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26:53
导语:在档案处理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医院其它科室调岗而来的,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且存在着学历偏低和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难以推动新形势下医院档案工作的发展。
(二)人事档案管理硬件投入不足
有些医院由于地方有限,医疗用房紧张,致使档案用房狭小,不符合档案保管的标准,有些医院档案多,但专供人事档案放置的档案柜少,导致档案没按规范放置;有些医院档案室极其潮湿,易引起档案材料霉变;有些医院甚至连必备的切刀、统一的档案夹,都无法购置齐备。
二、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医院全面掌握人才情况,优化卫生人才资源配置。因此,加强人事档案工作的管理,有助于医院的发展和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一)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意识,把档案管理纳入医院发展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然后医院要根据《档案法》、《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本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每个工作内容都有章可循,并确保各项制度得到落实,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科学、规范、高效。
(二)改进人事档案管理方法
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应促进人事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即把人员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必要时可扫描全部内容,将人事档案做成人才数据库,提高档案管理的检索效率,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迅速在数据库中查找到人员的档案信息,为医院人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工作中发挥干部人事档案的可利用价值。
(三)规范人事档案管理过程
应严格按照人事档案材料归档的要求,在收集过程中看所收材料是否完整,是否分类放好,是否盖上公章。在鉴别上一定要遵循“取之有据、舍之有理”的原则,注重及时更新、补充归档材料,并注重保养人事档案。在装订时实行全国的统一标准整理装订,做到经常检查室内清洁卫生、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
(四)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档案工作由传统型的管理向高度知识化、高度集约化、高度技术化转变,档案领域更需要一支具有较强的综合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加强对档案专技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培训力度,增强其责任感、紧迫感与专业技能。同时,鼓励积极自学,鼓励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把学习情况与专业技术年度考核挂钩,充分调动档案专技人员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五)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硬件方面,必须满足档案室的办公用房,配置档案信息的记录设备,如扫描仪、相机、摄像机等与档案保护设备,如空调,除湿机,灭火器等。在软件方面,要引进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用计算机储存人事档案,既可极大地方便使用者阅读、查找资料,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为医院领导提供更加可靠、准确的数据信息。
三、结论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90)鲁法民字第4号《关于处理房屋典当回赎问题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在私房社会主义改造中,房屋典当关系的双方都属于私房被改造户,承典人的私房被全部改造,而将承典的房屋作为自住房留下的,不论房管部门何时明确作为自住房,均应视为承典房和私房合并纳入改造后所留下的自住房。参照国家房产管理局(65)国房局字第105号《关于私房改造中处理典当房屋问题的意见》,此类房屋出典人要求回赎的,不予准许。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践;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166-02
1 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1 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和账务处理方式
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被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只要在数据输入环节加大其准确性控制,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完成记账、算账、对账、结账、转账以及编制报表和会计核算数据分析等工作。与手工会计相比,数据处理无论在准确性上还是在处理速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会计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财务处理程序也趋于简单。
1.2 将改革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后,原来账薄之间相互核对的查错纠错控制不复存在。由于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大大减少了人工预算,人工不能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内部控制工作必须由计算机通过专门程序进行,这种内部控制的部分程序化,使控制对象由原来的对组织、文档等进行控制拓展到对软件、硬件、运行环境进行控制;控制方式从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控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控制、系统使用权控制、输入输出正确性控制、操作程控等。
1.3 更加重视会计信息分析
在各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能将社会经济活动的细枝末节精确的记录、保存和传播,会计信息的分类、提炼、再加工将成为及其重要的工作。系统化、条理化、有针对性的信息,都要经过加工整理、分析,才能满足这种需要。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然带动会计核算对象、内容、方法等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促进年会计制度的改革。
2 会计电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1)一些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2)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3)部分管理人员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待账”,软件只需一次投入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从286、386……一直到奔腾4,机型换了几次,但财务软件仍停留在“古老”的FoxBAXE开发的DOS版上。(4)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2.2 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责任,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会计系统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加上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2.3 会计软件存在缺陷
(1)安全性与保密性差。
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员、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容易产生问题。
(2)各核算模块间缺乏衔接。
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账、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
2.4 对会计组织机构及人员素质要求更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轻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机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差,只是拿个证而已。(3)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工作缺乏连续性、系统性。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需要大量的高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同时又懂得会计知识的全面人才,但这样的人才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会计,而是根据企业实现不同的电算化方式,对电算化人才的要求也有所区别。
3 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对策
3.1 增强企业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以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不仅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核算方式、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3.2 增强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国家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法律,在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
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二是建立健全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三是从电算化网络软件的设计人手,明确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员职责分工,对各类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权限资格进行严格的审察与控制,保障电算化会计信息安全、有效、正常地运转。增加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四是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实行多级备份。五是强化身机线索制。六是建立进入网络环境的权限制。加强数据的保密和保护。在数据进入系统时必须加一些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七是建立操作管理制度,可以考虑硬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及其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
3.3 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1)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
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代此行介质或光盘上,从而脱离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2)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与保护。
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要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采用双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并将其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可以定期进行检查、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3)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利用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与对应的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
在不同版本软件下形成的会计数据的结构不可以相同,有可能产生会计档案不能备调阅或某些预料外的错误。因此,会计电算化档案除保存各版本的备份财务数据外还应保存对应版本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版本,二者的一致性是非常必要的。
3.4 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着力培养专业人员
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现代企业;电子档案;特性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The Characteristics for Modern Electronic File
Song Wenfang
(Yanta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ospital,Yantai2640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ctronic files at this stage,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which have reveal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records,so the real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nic records for electronic files to better advantage,and best serve the different needs.
