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6:08:14
导语:在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章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是对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呼应,是对中国地理学习的总结,也是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结合点,更为下一步学习乡土地理做好铺垫。
本章内容没有明显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应点,但为教师灵活把握教材、合理有效的整合课程目标创造了条件。教师要根据当地实际,选取适当的区域为案例,巩固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落实相应的课程目标,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有机统一,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改变学习地理的方式,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回忆、梳理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和家乡可持续发展的实例,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含义;通过对“三北”防护林、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的学习,认识加强区域联系的必要性;收集祖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基本国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学习身边的地理;搜集家乡的或我国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资料,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涉及区域的主要地理差异;搜集、分析和对比图文资料,认识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运用各种资料说明中国在近年来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情感;通过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材分析
全章内容由“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世界中求发展”两目组成,以我国“区域差异大”和“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两大国情为主线,从家乡到国家,再到全世界,明确不同区域的差异,寻求发展的方法,回扣本章“走向世界的中国”的标题。整章内容行文简练,内容简洁,给出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灵活性,为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情况整合拓展教材留足了广阔的空间。
第一框题“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由一段正文、一幅(组)图和两个“活动”组成,突出了我国“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及“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间合作”的解决途径。其中,对“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理解是本框题教学的难点。教材首先利用正文简洁地点明我国“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接着通过图组9.1的两幅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例证:用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实例说明结合自然和人文区域特点,把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用“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实例说明加强区域联系,治理自然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呼应标题。最后,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案例及全国典型案例,从家乡到全国,分析探究区域差异、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基本技能,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
第二框题“在世界中求发展”:包括三段正文、两幅图和一个“活动”,是上一框题在空间上的延伸,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结合点,突出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另一基本国情及其在世界中的发展之路。其中,理解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是本框题教学的难点。教材通过第一段正文点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因而“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中国要在世界中求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因此第二段正文介绍了经济全球化及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措施,用“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图(图9.2)让学生直观感知理解经济的全球化,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图(图9.3)来证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其中,图9.2表明某型飞机的生产需要多国合作共同完成,直观表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飞机零部件生产国多是发达国家或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这是竞争的结果,说明融入经济全球化,要在竞争中求发展。我国融入全球化,也必须参与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教材第三段正文介绍了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我国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活动”的三个问题分别与三段正文相呼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验证三段正文所阐述的观点,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四、图表利用
本章图像系统不多,仅有3幅,但对探究理解我国“区域差异大”和“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基本国情、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融入世界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本章图像系统见表1。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两组活动计3道题目,内容既有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你们好,在2007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特邀XX籍在京人员欢聚一堂,开展这样一次特别的联谊活动,目的是要为在北京工作的同乡搭建起一个资源和信息平台,建立XX同乡与家乡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促进同乡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助。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们一行的七位同志:XX县委副书记、县长、县政协主席XX同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XX同志,县委副书记XX同志,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XX同志,副县长XX同志,县政协副主席XX同志。
在筹备本次联谊会的过程中,得到了各位同乡的积极响应,大家不仅献计献策,而且在人力上、财力上、精神上都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各位同乡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关切。请允许我代表XX县“四大家”领导班子和XX60万父老乡亲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参加这次联谊会的,共有80多人,其中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有政府机构高级干部,也有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成就一番事业的老板、经理,不仅如此,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同乡,事业发展都处于强劲的上升势头,前途不可限量。我深深为我们同乡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也倍受鼓舞,你们的成功也就是我们的成功,事实证明,勤劳智慧的XX人,完全有素质、也有能力在北京这块经济发达地区参与竞争。我也相信,再经过几年的时间,我们的同乡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大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高级公务员。
下面,联谊会正式开始。首先进行第一项,观看介绍XX情况的宣传影碟,时间20分钟;
下面进行第二项,请XX县委副书记、县长、县政协主席XX同志介绍XX的有关情况,时间20分钟;
下面,进行第三项,请来宾代表发言。
刚才,大家观看了我们制作的专题片;XX同志代表县委、县政府对XX各方面的情况作了介绍;在座的各位畅谈了对XX的感受,特别是对加快XX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在此,我深表感谢!我们回去后将认真整理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采纳落实到行动中,有关情况也将及时反馈给大家,绝不辜负大家的厚望!
借此机会,我也高兴地告诉大家,近年来,我们的家乡正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区位条件得到改善。XX境内路网纵横,XXXX等省道和襄荆高速公路贯穿县境,从XX到武汉仅有2小时车程;XX位居汉江“白银水道”中游,江汉航线的开通,使水运更加便利。同时县内重点路段的改造正在进行,通村公路将于明年相继竣工,届时我县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将得到较大的改善。
二是各种资源优势逐步得到开发。XX有富庶的农业资源,盛产优质棉、优质稻、双低油、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品。其中XX龙米、XX石头鱼曾被列为宫廷贡品。小李子藜蒿、长湖荸荠、纪山龙米、洪森香米、蛟龙皮蛋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境内已探明的矿产有石膏、石灰岩、粘土、硅质水泥原料、红土、天然气等,地下蕴藏着较丰富的盐化矿物和石油等10多种资源,这些资源正等着我们去利用开发。同时,XX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正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三是领导班子得到加强。省委、市委从我县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给我们配备了一些年富力强有工作经验的班子成员,提出了“兴工富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总体思路,同时狠抓了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全县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的良好氛围。
四是有高素质的“老乡兵团”支持。以北京为主遍及海内外的家乡骄子,是我县一笔巨大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你们干有所成,爱乡情切,从各个方面对家乡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更将使家乡发展如虎添翼,辉煌待时。
各位乡亲、各位朋友,XX是我们共同的故乡,家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的支持和参与。我希望你们能发挥“跳出XX看XX”的地缘优势,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提供好的思路和建议;利用你们信息灵通、宾朋众多的人际优势,为加快XX发展牵线搭桥,提供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发挥你们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智力优势,利用出差或休闲时间,回家乡为我们的干部讲学授业,把你们的奋斗历程、成功经验带到XX,帮助广大干部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你们甘洒在家乡的汗水,XX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为家乡所作的贡献,XX人民更不会忘记!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的相聚虽然短暂,但大家的乡情更浓,亲情更深,友情更长。希望这次联谊会在架起北京同乡与家乡联系桥梁、服务家乡建设的同时,也拉紧天南海北特别是北京地区老乡们的联系纽带,加强团结,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共谋发展,辉煌各自的事业,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相知无远近,乡音总关情”。各位朋友,XX的山山水水在日日夜夜思念您们,家乡的父老乡亲时时刻刻在翘首盼望您们。作为XX人民的代表,我真诚地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看看当年共同奋斗在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亲身感受XX在改革开放之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争取为XX明天的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近年来“三争”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争取项目方面:项目工作作为我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呈现出非常喜人的发展势头。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迪赛诺生物制药、上海纺织产业园、某某港码头二期工程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仅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76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亿元以上项目13个;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4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
