调查和分析。

2.1 生产资金来源 和顺县的食用菌生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家筹款、银行贷款、自家筹款和银行贷款相结合,还有部分企业是自家现款与政府扶持资金相结合。投资金额在5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其中在30万元到50万元的居多,基本上占调查企业数的50%。企业雇佣的的从业人数也是不定的,依据生产季节或者是在不同的作业时间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忙时可能会多用几个人,在淡季可能就不会用到人手,但一般都需要的5人以上的劳动力。

2.2 食用菌产业的经营形式 目前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经营形式主要是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户经营占主导。还有一些农业企业,个体户等等。其中农业合作社大约占40%,家庭农场占30%左右,而企业型的农业公司只占不到10%。这几种模式有的是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打消农民销售食用菌的后顾之忧,又可调动农户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

2.3 食用菌企业生产食用菌的种类 近年来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双孢菇占主流地位。2012年时双孢菇总产量高达300多万kg,产值约2300万元,占全部食用菌产品总量的80%以上。2015年全县食用菌种植总面积约为30.5万m2,其中双孢蘑菇为14.8万m2、香菇为10.8万m2、木耳为1.6万m2、猪苓为2.1万m2,其他种类为1.2万左右m2,双孢菇占50%左右,香菇占30%左右,其他各食用菌种类只占20%弱。虽然近年来已经打破了这种双孢菇单独菌种发展的局面,一些企业开始因地制宜的种植其他菌类,例如以和顺金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猪苓,和顺县横岭镇石拐村引进了黑木耳栽培,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比例失调的现象。目前,在我所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和顺县有很多农户和合作社,还有一些企业开始生产猪苓和黑木耳,未来有希望形成“白(白色双孢菇)+黑(黑木耳,猪苓)”种植模式[2-4]。

2.4 食用菌的销售方式 和县的食用菌生产者中,有40%左右的生产者是个人直接销售,30%的企业是个人直接销售和送超市销售相结合的,还有20%左右的企业送往农贸市场销售或批发给经济人销售。虽然有30%的生产者将自己生产的食用菌产品送往超市销售,但是送往超市的份额却很少。我们调查中的一家企业提到他们和山西省清徐县的某家美特好有合作,发现超市的负责人在对食用菌产品的品质以及产品分级,并不了解,不懂得什么样的蘑菇是好蘑菇,也分不清蘑菇的种类,而只是一般地认为大的、新鲜蘑菇是好蘑菇,而不知蘑菇开伞后,个头虽然很大,其营养成分和味感就降低了。还有20%左右的企业送往农贸市场销售或批发给经纪人销售,一般批发给经纪人销售的食用菌企业采取的是临时性批发,很少有签合同销售的企业,甚至有的经纪人即使是签了合同,也不是诚信地遵守。

2.5 食用菌生产数量与质量的季节变动 和顺县食用菌栽培的产菇时期和生产数量来看,每年主要是集中在2个时期,一是5月到6月,二是9月到10月或延长到11月上旬。7-8月份出菇量相对较少。不同月份出菇数不同,主要是由于夏季炎热,出菇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山西或者说和顺夏季比较凉爽,是作为全国双孢菇以及其他食用菌种类的生产淡季补充的重要基地,但高温影响出菇质量和数量,仍然是和顺县双孢菇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2.6 关于食用菌生产的经营效益 我们就和顺县的一些生产双孢菇的企业进行了调查,根据企业生产负责人介绍的资料,在2016年,大约750m2左右的双孢菇生产大棚,经济效益较好的,可以收入3万元到4万元人民币,如果经营不好的话,一般只能收入1万元到2万元人民币。2016年和顺县周围的产地的双孢菇价格基本上是,质量优良的,即不开伞的、没病菌、没有黑斑的产品,可以卖到6~9元/kg,这类质量好的优等产品如果能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就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如果是质量差的产品,一般就只能卖到1.6~3元/kg左右。上面所述的经济收入只是农民生产者所认为的收入,而与正规的经营核算是有所不同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在计算利润时往往只计算收到多少钱,而对于生产投入的计算,特别是正规的经营核算是不太了解的,甚至是完全的不懂。他们很多情况下不把自己的劳动计算到投资里面,很多自家的原材料,例如木屑,玉米芯、牛粪,也没有计算到投资里面,所以,我们认为农业经营以及经济核算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这些企业、合作社应该加强的重点,也是我们农业技术工作者应该加以认识的重要课题。

2.7 关于食用菌产品质量观念与质量管理

2.7.1 关于质量认证方面 关于农产品质量认证方面,被访问的企业和生产户都表示听说过这方面的事情,也有一定的信息了解,但是没有加入质量认证体系。他们表示没有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件事,企业没有专人负责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只是在产品收货时检查产品的外观质量。也没有外部管理人员来向企业和农户宣传或是帮助管理这些业务。当问到这些企业和农户是否愿意加入质量认证体系时,他们表示愿意参加,因为这样不仅对消费者有了保障,加大了产品诚信度,而且还能扩大了产品销路,使销售得到保障,从而增加经营收入。

2.7.2 企业及生产者对质量管理与主动执行标准的认识 发挥食用菌产业从业者的主动性,调动所有与质量管理相关的行政、商业、技术部门,甚至是消费者的互动整合积极性,形成一个主动型的质量安全管理执行效应,是解决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有力措施。对于我们提出的建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理论[5],即以食用菌产业链的实际从业者为主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使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消费、服务等全过程的从业者自愿参加,以自身诚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法规标准,保证提供责任分明、安全卫生的优质产品,这些企业和生产者都是十分赞赏的,并表示愿意参加这样的自己为自己的产业创造的质量保证体系。

3 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

3.1 和顺县的地理气候优势 和顺县是山西省晋中市的下辖县。它位于山西省的东部,太行山脉的西边,其东边接壤着邢台市,西边直通省会太原,北边连接着太旧高速,南边与长治晋城等城市相接。和顺县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天干燥多风,夏天炎热暂短,秋天凉爽多雨,冬天寒冷漫长。全年的平均气温约6.3℃,全年的降水约593mm,霜冻期为9月15日至翌年的5月15日左右,无霜期约124d。这种气候很是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并且从全国食用菌产业布局来讲,是很好的盛夏生产淡季的补充基地。

