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设备设计标准

时间:2023-07-03 16:07:58

导语:在设备设计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设备设计标准

第1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教学改革

1 前言

标准是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标准是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的规范,是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工具,是衡量工作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尺度,是一种具有基础性、通用性的语言[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教育装备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支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 ―2020 年)》将完善教育装备标准纳入社会领域标准化重点。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也面临标准体系不完善、覆盖面窄、标准更新滞后、宣传贯彻工作有待加强等情况。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装备标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完善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建设的建议。

2 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建设现状

教育装备是指学校(及其他专门教育机构)对教育教学产生作用的可移动物质资源,由学习资源、教学仪器、教学设备、育人设备组成[2]。这个概念是随着教育发展、技术进步,由教具、教学仪器设备等逐步扩展、演变而来的。教育装备产品系统可以说是多门类、多行业产品的集合,实验教学仪器、音体美卫器材、课桌椅、图书、教学软件、课件、校园网络以及国旗旗杆、校车、安全监控,饮水、食堂、取暖设备等均属教育装备。这些产品所执行的标准分布甚广,据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2016 年编制的《教育装备标准目录》,共收录标准1932 条目,其中国家标准860 条,行业标准1072 条。本文主要参考《JY/T0387 ―2006 初中科学教学仪器配置标准》《JY/T0388 ―2006 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置标准》《JY/T0406 ―2010 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置标准》《JY/T0619 ―2019 初中物理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T0620 ―2019 初中化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T0621 ―2019 初中生物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T0622 ―2019 初中地理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T0618 ―2019 初中数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T0617 ―2019 小学数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等配备标准(以下简称“中小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探讨有关基础教育装备标准的问题。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发展全国范围内教育装备标准化的技术归口工作主要由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25 ,以下简称教育装备标委会)负责,秘书处设在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教育装备标委会设有力学和热学仪器分技术委员会(TC125/SC1 )、电学和磁学仪器分技术委员会(TC125/SC2 )、光学和原子物理学仪器分技术委员会(TC125/SC3 )、生物学仪器分技术委员会(TC125/SC4 )、化学仪器分技术委员会(TC125/SC5 )、小幼教仪器分技术委员会(TC125/SC6 )。为规范和指导企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1981 年,教育部成立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协作组,后扩充为力学和热学、电学和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生物学四个组。1987 年,经原国家标准局批准,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大连市成立,1988 年设立力学和热学仪器、电学和磁学仪器、光学和原子物理仪器、生物学仪器、化学仪器、小幼教仪器共六个分技术委员会[3]。2015 年,从第五届教育装备标委会组建开始,更名为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装备标委会主要负责全国教学中使用的实物和模象直观教学器具等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制定和了一系列教学仪器产品标准、配备标准。截至2019 年,由教育装备标委会制定的现行基础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共460 项、国家标准七项。2016 年开始,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和一些省、市教育装备协会陆续出台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成立团体标准委员会,开展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基础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标准按制定的主体不同,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目前,基础教育装备标准是以教育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由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教育部的现行教育行业标准共460 项。1 )基础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种类分布。标准按标准化对象的基本属性分类,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现行基础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中有技术标准441 项、管理标准19 项,技术标准又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等,如图1 所示。2 )基础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年份分布。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最早于1979 年,标准更新有些滞后,而近十年标准发展明显加快。表1 统计了现行基础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的时间。其中,《JY/T0619 ―2019 初中物理教学装备配置标准》等义务教育六个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于2019 年,为实验室配置和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3 )基础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学科分布。通过对现行基础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中产品标准进行统计,各学科仪器设备所涉及的已经制定并仍在执行的教育行业标准数量见表2 。其中,初中科学仪器设备产品现行行业标准最多,共计175 项;其次为初中生物,共127 项。需要说明的是,同一产品标准可能会出现在不同学科的配备标准中,比如《JY/T0363 ―2002 视频展示台》在高中物理、高中地理、初中数学、小学科学等学科中都有配备。教育装备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为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一些省份制定、了教育装备地方标准,如四川省1997 ―2017 年共制订350 个教育产品地方标准,服务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4]。浙江省、也有教育装备地方标准。2015 年3 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标准供给结构。新修订的《标准化法》明确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团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2016 年7 月,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获得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团体标准资质,目前已经《T/JYBZ012 ―2019 学校人造草运动场地要求》等12 个团体标准。深圳市教育装备行业协会(SZEEIA)、河南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HEEIA)、福建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FJJYZBBZ)等地方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也已取得相关资质,开始团体标准。

3 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

标准欠缺,覆盖能力不足一些教学仪器设备产品标准缺失,通过对中小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中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统计,有明确可执行标准的仪器设备数量尚不足三分之一,见表3 。随着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将进一步降低教育装备产品标准覆盖率。产品标准缺失会使质量监督抽查无标可依,导致教学仪器设备产品质量长期处于无监管状态。标准更新滞后,不能满足技术发展需要一是标准整体标龄过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标准的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以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为例,标龄超过40 年的有五项,超过30 年的有203 项,占比高达44.3%。现行基础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平均标龄为23.4 年,标龄过长,标准老旧问题凸显(表1 )。二是标准清理不够及时。据统计,现行中小学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中,86 项产品标准所涉及的产品已经从中小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中去除,占现行基础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总数的18.7%,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标准长期不更新,不利于行业技术进步,不利于产品换代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不利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标准建设不够系统,缺乏整体规划教育装备除教学仪器设备专业领域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不同领域,归口不同部门。如表4 所示,目前中小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中产品执行的标准除国家标准外,还涉及教育、轻工、机械、医药、电子、气象等19 个行业。教育装备门类多、领域广,致使标准建设规划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标准制修订进程与教育装备发展不完全一致。

4 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建设的对策

做好标准规划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标准管理的指导意见》(国标委发〔2020 〕18 号)要求:“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制定公益类标准。”基础教育装备要按照公益类标准发展要求,研究制定标准建设规划,加大行业标准的整合优化力度,将涉及师生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的行业标准逐步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重点规划制定本行业重要产品行业标准,主要是基础通用标准和方法标准等,提升单项行业标准覆盖面;同时,加强与其他行业标准化组织的协调沟通,取长补短,扩面增量,扩大覆盖。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应结合会员企业的特点,做好各自团体标准建设规划,重点是现行国标和行标未覆盖的产品,以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为目标,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填补标准空白,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装备标准体系。提升标准质量一是注重队伍建设。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分委会委员的遴选范围要扩大,采取部门推荐、社会征集、选拔邀请等多种方式,优化标委会成员组成,加强标准研究力量。遴选的人员要具有代表性,要遴选代表行业顶尖水平的专家,代表行业平均生产水平企业的技术人员,懂产品懂标准懂检验检测的复合型人才参加标委会,从而提高标准起草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标准审查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注重竞争创新。标准制定的规则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保证技术标准的先进性。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参与标准起草各方很难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标准方案达成统一意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成本解决分歧。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一方面有助于选择最佳技术方案,缩短标准制定周期,提高标准制定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防止产生利用标准化提高市场门槛、形成垄断经营、限制消费者选择等负面影响。三是注重评价反馈。建立科学反馈评价机制,在教育装备标准制修订与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扩宽信息反馈渠道,制定定期反馈制度,对于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和修改。建立标准评价机制,听取多方面意见,对于不适用的标准要进行淘汰和更新。四是注重课改指引。教育装备产品与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相适应。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由于教育领域的特殊性,教育装备除了应满足产品质量、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一般要求外,还要考虑到教学适用性。教育装备产品标准制定必须以教育教学需要为出发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满足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凸显育人功能。加快标准更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时代性和阶段性,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技术发展水平,对当时的企业生产和市场发展起着引导和规范作用。但是,滞后的标准如果应用于现在的产品,就不能得到预期效果。一是要加快产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步伐,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装备的标准覆盖率,将更多基础教育装备产品纳入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覆盖范围,保证国家质量监督抽查有标可依。二是要进行定期复审,缩短标准更新周期。对于不能适应科技发展、市场需要的标准要及时废止,打造出能够紧跟时代变化、满足教学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标准。三是要健全标准更新制度。标准更新过程中在充分考虑标准前导性的基础上兼顾标准的稳定性和权威性,频率过快的变动会让企业无所适从,同样不利于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强化标准宣贯一是公开标准文本。积极落实国务院标准化改革举措,建设专门网站、网页依法公开行业标准,今后新的教育装备行业标准要及时公开,加快现行存量教育行业标准公开进度。二是加强宣传。充分利用网络等渠道,实现宣传方式多元化,及时更旧换新,确保标准能及时服务于教育教学仪器的招标采购、质量验收、教学使用过程。三是重视培训。各地要建立教育装备标准化专业人员培训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标准化能力和标准执行力,强化教育装备标准在企业生产、学校配备中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并及时有效对标准建设提供有益反馈。四是提高标准执行力。大力加强教育装备产品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体音美器材的检测检验机构建设,加快建立常态化教学仪器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标准尤其是国家强制标准能够得到充分执行。

