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互联网的特质

时间:2023-07-03 16:07:52

导语:在互联网的特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垃圾分类;奖励机制;互联网思维;垃圾智能回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065-02

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相伴而生的。改革开放后,随着民营企事业单位还有外资企业的来华投资建厂的大规模展开,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愈见严重。[1]这时候污染范围除了主要分布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严重。2000年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而如今,垃圾围城的严峻状况也不断地在各大城市相继出现,垃圾究竟放哪里?怎么放?是不是还能利用?都成了政府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和环保事业单位的密切关注。

目前,我国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率还很低,有一半的垃圾都被填满了,这样毫无疑问是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在环境污染影响各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现在的政府部门都很重视垃圾的回收问题,根据国外的处理经验可以发现,对垃圾进行分类资源化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这样处理后,对需要填埋的垃圾就很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也减小,像瑞典,分类后的垃圾一半被燃烧用来发电了,其他的绝大多数实现了再使用或再制造,最后只剩下3%的垃圾是需要填埋的,而居民是否配合垃圾分类回收,直接决定了回收效果和垃圾资源化的。因此,要解决我国目前严重的垃圾问题,就要坚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并带动居民参与到其中。[2]

对城市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是实现垃圾作为一种特殊资源的再循环,再使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如何让城镇居民深刻地参与到垃圾正确分类与回收再利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宝特瓶类),希望对以市区为主的塑料瓶类的生活垃圾进行有效且高效的回收步骤,同时也希望以奖励措施鼓励并引导市民自觉正确的垃圾分类习惯。

1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

1.1 具体的设计过程

比如平常我们使用的矿泉水塑料瓶为例,我们先做了如下的实验;设置一个空的塑料瓶,作为参照组,另外增加两个对照组,一个是通过物理挤压使塑料瓶达到较小的压缩体积作为对照组1,另一个是通过碎片化,再挤压形成的对照组2。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了对照组1、对照组2和参照组在较少个数样本瓶子的处理方法对比下的体积比例,大致为0.3 : 0.15 : 1 。而如果颖臼量明显提升,这个体积比还会被进一步放大,因为碎片化的对照组2在样本数量明显提升的情况下相较于对照组1和参照组更能高效的利用垃圾回收设备的存储空间,而且碎片化的处理对于进一步的垃圾回收步骤减轻了加工的压力与成本还为垃圾的运输过程提高效率。

所以我们决定设计智能回收机物理处理过程以碎片化为主,互联网垃圾回收大数据收集、分析和线上奖励机制相并行的方法,推行民众支持参与的垃圾智能回收(先以宝特瓶为开始)的系统设计。

1.2 系统模块

该系统主要由3个模块构成,分别是,物理处理模块,数据信息收集模块,线上奖励机制。

1)物理处理模块

垃圾箱内部有一套小型的塑料粉碎装置 ,它是一种固废减容机械环设备,用于撕碎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料产品和物料,利于塑料回收及再生塑料颗粒通过电机带动齿轮箱与主轴转动,并在主轴上装有高强度的合金刀子,刀子为四角方型刀,刀子的一角可以接触到物料,通过轴转动达到撕碎的目的,撕碎下来的塑料可以直接通过输送带输送到破碎机内进行二次破碎工作,整个工作过程可通过PLC控制操作简单,节省人工。

粉碎装置是由电机、减速机、旋转刀轴、进口的动刀、定刀、机架、机座、箱体、电器控制系统等主要结构组成,另外垃圾自助回收机内部设计有过滤网装置,当粉碎装置正常工作时,过滤网起到分离物料和液体的作用,有效将残留在瓶子上的液体与塑料碎片分离,有利于提高回收效率,碎片干燥可以直接进行二次加工,为回收节省了一道工序。而且采用的这套粉碎装置体积小,移动方便;手动操作,简单安全;内置垃圾箱带有锁扣固定,稳定不会因振动或其他外力而脱落,结实可靠。

2)数据信息收集

智能分类和数据信息收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三个部分:宝特瓶上条形码未损坏,可以直接通过红外线扫描的带有完整条形码直接进行回收;若宝特瓶上条形码已损坏或者残缺不全,则根据宝特瓶大小、形状进行智能判断;同时对不同时间人群数量以及塑料瓶大小等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发送,方便数据分析者对智能垃圾桶安放区域的选择和不同区域人群的垃圾产生量进行分析预测,更加高效合理的安排垃圾桶数量和回收人员清理的次数。

3)线上奖励机制

线上奖励机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机根据智能分类子系统分类出的宝特瓶进行智能判断,给予用户收益。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有收益驱动的垃圾分类,可能会引起更多的人直接的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而较大多数的人更喜欢以话费或者流量的方式作为奖励,因此寻找相关行业有合作意向的商家参与进来,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1.3 流程图

