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智慧教育

时间:2023-07-03 16:07:52

导语:在医学智慧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智慧教育

第1篇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高级中学 徐一珠

众所周知,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诱导学生质疑问难。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强,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肯定学生的提问,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赞赏的话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赏识学生的独创。只要学生有一点新思想、新发现,就应该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

把握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要根据“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味”的阅读顺序和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掌握略读或粗读的方法。比如,首先让学生快速地阅读全篇,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设计一些浅层性的问题。对于篇幅较长或信息较多的文章可以用图示法列出重要信息项目,再设计问题。对于文章中尚未弄懂的知识,比如生词、短语、句子、语境等,要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并利用所掌握的句法、构词法和词汇,设计一些猜测性的问题。这一阶段的问题属于初级阶段,答案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

第二阶段是学生细读以后可以设计两类问题,一类是找出文章中的重要事实或细节设计理解性问题,另一类是辨认哪些细节在文章中没有被提及等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广开思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通过问题形式表达出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阅读中所产生的好奇、好问、困惑、矛盾等心理特点,采用小组讨论争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探讨和争辩,鼓励学生提出相互矛盾或两难判断的问题,然后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启发,达到异中求同,最后,形成一个紧扣教学目标,有目的性、全面性的问题链,最后教师统筹解决,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

(一)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就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扎实勤奋地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群众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要给予最及时、最方便、最大程度的实现和满足。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和杜绝各种形式的乱作为、不作为现象,这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现实问题。乱作为主要是一些政法机关和干警漠视案件的客观事实,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实体规定,滥用执法权力。不作为往往表现为不勤政敬业,工作缺乏热情,有警不出、有案不立、案件久拖不决等现象,这实质上是漠视人民群众的疾苦,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予理睬。乱作为和不作为都有悖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全体政法干警要努力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保护。

(二)甘当公仆

政法干警作为人民公仆,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妥善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政法机关行使管理职责的根本目的是为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管理行为只是手段,而服务才是最终目的。对此,绝不能本末倒置。当然,也不能因倡导服务,就放松管理或不敢管理,对于越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利益、普遍利益的领域和事项,越是要严格管理、强化管理。

(三)文明执法

文明执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是政法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

文明执法,就是要做到服务热情,多为群众提供便利,不给群众增加麻烦。文明执法,要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文明执法,还必须注意执法者的警容风纪。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印象和评价,往往来自对执法者本身的印象和评价。执法者举止文明,待人平和,仪容整洁,群众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信任感,每一位政法干警都应加强自身修养,既重视八小时以内的举止文明,也重视八小时以外的生活自律,真正树立起政法队伍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智慧;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24-02

据一项专业的调查显示,当前有77%的教师认为阅读对于教师自身及教学而言非常重要,22%的教师则认为阅读对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关系与作用都不大,仅有1%的教师不曾阅读或没有思考过阅读于自身或教学的意义。从这一项调查数据来看,可以肯定地说,绝大部分的教师肯定了阅读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并仍然保持着阅读习惯,正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并逐步地将其转化为教学智慧,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来。

一、阅读于教师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他所追求的事业境界应该是成为人师,以其自身的品、德、才、情,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其终生受益。而要实现达到这一境界,阅读是重要的途径。在阅读中,一是可以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培养其道德情操,有利于其专业精神的塑造。其实,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其实就是选择了将自己的生命、智慧同学生捆绑在一起,一起共同成长。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能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简而言之,教师在阅读中可以不断地重构自身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二是有利于教师知识视野的拓展及其专业结构的完善。所谓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等。而实践证明,通过阅读确实可以很好地深化教师其自身的本体性知识,丰富其条件性知识,还可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其实践性知识的效果。三是通过阅读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增强其科研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名成功的老师,是一名能师,能将其毕生的智慧与知识传授给其学生,而这样的传授需要更多的智慧,是需要长时间慢慢地阅读、慢慢地养成,就如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成长不仅需要土壤,还需要阳光和雨露,在不知不觉间,才会开枝散叶,开花结果,而这个果,正是作为人师所希望看以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成长。

