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6:08:08
导语:在食品化学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化学 生活化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特别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让他们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动态,关心人类社会发展与化学的关系。如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卫生健康、材料运用等,还要让学生了解当前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使化学教学紧跟时展步伐,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时代特征。因此,化学教师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化学的亲切性和真实性,缩短与化学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增强教学活力
学习是为运用服务的,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对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的知识更为感兴趣。因此,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面向生活,强调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沟通,要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和寻找生活的衔接点,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与研究。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目前化学科学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一切技术领域。它在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能源,品种繁多的材料,治疗疾病的医药,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学生是未来的公民,他们学习化学知识,能为今后投身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决策,提高生活素养做好准备。初中阶段的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新学科,化学本身的特点使学生对它有着浓厚兴趣,怎样保持、提高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生活中的化学离学生最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使学生保持浓厚兴趣,增强教学活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抽象概念,帮助学习新知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初中化学教学中,某些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如在讲分子间的间隔时,老师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0ml,证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学生虽然看见了事实但难于理解。但老师如果再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半袋芝麻和一半袋黄豆,只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否装下?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芝麻会落进黄豆间的缝隙里。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理解摸不到的微观世界,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教学生活化效果
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富有创意的作业可以巩固教学生活化的效果,使化学知识能更好地直接应用于生活中。当我们学到不同的化学知识时,都可以与相关的生活相联系,布置合理的家庭作业。在讲授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厨房里的各种调料,再让学生在课上描述每种物质的性质。在讲授物质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到超市里观察每种商品的标签,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家中各种铁制品的生锈情况,分析生锈的原因及防锈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走出家门,调查家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搜集有关各种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以在讲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后让学生回家帮家长蒸馒头。类似的作业设置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完成枯燥的作业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解决一个个实际的生活问题。学生有了内在动力,心情自然不同,就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作业完成的效果自然好,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
四、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住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结合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结合淀粉、油脂、蛋白质等的学习,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了解食品中添加剂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山西溯州假酒和安徽阜阳劣质奶粉的原因和危害;结合燃料与燃烧,参观附近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燃料和燃料的利用率,并要求学生在参观后写出报告,提出问题、观点和建议。实践表明,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化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化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它是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化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化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化学知识,让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化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化学、热爱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化学,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化学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化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养成学化学、用化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洪明.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科学咨询,2009.10.
[2]姜清.初中化学生活化课堂的创设.中国校外教育,2008.8.
关键词:初中化学;绿色化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8
近几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将绿色化学的概念融入初中化学中,再将这种概念融入整个初中教育中,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在学习科学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师将专业知识进行绿色化,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能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对绿色环保的认识。因此,将绿色化学概念融入到初中化学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绿色化学在初中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随着各种化学事故的发生,人类对绿色化学和绿色食品有了进一步认识的欲望。新课程的改革,使现代初中教育有了崭新的面貌,经过不断的探究与学习,将绿色化学概念进一步的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已经得到初步实现。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将绿色环保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从而将课堂上吸收的知识带入生活中,从根本上做到绿色、环保。
二、将绿色化学融入初中化学教学的方法探讨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中学,已经渐渐将绿色化学的教学模式,规划入初中化学教程中,但其教学内容仍有待完善。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初中,甚至,完全不知道绿色化学的概念,一些初中化学教学中,只是将绿色化学一笔带过,其作用并不大。因此,加强绿色化学的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