Keywords:Modern enterprises;Electronic files;Properties
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网络的世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的速度往往反应了其本身在信息世界的竞争水平和竞争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在我国迅猛地发展,政府机关和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创造条件采用电子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加速现代化进程。电子文件由于他的快速传播性成为信息时代的宠儿。电子文件相应地就在一段时期以后变成了入库的电子档案。
一、电子档案特性
(一)易于反复修改的特点。从形成和处理方式来看,电子档案的形成及其处理方式明显优于纸质档案。在传统的纸本操作方式下,各单位、各部门之间大量的信息靠纸作为载体进行传输。纸本的传输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如要完成一份领导讲话稿,秘书写完后,送请办公室主任审阅前本身可能就是几经修改,为了保持工整,会将修改不多的文本抄写多次。经办公室领导审阅后,还要将修改不多的文本再次抄写工整,然后送交领导审阅。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量大的冗余劳动,而且传输的速度慢,最终导致办事的效率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而电子文件由于计算的普及应用,以其快速传输并易于反复修改的特点,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广泛应用和依赖的工作手段。电子文件相应地就在一段时期以后变成了入库的电子档案。
(二)检索方便、快捷。从利用方式来看,电子档案比纸质档案检索方便、快捷。因为电子档案的检索在计算机上进行,因为目前计算机运算速度已高达数亿次每秒,所以用它来进行文档的查找和检索是十分快捷、准确。同时,针对电子档案所制作的检索工具也较易于操作,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电子档案适用于电子网络的传输,我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直接通过浏览器在网上进行文档和信息资源的查找和利用,能够做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这是传统纸质档案的传输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传输速度极快,能适应现代人对文件流转速度的要求,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到达利用者的手中,因为它的速度为我们带来了效率,从而产生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利于保管、存贮量大。从保存方式来看,以磁盘、光盘等为介质的电子档案在保存方面比纸质档案具有更多的优势。第一,电子档案存贮量大,密度大,可以节约大量的库房空间。第二,电子档案不像纸质档案一样,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档案的分类、排序、组卷、装订等工作中,它侧重于数据库的管理,为社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第三,电子档案不易因潮湿腐烂、变质,以及不会由此而造成强烈的空气污染。第四,电子档案不受到虫、鼠及其它有害生物的侵害而造成损毁。
(四)便于鉴定防止档案资料的丢失或过早销毁。从档案的鉴定方式看,电子档案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工作进行档案、资料的检索、查找和利用。各档案资料保管单位可以相应对自己的保存的档案、资料范围进行调整,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对以前忽略了利用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认真鉴定并相应地适当扩大保存对象范围,从而减少由于人为的错误鉴定因素造成的珍贵档案资料的丢失或过早销毁。
二、对计算机系统的绝对依赖和唯一性问题
电子档案不能以实物形式存放、展现原始档案,它只能对数字化后的信息进行存储并供阅读、利用。而这种存储与阅读都必须完全依靠计算机系统。虽然计算机系统的存储介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磁盘介质到光盘介质,但其必须依靠计算机系统这一特性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发生变化。
由于过分依赖计算机系统,随着各种软件系统的变化和升级,会给保存在电子档案系统中的原始文档阅读带来极大的不方便,由于电子档案生成于电子文件,而电子文件对原始文档的复制、修改极为容易,而且不留痕迹,所以就产生了电子档案的唯一性问题,这也是影响电子档案广泛使用的最大的障碍。
三、电子档案法律上的认定问题
