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学教育内涵

时间:2023-07-04 16:26:51

导语:在科学教育内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教育内涵

第1篇

一、指导思想的科学

1.指导思想科学化概述

就“科学”内涵而言,并不局限于知识体系的某个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更不能局限于学科建设的某一方面,而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灵活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方法,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必须实现指导思想的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这就需要党正确解读,准确把握方针、路线等。

2.注重“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方向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当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注重从细节中培育人的修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要把尊重、关爱等内容融入相关的目标体系中,不断丰富目标体系内容,以量求质,为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做好铺垫,社会大众也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等。

二、基本理论的科学化

1.基本理论科学化概述

如果相关的理论可以说服人,便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但理论必须彻底。对于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来说,总会根据一些概念,构建相关的原理,进而,使构建的科学理论系统具有其说服力、解释力。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存在分歧,需要凝练重要的概念,优化基本原理工作,促进学科建设。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必须具备鲜明的层次性,要有不同的对象、内容、要求。

2.借助“中国梦”理论研究,推动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从某种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源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并指导、推动实践工作。就“中国梦”而言,其包含丰富的内涵、历史的经验总结,还包含时展的时间要求。为此,需要借助“中国梦”理论研究,各技工院校要注重“中国梦”的学术研究,多鼓励教师参与市级、省级等和“中国梦”相关的课题申请中,立项校级课题,动态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利用科研促进教学发展。此外,还要把“中国梦”理论研究融入技工院校学生生活中,解决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利用他们可以理解的语言,可以接受的社会实践形式传递给他们,推动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三、实施方法的科学化

1.实施方法科学化概述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不利于把理论成果向实践方面转化,影响相关理论的推广应用,不能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就思想政治教育史来说,革命导师创立了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科学性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新时代下,这些方法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关键方法,必须结合当下发展情况,优化利用这些方法,更好地指导实践。

2.借助“中国梦”宣传教学科学化,推动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第2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内涵发展 特色学科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重视并关注可持续的发展,其实质是以本科质量提高为核心的成长模型,要求高等教育在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四个方面作用的同时,根据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制定符合企事业单位需求的教学课程体系,树立特色办学的观念,旨在高校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形成符合新时期的独特理念,培育品牌,形成特色。

特色学科是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基础之一。高校可因势利导,推动特色学科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1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的最终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近年来,我院集中力量,积极实施以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教学团队为核心内容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并且初见成效。例如,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入选专业。

2 确立学科特色发展思路,促进科学研究水平,培养创新人才

从高等学校的作用和社会功能来讲,学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平台,是孕育经济增长点的沃土,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在学习创办国内高水品一流大学方面,模仿和学习很有必要。要想成为一流大学,一味地跟着一流大学后面学习和模仿也可能永远成不了一流大学。原因在于其历史底蕴,一流大学一方面引领社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科技创新的孵化地。这就说明,唯有要创新,即有科研的创新、体制方面的创新,才能创办出一流大学,才能有创新的意识、环境,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交通运输学科是我校的优势特色学科。我院根据学校的优势和基础,分析国内外现状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已成功选择了两个突破口,集中力量办出高水品特色。为了把交通运输专业办成一流专业,我院的自动控制系、自动化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从不同角度配合交通运输的研究。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两个学科尝试学科交叉渗透,向综合化发展。

3 增强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能力

我院依托我校一级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和特色二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促进应用型专业的科研和教学。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学院不断凝练研究方向,突出学科特色,强化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更加全面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把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立足于地铁、轻轨、铁路等行业,面向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理念和能力。

4 注重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4.1 在学科特色发展中注重拓宽基础

就课程中的“基础”而言,狭义的讲,具体是指某门课中的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掌握这些方法所必须进行的基本训练;广义的讲,指课程和基础课程,一般指通识教育中那些属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与一些专业课程相比较来说,基础课具有稳定性、宽泛性、延伸性的特质。

实施宽口径的培养方案,就是按学科大类培养学生,转变既有的传统人才培养观念,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打破按专业培养的方法,积极探索和实施“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流、按需培养”的模式。具体以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为例,“按类招生”是指按轨道交通信号学科大类招生,大一新生按大口径招生;“分段教学”是指本科四年的教学和培养,前2.5年按轨道交通信号学科大类进行“厚基础”的人文、经济管理、计算机、自然科学和外语等基础理论教学,后1.5年进行“宽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期分流”是指从第七学期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阶段人才需求,采取以专业方向分流策略;“按需培养”主要考虑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并适当考虑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尝试因时、因才制宜的“按需培养”。