3.2 食用菌生产的原材料优势 和顺县的牧业、林业发达,资源丰富,放牧的场地广阔,水资源丰富,草地茂盛,森林覆盖率高达27%,在生产食用菌的原材料上,提供了廉价的牛粪和废木枝叶,特别适合于生产双孢菇。此外由于和顺县的林果业,种植业发展较好,也为食用菌种植提供了玉米芯、玉米秸秆、高粱秸秆作为原料。

3.3 信息和物流方面的优势 随着和顺县电信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顺县加强了无线移动通信,无线联通通信等基础通信设施;同时为了提高食用菌产业方面的信息交流,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例如:山西晋中碧海食用菌交易网等。物流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壮大,例如建立了一批商贸物流基地,各类信息通畅,为广大企业和生产者及时了解食用菌市场行情及行业走势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4 和顺县政府的政策、资金和物力的支持优势 和顺县委县政府响应国家“十二五计划”,为增加经济收入和加快经济转型,加快了和顺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和顺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来发展,因此加大了对食用菌产业资金的扶持力度。例如,2014年和顺县在农业主导产业上,财政扶持资金约1800万元,其中设施蔬菜及食用菌产业发展达到了800万元。另外,和顺农委积极为食用菌企业提供了贷款贴息并在2014年和顺县列入了“晋中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担保贷款项目”范围中。还有中国福利彩票在该县投资了约4934万元的彩票公益金发展双孢菇产业项目。2014年,全县有32个行政村开始了以双孢菇为主的生产大棚建设,投资达到2303万元左右。

3.5 先进科技的支持优势 和顺县与山西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中心签订了食用菌合作协议,结合和顺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在食用菌产业的相关项目上进行深入合作,高度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为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 和顺县食用菌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据我们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感到,整体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了重生产,轻经营;重技术,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重收益,轻信誉;重投入,轻效益的倾向,导致了整体食用菌产业发展不扎实,经济效益不高,生产者收入不多,社会效益不明显,消费者缺乏安心感。

4.1 食用菌产业链的组织化程度不够 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大多是以生产环节为重点,生产模式是以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发展的,并没有组成以食用菌产业特征为核心的产业链体系,因此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甚至造成很多生产者开始产生了打退堂鼓,退出生产的念想。主要表现在销售渠道不畅通。因此经常发生企业及生产者间为抢市场而低价销售、不注重质量等无序竞争的情况。还有相关部门以及龙头企业无力引导生产者与产业链其他环节形成订单农业体系,致使生产者的产品不得不销售给零散的中介人,并受到中介人的销售限制,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4.2 菌种生产与管理环节短缺 菌种生产和管理是食用菌生产栽培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出菇的质量和产量。目前,和顺县内的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是可以自己制备菌种,或者购买菌种专业企业的原种,然后制备栽培种,而小型企业以及普通生产农户就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就食用菌菌种来说,其母种、原种的真伪,质量好坏,产能性状等,一般的企业和农户是无法用普通方法来识别的,特别是许多生产企业和农户根本就不问菌种的真伪与质量,而肉眼鉴别不了的菌种质量,却会给生产和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或者是毁灭性的打击。

4.3 食用菌产品的加工和保鲜技术不足 食用菌产品的新鲜度和口感质量是产品的根本,很多食用菌种类其产品的保质期只有1~2d功夫,特别是双孢菇产品,不能及时出售,就会变黑腐烂。和顺县目前缺乏食用菌深加工和保鲜方面的龙头企业,也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小的企业根本没有加工和保鲜的设备,大的企业即使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大量的、质量好的食用菌产品却不能及时地销售出去,而导致腐烂变质,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使得食用菌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5 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5.1 建立菌种审核推广制度、加强质量监督体制建设 要建立和顺县食用菌优良菌种推广制度,创新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体系,同时加强对食用菌菌种生产厂家资质审核、技术考核和生产监管,以便实现食用菌菌种的优质生产,从而确保广大菇农和食用菌企业的利益。

5.2 开发引进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 加强和顺县的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的开发,积极引进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和优秀人才,利用企业的积极性,在政府的引导下、资金帮助下,打造更多的和顺县食用菌加工的企业,创造提升食用菌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5.3 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建立产业链诚信体系 在产业全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以自身的诚信,生产高质量和安全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提供健康产品,同时增加食用菌产业从业者的经济收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食用菌产业全方位着眼,探讨与质量相关的节点问题,寻找质量管理关键因素,提出确立一个以实际从业者为主体、自身运营的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在实际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主动地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以诚信赢得社会效应,建设一个使从业者收入高,消费者放心的食用菌产业。

6 结语

发挥和顺县地域优势,建立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大构造,以食用菌产品质量诚信为根本,从生产环节开始,在产品流通,销售以及消费环节等各个领域,全力打造优质产品和绿色农业形象,大力推进像养牛―沼气―双孢菇―有机肥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的模式,继续构建和做扎实像“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等[5-6],根据本地的农业特点,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使之真正和顺县的主力农业。

参考文献

[1]晋商农网.晋中三农前沿[OL].http:///Category_98/Index.aspx,2015:1-21.

[2]胡俊_.我国食用菌资源状况及生产对策[J].食用菌,2000(3):3-6.

[3]胡永光,李萍萍,袁俊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探讨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7,(09):05-17.

[4]周林,郭尚,萧晋川,等.食用菌产业特征和主动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J].中国食用菌,2016.35(2):10-17.

