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

时间:2023-07-03 16:07:52

导语:在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摘 要 金融风险是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金融风险,如何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风险管理 保险风险 利率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对于金融经营,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好如何去控制风险,规避金融风险隐患。

一、风险管理概念界定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是指保险公司围绕经营目标,对保险经营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组织架构、制度和措施。

二、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的状况

作为保险公司,主要的风险因素有保险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一)保险风险

保险风险指由于对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判断不正确导致产品定价错误或者准备金提取不足,再保险安排不当,非预期重大理赔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每份保单的风险在于承保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由此引起的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从每份保单的根本性质来看,上述风险是随机发生的,从而无法预计。对于按照概率理论进行定价和计提准备的保单组合,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实际赔付超出保险负债的账面价值。

(二)资产与负债期限未能有效匹配可能带来的风险

保险投资在技术层面的最终目标应是保持保险公司的技术偿付能力。资产负债不匹配会导致保险公司的技术偿付能力出现问题。所谓资产负债不匹配,简单来说是指保险公司不能保证其在未来时间中资产变动与负债变动的一致性。保险公司在某一时点上的资产负债随时间、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其各种资产、各种负债对各种条件的变化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各自增加、减少的比例也就不相同,资产的变动与负债的变动之间可能产生缺口,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匹配还体现在久期上。久期指保险公司持有各种金融投资工具时间的加权平均。理想的状况是资产的久期与负债的久期相等。

(三)保险资金面临的投资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与融合,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拓宽,可投资品种逐步增加,从普通的债券投资发展到权益类投资、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境外市场,寿险业资金面对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复杂。例如,寿险保单存续期一般都长达20至30年,相应的在资金运用中要考虑20-30年存续期的投资与之相匹配。投资与固定收益资产的寿险资金,对利率的变动非常敏感,市场利率的微小波动会导致资产价值的较大变动。

(四)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因市场利率的变动而使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体现为长期投资资产大量提前变现风险和利差损风险。长期投资资产大量提前变现风险就是指保险公司为了筹集大量资金以应对非常规现金支出,而不得不在一定损失的情况下变现其资产的风险,此风险一般发生在利率增长的时候;当公司发行保证利率的保单的时候,就会面临利率损失的风险,也就是公司实际的投资回报低于保单的保证利率。特别是当公司从保费收取到资金上划一直到最终的投资之间的延迟时间较长的时候,此风险会更加严重。

为了给客户提供较高的保证利率,保险公司一般会投资于较长期的资产以赚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但同时,客户可以在保单未满期时退保或者以保单作抵押向公司贷款,因此使公司面临利率风险,特别是在利率增长客户有再融资需求的时候。在市场利率非常低的时候,公司的投资回报会大大低于其保单的保证利率,从而面临严重的利差损。如何有效地化解利差损不仅是保险公司,也是我国保险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五)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金融交易的一方或某金融工具的发行机构因不能履行义务而使另外一方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方违约可能性的大小;二是违约行为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数额。前者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资信,后者取决于金融资产自身价值的高低。

(六)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筹集足够资金或不能及时以合理的价格将资产变现以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指投资项目具有变现能力,保险公司在需要时可以抽回资金,用于满足现金流出量的要求。流动性作为保险投资的原则是由保险经营的特点决定的。

三、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一)健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架构

金融风险管理就是要在金融活动的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从战略角度管理金融风险,把金融风险纳入全面金融风险管理框架之中。一个基本的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一是政策和监管层,对公司的所有风险都负有政策制定和指导监控的职责。二是高级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的日常管理负有责任。三是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并确保这些战略得以实施。四是财务部门等业务部门。由于风险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会涉及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业务部门在掌握信息和操作能力方面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这些业务部门建立和实施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二)资产与负债的失衡风险控制

保险资产组合由保险负债的性质和期限决定。资产和负债的管理受严密监控,务求将资产到期日与预期赔付方式相匹配。

由于保险公司在特定时点上的负债要受到公司内部因素(处理能力、接受程度等)和外部因素(契约、法规等)的制约,公司的管理者对本公司负债的影响力较小。考虑到相应的交易成本,公司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定期调整投资组合的结构使资产和负债相匹配,减小保险公司技术偿付能力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达到理想的久期凸性匹配,即资产的久期与负债的久期相等。

随着投资渠道的逐步放宽及中长期投资品种的丰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组合和进行战略性资产配置等手段来改善资产与负债期限的匹配状况。

(三)市场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可以为每类资产设定风险最高限额,以控制市场风险。设定这些限额时,公司充分考虑其风险策略及对其财务状况的影响。限额的设定亦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公司可以运用各类方法量化市场风险,包括敏感性分析及计算风险价值,风险价值是一种运用历史市场价格的简明扼要的统计计量工具。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历史财务数据,在中国现时市场环境下运用风险价值方法具有局限性。

(四)利率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利率风险,比如:投资于与其负债资金流匹配的资产;通过退保惩罚制保护退保的自由度;退保惩罚因子一般会随着保单年度而逐渐减小,比如第一保单年度退保惩罚因子为10%,第二年度为9%……第十保单年度为1%,以后各保单年度为无退保惩罚;退保时根据资产的市场价值对退保金进行调整。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利率风险政策,规定其须维持一个适当的固定及浮动利率工具组合,以管理利率风险。有关政策亦应规定公司管理计息金融资产及计息金融负债的到期情况。

(五)信用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与场内交易、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发放贷款及垫款、债券投资、权益投资、与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安排、保户质押贷款等有关。本公司通过使用多项控制措施,包括运用信用控制政策,对潜在投资进行信用分析及对债务人设定整体额度来控制信用风险。

(六)流动性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在运作时,坚持流动性原则。公司从可用资金的性质出发,把长期性资金运用到流动性较弱的项目上,把短期性资金运用在流动性较强的项目上,使投资结构合理,从而保证总体上的流动性。这样能有效地规避因部分保单退保、减保以其他方式提前终止保单而面临的潜在流动性风险。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匹配投资资产的期限与对应保险责任的期限来控制流动性风险及确保公司能够履行付款责任,及时为公司的借贷和投资业务提供资金。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保持稳定的存款基础等方法来控制银行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贺宏.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方法及其对商业银行投资组合的现在影响.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8(7).

