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6:08:14
导语:在环境治理信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环境知情权;环境信息;信息公开
一、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学界定
目前学界对环境信息公开并无统一定义,有学者认为环境信息公开是继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经济手段后的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方法。也有学者指出环境信息公开是在收集和整理和环境有关的信息的基础上,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通过合法形式进行公开的行为。虽然上述观点存在片面性,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加深了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本文认为环境信息公开是掌握环境信息的特定主体,应环境信息需求主体的要求,通过法定程序收集、整理、制作和环境信息行为的做法和过程。
首先,环境信息公开必须是特定主体的行为。因为环境信息的获取和编辑制作都是一个较为专业和权威的过程。环境信息只掌握于特定的主体中,这些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和企业等一些拥有一定职权和经济实力的组织。
其次,环境信息公开是一种法定行为也是一种法定过程,就法律意义而言,环境信息公开成为一种法律制度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关系,而法律关系本身就是由法律调整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相互作用形成的,法定正当程序的存在则是这些行为可以成为一个过程的融合剂。
最后,环境信息公开既是权利,也是一种义务。义务主要是针对政府和企业来讲的,从《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规定来看,政府和企业是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定的义务主体。但是由于法律赋予其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定地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环境信息公开也是一种权利,对于公众等希望获得环境信息的主体而言环境信息的获得首先是一种权利,同时公众也有义务遵守法定程序和范围。
二、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内涵
(一)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内容
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指的是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包括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前者是环境信息公开中权利的享有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后者是环境信息公开中信息公开义务的必要承担者,学理上和立法上都将政府和企业作为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
国外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关注的重点已由可以公开的内容转变为不可以公开的内容,使得限制条件愈发减少,对于列入例外的标准愈加严格,多数例外情况仅限于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公共利益、商业秘密等内容。
(二)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尽管信息公开的方式属于程序性的规定事项,但是科学合理的多样化的信息公开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要求,因此公开方式应当多元化,但应当根据方式的特点,完善信息公开的程序和救济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三)环境信息公开的责任
环境信息公开的责任可以分为政府的环境信息公开责任和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责任。前者指在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政府违反了法律义务所应承担的不利后果;后者指企业不履行信息公开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
三、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信息公开建立在信息的公开和公众知情的基础上,因而其最有力的理论支撑就在于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一)环境知情权的界定
所谓“环境知情权”,是“国民对本国乃至世界的环境情况、国家的环境管理状况以及自身的环境状况等环境信息获得的权利。”作为公众基本知情权的具体表现之一,环境知情权的存在是国民能够参与国家各项环境事务的前提,同时更是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必要民主程序之一。作为一项应当由法律程序予以规定和保障的权利,对于国民能够环境知情的方式、途径、具体内容以及对所获得信息的回应反馈的一系列程序性的事项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规范尤为重要。
(二)环境知情权的内涵
1.环境知情权主体
环境知情权主体分为环境知情权的权利主体和环境知情权的义务主体。前者指的是依法享有知悉环境信息权利的主体,学界关于环境知情权的权利主体的理解仍未统一,学者多倾向于权利主体应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实践中多数欧盟国家在立法中明确规定任何自然人、法人都有获得信息的权利,这已成为欧盟总体上的立法趋势;后者是掌握环境信息并具有信息公开义务的公共行政机构和企业。
2.环境知情权客体
环境知情权的客体指各种环境信息,为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实现,环境公共行政机构和企业应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公开其掌握的环境信息。目前环境知情权客体的范围仍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欧共体理事会颁布的《关于自由获取环境信息的指令》以及《奥胡斯公约》表现出环境信息范围的界定处于不断扩张的趋势,这必然影响国内立法,对于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十分有利。
3.环境知情权的内容
环境知情权的内容是环境知情权利主体对环境信息所享有的知晓、申请、获得帮助和救济的权利。知晓是权利主体通过被动方式获知环境信息,或通过主动申请行为获知环境信息;国内对申请权利的研究刚起步,相关立法也少有涉及。发达国家对此却对有细致的规定,美国《情报自由法》就是例证;在获得帮助的权利方面,多数情况下是针对国家机关这一义务主体的;我国现行法律对环境知情权的救济规定十分粗糙,也没有政府和企业必须公开环境管理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知情权难以得到相应救济,司法救济途径仍不畅通。
(三)环境知情权对环境信息公开的作用
首先,环境知情权是监督环境公权力的有效手段。由于环境行政过程涉及到多方面利益的平衡和牵制,导致原本复杂的环境问题愈加难以解决,造成了对环境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权益的损害,这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权力(权利)来对环境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制衡。而环境知情权就正是这种具备监督与制衡功能的外部权利。
其次,环境知情权的确立为权利救济提供了依据。多数情况下环境侵权行为是一个长期累积并逐渐产生危害的过程,此时如何确定排污者以及如何获取与排污行为有关的环境信息,就变得异常重要。这种情况下环境知情权的确立使公众知晓周围的环境信息成为可能,一旦遭遇环境侵害,可以要求环境行政部门提供排污者的相关信息,这样就为公众获得救济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富贵,熊斌.环境信息公开及在中国的实践.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失真 控制环境
许多学者都认为,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诚然,一个公司没有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是无法良性运转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不是没有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而是由于存在于控制环境中的缺陷而导致会计控制系统的失效。因此,笔者认为,治理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重中之重是要弥补控制环境中存在的缺陷。coso报告认为,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人员胜任能力、管理当局的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权责划分、人力资源政策及实施等。
