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时间:2023-07-04 16:26:47

导语:在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第1篇

精神病患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由此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为了降低疾病的复发率,缩短治疗周期,促进治疗效果,作者对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以了解他们对精神疾病的知识、健康信息及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并提出对病人健康需求的应对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100例精神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14 a~71 a,平均(34.8±10.18) a;精神分裂症6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0例,抑郁状态5例,神经宫能症4例,老年期精神病4例;文化程度:大学5例、高中36例(包括中专)、初中及以下48例、文盲11例。排除明显精神衰退者。

1.2 方法 (1)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有同一医师对被调查者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使患者完全理解后填写,并当场收回调查表。对文盲和眼花者, 患者口述,调查者代为填写。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2)采用单项选择法调查患者现有精神病方面的知识水平及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按每项累积人次计算百分比。(3)采用多项选择法调查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按每项被选择的人次多少统计。

2 结果

2.1 患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状况,见表1。

表1 患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状况(略)

表1显示,21%~38%的患者对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33%~38%的患者了解部分知识。

2.2 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 讲解、答问78%,推荐图书、手册、卡片51%,病友现身说法48%,观看幻灯板报、墙报45%。

2.2 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 介绍主治医生及责任护士93%,介绍医院及病区环境76%,介绍住院须知38%,获得有关精神病方面的知识85%,了解自身疾病的诊断及表现55%,了解口服药物的名称、作用及不良反应64%,了解心理、音乐工娱治疗的作用43%;了解各种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45%,了解精神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处理75%,了解睡眠障碍及应对措施64%,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57%,如何适应社会及调节不良心理36%,便秘应对措施55%,了解健康的概念38%,如何合理安排生活41%,了解吸烟及酗酒对健康的危害分别为50%、37%,了解出院后服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87%,掌握如何防止复发及复发的早期迹象57%,掌握生活技能训练的重要性36%,掌握复诊的时间及方法68%。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有20%~28%的患者了解精神病方面的知识,对出院后的自我护理知识及如何防止复发只有24%的患者了解。其原因有:(1)病人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影响对信息的获得。(2)急性期病人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影响对信息的接受。(3)部分病人的理解力、记忆力低下,影响信息的储存。(4)少数病人对自身疾病的康复缺乏信心,对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感兴趣。(5)护士对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够或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还显示,多数患者希望介绍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85%的患者需求获得有关精神病方面的知识,其中以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睡眠障碍的应对措施为主。

从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患者需要护士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同于日常一般的信息交流,它要求传递的信息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适用性。为做好健康教育,首先要掌握好医学知识,同时还要广泛吸收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护士在工作中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总结新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从生物学角度关注患者和疾病,还要从患者的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等角度考虑其健康,以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1]。

健康教育有多种方法,其中护理人员面对面地给患者讲解和演示,可简捷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患者,便于患者接受。责任护士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予有效地、正确的指导。对于共性问题可采用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群体教育,改善其病态思维和异常行为,从而缩短病程,防止疾病复发。因为患者最终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因此,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为此护士应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各种知识信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避免家庭中的高情感表达,减少疾病的复发。

总之,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但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护士相关知识缺乏、观念陈旧、认识偏差、护理文化缺乏力度;医院经济投入少;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等[2]。这需要护理人员的不懈努力,突破思维观念和方式方法上的局限,融护理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与健康教育之中,注重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促进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精神科 标准化暴力行为干预

院内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精神科患者因为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院内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1]。住院精神病人因幻觉妄想、心理功能紊乱及客观冈素等常常发生攻击行为,且往往难以预料,给医护人员的安全及病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和威胁,也是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2],因此,探讨暴力行为干预措施,对病区安全管理、预防和处置院内暴力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从2012年6月开始采用标准化暴力行为干预措施,现将我院开展暴力行为标准干预措施及效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开展标准化暴力行为干预措施后因暴力行为所致不良事件例数同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未开展标准化暴力行为干预措施时因暴力事件所致不良事件例数进行对比。

1.2.2.对所有护士开展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沟通技巧培训,提高护士风险识别以及沟通技巧的能力。按照新精神卫生法要求充分尊重患者通讯权。各病区根据自身患者特点制定标准健康教育内容,责任护士根据标准健康教育内容对于所管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计划。

1.2.3.院内定期开展暴力行为防范技能培训,对全体护士进行脱身法,双人约束法,三人约束法等技能培训,并将暴力行为防范技能纳入常规护理操作考核内容,提高护士应对暴力行为的能力。

1.2.4.建立护理部――大科――病区三级暴力行为应急小组。小组由3~5人组成,选择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组长。一般暴力事件由病区暴力行为应急小组处理,无法处理时求助上一级暴力行为应急小组。夜间暴力行为处理由护理部值班应急小组负责。