二、影响教师阅读的因素

影响教师阅读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阅读时间。据中国教育先锋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老师每周上12~14节课,也就是每天2~3节课,需要2~3小时备课,1小时处理作业和有关学生的事情。如果担任班主任,每周增加一节班会或思想教育课,还需要早晚看班,处理班级中偶发事件等等。有的教师还要上早晚自习辅导课。再加上家庭琐事,这样算下来,一天所剩时间无几了,如果再加上家里的孩子,那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时间或精力去阅读了。二是与个人理想和心态有关。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也包括教师。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社会各个行业逐步发展与繁荣起来,对比于教育工作的清贫,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也失去了教育热情和兴趣,对事业的追求不再放在教书育人之上,更多的是在业余时间经营自己的其他事业,因此在教育事业上很难再有继续深造和探索的精神,更不要说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养成了。三是缺乏有效的阅读氛围和引领。这一点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周围环境,特别是学校。

三、实现教师阅读的途径

在教师生涯中,属于教师的阅读时间其实并不少。诚如上文提到的有的教师一天要上三四节,再加上备课要两三个小时,再处理一下学生的作业或其他相关事情,一天就过去了,没什么时间阅读,其实不然,个人认为在备课的两三个小时里,其实也是教师阅读的有效时间,再者“时间是挤出来”的。因此,要加强阅读,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以实现:

1.转变理念,培养阅读习惯。当你把阅读当成一项重要的事情来做时,你一定会为它安排出时间,不会受一些生活或工作琐事所影响。例如,午休或晚上睡觉前都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环境,这时候都不仅环境安静,个人的心里也相对比较安静,阅读起来相信会事半功倍的。

2.博览群书,提升阅读层次。多方面多层次的阅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及理论素养,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例如应加强其学科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的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的阅读,以及人类文化视野――背景性知识的阅读。在实践中,大凡优秀的教师,他们都拥有和一直保持着阅读习惯,博览群书,都会丰富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教学智慧的生成就是从阅读中来的。

3.构建平台,优化阅读环境。一所学校的好坏,其师资力量是关键。因此,学校应为教师创建或完善其学习环境、阅读环境,并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和措施,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例如:建立教师阅读机制,将其正式地纳入管理体制中;多组织和开展教师的阅读活动;创造和提供学习机会及成果交流平台;营造校园的阅读氛围等。

综上所述,阅读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而言,其效果及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将其养成,并始终坚持的一种习惯。因此,不论是学校或教师,都应从思想上认识这一点,重视阅读,重视教师知识结构的创建与更新,重视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16.

第4篇

关键词:云智慧课堂;数字化教学;智能终端设备;云课堂教学系统;教学艺术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思维活跃、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对信息技术的载体――智能终端设备如电脑、平板、手机很感兴趣,他们对智能终端设备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很强,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智能终端设备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一、教师应用Aisc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的三个步骤

(一)教师首先要学会使用Aise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

Aischool系统的硬件载体由PC电脑、教师平板和学生平板组成,Aischool系统需要网络来连接,实现PC电脑、教师平板和学生平板之间的互联互通,Aischool系统主要有备课和授课两大功能模块,在备课模块,主要有导人课件、导出课件、预习、分组研讨、试卷、游戏练习、思维导图、投票等功能。在授课模块,主要有资源推送、课堂投影、课堂提问和即时统计等功能。教师要明白哪些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的辅助作用,并有选择地应用这些功能。这些功能的应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应用Aisc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的第一个步骤。

(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Ais-c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

应用Aisc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的第二个步骤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Aischool系统的常用功能,这些常用功能主要有“课前预习”“分组研讨”“思维导图”“练习作业”和“投票”等。同时,教师还须安排并培养好班上平板电脑的管理员,负责平板电脑的充电、课前平板电脑的分发和课后平板电脑的回收。教师在课堂上应用平板电脑上课时,还要制定一套使用规则,以免老师在上课时,学生在下面玩与教学无关的其它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三)制订数字化教学设计