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网络金融风险管理

引言:

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经营和消费理念使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经营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推动了网络金融的发展,随之也带来了网络金融风险。

网络金融是金融与网络技术全面结合的产物,其内容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络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随着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一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金融风险暴露出来,而网络犯罪的兴起进一步引起人们警觉,使网络金融风险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网络金融风险的特殊形式及其原因

网络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特殊形式: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

网络金融技术风险主要包括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由于网络金融的业务及大量风险控制工作均由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因此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安全就成为网络金融运行最为重要的技术风险。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既包括计算机发生故障等不确定因素,也包括来自网络外部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由于计算机故障造成的对金融业的损失相当大;另一方面,我们也深受黑客行为侵害,通过电脑病毒的传播,黑客们在网络中进行大规模钓鱼,盗取个人资料,银行密码,给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普华永道公司27日一份调查报告称,网络犯罪已经成为对金融服务业不断增长的威胁,在该行业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犯罪中排名第二。

网络金融技术选择风险则是指在开展网络金融业务时,由于存在技术选择失误的问题而产生的风险。网络金融依赖于成熟的网络技术,然而现有的技术并非完美的,往往存在其特有的缺陷,因此,在技术选择上的失误将对整个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产生较大风险。技术选择风险的产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于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的兼容性较差而导致信息传输中断或速度降低的可能,其二是由于选择了较为落后的技术方案,使得由于技术过时而导致巨大的技术和商业机会的损失。

网络金融业务风险与传统金融业务风险在本质上相似,最主要就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首先,网络信用风险指网络金融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日不能或不愿完全履行其义务而产生的风险。由于网络本身是具有虚拟性的,因此网络金融业务和服务机构也都具有显著的虚拟性。虚拟化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增设虚拟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从事虚拟化的金融服务,其中一切业务的活动(包括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由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虚拟性大大增加了在网络金融业务中对交易对手所给信息的认证与识别的难度,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相当不对称的环境,从而对对方的信用评价,以及对风险的评估都收到了很大限制。正因如此,网络金融业务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往往比传统金融业务中更大。而对我国而言,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又进一步加深了网络金融中的信用风险。因此,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状况正是大多数个体、企业客户对网络银行、电子商务采取观望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网络流动性风险是指网络金融机构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满足客户兑现电子货币需求所产生的风险。由于目前的电子货币是电子化、信息化了的交易媒介,尚不是一种独立的货币,交易者收取电子货币后实际上并未最终完成支付,还需从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收取实际货币,因此电子货币发行者就必须满足这种流动性的要求。如果发行者实际货币储备不足那么其流动性风险也就暴露出来。事实上,流动性风险还可能由于网络系统发生故障,黑客入侵,病毒感染等原因引发,而这又与网络技术安全风险息息相关,因此可以看到,网络金融风险是一个更加复杂,联系性更加紧密的系统,其范围更广,危害也更大。

当然,网络金融业务风险也还包括支付和结算风险,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等,这里不作细谈。

二、网络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些建议

正因为网络金融风险的特殊性以及其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我们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特殊性质,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对网络系统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并及时进行技术更新,以将系统发生故障以及受到黑客袭击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要培养网络在职人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可以通过演习训练,技术讲座等方式进行,并且要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降低犯罪率。

第二,要健全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在建立和完善个人和企业信贷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将网络与现实的信用信息相互结合,使个人和企业信用能够充分暴露于整个网络系统之中,从而实现信用信息共享,还可以以居民存款实名制为基础,开发个人信用数据库,逐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通过这样一个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金融业务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减少网络信用风险。

第三,要积极完善与落实监管法规。我国应尽快制定有关法规,健全网络金融业务发展和管理的法规框架。一是要加快电子商务立法进程,明确数字签名、电子凭证的有效性,明确电子商务中银行和客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完善网络金融业的监管规章。由于网络金融业和传统金融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对传统金融业的审慎监管规章基本上适用于网络金融业。当然,我们应针对网络金融业的特点,补充完善现有的监管规章体系。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业务由于其存在于网络这个虚拟环境的特殊性质,拥有其特殊的网络金融风险,这些风险比传统金融风险在范围上影响更大,并且更具有突发性、传染性,因此其危害也更大。因此,重视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管理,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对于电子商务下网络金融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淑英,《谈网络金融的风险管理》;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篇

21世纪初叶,当世界经济欣欣向荣,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的时候,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美国的资本市场素来以透明和公平性著称,何以大厦会在一夜之间将倾?计算机和统计学知识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可以运用更新的技术灵敏地运用各种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来监控本系统可能暴露的风险,甚至可以精确地计算出风险敞口。没出问题的永远都是好的,就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摩根士丹利公司的VAR风险测量广泛运用于各种金融机构当中,好评不断。那么当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的那一刻,何以美国的资本市场会掀起滔天巨浪,自恃精准的风险控制又作何解释?

