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教育

时间:2023-07-03 16:08:14

导语:在课堂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际能力

一、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 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 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 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 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 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 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 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 学生的教育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 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 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 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 题,是要“应试教育” 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 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 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 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 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 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 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 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 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 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 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 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2篇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

那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呢?盖杰和伯纳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教师来讲,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按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因此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常常从积极的方面去入手,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给予热情鼓励,给予及时肯定表扬,换取了学生心理上亲近,感情上融洽。给学生以心理的安全感,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者结论的信息,做到善待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

任何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冷落,都会挫伤他们自尊心,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所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而且在平常的一些小细节都可以不断地得到体现和强化,例如刚开学,我就把所任教的班级全部学生的名字都记住,并且为每人准备了一本厚厚的练习本,这本练习本是我们课后沟通的桥梁。我让他们把堂上的练习、小测验、作业、典型题型都归纳到这本本子上,然后定期批改批注。这本练习上记载着每位学生们的作业、测验都充分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园地,每期我都会根据每位学生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不同的要求,用这种方法跟他们进行交流。定期也会召开科代表会议,让科代表收集不同时期的教学意见作为及时的反馈,不断地调整教学环节,以求到达更好的效果。

学生初学化学兴趣都很大,但随着知识深化,兴趣渐减。要学生对化学学习保持兴趣,而且要使暂时兴趣发展为稳定兴趣,永远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保持适度的情感,莫过于先对教师从心理上产生敬佩,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为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战胜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你,在行动上接近你,从思想上乐于接受你的教诲。尤其是对待进生更要给予温暖,给予理解,互相尊重,多加帮助。

二、多种教法,激发热情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情景的创设、氛围的创立。要使教学达成良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一种环境,使师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对话、沟通、交流、促进。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内容和班级特定的对象,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形成一种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课堂心理气氛,对学生充满信任、期望与尊重,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主体经验和自我意识,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参与学习。一定的教学情景融入了教师的情感则可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针对化学该科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学实验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学生一般都很喜欢上实验课,但相比起来化学原理基本概念和化学计算就显得枯燥无味了。为了使学生学得乐在其中,在常规教学中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其个体的主体性。

例如,可以采用同龄人的教学法,每单元结束或者学期复习就可以用此方法,使枯燥无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首先教师要事先把题目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分好学习小组,布置学生作好课前准备,每个小组把自己的复习专题搞好,用多媒体或者其他行之有效的方式展示出来,并且轮到哪一个小组的复习专题,那么小组的成员就要负责那堂复习课的复习内容的展示、解说,然后其他小组参与评分。这样下来的教学效果是一般常规复习反复做题、讲题无法做到的,因为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都特别关注认真准备,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因为学生们必须对知识经过自己的再次整理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体系,对于学生自身知识系统内部的欠缺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把适当的结果展现于人前。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当小老师,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精彩的发现。现在的学生能力差是我们不少教师的看法,其实我们只要舍得多给机会他们,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做得不错。

除此以外还可以用游戏的方法,初三学的很多都是一些基本的知识,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破重点难点。例如在课上分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全对的为胜,采取小组奖励方法,这时候就考查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用竞争的游戏方法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浓厚,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能在愉悦中牢固地掌握知识。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就需要多动脑筋因材施教,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理解他们、发现他们,尽量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一旦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正确地形成后,对学习化学自然会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成绩就自然会提高。

三、给予机会,感受成功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一个班级中,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尽可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学生有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也应该体现着这些不同层次的铺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机会,多点探究空间,多点实现自我的满足。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适应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考试或者设置教学环节时,要精心设计,不要让学生考得灰溜溜或者学得索然无味的,觉得自己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要让学生从考试、学习的阶段性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化学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该多创造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比如,在第三单元讲到爱护水资源,这个主题学生从小就耳熟能详,在处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特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资料的收集准备,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准备的课件、短片、漫画、手抄报等,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环节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将“自我”摆进了教学的内容,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展现了自我,给心灵以触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坚定了他们的心理价值取向。

第3篇

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08-03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南宁市高新小学从2013年开始实施生本教育,在全体教师领会生本教育基本理念和熟悉生本教育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在部分年级和班级进行生本教育实验。生本教育实验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优化教学过程,打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成长。

