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成年人沟通技巧

时间:2023-07-03 16:08:13

导语:在成年人沟通技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成年人沟通技巧

第1篇

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32―01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其基本的性格也在这一阶段形成。该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较弱,同时一些行为与看法也比较偏激。在处理问题时较为冲动,对情绪的控制力较弱。因此,初中班主任就要肩负起沟通、引导学生的重任,运用灵活的手段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从日常的生活中对其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班主任必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能,在准确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正确解读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借助肢体或口头语言等媒介,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从而起到引导作用。本文从初中班主任工作的特点、沟通技巧两方面来展开探究,旨在为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的沟通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特点

班主任不仅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还扮演着管理学生生活的角色,有责任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班主任是学生在校的监护者,负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以实现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小学与高中的过渡时期,各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相比其他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初中班主任的工作也具有特殊之处,班主任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因材施教。每位初中生的思维、性格不一,教师不能以偏概全,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独特性来实施沟通与引导;二是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不断上升。加之学生的个性化不断增强,传统的初中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当今的教育需要。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进行教学管理;三是全面发展。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个认识自我的平台,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工作的沟通技巧

1.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自尊心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尤其对尚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初中生而言,自尊心比任何其他的事物都要重要。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措辞,语气要委婉,防止学生的自尊心受挫,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教师应通过日常的观察或者从学生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入手,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心理动态,进而更好地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与需要。此外,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与意见,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受尊重的。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的批评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愿意接受,使其真正认识到自身问题的所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多种沟通方法相结合。沟通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包括面部表情、身w语言、目光接触等。教师在进行沟通时要将多种沟通技巧结合起来使用,从而使沟通的效果增强,达到引导学生正确判断事物的目的。当教师发现一种沟通方式未到达目的时,应转换另一种沟通方式或者将两至三种方法结合使用,从而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去执行。针对课堂上常见的现象,如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非言语沟通的形式来提醒学生要专心听课,可以走到学生的身边轻拍其肩膀,或通过对视的方式使其意识到老师对他的提示。又如,对于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试卷下写一些励志性的话语或名人名言等,帮助学生正视问题,激励学生前进。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管理沟通 技巧。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21

小学生处于7岁~13岁之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像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无论是学校、班主任还是家长,任何一方都要围绕着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这一中心目标。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时间很长的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班主任更应紧跟新课改的步伐,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技巧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班主任承担的不仅仅是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想要让学生听教师的话,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就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师讲的内容才更容易被接受。作为班主任,除了课堂上,课下也要抽出时间与学生共处,主动与学生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与学生一起做游戏,与学生打成一片,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才不会把教师放在敌对的位置,班主任的管理也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应用在班级管理中也是如此。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班主任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学生,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即使有的时候学生的举动让人哭笑不得,摸不着头脑,也要努力站在学生的立场,试着去理解她。如一次教师节前夕,班级里一向听话乖巧的班长直到傍晚也不见踪影,最后心急如焚的家长和班主任在班级教室里找到了她,胆小的孩子因为害怕教师训斥哭了起来,而桌子上摆放着她准备教师节送给老师的折纸玫瑰花,十分漂亮。班主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望着学生满满的爱,心里十分感动,将学生抱在怀里,柔声安慰,一边告诉她懂得感恩很难得,但是不及时回家,家长和老师会很担心,也不安全,学生这才懂事地点了点头。

(三)正确处理师生冲突

师生冲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对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师生冲突未必是坏事,因为只有在师生平等的前提条件下,学生才敢于向老师挑战。面对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很多班主任采取躲避,或是用自己班主任的权威碾压学生的方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容易滋生学生的逆反心理。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正面面对,开诚布公地解决问题。如在一次排座位不久后,班级上的小阳找到班主任,情绪很激动,对班主任安排的座位表示不满:“老师,你不公平,为什么将我调到后边的位置。”班主任听后,耐心地和小阳进行沟通,原因是丽丽的脚受伤了,让两个女孩子同桌会更方便,比如打饭、上厕所,女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照顾。小阳了解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样小阳的心结解开了,他体会到了团结互助的意义。

