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6:08:05
导语:在行业监管体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银行监管,风险,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DF438.1
(一)银行业监管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银行业监管是指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从事存款、贷款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行为和经营行为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总称。从广义上讲,银行业监管不仅包括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或他律监管,也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或自律监管。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外部监管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自律监管是相辅相成的。我国银行业的专门监督机构是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即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银行业监管的目标
监管目标是一个国家制定监管制度的依据,监管目标的确立关系到具体的监管规定,因此,监管目标的确定是对银行进行监管的首要问题。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3条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目标是两个:一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保证银行业的健康经营和发展;二是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保护公众尤其是存款人的利益。这样的银行监管目标也是完全符合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对监管目标的建议,是符合现代银行监管的目标的。
(三)银行监管的内容
银行的监管目标也就决定了其监管的内容。依据《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及各国监管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监管大致包括以下方面:1.市场准入监管。是银行监管的首要环节,他能够保证进入金融市场的银行具备良好的品质以及合理的银行数量;2.银行业务运营监管。是对银行的持续性监管,必须要履行审慎监管的原则,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信贷风险及流动性等进行监督管理,来确保银行的稳健运行;3.市场退出监管。是银行不能满足监管当局的审慎要求时,而监管当局所采取的一项措施。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服务于银行监管的全过程。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银行业监管体制,是指国家对银行业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划分方式和组织制度。与本国政治经济体制、宏观调控手段、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各国确立了各自不同的银行业监管体制。概括起来,主要有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关共同监管和设立专门的银行业监管机构两种类型。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分立金融监管格局。其中,银监会负责监管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负责监管证券公司;保监会负责监管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主要是负责制定并保证货币政策的执行,加强宏观调控。
(二)我国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监管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金融改革的进程一直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特别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使我国银行业监管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部分条款操作性不强。这些需要加强的监管规则主要体现于《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一是审慎经营规则可操作性不强。《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1条规定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同时银监会颁布的大量规则也涉及审慎经营规则,但由于缺乏约束力和可操作性,基层监管部门难以有效执行。二是监管措施规则的操作性不强。《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禁止分红、禁止转股、禁止出境等监管措施。但未形成细化此条款的具体规则,使基层监管部门无法有效使用这些监管措施,从而影响银行业的有效监管。
2.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所谓的市场约束机制,就是市场参与者借助于银行自愿以及银行监管当局强制的信息披露的基础上,通过自觉提供监督和对银行实施约束,并对银行产生的激励和制裁的行为与过程。在我国,银行监管仍然是以外部的行政监管为主,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监管并没有建立。
3.缺乏对监管者的监管。在我国,监管人员在对银行依法监管过程中无人对监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管,其是否做到廉洁公正、秉公执法?是否利用了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目前,我国并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制定出一套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监管者的成效。因此,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利益关系,对于加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和防范银行的风险是十分不利的。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建议
(一)完善银行业监管的法制建设
我国虽已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关于金融的法律法规,但与我国的经济及银行发展需求来讲,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督的法律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制定法律的实施细则。2.建立健全执法传递机制。3.培育公众的法律意识,优化金融法治环境。国家要继续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来推行普法教育,以培育公众的法律意识,同时也要加大法律的制裁力度,来树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观念,从而使全社会对法律做出合理性的认同与信赖。
(二)强化市场约束体系对银行业的作用
市场约束是用来保证银行体系在整体上长期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现代银行监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方面。在搞好外部监管的同时,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约束与淘汰作用。1.完善银行业信息披露制度。我国颁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是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原则、内容及管理方法等方面作出了非常具体的规定。该办法的出台,不仅表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将按照国际惯例来运作以及提高银行信息透明度的决心与信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在信息披露制度上的缺陷;2.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加强银行业协会的自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银行当局的支持下,全国只设立一个国家级的银行业协会,各级地方协会可作为其派出机构。在运作方式上,可定期举办研讨会,就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讨论,加强信息交流,联手抵制欺诈银行资金的行为,以保护银行业的利益及体系安全。
(三)加强对监管机构进行再监管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考虑由中央银行、财政部和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监管者的活动及所制定的规则进行监督。以至于增强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通过社会公众、中介机构及被监管对象的监督,来规范监管人员行为,来防范监管工作中“道德风险”,同时也要加强监管考核制度的建设。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监管的绩效,也无法评价监管者的监管成效。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管者的行为,强化银行监管行业的内部控制,保证监管的公正有效。
参考文献
[1]史生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监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关键词】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存款管理
随着1998年中央银行取消贷款限额,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国有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局面基本实现。然而,我国国有专业银行要完成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实现规范的资产负债管理,因银行的资产业务资金来源于银行的负债业务,因此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管理当中应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在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中由于诸多的原因,并没有形成负债业务十分有效的管理体制。