(二)争取资金方面:近年来,我市争取资金总量逐年大幅递增,呈现非常喜人的势头。20*年,全市共争取上及各类扶持资金4.9亿元,同比增长88%;20*年,全市共争取上及各类扶持资金5.5亿元,同比增长15%;20*年,全市共争取上及各类扶持资金6.5亿元,同比增长18.3%;20*年仅上半年就到位各类扶持资金2.5亿元,同比增长38.9%。
(三)争取政策方面:相关部分和单位发扬“钉子精神”,不怕困难,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使某某港一类口岸获得国家批复、某某经济区区域环评获得通过;交通、国土等部分利用与上级部分的良好关系,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取得政策上倾斜与扶持,有力的支持了项目落户和地方经济发展。
二、我市近年来的“三争”工作主要特点
(一)熟悉同一,全社会“三争”的浓郁氛围初步形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三争”工作作为进步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争取政策和争取项目资金的目标责任文件,并建立健全了工作督查、落实、赏罚机制,集中全市上下的精力和聪明,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借助市外资金来强力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市领导经常对“三争”工作进行调度、督查和调研,并亲临谈判桌与外商老板谈判,亲率有关部分负责人到上级部分跑项目要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上下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的士气。
(二)重点突出,对接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成效显着。随着某某港一类口岸的正式开放,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沿海地方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大,给我市争取项目、资金、政策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为此,全市各有关部分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积极筛选与国家资金投向相对接的重点项目,精心做好前期预备,有的放矢加大力度跑,收到了良好成效。仅今年上半年,捉住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进和实施通乡公路硬化工程的机遇,争取了4100万元的省道332改造资金、3200万元的国道204改造资金、2865万元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等;捉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积极向上申报争取了*镇土地整理、*镇*等村土地整理、网河地区土地整理等项目,共获得近亿元的国家专项资金扶持,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改善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畅通渠道,“三争”工作外部环境不断完善。通过加强与某某籍在外人士的联络,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充分发挥“人脉关系”来助推某某经济发展,是“三争”工作的一大宝贝。通过成功举办系列招引活动,聘请“三争”信息联络员,组织各种联谊会等形式,广泛联络在外老乡,增进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激发爱乡热情,与很多外商老板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关系,很多老乡表示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资出力。通过跑市跑省、跑部进京,经常到上级部分联系工作、联络感情,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上级部分的领导来我市视察工作、检查项目、了解困难,争取上级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已与中心、省、市很多部分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题目
我市“三争”工作固然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但整体水平还不高,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与新形势的要求还有一定间隔,一些工作的“短腿”逐步暴露出来。
(一)基础性工作还不够扎实。一是项目库建设滞后。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权威的项目库,几个职能部分虽储备有项目,但零乱、分散,且储备的项目没有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有深度的资料,更谈不上项目建设信息网的建立,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有一定程度的滞后。二是资料预备不充分。有的单位申报项目的前期预备工作不充分,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础资料不全面,技术水准达不到要求,得不到上级部分的认可;有的单位信息闭塞,工作被动,不善于结合本地实际挖掘项目资源,不积极捕捉“三争”工作的有关信息,使不少机会白白流失。三是个别单位不注重关系的理顺。有的单位平时与上级部分和在外乡友不联系、不交往,有事才找人家帮忙,“平日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所以人家往往只是表面应付,甚至产生反感;有的则是跑回一个项目后就对上面不闻不问,不继续进行感情联络,搞一锤子买卖,往往是“跑一个项目,丢一个码头”。
(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目前我市的“三争”工作基本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作机制,制约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我市固然有专业的招商局,但是懂业务、会招商、会争取政策资金的人才太少。如何挖掘项目,如何预备项目资料,如何项目信息,如何包装项目争取有关支持,有了项目如何跑、往哪跑、有些什么策略,很多部分的同道对此一脸茫然。由于缺乏跑项目、争资金、要政策的基本知识,不懂其中的基本技巧,往往导致工作的盲目性,经常是事倍功半。
(三)部分项目落实难度较大。有的单位对项目重争取轻服务,以为项目跑回来了就万事大吉,没有对项目进行全力服务,导致很多项目迟迟不能上马,甚至流产、夭折。一方面,一些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无法及时拨付到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特别是一些与投资项目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要求。如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给进园企业的选址和开工建设带来难度,也影响了后续项目的引进。
四、做好“三争”工作的对策建议
项目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动力”,资金是地方经济的“催化剂”,政策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助推器”。通过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是扩大招商引资、调优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必然要求,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投资向基层倾斜、国际国内资本加速活动、产业加速转移的趋势与机遇,坚定不移地把“三争”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树立全新“三争”理念。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是推进经济发展、壮大地方经济总量、进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全市各级各部分要树立全新的“三争”理念,着力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能争”意识。树立“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断腿、不怕丢面子、不怕遭失败”的“三争”精神,自觉绷紧做好“三争”工作这根弦,特别是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坚持“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由我负责”,形成“领导带动、活动推动、部分联动、企业主动”的“三争”工作新格式。二是强化“会争”意识。“三争”实践证实,仅有工作的热情还不够,知道如何争取才是成功的基础和条件。既要了解有关政策,又要了解各方信息,及时调整“三争”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强化“善争”意识。各单位要注重“三争”工作的技巧,加强与上级有关部分领导和外地老乡、客商的感情联络,广交朋友,广结人缘,用个人的品行和人格气力赢得上级领导和投资者的信任,建立起真实友谊,保持长久关系,为“三争”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二)扎实做好“三争”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大项目库建设力度。建议建立全市项目总库,明确主管部分,配备专业职员,建立项目建设网站,全方位收集项目信息,全面整理和规范项目,及时开发和补充后续项目。一旦有了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有前途的项目,向上争取就有了依据,民间投资就有了方向,外商投资也就有了载体。二是要加大项目筛选和储备力度。把项目建设与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产业不论一二三、项目不论大中小、资金不论多与少、对象不论外和内,千方百计多储备项目。三是要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市各部分和单位要及时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和外商投资热门的趋向,牢牢盯住国家部委、省级部分、国内外至公司、大团体、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及时搞好与当前国家政策和外商投资相对接的重点项目前期预备工作,高标准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步项目申报质量和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一、近年来“三争”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争取项目方面:项目工作作为我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呈现出非常喜人的发展势头。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迪赛诺生物制药、上海纺织产业园、某某港码头二期工程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仅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76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亿元以上项目13个;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4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
(三)争取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和单位发扬“钉子精神”,不怕困难,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使某某港一类口岸获得国家批复、某某经济区区域环评获得通过;交通、国土等部门利用与上级部门的良好关系,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取得政策上倾斜与扶持,有力的支持了项目落户和地方经济发展。
二、我市近年来的“三争”工作主要特点
(一)认识统一,全社会“三争”的浓烈氛围初步形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三争”工作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争取政策和争取项目资金的目标责任文件,并建立健全了工作督查、落实、奖惩机制,集中全市上下的精力和智慧,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借助市外资金来强力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市领导经常对“三争”工作进行调度、督查和调研,并亲临谈判桌与外商老板谈判,亲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上级部门跑项目要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上下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的士气。