二、小学班主任的沟通技巧

沟通能力是班主任必备的能力之一,班主任是学校、家长与社会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中包括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无论对象是谁,赞美与鼓励、尊重、真诚、公平、宽容等都像是一缕春风,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一)赞美与鼓励塑造人格

上帝赐予人类眼睛是用来发现其他人身上的闪光点的,而嘴巴则是用来赞美人、塑造人的。班主任更是如此,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哪怕是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一句话都可能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曾经就有家长表示,相对于家长说的话,孩子更加信服老师所说的。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和学生家长沟通时,要尽量使用肯定式、鼓励式的语言,并且在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对家长赞美学生,每一名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即使是班级上的“淘气包”,也可以说是活泼好动,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效果就会不一样,学生听了,会努力成为老师希望的样子。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肯定学生的价值

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来到学校,班主任要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对每名学生的关爱就变成几十分之一。比如,在湖南卫视播出的《一年级》中,明星老师陈学冬在与马皓轩的家长进行沟通时,没有掌握沟通技巧,造成马皓轩家长情绪崩溃大哭,原因在于她认为陈学冬在与她进行交流时,一味地强调马皓轩身上出现的问题,让家长受到了伤害。相信每一位班主任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考虑,陈学冬也是一样,但因为方式过于简单直接,让家长难以接受,毕竟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目中的天使,没有哪个家长希望任何人批评自己的孩子,教育首先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面对形形的家长和突发事件,控制情绪,也是班主任要做的功课。

(三)以诚相待

很多人对从事教师行业表示不解,但事实上教师却是最幸福的职业,特别是小学班主任,每天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打交道,自己的心也跟着年轻了起来。只要保持不灭的热情、一颗真诚的心灵,由内而外地去喜欢学生,学生自然会喜欢你。比如,定期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品德修养以及家庭情况等等,打破传统的谈话模式,坦诚相待,恰到好处地跟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故事、大学校园的丰富多彩,努力为学生营造美好的童话世界。在师生时间出现矛盾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淡化角色意识,平心静气地与学生谈谈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并表明自己的立场,必要的话还要郑重其事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为人师表。

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与沟通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而无论老师采取哪一种方法和技巧,其目的与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是一样的,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沐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技巧探讨[J].教师,2014(13).

第3篇

一、加强师德培育,提高道德情操

班主任主要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更需要自身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化学生,因此,班主任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集体和自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纲领性文件,并举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学习交流、召开座谈会、网上师德论坛等形式,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优秀班主任教师事迹等方式,向全校师生及家长展示其良好的师德形象,激发班主任教师树立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和开拓创新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二、强化教育理论,提高专业素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应采取多种方式交叉进行,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理论学习,使全校班主任能够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政策,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为实施更加科学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如学习教育政策与教育理论相结合,个人自学汇报与交流相结合,举办专家讲座与优秀工作者现身说法相结合。实行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每月一次班主任培训和每学期一次班主任征文等学习活动等。

三、注重实践培训,拓展创新技能

除了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外,我们还特别注重实践管理艺术的培训,使班主任在学习中、实践中唤醒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从而创造性的运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沟通技巧。这主要从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两个方面来同步进行。

在校本培训方面,采取专题研讨、主题观摩和优秀班主任讲座等方式结合进行。①开设班主任工作专题论坛,每月组织一次注重管理方法和沟通技巧的专题研讨。如《如何构建班级文化氛围》、《如何构建民主型班级管理》和《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等。②定期举行主题观摩活动,课型包括主题班会、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③定期开展名师报告会、名师帮教报告会等活动。

在校外培训方面,首先,制订班主任专项培训计划,积极鼓励班主任参与区、市、省级培训,同时,利用业余或假期时间,学校组织以专题讲座、培训班、经验交流、参观学习为主要形式,分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两个层次进行校外培训。其次,联合其他学校,构建和利用已有省市区各级班主任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参与校际之间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德育工作研讨会等途径,为班主任“走出去”提供便利条件。特别是要注重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开设班主任论坛,班主任电子会议,有效利用网络文化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图文并茂的特点,加强班主任学习交流,增强班主任工作的及时性、实效性。