一、加强公司治理,完善董事会构建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有很大一部分是原来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普遍呈现与一般国家不同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从上市公司中转移利益至自己的手中,从而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利益。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严重影响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从源头上失去了其控制作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郑百文、ST猴王的内控失效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就是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等等。假账问题的核心是治理结构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操纵着会计信息的“看不见的手”是治理结构,会计和审计只是治理结构的实现形式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当务之急是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就要求我们:第一,在我国当前要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问题也就是要如何促使股权分散化和多样化,进而也就是如何进行国有股退出和减持的问题。因此,优化股权结构是优化、完善董事会结构的关键前提。第二,聘请专家进入董事会,积极推进独立董事制度,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一般是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董事。既不代表出资人,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公司战略决策、生产经营决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一般来说,独立董事大都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或专业技术人士,现阶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律师、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金融中介机构中的资深管理人员以及在大公司任职多年的高级管理人员等,都可以作为独立董事的来源。在董事会下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委员会结构,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独立董事的加入,不仅能够降低执行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也有利于公司内部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更有利于强化公司的制衡机制。第三,要将董事会成员与总经理领导班子彻底分开,杜绝董事会与总经理人员重叠,建立起相互制衡的构架。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分离,才能为董事会成为内部控制框架的制定者、监督者和最高执行者作保证,发挥董事会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作用。
二、建立审计委员会,有效预防会计信息失真
在独立董事制度下设置审计委员会有助于对受制于经理层的会计信息进行再监督。审计委员会在公司的组织结构中隶属于董事会。是董事会下属的一个专门委员会,一般由3-5名独立董事组成。鉴于会计信息由管理层负责编制和提供,而管理层的聘任显然受大股东意志的支配或影响,为了防止内部人控制,制衡管理层和大股东在会计信息方面的权利,在公司的治理实务上,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受制于经理层的会计信息进行再监督。美国国会2002年通过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都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并确定其主要职责是:讨论每一年度和季度的财务报表并提出质询;评估公司对外的所有盈利信息和分析性预测;讨论公司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政策;负责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及运行;接受并处理本公司会计、内部控制或审计方面的投诉;负责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决定支付其费用并监督其工作,受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有权聘用独立的法律顾问、其它咨询顾问。审计委员会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指导和协调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与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确保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可有效摆脱经理层的控制,实现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再监督,从而为资本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三、完善利益分配与考核、激励机制
利益分配与考核、激励机制的不够健全。不尽合理是诱发会计信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造假者的主要动机在于取得经济及其他利益。只有改进完善利益分配与考核、激励机制,才能防止会计信息造假。第一,建立利益分配均衡机制,理顺国家、地方、企业及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兼顾各方利益。第二。改进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对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考评,不要仅以数字论英雄,而要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经营者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使经营者的短期行为长期化。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激励方法仅仅以利润作为衡量指标。从而诱导了经理人员的短期行为。股票期权制度在理论上来讲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的是在具体化的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激励和约束的度,一定要使激励和约束相适应,这需要各个公司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期权额度和行权价格等具体实施细节。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公司经理人员更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从根源上消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
四、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政策
在每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随时间演变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神话及实践的体系或模式。这些共有的价值观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雇员的看法及对周围世界的反应,这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组织内部的一套通用的价值体系,用这套价值体系无形中来约束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言行,使之向着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前进。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COSO框架控制环境中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以及正直与价值观等内容都包含在这个要素中。内部控制需要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通过一种“软控制”的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约束员工的行为,通过自律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内部控制才更有实效。总括来看,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具有多种功能,第一,它起着分界线的作用,使不同的企业明显区别;第二,它表达了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第三,它使组织成员将对组织的承诺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第四,它有助于增强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它是一种“粘合剂”,他通过为组织成员提供适当的言行举止标准,从而把整个组织凝聚在一起;第五,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成控制机制,指导并塑造员工的行为,决定了企业内部的游戏规则。
