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26:51
导语:在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5月22日,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戴姆勒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13》,这是戴姆勒自2011年以来在中国的第三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阐述了戴姆勒2013年在华商业运营对中国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对戴姆勒大中华及其控股公司与参股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付出的努力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剖析。
“多年来,我们秉持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建立了高度互信、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戴姆勒集团董事会专门负责中国市场的成员、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唐仕凯先生表示,“我们不仅通过简单的财务数据,而且通过全面评估对中国大陆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在市场的接受程度,来衡量企业成功与否――这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发展报告的一大创新,201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基于戴姆勒针对客户、供应商、员工、媒体等在华利益相关方开展的一项广泛深入的调查。该调查于2013年11月22日至12月30日之间进行,主要形式包括调查问卷及面对面访谈。调查结果为戴姆勒了解利益相关方对戴姆勒在华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和期望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结果,戴姆勒甄选出35个对公司和利益相关方至关重要的议题,并围绕这些议题进行报告内容的撰写,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相关性。
2013年的报告所涵盖的话题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在华销售渠道实现战略重组合并,成立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新的销售公司以打造最佳客户体验为重心;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及2013年正式投产的新发动机工厂在研发、质量标准及环保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戴姆勒在指引未来汽车创新安全技术及高效驾驶技术方面的新理念,以及公司在教育、环保以及文化等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项目,进一步加深了与中国市场的关系。
戴姆勒集团始终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其全球战略的核心准则,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则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地融入公司政策及企业日常管理之中。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印证了戴姆勒长期致力于在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期望。
一、启动“百A百星”创建计划,创建一批绿色旅游品牌
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西部文化旅游产业高地”总体目标和全市第八届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市旅游局制定和启动了“百A百星创建行动”,即“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市国家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总数为100个“A”、100颗“星”。目前,中国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中国、中华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博物馆、古镇、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已全面启动。市旅游局将继续加大指导力度,加强与省A评委的对接联系,积极指导和督促各景区做好创建工作。
全市5个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酒店五星级改造工程已于月初顺利完成,并已对外开放营业。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国际五星级酒店、五星级酒店、城游客服务中心等正在进行基础建设,年内将达到形象进度。万和大酒店已成功创建为四星级酒店,东方国际大酒店已完成内部装修,并于月24日对外营业,正按照四星级酒店标准和省、市星评委意见进行整改。
二、实施线路统筹,打造省级精品绿色旅游线路
市旅游局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全省旅游线路统筹重点城市的优势,整合资源,深入推进旅游线路统筹工作,把中国祈福如愿之旅、中国休闲之旅、中华体验之旅3条线路打造成为省级精品绿色旅游线路。目前,全市旅游线路统筹工作推进情况良好,截止月日,全市旅游线路统筹工作已完成投资9.85亿元,占年度投资任务的47.9%,66项具体任务已完成13项,占全年总任务的20%。
三、加大节能减排,科学合理降低旅游企业能耗
法电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履行社会责任是法电集团的根本使命
首先是所有制性质所决定的。作为国有绝对控股的电力企业,必须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促进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行业性质所决定的。法电集团认为:电力和能源是重要的生存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发电、输电、配电和经营电力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切实落实到涵盖该领域活动的所有企业和全体员工。
再次是企业性质所决定的。法电集团在法国经济社会发展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是法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影响巨大,政府和社会对法电集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着很高的期望。
价值观注重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尊重人:法电道德观的核心。个人权利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重视通过对话建立信任,包容多元文化。
尊重环境:考虑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业务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参与制定和遵守环境保护国际标准,并保持执行结果的透明。
绩效:公司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是全体员工贡献的结果,用户、员工、股东、伙伴和社会均从中获益。
团结:确保能源供应的可靠和公平,保障贫困人群用电,反对社会排斥,服务无电人群用电。
正直:面对多重利益的诱惑,保持清正廉洁,反腐败、诚信、坦率和无私。
公司发展战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业绩的统一
法电集团明确要求所属企业选择能够提高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加强竞争力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业绩的平衡。
法电集团业绩模式的三个支柱是经济效益、卓越技术和业务专长、环境和社会责任,期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成为国际典范。
法电集团的社会责任落实机制
对外公开承诺
承诺可持续发展,于2001年12月21日了《可持续发展21世纪行动指南》,分为透明、负责、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利益相关方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共21条。承诺支持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在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公布具体的行动和成效。承诺实施《法电集团道德规范和行为守则》,成为法电集团全体员工服务公众利益的行为准则。承诺履行《法电集团企业社会责任协议》。法电集团管理层和员工、工会组织共同签署的协议,对公司社会责任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希望通过法电集团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切实把公司社会责任承诺落到实处。承诺切实履行《公共服务合同》,满足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需要。承诺在全集团范围内执行统一的环境管理方针,是全球为数不多的集团内所有企业都通过ISO14001国际管理体系认证的跨国公司。
建设利益相关方对话和参与机制
一是与利益相关方共享信息;二是建设与利益相关方的对话机制,包括与用户、供应商、社会居民和地方政府、协会等,重大决策通过参与和组织国家级的公开辩论,听取社会各方建设意见;三是建设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
公司治理机制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要求
公司董事会及所属的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外部利益相关方代表、法国政府股东、员工代表。成立了独立的职业规范委员会。成立了以外部专业人士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帮助法电集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社会责任。建设管理体系,把可持续发展融入日常业务运作。