(三)畅通渠道,“三争”工作外部环境不断完善。通过加强与某某籍在外人士的联络,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充分发挥“人脉关系”来助推某某经济发展,是“三争”工作的一大法宝。通过成功举办系列招引活动,聘请“三争”信息联络员,组织各种联谊会等形式,广泛联络在外老乡,增进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激发爱乡热情,与许多外商老板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关系,许多老乡表示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资出力。通过跑市跑省、跑部进京,经常到上级部门联系工作、联络感情,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上级部门的领导来我市视察工作、检查项目、了解困难,争取上级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已与中央、省、市许多部门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三争”工作虽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整体水平还不高,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与新形势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些工作的“短腿”逐步暴露出来。
(一)基础性工作还不够扎实。一是项目库建设滞后。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权威的项目库,几个职能部门虽储备有项目,但零乱、分散,且储备的项目没有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有深度的资料,更谈不上项目建设信息网的建立,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有一定程度的滞后。二是资料准备不充分。有的单位申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础资料不全面,技术水准达不到要求,得不到上级部门的认可;有的单位信息闭塞,工作被动,不善于结合本地实际挖掘项目资源,不积极捕捉“三争”工作的有关信息,使不少机会白白流失。三是个别单位不注重关系的理顺。有的单位平时与上级部门和在外乡友不联系、不交往,有事才找人家帮忙,“平日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所以人家往往只是表面应付,甚至产生反感;有的则是跑回一个项目后就对上面不闻不问,不继续进行感情联络,搞一锤子买卖,往往是“跑一个项目,丢一个码头”。
(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目前我市的“三争”工作基本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作机制,制约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我市虽然有专业的招商局,但是懂业务、会招商、会争取政策资金的人才太少。如何挖掘项目,如何准备项目资料,如何项目信息,如何包装项目争取有关支持,有了项目如何跑、往哪跑、有些什么策略,许多部门的同志对此一脸茫然。由于缺乏跑项目、争资金、要政策的基本知识,不懂其中的基本技巧,往往导致工作的盲目性,常常是事倍功半。
(三)部分项目落实难度较大。有的单位对项目重争取轻服务,认为项目跑回来了就万事大吉,没有对项目进行全力服务,导致许多项目迟迟不能上马,甚至流产、夭折。一方面,一些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无法及时拨付到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特别是一些与投资项目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要求。如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给入园企业的选址和开工建设带来难度,也影响了后续项目的引进。
四、做好“三争”工作的对策建议
项目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动力”,资金是地方经济的“催化剂”,政策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助推器”。通过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是扩大招商引资、调优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必然要求,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投资向基层倾斜、国际国内资本加速流动、产业加速转移的趋势与机遇,坚定不移地把“三争”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树立全新“三争”理念。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是推进经济发展、壮大地方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新的“三争”理念,着力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能争”意识。树立“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断腿、不怕丢面子、不怕遭失败”的“三争”精神,自觉绷紧做好“三争”工作这根弦,特别是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坚持“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由我负责”,形成“领导带动、活动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三争”工作新格局。二是强化“会争”意识。“三争”实践证明,仅有工作的热情还不够,知道如何争取才是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既要了解有关政策,又要了解各方信息,及时调整“三争”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强化“善争”意识。各单位要注重“三争”工作的技巧,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和外地老乡、客商的感情联络,广交朋友,广结人缘,用个人的品行和人格力量赢得上级领导和投资者的信任,建立起真实友谊,保持长久关系,为“三争”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二)扎实做好“三争”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大项目库建设力度。建议建立全市项目总库,明确主管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建立项目建设网站,全方位收集项目信息,全面整理和规范项目,及时开发和补充后续项目。一旦有了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有前途的项目,向上争取就有了依据,民间投资就有了方向,外商投资也就有了载体。二是要加大项目筛选和储备力度。把项目建设与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产业不论一二
三、项目不论大中小、资金不论多与少、对象不论外和内,千方百计多储备项目。三是要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市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掌握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和外商投资热点的趋向,紧紧盯住国家部委、省级部门、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及时搞好与当前国家政策和外商投资相对接的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高标准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关键词】走出去;交易成本;华商网络
长期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广东“走出去”工作,于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截至2011年底,广东省经核准在境外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境外企业累计达3457家,中方协议投资金额138.9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566.8亿美元。广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以及提高其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广东较之其他省市地区的优势就在于其源于地理文化因素而拥有的侨胞优势。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一直是广东经济发展重要的投资主体,是广东对外交流的桥梁纽带。以华人社团为主干的“华商网络”正日益向全球渗透,显得潜力无穷,充满了吸引力。
一、广东华商现状
华商网络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广东来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资本。广东有300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华侨华人总人数六成,省内还有2000多万归侨侨眷,这是广东的独有优势和重要资源。华侨华人遍布世界近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熟悉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而且许多高端华人在当地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一些国家,华人、华裔甚至掌控着当地的经济命脉;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又与中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广东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经济文化合作关系,密切关注着中国、广东的发展进步。广东籍海外华侨华人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商业网络,庞大的全球华商网络有利于广东企业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有利于广东企业吸收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人力资源,有利于广东企业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广东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寻得理想的合作伙伴。
二、华人华侨在广东“走出去”战略中的成本分析
华商网络对广东“走出去”战略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但对于华商来广东投资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关系说”,认为乡情是华商投资广东的主要动机;或“利益说”,由于广东巨大的商品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哪种说法都可以归纳到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范畴。是华资青睐中国大陆的主要原因。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R.H.,1937)所提出。他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对外贸易是一个卖者和买者相匹配(match)的过程,必然会面临信息成本问题,而国际贸易的社会网络可以极大地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信息成本。因此本文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建立起华商网络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1.模型分析。华人移居到海外后,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老一辈华人对新一代的教化,基于“五缘”关系相连接的社会网络在海外华商之间广泛铺开,构成了一个大网含小网,小网嵌大网的结构,而这样一种关系促进了信息在华商网络间的流动,从而减少了他们之间进行贸易的的交易成本。因此,作为一种信息网络,华商网络为交易双方的华商提供了一个信息来源的渠道,与市场交易相比,买卖双方都更容易发现需求与供给曲线,故双方交易搜寻的成本少,甚至接近于零,克服了国际贸易中的非正式壁垒,从而促进了中外双边贸易量的增加,即产生了华商网络的“交易成本效应”。
为了对这种效应进行经济学的分析,我们首先假设:
——只存在两个国家,中国与外国。其中,中国是大国,外国是小国。
——两国生产与消费产品X与Y,中国在产品X的生产上存在比较优势,外国在产品Y的生产上存在比较优势,产品X与Y不可以进行替代,因此当开放贸易后,中国出口产品X到外国。产品X是差异化产品,因此产品X在贸易中存在着交易成本(搜寻与匹配成本)。
——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假设:通过华商网络进行贸易后可以消除产品X的交易成本;华人向外国的移民并不影响两国的生产结构与消费偏好,即两国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都不发生变化。
中国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为:D=200-10p S=100+10p
外国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为:D1=160-10p1 S1=-60+10p1
如图1所示,在中国与外国没有发生贸易的情况下,中国在均衡价格P=5美元(由E点所对应)处自给自足,生产和消费150X。外国在P′=11美元(点所对应)处自给自足,生产和消费50X。在开放贸易后,中国会向外国出口商品X,故中国的P会上升而外国的P′会下降。如果商品X由中国出口到外国的交易费用为每单位2美元,则贸易后外国市场的P′’将会比中国的P高2美元。外国在P’=9美元下本国生产30X,消费70X;中国在尸=7美元下本国生产170X,消费13OX;有40单位的X被用于贸易。如果在双边贸易过程中由于华商网络的作用,减少了商品X的交易费用,那么在贸易后,两国将会在尸=P’=8美元下外国生产20X,消费80X;中国生产180X,消费120X;有60单位的X被用于贸易。因此,华商网络消除交易成本的作用增加了两国生产的分工程度、贸易额以及两国的贸易所得。