四、开展教育科研,提高理论水平

第4篇

    关键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职能;现代救助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63-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流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变动过程,涌入城市的大量流浪乞讨人员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我国的救助管理机构带来了诸多困境与挑战。于是,做好新时期的救助管理机构职能的定位,以救助管理站为依托,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流浪人员的正常回归社会就尤为重要。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流浪人员自身权益的实现、生活状态的改善,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及救助现状

    苏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前身为1954年组建成立的“苏州市收容遣送站”,2001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在站内设立“苏州市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2003年8月响应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办法》的号令,收容遣送站更名为“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原来的儿保中心也在2006年的8月更名为“苏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中心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以“爱心、真心、热心、耐心、安心”为救助服务理念,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等要求,救助管理站主要提供以下7项服务,分别是: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存;根据导致流浪乞讨发生原因给予受助者相应的帮助,这主要体现在协助那些因遭遇临时困难的主动求助者返回居住地,或对能查明其亲属和户籍所在地的特殊受助人员进行跨省接送工作;对流浪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甄别工作;对未成年流浪儿童的保护、教育工作;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上街劝导、主动救助工作;对突发事件中人员的安置与分流工作;对受家庭暴力危害的妇女儿童的维权、庇护工作。中心不仅为流浪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还为他们提供心理矫治、文化辅导和一些相关的技能培训,以期通过这些措施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二、苏州市流浪人员救助模式优势与不足分析

    (一)苏州市救助站救助模式的优势

    1.积极主动为受助流浪人员提供全面的生活照顾、医疗服务和心理咨询

    为入站人员首先提供“五个一”的服务,“喝一杯热水,洗一次澡,理一次发,换一身衣服,做一次体检”。针对入站身体不健康的人员,小毛病在站内医务室处理,大毛病送至合作医院治疗。站内设有心理咨询室,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保持长期合作,配有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与不定期为有行为偏差的流浪人员进行心理矫治。

    2.对部分回归家庭的流浪儿童进行电话回访或实地回访

    对那些因为家庭重组、家庭暴力等原因被忽视的儿童回归家庭后进行电话回访或实地回访,了解他们回归家庭后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动态,鼓励孩子要自强自立自信,告诉孩子遇到事情可以打电话向当地公安、民政求助,站里会协同当地机构共同处理好相关事宜。同时对来站接孩子回家的监护人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享有受教育权是监护人的义务,避免孩子再次流浪,巩固救助效果。

    3.积极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推进救助工作专业化发展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之一,亦是建立在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与福利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工作中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救助工作,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苏州市救助站救助模式的不足

    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这项救助不是对救助对象进行长期终身救助并使其生活达到一定水平,而是帮助其临时解决基本生存困难。但现代救助的要求不仅仅是穿暖吃饱,更应该从生活救助到注重能力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单一性救助到多元化救助、从补救性救助到注重预防性救助、从救助管理到救助服务的转变,相对来说,苏州救助站救助模式面对新形势下的要求做得还是有些不够。

    1.救助管理机制不完善、实施细则不明晰

    救助力量比较单一,缺乏联动机制,没有发动社会民间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搞好救助管理工作,光靠民政一家肯定不够,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官方硬性的力量可以强制一些问题的解决,剩余的政府不太擅长的,就要有民间机构力量来完成。针对轻度智障、无法核实原家庭地址等一些原因长期滞留站内人员没有其他相应的转介或安置的详细措施。

    2.救助对象单一、救助方式“机械化”

    救助站的救助对象主要以未成年人为主,其他流浪人员救助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救助方式主要还是以提供住所、食物、医疗、车票等物质帮助为主,按照《救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和条款机械实施,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将救助工作视为一件具有固定流程的工作,按照公安送达或者自投——入站登记——提供食宿等服务——查询家庭地址——接回或护送的这一套救助流程,由于大部分流浪人员留站时间短,还没等工作人员去了解受助者流浪乞讨的深层原因就要离站了,导致对受助人员的生理、心理等情况进行分析少,满足不同受助人员的特殊需求少,缺少对求助者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等连贯,救助产生的社会效果较弱。