进行社会责任全员培训
把社会责任理念根植员工心中,化为员工价值观、素质和习惯。广泛开展员工对话和社会责任培训。鼓励员工采取履行社会责任的模范行动。
全球化
在世界范围内的经营区域,承诺执行相同的社会责任标准,与经营所在地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落实社会责任,应对业务经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借鉴全球经验,利用全球资源落实社会责任,应对公司运营的社会和环境风险。
管理工具
创新社会责任管理工具,如环境管理系统、社会责任行动计划、用工平等和多样化管理项目等。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包括落实“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借鉴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AA1000社会责任报告审验指南等。开发集团层面的项目和投资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估工具。
报告的基本框架
报告分为五个方面内容。一是董事会主席致辞,介绍EDF公司的责任观和公司对利益相关方的承诺,包括与法国政府缔结的公共服务协议,与各方代表缔结的企业社会责任协议,表明公司一贯遵守经合组织及全球契约的态度,积极应对全球能源和环境挑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二是公司可持续发展小组评价,评价公司2005年践行承诺,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对话,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协议、公共服务协议和可持续发展21世纪行动指南的总体情况,以及落实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三是2005年承诺、目标与完成情况,包括2005年公司支持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具体行动,以及在企业社会责任协议中对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的具体对应,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承诺目标、实践行动及2006年展望。四是公司概况,介绍了EDF集团所属企业在全球的分布和主要业务。五是2005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包括三部分:践行和深化对利益相关方的承诺、践行公司对社区的责任、共同的地球-应对长期挑战。
法电集团主要社会责任实践
一是践行承诺,包括《法电集团21世纪议程》、《全球契约十项原则》、《法电集团商业道德和员工守则》、《法电集团社会责任协议》、《公共服务合同》、《法电集团环境方针》。二是优化公司治理机制,切实把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包括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建设,特别是与用户、供应商、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各类利益相关方的对话机制建设;董事会建设;道德委员会建设。三是培训激励员工全面落实法电集团社会责任协议。四是践行公司对社区的责任,包括确保安全;实施14001环境管理体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确保社区居民的健康和舒适;通过带动就业、服务社区、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资助公益事业等方式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和谐。五是应对能源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电力普遍服务和贫困人口用电、保护环境和生态多样化等三大长期挑战。包括加大研发力度;促进环境立法与推动社会关心能源资源短缺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实施环保政策,切实实现碳低排,坚持发展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引导客户参与碳减排,发展电动汽车;确保低收入家庭基本用电,帮助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用电;保护生物多样化。
EDF 2005可持续发展报告简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信息披露;重污染
一、引言
当今,雾霾、PM2.5、PM10等描述大气污染程度的词汇层出不穷,医院里关于呼吸道感染的人数不断攀升,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再也不是人们明朗的笑脸,更多的人选择带上厚重的口罩,湛蓝色的天空已在记忆中渐渐迷糊。石油行业作为重污染行业之一,需要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将获得国际高度认可的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作对比,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借鉴。
二、中石油与壳牌石油基本情况分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是由国资委控股的国有上市公司,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石油企业。2015《财富》世界500强排行中,中石油排第四位。中石油于2000年首次公开《环境报告》,2007年起《社会责任报告》,至2010年已连续四份报告。2014年中石油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主要披露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公司主要业务指标、接替能源等优化措施、环保措施及成效、回馈社会的公益贡献等方面的内容。
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其是由荷兰皇家石油与英国的壳牌两家公司合并组成。2015《财富》世界500强排行中,壳牌石油排名第三位。壳牌石油从1998年开始,每年持续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迄今为止,壳牌石油已了1997年-2014年的18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壳牌石油可持续发展报告主要披露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营业务考虑环境因素、主要业务活动、节能减排新技术、温室气体排放量对比、社会投资贡献等方面。
笔者选取2014年中石油和壳牌石油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作对比分析,并对具体项目进行评价。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比及分析
(一)信息量对比
通过对环保成本的具体项目对比,我们发现:在研发投入和对社区等公益事业的投资方面,这两份报告的信息披露量还是很充足的;但在对大气、废物、污水等处理方面,中石油所披露的信息还是远远不够的。壳牌石油详细披露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其他会影响空气的质量的气体每年的排放量,并与前五年做对比,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技术进行详细的披露,在污水处理方面,该公司披露了每年泄露石油的吨数、次数;而这些信息在中石油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所涉及的内容甚少。
(三)环保节能效益披露对比分析
在节能减排做法上,壳牌石油充分披露了2005年-2014年,10年来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一氧化二氮、酸性气体等有害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开采石油时造成天然气浪费的燃烧量;上游部门的能源强度、油砂能源强度、炼油厂能源强度;操作造成的泄油量及比例分析的折线图;废弃物每年的处理量及处理技术;污水净化量。毫不避讳的披露每年运营过程中泄露的石油量及事故数量,还披露了操作事故发生的数量及比例。反观中石油,只披露了近五年化学需氧量(COD)、节水量、废水中石油类排放量、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鉴于此对比,中石油的发展报告在有害气体,污水排放方面需要披露更多、更具体的环境信息,为国家环保部门提供更多、更真实的数据。
(四)其他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对比
在两份发展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公司都在项目当地的社区资助、捐资助学、带动当地人民就业脱贫等社会公益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也用数据说明了具体情况。在壳牌石油发展报告中也列出了在公司管理层、监督层等高级管理岗位女性的占比,直观的反映人们对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在员工培训投资方面,壳牌公司还列出了具体的金额:3.42亿美元。而在中石油的报告中没有出现具体的金额及比例,只是简单语言描述。此外,壳牌石油还列示出05-14年,每年致命事故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每百万工时员工的受伤率及童工的占比。这些数据有力的说服了人们对公司为员工安全考虑的决心。
四、对我国重污染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建议
(一)加强污染行业空气、水污染等相关指标规定的法律建设
从壳牌发展报告可以看出,其对空气污染的有害物质分类十分详细,且英美等国也对空气污染物的具体指标也有明文的法律规定,譬如美国在2011年发表了《洁净空气法案》,而我国在此方面还有所欠缺。
(二)加强定量数据的披露
在对比发展报告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壳牌石油的定量数据更加公开透明;中石油则在政策策略问题上描述更多。譬如:在社会投资贡献方面,中石油披露了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和赈灾捐款这三个具体总数额。壳牌石油不仅仅按投资方向进行了分类,还按照地区对投资额进行详细分类,也列举了在某个社区的投资工作,更人性化的描述了公司对当地人生活的帮助。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国发展报告中,应该更好地利用数据来描述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坚持。