2 结论

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作为城市垃圾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对于垃圾的回收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重视分类回收有利于良好的资源回收利用和不同类型垃圾的高效处理。[3]街道上的垃圾在转运到垃圾填埋场或者焚烧热电厂之前,一般会先经过环卫人员的分拣、装车运输、垃圾中转站的分类和压缩、垃圾装车运送至终处理地这几个步骤;如果能在垃圾中转站进行稍微细致的压缩将对运输成本的降低和资源回收的后级企业有积极地影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污染日益严重。对垃圾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并将占用大量土地,从而制约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目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我国每年产生近 1.5 亿吨城市垃圾,目前已有2/3 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而我国每年可利用而未得到利用的废弃物价值高达5000 亿元以上。如果这些废品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难题,同时也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4]

本系统在解决可再生资源(宝特瓶类)回收问题上立足,应时展需求,设计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机(宝特瓶类),该智能回收机以政府相关政策为驱动力,具有收益奖励的特点,形成人人参与垃圾分类,有效的提高再生资源(宝特瓶类)回收率,节省劳动力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琪. 为了祖国的碧水蓝天――访著名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夏声[J]. 中国人才, 2012(2):61-63.

[2] 张玲玲. 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探讨[J]. 硅谷, 2015(2):233.

第2篇

复杂环境带来的挑战

面对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许多报社已经进行了大量尝试。早期试水的包括:效仿互联网公司办门户网站,或者把传统的报纸做成电子报直接搬到互联网上,还有效仿短信公司办手机报,等等。

为什么即使在线下十分强势的报纸,上了网之后反而发挥不出应有的影响力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在于报业上“网”后面临的竞争环境过于纷繁复杂,而报业上述尝试都无法真正适应互联网的生态环境,无法在互联网阵地中树立起报业的旗帜。

互联网对于报人而言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与线下的物理环境有很大区别。报业早期进入互联网时比较被动,思想上准备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报社的做法,是基于传统观念来理解和使用新技术。典型的案例就是老式的电子报。这种做法仅仅是在传统的采编审发流程的最后多了一道手续:发到网上。它仍然是平面媒体,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真正强大的超链、互动、全媒体等优势。试想,一个拥有众多手段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的网民,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去看一份电子报呢?实践证明,照搬线下报纸的做法,是适应不了互联网环境的。

也有相当多的报社,在进入互联网的探索中,主动地找到了互联网的本质,学习互联网公司办网站,也做了手机报、微博等碎片化信息播报的尝试。这些尝试,在适应互联网上迈出了有益的一步。但也同时面临更多挑战,这些新形态同质化严重,模糊了品牌辨识度,淹没在互联网的大海中。微博、手机报等碎片化的信息,并不能够很好体现内容的组织性,媒体与媒体之间、媒体与受众之间,并没有多少不同。门户化也面临类似的尴尬。打开各家报社办的网站就会发现,每个网站都集中了太多的内容,既没有报的特色,又无法跟专业的门户网站抗衡。究其原因,大而全的网站反而让报失去了独特、鲜明的印记。可见,完全脱离报的本质以互联网新手的形式进入互联网,也很难跟网上林林总总的网站、社区抗衡。

综上所述,大多数报社仍处在进入互联网生态环境的初级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生态环境,只有延续报业的精神、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质在网上办报,才能在浩瀚的网络中延续和提升报业的竞争力。

以网报重塑报业竞争力

后互联网时代的报业上“网”,应该有全新的思路,应当按照互联网传播的规律在网上办“报”,即办“网报”。

网报既有报的魂,又有互联网的特质。它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全媒体、互动性、社区化、超链接、应用性和电商化等特点,把用户传统的阅读体验与互联网的应用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服务于网民的新报业形态。

首先,网报也是报,可以具有报的思想、内容结构、版面艺术。这是品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即使放在浩渺无边的互联网中,依然清晰可辨。

其次,网报符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具备互联网的特质。网报可以有机融入互联网的特点,开发网民读者,并将读者变成可经营的用户。

具体来说,网报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有机融合来重塑报的竞争力:

1 用快讯应对及时性。随时随地即时新闻,弥补报纸发行周期的短板。

2 用专题组织内容,用期刊等形成深度报道。通过对碎片化信息的重新组织,以可识别的品质、深度的思想逻辑打造独树一帜的品牌印记。

3 用全媒体化手段丰富版面艺术。创造适合于网络传播的版面艺术,以具有风格的视觉印象留住更多读者。

4 用互动性、应用性和电商化等互联网特质开发用户,并将用户变成实实在在的消费者。

可见,网报是一种比较适合报业上“网”要发展的形态。报业若想在网上重塑竞争力,应当从办网报开始。

网报成功的前提

如果说,网报将成为未来报业发展的一片蓝海,那么在跨入这片海域之际应当做哪些准备呢?