一、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的性质与构成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化利润为经营目标,而负债业务发生的成本与相关费用便形成了商业银行的开展资产业务的成本,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最大利润的目标。
(一)负债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首先表现为“借入者的集中”,即通过负债业务广泛地筹集资金,然后才可能成为“贷出者的集中”,即通过资产业务有效地运用资金。
(二)商业银行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决定其资产的规模和结构
负债的规模决定着资产的规模。依法经营的商业银行负债规模越大,标志着资金实力越强,资金运用规模越大;反之,负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其资金运用必然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负债的结构可以包括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币种结构等方面。
(三)负债是商业银行满足流动性需要的重要手段
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是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在三个目标中,流动性目标是前提,只有实现了流动性目标,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安全性目标和效益性目标。如果流动性目标难以实现,则商业银行难以生存下来。
二、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构成
商业银行负债的构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考察。如果从负债的内容来看,可分为各项存款、各种借款及其他负债。如果按负债流动性标准来分类,则可分为流动负债、应付债券和其他长期负债等。
(一)按负债的内容分类
商业银行负债的构成,若按负债的内容分类,通常分为各项存款、各种借款及其他负债。
负债中的各项存款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财政性存款和一般性存款、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单位存款和个人存款等。
商业银行的各种借款主要包括同业借款、中央银行借款、回购协议等。而向中央银行借款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再贴现,二是再贷款。回购协议是商业银行在出售证券等金融资产时签订协议,商定在未来某日以某一价格购回其金融资产,以获得可用资金的方式。此外,商业银行的负债除上述各项存款及各种借款以外,还有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金融债券、结算占用他人资金等。
(二)按负债的流动性分类
商业银行的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应付债券和其他长期负债等。
流动负债是指商业银行将在1年(含1年)内偿还的债务。商业银行发行债券应当按照实际发行的价格总额,作负债处理,记入应付债券,这便形成了商业银行的应付债券。商业银行的其他长期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存款、长期借款和长期应付款等。长期应付款是商业银行除长期借款、长期存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项
三、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法规不健全
商业银行对负债的发行等行为对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益影响巨大,这一系列的行为涉及到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问题,而发行程序中对发行成本、收费、价格方面容易引起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权益纠纷,目前对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尚不健全。
(二)吸收存款成本过高
造成银行存款成本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业组织存款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靠网点来增加筹资,是被动型的等客上门吸收,缺少从整个地区和银行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也较少从网点效益来精心打造精品网点;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规模过大,但基础太差,网点人员过多,业务单一,一岗多功能综合办理业务的网点还很少,劳动力组合不合理,造成工资费用支出大而效益产出小。
(三)市场营销机制不够健全
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满足客户,创造市场。由于多年来处于卖方市场和专业垄断,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营销战略:首先,目标市场尚未确立。各国有商业银行在批发业务上面把目光集中盯在大客户、大行业上面,同时全方位铺开个人金融业务,基本实施无差异营销策略,不利于形成品牌优势。其次,客户管理体系尚示建立。包括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科学的客户信息定性定量分析模型、健全的客户经理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客户资源挖掘不深。然后,营销手段较为落后,表现为分销渠道狭窄、促销手段单一、营销策略尚不成熟等,对于价格需求弹性、营销对优质客户的行为导向等并未多作考虑。
四、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制构建
短期来看,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仍将继续,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负债业务管理可从以下角度来完善:
(一)加强负债业务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设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健全,为新兴业务或品种提供良好的起步环境非常重要,这需要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共同协调,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规划和要求进一步研究分析,修改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操作规程,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
(二)依据存款量标准制定员工考核机制
存款成本过高无法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因此,可以通过指定科学的存款量界定标准,形成吸收与投入的合理性。同时,科学地组织资金结构,最大限度地使资金产生效益。并且,可以通过改善业务单一的现状,对网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形成合理的劳动力组合,降低由于工资费用而引起的存款成本。
(三)通过客户管理体系的构建完善市场营销机制
由于产品无法满足所有客户的需要,故而可以建立客户管理体系,了解客户信息,明白客户各种需求,确立市场目标,通过各种吸引客户的促销手段,完善的营销策略来获得客户,提高资产负债的效益率,才能把经济资源变成财富,达到由市场盈利到竞争盈利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2]俞乔.商业银行管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曹清山,邹玉霞,王劲松.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和模型设计[J].金融论坛,2005(2).
质量是企业的发展基石和根本,涉及产品生产、服务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面对当前有色行业经济下行的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质量管理成为了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追求发展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针对当前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质量意识不强、责任不落实、原材料控制不严、过程控制不到位、顾客反馈不及时等问题,企业需要依靠科学理论,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一套从发展目标、制度体系、监督检查、人才保障、创新发展方面,实现管理提升有效机制。
2.建立企业质置管理提升机制的方法
质量管理机制的构建,要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认真总结和评价现行管理体制中有效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又能解决当前突出问题,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建立企业质量管理长效机制,要掌握以下方法和原则。
2.1重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顾客满意来实现组织的长期成功,增进组织全体成员及全社会的利益。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包括关注顾客、持续改进、一切用数据说话、向组织成员充分授权、广泛采用团队的形式来发现和解决问题、重视组织中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2.2强谰质置管理体系运用
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过裎管理为基础,以PDCA循环为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围绕顾客满意度这个核心,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四个方面,对管理体系运行提出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互利的供方关系”八个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2.3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
系统方法木急于立即解决问题,而是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彻底的预防后续问题的发生。系统方法从大量的生产过程、管理流程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的关键点;针对发现的问题要使用分析工具,剖析问题的实质;通过问题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多个解决方案中,优化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计划,分配职责,确定相关部门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案实施后,对实施方案进行验证和评估,如果不理想进行改进,如果取得良好效果,则将其作为好的经验进行固化标准化以便推广。