(三)加强披露信息的价值和可比性
在对比两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时可以发现,两者重叠部分不多。相同部分有:员工数量、公益捐款数额、研发投入额、对新技术的描述、国际业务成就、发展理念。但壳牌石油的发展报告还在有害气体排放量、污水处理量、废弃物处理量、漏油面积及损失、事故死亡人数、及对员工的培训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详述。这些也是我国重污染企业在攥写发展报告时需要学习的。披露更多社会大众十分关心的数据,提高发展报告的价值,提高发展报告的可比性。(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2]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201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5]冯h.企业激励政策和环保决策―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翻译报告.四川外语学院,2012-06-11.
[6]邓婷婷.强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初探.西南交通大学,2012-04-01.
[7]张敏.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以江苏省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例.特区经济,2012-11-25.
[8]于淼.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辽宁大学,2014-05-01.
一、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形成集约用地的共识
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市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土地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当前,我市一些地方用地结构不够合理,部分园区土地投资强度较低,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粗放用地和闲置浪费土地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着眼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贯彻集约用地的原则,坚持走集约用地的路子。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市情,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集约用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的关键措施,是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环节,切实增强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统筹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工作,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保护好、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长久的基础保障。
二、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发挥土地供应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认真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建立健全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新机制,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向集约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市土地利用结构、产业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集中统一的土地有形市场,坚持统一征地和统一储备制度。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实施后,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随意调整,确需局部调整的,要严格按程序报批。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确保经省批准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原则上不降,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包括异地占补平衡)。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能用存量不用增量,能少用地不多用地,能用一般农用地不用耕地。
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用地的管理。所有开发区用地都要合理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生产性项目用地比例一般不低于70%,同时要合理安排好服务业等经营性用地。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按功能分区集中布局行政管理及生活服务设施,提高区域性社会资源共享程度。开发区建设项目用地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行政区划调整,逐步对现有各类园区进行整合,并控制规模和布局。对乡镇合并的园区,要及时整合资源,调整优化规划。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功能分区,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在各类园区开发、城镇建设等征地拆迁过程中,继续推行农民多层公寓房建设。
三、严把土地供应关,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本着集约用地的原则,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搞好用地服务。对发展前景好、无环境污染、占地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要保障项目所需的土地供应。对限制性产业要严格控制项目供地,对禁止性产业要停止项目供地。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加强建设用地定额管理。依据《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体系(试行本)》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用地供应数量,坚决核减超指标的用地。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投入一般每亩不低于250万元;19个市级重点开放园区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每亩150万元;乡镇各类工业用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每亩120万元,低于每亩120万元的,不直接供地,建造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主。各类开发区、开放园区都要实施多层标准厂房的试点,加快集约用地的步伐。
严格建设用地报批管理。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审查,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各级计委、规划、国土等部门要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对一些分期实施的大型项目可预留规划用地,但必须根据其实际到帐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申请增资扩建的用地单位,要优先使用已有的建设用地,核定供地面积时,要将已使用土地与新申请的用地数一并计算。严格控制用地单位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10%。对于在教育、工业、科技等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职工住宅、专家楼、宾馆和招待所等设施的一律不予供地,防止以各种名义圈占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加强建设用地批后跟踪管理。对已按批次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的建设用地,应及时提供使用,并严格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情况的跟踪管理。凡上一年度供地率达不到80%,或半年度供地率达不到60%的地区,暂停受理新的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报批手续,并相应减少该地区的用地计划。实行项目建设用地复核验收制度,用地单位的建设规模必须根据土地审批时约定的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实施,对未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规定的规划用地条件实施的,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或决定书的规定,根据市政府“锡政发176号”文件精神给予处理。
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积极引导投资者使用存量建设 用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使用存量建设用地的项目,免交耕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等。在实施土地集中调整过程中,使用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建设项目,不占用本地建设用地计划。
四、充分发挥地价杠杆作用,提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比例