由于人们对电子档案在文档的唯一性方面让人产生疑问,所以至今电子档案在法律上起不到认定功能,对于大多数使用电子档案系统的机构而言,电子档案只能是档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只是在不涉及法律认定的前提下,提高了档案的查阅速度。很显然,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如果得不到法律上的认定而仅是为了提高阅读方便和提高查阅速度,那么它的实用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四、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传统质档案的保护主要在防霉、防蛀、对破损的纸张的修裱加固和对扩散字迹的恢复等方面下功夫,而且这些载体只要避开天灾人祸、遵守管理和保护制度,就能达到长期保存。电子档案对我们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带来巨大的方便,然而,无孔不入的黑客和防不胜防的病毒却给我们的电子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带来了隐患。电子档案的安全性涉及到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人员、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诸多方面,相应要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必须从每一个可能存在不安全隐患的环节着手,将不安全因素防范于未然。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从制度上保证电子档案的形成及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从技术上保证电子档案的原始记录性;通过法律法规来保证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及安全。
五、结语
由于现阶段电子档案所具的特性,在许多单位不得不将电子文件打印出纸质版本实行“双套归档”。“双套制”是指实行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两套归档,使之同处于存储的状态。
如今,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其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变革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档案信息实现了数字化,而不再单纯的依赖于手工记载和纸质储存,一切档案信息都可以通过输入和扫描等方式存储到计算机上,更加便于实现永久性的保存和利用。其次,档案也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实现诸如图片、文本、视频等多方式的档案呈现方式,这些呈现方式也会促进档案的传播和有效的利用。此外,档案的查阅和开放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以及计算机使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档案信息可以通过相应的数据库来实现开放,像传统模式下受到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越来越小,进而也更大的实现了档案信息的使用价值。信息技术除了为档案的呈现形式带来变革之外,对档案的管理工作也产生了影响。由于档案信息使用者对于查阅更加及时和快捷的要求,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必然被要求更加高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满足这一要求提供了便捷,档案管理人员借助于计算机和相应的程序和数据能够实现对于信息的快速筛选、处理和归档。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研究生档案管理
(一)借助信息技术转变研究生档案的收集程序和方式,扩展搜集的范围
目前,我们国家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培养模式包括有国家统招、委培和代培等;学位类型也不同,有学术型的还有专业硕士;此外,考试形式的不同也使得研究生的分类方式不一致。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模式下的研究生学习和教育过程也不尽相同,而研究生档案作为一种记录研究生在校期间个人学习、实践和生活的文件,必然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更加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因此,研究生档案的收集程序和方式就需事先转变,使得到的档案知识更加系统、全面,更有利于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体化的、专业化的需求,而信息技术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在扩大收集范围的同时更加快捷、方便的收集信息。
(二)逐步推进个体化的档案管理工作
研究生的档案既具有一般学生档案的共性,也体现了自身独特的方面,源于研究生教育和学习的专业化和个体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时间段都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且更加庞杂,正如上文所言研究生在入学之初首先要经过公共课的学习,其次进入专业课程方向和领域的学习,此外还要按要求参加调研和实习活动,并进行科研活动、发表科研成果,以及参加中期的考核评定、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最终进行学位审定获得学位顺利毕业。在这些不同阶段中,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各不相同,在研究生学习的一、二年级中,档案工作可以遵循研究生培养方案所确定的程序和规章进行及时的收集和编码、归档。但在进入后期,研究生的档案材料,尤其是科研和社会实践调研的档案材料需要相关的院系和科研小组进行收集和整理,最终由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归档。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在于能够大量的处理信息,在个性化定制方面也有人工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利于个体化、定制档案工作的实现。