3.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提升机制的主要措施
3.1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发展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提升机制的前提。2012年2月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企业。
有色行业生产企业要以《质量发展纲要》为指导,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为统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确定企业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要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行业竞争力为核心,以管理提升为手段,以先进目标为指针,着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科技创新战略、绿色发展战略、人才强企战略,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基础,完善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增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3.2推进质重标准化俥系建设
生产企业要建立适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在夯实质量标准化工作基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强化标准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科技管理及其他Comprehensive整体提升。一是要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攻关,在推进产品研发的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制定出有行业影响力的产品标准,不断增强行业话语权。二是要通过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和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三是要通过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活动,不断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要认真梳理和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和细化工作流程,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要以内审、管理评审工作为契机,主动査找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要求是否符合实际,实际执行与制度规定是否一致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3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
责任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抓责任落实和监督考核是各项工作取得成效关键。一要明确质量管理责任。要重视领导作用,明确各级领导为质量“第一负责人”,把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到工段长、班组长身上,同时把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人员,保证每个岗位质量责任履行。二质量目标层层要分解和落实。通过生产任务下达,制定严格生产作业计划及质量目标,并分解下发到各级生产和管理单位,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三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和权限,明确责权利关系,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四是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考核机制。要建立长效质量考核机制,加大质量考核力度,对质量人员实行业绩考核看办事管理,每月对考核情况进行通报。要加强督査、巡査、专检和宣传的引领作用,准确落实质量责任。五是建立管理提升成果考核机制。制定管理提升考核评价办法,将管理提升考评结果纳入经营业绩考评。
3.4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
生产企业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质量损失,降低质量成本,要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加强关键过程和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实现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原材料、外购件的检验,保证源头质量合格。要建立严格供应商选择、考核评价机制,严把采购和检验关,确保100%合格后入场。二是优化工艺流程,强化工艺监测,提高过程控制能力。要加大科技投人,改进工艺流程,加强对工艺参数检测和评价,实现工艺流程质量全面可控。三是严格落实三检制,保证过程质量,产品质量可追溯。要完善质量检验计划,严格落实“自检、专检、交接检”制度,确保上道工序合格才能进入下道工序。四是加强计量器具管理,改进检验过程和方法,提高质检能力。要加强自检能力,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检验的频率和力度。五是加强质量统计和分析,强化专项检査治理,完善质量监管机制。要及时开展质量分析工作,重视质量反馈,认真査找问题发生原因,组织策划质量改进工作。
3.5抓好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长效机制的保障,人才是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是要加强质量与质量管理培训。以全面的质量管理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加强QC小组知识、质量标准和方法、操作技能、6S现场管理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培训,针对企业生产现场出现的典型质量问题,组织质量案例反思培训;培养乐于从事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工作的员工参加质量管理工程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质量意识,为企业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二是加强质检队伍建设,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定期进行检验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和考核,特别是对检验仪器操作能力培训;开展检验人员练兵活动,提升检验人员基本技能和水平。
3.6创新质量发展机制
生产企业要创新质量发展机制,引进推广优秀经验和先进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提质增效。一是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要健全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二是加快质量技术创新步伐。要加强“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创新能力建设,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研发制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在企业落地。要以《中国制造2025》基本方针为指导,抢抓机遇,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面提升企业内在素质和品牌价值。
4.结语
构建质量管理提升长效机制是注重发现质量和效益,解决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形成质量管理不断提升的必然选择和需要。要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的长效机制,重点要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从规划抓起,做好企业质量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增强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要抓好体系标准建设,建立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工作流程,实现质量有效提升。三是要抓好责任落实工作,确保质量目标有分解,责任能落实,结果有反馈。四加强过程监督和控制,实现生产、管理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五是抓好质量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体系运行提供人才保障。六是创新质量发展机制,通过质量奖励、创新投入等全面提升企业内在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只有做好以上方面,才能逐步构建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长效机制,实现有色行业生产企业做优做强國
然而,地处吉林省边缘地区的中国建材集团北方水泥有限公司子公司――吉林德全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吉林德全水泥),通过走联合重组置换落后产能的路子,使企业得以长足发展。实践证明,这是国内破解水泥行业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产能、市场等综合制约因素的一剂良药,成为中央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成功典范。
时势造英雄。2001年8月份,应聘来到吉林德全水泥担任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从此,他便与水泥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加盟吉林德全水泥的那一天起,“并购重组”成为吉林德全水泥的重头戏,也是他审时度势、精心运用管理会计“财务价值”理论并充分体现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核心地位的生动体现。团结班子成员一道开展工作,遇事和班子成员沟通,达到了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工作协调,形成了团结高效富有战斗力的坚强领导集体。