1.2.5.注重沟通能力的作用,以降低约束率为原则,加强约束后患者的护理。

2.讨论

精神科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其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它直接威胁着病房工作人员、病人自身及其他病人的人身安全,使病房安全设施遭到破坏,严重干扰病房工作秩序[3], 精神科护理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随时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及防范的暴力冲动行为.无论对患者自身还是对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均构成威胁。精神科护士由于与患者密切接触,更容易受患者的暴力攻击[4],标准化暴力行为干预措施的开展,较之前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院内暴力干预措施,能够更好的指导和帮助护士对于院内暴力行为的处置,通过表1表2的对比,在与同时间跨度院内暴力行为所产生的院内伤害例数相比有明显的改善。据国内文献报道,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38.8%[5]。有研究发现,在精神病人的攻击对象中,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的比例又最高。暴力行为除了对护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外,也对护士造成巨大精神压力,暴力行为干预技巧培训前,护士面对暴力行为时多表现为紧张、心烦、慌乱,易被烦恼困扰,没有安全感、轻松感,缺乏自信,焦虑评分高于国内常模,暴力行为防范技能培训有利于增加正性情绪,减少负性情绪,对改善精神科护士的焦虑状态有重要意义。同时,标准化的风险评估,防范及干预技能,院内各级干预小组的支持,对于护士暴力处置行为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因动作失当等因素造成的患者受伤害的风险,保护患者安全,减少不良事件及院内纠纷的发生。目前,在职的临床精神科护上在面对患者的暴力行为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大多由以往经验得出,护士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操作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在遇到暴力行为时束手无策,不能有效的控制院内暴力行为,导致患者或工作人员受到伤害,因此,建立标准的院内暴力防范措施,满足精神科临床护理要求,让护士掌握处理精神科暴力的方法,符合未来精神科护理发展的需要。随着精神卫生法实施日期的临近,在匹配精神卫生法的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完善标准化暴力行为干预措施,保障患者及工作人员安全,给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芬.精神科病人暴力行为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北方学.2012,9(8):92-93

[2]. 王颖.住院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的干预与护理.全科护理.2009,7(6):1612-1613

[3]. 李兆秀等精神科暴力行为及护理干预.护理管理杂志.2005,5(7):45-46

第3篇

关键词:精神病;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72-01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一系列精神行为异常。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之一。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血管持续痉挛或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突然发生阻塞,局部心肌由于血供减少或中断而发生缺血坏死,如缺血在20~30min以上,即为AMI。以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WBC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为临床特点。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应争取及早发现,及时抢救,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所以,做好护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现将精神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急性期监护

应用监护仪进行连续的心电、血压、呼吸的监测,早期发现和处理AMI的并发症,检查和补齐急救车内的各种抢救物品。保持病室环境空气新鲜,室内安静,温度光线适宜。

2卧床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一环,在发病的急性期(10天~2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预防压疮,给患者睡气垫床,避免过度翻身。一切日常生活均由护士协助完成(如洗脸、刷牙、吃饭、大小便、翻身等)。而对于精神病患者,有时行为紊乱,不听医护人员的安排,可能四处活动,这就需要加以适当约束。如无并发症者第2周可在床上活动,第3周可下床在室内活动。在急性期谢绝探视,以免心情激动诱发心律失常。

3心理护理

患者总认为自己病情严重,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悲观心理等,医护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增强他们康复的信心,安慰病人不要失望,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使其树立乐观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但要告诉患者应该知道的病情,讲明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治疗AMI措施有了进步,患者在心电监护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获得及时处理,使患者得到安慰,有一种安全感,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康复。

4合理氧疗

梗死的面积决定于心肌缺氧的程度。急性期给患者高流量吸氧,氧流量6L/min为宜。吸氧后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减轻疼痛,早期应用有助于缩小梗死面积,待疼痛减轻,休克解除,可降低氧流量3~4L/min,维持1~2天。老年患者鼻黏膜脆弱,宜用鼻塞法吸氧。保持各管道的通畅,妥善固定,防脱落,扭曲和堵塞。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协助患者排痰,给予超声雾化等,防止逆行感染和坠积性肺炎等。

5镇静、止痛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疼痛是最早发现的症状,多突然发生,呈持续性心前区疼痛,使患者产生一种焦虑心理。胸闷或胸痛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肌缺氧加重,促使梗死范围扩,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因此迅速止痛极为重要。特别是精神病患者,及时镇静还有利于精神紊乱症状的控制。护士应严密观察,让患者卧床休息,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镇痛、镇静药物。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使患者从不良的心态中解脱出来,配合医生治疗。