2.影响交易成本高低的因素。(1)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影响交易成本高低的重要原因。投资者一般会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地方或有政策保障、有熟人担保的地方作为投资地点。对广大的华人同胞而言,家乡无疑是他们列入考虑的首要投资地。他们能更容易地接受家乡的文化,了解民情。据了解,在参与海外投资的华商中,有1/3以上参与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广泛的广东华商网络,不仅将海外华商紧密联系起来,也将华商和广东政府,广东企业联系起来,通过这个层层联系,点点连接的华人经济网络,投资、商业信息就会传播得很快,从而节省了大量搜集信息的成本。(2)语言文化环境。交易者之间的谈判过程是双方博弈的过程,一方的最佳策略选择是通过另一方的行为模式或偏好信息作出的,并针对对方的行为采取动态跟随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从而获得满意的博弈结果。广东华商到家乡投资,拥有共同的语言就让双方免除众多繁杂的翻译过程和翻译成本,用共同的语言来进行谈判,能让双方产生亲切感,产生友好的印象,让谈判进行得更加顺利和快捷,例如在著名的侨乡——潮汕地区,“自家人”的称呼更是深入人心,海外的潮汕华人都和乐意回家乡建设。在谈判过程中,双方都是“自家人”,这样的谈判氛围当然有助于促进谈判的顺利进行。
3.信用的完善。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减少了交易后为维护交易顺利完成的成本在达成交易契约后,交易者要实施契约的条款和内容,以实现交易对象的转移。中国人和华人共同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彼此都对信用和信誉十分看重。目前,广东政府不断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坚决制止对华商投资企业乱收费、乱检查等行为,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等等。这些做法都让投资广东的华商放心不少,减少华商投资的风险。
三、对广东利用华商网络的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广东侨乡的优势,借助海外华商网络华海外人与广东经济存在着一股无法割断的感情纽带。广东发展外向型经济应该借助华商网络这个社会资源拓展营销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广东要建设中国重要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中心,当前和今后的任务,特别要整合和利用好华侨华人研究的资源和力量,巩固和加强华侨华人和侨务工作理论研究,促进侨务工作创新发展。第二,以经济为纽带,聚海外华侨华人精英之智,推动广东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广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这些兼具东西方文化背景、具有国际视野、掌握高端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有报效祖(籍)国热情的华侨华人高端人才的支持。一是抓住欧美发达国家华人高端人才发展存在的“玻璃天花板”瓶颈(当职务到一定高度后很难再往上升,很少进入高层领导核心)以及当前经济危机的困难和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机会,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吸引这些遭遇事业发展瓶颈的华人高端人才到广东创业发展。二是以高端论坛为平台推动海外高层次专业人才与我省深入交流互动,积极推动更多的华侨华人高端论坛和高层次会议在我省举办。三是引导华侨华人投资我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会展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华侨华人专业协会、校友会的作用,为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第三,广东政府应该尽快完成“走出去”战略的系统规划,统领广东“走出去”企业的步伐。一方面,广东政府应该加快完善涉外经济法规体系,优化行政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多的境外经营管理自,健全海外市场风险的防范机制;另一方面,利用华商网络等宝贵资源,制定科学的境外投资战略,培育海外市场。政府可以创造机会,让企业取得侨务部门和涉侨社团的支持和帮助,更多地发挥这些机构在广东企业与他国企业之间的穿针引线作用;从广东的实际出发,借助海外华商网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与海外华商构建经济战略联盟,扬长避短,不断提升广东外向型经济的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沈伯明.《入世后广东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国际经贸探索.2003(6)
[关键词]外出打工;回馈效应;县域经济
一、引言
本文所指的外出打工的主体既包括进城打工的农民,也包括前往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来自中小城镇的剩余劳动力。因此,这里所说的外出打工者或打工者的含义比一般所说的农民工的含义更加宽泛。打工既包括受雇于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也包括在上述城市或地区的自我雇用,如自己或合伙开办小餐馆、小建材店、承包小旅馆等。
对于外出打工的现象,大多数研究文献是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及为城市经济提供廉价劳动力的角度去探讨的。也有一些文献讨论了外出打工与县域经济的关系问题,如蔡文著认为发展县城经济的实质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而其中的关键是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样实际上是将外出打工视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以减轻县域经济发展的负担的重要途径。王培根、龙泉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分析的深度上挖掘不够。凌斌、王勇以安徽省无为县为例,论述了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对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简单的理论讨论层面,实证分析和数据运用比较薄弱,而且只是关注回乡创业,回乡创业实际上仅是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之一。
外出打工者的原籍地大多在县城及县城以下的镇和乡,本文旨在讨论外出打工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影响的机制和途径以及对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有怎样的推动作用等。
由于外出打工者的消费、投资等活动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所以我们只能主要采用与打工者面谈或访谈的方式以获得相关数据和第一手资料。由于笔者生活和工作所在地及旅游、工作的关系而到过的城市,还有由于笔者及亲戚原籍地的关系等,这种访谈在上海、苏州、深圳、海口、厦门以及江西省的永修县、德安县、进贤县,安徽省的泾县、青阳县等进行。在上海、深圳等上述城市访谈的打工者来自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在永修县、泾县等上述县访谈的外出打工者(或访谈其家人、亲戚)外出打工的省及城市有上海、深圳及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等。当然,外出打工的城市有的也位于中部区域,如江西的打工者前往安徽某个城市打工。
二、打工者知识的积累、传播与返乡投资
按照罗默、卢卡斯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来自劳动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边干边学”。从边干边学的角度看,打工者的打工过程无疑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过程,这种知识的积累和技艺的学习在不少方面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因为从知识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是指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如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达的知识,后者则是指那种与一定的情境、过程相联系的,难以通过符码系统表达的知识,如技艺高超的厨师的厨艺、某些生产工艺技术等就属于隐性知识。当然,这两种知识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同一知识体中往往既包含显性知识,也包含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常常需要通过一定指导下的“边干边学”和“边学边干”来实现。打工者的打工过程及其目的——返乡投资不仅实现了显性知识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县域的传播,而且实现了隐性知识的上述流向的难度较大的传播。
打工者的知识积累不仅来自打工过程本身,而且来自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整个文化环境、先进观念等,这即是所谓的打工会开阔眼界,更新观念。
打工所积累的知识为打者寻找和发现家乡的商机提供了能力和胆略,如江西省永修县城的第一个房产中介公司就是曾在上海某房产中介公司打工的返乡投资者所开;最早的为数不多的几家洗车点之一,是曾在深圳某洗车场打工的返乡者所开。又如安徽省青阳县城最早的少数几家电脑修理公司之一,是曾在上海从事过电脑修理业务的返乡者所开。此外,外出打工的积蓄,则为他们返乡投资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基础。
我们的研究还表明,打工者的知识积累率和资金积累率与打工的集聚度密切相关。外出打工的集聚现象不仅存在于打工的空间构成方面,还存在于打工的行业或工种构成方面。在我们所实地调查的输出打工者的许多地方,往往是少数人到某地去打工,会带动当地甚至周边地区的很多人也前往同一个地方打工;往往是少数人外出打工从事某一职业,当地其他人也外出从事同种职业。如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的相当一部分外出打工者曾一度集中外出生产糖果;江西安义县外出打工者则以加工塑钢、铝合金门窗闻名。在上海市杨浦区的包头路(殷行路至民星路段)、松花江路(双阳路至黄兴路段)及抚顺路等处,安义人开设的塑钢及铝合金门窗型材加工、销售店几乎是一家连着一家。在深圳市的一些企业,也常可发现同一企业的打工者大多来自同一地方的现象。
打工集聚的原因可从老乡提供的信息的便捷性及带来的安全感等方面解释。打工集聚的效应则主要体现在:(1)信息和生产经营工具等的较好共享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了“老乡经济体”的规模经济效应;(2)提高了市场知名度,降低了市场需求方的信息搜寻成本;(3)增加了与企业或雇佣方的谈判力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打工者的经济利益,这在目前打工者利益屡受侵犯的情况下尤显重要;(4)有助于加快打工者的知识积累,因为集聚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互补,从而增进打工者的共同知识。
打工者的知识如何向原籍地传播?怎样对原籍地的县域经济产生回馈效应呢?一是通过人员流动、信息交流给县域经济注入新的知识、理念等。一个值得咀嚼的现象是,较有成就的外出打工者在原籍地的家人、亲戚也往往会在当地经商小有成就。二是通过外出打工者的返乡投资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如截止到2009年4月初的不完全统计,江西省安义县共有27家建材类企业,拥有塑钢生产线400条,铝型材生产线26条,均为外出打工者返乡投资兴办,其产值占全县GDP的12.36%①,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对于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在打工者的知识回馈方面,尤其值得提到的是春节期间外出打工者的大规模返乡探亲效应。春节期间,返乡的打工者走亲访友、品茶欢宴、促膝交谈。他们谈论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观念意识、打工的经历、学习的技艺及家乡的投资机会等,于是,春节期间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超大平台和知识传播的超大课堂。春节后,外出打工的流向和流量往往会根据新的信息有所调整,一些外出打工者常常会决定是否在家乡投资,甚至当地企业的一些经营思路、经营理念等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
参照著名的新经济地理学家Fujita和Thisse提出的涉及两区域的知识增长模型,这里假定全国分为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两部分或两区域,可得到县域经济的知识形成公式为:
Kh=[h(i)βdi+ηh(j)dj]1/β,0<β<1,0≤η≤1
其中,Kh为县域经济的知识总量,β为人们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的知识互补参数,它反映了经济活动主体及其掌握的知识的异质性,sh为县域经济的员工份额,相应的,1-sh为城市经济的员工份额(包括打工者),h(i)和h(j)分别为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中的员工的个人知识,i=1,2,……n;j=1,2,……n。η为区域间的知识扩散强度,一般与空间距离成正向变动。η越小,代表了城市经济中的知识对县域经济的传播、输入越少,越困难。
打工者在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之间的频繁流动及对知识的传播在较大程度上克服了自然的空间距离的阻碍性影响,提高了上式中的η值,从而增大了Kh值,即增进了县域经济中的知识总量。
三、打工者的消费、投资回馈与城镇化
外出打工者的消费对于县域经济的注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返乡期间的消费;二是打工收入回流转化为家人、亲戚的消费。由于外出打工者返乡的高峰期是每年春节,出外打工者人数多的县便出现了消费十分繁荣的“春节经济”现象。表1和表2是通过访谈和调查所得。
表1和表2的样本数据相差较大,除了与打工者打工地区的收入水平有关外,可能主要与对打工者取样的职业特性有关,而这又取决于在两个地区对于不同打工群体进行访谈、调查的便捷性差异。根据表1显示的数据,如果一个县有3000人春节返乡,仅春节期间在原籍地的直接消费就达:1017元×3000人=305.1万元。
