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

时间:2023-07-03 16:08:02

导语:在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由于我国生产型企业在面对安全生产为第一位的管理理念的主导下,各企业在关注设备安全管理的同时没有和资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这样的设备管理就形成了两个概念。即:以设备维护为核心的传统设备管理和以财务核算管理为主的资产管理。

传统的设备管理主要是指设备运行期间的运行维修管理,从设备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具有为保障设备稳定可靠运行而进行的维修管理的相关内涵。包括设备资产的物资运动形态,即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直至拆换。

资产管理主要侧重整个设备相关价值运动状态,其涵盖购置投资、折旧、维修支出、报废等一系列资产寿命周期的概念,其出发点是整个企业运营的经济性,具有为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入而管理的内涵,体现出的是资产的价值运动状态。

从现代的管理理念和角度认为设备管理是涵盖了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双重概念,应该称为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更为合适,它包括了资产和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从采购运输、库存管理、安装使用、运行养护、维修技改、报废等一系列过程,既包括设备运维管理,也渗透着其全过程的价值变动过程。因此从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出发,要综合考虑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一、采用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目的

研究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其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

第一,追溯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的价值变动记录,分析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关键成本环节,结合设备经济性分析,分析资产投资价值,为优化后续资本投入提供详实的数据;

第二,通过运行期的故障及维修记录,辅助检修策略的制定,挖掘设备潜力,使其可靠运行期得到最大限度的延长;

第三,通过维修费用及故障曲线统计分析,及时做出设备技改、资产更换决策;

第四,削减资产管理中的盲区,使设备资产使用全过程可控、在控,规范库存管理及设备资产报废管理。

二、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阶段管理

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是采购期。在投资前期做好设备的能效分析,对设备的技术性能、可靠性、维修性与寿命周期费用进行权衡分析、综合优化,以及对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进行严格控制,把费用作为与设备技术要求、保障能力及交货进度等同等重要的参数和设计目标。通过技术设计保证寿命周期费用规划指标的落实,为使用阶段降低维持费用创造良好的前提。在设备的购置阶段,可以用来对设置设备的不同方案或不同的供货厂商进行评估和选优,保证以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实现设备的必要功能确认能够起到最佳的作用,进而通过完善的采购方式,进行招标比价,在保证性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进行最低成本购置;

二是库存期。设备资产采购完成后,进入企业库存存放,属于库存管理的范畴。当生产人员领料后,在安装期前,将设备置于企业的库存管理之外,属于设备代保管范畴,应规范管理设备代保管库存管理,避免设备资产不在帐情况;

三是安装期。此期限比较短,属于过渡期,若此阶段没有规范管理,很可能造成库存期与运行期之间的管理真空,为具有基建安装队伍单位的安装及代保管库资产沉淀创造了条件,也不利于设备全过程的追踪,因此要补充对此期间的管理,使其成为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一个设备资产的安装期往往是与另一设备资产的轮换期或报废期相对应,因此也需要同时进行另一设备资产周期转换的相应处理;

四是运行养护期。发挥设备寿命周期中的最大服役潜力,通过科学的运行及检修策略,尽量缩短其“磨合期”,延长其“稳定期”,及时发现其“衰退期”,并通过故障记录分析及维修经济性分析及时做出更换决策;

五是维修技改期。对于部分可修复设备资产,设备资产定期进行轮换和离线修复和保养,然后继续更换服役。此期间的管理对于降低购置及维修成本,重复利用设备资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六是报废期。设备整体已到使用寿命, 故障频发,影响到机组可靠性,其维修成本已超出设备购置费用,必须对设备进行更换,更换后的设备资产进行变卖或转让或处置,相应费用进入企业营业外收入或支出,建立完善的报废流程,以使资产处置在帐管理,既有利于追溯设备使用历史,也利于资金回收。至此,设备寿命正式终结。

三、经济性分析

设备资产的维修经济性分析,是设备管理与资产管理的融合点,要综合考虑设备资产的现值及投入的维修成本及其可靠性等因素。设备资产自购置转固后,要按照资产折旧规则计提折旧,进行技术改造后要对维修的设备资产进行增值,这些处理都要影响资产的现值,财务价值变化与设备真实健康状态是有出入的,因此要考虑设备可靠性因素,引入可靠性因子,综合维修费用支出,才能做出科学的维修经济性分析及更换决策。

对设备资产现值的处理要求财务管理规范化,折旧年限符合其真实寿命周期,对设备的技术改造增值也要按照实际发生费用合理地分摊至资产。

四、闭环管理

设备资产在管理的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设备及财务的台帐和管理及维修记录,如设备可靠性管理及维修费用的历史数据,都可以作为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分析依据,最终可以在设备报废之后,对设备整体使用经济性、可靠性及其管理成本作出科学的分析,并可以辅助设备采购决策,可以更换更加先进的设备重新进行全寿命周期的跟踪,也可以仍然使用原型号设备,并应用原设备的历史数据进行更加科学的可靠性管理及维修策略,使其可靠性及维修经济性更加优化,从而使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形成闭环。

五、建立时机及过程

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立的最佳时期是机组的基建期,可以从资产购置的源头上着手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体系,明确资产价值分布,定位资产去向,建立完善的资产台帐。建立资产台帐时要统筹考虑,结合生产部门和财务的要求,建立双方均可接受的设备资产,因为生产部门在日常维修中会频繁涉及设备资产的使用,因此主要以生产部门的需求为主,这是进行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前提。

建立起设备资产台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检修和日常维护中将设备资产的维护流程运转起来,在设备资产的生命周期内,运用有效的手段规范设备资产的库存、安装、维修、轮换、报废等一系列管理过程,使得设备资产负责人在日常管理中逐渐完善设备资产使用过程,直至设备报废。

在设备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人的管理作用,设备资产的管理人要充分树立设备管理的资产意识,科学合理地归集设备检修费用,完善设备检修记录,进行设备故障分析等可靠性管理工作。设备资产责任人在进行调换时,必须进行充分交接,使得新责任人了解自己所辖设备资产,承担相应责任,继续完善设备资产使用记录。

六、面临的问题

第一,基建期设备全寿命周期体系建立问题。基建期的工作往往受工期、人员、供求关系等问题的困扰,无法有效关注资产体系的建立问题,仅仅将大的生产系统视为固定资产处理,管理过于粗放。 因此,基建期应合理确定设备资产的管理范围,为设备资产定义创建一个切实可操作的规则,将真正需要按照设备资产管理的重要设备纳入体系。在基建期间这是一项重要而琐细的工作,需生产与财务的人员共同完成,资产管理涉及日常繁多的管理决策工作(设备资产定义、设备资产更换决策、设备资产报废管理等),更需专人完成。