第2篇

通信工程建设通常涉及到运营商省公司、运营商市公司、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备集成商等六层级的协同合作。本文主要探讨通信运营商对设备集成商的标准化管理。设备集成商在通信工程中主要负责通信设备完成安装、加电后的软件加载、本局调测、系统联调、割接入网等工作。当前TD-LTE网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建设,GSM、TD-SCDMA、CDMA、WCDMA网络仍然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GPRS、IMS、VoLTE等技术方兴未艾,通信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这给通信工程建设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设备集成商在通信工程(尤其是核心网、支撑网工程)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提高通信工程设备集成商服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将能进一步缩短工程建设工期、减少工程建设风险、提高通信工程建设质量、提升通信工程的管理水平。

2设备集成商管理的存在问题

通信运营商对设备集成商的管理,存在如下问题:(1)运营商关于施工、调测的相关规章制度,集成商的项目经理并没有向负责实施的各个技术负责人、调测工程师宣贯到位,导致运营商的工程项目经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就某些调测环节的工作要求进行重复性的说明、解释工作,工作效率、沟通效果不高。(2)运营商不同工程的项目经理对相同或相似通信工程的集成商管理要求不一,导致集成商提交归档的工程资料千差万别、良莠不均,非常不利于运营商工程资料的整理、存档。(3)运营商对设备集成商调测服务工作的评价,缺乏明确、完整的考核标准,导致运营商工程项目经理对集成商调测工作的约束力不够强。因此,对通信工程设备集成商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显得很有必要。

3PMBOK知识体系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是全球项目管理行业的倡导者,它创造性地对项目管理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工具进行概括性描述,形成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制订了行业标准,并正在构筑不断扩展的专业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PMBOK是专业项目经理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适用于各种项目的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的集合。PMBOK把单个项目的项目管理过程分为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5大过程组。启动过程组是获得授权,定义一个新项目或现有项目的一个新阶段,正式开始该项目或阶段的一组过程。规划过程组是明确项目范围、优化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的一组过程。执行过程组是完成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工作以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组过程组。监控过程组是跟踪、审查和调整项目进展与绩效、识别必要的计划变更并启动相应变更的一组过程。收尾过程组是为完结所有过程组的所有活动以正式结束项目或阶段而实施的一组过程组。PMBOK的理论体系中,项目管理过程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5大过程组相互关联,其中监控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始终,各个过程组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4设备集成商标准化管理研究

4.1设备集成商管理活动标准化以PMBOK为理论基础,结合运营商现有的相关规章制度,本文将设备集成商的管理划分为阶段、环节、任务、活动等4个层次,如图2所示。设备集成商的管理分为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共5个阶段。启动阶段主要进行集成商招标采购,规划阶段要组建项目实施团队、熟悉通信运营商施工、调测等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执行阶段实施设备本局调测、现网联调测试、设备技术验收、设备入网割接等,该阶段设备集成商的工作耗时最长、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监控阶段主要进行调测进度、质量等方面的控制;收尾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初验、试运行、终验等工作。对5个“阶段”层次进行分解,形成一级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即为“环节”层次。例如,执行阶段分为设备调测、技术验收与割接等环节。设备集成商管理的主要工作环节有:招标采购、项目准备、数据采集、物资管理、工程开工、设备加电、设备调测、功能测试、技术验收与割接、工程收尾等。对各个“环节”层次进行拆分,即形成“任务”层次(二级WBS)。例如,数据采集环节,分解为资源申请、资源分析等两个任务。设备集成商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有:组建团队、制定实施计划、资源申请、本局调测、接入网管、现网联调、进度上报、技术验收、工程割接、转资配合等。对每一个“任务”继续进行分解,形成最终可具体执行的三级WBS,即标准化管理“活动”,如表2所示。例如,本局调测任务包括软件加载、本局数据配置等活动。设备集成商管理的主要工作活动有:任命项目经理、配置调测工程师、参加上岗考试、获取项目人员通讯录、提交IP申请、新建网元信令点申请、办理调测工程师进出机房施工通行单、软件加载、本局数据配置、提交日/周报、电路调度申请、设备网管接入申请、设备安全扫描申请、综合资源录入、业务测试、计费验证、起草割接方案、实施工程割接、工程初验、工程终验等。

4.2设备集成商工程资料标准化设备集成商工程资料标准化是指对标准化管理第四层各项“活动”的输出文档制定统一的模板,调测工程师将标准化管理规定的执行结果填写到模板中,形成风格一致的工程文档资料,以利于通信运营商的统一管理、存档,工程资料的标准化将有效减少工程沟通耗时、降低工程风险。标准化工程资料模板包括:工程人员通讯录、IP申请表、信令点申请表、对接CE申请表、网元安全扫描申请表、网管接入申请表、传输调度申请表、局数据制作申请表、计费验证申请表等。例如传输调度申请表,必须包括电路两端的设备名称、机房位置、设备端口、业务配线架端子,电路级别等信息;网元安全扫描申请表,必须包含项目基本信息表、安全域检查表、物理安全检查表、帐号安全检查表、服务端口检查表、防火墙策略检查表、防病毒软件检查表、系统日志安全检查表、漏洞扫描检查表、安全配置检查表、弱口令检查表、备案证明(如涉及)等附件。

4.3设备集成商考核要求标准化设备集成商考评管理标准化是指通信运营商制定通信项目设备集成商考评细则。考评细则包括调测工程师专业技术知识水平、集成调测验收质量、割接前准备工作完成情况、割接服务质量、调测工作安全文明、调测沟通能力以及加分项、否决项等方面内容。运营商省级、市级工程管理部门按不同的权重对设备集成商的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考评。考评采取百分制评分,评分转换为相应等级后进行统计归档。0~59分对应E等级,60(含)~69为D,70(含)~79为C,80(含)~89为B,90(含)~100为A。对因设备集成商的原因造成工信部或集团级通信故障的,给予一票否决(即E等级);因设备集成商的原因造成省级通信故障的,给予D等级考评;因设备集成商的原因造成割接倒回的,考评等级为C;调测工作有小部分瑕疵,但按割接方案如期完成割接的,考评等级为B;调测过程及割接工作完成情况均表现优秀的,给予A等级考评。

4.4标准化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在运营商省公司交换、传输、IT、无线等专业工程项目经理组成的标准化管理规定起草小组多次讨论,征集运营商市公司的意见建议,并与经常合作的通信集成商充分沟通之后,笔者所在的中国移动广西公司通信设备集成商标准化管理规定以省公司发文的形式下发。规定下发后,由省公司工程建设部门牵头,采取如下多种措施推动设备集成商标准化管理规定的落地执行。(1)组织人员宣贯,统一项目管理理念。工程管理部门召集核心网、支撑网等工程各个设备集成商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调测工程师等相关人员说明每一项标准化管理规定的规章制度依据,宣贯每一项标准化管理规定的目的、内容、工具、方法以及输出文档。着重强调工程风险较大的现网联调工作,每一步涉及现网设备的操作都要先与设备维护人员进行确认、高危操作实施前要向网络监控部门进行报备等工作要求;割接方案中涉及计费变更的内容,要提前跟维护部门沟通、方案要对计费验证工作进行详细阐述,割接工程师与设备维护人员要对割接的主要环节的实施情况签字确认。将每个设备集成商相关人员的项目管理理念统一到PMBOK上来。与此同时,省级运营商工程建设部门到地市工程巡检时,对地市运营商工程项目经理、调测工程师进行多次宣贯,解答各方对落实标准化管理规定的相关问题。(2)利用网络资源,管理工程文档。通信工程建设涉及的设备集成商、调测工程师比较多,且不同项目调测工作涉及的文档种类、数量也众多,各项目经办人各自存档工程文档资料的传统文档管理方式不利于资料交叉检查、文档共享等。互联网网盘具有存储容量大、支持多人上传、便于资源共享的特点,为此,广西移动采用互联网网盘,以单个工程项目为维度,存储设备集成商各个调测工程师上传的工程文档。项目标准化文档收集的及时性、完整性得到很大的促进,极大提升了运营商工程文档的管理水平。(3)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督促设备集成商落实标准化管理规定。运营商省公司组建由通信工程各专业工程管理人员组成的检查小组,定期对网盘上的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查。省公司还不定期检点项目资料上传是否及时、准确。与此同时,运营商还联合区、市工程管理人员,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合作方人员,不定期到各地市核心机房调测现场,检查实际的调测进度、工程记录是否符合要求,现场情况与网盘上的文档记录是否一致。(4)定期进行考核,赏罚分明。通信运营商根据标准化考评细则定期(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对设备集成商的服务工作进行考核,考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向设备集成商进行通报,依据考评结果向各设备集成商提出对调测工程师的奖惩建议,对落实各项标准化管理规定较好的设备集成商给予通报表扬;对执行标准化管理规定较差的设备集成商,进行通报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对于一年中得到2次D等级评分,或一次E等级评分的调测工程师,将不再允许从事运营商的通信工程调测、集成工作。定期考核结果与设备集成商的年度后评估评分挂钩。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设备集成商的标准化管理规定得以快速落地执行。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切实提升了各设备集成商的项目管理水平,运营商通信工程建设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信工程建设的质量得到较好保证,核心网工程等通信工程调测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由执行标准化规定前的60%提升至90%。