当教师和学生都掌握了Aisc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的使用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着手进行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设计和传统的教学设计有所不同,传统的教学设计比较简单、笼统、模糊。相比之下,数字教学设计比较具体、全面和精准,除了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以外,数字教学设计还包括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环节的起止时间、环节目标、环节教学内容、环节学生活动和媒体作用及分析。教学的每个环节设计很科学,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数字化教学设计完成了就可以开展数字化教学了。

二、应用云课堂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的反思

(一)数字化教学需要应用的新媒体和新技术及其效果

1.数字化教学应用了智能移动终端平板电脑(PAD),使用了Aisc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的“资源推送”、“分组研讨”、“试卷”和“投票”等多种功能。例如,我在讲授牛津深圳版三年级上册Unit8 At the fruit shop第一课时,应用Aisc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进行分组研讨,推送分组研讨任务(Make a Shopping list and decorate your fruit shop),通过拼图,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对所学词汇及其用法有进一步的理解。用PAD拼图完成后,实时投影学生的拼图过程和Shopping list作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平台,也为课堂的对话内容创造了素材,创设了良好的对语情境,在情境对话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然后,我通过Aisc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的“试卷”功能,推送习题,学生在课堂上利用PAD做练习题,完成老师的推送任务,老师在PAD上即时得到每个学生的练习结果反馈,能根据情况即时调整教学,进行及时的巩固,改变传统教学反馈不全面、不及时的局面。通过Aischool云课堂系统的“投票”功能,推送投票任务(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通过投票活动,进一步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单词和拓展词汇。智能移动终端平板电脑和Aischool云课堂系统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2.应用了云课堂多媒体计算机,使用了教育云“老师空间”的“互动课堂”功能进行课前在线配音作业展示,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导人新课做准备。

(二)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教学适用性的思考

1.合理应用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Aischool云课堂系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利用Aischool云课堂系统做练习题,可以即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这是数字化教学的最大优点。

第5篇

关键词 政治课教学 创新 学生 参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政治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意识

思品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把祖国与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需要,树立远大理想。对他们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应避免简单说教,道理要通过事实说明,榜样必须是生活中的真实形象,他们才会仿效。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年级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七年级内容《与人交往》时,注重培育学生优良的道德理想。让学生明白道德理想是指人们所向往的道理人格,即对做人的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上都要讲文明礼貌,加强与人交流,远离不良诱惑,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珍惜自己的名誉,珍爱自己的生命。通过道德理想教育,学生热爱班集体,乐于帮助同学,争做优秀的中学生。在教学九年级内容《角色与责任》时,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多彩的世界对学生有无穷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流行的各种“秀场”活动,对有些学生的影响是不良的,形成了标新立异,现实生活中的成功是要靠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我们的学生看到的不是这些。教学中例举各方面成功者的事例,点明崇高的理想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个人理想必须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与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一致,才能放射光芒。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认真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有代表性的在课堂发言、辩论,教师归纳点拔。当回答怎样的理想才最崇高,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时,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朗诵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充满激情的朗诵使全班同学情绪昂扬又而庄严、肃穆,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是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而是对社会有所贡献,那才有意义的。

2政治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让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思品课教学的好方法。我们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均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安排动手作业,如画《我的自画像》,画情绪的表现,搜集“真、善、美”的事迹等等。我们对每一次的动手作业均给予评价,并与班主任沟通,利用班会等机会渗透和表达思品课的内容,形成与班级的互动,让学生体会到思品课的内容就是我们生活的内容,但又高于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指导作用。如上期初2009级七班的班会课《争做文明解中人》,其中的很多内容均来自我们七年级思品上册的内容。

课堂教学以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学是作为优化创新教学的基本活动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机制来设计和规范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完善,使学生成为自主发展自我展示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提供有利条件,采用适当的措施为学生创设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情境,使学生能在课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自我。没有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就谈不上创新。现代课堂教学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应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明晰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让学生自己参与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学法、让学生自己小结内容等等。例如:在教学《学会理解父母》一课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父母的生日、工作、人生经历、对子女的期望和关爱程度等等,还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在家当一天“家长”,从而去体会家长的艰辛,去感悟出一个道理:要以实际行动去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他们的思维和实践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政治课教学注重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