第二,生产期设备资产清查问题。由于生产方面的资产管理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上,没有建立完善的设备资产管理体系,存在设备资产帐物不符、有帐无物、有物无帐等情况,经过每年的清查工作,但仍旧存在不少的问题。

引进固定资产条码管理软件为固定资产全面盘点提供了一个契机,资产盘点在生产人员的配合下,对在册实盘资产张贴资产条形码,逐步清查减少资产帐物不符的情况,为推进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做好公司生产期的设备资产的管理转型。

第三,资产管理人员问题。设备资产管理工作需要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不能把这项工作仅作为财务管理的范畴。真正关注设备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将设备资产管理的物资、生产、财务各环节相结合,形成闭环的资产管理体系。

财务方面的资产管理人员往往没有生产管理经验,按照财务习惯进行管理,资产定义与生产实际脱节,对设备资产的后期生产维护影响较大。而且要解决资产合理定义,各种编码(KKS编码、设备编号、资产编号)之问的关联问题,涉及设备管理的专业知识,不是单纯财

务人员就可以完成的。但生产人员资产管理的意识不够,在日常工作中,对资产随意处置、针对资产的技改费用的统计关注程度不够,因此,加强财务人员与生产人员在资产管理的沟通与学习交流,提高各级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是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2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te grid Xingtai Power Supply Company established a 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hree-in-one" management mode: asset as core, stages linking, and closed loop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The relate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ssets, program planning, procurement bidd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operations, maintenance and decommissioning disposal aspects of content and effect.

关键词: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供电企业

Key words: assets;whole life cycle management;power supply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053-03

0 引言

资产管理指一系列系统的、协同的活动和方法,企业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优化管理资产、并且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内效能、风险和成本综合最优,以便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供电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电网资产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系统的整体目标出发,统筹协调资产在决策、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维护、检修、技改、处置及回顾提升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综合最优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增长进入低速、平缓的发展期,电网企业售电收入及利润增长也将相应进入低速、平缓的增长通道,而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及电能质量的要求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现出设备使用效率低、寿命短、更新换代快,技改投入大,维护成本高,一线人员短缺等系列问题。在2008年的年中工作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提出“在新形势下,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引入科学决策,优化管理策略,积极推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14年全面启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推广实施工作。当年12月,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成熟型评价验收工作。

2014年,在省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国网邢台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全面开展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把体系建设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培训、资产清查、资产现状评价、合规性评价、体系建设自评价等工作,公司资产全寿命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015年,公司在确保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常态化运行的同时,扎实有效的开展了体系成果深化应用工作,不仅提升了公司资源计划能力、强化了业务协同、提升了风险管控水平,同时也更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司经营效益。

1 构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

1.1 制定总体目标,力争实现“三流合一”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是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作,同时也是加快公司资产管理方式转型的最佳途径和重要手段。为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尽快完成资产管理体系从建设向常态运行转型”的工作要求,公司资产管理办公室制定了年度资产管理体系深化应用工作方案,进行了职责分工,建立了联系人制度,在确保2015年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常态化运行的同时,扎实有效的开展了体系成果深化应用工作。

公司资产管理总体目标是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努力提升资产效率。全面加强基础管理,实现资产的实物流、信息流、价值流合一的高度集约化管理模式(见图1)。积极推进公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化公司目标。

1.2 健全组织体系,规范管理流程

构建了包含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组织架构,成立了公司总经理任组长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办公室,组织协调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公司发展部、财务部、安质部、运检部、营销部、建设部、调控中心、物资中心等管理部门按照公司明确规定的职责范围开展本专业管理工作,同时负责本专业范围内沟通管理,负责与其他专业间的业务协同,负责开展本专业纠正与预防及持续改进,做到全员参加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

将资产管理要求融入各项业务的日常工作中,每项业务基于目标和计划开展,开展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过程管控和协同,工作结束后,开展评价并持续改进;遵循实物流、价值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管理流程,规范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

1.3 强化基础建设,推进常态化运行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打造业务精炼的资产体系人员队伍。针对各级人员资产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等问题,公司资产管理办公室会同人资部组织开展常态化宣贯培训,并组建体系建设及深化应用专家团队。同时,有效利用安监一体化平台,将上级精神和资产管理理念第一时间传达到广大干部员工。通过集中授课、考试等方式开展全员培训,确保公司员工全面、深入、透彻的认识并参与到资产管理工作中。

二是加强分析汇总,修编现状评价报告。认真开展2015年度资产管理现状评价,组织资产管理业务部门全面梳理2014年电网发展诊断、年度状态评价、资产风险评价、可靠性分析等资产数据,通过对数据细化分析,深入挖掘存在的资产管理问题,逐渐完善了资产管理专业业务诊断报告和公司现状评价报告,为公司资产管理年度目标和计划的制定、修订提供了数据支撑。

三是强化试点先行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县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由国网邢台县供电公司、国网隆尧县供电公司作为试点,先行开展资产清查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试运行工作。通过工作先行、亮点宣传、经验交流带动县公司资产管理工作步伐。

2 主要管理做法

公司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以原有资产管理体系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健全可衡量资产管理整体水平的指标体系。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完成率为抓手,分析完善资产管理现状分析、目标策略等内容,做到现状分析准确、目标制定合理、策略方法明确、计划执行易操作、流程监控完备。二是实现管理要求与现行规章制度体系的深度融合。选取重点业务环节,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电子化的逐层落地总体思路,编制岗位指导书。在实际业务中充分应用资产管理方法和理念,实现资产管理要求与业务相融合。三是开展资产管理核心流程监测及内部评价机制。开展“三流合一”资产管理核心流程监测,建立公司资产管理体系内部评价及监督机制,并开展各单位的资产管理体系合规性评价和内部评价工作。

①电网规划方面,一是深化数据分析,充分发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SG186系统等对规划基础数据的分析作用,掌握实时、准确的一手数据,常态开展电网基础数据分析工作,提高电网规划的科学性;二是深化配电网规划研究,提升配网规划的深度、广度和颗粒度,细化到对配网节点和元件开展分析,将规划分析研究延伸至配变台区。加强典设应用力度,实现规划设计标准化,提高项目质量。