5结束语及展望

第3篇

近年来,三台县以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以“建、配、管、用、培、研”为工作重点,以“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等专项资金,积极进行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和深化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5·12”大地震之前,三台县学校教育装备状况

2008年“5·12”特大地震以前,三台县中小学210余所,学校使用的实验器材全部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县统一配备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器材大部分都是学校自筹资金购买,很多学校由于经费紧张,音体美器材匮乏;计算机、多媒体对三台县大多数学校来说就更为奢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从2004年开始在三台县实施,到2005年底结束,全县有214所远程教育模式一项目学校(包含村小),99所模式二项目学校,87所模式三学校。模式三的多媒体教室是从早用到晚,计算机教室如果没有学生上课,那么里面肯定全是老师学习备课的身影。

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自制教具在三台县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共同参下与却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由电教站经过初选都会推荐出近50件作品参加绵阳市教具展评。三台县的自制教具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弥补了教学技术装备的不足,为学校节约了经费,填补了装备空白,配合新课程改革,创设新实验,此外,自制教具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台县教育装备的发展和跨越

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三台县遭受重创。作为地震重灾区,得到了社会各级的援助和中央财政资金的大力投入,全县灾后重建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新建、维修加固校舍面积达110余万平米,学校拥有了功能用房,教学设备也陆续跟进。依托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在全县中小学校光纤网络覆盖率达100%的基础上,三台县又投入300余万元对全县169所学校校园网络进行改造;同时,投入1 500万元新建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各100余个,加上对远程设备的维修使用,义务教育学校90%拥有计算机网络教室,95%以上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另外,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改建标准实验室240余个,添置实验室、图书室设设施总金额1 500余万元,更新补充教学实验仪器、药品和音体美卫劳技设备总金额达1 300余万元,生均图书达到装备标准,拥有图书馆室(馆)160余间,体艺室150余间。与此同时,在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也开始实施,我们切实加强经费的统筹管理,并做到专款专用,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了各项教学设备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现已建成“班班通”教室数量近700多个,共投入中央和地方资金1 000多万元添置实验和音体美器材以及图书等。同时争取县财政资金500余万元为全县6所高中装备通用实验室、设计室、准备室等20余个。

同时为了确保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的质量,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学校,确保教学质量,确保师生身心安全,县电教站积极对采购的教学仪器、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管。凡进入学校的实验仪器、药品,音体美卫劳器材、图书资料、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颁布的相关标准,严把采购仪器设备的验收关,积极邀请省、市专家,对供应商供给的产品进行检查验收,确保所采购教学仪器设备的质量,对学校使用未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教学仪器设备产品,造成危害的,将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

教育技术装备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物质保障。它对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三台县根据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大力推进教育技术装备应用

在不断推进三台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我们最终目的。

“管好”设备设施

“管好”设备设施是装备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用好设备的基础。三台县依托“绵阳市教育装备管理系统”,采用先试点再推进的原则,将所有学校教育技术设备设施基础数据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各基层学校就可以对设备设施的借还、损耗、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管理也由以前的人工纸质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智能电子模式,在管理上更加便捷、科学、高效。同时,学校建立了各项装备应用管理的组织机构,做到了学校领导分工明确、各项制度健全落实,人员落实。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工作的落实,由电教站抽调专人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工作进行督查,从装备的补充到实验室建设,从管理到使用,从实验教学的实际开展到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给予全面的督查和指导,以此促使全县中小学的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迈进。通过指导督促,各基层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高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强化培训

培训是设备设施合理使用、充分利用的手段,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三台县高度重视教师培训,狠抓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随着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的不断配备,电教站积极组织了各种应用培训(如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校园可视监控培训等),近两年时间共组织近千名基层学校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参加培训,为推进三台县各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由电教站统一组织进行全县性培训外,基层学校也积极做好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一方面由学校骨干教师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同时不定期地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聘请市县或兄弟学校的专家进行培训指导。依据学校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坚持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开展自主培训、校本培训,一方面促进了三台县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为教育技术装备的合理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设备设施的广泛应用,向装备要效益

第4篇

[关键词]500kV 电力 变电站 检测 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061-01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电力事业的发展,同时对于国家电网的供电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500kV电网是现阶段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超高压电网系统。现阶段很多500kV设备都是从其他国家引进的,甚至在一个变电站内装有7一8个国家或公司的产品,某些设备已陆续出现故障,制造部门也大量引进了国外技术或合作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制造技术的进步。但因缺乏同步研究开发,国产化率很低,多数项目进展缓慢,不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开发的国产输变电设备,虽然满足了我国电网发展的部分需要,但与国外的同类设备相比,不仅技术经济指标较差,而且品种不全,不能成套供货,设备的适用性、可靠性、安装维护性能差距甚大。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和制约我国500kV电网的发展。几年来对研究发展和完善我国500kV设备的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这既是保证500kv电网不断发展及安全可靠运行的主要条件,也是在我国以后发展特高压电网的基础。在安装、运行及维护等许多环节,其中很重要的是必须有统一的、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合理的设备技术标准。

一、统一的技术标准

在电网系统中,输变电设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要在运行的过程中将整体的经济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统一化的技术标准。要发挥成套设备的综合经济效益,应制订相互协调的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一类设备(如电力变压器、断路器等)的我国的技术标准应该统一,以给设备的开发和完善提出明确的方向。对500kV设备,我国先后有原水利电力部和机械工业部的“两部协议条件”、各类设备的国家标准、部标准和进口及引进时的合同条件。由于缺乏宏观的控制管理、并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及特定的历史条件,在这些标准和条件中对设备提出的某些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对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的要求也很不同,从而造成相当混乱的状态,甚至在一个电网中的同一类设备的绝缘水平差别很大。

二、技术标准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其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

为了提高电网系统中设备仪器的可靠性以及可实施性,在相关设备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并与我国的制造和运行水平相适应。在我国标准化法中提出“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这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经济技术政策,有利于生产更多的优质产品,满足人民的需要,打入国际市场”。对输变电设备就是要积极采用IEC的标准。IEC标准是在各国广泛研究、经验积累和专家们反复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制订的,基本上反映了当代国际上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设备的新水平,因而得到世界范围的最广泛的采用,并作为国际贸易的通用标准,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这主要是指IEC标准综合考虑、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以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合理性,而不是着眼于是否列入了若干高指标。

在实际工作活动中为了严格地落实国际化标准,应该积极参加IEC有关输变电设备标准的制订、修订的活动,力争在IEC标准中尽多地反映我国的意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原则、结合我国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以制订国家标准,提出对设备的要求可能会得到较好的效果。我国的500kv线路目前仅输送200~300MW,为经济输送容盆的1/3~1/5,最大短路电流不超过20kA,且发展缓慢,500kV线路建设初期多分段运行、长线很少,操作过电压水平不高,设计第二代杆塔时已邮2.5P.u降到2.0P.u,同时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已广泛采用。这样,设备的绝缘水平应适当降低,短路电流参数也不宜取得太高。设备要满足标准中的某些高参数,必然以某种牺牲为代价,如绝缘水平过高,不但不经济,而且有损于可靠性。输变电设备在电力系统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在制订标准时须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区别特殊和一般情况、多次和少次作用。在这方面应用概率和统计理论是有效的,如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断口间的耐受电压的取值,长时间未能统一,长办曾按“两部协议条件”订货,多花了一大笔外汇。其实IEC制订标准时的原则是合理的:

(1)对于不同场合下断路器的使用应该有区别性地对待。

(2)对一般使用的断路器的断口耐压略高于对地耐压值。以减少断口间击穿的概率。

(3)在热备用状态下运作的断路器,因为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其断口间取联合耐受电压,一端加工频电压,另一端加雷电或操作冲击电压,但考虑其出现的概率,雷电冲击时只加0.7P.u工频电压;操作冲击时加l.0P.u工频电压,但另一端只加由断路器特性确定的统计操作过电压水平。在我国有些技术条件中,将所有的断路器均作为特殊断路器要求,且如表1中对断口耐压取对地雷电冲击耐压加1.0P.u工频电压是不合理的,显著偏高。因为这一事件出现的概率几乎近于零。要求设备对各种作用因素具有大致相同的耐受能力,如设备的绝缘结构对运行电压、雷电和操作过电压具有相近的强度,无疑会得到较好的经济效果。同时在标准中,对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运行电压、工作电流、操作特性、密封及其环境的适应等应给以更多的关注,它们往往是设备可靠运行的关键。

三、设备的性能今数和相应的试验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所有技术标准相关的信息数据其实都是仪器装备的功能数据和与之有关的试验规定组成的,确定了对设备的全面要求。抛开设备的试验条件、试验方法,只讲设备的参数指标,意义不大,更不能保证设备的适用性、运行可靠性。我国500kv设备的性能参数不低,远大于目前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数值,而设备的绝缘水平一般高出国外同类设备1一2级,并且在做设备设计时又留有较大的裕度,但设备的事故率确比国外同类设备高。原因之一是检验不严,有些属于可靠性方面的检验规定尚缺或不完备。在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情况下对试验规定控制得严一些是必要的。在将国家标准GB311一64《高压电气设备绝缘的试验电压和试验方法》修订为GB《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和《高电压试验技术》时,就是考虑到我国设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分散较大,因而着重增加了设备的检验项目和从严控制试验条件。

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根据电网体系的实际需求,而进行500kV输变电设备的开发与完善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众多相关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首先制订出在技术经济上合理的设备标准体系来,并根据不断地经验的积累,将这些规定标准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电网体系更好更快地运转。

参考文献

[1] 梁俊.浅论强化超高压设备安全运行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9:75.