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宏观审慎政策是运用审慎工具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避免重要金融服务终端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一是抑制金融失衡的累积并建立适当的防御,以降低随后经济下行的速度和幅度以及对经济的影响;二是识别和应对共同风险敞口、风险集中和相互关联,从而降低风险传染和溢出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破坏。出于对系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监管,《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的出台,使美国的宏观政策重归于谨慎。新出台的法案有多项创新,围绕监管系统性风险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几大核心,新法案对于金融机构的许多风险的管理工具产生了不同的作用。

二、微观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性

流动性管理对于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保持正常足够的头寸才有可能应对挤兑以及其他的市场风险。《巴塞尔协议III》是2011年巴塞尔委员会在金融危机后这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最新改革方案,提高了流动性风险的可计量性和可操作性。它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引入了两个量化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同时也引入了流动性风险监督的四个测量工具: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和与市场有关的检测工具。《巴塞尔协议III》协议的强制性可以使得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一个大的等级,不仅能够提高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的重视程度,更通过指标强化,从新的层次来严格要求,杜绝可能发生的流动患,增强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和社会信用体系稳定的支撑。

资本充足率的风险管理不仅是商业银行内部进行的自我监控更是监管机构的重点监测内容。资本充足率的健康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能抑制商业银行过度涉及于风险资产的投资,保障大众存款人利益。《巴塞尔协议III》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全球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7%,是现行标准2%的三倍多。商业银行是代表股东而不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因此其自身的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本质出发点是为了股东的最大利益,即在法律的规定下尽可能为自身赚取更大的利益,这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自由竞争市场的精神。但从金融危机的情况来看,往往受到最大利益损害的是公众而不是早已赚的盆满钵满的银行家们,他们不但不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反而能够逃离法律的追求。因此,在宏观谨慎政策背景下监管机构严格监督商业银行对自身资本充足率的管理以及对其实施严格的标准有助于保护公众的利益,减少商业银行高杠杆从事高风险资产的投资。

作为系统风险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衍生产品的迅速增长直接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急剧累积,金融危机就为这一影响提供了最好的佐证。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属于表外业务,故在传统意义上可以逃避很多来自金融机构的监管,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总量达到了表内业务的三倍左右,其高杠杆率以及高分散性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在分散风险的同时通过多向对冲为自己赚取最大收益。新颁布的《多德弗兰克法案》特别加强了对场外交易(OTC)的衍生产品和资产支持证券等产品的监督,重要内容包括:将大部分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移入交易所和清算中心;要求银行将信用违约掉期(CDS)等高风险衍生产品剥离到特定的子公司(银行可保留常规的利率、外汇、大宗商品等衍生产品);对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公司实施特别的资本比例、保证金、交易记录和职业操守等监管要求。为防止银行机构通过证券化产品转移风险,要求发行人必须将至少5%的风险资产保留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由此可见,新法案提出了更为严厉的要求和措施,将原本由金融机构自行监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实行多方监管,强迫其提高透明度,这对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能力的促进和提高有着非常大的提高作用。表外业务现如今作为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点,却一直处于监管之外这是十分危险的,新法案的提出符合了当前宏观谨慎性政策的要求,也提升了商业银行微观层面提高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能力。

压力测试是指一些系列用来评估一些异常但又可信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的技术总称。在微观领域,一方面压力测试具有能评估某些小概率事件对银行经营或其所拥有的投资组合可能造成的影响的优势,可作为金融稳健性指标。另一方面压力测试能帮助金融监管者更好的监管个别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发达国家监管当局均要求或鼓励所属银行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规范建议进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微观压力测试在国际银行业得到广泛运用,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而宏观压力测试由于能模拟潜在金融危机等极端事件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引起了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策当局广泛的研究兴趣,并在实践中得到迅速推广。

商业银行作为实体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定期的压力测试对于健康地运营,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所涉及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中,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内部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以及内部控制来很好的抵御。信用风险则强调宏观层面产生剧烈变化对银行流动性产生的影响,与宏观经济形势结合较为密切。市场风险则更为关注来自微观层面的变化,例如利率以及汇率的巨幅波动等产生的对银行产生的风险。因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是银行需要特别重视,以及定期用压力测试的风险。中国银监会在2010出台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中明确了对中国银行业的压力测试的要求。它要求压力测试应具有定量和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应明确商业银行可能会面对的压力情况,并能够涵盖不同的严重程度;定性标准应强调压力测试目标是评估本行资本吸纳潜在大额亏损的能力以及寻求本行可以采取的减低风险及保存资本的措施。从宏观层面来看,谨慎性的宏观政策下,加强了对压力测试的要求,不仅要求定性更要求具有定量的标准,使得不管是出于自身还是出于监管压力测试这一工具在风险管理中的功效得到进一步强化。

压力测试在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用于评估银行体系整体风险,了解银行系统的脆弱性。监管当局对于银行体系风险评估一般综合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包括制度、结构和市场特征及监管框架、标准与准则等信息分析;定量分析包括金融稳健性指标、宏观和行业资产负债表分析、早期预警系统、压力测试等。定量分析中,早期预警系统及金融稳健性指标提供现状和历史的对比情况,而压力测试提供未来极端事件冲击的不良后果,测试负面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与商业银行日常采用的压力测试不同,监管当局一般采用宏观压力测试作为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分析工具,宏观压力测试偏重于宏观压力背景,在行业层面评估宏观压力情景对一国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便于监管机构了解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第4篇

达沃斯会议开幕首日,一场词锋激烈的“猫鼠”大战粉墨登场,政府官员要强化监管,银行家们群起反攻。如果说政府作为监管者是“猫”,银行作为被监管者是“鼠”,“猫鼠”双方各执一词,难分高下。

奥巴马和萨科奇提出的监管改革思路是错的。奥巴马主张把大银行拆小,萨科奇主张对金融高管的高薪开征重税,这就能解决金融监管的缺位吗?大银行富可敌国,而且“大到死不了”,这是政府的心病。金融业的高管赔钱无罪,赚钱重奖,这是社会的心病。这两个“心病”却都不是金融监管的问题,因为小银行的金融风险同样会引发社会动荡,对高薪开征重税并不能抑制过度风险。