②工程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工程前期管理,在工程可研、核准批复后及时申报设计招标、开展初步设计工作,积极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为电网建设任务顺利开工做好准备;二是严格按照电网建设计划细化项目过程管理,注重项目初设审查、物质及施工监理招标、工程开工建设、建设过程关键节点管控、竣工验收投产及工程结算审计等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实现了工程按时开工、均衡投产目标;三是贯彻落实国网公司优质工程创建新要求,实行工程不分规模大小、不分电压等级、不分建设性质的全盘创优计划管理。

③停电计划方面,统筹地县停电计划管理,深化地县一体停电计划管理系统应用,以年度停电计划为主线,建立“年统筹、月平衡、周协调、日分析”四阶段管理秩序,刚性管控全年停电计划,杜绝计划工作重复性停电;加强计划执行的监督考核,以月度为单位,通过D5000自动统计、故障报修诊断分析两项技术手段和现场检查、周执行通报、月度考核三项管理措施,提高县公司停电计划管理水平。

④设备运维方面,一是强化设备缺陷管理。全面加强春季检修及缺陷管控,对有发展趋势的设备缺陷,落实跟踪制度,直至缺陷消除。二是开展全方位安全隐患排查。全面查找计划编制、现场勘查、危险点分析与预控、“两票、两卡”管理等12个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了整改措施。三是制定迎峰度夏运维保障方案,开展防止变电站全停、主变及运行环境、输电线路防山火和防外破等隐患排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⑤退役处置方面,一是强化退役资产管理,公司重新规范了退役资产管理流程,从报废及再利用两个层次设计相关流程对公司退役资产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加强闲置资产再利用,针对公司退役资产中还有较多的可再利用资产,通过建立退役资产台账,将鉴定评价后可再利用的退役闲置资产信息进行统一选用管理。三是及时做好废旧物资处置工作,梳理废旧物资处置流程,加强同省公司的沟通,实现资产处置全过程闭环管理及最大化的残值回收。降低了报废资产运输、损耗、仓储等管理成本。

⑥财务管理方面,一是完善竣工投运通知手续,细化投运单据信息,并按资产管理范围进行差别化设计,进一步明晰部门职责,确保转资流程衔接紧密。二是从源头抓起,严格资产卡片审批工作流的执行,确保固定资产卡片信息与设备信息一致。

⑦物资管理方面,一是以公司生产需求为基础,统筹、详实编制年度物资需求计划,制定具体的项目分解计划,分期编制物资采购计划,以满足生产的物资采购需求。二是应用国网物资采购统一合同文本,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合同签约基础,以ERP系统为合同履约基础,全面深化合同签约与履约管理。三是严格落实采购物资抽检制度,有效协同专业部门,全面落实物资质量管控责任,确保工程物资质量安全。

3 实施效果及下一步改进方向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是实现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公司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关成果成功促进公司各部门和各基层单位资产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的大幅提高。通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和实施,公司提出了一系列体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的策略原则。在业务流程方面对与重点资产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行完善及适当增补,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工作任务。

在组织上成立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办公室,能够充分调动并整合公司内部既有资源,全面推进相关工作。在信息化方面提出了信息系统资产全寿命周期信息整合的功能完善方案,ERP与PMS系统正在加速贯通融合,为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和有机统一、以及跨部门的资产管理信息对称和充分共享奠定了基础。在经济效益方面,公司通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实施,优化了资产投入、降低了全寿命周期成本,同时确保资产健康水平和可靠性指标保持高水平。

3.1 实施效果

①实现资产实物的基本对应。通过开展两轮资产清查工作,市县公司的实物资产,基本建立了资产与设备的一一对应关系。对于新增资产,从资产进入企业开始,按照资产新增流程自动生成以设备口径为标准的资产卡片。不仅对后续固定资产管理与设备变动跟踪提供了保证,为设备和资产的联动打下基础,也解决了资产管理前清后乱的问题。截至2015年11月底,市公司35kV及以上实物资产一致率达到了100%,城网10kV四类资产一致率达到了95%。县公司35kV及以上13类主设备的实物资产一致率初步达到100%。10kV四类资产一致率达到40%,下一步将结合PMS2.0的录入工作同步完成。

②工程结算、决算的及时性有效提高。公司工程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工程项目投资效益最优化。把财务管理渗透到工程各个阶段,有效监督,前、中、后期有效联接,实现全过程管控,加强工程各环节关键点控制,提高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已基本解决了结算超期和竣工决算超期现象。

③重视问题查摆,重点业务实现闭环管控。全方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计划编制、现场勘查、危险点分析与预控、“两票、两卡”管理等12个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2015年共计排查并整改隐患1022项,为电网及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④资产报废实现系统管理。对废旧物资的处理状况做好清晰记录,便于日后查询和管理。一是促进形成管理闭环,不出现断点。二是控制风险。对废旧物资情况统一上网公布,既可以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监督机制,又利于各部门更加及时的掌握废旧物资的最新信息。

通过在资产管理中引入全寿命周期理念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公司实现了从职能管理、条线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变、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公司在2015年9月初通过了省公司组织的深化应用内部评价验收。11月底完成了对国网邢台县供电公司、国网隆尧县供电公司的内部评价工作,共计发现问题22项,提出建议16项。

3.2 下一步改进方向

①持续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提高“帐、卡、物”一致率,在保持市公司“帐、卡、物”一致率100%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县公司资产清查力度,积极关注、协调、解决PMS2.0上线后系统间接口、批量转资等疑难问题,确保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县公司所辖10kV及以上电网一次设备和用于10kV及以上的电网自动化控制设备、通讯设备等电网资产的“帐、卡、物”一致率达到90%以上。②全面开展县公司资产管理体系工作。在完成配网资产“帐、卡、物”一致率达到90%以上的基础上,组织国网邢台县供电公司、国网隆尧县供电公司两家试点县公司将体系试运行情况形成典型经验,加大推广力度,彻底实现“体系全覆盖”。③提高资金项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确保资金项目计划执行的准确性。加强基建项目的过程管控,强化过程记录的管理工作,确保项目进度符合计划要求。④常态化开展资产管理体系培训,深化培训内容,持续保持和提升培训效果。

4 结语

通过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公司不仅提升了资源计划能力、强化了业务协同、提升了风险管控水平,同时也更大的提升了公司的经营效益,基本实现了资产的实物流、信息流、价值流合一的高度集约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郭青.输电线路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探讨[J].山西电力,2007(S1).