第6篇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交流各校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及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2)交流各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经验;(3)探讨新形式下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利弊,以及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4)各校在今后5年地球科学高等教育电子化教材建设方面的建议与规划。

张国伟院士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化地学教改,提高质量,加强教育技术改革发展”的中心发言。他指出,资源、能源、环境、灾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双重需求与压力;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地学新观念、新理论的孕育,需要更新地学新知识体系与方法,对复合型、创新型地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学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国家与地学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张国伟院士还指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地学教学面临整体学时短、知识更迭加快、教学内容多而新的情况,因此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各高校进行了许多有益地探索,对于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广泛交流并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已成为教学指导委员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互联网为基础,促进了师生间、校际间、学科间和国际间的沟通和互动,深化了教学改革。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虽然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简单化、表面化、负诱导作用,不利于学生深化思维、钻研思考等。如果要深刻地认识某种复杂事物的本质或过程,只靠快速浏览和表层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深入的逻辑性和推理性的思维。这一点与教师的面授和板书相比,恰恰是多媒体课件的劣势。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改变教师的基本功能。如何真正重视、调动教师根本作用,正确发挥先进技术方法的效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与志趣,培养其创造性智能,才是深化教改的真正目标。

郑卓、刘家铎、岑况、宋传中、杨树峰等也先后在会上发言。

通过讨论和交流,会议达成了以下共识:

1,国家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给地球科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给地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是头等大事,教学指导委员会一定要认真履行好教育部赋予的职责,努力完成这项历史使命。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国内各高校在地学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方而做了大量工作和有益的探索,在解决知识更新快、教学内容多等矛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沟通交流,缩小了时空限制,增进了资源共享,在复合型、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3,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没有改变教师的基本功能,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个人密切相关,要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偏向,要避免教师与多媒置颠倒的现象,过分强调知识传输会压制创造性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课堂教育;教育艺术

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常用“感恩图报”一词来教育学生为人处世之道。中国古代各流派都认为将“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理念育人。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则把感恩教育发挥至极致,如“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而当代社会,西方很多国家都有“感恩节”。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引入感恩思想迫在眉睫。

一、目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知上的缺位

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如何能产生感恩之心呢?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父母过于疼爱孩子,尤其是家中有独生子女者更为甚之。凡事把孩子摆在第一位,家庭中其他成员和其他事情都必须以孩子的利益为首。学生在这种长期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获得的只有物质条件的无限满足,而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形成。以至于很多学生认为,父母为他们提供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无须感恩戴德,反而会变本加厉地索取,导致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产生并且激化。

2.感恩的想法没受到过鼓励

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感谢的时候,父母往往回答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等类似的话语。在学习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很多父母认为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只要取得好成绩,就是对父母付出的全部回报。长此以往,孩子感受恩德的神经就会麻木,学生头脑中潜移默化地认为父母对他的爱是应当的,无须回报的,教师再开展相关的教育,其影响力会大打折扣。

3.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父母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很容易效仿父母。一些孩子不知道感恩,根本原因还在于父母。家庭的成长环境时刻传递给孩子无限量的信息,它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也往往重视学习成绩的评定,忽视了没有客观评价体系的德育教育。“唯成绩论英雄”成为对学生褒贬的决定因素。这种重学习成绩轻道德人伦的教育方法,是“啃老族”滋生的根源,也是和谐社会中最不和谐、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1.要学会理解他人

感恩教育要始终抓住达到学生“内省”这条主线,将感恩教育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部分放大,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要我做好”的初级阶段发展到“我要我学好”的高级阶段,促进学生的感恩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经常一起讨论父母和教师的辛苦与劳累、压力与待遇以及最大的人生期望等,让学生感同身受,使学生尊敬父母、老师,主动表达回报父母、老师,使学生心存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缘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帮助与彼此的承诺。在组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曾经开展过一次活动:让我们来做一回账房先生,这里有一张调查问卷,关于你父母一个月挣多少钱,而你一个月要用多少钱,希望每个学生认真如实地填写……让他们体会父母挣钱的艰辛,且为自己的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懂得家务就是义务,不要在做家务后向父母索要报酬和奖励。爸爸、妈妈和孩子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参加社会公益植树、打扫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总之,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只空洞地讲大道理,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让学生懂得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平凡的精彩的故事。我们要相信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能获得别人的赞赏,能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范咏梅.简论师生关系[J].考试周刊,2008(23).