4.2 确立学科特色的切入点,构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方案

在教学计划修订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注重构建课程体系中的学科特色发展,把握教育思想先导作用,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点和难点,并从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入手,重点把握本科教学计划,在以拓宽基础课程和全方位育人体系中正确定位,确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最终形成以“学科发展为龙头,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目标”的理念。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启动名牌专业建设工程,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核心,在优化课程体系中,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基础学科与特色学科紧密结合,专业技能与素养并进,建立与现代轨道交通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名牌专业的无形资产与学院名称的无形资产同等重要,我院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中,“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铁道信号及控制)专业”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国内铁路行业,院校、研究所均享有美誉,因此,在教学计划修订完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科特色的切入点,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架构方案。

4.3 完善过程控制,保障教学质量

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和教学目标管理制度,构建了适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反馈督导评价体系、教学研究体系和教学服务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在“学校、学院、系”三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本科教学督导组为主体,师生参与的教学监控体系”,聘请资深专家参与办学条件、教学投入、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研讨,以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

此外,学院以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就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为例,以铁路信号实践环节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理论教学、知识体系、人才能力结构的协调为主线,构建了由基础理论课实践环节、专业理论课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和创新实践环节构成的多层次、系统化实践教学框架体系,并在培养计划的修订中,以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建立与课程体系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采取构建高水平列车运行控制仿真实验平台、打造精品专业课程、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强化科研技能训练、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教学管理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铁东,杨欣,李斌等.自动化专业基础系列课程建设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5).

[2]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

第3篇

一、问题探究,深化体验

众所周知,问题是政治学科学习的切入点,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的兴趣点。因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自我探究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因此,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引导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自主的进行探究学习,以此实现自我教育,进而深化自己的体验。

比如,我在教学《神奇的货币》这一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到本课,我采用了问题引领的方式开展课程。我先是要求学生们自行浏览课本内容,学生们阅读完后我提问学生们:“在阅读了课本内容后,现在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思考回答什么是货币、货币的用途、怎么样获得货币三个问题。”学生们思考片刻后回答说:“货币是一种用来实现交换、衡量价值、以及完成支付和财产流动的物品,因此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以及世界货币五种用途。而想要获得货币就需要用劳动等手段或通过投资等”学生们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我对学生们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并组织学生们对货币各职能进行了列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问题引领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而且问题的引导也有效激活了学生们的深度体验。并且问题引领教学的方式在重视学生自我感受的前提下也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结合时事,了解社会

高中政治的教学不只要求学生们掌握书本上的现有知识,还要求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能够用之分析当前时事,从而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政治水平。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当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适时地融入时事资料,让学生们结合时事资料应用所学知识,更加透彻的了解社会问题。

比如,我在教学《文化与社会》这一课时,先为学生们讲解了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与同学们一同观赏了最近比较热门的纪录片《中国春节》,纪录片中用几集的时间展示了中国春节的“回家”“团聚”和“欢庆”,然,其中还涵盖了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尤其是“树花”那一节,我要求学生们仔细观看“树花”这一部分的内容,感受“树花”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还要求学生们运用教材内容,结合“树花”的故事开展自我教育,让学生们全面的感悟中国文化的精彩与传承。

政治课堂上,为学生们融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问题,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们全员参与到讨论时事、了解社会的过程中,除此之外,结合教学内容链接时事问题,也能够让学生们在分析时事的过程中,强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解题能力。

三、组织实践,净化心灵

在很多人看来,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质的学科,实则不然。政治其实是一门实践性与参与性都极强的课程,它的课程开展也需要定期组织实践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要定期的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能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带给学生们的成就感,使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是非善恶,进而使学生们养成良好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在观念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净化学生们的心灵。