一、生本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郭思乐教授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历经15年实验,取得了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被认为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标志性理论之一”。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理念,主张把“为教师好(hǎo)教而设计的教育”转为“为学生好(hǎo)学而设计的教育”,实施生本教育必须由“教师为本”转为以“学生为本”,强调把“控制生命”转为“激扬生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积极、健康、活泼地成长。

生本课堂有4个突出特点:一是充分相信学生;二是舍得给学生机会和时间;三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四是关注弱势学生。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甚至不教而教。教学形式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在生本教育中,教师要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校实施生本教育的意义

(一)学生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考全面转向测试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高考的变化推动教育教学回归到追求人的素养的发展上,从短期应试的追求向人的发展的追求转变。生本课堂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拥有较强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什么和该怎么教,最终指向人的积极性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优秀不只是看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绩,还要看教师能否让学生体验教育带来的快乐,能否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帮助。近几年,南宁市高新小学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增多,为了让这部分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在师生交往中学会尊重和赏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帮助和引领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学会反思和总结,在与同事的协作中学会合作和共进,担当起教育的重担,学校急需搭建一个平台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生本教育真正地释放教师,让教师善于教、乐于教,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进行“生本教育”实验能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成长平台。

(三)打造学校幸福教育的需要

南宁市高新小学提出“幸福才是硬道理”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安・康・乐・勤・和”的核心价值追求,即“安全最重要,平安就是福;身心需修养,健康享幸福;不学必无术,乐学才有福;劳动最光荣,勤劳能积福;谨记和为贵,和谐同幸福”。学校把幸福作为学校的文化灵魂与师生共同追求的梦想,并努力构建全面、立体的“幸福文化”体系,使学校形成强大的“幸福文化场”,成就师生幸福的人生。生本教育理念契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打造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快乐学习、素质发展、成绩优异”“幸福地做教师”是生本教育的理想,郭思乐教授曾说:“(生本教育)要使几乎是我们的全部教育理想的,似乎难以调和的生态构想、素质期望、考试追求,全都一体地实现。”实施生本教育有助于唤醒、激扬学生生命,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学得快乐、精彩;能帮助教师悟到教育的真谛,获得教书育人的乐趣,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有助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出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生本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酝酿实施课程改革

早在2010年初,南宁市高新小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们对郭思乐教授及其生本教育实验就有所了解,对“有困难找学生,要幸福地做教师”的教育理念深感认同,并曾在学校进行了生本课堂教学的试点实验,但由于教师岗位的频繁变动,课程改革研究一度止步不前。

2013年2月,南宁市高新小学刘英吉校长再次明确了学校一定要进行课程改革的发展思路,派出了以教学副校长为首的学习团队,组织教师到广州、深圳等地学习生本教育。学习团队回校后就着手进行生本课堂教学改革。2014年3月7日,学校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做了生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总动员,会后学校就有54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了生本教育课程改革活动,占全体教师的77%,教师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生本教育的思想,边实践边摸索,共同探讨教学方法,经过探索实践,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已经深入学校教师的心中。

(二)教育理论学习

教育理论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批定用书,教师自学。南宁市高新小学在确定实施生本教育后,立即挑选了两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和荆志强教师的《幸福地做教师》,发给每一位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进行自学,并公布了“生本教育研究网”网址,以便于教师们自主学习。

2.专家引领,外出培训。2010年12月至今,南宁市高新小学派出了以教学副校长为首的学习团队共计五批次约70人次,先后到广州、深圳、贵港等地进行学习。教师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了生本教育课程改革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学科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局面。

3.组内研讨,加深认识。南宁市高新小学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提高教师对生本教育的认识和兴趣,教科研行政领导经常到年级备课组与教师们进行交流沟通,并在校园网上传外出学习教师的心得体会,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教师共同发展进步。

4.讲座汇报,操作实施。南宁市高新小学对外出学习的教师都布置了学习任务,教师们学习归来,或上交学习心得或在校内上研讨课或进行专题讲座,促使大家互相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教学中提高。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最终全校实验教师思想基本达成一致,确定了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须遵循“三个突出”和“四个基本程序”。“三个突出”是:(1)突出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2)突出合作:根据全班总人数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探究还是课中的交流合作与展示,每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作用。(3)突出探究: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四个基本程序”是:(1)前置性学习;(2)小组交流讨论;(3)班级汇报;(4)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三)寻求家长支持