(三)充分利用研究生档案的科研性和知识性
研究生档案汇集和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科研活动,具有很强的科研型和知识性,档案管理者应借助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对其的利用,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取有用的科研信息为在校学生及其他用户提供更加有益、高效和人性化的服务。
(四)提升研究生档案管理和服务的质量
研究生规模和人数的扩张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处理和分析的信息也随之增加,传统的手工收集和处理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研究生档案管理发展要求了。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都应当引入更为科学和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实现研究生档案管理的科学和规范,进而逐渐的提升管理质量。此外,借助信息系统对档案加以整理、汇集和分析,对各种有用信息进行提炼和汇总,为用户提供更高层次的检索服务。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 数据挖掘 具体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04-02
技术在快速进步,现今时期内的网络正在深入生活,网络体现出重要的意义。从本质上看,大数据不仅代表了日益增长的数据量,同时也表现出更复杂的数据关系。增长的过程中,达到特定规模的数据量将会发生质变。大数据的具体类型包含了视频和文本等信息[1]。对于信息搜集以及处理等,也应当确保更快的处理速度。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挖掘的相关技术具备了独特的技术优势,然而同时也面对新阶段的技术挑战。面对新阶段的新环境,有必要给出数据挖掘的特定技术流程以及技术方式。结合现阶段面临的挑战,给出完善思路。
一、数据挖掘在大数据环境下的重要价值
面对信息化的新时期,各行业都不可缺少数字化技术作为支持。最近几年,互联网正在快速普及,在这种基础上也诞生了云计算和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在当前形势下,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技术正在加快发展,爆炸式的数据增长趋势也因此变得更明显。信息化冲击着各个行业,传输信息的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信息化形势下,对于信息形成、信息运用以及信息共享都可以做到有效的整合[2]。在企业发展中,大数据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汇聚了各个层面的物力和人力。
从信息化角度看,企业在整合处理各类的数据时都需要借助电子化的方式。针对大量的资源和信息,应当符合交互式的处理方式和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化处理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确的决策依据,因此也创造了更高层次的生产效能。云计算方式能够用来处理实时的数据,从而减少了整体投入。
随着技术进步,云计算技术正在变得更成熟。与此同时,云计算也配备了信息化的新式平台。这样做,在根本上确保了信息化的效能提高。在当前时期内,大数据代表着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因为,大数据技术可以用来筛选数据、存储数据或者调用数据,这些步骤和流程都不必耗费额外的资源。从行业本身来看,数据交换以及信息交易的总数都变得更大,因此也构建了规模更大的数据库。针对存储量很大的数据库,应当经过筛选和分类,提取必需的信息数据。这样做,就可以为各类用户提供必需的信息。由此可见,大数据环境中的数据挖掘具备更高的价值,有必要深入探析数据挖掘的相关技术方式[3]。
二、现今阶段的技术难点
从技术构架来看,数据库表现出更复杂的技术架构,因而也增加了整体数据库的管理难度。在传统模式下,数据库能够用来处理较低层次的数据,然而针对较高层次的信息数据并不能给予很好的处理。最近几年,数据总量正在增大,数据库管理也相应改变了常用的流程和模式。近些年,分布式的全球数据库也被创造出来,在这种形势下亟待扩展整体的处理规模,以此来适应现今阶段的数据处理。然而应该注意:传统数据库仍缺乏相应的分区和类型,非结构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从实时性来看,数据处理中的实时性需求正在变得更强,用户希望获得实时的处理方式和技术。最近几年,数据库表现出智能性和商业化的整体趋势,因此也相应提高了实时性的需求。针对各类型的信息,用户都有必要给予实时的解析和处理。大数据的整体背景有别于传统背景,这是因为智能式的商业处理方式正在被推广采用。因此,如果仍沿用常用的处理流程,那么很难符合新阶段的实时处理需要[4]。