比如,我在教学《多变的价格》这一课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们更好的体会到价格的变动以及影响价格变动的可能因素,我要求学生们到自己家附近的商场、菜市场等去调查各商品价格的涨跌并思考探究影响价格变动的原因。调查菜市场的学生们调查后总结说:“冬季蔬菜水果价格普遍比夏季的高,而橘子、柚子等水果冬季价格比夏季便宜。”调查商场的学生们调查后总结说:“应季的服装价格相对较高,而冬季买夏装夏季买冬装价格却相对较低。”学生们说完自己的调查后我对学生们:“根据大家的调查现在思考一下价格的变动是由什么引起的?在调查的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感悟?”学生们思考后回答说:“蔬菜水果的价格变动是由气候、时间、地域、产量等因素引起的,服装的价格变动主要由季节引起。同时通过调查学习价格变动我们学习到在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尊重劳动、平等待人的品质。”

第4篇

一、我国目前的学前音乐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忽视人文教育,音乐课程定位不明确

人文教学能帮助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办学思想,这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只强调演唱、发声等技巧的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幼儿只学到了暂时性的音乐技巧,但有技巧不等于有素质,课程文化内涵的缺少,就导致学前音乐教学的定位有所偏颇。表面上虽然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却没有教学意义,音乐技巧的扩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母语文化基础薄弱,音乐教学内容不完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母语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母语文化基础知识,缺少对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导致学前音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完善,幼儿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巧,也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二、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

多维内涵学前音乐课程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充分将音乐与文化融合为一体。要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还要关注非本体价值的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的学前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高尚品格的人。因此,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拘泥、不盲从,构建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这样才能真正现实我国学前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每一首民族歌谣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构成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中应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依据各个年龄层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活动设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各个民族中的特色歌谣,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学会尊重他人与他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能让幼儿获得以和谐为中心的审美思想,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也正是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对于进一步传承世界多元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启发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积极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接轨。一方面从自身的母语文化出发,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吸纳、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并从以下步骤出发:世界多元音乐概念的学习;有引导的听赏;综合学习;教材的合理选择。经试验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在课堂中帮助幼儿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确引导,幼儿是完全能够用接受和欢迎的。然而,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必须打破受前苏联及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树立起平等多元的音乐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带领幼儿去感受更多的世界文化。

(三)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后现代是强调艺术作品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借鉴、整合、吸收各家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艺术欣赏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多元的艺术欣赏教育视角。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是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打破传统面对面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对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实现高效学前音乐教学。

第5篇

关键词 民主 霸权 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经验和教学内部关系,对实施中的可操作因素的选择、组合、运用与控制的工作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综合体,因此从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审视课堂教学行为可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根据行为作用价值的不同,可将课堂教学行为分为主要课堂教学行为和辅助课堂教学行为;根据行为指向对象的不同,可将课堂教学行为分为以学生为对象的行为、以教师为对象的行为和以资源和环境为对象的行为;根据行为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将课堂教学行为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等等。本文通过民主与霸气两个维度将课堂教学行为分为民主的教学行为和霸权的教学行为。

所谓民主的教学行为即是在平等师生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行为;霸权的教学行为即是教师强制性地剥夺学生学习的某些权利的行为。民主与霸权的教学行为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的教学行为

课堂中教学行为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一种无条件平等的基础上。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立人格,都有交流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在交流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拥有平等机会和权力的“互惠式”交流。教师在教学中,以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和顾问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讨、研究和争论的问题中,用商量、研讨的语气与学生进行平等地对话。

1.2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学生的话语权是学士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学生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一部分。

言语活动作为学生话语权的动态表现形式,应该受到教师的保护。通过言语活动,可以体现人的思想发展和情感态度,它也是激活和强化人的知识经验、思维品质和精神品格的过程。因而民主的教学应是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表现在教学行为上具体有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与班里的大多数学生进行对话,而不是仅局限于一小部分群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说多听,给学生机会去说,教师要愿意听,哪怕有些学生的观点与教师和教科书有所不同或荒谬透顶;教师要善听,通过“听”把握学生思维脉络, 捕捉信息并作出价值判断, 然后不断地重建信息并以恰当语言点拨, 让新的问题成为新的课堂生长点。

1.3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相对于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简单适应性,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民主教学的关键,教师要信任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受教育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活泼、自由的发展。

1.4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

所谓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能够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学有所得。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所以学生间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有效发展。具体做法就是平等地关注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提问、自学、讲述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5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

课堂教学资源的分配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是教育民主性的重要体现。课堂上教师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体现在教师与班级学生的互动频率大致相同;对于课堂上任何学生的提问,教师都能做出回答;在课堂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2霸权的教学行为

