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26:48
导语:在高中生德育考核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遗传因子的发现》教学过程简介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多媒体课件回顾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推导过程,图文并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引导和帮助的方法,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进行思考,由基础知识出发深入研究、回顾联想、体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出结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研究遗传学实验的基本思路。为学习目标的达成,预设了多种学习活动。
二、观察反思
1.精心预设课堂教学
课前授课者精心预设了该节课的6个教学目标:(1)说明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2)列举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3)举例说出纯合子、杂合子、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杂交、自交、测交、性状分离的含义;(4)运用遗传因子的假设解释分离现象;(5)运用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6)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内容和实质,授课者预设了课堂提问、书写遗传图解、完成练习等学习活动,以期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课堂观察发现,预设的“目标5和6没有完成。究其原因,是由于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引起。教师可采用将目标5、6没有下一课时且加快对学生问题点评语速,更多强调共性,如对测交方法的运用,检验F1基因型,只需把握出现两种子代性状,即可证明F1为杂合等策略。授课者课前也预设了两个生成目标,从课堂实施的整个过程来看,预设目标未生成,因为教师先给出《遗传因子的发现》总的知识框架,学生思维定势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回顾复习,难于把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联系起来。课堂上出现了不曾预设的生成性问题,如在本节课中遗传因子为什么不叫遗传基因?如何用最简洁的话说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遗传图解中的雌雄配子数量和种类比例是否都是1:1?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正交、反交的结果是否都一致?判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方法除测交,是否有别的方法?教师未能及时应用和处理。
课后,笔者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调查发现,课前只有8人预习,占23.5%,且预习时只是自已看书,只有19%同学与其他同学讨论,学生对学习结果满意度只有17.6%,与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达成相差甚远。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受目标的预设、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学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上观察学生对名词的解释回答情况,4位学生练习,其中2位学生能回答3个名词、1位学生能回答1个名词、2位学生无法回答;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不佳,有1位学生在睡觉、2位趴着。教师要对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明晰学习目标,课堂上增加目标达成的检测,采用追问或问题变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增加知识形成的层次性。当学生偏离预设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及时干预和纠偏,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因此,老师在课前预设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方法,备课时应考虑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学生,充分备好学生、控制一定的教学量,关注、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及课堂表现;预设过程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核心概念掌握,对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理解要到位,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才智,激发思维的火花。
2.及时解决课堂生成性问题
所谓生成,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对话交流、思维碰撞中出现的教学设计中所没有的新问题、新情况。当课堂出现了许多不曾预设的生成,教师未能充分的应用,不能把握课堂生成性资源,捕捉学生课堂中思维错误,及时调整策略进行有效教学。
(1)关注预设的动态生成。
课堂预设“通过遗传图解的书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释分离现象”学习活动来达成学生“运用遗传因子的假设解释分离现象”教学目标;通过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但当一位学生上台书写遗传图解时,其他同学却静静地在等待,说明教师预设任务时考虑不足,教师未能及时调整策略,要求其他同学书写并对照,同时能指出学生的不足,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该教师未能及时解决这一生成性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学习,构建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课堂是个活生生的舞台,学生的思维活跃,常常会发生一些与教师预设不相符的事件,教师应充分利用,捕捉动态的生成。
(2)把握不曾预设的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要及时关注动态的生成,同时把握不曾预设的精彩生成。多数教师会按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活动,潜意识中都希望学生的回答能正中下怀、落入所设计的一个个“陷阱”中。课堂中一旦有学生答出了教师心中的预设答案,就喜形于色,对学生赞赏有加,但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答案”,教师常会失望、不知所措等等,急于下结论加以改正或草草收场了事。殊不知,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错误”资源,从而丢失了课堂中的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如该节课在提问“基因型为AA或Aa,则表现型一定是显性性状吗?”学生回答“如果A表示隐性的话,会怎样?”从中可看出该学生对生物基因型的概念不清楚、不理解,学生没有遵循老师的设问思路,其“错误答案”打乱了教师的设想,突破了教师预定的程序,面对这种现象教师不应选择回避,不急于更正该同学的“错误”,抛出所谓正确的答案;而应充分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同学们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教师趁机调整教学方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教师预设学生书写遗传图解这一学生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孟德尔假说的内容。学生在写遗传图解时,生成了不少的问题,如杂交符号、表现型、比例等漏写或写错,教师可利用这个不曾预设的生成性资源来弥补学生知识的缺漏和不足。
该课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与预设不相符的情况。如在导入部分花了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基本定义的复习回顾,导致最后“关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这一知识的讲解因时间不足而显得过于仓促、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展开讨论和完成遗传图解的书写。因此教师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导课时应简明扼要,不宜花过多的时间去强调其他的一些枝节内容,重点越突出,活动越充分,学习的效果就越明显。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准确预测学生讨论与回顾的时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的预测和分析,以便能及时有效地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师预测到学生在书写遗传图解上可能还会存在细节上的问题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以帮助其他学生纠正相同的错误。本课中教师对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情况预测错误,从而导致课堂时间安排被打乱,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预测和分析不够充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性的,预设和生成应充分的融合。
三、预设和生成的升华
课堂教学预设就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思考和探究,产生相应需求,促进知识积累和升华。
我是抚州一中2010届高中毕业生周兴,今年以578分被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录取。感觉《高中生之友•2010届高考总复习专题》特刊(以下简称“特刊”)对高考生很有帮助,特向各位考生及家长推荐。特别是该书押中了不少2010年高考题,让我在高考的舞台上更加自信,考出了比平时更加优异的成绩。
下面以“理综”为例说明《高中生之友》与2010年高考理综试题吻合的情况。
高考原题:(2010年全国ⅰ卷理综)(6分)一、2.光照条件下,给c植物和c植物叶片提供叶片提供co2,然后检测叶片中的c。下本文由收集整理列有关检测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c植物的淀粉和c植物的葡萄糖中可检测到c
b.在c植物和c植物呼吸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中可检测到c
c.随光照强度增加,从c植物叶片中可检测到含c的c大量积累
d.在c植物叶肉组织和在c植物叶维管束鞘的c中可检测到在c
《理科综合专刊》p107:[高考模拟]一、3.一种绿色植物是c植物还是c植物,判断的方法有多种,下列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a.叶片结构中有“花环型”的两圈细胞的绿色植物是c植物
b.向绿色植物提供co时,检测到c中含c,一定为c植物
c.向绿色植物提供co时,检查到c中含c,一定为c植物
d.叶片中只有维管束鞘细胞出现淀粉粒,叶肉细胞没有,一定是c植物