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驾马车”,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悉心教导和帮助,家校携手是使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保障。生本教育课程改革更重视学习过程,需安排很多观察、调查、查阅资料、实验等课外学习任务,很多学习任务尤其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要安排时间,利用自身资源,给孩子实践活动以支持,参与到孩子的研究性学习中。为了使更多的家长从观望、怀疑、误解生本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转变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中来,南宁市高新小学多次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生本教育理念,争取家长支持。例如,2013年5月9日晚,学校召开了全校学生家长会,引导学生家长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孩子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成为家庭温馨学习氛围的营造者。会上还指出了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要求家长引导孩子学会质疑、探究和发现;引导孩子走出课本,走进社会;指导孩子多实践多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帮助孩子学会合作,提高孩子的素质水平。

(四)扎实研究推进

1.校际互动。南宁市高新小学与深圳市育才二小、贵港市港北区新世纪学校、贵港市港北区石羊塘学校等结成友好学校,曾派出8名教师到深圳市育才二小实地学习一周,派出27人到贵港市港北区新世纪学校进行学习,另外,两次接待友好学校来校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2.校内研讨。实施生本教育以来,南宁市高新小学将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主题确定为“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观摩,课后组织教师以对话互动的形式进行研讨分析,教师们在研究中加深了认识,提高了实际操作水平。通过生本课堂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教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具有很大的创造潜力。课堂中学生的精彩表现让教师们感慨不已:“放手,学生就拥有了展示空间;信任,学生就拥有了创造平台。”南宁市高新小学的教师们在新理念的吸纳和实践中,感受到了生本课堂带来的惊喜和变化。

3.科研助推。南宁市高新小学还定期进行生本教育优秀个案评比活动,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思考总结,提炼出成功的、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以随笔或论文的形式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及措施。与此同时,学校还把在生本教育实践研究中生成的校级研究课题与学校原有的南宁市B类课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和C类课题《生本课堂理论背景下的多元化前置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力争使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成为高新区乃至全市有影响力的办学特色,为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建设积淀丰厚的底蕴。

四、实施生本教育实验的成果

实施生本教育以来,南宁市高新小学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又切合学生需求的科研兴校之路,并以此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使学校成为激扬生命的学园、共同追梦的乐园。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学生有了随时质疑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交流合作、展示成果,在探究、质疑中主动获取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与自信心。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了。其次,学生有了自我评价和师生互评的权利,在教师面前、同伴之间可以随时进行评价,增强了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风景线。最后,学生有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活动的权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选择与生成。正因如此,学生在学习中变得快乐了,有学生这样对教师说:“老师,这样上课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自己探究问题、讲解习题,记得特别牢。”在生本教育实验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学校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四年级5班为例,2014年春季学期,在南宁市教科所抽检中,该班54名学生取得了数学优秀率100%、平均分96.9分的好成绩。

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好的教育是在激励而不是在给予的层面存在着,教学中教师需要的只是创设条件,提供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与时间,把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让学生真正学起来,并且学得开心、学得快乐。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教师的教育行为就是在帮助他们成长。

第4篇

在传统课堂模式下,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只是传播知识的知识库,他们将知识作为外在的理论教给学生;而学生成为记忆型的知识载体,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文化就是人化,教育就是树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真正的、有用的人,成为有自由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人,而不是成为记忆和背诵理论的知识载体。传统的课堂模式下,教育的最终目的很难实现,因此转变课堂模式迫在眉睫。

一、传统课堂模式的弊端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知识之树”的新文化广泛普及。知识之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支明确、学科之间的界限清晰,而且知识的积累和增长明显。这些特征都使得知识成为我们学习和记忆的对象。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衰落了,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依然在起作用,这种模式注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传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为记忆型的知识载体。学生以积累知识、通过考试为目的,理解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记住知识,顺利地通过考试,而一旦考试结束,知识就不再“有用”,书籍被束之高阁,甚至为了发泄长期积累起来的压抑感,学生将书籍付之一炬。传统的教学强调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种教与学的方式虽然是有效的,但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模仿型人才。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知识之树的特征也决定了以讲授和记忆作为主导方式的学习模式,这种因循守旧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决定了培养出的人才不需要创新,只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点“新意”即可。