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内涵思路

互联网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与网络环境的有效融入,尤其是随着当前“互联网+”与各个产业发展的融入程度不断提升。对于茶叶企业经营建设来说,成熟应用网络资源,融入网络环境,构建会计信息共享机制极为必要。而从目前整个茶叶企业建设状况看,其会计信息共享机制较为欠缺,其影响了茶叶企业经营建设的成熟度,尤其是未能为茶叶企业提供相应基础。

1当前茶叶企业转型发展的客观形势分析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化元素。而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经营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元素,还是其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都是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值得被我们深入传承和系统化融入的内容。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全面,如今茶叶企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全新机遇期,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以及市场发展的具体需求,实际上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全新命题。从整个茶叶企业的经营状况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在于企业经营与市场发展需要的融入度不够,尤其是目前多数茶叶企业仍然停留在发展的较低阶段,其发展层级与整个市场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茶叶企业相应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就必须对市场需要予以融入,从而使得茶叶企业能够适应整个茶叶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具体而言,当前茶叶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其正处于从发展内涵到发展元素的系统化提升的关键阶段,而互联网建设的成熟发展,决定了整个茶叶企业必须将网络因素与茶叶企业自身发展相融合。不仅如此,在网络环境日益成熟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为茶叶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和机遇,当然,网络环境也对茶叶企业经营提出了相应要求,相对于传统茶叶的经营管理机制来说,其与互联网+时代的具体要求之间存在极大差距,认知不足,弥补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需要,将茶叶企业经营与现代元素相融入,从而必然能够实现茶叶企业现代化机制建设。事实上,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如果其能够构建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其能够为自身经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尤其是其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从而实现自身内部资源的有效调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其能够让整个茶叶企业内各个经营板块之间互相融入,相互配合,从而实现自身经营发展的最大合力。

2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开展的背景认知

在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是其重要元素,现代化的财务机制能够优化茶叶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同时也能够为其茶叶企业适应市场形势,满足自身发展提供了相应基础和前提。当然,在茶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网络资源的相关信息及应用优势与其相融合,其必然能够为整个茶叶企业经营发展提供科学、客观的决策依据。对于茶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说,会计信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完善的信息元素,能够为茶叶企业财务体系建设提供前提,同时也能够为茶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取得最佳效果奠定基础。在网络环境影响下,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共享就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并从中寻找到合适的内涵与价值理念。当然对于茶叶企业会计信息资源来说,只有构建具体的资源共享模式,其资源才能实现最大化发展应用,因此,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优势,构建满足茶叶企业经营的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当然,对于茶叶企业经营来说,其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设,需要与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需要相融合,这是该模式实现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客观的讲,目前多数茶叶企业由于缺乏系统化的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因此,企业在应用相关信息时,其缺乏对冗杂信息的有效筛选,因此其经营效果并不理想。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其能够引导茶叶企业形成健康的财务管理机制。实际上,良好的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对茶叶企业的影响是内外双向的,其对茶叶企业内部经营来说,其能够为其经营发展,尤其是整个茶叶企业内部各个板块能够形成系统合力,从而提升各个板块之间的最大合力,不仅如此,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也能够为整个茶叶企业经营提供有效支撑。进而为整个茶叶企业实现最大经营效益提供相应基础和保障。而对外来说,通过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构建,其能够引导茶叶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要求,尤其充分满足整个网络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客观需要。

3网络环境下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相关要求

在网络环境建设发展不断成熟过程中,信息技术为企业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了有效帮助,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与企业现代化机制建设提供了基础。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看,应用网络环境资源,构建会计信息机制,是整个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但是从当前多数茶叶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上看,多数茶叶企业目前尚且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其整体创新动力不足,管理思想落后,同时其在经营机制建设上也较为落后,更为重要的是多数茶叶企业未能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其企业管理相融入。而在信息化机制建设日益成熟的今天,由于缺乏成熟的信息管理机制,企业信息机制建设的不足大大影响了整个茶叶企业的经营效果,尤其是企业内部未能形成系统化的信息资源应用机制,从而使得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未能形成有效的互动与共享,从而影响了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建设不断成熟,茶叶企业必须结合网络资源的成熟应用,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共享机制,从而实现茶叶企业转型发展的具体目标。事实上,当前整个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只有实现其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机制,可以说,该共享机制是整个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过程中,其指的是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资源,整合企业资源,通过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各个板块资源,从而实现整个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4基于网络环境的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分析

我国是传统的茶叶大国,完善的茶叶产业发展体系中,茶叶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价值。但是我国多数茶叶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发展状态,无论是企业的经营内涵,还是其发展成熟度,均与时代的成熟度之间有着重要差别。从当前整个茶叶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看,受到委托关系的相关影响,加上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从而使得专业第三方机构很难为茶叶企业提供良好的经济决策帮助和依据,尤其是其很难对茶叶企业成本管控和茶叶资源预算管理机制实施有效开展。尤其是受报税和会计报账等因素影响,其很难确保茶叶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必须借助多种要素,提升茶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比如通过充分应用网络环境和资源优势,构建完善的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等等。客观的讲,在网络环境发展过程中,构建和应用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其实际上是从动态化机制发展状态下,所构建的数据机制,其将为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实质性决策依据和内涵。当然在这一机制中,其能够实现会计核算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功能,通过该共享机制建设,其能够实现财务运行状况的及时有效控制,同时其相对于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来说。该机制更具开放性和实时性,不仅如此,其通过电子化应用,从而实现整个机制的高效运用,并且也大大丰富和优化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功能应用,而这一机制建设,实际上也有效解决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时间性,尤其是其能够及时获得数据,从而实现整个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有效生成,从而为茶叶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在应用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时,如果只是对茶叶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简单的调整和修补,那么其只能是较低程度的完善与解决,其很难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和应用价值。对于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状况及其具体内涵来说。想要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必须从信息化建设的时代化要求分析入手,通过创新茶叶企业的管理机制,优化茶叶企业的具体经营元素,从而为茶叶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5结语

随着茶叶企业经营建设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利用市场理念和时代元素,提升茶叶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其重要的发展要求。相对于我国极具优势的茶叶产业体系来说,当前多数茶叶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经营状态,整个企业与市场发展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实现茶叶企业最佳经营效果就极为必要。在互联网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融入和借鉴互联网元素,已经成为茶叶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因此通过融入网络要素,构建满足茶叶企业经营的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就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京伦.基于公司信息透明度的IT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兼述我国通信运营企业的经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5):215-217.

[2]冉秋红.基于会计信息共享的组织间成本管理框架及实施路径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62-165.

[3]卢相君.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的整体评价———会计信息流动性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5(4):303-306.

[4]苏蒙娅.新常态下茶叶家族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优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1):181-185.