在课堂教学行为中,具有霸权特征的教学行为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话语霸权方面。所谓教师话语霸权是指教师凭借其知识权威地位,占据了课堂对话的大多数,并且控制了对话的内容和形式,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不容置疑地灌输给学生,剥夺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见解和疑问的权利,对学生语言和思想进行潜意识的控制。教师课堂霸权式的话语表现在教师对轻视学生的人格、剥夺学生的话语权、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面向少数学生、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和霸权的分配教育资源几方面。

2.1轻视学生的人格

霸权的教学行为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人格的轻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至高无上,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统领者。表现在在课堂对于学生进行训斥和谩骂,更有甚者对学生进行体罚;课堂上教师实行一堂控,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无视学生问题等等。

2.2剥夺学生的话语权。

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学校教育教学的舞台,是师生思想碰撞与交流的场所,然而由于多数教师占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而且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具体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是一味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只和少数人交流互动;教师不理会学生的问题,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学生的质疑和发问是影响课堂秩序的等等。

2.3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霸权的教学行为的表现之一就是在课堂上,教师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一手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甚至连教学评价也由教师一人给予,学生只有充当顺从的小羊,完全跟着教师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

2.4面向少数学生,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行为却只是针对班里的部分学生,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兼顾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没有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只着眼于培养教师亲睐的学生。

2.5霸权的分配教育资源

教师在课堂中对于课堂提问资源的分发缺乏民主性,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或是教师亲赖的学生,教师会给其更多的话语权,给其更多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和更多的表现机会,对于教师不喜欢的学生给予较少的教育资源,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整堂课上都是默默的听众,教师对于这些学生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使这些学生生活在教师视线的边缘地带,久而久之,课堂上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吕林.如何维护学生的话语权与读悟权[J].语文教学之友,2007(7).

第6篇

一、抓导语设计,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在教学《外国诗两首》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我们要来一次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确实让我们心醉神迷,不过,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诗两首是外国田园诗――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著名诗人叶赛宁的《夜》。

在新旧知识的过渡中引入课文,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信心,更是丰富了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

二、抓作者身世,挖掘不同作品的风格

在学习《武陵春》时,对于作者的了解我没有止步于表面,而是对其身世做了一番深入的挖掘。

李清照,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所以她前期的词多写其悠闲生活,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之类。靖康之变,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故后期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得深沉哀痛。《永遇乐》中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关切,《渔家傲》中表达了对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

三、抓情节与人物形象,挖掘整篇文章的文化内涵

《心声》一课的主要情节是按时间顺序设计的:学校要上公开课,内容是小说《万卡》。开端部分是李京京参与公开课上表情朗读《万卡》的要求被拒绝,发展部分则是他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了课文,而公开课上勇敢举手、声情并茂的朗读则是故事的和结局部分。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情节的发展后,重点关注的是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的主题含义与文化内涵――李京京执着地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小说;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同等的关心和发展机会;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促进和谐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四、抓重点词句,挖掘相关文化背景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在品味文中词句的丰富内涵时,要将“朦胧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和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主旨。

在品析精彩诗句“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时,有的同学是这样理解的:“瘦小的星星”比喻人们对光明的渺茫的希望,而冷酷无情的现实连渺茫的希望都要剥夺,可见“夜”的黑暗带给人们的巨大痛苦。我顺势激问:你说的“现实”、“夜”具体指什么呢?学生随后答出:;我再问:关于的冷酷、黑暗又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开始翻找自己查寻的资料,然后争先恐后地读给大家听……了解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后,理解词句和主题自然会水到渠成。

五、抓课文主题,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译著颇丰的翻译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家书两则》中,儿子受挫,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儿子取得成绩,他谆谆教诲,激励鞭策。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的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坚守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通过对这篇课文主题的探究,让我和学生一起感受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傅雷的家书不仅是傅家的财富,更是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民主;尊重差异;主体参与;异步发展

Abstract:The education democracy not only includes equality in the education rights and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the equality and friendship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uring teaching process, the democracy of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and management ,but also the penetration of democracy consciousnes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democratic ability.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should establish the democratic atmosphere for instruction,construct democratic and equ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reate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ituation and adopt the teaching approach of the lamination teaching with the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democracy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respect difference; participation of the subject;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一、民主──从政治学到教育学的诠释