除了消费外,不少外出打工者在经过一定时期的资金积累后,往往返乡在农村建房或在县城购房、购商铺。这在笔者所调查的前述各县是一种普遍现象。根据江西省永修县城最大的新建小区——建昌城市花园的不完全统计,该小区共分三期建有1118套住房,大约35%为外出打工者或外出打工者的直系亲属所购买。
在县城购房置业的外出打工者中一部分为原县城的居民,更多部分为原居住在该县农村和其他小镇的居民,他们在外出打工一定年限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创业能力后,往往选择在县城投资开店、购房置业。所以说,外出打工的重要回馈效应之一是促进和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可由图1来简略地表示。
这里举一个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是一个历史名镇,镇上原来中年及中年以下的居民,大约有1/3已经迁往县城和其他城市,镇上现在的居民绝大部分为来自吴城镇管辖的松门村、松丰村、荷溪村、河东乡等乡村的农民。永修县城则有越来越多的住户,原为该县其他小镇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或农民,永修县城甚至有一条街道曾被称作“农民街”,因为最初这条街的两边居住的几乎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
根据江西安义县公安局提供的户籍人口资料及对乡镇流出人口的摸查,到2007年,外出人口(其中绝大多数为外出打工)达90071人,占该县总人口的33.6%。外出人口的返乡投资和返乡购房使该县的城镇化率从2001年的20.19%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6.03%②。
外出打工的群体中,也有一部分人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在打工所在地或其他地方安家置业,不会回到原籍地。但不管选择在何处定居,都加快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因为原籍农村的打工者一般会选择在城镇定居,原籍小城镇的打工者一般会选择在大中城市定居。
归纳对江西的永修县和安义县,安徽的泾县和青阳县等回家乡定居的21名打工者的访谈,返乡定居的动因可表示,在外地买不起住房,外地的生活成本高及小孩入学问题是外出打工者返乡定居的最主要原因。
四、政策建议
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并不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强化和吸收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考虑的相关政策措施有:
第一,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不应将外出打工或进城打工仅仅视作是补充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也应该从发展我国庞大的县域经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要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切实保障打工者的经济利益,减少甚至消除拖欠、克扣打工者的工资的不合理现象,减少和规范外来打工者在城市设店、谋生的管理税费,以便城市经济通过打工者的途径更好地回馈县域经济。
第二,大力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春运能力,尽可能地让愿意返乡过年的打工者能够如愿。因为正如前述,打工者的春节返乡在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消费支出、投资决策等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都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外出打工者的原籍所在地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交通建设。从对外出打工者的访谈和对一些县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基础设施越好,交通越便利的地方,外出打工者越多,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也就越强。
第四,访谈中还发现,在外以单独或合伙开店形式打工以及受雇于人的技术性工种的打工者,返乡投资、创业的能力较强,可能性较高。而那些技术性含量不高的工种的打工者返乡投资和自我创业的能力较低。原籍地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应注意选择那些有助于这类外出打工者就业的投资项目,以便吸引他们返乡就业,因为这些打工者在该行业毕竟还属于原籍地的“熟练”劳动力。
第五,改进和加强对外出打工者返乡投资的金融支持。调查和访谈显示,打工者返乡投资的资金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积累和向直系亲戚的借款,享受到的来自银行系统的金融支持十分有限。这既降低了打工者返乡投资的积极性,也制约了返乡投资的规模与层次。因此,在县域经济体系内,应重视发展小额贷款机构和合作信用社,以便更好地吸引外出打工者返乡投资、创业。
注释:
①②资料来源于江西省安义县人民政府网。
[参考文献]
[1]PaulM.Romer.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ournalofPolilicalEconomy,1986,October.
[2]FujitaandThisse.EconomicsofAgglomer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3]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蔡文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24).
[5]狄强,张章.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县城经济[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4).
[关键词]外出打工;回馈效应;县域经济
一、引言
本文所指的外出打工的主体既包括进城打工的农民,也包括前往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来自中小城镇的剩余劳动力。因此,这里所说的外出打工者或打工者的含义比一般所说的农民工的含义更加宽泛。打工既包括受雇于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也包括在上述城市或地区的自我雇用,如自己或合伙开办小餐馆、小建材店、承包小旅馆等。
对于外出打工的现象,大多数研究文献是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及为城市经济提供廉价劳动力的角度去探讨的。也有一些文献讨论了外出打工与县域经济的关系问题,如蔡文著认为发展县城经济的实质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而其中的关键是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样实际上是将外出打工视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以减轻县域经济发展的负担的重要途径。王培根、龙泉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分析的深度上挖掘不够。凌斌、王勇以安徽省无为县为例,论述了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对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简单的理论讨论层面,实证分析和数据运用比较薄弱,而且只是关注回乡创业,回乡创业实际上仅是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之一。
外出打工者的原籍地大多在县城及县城以下的镇和乡,本文旨在讨论外出打工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影响的机制和途径以及对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有怎样的推动作用等。
由于外出打工者的消费、投资等活动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所以我们只能主要采用与打工者面谈或访谈的方式以获得相关数据和第一手资料。由于笔者生活和工作所在地及旅游、工作的关系而到过的城市,还有由于笔者及亲戚原籍地的关系等,这种访谈在上海、苏州、深圳、海口、厦门以及江西省的永修县、德安县、进贤县,安徽省的泾县、青阳县等进行。在上海、深圳等上述城市访谈的打工者来自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在永修县、泾县等上述县访谈的外出打工者(或访谈其家人、亲戚)外出打工的省及城市有上海、深圳及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等。当然,外出打工的城市有的也位于中部区域,如江西的打工者前往安徽某个城市打工。
二、打工者知识的积累、传播与返乡投资
按照罗默、卢卡斯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来自劳动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边干边学”。从边干边学的角度看,打工者的打工过程无疑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过程,这种知识的积累和技艺的学习在不少方面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因为从知识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是指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如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达的知识,后者则是指那种与一定的情境、过程相联系的,难以通过符码系统表达的知识,如技艺高超的厨师的厨艺、某些生产工艺技术等就属于隐性知识。当然,这两种知识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同一知识体中往往既包含显性知识,也包含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常常需要通过一定指导下的“边干边学”和“边学边干”来实现。打工者的打工过程及其目的——返乡投资不仅实现了显性知识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县域的传播,而且实现了隐性知识的上述流向的难度较大的传播。
打工者的知识积累不仅来自打工过程本身,而且来自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整个文化环境、先进观念等,这即是所谓的打工会开阔眼界,更新观念。
打工所积累的知识为打者寻找和发现家乡的商机提供了能力和胆略,如江西省永修县城的第一个房产中介公司就是曾在上海某房产中介公司打工的返乡投资者所开;最早的为数不多的几家洗车点之一,是曾在深圳某洗车场打工的返乡者所开。又如安徽省青阳县城最早的少数几家电脑修理公司之一,是曾在上海从事过电脑修理业务的返乡者所开。此外,外出打工的积蓄,则为他们返乡投资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基础。
我们的研究还表明,打工者的知识积累率和资金积累率与打工的集聚度密切相关。外出打工的集聚现象不仅存在于打工的空间构成方面,还存在于打工的行业或工种构成方面。在我们所实地调查的输出打工者的许多地方,往往是少数人到某地去打工,会带动当地甚至周边地区的很多人也前往同一个地方打工;往往是少数人外出打工从事某一职业,当地其他人也外出从事同种职业。如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的相当一部分外出打工者曾一度集中外出生产糖果;江西安义县外出打工者则以加工塑钢、铝合金门窗闻名。在上海市杨浦区的包头路(殷行路至民星路段)、松花江路(双阳路至黄兴路段)及抚顺路等处,安义人开设的塑钢及铝合金门窗型材加工、销售店几乎是一家连着一家。在深圳市的一些企业,也常可发现同一企业的打工者大多来自同一地方的现象。
打工集聚的原因可从老乡提供的信息的便捷性及带来的安全感等方面解释。打工集聚的效应则主要体现在:(1)信息和生产经营工具等的较好共享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了“老乡经济体”的规模经济效应;(2)提高了市场知名度,降低了市场需求方的信息搜寻成本;(3)增加了与企业或雇佣方的谈判力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打工者的经济利益,这在目前打工者利益屡受侵犯的情况下尤显重要;(4)有助于加快打工者的知识积累,因为集聚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互补,从而增进打工者的共同知识。
打工者的知识如何向原籍地传播?怎样对原籍地的县域经济产生回馈效应呢?一是通过人员流动、信息交流给县域经济注入新的知识、理念等。一个值得咀嚼的现象是,较有成就的外出打工者在原籍地的家人、亲戚也往往会在当地经商小有成就。二是通过外出打工者的返乡投资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如截止到2009年4月初的不完全统计,江西省安义县共有27家建材类企业,拥有塑钢生产线400条,铝型材生产线26条,均为外出打工者返乡投资兴办,其产值占全县GDP的12.36%①,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对于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在打工者的知识回馈方面,尤其值得提到的是春节期间外出打工者的大规模返乡探亲效应。春节期间,返乡的打工者走亲访友、品茶欢宴、促膝交谈。他们谈论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观念意识、打工的经历、学习的技艺及家乡的投资机会等,于是,春节期间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超大平台和知识传播的超大课堂。春节后,外出打工的流向和流量往往会根据新的信息有所调整,一些外出打工者常常会决定是否在家乡投资,甚至当地企业的一些经营思路、经营理念等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
参照著名的新经济地理学家Fujita和Thisse提出的涉及两区域的知识增长模型,这里假定全国分为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两部分或两区域,可得到县域经济的知识形成公式为:
Kh=[h(i)βdi+ηh(j)dj]1/β,0<β<1,0≤η≤1
其中,Kh为县域经济的知识总量,β为人们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的知识互补参数,它反映了经济活动主体及其掌握的知识的异质性,sh为县域经济的员工份额,相应的,1-sh为城市经济的员工份额(包括打工者),h(i)和h(j)分别为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中的员工的个人知识,i=1,2,……n;j=1,2,……n。η为区域间的知识扩散强度,一般与空间距离成正向变动。η越小,代表了城市经济中的知识对县域经济的传播、输入越少,越困难。