严格控制划拨供地范围,全面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各地必须严格执行《江苏省划拨用地目录》,除目录规定的项目外,对其他所有项目的新增建设用地一律依法实行有偿使用。
充分发挥地价的杠杆作用,运用地价手段调节土地的利用方式。在严禁低价出让土地的同时,可以在不低于省政府规定的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的基础上,制定地价与土地集约度的调节系数,对利用率低的项目,可以适当提高供地价格,对土地投资强度高的项目,可以适当给予优惠。经批准提高建筑容积率和改变用途的,须重新评估确定地价,并向政府补缴差额地价。
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比例。严格执行《江苏省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大力推行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制度,商业、旅游、娱乐和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用地,必须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应,未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的,其出让合同一律无效。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本地区经营性项目供地计划管理,经营性项目用地的年度供地计划必须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后实施。严格工业项目用地出让价格管理,在地价评估基础上进行集体审核、确定,不得低于省政府公布的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最低价,协议出让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逐步引导工业项目用地由协议出让向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过渡。
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加强对土地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租赁、抵押价格申报制度,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抵押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加快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土地市场的预警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的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定期公布地价指数,引导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强化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督检查,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督检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土地执法检查,督促土地使用者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的规定实施项目建设,防止将土地批而不用。对违反土地利用规定要求的,要及时制止并责令其限期纠正。严格处置闲置土地。对土地出让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依法向土地使用者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其限期开发建设;对逾期不开发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进行二次招商;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闲置2年以上的土地,特别是商业、旅游、金融、房地产等经营性用地,要坚决依法收回,统一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重新进行市场化配置。
严格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有关部署,加大治理整顿力度,切实解决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非法占地、破坏耕地,特别是农民多层公寓房、拆迁安置房非法入市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和查处,对边整边犯、顶风违法违纪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党纪、政纪责任,并公开曝光,切实维护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营造良好的土地法制环境。
六、切实加强领导,确保集约用地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关键词]生态环境 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诞生在黄河流域。追溯历史,这里必有其生存条件,先民才在此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我国古乐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就是黄河流域自然景观的写照。那么为什么后来却出现“一方水土不足以养一方人呢”?虽同在一块天,同在一块地,今天和当年先民们生存环境条件已大不相同,环境问题已非常严重。当支撑人类文明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消失了,文明也将消失,如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地中海文明的衰落,虽然中华文明是一种延续下来的文明,但随着环境的变迁,中华文明的中心已从古代的黄河流域逐渐东迁南移。
一、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人口增长过快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2.法制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仍然由少数官员做出,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如果再加上这些官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就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3.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4.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混乱,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面对我国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重新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出全球生态危机的困境,消除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困惑。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人,适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1.环境教育在领导决策层
(1)政府部门
工程上马等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统筹决策而付诸实施的,所以强化领导决策层的环境意识尤为重要。必须使环境保护意识扎根于他们心里,所想所做都是从环境出发,切忌“说起来重要,计划中重要,实施中不要”的环境意识倾向。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保政策,要从决策源头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
(2)环保部门
首先明确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然后加大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的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起环保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权威性;再次要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重要性。对于那些能为地方带来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
2.环境教育在基层
(1)构筑公众参与的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成功管理自然资源的关键之一是鼓励公众参与,但是公众有时并不清楚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权利。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设立专门的人员和预算,使公众获取到清晰易懂的信息,同时增强公众的环境知识,环保意识,使环保宣传社会化、环保意识全民化,形成环保事业人人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新闻自由及信息法律自由使他们有条件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承认他们有权代表自己的成员作出决定。公众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义务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充分发挥公众的能动性,切实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2)环境教育在学校
环境保护教育要从小抓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求知欲强,好学上进,对周围自然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环境意识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在中小学校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
[2]陈双基.环境教育发展走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0.