第4篇

一、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

“战略联盟”概念从提出至今,还未有统一定义,分歧较大。一种观点认为,战略联盟是由实力强大的、平时是竞争对手的公司组成的企业或伙伴关系,是竞争性联盟。[1]该观点是基于企业规模实力相当而形成合作的关系。综合已提出的观点,我们认为: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把资源和能力结合在一起,创造共同的竞争优势,它是企业间的一种合作关系。由于企业竞争环境的进一步复杂化,企业在市场中的成长与发展越来越受到自身资源及能力的限制,因此,采用战略联盟形式将有助于整合自身有限资源,提升竞争力,实现共赢发展。

二、福建茶叶企业经营现状

福建是我国茶叶大省,在茶叶出口、种植面积、茶叶企业数量等方面均名列前茅。在“2010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中,福建省有32家企业入围,入围数量再居全国第一。[2]在品牌整合营销方面,福建茶企不落人后。福建拥有众多茶叶品种,涉及乌龙茶、红茶、白茶、花茶等类,细分茶叶品种主要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白毫银针和福州茉莉花茶等。众多茶叶企业的苦心经营共同构筑了福建茶叶的优良品质,长时间以来在市场中占据极为有利的竞争地位。以福建安溪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安溪品牌茶叶企业已超千家,安溪在县外茶商超二十万人,茶店不下五万铺。可想而知,福建全省的茶企、茶商以及茶店的总量是庞大的。福建茶企需牢牢把握住此次机遇,结合一切可用资源,努力实现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影响实现福建茶企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其核心点在于产地和市场,即如何进一步做好茶叶产地与在外茶商之间“产销”供应链的有效对接。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福建茶企正面临着多重挑战。第一,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导致政企改革迫在眉睫,致使某些主打商政市场的茶叶迅速萎缩。第二,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与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观念不同,现代企业非常注重品牌传播和整合营销。因此,众多企业不遗余力地在各大众媒体上做广告,向消费者市场推广自身品牌。但福建茶企“一哄而上”的做法不断压缩利润空间,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行业领导品牌之外,众多茶叶企业付出巨额广告费用的同时,没有收到良好传播效果,最终埋没于泛泛商海。第三,消费者消费偏好发生转变。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消费者在对茶叶的口味、口感、外观、包装、精神享受等都发生一定变化,茶叶企业没有形成战略联盟,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满足需要的消费品,必将被市场淘汰。第四,企业危机或品牌危机的影响。对消费者来说,做出购买决策时,很大原因在于对企业或品牌的信任。选择知名度或美誉度较高的品牌有助于缩短购买决策过程,减少购买后的风险。但如今,福建茶叶企业或品牌时常不断曝出有违企业发展或品牌发展的重大事件,如茶叶农残超标、茶叶炒作等。因此,如何在面临机遇的情况下迎接挑战,成了福建茶叶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茶产业目前尚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同时,又恰逢“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福建自贸区”核心区建设以及“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机遇,意味着福建茶叶企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三、福建茶叶企业战略联盟实施对策

当前,福建各产茶区经过多年的“抱团”发展,福建数千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且数十万茶农、合作社在茶园经营管理、茶叶质量监控以及做茶技术等方面正在不断地提升。特别在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已形成“铁观音茶产业质量安全战略联盟”,对茶产业质量安全方面有着重大影响。福建茶叶的区域产业集群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市场方面,由于茶叶专业合作社属于农民合作组织,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掌握、对市场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尽管质量优质的茶叶,却没有茶企茶商前来采购;部分合作社为了尽快回收资金,就会造成优质茶叶贱卖,甚至出现滞销的现象。此外,由于货币市场中的“格雷欣法则”在茶叶生产和销售中同样存在,一些通过优质手工艺生产出的茶叶在价格上无法和通过普通甚至低等手段制造出来的茶叶实现良好区分,一些茶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同业不良竞争的情况,为了单个茶叶企业自身利益,弃整个茶叶产业和广大茶叶企业的集体利益于不顾,不断降低茶叶销售价格,甚至为了实现非理性的市场占有率,茶叶的销售价格低于成本。最终,品质好的茶叶和生产条件良好的茶叶企业不断被劣等品质的茶叶和以个体利益为重的茶叶企业挤出市场。

综上所述,在“产销”两环节,必须寻求最佳契合点,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茶产业持续发展链条,是当前福建茶产业持续发展进程中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建立“福建茶企茶商茶农战略联盟”模式,将有利于实现福建茶叶“产销”良性循环、有利于扩大茶企茶商茶农的收入。此外,可以有效解决福建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据此寻求最佳发展途径。

1.整合茶叶专业合作社资源,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福建地域辽阔,茶叶品种颇多。茶叶品种的差异导致生产经营上无法形成大范围产业集群。福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分散在各个乡镇、村庄等,不利于统一管理。在提倡整体协作的今天,福建茶叶企业可以进行精耕细作,对区域内的相关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可以通过入股、土地流转或现金支付等方式整合为一个或几个大型合作社或品牌企业,据此形成统一的茶叶合作社茶园基地,以方便统一管理,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或企业组织,促进茶农和茶叶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收益。

2.整合在外茶商资源,建立茶商群体组织通过整合分散在各地的在外茶商群体,以区域为单位,建立区域性小规模茶商群体组织。目前,福建茶叶企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各地建立一些与茶产业有关的商会或行业协会,有助于利用集体资源为福建茶叶打造新名牌。

3.创建茶企茶商茶农战略联盟品牌在各自打造品牌方面,由于中小茶企、茶商和茶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欠缺,阻碍着品牌的建立。此外,品牌是由各种因素叠加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被市场接受、消费者认可。从目前福建茶叶企业的现状看,与茶产业有关的战略联盟品牌较少,众多茶叶企业的品牌观念仍处在一个比较薄弱的位置上。

第5篇

各类农产品贸易企业对具备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产品销售、客户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和应用市场营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农产品营销方向专业人才形成了大量需求。以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由行业、企业和院校共同组建一个集教学、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综合性的校内工学结合的农产品营销中心,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供销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以服务“三农”和提升供销行业为目标,以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端技能型商贸营销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校企“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效益共增”为运行机制,以项目建设为合作纽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下面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流通实训中心为例,以市场营销为核心的商贸流通类专业农产品营销方向所开展的实训项目,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开创性地成立了农产品流通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在此方面的建设发展过程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建设目标:使学院的农产品实践基地和广东农垦企业合作,成为其线上(农产品网络营销)和线下(农产品营销中心)展示中心和农产品营销实体之一。主要功能:满足农产品专业教学实训、实习需要,可以同时提供200个学生的实训和实践,进行农产品实体营销、网络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冷链物流等技能训练;能够进行农产品实体营销、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和冷链物流等科研活动;能为社会和广东农垦企业提供农产品实体营销、网络农产品营销等培训服务。