打工者在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之间的频繁流动及对知识的传播在较大程度上克服了自然的空间距离的阻碍性影响,提高了上式中的η值,从而增大了Kh值,即增进了县域经济中的知识总量。
三、打工者的消费、投资回馈与城镇化
外出打工者的消费对于县域经济的注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返乡期间的消费;二是打工收入回流转化为家人、亲戚的消费。由于外出打工者返乡的高峰期是每年春节,出外打工者人数多的县便出现了消费十分繁荣的“春节经济”现象。表1和表2是通过访谈和调查所得。
表1和表2的样本数据相差较大,除了与打工者打工地区的收入水平有关外,可能主要与对打工者取样的职业特性有关,而这又取决于在两个地区对于不同打工群体进行访谈、调查的便捷性差异。根据表1显示的数据,如果一个县有3000人春节返乡,仅春节期间在原籍地的直接消费就达:1017元×3000人=305.1万元。
除了消费外,不少外出打工者在经过一定时期的资金积累后,往往返乡在农村建房或在县城购房、购商铺。这在笔者所调查的前述各县是一种普遍现象。根据江西省永修县城最大的新建小区——建昌城市花园的不完全统计,该小区共分三期建有1118套住房,大约35%为外出打工者或外出打工者的直系亲属所购买。
在县城购房置业的外出打工者中一部分为原县城的居民,更多部分为原居住在该县农村和其他小镇的居民,他们在外出打工一定年限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创业能力后,往往选择在县城投资开店、购房置业。所以说,外出打工的重要回馈效应之一是促进和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可由图1来简略地表示。
这里举一个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是一个历史名镇,镇上原来中年及中年以下的居民,大约有1/3已经迁往县城和其他城市,镇上现在的居民绝大部分为来自吴城镇管辖的松门村、松丰村、荷溪村、河东乡等乡村的农民。永修县城则有越来越多的住户,原为该县其他小镇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或农民,永修县城甚至有一条街道曾被称作“农民街”,因为最初这条街的两边居住的几乎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
根据江西安义县公安局提供的户籍人口资料及对乡镇流出人口的摸查,到2007年,外出人口(其中绝大多数为外出打工)达90071人,占该县总人口的33.6%。外出人口的返乡投资和返乡购房使该县的城镇化率从2001年的20.19%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6.03%②。
外出打工的群体中,也有一部分人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在打工所在地或其他地方安家置业,不会回到原籍地。但不管选择在何处定居,都加快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因为原籍农村的打工者一般会选择在城镇定居,原籍小城镇的打工者一般会选择在大中城市定居。
归纳对江西的永修县和安义县,安徽的泾县和青阳县等回家乡定居的21名打工者的访谈,返乡定居的动因可表示,在外地买不起住房,外地的生活成本高及小孩入学问题是外出打工者返乡定居的最主要原因。
四、政策建议
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并不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强化和吸收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考虑的相关政策措施有:
第一,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不应将外出打工或进城打工仅仅视作是补充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也应该从发展我国庞大的县域经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要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切实保障打工者的经济利益,减少甚至消除拖欠、克扣打工者的工资的不合理现象,减少和规范外来打工者在城市设店、谋生的管理税费,以便城市经济通过打工者的途径更好地回馈县域经济。
第二,大力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春运能力,尽可能地让愿意返乡过年的打工者能够如愿。因为正如前述,打工者的春节返乡在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消费支出、投资决策等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都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外出打工者的原籍所在地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交通建设。从对外出打工者的访谈和对一些县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基础设施越好,交通越便利的地方,外出打工者越多,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也就越强。
第四,访谈中还发现,在外以单独或合伙开店形式打工以及受雇于人的技术性工种的打工者,返乡投资、创业的能力较强,可能性较高。而那些技术性含量不高的工种的打工者返乡投资和自我创业的能力较低。原籍地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应注意选择那些有助于这类外出打工者就业的投资项目,以便吸引他们返乡就业,因为这些打工者在该行业毕竟还属于原籍地的“熟练”劳动力。
第五,改进和加强对外出打工者返乡投资的金融支持。调查和访谈显示,打工者返乡投资的资金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积累和向直系亲戚的借款,享受到的来自银行系统的金融支持十分有限。这既降低了打工者返乡投资的积极性,也制约了返乡投资的规模与层次。因此,在县域经济体系内,应重视发展小额贷款机构和合作信用社,以便更好地吸引外出打工者返乡投资、创业。
注释:
①②资料来源于江西省安义县人民政府网。
[参考文献]
[1]PaulM.Romer.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ournalofPolilicalEconomy,1986,October.
[2]FujitaandThisse.EconomicsofAgglomer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3]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蔡文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24).
关键词:文化产业;农业区;经济转型;宁陵县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78-03
对于农业区经济而言,调整经济结构转型是其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提高质量效益的迫切需要,有助于顺利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1]。除了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外,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又是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业,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内涵丰富,对于河南省宁陵县而言,虽然其是典型的中原内陆地区,但同时是中国葛天文化之乡,文化旅游业成为宁陵县近年来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本次调研以宁陵县文化产业为例,目的是探讨传统农业地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及作用。
一、理论基础
关于经济转型,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推进的经济转型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即市场化;(2)发展阶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即现代化;(3)经济由封闭向开放转型,即国际化[2]。具体表现为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导要素的农业经济向以机械力和地矿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再向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要素的知识经济转型升级,并进一步向以文化和创意为主导要素的文创经济转型升级[3]。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中原内陆地区是典型的封闭农业区,具有浓厚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痕迹,所以,对其而言工业化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4]。同时鉴于“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和更大的外在压力,文化产业也将承担更重要的产业角色,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和领域。
二、研究方法
以宁陵县作为案例地,以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宁陵县地处黄河下游豫东平原,总面积798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结合经济转型趋势,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研究方法为统计调查研究,具体资料搜集方法为文献调查法、问卷法和访问法。
访谈法采用无结构化的方式对县志办主任和葛天文化协会会员进行深入交流,访谈结果以SWOT分析法说明,分析现阶段宁陵县文化产业战略地位及提出对策。
问卷调查用于当地居民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及建议,为根据SWOT分析提出建议的补充对策来源。选择县城天天鲜超市门口和石桥乡后周楼村两地作为调查地点,问卷现场发放,居民做完立刻收回。根据该县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两地分别发放15份和85份,共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宁陵文化产业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分析。(1)历史文化厚重,葛天文化特色突出。自汉元狩元年(前122年)建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是“葛天氏之乐”中华乐舞文化的发源地;战国四公子之一“窃符救赵”信陵君的封地;曹操在己吾起兵拉开三国序幕。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宁陵享有得天独厚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宁陵县积极发掘自身历史文化内涵,建设了葛天公园,葛天剧院,葛天艺术节等一系列以葛天文化为底蕴的工程和项目。(2)生态环境优越。宁陵县自古经济建设以传统农业为主,耕地面积4.8万公顷。其中以白蜡杆和酥梨最为驰名。白蜡条作为制作少林棍、岳家枪的原材料,拥有大片生产基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国酥梨之乡”,被誉为“花海果洋、天然氧吧”。宁陵县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以梨文化为主题,连续举办多届梨花节、梨果节,打造成了“万顷生态梨园旅游”文化品牌。今年梨花会上举行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和旅游推介活动,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金额达18.61亿元,“十二五”规划期间,预计年递增4亿元[5]。(3)交通便利。宁陵县是商丘市辖行政区,地处黄淮平原,境内交通便利。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325省道、327省道横纵交织,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干线公路为骨架内畅外联的交通公路网络。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交通基础,方便游客往返。尤其每至清明时节梨花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每天的观花人数多至数万人。
2.劣势(Weaknesses)分析。(1)产业综合竞争力较低。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只有葛天遗址,万亩梨园等少量景点。目前只在商丘地区尚有知名度,文化旅游业在规模、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吸引力较低。(2)高素质人才短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宁陵县现有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多家技工培训机构,但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人力管理水平较低,创新规划能力不足,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建立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市场机制。(3)产业结构化较弱。除了当前宁陵县大力发展的文化旅游业以外,在与其相关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关联文化产业发展较弱。
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1)消费需求增加。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2)政策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国家将对贫困地区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宁陵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投资特别是文化产业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3)外部环境良好。近几年,按照全省对商丘“豫东平原古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定位,商丘地区各县文化品牌建设如火如荼。民权“庄子故里”文化研究、永城汉文化研究、睢县“中原水城”文化研究、夏邑“孔子故里”文化研究、柘城朱襄文化研究,都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宁陵县以葛天文化研究为基础,易与相邻县域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商丘地区文化之乡的品牌。