    3.物质资源利用率不高、专业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为了满足留站人员多方面的需求,救助站建立了多媒体教室、技能室、电脑室、阅览室、心理辅导室、健身房、音乐室、投篮机等,但这些设施资源利用率并不高,长期处于空置状态,未能发挥其有效作用。出现这种现象和缺少相应的专业工作人员是有关系的。目前救助站负责这些设施开展活动的工作人员,远远低于存在的设施资源数量,经常是一个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忙东忙西,导致不能按时按质开展活动,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

    4.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少,社工理念普及不到位

    站内现有中级社工师一名,助理社工师四名,数量远远没有达到机构设置的岗位要求。机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多寡会直接影响到救助管理的质量。新时期的救助管理应是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以维护保障流浪人员的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大部分工作人员的意识形态还停留在收容遣送的层面,未能体现现代社会工作的要求,在助人的过程中,只严格遵守规范流程,而未能注重方法手段和沟通技巧。在方法的选择上,没能依据受助者的问题特征、个性特点区别对待,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各种专业方法的使用更少之又少,这阻碍快速实施救助和提升救助的效果。

    三、现代救助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可行性路径探讨

    我国以临时解决求助对象基本生存困难为主体的社会临时救助制度成为保障流浪乞讨群体基本生存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面临的新问题,这种仅仅以维持基本生存为理念,以经济补偿为主要方式的救助管理制度已经面临严峻挑战。现行救助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救助群体需求多样化的要求,难以应对被救助者流浪乞讨的诸多复杂因素,难以实现助人自助的根本目标。所以迫切需要对现代救助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的定位。

    (一)制定详细实施细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流浪乞讨成因具有复杂性特点,影响流浪乞讨人员发挥自身职能获得独立生活机会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交错、相互影响,针对不同个体的需求,对症下药,制定实施细则。流浪乞讨是社会问题,单靠救助站本身的力量不足以完成这个宏大的主题,救助站应扮演好资源筹措者的角色,积极引导慈善机构、民间社团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个人救助参与到救助主体力量中来。

    (二)扩大救助对象范围,丰富救助方式

    按照《实施细则》中确定的4个救助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的规定,执行救助必定会将一些确实需要救助的人员排除在外。救助管理站应根据求助者实际情况,适当扩大救助的范围,在实践中要本着人道主义原则,对那些遇到应急性困难或特殊性原因而生活无着的其他人员实施救助,防止他们沦落为流浪、乞讨人员。

    (三)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力量,提高物质资源利用率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业。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过程中,志愿服务能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向大众宣传救助管理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还能组织、发动广泛的社会资源来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物质帮助、工作机会、法律援助。同时,拥有各种职业、知识、经历、观念和技能的志愿者还能为受助者提供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导,补充救助站人员不足无法开展各项设施的缺陷,促进受助者认识与观念的改变,帮助救助管理站实现社会救助的最高目标——“自助”。

    (四)推广社会工作理念,实施社会工作技巧

    社会救助服务需求的深化大大扩展了社会救助管理的内涵,使社会救助工作愈来愈趋向专业化,要求由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技巧向流浪乞讨者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帮助。有鉴于此,救助管理站应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理念与专业技巧方法培训,并逐步吸收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救助站。“平等、尊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以平等的姿态、尊重的心态与受助者接触,这样,社会工作者才容易被受助者所接纳。现代社会工作有一套完整严密的工作流程,从接案到评估到干预到结案,要求必须做到环环到位,节节不少,这样专业方法的规范性确保了救助环节的完整性,提高了救助效果。

第5篇

孩子们就要开始新的学校生活啦,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又该做些什么准备呢?书包、文具、学费、住校的生活用品……物质的准备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心理的准备呢?