建设内容:建立学院农产品基地和农垦企业新产品展示推广区,主销产品销售区、网络农产品销售区;农产品加工区和农产品储藏区;冷链物流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是由农产品流通运营实训中心和农产品流通岗前实训中心组成。结合学院地处广州市商业中心和依托广东农垦企业的优势,随着农业产业蓬勃兴起,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学院农产品营销实训中心特色,就是培养服务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营销人才,能够进行农产品实体营销、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和冷链物流等科研活动;能为社会和广东农垦企业提供农产品实体营销、网络农产品营销等培训服务。为了强化学生的市场营销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农产品营销的实际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关注特色,即要求学生认真研究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和涉农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提炼,做好记录。凡是参与的时间活动,学生都应该详细记录实习的主题、时间、地点、方式、参与人、心得等内容,形成工作日记。学院通过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建立学院农产品基地和农垦企业新产品展示推广区,主销产品销售区、网络农产品销售区,分设了茶叶经营、农特产品展销、网络营销、生鲜经营等四大区域。

由学院和参与企业共同成立了理事会,实行共同经营,共同管理。管理人员由企业管理骨干和学院挂职的专任教师组成,员工则由市场营销(农产品营销)专业的学生担任,由企业一线专家和学院专任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指导工作。农产品实训基地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实现学生即员工,教学即经营,学业即创业。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将实训基地建设成学院农产品营销专业群学生进行各类农产品营销、店面经营管理、网络营销等相关专业技能生产性实训和举办各种相关技能竞赛、进行顶岗实习的场所。同时,基地还可以成为专任教师挂职锻炼、开展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的良好平台,不但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网点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而且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与真实工作岗位脱节的难题,实现了专业发展与社会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使学生掌握了农产品营销学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方法,又了解了农产品营销学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作者:李荣彬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第6篇

[关键词] 茶叶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景东茶叶生产发展现状

1.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云南省景东县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茶园大多分布在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和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边缘的缓坡地段,海拔在1200~2200m之间,植被完好,常年云雾缭绕,土壤pH为4.5~6.5,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水量1087mm,夏季雨热同季正是茶树之所求,高温有利于茶多酚、咖啡碱的形成,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2.茶叶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健全

景东县于2004年成立了县茶叶产业办公室,另有茶叶试验站1个。各乡(镇)农工站都配有1~2名茶叶专业技术员,目前全县共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86人,茶叶专业加工技工184人,茶艺工40人。确保了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有力地保障了茶叶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同时,通过多年的“绿证”工程培训,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茶叶生产骨干人才。

3.茶文化积淀厚重

景东种茶历史悠久。唐使樊绰在其所著《蛮书》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城”就是今天的景东县城,“诸山”指的就是无量山和哀牢山。“银生城”是唐时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辖今西双版纳及普洱市。2007年5月,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普洱市普洱茶最佳原料基地商品交易会,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主要措施,以推动全县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4.茶叶生产发展初见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倾力打造特色茶产业,重点扶持银生茶厂、无量山茶厂、老仓老厂、兴达茶厂。2011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达21.3万亩,采摘面积达16.8万亩,茶叶产量达6688t,产值约23600万元。全县有茶叶千亩村74个,面积达15.1万亩,百亩组493个。无公害茶叶产地认真面积达13.26万亩。有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8.6万亩,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531亩,茶叶初、精制加工厂146个,有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9个,有8家茶叶企业通过QS认证。

二、存在的问题

1.茶园规划不合理,管理粗放

景东县茶叶生产以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型为主,全县辖13个乡镇,166个村民小组,涉茶村民小组157个,涉及种植农户达4.45万多户,共23.3万余人。大部分茶园分布在无量山和哀牢山缓坡地段的边远山区,交通落后且茶园管理粗放、生产不便,茶园效益低下,全县需要低改的茶园有8.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9.9%

2.科技管理滞后,良种茶园面积小

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8.6万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39.9%,良种推广速度缓慢。茶乡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导致茶叶生产劳动力短缺;且在家的茶农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技意识不强,重采轻管,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意识淡薄,茶园肥培管理跟不上,大多数茶园提前进入低改期。

3.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机械滞后

全县现有茶叶初精制加工厂108家,普遍规模小、散而乱、实力弱,大多厂房窄小且破旧不堪;机械设备老化、落后,生产场所环境条件差。

4.茶叶品牌多、无名牌,营销手段滞后

全县现有茶叶品牌38个,虽然也有:银生茶、老仓茶、橄榄茶、华龙茶、无量山茶等一批自主品牌,但各自为阵,小打小闹,不成气候。没有一个叫的响亮的茶叶名牌。茶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资源缺乏,坐地销售,等客上门,营销手段滞后。

5.有机茶、无公害茶认证速度缓慢

目前景东还没有茶叶企业通过有机茶园认证,通过QS认证的茶叶企业也只有8家,且都不具备自检能力;企业职工多是当地临时招来的季节性农民工,素质普遍偏低,没有真正建立起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三、发展对策分析

1.整合茶叶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整合茶叶资源,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普及率;扩大茶叶基地规模,建设39个茶叶专业村;突出景东茶叶在历史文化内涵及品质上的优势。围绕市场需求,主攻银生茶、老仓茶、无量山茶、橄榄茶品牌,推进茶叶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由产品向产业品牌转变。集中力量扶持银生茶厂、老仓茶厂、无量山茶厂、兴达茶厂等有潜力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无公害茶、有机茶园开发,老茶园及茶厂的技术改造;做好市场营销及科技人才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茶事活动,巩固提升茶产业的配套产业发展。

2.提高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茶叶加工技术

聘请省内外茶叶专家参与多种形式的茶叶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标准应用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会种茶、会加工、会管理、会营销的茶叶专业技术能手。县委‘县政府要对全县茶厂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加大扶持力度,加速名优茶机械推广,促进普洱茶加工厂标准化建设,创新加工工艺。提升茶叶加工的科技含量,从而提升名优普洱茶的加工能力。

3.整合品牌,推进高效生态茶叶基地建设

主打普洱系列的“银生茶”、“老仓茶”品牌,紧紧围绕品牌开发,建立有规模、有档次的茶叶基地;整合茶叶专业村,走“公司+基地(茶叶专业村)+农户”的路子,以农户为主建立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以“茶树品种良种化,茶园建设生态化,基地管理我害化”为目标,加快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推行绿色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管理。基地突出“天然、绿色、优质、生态”的特点,保证普洱茶优质原料的供给,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4.依据区位优势,搞好茶叶基地的规划布局