高校学报网络出版发行方式
我国2002年颁布的《互联网出版暂行规定》确定:网络出版又称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其作品主要包括:(一)已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内容或者在其他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作品;(二)经过编辑加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作品。
显然,高校学报的网络出版(发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开辟自己的网站,直接在网络载体上出版发行,也叫网上期刊;(二)以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将已出版内容提供网络服务商,譬如龙源期刊网、中国期刊网、书生、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通过网络服务商在其网站上出版发行;(三)将已出版内容在自己的网站上;(四)通过互联网,直接将已出版内容发送到读者的用户端,用户端可以是计算机、手机、电视机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方式(一)是真正的网络出版,方式(二)(三)(四)可以理解为通过网络发行,如果网络服务商未取得出版许可,则其充当的角色与销售商更类似,相当于传统出版中的书店。
出版的目的就是要让所选择和加工过的作品公之于众,不论采用何种出版方式和形式。从出版者需要开辟多种发行渠道的角度来说,这四种方式可以同时采用。目前,囿于自身数字化技术不够成熟,高校学报普遍采用的是方式(二)。
网络时代高校学报出版发行的特点
网络出版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出版过程,它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出版,尤其是电子出版中的长处,所以。与传统出版相比,网络出版具有出版快速、低成本、绿色环保、检索方便、多向交互、产品电子化、流通网络化等优势。这些优点给网络出版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高校学报在网络载体上出版,较之于传统纸介出版,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内容制作多媒体化
网络载体的内容表现力惊人,内容除可用一维的文字、表、图表现外,还可用声音、动画、三维图像来表现。也就是说,读者可以选择用看的方式也可以选择用听的方式,可以选择一维阅读也可以选择三维阅读。“阅读”这个词在高科技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外延。技术进步改变了出版的载体类型和表现手法,而出版本身的传播属性和文化属性依然如故。
高校学报一向以严肃大方的风格著称,对版式的处理趋于公式化。报道先进科学技术的进展,必然会涉及多维的理化架构图像,需要用三维图形来确切表达。并且,读者以科技工作者居多,阅读大量的文献是他们的日常任务。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听“读”、看“读”交替,可以放松他们过度紧张的大脑。因而,内容的表现手法必将成为高校学报参与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简化出版发行环节
网络出版,没有印刷环节,校对是最后一道出版工序,并且。在网络出版的同时已经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发行,简化了出版发行环节。网络出版不受篇幅的限制,可以单篇出版,也可以结集出版。科技成果的发表,不再受刊期和容量的限制,只要处理完毕,符合刊发要求的稿件随时可以发表。为第一时间报道科研成果、为科研成果尽早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了时效。期刊的时滞竞争只取决于审稿和编校环节。
没有印刷,这使得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成为现实。一旦发现差错,修订任何时候都可进行,及时消除影响,不需要召回期刊。为满足读者喜欢阅读纸介期刊和收藏的习惯,也可按读者个体需求,随时印刷整本或单行本。而随处可见的小型印刷(打印)设备。读者亦可自行印刷。印刷费用降至最低,长期以来困扰高校学报的高额印刷费问题不复存在。
三、开辟新的发行渠道
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一般都明确其以报道本校的科研成果为己任,因此,其学科综合性较高。而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学术跨度很大,导致高校学报各自的读者群之间没有交集。这意味着高校学报提供给读者阅读的不是整本期刊,而是部分篇幅。读者选择订阅整本学术期刊时。信息的价值维度、信息量的多寡左右着读者的决定。由于高校学报的学科专业性不够突出,读者情愿选择学科专业性强的期刊订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而不会选择高校学报。这就是传统纸介出版的高校学报在分众传媒市场里不太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网络出版物在流通形态上表现为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形式进行传送(下载),可直接面对终极用户,以下载形式完成流通过程,这为高校学报的发行提供了新渠道。读者可以通过网站检索功能,足不出户便可以快捷地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数字化出版内容,并只需为所需要的内容付费,而不是整本期刊。并且,网络还提供离线阅读功能。这些服务特点,满足了读者自主按需选择购买的要求,受到读者的欢迎。发行收益也得到了数十倍的突飞猛进的增长,困扰高校学报多年的发行难题亦获得了时代性的解决。
高校学报的点击率不断上升,影响力不断增强。高校学报不再是主要为作者出版,而是主要为读者出版了,竞争已经在争夺作者和读者两个市场中鸣鼓开锣。
四、定价模式多样化
网络出版发行的定价模式与传统出版完全不同,远程计费、电子交易是其特点。且前比较通用的有以下四种:1、订阅费模式。读者以年或月为单位向网络出版商交纳固定费用,也叫会员制模式。2、站点授权模式。出版者通常向大学图书馆实行站点授权并征收一个比较高的价格,这样校园网范围内的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3、每单位收费模式。这个单位可以是每看一次、每篇文章、每页、每字节或者每分钟。4、免费模式。即开放获取模式(open access)。出版者不考虑经济效益,只重视社会效益。
学术出版不同于商业出版的突出之处在于它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免费阅读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高校学报属于学术性期刊,其的质量评价指标中最重要的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免费阅读。促使高校学报的传播功能得到尽可能地发挥,有助于提升其质量指标。如果多个网络服务商参与发行,免费模式会对其他三种定价模式产生冲击。
传统内容优势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繁荣网络出版
教育部推出的“名刊工程”、“精品・优秀・特色期刊工程”,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批品牌期刊。引领学报事业科学发展。传统出版的高校学报积累了成熟的内容经验、强势的编辑力量、大量原创的内容资源,当然还有传统媒体的品牌、忠实的读者,这些构成的内容优势是高校学报的灵魂。在网络时代,网络出版的基础也是内容,只是还要使用数字技术。只有数字技术与内容优势相结合,才能繁荣高校学报网络出版,促进高校学报可持续科学发展,两者缺一不可。
网络时代的阅读选择,是通过搜索引擎来引导的。如何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被优先搜索到,从而增加点击率,占有网络市场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规范使用学术名词
读者按需阅读,首先选择与其需求信息相关性最强的内容。搜索时一般需要选择“检索词”“检索项”“检索范围”。“检索词”通常为读者最关心的学术名词。论文题目体现的是该论文研究内容的精华,读者一般将“检索项”首选圈定于文题,这样,既能缩小搜索面提高搜索效率,又能满足搜索要求。摘要、关键词一般为“检索项”的次选项。再次是全文。
争夺读者市场,就要依靠对学术名词的编辑加工功力。首先,论文中的专业名词要使用名词委已审定的学术名词,自造词和不规范名词不得使用。其次,关键词是有数量限制的,一般是38个,因而要选择最能体现论文主题的学术名词作为关键词。第三,文题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既体现主题又简明醒目,要尽量使用由学术名词构成的名词型结构,使用公知公认的符号。处理好文题、关键词中的血书学术名词,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被优先搜索到的可能性,取得最大的读者市场。