6饮食与大小便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饮食上要给予低热饮食,少食多餐,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因病人多卧床,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故应给病人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饱食,导致心衰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急性期为了防止便秘、腹胀,保持大便通畅,3~4 天内应给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病情稳定改为半流质饮食,也可口服缓泻剂,以减轻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导致死亡。

7严密监护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三大并发症的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护士应每15~30min测P、R、BP1次,记录24h出入量;做好心电监护,注意心音、心率、心律、胸痛的变化。同时,保证输液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抢救药品及时输入体内,并同时注意输液速度(20~30滴/min),纠正电解质紊乱。

总之,随着监护及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展,对精神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制定合理治疗和护理措施,精神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的病死率已逐年下降。通过给病人系统的护理,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仅满足了患者的身心需要,而且还能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其早日康复。

第4篇

作者:黄娟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安排患者住单人房间,病房设施相对简单,窗户安装防护栏,家属24h陪护,房间内不能有刀、剪、绳等危险物品,工作人员每天进行危险品检查,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护理人员方面加强护士对精神病专科知识的培训我院护理部在新护士岗前培训、提高年轻护士素质活动等过程中集中对护士进行精神科知识系列讲座。护士除掌握外科专科护理知识外,还要让外科每一位护士了解精神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的要点,掌握精神科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比如保护带的使用、口服药发放的注意事项等。掌握精神病患者突发事件风险预案,利用早会等时间对精神科相关知识进行提问,以便更好地掌握运用。加强护士对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和较强的法律观念是做好安全护理工作的前提[4]。认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护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侵权责任法》、《住院患者安全目标》等,使其在思想上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患者安全工作主要依赖护理人员的巡视,不能认为与家属签订了《开放式病房住院须知》护士就没有责任了,就有了安全的保证。在患者入院时做好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精神科检查,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患者的服药情况、对自身疾病的自知力,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其目前精神症状的控制情况,有无自杀、冲动伤人、外跑等,若有立即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加强医患沟通,履行告知义务精神病患者入院时护士应做好与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共同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减少隐患因素,为患者安全提供保障[5]。让家属签订的所有文件资料需逐条解释清楚,使其明白应尽到的监护责任。同时对其进行患者疾病知识、安全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宣教,尤其是入住普通病房的相关注意事项,患者家属24h陪护的重要性,确保患者安全,若有事离开患者,需告知当班护士,待科室安排专门护士负责看护时方可离开。

认真落实好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制度由于精神病患者精神症状的特殊性,护士不能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查对,必须采用腕带识别等两种以上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由精神科转入的患者责任护士要与精神科护士进行全面的交接,患者手术时护士要认真填术患者交接班本,手术前后要做好与手术室护士的床头交接。重点加强病情观察,切实落实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除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以外,每10~15min巡视病房1次,观察患者的躯体症状及精神症状有无改善,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疼痛等不适反应比较迟钝,术后由于的作用有可能掩盖病情,护士要善于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先兆表现,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处理。按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测量体温时做到表不离手,手不离表。准确及时给药,发放口服药时要看好患者服药下肚,确保治疗效果。术后留置的各种管道确保在位通畅及有效引流,对治疗不合作的患者遵医嘱给予使用保护带进行适当的保护,交接班时作为病房的重点患者进行严格交接,当班护士对其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教育家属是患者最亲近的人,患者的一些不适及想法最愿意跟家属倾诉,他们24h陪护患者,对患者的病情、思想动态最了解。但其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不够,对监护缺乏足够的重视,更缺乏应有的能力与技巧[6],安全意识淡薄,认识不到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潜在的危险性,故对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与教育非常重要。嘱其在陪护的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举止言行,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务人员联系,起到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同时护士多与患者交流,注意热情、和蔼、真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鼓励患者表达其想法,随时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合理的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尽量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安心住院,积极配合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自知力、理解力等灵活进行康复教育及护理指导[7],手术前向患者解释疾病有关知识、手术必要性,手术后讲解饮食、相关知识,各种导管留置目的、意义及重要性,嘱其不能私自拔除导管。若有任何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精神病手术患者本身风险系数高,其存在着感觉、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情感、意志、行为、意识等方面的障碍,反应迟钝,主诉不准确[8],均能影响患者对病情的表述和治疗的配合,同时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安全隐患多,因此,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在护理服务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改进,不断地进行学习,同时注意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在倡导人文关怀的同时加强制度管理,加强风险防范,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及家属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好有效的沟通,加强对陪护的管理,降低安全隐患,确保精神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第5篇

【关键词】 拒食; 精神病患者; 护理

The reason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 of psychopaths with food refusal QU Yan-ni,TANG Liu-lan,LI Li-hua,et al.The Mental Hospital of Bureau of Civil Affairs in Guangzhou,Guangzhou 5104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psychopaths refusal to food and explore the nursing countermeasures.Methods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129 psychopaths refusal to food from various angles and take targete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Results The main reasons of psychopaths refusal to food were psychiatric symptoms,conflicted emotion and drug side-effect.Conclusion Medical workers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henomenon of psychopaths refusal to food.The targeted nursing measur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food refusal.