到2015年,全县将建成绿色、有机茶园21.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茶园13万亩;有机茶园7.5万亩。具体布局是:锦屏镇绿色食品茶园0.81万亩,有机茶园0.34万亩;文#镇绿色食品茶园1.51万亩,有机茶园0.79万亩;花山乡绿色食品茶园0.99万亩,有机茶园0.4万亩;大街乡绿色食品茶园1.77万亩,有机茶园0.73万亩;太忠乡绿色食品茶园0.86万亩,有机茶园0.36万亩;龙街乡绿色食品茶园0.69万亩,有机茶园0.28万亩;文龙乡绿色食品(下转第56页)茶园1.26万亩,有机茶园1.05万亩;安定乡绿色食品茶园1.06万亩,有机茶园1.48万亩;漫湾镇绿色食品茶园0.71万亩,有机茶园0.29万亩;林街乡绿色食品茶园0.55万亩,有机茶园0.37万亩;景福乡绿色食品茶园0.6万亩,有机茶园0.48万亩;曼等乡绿色食品茶园0.38万亩,有机茶园0.17万亩;大朝山东镇绿色食品茶园1.81万亩,有机茶园0.76万亩.

5.积极推进有机茶、无公害茶认证,应对市场准入

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叶企业和茶叶专业村进行有机茶、无公害茶认证。参加QS认证的茶叶企业要配备专职检验人员,对茶叶产品实施批次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销售。要按普洱茶生产标准进行茶叶加工,真正建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以应对市场准入,提高茶叶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按照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规程发展茶叶产业。

6.加快茶文化与茶旅游建设,提升景东茶产业形象

充分挖掘、提炼彝族人民的茶食、茶饮、茶礼、茶艺。拍摄1部“彝乡茶情”电视专题片,整理出版1首“彝乡茶歌”,建立1支“彝乡茶艺表演队”,建设1条彝乡茶情街。鼓励开设茶馆、茶楼,从目前的18家发展到40家,引导广大民众爱茶、喝茶、知茶、产茶。定期举办茶事活动,提升茶文化。充分发挥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异生态资源,推动彝乡茶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提升“天然、绿色、优质”的茶叶经营理念,使景东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第7篇

【乡镇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x是山区农业大县,在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因此,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为抓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是加快x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优势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xxxx年底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x.xx亿元,分别比xxxx、xxxx年增长xx.x%、xx.x%,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凸显以下特点。

x、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发展时鲜水(干)果面积是xx.x万亩,年产水果x.x万吨,总产值x.x亿元,主要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是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镇;发展时鲜蔬菜面积xx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x.x万亩,附城、三星、大坪、马桥、井坡等乡镇春菜、冬菜x.x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x.x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x.x亿元;在三星旱塘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xxxx多亩,在盈洞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xxxx多亩,在附城斗山、三星白泉、农科所等乡村推广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面积x.x万亩,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热水、大坪、发展杂交制种面积xxxx多亩;在井坡建成了以龙丰、德峰为龙头的牲猪养殖基地,年可出栏生猪x.x万头。

x、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稳步发展。我县现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xx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x家,市级龙头企业或享受市级龙头企业待遇企业x家)。按发展类别分,规模养殖企业有龙丰生态公司、德峰养殖公司;规模粮食加工类企业有龙丰生态公司、旺发米业公司,其中旺发米业年加工优质大米xxxxx吨;规模木材加工类企业有荣盛木业公司,其中绿叶木业公司的“波林”细木工板、纯正木业公司的“汝垣”指节板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水果加工企业有祥丰果业公司,年可加工水果xxx吨;蔬菜加工企业繁华食品公司,年可加朝天椒xxxxx吨,联结朝天椒基地x万多亩,年销售额达xxxx多万元;茶叶种植、加工企业有旱塘茶场,联结硒山茶种植基地xxxx多亩;金银花种植、加工企业有利源金银花公司,在盈洞联结金银花种植基地xxxx多亩。随着我县龙头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基地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x、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繁华食品公司的“湘汝”牌小米辣、龙丰公司的“龙峰”米粉、祥丰果业公司的“果之润”水果糕、旱塘茶场的“硒山茶”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绿叶木业公司的“波林”细木工板、纯正木业公司的“汝垣”牌木地板通过ISOxxxx认证,其中“波林”细木工板、“汝垣”指节板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xx个,其中无公害食品xx个,绿色食品x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x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xx.x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偏低。我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xx余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xxx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性不强。我县产值上xxx万元以上规模农业企业只有xx家,产值上xxxx万元的农业企业只有x家,产值上xxxx万元的农业企业仅x家,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标志性农业企业。由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链。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科技附加值低。除竹木加工企业外,我县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仅有繁华食品、龙丰米粉、祥丰果糕、旺发米业等四家,且大多是对农产品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链条不长,科技附加值较低,赢利能力差,导致企业积累成长慢,难以迅速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四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优势难形成。除“波林”牌细木工板“汝垣”指节板属省级名牌产品外,到目前为止,我县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湘汝”牌小米辣、“龙峰”米粉、“波林”木地板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x农业产业发展。

五是创新开拓意识不强,制约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加工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创新抗风险意识不强,企业扩大再生产不舍得大投入,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同时农民群众对机械化作业认可程度不够。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举措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要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就得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改进农业生产手段,实施机械化作业,扩大作业规模,培育发展优势农业产业,拓宽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领域。抓好该项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相关工作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引领群众参与。农机部门要注重发挥部门职能优势,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作业,全力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x、突破传统耕作模式,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把发展农业生产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上来谋划,加强对各类新型、适用、耗能低、先进农机具的推广引进,通过举办农机作业现场演示会、产品交流会、农机化新技术培训会等有效形式,激发农民群众购机用机热情。积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借鉴发展地区“农机合作组织+基地+农业机械”的生产方式,力改过去传统人畜役耕作模式,进一步整合乡村现有土地资源,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引导农机合作组织实施开展农机集约化、规模化作业,加快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x、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发挥机械化作业优势。按照《x县“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思路,立足县域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提高农机综合服务能力。xxxx年,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发展蔬菜、茶叶两大产业。初步确定田庄、暖水、马桥、外沙等乡镇重点发展大棚蔬菜;附城、三星、土桥、三江口等乡镇重点发展茶叶产业。重点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他们对新型农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规模化作业,以点带面辐射影响周边群众,增强发展农业机械的动力。农机部门应定期加强技术指导培训,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新的操作技术,促进技术更新,全力推进我县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8篇