吉林德全水泥是延边州建材行业重点企业之一。其前身是吉林省和龙县特种水泥厂,始建于二十世纪70年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下,吉林德全水泥从1996年开始并购州内多家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通过改制、重组,2001年基本完成对延边水泥产业的整合。2004年组建企业集团,实现了集约式管理。2007年12月25日,与国家重点支持的60强水泥集团之一――辽源金刚水泥集团强强联合,推进了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2009年3月6日,由中国建材集团、金刚水泥及香港弘毅投资产业共同出资10亿元,以金刚水泥为核心注册成立了中国北方水泥集团,金刚水泥与中建材集团实现了资产重组,标志着吉林德全水泥纳入了中建材的管理体系,所倡导的重组工程终于开花结果。及其领导的财务团队功不可没。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翻开的履历,他的经历跃然纸上,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从吉林财贸学院(吉林财经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政府机关、学校和税务部门历练,接着自主创业,随后又受骋于民营企业担任财务负责人,直至成为央企下属集团公司的财务高管,他的角色一直在变化中,但是他对财会事业的钟情,尽管历经三十个春夏秋冬的更迭,却是愈久弥坚,深深融入血液,成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家和成功者,他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先后获得了诸多荣誉:1992年获得延边州国税局“1991年度税务系统一等奖”,同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直先进工作者”;1993年先后被延边州国税局评为“延边州机关党委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延边州国税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同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党员”;1996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2007年度吉林省工业项目年度活动先进个人”;2010年被辽源金刚水泥集团评为“优秀管理者”,同年获评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2011年度获评中国财务价值领军人物;2012年度获评财务战略管理专家。
此外,勤于研究,善于思考,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具有较高指导价值的文章,如1995年“会计利润与税收利润刍议”论文入选《中国税制改革与发展》论文集;2005年“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思考”论文被评为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优秀论文。作为延边州、和龙市两级政协委员,多年来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建议,其中有多条建议被正式采纳,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管理会计指导生产实践,企业核心价值持续提升
《中国总会计师》:请您结合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你们企业的实践,说说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目标。
:好的。2011年以前,我们企业一直用传统会计方法去完成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真正引进管理会计思想及方法,是从2012年开始。
首先,自2012年开始,我国水泥行业整体产能严重过剩并引发恶性竞争的矛盾凸显。东北地区的水泥产能过剩平均达到了30%以上。尽管国家早在2010年开始,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抑制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政策,但由于地方保护、地方利益,尤其是GDP在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权重过大,不仅难以淘汰落后产能,反而从2012年开始出现了越抑制越过剩的不正常现象。吉林德全水泥地处吉林省的边缘地区,按照水泥产品的营销“半径”理论,200公里之外的水泥是没有可能挤占延边水泥市场。但事实是,不仅吉林省境内的200公里以外的水泥厂低价向延边市场倾销,就连200公里以外的辽宁省的水泥厂也来到延边分割这块蛋糕。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公司综合分析了水泥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引进了管理会计的“量本利”方法并加以改造和运用。“量本利”方法的核心是首先确定目标利润,在此基础上再去确定目标销售量和目标成本。可是,由于恶性竞争局面的存在,目标销售量往往难以实现,怎么办?只能在价格上找,于是,公司自2012年起,在可控目标成本既定的前提下,为确保目标利润实现,在产能过剩的态势下,限产保价、稳价涨价,向企业灌输“价本利”思想。虽然“价本利”是“量本利”的形式变化,但从营销角度,更侧重稳价和涨价,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这个办法的实质是管理会计的“量本利”思想。经过2012年和2013年两年的实践,“价本利”思想指导我们企业度过了难关,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目标利润指标。
此外,公司在成本管控方面,管理会计上的目标成本概念已在我们企业形成共识。由于目标成本就是实现目标利润的成本,因此,公司对生产车间的制造成本坚定不移地画圈,决不允许制造成本跳出圈外。为控制成本,允许对设备更新或改造,增加资本性支出,但不允许以原材料价格上涨为由导致成本超支。几年来,管理会计的目标成本管理思想和方法不仅较好地控制了成本,更主要地是调动了生产部门主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推进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的积极性,实现了节能降耗。
诚然,管理会计有许多方法能够在我们企业运用,如在开发环保水泥等新产品打造绿色建材企业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国外转移过剩产能是企业未来三年发展目标,在这些工作过程中,管理会计方法必将得以充分运用,相信也会结出累累硕果。
搭建央企管理支撑平台,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中国总会计师》: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由于传统会计方法已经在我国的广大企业根深蒂固,我本人深感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艰难。
在吉林德全水泥处于民营体制经营时期,生产经营是没有计划的,更谈不上全面预算和滚动预算。2011年公司加入中国建材北方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央企的成员单位。从此,央企的管理模式向企业渗透,也为管理会计思想引入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公司最先运用的管理会计方法是全面预算,每年度10月份至次年初,是公司编制和调整预算的时间段。为编制出切实可行的财务预算,公司建立了“部门预算先孕、整体预算后生”的预算编制方法,为此,公司在每年10月份,首先要求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在“调研、测算、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部门预算,在此基础上,整体预算也并非简单地汇总,而是“再调研、再测算、再平衡”,才能形成企业整体的财务预算,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始终贯穿综合平衡思想并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如可变成本、贡献毛益等指标必须作为重点反复平衡;如固定费用、管理费用等指标将作为一般指标略作调整。目前,经过几年的实践,公司已经具备了比较成型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这是管理会计在我们企业得以落地应用的首要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本化理财理念
《中国总会计师》:您是否重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做法有哪些?
:我本人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这项工作。这几年,公司首先安排财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学习考试,以及参加中税网、大成方略等机构的学习班,目的就是让财务人员率先掌握相关的管理会计知识并逐步在企业推进和应用。
此外,公司还提出了“人本化理财理念”,以开明的姿态、优厚的报酬、良好的个人发展环境面向社会广纳人才。一是引导公司持续增加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不断发掘和培养能够认可吉林德全水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进步的员工。二是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建设,不断地引进管理、专业技术、科研与营销人才。同时,每年从全国各地高校招收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公司业务的各个层面,为公司的良性发展储备后备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企业认为,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展开财务管理活动,协调以财务关系为表现的人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为此,以人为本并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将是公司下一步加强财务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当然,因为企业的相关部门的人员,由于受传统观念、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短时间内让他们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去经营企业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在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总会计师须找准定位,角色转换恰逢其时
《中国总会计师》: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总会计师的角色定位会产生哪些影响?您认为总会计师应如何适应这一要求?
:简单地说,由于当下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作为总会计师不应该再围着报表转圈,即不能侧重核算,而应该向管理转轨。今后企业经济预算和决策、项目评价和运作这些重大经济活动应由总会计师唱主角。为此,管理会计的发展,将助推总会计师尽快掌握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尽快适应形势并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我认为总会计师应首先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否则,一切皆为空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中国总会计师》:您认为应如何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从企业和总会计师角度,有哪些建议。