首先,掌握办网报的技术工具,将办网报纳入采编审发环节中,这是网报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网报是不是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实现呢?其实不然。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孕育了先进的网报制作工具。这些工具提供了网报可以具备的各种能力,从最简约到最复杂的形态,诸如快讯、专题、简版、原版、全媒体化等,均可简单快捷地实现。比如,快讯功能支持报社随时随地即时新闻,专题工具支持跨版面、跨报刊深度重组内容。全自动生成工具可将送印文件快速生成网报,一份50个版面的网报,只需15分钟就可自动完成。

其次,网上传播不同于线下纸报的发行,网报要在网上获得价值,需要重新建立适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新闻价值评价体系和版权保护机制。

网报到网上,不是“发行”的结束,而是网络传播的开始。网络传播是一个裂变式传播过程,反复互动的透明性和发酵性,使得新闻价值以比纸报快得多的速度最大化。从微博、论坛等网络社区每每掀起诸如“打拐”“盐荒”“温州动车事故”等热点事件的舆论可以看出,无数网民不断加入传播链条,新闻不断地产生增值,这些增值甚至很可能远远超越了原创价值。

第3篇

如果一家空调公司的CEO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他不知道公司如何才能盈利,媒体和投资者会变得十分愤怒。而同样这套说辞如果出自一家新晋窜红的互联网公司CEO时,大家则要么是会心一笑——谁知道他不是下一个扎克伯格呢;或者这个CEO一定担心自己的好点子被别人模仿,故意避而不谈,此事必有蹊跷。关于两者的待遇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可以有很多条清晰、合理的原因解释。但今天的话题是,互联网公司开始重塑制造业,未来将会出现越来越多“超出常规意义”的硬件产品出现。

以小米手机大获成功为引爆点的互联网公司制造手机热潮刚刚退散。又出现了售价非常便宜、拥有丰富在线视频资源的机顶盒。而一台可以让iPhone随意下载应用的“柜机”也悄悄的出现在北京的一些手机卖场或超市。那些言之凿凿腾讯第一款硬件产品必定是手机的人,并不知道腾讯已经推出一款智能设备——小Q机器人。

中国出现互联网服务硬件化浪潮,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直接开发或推动这些互联网化硬件产品诞生的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发明家或者工程师。他们都是经过互联网市场竞争磨练过的企业家。这样的角色使得他们能够从商业角度的战略层面来考虑推出硬件产品,而不是根据个人兴趣或短期利益。这样的产品具有生命力。一些互联网公司推出硬件产品的目的,是以带动其核心业务为目的,而不是靠销售硬件赚钱。马化腾就希望能通过小Q机器人将腾讯的多种互联网服务,从虚拟世界拓展到线下。而随着快速迭代这样的互联网产品开发理念注入到硬件设备的开发当中,全新属性的硬件产品将会展现出与传统产品截然不同的特质。

这次硬件化趋势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极客们像互联网服务那样推出硬件产品。用户们用很便宜的价格甚至免费就能得到高性能产品。通过销售质优价廉的硬件产品,这些公司得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获得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随后在此用户基础上寻找商业回报方式。在互联网市场,拥有足够多的用户数量就能拥有无限遐想。小米盒子正是采用了这样的发展模式。用产品换取大量用户,这样的事情,只有互联网公司才知道并乐于这样做。而传统的硬件厂商甚至都无法模仿。因为他们的业务模式决定了,不可能违背其盈利模式。

得益于在中国最具市场经济活力的互联网市场中得到培养,年轻的极客们们敢于想象、敢于尝试,颇具冒险家精神。他们拥有从未被压抑的创新能力。新的互联网开发模式,可以承载更多对硬件的极致追求,而不仅仅从财务角度衡量一个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例如谢雷开发出的快用苹果加油站,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大众用户使用其应用下载服务,极具创意的搭建出一台App Store机器。这个硬件产品成为其应用下载服务在真实世界的延展。正是因为这些创新精神,互联网化的硬件会体现出与传统硬件不一样的特质。

随着全球经济跌宕起伏而陷入困境的中国制造业,也在压力下变得越来越开发。于是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有机会以轻资产的方式推出自己的硬件产品。这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为极客们带来得天独厚的环境。准入门槛降低,就会有大批参与者涌入。历史证明,不论什么行业当有越来越多的小型玩家参与,既有的统一、僵化的局面就会分崩离析。

互联网硬件化的意义,不在于互联网能够帮助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而是在于,互联网公司本身,也能够制造出自己的产品供自己原有的用户消费。这种硬件产品类型前所未有,势必带来新的变化。