对于那些刚满三岁的孩子来说,进入幼儿园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巨变。从没有离开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的小孩子,将第一次独立的进入社会。他们将学着自己面对困难,自己处理同伴关系。由于恐惧和不适应,他们可能哭闹,可能闯祸,可能逃避,也可能受伤。家长该明白,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他需要去了解和适应外面的世界,即使在这过程中有痛苦、有受伤,也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在开学之前,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提高与小伙伴交往的技能和自理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信心和勇气,让孩子明白,无论遇到什么都不用害怕,父母永远是他的依靠。

开始小学生的生活,不仅对六岁的孩子是个挑战,对孩子的家长来说,也同样如此。从此会有考试的压力,繁琐的作业。孩子不能无忧无虑的玩耍,家长也要开始辛苦的陪读。这其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提高他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家长要知道,陪读不是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假期中,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学校熟悉环境,可以通过做游戏角色扮演,让孩子知道自己将要承担的角色。还可以通过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提早适应小学生活。

进入初中,孩子就要进入青春期啦。家长身边原先温顺听话的孩子将变成一只好斗的小公鸡。他什么事情都喜欢与家长对着干,对家长的态度也完全改变,他不再尊重甚至害怕家长,而是一副瞧不起家长的姿态。家长经常会有受伤、愤怒又无能为力的感觉。这时,家长就该转变角色,从以往的强势变为弱势;从权威的家长变成平等的孩子的朋友。因为,孩子的叛逆不代表他对家长的抛弃和背叛,而是意味着他已经开始长大成人。此阶段,家长最需要做的,是怎样改变心态和做法,尊重孩子,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也只有如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影响力。

高中时期是孩子准备迎接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进入高中的孩子,不仅叛逆而且更有主见,他们讨厌家长的罗里罗嗦,干脆拒绝家长的帮助,开始关心男女之情,甚至为反抗家长而离家出走。青春后期的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更强,家长要接受孩子的变化,学习更多的沟通技巧,从台前退到幕后,默默地守候在孩子身边,只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调整心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假以时日,家长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真正长大懂事啦!

考上大学,孩子已经满十八周岁,是个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啦!虽然还很青涩幼稚,但家长们已经可以真正放手,让孩子独立去闯他自己的天下。这阶段,家长需要影响孩子的,更重要的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这才是影响孩子一生是否成功的关键。给孩子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担起自己人生的责任,关键时刻为孩子把好人生的舵,用父母的爱心,给孩子提供心灵永远的安适港湾。

第6篇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心理护理不仅能稳定患者的情绪,而且还能减少患者的恐惧,增强患者的信心。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有自己的特点与方法。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如何运用心理护理,怎样掌握心理护理的特点与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分析研究与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人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54例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心理护理,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11~68岁,10例患者具有大学学历,14例患者具有中专学历,18例患者具有高中学历,12例患者具有中学学历。公务员4例,工人20例,农民10例,教师6例,学生4例,个体劳动者5例,其他职业5例。

1.2护理方法

1.2.1手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对外科手术缺乏认识,恐惧、担心、焦虑是外科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外科手术患者普遍担心麻醉会不会发生意外,手术会不会疼痛,手术是否顺利,手术后会不会发生并发症等等,再加上患者来到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每天看到的是其他患者痛苦的表情,患者家属的无奈,患者容易产生恐惧与焦虑等不良情绪。针对患者存在的上述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首先应给患者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手术治疗方案和准备工作,使患者加强对所患疾病及手术治疗方案的了解与认识,让患者认识到疾病并不可怕,手术治疗方案和准备工作是负责和完善的,从而消除患者的恐惧、担心、焦虑等不良情绪,愉快地接受并配合手术治疗。其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才会向你吐露心声,我们才能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才能知道患者的所思所想。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呢?笔者认为:首先护理工作者要具有端庄的举止,美丽的笑容,动听的语言。其次,护理工作者要真诚的与患者进行沟通,要亲切的进行问候,使患者时时感到温暖。通过手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使患者放心愉快地配合手术治疗。

1.2.2手术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室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特殊空间,再加上医护人员的特殊服装和手术间的治疗设备以及灯光、色调等,形成了一个特殊环境。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看到手术室里的环境,听到器械的碰击声,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护理工作者要随时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应用熟悉的沟通技巧及时地与患者进行沟通,笔者常常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如询问家是什么地方的,父母从事什么工作,家里经济状况,家乡的风土人情,对于成年人可以问恋爱没有,尽量问患者愉快的事情,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即将到来的手术。手术中如果患者感到不舒适或痛苦,护士要注意观察,如果发现是正常情况,要向患者耐心解释,使其消除顾虑。如果发现是非正常情况,必要时应及时汇报,采取措施,控制情况。