从硬件和软件的存储方式看,传统类型的软硬件也不再满足需求。现今时期内,数据处理达到了更大的总量。与此相应,在信息保存的过程中也应当符合更高层次的精确性需求。数据量不断增大的状态下,只有配备高性能的软硬件,才能够给予必要的保障。实际上,软件更新的整体速度仍较慢,无法适应现有的形势。
从技术分析的具体方式看,传统方式的数据分析特指结构化的分析。经过分析之后,就可以归纳得到全面的体系,确保实效性的处理。然而,大数据形势下的各行业数据总量都变得更大,因此也挑战了常用的分析方式。
三、数据挖掘的技术优势
首先,数据挖掘符合了更强的实效性,满足实时的处理。信息技术的新时期内,不同类型的数据也蕴含了更多的知识价值。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分析更多表现为线性处理,这种趋势符合了新阶段的处理需求。如果选择了大数据这种处理形式,那么优先选择数据挖掘的相关技术方式。这是由于,数据挖掘可以运用于流处理的过程,从而也确保了批量式的处理。针对大数据而言,业务处理也在客观上需要设置实时性的处理框架,以此来满足实效性的新需要。
其次,在动态环境下,数据挖掘设置了特定的索引类型,能够符合动态变化的环境。从关系数据库的角度看,索引可以加快整体的检索速度。然而,传统类型的数据检索只设置了较少的几类索引[5]。近些年来,大数据的具体种类正在不断增多,这种形势下创建的索引就必须具备更简洁的特征,同时也必须符合高效化的整体要求。在数据挖掘中,索引形式是多样的,并且可以实时调整。因此,大数据环境中的索引形式应当更新,这样做才能便于提高实时查询的效率。
第三,大数据环境中的数据挖掘还具备丰富的先验知识。传统模式的数据分析通常选择了关系型的信息存储,这种模式隐含了先验知识。具体而言,在探求特定对象的属性时,首先就需要明确可以取到的数值范围。在进入分析之前,有必要初步了解这种取值范围。然而,大数据包含了更多的非结构性信息,因此在客观上也要求构建与之匹配的内部数据关系。数据是实时性的,因此并不具备先验知识。针对这种问题,数据挖掘也可以给予妥善的处理。
四、具体技术实现
在新的环境下,数据挖掘技术受到了更多行业的认可和接受,同时也逐渐扩展了应用范围。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挖掘具体可以划分为数据遗传、神经网络算法、粗糙集的算法、决策树算法等类型。现今社会中的信息呈现爆炸的趋势,数据挖掘因此也逐渐具备了独立性,构成了独立学科。用户运用分类技术,就能够针对特性类型的数据和信息予以分类,然后进入数据挖掘的过程中。由此可见,数据挖掘更加符合了大数据的特定环境和背景[6]。具体而言,数据挖掘的方式和技术手段包含了如下:
1.构建矩阵模型
存储大数据过程中,应当构建精确的矩阵模型。在建模的基础上,才能够适当运用数据挖掘的方式。针对不同来源的数据,也需要给出各异的处理方式。传统处理方式下,通常构建单一的数据库,用来存储信息并且分析信息。实际上,这种方式在具体落实时也很困难,因为不同类型的信息包含了繁杂的内容。大数据环境下,依照数据挖掘的思路,相关人员可以尝试构建相关的数据模型。这样做,就能够在根本上确保通用性,数据模型也能够容纳更多的数据内容。矩阵模型属于三维模型,模型具备立体性,因此更加便于数值分析。
2.设置关联规则
如果要顺利进行数据挖掘,那么先要挖掘关联规则。从特定属性来看,关联规则通常是隐含在属性内部的,是不可以预知的。对于此,只能依照选择的统计方法来实现。从兴趣度的角度看,关联规则通常取决于置信度和支持度这两个指标。为了达到平衡,用户就应当给出最小的置信度和支持度数据。数据挖掘的具体方式可以用来实现可靠的关联规则,建立必要的存储模型,用这种方式来集中表达关联规则。
3.聚类算法的运用
针对高维的空间,通常可以构建特定的聚类算法。为了详细区分不同类型的超图,数据挖掘选择了区分投影的方式。选择这种方式,能够细化不同类型的算法,进而也提高了算法整体的精细度。利用数据挖掘,实现了更优的超图划分,聚类计算得到的结果也表现得更加精确[7]。
结论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库更需要数据挖掘作为支持。通过数据挖掘,能够筛选并且获得可利用的数据信息,满足新阶段的用户需求。经济在不断增长,然而与此同时资源消耗的总量也相应变得更大。大数据可以用于多领域的数据挖掘,因此也在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处理过程和处理方式。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数据挖掘的新方式也可以用于更广的领域,同时也起到了更大作用。未来的实践中,相关人员还需要结合大数据的特定背景,不断修正并完善现今阶段的数据挖掘手段。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各行业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服务于数据挖掘的整体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东华,张嶷,汪雪锋等. 大数据环境下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04):172-180.
[2]王兰成,刘晓亮. 网上数字档案大数据分析中的知识挖掘技术研究[J]. 浙江档案,2013(10):14-19.
[3]李海林.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4(02):54-55.
[4]卢建昌,樊围国.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J]. 广东电力,2014(09):88-94.
[5]黄取治. 大数据环境下O2O电商用户数据挖掘探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5):122-124.
[6]杜钢虎.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挖掘技术刍议[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4):221.