:在我国,管理会计也有不少成功探索和有益尝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发展管理会计的呼声很迫切。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现存在理论体系缺乏、工具方法应用不广、专业人才匮乏、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尤其是管理会计人才匮乏,成为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瓶颈。我个人认为,若想在我国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企业层面,必须尽快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一是要根据企业实际发展需要,重新调整财务管理职能的组织架构,在持续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型;二是加快推进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构建,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为会计转型提供有力的工作环境;三是加快管理会计人才的成长步伐,做好管理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职责定位,真正发挥好管理会计的战略支撑、决策支持、管理建议、风险管控等作用。
其次,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培训。全方位地培训企业供、产、销等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尤其要培训企业法人代表和总经理。通过发展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推动会计工作由核算向理财、管理和决策转变,推动会计人员从单纯的记账者向理财者、管理者、决策参与者转变,促进会计人员社会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再次,提高总会计师的法律地位,尽快修改《总会计师条例》,从法律角度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和义务。从目前的情况看,总会计师在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方面,到位、缺位、没位三种情况并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将来相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到位的,督促缺位的,依法支持没位的,促使总会计师履行其法定职责,维护其合法权益。
最后,总会计师要实行委派制,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国资委委派,最好不在企业支付薪酬。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解决集团公司监督弱化将起到积极作用,可有效解决会计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
采访手记
关键词 精益 地图 精益先锋
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需要保证目标利润,来满足股东、员工及企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而产品的价格是市场决定的,要保证利润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企业在实现各种改善,降本增效的过程中,都希望通过应用一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去更好地实现目标,来自丰田生产方式的精益管理往往成了众多企业的首选,而要做好精益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精益管理思路,进行全方位精益管理系统构建的设计
系统设计是顺利构建精益管理体系的关键,包括精益管理组织、精益管理体系要素、各要素间的关系、精益推进保障机制、精益人才培养和精益文化落地等系统设计,这些问题涉及公司营运的各个方面,经过设计后的精益工具和理念分阶段融入企业文化中,才会让精益管理体系真正落地。
精益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以“追求本质安全、工序内造就品质、收益最大化的成本递减、生产效率持续改善”为指导思想,围绕“安全、质量、成本、效率、交期、士气”各方面的改善目标,参照丰田模式的两根支柱,即杜绝浪费的生产方式和效率化的管理方法,进行精益模块的分解和组合,形成标准作业、计划物流、全员设备管理等生产工具,以及TBP、QCC小组、创意工夫(即自主改善)等工作方法。在每个生产工具及工作方法中,分别从绩效结果、改善组织、运行流程、人才育成等维度设置相应的支持要素,从而确保精益管理体系内各层级之间相互支撑。
二、以精益推进地图为管理工具,全面导入精益管理体系各模块
精益管理体系框架确定后,需要将精益体系中的各个模块导入生产现场,变为日常应用的工具,企业可以借用精益地图的工具全面导入各精益模块,从而保证精益模块导入的计划性。精益地图主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测量企业精益管理体系的构建水平,明确目前水平及今后目标,确认差距,明确课题,从而采取相应的举措,最终达成企业的精益管理构建目标。这里的广度是指企业推行的各模块的覆盖程度,计算公式为:模块覆盖率=∑各模块推进班组数/(企业班组总数*模块个数),深度是指班组完成的已推行模块的课题数量,推进精益过程中,对班组完成课题数量也要有明确的要求。
企业需要将精益知识和工具在实践中与公司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的经验相结合,明确精益各模块推进的先后顺序,在推进的初期,可以选择一些效果优、全员参与积极性高、受到普遍欢迎的精益管理模块作为突破口。在生产现场,安全是企业与员工双方最为关心的维度,因而可以从安全精益管理体系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现场活动、工艺技术来保证员工生产的本质安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讲,设备管理也与员工的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很多企业设备停机事件频发、保全费用居高不下、设备引起的不良率得不到改善,可以通过精益全员设备保全(TPM)模块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个模块接一个模块有秩序地推进,让一线员工到公司高层都切身体会到精益管理带来了便利与业绩后,精益管理体系的各个模块才能顺利推进。
三、完善“人本管理”机制,强化精益先锋队伍建设
精益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人,精益体系中的各模块推进也离不开懂精益、用精益的精益先锋,这支精益先锋队伍是企业推进精益的保障。企业对精益先锋的培养目标需达到“辅导师、培训师、评估师、宣导师”四位一体的要求,辅导师能去现场,现地现物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建议;培训师能将精益各模块的要素进行培训;评估师能对照精益要素覆盖的标准做出准确的评价;宣导师就要像传教士一样,身体力行,影响周围的人。
精益先锋的培养方式,可采用“721”行动学习法,10%的精益知识通过训练营、上课培训等形式,让受培人员掌握基本的精益模块知识;20%的知识通过精益先锋的上下级、同级之间,在实践精益过程中的收获分享与问题切磋,提升对精益管理的理解;70%的知识还是需通过亲自实践,在引领推进精益过程中掌握。
精益先锋的激励方式,可通过精益积分的模式,将精益先锋所参与的精益活动,按不同的权重累计积分,分期兑现精益积分奖励,将原先的推动式管理,转化为正向激励的拉动式管理,可有效调动精益先锋的积极性,触发精益先锋参与精益变革的创新热情。
系数:是指为估算某类产品价格,从市场上同行业可比企业中找出相同或相似类型的产品及其价格,并对影响该类产品价格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找出该类产品的计算价格系数,从而估算该类产品价格(简称:指导价)的计算方法。同行业可比企业的确定:主要是产品质量上具有可比性。比如:钱江摩托的产品和广东大长江产品及其采购的配件。相同或相似类型的产品:是指该产品材质、加工工艺及表面处理等都具有可比性。比如:钱江五羊后轮叉与大长江五羊后轮叉。②适用范围:作为外购件、外协件洽谈定价的标准;作为考核外购件、外协件定价部门定价合理性的标准之一;作为考核自制件生产工厂成本控制好与不好的标准之一。③价格特征分析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Ⅰ.价值流分析:即是对一种产品从原材料状态加工成产成品的一整套操作过程进行明细分析,进而得出产品的价值。一般公式如下:价格=料+工+费+利润=材料定额×材料价+工时定额×(单位工价+单位费用率)+预计利润=材料定额×(材料价+单位费用率)+工时定额×单位工价+预计利润。Ⅱ.加工工艺方面分析:比如从材质、重量、加工类型、表面处理等方面。Ⅲ.行业分析:比如塑料件行业、冲压件行业等。
通过行业分析可以确定该行业的利润率、该行业的技术先进性等。成本管理系统可采集调用大量数据,通过价值流分析,不断归纳、总结各类产品市场价格特征。自制成本规律①定义描述:是指在既定工艺和正常、高效率运转情况下制造某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反映是生产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合理的投入产出关系,而不是实际生产发生的成本。②适用范围:自制件的成本核算、分析、考核;部分外购件、外协件可参照核算。③标准成本核算方法: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核算在成本项目、算法及功能是一样的。只是在数据采集上不同,标准成本管理运用的是标准成本数据,而实际成本核算运用的是实际消耗成本数据。标准成本的制订,通常从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燃料动力定额和变动制造费用定额四方面(即四大定额)着手进行。而标准成本的计算就是四大定额乘以相应的价格(或费用率)相加得到。Ⅰ.标准材料定额:直接与产品挂钩。制定时要同时考虑工艺性消耗和非工艺性消耗。Ⅱ.标准工时定额:直接与产品挂钩。每个产品都应该有一个标准工时表,包括以下内容:产品类别、产品型号、工时测定人员、原计工时、目前工时、操作工序编号、操作名称及说明等。根据原计工时和目前工时的不断变化,标准工时表要经常进行更改的。Ⅲ.标准燃料动力定额:直接与产品挂钩。即单位产品消耗电、煤、柴油等。Ⅳ.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定额:直接与产品挂钩。即单位产品消耗低值易耗等定额。如果初次生产制定的标准定额不准确,也可以用以后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定额来修正标准定额。成本管理系统会自动调用历史最好的各类定额作为标准定额,作为工厂生产经营的目标,并以此作为成本分析、考核。