第8篇

1. 词汇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以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词汇教学策略毫无疑问与词汇有关,是教师针对词汇教学而采取的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运用和记忆词汇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它具有实用性、多样性和有效性等特征。第一,实用性。词汇是初中英语学习的砖瓦石块,过硬的词汇为初中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提升现实保证,也为学生的语言素养起着垫脚之石的作用。第二,多样性。策略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风格和认知水平采取的一种适切性教学方法,它需要因人、因材、因时、因性别的不同而变化。第三,有效性。词汇教学之所以某种策略,其目的是指向词汇教学效率的提升,是让学生能够在策略的牵引下,有效乃至高效的掌握和运用词汇。

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低效的原因

2.1 教师解读词汇构成能力偏弱

人教版初中英语的词汇安排体系有较大调整,本着“以学为本、以用为纲”的原则,词汇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必须掌握的词汇,也叫必会词和核心词,这部分词在初中英语的阅读、写作和交际中频繁出现,学生只有熟练掌握,才能“玩转”英语课堂。二是相关话题的拓展性词汇,它归于“认读词”,学生只要做到会读、听懂和知义即可。三是课外词汇,一般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混个面熟”即为达标。但教师很少有分级分层意识,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单词开花,字典搬家”是教学词汇的常态。

2.2 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创新

目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默写、批改、订正”几乎是单词教学的通用方法,长期以往,学生易产生学习疲劳,严重的则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不会读,有的学生读和拼不匹配,有的汉语意思无法兼顾掌握等等;再如,有的学生即时记忆(也叫瞬时记忆)的效率很强,但却出现了隔日就忘,这些都需创新方法和策略。

2.3 没有尊重学生词汇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依然是初中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的常态,学生在词汇教学中缺少主体性存在,只是待填的机器,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词汇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享受到词汇学习的乐趣,也很难将词汇学习转化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有效教学初中英语词汇的策略

3.1 因材施教,因“词”施教

人教版教材的优势之一就是对词汇进行了归纳和分类,要按照核心词、拓展词和课外词进行分层教学,对于核心词要从音、形、义和用的四维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多维度、全方位、多模态进行词汇学习,加深对核心词汇的印象,而对于话题拓展词汇,教师要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牵引下多与话题词汇零距离接触,做到“知音”,知义,并在不断的话题阅读中加强对这些单词的指认和内化,从而逐步将这些词汇储存在自己的已知区,熟能生巧,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话题词汇才会水涨船高。而对于课外词汇,教师需明确要求,采取集中指导策略应对的原则,让课外词汇既能为课堂助力,又不为学生记忆增加额外负担。

3.2 创新教学词汇的策略

语言是学会的,练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所以教师应多从学的角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创设真实的或逼真的情境,为学生的词汇习得增加正能量,尽量少用传统的“默写加抄写”,比如用多种方法开展单词书写竞赛和单词游戏,由学生用“剪刀石头布”来选定特定的人上黑板展示单词掌握情况,再比如采用“单词接龙”游戏,第一个说出单词,第二人以第一人单词的尾字母为首字母接着说,以次循环到下一个,这些方式既有趣味,也有挑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效率也大幅提升,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统一。