[2] 邱临平,马洁.加强500kV变电站运行管理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2:158.

第5篇

【关键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

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是提升工程机械设备使用效率、控制管理成本、突出经济性的关键举措。现阶段,随着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各类问题逐渐显现。本次研究围绕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展开,以标准化为重点,结合塔式起重机等设备展开具体分析,研究具有一定实效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1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概述

工程机械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机械设备。根据现有技术标准体系,我国在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方面,将工程机械行业分为了土方机械、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升降工作平台、工业车辆、凿岩机械气动工具五个专业领域。我国工程机械标准化工作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标准化方面,我国已经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涉及数百项工程机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也形成了千项以上的内部标准。工程机械标准化在行业发展和产品进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的增多,工程机械标准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快速发展,作用也更加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作用。第一是确保机械质量和使用效率。工程机械设备质量取决于日常的保养和养护,而机械管理的重点在于提升设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进而确保设备能够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在塔式起重机这类设备管理中,积极落实标准化,能够使管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维护机械状态,使设备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是有利于节约资源和控制成本。随着工程机械管理的专业化和技术化应用、发展,更多管理行为得到创新和优化,管理的标准得以落实,标准化管理的实际价值也得以凸显。一些大型设备的管理只有落实标准化才能确保管理的实效,使设备能够保证一个良好的状态,进而确保各项投入更加合理,体现管理的经济性。第三是有助于落实项目管理标准化。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更好地控制管理成本,进而提升生产作业实效性。塔式起重机的购置价格高,日常管理成本高,因此更需要实现标准化。总体来看,设备标准化管理也有利于提升生产作业标准化水平。生产作业的标准化源于各个管理环节的标准化,通过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能够进一步实现项目标准化管理,激发管理潜能,实现生产作业的长效化。

2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尚存问题分析

2.1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与保养维护脱节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与保养维护脱节现象,工程机械设备保养维护标准得不到有效落实。按照管理规范要求,塔式起重机这类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单位都要制定和落实相应的设备维修维护制度。制度当中应包含塔式起重机维护保养重点、管理使用程序,同时要突出对重点受力结构件的检查和维护规范要求,进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将问题消除于萌芽状态。现阶段,部分设备使用单位并没有及时有效落实塔式起重机等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标准,导致设备使用与维护脱节,影响到设备使用效果,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2.2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问题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的科学、有效落实,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设备实际管理人和操作人员素质能力。目前一部分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标准化管理意识,尤其是在塔式起重机这类设备的管理上得过且过,在设备安装前缺乏必要规范性检查,进而使得机械设备在安装拆卸过程中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3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严谨性不强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严谨性难以得到保证,进而使得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效果不突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是一个持续性工作,只有切实体现出标准化严谨性才能确保管理能够具备针对性和专业性。在实际的标准化落实过程中,不严格、不到位问题突出,导致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成为空谈。

3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实施策略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的有效实施,能够切实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突出其经济性和实用性。工程机械标准化需要从强化落实、增强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动态标准化管理体系等几方面入手。

3.1强化管理标准化的落实

确保管理标准化的有效性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基础。在制度和规范要求体系下,围绕落实做文章才能确保塔式起重机等各类机械设备的管理实效性。有了相应的管理标准,切实落实标准是目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必然之举。现阶段,在塔式起重机日常维护、维修、安装、使用等各方面都有详尽的管理标准作为参照,企业只需要落实标准即可以实现标准化管理,因此强化落实是标准化的基础和必要先决条件。

3.2增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与低。因此增强设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而提升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企业需要强化日常培训教育,使设备管理人员能够具备良好的标准化意识,能够主动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把标准化工作具体落实到实处,取得标准化管理应有效果。

3.3建立动态标准化管理体系

围绕动态标准化实现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是一项关键之举。动态标准化能够切实提升管理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对于塔式起重机这类常见设备的标准化管理而言,动态标准化使管理的要求随着设备自身发展和管理实际要求而变化。动态标准化能够使设备管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能够促使最新的管理标准和规范要求得到及时有效落实,进而提升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确保设备使用管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惠洪,李艳霞.加强机械设备管理为公路建设做好后勤保障[J].财经界(学术版),2014(02).

[2]张以庆.浅谈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4).

[3]谭日雄.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3(04).

[4]马剑华.海外项目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J].中华建设,2012(01).

第6篇

制订标准的三大原则

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就是要解决对需要标准化的对象的哪些内容进行标准化的问题。编写标准的目的多种多样。例如:适用性目的;保障健康、保证安全、保护环境或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的目的;品种控制的目的;相互理解的目的。制订产品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产品的适用性。

为了保证产品的适用性,应在标准中规定需要证实的有关特性(例如外形尺寸、机械、物理、力学、声学、热学、电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工效学等)的技术要求,以及对应的证实方法(例如试验方法、测定方法、测试方法)和取样方法(例如采样方法、抽样方法等)。对于上述特性、证实方法和取样方法,在产品标准中可以分别选择技术要素“要求”“试验方法”和“取样”等。

性能原则

产品的特性可分为性能特性和描述特性。性能特性是与产品的使用功能有关,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出来的特性(如速度、亮度、载重量、可靠性、安全性等);描述特性是与产品的结构、设计相关的,是在实物上或图纸上显示出来的特征(如机械产品在图纸中描述的尺寸、形状、光洁度等)。

什么情况下应选择性能原则?条件是可能证实。只有在无法满足“可证实性原则”时,才可考虑使用性能特性之外的其他方法作出规定。

可证实性原则

可证实性原则指“不论标准的目的如何,标准中应只列入那些能被证实的要求”。就是说,标准中规定的要求应该能够检验、证实。

根据可证实性原则,在标准的“要求”中,应按照下列规则:a) 不应列入没有证实方法的要求;b) 不必列入无须证实的要求;c) 不宜列入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证实的要求;d) 不应列入不能量化的要求。

产品标准的基本要求:依据标准能够全面准确判定产品质量

为了保证产品的适用性,产品标准的基本要求是依据标准能够全面准确判定产品质量。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制订的“无标生产界定”规定:“执行的标准内容不完整,依据标准不能全面、准确地判定质量状况的属于‘无标生产’的一种情况。”

例如,某旋片式真空泵企业标准(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具体内容只有下面六条:电机转速:1 400 r/min;绝缘电阻:电源输入端与机壳外露金属部件之间绝缘电阻≥20 MΩ;电源输入端与机壳外露金属不见之间应能承受50 Hz、1 500 V正弦交流试验电压1 min,不应出现飞弧和击穿现象;产品外观应整洁,无明显裂纹、变形、划伤和锈蚀现象;结构件装配牢固,标志清晰,作用正常手感平稳无松动现象;字符正确、清晰、指示正确。

真空泵是用来抽真空的,因此真空泵的产品标准中必须有抽真空性能,这是最主要的内容。另外,还涉及极限压力、抽气速率、进气口内径等很多内容。

其实,旋片式真空泵早就有机械行业标准:JB/T 6533-2005。上述企业标准中缺少以下重要技术指标:抽气速率、极限压力、噪声、进气口内径、抽气效率、泵不应漏油、泵在100 kPa~6 kPa的入口压力下连续运转时间不应超过3 min,并在入口通大气时,1 min内无喷油的现象、泵停止后,不得因返油妨碍重新启动;泵的最低启动温度为12 ℃。

这只是依据企业产品标准不能全面准确判定产品质量的一个例子。即如果依据这个企业产品标准,真空泵如果不能抽气,也可以是“合格”的,因为标准中没有要求。如果是因为“最低价”买了这样的产品,表面看也有“标准”,但是实际上则是一个废品。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执行的标准内容不完整,依据标准不能全面、准确地判定质量状况的”要作为“无标”的原因了。

当前,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寻找这样的例子非常容易,比比皆是。相反,要寻找一个符合要求的企业产品标准,倒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怎样确定产品标准“要求”一章的内容