第4篇

编者按:商业电影《小时代》豪取电影票房,引爆舆论争议,《大西洋月刊》义愤填膺,怒斥这部电影空洞矫情,物化女性,而节节攀升的票房收入造成了批判话语与商业现实的巨大落差。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市场的精巧操纵下,种种隐匿的亚文化和被忽视的青年群落,突兀地跃现在我们面前,并凭借其消费能力,正切割、消解乃至试图重塑我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尤其是借助互联网新媒介的特质——去中心化和再圈层化,商业与文化的交变已经成为新经济的重要面向。有鉴于此,本期笔谈希望能从“动静内外”的立体角度去切入探讨这一大时代之中的新现象。

周安安的文章非常有力量地分析了郭敬明的成功史与商业模式,动态地把握其商业成功的每一步所隐含的内在张力,例如郭敬明精准地切中当代青年的情感逻辑,敏锐发现情感逻辑背后所隐匿的物质焦虑,然后很小心地掩盖残酷的现实,而以青春文学有的理想、纯洁来重新包装。通过这一包装,等级制之上的虚荣繁华,被蒙蔽了等级制,丛林竞争之上的个人成就,被蒙蔽了丛林竞争,责任义务之上的个人欲望,被蒙蔽了责任义务,一句话,凡是不能简化的,都蒙蔽掉。

从静态电影文本的分析切入,蔡骐细致地解读这一电影文本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分析该影片的受众解读和参与行为,指出消费主义文化与青春期文化的时代性碰撞吹响了新的亚文化族群崛起的号角,消费与文化合流的新经济,即体现为粉丝经济。

第5篇

2012年12月21日,是一个娱乐性质的日子,铺天盖地的末日话题,同时这一天还是中国的冬至日,“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白天越来越长了。这一天真的会成为我们的一个拐点吗?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那就是微信!未来一定有更多的类似微信的应用出现,为了叙述方便,暂以微信为例来做一些分析。

微信让人回归自然与社会

我们了解,微信用户不到两年的时间突破了2个亿,有预测说到2013年年初会突破3个亿。基于熟人社交的原生发展,今后的一两年,必定是一种井喷行情,基于微信的应用一定也是雨后春笋。这其实是一场革命,不仅对应腾讯QQ,也对应运营商的短信,甚至是新浪微博。在互联网大佬们的游戏中,微信成为一个迭代的先锋,在移动互联网的这个入口。

如淘宝、天猫之于电子商务,其生态系统格局已经是独木成林。微信是不是具有这样的潜质?自从它诞生那天起,这个方面的讨论就不绝于耳。腾讯的发展,也是一个独木成林的过程,但是在微信用户数达到1个亿左右的时候,这个情形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微信公共平台极具开放性,这个开放必将对腾讯既有的价值观进行升级,也有望与Facebook的历史地位比肩,也就是说,微信具有世界级互联网创新的基本特质。

这个特质就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熟人社会下的社交关系。这种关系让智能手机这样的移动端来承载,人与信息设备的零距离,可以做超越基于PC互联网的很多事情。其特质肯定不局限于此,最大的乃是融聚了语音、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的,基于IT但是又与人的沟通媒介本源的手段。某种意义上看,是将人从PC的世界里解放出来,让人可以回归本性。

基于PC的IT,帮助现代人完成了第一次信息解放的使命,那就是不需要手工去做复杂的运算,让信息变得象水与空气一样易于获取。当然,人也付出了代价,就是需要在不易便携的信息设备边上才能获取这个价值;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不再那么局限,通过移动端就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分享。微信恰是发挥了目前能想象到的极致,从而在客观上担当起了这个时代对人的第二次信息解放。

虽然,智能手机上的APP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但是微信这样的智能交互,特别是公共开放平台接口技术的成熟,可以直接让企业的业务系统接入,这样不仅在生活上,而且在工作上让人得到解放。

移动互联世界,无须徘徊

据说在一个讨论会上,已经有人在说“传统微信”与“新微信”的区别了。主要是一些公众帐号只能设置一些自动回复,不能处理业务方面的事情。而“新微信”则可以和业务系统集成,直接进行业务处理。虽然处理的内容现在还很简单,但已经具有传统ERP和CRM所需要实现的一些功能。“新微信”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还有很大很大。

最近因为许多工作上的事情和微信有关,就想让朋友们体验体验,结果居然是许多人不用它,或者是曾经用过后来不用了。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呢?微信开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尤其是对业务系统的“侵略”已经超越传统的通讯、社区这类层面,直接与业务价值挂钩了,我们还没有足够的体验,委实有些过。

在2007年的温州大罗山的一次爬山活动中,我们遇到了祖居山上的原居民,用普通话无法交流,同行的同事说,这些人没有完成向山下的迁徙,已经与世隔绝。同时也说,现在还不上网的人,也是与世隔绝了。而不通过移动互联网上网的人,或是一个新的隔绝。

之前经常上一些社区,晚上会遇到许多人在交流,现在这些网站上几乎空无一人,但是在移动端的应用中你会遇到他们。这个迁徙开始了吗?开始了!