第3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体系

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应对影响金融会计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对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独立的特点进行全面研究,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从不同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出发,对各个管理子系统进行优化分析,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新形势下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进行分析,形成良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战略,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主体需要有全面的认识,对各项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把脉,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综合能力,通过对金融会计内外部风险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实施是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重要路径。

一、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管理体系建设

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特点。因此,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角度进行管理体系建设,是防范各项风险的基本方法,由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的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有序性特点,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每个对象的风险模式,对风险管理要坚持系统性的管理思想,从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各个层次角度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系统性管理的基本理念,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能力,积极稳妥地进行金融会计管理机制创新,提升金融会计的综合运行能力和运行水平,实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综合性管理。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分析,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整体性研究,从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看,可以引发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较多。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要从风险形成的综合性原因出发,逐步挖掘产生风险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提高金融风险整体性防控能力,为金融会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因此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基本特点进行全面研究,从系统风险的危害程度出发,对各项风险的运行规律和管控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形成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方案,确保金融会计的各项风险能够有效的防范。从金融会计风险的组成因素角度分析,由于各个风险因素之间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同时各个风险因素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按照标本兼治的基本风险防控理念,制定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金融会计行业产生风险会影响到各个企业主体和个人。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判的过程中,需要从金融资产管理的基本模式出发,通过会计核算等手段发现金融风险,同时能够果断采取措施,从多角度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角度出发,对系统性金融会计风险危机进行有效防范,确保金融会计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风险管理各个模式出发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金融会计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分层管理,可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的层次性管理体系建设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对系统性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综合性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层次性模式管理出发,对金融会计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资本风险、表外风险进行全面的研判,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对各个风险层次进行的优化管理,形成层次化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新,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不同的目标战略出发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方法,在复杂的金融会计管理中不断探寻管理规律,通过定量性金融会计风险指标分析,确保各个风险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推进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建设,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

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系统性管理的观念。通过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形成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对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形成最优的金融会计风险体系管理方案,为完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营造积极有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定量和定性分析出发,通过定性、定量的循环式分析和研究,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系统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正确识别金融会计风险,通过对各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目标性研究,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金融会计系统风险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把其管理体系进行分解。通过分解管理体系可以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形成管理体系内在管理结构,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运行模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金融风险管理框架,通过优化方案的分析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提高金融会计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正确识别风险的角度出发,形成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确保金融会计管理系统风险体系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对风险因素能够有效的识别,并且找出解决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风险指标体系和系统结构管理出发,确保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够在指标优化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管理机制,从不同的监控指标出发形成良好的指标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指标风险管理水平,为指标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风险指标的管理方式推进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管理战略,推进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监管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指标管理出发,对各项风险监控指标设定相应的控制值,不断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全面、及时收集相关金融会计数据,通过对各项管理指标的基础性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进行综合性研究和系统性分析,形成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体系,提升金融风险综合性管理效率和质量。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形成符合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结构,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把控和综合性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防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指标角度出发,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模式创新和风险防范。金融会计系统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建设逐步化解各项风险,通过对金融风险系统的积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评估机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主体对象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指标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通过对风险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形成具有综合性风险管理的方案机制,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防控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金融服务对象出发,对各项金融会计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形成风险控制管理模型,通过不断的优化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指标控制能力。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内外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的详细化设计管理能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各项经济指标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实现对金融会计风险的目标化管理,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营造良好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战略机制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对各项风险进行综合评测,形成具有决策性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为建立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国内外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出发,形成具有系统性管理理念的金融会计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模式入手,推进各项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形成具有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新梅.国有金融产权改革模式与创新研究[J].决策咨询,2013(3):90-92.

[2]张琦霞.金融信息未来发展战略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6(2):135-137.

[3]齐殿淇.我国金融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联性研究[J].产权导刊,2013(4):8-10..

第4篇

【关键词】项目档案;档案信息化;组织机构

随着国家对军工研究所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加大,对项目竣工验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以下简称项目档案)验收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体系日益受到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项目档案管理水平,顺利完成项目竣工验收任务,是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军工研究所项目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上级机关对项目档案管理的严格要求。早在2007年国防科工局就下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对项目档案的验收组织、验收申请、验收要求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随着国家对军工研究所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加大,对项目档案的管理和验收要求也越来越严格。2013年国防科工局下发《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应完成项目档案单项验收”,并指定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其所属单位项目档案单项验收工作。随后各军工集团也出台相应规定,进一步规范项目档案的验收工作。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于2014年印发《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验收评分细则》,作为项目档案归档与验收量化标准的依据,该细则从项目档案基础管理、项目档案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项目档案的保管与利用和档案验收工作6个方面提出了量化评分标准。

(二) 军工研究所传统项目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落后。军工研究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涉及单位多、参与人员广、专业技术跨度大等特点,批复周期之长可达48个月,项目从资金计划下达到竣工,需要完成数百套国内外设备及软件的订购与安装,同时也需要完成大量的基建工程建设,涉及部门往往包括军工研究所所有技术部门、信息安全部门及若干机关单位部门。此外,随着军工研究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OA办公系统、固定资产投资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一批管理软件陆续建立,项目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

(三)传统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已不适应军工研究所精益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目前很多军工研究所正进入向精益化、信息化转型升级阶段,项目档案的管理体系建设也要及时跟上军工研究所的发展步伐。项目档案的管理需要大多数部门的参与,项目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实用高效的管理体系,明确每个人在项目档案管理中的责任、工作内容及目标,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逐步推进项目档案精细化管理的建设步伐。军工研究所很多项业务,都或多或少与项目档案业务有流程和数据层面的关联,因此改进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实现与相关信息系统集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军工研究所主营业务。

二、军工研究所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

军工研究所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为高质量通过国防科工局项目档案验收。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保证项目档案管理的高效有序,并通过信息化技术、领导机构设置、制度约束、激励评价、沟通交流等手段,对项目档案管理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具体指导原则是:

(一)加强各部门协调。项目档案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各层级各部门集成推进,成立项目档案领导组织机构,建立项目档案管理团队,统筹协调,实现联动,共同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创新体系。

(二)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要紧密结合研究所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全方位、多角度对项目档案管理形成约束机制,有力保障项目档案管理体系的作用。

(三)融入信息化建设。只有以信息化为手段,使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加强阶段性检查,才能确保目标实现。