高考原题:(2010年全国ⅰ卷理综)(6分)一、6.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熔点:sin>nacl>sii
b.沸点:nh>ph>ash
c.酸性:hclo>hso>hpo
d.碱性:naoh>mg(oh)>al(oh)
《理科综合专刊》p58:
[考场练兵]1.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热稳定性:ho>hf>hs
②原子半径:na>mg>o
③酸性:hpo>h2so>hclo
④结合质子能力:oh>chcoo>cl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高考原题:(2010年全国ⅱ卷理综22)(5分)
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
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
(1)为了测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天平b.秒表c.米尺
(2)若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误差的原因: 。
《理科综合专刊》p146.某学习研究小组设计了用物体下落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右图。
(1)在实验过程中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a.应该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b.打点计时器应接在电压为4~6v的稳定直流电压源上
c.操作应先放纸带再接通电源
d.应该选用点迹清晰,第一点与第二点接近2mm的纸带进行研究
(2)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备程度,研究小组中的某同学对此实验提出了以下建议
a.物体应选用体积小的
b.打点计算器应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c.纸带越长越好
d.尽量保证物体只沿竖直方向运动,不要晃动
你认为以上建议中确实对提高精确程度有益的建议是()
(3)略
高考原题:(全国ⅱ卷理综5)(6分).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
《理科综合专刊》p128一、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是两类常用的工具酶
c.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
d.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和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高考原题:(全国ⅱ卷理综21)(6分)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
a.6小时b.12小时 c.24小时 d.36小时
《理科综合专刊》p159.19.欧洲天文学家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命名为“格里斯581c”。观察研究发现,“58lc”行星的直径是地球的1.5倍,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约2倍。设距“58lc”行星球心距离为该行星直径的轨道上做圆周运动的飞船周期为t1,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周期为t2,则t1/t2最接近的为()
【关键词】新课标;多媒体;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目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及教学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转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进行辅助教学。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课堂学习中充满兴趣、渴求上进,进而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新课标下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教学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手段的运用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模拟和想象空间,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多媒体教学呈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避免枯燥的照本宣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的播放结合课本中相关元素可以让学生较快的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影像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3.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节省教师课时的板书,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更专心于教学本身,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多媒体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改进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然而,在现实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多媒体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信息量过大,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在实践的教学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却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奴隶,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为了加快讲课节奏在制作课件时填充的信息量过大,使得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流程,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不足,难以消化吸收。
2.多媒体教学授课形式单一,互动不足。多媒体教学其实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然而一些学校却存在误区,认为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使用得越多则教学效果就越好。只是用屏幕来代替黑板,在授课形式上过于单一,没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来灵活运用多媒体,出现教师只是照屏宣科的现象。
3.未能科学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熟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功能、应用特点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然而,有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或是由于自身对计算机等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对多媒体的使用还不够科学。
三、新课标下如何运用多媒体提升高中语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提升语文教学的知识味,真正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新课标下运用多媒体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精心制作和设计。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在于课件的制作和设计。教师需要具备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设计及操作技能,同时要把教学内容合理地融入到多媒体教学中,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视野中去。例如,我们可以将多媒体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作者、作品、评价等内容进行链接,将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即时探讨。
2.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直接操作者,他们对设备的功能了解程度和操作的熟练程度,决定了多媒体教室发挥效能的高低。要加强对教师多媒体使用能力和课件制作、软件应用等能力的培训。
3.创设互动环境,提高学生能动意识。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努力为学生创设了互动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中更多地融入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环节;同时,由于在语文课本上的一些内容的阐述都比较有限,特别是对于中外、古今名人的历史事件、名胜古迹,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因此,可以建立相关博客或网站平台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与交流,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延伸。
4.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共享与维护。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互动交流的特性,组建一个教学资源共享交流的网络平台。教师可以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多媒体资源和课件资源上传到共享网络空间上,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校还可以加大硬件投资力度,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合理配置,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维护和管理,充分提高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率。
四、结束语
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最大限度的优化高中语文教学,应做到以学生为本位,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三补习生;高焦虑;学法指导
高三补习生是学校教育中的特殊教育群体。高焦虑是他们学习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其中,学生在学习焦虑、不安、紧张、甚至恐惧和焦虑为表现的情绪状态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分为正常焦虑和神过敏性焦虑。从程度与反应特征又可分为:低焦虑,适度焦虑和高焦虑。研究表明:高焦虑与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时,会妨碍学习,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如何降低高三补习生的这种高焦虑呢?