“要求”一章中规定了产品应达到的各项技术指标,因此在产品标准中都应有要求一章。总的说,产品标准“要求”的内容应视情况包含下列诸方面:对产品适用性有影响的性能和指标;产品基本性能和安全卫生等指标。

一般说,有以下这些:a)环境适应性;b)使用性能;c)理化性能;d)稳定性;e) 健康、安全、电磁兼容和环境保护;f)耗能指标;g)外观和感官要求;h)材料和工艺要求;i)其他要求。

教学仪器产品是为了在教学中使用的,因此起草人在编制产品标准以前,必须首先把该产品在教学中的具体用途、使用要求、产品应有的功能、应有的技术指标弄得非常清楚。只有这样,编制的标准才可能符合在教学中适用、好用的目的。

从标准内容也可看出标准起草人是否充分了解产品在教学中是怎么用的,是否懂得教学。不懂教学的企业,不可能生产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仪器产品。

确定产品标准技术内容的实例

以下举3个实例,用以说明如何确定产品标准的技术内容。

例1:分子间隔演示器

把一体积的纯水和一体积的95%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二体积。解释是小的分子到大的分子空隙中去了,因此总体积减小。但是这个实验中总体积的减小并不明显。因此,有人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玻璃容器,如图1所示,目的是在细颈部分液面的高度差与总体积的变化比较明显。

了解实验过程。首先加入约1/2瓶的纯水,然后滴入1~2滴油酸,再用注射器沿瓶壁缓缓加入95%的酒精,加到瓶口刻度线处,塞上瓶塞。酒精浮在水面上,因为中间有油膜隔离,所以酒精与水不会混合。塞上瓶塞,摇动瓶,混合以后瓶中溶液变成乳白色(油酸的乳浊液),可以见到总体积减小。

现在要制订这个产品的标准,应该规定什么内容呢?

1)规定一个特殊的瓶,可以画图,规定瓶各部分尺寸、瓶壁厚,无色透明,材料为普通玻璃(不必规定玻璃牌号或成分),规定壁厚均匀度,消除内应力,玻璃容器的允许缺陷。

2)规定附件:瓶塞(规格或尺寸)、注射器(规格)、一小瓶油酸(规格和容积)。

这个标准基本是对现有产品的描述,产品是比较简单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现有产品的描述并非仅仅限于外形尺寸和外观工艺。

例2:溶液导电演示器

溶液导电性演示器用于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电解质导电能力(导电率)的教学,比较几种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本教具要求能够定性比较,区分强、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

作为一种通用的溶液导电性演示器,应该能区分各种电解质,并且作为批量生产的产品,应稳定可靠。

这个教具历来有几种方案:一种是用白炽灯泡显示,另一种是用发光二极管分段显示。用灯泡显示的,又有使用2.5 V小灯泡(使用干电池作电源)和使用220 V白炽灯泡(使用220 V电网电源)。

上述各方案的问题是:用白炽灯泡显示的,理论上灯泡亮度可以连续变化,但是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同一规格2.5 V白炽灯泡的亮度相差较大;用220 V灯泡虽然亮度一致性较好,但是不安全。第二,人眼对白炽灯泡发光亮度的感觉并不能区分通过灯泡电流强度的较小变化。经试验,2.5 V/0.3 A的白炽灯泡,当电流下降到90%(0.27 A)时,看不出亮度变化,电流下降到80%~40%(0.25~0.125 A)时亮度变化明显,电流下降到30%(0.1 A)时灯丝不发光。因此实际可用的区域是90%~40%。

用发光二极管分段显示的,都用5个发光二极管,有5个贮液槽,区分5种不同溶液,第一种溶液使1个发光二极管亮,第二种溶液使2个发光二极管亮,……

图2中斜线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阶梯是数字量,把连续的斜线变成了5个台阶。

图中3种溶液A、B、C,在某种条件下电流分别为I1、I2和I3。溶液A和B的导电能力同在第2台阶上(有二个发光二极管亮),无法区分。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解决方案是增加台阶数。量化得越细,分辨率越高,但是成本也越高。

用5个发光二极管显示的方案,原来是根据高中第三册化学实验要求的5种特定溶液(0.5 mol/L的盐酸、氨水、醋酸、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水溶液)设计的。原初中教材中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中并没有规定浓度,要求依次加入10多种溶液。再按照上述凑好的5个发光二极管,就不难以达到所需实验效果。

目前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册要求分别试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和乙醇的导电性。高中新教材中要求分别试验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的导电性。在离子反应部分,要求在4只相同的小烧杯中分别加入0.1 mol/L的盐酸、醋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比较导电能力强弱。

因此,本教具面临着较广泛的适应性问题,无法按照几种特定的溶液设计一个都能适应的分五级发光电路。

为了解决这个“普适性”问题,本标准规定了采用电流表指示的方案。用一个电流表,加转换开关,依次测量在相同条件下通过每种溶液的电流值。实验中不需要同时观察5个电流表,依次记录电流表的示值即可。

为了达到相同条件,本标准规定了5个贮液槽的大小、电极间距和伸入贮液槽长度,以及贮液槽中盛液体量都相同。

采用碳棒做电极,是为了避免在通电时腐蚀,产生极化电动势。

因为需要观察贮液槽内溶液量,因此规定了贮液槽材料的透光率。

本标准规定了电流表的标度盘应该是线性的。规定应有外接演示电表的接线柱,不接外接电表时将接线柱短接。

关于电源电压和电流表量程:经过多次试验,当电压为6 V时,在本产品的贮液槽中,流过0.1 mol/L的强电解质的电流都在5 mA以内。因此,电压定为6 V,电流表量程定为5 mA。

在标准中还规定了使用条件、产品构成、电路连接、稳度、外观和工艺、环境试验。并且逐个具体规定了贮液槽、电流表、电极、转换开关、电池盒、底座连面板的具体要求。

这个标准并不是对现有产品的简单描述,而是针对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优化。这种情况是常见的(这是一个正在制订中的标准)。

例3:演示用数字多用电表

1)“演示用数字多用电表”在教学中的用途。在JY/T 0386-2006、JY/T 0387-2006中增加了初中数字演示电表(编号:15002);在JY/T 0406-2010中增加了高中数字演示电表(编号:15003)。

数字演示电表在教学中的用途:用在需要较准确测量以及有较高分辨力的实验中。因为输入阻抗高,特别在电子电路中测量时对电路的状态影响小,是准确度较高、量程较宽的常用电学量通用测量仪表。

初中对数字演示电表的要求是测量直流电压、电流和做检流计(显示正负极,指示微安级电流),以及较准确测量电阻值。测量电流时可能需要测量较大电流。

高中数字演示电表的要求是:测量直流电压、电流和做检流计,需要测量较高电压和较大电流,以及较准确测量电阻值,测量电容量、电感量、频率、晶体管直流小信号放大倍数和二极管正向压降。

在教学中使用时,要求正、反双面都有测量数值显示(背面数字方便教师观看,数码管尺寸可以较小),并且应让学生看到当前的量程,教师也应方便操作(调节不同量程)。

教学中使用电表需要加强误操作时的自动防护,尽量避免电表损坏。

演示电表还应有较好的可见度。

2)收集样品和资料的情况。①位数,3-1/2位不够,需要4-1/2位。②面板,某样品两面都有量程是好的,教师便于观看。但是转换量程应在正面,不是背面。学生不仅是观看示值,同时也需了解当前的量程。③不确定度,因为是3-1/2位表,最高只能可以做到0.5级。④数字电表不必设“检流计”量程,数字电表自动显示正、负,再设检流计是多余的。⑤量程设置不合理,大小不一。有的样品按照初中学生用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和检流计设量程是不行的。⑥功能单一,一些不难实现的扩展功能没有加上。⑦表笔和插孔,测量表笔是需要的,但是仅有表笔不够,还需要夹子,有时需要连接在电路中;或者需要用导线连接,需要通用的接线柱。插孔数量最好只有2个,不要换插孔。换插孔在测量电流、大电流或高压时。但是很容易误操作,损坏电表。最好转换电路的步骤由换档开关联动完成。⑧面板显示单位,面板显示的单位不准确(如某样品,单位为“kΩ”时显示的也是“Ω”),或者不明显(符号和文字太小)。

3)演示用数字多用电表标准应有的技术内容。根据上述用途和样品存在的问题,确定演示用数字多用电表标准应有的技术内容。

教学演示用数字多用电表应在符合GB/T 13978-2008《数字多用电表》国家标准的一般要求基础上,在设置量程、确定分辨力和电表的位数以及某些方面应符合教学的特殊要求。应规定的技术内容是:a)安全要求;b)机械要求;c)电磁兼容性要求;d)过载能力;e)分辨力;f)预热时间和调零时间;g)稳定性;h)可靠性;i)功能要求;j)接口;k)测量范围;l)不确定度要求;m)不同测量功能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的技术内容除了上述方面,还规定了以下内容:a)电表的位数;b)面板;c)过载保护;d) 外观和工艺;e)环境试验。