在金融海啸爆发之前,索罗斯先生曾约请格林斯潘吃饭,讨论金融产品的创新问题,表达了他对金融创新中杠杆率过高的担忧,但当时并没有引起格老的注意。金融海啸爆发后,两位大师又吃了一次饭,据索罗斯先生说,格老认错了,承认他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对金融杠杆的过度使用疏于监管。

这段轶事写在《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一书中。索罗斯先生提出了一个“超级泡沫假说”。在他看来,金融海啸发源于25年期间累积形成的“超级泡沫”,泡沫生成的原因有三:(一)信用扩张。(二)全球化。(三)金融创新。信用扩张和金融创新的共性是金融杠杆率的过度使用。痛定思痛,在海啸过后,金融监管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加强对高杠杆金融产品的监管。

金融业的功能究竟是什么?作为现代服务业,金融业提供的服务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中介服务业,核心是货币的流动性,“汇通”天下是为了“货通”天下。这时,金融业主要是为实体经济的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其次是风险经营业,核心是银行的存贷差业务,吸收存款是为了提供贷款。这时,金融业主要是为实体经济的产能扩张提供杠杆。第三是风险财富的制造业,核心是资产的流动性。资产在流动中会产生流动性溢价,从而创造了现代经济中的“在险财富”。这时,金融业主要是为虚拟经济的交易提供流动性。因此,金融杠杆率的高低与机械的传动速度一样,必须与机器设备的控制能力相适应,否则就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失控,使金融业创造的流动性溢价迅速“蒸发”,进而导致杠杆率的突然上升。

金融业在实践中开发了一套风险管理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二。其一是当年摩根集团主导研究出来的 Value at Risk,组合词是VAR,中文翻译为“在险价值”。其二是现资学之父马科维茨创立的投资组合的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在对投资风险和回报的量化体系中,解决了金融风险管理的难题。这两个理论大大提升了现代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推动了高杠杆率的金融产品的创新。现在看来,也正是由于人们对已达到的风险控制能力过度自信,所以引发了过度的信用扩张和金融创新,推高了新财富中的风险存量或资产泡沫。其实,资产泡沫就是现代社会的财富形态之一,是以预期和交易为基础的流动性溢价。以流动性溢价为核心的财富是一种“在险财富”,这种财富高度依赖于货币的流动性,随波逐流,水涨“财高”,水去“财失”。因此“水性金融”具有本源的不确定性,“超级泡沫”的源头是政府管理的货币。

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其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的控制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涉及面广、灵敏度高、综合性强等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跟一般风险管理相比的特点。跟一般财务管理相比,其具有管理内容宽、管理手法先进、理财观念新等优势。风险管理问题是现代社会所有金融行业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不确定性、风险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国民经济中企业的作用决定了企业金融风险、经济风险、财务风险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对于企业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风险;企业财务控制

现代国内、国际的市场环境复杂,现有的企业面对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在竞争相当激烈的市场中,细微的失误就会影响整个企业及其经济状况的发展。企业为了稳步的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益,必须进行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与科学的财务控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金融风险问题存在于企业财务的每一个环节。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每一个企业都具有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注意防范财务问题,在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将损失降到最小化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在紧张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瘫痪几率。

一、 金融风险管理

(一) 什么是金融风险管理。使用一切办法避免、减少风险的出现以及尽可能地减少风险过后的经济损失就是金融风险管理。宏观的讲,合理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流动性,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得到稳步的发展。微观的讲,科学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每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通过科学、有效的金融管理就可以在风险来临时有效地躲避,在风险不可躲避时减少损失,保证企业的正常经济流动。

(二) 金融风险管理分析。由于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复杂性,金融风险的来源有很多种,主要有,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技术风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受国际经济情况影响越来越明显。在金融行业发展不是特别稳固,并且在其国内外的共同影响下,各种经济问题接踵而来,金融行业的风险不断加大。 金融风暴的影响一直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其影响也就连绵不断。我国金融市场也出现了很大的动荡。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汇率、国家政策不断改变,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也逐渐加强。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下,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也不断攀升。金融行业收益的波动性也很大,企业经营的风险一直在提升。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高手也不断增多,通过病毒、黑客软件攻击其他企业,企业机密泄露的可能性非常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如果电子设备突然断电、死机都会给企业直接造成的损失。

二、 企业财务控制

(一) 企业财务控制现状。合理的财务控制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收益、高效利用有着很大的帮助。财务控制给予了企业决策客观的评价,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目标,得到利益的最大化。财务控制也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合理利用性以及流动性,降低了企业经营时的风险。有效地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就目前来看,企业对财务控制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企业财务控制的体系也不够系统,对于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开始重视财务控制,意识到财务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资金的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接下来的发展。企业对于财务控制的想法也得到了改变,不再只重眼前利益,首先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在调整财务理念之后,企业对资金的规划也变得越来越合理。很多企业将金融风险管理放在财务管理的首要位置。但是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时间短,财务管理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财务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没有合理的管理部门;财务控制内部的信息交流不够,没有统一全面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财务部门没有占据重要地位,很多建议不被采纳。

(二) 企业财务控制方法。企业财务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保证资金正常流动的同时提高收益。想要有效的进行财务控制:首先,要有系统的财务控制体质。企业领导都需要认同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并且了解正确的财务控制方法在提高企业效益上的重要性,意识到在金融风险来临前如何有效躲避,风险不可躲避时让损失最小化的重要意义。保证财务部门的基本权益,其他部门不能随便影响财务部门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给予财务部门权力,以确保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企业当中的所有员工都要有合理控制企业财务的理念,了解其重要性。提高财务部门本身的工作能力以及预判能力,及时的规避风险。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各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完善企业管理中信息流动的高效性,保证信息的及时转达。及时地了解到各方面的金融信息,尽早的分析出风险所在并及时处理。保证企业机密的保密性,建设好企业的网络系统,信息不被泄露。有专门的风险分析团队,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的判断,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再好的解决办法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是白用功,金融风险管理必须得到重视才能使企业稳步发展。