二、树立品牌意识
“检索范围”常因人而异,有的读者是把所有数据库都列入检索范围,有的作者则会选择核心期刊和获奖期刊(名刊、精品、优秀、特色等),即期刊的品牌,因为,最能吸引读者和作者的归根到底还是期刊的内容质量。
高校学报的综合性使得各个学报千刊一面,缺乏特色。各学报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特色,建立品牌。他们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纷纷推出名栏。借名栏的影响力,使自己凸立于高校学报之林,以吸引读者。名栏需要充足的优秀原创稿源支撑,组稿工作由此任重而道远。争夺作者市场,充实名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学报是学术性的期刊,刊发论文的学术水平高低,决定着期刊的品牌,也决定了作者、读者的分众市场。严格审稿是保持高校学报内容优势的有力保障。坚持三级审稿制,坚持专家匿名审稿,杜绝人情稿,才能真正做到严格把关。知识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审稿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与时俱进,真正繁荣学术和文化。
三、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竞争力
2006年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出版印刷、复制”和“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编辑工作的组稿―审稿―编稿―校稿―出版发行全过程,不论是编辑独立操作部分,还是合作部分:不论是对外搜索科研信息,还是对内学习交流;不论是编辑部内部工作流转,还是编作交流、编读往来,数字技术无所不在。高校是高科技的发祥地,人才济济,不乏高科技数字人才,高校学报具有其他期刊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数字技术条件。
依托高校的网络力量,建立网络办公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出版时滞;建设学报网站,发展网络出版;数字化制作内容学报,丰富内容的表现力。一个期刊的数字化程度越高,网络市场占有率则越大,易于扩大网络时代的读者和作者群。利用高校数字技术的优势,提高高校学报的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组织;借鉴
一、引言
根据1987年的布伦特兰报告。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其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从组织这一微观层面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于2002年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鼓励企业提供经济、环境和社会等三个领域的报告。现已有一些组织根据该报告的指导,运用具体的绩效指标来报告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如在美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公布其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涵盖组织在经营绩效、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进步,许多组织的领导者已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成为组织内部治理的关键所在,组织需要正式的机构来收集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填补一些管理方面的漏洞。荷兰学者Hans Nieuwlands认为,内部审计可通过参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为组织带来增值。这为组织这一微观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持续保持提供了线索。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成为组织层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式机构。通过收集可持续发展信息。提供相应培训,实施可持续发展审计。参与可持续发展管理。
二、内部审计与组织可持续发展管理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要求组织在报告中描述其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战略。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和风险管理措施,保障计划与相关措施的切实执行。通过检查与采取纠正行动以获取持续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执行应由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师参与设计并对该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整个执行过程。以保证其有效运行。
(一)制定组织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战略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应当考虑组织的各项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及其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内部审计师应检查相关政策及其制定的整个过程,如相关政策是否与组织的发展战略计划和其他政策相一致。是否考虑了所有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和相关协议以及行业标准的要求。是否已为所有的股东所知晓,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且反映了管理层的承诺。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组织的整体计划相协调。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充分考虑组织战略。以期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效。内部审计师可以与目标和计划制定者进行面谈,检查制定过程。确定其有效性,并将检查结果与高管层进行沟通。
(二)可持续发展计划与风险管理
管理层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应将组织可持续发展政策、战略和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内部审计师应确定计划所描述的角色、责任与组织的战略、政策是否一致,是否包括在工作分析中。并且为相关管理者或员工所知晓。为此,内部审计师可以检查人力资源部的人事档案。或者实施访谈、调查,特别要注意每一位员工的具体目标是否与其他目标相抵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做到尽量详细具体,易于量化、考虑了风险、有时间界限。如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融合了组织政策和战略的要求。应当建立和执行对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等可控活动加以识别的程序,检查这些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此外,审计师应确定组织的风险管理是否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内部审计师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咨询,帮助他们识别、评价和实施风险管理,在实施审计时,应收集证据,确定是否已经实现了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合理配置资源。组织内为完成目标而备用的资源包括人员、技术、设备、环境条件和资金、预警系统等,内部审计师应当检查组织内部正式的政策和指令,通过检查或交谈,测试这些政策和指令的有效性;应查看组织在任务配置时,是否均有责任人员正式接受的相关文件与承诺,检查它们是否均已达到目标。如果未达目标,应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内部审计师应查看组织的绩效指标是否均可量化。是否满足了“详细具体。易于量化、考虑了风险、有时间界限”的要求。这些可以通过追查原始资料得出。也可以借用外部权威机构的相关测试(如对环境法律遵循性或工作环境的测试)结论。来判断组织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进展程度。