第6篇

本文在现有商业模式研究理论基础上,结合价值链理论,提出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深化了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框架研究,体现了互联网企业运用“免费”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

一、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价值链理论,提出“维度”分析视角

对于运用免费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而言,用户是其一切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价值链已不仅仅是将经营活动的各个过程前后相连形成的一个简单的链条,而是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的一整套企业价值体系,互联网企业运用“免费”模式就是为了积聚用户,但是免费产品的用户并不一定直接为其创造价值,其中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价值传递或转化。因此,本文在对运用免费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时,加入了一个 “用户转化”的环节,将价值链基础活动划分为(1)包含内部后勤、生产作业环节的产品系统;(2)包含外部后勤、市场营销环节的推广系统;(3)包含用户转化、售后服务环节的用户系统;(4)与利润形成紧密相连的收入系统。见图1。

将运用免费模式的互联网企业价值链划分为“产品、用户、推广、收入”四个维度考虑,可以更好地体现企业从内而外价值的链接、创造及转化。

(二)基于商业模式画布理论,提出“要素”分析视角

当前对于商业模式要素的理论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但是,现有理论内容过于庞杂,逻辑不够清晰,并且大多是从经济、运营、战略等不同侧面研究商业模式结构,无法很好地体现出商业模式的运作过程,更缺乏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应用和指导。

因此,本文基于奥斯特瓦德(2011)商业模式画布九要素模型,结合互联网企业的特点,从“产品、推广、用户、收入”四个维度入手,形成了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四维度?八要素”体系,包括:(1)产品模式――资源能力、价值主张;(2)推广模式――关键活动、平台网络;(3)用户模式――用户细分、用户关系;(4)收入模式――成本结构、利润来源。

从四个维度出发,针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提出的八个关键要素是对奥斯特瓦德九要素模型的传承和优化,遵循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价值传递过程,表明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本质。

二、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

(一)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结构

本文结合价值链理论,从维度及要素视角,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拆分成“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和收入模式”四个维度,同时将八个关键要素内生于价值系统之中,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四维度 ? 八要素模型”。该模型表明了互联网企业从产品经推广到用户得收益的价值流向。

(二)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维度及要素

1.产品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核心

所谓“产品模式”,简言之就是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产品,本质是通过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产品模式中包含“资源能力”和“价值主张”两个关键要素。

资源能力:指企业在产品体系构建的前向环节中,需认真评估企业内部的关键资源和能力,并充分利用包括供应商、合作商等在内的外部资源,将二者整合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价值主张:指企业在产品体系构建的后向环节中,需对产品组合进行定位和区分,划分出基础产品群和增值产品群,并明确希望通过每一种产品发挥何种价值。

2.推广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关键

在产品模式之上,还需要搭建起利用产品传递价值的桥梁,明确企业应以怎样的方式接近目标用户群,即推广模式。推广模式中包含“关键活动”和“平台网络”两个关键要素。

关键活动:指企业在推广的前向环节中,需从内部和外部出发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对外口碑营销等宣传推广活动以及对内产品体系之间的价值链接。

平台网络:指企业在推广的后向环节中,需充分运用自身平台网络及合作伙伴平台网络,实现从基础产品到增值产品的过渡,将流量变现,把成本与收入联系起来。

3.用户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根基

在考虑了产品模式和推广模式后,则需寻找对应产品的目标用户,即用户模式。用户模式中包含“用户细分”和“用户关系”两个关键要素。

用户细分:指企业在吸收用户的前向环节中,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明确其初期属于免费产品核心用户还是增值产品核心用户,对于增值产品核心用户还要进一步细分其属于企业直接付费用户还是第三方付费用户,以便明确收益来源。

用户关系:指企业在吸收用户的后向环节中,需不断加强企业同用户之间的联系,扩展用户在不同产品间的渗透面,通过对用户数据及反馈的分析,改进和完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加强用户对产品的黏性,从而实现用户从基础产品到增值产品的转移或渗透。

4.收入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动力

在产品模式、用户模式和推广模式之上,再考虑企业的收入模式。收入模式中包含“成本结构”和“利润来源”两个关键要素。

成本结构:指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前向环节中,所形成的与企业价值链辅助活动相关的固定资产成本、人力成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推广成本等。

利润来源:指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后向环节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价值转化得到的收益。互联网产品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电子商务”收入;第二种是依靠“广告”收入;第三种是以网游为代表的“增值”服务收入。当企业做好产品规划和布局后,可以运用以上三种方式将流量变现。

(三)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的关键计算指标

1.用户规模(U):企业运用“免费”模式的目的在于扩大用户规模,为后续增值服务做铺垫,因此“用户规模”是免费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与转化的前提,也是进行后续收入计算的关键指标。