传统课堂是填鸭式教学的源生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的中心,作为知识的“储备库”向学生“传播”知识。随着社会由统治模式向治理模式的转变,人所拥有的自由越来越多,同时也要求人对社会的责任越来越多,人不再被定位为仅仅服务于国家的公民,更成为参与建构和创造更好的生活方式的建构着和创造者,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要求。同时,随着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近30年所产生的知识是此前有史以来的知识的几倍之多,知识之树已经爆炸为“知识巨人”,与这种爆炸性的知识相比,人的自身的有限性也决定了人不可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会所有的东西。

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爆炸性增长,使得网络代替了传统教师的角色,成为最庞大的“知识储备库”,在网络资源中,我们可以找到从国内到国外,从古代到今天的全部知识。那么,在网络大行其道的时候,教师何为,课堂何用,这成为众多教师集中思考的问题。当下最热门的微视频和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的出现,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些教师在使用可汗的视频后,教学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先回家看讲课视频,第二天再在课堂上做练习,老师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指导。这与原来课堂上讲课,回家做练习的教学流程相比,刚好来了一个大翻转。”[1]

二、翻转课堂模式的要旨

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提到了“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很多中学生晚上在家观看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2]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翻转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而网络课程是翻转课堂的一个有利因素。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的实验案例改变了学生带着耳朵被动“听”课,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理解知识的弊端,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知识的理解、反思和批判。因此课堂被“翻转”: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这种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的不同是:首先,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变成自主的,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其次,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大大缩短,小组协作和讨论的时间增长,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更有利于深入理解和反思课堂内容。因此,教师成了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所学内容的反思和批判也导致了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对知识的反思者和批判者,这就着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反思精神和创新精神。由此,填鸭式的课堂模式下学生和教师双重被动的局面得以改变,知识的掌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学习、讨论、反思和批判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习得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才是学习知识的要旨。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3]然而,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翻转课堂的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翻转课堂不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有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知识的掌握是任何课堂模式的基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多种知识老化的速度惊人,这也使得更多的成人开始终生学习,不断更新所学知识或接受再培训。其次,要在网络资源中搜索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素养。最后,要让学生深入反思和批判所学内容,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对知识的批判性视角。知识一旦被理解和掌握,在以后的课堂上教师只需要温习即可讲授,但批判性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却是一个不断形成,没有终点的道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批判、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的课堂思维,让学生对问题的反思和批判不是停留在表层,而是更加深入。因此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大增强,同样,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没有减少,也大大提高了。

教师作用的增强,建立在教师角色和作用的转变的基础上。首先,教师从教授的主体变为辅助学生主动学习的助手。传统以教师主宰课堂,以讲授为主导模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参与、协作和提问为主的课堂模式,课堂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习者。其次,教师从知识传授的角色转变为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的角色,教师从教师变为能力培训师,不再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主要目的,而是以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教”的“听课者”,而是成为课下主动搜寻学习资料,完成知识积累,课上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分析、理解、批判和综合运用中的等待老师答疑的主动参与者。与之相应,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课堂学习的方式,而是集合了网络、视频、电子资源、电子课堂等各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

三、翻转课堂模式的双重挑战

翻转课堂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也使得这种课堂模式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欠缺,使得他们在通过各种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消极应付,不能自主掌握一些知识点,从而使得课堂讨论环节流于形式。这种情形确实对翻转课堂提出了挑战,但是,翻转课堂的目的正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纠正学生几年来或十几年来养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因此,学生的问题虽然是根本问题,但也是必须被克服的问题,而要克服这样的根本问题,就要老师积极努力地鼓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耐心地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征予以个性化的指导、监督。可以说,学生面临的挑战正是素质教育所面临和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翻转课堂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从这个角度说,这个挑战虽然严峻,但却是我们开展翻转课堂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除了学生面临的挑战之外,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需要高质量的微型视频,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找到所需要的视频,才能开展和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次,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知识的分析批判和综合运用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要讨论的内容进行牢固的掌握和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有合理的回答。再次,课堂模式由教师主导的单一讲授模式向讨论模式的转变,对教师设计、实施和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知识,还要懂得应对在讨论中的突发状况,遇到离题千里的问题,能将讨论的中心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回来。最后,多种学习模式,尤其是网络资源的利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平台和环境的支持,老师是否有自己的课程网站、课程学习群,课程聊天群等等都影响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第5篇