三、 企业理财过程中的风险研究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内、外部风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有损害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其发生的时间与概率都是不能确定的,只要财务风险出现,其损失就是必然的。有些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好,其损失可能并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但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可能使整个企业破产。但是在风险产生的同时,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盈利机会,风险越大,盈利也就越大,但是如果不能好好把握机会,准确的进行投资很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险。我国对待金融风险应该积极面对并制定合理应对方法,而不应该消极躲避,越躲避往往造成的损失越大。

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当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运用风险控制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避免企业产生经济危机。在企业遇到危机时,合理的运用风险,在风险中获得盈利、控制损失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

结束语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强烈波动的影响下。企业风险的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可以说,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所在。经过金融危机,我国企业都认识到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意义。企业不能就此满足,好好分析在金融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构建系统的金融管理体制,加强在金融风险发生时的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和完善。进而改进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作用,要在风险来临前预知风险,及时作出应对风险的手段与方法,将风险损失最低化。保证企业在各种风险来临的条件下,仍稳步发展,不受金融风险所影响。及时的更新财务管理体制,保证在更大的金融风险来临时,有足够的能力与之对抗,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作者单位: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魏锋.论资金回收视角下的企业现金流财务风险控制[J].财经界,2014(20).

[2]窦玲.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及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J].商,2014(24).

[3]任曾曾.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探讨[J].时代金融(下旬),2014(1).

第6篇

一、利率市场化引发的金融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

金融行业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的流动性资金来源无法满足流动性的需求,进而就会引发清偿问题。利率市场化会使金融交易中的实际利益增高,老百姓就更愿意把钱存到银行,增加了银行的存款,抑制了贷款上的需求,这就使得资金流动性变小了。另一方面,利率的市场化也会导致利率不稳定,经常出现波动的现象,在这种波动下,又会增加百姓把存款提现的可能性,但如果实际利率变高了,所提现的存款又会转为高利率的存款。这样来看,所改变的也只是存款的利率和存期的结构,而没有真正影响到银行的流动性。从宏观上来看,虽然利率的市场化会带来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但由于我国老百姓都已经习惯于国家金融的各种改革,对银行的信用都有了信心,因此不会容易出现降低银行储蓄率的情况。由此看来,流动性风险并不是利率市场化引起的主要金融风险。

(二)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因为利率的不稳定,经常浮动而造成的银行损失或影响了银行的额外收益。利率上的多变,会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的敏感性负债跟不上利率的变动,这二者的不匹配会导致银行利息收入的减少;我国各个银行对于存贷款的竞争也会缩小存贷利率的差,银行可以操控的力度变小了,会更加剧利率变动所引发的危害;在实际利率这样迅速上升的过程中,短期利率会照比长期利率上升的更快,这会让从事短借长贷的银行承受更大的经济损失。利率风险是利率市场化所引发的主要金融风险的类型。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向银行贷款的企业不能如约偿还贷款而给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率市场化所引发的信用风险有以下三个方面:银行把贷款风险划分等级,高贷款风险的提供高利率,低贷款风险的提供低利率,银行提高贷款风险的管理,以此来减少信用风险;实际利率变高了,会让借款人的利息压力变大,这就会无形中加大了违约的可能性;最后,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也会引发信用风险,这主要体现在了银行不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和企业经营状况。信用风险是我国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四)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因为汇率的变动而蒙受一定损失的可能性。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利率的市场化也无法使本国的货币利率和国际的货币利率一致,由此看来,汇率风险并不是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如何规避金融风险

(一)建立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国家的宏观调控成为了引起利率波动的最主要因素。想要建立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就要通过银行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如果宏观经济环境稳定了,那么银行和企业的经营也就稳定了;反之,就会加大企业违约的风险,银行也会遭遇道德危机,会为了追求自身经营的利益而提高利率,引发借贷人的冒险行为。因此,想要建立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的物价水平、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增加就业岗位、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

根据各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实践的正反两方面分析,实施高效的监管机制是防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风险的前提条件。在我国现阶段,建立市场利率体制的各种条件正在逐步完善,国有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单纯的商业银行,许多企业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而且中国银行的宏观调控机制也不够完善。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全面推行利率市场化,并且没有相对应的金融监管制度,那将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由于之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美国的次贷危机的警示,加上我国国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我国近年来已大大加强了防范风险的金融管理监制。

(三)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

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首先要完善和健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金融监管,要着力加强利率风险分析,预测风险发生概率的准确度,从而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只有科学授权和严格监管,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才能降低由利率波动造成的各种突况。

第7篇

与互联网金融业迅速成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来互联网金融也进入了风险的集中爆发期,不少的P2P平台跑路或倒闭,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被曝挪用客户备付金。由于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开展业务,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牵涉人员较多,分布范围广,涉及金额巨大,与过去传统的金融业态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突发性更快,传染性更强,更具广泛性,一旦在安全上出现问题,风险就会瞬间爆发,并迅速蔓延开来,由于牵涉人员多,风险爆发集中,极容易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危害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当前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将风险防患于未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指交易主体无法履约造成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实质仍然是一种金融活动,互联网只是技术实现手段,因此,传统金融具有的信息不对称,违约等风险因素并不会因为互联网而消失,反而会更加突出。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门槛不高,业务过多依赖于线上办理,信用审核的手段和渠道不完善,由于网络作弊行为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也会受到影响。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体系不完善,服务主体与客户无法面对面接触,交易双方在身份确认,信用评级方面信息也不对称。另外,资金流向不明,追偿机制和措施不完善等,都易出现资金违约,信用风险较高。

