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26:47
导语:在语文教学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00年9月,我走上了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岗位。记得刚参加工作,专业能力、管理经验为零,什么也不懂,更谈不上什么教育技巧。教学工作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学成绩原地踏步。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我参加工作第一年带四年级,有名学生叫马小虎,他上课爱玩,我批评他,他却一边笑一边在教室里跟我玩藏猫猫,其他同学也偷着笑,我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管理不当是这一段时期同事对我的评价,教学成绩一点起色也没有。同事说:“管不住学生,教学成绩无从谈起,严师出高徒。”我也随波逐流,看重成绩,布置繁重的作业,跟同事学习管理方法。但我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我比较照顾后进生,大概因为小时候作为后进生的我被忽视,自尊心受到过伤害。我坚信每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但徒有这些观点,没有切实的方法行动,毫无意义。
直到2008年,我接了全校公认的差班,我是从三年级第二学期接上的,带了两年,学生成绩改善不大,直到五年级第二学期,我想到了以最差学生为标准的教学方法,从最基础抓起。具体操作办法是每篇课文勾画以最差学生识字程度为标准的词语,先把词语都会,再把课文都会。我知道学生没有认识字,其他的教学活动无从开展,但为时已晚,只有一年半时间,那年统考,学生成绩还是不理想。唯一的欣慰是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
2011年9月,我从一年级带起,注重识字量及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学习轻松,学习成绩稳步上升。我终于有精力思考成绩以外的东西了。我明显地意识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的责任,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甚为担忧,学生刚入学时,浑身上下透着灵气,好动、爱玩、爱说爱笑、自信。到六年级毕业时,却一个个成了木偶,学生不会玩,不懂得感恩、学习被动、缺乏创新能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确实应改头换面,身心应得到洗礼。为此,我主张:
一、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童才是健康儿童
玩是儿童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2005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对全国孩子的祝福是: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快乐生活。玩是孩子的权利,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就是剥夺儿童的健康权利。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曾打过这样形象的比方:玩对小孩子和对小动物同样重要。所有小动物都没有上过学,但它们的本领是怎么学来的呢?是从玩中学来的。玩能锻炼它们许多技能,而正是这些技能关系到它们日后的生存。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玩得不亦乐乎。可是有一天,当它遇到了围捕时,必须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跳过去是生,跳不过去就是死。那你说这玩中学到的技能重不重要?玩是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
二、学生的感恩教育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作为教师,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要让他们知足惜福,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由被动接受知识转而积极主动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采用激励方式及新颖的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兴趣。要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逐渐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孩子分享。
爱因斯坦曾说:“一切创造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要特别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幻想,使幻想变成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增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自觉性
任何一种语言,只有它发挥交际功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复杂的交际需要时,这种语言才有存在的价值,它的生命力才能越来越旺盛,反过来,如果一种语言不再充当这个社会的交际工具了,那它的生命力也就必然会失去,它就会消失。语言时时处处都被人们用来交际、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协调一个人或一群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共同行动,它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一视同仁地为社会服务。
想让小学语文老师明白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学习目的,就得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来慢慢地让教师转变观念,明白这个道理。这样才能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打好基础。
二、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要教好语文,首先要把语文课堂教得活一些、生动一些,让学生乐意接受一些,这就需要我们构建一种我们认为理想的课堂。通过建构 理想课堂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办法。我想,建构 理想课堂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做法应该是:
1.确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破除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观。 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开发个体潜能,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如果我们还像以前一样,只让学生会写字、会背解词,但是学生不会用词说话、写话,更不会在写作文的时候带上感情写作文,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那么就只能说,学生掌握了知识,但没有提高能力。
2.确立“动态知识观”,破除课本知识观。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师“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在教和学的方式上,由单向输导向多向交流转变。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更要求多向交流、交往、互动。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必然会相互磨擦、碰撞、共振。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确立综合课程观,破除单科主课观。随着分科课程局限性的逐渐暴露和人类活动领域中综合性的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与方式的日趋多样化,时代不只是需要专精尖人才,而更多地则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不能偏科,更需要高层次的综合课程,以此为基础造就、培养一批批具有一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让学生不只学会听、说、读、写,还要学会计算、测量、把知识用在别的地方,还会把别的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在语文学习上,成为全面的人才。不要让学生从心底把语文、数学看成是主课,其他课看成是副课。