1.2.3手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多数患者术后有伤口疼痛感,患者伤口疼痛再加上手术治疗花一笔钱,自己的疾病拖累家人,多数患者会产生烦躁等不良情绪,导致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喜怒无常,护理人员应及时解释伤口疼痛的原因,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对患者由于经济等问题导致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地做患者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心胸放开,让患者懂得人的身体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个健康的身体,出院后还能做很多工作,眼前的经济困难等问题都是暂时的,困难会很快过去的。同时,要告诉患者手术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体。

2结果

通过对54例外科手术患者心理护理,54例患者均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外科手术的治疗,无1例发生并发症,54例患者基本在预期间康复出院。

3讨论

第7篇

关键词:儿科;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健康教育通常会有比较固定的模式,但是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医护人员采用灵活和变通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功用。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能够显著提高他们的健康教育水平,并强化教育效果[1]。做好儿科健康教育,应该把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为患儿提供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积极落实人性化服务观念,将高超的医疗医护技术与高科技的检测手段相结合,强化人文关怀、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安慰等。笔者针对儿科健康教育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现报告如下。

1 儿科健康教育的常见问题

1.1 医护人员方面

1.1.1 认识方面的不足:部分医护人员将健康教育看作卫生宣教,在疾病知识的传授上,常规性的知识宣传居多;在进行实际宣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患儿及其家长的知识水平、行为态度等,无法在根源上协助患儿及其家长培养健康行为;护理工作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角色没有完全转变,仅仅是作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以及患儿的照顾者。

1.1.2 专业素质略有欠缺:儿科护理属于综合性护理,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具有比较完整和全面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从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看来,目前部分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较低,缺乏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实施落实的操作技能。

1.1.3 未能有效选择教育时机:①入院时的健康教育问题。患儿在入院时,护理人员便会对其或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新入院时的患儿及家长正在逐渐适应医院的环境以及自身角色的转化,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接受效果;②出院阶段的健康教育问题。出院指导比较常见的健康教育的形式,但是即将患儿出院时,患儿及家属只有较短的时间来接受医护人员的相关健康知识,因此患儿出院时,很难全部理解健康教育知识的真正意义。

1.1.4 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内容浮浅,方法单一,重视灌输式教育,缺少具体指导,未能因人施教,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未能有效发挥。

1.2 受教人员方面

1.2.1 教育对象具有特定性:儿科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不仅面对患儿,还要面对陪护者。学龄前儿童由于认知程度有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陪护者;而学龄期儿童教育的对象则为患儿及陪护者。儿科病房的患儿,缺少成年人的学习特点,而且由于患儿多为独生子女,陪护者较多且不断交换,使健康教育不能持续进行,容易中断。加之在患儿住院期间,陪护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患儿疾病的治疗及取得的疗效,对于有关这些疾病的预防、病因及护理措施等知识缺乏求知欲,从而使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满意效果。

1.2.2 具有较强的不信任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陪护人对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凡事相信医生的解释,影响了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加之医生与护士之间对患者解释不一致,也易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 相关对策

2.1 正确认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健康教育,并不是要求医护人员强制性地教授某些知识或者是改变患者的某种行为,而是预防性保健。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非常有必要尊重患儿及其家长的意见,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工作的始终,同时,要求医护人员端正态度,不要使健康教育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2-3]。

2.2 通过有定期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①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多种途径提高护士的素质。组织院内外的相关学术讲座;组织到其他医院学校参观学习;请科主任和年资高的医生讲解有关的专科知识;探讨相关的专业知识;鼓励自学自考;②组织健康模拟训练,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定期在科内举行各种情景对话,“患者”提出各种问题,提高护士的应变能力和语言沟通技巧,然后集体评价、讨论,护士长总结。通过情景对话,不断规范健康教育用语,提高年轻护士的实践能力;③把存在的不足反馈到护理部,由护理部专门组织护士礼仪及沟通技巧培训。