4.威胁(Threats)分析。(1)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家进一步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税费,对宁陵今后文化的项目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宁陵县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都难以满足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发展的需要。(2)周边县域竞争激烈。正如上文所述,商丘各县都在建设自己的文化品牌,宁陵县作为起步较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地区,与相邻县域有着对生产要素的激烈竞争,面临资金分流的压力。(3)优化产业结构难度大。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小,项目少,产业配套协作和关联度低。(4)文化消费市场尚未形成,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大都市区相比,当地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非常有限。根据调查宁陵县居民文化消费方式,除了上网外其他项目基本属于传统文化项目,文化消费方式较为单一,文化消费层次较低。
表1 宁陵县文化产业SWOT分析小结
当前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从总体上看优势和机遇远大于挑战。自从2005年葛天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县政府大力投资文化旅游业,人均GDP从2004年的3 874元增长为2010年的11 5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均GDP年均增长15%,增幅高于全省各县平均水平,由此可看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宁陵县由于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只要能紧紧抓住发展的有利契机,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就一定能打响葛天文化品牌,变农业强县为文化大县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宁陵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从宁陵县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当地民生综合来看,要加速文化旅游业发展,改变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现状,其“文化立县、旅游活县”战略重点应放在加快产业聚集、促进宣传推介、加快品牌创新三个环节上。
1.加强行政推动,加快产业聚集。根据居民问卷调查显示,有65%的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26%的人认为是发展生态旅游,仅有9%的人认为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由此可见,居民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较大,农业区的经济转型势不可当。另外由于其中一个调查地点在农村,被调查者有很多是春节返乡的打工人员,考虑到其长期不在家乡的现状,因此9%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的调查结果仍有待考究。
对于这样一个民间现状,宁陵县政府今年颁布了《宁陵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要积极落实,充分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另外积极制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文化园区、葛天文化广场、葛天会展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参照优惠政策,吸引招商引资,尽快形成专业化市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2.强化行业管理,促进宣传推介。宁陵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围绕葛天文化打造相关的系列文化项目。于2005年成立了葛天文化研究会,但采访中得知,该协会仅由宁陵县文化界知名人士不足30人组成,从事着葛天氏及葛天文化的研究工作,也包括筹资修缮与维护葛天氏陵遗址墓冢、石器等。当地居民中基本了解葛天文化的人数仅为53%,非常了解的只有7%,只听说过不了解的为37%,甚至有11%表示没听说过葛天文化。足以证明葛天文化的发展研究只是县里少数知识分子参与,宣传力度不够。
宁陵县的文化产业现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子网站等载体,宣传推介宁陵文化旅游业。据问卷调查,有49%的人参加过相关文化活动,但参加者大多为单位组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县文化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应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文化活动,了解家乡文化积淀,促进宁陵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3.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宁陵品牌。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利于从多方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宁陵县文化产业链条首先要向第一产业延伸,包括农家乐、农副产品的销售,其次向第二产业延伸,结合宁陵县传统刘腾龙笔庄,开发一批具有宁陵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同时积极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延伸,吸引更大范围游客,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境界应是景区追求“零门票”,将门票经济转化为产业经济[6],因此,对宁陵而言,这就是要利用葛天文化和梨文化的旅游品牌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结合起来,进一步留住客源和财源,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带有一定的虚拟经济特点,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其共同点就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品牌催生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升级。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品牌不仅要带动一个产业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起相关产业链的迅速发展。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形成合力。宁陵县在具体实施宣传推广中,通过“八个一”加快文化资源品牌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建一批历史文化网、编一批历史文化丛书、摄制一批电视纪录片、公布一批历史文化景点、打造一批标志性历史文化产品、培养一批本土的文化精英人才、规划一套翔实的旅游路线、制定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划。
四、结语
传统的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是从“一二三”向“二一三”,进而向“三二一”转变,即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河南省宁陵县仅是作为中原地区典型农业区的代表,从其例子可以看出,在现今文化大繁荣发展的条件下,具有文化积淀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不失为加速其经济转型升级一条很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玉华.转方式调结构 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22).
[2] 洪银兴,郑江淮,孙宁华.经济转型和转型理论研究——洪银兴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4,(6).
[3] 左银宝.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4] 李燕燕.文化与经济转型:基于中原发展经验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
加快产业发展,繁荣郏县经济
---对我县文化旅游与工农经济的现状与思考
2004年7月22日----25日,由郏县大学生联合会组织的“暑期参观考察活动”在我县顺利进行。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在外求学的郏县籍大学生增强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更加热爱郏县,关注郏县,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此次活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县大学生联系办公室的帮助,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在为期四天的考察活动中,队员们冒着酷暑,参观了城关镇示范园,中原红饮料公司,天广集团等郏县知名企业及三苏园,知青园,文庙,青龙湖等一批典型的旅游景点,在认真搜集资料听取讲解的基础上,我们做了大量的笔录和拍照工作,并开展了热烈的集体讨论,加深了对我县三大产业现状的认识。
通过此次考察,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郏县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精通佛儒道文化的苏轼长眠在郏县这片土地上,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郏县历史画卷上最为浓重的一笔;作为中国知青运动圣地的广天,知青园记录下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印记,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从这里发源,理想主义与爱国的极大热情在这里汇聚,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知青园的历史价值是无法小视的。还有文庙,极高的考古价值,珍稀的彩塑都是浓重郏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悠久历史的目睹者,更是我们的骄傲。当然新建的青龙湖势必成为我县人民的休闲广场。而透过城关镇示范园,中原红饮料公司,天广集团等应用新型理念管理下的园区及企业,我们更能感受到郏县发展前景的广阔和光明。但与此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如何加快发展步伐,使旅游景点方面的优势尽可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实现在品牌化经营下做大做强,以文化为纽带来实现招商引资战略的推进;如何使企业尽快实现现代化经营,利用信息化来推动企业的战略性发展;如何在集约型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规模化等问题。
一 关于工农经济的思考
众所周知,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人口相对过多,交通又相对闭塞,造成人民视野狭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从而
使我县经济也相对欠发达。近年来,在我县各级领导的辛勤努力下,三农问题稍有缓解,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调整,且出现了一批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新兴工业企业,带动了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县经济的繁荣、腾飞带来了曙光,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城乡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经济壁垒,未能完全实现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合。
二. 我县农产品加工仍以初级的粗加工为主,农业产值较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也低,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三. 我县以经济发展相对迟缓,造成一些资金和经费的匮乏,高新技术人才短缺,工业企业的固定资本循环周期过长,对于更新技术设备、创新企业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感到力不从心,以至陷入困境。
四. 我县市场机制还不太完善,具有明显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正因如此,才造成几年前“冬瓜卖难,瓜贱伤农”的现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我县经济的发展。
对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努力打破城乡之间的经济壁垒,相互交流发展经验,尽快完成我县三大产业的相互融合与产业调整。
二.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换代,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速弱质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必要时可以工农业相结合,以一种工业带动相关几种农产业的发展。