差异分析管理。指导价差异分析。外购件外协件差异分析:若合同价与指导价差异突破某个范围,系统自动预警定价部门,定价部门要分析原因。自制件差异分析:若自制件变动成本超过指导价,系统自动预警自制工厂,自制工厂要分析原因,是工艺落后造成还是定额浪费造。自制成本差异分析。自制成本差异分析是建立在标准成本及实际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对比进行分析。监控系统模块成本差异监控是在成本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成本差异监控规则,对成本的差异进行实时监控。监控规则:设置差异变动范围。当差异变动超出了管理层对各项成本允许变化的比率(如小于-5%,大于5%)时,系统自动将该项差异列入监控范围。差异不符合正常变化规律。如大宗原材料的价格降低,而产品材料成本却上升;或加工自动化的程度上升,成本中的人工成本却上升等,系统自动将该项差异列入监控范围。其他监控规则。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了现代会计理论与实践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是对外会计,负责企业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对外信息披露。管理会计是对内会计,负责为企业管理层提供预测、决策、控制、考评等相关信息,以促进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增长。在财务会计领域,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会计准则制定和国际惯例的接轨。但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特别是银行业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远远落后于财务会计。从当前的管理实践来看,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应用效果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管理会计价值创造的理念也还有待传播。
(一)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是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方面都沿袭了“统一法人、分级管理”的模式,实行分层核算、分层考核的“块块”管理。随着国外银行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管制逐步解除和国内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粗放式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外资银行不断涌入和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力度逐渐增强,致使银行同业之间对高端客户的争夺日趋激烈,“金融脱媒”不断加剧,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这些都对商业银行价值创造模式形成了持续压力。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资本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的经营管理要充分考虑如何满足股东的利益要求,面临的资本回报压力显著增大。
从外部监管角度看,为保持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范围不断扩大,监管力度逐年增强,特别是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加强,形成了对我国银行业扩张速度和发展模式的硬约束。
从财务制度角度看,由于我国银行业财务会计标准已经基本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会计核算日趋规范和稳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发生的任何劣变都将通过准备提取直接反映在当期财务报告中。如果资产质量状况不能持续稳定地保持在良好状态,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价值增长目标的实现。
从激励约束角度看,原有的分机构预算和评价模式相对比较粗放,难以准确度量产品、部门、客户对银行价值创造的贡献,不利于形成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激励约束和财务资源配置机制。
一家不能创造价值的商业银行是注定要被市场淘汰的,一家不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商业银行也是终究要被市场淘汰的。经营环境的转变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转变原有的粗放式财务管理模式,运用成熟的现代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将以“块”为主的财务管理转变为“条块结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做到规模越大,核算越细,努力增强价值创造能力。目前,国际先进银行和我国部分领先商业银行已经建成或正在探索建立财务精细化管理体系,以实现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分客户业绩价值管理。分产品、分部门等分部业绩报告已经不仅是预算评价等内部管理的基础,也成为对外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体现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是进行产品合理定价的内在需要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引导供求关系。有没有定价手段和定价能力,是市场供给主体竞争力的具体体现。目前,从国际上看,领先商业银行不仅具有很强的价格意识,也有比较完善的定价手段和很强的定价能力。从我国的情况看,制造企业等提供有形产品的行业定价机制已经日趋完善,而提供无形产品的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上相对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缺乏对产品的明确定义,其次是没有获得产品成本准确信息的计量方法和计量手段。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产品价格,特别是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商业银行既没有进行产品定价的自主权,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现在,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已经基本放开,其他中间业务产品的价格也在逐步市场化,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会不断涌现,如何确定商业银行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既影响到内部责任会计制度的实施效果,也将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产品定价的目的是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而价值创造的前提是首先要能够弥补这个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这必然要求以成熟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为基础,对是否提供某一产品以及提供数量等进行判断。因此,要做到合理定价,需要应用成本性态分析、作业成本制、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制度等管理会计手段和方法,建立一种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体系。
(三)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是强化银行业宏观管理的必要条件
作为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行业,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对全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在各国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通过调整信贷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始终是一项重要内容。这种调控既要能抑制经济泡沫产生,又不能挫伤经济的活跃性,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国民财富的真正增加。
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要做到行之有效,必须是建立在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银行业整体运行情况的基础上。
从商业银行内部信息的生成过程来看,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产生主要是在经济事项的核算过程,也就是财务会计过程实现的。而管理信息报表信息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经过数据挖掘和加工得到,这已经是管理会计的范畴了。如果没有管理会计手段的支撑,这种信息的生成很可能成为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重复。信息的导向对依据信息进行调控的结果是有决定作用的。以价值增长为目标的宏观调控,必然要求以一个构建良好的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作为必要条件。
商业银行如何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
围绕价值创造这个核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
(一)推行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通常讲的全面预算管理,往往是单维度的预算管理,是一种“分块”预算管理,也就是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到各级机构,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任务分配机制。而在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下,全面预算管理是多维度、全过程、全要素的预算管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在充分考虑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和各级机构经营管理特点的前提下,运用本量利分析、目标成本制等管理会计工具确定期望的利润,在机构“分块”预算的基础上,编制以产品、部门为预算单元的“分条”预算,形成“条块结合”的精细化预算管理模式,从而将价值创造的任务和目标传导到商业银行的每一级机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岗位,最终形成实现价值创造目标的管理合力。
目前,国外银行大多实行以产品单元、业务线为流程的事业部管理制度。在我国,由于国情的限制,各商业银行主要还是按照地区设置分支机构,实行“分块”管理,但也有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探索对某些产品进行集中管理,比如很多商业银行都设置了专门的票据业务经营机构。不管是否实行事业部制度,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取决于如何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预算相结合,把价值创造的终极目标传导到每一个岗位、部门和机构。
(二)完善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业绩评价机制
要保证实现预算目标,获得价值的稳定增长,就要有一个与“条块结合”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相配套的业绩评价机制。既然预算按照产品、部门、机构分别编制,那么业绩评价也应该按照这样的口径来进行设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在业绩考评上仍然实行的是分机构考评,能够进行部门考评和产品考评的很少,拥有完善的客户贡献度分析手段的银行就更少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很难对产品、部门、机构的贡献率作出准确的判断。