4)关于演示用数字多用电表标准的技术指标的考虑。

Δ位数。本标准规定采用4-1/2位。因为3-1/2位表用在教学上分辨率不够。在很多场合要求较准确,例如整数有三位数时,还希望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3-1/2表就不能满足要求。没有用3/4位表,因为现在基本都是1/2位表。

Δ量程。直流电流:0~200 μA、0~2 mA、0~20 mA、0~200 mA、0~20 A。测量到20 A主要是因为电磁学实验中测量大电流较多。

直流电压:0~200 mV、0~2 V、0~20 V、0~200 V、0~1 000 V,其中初中用表没有1 000 V量程。

电阻:0~200 Ω、0~2 kΩ、0~20 kΩ、0~200 kΩ、0~2 MΩ、0~20 MΩ。

交流电压:0~2 V、0~20 V、0~200 V、0~700 V。交流电压测量功能用在高中。

交流电流:0~2 mA、0~20 mA、

0~200 mA、0~20 A,其中初中用表没有20 A量程。

交流电流电压按平均值响应。具有线性好、准确度高、电路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缺点:测量非正弦波电压(或电流)误差大。但是教学中不涉及测量非正弦波电压(或电流)。

电容量:2 000 pF、20 nF、200 nF、2 μF、20 μF,分辨率1 pF。最小量程

2 000 pF档,可用于小容量电容器测量,例如用于平行板电容器(电容量在10 pF以上)实验效果比较明显。

电感量:2 mH、20 mH、200 mH、2 H、20 H。一般变压器的绕组电感(有铁芯时)约在几个亨利。增加测量电感量程是因为现在没有配备电感量测量仪器。作为试验或制作、维修教具时的工具,在数字多用表中增加测量电感量比较方便。

频率:10 Hz~20 kHz。可以测量音频范围,这也是一般4-1/2位数字多用表频率量程所具有的。教学仪器中没有配备频率表。

晶体管:PNP、NPN,hFE。可以测量晶体管。这个功能主要用来鉴别三极管是否良好。

二极管正向压降UF:可以测量硅二极管和锗二极管的正向压降,也可测量发光二极管的正向压降,此功能还可作为测量通断用。

温度:测量范围定为20~150 ℃,该测量范围已能满足一般测量需要。设立温度量程是因为学校中现在缺乏一个准确度较高的温度计。

Δ不确定度

直流电流、直流电压、直流电阻、交流电流和交流电压的不确定度按GB/T 13978-2008。电容量、电感量和频率三量程参照4-1/2位数字多用表。温度测量参照数字温度测量仪,按照JJG(机械)94-1992,热电阻型。

分为基本不确定度极限值和工作不确定度。工作不确定度是在标准规定的影响量条件下可能的不确定度,大于基本不确定度。基本不确定度按照GB/T 13978-2008规定的4-1/2位数字表的不确定度极限。

根据GB/T 13978-2008规定,本标准以基本不确定度极限作为等级指数。

Δ分辨力

分辨力是与不确定度相联系的,因此由产品标准规定,并应分别标明。

Δ预热时间

按GB/T 13978-2008。

Δ面板

双面字符、双面量程显示,单位显示和可见度要求。显示的被测量值应与相应的单位符号一致。仪表应具有对被测量范围内连续变化的不间断显示能力。仪表的不同功能、不同量程可以有不同的显示位数。

本标准还规定了各量程在无激励时显示。

为了保障数字的可见度,也兼顾了外壳的尺寸,标准规定了数码显示最小尺寸要求。本标准规定数码管高度不小于44 mm。

根据人眼对绿光的分辨率极限,一般只能达到3′~5′。数码管的笔划宽度约占高度的1/7,约6.3 mm。如果最后一排距离讲桌7 m,则在最后一排看数码管笔划的视角约3.1′,看数码管的视角约为17′,所以应该能看清楚。

亮度要求数据是根据手册,数码管一般能够达到。

Δ输入端

表笔、线夹、接线柱(统一规格)。颜色:正极用红色,负极用黑色,便于检查线路。并且根据逐步统一接线柱的决定,本标准规定了接线柱的要求。

Δ过载保护

标准规定了小电流(200 mA以下)熔断器保护,这是一般数字多用表的保护方法。一般数字多用表的20 A大电流是没有保护的,本标准规定了大电流断路器(空气开关)保护。

Δ安全要求

首先,按照GB/T 13978-2008,引用GB 4793.1-2007第6、9、10、14和16章有关防电击、防止火焰蔓延、温度极限值和耐热、元器件、电流测量电路以及多功能仪表和类似设备的规定。

Δ其他

机械要求、电磁兼容性要求、过载能力、稳定性和可靠性引用GB/T 13978-2008标准的有关要求。

Δ外观和工艺

按照JY 0001-2003,引用了涉及的有关条文。

Δ环境试验

环境试验按照JY 0009-1990,进行全部项目环境试验。

Δ关于温度量程

可以使用集成温度传感器(例如AD590),工作温度为-55~150 ℃,或者铂电阻。因此,满足本产品的温度传感器没有问题。

第7篇

关键词:设备管理;多级代码;标准化;故障分析

Equipment Failur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Multi-level Breakdown code standardization

Hu Dai-Ren, Zhang Yong-Jun, Wang Shi-J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Equipment maintenance is based on records and summary of breakdown information. However, in practice, it is quite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duplicate and serious equipment breakdown due to the daily non-conformance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which lead to the inefficiency of preventative maintenance model. However, there is no an existing mature system of universal equipment breakdown recording and failure analysis.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proposed and developed accordingly an innovative “multi-level breakdown code standardization failure analysis method”, after briefly reviewing the traditional failure analysis methods. The method is then illustrated through practical examples and its benefits are demonstrated.

Key Words: Equipment Management, Multi-level Breakdown Code (BDC), Standardization, Breakdown Analysis

1 引言

生产型工厂,尤其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水线型生产工厂,其质量管理体系中,虽然都会有一份关于“预防措施”的设备管理程序,但仍难以精确预见较全面的潜在问题。类似于PM分析(即4P&5M: Phenomena Physical Problem Preventive Mechanism Material Machine Manpower Method)、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等传统故障分析法多解决已知问题,存在无法纵观全局、不利于发现重点故障、分析工作量巨大、难以全覆盖等问题。

设备维护管理体系历经多个阶段,从早期基于时间的维护TBM(Time Based Maintenance)到目前较普遍的预防性维护体系,历经预测维修(Predictive Maintenance)、状态维修(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 CBM),以利用率为中心维护(Avail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 A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 RCM)、全面生产维护TPM(Total Production Maintenance)和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Total Normalized Productive Maintenance)[1~2]。维修策略总体优化除了基于费用的策略优化外,同时需要兼顾设备故障特征的维护策略选择[3]。诚然预防性维修是当今设备实际维护中主要采用的维护策略[4~7],但目前现有预防性维护研究,大多基于单一设备本身失效率、基于设备本身的历史故障信息建模[8~12]。建模的前提基础是精确记录、汇总和分析故障信息。由于缺乏完整和一致性的数据采集、记录、汇总分析系统,常使设备系统的维修策略很难准确制定。

为此,本文从设备维修管理的基础出发,提出一种多级代码标准化故障分析方法,在设备故障信息数据库建立方面,采用分区、分级、标准化、代码化等方法,综合考虑现实应用问题,包括通用性、企业因素的自由拓展、灵活多变、简单实用等,通过试验应用验证并不断优化,最终获得设备故障信息的标准化、数据化,简单明了地通过图表展现企业设备总体状况、提示重点问题,有利于企业设备维护策略的制定。

2.多级代码标准化故障分析方法

2.1. 为何需要引入多级代码标准化故障分析方法(简称BDC方法)

为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并使其发挥最佳技术性能,采用最佳的维修策略尤为重要。以监测为主的状态维修、以改进设计为主的改进维修、以充分利用生产空隙为主的机会维修,以及传统的定期和事后维修,无论从管理还是从技术上,都需要更多的技巧和经验[1~2]。完备的设备技术和故障信息数据库,以及更清晰、便捷的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技巧和经验,对于维修策略的制定大有裨益。然而,现下故障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当中,尽管相同的设备、部件、故障现象或类似的故障原因,不同人描述常常会有不同。描述迥异令我们很难筛选出重复、重点故障,继而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BDC(Breakdown Code)故障标准化代码有利于发现问题,故障记录、分析不是花更多时间做文字工作,而是花更多时间思考问题。