民主首先是一个政治学概念。认为,民主是指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一种方式。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只有统治阶级的民主没有被统治阶级的民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民主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管理国家和其他一切事务的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含义。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公民民主素养的形成、全社会民主精神的树立、公民参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民主能力的提高,而这些又离不开对公民的民主教育,所以民主不仅仅指一种国家制度,也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理念。民主的内在要求是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地位、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上的平等及人格的平等。这种由政治上的民主延伸而形成的教育教学上的民主既是政治民主的体现,更是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民主主义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它有助于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为了使民主主义与教育联系起来,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必须用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来改造和支配教育制度。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沃土,民主社会的教育是无比先进和优越的。因此,杜威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过教育来塑造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

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教育界争取民主、平等的气氛日渐浓厚。对此,诞生于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它的全球教育发展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对教育的民主和平等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它指出“‘民主’一词的概念本身必须作进一步的发展。因为民主再也不能局限于在现存的社会中保护公民不受势力危害的极少一点的法律保障了;与此相关的是,民主还必须满足人们的教育要求”。 [1]

现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要求每一个人成功,使每个人成就他自己。没有民主的教育既不可能满足人们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中的平等,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尊重个性与差异、重视主体性与创造性的教学要求。所以,教育民主既包括教育权力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公正、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友善、教育参与和管理的民主,也包括教育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培养,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主体性,解放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的内涵理解

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首先是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特征,利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将思想政治课理论内容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开发利用社会生活大环境和学生生活小环境中的课程资源,将问题情境和直观情境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生动、形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应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建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活动情境的创建,通过情境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启迪学生的批判和质疑精神,使教学呈现平等、交互和开放的特征。

其次,使教学过程具有民主意蕴。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的核心要求是彰显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特殊性,要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探索。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宣传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增强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重任。它的性质和任务更加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民主性原则。只有民主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思想政治教学民主这一符合时代精神的理念必须转化、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要重构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师生之间以师为主体、以生为客体的主体与客体模式即“我—他”式关系,建立师生之间主体与主体模式,即“我—你”式的新型民主关系。教师要抛弃传统教学中理论“代言人”“者”的形象,应该成为学生知识学习与情感、价值提升的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以发展的观点欣赏学生。就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发挥每一个学生独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教学引导,使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质疑过程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同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求尊重学生对传统理论、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不同见解,尊重学生原有道德经验,运用生动活泼、贴近现实的材料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使真理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认识在道德体验中升华。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的特征

(一)尊重差异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人就要关注人,这里的“人”是完整的、独特的、活生生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教育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还学生个性的张扬。如果“大家一味强调原则、通则,理论和客观学习法,学生个人、个别的问题、独特性却没有人理会,这实在是祸害无穷的教育”。 [2]因此,尊重差异不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目的。就手段而言,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个性有其参与课堂生活的不同方式、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每个人的体验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权威。各具特色的个性体验在交往和沟通中碰撞、互动,从而实现视界融合。所以,个性差异是成功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就目的而言,教育不是生产车间,学生也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成品和半成品。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教育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就要突破一般,创新思想要具有特殊性和独创性,必须是个性化的。所以尊重差异,培养创新型人才又是教育的目的。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他人和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评判往往不是一味遵循社会和成人给定的现成标准,而是依据那些自己能亲身感受到的事实或者经过自己过滤了的标准和原则,因而这些源于他们特殊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和体验、不同个性、兴趣、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标准和原则具有了多样性,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有主观愿望和心理需求的发展变化中的特殊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分析、思考的能力。对于来自政治教师等施予主体的教育影响,他们并不是被动地、不加选择地接受,而是根据他们自身原有的思想认识、道德体验去重新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因学生思想状况的复杂性而具有了多元性,甚至冲突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原有思想认识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动态性,而且要接受和认可知识重新编码后的政治思想、道德觉悟形成的层次性。

只进行课本理论和主流思想的强行灌输和生吞活剥的机械搬用,这样的“一刀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思想政治课智力方面的“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不能解决德育方面的“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更谈不上课堂生活中的师生交往互动和思想交流。只有尊重差异,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思想状况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疑点、难点和盲点,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尊重差异是矛盾特殊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