二、监管风险

监管风险指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真空或监管不力带来的风险,简言之就是管不了和管不住的问题,管不了是法律问题,管不住是监管手段问题。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表述模糊,对互联网金融机构没有清晰的市场准入规定,对行业属性和业务模式作出明确定位的也比较少,尽管目前出台了一些指导意见或征求意见稿,但离实施细则落地尚有一段距离。由于缺乏监管,很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业务边界模糊,业务随意性较大,比如作为比较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也是目前最为活跃的业务之一,P2P网贷,无论从资金来源,信贷客户构成以及业务模式看,其实质仍然是民间借贷。对于线下传统的民间借贷,其所涉及的业务流程、风控管理、适用法律、司法解释和纠纷处理等,都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相对成熟的体系,但搭上了互联网的网贷,却似乎游离于法律边缘,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红线”,造成风险的集中爆发。

再者是监管手段的缺失,能管,但管不管得住又是个问题,互联网金融所对应的信息技术环境日新月异,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通过网络进行,交易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空限制,交易对象模糊,交易过程不透明,监管机构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客户信息、资金流向、资产负债等实际情况,很难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进行监管。

三、流动性风险

同传统金融业一样,互联网金融业务也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如果缺乏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旦资金链断裂,必然引发流动性危机。目前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主要集中于第三方支付和网贷领域,第三方支付存在着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问题集中在对沉淀资金的不当利用上,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备付金存管处置不当,擅自挪用备付金,就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而P2P拆标错配是引发P2P平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即P2P平台将项目拆分为更小金额或更短期限的标的进行招标,例如把12个月500万的标的,期限缩短为三个月,滚动放标四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偏好,增加交易量,但由于存在明显的时间期限错配,一旦遭遇突发事件或偿还逾期时,就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挤兑,进而引爆流动性风险,那些卷款跑路的P2P企业,往往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四、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金融模式创新,必然受制于技术缺陷而产生风险,甚至有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是技术风险,非业务创新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在互联网的开放背景下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完全可能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日常操作主要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进行,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软件存在的漏洞,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与传播,普通用户IT知识的缺乏等,都给黑客提供了可乘之机,当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活动时,就有可能受到有目的的网络攻击而导致信息泄露或资产损失。

此外,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支撑,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没有对数据的创建、存储、传输、使用、销毁整个生命周期建立起完整的保护机制,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等敏感信息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泄露。

再者,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要保证交易的实时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服务器在线率,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等都有高于一般应用的要求。因此,在目前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设备采购,技术开发,安全管理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技术性风险问题也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但如果防范和处置不当,就会对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危害,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是管理者,经营者,投资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针对以上四类当前比较突出的风险,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防范和处置信用风险

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引入独立、权威的第三方评级机构,采取科学的评级方法,合理,规范的评级程序,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法性、管理能力、产品信息、财务信息和负面信息等指标进行查证,客观真实地评估其经营能力,最终以符号形式明示出来,供投资者判断企业风险状况,做出投资决策。在建立评级体系的同时也要建立信用惩戒机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对失信企业或个人采取公开警告,黑名单或强制退出市场等惩罚。

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将互联网金融统计逐步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基本经营状况和重大信息的披露,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金融实名制,对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交易者的信用状况进行提取核实。

二、防范和处置监管风险

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必须要明确监管主体,做到有法可依,针对监管中的空白领域,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市场准入、业务模式、交易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加快立法进度,完善监管执法体系。目前,已有一些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更多的规章制度也正在起草或修定之中。这些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无疑对规范当前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行,降低风险发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和保障。

但个人认为,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微观主体创新需求,不宜管得过严过死,对互联网金融立法可参考自贸区建立的“负面清单”制度,为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划出清晰界线,同时也为创新留足空间。

对于监管手段缺失或滞后的问题,应加强监管部门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储备,及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对新技术的引进可以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新设备的开发和采购采取社会化招标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市场化技术力量进入。

三、防范和处置流动性风险

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危机,必须要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做好充分的流动性准备,在资金的存量和流量间找到一个平衡,可以仿效央行对银行机构设立的存款保险金制度,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风险备用金制度,与备用金托管银行合作设立备用金专用帐户,按一定比例划入风险备用金,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可先启用风险备用金进行垫付。

同时要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模式,规范第三方支付备付金存管行为,严禁挪用客户备付金或以备付金为他人担保,严禁P2P企业拆标,债权转让,自设资金池等行为,设立抵押制度和联动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与法院,拍卖行,典当行和房地产交易中心等建立合作机制,一旦借款人出现履约风险,可将抵押品顺利变现,从而保证了投资者的投资能得到相应的资金兑付保障。

四、防范和处置技术风险

金融管理者对技术风险管理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始终将技术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制定严密的安全管理策略和制度并严格执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安全设计要符合计算机安全技术标准和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相关标准,确保系统各层级安全。对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从网络层隔离互联网和内网,并对网关做病毒过滤和入侵行为检测,配置不同分工的服务器,设置防火墙确保网络访问安全,对数据加密传输并做好异地备份,加强软件开发和测试确保应用程序安全。同时,要将日常技术安全检查纳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中。

第8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管理策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健康平稳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对于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任何企业都要面对风险,任何经营活动都有风险。所以任何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学会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特别针对金融行业而言,指因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给金融活动造成的损失或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被称为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造成资金损失的大小以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风险意识开始到风险识别,再由风险识别到风险分析,到风险处理后的风险控制和反馈,最后又返回到提高风险意识,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风波迭起,危机频发,引起各国政府和金融界的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改革与开放,在原本比较薄弱的金融体制基础上,金融市场产生风险的因素逐渐增加。因此,分析和研究金融风险根源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二、我国金融风险的产生根源和表现形式