一、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缓解由高焦虑带来的沉重压力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往往表现为傲慢和自卑两种心理极端。因为补习生年龄比高中毕业生一般都要大一点,而且还经历了高考,社会经验和知识经验都比较丰富,所以很容易产生虚荣心,喜欢以自己为中心。另外,高三补习生大多是高考考场上的败落者,与其他同学相比,多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的挫折,在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容易产生自卑心态。因此喜欢独处,把自己封闭起来,很少与人交往。这两种心态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不利于稳定学习情绪。在学习上往往表现为漫不经心,我行我素,上课不认真,不交作业等或者不热心班上的公益活动,不敢与老师交往,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有意避开不问同学或者老师。另外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失败更为敏感;(2)过分关注教师的评价;(3)过分关注自我;(4)抑制学习中的思维活动;(5)消极的归因模式。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全面了解补习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引导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天地,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能有效地缓解因高焦虑带来的
压力。
二、学习上,教师针对补习生进行正确而系统的学法指导
高中英语复习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高三补习生再次面临高考,这一阶段的教学吸引了学生、教师和全社会的注意。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中,不仅要在语言的基础知识上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验语言运用,增强语言意识,把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把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自主学习的补救方法,提高综合分析、观察、判断、想象、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仔细阅读对各个题型的说明和往年试题。这会使他们对考试的要求、范围、重点及题目式样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从而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少走弯路,避免盲
目性。
2.坚持实践第一,以练习为主。根据高三英语复习的任务和要点,可将复习课分为以下六种课型:(1)课文复习课;(2)语法复习课;(3)高考题型训练课;(4)听力课;(5)测试课;(6)试卷分析课。其中第(1)(2)(3)种为基本课型,第(4)(5)(6)为辅助课型。
对于高三补习生来说,简明扼要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必要的,但最好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去实施一、二两种课型,用来钻研语法规则。而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阅读、写作和听力的练习上,即应用语言上。
笔者认为,语法复习课不同于以往的新授课。由于高三补习生在以前的复习课中已基本掌握了各项语法,大多数难点已基本攻克,教师可以先归纳讲解某语法项目的重点难点,然后再操练句型。句型操练有各种形式,常见的有造句比赛、改错练习、填空练习、翻译训练等等。这些操练可以分散安排在整个补习阶段,也可以集中统一进行。时间尽量限制在一个月内。然而,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既系统复习所有中学语法项目,又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没有周密的安排是绝对行不通的。
3.关于高考题型训练课。高考题型训练时间约为一个月(一般从五月初开始)。训练的内容包括了解各题型的特点、答题的要求(特别是单词拼写、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其中,完形填空和阅读是学生的弱项,需要重点训练。训练时掌握好做题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做完形填空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很多学生为了节省时间省略了这一步骤,看一个空,填一个空,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因此,通读全文,掌握大意,是解完形填空题最为关键的一步。也就是说,做完形填空题时,首先,迅速地跳过空格,略过选项,浏览全文一至两遍,了解文章大意,特别注意文章的首句和尾句。首尾句往往是段落的主题句,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对理解全文大意至关重要。其次,有选择地选词填空。了解文章大意后,再阅读全文及所提供的选项,进行逐词填空。这时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做那些较简单的,有把握的选项;拿不准或没有把握的题先放一下。在选词时,要仔细观察空格前后的句子并对其及空格在句中的意思及句法功能作深入分析,寻找暗示,进行符合逻辑的推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根据常识确定答案。(2)根据上下文,运用逻辑推理确定答案。(3)根据词语用法确定答案。如:When we talk the mean the earth,the sun,the moon and the stars.A.to B.with C.about D.in此题所给的四个选项都可与talk搭配使用,但用法不同。talk with(或to)后面跟谈话的对象;talk about后面跟谈话的内容;talk后跟有in则指地点;本句talk后跟的是内容,故答案C正确。(4)根据习惯用法或习惯搭配确定答案。最后,复读全文,核实答案。所有的答案选出之后,把短文从头至尾通读一遍,从词语搭配、习惯用法、语法、上下文逻辑,甚至语感上看前后是否顺畅贯通。重读全文时,一些难解或误解的问题会很容易暴露出来,并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实践证明,正确的英语总复习方法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学得安全与踏实。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用不教。”掌握了正确系统的学习方法以后,学生就知道怎么去学,学起来也更有目标、更轻松了。因此,因担心学不好考不好的高焦虑就逐渐淡化了。
三、疏通家长工作,对补习生进行综合教育
补习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学习高焦虑的产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是表现于学校,根植于家庭。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先决条件。因此,家庭要承担自己的教育职能,促进工作。学校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和纽带,一方面要全面引导性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与家庭的行为相协调,共同形成全面的教育。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你应该经常观察全班同学的反应,注意他们的日常进步。经常与学生交谈,了解学习情况,学习方法和生活情况,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勇气、信心和决心,从而处于良好的备考状态。学生自身要善于自我调节,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安福,何毓智.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05.