化学是一门相对复杂的学科,主要以实验检测为主,实验不仅是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更是学生学习了解化学知识最重要的方式。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化学实验,完事之后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并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这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的化学药品和材料,经过试验后都会不受控制的向空气中排放,因此,化学也被人称为最危险的学科。通过各种例子可以得出,要让人类得到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减少环境污染是关键。首先,我们应将绿色化学的概念传递到每一个学生心里,在课堂教学以及实验教学中都应尽量多的体现出绿色化学,如节省资源、无废物、多利用、多循环以及无污染等都是绿色化学的基本内容。要让学生牢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另外,必须加强实验改革,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了解最新的实验改革资料,并充分地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1、在化学的实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废气、废渣以及废液等,这也是化学实验中最常需要处理的问题,俗称“三废”。如何将其妥善的处理是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良好开端。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实验要遵循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必须保证清洁、安全以及经济。计划制定完毕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共同综合出一个最为科学和先进的实验方案。
2、在绿色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最好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尽量多运用微型实验。所谓微型实验就是将实验所需的仪器进行微型化,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也应进行微型化,这样能够在节省资源的同时减小废气的排出,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对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主要指减少在实验中所采用的玻璃仪器的数量,以免对其太过依赖。例如可以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以此减少玻璃仪器的使用数量。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扩大加强绿色化学的教育
由于近几年生活中出现各种饮食安全问题使群众对绿色化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初中生也是如此,随着不断的化学课程学习,学生对化学实验中的化学物品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化学生产中形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反思,思考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化学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的危害。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绿色化学,将绿色化学植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绿色化学,同时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带入生活中,时时刻刻关注绿色环保,热爱生命。
实验是初中教学中最主要的学习方法,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常常会因为各种化学反应影响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这种影响在初期往往是难以察觉的,但若长期持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一再强调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教育部门已经在初中化学的教材中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并加入了适当的环保知识。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做到绿色化学,必须通过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教育者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绿色化学进行不断的探究和自我突破,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中总结经验,用心投入这项教育事业上。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转换试剂来达到绿色化学的目的。例如,原本在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用坩埚钳夹住细铁丝的一端并将有螺旋状的另一端伸入到无水乙醇中,利用无水乙醇的表面张力,使细铁丝有螺旋状一端蘸满无水乙醇。取出后,马上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迅速伸入到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运用的是敞口容器,此方法极易成功,实验效果好;也不会再为火柴梗燃烧的程度而担忧;更适合于开设学生实验;无污染,并节约了资源。避免扩散到空气中,在污染了空气的同时也损害了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因此,在该实验中我们不但可以学习到节约环保的绿色化学知识理念,还能更加透彻的把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生活中,更突出了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此外,学校应对初中绿色化学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将最先进的实验技术引进到课堂上,增设科学的实验设备,使实验条件加强,这样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会随之增加。
结束语:
对于初中化学绿色化学模式的建设,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树立起绿色意识和绿色行动的榜样,让学生从心认识和肯定绿色化学。本文认为绿色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减少大自然的环境污染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初中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才是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薛秀芳.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效果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1,(12):86-86.
[2]黄绿红.开展初中化学绿色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数理化学习,2012,(10):33-35.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化学教学质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19-01
化学是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包含了初、高中化学的相关知识,而且包含了化学在相关专业中的的应用,更大地体现了化学的实用性。五年制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所以,在化学的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采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的几个策略,供大家参考。
1 创设优异的化学讲授情境,实现高效学习
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他们真正学有所得,首先要设法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总结创设情境的策略如下:
1.1应用化学史创设情境
在化学讲授历程中贯通化学史,可使讲授不仅局限于现成知识自身的动态结果,还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以及动态变质,使学生学到成长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1.2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生产、生活情境,不仅不会降低讲授质量,还会使讲堂讲授向学以致用的方向趋近,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铝的性子时,提出“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会有玄色斑点产生,这是为什么?”作为讲堂引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实现学习;在“铁以及铁的化合物”的讲授中,设计如许的问题”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削皮后的苹果颜色会变黄,谁能知道原因吗?”引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思索,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1.3通过仿真软件,创设实验情境
充分应用好多媒体技巧,依据学科内容、课程特色、讲授环境等因素,创设声情并茂的实验情境,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忱。
比如,可以创立一个仿真化学实验室。.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烧瓶、锥形瓶、集气瓶、漏斗、导管等这些真实实验室中的器具,在仿真实验室中应有尽有。学生可以自由的搭建实验仪器、削减药品,进行模拟实验。比如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还原CuO,用NaOH中和滴定HCl溶液等实验。通过逼真的仿真实验,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提高学习的效果。