2.3 落实阶段性的健康教育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健康教育应该保持着与之同步的发展态势,让患儿及家长不会因为病情的变化而担忧。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随着患儿的病情变化而进行合理地调整,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在进行入院介绍时,除了向患者介绍责任医生、护士、各项检查的注意事项、治疗计划等方面之外,协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目标,目标不能够过高或过低,如果过高,则很难实现,会削弱患者信心,如果过低,则拖延康复时间。因此,在制定康复目标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根据医护人员的建议,综合考虑机体组织、病理规律、生理规律,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制定康复目标。在出院时,医护人员应该依据相关知识,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对于患儿迫切需要的健康教育知识进行详细地讲解有关健康知识,建议患儿调整睡眠与饮食习惯、坚持锻炼等。

2.4 重视定期复诊与随访时的健康教育:某些患儿需要定期的复诊以及随访,此时的健康教育应该注意:患儿及其家长按时复查时要详细了解患儿的服药情况(例如,是否按时按量),向其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意义。对于患儿及其家长反映的问题或者服药期间存在的问题,应该详细进行解释,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3 参考文献

[1] 安丽萍,宋莅萍,俞梅芬.影响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77.

第8篇

关键词:社区护士;高血压;健康指导

高血压病是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据资料统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超过1.6亿人,每年还以超过300万人的速度增长,已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杀手。高血压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紧张或劳累后可出现血压升高,但休息后又恢复正常。缓慢型高血压可出现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心悸、胸闷等。急进型高血压或高血压重症则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的器官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功能衰竭等[1]。在我国人群中存在着知晓率低、诊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现象[2],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有效的健康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1 社区管理资料

本社区总户籍人口21125人,其中高血压患者2041例。根据人员分布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人员设定6个社会服务团队,每个团队4~5人,分别为全科医师2人,公卫医生1人,社区护士1~2人,对高血压患者均实行规范化三级管理,即一级管理患者3个月随访1次,二级管理患者2个月随访1次,三级管理患者1个月随访1次,一般门诊随访为主,定期上门随访。

2 指导方法

2.1对社区居民血压监测指导

2.1.1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2.1.2血压测量方法 测量血压时,应排除饮食,药物和情绪的干扰,室内安静休息15MIN以后方可测量。测量血压时要注意三点在一个平面,修带的宽度和松紧适宜,连接的橡皮管不能弯曲打折,早中晚各测量1次,做好记录,连续测量1w后,计算平均值。有条件的家庭可自备一套血压计。

2.2对高血压人群进行饮食指导

2.2.1清淡饮食,适当减肥 高血压患者应当遵守低盐、低脂饮食,食盐控制在6g/d以下,多吃蔬菜和水果,主食中宜多吃粗粮、杂粮,少制米面和油腻的食品,烹调时尽量用植物油,不要用动物油。不少患者通过清淡饮食和减肥,也可以把高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2.2.2戒烟限酒 戒掉抽烟的习惯,可少量饮酒,咖啡和浓茶应尽量避免饮用。

2.2.3控制蛋白质的摄入 动物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能够引起血压的波动,所以高血压患者应限制进食动物蛋白质。但是并不是禁食蛋白质,可以选用高生物价优质蛋白,如鱼肉、牛奶等。

2.3保持心情舒畅和适当运动 高血压患者要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患者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如养花、看书、绘画、听音乐,愉快地与家人出去小河边、公园里散步,有精神压力要学会释放,如向朋友、亲人倾诉或者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放松心情。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病重体弱者应以休息为主,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进行一些循序渐进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如运动中有不适现象出现应及时停止进行休息。

2.4按时就医 告诉患者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遵医嘱定时合理用药,并且要终生服药。要患者知道按时、规律用药的重要性,切不可血压降下来就停药,血压上升又服药,血压反复波动对健康极为不利,并且,间隔一定时期要去医院复诊调整用药。出现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要立刻就医。

3 讨论

要有效的实施健康指导,需要护患双方能够进行积极的相互交流,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和一定的沟通技巧。总之,未来减少或减轻患者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科学有效的社区健康指导是非常必要的[3]。

参考文献:

[1]李立明.国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1(4):298-299.

[2]顾东风,Jiang He,吴锡桂,等.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84.

[3]Chowta NK, Pant P, Chowta MN. Microalbuminuria in diabetes mellitus: Association with age, sex, weight, and creatinine clearance [J]. Indian J Nephrol, 2009, 19(2): 53-56.