2 实施全面培训计划。内部审计师应确定是否建立一个针对组织员工的全面培训计划,以向员工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帮助全体员工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员工清楚自己的角色及其与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要使培训卓有成效,应由高管层作为培训项目的发起者。通过高管层出席每届可持续发展培训班,或向员工签发邀请函来加强员工的思想认识。内部审计师应检查是否组织所有的员工都能有机会接受相关的培训,每一个培训项目的目的是否都很清晰,培训效果的评估系统是否已建立并且是充分而有效的。审计师可以通过观察几届培训班的情况,或者对受培训者展开调查进行对培训结果的检查。
3 畅通员工沟通渠道。员工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全面责任和管理系统应由向高管层直接报告的负责人来承担。内部审计师应与负责人进行面谈,确定可持续管理的上行沟通渠道是否畅通,负责人是否获得充分授权,以便能够确保项目的实现,能够与高管层和组织中的其他员工及时沟通,获取他们的建议。此外,内部审计师应检查高管层获取的员工反映,如信件或正式的报告。员工的反映可能提示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师也应关注对解决这些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4 保障内部充分交流。内部审计师应检查组织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交流是否充分。可持续发展管理应制定交流计划。这一计划应明确交流的时间、每次交流的目的和方式。内部审计师也应当衡量交流的有效性,当需要时,可以对交流计划工作适时加以调整。交流的渠道包括互联网、局域网、内部刊物、内部通讯、会议、交谈以及正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内部审计师应当考虑这些交流计划是否与组织的需要相协调,是否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战略相一致。
(四)检查与纠正行动
内部审计师应当估计绩效指标的充分性,衡量绩效指标制定过程的有效性,通过与指标使用者交谈,捕捉制定过程中存在的弱点,并展开进一步调查以识别深层次的原因。在必要时,将绩效指标用于纠错,将是一项有效的监控措施,由于定量化的指标比定性指标更易于可靠地审计,绩效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内部审计师应评价记录于报告的事实与目标的不一致之处。检查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的评 价方法的有效性,包括听取组织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的控诉或报告,检查控诉的解决过程,如选择一个相关事例加以跟踪调查,或者与控诉者进行深层次交谈或进行调查,这些均可能为审计师识别控诉是否得到彻底解决、绩效评价是否合理提供线索。
(五)管理检查和持续进步
为了确保持续进步,内部审计师应对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应当检查产生这种检查信息的过程,测试信息的准确性,评价不可测试信息的合理性,证实控制对于确保提供信息与其他用于监控绩效的报告的一致性是有效的。检查结果应提供给管理层,但内部审计师不应当对由这些审计所导致的管理层决策及其影响负责。检查结果应尽可能清晰明了,针对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的持续改善建议应具可行性。应证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否得到定期检查,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经调整的目标在下一期的计划阶段是否又有所考虑。填补了可持续管理系统的漏洞。
三、几点借鉴
可以看出,西方一些组织将内部审计活动用于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做法。使内部审计师参与设计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帮助员工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培训员工,执行相关规制的遵循性审计,对外部可持续发展专家的聘请提供建议和协助外部机构的评估鉴证活动。均可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活动。我国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从宏观层面上指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六个方面。但具体到每一个组织如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内部审计在西方国家向可持续发展管理迈进的做法为我国从组织这一微观层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思路。我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也日益突出,要处理好组织发展与宏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全民真正处在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中,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相关部门要求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这可以从上市公司做起,再逐渐过渡到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如,针对上市公司,可由证监会强制要求其在年度报告的同时,公布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格式和内容由证监会统一规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可由相应的上级机构负责检查其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公开情况。其他组织有行业协会的可由行业协会加以监督。
(二)让内部审计机构成为正式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在内部审计人员中应有可持续发展专员,这些专员可以通过招募或培训获得
内部审计协会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咨询,为其具体实施提供咨询。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培训可由内部审计协会牵头。会同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部门的专家来制定培训方案和实施培训。这样才能让内部审计从事后的监督进入到为组织增值的活动中来。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只是小众。大多数主流投资者仍然不相信可持续发展战略能转变成利润,赢得市场成功,仅有极少数的投资经理或分析师会在季度盈利电话会议时询问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当下,企业必须毫不懈怠地争取投资者支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先机。同时,思考如何跨越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鸿沟也变得急迫与重要。公司应率先走出第一步,系统公布可持续发展驱动的收入增长、生产率提高与风险降低指标,提供投资者容易理解的数据。
挂钩业绩,讲可持续发展故事
经过数十年演进,目前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指标一般被称为环境、社会及治理指标。但其却与驱动企业价值的因素没有直接关联。这也直接导致在主流金融术语中,不存在可以量化可持续发展商业价值的简易指标。如何清晰呈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联?