2 精心组织教学,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教师的教学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对教师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采取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从而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3 指导学习方法,掌握记忆规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思考与总结,抓住问题的实质,寻找记忆规律,将复杂的化学知识尽量简化,突出重点、难点,达到触类旁通、掌握重点的目的。
3.1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而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这是记忆活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转换记忆单元,使人脑中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语言描述是概念本质的抽象概括,任何一个成熟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抓关键词法就是中职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普遍适合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2对比记忆策略
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解池与原电池、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相同点,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从而让记忆变得容易起来。例如,认识原子核涉及三个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易混淆。在学习完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后,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尝试着用原子结构表示方法画出,引出氢的三种原子表示法,再通过层层设疑形式,理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关键词:绿色化学;绿色理念;初中化学;新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现象也日趋严重,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不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还应该从人们的理念和思想出发,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化学是针对全球化学污染、环境保护提出的教学理念,它不仅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初中化学教育是学生化学的启蒙阶段,因此也是树立绿色化学观念的最佳时机。在中学的教育教学中为学生灌输一定的绿色化学理念,将绿色化学融入化学教育课堂之中,对培养学生健康化学观,树立正确环保意识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的含义。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的过程中,应有效利用可再生原料,一方面消除废物,另一方面避免使用有毒的、危险的试剂和溶剂。同时,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通过使用自然能源,避免造成环境负担和有害物质排放的一种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分析化学等多种学科。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生产过程始端便采用科学的预防污染措施,使整个过程以及终端形成零排放或零污染。初中化学教育正是秉承这样的环保意识,将绿色化学这一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为国家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2)初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现状及意义。绿色化学教育理念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在化学教育中还处于初始渗入阶段。从目前的初中化学教育来看,开展的绿色化学教育时间并不长,许多化学教师对绿色化学理念也不甚了解,因而在教学中渗入绿色化学理念还显得比较困难,甚至有教师认为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教育活动。同时,部分初中化学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未得到转变,教师自身环保意识不强,对于绿色化学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在化学教育教学中不够重视,抑或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将绿色化学理念与自身的教学方式和素质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教学效果不佳。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随处可见化学品的世界里,食品添加剂、汽车燃料、清洁洗涤等物品,都存在着大量的化学添加剂。虽然这些化学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却也给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负担。现如今,环境污染严重是一个全球化问题,教育教学秉承可持续发展观引入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对刚接触化学启蒙的初中学生推广绿色化学成果,是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对社会发展亦有着重要意义。
二、如何在初中化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1)以教材为基本渗透绿色化学意识,树立学生环保观念。初中化学教师在最初就需要将绿色化学理念引入课堂,从教材入手渗透绿色化学意识,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化学教育过程。
首先,要确立绿色化学思想。在化学课堂之初,教师就应该明确提出绿色化学的概念、意义及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绿色化学对社会及环境带来的益处,才能确立学生的彩色化学思想。同时,绿色化学思想还是化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加强自身绿色化学意识,才能有效地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绿色化学意识。化学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主要场所之一,教师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将知识直接而高效地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研究绿色化学内容和课本知识的有效整合,尽可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环保思想、绿色理念、环境知识融入课堂,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在初中化学中也涉及许多相关内容,如“自然界中的水”这一章节中涉及爱护水资源、水资源净化等相关环境问题。在这一章节,正好可以指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都严重破坏了我国水资源环境。还可以结合“赤潮”现象和“水俣病”等事件,形象且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又能够加深学生绿色环保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认真发掘教材中与绿色化学相关的知识,有效地为化学教育作补充。例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时,可以渗透诸多关于大气污染与防治的知识。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料等,与学生一起讨论环境与化学的关联,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的理解。
第三,课后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活动。在课后,举办与绿色化学为主题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绿色化学理念。比如,开展适合初中生的自来水消毒剂成分调查、参与附近水质检测酸碱性检测、测定雨水PH值、废物回收利用等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关于绿色化学的一些演讲活动来宣传绿色文化。
(2)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初中化学实验课也应该注重绿色化学理念的渗入,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时,应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角度出发,利用尽可能少的化学实验物品获得最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产生的废液和废渣等进行有效处理,将可以再利用的废液或废渣进行分类回收。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中,实验过程所产生的废酸液可用来中和废碱液。在试验中要充分利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用品作为实验原材料,如利用鸡蛋壳和白醋制取二氧化碳,注射器可以在某些试验中代替胶头滴管。
总之,“绿色化学”已经成为当前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初中阶段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等问题的重视,有助于为国家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初探[J].数理化解
题研究,2012(8).