一、创新氛围,激发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情绪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开始,我总是先和孩子们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活泼的英语小歌曲,接下来我就亲切地伸双手问他们说:“Hi, How are you ?”他们立刻会高兴地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 ?” 在这一问一答中,师生的感情融洽了,达到同步进入教与学角色的效果。

此外,教师要保护学生敢说敢想的积极性,当学生说错了,教师不要直接说:“No, you are wrong ”,而是微笑地对他说:“Please,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勇敢的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都要予以表扬,课堂上多说表扬,鼓励的话:“Good ,very good, Great ,Excellent. You are a good /clever boy /girl. ”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话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创新场所,别具一格

创新教育为教师提供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的助动剂,教室不再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唯一阵地。教师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空间,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过程中,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中秋节的那天晚上,我便不失时机地把住读班的同学带到了操场上了一堂英语课。分别学习了“moon”、“star”等单词,复习了“blue”、“yellow”和“Good evening”等旧知识,而且还扩充了“moon cake”、“Mid-Autumn Festival”等新短语。通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学生们感到异常的兴奋,学习热情倍增。这样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学校场所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不同的地方介绍不同的地点:playground, building, classroom, art room , music room ,computer room等,让学生学会介绍场所,This is our ….It’s very big / beautiful / nice等;在学习运动时,我让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运动,边做边学习:running , high jump , long jump, hop, swimming, skating, 100 metre, 200 metre, jogging等。

三、创新方法,耳目一新

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使学生不断地得到英语语感刺激。充分利用好教学挂图、实物、手偶、简笔画、动作、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看景、听音、会意,直接理解英语和提高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汉语的介入,培养良好英语语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录音,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能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又比较生动地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同时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

2.每堂课前进行对话表演,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让对话变成生活化的交流,消除怕开口的心理压力。

3.课堂上多采用唱歌和游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唱歌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之一,在英语启蒙阶段,学唱歌曲有利于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培养孩子掌握语言的信心,帮助孩子增加语言的流利感,而且也是呈现新语言项目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活动特征,在英语课上适当的运用游戏教学法,可以达到传递信息或巩固、操练、复习所学内容的目的。例如“捉迷藏”(Hide and Seek):

让部分学生将一物品藏起来,让另一些同学来猜:

A:Is it in the box?

B:No, it isn’t.

A:Is it under the chair?

B:No, it isn’t.

这种游戏虽然简单,所用句型也是学生熟悉的,但它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在游戏中提高了其语言运用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人生态度;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59-01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也是我们目前教育最迫在眉睫的大事,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目前,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为核心的生命教育,相对还比较滞后。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尽管部分课程虽有生命教育内容的零星映射,但系统课程的开设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思想品德课中关注生命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思想品德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为理想的阵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渗透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关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提升。还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从而更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我们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学生生命发展的要求。

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适应生命教育教学需要

生命教育课堂要使学生从封闭、灌输走向开放、和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感悟与体验人生,获取真知。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创设的氛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老师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真正地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与学的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掌握方法上,使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适应生命教育的需要。

三、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让学生背框框,记条条,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很注重对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不仅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个体存在,更注重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教材所设置的栏目如“探究园”“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都新颖并实用,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进步,学习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大部分“探究园”“实践与评价”的活动内容较为合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以致用。

四、善于人生态度,让学生体验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优点,并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个真实的自我,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进而使他们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展示。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课堂成为他们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赏识的乐园。

五、积极创设情景,增加学生活动和体验生命的空间

第7篇

一、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情绪影响较大,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当学生练习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练习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但如果表扬不当,言过其实,也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正面教育为主的方法,多运用良好语言刺激,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向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而采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做,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教师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乃至教师的着装,无一不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课的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炽热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架起情感的桥梁。有威信的老师是通过长期的表率作用而形成的。