【Key words】 Food refusal; Psychopaths; Nursing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36

拒食现象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有意识地拒绝进食的一种异常摄食行为[1],在精神病患者中相当常见,拒食行为不仅妨碍药物治疗和精神康复顺利进行,而且可能导致精神症状的恶化,因此,精神病患者拒食现象的护理成为护理工作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出现拒食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129例有拒食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的14.3%,其中男88例,女41例,年龄15~59岁,平均(35.4±8.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相关诊断标准[2],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96例,占74.7%,狂躁抑郁症21例,占16.2%,反应精神病6例,占4.7%,癔症6例,占4.7%。

2 拒食原因分析

2.1 精神病症状所致 129例拒食患者中有83例因产生幻听、幻象、幻嗅或行为异常而拒食,其中被害妄想31例,这类患者往往猜疑心重,警惕性很高,认为饭菜中有毒而拒食,罪恶妄想17例,患者认为自己“有罪”,不配吃饭,以拒食来“赎罪”,甚至用以达到自杀的目的[3]。疑病妄想14例,认为自己肠胃溃烂无法进食,或身患绝症无药可医,继续活下去只会带来自己和家人的痛苦而拒食。化变妄想11例,认为自己成仙,不需要食用人间烟火或接受神灵旨意,不能进食。异味妄想6例,患者嗅到难闻气味,认为饭菜不合口味,甚至嗅到对身体有害的气味,认为饭菜不能食用。4例患者因极度兴奋无法安静下来进食。

2.2 抵触情绪所致 精神病患者对自身的疾病缺乏认识,拒绝就医,家属采用强迫或诱骗的方式使其住院,患者以拒食方式表示不满情绪,或企图达到出院的目的。或者由于生活环境改变造成不适应,饭菜不合口味等原因而拒绝进食。研究中有35例属于该种情况。

2.3 药物副作用所致 患者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出现便秘、咀嚼无力、吞咽困难等症状,因担心进食会加重这些不舒适感而不敢进食,研究中这类患者出现11例。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性护理

3.1.1 改善环境,保证睡眠 护理人员应保持住院环境整洁、舒适,定时通风,保证空气新鲜,夜间应尽量保持室内安静,保证患者充足睡眠。

3.1.2 加强饮食管理 进餐前应为患者准备好清洁的餐具,保证每人固定一套餐具,饭前尽量劝说患者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后由工作人员对餐具进行统一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另外做好患者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防止口腔炎的发生,增加患者食欲。

3.2 针对性护理

3.2.1 精神症状所致拒食护理 对于被害妄想患者,可采用集体用餐的方式,可让患者参与分饭菜,或将饭菜混放在一起,由患者自行选取一份,其他可先行尝试,消除患者疑虑。对于罪恶妄想的患者,由护理人员向其讲述,患者并没有犯罪,世上没有哪种惩罚是禁止犯人进食的。对疑病妄想患者,可采用心理安慰的方式,劝说患者可以请医生做全面体检,要相信医院的检验结果。对于化变妄想患者,应该让患者明白自己所见所闻是不存在的现象,帮助患者回归现实。对于异味妄想的患者,可单独进餐,按照患者的口味进行调理,满足患者的饮食需求。对于行为异常的患者,应单独进餐,护士在患者旁边轻声安慰,使其安静,并在安静间歇及时进食,保证患者身体需求。

3.2.2 抵触情绪所致拒食护理 护士应积极主动地接触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关心、体贴、同情患者,与患者耐心交流,谈论其感兴趣的话题,和患者交朋友,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亲切感和信任度,消除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陌生感,降低抵触情绪。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4],定期与家属进行通话,安抚患者情绪,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使患者逐步认识到不住院治疗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住院治疗的优势,让患者安心住院,积极配合治疗。

3.2.3 药物副作用所致拒食护理 发现这类患者应立即向主治医生报告,针对病情采取相应措施,解除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并采取相应措施缓解患者不舒适感。如便秘患者可鼓励其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吞咽困难患者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等等。

4 结果

129例精神病患者经过实施各种护理措施后,拒食行为均已改善。

5 讨论

拒食不仅延误精神病患者治疗,而且长期拒食会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危及患者生命[5],因此,改善患者拒食现象是保证患者获得治疗成功的前提。对129例拒食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发现精神症状是引发拒食现象的重要因素,这类患者通常伴随病理性意志增强,拒食者信念坚定,拒食时间较长,患者可长时间忍受饥饿,甚至无饥饿感产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可产生严重影响,这类患者是护理中的重中之重。