(四)创建激励机制。应该充分调动研究所各技术部门、机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多方面促进项目档案管理。

(五)打通沟通交流通道。通过参加项目主管部门例会,参加项目设备到货验收、终验收会议,不定期走访项目实施部门,增进项目了解,掌握项目资料情况。

三、军工研究所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

军工研究所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内容可概括为:组织机构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建设、激励评价体系建设、协调交流机制建设。

(一)组织机构建设。为建立健全军工研究所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档案管理体制,维护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与安全,军工研究所应该成立项目档案工作组织机构,由分管档案工作的副所长担任档案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各部门领导作为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和上级部门有关项目档案工作的制度和规范,负责项目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及重要问题的决策,负责对各单位项目档案工作日常管理、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评审、评比和奖励。这样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有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保障军工研究所项目档案工作的领导力以及资金、人员、管理等顺利落实。

(二)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规范项目档案管理及归档流程。加强项目档案的过程管理与控制,(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28页)必须在管理手段上有所创新,为此应将项目档案的管理纳入军工研究所档案管理软件中,并和项目主管部门的管理软件深度融合,以实现项目档案信息资源的全周期管控。以某军工研究所为例,该研究所项目档案的管理融入新上线的数字档案馆软件中,并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做了接口,实现了项目档案资料的在线归档。通过该接口,各类项目文档签署完成后,即可发起归档申请。同时在即将上线的档案门户网站上预置了项目档案入口,通过创建项目档案门户的方式,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一个高效率信息交流和共同工作的环境。

(三)管理机制建设。将项目档案工作要求纳入项目建设实施计划,与项目建设实行同步管理。各部门在签订项目建设合同时,必须将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要求纳入合同条款,以明确责任。签订基建项目设计、施工及监理合同、协议时,应当设立专门条款,明确需要提交的项目文件材料范围、份数,以及整理要求和归档责任。签订设备仪器研制或外购合同、协议时,应当设立专门条款,明确供方需要提交的文件材料清单及份数等要求。设立专(兼)职项目档案人员,负责项目竣工验收前管理类、基建类、设备仪器前期文件材料等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项目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编制项目竣工文件和整理项目文件。

(四)激励评价体系建设。成立考核机构,制定考核标准,对项目团队及个人的档案资料移交情况进行定期化、制度化考核,执行激励与处罚。考核标准主要包括项目档案工作组织领导情况、归档项目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及时性,对项目档案情况的熟悉程度等,同时给兼职档案员发放一定津贴,提高各实施部门和个人参与项目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建立短期激励体制和长期激励体制,短期激励是在每年年底评选出优秀兼职档案员、优秀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先进单位和个人,长期激励体制是在项目验收通过后,组织评选项目先进单位与个人,以激发项目档案工作参与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协调交流机制建设。项目档案管理部门积极参加军工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例会。及时掌握各实施部门的工作进度,并将近期项目档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参会人员集思广益,对项目档案的管理提合理意见或建议。在参加项目例会的同时,综合档案馆常以走访形式或开验收会的方式到各实施部门沟通交流,召开部门工作会议,了解项目档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各部门遇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项目实施部门排忧解难,共同促进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海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机电兵船档案,2016(1):42-43.

[2]吴朝霞.浅议实验室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6(2):148-150.

[3]刘守华.用档案规范助推工作规范[J].中国档案,2015(1):30-31.

第5篇

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本文分析了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含的内容,阐述了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

终端安全;一体化;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在信息安全保护实践中,各单位往往对数据集中的后台服务器投入精力较多,对来自终端的威胁重视不足。信息安全事件调查经验表明,多数信息安全事件的突破口来自终端,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

1典型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1.1防病毒及终端入侵防护

包括对全网病毒、木马、蠕虫、流氓软件、间谍软件等恶意代码的识别、查杀,对可疑行为的阻断和告警。此类功能主要是基于代码检测引擎和特征库实现。

1.2补丁状态检查及分发

包括检查是否已安装操作系统相应的补丁,各类防护特征库是否保持更新,能够自动推送安装补丁和特征库等。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安全软件读取系统注册表及扫描特定位置文件系统,并自动执行后台脚本实现。

1.3移动存储管理

防止内部滥用移动介质,杜绝内外部移动介质在内外网交叉使用,并通过特殊加密技术保证移动介质在非授权环境下不能被读取。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向操作系统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和数据加密技术实现。

1.4终端准入管理

实现对网络接入终端的安全准入管理与控制,确保接入网络终端已安装要求的防护系统,且符合安全策略要求,有效杜绝非法外来终端私自接入网络。此类功能可以基于交换机端口进行控制或使用安全网关进行控制。

1.5非法外联监控

用于发现和阻止内部网络用户非法建立通路连接互联网或非授权网络的行为,以此防止引入安全风险或导致信息泄密。此类功能通常做法是定期检查与某个互联网地址或非授权网络的连通性,若有连通便会触发监控报警。

1.6主机监控审计

对终端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管控与审计,对安装的软件实行黑白名单管理,当用户的操作违反安全策略时,能够自动禁止或记录违规日志。此类功能一般需在终端驻留程序,根据设定的操作策略和软件清单执行。

2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生兼容性问题。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均需要操作系统权限并向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实现检测,各产品之间的操作冲突、导致兼容性问题已是常见现象,即使能够和平共存也会造成增加系统资源开销,拖累系统变慢等一系列问题。

(2)缺乏统一管理。在终端上安装使用多种安全防护产品,缺乏全局性安全管控,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开展诸如安全数据的收集、汇总、统计等关联分析工作,无法系统性展示终端安全全貌。

(3)防护效果打折扣。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在功能上各有侧重,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全面覆盖用户的安全需求,由于底层机制的类同和兼容性冲突等原因,经常出现安全防护的真空地带,产生1+1<2的现象,使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4)运行维护成本高。多种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同时使用,需同时与多个厂商采购维保服务,周期长投入大,运行上需要维护多套不同的策略表,从不同的来源更新补丁包、特征库等,都给运维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5)难以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应尽可能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分散部署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大多是基于历史原因分批分步建设形成的,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安全风险。