关键词: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整合 探索与思考
一、 背景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研究学习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完成对研究课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完成的时间大部分在假期期间,教师定期进行指导,学生大多是个人寻找资料,学生无法实时得到小组内同学研究的进度情况,并且无法达到团队合作的目的,学生的团队意识在研究中也得不到实现,学生集体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能够真正得到体现,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价值。
(二)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优点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研究性学习所需的大量资源,并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平台,在研究、学习、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并能实现资源共享,对研究的学习成果进行分享、讨论和。
二、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基本目标定位
1.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2.要通过信息时代的新型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能力,即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
4.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5.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要培养学生对研究成果的展示及对研究成果的评价。
三、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一)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资料获取方式
传统的资料搜索方式存在局限性,信息技术很好地扩展了资料的获取方式,但有些资料可能由于时间的流逝,生活中很难搜索到,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改变上面遇到的问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当中,学生自由搜索资料,没有了传统教师的讲授,难免在网络上搜索资料时遇到问题,学生这个时候可以互相教学,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解答自己遇到的问题,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变换了教学方法,对学生今后自我学习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习成果的分享
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将学习成果进行分享。让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及时了解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自己在第一时间也及时了解到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研究性学习进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通过信息技术知识中的网络知识,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上传到网络上,让各个成员了解小组学习情况,自己也能够将个人的资料研究成果展现给大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成果的分享,培养一种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四)研究过程中的学习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研究性学习注重研究,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性学习资料收集工作的同时,更要注意资料的整理工作,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并从中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判断,选择出和小组研究课题相关的素材,对资料进行辨别,然后上传到小组的空间当中,小组内进行资料的进一步探讨研究。
(五)在课程整合中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从另一个方面看,将信息技术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各门研究性学习当中,各门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扩展了学习的方式方法,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交流,团队的学习意识逐渐增强,信息技术水平在研究性学习当中也得到了更好地提高。
四、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整合中的几个注意点
1.选题要科学,要选择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问题。
2.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在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个人所感兴趣的内容及本人个性特长,确定自己的课题类型。课题一经确立,必须制定详尽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着手具体研究活动的框架,不同类型的课题还需采取不同形式的研究方法。
3.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从知识、心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充分备课,选择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使学生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方法,还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信。
4.发挥学生的优势。科学分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问卷调查;思考;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16-03
河北省从2009年秋季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可以说,这一轮课改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理念新、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师资队伍。新课程改革凸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性,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机会。2010年和2012年,我们先后对河北省高中新课改实施中的教师专业化状态做了两次问卷调研,看到了成绩,更发现了问题。据此,对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化建设和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形成了一些认识。
一、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必须强化教师专业伦理,提高认识水平
教师已被确立为专业人员,已不再是仅为生计而奔波的单独个体,而是按照一定的专业伦理标准进行活动,进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分子。教师的专业首先应是教育,其次才是学科。这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首要认识问题。
目前,对教师专业化问题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认为“教师专业伦理”是指教师为维护职业声誉,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一套基本的制度化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职业社会及其专业伦理性的集中表现。教师专业伦理是应教师全面专业化的要求提出来的,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必然要过渡为“教师专业伦理”。然而,道德只关涉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而伦理则关涉形成共同体的内部所有成员及他们依据社会规范进行的互动,因此,伦理比道德的范围更宽,外延更广。
但是从调查得知,有七成多的教师没有选择教师专业化内容中应包括的专业伦理。而知道专业伦理含义的教师也只有23.90%。
请看相关调查数据。
您认为目前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迫切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能力:(可多选)
A.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B.教育科研能力
C.驾驭课堂能力
D.自我教学反思能力
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您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可多选)
A.专业知识 77.70%
B.专业能力 80.44%
C.专业伦理 36.91%
您知道教师专业伦理的含义吗?