2.渗透率/转化率(R):在企业所有用户中,付费用户才是创造价值的核心用户,在用户规模之上考虑“渗透率或转化率”,以便计算对企业收入具有实际意义的付费用户数。

3.付费标准(S):这是将流量转换为收益的桥梁,是将无形的用户价值变为实际金钱价值的基础。不同类型免费模式有不同的付费标准及计算方法,需要具体分析和细致量化。

三、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的应用

免费商业模式一般可以划分为直接交叉补贴模式、三方市场模式、免费加收费模式和非货币市场模式四种类型。本文在此选取“免费加收费”模式,以免费视频网站会员付费模式为例,举例说明。

(一)背景介绍

近两年,视频网站渐渐步入成熟期。各大视频网站在运用免费模式集聚用户后,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版权的付费独播剧和自制剧,实现对用户群由“完全免费”向“免费加收费”的转移。现今,“免费加收费”模式已逐渐成为视频网站收入新格局,用户付费市场从以前的量变积累转化到质变阶段。

(二)模型应用

1.产品模式――视频网站通过对外部素材作品等资源及内部选材创作等能力的整合,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视频内容体系。其中,与竞争对手无差异化的公开资源就是基础产品,即低版本免费产品;而具有多重特权的网站会员服务则是增值产品,即高版本收费产品。

2.推广模式――通过内部观影权限限制形成产品价值链接,结合外部口碑营销和明星效应宣传造势;同时运用自身平台优势吸引用户对优质及特质资源的关注,并与其他网络平台合作,打通网络连接入口,实现自有平台与社交、支付等平台的对接。

3.用户模式――对应用户细分将免费优质资源提供给普通用户,将高质量特质资源及特权提供给会员用户。通过优质资源增强用户黏性,利用特质内容提升用户转化,还要基于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和反馈,实现对用户关系的维护和管理。

4.收入模式――分析开发成本、内容成本、版权成本、带宽成本等成本结构;衡量在不考虑广告模式的情况下,“免费加收费”模式产生的会员增值收入。

(三)指标应用

1.收入模型

夏静(2014)以“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评估标准,分析了互联网企业收益只来源于付费产品时的收入计算模型,即总收益=付费产品数量×付费转化率×付费产品单价。在此理论模型支撑基础上,可以得出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收入计算标准为:SRUT××?=? (1)

其中,U为免费用户规模,R为付费用户转化率,S为每会员平均收入(即ARPU值)。

如果已知各类型付费会员具体比例及购买期限,还可以将付费用户按会员支付类型的不同比例进行拆解,以不同的付费标准和购买期限比例进行收入计算。若以用户按一次性支付不连续购买(例如:买1季会员,会员结束后即为普通用户,不再续费或购买其他类型会员)为例,可将上式扩展为:

2.收入计算

结合上述收益模型公式,本文选取了当前用户熟悉且影响力较大的三家视频网站――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对其付费会员收入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由于无法获取以下网站各类型付费会员比例及购买期限的实际数据,因此以ARPU值,即(1)式计算。

由表1可知,爱奇艺作为引爆视频付费狂潮的网站,在市场中的用户活跃度和付费转化率很高,因此获得了较高的收入;腾讯视频虽年均活跃用户数超过爱奇艺,但由于其付费资源的影响力不够,付费用户转化率还不及爱奇艺的一半,所以收入与爱奇艺相比相差较多;而搜狐视频则因推出的可吸引用户付费的内容过少,用户规模和付费用户比例相较前者都明显过低,会员收入最少。由此可见,基础用户规模和付费用户转化率是“免费”商业模式转向增值盈利的重要影响因素。

视频网站在用户全免费阶段,主要依靠广告获取收入,使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如今转向以“免费加收费”的会员模式,只要通过独特新颖的内容提高用户转化率,就可以获得巨额回报,助力视频网站扭亏为盈。

五、结束语

“免费”商业模式在当今互联网行业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本文针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价值链理论和商业模式画布九要素模型,从维度和要素视角构建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对“免费”商业模式运行机制做出了科学分析。

二是结合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特征,提出了其通过免费模式获取增值收入的关键计算指标,展现了“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

第7篇

1.1影响因素逻辑分析法(LogisticAnalysis)是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对文献语言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逻辑分析法对影响互联网项目创投决策的因素进行筛选分析。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结合逻辑分析法,对每项因素与互联网项目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见表1),共计28项。

1.2数据来源根据表1设计调查问卷,针对有互联网项目投资经验的投资机构或投资经理人进行发放。问卷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A表示非常不重要B表示不重要C表示一般D表示重要E表示非常重要”,共计28道客观题,非常重要=5,重要=4,一般=3,不重要=2,非常不重要=1。第29题设计为开放题:“除上述因素外,您认为哪些因素对互联网项目创业成功还非常重要?”作为互联网项目创业投资评价指标的补充。本文根据《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2》附录五提供的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名录,对信息完整、有成功投资互联网项目案例的机构邮寄或E-mail调查问卷,共计发放326份,收回且有效问卷121份。