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了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在企业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风险的制造者和控制者。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用、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和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
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内部控制建设主要是为了防止会计舞弊。内部控制与会计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尽管内部控制的目标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技术突破;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201-01
根据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是各级政府度辖区环境负责的重要表现,是履行环境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是环保部门的重要责任,但目前的形式呈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我们环境监察工作的主要难题,我认为,应主要在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1 在监督手段方面
传统的监管手段使环境监察人员被动应付,亟需改革创新。针对目前情况,为适应环境形势的新变化的要求,我们的现场执法手段也亟需全面升级,与时俱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吉林省四平市提出在坚持依法办事、坚持高目标、高效率的、高标准前提下,实现从执法工作的被动性应付向主动性转变的防线改变,从防范型向服务型转变,为环境监管工作的技术现代化、制度科学化和工作规范化而不断探索新的方向和路径。
采取预防性监督措施。所谓预防监督就是以预防为主,以监督为辅。这种监督是对各企业的立体监督,要求从排水,排气,土壤,生态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综合检测。检验企业的排水,要定期、定点、定时,时刻监督水质变化和排污指标,对于出现的重大情况,要及时有效地汇报、通知,确保准确、无误。要在企业周围设立空气质量监测点,做到按距离定点测算,人居面积是否达到检测范围,是否在有效距离外,是否达到人居条件,各种测量的指标,系数,要严格执行,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综合的生态因素,要知道,我们所有的测量、检验都是为了能给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我们具体谈一下比如在检测内容方面:大气的检测内容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大气降水等相关指数;一般采取一季度一次,连续5天,一天4次,一次1小时的要求执行。采样十天后向下达监测任务的部门上报监测结果,验收监测于现场采样20天内完成监测验收报告。对于市属重点工业废水:每季监测一次。 省、地下达的省、地重点工业废气控制单位:每半年监测一次。 采暖锅炉:每个采暖期监测一次。?常年运行锅炉:每年监测两次。 ?采样十日内向委托单位出具监测结果
报告。
在例行检查方面:①监测对象主要是根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按照省、地、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年初监测计划分工,对辖区环境质量进行的监测,为领导了解辖区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依据。 例行监测项目固定、采样时间固定、报告时间固定。 ②监测程序。根据省、地、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测计划制定监测方案,制定监测时间表—向有关科室下达监测任务—采集样品—填写采样棉絮记录中,被测单位负责人签字—填写样品交接记录,交质控室加密—交有关人员化验分析,填写原始记录—交其他持有该项目监测资格人复核--交质控室解密、审核—交站技术负责人进行三审—填写环境监测结果报表—输入计算机并报送至有关部门。
各监测点的设置要求科学合理,布置不留死角。
我市共计六个大气监测点,分别设在铁西区政府南段,飞机场南段,平西乡西侧,经开区北面,烈士陵园北面,高速路东侧,除此之外,还有221个监测点,其中功能区6个,区域监测点150个。
1)事后督查制度彰显法律刚性。环境问题都是历史遗留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四平市环保局经过认真排查、梳理,对其中影响范围大,涉及到人员广,尤其是涉及民生安全的环境违规违法案件,逐一登记、复查,并将其列入专项行动整改方案的重点监察单位和后督查单位,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抓住重点、突出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整治,全面开展执法后督察专项整治活动。
2)企业承诺加强相互监督。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积极治污、达到节能减排循环发展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能。针对这类情况,作为执法者,必须加强创新方式,改革方法,引导企业践行环境与社会责任与要求。
对于目前情况的措施对策,本人总结为以下几点:
1)做好依法监督,进一步做好重点污染治理。我市的重点污染企业集中在铁东一侧,方便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这些企业里难免有检测不到位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全面开展污染源监测制度和在线检测制度,建立工业污染源动态监控系统,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检测管理。
2)推行清洁能,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清洁生产的污染防治从末端转向全过程控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大量的和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原有的企业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消耗了大量能源,及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还有大量的污染物产生,因此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技术,在总体上讲,为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作出来了制度支持和制度保障,是清洁生产变成制度化、规范化。
3)简答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的环境意思的重要手段。加大宣传监狱水平,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和道德规范,发觉群众监督的意识,让群众监督,让其不法企业的不发行为暴露在群众的监督之下。给和目前的各类违法状况,主要是企业的功德良心现在已经不能在靠企业自身去维护,必须要有外部监督做保障,而监督的全面就是要让全民监督,治愈光天华日之下的监督才是最佳。
4)做好应急情况的应急准备。各级环保部门应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污染特征和自然情况和自然情况,做好应急监督的物资、设备、技术和人员的储备,保障应急监督的准备,和应急力量的资源工作。
2 在监督技术方面应严格验收标准,加强考核,提高达标验收率
为确保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质量成效,我省严格规范验收程序,严格核对验收标准,加快达标验收进度。规范验收程序。被验收单位通过上报之前的自查符合标准后,向上级环保部门提交验收申请和单位自查报告;上级环保部门根据申报部门即被验收
单位申请,由分管领导带队,与验收委员会通过、现场观看标准化建设录像听取基层单位汇报、对照标准现场检查考核建设指标、形成被验收单位标准化建设验收意见、现场向被验收单位反馈验收意见。有了以上的严格验收标准。验收委员会一般分3个验收小组,即以人事处为主的机构与人员组、以财务处为主的基本硬件装备组(应急装备)、以法规处为主的基础工作组,各分组按照职责分工,对照验收标准和验收内容逐项进行量化品比打分,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写入验收意见,逐项反馈给被验收单位。对硬件建设问题较大或一时达不到验收标准的不予通过验收。目前,全省有4个市级环境监察机构虽然提出了一级申请,但因个别硬件不足而没有通过一级验收。
开展环境稽查工作,是严格按照国家《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暂行办法》规定,认真执行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实行国家、省两级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在市级管理中主要采取3种方式:重点管理、委托管理和稽查管理。相信通过以上的一些工作中的点滴记录,希望与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人事进行交流,最终达到与大家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吉林省环境监测年度报表.