[2]俞铁花.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研究[D].南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43-02
生物化学是探讨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学科,它以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功能等静态问题为基础,研究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变化、相互转换以及该过程中涉及的能量转换等动态问题。近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渗透到工业、农业、食品科学、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多种学科。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应用于食品加工、保藏技术的重要基础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承载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力求使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并将其灵活应用到食品的营养健康、工艺设计与社会生产中。从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结合近些年来的生物化学教学经验和体会,对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与时共进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教”而言,要把握重点,突出重点,并注重各章节内容的衔接及联系,能够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生物化学涉及的知识点多,因此要把知识体系化。整个生物化学的内容可分为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以及功能生物化学等方面。教学过程中把握纲线,关键内容上注意细节。如在静态生物化学的学习中,围绕几种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功能等方面以及小分子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等来学习,并注重前后内容的比较学习。举个例子,在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有α-螺旋;在讲到核酸化学中,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二级结构也为右手双螺旋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二者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差异,避免学生混淆概念。类似的例子,比如蛋白质的变性、核酸的变性以及引起这些生物大分子变性的因素,都可以前后联系,在对内容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在动态生物化学的讲授中,先对糖代谢重点讲授,强调糖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途径、柠檬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途径等的重要性,途径中涉及的限速酶、还原性辅酶以及ATP或GTP的生成或消耗等这些关键知识一定要掌握,从每个反应着手确实了解掌握这些途径。另外,在每次上课之前,都对前一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要回顾,通过和学生问答的方式,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把握程度,另一方面前后衔接,更好地服务于新内容的学习。生物化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围绕三羧酸循环展开各大物质代谢理论,理清各大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比如,用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的乙酰辅酶A和NADPH及如何调节脂肪酸的合成,就把脂代谢和糖代谢有机联系起来。
基础性并不意味着内容陈旧,科学研究的许多新成果不断出现。每年度的教学内容中,都把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的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结合来给学生讲授。比如一些诺贝尔奖的成果等。但讲授一定要注意方法,不应使学生觉得有些听天书的感觉。尽量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讲授,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式教学法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互动,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家积极思考,而且能促使学生课后积极复习,从而更快地接受新知识。问题式教学法有几种方法:(1)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这可以通过课前布置问题来实现,这样在对基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之上还可以提高预习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2)每次上课前,对上次课讲授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提问,可以是提问学生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是老师自问自答,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3)在讲课过程中,由教师针对性地就本节讲课重点或上节主要知识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问。如讲到糖代谢时,可以适时联系“糖尿病”、“胰岛素”等。(4)讲课中可让学生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提问或回答时,教师要多鼓励。
无论哪种形式提问,一定要掌握好教学节奏,适时注意停顿,留有思考时间,便于教师通过学生表情了解学生反应,为后面讲解做准备。此外,课堂中提出需要现场思考的,提问时有些根据内容预先设计好,有些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课,该学科与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如氨基酸的生产、药物作用等等涉及的知识及原理都与生物化学中的四大基础物质及其代谢的调节密不可分。如生活中与生物化学有关的问题,如烫发的机理?生鸡蛋和熟鸡蛋哪个更容易被消化?为什么剧烈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重金属中毒后,为何可以喝牛奶自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引出知识点,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并非仅仅是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可以作为实际应用的手段和武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与人类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课程讲授中,可以结合讲授内容穿插介绍一些应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人类有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讨论治疗方案的实例。这些案例既贴近教学又密切结合人类健康,避免了一味枯燥的理论。如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出现酮症中毒?何为痛风病?进行肝功能体检时为何指标中有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它们的活性作为临床上肝炎诊断的常规方法的依据等。这样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已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进行拓展,学会分析思考问题。