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品牌价值、收入增长、生态效率与风险暴露。因此,为了让投资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公司应该主动披露可持续发展驱动(Sustainability-driven ,S)的增长(growth ,G)、生产率(productivity ,P)和风险(risk ,R)数据,即开展S/GPR分析。
这一套简化的数据框架,能够用已经根植于投资者聚焦范围的指标,如收入增长、生产成本等,明确衡量可持续发展战略效果。不仅能引起更多投资者关注,而且能够让公司提高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注和执行。可惜,目前全球只有小部分公司的内部统计方案能够满足S/GPR分析的条件。
首先,测度可持续发展驱动的增长指标需要公司进行收入分类统计。基于绿色创新品牌计划,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收入分类。金佰利克拉克公司近年也有所动作,2012年公司22%的净收入来源于环境创新产品,而2011年这一数字仅为13%;其增速远远超过了整体收入增长。这些数据统计的设计与应用虽然耗时耗力,却可以向关注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分析师和投资者提供关键信号。一旦完成收入分类,投资者可以自行测量公司整体收入中有多少来自可持续发展相关产品,这些产品的收入增长速度如何,对公司整体收入增长起到怎样的作用等。了解可持续发展驱动的增长规模,可以让投资者深刻理解公司达到未来收入预期的能力。
其次,测度可持续发展驱动的生产率指标需要进一步货币化。现在的报告很多都会提供经验证据,指出某一特定设备或者流程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却没有几家公司会报告分析师们真正关心的东西:每一个报告期,所有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的活动节约了多少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该数值可以综合各部门的数据来计算。借助现代企业资源规划(ERP)技术和软件,这并不难实现。
最后,虽然现有数据能够提供数以百计的风险指标,但主流投资者大多不知道如何评估这些指标。测度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应该围绕战略愿景和财务目标,针对不同业务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向投资者呈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识别与缓和风险。这对吸引投资者注意力非常有益。
数字说话,杜邦公司的信披示范
近年来,美国杜邦(DuPont)在帮助投资者了解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成效方面不遗余力。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是一家以科研为基础的全球性企业,经营领域涉及食物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和交通等生活领域的多个方面。
该公司以2004年起为基准,每年提供温室气体排放量与用水总量的绝对降幅,还公布了2007年到2012年间的两大可持续发展驱动的收入增长指标:1.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产品收入,从2007年的1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0亿美元;2.基于非消耗性资源的产品收入实现翻番,从2007年的59亿美元(总收入294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18亿美元(总收入350亿美元)。
杜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可以通过收入数据一览无余。例如,6年内该公司基于非消耗性资源的产品收入增长了100%,是同期公司整体收入增长(18%)的五倍有余,足以证明可持续发展产品的优势。通过此类计算,任何投资者和分析师都可以认识到杜邦公司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也给予公司继续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此外,杜邦公司提供了一系列研发数据支撑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预期。譬如,公司在研发可持续发展相关产品上的投入,从2007年的3.22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8.79亿美元。
关于可持续发展驱动的生产率,其精确数据很难按年量化,不过杜邦公司的报告指出,公司从1990年到2010年,由于积极节约能源而省下的总成本已经高达60亿美元,这是否让人感到震撼?其实,能每年公布可持续发展驱动的生产率提升最好,如若不能,一个跨越多年的全景展示也颇为有益。
杜邦公司还提供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报告,重点强调这些数据:温室气体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用水量、在用水紧张地区的用水量,空气致癌物排放量、制造工厂资质。据此,可以计算公司生产制造对资源的依赖度,并衡量风险暴露。
如今,已经有不少公司像杜邦一样,公布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中。这些公司应该利用S/GPR分析,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的现实收益展示给主流投资者,获得认同。
那么,如何将公司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获得的成功展示出来呢?提供分类的收入增长数据是最简单有效的切入点。资料显示,杜邦、倍耐力、通用电气、西门子、飞利浦和金佰利克拉克等公司都已经在报告别注明公司“绿色”投资带来的收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