【关键词】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管理体系;创新方法
自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之后,我国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监测力度以及监测质量管理力度也越来越大,相关部门甚至引进并采取了更加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使得我国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事业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相比于人们对环境监测的重视度,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便显得有些不足,一些部门人员因没有意识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其在工作中忽视对质量的管理,从而拉低了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整体的工作质量。为此,要在现有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上做出改进,进一步加大监测质量的管理力度,保证质量管理与环境监测的相适应,杜绝环境监测质量工作滞后现象的发生。
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逐渐走向了制度标准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其完善度相对较高,适用性也相对较强。但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自引入了更为先进的监测技术与监测设备之后,人们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便有所忽视,而将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环境监测上。这一情况直接导致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测脱节,进而使得总体的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发生滞停,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遭遇瓶颈。下面结合我国国情,对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状况进行分析。
1、环境管理和经济增长没有得到同步发展
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了,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增长,但由于社会进步过程中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增长,忽视了环境的管理与保护,所以造成了现在环境保护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的局面。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工业、建筑业等行业在生产、建设中制造了很多废弃物,并且相关部门并没有采取措施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处理,所以造成环境被废弃物污染,影响人类生存并危及人类身体健康。现阶段,尽管我国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抑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但总的来说,多年时间积累下的环境污染并没法在短期内得到彻底根除,即使引入了环境监测管理机制,但因为这一体制的运行时间不长,尤其在质量管理方面,人们的管理意识并不高,所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在实际运行时并不能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
2、质量管理人员能力低,缺少质量管理积极性
除了制度还尚处试行阶段以外,相关机构或部门人员的质量管理能力低,实际工作时易忽视质量管理,缺少质量管理积极性也是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相关部门在配备质量监测或质量管理人员时,并没有严格化人才的录用与选拔,所配备的部分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的甚至不具备相关的专业证书……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国内现有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并不能很好的胜任质量管理工作,从而导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滞后。
二、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新构想
针对上述所讨论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滞后问题,在分析其滞后原因之后,现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几点创新对策:
1、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法律保障体系
从大方向考虑,想要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除去细节问题以外,最直接的方法是借用法律手段,利用法律法规来约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行为。具体措施有,组织建立专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部门,并制定出台相关的环境监测条例以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条例,利用法律条令来对环境监测进行定位,并借助法律法规来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规范管理行为,从法律、制度以及人员三个方面来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
2、改进并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法律保障机制仅仅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功能作用是威慑,是约束和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行为,让其能够重视质量管理。而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起主要指导作用的,仍然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完善并创新原有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同时也是创新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构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可建立为以下这一模式: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
3、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
目前,虽然有一些环境监测站是以计量认证或国家实验室认可的要求在实施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活动,但是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既要保证监测仪器的准确、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更要确保监测方案的科学性、监测点位的代表性、现场采样的完整性等等。因此必须根据环境监测的白身特点、客观规律和管理执法需要,建立适应环境监测工作实际、贯穿环境监测全过程的完整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并使之成为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必须遵循贯彻和具体落实执行的管理程序和行为准则。
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中提到,国内相当一部分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并不高,综合素质也相对比较差,再加上环境监测工作以及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极为复杂,所以导致其在实际工作时并不能完全胜任,最终也就造成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滞后。面对这一情况,在创新质量管理体系时,除了要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之外,还要注重对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具体措施有:多多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培训活动,并注意在培训中引入实际问题,利用实际问题来对其进行指导;积极做好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工作,让他们明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技能训练,提高其管理能力,使其能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促进我国环境的有效治理。
三、结束语
在创新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的的现状来做好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通过管理监测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高效的工作制度,健全有效机制展开环境规划,增强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柏仇勇,黄卫,姜勇.创新我国环境监测体制和机制的构想[J].中国环境监测,2007(06)