四、多方引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将生物化学课上得充满趣味,使得学生建立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诺贝尔奖”及其得主的故事。在百余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过程中,有39次奖项属于生物化学领域。这一方面反映了20世纪以来化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解析生命现象的巨大贡献。如讲到DNA双螺旋结构可以与J.D.Watson和F.H.C.Crick获得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联系。以及维生素的发现,如1928年A.Windaus因在1907年研究了胆固醇和其他维生素的结构并合成了维生素D3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合成维生素C的W.V.Haworth和合成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P.Karrer。在讲述这些章节时,可以穿插维生素的发现过程。这些事例不仅可以增加一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原理,而且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杰出科学家的经验教训、人格力量、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团队意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化作用。
此外,可以从各种渠道下载相关视频动画,利用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的动态或推理的全过程,利用图画形式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洞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具体化的东西更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不容易遗忘,而且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相关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五、课程采用双语教学
高校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和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也会日益显现。我们对生物化学的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专业英语没学好,中文基础知识功底不扎实。因此我们的双语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进行。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教无定法,方法要为内容服务。只有在课堂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不断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学生应该永远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应该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进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提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了师生友谊,有利于和谐课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悦,彭蜀晋,周媛,张丹,游晓莉.百年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J].大学化学,2011,26(5):88-92.
[2]刘小鸣,张秋香,梁丽,等.食品专业《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190.
关键词:大学化学;学习效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43-02
大学化学不仅是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课,同时也是材料、环境、机械、地质、食品、医学、海洋工程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不仅阐述了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也对上述概念和原理在工程材料、生物医疗、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与治理,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紧密关联。与此同时,大学化学在目前仍然是许多专业必修课的基础性课程,对大学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极大地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在整个大学课程学习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尽管如此,目前许多学生对于大学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课程理论性强:课程内容包含许多烦琐的公式推导与抽象的化学概念,内容相对枯燥[1,2],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与高中化学脱节:授课时往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学生无法从中学化学知识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容易使学生产生断档的感觉,从而增大了学习难度。(3)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十分被动,无法有效地与教师交流,更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与应用。(4)知识结构框架不够清晰:章节学习完成后未该部分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提炼,使学生无法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导致对所学知识点无法进行融会贯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在自己大学化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学学化学效率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与高中化学相衔接,建立学学化学的信心
大学化学课程往往开设在大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该时期学生不仅要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而且还要适应高中教学与大学教学的教学进度上巨大差异;加之大学化学课程理论性强、公式繁多,若此时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断档的感觉,无法找到他们心中的化学基础支撑点。久而久之,学生对大学化学学习的信心将逐渐丧失,甚至到最后会出现一种“不求甚解、只求及格”的状态。
事实上,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高中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可以说大多大学化学的知识点是对高中化学的深化与推广。因此,当学生们翻阅教材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似曾相似”,但是当他们继续细看后又会发现其中的知识点较高中化学要抽象得多、复杂得多,出现一种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针对该现象,授课教师必须要思考如何将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中类似的知识点顺畅地衔接起来。例如,学生在高中化学中学习了吕・查德里原理,学会了对化学反应平衡的移动的定性判断,而在大学化学中的化学反应基本原理这一章节对该知识点进行了深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判断反应平衡移动的方向,而且还要掌握定量计算平衡移动到了哪个程度。在阐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应该首先复习吕・查德里原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唤起该知识点的回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高中未掌握该知识的学生进行一个补充学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随后教师才可以引出吕・查德里原理成立的热力学理论依据,分析反应平衡与吉布斯函数变、反应熵、标准平衡常数间的热力学关系,并用公式进行逐步推导。在经历上述步骤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感觉也不会突兀。总之,将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进行适当的衔接不仅可以逐渐建立学生学学化学的信心,甚至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激发大学化学学习兴趣