(二)主体参与

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之所以具有主体参与的特征,是因为主体性教学是教师的激励、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交往互动过程。它主要包括两层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提出了挑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综合素质成为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一个有创造性的老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工具。” [3]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互尊互爱,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民主的关键因素。二是要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教师的层面上看,教学自主性、能动性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主动关心、热爱每个学生,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勤于学习,及时反思、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创新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积极从事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没有创新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学过程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不仅有利于而且也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所以主体性教学的落脚点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论教,通过激励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的教学策略体系的创建,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涉及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是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统一。不论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还是思想觉悟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政治课的理论性和政策性如果离开了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现实,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倦怠和逆反心理。要改变这种封闭性、灌输性和单一性教学模式,就要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教学实践情境,使他们广泛参与、乐于参与、有效参与,在参与中思考、互动,在参与中感悟知识、判断真伪美丑,这种参与不限于课堂生活中的理论详解和命题讨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对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世界及人类本质的生命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开放和实践的。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去实践、去调查、去了解国情与民情,去走近先进人物、去感知和了解经济改革,从而在参与中获得切身体验,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品德观念生成的实际环境,树立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在生动活泼的现实氛围中巩固知识、活跃思想、发展能力,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内化和形成。

(三)异步发展

学生的异步发展不是指学生之间的横向差距,而是指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要实现这种纵向方面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分类指导、分层考核、异步达标。要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充分运用自身的独特智能、生活经验等自由地进行思想观点、行为态度、认知结构与认知方式的重组建构,使每一个人都体验到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满足。

思想政治课的异步发展既包括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上的不同步,也指学生思想观念、觉悟提高的不平衡性。从尊重差异的原则出发,异步发展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教学评价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德育内容的合适与否、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学生思想认识的现有水平和发展规律、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意愿和心理需求等。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看,不同的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有着各自的发展重心、方向和水平,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中的。因此,允许并引导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发展区和教育开端上探索,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多的自由度,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露。从政治课教学评价的角度看,学生在心理和思想发展上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民主与多元。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用基本观点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去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这就要求“教学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4]人的思想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面对学生思想认识中的矛盾和困惑,教师要本着理解、宽容之心,允许学生有一个反思、斗争和提高的过程,允许学生在学习能力、思想觉悟发展上的不同步性存在。强行的、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思想领域的矛盾的解决只能带来有悖教育民主性原则的负面效应。

思想政治课的异步发展实质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前提下实施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旨在提升学生的(优良)个性的教育,其具体表现为在发现和尊重学生现有个性以及在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有益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个性化教育是以适应并促进个性发展的方式,实现具有完善个性人的培养,比育更具有民主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不仅听教师讲,还要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并重在学生自己的亲手操作。在观察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启动直觉思维活动,亲自实践,反复动脑、动手,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生们敢想、敢问、敢做,他们可以对别人的思想进行分析,对自己的设想大胆地怀疑,再想象、再创造,能较好地培养其敏锐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的发散思维品质。个性化教育把握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潜能,强调诸要素和谐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生在学习目标上不再局限于追求知识的获取,而是追求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自身价值的全面实现,在内容上已越出了学校传统的课程界限,追求面广量大的知识更新以及能力的培养;在手段上不甘于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求知,能动的探索、创新;在时空上已超出了课内、校内的框架,特别是现代媒体的发展,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思路。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在本质上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统一。学校教育是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振兴中华民族教育的中心环节,必须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发展。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通过指导学生自主的活动,创造的活动、自我教育的活动等手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适合个体特点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才能使学生不断克服与社会发展不相容的个性,从而培养优良的个性,成为全面素质得以良好发展的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2]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北京:三联书店,1995.117.

[3]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06.

第8篇

具体来看,新加坡的中学课程是四年制的,大部分学生学完课程后,就会参加O Level等级考试,通过者有资格进入大学前课程,继续学习,所以O Level等级考试就像我国的初中升中试.为了与O Level等级考试相一致,新加坡制定了O Level教学大纲,包括O Level和O AdditionLevel两部分,其地位等同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7―年段部分.

基于此,本文将通过比较新加坡的中学数学课程大纲(O Level教学大纲)(简称《大纲》)和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探讨两国在中学教育阶段函数部分内容标准的异同点,以期得到一些领悟.