三、运用多种办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⒈图片链接法。先让学生观察彩照或图片,以渲染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如教学《北京》一课时,先出示"天安门"彩照,再逐一出示"故宫、天坛、北海公园、首都机场、中华世纪坛、立交桥、电视大楼"等图片,边出示边清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学生陶醉于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风景中,自然会对北京产生憧憬和热爱。这样以情激情,以情促知,更会收到以情育人的效果。图片链接要注意采用成组的彩照或图片,能构成一个故事或较为广阔的场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如果能配套使用幻灯机、录音机,收效会更大。
2.亲历表演法。运用“表演”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生动的表演,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学好课文,又能锻炼学生表演才能。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先让学生两两一组自找舞伴扮演狼和小羊,然后选一优胜组做汇报表演,最后进行全体评议。评谁的动作、语言表演到位,演出了狼的强横、小羊的无奈,评谁对课文理解得透彻… …让学生在活泼欢快的气氛中把握角色,理解课文。亲历表演要注意课文本身存在一定的动作,或者能挖掘出潜在的可表演性,学生能够经过阅读能设计出一定的动作,否则会“强人所难”,适得其反。
南岩
近20年来,我一直带毕业班的语文课,而我听带班的语文高考成绩一直是全县和全校第一。这些成绩的 取得,如果说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了“低起点教学”。
一个班中少数学生成绩好,算不上教学成绩好;只有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好,那才称得上真正是教学成绩 好。所谓的“低起点教学”,旨在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学中就应不但不忘掉中 差生,而且要以中差生为主要教学对象;在提高中差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不但不能抛弃统编教材,而且要让中 差生前进的脚印一步一步都落在统编教材上;在训练中差生掌握学习技能时,不仅不能去搞“花拳秀腿”,而 是要从“稍息、立正、齐步走”的基础训练开始。
一、以中差生为主要教学对象
实践证明,不论哪一门学科中,把教学注意力集中在少数“高能生”身上,都是一种极大的失策,对于语 文教学就更是如此。我认为,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差生身上,是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的战略起点,是否选对 这个起点,从根本上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
基于这种认识,我每年带了高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摸底,将学生按基础状况分类,要求学生 给老师写一封信,在信中说明自己的学习现状、知识缺漏,提出对教师的建议和要求,参照这些内容,制定出 以中差生为主要对象的全年教学方案。
“高能生”都是相似的,中差生各有各的差距。有的差在意志上,有的差在基础上,真正差在智力上的极 少,因此他们完全有希望赶上前进的队伍,在帮助中差生补缺漏上,我要求他们每人借一本近年来的优质资料 ,从中确定阅读练习的重点,鼓励他们以写纸条的形式向教师质疑问难。
二、始终以统编教材为教学内容
教材中蕴含着最基本的和最全面的营养,它不但是课堂教学围绕的核心,而且是课外温习的最好的参考资 料,对于中差生就更是如此。中差生必须过了教材关,才有可能走出学业落后的沼泽地。因此我们平日的教学 ,要摆对课本和资料的位置,要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总之,要以课本和课内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和理 解后达到举一反三、迁移扩展的境界。
以课本为中心,不是简单到在课本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好,而是要以对课本的课堂教学为主体,依托 丰富的课堂教学艺术,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例如: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语境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把 握语意”、“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含蓄的语句,能加以解释”等等,必然是 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坚持分散训练的战略,把一个总的任务和大的 任务,分散成部分和小的任务,在每一节课不同的一二十分钟内分散解决。但是在大的分散训练的格局下,又 要集中优势兵力和时间集中讲解、重点突破、大打歼灭战。
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扩大课堂教学的战果。一方面要贯彻由点到面,即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 恰当地向四周辐射、延伸、拓宽,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要贯彻由面到点,即把零散但相关的知识 按着多项或单项的形式联结成一个完整体系,进行揉合、凝聚、统一,从而给学生头脑中一个整体和全面的理 解。
三、以基础训练为教学出发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难点;对策
由于文言文与生活缺乏联系,并且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较大,进而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缺失。教师也普遍认为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无计可施。师生对文言文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便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文言文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如下几方面:第一,文言文与生活联系较少,使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意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偏离文言文教学的宗旨。文言文教学的宗旨是通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使其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目前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按照应试教育的思路,选取重点进行背诵,将拿分作为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文言文教学出现困难。第二,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将文言文逐句进行讲解、分析,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翻译文言文的情况,而学生在讲台下奋笔疾书将教师翻译内容一字不落的记在本子上中,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如同填鸭,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一味地盲目记笔记,很多内容都没有掌握,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造成学习困难、教学困难的局面。