环境管理的产生源于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能源紧张、资源耗竭、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强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已成为各国政府有效处理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几个世纪以来,环境问题从产生到发展,范围在不断扩大,程度在不断加深。为什么长期以来人类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遏制环境问题的蔓延呢?经济学家认为,当决定使用资源的人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退化,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一)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从而导致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它们的环境成本。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是指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产生的负效应。它既存在于生产领域,也存在于消费领域,如工矿企业的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行为,居民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及排出的尾气带来的空气污染,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均有负效应。这些负效应并没有计入到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并没有由行为人承担,而是转嫁给了他人和整个社会,从而构成负外部性。在存在外部负效应的情况下,由于外部成本不能被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市场机制并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使得市场并不能达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引发“市场失灵”。
2.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公共物品就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非排他性指可以供多人享用,无论个人是否支付费用,都无法排除他人享用;非竞争性是指享用人数的增加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享用。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没有排他性,想要使用它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没有竞争性,一个人享用并不减少他人对它的享用。公共物品可以免费使用的特性使得环境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3.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之一是资源具有明晰的、专有的、可转让的产权。在我国,环境资源的产权名义上是清楚的,由国家和集体所有,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具体的产权代表,产权不清、产权虚置的情况却大量存在,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严重。此外,有些环境资源难以确定产权,如大气、水、环境容量等,由于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产,也由于它们特殊的物质形态,使得法律意义上的权属难以确定,市场机制难以引进,也就难以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二)政府失灵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只要政府出面,通过各种措施就可加以改进。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与“市场失灵”一样,也往往存在“政府失灵”,当政府的干预政策不能纠正甚至反而造成或加剧“市场失灵”时,就会发生政府干预失灵。在环境保护领域,导致政府干预失灵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配置上存在弊端,表现在:
1.环境监管中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是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即行政等级,如省、市、地、县等)、分部门(即政府部门,如交通部、建设部等)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我国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经过了从部门分管到统分结合的两个阶段。统管部门是指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它们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即上级和下级关系。分管部门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某一方面环境污染防治或对某一类自然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统管与分管部门在环境监督管理中的法律地位平等,二者之间不是行政隶属关系,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它们在环境监督管理中都是代表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其执法地位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环境监督管理中的分工有所区别,即监督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有差异。这种环境管理机构设置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能发挥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又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整体协调。然而,由于环境保护专门机构的地位和权限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平行,加之部门立法、地方立法的权限与关系不清,以至于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权力设置的重复或空白,只有分工缺乏协作,既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又不能形成整体效益,造成统管与分管部门权限不清,关系不明,统一监管难以实现。
2.机构设置存在交叉重叠。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从部门分管发展到统分结合。在环境管理模式转化的每一阶段,国家只着重于成立或撤销环境管理机构,而不注意它们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从而出现了某些机构重复设置、职能交叉的现象。如在自然保护方面,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设置有专门的自然保护司,而国家林业局也设置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其实,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仅是自然保护的一个方面。这种机构的重复设置必然造成职能的交叉和重叠。又如对水资源的保护,目前的水管理体制依然存在“多龙治水”的现象。“多龙”,是指有权管理水资源的部门众多,水利部门、建设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地质矿产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环保部门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部门,渔政监督部门也都享有一定的管辖权。这些分别对水体的利用和保护拥有国家管理和监督权的机关,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往往使得工作中对同一客体的保护难以达成共识。权力分散、政出多门造成相互间的冲突与矛盾,各部门间职责权限划分不清,且相互间出于部门利益关系难以协调,执行分工职能时难免发生越权与冲突现象。由于政府内部部门职能的错位、冲突、交叉、矛盾,引发了国家公共利益与部门行业利益的冲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国家环境管理的制度选择
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国家环境管理要做出多种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其中主要的有两种:环境行政管制和环境经济激励。
(一)环境行政管制
行政管制也称为命令控制方法,是政府通过运用规章制度来对环境污染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如发放许可证、颁布环境标准等。管制的优点在于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污染者别无选择,要么服从,要么面临法律仲裁或行政程序的处罚,最后的环境效果具有确定性。长期以来,我国在环境管理方面采用较多的就是这种以政府直接管制为主的管理措施、管理制度。现行的一系列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期治理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等为基本内容的环境管理体系,基本上是以行政管制为主的管理体系。
政府的直接管制对中国的环境管理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的,它避免了大量因市场失灵而导致的环境问题。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政府的直接行政管制存在的诸多弊端也在逐步显现,表现在:第一,灵活性差。对于新的生产工艺、新的环境状况或企业间存在的技术差异、控制费用差异,管制方法想做出相应调整需要一段适应期。这是因为,命令与控制的本质是制定规则,而制定良好规则的前提是掌握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了解公共行业和生产技术的细节。而在短时期内,获得所有相关信息是比较困难的。第二,成本高。政府部门监测和执行的管理成本较大,经常难以执行。第三,缺乏对控制污染方法改进的激励机制,不能为开发减轻环境损害的新技术提供激励。第四,罚款的设定水平过低无法阻止违规。第五,可能会引发其他违法行为,如以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不正当收益。违法者通过向政府行使贿赂来获取有利于自己的监测结果,从而逃避应交纳的排污费或罚金,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还会增加廉政成本。
(二)环境经济激励
所谓环境管理的经济激励,是指依赖于经济刺激而非规章制度来起作用的一种政策工具。经济激励是一种间接调控措施,是通过市场机制,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开发活动改变人们的相关费用和效益,使外部环境成本内在化,从而激励人们保护环境和资源。经济激励主要包括四种手段:
1.押金退款。购买具有潜在污染性产品的人将支付一笔附加款,这笔附加款将在他们把产品或其包装返回到认可的回收或适当处理中心时退还给他们。
2.补贴。通过采取拨款或贷款等形式为实际或潜在的污染者提供财政资助,用来鼓励其削减污染。
3.环境税费。环境税收或环境收费可被认为是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及环境污染行为支付的“价格”,是政府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或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而征收的一系列税或费。
4.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的原理在于:首先,确定某一区域环境容量即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其次,把环境容量或排放总量分割成若干排污指标,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排污指标在市场上交易。环境容量也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它为人类活动提供消化吸收污染物的条件。从物理属性上讲,环境容量本身难以具体分割和确定权属,不能在市场上交易。但是,排污指标具有确定性,通过界定环境容量和排污指标,抽象的环境容量转化成具体的排污指标,排污指标分配后,持有人对它就拥有了一定的排他属性,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排污权交易的意义在于允许排污者通过市场转让节余排污指标,刺激排污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总量控制,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比较于行政直管,经济激励有许多优点,表现在:第一,成本较低,它可以减少政府政策推行的成本。它不需要设置庞大臃肿的部门机构,不需要花费高额的执行监测费用。它以市场为基础,通过间接调控改变市场信号,影响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引导其改变行为方式。它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预期的目标,这对资源有限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第二,灵活性更强作用范围更广。它可以通过市场,把保护和管理环境的责任从政府转移给环境责任当事人,从而使环境管理模式更加灵活。它应用的范围也更为宽泛,不论是在末端治理还是在清洁生产领域都能得以有效利用。第三,经济激励由于充分利用了市场力量,透明度更高,相比行政强管提供的违法机会就会减少,所以,它可能既更有效又更公正。
三、国家环境管理的制度创新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环境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家在选择环境管理手段、进行制度安排时要注意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土壤管理;污染治理;决策系统
随着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各种企业工厂的出现,工业废物的填埋与堆放都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壤污染物容易富集,有较长的潜伏期,加上地域、污染物与土壤条件的复杂性,所以土壤污染治理的费用高、见效慢,治理的难度也高。
1 土壤环境管理
国内土壤环境的管理与治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是由于法规不完善,缺乏关于土壤环境管理的法规。《环境保护法》对土壤环境管理的要求低,没有针对性的土壤管理规章,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另外,国内的土壤标准的指标也不全面,对于很多污染物都没有规定,缺乏控制污染的标准。
同样,环保部门也没有重视起土壤环境的管理,没有管理这部分的专业人员与机构,也就导致了国内土壤环境的信息数据的严重缺乏,对于土壤污染的数量、种类、扩散范围以及污染程度都缺乏了解,对于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是了解的非常有限。目前对于土壤环境的管理与治理是迫在眉睫的,因此提出以下土壤环境管理的对策建议:
1.1 确认责任。因为一定的历史原因,所以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不能完全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规定来执行。而我国的土地是国有化的,政府和国家是主要的责任者,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筹集资金,及时有效地治理土壤污染。
1.2 自主开发治理新技术。现在国内关于废物污染治理的方法很少,所以开发研究适合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大大地减少治理费用,还能缩短治理时间。
1.3 相关立法支持。我国应该针对土壤环境单独立法管理,借鉴各种经验,可以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增加土壤环境管理的内容,进一步完善这些法规体系。
1.4 制定相关的土壤质量标准。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土壤质量标准,以此来保证土壤环境管理的力度和程度。制定土壤质量标准的时候,应该根据土地的使用来划分出不同的等级,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来制定控制污染的措施以及治理的标准。
1.5 公众参与原则。我国在制定土壤环境管理法规战略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公众的建议,宣传力度加大,让社会公众都了解并参与进来。
1.6 税金预提留。对于一些产生污染废物较多、污染较严重的企业,适当加收这些企业的税收,这样就可以避免企业倒闭破产后无资金质量土壤污染,就能用这些税收来治理无人负责的污染土壤。
2 土壤污染治理
2.1 治理方法。土壤污染治理主要有改良措施、农业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四类治理措施。这些措施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中改良措施的治理费用与效果都适中,对于不同的土壤条件和污染物来选择相应的改良剂,适用于中度污染。农业措施是利用和治理相结合的,一边治理一边利用,所以投资较少,适用于轻度污染。生物做事是使用某些动植物、微生物来吸走或者降解污染物,以此净化土壤的方法。这种措施对于有机污染的治理效果较好,但投资较高,适用于高中度污染。工程措施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学法、换土以及客土,治理效果比较显著,但是投资高,所以适用于面积小的重度污染。
2.2 治理方法的确定因素。土壤特性、污染程度、污染物的种类都决定着治理方法的选择,并且还要考虑实际的气候条件、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的因素。所以,在制定污染治理决策系统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2.2.1 土壤条件。土壤中的污染物有效性主要受到土壤条件的影响,进而就影响了污染程度。不同的土壤条件需要不同的治理方法,治理方法的采用直接由土壤条件决定。对于生物措施,有着很严格的土壤条件。清洗法适合在砂土、砂壤土和中壤土等透水性较好的土壤中使用,对于粘性土就难以实行,它就需要使用电化学法。
2.2.2 污染程度。对于同一种污染物,若污染程度不同,治理方法的选择也就不同。例如,重度污染的土壤应该选择工程措施,选择别的措施就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治理效果;轻度污染土壤应该选择农业措施,否则的话费用较高,反而得不偿失。土壤中的污染物总量、存在状态、土壤理化性质、有效含量都决定了污染程度。所以在选择土壤环境评价标准对土壤质量评价的时候,要充分地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2.2.3 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物主要是有机污染物与无机污染物。污染物不同,也就会由于各自的性质在土壤中存在着不同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治理方法的选择。例如,被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适合选择清洗法,但是不适用于大多数的有机污染物。镉污染的防止,就可以使用清洗法,在酸性的土壤上加上石灰性物质以及施放还原剂的措施。
3 土壤污染治理决策系统
3.1 系统的工作流程图。输入土壤环境的监测数据,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土壤pH、土壤质地以及水旱条件,或者实际的经济目标。系统将会根据土壤条件自动地选择相应的土壤污染评价模型,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确定出污染等级。如果需要治理,根据污染的程度,筛选出第一批对应的治理方法。然后再根据土壤条件,筛选出第二批适合的治理方法,接着根据实际经济目标,选择出第三批治理方法, 确定费用最低、效果最佳的治理方法。
图 土壤污染治理决策系统流程图
3.2 系统的功能模块。系统的四个主要功能模块有治理决策模块、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模块、数据管理维护模块以及输入输出模块。输入输出模块是直接面向用户的,输入环境目标与环境监测数据,打印输出信息等。数据管理维护模块主要用来查询信息,修改、更新数据结构,使得该系统成为一个可发展的、动态的信息系统。土壤质量评价模块需要向治理决策系统提供评价基础,也要进行独立的土壤质量评价。治理决策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根据输入的土壤信息,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出最佳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法以及实施方案, 供管理决策人员参考。这个系统是决策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 能够支持数据存取、合并、分析、优化以及决策。
4 结束语
因为土壤污染的不可逆转性与隐蔽性,在环境污染中是极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必须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应该有效及时地治理土壤污染。我国在土壤环境管理方面也是极度缺乏,至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管理制度,完善各种环境保护法规,从行政上和立法上共同支持土壤污染的管理与治理。
参考文献:
[1]曲翠凤,王瑞勋,张晓燕. 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的对策分析[J]. 当代生态农业, 2008,(Z1) .