3.3 为学生创设语用情境

毫无疑问,词汇教学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语境的支撑,学生学得毫无生气,教师教得毫无灵气。其实,词汇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让词汇的音、形和义在学生的认知里找到意义。教师要创设语境助推目的语词汇的学习,既要有句子为词义支撑,也要有段落为词义铺垫;既能从词汇本身的角度讲解词汇,又能从实际运用的情境引入词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适切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习得词汇,为英语语言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篇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认识论思想在当代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关注。波兰尼针对认识论中存在的“人们知道的比人们能够讲述出来的多”的现象,创建了意会认知理论,使人们开始把研究视角投向意会认知——存在于言传认知背后的认知。波兰尼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如书面文字、数学公式或者图形里所呈现出来的,通常被人们称为知识的东西;另一类是未被精确描述的知识,如在实施某种行为时所怀有的关于行动对象的知识。如果称前者为言传知识,后者为意会知识的话,那就可以说人类始终意会地知道自己的言传知识为真。“意会”和“言传”早在我国《庄子》中就是成对出现的。《庄子·天道》中:“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成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由此而出。意会知识,这种看起来似乎一体化于自己个体的行为但缺少言传知识的公共性和客观性,实际上是一切知识的主要源泉,抛弃它,就等于自动抛弃了任何知识。在人类的总体认识结构中,意会知识是逻辑在先的。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从风险评估到了解被审计单位、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都离不开审计师个人的职业判断。对于形形社会经济现象的判断,亦没有简单统一的模式和成文的答案可供套用。审计师个人的职业判断是根植于个人行为和个人经验中的,具有意会知识的特征。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范围的广博性,以及其具体工作的技巧性,尤其是审计职业判断的广泛性,使得审计学科中包含了大量的意会知识。而意会知识体现认知主体的综合智力,既包括其自身的领悟力、事物预见力,也包括认知个体由知识积累及社会经验而形成的鉴别力和洞察力,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弱”、“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他们在考试中作答流利、全面,但在具体环境下解决实践问题时却毫无头绪。对于缺乏基本职业体验的在校大学生而言,相对缺少对审计中意会知识的把握。这些高度个人化的、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意会知识,在审计课程讲授时是很难仅凭几个数字、几句话、几张图表、几组公式讲明白的。审计中许多概念和方法多以条文和释文的形式出现,虽可在总体上加以把握,但却不适合做具体的描述。培养审计职业敏锐性,更多地要依靠学生自身的领悟和思考。为了提高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拟在意会认知理论视角下,探寻审计教学的改进方法。

二、意会认知理论及对审计教学的相关启示

波兰尼认为知识分为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两种,其中,意会知识在人类的所有知识中起到支配作用。知识源于个人的实践过程,个人在自我求知满足感的推动下,通过内在转化而将意会接受与求知热情、通俗语言与文化传统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个人的认知框架,最终完成对知识的获取与构建的过程。对审计教学来说,波兰尼意会认知理论会产生很重要的启发,其理论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构件:

(一)个体知识由个人的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构成 意会知识是自身提供的,而言传知识有赖于对意会的理解和运用。这两种知识本质差异可以表述为:个人可以批判地反省以言传知识反应的事物,但个人却不会去批判地反思对某种经验的意会感知。在所有的思想层级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思想的意会力量,而不是言传知识的逻辑推理。意会知识对个人所有知识起支配的作用,对意会知识的拒绝接受就意味着会对一切知识的拒绝接受。埃德娜在1947年就从试验中得出结论:“人们经常在未能对某条概念做出恰当界定之时,就能自如应用之。”人人都能从自己的经验中证实这一点。大脑像一台高水准的摄像机,人们所知道的比人们能用精确语言表述出来的要多无数倍。在语言操作的讲和想中,人们用概念性的语句逻辑地表达出来的东西远不及内在缄默意会的意境来得丰满、具体和本真。也因此,意会先于逻辑解释,隐性的结合意义整体先于表层的形式总体。