2.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策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分析教学难点,并根据教学难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解决,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2.1加强学生阅读与积累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阅读与积累。大量的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相关知识的印象。根据阅读内容相关情境可以将文言文的大概意思揣摩出来,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此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对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探究,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主观意识。大量的阅读使学生积累了更多的文言文知识,学生对文言文中相同文字在不同语言情境下的含义能有更深的了解。例如,文言文中“妻子”一词,教师要求学生对此加以解释,学生会说“男性的配偶”。其实不然,古代人口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儿女”。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阅读中的难点进行辅导讲解,使学生加深了对文言文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因此,通多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还有效的提高了文言文教学效率。
2.2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难点讲解透彻之后,学生没有及时的巩固背诵,导致所学知识很快被遗忘。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使其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掌握。例如,教师应在本堂课开始之初,抽出时间对学生文言文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以督促学生科学的学习文言文,使文言文的教学难度降低,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
2.3培养学生自主翻译习惯
由于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大都是教师翻译文言文,学生机械的记笔记,这使文言文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教师在学生的翻译中给予适当的辅助。例如,在《木兰辞》的教学中,教师领读之后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文章两遍,并对文章加以翻译,在学生翻译过程中允许其寻求教师的帮助,学生经过努力理解文章内容并对文章加以翻译,再配有教师的辅助,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入的了解,并对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在自主翻译的同时对文言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不仅是以提高成绩为目的,还对中国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有利于文言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2.4培养学生知识梳理能力
由于文言文语言表达比较复杂,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一个字的发音不尽相同,同一个词所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例如“生于某年”“于今十年”,两个句子中都有“于”,而前者意为“在”后者意为“到”。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将有规律的文言文知识不断的梳理、归纳、总结,为今后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进而通过科学高效的实施,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确保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性,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且教学中具有很多的难点,导致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较低,无法高效率的开展文言文学习,影响到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应认识到问题所在,并且积极的分析原因,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降低文言文教学难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包安芳,苏立军.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元学习技能的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2)
【2】贾建堂.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实施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1)
【3】朱广龙.如何走出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之困——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四重四轻”【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古诗 诵读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转变。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这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省级教科研立项课题,则是在审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现状的基础上,对诵读经典的内涵、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必要性、可行性,诵读经典古诗文的价值及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施等问题作的初步探究.,现将其中的一些所得与各位读者交流探讨。
诵读时根据古文特性、学生年龄特点,先背诵经典原文,教师就古文中的典故、事例作介绍。我们的基本要求是:不求甚解直面经典;激发兴趣以读为主;方法灵活快乐为旨;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最后,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我们研究采用课堂诵读教学五步法:读诗文、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1读诗文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古诗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始终要以学生的“读诗”为本。
(1)要求学生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遗字,不添字。然后变换各种不同朗读方式,如:齐读、独读、轮读、对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体会到读古诗的乐趣。(2)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朗读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借助一切有利条件扩大学生的古诗朗读视野。(3)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便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量诵读,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出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在诵读中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丰富联想,将诗歌艺术的魅力内化。
当然,在读古诗的过程中,一定还要要注意紧抓最基础的字音和断读及语气,从而拓展至所有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当中。
2知诗人
关于作者的了解,其实在小学古诗的学习当中,尤为众多的当属唐代的几位有名诗人了,他们不外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了,二人又合Q为唐代诗人中的“大李杜”,以及后来的李商隐和杜牧,二人合称为“小李杜”。除此之外,还有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唐代诗人当中的“王孟”。对于以上几位“知名诗人”,在小学各年级的古诗教学当中都可以对学生做出一致的讲解,以便使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古诗的作者产生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更多古诗学习打下良好铺垫。同时,我们也可以由一位作者,联系到他在小学阶段出现的大部分诗歌,以便在教学中达到共性的学习。