我国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有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也有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从金融行业内在原因来看:

1.金融业务活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与一定环境变化相结合,就会出现风险问题,存在潜在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如果处理不当或者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时,风险就会产生。

2.现有的金融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其分析基础是在完全均衡假设和静态假设下得出结论,却要应用于非均衡状态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经济活动中,必然常常遇到挫折和失败。

3.金融管理人员能否根据环境变化做出正确决策并组织实施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就会给金融管理目标带来不良影响,造成风险。

从外部环境来看:

1.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在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众多原因,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紧缩、有时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

2.我国人民银行侧重于法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金融风险控制环节薄弱,金融立法和执法不健全,金融体系不规范。

3.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市场信用体制的建立更是任重而道远,许多企业改革不规范,造成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给银行信贷资金运作带来风险。

在我国金融业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加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管理体制风险。这是指金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引起的资金损失或运营效益下降。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效率降低,监督乏力的问题,以及其内部之间、与业务部门之间、与外部的经济单位之间,存在不协调和沟通不及时等问题。管理体制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对该风险的化解与防范极为重要。

2.金融交易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规约的条款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是当前我国银行业比较突出的金融风险。虽然我国几次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划出不良贷款,使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不良贷款还是相当高的。我国银行自身约束不利,对债务人的法规约束软化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的原因。

3.金融改革风险。是指因出台一项政策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毫无疑问,一项政策或改革的实践是为解决现实中的突出问题,但也可能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其他问题。从风险的角度分析,就是又增加了一些新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轻则影响政策或改革的成效,重则危及政策或改革的成败。因此,政策风险是决策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的。

4.资金运作风险。资金运作风险包括资金流动性风险和资金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指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资金管理风险是指因资金被挤占挪用而不能满足支储需要或存储不经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这种风险出现时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

5.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风险。内部管理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由于金融活动和金融关系的复杂性,使得金融人员及有关业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出现技术性差错而带来损失。例如随着金融办公自动化的提高和金融管理任务的增加,线路故障、操作失误、黑客入侵、数据丢失、业务差错等问题时有发生。道德风险是指因金融人员道德品质下降,给资金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金融活动中,有些金融人员抓住各种机会以各种似是而非的名目、借口和手段侵吞公款的事件屡见不鲜。

6.利率汇率风险。我国银行业及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之间时常会互相竞争抬高存款利率,收揽储蓄。这种竞争方式使得利率风险大大增加。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外汇资产,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三、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研究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是值得人们担忧的。建立符合金融行业战略定位的科学、完整、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宏观角度看,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完善金融法制法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成熟的金融法制法规来防止金融犯罪。1993年起,我国着手的金融领域法制建设已经基本形成。法律手段作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日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是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待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2.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工作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国家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必要的力度。以期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进一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投机势力和国际金融风波冲击的能力,实现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3、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加强金融监管需要从目前的法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从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并重转变。逐步健全对金融机构的接管、终止、兼并和破产等制度,以及对金融机构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制度、要建立金融监管责任制。监督金融机构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从金融风险管理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对金融操作人员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把风险意识贯穿于金融人员的工作中,深入到金融部门内部,使他们在注重工作成果的同时,要善于及时发现可能的风险。只有在金融部门内部形成风险意识的氛围,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才有可能。

2.制定金融风险评级机制。在找出潜在的风险之后,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将造成的损失是非常的重要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取决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风险评级制度可以使风险分析定量化,为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可靠依据。风险评级机制就是在风险识别和衡量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排序,列入不同的风险级别。风险级别一般有高频率高损失、高频率低损失、低频率高损失和低频率低损失四种类型。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也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种。可以用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第9篇

[关键词]金融风暴;银行;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9-0057-02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随着次级信贷房屋危机的发生,那些将信用贷款列为主要标的证券,或者称为信用衍生性产品,冲击到了许多大型的公司,比如HBOS、美国国际集团、美林证券等。而原本的世界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这个曾经被《商业周刊》评出的2000年最佳投资银行,最终丢盔卸甲,在2008年9月15日宣布申请了破产保护,铩羽而归。而其他的大型金融机构也未能幸免。华盛顿互惠银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证券等,这些曾经的金融霸主,都开始面临巨大的压力,资本外逃、股市暴跌,它们不幸成为了金融危机的牺牲品。

这些曾经实力雄厚、产品新颖,又具有优质服务的多元化金融机构是如何走上不归路的呢?当然,导火索是由于美国购房者资质越来越低使得其违约率超过了证券化计算的最高值,从而导致几乎占据了美国全部房屋贷款的两家房屋贷款中介——房地美和房利美发生危机,这便是次贷危机。羊群效应导致了人们的恐慌,他们善于根据领头羊——即主要投资者的经济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次贷危机就这样演变成了金融危机。然而这只是导火索,究其深层原因,美联储实行的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松懈的对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以及国际经济失衡,都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必要因素。其中,金融监管不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导致了泡沫经济,使全球深受其害。