三. 加大招商引资的强度与力度,使各个企业都能尽早的接受资金,完成设备的更新和换代,招徕高新技术人才,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从而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县整体经济突破“瓶颈”,达到质的飞跃。
四.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合理规划,尽快使我县的市场经济机制早日步入正轨。
下面,我们将结合城关示范园、中原红冷饮有限公司和天广集团做一些具体分析。
一. 城关示范园
为整合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在该方面的投入,在城郊建设起了万亩优质苗木基地。主要由万春园林和北春园林承包经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做模式。引进了大量的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有北海道黄杨、丝槐木,美国红栌、马褂木、金丝垂柳等多种功能绿化树种和观赏型树种。远销北京、上海、陕西等地。四倍体槐树、皂角树、红砜、二花、银杏、芦荟等一些品种更丰富了园区内容,先后被国家及省市三级评为“优质苗木培养基地”。从而带动我县农业有小农业向大农业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也为我县的园林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我们认为,目前这些还稍有不足,故此建议:、
1. 继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聘请一些专业人才,由专人管理分门别类,将示范园发展成为城郊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旅游园林,实现农林业与旅游业的完美结合,吸引更多的外资。
2. 定期派些农技人员到附近乡镇开办短期培训班,将一些新技术传播给农民,以开拓农民视野,解放思想,科学育田,促进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提高,为我县农业的出口再添加一道保险,带动我县农业产值的总体提高。
二. 中原红冷饮有限公司
该公司前身为郏县人大口乐厂,曾以一句通俗易懂的广告词“人大口乐,常喝常乐”而家喻户晓,有凭借良好的信誉和品牌质量,从而温居平顶山市冷饮市场销售桂冠。随后公司承总经理又只身去北京创业,开办了北京中原红公司,改善了河南人在外地人眼中的形象,并将河南品牌红遍京城。近几年来,为了回报家乡,推动郏县经济的发展,承总经理又回来,在原有基础上再次投入资金,改制成中原红冷饮有限公司,新引进异型花色、盐水槽和速冻隧道等四条生产线,生产4大系列50多种高档次冷饮产品,誓将中原红红遍全国,由此填补了平顶山市没有大型高档次冷饮企业的空白。成为我县的龙头企业之一。而现在又在开辟心的天地。
对于中原红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1. 继续秉承诚以致业,信以致远的理念和锐意创新、力争上游的创业精神,引进新技术和高技术人才,尽快投入
和生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争取能占据更大市场
2.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正如承经理所言,生产保健饮料来带动周边乃至全县农民种植中草药,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3. 联合一些相关的乡镇企业,建立生产销售网络,加强企业管理,实现生产、销售一条龙,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冷饮公司。
三. 天广集团
天广集团于1985年建立第一条1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到1994年已增加至6条生产线。但到2002---2003年间,因为市场机制调整和企业改革等多方面原因,销售出现了困难,资金周转也出现紧张局面。加上本身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不再复昔日辉煌。2003年,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计划,天广集团领导班子抓住机遇,毅然与香港合资改制为平顶山市天广集团有限公司,引进了新型的旋窑水泥生产线,并预计在今年至2006年将原有生产线扩至8条,并采用现代化生产,使企业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转机,再次成为我县的利税大户。对于天广集团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 尽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进高科技人才,降低成本,提高产值,增加产品科技含量。
2. 尽快投入新的生产线的建设应用,改善企业周边的环境,使周围居民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工人们也有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以保证工人和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
3. 应尽快采用无烟煤,并对烟囱进行改造,既减少粉尘对空气的污染,也可使多余的热量和有效成分进行循环利用。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更全面有效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起作用,节约成本开支。、
4. 加强广告宣传力度,统一编制袋的生产、编制,打响产品知名度,锐意创新,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总体上来说,我县工农业要取得长足发展,需要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首先,实施人才战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并作好员工
培训,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
其次,要要创建企业本身所特有的企业文化,多关注社会,多参与社会建设。
第三,要注重宣传。建设专门的网站、组织专门材料,利用现代传媒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宣传,一提高企业知名度。
第四,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来治理企业。
第五,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融入到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去。在市场中磨砺自己,使企业更加成熟。
二,关于文化旅游的思考
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郏”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774年以前的西周时期,而郏县的地方文化则经历了八千年的历史沉淀。这沉淀之中的厚重只有岁月才可以体验到。这里也哺育了许多的历史人物,真可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更使人惊叹的是在着一小小城邑之内却形成了三苏文化、知青文化、儒道文化、饮食文化、龙风文化等结合的叹为观止的文化构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县的文化资源优势便凸现出来了,若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势必会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而旅游业则更是一个地区的窗口和名片。开发成功的旅游业不仅会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更会推动大量间接资金的流入。在当前,县委县政府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作了很大努力,加大了保护与建设的 资金投入力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知名度还不高,创造的经济效益还很有限。为了克服不足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在开发之前要先进行论证,使规划更加合理科学,从整体下手。由于景点分散的布局(比如知青园与其相关景点较为分散)在开发过程中要全面兼顾,使各个景点联系起来,就象穿起来的珍珠,颗颗都光芒四射,但又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二. 各个景区要严格按照景区特色,定位好,选好发展方向。比如三苏主要是文化旅游;而知青园侧重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历史文化;青龙湖则是定位在广大人民休闲上来;文庙则要文物的历史价值,主要作好的是保护工作。这样以来,既有利于景区的发展,更有利与宣传,鲜明达到特色容易深入人心。
三. 管理要跟的上。除了要保护好固有的文物外,景区内相关的配套设施,比如停车场、饭店、小商店等一定要规范管理。不仅要使其建筑面积和建筑特色与景区内景点相协调,还要使其经营规范化。若不然,可能因为细节而影响景区和我县的形象,且与景区的文化底蕴形成巨大反差。
四. 加大宣传力度,在内部规范的同时要展开多方位的宣传。可以尝试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宣传手段。制作精美的纪念品也是一个好的形式,既体现了景区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扩大宣传面,增加了收入。
五. 多组织参与性强,参与面广的活动,丰富景区内容(知青园组织的知青联谊会是一种好的形式)
六. 培养引进人才,加强导游队伍的建设。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参与景区开发。
具体上说来,三苏坟等景区现有的不足之处如下,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 三苏坟
1. 园内的小吃店、停车场以及小卖铺,经营管理不太规范,与景区环境很不协调。需要加以治理。东坡湖上的游船似乎过于现代化。
2. 应该在景区门口设置专门的售票处和停车场,不能在景区内乱放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毕竟我们接待的很多是外地游客,另外还要作好门票设计工作,使之更具有文化底蕴,更具有纪念价值和收藏价值。越是在小处越是体现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意识。不妨借鉴其他名胜的做法。
3. 部分开放的房间里光线较暗,特别是一些具有很高价值的石刻都看不清楚,不妨在那里添加一些古色古香的灯,既方便了游客的参观,又烘托出了一种特定的历史氛围。
4. 多制作一些有特色的纪念品,比如雕像、瓷制品、印有苏轼诗词的折扇等物品。
二.知青园
1. 尽快改善交通条件,通往知青桥等的几条路不太平整,会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
2. 进一步改进宣传单的设计,避免出现错别字(原来的宣传单简介中的知青之家印成了知识之家),景点示意图过于简略,应在详细一些。
3. 在适当的时候,开发体验知青生活游,使更多游客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到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快乐与辛酸,奋斗与奔忙。
4. 将知青桥、知青旧居、知青之家等相关景点连为一体,整体开发,增强游客的整体认识。也可增开一个知青照相馆,让游客穿上当年的服饰,在此留念。
5.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宣传、提倡当年知青们改天换地的斗志和勇气。
三.青龙湖
1. 加快二期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特别是服务业,一定要合理规划用地,保证湖区绿化用地建设。
2. 可以在湖中设置游船供游人游玩,收费要合理。
3. 对于钓鱼问题,要防止用网捕捞,保护湖区的长远发展。要建立专用的钓鱼场地,以避免事故发生。制定相关措施,将青龙湖建设成为一个免费的休闲圣地。
最后补充一点建议,在各个旅游景点的售票问题上,可以采用通票制与单票制相结合的方针,以避免某些旅游景点与其他景点距离过远而被忽略。对于组队的团体,可以适当优惠,出售团体票。
总之,在我县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不太发达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势必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而且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知道郏县,有更多的人来到郏县,深醉与烟花翠柳,悠悠古风中的 。
当前,我县正在开展招商引资的活动,全县各级领导尽心尽力。也制定和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资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作为中部地区一个小县,面对东部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的热潮,我们如何才能有更大作为,如何在资金优势不明显的条件下进可能快的作强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产业、繁荣第三产业呢?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出路在于招商引资,而要更好的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做好下面几点:
1. 根据我县资源特产优势,确定更有吸引力的项目,推荐出去。在三苏园的开发上我们作的较好。但由于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上有很大潜力,现阶段,农产品深加工的链条还没有形成,应该有很大的空间和市场。不妨在考察论证后,确定品牌,吸引外地客商。
2.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3. 进一步完善规范政府行为,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4. 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在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里,我们看到了郏县的希望与未来。尽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一些困难,但是,相信在每一个郏县人的努力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是能够有很大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