研究中有35例患者拒食现象是由抵触情绪所致,与精神病症状所致的拒食相比较,这类患者拒食时间相对较短,意志并不坚定,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周围环境,或患者自身饥饿感增强,34例患者拒食现象均在1 d内得以改善。

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对人体功能均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患者体质较差,机体对药物的副作用便会反应比较强烈,进而影响患者食欲,产生拒食现象。因此,在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必须考虑患者自身的体质因素、营养状态,以保证患者足够饮食量。

参 考 文 献

[1] 涂亚莉,饶俊华,顾桂英.286例拒神疾病患者临床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10):2679-2680.

[2] 王祖承,谢斌,方贻儒.精神疾病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2.

[3] 郝伟.精神科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229-230.

[4] 马蓉.66例精神障碍患者拒食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0,14(20):122-123.

[5] 周智英.精神疾病患者饮食障碍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7091-7092.

第6篇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和方式。 方法 对2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原因和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自杀者精神分裂症占46.2%、抑郁症占26.9%,多系受精神症状支配;假出院者发生死亡率也较高,自杀死亡率高达26.9%。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加强检测,及早发现患者的自杀动机,进行危机干预。

【关键词】 精神病;自杀; 护理

自杀是精神病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后果十分严重,现将我科近10年(1998-2008年)来发生自杀行为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探讨如何做好护理防范措施,降低自杀风险。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1],筛选出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5~56岁,平均28.01岁。

1.2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精神科疾病诊断情况

本组26例自杀患者,以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居多,其中精神分裂症12例(占46.2%),抑郁症7例(26.9%),躁狂症3例(11.5%),分裂样障碍2例(7.7%),抑郁状态1例(7.7%),性转换障碍1例(3.8%)。

2.2 自杀的动机

本组26例患者自杀多系受精神症状支配,尤以幻觉、妄想、悲观失望为多见。其中幻觉、妄想支配11例(42.3%),对前途悲观失望9例(34.6%),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了解而恐惧3例(11.5%),药物反应难受2例(7.7%),烟瘾发作难受要求未得到满足1例(3.8%)。

2.3 自杀方式及死亡情况 见表1。表1 26例精神病人自杀方式及死亡情况

本组自杀死亡7例中5例(19.2%)在假出院期间和逃跑离院后死亡。患者自杀方式详见表1。采用从树上跳下、撞汽车、用口罩窒息、刀割生殖器和用牙膏皮割血管方式自杀各1例,自杀均未成功。

3 讨论

在26例自杀患者中,7例成功,有5例在离开医院后,利用假出院的机会死于社区及家中。患者以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多见,与院外精神病患者自杀发生病种一致[2]。近20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有强烈的神经生物学因素[3],但也不可忽视诱发自杀的相关因素。根据以上情况提出以下防护措施。

3.1 了解病情,作好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可以受多种精神症状的支配而发生多种意外事故,自杀是其中最严重、也很常见的事故之一。这不仅对病人本身有严重危害性,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病情,注意自杀的迹象,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同时采用有效治疗措施,消除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多与病人进行交谈,帮助病人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的精神振作起来,克服消极情绪,加强病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尽可能取得更多社会支持,使家庭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护病人的生命。有的病人对药物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缺乏认识,产生恐惧心理,要给病人讲解精神病药物和无抽搐电休克的作用和副作用,请接受过治疗并且症状有所改善或消失的病人现身说明,以解除病人的顾虑和恐惧不安的心理,从而取得病人的合作,避免自杀的发生。X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和方式。 方法 对2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原因和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自杀者精神分裂症占46.2%、抑郁症占26.9%,多系受精神症状支配;假出院者发生死亡率也较高,自杀死亡率高达26.9%。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加强检测,及早发现患者的自杀动机,进行危机干预。

【关键词】 精神病;自杀; 护理

自杀是精神病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后果十分严重,现将我科近10年(1998-2008年)来发生自杀行为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探讨如何做好护理防范措施,降低自杀风险。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1],筛选出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5~56岁,平均28.01岁。

1.2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精神科疾病诊断情况

本组26例自杀患者,以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居多,其中精神分裂症12例(占46.2%),抑郁症7例(26.9%),躁狂症3例(11.5%),分裂样障碍2例(7.7%),抑郁状态1例(7.7%),性转换障碍1例(3.8%)。