一、××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1、工业生产情况。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户,比去年增加1户。1—5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910万元,同比下降25.3%;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179万元,同比下降4.3%,在9户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有2户重点矿产业今年以来均未开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县工业生产的发展。目前,亏损企业有7户,比去年同期增加2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488万元,同比下降18.6%;利润总额-3623万元,同比增长3.2倍。

2、延伸产业链和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南华糖业勐省公司利用榨糖过程中产生的滤泥、渣灰及酒精废液作为原材料,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环保优质的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已投入试生产,拉长了制糖企业的产业链条,改变了制糖企业产品单一的结构,提高了抗市场风险能力,创造了循环经济效益。

3、大部分企业在对平稳度过金融危机、保生产、稳就业上充满信心。全县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7户开工生产,开工生产率77%。在调研所到的7个工业企业,大家对平稳度过金融危机信心十足,都在想方设法保生产,坚持以销定产,维持基本生产经营工作正常开展。尤其是××云矿锌业有限公司自2008年10月份停产以来,一直积极关注市场行情走势,目前1吨锌现货价格回升至13500元左右,比去年10月份最低价8500上涨近60%,月均涨幅7.5%,公司根据市场走势分析,预测四季度锌价能回升到14000元以上,因此,公司积极的在做恢复生产前的资金筹措、原料储备等准备工作,以便能及时抓住机遇,适时恢复生产。在做好以上各项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如果市场没有大的变动,10月份可正式恢复生产。

4、节能降耗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在高耗能矿业生产减产,工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一季度××县单位gdp能耗下降4.3%,为完成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0%的考核目标奠定基础。

二、××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工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难以在短时期内根本恢复,××金腊云矿锌业有限公司、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金腊铅2个企业在2008年的同期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8.3%,但目前还处于停产状态;莲花塘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也是由于销售市场不畅的影响,新井生产一直处于半停厂状态,老井也因生产系统环节不畅而导致产量较低,截止5月底,生产原煤11435吨,同比下降108.8%,产值304万元,同比下降53.2%;制糖业自今年2月份以来糖价一路回升,截止5月底白糖最高价3640元/吨,1-5月食糖平均销售价格3286元/吨,制糖业增速达21.9%,在全县规模以上增加值速度中支撑作用明显,但生产已于5月10日结束,后期要实现增长,要靠矿产业的恢复生产与及其它规模较小的企业支撑,因此,全年工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2、市场竞争力弱。企业外欠贷款多、资金短缺、技术设备老化、生产成本高、资金筹措难度大,产品没有价格优势,缺乏竞争力。××县的建材行业由于还没有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处于弱势,在调研中了解到,××县建材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以来,由于水泥生产的成本价格高于外来水泥的生产成本,销售环节受到外来市场的冲击,1—5月,生产水泥61200吨,同比减少2800吨,下降4.4%,完成产值1775万元,同比下降13.6%。

3、外来企业与当地农户之间在土地征用、用工、运输等方面矛盾冲突多,不能很好的协调解决,影响企业的生产。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茶叶公司,2006年注册成立,2008年实现工业产值1194万元,列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之一。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公司在项目申请、种植园区的架电、引水工程、道路疏通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要在××县实现茶叶生产的产业化发展,走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发展之路,还需要当地政府给予必要的项目支持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和配合。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1、要高度认识工业企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其摆上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做到领导力量到位,领导精力到位,政策扶持到位,各项服务到位,在新的形势下,抢抓发展机遇,克服不利影响,把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其在全县经济中所占份额和比重。

2、在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企业的培育和抚持。工业企业的发展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是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运行;其社会属性是发展如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扶持,就会使发展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企业就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因此,我们要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分析符合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按照抓大不放小的方针,既要高度重视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批对全县工业经济起支撑作用的支柱企业,又要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及时帮助解决企业运营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引导企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如临沧市佤乡实业有限公司,虽经营自来水供应、纯净水生产、牛干巴加工等多个产业,但目前仍不上规模。

3、要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建设的跟踪督导力度。对意向性项目要促其早签约,签约的项目要促其早落地,已落地的项目促其早开工,在建的项目促其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云南国通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累计完成投资1.47亿元,总装机容量2.1万千瓦时,预定在6月份试发电,目前日期已过半,但后期工程仍未完工。

4、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资源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继续加强对企业的改造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企业档次,增加企业效益。立足××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电力、矿业、竹、木等加工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5、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好资金问题。解决企业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多方支持,共同努力。一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还贷能力强的工业企业优先给予贷款,并在提现开户等方面减少环节积极支持。二是通过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来募集资金,吸纳民间资金和其他社会闲散资金来发展企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借助外力发展自己。

第9篇

关键词:龙陵县;贫困难题;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39-02

龙陵是国家级贫困县,2009年财政收入为27 359万元,GDP为23.0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1.89∶40.49∶27.62。按实际人均纯收入低于1 196元的扶贫标准,龙陵县有贫困人口13.42万,占该县农业人口的52.24%。经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龙陵县贫困难题突出表现为县域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未能兴旺,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存在困境。因此,必须振兴县域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解决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困境,才能破解龙陵县贫困难题,这给予云南73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破解龙陵县贫困难题之道