2.2. BDC简介

该多级代码标准化故障分析方法提供一种系统性全覆盖、标准化的分析工具。首先对工厂分区,按一定规则(车间、功能或工艺段等)进行分区,并对各区域标准化编码,称为一级代码;区域内设备按规则(产线、台套等)进行分类,再对分类设备标准化编码,称为二级代码;再对设备部件进行标化区分而后编码,称为三级代码;参考基于规则、基于实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 CBR)、基于行为(Behavior-based)的诊断专家系统(Fault Diagnosis Expert System)原理[13~15],收集、汇总所有设备部件故障,关键对所有常见故障亦进行标准化描述并对其编码,称为四级代码;多级代码组合起来形成标准化的故障代码BDC。收集过去几年数据,并对其变化规律做出统计、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到一个总体的预测模型[13~15],据预测制定维修策略及生产策略参考。运用BDC进行故障登记,以登记表作为源数据建立数据透视表,利用透视表功能选择关键字段进行报表筛选,再插入帕累托(PARETO)图。至此,由图表很容易发现设备多发、重复故障、重点故障等,要获得任意区域、设备、部件及某故障的重要信息非常简单。继而还可以开发应用电子数据信息系统对源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要求不高或可直接应用Excel),并按需要生成各类报表、分析图等;然后,利用FMEA、PM、鱼骨图等传统故障分析方法,找出根本原因;针对根本原因制定预防、纠正、改进等措施予以解决。管理层可根据这些报表、帕累托图制定相关设备的维修策略。该BDC方法可衍生为二级、三级、四级直至多级代码分析方法。

3. BDC应用示例说明

3.1 设立BDC建立故障数据库

如图1所示,将某工厂A车间所有设备按工艺及产线进行分区,并对区域标化编码;以两位阿拉伯数字为代码(01、02、03……),前两位是大分区或车间代码、小分区或产线分区;如图2所示,在分区的基础上对设备按工艺流程顺序进行标准化编码,如一区设备标记为(0101、0102……0109、0110……),二区设备标记为(0201、0202、0203……)。如图3所示,将一整台套设备(暂且记为工艺设备A,不便详介)分为几大系统或机构,称为子设备,标记编号(A、B、C……)。如图4所示,将子设备、系统或机构再细分到部件,如子设备A细分为(AA、AB、AC……),系统E细分为(EA、EB、EC……)等。最后,也是最关键和繁琐的一步,依据经验收集所有部件已发或可能发生的故障,标准化描述所有部件常发故障,并进行标记编码(01、02、03……)。此项工作可能耗时最久。

3.2 应用BDC故障记录

图(略)。Excel中建立数据表,各级代码及其所代表的内容输入同一单元格内(代码和内容的前后顺序涉及后面的公式应用),对所有分区、设备、系统机构、部件以及故障描述进行区域定义,即哪些二级代码从属于某一级代码,哪些三级代码又从属于某二级代码,以此类推直至完成各级定义(方法参照Excel应用);故障登记时,首先选择设备(一级代码),再选机构(二级代码),再选择标准故障描述(三级代码),Excel即可自动生成故障代码。此处为了方便理解,已经简化了代码等级;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发现有时候选择不到想要的选项,这就说明之前的数据建立不完善,可在之后工作中不断完善BDC数据库(多级代码正是方便于此)。如此以来,对于相同设备、部件、故障现象或类似原因之故障记录,都相同且唯一。

3.3 应用BDC故障分析

图(略),Excel中插入透视表,以故障登记表为数据源;选择需要分析的基础数据到报告过滤器(Report Filter)即选择字段添加到报表;一般以时间(年、月、周等)、区域(车间、线别等)为报表表头,以各级代码为行标签,以维修时间、影响OEE (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时间、故障次数为统计内容,生成数据透视表;再依据数据透视表插入帕累托图,而后即可分级查看故障分布;报表可任意筛选出某一时段、某区域、设备、部件甚至某一特定故障类型的重要信息,故障时间、次数等,PARETO图跟随筛选内容相应自动变化。非常方便维修工程师做出维修策略判断,亦方便管理层掌握全厂设备总体情况。计算机化维护管理系统CMMS(Computerize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是为设备管理提供决策信息的系统。以BDC数据库为基础,亦可开发电子数据信息系统,该系统包含功能,数据录入、数据查寻、故障数据录入、报表功能、故障数据查询、基础数据管理、故障信息查询修改、数据批量导入、基础数据修改。系统将生产损失与故障数据进行整合,自动生成各类数据报表、分析报告等,应用于生产决策和维修策略。该信息系统可完全替代前面Excel各应用,包括数据管理、登入、汇总、分析、生成报表等等,并且可与工厂其它信息系统匹配数据,此处不再展开。

BDC代码的应用不止于此,可以拓展应用至设备技术信息库、备件管理信息库等,并将设备维修管理体系整合优化,本文不再展开。

4. 小结

BDC法编码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可以灵活运用,可据厂情定义其他编码层级、顺序、规则等。企业无论实行哪种维修管理体制,CBM、ACM、RCM等,应用何种故障分析方法,PM、FMEA等,都需要全面、准确的数据记录、统计及清晰、便捷的分析方法,都以首先识别出关键问题为基础。多级代码标准化故障分析(BDC)方法,以其多级、可拓展、标准化、数据化等特点,将会在设备维修管理领域发挥非常重要作用。

PS: 文中技术涉及国家专利,有意应用请联系作者。

参考文献

[1] 洪孝安、杨申仲等,《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手册》(修订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工程分会组织编写,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2] 徐保强、李葆文,《TnPM推进实务和案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3] 李葆文,《现代设备资产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

[4] Barlow RE, Hunter L C. Optimum preventive maintenance policies [J]. Operations Research, 1960, 8(1): 90-100.

[5] Pham H, Wang H. Imperfect maintenance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6, 94(3):425-435.

[6] Nakagawa T. Imperfect preventive maintenanc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J], 1979 R-28/5: 402.

[7] Zhou X J, Xi L., Lee J. Reliability Centered Predictive Maintenance Scheduling for a Continuously Monitored System Subject to Degradation [J].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2007, 92(4): 530-534. (SCI 135DB, EI 065210334274).

[8] Jaturonnatee J, Murthy D N P, Boondiskulchok R. Optimal Preventive Maintenance of leased equipment with Corrective minimal repair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74: 201-215.

[9] Pongpech J, Murthy D N P. Optimal periodic preventive maintenance policy for leased equipment [J].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2006(91) 772-777.

[10] Ruey H Y, Cheng K. Periodical Preventive-maintenance contract for a leased facility with weibull life-time [J]. Quality & Quantity, 2006(40): 303-313.

[11] Ruey H Y, Wen L C. Optimal threshold value of failure-rate for leased products with preventive maintenance actions [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 2007(46): 730-737.

[12] Ruey H Y, Wen L C. Hui-C. Optimal length of lease period and maintenance policy for leased equipment with a control-limit on age [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 2011: 9-25.

[13] 夏虹, 刘永阔, 谢春丽,《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北京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1)。

[14] Peter Harrington著 李锐译,《机器学习实战》,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

[15] Tom M. Mitchell. Machine Learning [J]. China Machine Press, 2003(1).

第8篇

【摘要】 目的 对生脉注射液不同拆方配伍制备的注射液进行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为生脉注射液在体药物配伍关系研究提供物质基础及质量保证。方法 参照生脉注射液制备方法,规范了7种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并采用HPLC及TLC法分别对系列注射液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五味子醇甲及麦冬药材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结果 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在0.942 4~9.424 μg与0.624~6.24 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999 5、r2=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7.0%~100.4%,RSD为0.45%~3.44%。TLC检出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五味子醇甲成分及麦冬对照药材主斑点。结论 本试验确定的制备工艺稳定,质量控制方法便捷,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为生脉注射液在体药物配伍关系研究提供试验基础与保证。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五味子醇甲;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paration and quality standard of series of Shengmai Injection, and supply substantial basis and quality assurance for compatibility relation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vivo.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eparing process of Shengmai Injection, preparing processes for 7 dismantlement injections were established. HPLC and TLC methods were used for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on determination of Ginsenoside Rg1, Ginsenoside Re, Ginsenoside Rb1, Schisandrin and Radix Ophiopgonis. Results The linear ranges of Ginsenoside Rg1 and Ginsenoside Re were 0.942 4~9.424 μg (r=0.999 5) and 0.624~6.24 μg (r=0.999 7).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97.0%~100.4%, and RSD was 0.45%~3.44%. The main spots of Ginsenoside Rg1, Ginsenoside Re, Ginsenoside Rb1, Schisandrin and Radix Ophiopgonis were identified by TLC method. Conclusio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es are stable. The method of quality control was showed rapid, reliable and well reproducible. It set a good basis for the compatibility study on Shengmai Injection in vivo.