2.2 自杀的动机

本组26例患者自杀多系受精神症状支配,尤以幻觉、妄想、悲观失望为多见。其中幻觉、妄想支配11例(42.3%),对前途悲观失望9例(34.6%),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了解而恐惧3例(11.5%),药物反应难受2例(7.7%),烟瘾发作难受要求未得到满足1例(3.8%)。

2.3 自杀方式及死亡情况 见表1。表1 26例精神病人自杀方式及死亡情况

本组自杀死亡7例中5例(19.2%)在假出院期间和逃跑离院后死亡。患者自杀方式详见表1。采用从树上跳下、撞汽车、用口罩窒息、刀割生殖器和用牙膏皮割血管方式自杀各1例,自杀均未成功。

3 讨论

在26例自杀患者中,7例成功,有5例在离开医院后,利用假出院的机会死于社区及家中。患者以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多见,与院外精神病患者自杀发生病种一致[2]。近20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有强烈的神经生物学因素[3],但也不可忽视诱发自杀的相关因素。根据以上情况提出以下防护措施。

3.1 了解病情,作好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可以受多种精神症状的支配而发生多种意外事故,自杀是其中最严重、也很常见的事故之一。这不仅对病人本身有严重危害性,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病情,注意自杀的迹象,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同时采用有效治疗措施,消除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多与病人进行交谈,帮助病人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的精神振作起来,克服消极情绪,加强病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尽可能取得更多社会支持,使家庭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护病人的生命。有的病人对药物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缺乏认识,产生恐惧心理,要给病人讲解精神病药物和无抽搐电休克的作用和副作用,请接受过治疗并且症状有所改善或消失的病人现身说明,以解除病人的顾虑和恐惧不安的心理,从而取得病人的合作,避免自杀的发生。

3.2 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格执行病房巡回制度,专人负责巡视,时间一般为15~30min或不定时,夜班护士除巡视外,还要利用自己的视觉,夜深人静时对任何细小的响动都要提高警惕,对有自杀观念或企图的病人要重点交接班,让病人在我们的视线内活动,严禁外出和严防逃跑,特别严重的患者要专人看护,严格保管好危险物品和剧毒药品,同时进行安全检查。

3.3 加强会客时管理,搞好护患关系

会客时护士应做好会客制度的宣传,严禁家属从外界带入刀、绳、剪、火柴等危险物品给病人,请其在会客时深入了解病人的言语和情绪,对住院以后治疗的态度和反应,加强家属和护士之间的联系,及时发现病人有无自杀念头的流露等。

3.4 假出院后应激措施预防

精神病人在住院后期要假出院,籍以了解病人回家后的社会适应情况,可以观察病人是否真正好转,有的病人不安心住院可隐瞒症状,不愿暴露自己的思想或假装痊愈。假出院时,一定要向家属交代药物要妥善保管,定时给病人服药,要留人员陪伴病人,观察病人有无情绪变化和异常言行,有无悲观消极思想等,如有失眠和病情波动等,要立即送回医院。若病人吞服大量药物,要即送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另外还应向家属和单位宣传精神病知识和简单的应急措施,让他们认识那些属病态,那些属正常的情绪反应和药物反应,使家属和同事能正确认识疾病,认识病人,关心、同情、理解病人、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以防假出院期间发生意外。

自杀是一个社会现象,又是一个医学问题,是人类的悲剧。全球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200万左右,精神病自杀者占30%~40%,各类精神疾病总的自杀率为51/10万,较一般人口高6倍[4]。所以我们应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予以护理干预,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168.

[2] 韩桂林,张坚学.34例院外精神病人自杀状况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1:123.

第7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具有特征性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迁延,缓慢进展,有发展力衰退的可能。本病的患病率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多在青壮年起病,最常见于15~35岁。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偏执型发病年龄较晚,紧张型次之,青春型及单纯型最小。起病以亚急性与慢性居多。病程多呈持续进展,可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甚至精神衰退,若能早期发现,早期给予充分合理的治疗,多数病人可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故预后尚可乐观。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调查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计78例,病历均符合CCMD-3关于上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男性63例,女性15例,年龄19~30岁;文化程度:初中26例,高中37例,大专15例。

1.2 研究方法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特点,探讨护理管理措施。

2 结果

通过有针对性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管理措施,患者入院后过一段时间就能够与护理人员相互配合,特别是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明显减少。

3 讨论

3.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迄今未明。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发现多种因素与本病有关。

3.1.1 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孪生子和寄养子调查资料,证明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有一定作用。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中高数倍,血缘越近者患病率越高。但因在遗传因素的实验室研究中尚未肯定有阳性发现,故本病的遗传方式处于假说阶段,其中以多基因假说占优势。