1.振兴县域产业经济。充分挖掘三次产业的潜力,走好产业化发展富民富县的道路。(1)改变农业投入太低的现状,大量增加资金、技术、服务投入;尽量推广种植优质高产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推广猪、牛、羊、鸡、鸭等畜牧良种,实现规模化、技术化养殖;大量增加茶叶低改面积,提高茶农收入;扶持“两烟”种植,提高烟农收入;全县农民最大的资源是山,应落实林改政策,多给予农民实惠,扩大核桃种植面积,搞好核桃加工销售,尽量扶持贫困户种植石斛、工业用大麻、草果、香菇等林业经济作物,促使林产业成为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大化肥、籽种、农药等农资补贴力度;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治理,搞好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知识素质培训,形成大批有文化、懂技术、擅长经营的新型农民。支持涉农产业项目,发挥好涉农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作用,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度,打造一些特色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抓好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有效解决金属硅、硅铁、锌等矿冶业和水泥、酒精、硫酸的污染破坏,处理建筑业垃圾;加大对中小型工业、建筑业特别是加工业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县域轻工业发展;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和社会资金支持,发展龙陵县工业和建筑业,搞好项目的规划论证,把有限的资金投到最该发展的项目上,带动民众从中获利。(3)争取省、市政府投资黄龙玉,大力宣传和推荐黄龙玉,确实把龙陵打造成黄龙玉第一县,发挥出如翡翠玉石一样的经济社会效益;督导邦腊掌温泉项目建设,抓质量、强服务、树品牌,极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县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争取国家、省、市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聘请专家指导,尽快启动龙陵松山抗战遗址开发与保护项目,结合龙陵抗战博物馆和已修缮完成的董家沟日军慰安妇遗址等,通过省市县电视台、电影、电视剧、报纸等媒介大力搞好龙陵抗战文化的宣传、表演,做“活”龙陵抗战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该县具有第一吸引力和第一赚钱的产业。配套建设服务好、档次适宜的旅店、餐饮、旅游纪念品、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发挥侨乡文化、乡镇特色民族文化在县域文化旅游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民、农民工从文化旅游、餐饮、旅店、运输等第三产业中获利。

2.振兴县域企业经济。(1)抓好县域企业规划与扶持,振兴企业振兴县域经济。扶持一些大中型企业、重工业企业发展,不轻视其他中小企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力度;重视建筑业企业发展,发挥建筑业企业在县域房屋、道路、电站等建设项目中的作用;重视扶持轻工业企业发展,大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品贸易等企业,抓好旅游及旅游特色产品企业,营造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2)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针对当地贫困人口、大学生、职业教育人员进行培训,吸纳他们到一些企业中就业,给予合理的工资、福利待遇,促其增收脱贫。(3)培养和造就大批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能多为人民谋利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抓好企业经营策略、经营效益、财务廉洁等事项,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运作,调整企业利益分配格局,治理类似于龙头企业效益丰厚、中上层管理人员获利丰厚、职工及与企业相关联的民众收益少的问题。

3.振兴县域市场经济。抓好公路、铁路、水电站和电力改造、文化旅游等大额政府主导投资项目,促进投资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市场的兴旺,抓好县域内外市场建设,促进县域投资、消费、外贸市场的繁荣。(1)完善县域内外硬件市场建设。抓好“千乡万村”市场建设,坚持乡镇集市规划水平适度超前的原则,搞好集镇供水、供电、排污处理等配套工作,改扩建县、乡(镇)一、二级产品批发及交易市场,改变有形市场拥挤、混乱的局面;适当建设村、社(组)交易市场,繁荣农村交易市场。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保山通向东南亚第一市桥头堡建设的战略契机,提高道路等级,进一步降低县外市场运输成本。(2)完善县域内外软件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坚持落实减税、补贴、优惠等政策,促进民众增加消费和提高消费档次;大力开拓县外市场,促进畜产品、核桃、茶叶、糖、石斛、大麻、水泥、电力、硅等大宗产品外销,抓住大瑞铁路建设、缅甸至重庆石油输入过境、很靠近德宏并与缅甸接壤等条件,打造商品贸易物流带,促进县域企业、县乡财政和民众增收;加强市场供求信息收集和传播,建立专门的市场交易组织,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运作机制,确保市场供销渠道畅通;培训并带领一部分贫困人口从事经商贸易行业,繁荣批发零售市场,促进贫困者增收致富。(3)采取合同交易和入保险等方式,协调企业、中间商和农民、职工的利益分配,确保产品优惠补贴措施的落实,确保产品供给不短缺,确保产品价格较好或合理上涨,增加企业和民众的收入,有效防范和削弱市场风险,照顾农民、企业普通员工和小商小贩多获利益。总之,关键的关键是确保县域产品产、供、销畅通,确保产品价格较好或合理上涨。

4.解决县域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困境。(1)提高人口质量,抓好智力扶贫。加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做好疾病防控治疗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和贫困人口低保、医保工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抓好“两基”教育,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促使受培训者依靠技能脱贫致富,改变因贫困而麻木不仁或者“智短”缺乏致富途径的问题。(2)抓好税收征缴,杜绝偷税、漏税,增加县财政收入,增加县政府扶贫资金投入;科学合理地规划、论证扶贫项目,以项目的可行性、实效性去争取更多的省、市扶贫资金投入,争取更多的省外发达地区对口扶贫支持,争取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投入资金与技术扶贫。(3)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减少因灾返贫、因产品价格低迷返贫问题。(4)依托烟草、核桃、畜牧、石斛、文化旅游、加工制造等产业和乡镇小城镇建设、县城功能区建设,抓实产业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促进民众增收脱贫。大力开展经营致富技能培训,如经商贸易、运输、建筑、修车、餐饮、旅游纪念品制作、民族舞蹈表演等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向乡镇、县城转移,促进城市低收入者在县内外创业致富,促使一些农民、农民工转为市民。

二、龙陵县贫困难题及破解的启示

(1)云南国家级贫困县存在一些共性与个性贫困难题且相互交织,使得贫困难题更加难解决。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没能兴旺发达,区域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存在困境,这是县域共性贫困难题;县域交通区位条件差、少数民族以往一直贫困落后、能用于经营致富的资源贫乏等,这是县域个性贫困难题;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委靡不振,以及县域区位资源条件差、沿边山区贫困等问题相互交织。(2)破解县域贫困难题应抓好共性与个性贫困难题的解决。必须坚持强县与富民相结合,大量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搞好促进农民、低收入者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扶贫开发;始终抓好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市场建设,极力促进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兴旺发达,尽量吸纳贫困低收入人口参与其中以求多增收、快速脱贫致富;摆脱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大量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解决贫困人口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搞好能力素质扶贫;抓好交通建设,削弱区位劣势。(3)云南贫困县应当努力抓住中国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的契机,尽力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科学合理谋划,振兴县域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尽量瞄准贫困低收入人口,尽量吸纳他们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并从中多获利,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龙陵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longling.省略.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