大学化学这门课程涉及了许多公式推导与抽象概念,容易使学生产生困难感、枯燥感与厌倦感,从而恶化大学化学学习效率。笔者曾在课堂上发现,凡是讲到一点社会热点问题时,学生的兴致颇高,但是一讲到烦琐的公式推导、理论计算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逐渐下降了。如果整节课一直在传授理论性知识的话,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很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尽可能将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与科技前沿相结合起,激发大学生学学化学的兴趣[3,4]。
例如,在讲述电化学这章节内容时,可以将环境能源与海洋防腐与电化学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正经受着雾霾的侵袭,而雾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的排放有较大的关系。如果采用燃料电池来取代目前的柴油或汽油动力,可有效地解决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同时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还可以成功地替代石油这类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通过燃料电池又可引出原电池装置以及其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并进一步引申到电极电势、电动势的求解。电化学知识还可以跟海洋防腐紧密结合起来,包括利用电解生成金属氧化物保护膜来隔绝氧气与水汽,从而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另外还可以使用阴极保护法、牺牲阳极法等电化学措施对海洋浪花飞溅区钢构进行很好的保护。在配位化合物学习中,可以将王水为什么能溶解金、铂等贵金属的原理与配位化合物理论相结合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推动学生加深对配位化学物理论的理解。通过上述等串联,学生在学学化学这么课程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单调,学习积极性也将显著增强。总之,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强调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示化学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1高职化学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高职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渗透STS教育需按照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发掘或创造STS教育因素,在创造设计时循序渐进,将STS教育贯穿于化学知识、技术的教学中,将概念笼统的理论知识与直观的实际科技及社会影响相结合。例如,化学教材中《实用化学》中既有丰富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课题案例,这为STS教育开展提供了大量借鉴方式。扩展了学生知识面,将化学与实际生活、社会关系等有机结合,使学生认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修课、讲座、实践中渗透STS教育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在高职教学中学生可利用选修课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在STS教育理念的教学中,通过选修课能够适当增强学生对STS理念的理解,可开设化学与自然、化学与食品、化学与生活等选修课;邀请权威学者定期组织化学与科学技术的应用知识讲座,按照社会环境的位置去看待化学技术,配合相关教材教育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可将学生带到实际环境中去调查体会化学产物处理不当所带来的危害,或进行相关市场调研,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类食品,用品的生产销售状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了解化学在当前人类的生活、生产、环境的相关性,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观念。在化学实验中渗透STS教育。STS教育理念可充分展现学生在学习主动性,提升参与度强化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查找理论问题思路,从最基础的实验开始培养学生化学研究的态度、思维以及能力。从事化学教学的工作者可结合教材内容与术后实际情况,设计部分探索新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行体会。如焰焰色反应、水果中VC的测定、头发中Zn的含量测定、指纹鉴定等实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加操作能力与创新。
2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效果与注意事项
STS教育成效。首先通过STS教育理念在化学教学的渗透后,提高了学生现代科技意识,引导学生学了解现代化学技术中先进技术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让学生成分认识现代生活与化学的密切关系。其次,STS教育理念的融合,引导学生适当知晓当前环境、能源所面临的研究问题,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的“双刃剑”效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再次,STS教育理念注重教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接受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避免了传统化学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促进化学知识的合理应用,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TS教育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教学工作者将STS教育理念渗透在化学教学过程时要严格参照高职化学教学大纲,制定相适应的的STS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程度设计实验项目;注重学生在教学中对生产、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确保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作者:邱文武 单位:吉林松花江中学
关键词: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81-02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学科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第二种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领地,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必需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因此各高校教学计划中的众多课程已相继开展了双语教学。