3解诗题
所谓“解诗题”,就是理解诗歌题目中蕴含的表面意思和深一层意义,为进一步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打下基础。这一方面可以从作者写这首古诗的具体时代背景做起。如在进行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帮助学生“解诗题”的:春天里,一片大好美景,作者到外面去游玩,但却遇到了不如人意的地方,题中的“值”是“逢、遇到”的意思。诗题的意思是:作者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欣赏。那么后来会怎样呢?我们读了古诗就知道了。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诗意的学习当中去了。
4明诗意
要读懂一首古诗,就要求我们对这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话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初读诗歌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情境。这时的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老师师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读得如痴如醉。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在读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在读中去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进而由然的生发出对整首诗歌诗意的理解。
5悟诗情
在古诗文教学当中思想感情分析对于理解诗歌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1)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因此,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一定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2)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孟浩然的《春晓》诗,诗眼就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隐居山野,不了世事的感情。
(3)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不但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还可以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更是一个重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尽管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环节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整体效果并不是很好,许多初中学生仍然存在作文水平较弱等问题。对于初中语文老师而言,要不断地对作文教学进行及时总结,并提出相关思考方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促进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和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初中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章结构混乱,主题不突出
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结构混乱、主题不突出的问题。结构混乱,主要是由于作者思路不清楚导致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式不同、结构各异的短语或句子混杂、纠缠在一起,造成关系套叠,表意不清。所谓主题不突出,指的是学生在作文表述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几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好像是文中的主要表达内容,这就导致作文中的主题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让读者看不到作文的主要立意。
2.存在词不达意现象,表述不正确
在初中作文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表述的时候完全词不达意,不能将需要表述的内容真正表达出来,这就导致整个作文表述混乱,作者的主要表达意向无法被人理解。除此之外,词不达意现象常常是学生故意炫耀自我的语言技巧,不能运用平实的语言去表达,因而导致词不达意现象出现。
3.作文中存在“假、大、空”现象
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敢说实话,写真情,而是故意编造一些内容来充实写作内容,这就导致作文中存在“假、大、空”现象,形成作文中的浮夸之风,这种风气会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慢慢丧失表述的信心,进而使个人写作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如何解决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使学生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指导阅读的方向,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做阅读笔记,让学生不断积累优美的语言和句子,从而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写真实故事的习惯
许多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会感到无从下笔,不知道怎么去写,写些什么内容。有时候尽管写了长篇大论,也用了一些华丽的辞藻或者是名人名言,但是文章真正的没有任何立意,显得十分空洞,没有真正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将自我融入写作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写作题材,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仅包括对自己的看法,还包括对文章的看法,通过自我真情流露的方式写出真情实感,从而使作文有良好的立意。而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写流水账、乱用词语的毛病,并让学生分享写作的感触,让学生探讨写作的技巧和意义,从而使写作水平得到提升。
3.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方式去查询相关内容,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不断的提高。比如,在写作课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一个短片,让学生根据这个短片写一个观后感,这种练习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写作材料丰富,更能使学生愿意去写作。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写作,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加强,从而创作出更加真实、独特的文章。
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写作的天赋,不断抓住学生的写作崆椋鼓舞学生写作。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逐一解决,消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惑,从而使学生写作的动力得到增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到各科教学中,对于初中作文教学而言,引入信息化教学工具既能够改变教学过程中内容单一的现状,还能够丰富学生阅读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作文的感悟度,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真情实意地去表达,写出更有内容、更有立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1]董永成.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9).