3.1.2 环境因素

包括生活事件“( 精神刺激”)和某些物质中毒等可有一定促发作用。上述的两种因素在体内造成脑部多巴胺受体活动过度,而使用具有抗多巴胺的精神药物可以控制精神症状,从而证明多巴胺的活动异常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

近来通过CT检查也发现一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脑萎缩,故是否认为精神分裂症纯属功能性疾病的观点也值得怀疑。

3.1.3 病前个性

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前约1/3~2/3的有分裂性人格,如孤僻、内倾、怕羞、过分敏感、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缺乏知己,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态度,常有白日梦。瘦长型多属分裂人格。

3.1.4 躯体因素

内分泌因素:本病大多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期发病,部分在分娩后急性起病,在绝经期复发率较高。以上事实说明内分泌在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功能障碍,也疑为本病的病因,但未能作出肯定的结论。围产期脑损害:产伤与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相关联。

3.1.5 生化异常

早在克雷丕林提出精神分裂症可能与体内代谢异常产生内生性毒物有关。

3.2 护理措施

3.2.1 一般护理

(1)个人卫生。此类病人自理能力下降,应做好晨晚间护理,督促病人按时起床、洗漱。为病人理发、洗澡、更衣,并使其保持清洁整齐。对反应性木僵病人,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防止发生并发症。

(2)饮食护理。对病人一般采取集体进食,以便观察病人的症状及进食情况,特殊情况应区别对待。对兴奋躁动、拒食、暴食、木僵病人应重点照顾。必要时给予鼻饲或输液。

(3)睡眠护理。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尽量给有睡眠障碍的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如病室空气要清新,温度、光线要适宜,病室要安静,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使患者养成按时睡眠的习惯。

(4)服药的护理。此类病人往往意识不到精神失常,即使意识到不正常也觉得没有服精神药物的必要,往往藏药。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到“看服药到胃”,服药后检查病人的口腔、手指缝和衣兜,严防病人藏药,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服药反应。

3.2.2 症状护理

(1)兴奋。护理人员要态度冷静,减少一切激惹因素,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

(2)焦虑。可组织病人参加一些病房里的文娱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并给予心理上支持。

(3)抑郁。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谈心,关心体贴病人,耐心听病人诉说,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如听一些轻松而欢快的音乐,打乒乓球、下棋等,转移病人的痛苦体验,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与兴趣。另外,必须提高警惕,严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4)木僵。木僵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应加强生活护理、喂水、喂饭、翻身等。木僵病人缺乏自卫能力,应有专人照看,以免其他病人伤及患者。木僵的人有突然冲动的可能,护理人员应改善服务态度,并加强对冲动的防范。

3.2.3 心理护理

(1)护理人员要有深切的同情心,耐心地倾听病人的叙述,与患者交谈时应语调亲切,语意明确,使病人产生信任感。

(2)心理支持,使病人建立自信,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等,有的放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谈如何正确对待精神刺激,鼓励病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面对现实,正视自己,正确对待挫折和逆境中的各种问题,化痛苦为力量,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3)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把注意力从自身引向他人,做到生活规律化,张弛交替,劳逸结合,使生活内容更充实、丰富和多样化。

(4)环境和社会支持改变精神创伤的环境,单位和家庭中的成员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放松病人精神紧张的程度,培养病人自信、顽强、自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吴凤玉,李卫华.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1.

第8篇

1 原因分析

1.1 疾病因素:精神病人自知力缺乏,认为自己“没病”,自然不愿意服药;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拒药,如被害妄想,怕医护人员加害自己:言语性幻听,听到有人说不让自己吃药。

1.2 药物因素:病人对精神药物存在认识的不足,认为药物无法根治疾病;认为疾病已治愈,不需要继续服药;认为药物副反应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与自尊。

1.3 错误认知:病人受药物会伤害身体、影响后代、吃药会变憨等错误认知的影响。

1.4 其他因素:别人不恰当的解释和错误的指导用药,过分夸大不良反应等,都会导致拒药。

2 护理对策

病人入院后,往往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意配合治疗或拒绝用药,虽然必要时护理人员可以给患者鼻饲药物,但这增加的护士的工作量,插胃管多少对患者的身体也有损伤,因此,患者是否主动服药,它不仅影响着治疗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要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护理。

2.1 患者入院时,护士应熟悉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患者入院后,应给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取得患者的信认,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给患者讲解住院和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给患者列举实例,让患者加强治愈的信心,但同时也要告诉患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消除患者对服药的恐惧心理,配合治疗。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在发药时要警惕其藏药,防止发生藏药后一次性大量服药自杀。

2.2 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内心体验,针对患者存在问题进行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通过心理护理,向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2.3 对病理性原因(幻觉、妄想等)采取快速药疗,必要时给予强制执行或进行肌肉注射针剂,尽快控制症状;对非病理性原因积极开展心理治疗等,改变其错误认知;对不明原因者,应在积极治疗、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快寻找原因,以便更好处理。