一、食品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生理功能和它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是学习其他食品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化学与食品学科交叉的纽带[2]。为了将我国食品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性成果传输给学生,从而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服务,仅仅只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那是远远不够的。食品化学授课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对于了解食品化学领域最新动态及进展、学习最新国际研究方向意义重大。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国内各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外,与国际院校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新的教育理念及目标也随之改变,特别是食品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加工工艺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仪器分析手段结合到食品化学和分析研究的对象中。一成不变的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进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同时,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仅仅依靠对专业英语单词单纯的记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双语教学可以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外语结合起来学习,效果显著。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运用英语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好的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服务。
二、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改革
食品化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理论内容较为复杂,在使用中文讲解的过程中,部分难点重点内容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充实、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式来提高食品化学的双语教学质量。
(一)教学计划和内容的改革
双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内容显得非常重要。双语教学通常借鉴国外教材进行讲授,结合国内的优秀教材,从总体上考虑课程的安排,对各章节之间的教学内容进行协调,既保持章节间的连续性,也保证教学内容的优化性。教师也要把握教学的难易度,由简单概念入手,逐步深入理论原理的学习,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进度。进入每章节新课程的学习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可以先以中文讲授,配以英文解释,通过简单译文的方式讲解重要名词和概念,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程度较好时,再过渡到中英文双语同步进行教学的结合模式,不需要全部中英文对照方式进行,最后逐步进入到全英文双语教学模式。
(二)教师专业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3]。双语授课教师授课时要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难易程度适当的英文课件,尽量将抽象的概念、物质的结构式、理化性质和功能性质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列举实例、参考网络资源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及记忆。我们很多院校已针对专业开设了专业外语课程,双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专业外语课程的资源,正确处理好专业外语与专业课之间的教学关系。每章节授课前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参考专业外语教材将本章节涉及的重要概念、重要名词摘抄出来,这样学生有了课前基础,双语教学不再单纯地记单词学外语了,而是在用外语进行学习。双语讲授专业知识点时,必然会高频使用专业术语和词汇,准确的表达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和练习。需要阅读大量外语原文教材、充分利用网络数字资源与国内外交流机会,查阅本专业国际前沿知识;我们的授课教师现在基本都是教学科研两方向,课堂授课时可以与自身的科研成果相结合,对于推动双语课程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以生搬硬套,因为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方法上,引入研讨式和启发探究式[4],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进行分组式讨论、合作式学习;教学手段上,传统与创新各取其长,坚持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多方面参考优秀教学网站的教学视频,进行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借鉴,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时,可以要求学生提交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可以简化,先是将实验中涉及到的主要专业词汇罗列注明,实验步骤可以简化成流程图。教师教学中可借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实验的操作步骤可采用动态流程或动画的形式呈现[5],展示动画实验步骤的同时可以配上相应的英文名词的解释,形象、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学生准确掌握食品化学内容和实验技能为目的,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本科生进入专业实验室,积极参与自主创新科研活动。通过接触国内外最新专业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既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食品化学的研究兴趣,培养了他们追踪学科前沿的意识。
(四)考核指标的改革
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更好的促进教学进步,对双语食品化学课程制定合理科学的考核指标是双语教学改革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依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的方式,不采用单一的传统的闭卷考核模式,而可以结合多次作业记录为平时成绩,占有最终考核一定比例的方式。作业需要学生以英文形式来完成,完成作业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英文写作的能力;由于试卷的形式对理论考核比例较重,作业应重视实践性的考察,例如调研一项食品化学有关的专题研究,必须要在基础知识运用的基础上,通过查询资料、观察研究、实际操作等方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整个作业的完成过程,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获取信息等的能力。还可以设定英文阅读作业,通过学生的读书摘要、SCI科技论文的翻译等考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结语
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幻想,不同院校会面对不同的问题。例如师资的状况,能够承担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人数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开展。所以在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学校特点设定发展的目标。即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信息,同时要不断了解学科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优质量双语教学模式,为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秀玲,李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8-80.