(二)意会认知的结构由人类认知主体当下运作的附带意知和集中意知所构成 意会认知是个人将附带意知整合融汇于其对外在物体集中意知中的一系列认知过程。如,在阅读文本时,个体注意力是集中在所看的词语所意指的东西上,而并非集中在词语本身上。个体是将文本呈现的整体作为认识对象并理解其内容的,对于构成其组合部分的单个字符等只是附带觉察。人们仅是从这些单个字符结合起来所蕴含的内容着手,附带地去意知到这些细节,但并不去知道这些细节本身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人们常常能在注意力从未集中于细节的前提下而理解整体。如果只是刻意去关注每一项细节而不注重由诸多细节所构成的整体,细节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如果完全不觉知到细节,就不可能认识到由诸多细节所构成的整体的含义。通常人们没有办法用语言具体详尽地描述诸如学习游泳、学习骑车、在众多人中辨认出某张脸等这些认识过程,对于附带意知的细节人们无法进行明晰的表达,这就是意会知识为什么“不可言传”的原因。对于审计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放到具体情境中反复地去观察和领悟、模仿和体会、操作和品味,实现“共情”,比孤立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作为认知主体的个人本身由心与身结合而成 人类思想所具有的联系实在的能力以及推动人们去实现这种联系的求知欲望,已经足以指导人们得出能借以获取人类特殊使命的领域内所存真理的判断。这种欲望正是人类追求远大理想的强劲动力。在受教育者学习传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点滴的丰富都来源于其成长中的思想的自发行动。对一颗敏锐的心灵而言,任何一个貌似可知的事物都暗含着问题,激励她去探索新的发现。活跃的心灵便是这样利用每个新的机会迎接改变,这种改变使心灵越加适应不断更新的自我,日益获得更多的满足。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必须依靠学习者对向其传达知识的求知努力。教授一切灵巧活动的学习都只能依靠学生模仿进而掌握其诀窍的努力,取决于他们自己探索活动如何进行的知性尝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必须依靠想象力。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践活动,推想其中的情景和程序,从而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其中涉及的审计理论知识。

(四)个体人的认知活动是身体化与概念化的统一 身体化活动和概念化活动在人的实际认知行为中是很难彻底区分开来的,因为身体化活动中含着概念的运演,而概念化活动又是语言工具架构在另一层次上的身体化。波兰尼使用了诸如骑车的技能性活动为例,对此进行了分析:即使事先告诉初学者要保持平衡的概念,他也无法仅靠这些概念就能学会骑车,因为仅凭保持平衡的概念无法代替实际活动的技能,而实际活动的技能只能通过个体自身参与身体化活动才可以被个人所意会地掌握。人类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关于个体活动技能,在人类认知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充分展现个体性的技艺通常依靠劳作者凭借自身的体验加以领悟,蕴含着无法言传、无可解释的意会知识。审计教学活动必须依靠学习者对设法传授给他们的大部分东西进行反复的自身实践和自我揭示,到了这个程度,传授给他的知识是无法言明的,等到将来轮到他自己去讲的时候,他亦知晓但却无法明言。人类的求知能力是以只能附带意知的意会知识为基础,并把自身的技能和观念、感知和求知冲动等能力共同整合形成一种对事物的预期判断,调动其对文本、语言及其符号的运用,通过自己的不断发现,使得自己的知识得到逐步增长。从意会认知的逻辑运行过程,可以看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个体能动探索知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交融,而意会认知则是言传知识增长的最终原因。

三、审计课程教学的改进

基于对迈克尔·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的分析,为了提高学生对审计课程意会知识的掌握,可从重视课堂激趣、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并积极推进个性自主学习等方面入手,以期对审计教学效果加以改善。

(一)重视课堂激趣 在会计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中,审计课程固然重要,但常被认为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如果能提高审计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则可以激发学生对审计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审计的知性激情,增强其学习审计知识的内在动力。

如可以通过观看与审计专业相关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中起到致趣、动情、引思的作用。《审计报告》是为数不多的审计专业电视剧中值得推荐的一部。全剧故事从男主角受国家审计署委派回到故乡信州担任特派员展开。一次看似普通的工作调动,却引发了这个西部大省一次强烈的“地震”,而等待审计人员的也将是一场残酷的情法较量。此外还可以选看《国家审计》、《审计风云》、《在路上》等,让学生对审计职业有一些初步的体会和了解。

在讲解具体审计知识点时也可以多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动态模型、插图和音频的变化,尽量结合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直观形象地显示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账务处理以及审计工作的流程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等,既能增加审计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审计工作的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洞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提出满足学生兴趣的发言主体,可预先布置让学生进行一定准备。可以考虑“模糊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与审计课程理论密切相关,同时又非常具有审计实践探索价值的模糊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完全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课外调研或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社会调研完成。