1 教学内容“大同小异”

《课标》和《大纲》中指定的函数教学涵盖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有函数的基本知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存在的差异在于新加坡较早的将在中国高中阶段才学习的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加入了三年级的函数学习内容里,将反比例函数视为幂函数的一种特殊情况.而中国是将反比例函数独立出来,与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处于同等的教学地位.除此之外,在“函数的基本知识”这一块教学内容里面,中国是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的变化规律来理解函数概念,并讲解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以及取值范围、函数值等问题.这些都作为具体的教学要求被一条条的罗列在《课标》里.可是新加坡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比较简单,并没有具体问题作为函数背景,而是直接从二维直角坐标系入手,讲解有序点的图像,然后就进入线性函数的内容.虽然不清楚新加坡具体的教学安排,但在新加坡的《大纲》中对于中国《课标》所涉及的有关函数表示方法、取值范围等内容并没有进行说明,而是从更为直观的方式,例如点的图像,进入基本函数的学习内容.

从中可以看到,新加坡对于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如函数,往往在概念理解上不做太多要求,而更侧重于实际应用、实际操作上,并且希望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给第一次接触这种内容的学生.中国在这方面则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强调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注重让学生体验这一过程,并着眼于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全面地认识.

2 教学安排有差别

新加坡一年级有一次函数的内容,二年级也有;二年级学的二次函数,到了三年级也有,而且内容是不断深化,形成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安排方法.中国在教学安排上是二年级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三年级再学次函数,不同的函数内容不会存在新加坡一样的跨年级的现象.

实际上,这两种安排各有其特点.

螺旋式安排是布鲁纳所提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照顾儿童认知水平.同时,内容由浅入深,螺旋上升,有利于知识的再现、记忆、加深和活用,符合个人的认识规律.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关注.[2]

另一方面,中国这种类似于分模块的安排则保证了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观念.同时,一次函数先学,二次函数后学,也是因为后者比前者更为抽象,更难以理解,将二次函数放在后面学也是适应了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要求.可见中国在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时,同样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3 “函数与图像”和“函数与方程”

新加坡重视函数图像的教学.在新加坡的大纲里,函数部分的总标题是“Function and graphs”,即“函数与图像”.由此可见,新加坡对图像的重视,认为函数与图像密不可分,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也导致了新加坡对函数图像的要求较高.在具体内容的要求上,对于每一个学习的基本函数都要求学习图像,对于幂函数y=xa,除了要求掌握a=-1,0,1,2,3, 1/2的特殊情况时的图像,还要求掌握不超过这些函数中的三个幂函数之和的图像.除此之外,对于二次函数,除了掌握一般形式的图像,还要求能画出y=(x-a)(x-b)和y=(x-p)2+q两种形式下的图像,从画图中理解p、q、a、b的几何意义,加深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理解.同时,新加坡还要求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并且在三年级学会通过画切线来预测曲线的斜率.这些其实是对运用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所以新加坡不仅重视基本函数图像的学习同时还注重画图和运用图像的能力,而且在图像上的要求往往比中国在图像上的要求要高,如上面所说的对于幂函数图像的要求.

跟新加坡的《大纲》比起来,中国的《课标》中有一个新加坡《大纲》所没有规定的内容,《课标》里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内容中还提到两点“能根据一次函数图像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和“会利用二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这是将函数与方程联系起来了.如何用函数知识求方程的解,是函数的一个用途.事实上,函数与方程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在中学阶段教给学生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沟通函数与方程两部分知识,形成整体观念.

李士《PME: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在中学数学中,函数、集合、映射等概念常常可以充当包摄性的建构工具.”[3]在《课标》里,将函数与方程联系起来,把方程看成是取特殊值的函数,就是把函数作为包摄性的工具.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看到函数的一个意义和作用并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函数这一概念,并开发他的功能,加深对函数乃至方程更广、更高的理解.《课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设置体现了数学教学中的整体观念.

4 结论和启发

从《课标》和《大纲》函数内容的比较看到,中国和新加坡在函数教学上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由于两国的教育理念的差别导致的.新加坡围绕“问题解决”开展教学,当然更注重实用性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中国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问题解决”只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数学素质之一,故而在教学上更强调理解,保证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基础性.

虽然因为教育理念的差别导致标准内容的不同,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得到新加坡在函数教学方面的一些启示:

4.1 函数教学的引入应更直观

在我国的函数教学中,第一节课就是函数的基本概念,教师大多采用讲解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函数概念的引入.但是,例子中的无关因素太多了,有时候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混乱.新加坡在这方面直接通过图像来引入函数,简单明了,抓住了学生从“形”到“数”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国可以借鉴这点,不仅给出生活中的例子,并且将这些例子转化为更直观的图像呈现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函数的对应关系及本质.