1美国银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金融风暴无疑给了美国当头一棒。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美国闭门自省,已经开始重点加强对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想象曾经的风险管理经理只能蜗居在交易大厅的地下,而如今扬眉吐气地坐在前台挥斥方遒,甚至加入了公司的最高管理层,这正是归功于2010年7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目前美国银行业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正在逐步增强。汲取了次贷危机由于贷款而造成风险的教训,现在美国银行业开始着重评估借款人的违约率,同时提高了贷款的授信标准。一方面,银行在以风险为基础对贷款定价,另一方面,银行开始减少“一揽子买卖”,通过新颖的风险管理技术来分散信贷风险。当然,仅仅对信贷风险采取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信贷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还是市场风险,美国银行业的金融风险管理在全面性和灵活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次贷危机挑战了美国的风险管理系统,之前几年的良性市场环境导致银行胃口大开,从而放松了监管。而现在,银行反省之后开始重视风险衡量和控制,并通过资产组合多元化技术分散风险,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转移和缩减风险。总的来说,目前美国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2中国银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汇集各路金融精英的陆家嘴论坛在2011年提出的主题为“新时期的金融体系及其宏观管理”,这体现出了在经历了金融风暴之后各国对金融管理的重视。在2011年5月20日的陆家嘴论坛午宴上,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指出,新一轮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波动、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带来新挑战,中国银行业在信用、市场、流动性等各类风险的管理难度加大。简而言之,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前景并不可观。

从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建设的分析就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巴塞尔在这之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建设都是基于BaselⅡ的。 那么它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众所周知,BaselⅡ需要用到大量的、涉及各个范畴的数据,一方面,这加大了银行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出错的概率也增大了。更重要的是,现在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无论是框架还是模块,都是借助于外资咨询机构的,比如S&P,Fitch等。不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法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成本,同时,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外资咨询机构也达不到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了解,因此它只能做到大体全面的风险规划,而究竟是否具有针对性则仍是有待考究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银行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是亟待提高的。

3国内外银行业金融风险管理对比

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外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都不尽相同。这里简单从单方面比较国内外银行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来分析两者的差异。

31房地产贷款

比较美国和中国银行业的房地产贷款管理模式,发现美国有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方案——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所谓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顾名思义,就是当房地产市场收益十分可观的时候,即使某美国公民的信用评级很低,贷款之后还款能力不强,但是考虑到他们拥有的房子本身的价值,银行还是倾向于批准贷款。但是随着银行放贷的增多,银行自身的投资怎么办呢?将两者中和,银行就将贷款转为高利息债券,出售给购买人,而购买人的收益则是从贷款人还的利息中得来。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既贷了款又不会造成资金流失。除了风险贷款证券化之外,风险贷款出售、银行跨业经营等,都是美国银行对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采用的措施。

相比来说,中国银行业的贷款风险管理就相形见绌了。美国银行的思想大多是,做好预防准备,在事前将风险控制住,未雨绸缪;而中国的银行则喜欢做善后工作,相对来说较为被动。事实上,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而目前中国银行业的贷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这也就导致了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度不够,因此现在中国银行业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同时,当遇到贷款风险时,处理的方式也较为单一,主要是积极催缴。近年来才加大了拍卖和担保力度。因此,中国银行业的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与国外还是相差甚远。

32风险管理监管

美国的主要监管方式为以法规为准绳的规范化监管方式。一方面,政府对银行的监管更加严格周密;另一方面,社会监管对银行业的监管也贡献良多,无论是行业自律组织,还是审计组织等。更重要的是,西方国家倾向于共同研讨来制定政策进行监管。它们通过组织会议的方式来商讨近期各银行出现的矛盾和弊端,然后共同制定政策和法规来解决。这种互惠互利的行为目前中国还未实施。相比来说,中国目前的监管措施并不规范。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人,而且风险信息披露很不充分,更不要说外部监管的名存实亡。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监管方式不适应时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未雨绸缪的忽视。因此,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监管手段尚待提高。

33风险管理手段

金融衍生品是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个新颖且有效的手段。目前美国的金融衍生品种类繁多,是全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市场。同时,金融创新已经成为了它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金融衍生品不是完全可靠的。金融风暴的诱因之一便是美国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数量上远远大于次级贷本身。除了金融衍生品之外,在美国,不断开发新的风险管理手段也提上了议程。而中国目前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寥寥可数,并且IT技术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信息系统也不完善,相比来说较美国相去甚远。因此,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手段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的来说,美国银行业和中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上有很大区别,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监管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当然,这不是说美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就是完美的,它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并且它的手段也未必适用于中国。中国银行业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借鉴美国银行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才能有所提高。

4对中国银行业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探索

41将外部助力逐渐转化成内部力量

首先我们要明确BaselⅡ对于我们的作用。它可以是助力也可以是阻力。为了解决数据问题,可以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资源共享,提高了准确率。同时,中国银行业应凝聚在一起,着眼于突破关键的技术,制定适合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规则,自力开发,才能将外部助力转化为内部力量。

42通过经济创新来创建金融风险管理模式

后危机时期,全球都在力挽狂澜,经济创新变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兴市场商机无限,比如电子商务市场等,都可以成为银行开拓新业务,创建新的管理模式的助力。

43借鉴国外的管理方式

借鉴国外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开发国际市场,同时了解国外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架构,将其融合中国的经济现状,同时通过压力测试来检验风险管理手段的可行性。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手段,通过开发国际市场,将全球的经济融合在一起,也有助于开发更好的风险管理手段。

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应该多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管理方案,比如风险贷款证券化、风险贷款出售、银行跨业经营等,并对这一项有足够的重视,完善其风险管理体制,使其多样化,强效化;在风险管理监管方面,加强法规监管和外部监管,同时,多与其他国家沟通,就各自的银行业提出问题和矛盾,然后共同解决,这样,一方面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沟通;另一方面也便于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在风险管理手段的方面,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同时重视金融创新,不断开发金融衍生品和新的金融风险管理的手段,提高IT技术和其他各方面科学技术,加强金融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有效地达到资源共享。

一言以蔽之,面对并不客观的中国银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现状,中国应该正视问题,并不断完善,才能让经济蓬勃兴起。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银行业应该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繁荣和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可以处变不惊地应对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

参考文献:

[1]陈游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实践及其启示[J].财经科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