二、尊重和爱护学生

小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不懂得尊重学生,唯我独尊,课堂就会显得冷淡,学生压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的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队列站队的背风、背阳光直射,课的节奏和气氛的掌握和控制。在对待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或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对男生或女生,对性格开朗或内向寡言的学生则特别要注意批评的环境和处理的方法,尽快地使课从逆境中走出来。课后要冷静反思:课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内对学生的表扬是否使学生受到鼓舞?即使是批评,是否使学生得到激励。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对学生没有情感,没有尊重和爱护,就没有教育。

三、创设好的情感环境

利用节、假日组织运动会,班级间的单项比赛,课内单元小结中简化规则的教学比赛、小竞赛等,使他们在竞争中发现和完善自我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满足他们正常的表现欲。课堂中应尽力创设好的情绪、情感环境。

在巩固和提高排球垫球技术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竞赛”流程:按垫球技术优劣搭配、男女生混合编成八组,各组围成圆圈按定额垫球。规则是个人不得重垫两次,球落地则算垫球次数终止。完成定额的组表扬,完不成定额者,男生差一次做一个俯卧撑补足来“惩罚”,女生则做立卧撑“惩罚”。结果课上得生动、活跃。

实践告诉我,情感环境的创设和快乐体育的实施都是相互搭桥、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四、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

1.融洽师生情感

融洽的师生情感,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情感上给学生“减负”。

2,利用风趣精彩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去对学生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心理上进行运动的“减负”。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在初学集合排队时会互相拥挤,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因为着急而乱说乱叫,针对这一现象,我把学生四路纵队分别编成“小鸭子队”“小黄狗队”“小白兔队”“小花猫队”,并给每位同学都编成号,这样一来,儿童从心理上乐意接受,再集合的时候,老师就说:“看哪一队的小动物能最先找到自己的家?”加上老师的表情,语言提示,可使儿童进入角色,逐渐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五、对差生的积极态度

在体育课中,对全体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做到不偏爱、不歧视、不袒护、不冷落。一些学习差的调皮学生,因平常受的批评多、表扬少,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逆反心理。我们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他们好动,往往思想放得快,动作协调,体育项目中的技术动作掌握较快、较好。而体育教学有其更直接、更集中激发顽强拼搏精神和培养集体主义品质的积极效应。我们应抓住机遇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已聪明才智、一展风采的机会。培养他们为集体多流一滴汗、多献一份力量、顽强拼搏的荣誉感,培养他们成为体育尖子,做示范、作裁判、协助教师参与保护帮助,借收体育器材培养责任感,再把这种逐步培养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转到对文字科的学习上去。

第8篇

一、增强学习动力,扩大学科亲情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课程,内容包括近代现代史、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所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理解、分析社会现象,特别是帮助自身成长提供了很多现实性的帮助,是一门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不断地对学生强化此观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这是一门“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僵死的学科。讲授时应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例,教会学生实实在在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如: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世界观,就能解决多少生活中困惑的问题,甚至历届高考的语文作文题都以哲学原理作为题材或理论依据;再如学会“两分法”能使自己明显地感觉到成熟了、理智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科兴趣油然而生。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同时,要增强学科学习动力,重视师生的人际交往的情感因素,也是扩大学科亲情的重要因素。师生情谊深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谊有利于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将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将会积极影响学生,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会对其交往活动和关系产生直接作用,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效果。

二、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了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重视情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用自己热爱学生的感情之火,燃起学生的情感火焰,这对中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针对某些进步或成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表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口头、书面、点头、微笑等;范围可拓宽,如:考试、作业、笔记、回答问题。适当的表扬如同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生由此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这里,情感就是热爱、信任、尊重。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语气语调里,表现在他的每一个手势里,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关爱的眼神里,也表现在每一块脸上的肌肉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能调动学生的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吝啬对学生付出爱与情感,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面对现实情境,正确引导教育

历史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社会生活节奏变快,社会现象、形势风云变幻,课本内容往往使学生缺乏新鲜感。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在教学中引用社会生活新鲜事例,尤其是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深刻思考,正确对待,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如现时期,人们对中国的非主体地位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腐败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非常关心,限于认识水平又难以搞清楚。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从我国国情出发,用辩证的观点,正面引导和教育学生,坚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景一片光明。从高考来看,命题涉及社会热点的程度在加强,这也要求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搞好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意味着教师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关注时政,挖掘热点,要求教师具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的洞察力。历史教师不能满足现有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神,开拓创新,按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实教育人”的原则,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等,研究探索出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新方法、新手段,并在教学中适应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变换教学方式,贯彻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第9篇