1智慧的教育
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一味的忙着备课,改作业,而从未认真的思考过自己传授给学生的这是真正的智慧吗。知识和智慧在表面上来说很难截然分开,但二者却有本质上的不同。知识本位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它传授给学生的可能在现实的应用中根本不配套。而智慧却是基于知识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适应社会的思想产物。它能巧妙地将平时在语文课堂中学到的这种思维很好的“嫁接”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当中,从而使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因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时时刻刻给学生贯穿智慧的教育。
首先,智慧教育的贯穿必须基于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因为素质教育是我国中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将智慧的教育贯穿其中既是对素质教育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其次,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作为教学的内容。以往我们对语文的教学仅仅局限在课本内容得解读上,而几乎没有让学生用语文所培养起来的这种思维去分析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因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因而,我们必须将教学的侧重点向日常生活稍微偏移。
最后,将语文课堂搞“活”。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将语文所固有的这种魅力挖掘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是种乐趣,在这种乐趣的体验当中让学生尽情发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能够充分的拓展,让学生的表达及动手能力也能充分的提高。
2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让中学生尽早认知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抉择,从小根据感自己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以往语文的教育可能跟其他学科一样,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发展。但现实社会中出现频繁“跳槽”、高学历人士频繁“回炉”、高校学生低迷等现象又不得向我们中学教育敲响了警钟。究根追底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全方位的定位,很少考虑过自己发展的方向是否与自己的兴趣相匹配,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而语文教育作为与青少年成长最贴近的学科,在日常教育教学当中贯穿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个全方位的定位,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更有方向感。
3服务意识的教育
服务意识指的是企业员工与一切企业利益相关的人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养尊处优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同学及家人,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贯穿一些服务意识的教育,这即使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未来社会矛盾的需要。由于服务意识它发自工作人员的内心,因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先从学生的意识着手。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有了服务意识才能更好的与更多的人相处;有了服务意识才能更好的展示个人的才华;有了服务意识,才会在将来的工作中为公司,为社会做奉献。其次,可以增加一些语文活动课,以此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4感恩教育
感恩的表面意思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而实质上它作为人类最主要的情感行为之一,它涵盖了许多方面,例如报效祖国、感恩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等等。当今学生面对自己所处的优越环境和富足的生活总是认为理所应当,当老师或父母给他们讲解这些物质生活来源地背景故事时,他们又觉得很乏味,很无聊。2007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提出提出:“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这也应涵盖了感恩的教育。因而对与学生的感恩教育,特别对于性格可塑期的这帮青少年群体来说千万不能怠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性的列举日常生活中关于感恩的例子,让学生产生灵魂的震撼,让学生在逐渐的学习中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以及施恩。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体差异; 差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17-002
美国学者汤姆林森在其《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一书中指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个体差异客观存在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的学生,其智力基础、思维特点、志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不尽相同,学生的差异也就客观存在。
1.教师不自觉地默许了分化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认为,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这是无法避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差异,使班级学生分化进一步拉大。
2.备课时重知识轻学情。不少教师注重教材分析,注重教案设计,却很少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实际知识储备的差异,很少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长此以往,学生差异现象也会更加明显。
3.课堂难以兼顾全体学生。面对同样的学习要求,不同学生的达成情况显然无法一致,教师确实难以兼顾。教师带着既定任务进课堂,有时为赶进度就无法兼顾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二、提倡差异教学的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面对个体差异,如何使每个学生都有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差异教学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才是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差异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安排灵活的基础教学,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体现学生为中心或者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差异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潜能。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将学生个体间差异扯平,使他们齐头并进,而是提供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式,促进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差异教学从关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差异出发,教师采用差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和谐、宽容、平等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发出来,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差异教学能真正实现教育平等性。差异教学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差异教学从学生个性的差异出发,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学习潜力,平等地对待学生,允许他们异步学习,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学习动力等都达到较高水平;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