A.知道 23.90%
B.含糊地知道,但说不太明白 51.20%
C.不知道 24.90%
第一次调查时,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占53.36%,教育科研能力占36.83%,驾驭课堂能力占21.66%,自我教学反思能力占13.89%;到第二次调查时,其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占56.54%,自我教学反思能力占53.20%,教育科研能力占50.53%,驾驭课堂能力占49.62%;而知道教育伦理的仅占23.90%,认识含糊或根本不了解的竟占76.10%。
调查数据显示了三个问题,第一,一年多来,除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外,其它方面都有了成倍的提升,说明教师专业化发展正在向深层次迈进;第二,自我教学反思能力由原来的倒数第一,排到了正数第二,说明教师在实现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找准了路子;第三,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轻视专业伦理,对专业伦理这个根本性问题认识淡漠。
由调查和社会共识可见,我们必须强化教师的教师专业伦理,提高认识水平,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高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提升高中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
二、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要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的层次
由两次调查可见,在一年多的课改实践中,校本教研的层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在131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以下统计均以1314作为基数),省级示范性高中占83.26%,市级示范性高中占7.91%,城市普高占8.14%,农村普高占2.05%;按学校所在地划分,位于乡镇的占8.90%,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占13.55%,位于城区的占78.69%。(第一次调查这些数据为: 有效调查问卷1325份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占87.20%,市级示范性高中占7.64%,城市普高占0.96%,农村普高占4.20%;按学校所在地划分,位于乡镇的占13.62%,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占11.95%,位于城区的占74.43%。(其中,比例累计大于或小于100%,是因为有重复选择或漏选,以下同。)
具体来说:
(一)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情况
这说明,教师对新课改的信心更足了。
(二)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情况
这说明,校长的理念更开放了,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的渠道更宽泛了。
您对高中新课程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可多选)。
A.学校定期组织的校本研训
B.自学(书籍、报纸、期刊、网络等)
C.外出学习与交流
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上图显示,在第二次调查中,教师们对外出学习与交流、自学、校本研训三项内容的地位认识由第一次调查中的分列一、二、三位,变为了三、一、二位。这说明,开始时迷惑、不知怎么办而强烈希望外出学习与交流,现在已经知道该如何做了,关键在如何落实;教师已经认识到自学(书籍、报纸、期刊、网络等)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校本研训,只有研究较深层次的问题才需进一步外出学习与交流。这是高中教师一年多来最明显的进步。
(三)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情况
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可多选)
A.校本教研主要为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
B.校本教研含有主题研讨、理论学习等深层次内容
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上图显示,在第一次调查时,校本教研中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为主要形式的占61.36%,校本教研中含有主题研讨、理论学习等深层次内容的占16.08%,到第二次调查时,校本教研主要是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占81.43%,校本教研含有主题研讨、理论学习等深层次内容占51.22%。调查显示,这两项都有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校本教研内容没有减少的前提下,主题研讨、理论学习等深层次内容增长了两倍多,说明一年多来,校本教研层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校本教研的关注点,第一次主要是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和理解问题,第二次则主要是新课改理念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的落实和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等深层次的问题。
但仍有近一半被调查者所在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仍停留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低层次水平上。
可见,加速教师专业化进程,还要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的层次,丰富其内涵,强化其深度,以确保教师专业化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要进一步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就河北省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状况看,要实现整体较高水平的专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1.对准新入职教师追加教师资格考试。从2012年开始,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河北省作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省份,对2012年新入学的师范生,在毕业时,还要进行教师资格考试,以严把教师入口关。从长远来看,这对全省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是一个非常利好的举措。高中校长一定要把这一精神传达到每一位教师,增强在职教师的使命感。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师生关系
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既要应对时代的挑战,更要抓住发展的机遇,以实现在新时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体育教学作为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教学目标的学科,自然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体育教学难度随之增加,教师所要付出的努力更多。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新特点
师生关系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对教育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体育教学工作。
(一)身体素质普遍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备受父母的宠爱,有许多人更是在入校之前没有离开父母单独生活过,基本没有干过体力活,因此,身体相对较缺乏锻炼。再加上在之前的学校学习中,更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生素质普遍有待提高。
(二)自主意识更强。
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强烈,对所有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体育课上老师提出的要求会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除了部分对体育较爱好的学生外,其余的人要么硬着头皮参与体育锻炼,要么想法子偷懒,不能做到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严格执行,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淡漠。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稀疏,一般只有教师提出要求、示范动作、讲解要点、学生学习等环节,基本没有师生间的交流环节。再加上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一个人要带多个班级的教学,这对教育教学效果有消极的影响,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做到熟悉每一位学生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不能主动与教师加强,则师生间的关系将令人担忧。
(二)师生之间的道德联系逐渐薄弱。
在社会环境及网络环境的冲击下,高职院校师生之间的关系面临更多挑战,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被削弱,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建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倾向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信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话语权受到冲击。这对教师的心态提出要求,应当积极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充分利用这一契机。
(三)师生之间的代沟成为阻碍高职院校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因素。
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代沟是不可忽视的现实,这成为新时期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一块“绊脚石”。学生所了解的运动种类相较以往要多得多,所积累的运动方面的知识不在少数,还有部分学生对运动明星如数珍家,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那么学生一定不会爱上体育课,教学效果及师生间的关系将不可想象。
三、改变现状的对策
(一)树立新思想,营造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新环境。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出重要转变。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灌注爱。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把爱放在心里,并落实到行动中,那么学生一定可以感受得到,这是唤起学生对教师关注最根本的途径,最终将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与尊重。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与教师加强相互间的交流。
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民主与平等。现代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这就要求教师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走到学生中间,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交往。
(二)教师不断完善自我,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完善自我,这是教师发展自我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学生处在现代社会,不仅仅会受到教师的影响,还会受到自己的偶像明星及同学间的榜样等各方面的影响。教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实效,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就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身的高大形象,加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三)发挥多种新媒体的作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高职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微信、微博、QQ等通讯软件,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对此保持积极态度,并做到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微博转发或发文、发送以体育锻炼内容为主题的消息,与学生建立起亲密而和谐的关系,引导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四)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丰富的校园活动以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了解。
一些学生对教师的看法较为刻板,认为教师落伍,不是与自己一样的新新人类,其实这只是一种偏见。很多时候,师生之间的代沟是由于学生对教师缺乏了解造成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在转变学生对教师的看法的过程中做出努力,为学生拓展深入了解教师的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增进学生对教师了解的重要途径,如开展运动会,建立校、院、系篮球队等,使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师,交往的过程会更轻松愉快,学生会逐渐转变对思想政治教师的固有看法。
新时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面对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局面,要搞好体育教学,最首要的一点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文章提出的解决策略外,还可以从多方面探索,需要广大教师在今后教学中继续努力,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杰.新时期体育教学师生关系浅议[J].新一代(下半月),2013,(5).