[2]李飞.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对策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3]张胜田,林玉锁,华小梅,徐亦刚,田猛,江希流. 中国污染场地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06)
关键词:控制自我评估 管理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一、定义和背景回顾
高登.戴维斯(Gordon B.Davis)指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就意味着在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下,信息和相应技术被大量运用并成为企业经济作业的主要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在信息系统环境下如何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成为了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识别风险、改进内部控制的一个有效手段,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assessment,下简称CSA)就逐渐被运用于解决这一问题。
CSA是一个主导过程,过程中审计师协调一群在专门领域有专长的工作成员,通过专题研讨会等形式,识别管理层确定的关键运营领域中内部控制的改进机会。CSA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由Bruce Mccuaig提出而后在海湾公司的子公司加拿大海湾能源公司开展,由于软控制的失败已经成为大量失败公司的共同属性,他们着力于将CSA 发展成为一种可以用来衡量软控制的过程,这些软控制涵盖着管理层的诚实、正直、守信、规避各种控制的意愿以及员工的总体士气。随后大量机构和审计业都开展了CSA业务,但在比例上来说,真正开展CSA业务的机构只是极少部分,原因是实施CSA要求机构的各个部门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这些努力的实际效果往往不能量化,从而缺乏必要的实施动力。
要说服管理层接受CSA,并有效的协调CSA讨论会,应用的内部控制框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内部控制模型和框架有较多的版本,其中最为著名的有6个,分别是COSO(美国,1992),CoCo(加拿大,1995),Cadbury(英国,1994),COBIT(ISACA,1996,1998,2000),SAC(IIA,1977,1991,1994),eSAC(IIA,2001),SASs55/78/94(AICPA1990,1997,2001)。其中与IT环境和信息控制密切相关的主要是COBIT框架,SAC框架和eSAC框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在2001年颁布的SAS 94框架中加入了关于信息技术影响内部控制的新内容,COBIT框架与其他框架相比,在信息控制和IT环境下有其独到的优势和特点,下面谈谈如何做好CSA。
二、控制自我评估的运用
CSA的实施可以采用各种方法,通常根据负责实施的部门可以分为纯粹(pure)的CSA,中心型的CSA,目标导向型的CSA,混合型的CSA,由于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具体来说,如何才能做好控制自我评估呢?主要步骤有以下三步:
(一)明确工作目的,制定工作计划和评估方案
首要任务是要确定一个明确的工作目的,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战略目标和风险管理策略、主要业务环节和内部控制重点,明确是要对哪些IT目标、业务目标、业务需求和IT过程进行评估,根据目的制定出工作计划和评估方案。CSA 的总体实施方案一般由内审部门或审计委员会负责。
(二)进行审前准备,做好培训和沟通工作
首先要做好和被评价过程的管理层的沟通,通过沟通确定要评估过程的业务目标。要顺利实施CSA,首先必须取得管理层的支持和员工的帮助,因此和管理层的沟通显得非常重要。其次,要对参与评估的工作人员和被评估部门的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强调的是高级管理层要参加培训并通过培训真正了解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目的和CSA的意义。在具体实施评估之前,CSA 小组成员需通过对高层管理者访谈,发放调查问卷以及与业务经理、关键员工座谈等方式了解部门业务运行模式、职能设置、业务流程及关键环节等情况,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根据风险程度依次排序,确定专题讨论会的重点。在评估前发出邀请函,并把所有预先准备的资料发送至与会人员。
(三)实施CSA工作
CSA实施可以分为评估措施确定、实施现场工作、形成评估报告上报三个步骤。
第一,评估措施确定阶段,首先要通过COBIT框架找到支撑工作目的的IT过程,然后通过COBIT框架找到支持这个IT过程落实的控制管理目标、度量方法和标准,根据控制管理目标和度量方法标准,设计出适用的评估问卷或者调查表格供现场工作阶段使用。这个阶段和实施准备阶段的工作在时间上常常是有交叉的,和管理层沟通的结果也可能反馈到评估措施的确定上。
第二,实施现场工作阶段,可以通过召开专题讨论会、问卷调查和研究分析等方法来开展,由于专题讨论会可以根据现场产生的数据进行互动沟通,一般现场工作都采用这一模式。CSA的主持人员在会议一开始就应让与会者明确此次会议的主题,会议过程中要耐心倾听,保持中立,提炼与会者发言的中心意思;维持积极的、建设性的会议氛围,掌握会议节奏和进度,最终促进与会人员达成一致意见和承诺。专题讨论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记录员要及时准确地记录并归纳汇总,通过电子投票、网络记分等技术,加强与会人员的直观的感受和互动。
第三,形成评估报告阶段。CSA 专题讨论会的最终成果通过自我评估报告呈现。专题讨论会按照主题逐一进行,形成CSA 报告取得认定后,就重点结论进行必要的复核性测试。为谨慎起见也可采用匿名再次确认与会人员对报告结论的认同程度。报告的征求意见稿在规定时间内送达相关部门和人员,限期反馈意见,结合反馈意见,拟定正式报告。
(四)CSA成功实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CSA的成功实施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取得高级管理层的鼓励和支持,第二要使高级管理层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很好的理解,第三,推进人员应该有必备的用于协调CSA的技能,第四,评估小组应由所评估领域的成员组成,而不包括监督人员或者是经理人员,第五,要有合适的工具,如培训室、投影仪、电子记分软件如Option Finder等,第六,应该避免占用大量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IT Governance Institute.“COBIT 4.0”,Copyright . 2005 by the IT Governance Institute
关键词:神经内科 心理障碍 诊断 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16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21-02
神经内科属于独立的二级学科,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神经系统性疾病等,并与心理科交叉进行神经衰弱、失眠等功能性疾病的诊治。近年来由于疾病的长期困扰以及生活压力增大,神经内科中并发心理障碍的患者逐渐增多,本文就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以提高我院对心理疾病患者的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患有心理障碍疾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51例,年龄16~87岁,平均年龄45.6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有关心理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病程2~11年不等,平均5.6年,且所有患者中均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以及严重精神性疾病等患者。
1.2 研究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治疗情况,包括性别所占比例、病情程度、基础疾病、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情况等。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分析资料,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在所选取的80例心理障碍患者中,男性比例占36.3%,女性比例占63.7%,男女比例约为1∶1.8,女性比例多于男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基础疾病。在80例心理障碍患者中,34例患者伴有神经内科基础疾病,占42.5%,其中高血压患者10例(12.5%),糖尿病患者9例(11.3%),脑血管疾病患者8例(10.0%),肿瘤疾病4例(0.25%),红斑狼疮3例(0.375%),各基础疾病所占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3 临床症状。患者的就诊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头晕、睡眠障碍以及肢体麻木等,其中以头痛为主诉患者30例,占37.5%,以头晕为主诉患者28例,占35.0%,睡眠障碍8例,占10.0%,肢体麻木6例,占7.5%,乏力、恶心5例,占6.25%,其它3例,占3.75%。
2.4 就诊病种。80例患者中,以神经症疾病为主,共39例患者,占48.75%,其次是情感障碍疾病患者23例,占28.75%,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9例,占11.25%,睡眠障碍患者4例,占5.0%,其它5例,占6.25%。
2.5 治疗方法。在80例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中,以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使用比例最高,占90.0%(72/80),在SSRIs药物的选择中,以帕罗西汀、氟西汀为主,分别占45%(36/80)、23.75%(19/80),其它药物应用包括黛力新、喹硫平等,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46例(57.5%)患者配合心理治疗,疗效显著。
3 讨论
从本组资料结果可知,神经内科门诊中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一般多为中老年患者,且女性比例偏多,这可能与女性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较大有关[1]。且患者多伴有神经内科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而由于神经内科的特制性在确诊的过程中与心理障碍的部分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等症状一致,致使在临床的诊断中易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因此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应加强对神经内科疾病和心理障碍疾病的区分,必要时可根据脑CT、MRI等检查确定病变位置。