3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功能集中、统一建设”的原则,结合单位已有的终端安全防护现状,采用“整合式替代、替代后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思路开展。替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设备国产化的要求,既实现终端安全防护各项功能,又可在统一平台下管理终端资产、终端信息、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等,实现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可极大地提高运维效率,增强终端类安全事件联动,提高终端安全事件预警发现和处置能力,最终提高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分级部署、基准策略、量体裁衣、人力集约”为主要工作目标,最大程度整合单位现有软硬件资源、技术人才资源,节约资源、资金、人力成本,集成各类终端管理功能,逻辑上实行统一管理,总部制定基准策略,各地分支机构针对自己的情况,定制适合本辖区情况的安全策略,预留一定扩展空间,供各级机构在统一终端管理平台下的本地化处理。建议分四个步骤进行:①率先落实国产化替代,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再考虑国外产品,实现完全国产自主可控,这一点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已不存在问题。②整合现有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在实现病毒防治、补丁分发、非法外联监控、准入控制、移动介质管控、安全策略管理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数据整合与联动。③增加资产管理、操作审计等功能,并实现一体化关联和统一展现,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管理功能,能够进行终端状态、终端信息、安全事件等信息的展示、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告警和处置,及时消除安全事件对终端的影响。④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安全管理,通过对终端安全状态的统一定量评估,实现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终端安全态势评估,掌握终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整改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在功能方面: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防病毒管理、终端入侵检测防护管理、补丁分发管理、移动介质管理、非法外联管理、终端准入管理、主机监控审计管理、终端信息管理、安全策略管理、终端运行状态统计管理、安全事件管理、运行报表管理、考核指标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和安全防护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安全防护策略的统一管理,建立全面、集中、统一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在管理方面:实现与终端安全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要求,实现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终端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实现终端安全控制策略的统一配置、自动筛查、告警和展现,实现定期安全类报表的自动生成和展现,实现安全管理人员的统一工作平台。

4结语

要实现对信息安全闭环式管理,仅仅重视信息系统服务端的保护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每个入网终端的安全管理。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采取了多种手段强化终端的安全防护和管理,为强化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是说建好系统就万事大吉了,对一个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而言,永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再好的技术手段,也只有和管理制度相结合,并加以强力执行,才能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粉霞,王越,雷磊.统一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内网中的分析及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8):70~71.

[2]田永飞.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应用初探[J].金融科技时代,2015(12):45~47.

[3]王义申.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企事业单位内网应用的分析[J].计算机安全,2007(7):63~65.

第6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必要性

一、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于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在事业单位内部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成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推动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内部控制是一种全方位的管控体系,对于规范事业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以及业务活动,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的权力运行制约,以及在单位内部构建高效的监督和制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公共服务效能以及事业单位的内部治理水平,必须在事业单位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部控制是确保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以及业务活动合法合规的关键举措。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尤其是通过一系列有关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的设计,能够确保经济业务活动执行有所遵循,符合各类财政管理规章制度,因而能够有效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2.内部控制是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高效化的重要保障。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安全以及高效使用。特别是内部控制管理中对于资产使用、管理流程的细化分解,能够提高资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3.内部控制管理是确保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主要手段。财务信息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能够进一步的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账簿、预算决算管理,并进一步保证财务状况以及事业单位经营成果的准确反映,对于提高财务工作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内部控制是防范事业单位内部出现财务舞弊最有效的手段。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健全有效,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约束力也就越强,财务监督职能发挥也就越到位,特别是由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强化了对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制约监督,因而有助于在源头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5.内部控制是提高事业单位运转效率的关键。通过在事业单位内部构建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各个流程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这对于确保事业单位自身公共职能高效履行,具有重要作用。

三、当前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分析

1.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现阶段虽然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已经认识到了在单位内部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也在内部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但是还存在着对内部控制体系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还未能贯穿到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业务环节与关键岗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整体覆盖上还存在盲区,这也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2.内部控制管理活动执行不严格。虽然有的事业单位针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措施,但仍然存在着内部控制管理措施执行不严格不到位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资产采购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一些制度甚至是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序发挥作用的关键就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内部审计监督,但是有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未能有效开展,有的将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置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无法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进行监督,造成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影响了整个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1.严格按照相应的原则要求开展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在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中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中也应该重点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遵循全面性的原则,重点要确保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够涵盖到事业单位内部所有的经济以及业务活动,能够确保在关键决策的制定、执行以及监督过程中,都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发挥作用。遵循科学规划的原则,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组织结构、岗位职能、业务流程以及权力运行结构等,确保将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嵌入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结构。遵循重点控制的原则,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也应该突出重点,特别是像涉及到资金的使用管理、资产监管、投资采购、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以及关键环节,应该制定更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流程的具体控制。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设计方面,应该按照相关法律与规章制度的要求,对内部控制管理的整体组织架构进行优化,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作用。其次,对事业单位内部的所有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尤其是准确的分析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制定完善的风险应对管理措施。第三,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应该注重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设计,特别是要确保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全面预算管理、财务会计控制、信息公开、单据控制以及归口管理等相应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此外,还应该重点提高这些制度的执行力,真正发挥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

3.加强内部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是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有序运转并高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内部审计管理方面,首先应该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权限地位进行明确,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应该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建立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尤其是将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行政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等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确保能够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及时性、经常性。第三,应该进一步的完善内部控制报告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发现的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该及时出具报告,指明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进而促进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4.不断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效率,最直接的手段就是以信息化的手段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设计方面,应该与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有效融合、互联互通,加强信息沟通的深度和层次。同时还应该根据不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购买或者是自行开发相关的软件系统,重点是将内控制度、操作规程、内控理念、控制活动和控制措施固化在系统中,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常态化,实现内部控制管理中决策、执行、监督的相互协调与相互制约。

五、结语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确保事业单位自身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充分考虑事业单位自身实际特点,重点在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环境,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涉及,加强内部控制活动执行以及强化内部审计监督等方面,加强控制,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57-62+96.