[2]向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障碍因素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学学刊,2007,(23).
[3]周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当今的高中生,个性张扬、思想多元、性格活泼,这对德育工作有效开展有一定的帮助,但如下的问题必须要求教师更要重视德育工作,一是从未尝过吃不好、穿不暧的滋味,用钱大手大脚,对父母感恩之心淡漠;二是在家庭众星捧月,不懂得尊敬师长,存在自私倾向;三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成惯性,再穷也不能苦了孩子,造成学生自强自立意识淡薄,陪读现象迅速漫延;四是缺少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少学生胸无大志,缺乏拼搏的勇气和精神。为此,我们的德育要改变单一说教、一曝十寒的做法,不仅明确目标,还要多维并举,全程推进。
明确目标,就是明确德育的方向;多维并举,就是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做好德育工作,确实做到育人全覆盖,从而有效防止有紧有松现象出现;全程推进,就是不留时间空档,科学计划,做到天天有声音、周周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学期有总结。我校近年来摸索了一些做法,现作介绍,敬请指正。
一、更新理念,明确目标,确定德育方向
1.从学校层面,提出“培养终身发展的生命主体”的育人宗旨
从一个高度告诫全体教师必须全面培养学生,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掌握学习的方法;不仅具备一定的能力,还要学到如何做人;不仅了解这个社会,还要学到如何奋斗人生,创造人生价值。
2.从学生层面,使学生明确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提出了学生十大形象设计。即“谨言慎行,做守纪高中生;尊师敬长,做文明高中生;互帮互助,心高中生;自立自强,做立志高中生;你追我赶,做勤奋高中生;潜心笃学,做钻研高中生;多才多艺,做现代高中生;力争上游,做优秀高中生;强体怡性,做健康高中生;读书报国,做有为高中生。”形象设计为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了思想保证。
3.从德育工作层面,提出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目标
即让学生“更具动力、更愿勤奋、更高素质”。“三更”就是“办学宗旨”和“形象设计”的具体工作要求。
二、多维并举,传承创新,优化德育系统
1.课程设置多元化,畅通课程育人的主渠道
(1)继续重视德育教育学科渗透的思想。明确每个教师都是教书育人主体,每一堂课都是教书育人的战场,管不了学生、没有正确的思想引领的课堂均为不合格课堂。学科渗透更体现在学校大型艺术和体育课程上,如我校有两个全校性活动课程,一是太极拳,二是跑操。我们的口号是:“锻炼身体好好学,工作奉献四十年。”这一口号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锻炼身体、认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2)认真设计主题班会。挤占班会课是最严重的教学事故,为使班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我们改变了班会课的上课方式,把班会课上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辩论课、谈个人成长的汇报会、习惯纠正的研讨课、感悟人生励志课。
(3)增开心理教育课。在基础年级开设心理教育课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由专任心理教师讲解,在教学中,我们还开发了《一花一世界》《让心灵充满阳光》两本校本课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感恩励志、勤奋专注的精神。
(4)开发学科性校本课程。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要求,校本教材必须既有知识性又有教育性。目前我校各学科共开发了如《感悟社会》《走近宝应》《拓宽视野,关注时政》《人与环境》《黑白森林》《魅力民乐》等49本校本课程。学生在人文校本课程中,感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在地理校本课程中,感悟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在体艺校本活动中,感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坚韧的意志;在科普校本活动中,感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的过程,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和科学素养。
(5)走进校外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武警中队、烈士陵园、法庭、敬老院、乡村居委会等场所听报告并体验生活。节假日前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接受道德教育。
2.教育主体层次化,构建全员参与的德育网络
(1)学校教育正常化。学校是抓教育的阵地和渠道,如国旗下讲话、晨会、校会、宣传栏等,有计划地不间断地推进和引领各个层面的德育工作。如2011年下半年学校德育主题是“励志和习惯”,学校通过系列引导,如介绍《读者》上北大学生贺舒婷《我凭什么上北大》的文章,宣传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获4A的学生,在全校进行“榜样就在身边”的教育等。浓烈的大氛围有效地推动各班活动的开展。
(2)班级教育规范化。开学初各年级各班级必须在政教处指导下明确班级教育计划,每周活动必须确定主题,年级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准备教育素材,各班主任根据本班班情设计班会教案。由于精心地准备,每周的班会课已经成为全校学生的期待。
(3)请进教育造氛围。学校每学期都要请德育专家或校友到学校演讲,通过精彩的演讲渲染德育工作氛围。如2009年邀请感恩教育第一人彭诚老师来我校,学校组织学生并邀请学生家长参加,精彩的演讲,感动得学生热泪盈眶,学生们纷纷涌上讲台,诉说自己的感恩之情,表达自己发奋努力的决心。2010年还邀请了国务院新闻办华清校友、浙大博导夏顺仁校友来校演讲,校友的成功历程深深地影响着新时代的学子。2011年又和南京人本教育研究合作,开展了《学生学习动力与习惯培养》系列活动,陈峰所长的系列讲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成长动力。
(4)自我教育养习惯。自我教育是德育成功的关键,学校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搭建平台。政教处、团委悉心指导学生参加年级文明监督岗、绿色小记者站、“小交警”等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明显有了自我感悟,有一些表现顽劣的同学参加这些活动后,行为习惯明显好转。
(5)引导家长借力量。我校充分重视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学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和优秀家长经验介绍会等形式,密切家校联系。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学校,设立了家长委员会,年级每月都有主题活动,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大会、两次“特殊”学生家长会议。在和家长的联系中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共同商讨育人大计。活动中学校和家长的共同语言多了、家校的心靠得更近了、学校工作得到家长支持的力度更大了,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学校打气、家长放劲的怪圈产生。
3.工作任务实在化,脚踏实地防虚无