2互联网项目创业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是从原始数据矩阵内部关系出发,把众多的具有复杂关系的观测变量进行结构化处理,并最终将其归结为少数几个主因子的统计分析技术。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对互联网项目创投影响最大的因子,并将其进行归类。

2.1KMO检验和Bartlett球型度检验研究以收回的有效问卷为样本,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为了检验因子分析是否适用,首先对数据进行Bartlett球型度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结果显示KMO值大于0.7,Sig值为0.000,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2提取主因子在确定主因子个数时,根据特征值准则,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主因子,当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0%,即只损失20%的信息,这时认为因子数可以解释原目标值。本文根据该原则提取主因子如表2所示。从表3可知,有六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为81.972%,说明这六个主因子基本包括了全部指标的信息,因此,互联网项目创投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六级。

2.3因子旋转为了使每个主因子和再分配更清晰,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方法(VarimaxRotation)进行旋转,得到因子荷载矩阵。因子荷载值高的指标对相应主因子解释能力强,由于每个主因子只在少数几个指标上因子荷载值较大,因此按照高荷载指标定义主因子。综合考虑,为每个主因子选择荷载大于0.75的指标作为二级指标。“主因子一”包含三个解释指标: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者动机和创业者决策水平,因此可命名这个主因子为创业者因素;“主因子二”包含三个解释指标:市场规模、市场增长潜力和市场需求,因此可命名这个主因子为市场因素;“主因子三”包含产品被接受程度一个指标,命名这个主因子为产品因素;“主因子四”包含三个解释指标: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先进性和技术成熟度,因此可命名这个主因子为技术因素;“主因子五”包含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两个指标,命名这个主因子为商业因素;“主因子六”包含社会人文环境指标,命名该主因子为环境因素。

2.4结果分析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得出,影响互联网项目创业投资决策的因素主要有:创业者因素、市场因素、产品因素、技术因素、商业因素和环境因素。如图1,每个因素又可以用具体的指标进行衡量。(1)创业者因素:创业者是项目的的发起人,企业的打造都以创业者卓越的点子为出发点,加上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在面临市场假设改变或者其他突发状况时优秀的决策水平,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动机以及决策水平共同决定了影响创投决策的创业者因素。图1(2)市场因素:互联网项目不论是对潜在市场的发掘还是对既有市场的颠覆,其必须有市场,即存在市场需求;其次,目标市场的规模决定了创业公司日后的发展规模,市场规模越大,创业公司发展潜力越大,反之创业公司即使拥有卓越的产品也会很快达到市场饱和;最后,目标市场随着科技的进步要存在增长的空间,这种市场增长潜力是企业保持生命力的需要。(3)产品因素:互联网项目衡量产品是否契合市场的的方式为用户参与度,即产品被接受程度。互联网项目在线上运行,用户起初点击体验,且一旦体验愉快便会经常使。由于互联网项目具有网络效应,即如果有人在使用,那么会影响周围人都使用,因此互联网产品被接受程度一项指标足以影响投资决策。(4)技术因素:互联网行业是高科技行业,技术是行业发展基础因素,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可以保持企业的先进水平。技术因素主要从技术的先进性、成熟度以及技术是否受知识产权保护三方面来考量。(5)商业因素:商业模式是企业盈利的关键点,做为新兴行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有着先天的便利条件,卓越的商业模式将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营销手段是将产品推向大众的方式,对产品受众面具有极大的影响。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反映了商业因素。(6)环境因素:互联网项目是新兴产业,其发展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投资决策时对互联网项目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考量很重要。目前我国政策鼓励发展互联网行业,“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中国“大互联网”的时代进程,互联网技术普及越来越广。

3案例验证

第8篇

“草根一代”的创业经 在2016首届80后创业家主题峰会“联通天下”分论坛上,创业者对“互联网思维”认识各有不同。

从现场发言和各自公开信息来看,他们都是“草根一代”。出生于1980年的王麒诚回忆说,高三那年,父亲为了买3万元的“房改房”,放下面子四处借钱,凑了三个月才凑齐。出生于1982年的何志涛从中山大学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五年之后开始创业。出生于1981年的林奇2004年毕业之后连续创业,前两次都不成功。“没有什么起点比他更低。”据互联网资深人士曹政回忆,王悦最早是“草根站长”,在一个叫“落伍者”的论坛中为别人设计图标,一个图标100块。

然而现在,他们都通过上市或者借壳上市的方法成为了A股市场白手起家的80后。据胡润财富榜2015年2月公布的数据,王麒诚以78亿元身价位居全球富豪排行榜第1498位,汉鼎宇佑集团旗下控制着另外两家估值超10亿美金的平台型公司:宇佑传媒和汉鼎宇佑资本。何志涛、林奇、王悦的身价都在百亿以上。