[4]Bakoush O, Tencer J, Torffvit O, et al. Increased glomerular albumin permeability in old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4, 19(7): 1724-1731.

[5]Varghese A, Deepa R, Rema M, et al. Prevalence of microalbuminuria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t a diabetes center in southern India [J]. Postgrad Med J. 2001, 77(908): 399-402.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师生 沟通 爱心

参加工作以来,我所接触到的学生从与我年纪相仿到现在的90后。沟通对象的不同决定着沟通方式的不同。现结合自身经验,说说沟通中存在的障碍以及改进的策略。

一、沟通中可能存在的障碍有以下几点

(一)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李剑萍, 魏薇所编著的《教育学导论》书中说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知识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活动, 师生关系主要是围绕着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而展开。在知识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 是主宰;而学生是缺乏知识的不成熟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在这种模式下形成的师生关系只能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是‘主体—客体’关系, 是忽视学生主体的‘对象性’关系,是一种片面的、缺乏教育意义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目前这种师生关系正逐渐被民主、平等的理念所取代。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没有转变思想,依然保持陈旧观念, 可能就会使师生沟通出现障碍。

(二)传统教学的单一性

所谓单一,是指形式比较单一,教师教, 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沟通只停留在学问上,很少有学问以外的东西在这里提出来。短暂, 是指每次上课的时间有限, 学生多而教师只有一个, 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能与老师做语言上的沟通。

(三)不良的人格因素

教育是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教师的人格品质会在师生沟通中体现出来,具有高尚人格品质的教师会焕发出人格魅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尚未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比如,对学生冷漠、工作不负责任、悲观消极的人生观以及不公正的对待学生等等, 这些不良人格因素会严重影响师生心理沟通。

二、改进沟通的几点策略

(一)淡化“社会角色”,展示真实的自我

教师是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充当“教师”这一社会角色,而且还充当多种角色,如“长辈”、“学者”、“朋友”等。教师与学生交往,既是角色交往,又是个往,因此,教师应注重“社会角色”的淡化,以人的原来面目,以个性特点参与交往,把真实的“我”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上,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会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二)“正面沟通”和“侧面沟通”相结合

我们所说的“单一性”是正面沟通的一大特点。所谓侧面沟通, 也就是在课余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 课堂上稳定的正面沟通为课余的师生非正式交往创造了条件, 而课堂外的师生沟通又对课堂上的正式交往起到了补充和发展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课余时间与学生的沟通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课堂上教师的形象是不容变动的, 课堂外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可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课下与学生的交往是一种自然状态中的交往, 师生可作为知心朋友经常的密切交往。因此师生之间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师生之间具备了共同交往的欲望和能动交流的动机, 他们之间就可以发生交往行为, 建立一定的关系, 沟通起来也就很方便, 沟通的方式也就更加多样化, 沟通范围也就越来越广。

当然,在与学生沟通时一定要有针对性, 也就是要弄清沟通对象的层次, 受教育的程度及性格方面的特征, 与大学生的沟通当然要区别于中学生、小学生, 因为成年人的心理与青少年的心理是不同的,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形成, 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及周边事物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尽管有可能是幼稚的, 不成熟的, 但他们必竟已经成人, 希望周围的人都能承认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因此教师在与他们沟通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 要尊重他们的观点、看法, 千万不可一票否决, 否则沟通非但难以进行, 很有可能会因此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 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渐地疏远了, 因此明智的教师在与学生谈心时一定要先把自己当成学生, 把沟通看作似同学间的讨论, 谁对谁错都是很正常的。

(三)完美的人格,师生有效心理沟通的灵魂

国外研究者( Reilly, 1983)对大学生心目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目中最好的教师具有的特征依次为: 严肃认真、耐心、灵活、好的素养、关怀助人、高期望、对学生友好、公正、诚实、热情、理解、幽默感、学科上知识渊博。”正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具有完善的人格才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使学生愿意也乐于与教师沟通。为此, 教师应努力发展自己, 一方面要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 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更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使自己拥有热情、乐观、真诚、负责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总而言之,教师要以诚心、爱心、信心、恒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精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水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剑萍, 魏薇《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