2.4 开展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及住院治疗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

2.5 取得家属和社会的支持。家属和社会的支持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能有效促进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能帮助患者按时服药。可利用家属探望患者时对家属讲解一些疾病的相关知识,在患者出院后能为患者创造一个利用疾病康复的环境。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改革;发展策略;问题;精神卫生法

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随着新的精神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文件的颁布,对精神科工作提出了更高也更加严格的要求。作为精神科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高风险专业之一,精神科护理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只有在精神科护理工作过程中,找出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精神卫生法等文件的要求,对精神科护理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确保精神科护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促进精神科护理的发展,给精神科病人带来健康。

一、当前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护理人员服务不到位

有些精神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于患者的病情缺乏警惕性和预见性,不能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异常症状。还有些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在工作中从未出现差错,因此在护理服务中思想松懈,仅凭经验办事,但是精神病是一种特殊的病症,精神病患者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这种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很容易引起事故的发生。而且当前普遍存在护理人员短缺并且劳动量和报酬不成正比的情况,更使得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日常工作中常常是应付差事为主而没有做到主动服务患者。

2、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表现在护理人员在对护理文书的书写上存在不及时、不规范的现象,没有记录号精神患者出现的各种突发性事件中的生命体征,因此无法真实的反应出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情况;或者是有些护理人员在记录护理文书时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一些想象性的护理效果记录,并没有按照要求和规范来实施护理计划;还或者是有些护理人员在给病人用药时由于医疗知识的欠缺而错误用药,给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3、患者方面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受混乱精神意识的支配常常表现出恐惧和不安的症状,对精神病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缺乏积极生活的热情和目标,再加上家人忽冷忽热的态度和社会上的歧视行为,因而经常由于精神压力过大而出现自残、自杀等意外情况。而当精神护理人员没有做到对其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管理的话,没有做到积极开导病人、关心病人,就很容易引起各种事故的发生。

二、精神科护理的改革和发展策略

1、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要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质量上的管理,首先要在以新颁布的精神卫生法为指导,结合医院和精神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安全质量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规定,如精神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精神护理安全措施、精神护理管理基本规范等等,来规范医院精神护理科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然后还可以在医院成立一个安全质量控制网络,将这个网络分为二级,一级网络由精神科科长和全院的护士长组成,二级网络由精神科护理部的护士长和质控护士组成。一级网络每月对全院进行一次质量和安全的检查,鉴于精神护理的特殊性,因此要尤其注重对精神护理工作的安全质量巡查,由二级网络对其进行每周一次安全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在精神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多角度分析找出引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措施加以整改。

2、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认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

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对精神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最好精神护理工作的前提。因此要对精神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可在日常查房中进行,也可以召开会议、讲座、质量分析会的方式来培训,还可开办培训班来进行安全教育。每月举行一次安全总结会,分析各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倡导大家积极发言提出防范的措施。对于任何一起精神护理上的差错和缺陷,要找出负责的当事人,明确其应负的责任,并对其进行教育,以此警示大家做好精神安全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认识,使其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自觉履行在精神护理工作中应尽的职责。然后要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针对精神科护理的工作定期举办相关的专题知识讲座。对于新进岗的护士,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要组织进行知识理论和临床操作上的考试,综合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上岗。护理操作方面要在每月进行1―2项考试,专业知识理论上每季度进行一次考试,对不合格的人员要及时培训。精神护理部和科室在制定出每年的学习计划和临床操作计划,挑选出护理班的骨干人员,外派参加各种讲座和进修班,或去其他优秀精神护理医院参观考察,学习好的经验和方法,全方位提高精神护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

3、加强对患者的管理

精神科病房管理的基础就是对患者的管理,这也是精神护理工作是否能够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精神病患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存在障碍,因此他们的行为可能不仅会危害自身,还会影响他人,如果医院没有进行有组织的管理,当患者行为失控时很容易造成混乱,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和治疗效果。要想更好的对精神患者进行管理,就要成立一个休养员委员会,以护理人员为主,在患者中挑选出病情稳定、具有组织能力又热心帮助他人的人为成员,对患者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劳动和娱乐管理。

三、结语

精神科护理的安全有效管理和发展改革是一项永恒而艰巨的任务。要使精神患者能够早日康复,确保患者的住院安全以及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保证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持续发展,那么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缺陷和潜在的风险,按照新精神卫生法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使精神科护理得以持续健康发展,为病人创造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蔡铜山.钟德富.张海林.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杂志.2001.8(5): 342-343.

[2] 路霞.加强精神科安全管理 正确处理医患纠纷.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