[2]卢蓉蓉,杨瑞金,张文斌.食品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7(4):88-90.
[3]韩俊华.《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3):177-178.
[4]林永成.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2007,27(8):37-40.
[5]刘玮,王岁楼,陈贵堂,李博,王海翔,綦国红,杨志萍.食品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11):84-8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n Bilingual Food Chemistry Course
LIU Mei
(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Nutritional Scienc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19,China)
一、生活体验即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我们可从身边的生活体验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物质变化时可以用提问创设情境,如:生活中食品放置久了会有什么变化?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说,闻过甚至吃过放久的剩饭剩菜,味道是酸的或馊的;买回的水果忘记吃,放久了烂掉了;有次买到过期食品,发现它发霉了不能吃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情趣,学生学习兴趣大增,于是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来,教学目的也就能很轻松地完成。其实,学生生活中一个熟悉的场景体验,一次亲身的经历体验,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体验,一件有趣的事件的体验等,均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
二、化学实验即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时,可对收集方法进行改进,在集气瓶口加上一个双孔胶塞,双孔分别插入长短不同的导气管,若集气瓶中装满水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应当从哪一根导管中通入气体?抽两名学生来用吹气的方式代替生成气体来收集,结果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实验中体验到实验的奇妙,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若用排空法收集气体,应当从哪一根导管通入气体?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了上个实验的探究,也能比较容易找到它的收集方法,并能懂得收集原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创设类似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他们在通过亲身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的学习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三、化学故事即情境
精彩的化学故事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动机。因此,我们在化学课上可以寻找相关的化学故事,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关于维生素的认识,可以用远洋轮船上船员常患一种奇怪病为例创设情境,即早期远航时,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些保质期时间长的食物,长时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黯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一次,患病的船员被迫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你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呢?通过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现在有经验的远航船员,为了节约因冷藏新鲜蔬菜和水果耗费电能,船上时常带一些黄豆之类的物品,以保证船员的身体健康,你知道又是为什么吗?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维生素的认识就不仅仅只是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更大范围地拓宽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
四、化学史料即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及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在教学原子时,可通过介绍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来创设情境,他幼年家贫,没有正式上过学校,通过自学后来在一所学校任教,并结识了盲人哲学家高夫,在他的帮助下自学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数学和自然哲学。后又在大学任数学和自然哲学教授。他最初研究气象学,从21岁起连续57年作气象观测日记。后来把重心放在化学方面。通过化学实验研究了许多地区的空气组成,发现各地的空气都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四种重要物质的无数个微小颗粒(当时称之为“原子”)混合起来的。他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沼气和油气的组成,这使他发现了倍比定律。这个实验定律成为他确立化学原子论的重要基石。其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和原子物理学奠定了基础,是科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成就,因此,化学史上称道尔顿为化学之父。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说明原子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长期不断探究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认知冲突即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在教学二氧化碳性质时,我们通过熄灭燃烧蜡烛的实验知道,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为了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碳,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将两支长短不同燃着的蜡烛放在桌上,用一大烧杯将其罩住,实验出现了与教学时相反的现象,这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与原认识相矛盾的冲突,于是学生就有了想弄清楚这个冲突的激情,我们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就可以得到温度可以改变气体物质密度的重要结论,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