三、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1.课前预设体现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差异要从备课中体现出来,老师要有更多心思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问题设置,设计的练习要有梯度,作业要有选择。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A、B、C等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如诗歌类教学朗读的差异目标:A级目标:能正确、通顺,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地朗读课文;B级目标:能流利、字正腔圆,有感情地朗读;C级目标:能抑扬顿挫,深情并茂地朗读。
这样的差异目标,层次分明,又紧密联系,前一目标是后一目标的基础,对各层次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激励的作用。
2.课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2.1课堂提问关注个体差异。老师要依据层次,巧妙地设计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要求的问题,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语文教学中句子理解分三步走:“写什么”――“怎样写”――“怎么样”,可以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绿》一文中的“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问:A.这个句子写出了绿怎样的特点?B.作者是如何写出绿的特点的?C.请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A为基础题,B为理解题,C为赏析题。课堂提问关注全体,既照顾了学困生,让他们敢于开口,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关注了中等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更是给优等生展示的平台,使他们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2.2思维构建关注个体差异。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要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更高的水平发展。
学生的思维存在个体差异。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构建爬坡型思维平台。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设计了A、B、C爬坡训练题。
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历来被认为是写月的高度传神之笔,说说你的阅读体会。
A根据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的思维水平,从修辞角度对优美语句作赏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积水空明来比喻皎洁的月光,用藻荇交横来比喻美丽的竹柏的倒影。这句话描绘出月如积水,树影婆娑的美景。)
B从已学的《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的知识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动静结合:前半句是静态的,写月色静如水,后半句是动态的,写树影婆娑;正侧结合:前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的描绘,正面描绘皎洁的月色,后半句通过竹柏倒影侧面烘托月色皎洁。)
C“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皎洁的月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创设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反映了作者胸无杂念之心。表现了作者被贬谪后的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情怀。)
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进步,都尝到成功的喜悦,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显著提高了。
2.3课堂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课堂评价这是对学生最直接的鼓励,教师评价也应关注个体差异。对优等生用“回答得非常全面”,“真不错”,对学困生用“非常好,如果能再大声一点就更棒了”,对全体学生“看来在这一点上你们掌握了,老师非常欣慰”。
3.课外辅导关注个体差异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阵地,课后关注个体差异,尤其对学困生的关注,极为重要。在实施过程中应因人而异。
3.1谈心类。有些学生成为学困生是因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而缺乏自信,对这类学生谈心比逼他做作业更有成效。目前来看,语文学科更重情商培养,只要有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引导,学习成绩一定能提高。小胡很内向,坐在最后一排,上课几乎不抬头,作业几乎不做。我到班主任那儿了解,告诉我这是个没药可救的学生,只要上课不妨碍其他同学,随他去吧。经过家访,我了解他是一个重组家庭的孩子,在家几乎不说话,小时候成绩还行,自从经历家庭的变化后,整个人都变了。我判断他是自暴自弃型的。于是,我找机会和他聊天,和他谈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希思、电影导演山姆・门德斯、英国歌唱家埃尔顿・约翰、电影演员史泰隆、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告诉他这些人有共同点,都出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和他讨论《士兵突击》,跟他讲“4.3克差距”的故事……告诉他什么是积极向上的人生。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在课上昂起了头,在他迷茫的眼神中看到了希望的亮光。
3.2面授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吸收、消化能力存在差异,对反应慢,上课容易走神,成绩落后,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有必要进行面授。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对重点知识引导学生到书本上确认,做好笔记等复习资料,指导基础题的解读回答技巧。
3.3“鞭策”类。对于学习目的性不明,成绩波动较大的同学,采取“鞭策”,“敲木鱼”手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寻求不同的竞争对手,不仅让他们时刻有危机感,同时能感受到通过努力、竞争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和老师一起确定自己的目标,老师向学生提供相当于或高于自己已有水平的评定等级,指导学生完成自己所选择的目标。