第7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智能盘点;RFID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150-02

随着经营规模不断增长,电网企业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具有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变动频繁、地点分散、使用周期长等特点,给资产盘点带来诸多挑战。目前通过人工比对实物发现差异,工作量大且盘点效果差。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对资产集约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借助身份识别及加解密、手持端设备、无线传输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产信息智能盘点,确保实物与信息一致,减少人工工作量,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支撑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

1 系统概述

资产智能盘点系统由资产身份识别及加解密读写、资产盘点终端、资产盘点管理系统三部分构成。资产盘点终端通过资产身份识别及加解密读写实现资产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过无线通信技术(GPRS、3G、4G等)将数据存入服务器,自动生成资产盘点报表,也可与其他资产管理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系统概览如图1所示。

1.1 资产身份识别及加解密读写信息

针对资产管理特点,读写终端应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及加解密技术,实现资产身份识别及加解密读写信息。资产投运环节将资产信息、供应商信息、资产保管信息、资产维护信息等以加密方式写入RFID标签,资产盘点时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资产身份,也能跟踪显示相关信息。

1.2 资产盘点终端

资产盘点终端指一定范围内能自动采集和传输资产信息的手机或PAD,借助智能手机GPS定位、重力感应等技术,可将手机变为智能终端并完成数据处理,或通过手持PDA终端采集和处理资产信息,然后将资产信息通过GPRS、3G、4G等无线通信技术上传服务器,或将采集数据通过数据接口(USB、串口、蓝牙、红外线等)上传服务器。

1.3 资产盘点信息系统

(1)资产信息集成。通过与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PMS(生产管理系统)集成,自动集成资产信息,为盘点准备、资产盘点、出具盘点报告等功能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2)资产盘点管理。提供资产智能盘点的全过程智能管理,包括盘点计划管理、记录盘点结果信息、盘点过程辅助管理、编制和审核盘点报告等功能。

(3)资产更新管理。根据资产盘点终端采集的盘点信息,结合盘点处置意见,与ERP系统、PMIS系统集成实现资产信息自动更新。

2 系统建设应用关键点

2.1 全面清理资产信息,完成RFID标签挂牌

资产智能盘点系统的应用效果依赖于基础数据质量,因此清理和完善资产信息十分重要。首先建立资产信息模型,根据电网企业资产管理规范,遵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规范,综合设计资产信息模型;然后以资产信息模型为标准,清理现有资产数据,实现资产信息在物资、设备、资产、挂牌的有机统一;最后执行RFID标签现场挂牌工作,由于挂牌设备多、参与人员多、工作量大、协调难度大、挂贴准确性高,该项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同时应严格遵守安全规范。

2.2 调整工作方式,固化业务流程

RFID相当于资产的身份证,为满足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规范,需优化和固化资产投运、运维、处置的三个阶段业务流程,即在工程投运转资阶段明确初始挂牌工作、在运维阶段明确资产盘点和挂牌维护工作、在退役处置阶段明确摘牌回收重用工作。流程优化和固化工作对现有资产管理方式、业务流程均有较大冲击,应推动企业员工转变工作思路,通过流程固化新的工作方式。例如资产盘点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

2.3 制定配套制度,明确各环节员工职责

为良好应用资产智能盘点系统,除固化优化业务流程外,还需制定配套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人员职责。资产盘点工作涉及电网企业财务资产部、设备实物管理部门、设备使用部门等众多管理部门,部门与部门间、业务节点间需协同开展工作。

2.4 固定周期适时开展资产盘点工作

在电网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变换频繁(尤其是电网生产性设备),电网企业应定期开展资产盘点工作。每月均发生资产设备检修、技改、转移、调拨等业务,资产信息也需及时调整,需定期适时开展资产盘点工作,保证RFID标签记录的资产信息与资产实物信息保持一致,确保资产设备数据与实物相符合。

2.5 利用系统报表支撑,辅助盘点决策

资产智能盘点系统提供盘点计划管理、盘点报告管理、盘点结果处理等几个核心功能,电网企业可利用系统报告辅助决策。盘点计划管理提供年度、季度等盘点工作计划管理,可根据实际业务制定和调整盘点计划,确保盘点工作顺利开展。盘点报告提供盘点结果差异的直观展示,为盘点差异审批提供数据支撑。盘点处理功能根据盘点处理意见,调用ERP、PMS等系统集成接口,自动调整资产信息,保障账、卡、物的一致性。

3 系统应用展望

3.1 支撑资产各环节管理

资产智能盘点系统通过功能扩展,未来可支撑资产各环节管理。在电网企业资产管理业务大致分为投运、转移、调拨、退役、报废、再利用、检修、技改等业务,这些业务在各流程环节中均需求调用资产信息,可借助资产智能盘点系统的RFID技术,通过其他资产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信息共享融合,确保资产实物与系统信息一致,保障账、卡、物一致。

3.2 支撑资产全寿命周期闭环管理

目前部分单位已建设智能仓库管理系统,通过RFID技术(或条码、二维码)实现物资智能出入库和仓储管理。通过集成智能仓库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时可自动将物资信息带入资产卡片和RFID卡,减少信息录入,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准确性。

目前在电子商务平成废旧物资处理,然后线下告知财务人员记账,存在管理不连贯、信息不共享的不足。可集成电子商务平台、ERP系统,全程记录资产退役报废到废旧物资处理的整个环节信息。

4 结语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在经历“SG186”、“SG-ERP”工程建O后,信息系统支撑资产管理已经迈上新台阶。资产智能盘点系统支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需结合基础管理工作循序渐进,借助RFID、无线通信及无线互联等技术的应用,转变工作方式,优化管理流程,以实现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支撑力度。

参考文献

[1]李跃峰,牛永强,张才俊,王鑫.基于RFID的电力资产电子化标签管理应用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12,28(9):306-309.

[2]夏成龙,孔令国,刘翠.电力资产移动盘点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8):137-139.

第8篇

 

关键词:会计;国有资产;管理

一、会计在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中的作用

(一)盘点国有资产的存量,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

会计信息是进行财产清查、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等工作的基础与依据,其中,常规的财产清查和实物盘点本身就是会计核算方法之一,而特殊情况的清产核资等更要以会计报告的数据为主。同时,在运用收益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等方法对国有资产进行资产评估时,也要依据一定的会计方法,如采用会计收益、现金流量预测、资金成本、折现率等会计指标来进行分析。特别是在产权界定,也就是在财产清查的基础上界定国有资产的数量的时候,同样需要涉及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综合利用企业的各种会计信息,所以,要搞好国有资产管理这一工作,必须以扎实可靠的会计工作为基础。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要用到投资收益率、机会成本等指标,政府在运用国有资本绩效评价体系衡量和评价企业国有资产配置效果和营运业绩时,需要使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而这些指标都与会计要素息息相关。