按照价值链会计的思想,一个企业应该将所有的经营活动划分为增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和不增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对前者要不断扩大价值创造能力,对后者则要努力压缩。但是怎样区分经营活动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就要借助于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和分客户的业绩评价。只有在对产品、部门、机构和客户的价值贡献进行完整、公正评价的前提下,才能按照价值创造的原则进行取舍。应当注意的是,要想完成这样的业绩评价,必须在对产品、机构、部门和客户进行明确定义的基础上,借助内部转移价格、成本分摊制度、责任会计制度等管理会计手段和工具,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三)建立以价值创造为依据的内部资源配置机制
业绩评价要起到促进商业银行价值增长的激励约束作用,还要将评价结果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获得的回报上,将内部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结合起来。
首先,引导内部经营资源向价值创造能力强的区域和产品倾斜。目前,国际上对价值创造能力的衡量有一个比较公认的指标,那就是经济增加值。可以以经济增加值为依据,将投入和回报结合起来,把内部的经营资源,比如人才、资金等用于最能为银行创造价值,也就是经济增加值的地区和产品上,从而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其次,引导内部费用资源向价值创造贡献大的机构、部门和个人倾斜。根据成本性态,可将经营费用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实行分类管理。固定费用是那些维持部门、机构日常经营且与产品经营相关性较小的费用,实行标准制和责任制管理;变动费用是那些与产品营销密切相关的激励性薪酬、宣传、招待、广告等费用,实行与产品业绩挂钩的管理模式。根据预算完成情况分配变动费用,引导变动费用向价值创造贡献大的机构、部门和个人倾斜,增强费用资源使用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商业银行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础工作
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要经历一个逐步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几家商业银行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离成熟运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是实施审慎的会计制度,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实现稳健经营,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全面成本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信息及时、准确、顺畅的财务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基本建设;是学校抓内涵、抓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是学校做大、做强、做优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对学生动手能力加以培养,而且要对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和科研素质进行全面培养,要着眼于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验实训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使学生学会操作,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知识的能力,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高职化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是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要使实训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认真对待,抓好各个环节,强化质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保实践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以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教学,包括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块、以专业课为业务素质的教学模块和以实验、实训、实习和设计等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性环节教学模块。同时规定各模块相应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从而改变过去以学科知识为体系,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
强化基础化学实验,夯实基础在工科化工类(化工、材料、药学、应化、食品、环境和医学等)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应在牢牢把握化学系列理论课程在化工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培养,拓宽基础,淡化二级学科界限,突破原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及化工多门实验单独设课的课程体系。传统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等都有实验课,实验内容既重复又缺乏联系。通过实践,推出“基础化学实验”课,将上述几门课综合,以培养学生实验室动手能力为目标,重点介绍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原理和方法,注重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内容包括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室基本操作技术、基本测量技术、分离技术、基本仪器使用、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几部分。同时,将实验课独立设课,单独考核。这样既加强各门课之间的联系,又提高教学实践性环节的连贯性,为有限课时下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新的途径。
调整课程,合理搭配教学与实践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理论课的课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在实践性教学模块中,实验包括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专业课实验、综合实验和三性实验。实习包括认识实习(一周)、生产实习(两周)和毕业实习(三周)。设计包括机械制图大作业(一周)、化工设备课程设计(两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两周)和毕业设计(十周)。实训主要安排化验操作技能培训(三周)。在学生中广泛推行“一种文凭多种证书”、“一专多能”,使学生毕业时成为有多种技能的人才。同时,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三种类型,学生可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选课,这为实现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合理组织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创造条件,从而使人才培养的规格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
改进实训方法
改进实训形式采用参观见习、模拟仿真训练、岗位实训、毕业设计等形式。参观见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化工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种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常用设备构型、常见工艺参数的检测与控制方法、原材料和产品的检验与分析方法等教学场合。根据见习内容的多少,确定见习时间长短。模拟仿真训练主要针对化工类企业的高危险特点,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实践操作,增加见识,丰富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岗位实训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实质是岗位技能模拟训练。这种方式适用于详细了解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典型设备构型及使用方法、典型的检测仪表及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等教学场合。学生在完成全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后,进行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与就业结合,到企业、实验室等生产实习基地实习,由实习基地的工程师、工艺师等校外特聘实习教师指导,参与生产单位的实际生产工艺操作与管理。同时,由实习教师与理论教师共同根据生产实际问题为每个学生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使见习工作与毕业设计内容统一,学生可以以论文、心得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及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内容。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结合行业背景、专业特色,走全新的“产学研”之路,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化工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即车间教室合一,就是将教、学、做的场所一体化。基地建设充分考虑了化工生产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如装置间留有较大的空间,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方便学生观察、操作、学习和探究; 实训室内布有黑板、投影、台凳,便于教师和学生在车间教室合一的场所内互动讨论、研究和学习等。教师师傅合一,就是将知识、技能、技术教学一体化。要做到这一点,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应实施“三双”师资培养工程,即培养“双师”、“双证”、“双语”师资队伍。学生学徒合一,就是将知识、技能、技术学习一体化。它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在实训室内学习,学生既是一个专业技能学习者,又是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作业产品合一,就是将练习与成果一体化。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在完成既定作业的同时,又在生产合格的产品。教学科研合一,就是利用实训基地,构建“结合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平台,实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中的创新实验室,结合教学、技术服务和精细化工研究所产品开发主攻方向,科学选题、立项,共同开发化工新产品。服务创收合一,就是利用实训基地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社会服务和创收一体化。学院充分利用化工实训基地,在培育人才的同时,又能根据需要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技术和智力服务。