4.日常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评价不是甄别良莠的筛,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泵。因此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也应不一样。
评价时,当学困生和优等生答案相似时,对学困生应充分肯定,对优等生则应提出期待和希望;同一次作业,对优生,批改评定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以破格评“优”,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能给不同的个体以指导和激励,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在批改作业中,我喜欢对一些学生写上简短的个性化评语,比如对做得好,或有进步的学生,我会写“有才啊”,“可以啊”,“在登高了”;对做题马虎,错误较多的学生,我会写“你的作业让我沮丧”,对少写作业的学生,我会写“你的作业产量可以再翻三番”等。
差异是必然的,差异教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差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超越自我,挑战自我,促进自我。重视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是语文学科教育克服表面化和一般化的有效途径。照顾学生学习中的差异,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一个积极、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差异教学可以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纲要》
情感教学强调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作品中的生命,任何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是诸多课程中情感因素最强的一门课程,中学语文教材都是选择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各个时代流传不衰的美文,这些作品其语言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作者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而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描述相统一的审美境界,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先天优势。
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教师应从合理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多环节、多手法地实施教育。
一、从“听”与“看”入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入“境”,是情感教学的第一步。随着科技进步、教育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天地,通过音画结合、图文并用,从视觉、听觉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音乐、视频等,不但为语文课堂增辉添彩,还能拉近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在引入新课时,“听”与“看”的作用不可忽视。“听”,让学生听相关音频资料或教师富有情感、艺术的语言,通过听觉的刺激让学生体会蕴藏在文章中的感情;“看”,从文字之美转化为更感性的图片认识,让学生有直接的情感认识。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用一张诗人月下沉思的图片,配上王菲脍炙人口的歌曲,在优美的旋律中,教师以低沉的导课语把学生带入文本。这样的情境,学生怎能不立刻进入学习状态?
当然,“听”与“看”的作用并非只在导课中体现,在引导学生挖掘主题、升华主旨、拓展感悟时,恰当的“听”与“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这节课达到,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
二、在“读”与“演”中体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意境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也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课堂上教师的“讲”,学生的“听”,都不能代替学生的体验。
语文是一门形象性学科,情感的激发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朗读是展现情感的有效途径,真情实感的诵读是体会和升华学生情感的前提。作者的情感寄托在文章之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内容,感悟语言,在感悟语言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才能真正体会到情感。因此,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诵读中体会,才能让学生充分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内心的共鸣,升华为自己的情感。
“演”,通过学生间的简短表演,让其对人物等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交流。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不比形象思维强,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把抽象的文字语言通过动作、表情转换为形象的肢体语言,把文中无声的情节生动地再现;而且,“演”的过程,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领会,然后是琢磨、研讨,之后又是表演实践,加工锤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实质和内涵,作者的感情及意图感受更深了。如学《窗》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课文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做到人人参与。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通过表演,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说话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对于课文理解的深入,那当然是观者自明了。
三、在“说”与“写”中感悟,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说”的过程是学生思索感悟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的过程,在交流中形成思维的碰撞,使自己的思维也得到激发,更深层次地感悟作品的内涵、作者的情感,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体验;而笔尖留下的是经过深刻思考的产物,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在特定的情境中得到感悟,在独特的感悟中体验语文的情感。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探究“西双版纳是美丽的,它美在……”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在组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然后达成一致,找到自己小组最想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每个小组研究的重点各有不同:有赏析热带雨林的,有介绍幽幽野象谷的,也有探究傣族美食、傣族服饰、傣族宗教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抒写心得,自制课件。在展示时,学生非常积极活跃,学生探究的广度、深度远超出了我原来的想象。在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中,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及笑对生与死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久久激荡在学生心中,促进了学生情感的飞跃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