(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根据两权分离原则,企业经营管理者承担着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责任,但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的会计法制尚不健全,会计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企业内部监督人员的非独立性地位导致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低效运作,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趁国有企业进行公司股份制改造之机,为企业利益最大及自身的不正当利益往往指使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信息,并利用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失控的情况,采取不进行资产评估、对国有资产过低评估、转移国有资产等形式,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还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铺张浪费、贪污腐化,为达到挥霍浪费甚至贪污挪用公款,想尽办法指令会计人员瞒报收入,虚列支出,致使企业收支造假的状况形成一种漏斗效应。为了保证国家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有效防止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必须加大企业内部的监督力度,对企业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三)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管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所以,在建立绩效考核管理系统时,不可生搬硬套其他企业已经取得成功的考核体系,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时,会计及其提供的相关信息发挥着基石的作用。首先,在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过程中无论是自我考核、同级考核还是上级考核、下级考核都离不开对代表着业绩完成情况的财务考核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而财务考核指标的计算就是要依赖于会计提供的真实、有效和及时的会计信息,如,各类报表、单据凭证等。其次,成本会计、责任会计等提供的分门别类、细化的会计资料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国有资产绩效考核体系。如,成本会计提供的资料可以考核相关责任人是否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责任会计可以细分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并明确归属于哪个人,并对责任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为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二、会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一)完善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一套责权利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基本上沿袭着“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管理模式;分散在各单位的国有资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实际上由各个单位行使着资产的所有权。这种管理模式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就是责、权、利严重脱节。这也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根本性缺陷,一系列棘手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使用效率低下等,其产生的源头就在这里。改善国有资产管理,急需建立一套能将责、权、利统一起来的监督管理制度,而责任会计正是具备这一功能的监督管理制度。责任会计就是为了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并对他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核算、控制与考核的一套专门制度。

第9篇

关键词:学校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1.学校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财务资产目录与实物资产存在不符的情况

几乎所有学校的资产管理对于实物都会进行登记入账,而且很多的学校都会设有入库账目和出库账目,但是很少会有能够定期的对出入库情况做汇总统计,而且这也是一项复杂劳累的工程,况且很多的实物资产也会因其使用年限和不能正常使用等原因导致其报废。且尚未形成系统的资产管理规范体系,导致财务资产与实物资产的账目不符,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会继续存在这样的问题。

1.2学校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国家管理政策来看,一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计价标准过低,国家现有执行的计价标准为1000元以上的物品才列入固定资产行列。然而,很多的易损物品的单价往往都高于1000元的标准,但是很多物品因其损坏自然就不入账了,不入账就意味着资产的损耗。其次,国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没有具体的使用年限规定,对于折旧物品的核算也是草草了事;三是国家对于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仍旧不够;四是截止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固定资产处置规范、制度和流程,致使很多的物品面临不能使用但也无法报废等现实情况。

从学校的内部管理来看,一是校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晰,按照正规的管理程序,应该是财务部门管理学校固定资产。然而,目前很多的学校都缺少明确的财务账目与实物账目的定期核查的流程和管理机制。另外,资产管理部门与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也有待进一步细化明确。其次是学校内部的制度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如对资产使用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维护,报废的物品的处理办法等制度有待完善健全。三是很多的学校存在着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调换,对于学校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必须要有专人长期从事此项工作,以保证熟悉此项工做的方式、方法、流程和资产的所在位置或部门,账目明细等,但是因为人员的变化,新的管理人员就面临着慢慢去熟悉工作的过程,致使管理效果低。四是资产的监督管理存在漏洞,监督管理的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1)部分工作人T岗位调离后的不履行交接手续,导致资产管理出现断档、失控;(2)学生使用的学校资产管理和监督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健全。五是资产管理的账目设立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出、入库账目,报废、损耗账目等的规范化都有待遇加强。

1.3管理理念的滞后导致管理方式方法的落后

一是在学校的管理层面缺乏对学校资产管理的总体规划和系统性的管理体系建设,各个部门对与学校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缺乏重视度。二是在日常的管理中重视钱款忽略了物品的价值,重视使用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很明显;三是手工方式入账和电子表格的入账管理各类资产账目尚不能满足于学校内部的管理和使用的需求。四是学校资产管理涉及到的部门太多,部门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协调,导致财务部门、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的账目明细不一致。

2.学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2.1在思想上重视资产管理的作用,树立学校资产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

首先,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是对固定自查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使用过程的监管。即从物资采购――资产发放――资产使用――资产跟踪管理等各个环节,要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管理。如果中间的某一环节出现了管理的缺失,监管的不到位,就会产生对资产的监督管理漏洞,就极其容易造成对学校资产管理的失控,从而因环节的监控把握不当造成了资产流失或过早的报废,造成学校经济财产的损失。因为,一所学校的工作目标中就要把学校资产管理列入其中,且要是重点工作项目。

其次,学校的资产管理部门要不断的完善资产管理奖惩制度。对于管理中发生不必要的破坏,损伤、丢失、或故意损坏等造成学校资产损失的,学校监管部门必须要拿出管理力度,层层追究责任,对相关的责任人,使用者要进行严厉的处罚。

2.2提升校产资源“统一领导、分层管理”

一是要严格界定学校资产的采购、使用、管理等职责权限。明确学校主管领导、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校园资产使用部门的职责担当,按照“钱物分离、分工合理、相互牵制、责任落实”的资产管理原则对学校的各类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积极落实账目明细、物品的出入库、维修的分管制度,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学校每学期初和学期末要对学校的资产进行账目对账检查,学校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大型的全校资产清查工作,围绕各项资产的资产属性、功能、所属位置、所属系统、物理位置等几个方面进行逐一清查记录。

二是要强化学校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完善固定资产跟踪、入账等管理工作,实现资产的定物、定点、定人管理,真正做到物有所位、物有所属、物有所管,为每一件资产建立身份证档案,并进行生命周期的全程跟踪监管;定期进行账目与实物的核查的工作程序,正真做到帐实吻合,账账吻合,在实物与账目的清查过程中必须要有财务人员和实物管理人员的全程跟踪,最终形成学校内部的资产清查制度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让学校的资产管理更加的系统化、透明化、规范化。

三是资产的计提折旧加强资产处置的研究。一方面,学校可以引入国内外一些大型企业的做法,采用按原价值和预计使用的年限进行计提折旧,这样即能反映出学校固定资产的净值,更有利于学校对资产进行成本的核算。另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与政府相关的资产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为下一步的资产处置工作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设计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资产处置流程。

结语:

在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影响下,学校的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步的解决,对于制度建设、管理体系等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将会在不断地改进、创新中逐步解决,相信在未来的学校资产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引入定会让校产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清晰化、科技化、完美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