使文秘人员明晰文秘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强化文秘人员档案管理意识是推行档案管理科学化及信息化的基础。在实践中,许多文秘工作人员并不认为档案管理是自己的份内工作之一,缺乏在工作中对重要文件归档的意识就成为了在行政岗实现档案管理高效化的桎梏。针对这点,笔者认为明确文秘工作中档案管理范围及增强文秘工作者管理意识便成为了切实可行之策。文秘工作多涉及公司机密文件及信息,上呈下传的文件材料要经过领导批阅、文件传递、催办及归档等环节,任何环节如何出现纰漏都会影响整个公司及单位的运作。兼任档案管理工作的文秘人员都要对文件和公文形成一定科学化的评估,根据文件的类别和重要程度选择性的归档,树立起档案管理的初步意识。
二、提供文秘工作人员立卷归档技巧是重要途径
细化文秘人员档案管理技巧是促进公司及单位档案管理高效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秘工作综合性强的特点使得文秘工作者必须是个“杂家”上到公司单位的方针政策小到分发文件和传达信息都在文秘的职责范围之内,工作内容的复杂性也使得公司单位的文件也十分多样明确公司单位各种文件类型,不遗漏、不重复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另外,学会甄别文件价值也是令归档工作成功的重要方式。在日常工作中,每个单位或公司要产出大量的材料及文件且并不是每个文件都需要整理立卷归档的,在一系列文件中甄别出具有存储价值的,在整理是注意将该文件的全部资料搜集齐全,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统一装订成册使资料变为文件。
三、利用信息技术扎实专业知识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是关键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文秘工作人员在管理档案方面提供了理论保障,文秘人员档案管理意识浅薄一直是阻碍公司形成科学档案管理系统的桎梏。目前大多数文秘工作者并没有将自己划分为“管理者”这种管理意识的单薄使得传统文件处理方式一直占主导地位。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笔者有两条建议:第一,档案管理电子化。将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链接起来的主要是“公文”。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集中于纸质管理,但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将电子档案管理技术纳入档案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弥补纸质档案管理的不足两者还可以在应用中不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电子档案管理实质上推动了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的一体化进程,文秘工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档案之间的多维联系,只要在检索软件中表明纸质档案的存放位置就可以方便且高效的找到对应的文档,电子档案管理即使纸质档案管理的有益补充又极大的便捷了文秘工作。第二,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有效的规整文件类型,减少因文件格式不规范而引起的失误。现代化的档案分类、储存及调出手段使得人为因素影响大大降低。另外,计算机管理系统信息化的交流平台可以有效降低新旧文件替换滞后的问题,实现文件的上下统一。
结语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一、在明确职责分工,理顺工作岗位,严格权限控制方面
明确划分会计人员的职责,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根据财政部的规定,会计岗位应划分为会计主管、会计核算、会计稽查、出纳、会计档案管理等,在手工会计系统中,财会部门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牵制网烙,因而很少出现错误和舞弊现象,即使偶尔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得到纠正。手工环境下的这种职能分工起到了很好的内部控制作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按照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重新进行组织,其全部处理过程均由计算机来完成,只是由哪些人去完成哪一阶段工作而有所不同。因此会计工作岗位在会计电算化后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即电算化会计岗位在会计电算化后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即电算化会计岗位应包括电算化系统管理、系统维护、收据审核、系统操作、出纳、会计档案管理等,岗位的设定可结合本单位所使用的会计软件系统内部业务流程和模块功能相应设置,岗位确定后,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建立电算化会计岗位责任制,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在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时,还应该根据职责分离的原则分配岗位,如凭证输入与审核不能由同一个人进行操作,出纳人员除出纳岗位外不允许进行其他操作等。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计算机的介入,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有形联系部分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系统的联系,计算机是由人控制的,它无法自动识别各个操作人身份,也不知道操作人员所进行的操作是否具备相应的权限。因此,为了确保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防止合计信息被盗、被篡改、必须建立权限管理制度。权限要有监控机制,除电算化管理员外,其他岗位人员不得直接开机调出文件进行操作,不得随意删除数据、原程序和库结构,电算化系统管理员有权设置每个人的操作权限,有权监控每个人的操作内容等。各人的操作权限规定以后,一般应设置三层秘码:第一层是用户开机秘码,第二层是进入核算密码;第三层是用户个人操作权限密码,有必要时还可以设置屏幕保护密码,所有这些密码还要定期进行更换,目的是防止财务机密外泻和蓄意使用计算机做案。
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控制方面
手工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流程也是在内部牵制网中进行的,会计凭证、帐薄、报表之间按照一定的程序分别由不同的人记录和编制,任何一道手续的处理,都意味着对前几道手续的审查和复核,以便把差错消灭在业务处理结束之前。各个岗位的会计人员还可随时通过审查凭证、帐簿和报表,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防范和纠正,从而实现对经济业务的控制。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原始收据输入以后,剩下的大部分业务处理流程都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这样,一部分在手工会计中由多人、经多道手续完成的业务,变为由计算机统一快速完成,削弱了业务处理过程的审查复核机制。由于在计算机系统中,明细帐、总帐及报表同出一辙,如果原是数据输入有错误,那么三者必须同时发生错误,而且错误的金额也一定相等,所以不可能利用平衡原理去发现和查找错弊,因此收据的采集和输入就显得至关重要。为确保系统提供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所有的原始凭证都要有操作人员和财务人员主管人员共同鉴章以后才能录入计算机内。其中重要的是会计科目代码,编制会计凭证中的会计科目是以代码的形式录入的,因此会计科目代码是计算机处理业务的前提,在编制代码时要注意他的唯一性、有效性和可扩展性,一旦科目代码发生错误,则形成的所有信息自然也是错误的,由于数据记录有不可见性,数据修改也不留痕迹,所以要严格接接触控制,杜绝未经授权人员进行操作,要严格密码权限管理,设置必要的稽核检查,还要建立工作日志,详细记录凭证传送的手续和时间、凭证编制日期、操作人员等,防止已编制会计凭证丢失或插入未经授权随意改