4.2 函数教学应更重视函数图像的教学

虽然在《课标》中,函数图像也是一个重点的内容,但函数与图像的密不可分性并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在做函数相关的题目时,很难想到画函数图像来分析题目.另外,学生的作图能力也有待提高.图像是学习函数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应该予以更多的重视.新加坡《大纲》中对函数图像的要求明显高于我国,如新加坡要求学生在三年级学会通过画切线来预测曲线的斜率等.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学习新加坡,适当提升图像的教学要求.

总的来说,中国《课标》与新加坡《大纲》之间还存在许多方面的异同,本文只是选取了函数内容标准进行了比较而已.希望以上比较得到的结果能够给中国的中学数学教育带来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秉弃.新加坡新O水平数学课程纲要的新变化[J].数学通报,2008(11).

[2] 王林全.当代中小学数学课程发展[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343.

[3] 李士.PME:数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7.

第9篇

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郑重提出:“树立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那么,怎样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浅谈如下。

一、什么是内涵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内涵是针对外延而言的。就教育而言,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在经历了“两基”和“双高普九”验收的历史进程中,外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区学校在校生超过两千人,班生规模突破50人,学校环境不断公园化,学校各种大型活动不断开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必要的。但仅仅在规模上的扩大、环境上的变化、活动的多样化已远远不能满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么个群众愿景。学校必须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即内容和实质上推进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注重内涵发展。什么是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的内涵发展简言之就是教育质量的提升及其提升方式的科学性, 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并形成校园独特的高尚文化。

什么是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相对外延式发展而言的。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发展内容上是指体现教育内涵的发展。内涵发展是对学校教育内涵上的探讨,而内涵式发展更多的是从实践层面上对学校教育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它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是注重办学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师生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内涵式发展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怎样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学校理念。学校内涵式发展正是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管理者应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挖掘营造学校高品位的文化,培养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一)培养和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学校是发展培养人的地方。人的发展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特点加以培养。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统帅全校师生思想的灵魂和精髓,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行为追求,是师生为实现自己美好目标而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是学校在任何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因此,要努力培育和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把办学思想贯穿于日常管理活动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影响、带动教师,进而转化为教师的行动。如我校后福小学树立“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朝着“培养‘读千古文,做少年君’,博诵古今诗文特色人才”的办学特色努力,有力地促进了全校师生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在漳平市2013――2014学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办学质量考评中获得同类校一等奖。

(二)挖掘和营造高品位的学校文化

首先,学校内涵发展要有愿景。学校要在师生的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发展的愿景,让师生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或目标,将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的理想融入师生的实践活动之中,将怎样办学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行动指南。因为只有通过愿景,才能有效地组织学校内部的所有人,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激励员工竭尽所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其次,学校要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的版报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去设计、出版,要通过文体竞赛、经典诵读、读好书征文、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作品展评、生活技能比赛等等一系列活动,创设学生成长平台,扩大学生自主成长空间,用正能量引领师生健康快乐成长。

第三,学校要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学校要充分挖掘已有的资源,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学校。如在教师中开展读刊阅刊比赛,在师生中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比赛,在校园中开展新书推介、读书心得比赛活动,让校园洋溢书香,书声琅琅,充满生机,让师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第四,学校要努力打造良好的“三风”。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品德、法纪、安全”三项教育活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三风”,让师生有章可循,并不断强化训练,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三风”。要有自己的校标、校训、校歌、师生誓词,并让师生牢牢记住并积极践行,用高品味的文化去引导人、熏陶人、塑造人。

(三)培养和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学校内涵式发展,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要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的源动力。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切提高专业能力的条件,为教师搭设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如鼓励教师每年坚持订阅教育刊物阅读,坚持读一本教育专著,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请进来,走出去”活动,不断更新教育理论,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把它转化为教学行为。激励教师坚持练好教学基本功,提升自身内力。学校要教育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明确学校是教师的学校,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场所,教师职业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鼓励大部分教师从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化。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如建设学习型组织、规范健康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唤起教师的职业尊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专业有所实现。

二要关注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要解决这一矛盾,教育科研是有效的载体。因此,要充分挖掘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潜能和可能,支持教师根据各自的特点去寻求发展的路径,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教育教学论文,并对优秀文章加以宣传,帮助教师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论文或请优秀教师作经验介绍,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