对德育工作,我们常常听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声音。究其原因,往往是没有交给教师实实在在的任务。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笼统的要求等于基本没说,于是学校在2010年明确提出,每个教师必须完成三大任务,一是教会安全,这是每个教职工应尽的责任,上课教师就是安全值班和指导老师,把爱学生从关心学生的安全做起;二是培养习惯,教师都要对视线范围内学生的行为表现负责,更要对学生学习习惯负责,不重视习惯的教师必须要考核;三是激发动力,班主任要上好砺志班会课,任课教师也要花时间勉励学生,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
4.德育线路多样化,多管齐下提效率
提到德育的内容,有人总认为做几场报告、谈几句道理则行,这难免会走向说大话的空谈境地。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成长动力的同时,必须要求有行动的落实,要落实在细节上,要落实在习惯的优化上;教育和养成的同时,还要防止学生走极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我们认为德育工作中价值观教育是核心,但离开了习惯养成这一基础、心理教育这一关键,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此,我校设计了三条德育教育线路,即以“感恩、励志、勤奋、专注”为线路的动力教育,以“学规范、争五好、控细小、促三力”为线路的习惯教育,以“自信、阳光、耐挫、持恒”为线路的心理教育,三个教育围绕“读书振兴中华”的主题开展,相互联系、相得益彰。
5.能力培养综合化,让教师均成为德育能手
德育工作必须要人做,一个学校没有一批热爱德育工作的教师,不行,但没有一批能力强的德育队伍更不行。我校热心德育工作的教师不少,但教师的整体德育工作水平,特别是说服教育的水平、发现问题的水平、制订班规的理论水平都有很大欠缺,所以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尽力不成事”的现象。为此,学校高度重视提升全体教师德育工作“三大能力”,即“问题洞察力、说服教育力、制度建设力”,通过开展如专家引领、德育论坛、说服能力比赛、班级制度评比、理论学习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德育工作水平,为学校“以一个宗旨、三个目标、三大任务、三条线路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人力保证。
三、明确机制,全程推进,使德育得到保障
1.形成制度,用规定约束人
制度建设,一直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学校有阐述德育工作总要求及不同年级教育工作的《范水高中学生培养总体规划》、规定教师德育工作任务的《范水高中德育三大任务落实要求》、对学生言行加以规范的《范水高中学生校规100条》、对班主任有约束作用的《范水高中常规管理月度考核方案》《范水高中班主任管理要求》、对全体教师有约束力的《范水高中教师岗位年度考核方案》等等,这些制度从要求、执行、考核等不同层面有效地规范了德育工作,推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2.确定计划,用事项引导人
学校工作计划必须对德育工作提总要求,德育工作计划,更是把工作规定到每月、每周。这就有效地引导了干部和老师认真落实,既保证了德育工作的稳定连续,防止随意性,又为大家筹划、细化德育工作提供了保证。
3.定时研讨,用交流推动人
学校每一学期举办一次德育工作论坛、每双月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每两周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每周年级一次班主任例会,这是雷打不动的任务。会议上,有工作布置、有工作交流、有工作研讨、有工作辩论,有效地推动了德育工作不间断地进行。
4.固化行动,用常规提醒人
一件事如果反复无常,就不能有效地持续地开展下去。通过梳理,学校确定了德育的几种规则,如每周教师的学生成长反馈、上课教师安全值班、值班教师规定时间在岗、检查必须公示、晨会固定处室或年级讲话等等,这些规则,为发现共性问题,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提供了保证。更重要的是不时地提醒教师,你不只是一个教书匠,你更是一个教育工作者。
5.检查反馈,用成绩促进人
管理没有检查这一环节,人们就会感到“干好干坏一个样”。我校的教育工作两个“八查”,这是每月必须要做的事,一是教学工作“八查”,由教务处负责,一是德育工作“八查”,由政教处负责,八查内容记录在案,并和班级考核挂钩,更要在年终和教师的考核挂钩。这一检查机制,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前行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证。
关键词 高中生 体育教学 德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3-0083-02
体育教学不仅只局限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应该培养其心理、德行、文化等多方面素质。多维的体育教学是社会给我们体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体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有机载体。对高中生而言,不仅处于青春期且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此时也是形成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因此,其生理和心理都有特殊性。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工作者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可行性分析
首先,体育教材中渗入了大量的德育因素。教学中不仅包含了技能知识还包括的心理、德行等多方面内容。教师如能较好地贯彻教材的思想,实事求是地教学,就可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可以融入到体育实践活动中,这与课堂内其他学科的说教式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高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说教式的教育往往让学生很反感。因此,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保证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是连续的,这对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社会观是很有利的。最后,体育教学可以为评定品行提供场所和时机。因此,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体现
高中生处于未成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根据社会要求及他们自身身心发展的需求,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体育课不是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德育只能融入到体育知识的传授中来。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很多德育知识都能渗透其中,内容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教育是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点。高中生正是价值观、社会观萌芽并开始形成的主要时期。因为思想还不够成熟,同时又受到外界的一些影响,青少年学生中很容易产生崇洋的思想。所以,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还是室外的实践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都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体育课堂上爱国教育表现在进行训练时可以列举一些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如网球选手李娜刚在法网上拿了大满贯,为国人争了光。这样不仅进行了爱国教育,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 集体性教育