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成为道德教育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情感是教学中的剂、催化剂。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更应结合课堂教学,通过不断的渗透教学,将情感教育进行到底。本人对化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

那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呢?盖杰和伯纳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教师来讲,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按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因此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常常从积极的方面去入手,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给予热情鼓励,给予及时肯定表扬,换取了学生心理上亲近,感情上融洽。给学生以心理的安全感,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者结论的信息,做到善待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

任何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冷落,都会挫伤他们自尊心,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所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而且在平常的一些小细节都可以不断地得到体现和强化,例如刚开学,我就把所任教的班级全部学生的名字都记住,并且为每人准备了一本厚厚的练习本,这本练习本是我们课后沟通的桥梁。我让他们把堂上的练习、小测验、作业、典型题型都归纳到这本本子上,然后定期批改批注。这本练习上记载着每位学生们的作业、测验都充分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园地,每期我都会根据每位学生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不同的要求,用这种方法跟他们进行交流。定期也会召开科代表会议,让科代表收集不同时期的教学意见作为及时的反馈,不断地调整教学环节,以求到达更好的效果。

学生初学化学兴趣都很大,但随着知识深化,兴趣渐减。要学生对化学学习保持兴趣,而且要使暂时兴趣发展为稳定兴趣,永远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保持适度的情感,莫过于先对教师从心理上产生敬佩,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为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战胜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你,在行动上接近你,从思想上乐于接受你的教诲。尤其是对待进生更要给予温暖,给予理解,互相尊重,多加帮助。

二、多种教法,激发热情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情景的创设、氛围的创立。要使教学达成良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一种环境,使师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对话、沟通、交流、促进。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内容和班级特定的对象,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形成一种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课堂心理气氛,对学生充满信任、期望与尊重,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主体经验和自我意识,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参与学习。一定的教学情景融入了教师的情感则可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针对化学该科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学实验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学生一般都很喜欢上实验课,但相比起来化学原理基本概念和化学计算就显得枯燥无味了。为了使学生学得乐在其中,在常规教学中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其个体的主体性。

例如,可以采用同龄人的教学法,每单元结束或者学期复习就可以用此方法,使枯燥无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首先教师要事先把题目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分好学习小组,布置学生作好课前准备,每个小组把自己的复习专题搞好,用多媒体或者其他行之有效的方式展示出来,并且轮到哪一个小组的复习专题,那么小组的成员就要负责那堂复习课的复习内容的展示、解说,然后其他小组参与评分。这样下来的教学效果是一般常规复习反复做题、讲题无法做到的,因为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都特别关注认真准备,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因为学生们必须对知识经过自己的再次整理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体系,对于学生自身知识系统内部的欠缺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把适当的结果展现于人前。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当小老师,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精彩的发现。现在的学生能力差是我们不少教师的看法,其实我们只要舍得多给机会他们,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做得不错。除此以外还可以用游戏的方法,初三学的很多都是一些基本的知识,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破重点难点。例如在课上分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全对的为胜,采取小组奖励方法,这时候就考查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用竞争的游戏方法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浓厚,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能在愉悦中牢固地掌握知识。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就需要多动脑筋因材施教,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理解他们、发现他们,尽量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一旦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正确地形成后,对学习化学自然会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成绩就自然会提高。

三、给予机会,感受成功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一个班级中,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尽可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学生有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也应该体现着这些不同层次的铺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机会,多点探究空间,多点实现自我的满足。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适应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考试或者设置教学环节时,要精心设计,不要让学生考得灰溜溜或者学得索然无味的,觉得自己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要让学生从考试、学习的阶段性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化学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该多创造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比如,在第三单元讲到爱护水资源,这个主题学生从小就耳熟能详,在处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特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资料的收集准备,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准备的课件、短片、漫画、手抄报等,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环节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将“自我”摆进了教学的内容,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展现了自我,给心灵以触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坚定了他们的心理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