心理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是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内部信息传递与处理主要是由化学突触通过递质发挥作用进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而人的心理活动与这些递质的功能密切相关,如单胺类精神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与思维和情绪的调节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抑郁症与5-HT相关,精神分裂症与DA相关[2]。
对于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应在专业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等方面的治疗[3]。SSRIs是临床中常用的抗抑郁症药物,包括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等,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5-HT泵对5-HT的再摄取,从而增加5-HT的浓度,增强5-HT系统功能,起到抗抑郁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SSRIs类抗抑郁药物具有提升血压的作用,因此在临床的治疗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密切监测,尤其是对高血压患者的密切监测以提高用药安全性。一般情况下个体的应激反应随着时过境迁,应使之淡化、消除、而若应激反应不能随时间淡化、消除,并有应激持续下去的状态,此时应求助于心理医生,以得到医学上的有效帮助。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以女性居多,并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以神经症疾病和情感障碍疾病居多,对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后,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抑郁药物的应用,并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萍,毕晓莹,陆铮,等.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6(21):1837-1839
关键词:图书资料 资源共享 信息管理
当前,高职院校基本都建设有自己的图书信息的检索网站,方便师生对各类电子资源的查阅,同时许多高校还通过购买其他的网路数据库、图书文章并进行个人数据库的建设开发,加快了数字化馆藏的作用以及自身的信息化进程。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可以大大提高处理信息,在一张仅三英寸的光盘上可全文存50 万页文献资料。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加快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先进电子信息手段创新图书管理来实现图书馆图书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已势在必行。
1.高职院校现代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基本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网络全球化,使图书资料工作走出了空间的限制,打破了资源相对贫乏的局面。加上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资料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难度,使资源很难被另外一个图书馆或本图书馆系统以外的他人获得,而且传统的收藏为纸张,传送不便,更为资源的高效利用设置了障碍。网络的发展,彻底地改变了这种不良的状况。
1.2互联网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信息交流渠道,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及利用率,使图书资料工作者可以提供高效充分的资料服务。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的各种分析和比较同时也为咨询者提供了更为科学可靠的分析结果,使行业效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庞大的国际网络中,只要在拥有终端的不同地区,便可以检索到本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文献。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的各种分析和比较同时也为咨询者提供了更为科学可靠的分析结果,使行业效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信息数据化及信息市场化的进程,拓展了图书资料的工作服务领域。
2.高职院校现代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
走现代化、网络化道路来进行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是图书资料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图书资料的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2.1管理模式陈旧、服务手段落后,部分单位还在使用手工卡片式管理方式,工作效率低下。
2.2文献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利用率低,部分图书一直尘压和闲置。
2.3是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服务内容单一, 服务方式仅限于传统的书刊借阅和书目信息服务,缺乏对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加工,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3.高职院校现代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设想
3.1不断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
随着信息网络化技术应用在图书资料馆室日益增多, 图书资料馆室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将一些免费资源转换成图书馆室的数据库资源,使之成为图书馆室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丰富馆藏的同时,使网络环境趋于有序,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因此,每个图书资料馆员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通过在职进修﹑报读学位﹑参加学术研讨会议﹑讲座﹑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层次﹑全方位﹑复合型的图书馆管理人才。只有拥有这样一批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网络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同时还具备获取、组织、传播信息能力的新型图书馆员,图书馆事业才可持续发展。
3.2依托重点学科,突出特色馆藏信息资源,建立特色数据库
重点学科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带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因此,文献资源采集应向重点学科倾斜,现代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对这些重点学科的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全面的收藏。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正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和整理,使之有序化,建立馆藏信息的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的特色数据库,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资源的作用。
3.3加强数据库建设和对文献信息的深度发掘,满足用户需求
数据库建设是实现图书资料馆室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工作。没有这一基础,图书资料馆室自动化系统毫无意义,无从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只有建立相应的通用型、标准化的数据库,图书资料馆室才能实现各项工作的自动化,才能借助于通信网络,通过计算机对数据库的资源进行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图书资料馆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各类型馆藏文献数据库,逐步使馆藏资源数字化,增强馆藏文献的易检索性和可传递性。在开发馆藏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库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以保证信息资源的相互兼容和共享性。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深度发掘,满足各类读者求广、求深、求新的多样需求。
4.结论
图书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人追求的理想。多少年来,资源共享受到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一直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从总体上来讲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目前我们急需做到的是要加快高职院校各个图书资料馆室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尽早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尽快缩小与先进国家在图书资料信息领域中的差距。
参考文献:
[1]赵洋.浅谈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J].华章,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