现在的高中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娇惯下,很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坏习惯,集体观念缺乏。体育课堂上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集体性,如足球、篮球、集体操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在这些体育项目的实施中,要求大家有组织、有纪律、相互合作和帮助。这样就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加深集体意识,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3.规范性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项有严格纪律的集体事件。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大多数体育教学是在室外进行的,活动范围相对室内教学来说要广一些,受外界干扰也多一些。因此,体育教学中更强调纪律和规范。体育活动必须在一定规则要求下进行。没有一定的组织规范及纪律约束,体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在严格的课堂纪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身体训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克服散漫作风。
4.竞争意识教育
在新的市场机制下,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是国民素质的体现,也是对高中生提出的新要求。高中生都有一定的自尊心,且争强好胜,好学上进。体育教学中常做对抗性训练或者是竞技比赛。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比赛及竞技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以及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积极向上以及挑战自我的平等竞争精神。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时机
如何有效地将德育融于体育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还是决定于我们体育教师。教师要结合以上的德育要素, 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将品德教育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渗透德育。
1.在课堂常规中渗透
课堂常规就是将体育教学中要遵守的纪律和要求规范化和制度化,如严格执行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等。对那些遵守课堂常规的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对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不能纵容,应给予批评和惩罚措施。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
2.在教学内容中渗透
体育教学中可以开展的项目很多。而每一种项目对人的身体素质和其他品质的要求则不相同。所以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不同的思想品德修养。在对体育知识讲解中,在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和体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录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带动学生勤奋学习和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宣传终身体育观念。在组织足球、篮球、团体操等以集体方式进行的教学时,由于这些活动还会有激烈的竞争,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应变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个人力量小而集体力量大以及成员之间配合的重要性,这样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就能得到锻炼。在进行耐力与素质练习时,如长跑中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
四、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具体方法
1.教师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是比较频繁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和影响学生。
首先,课前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步骤,选择教学素材。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有条不紊地教学,并且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教学实施中要举止大方,文明用语,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在课后积极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身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敬业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精神就可以得到体现。这样,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自然也会受到熏陶,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融入学生集体,以情感人
大多数体育课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因此要比室内理论教学有更多活动自由。高中生面临着考试的压力,在课内理论学习后希望在体育课上能放松一下,所以有强烈的求动,求乐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时常会做出与教学常规不相协调的行为。这时,体育教师不能一味地采取指责或是粗暴的批评方式。教师应融入学生中来,不能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以理服人,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体育运动。
3.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教育情境
为加强德育教学,体育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设计,根据需要创设各种适合各项德育内容教育的情境。如可以将训练中加入合适的游戏来避免枯操乏味的教学,增加趣味性。这样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得到了充分提高,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在练习中自然且心情愉快地接受各种德行教育。
体育课程是一门集体质、品格和智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我们体育教师应致力于德育与体育融合的研究,使高中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使其德才兼备,担负起新世纪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潘明.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的促进[J].体育教学,200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