Key words:Shengmai Injection;Ginsenoside Rg1;Ginsenoside Re;Ginsenoside Rb1;Schisandrin;HPLC;TLC

探讨中药复方发挥整体效应的物质基础及药味配伍关系是现代中药学研究的热点。为了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工作,本试验选定生脉注射液为示范性研究制剂。在统一药材批次、固定处方比例、规范制备条件的前提下,参照《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生脉注射液”项下制备方法[1],分别制备7种注射液,并制定其质量控制标准,为方中红参、麦冬、五味子3味中药群体组分在体研究的均一性和可比性提供基本保障,同时为方中药味在体生脉注射液指纹谱的识别与归属、色谱峰的消长变化与药物配伍关系的评定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1 仪器与试药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LC-10UV检测器,JS-3030型色谱工作站。人参皂苷Rg1(批号110703-200424)、人参皂苷Re(批号110754-200421)、人参皂苷Rb1(批号110704- 200420)、五味子醇甲(批号110857-200507)、麦冬对照药材(批号121013-200607),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生脉系列注射液由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药学研究室制备。乙腈为色谱纯,水为重蒸馏水,磷酸及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生脉系列注射液的制备

2.1 红参注射液

取红参100 g,粉碎成细粒,用乙醇回流提取5次,每次2 h,合并提取液,冷藏,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入注射用水至400 mL,搅匀,冷藏,滤过,滤液加注射用水至1 000 mL,调节药液pH值至7.5,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2.2 麦冬注射液

取麦冬312 g,加水煎煮3次,每次40 min。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入乙醇进行2次醇沉,第1次使含醇量达80%,第2次使含醇量达85%。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注射用水约200 mL,搅匀,冷藏,滤过,滤液加适量活性碳煮沸30 min,稍冷,过滤至澄明,加注射用水至1 000 mL,调节药液pH值至7.5,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2.3 五味子注射液

取五味子156 g,水蒸气蒸馏法收集馏液150 mL,冷藏,供配液用。药渣加水煎煮3次,每次40 min。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入乙醇进行两次醇沉,第1次使含醇量达80%,第2次使含醇量达85%。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注射用水至200 mL,搅匀,冷藏,滤过,滤液加适量活性碳煮沸30 min,稍冷,过滤至澄明,滤液加入蒸馏液及注射用水至1 000 mL,调节药液pH值至7.5,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2.4 参味注射液

取红参100 g、五味子156 g,分别按照“2.1”、“2.3”项下方法制备至“加注射用水至1 000 mL”前。合并上述红参水液、五味子蒸馏液、五味子水液,混合均匀,滤过,滤液加注射用水至1 000 mL,调节药液pH值至7.5,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2.5 参麦注射液

取红参100 g、麦冬312 g,分别按照“2.1”、“2.2”项下方法制备至“加注射用水至1 000 mL”前。合并上述红参水液、麦冬水液,混合均匀,滤过,滤液加注射用水至1 000 mL,调节药液pH值至7.5,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2.6 麦味注射液

取麦冬312 g、五味子156 g,分别按照“2.2”、“2.3”项下方法制备至“加注射用水至1 000mL”前。合并上述麦冬水液、五味子蒸馏液、五味子水液,混合均匀,滤过,滤液加注射用水至1 000mL,调节药液pH值至7.5,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2.7 生脉注射液

取红参100 g、麦冬312 g、五味子156 g,将红参粉碎成细粒,用乙醇回流提取5次,每次2 h,合并提取液,冷藏,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入注射用水至400 mL,搅匀,冷藏,滤过,滤液供配液用;五味子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馏液150 mL,冷藏,供配液用,药渣加水煎煮3次,每次40 min,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入乙醇进行2次醇沉,第1次使含醇量达80%,第2次使含醇量达85%,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注射用水至200 mL,搅匀,冷藏,滤过,滤液加适量活性碳煮沸30 min,稍冷,过滤至澄明,供配液用。麦冬照五味子水液制备方法制成澄明的麦冬水溶液约200 mL,供配液用。将上述红参水液、五味子蒸馏液、五味子水液和麦冬水液混合均匀,滤过,滤液加注射用水至1 000 mL,调节药液pH值至7.5,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3 生脉系列注射液质量标准研究

3.1 定性鉴别

3.1.1 红参

分别取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味注射液、红参注射液5 mL,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苷Rb1、Re、Rg1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 mL各含2 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ⅥB试验,精密吸取上述5种溶液各2~4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 ℃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烘数分钟,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1.2 麦冬

分别取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麦味注射液、麦冬注射液40 mL,加盐酸3 mL,置水浴中加热1 h,放冷,加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30 mL,合并醚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麦冬对照药材2 g,加水煎煮30 min,滤过,滤液浓缩至约40 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5种溶液各5~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烘约5 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3.1.3 五味子

分别取生脉注射液、参味注射液、麦味注射液、五味子注射液50 mL,水浴浓缩至约25 mL,移至分液漏斗中,加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10 mL,滤过,合并滤液,水浴蒸至近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五味子醇甲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0.5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4~5 μL、对照品溶液1~2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 ℃)-甲酸乙酯-甲酸(14∶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2 含量测定

3.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XB-C18(4.6 mm×250 mm,5 μm);柱温:常温;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溶液(19∶81);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03 nm;理论塔板数按人参皂苷Rg1色谱峰计应不低于5 000。

3.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的人参皂苷Rg1 23.52 mg和人参皂苷Re 15.60 mg,置25 mL量瓶中,加乙腈-水(19∶81)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 mL置10 mL量瓶中,加乙腈-水(19∶81)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 mL含人参皂苷Rg1 0.471 2 mg、人参皂苷Re 0.312 mg)。

3.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量取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味注射液、红参注射液各25 mL,水浴蒸干,残渣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转移至5 mL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3.2.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2.0、4.0、8.0、16.0、20.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以进样量为纵坐标,峰面积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YRg1=1.422×10-6XRg1+0.091 2(r=0.999 5);YRe=1.676×10-6XRe+0.036

(r=0.999 7)。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与人参皂苷Re进样量分别在0.942 4~9.424 μg、0.624~6.24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3.2.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样品供试品溶液20 μL,连续进样6次,测定人参皂苷Rg1与人参皂苷Re峰面积。结果4种样品2种成分峰面积精密度RSD在1.32%~1.58%范围内,说明精密度良好。

3.2.6 稳定性试验

取每种注射液同一样品供试液,分别于0、2、4、6、8 h检测。结果人参皂苷Rg1与人参皂苷Re测定在8 h内稳定,RSD在1.29%~1.83%范围内。

3.2.7 重复性试验

取每种注射液同一批样品,精密吸取6份,平行制备供试品溶液并进样测定。结果RSD在1.79%~2.95%范围内。

3.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采用加样回收法。精密称定4种注射液已知含量的同一批样品9份,每份12.5 mL,每3份1组,分别按样品含量80%、100%、120%加入对照品溶液(人参皂苷Rg1 0.471 2 mg/mL;人参皂苷Re 0.312 mg/mL),制备供试品溶液,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在97.0%~100.4%,RSD在0.45%~3.44%范围内。结果见表1。表1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3.2.9 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 μL、各供试品溶液20 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即得。色谱图见图1。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表2 4种注射液含量测定结果(略)

4 讨论

本试验参照现代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及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3],通过制备系列注射液,在组方药材质量可控条件下,固定处方配伍比例,制备工艺稳定的系列注射液,并对注射液的质量建立控制标准。结果显示,本试验确立的定量、定性方法便捷、准确,重现性好,可为生脉系列注射液在体化学成分色谱指纹谱的比较及色谱峰的归属研究打下良好基础,赋予色谱图以特征性,通过指纹谱色谱峰的变化来诠释药物的配伍关系。

另外,本试验参照有关文献[1],将红参TLC鉴别三氯甲烷-甲醇-水(75∶20∶2)展开系统更改为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系统,使得人参皂苷Rb1、Re、Rg1具有较适宜Rf值和较好的分离效果,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味注射液TLC谱显示,在与人参皂苷Re相同Rf处,略有黄色杂质斑点,这可能与样品制备过程活性碳吸附效果有关;五味子的定性鉴别将三氯甲烷溶解更改为甲醇溶解制备供试液,亦收到较好的试验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S].第十五册.1999.50.

第9篇

(一)先进基层队

1、完成或超额完成公司年度生产经营指标,生产经营业绩良好,上、下半年设备大检查综合评比排名前列。

2、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制定的各项设备管理规定;

3、重视设备管理工作,有健全的设备管理机构、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和设备综合管理体系;

4、重视设备的现场管理和设备的维修、保养,资料齐全准确,设备运行良好;

5、设备状况完好,2019年未发生设备事故或机械伤害事故;

6、积极应用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方法和手段,积极推广革新创造成果;

7、能够正确对待上级部门检查出的问题并及时落实整改,在各种检查中排名公司前列。

(二)先进个人

1、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安全和违法违纪问题。

2、从事设备管理或维修工作二年以上,能钻研业务,事业心强,在各种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3、能认真贯彻执行公司有关设备管理方针、政策,积极探索设备管理新路子,为推动公司的设备管理做出显著贡献;

4、对设备精心保养、科学维修,在设备革新和改造、降低消耗、提高设备完好状况和设备利用率、避免或排除重大设备事故隐患、降低维修费用等方面成绩显著;

5、积极应用推广现代化设备管理方法和手段,促进公司设备管理水平提高和经济效益增长方面成绩显著。

(三)名额分配原则

1、先进单位结合各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设备管理水平,由公司设备管理委员会推荐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