何志涛在谈及创业历程时感慨地表示,创业的12年中,最庆幸父母身体健康;最感谢投资人、分析师、基金经理对自己的信任。“我觉得60后、70后的投资人,包括二级市场的分析师、基金经理,从来没有怀疑过80后的品性,没有怀疑过80后的诚信程度。”何志涛说。

王麒诚在浙江大学读大二时就赚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毕业之后开始创业,成为A股市场第一位白手起家的80后掌舵者。他说,8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肝胆相照的兄弟姐妹情谊更加渴望,成立创业中国俱乐部效仿史玉柱前辈的泰山会,寻找和召集有着同样理想和信念的80后创业者,成为事业上的伙伴。

现场的80后企业家均表现出对事业的“不满足”。何志涛表示:“我们80后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已经是成功的了,我们都是创业的心态。”王麒诚表示,80后企业家是一群“爱惜羽翼”的人,事业是他们最重要的平台,虽然已经有了上市公司但是仍然在不断开展并购,扩大版图,搭建生态。 年轻创业者共同启动创业中国俱乐部

创业者的共同点:

植根互联网、名校毕业

多数80后成功创业者的特质呼应着胡润的观察。胡润介绍,最近在寻找世界上最成功的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找到了39位个人资产在10亿美金以上的企业家,其中28人是做科技的,其余较多的是投资行业。而上述四位80后创业者从行业分布来看,均和互联网相关。

毕业于清华的80后投资人高燃表示,80后是有互联网的基因。自己在清华读书的四年,几乎没有用过纸和笔,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而90后应该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现场的多数年轻企业家都表示,“互联网+”不是一个口号,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互联网是一种生活方式,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在适应时代的过程中都需要学会利用互联网。 汉鼎股份董事长吴艳

同时,创业离不开名校。在胡润寻找的39位企业家中,有21人毕业于名校。第一名、第二名是哈佛、斯坦福,分别是5人和3人。第三名是浙大。现场的年轻企业家,王麒诚和汉鼎股份董事长吴艳是浙大代表,何志涛毕业于中山大学,还有多位毕业于北大和清华的企业家。

此外,胡润介绍,39位企业家中第一名是扎克伯格,前六名中,五位都来自Facebook。前十名中,大陆还没有企业家入围。另外,在这39人中,有17人来自美国,其中有13人来自中国或者是华裔。日本排在第三位,然后是印度、澳大利亚,欧洲一个人都没有。他发现,全球创业精神在于美国和中国。从地域上来看,美国旧金山湾区人数最多,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是北京和上海。 汉鼎股份创始人王麒诚

第9篇

近年,互联网题材的图书可谓炙手可热。这类书或进行前瞻性的趋势判断,大胆看好新概念及其未来:抑或针对陷于迷局的互联网,提出一系列鼓舞士气,拉拢资本方和影响公众的观点――通俗来讲,就是“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人们是如此健忘,却又如此宽容――曾经否,20世纪末的“互联网神话”早已灰飞烟灭。不过,旧商业模式折戟沉沙的同时,新的商业模式也层出不穷,互联网的魅力也在于此,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虽然,近年许多互联网题材的图书不乏真知灼见。然而,作者也可能为互联网领域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从而高估了门槛、低估了后来者的潜力和“新商业模式”真正得到大规模应用所需的时间。

这样一来,这类书籍的价值和影响力大打折扣。其影响力主要在青年学生和媒体中,却很难牵动更广泛的民间资本和企业家的注意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题材概念的辐射范围和生命周期。更要紧的是,这些源自美国互联网业界的概念噱头,满足于应用体系和(并不成熟的)商业模式的模仿,制造出一个个互联网泡沫,体现了国内互联网行业想象力的集体缺失。

《Facebook效应》中文版再次印证了这一点,该书甫一出版,互联网业界和传媒精英的溢美之词便扑面而来。不少人认为,“Facebook效应”将成为下一次商业变革的“推动力”。

这看起来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互联网行业的每一次洗牌无不与新商业模式息息相关。比如,杨致远缔造了雅虎,同时也缔造了“雅虎效应”,即以免费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新模式。

然而,新商业模式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广义上的“Facebook效应”不仅限于社交网站对公众、商业,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而是借以概括互联网新应用对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的重建和还原,“社会化网络”、网络社交只是这种效应的一种表现,而绝非本质。

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多次谢绝大企业提出的并购要求,但他却又能谦卑地响应普通用户的抱怨与诉求(譬如Facebook因功能创新,招致用户抗议侵犯隐私,不得不多次让步修改既定功能)。“Facebook效应”以用户为中心,而非“雅虎效应”延续的数据规模及其商用空间为中心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