动有关数据等现象的发生。
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动因
1.1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是时展的要求
首先,数字化档案信息可使任何一位利用者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任一地点、任一时间只需有一网的电脑,即可进入档案管理系统查阅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戈德海伯于1997年指出,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对人们来说,信息已不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而是相对地过剩,稀缺的是人的注意力,因此,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是提高档案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可以提高档案的管理效率。
网上利用的开展,将会使档案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进入极好的良性循环之中。以往档案人员为开发档案资源,为档案利用而进行许多文献汇编、数字汇编、专题汇编等编研工作可以减少,甚至平时查阅工作中可取消,档案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档案数据整理工作。
其次,使高校档案业务工作变得方便、快捷、高效。数字化档案信息使档案能及时归档,尽快地提供利用。平时在网上文书处理部门将收文或发文都输入到计算机中,各级部门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在网上分组传阅自己相关的文件,并注上处理意见,年终归档时,只需向档案馆移交一份分类组卷清单,把数据通过网上按档案数据格式传输到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即可,从而使档案馆减少了档案数据录入工作。这在科研、教学、设备等各类档案管理中同样适用。在学校诸多档案中,许多档案在形成时已由计算机处理,档案馆的工作只剩下编制相应的档号,整理上架。而计算机管理方面则只需对数据进行处理,已不再需要大量的数据录入,数据录入影响档案计算机管理的“瓶颈”问题,已不复存在。
校园网中各类数据库的建立,使各类数据“数出一门”,使各类归档的数据能非常及时、准确。学校内的管理对象多,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学生入学与毕业、教职工的调离与退休等,要想准确统计、动态了解这些情况,按以往传统管理方法,必须“归档”后,才能查知,而通过网上计算机管理的数字化档案却能随时准确反映当前的情况。
1.2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是计算机大量应用于高校管理的必然结果
首先,高校档案部门出于自身管理需要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形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档案可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形式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它以光盘、磁盘作为信息存储的载体,向数字格式转变。
许多高等院校建立了校园网,并与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相连。校园网的开通为学校教学、科研及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崭新的网络环境,广大师生可以不出校门、不出国门就与国内外的专家进行科研项目合作、查询资料、学术交流、筹备各种会议等等。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出现,使计算机从辅的工具很快发展成一种工作环境,并伴随着应用的普及而演变成一种工作方式。伴随工作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大量机读文件,即电子文件也就应运而生。
1.3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1.3.1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
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起中国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鄄net)、中国科技网(CSTnet)和中国金桥网(ChinaGBnet),并均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接轨。就全国高校来看,1994年以来,由于"211工程"和CERnet工程的促进,很多高校纷纷着手建设校园网,至1996年底,已有220所高校建成校园网并连入CERNET,800余所高校的校园网自2000年底开始陆续建成。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1.3.2高校档案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
自动化是高校档案馆走向网络化的必由之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高校档案馆自动化建设经过10多年的努力,开发出数百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1.3.3经费紧张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经费不足是影响档案馆走向网络化的最大障碍。加大投入取决于学校领导对现代化档案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程度。通过Internet、CERnet网可以看到,网络化的优越性和作用是巨大的,作为学校信息服务中心的档案馆,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已经初步认识到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领导的重视,预示着经费的加大投入。档案馆自身通过多种创收渠道增加收入,增强了造血功能。近年来,许多高校拨专款给档案馆购置了性能较好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激光打印机等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观。
2现在高校档案数字化、网络化存在的问题
2.1数字化、辅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现有的高校档案工作计算机管理模式,多数是建立在原有的手工管理模式基础上,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以档案信息载体为核心,工作对象不是档案信息,而是纸张、塑胶等载体材料。计算机的作用只是辅助人工管理档案实体,而不是处理档案数据。其结果是非但没代替手工管理工作,而且是大大的增加额外手工劳动的投入。表现在:
首先是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模式仅局限于档案工作内部的编目和检索环节发生局部作用,而且是辅助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实体进行编目和检索,不是针对具体的档案信息,比如,这种形式编目须大量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常常须先手工做好著录或填写好手工目录后,再往计算机中录入。编目的实际目的是为了让计算机排版和打印出“至臻完美”案卷目录。以供展示或手工查阅。
其次是档案工作计算机辅助管理不同外界发生关系,它只为档案部门内部服务,作用是辅助档案工作人员人工管理档案实体。这样做档案工作计算机辅助管理发展也失去了外在的动力。
2.2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2.1缺乏统一的网络化协调机构
由于受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影响,不同的高校隶属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这种分散领导的管理体制,无形中使各高校档案馆形成了条块分割、自成系统、各自为政、自我完善、自找发展的自给自足的局面。虽然许多高校档案馆已意识到资源共享的重要与必要,但缺乏馆际合作的行动。而国家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来规划协调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和资源共享工作。大多数档案馆仍然是采取封闭式的办馆方式,无论是软硬件的购置,还是数据库的建设,都处于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状态,这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影响了我国档案馆的标准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进程。
2.2.2标准化水平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档案馆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势必给档案网络化建设和资源共享造成隐患。
2.2.3数据库建设滞后
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各馆均有不同程度的浮躁情绪,急功近利倾向严重。主要表现在建库缺乏整体性,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而且目前高校档案馆所建的数据库大多为条目数据库,缺少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许多高校档案馆虽与Cernet和Internet联网,但只能访问其主页,根本无实质性的资源司共享。
2.2.4经费保障率低
目前虽然硬件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而价格在不断下跌,但档案馆网络化的实现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高校档案馆的经费投入较少,用于档案馆网络化建设的经费非常有限,无法购置好的硬软件,建立高起点的档案馆网络,更谈不上对设备的及时更新。目前经费仍是影响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2.2.5人员整体素质低弱
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高校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3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初步构想
3.1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模式是通过网络把分散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系统把这些计算机根据其功能划分为服务器与客户机C/S结构系统处理方式同以往的“文件共享型”网络处理方式相比,其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将一种应用分解成为若干部分,如用户界面、商业逻缉和数据库,并将这些部分交给多台机器(包括工作站、一个或多个服务器)分别执行,共同实现整体应用。用户在工作站(前台)看到的通常是用户界面,当前台需要调用某些数据时,工作站向被称为后台的数据库服务器(Server)发出请求,服务器即对此做出响应,并把处理的结果返回给前台,这样工作站就成了数据库服务器的客户(Client)。
C/S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软件运行和组织方式,不是指工作站、服务器等硬件结构系统,它必须依赖网络系统而存在,并且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资源优势,但它对具体的网络硬件、网络操作系统并无严格的要求。在WindowsNT、Netware上均可以构造起实用C/S结构系统。服务器作为信息集中处理和交换的中心,硬件上选用市面上常见的高档微机即可。
3.2建立基于Web的服务体系
在学校综合集成管理信息中,档案工作将以计算机管理档案信息为主要形式,通过计算机检索查询和提供档案信息将成为主要的服务方式,因此为利用者提供的信息组织结构应是网状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沿着信息之间的关系链进行浏览,而不是按照规定途径进行检索和查询档案信息。手工劳动则成为辅助形式。而让利用者通过Web浏览器访问,是目前先进、有效和最为大家乐于使用的访问方式,因此高校档案馆都应建立自己的Web服务器,向校内外档案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在PC机上Web建立站点变得相当的简单,只需选用适当的Web服务器软件,有些操作系统,如WindowsNT,已把建立Web服务器的功能内置在系统之中。今后,值得档案部门炫耀的不是拥有几台微机而是有无Web服务器。
3.3档案信息的管理离不开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要建立在Internet/Web技术基础上,也就是说,选择数据库系统不仅要支持C/S体系结构,还要支持分布式处理。既要具备联机事务、处理数据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支持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安全控制能力,同时还要适应多种硬件平台、多种操作系统,并具备同其他数据库系统进行连接和交换数据的能力。现在高校档案部门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多用DBase,FoxBASE,FoxPro等编写,这些程序严格讲仅是一般操作系统的延伸,作为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单机状态下应用还是可以胜任的,但是要建立覆盖全校各类信息的集成的MIS系统,它们无论在功能上,安全性和数据完整性等方面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需要。应该选择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多种硬件平台的具有多用户、多任务和能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具有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鄄cle、Sybase、Informix、IBM的DB2、微软的SQLServer等。这些软件不仅具有上述功能特点,而且还提供数据库互连工具(ODBC驱动程序)、数据库———Web连接软件,使用户可以轻松地建立起Web站点上的数据库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