需要理论解释时,教师也应该做到努力将自己放到初学者的位置上,用学生已学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的思想解释审计的作用和审计现象,为学生循序渐进地构筑起风险导向审计的框架体系,不要急于求成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结。

总之,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以多样的、巧妙的课堂导入方法融进教学内容,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联想,激励探索,调动他们学习审计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审计也是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技术。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活动是身体化与概念化的统一。仅通过阅读技术操作指导手册不可能成为专业能手,身体化活动是意会认知的重要构成要素。所以审计中大量的意会知识的掌握,更多地需依靠审计实践性教学活动来实现。经过师生、同行之间长期的行动交互和思维、语言方式的磨合,审计技术中所含的意会知识总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为言传的表达。审计中存在着专有的术语和行话,在审计成员内部则是不需更多解释的,审计实践中的频繁交流往往可以导致意会知识转化为言传知识的周期缩短,并易于理解。审计基本技能的培养和现代信息处理手段的掌握离不开审计的实际操作,审计风险理念和职业意识的建立同样来源于审计实践经验。审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可由案例教学、校内模拟教学方式和校外实习等来实现。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审计业务的主要过程,掌握常用实务操作方法与技巧,尽量缩小课堂教学与审计岗位实际需求的差距。

案例教学是众多学科通用的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典型方法,教学成本一般较低,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审计课程也可以较大比例地优先选用案例教学。通过课前案例引入、课堂案例讨论、课后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较早接触来源于实际审计职业中的典型素材,使学生巩固已知,学会有见地地思考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积极探索未知。通过案例,将审计学原理学习与日常经济现象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职业判断的能力。尤其注意努力挖掘教学案例中大量言传和意会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内化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并以深刻的现实教训警示学生坚守客观、公正、独立的职业精神。要尽量选择国内外经典审计案例,并考虑案例的时效性,组织分小组讨论,互相激发思维,以期达到充分的体验效果。

校内模拟教学方式可以在校内开展审计手工实验和审计软件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中,引导学生进行审计实务操作,使学生理解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熟悉财务报表审计及其他鉴证服务业务的处理流程与具体审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考虑让学生以实验小组形式进行团队合作,提高其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内互相讨论、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实验操作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审计模拟实验的建设提出较好的建议。对于审计模拟软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开放性的设计,即可根据学生实验的需要对软件内容进行随时更新。

校外实习应鼓励和组织学生到企业、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实地了解和学习,体会不同审计主体的实际工作情况和特点,以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学校应为学生创造多渠道、多层次地亲身参加审计实际工作的条件,逐步筛选确立适合的校外“指导员”和校外“实习基地”,如有可能,力争达到专业实习和就业流水化。学校应引进或邀请更多的校外实务界专家来校,增加与师生的互动,他们丰富的自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将更直接地被师生所借鉴,也有助于师生对审计意会知识的掌握。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和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对审计意会知识的掌握水平。学校除了多派教师参加审计理论进修和会议交流外,还应鼓励教师定期脱产或在校外兼职从事审计工作,以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从社会实践中获取新鲜的实践经验和职业能力,并将这种职业能力授给学生。

(三)推进个性自主学习 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个人认知能力的体现,这种体现是个体运用其思想力量这一技能来达到的。个体思维的因素尤为重要,因此波兰尼才把意会获得的经验称为“个人知识”。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言传知识去控制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言传知识不断地去帮助学生拓展其思维能力,构建学生个体的知识体系。既然学习是个人的参与过程,那么由于存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审计教学理应体现个性化和自主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校园网上构建开放式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审计教学和管理资源,并开设“审计在线答疑区”、“审计学习讨论区”,实现灵活多样的网上学习、互动、教学管理和考试等。学生可以随机进入网络审计教学环境、多次学习、及时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漆捷、刘仲林:《“tacit”知识究竟指什么?——波兰尼思想核心探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11期。

[2]唐文君:《关于审计实践性教学的思考》,《审计与理财》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