建立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实训效果实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化工生产基本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因此实习考核应重点放在考核学生的技能上。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实验课的考核中,采用化整为零的考核方法,分实验前的预习评分、实验中的操作评分、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的质量,最后进行实验的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操作考核采用抽签决定考核题目,限时完成实验,当堂写出实验报告。平时和最后考核各为50%。实训考核分三部分:实训结束前现场考核,让学生讲解工艺流程,分析设备结构;卷面考核主要包括工艺原理、安全知识等;实训结束后还要写出详细的实训报告,包括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毕业设计的考核包括设计态度即平时纪律、设计材料及答辩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作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建立相应的评分标准。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先导,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化工专业学生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对防止环境恶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采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环境问题,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同时,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例如,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减少废弃物;实验完毕,启发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穿绿色化学思想;在课堂上,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化学教学中的德育结合起来;在学校内,可以让学生通过检测学校的环境,对学校的环境状况(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垃圾处理等)做出评价,并将其与自己的利益和行为联系起来。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在重视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配备较强的、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师资队伍,更快更好地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相当实干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措施构建的高职化工类实践性教学体系,效果明显。从毕业课题看,由学生结合就业自我选题,题目类型广泛,既有应用研究,又有工艺革新,范围包括应用化学、印染、橡胶、医用高分子和环保等很多领域;从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看,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表示欣赏。但是,目前的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使之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炳和.以四个合一六个结合新理念构建高职化工实训基地建设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0):52-53.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服务;转型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银行信息管理的警示
仍在不断蔓延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危机的根源、传染机制和途径也从一个侧面对银行的信息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有关警示令人深思。
1.信息严重失真是促发危机的重要诱因
欧美现行的金融评级制度和会计制度掩盖了过度信贷的危险性,评级和审计结果大量失真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许多高风险结构产品被评为aaa级或aa级资产,大行其道,误导了市场。金融机构失真的资产负债表在市场繁荣时期放大了繁荣,在危机时期加剧了危机。
2.过分依赖计算机和模型使金融创新潜藏着高风险
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被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机构再利用计算机模型等“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予以出售。产品创新搞得异常复杂,基础资产被不断证券化,最后连经营者都找不到风险在哪里了。
3.信息滥用是形成错误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
过去十多年里,美联储总是通过放开货币闸门来遏止经济衰退,使美国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繁荣,但“反周期”的理论和政策实践达到了脱离实际的程度,本应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反被错用,形成所谓完全熨平经济周期的幻想。由于没有周期性的调整和消化,该暴露的问题没有暴露,许多矛盾最终集中爆发。
二、国内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内银行主要从事传统金融业务,与欧美银行不在一个发展层次上,但更应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与信息如同相互制约的孪生兄弟。越是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越需要加强信息管理。
1.需要进一步数据集中模式下的信息应用能力
核心账务数据的集中和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的建设给银行带来的海量信息。但是,去芜存菁,为经营管理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结构化数据还处于零散、孤立的状态,未能与长期积累的结构化数据实现有效整合,其中蕴含的逻辑知识和专业智慧没有得到提炼和深化,形成信息资源的隐形损失和巨大浪费。
2.需要尽快改变粗放的信息服务方式
用户信息需求基本上还是只在表面上得到满足,数据挖掘多还停留在简单多维分析和一般的分析预测的粗糙层次上。往往更多地注重信息的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宽泛的数据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关联集成,对信息内容的开发却远远落后。信息质量更多偏重于可靠性而忽略了信息自身实用价值的保护、丰富和拓展,甚至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信息过载,令用户感到无所适从,真正想知道的信息却苦于难以得到。
3.需要按照专业专注的原则对信息流进行规范管理
从数据规划、数据标准、系统开发、日常运维到与用户服务,大多还没有做到始终围绕业务发展需要设计、引导和管理信息流。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交付使用还处于直线运转状态,相应形成单点控制、纵向分散应用的格局容易引发很多人为的结构性差异,上下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严重。各类信息服务渠道还没有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技术色彩非常浓厚,主动推送的信息经常缺乏针对性,难以发挥出网络本身支持横向联系和交叉联想的优势。
三、建设专业化精细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议
专业化、精细化强调的是内涵竞争力的提升。专业化就是要按照专业专注的原则,建立集约式的信息管理模式,提高差别化的服务能力;精细化就是细分用户、细分业务,充实丰富信息内容,在信息共享时充分考虑应用差异。
1.消除“信息资源孤岛”,实现应用层面的互联互通
不仅要打破系统林立造成的“数据孤岛”,更要破除因数据内容缺乏应用形成的“资源孤岛”。对网络作进一步“信息集成”,通过建立目录索引指南、应用智能搜索引擎、逐步搭建利用网格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发“系统的系统”,使系统的功能实现进一步“相乘”,而不是简单“相加”和“汇总”,用户由共享数据变为共享资源。
2.改进信息流管理方式,主动适应经营模式的变化
要适应组织扁平化和矩阵式管理架构的发展,使账务核算、管理会计的信息采集和系统设计内核全面转向以客户、用户为中心。根据前后台分离和中后台集约作业的新营运模式,进行数据管控,实现非线式的信息流转,加速横向信息的兼容和共享,发挥各级信息服务机构团队的快速响应作用,支持跨部门、跨条线、跨分行的无缝链接和模块化运作。
3.加强信息服务创新,统筹把握信息价值
越先进越容易被赶超,越先进越容易被攻击,这是缠绕信息化的两个怪圈,但也说明用坚持创新来从容应变的重要性。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用严格、规范、清晰的数据来支持分类分层业务的量化分析预测;同时要注重积累、提炼和运用文本信息中的关键要素,重点支持差别化的挖掘服务,使电脑和人脑真正结合起来,深入感知用户关切,做到用户信息简洁化,努力使数据、信息、知识和实践融为一体。
总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与银行经营管理转型紧密结合,紧跟业务发展。一位科学家曾说过:当人们站在金字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实现银行信息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郝向荣王松李爱军: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价值工程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