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校园网络的本质

时间:2023-07-04 16:26:56

导语:在数字校园网络的本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校园网络的本质

第1篇

数字校园的特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

二、数字化校园的包含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应该包含网络硬件、软件应用、数据管理、信息交流四个方面的内容。

互联网接入

网站主机

办公大楼

教工宿舍

教学楼

学生宿舍

网络硬件是指网络和数字化设施以及具备这些设施的实体,是构成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平台,是数字化校的硬件基础。

图一:数字化校园网络硬件分布示意图

软件应用是指运行在网络硬件之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和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应用系统。是保障数字化校园软环境运行的前提和保障。

数据管理和信息交流是数字化校园的“软环境”。主要包括数据获取、数据检索、数据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处理等方面。如何从所提供的网络和信息服务中有效学习,是数字化校园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其本质就是使信息管理方式、沟通传播方式、存储处理等方式的数字化。

网上办公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

软件应用

网上教学系统

网上考试系统

图二: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系统示意图

数据主机

(管理数据)

数据交换中间设备

局域网

图三:数字化校园数据管理系统和信息交流系统示意图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以这样来综合和归纳数字化校园的内容:

用户服务

数据管理

信息管理

信息服务

网上办公

网上教学

安全管理

宽带网络

数字化校园

图四:数字化校园内容综合示意图

三、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规划设计。

网络架设

构建平台

充实资源

提供服务

图五: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设计步骤

步骤一:网络架设

目前,一般的校园骨干网都使用千兆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基础设施已经相当成熟这里面包括:

(1)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

(2)建设与完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

(3)建设与完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宽带接入网络,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

步骤二:构建平台

1.建设一个支持全校教师、学生使用校园网及网上各种资源的应用环境

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除了提供网页浏览外,都包括对校内外的网站服务,如电子邮件、上网、BBS等服务。通过校园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很容易就实现了校务公开,校务公开更为透明,校务管理更为便捷。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扩充如下:

(1)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自己购置计算机使用学校的网络及各种资源。

(2)配备供教师、学生使用的硬软件资源,包括多种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3)建立足够数量的多媒体网络课室,配备网络接口、投影仪、扩音机等设备,以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4)建立超级计算机系统,为科研中的大规模计算创造条件。

(5)建立网络海量存储系统,为校园网用户提供存储服务。

(6)配备具有良好多媒体制作条件、支持课件开发使用的课件开发中心。

2.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系统。建立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网上智能答疑系统、网上备课系统、网上讨论系统。开发、引进各种多媒体课件。建立各种教育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题库。建立、发展网上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大力推动虚拟实验课件的开发与应用。除此之外,还可尝试构建如下的网络平台:

(1)利用网络的多种方式、方法(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等)开展网上答疑、网上辅导、网上讨论。

(2)建立电子辅导柜。教师通过电子辅导柜向学生布置与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步骤三:充实资源

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就是采用Inter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校园内部工作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一个学校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也是衡量其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标准。

1.办公自动化工程

(1)统筹规划、开发以校园网、主服务器为支持环境的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2)在各职能部门、院系建立管理信息分系统,支持内部事物处理和信息管理。

(3)在学校主服务器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面对校内外、国内外提供信息服务。

2.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教学

3.数字档案馆建设

主要包括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数据源定义标准化、技术规范标准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标准化和业务标准化等。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源点数据,也都需要用到别人的源点数据。通过总体数据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4.数字图书馆建设

结合校园网建设,建立一座可靠、快速、安全的数字化图书馆是校园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1)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

(2)建立情报资料检索系统,支持校内外、国内外用户查询。

(3)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

(4)建立大量的专题数据库,以适应教学科研的要求。

(5)建立多媒体情报资料阅览室为师生提供多媒体资料环境。

(6)建立光盘查阅系统。

步骤四:提供服务

1.建立与发展网络社区服务

“校园一卡通”是完成学校网络和社区服务的纽带,既是高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突破口,也是银行业进入校园金融领域的捷径。校园一卡通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大学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2.网上生活、娱乐系统

(1)VOD点播。(2)网上购物系统。(3)网络服务保障系统。

3.校园网吧

校园网吧为数字化校园注入了无限生机。校园网吧的营建应充分体现“以教育教学为本、以教师学生应用为本”的思想内涵,切合教学活动实际情况。当然,我们应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以及网吧市场的规范管理,使网络市场能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数字校园的应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总体设计时规划数字校园的所有应用,同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应用实际分步骤、分模块地实施应用系统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国华.《高校管理信息化问题和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2]张浩,宋华等.《网络环境下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规范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

[3],肖心民.《谈规范化、程序化和信息化管理模式》[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

摘要: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内各高校目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本文拟在这种背景下,对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与探索。

第2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231400)

摘要: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快速发展和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网络平台,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重要变革。网络化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正改变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和观念。本文探讨了在数字校园技术条件下,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意义建构学习模型和网络教学环境,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基于数字校园的网络化课堂教学应用形式和优缺点,有助于教师在数字校园环境中认识和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 :数字校园;网络化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库;教学模式;建构主义;交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67-04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网络教学(E-Learning)成为一种时尚,也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特别是近几年来,数字校园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依托数字化校园的技术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库,网络化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可能。数字化教室和数字化学习已经被提上日程。数字化校园可以理解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将校园的主要教育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生活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也正面临着网络化教学的挑战,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界定

网络教学(E-Learning)是一种崭新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其目标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数字校园的关键应用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入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网络化课堂教学,即基于数字化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活动。在数字校园环境中,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化教学的基础平台。校园网站作为门户,离开了网络就谈不上网络化教学,所以网络化教学的基础首先是构建网络平台,核心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计算机网络既是教学资源的载体,更是网络教学的手段,是实现教学交互的方式。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及综合处理等过程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操作能力,即在数字化校园技术支撑下,师生双方借助计算机网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

综观整个教育发展史,教育技术的进步总是带来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学手段的变革时时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引入,课堂教学模式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人们对课堂教学的本质认识也在不断更新。技术促进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简称TEL)成为包括E-Learning在内的几乎一切用“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的代名词而被广泛关注。从早期的电化教学、远程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MCAI)到计算机网络教学,尤其是数字化校园的出现,我们正面临一个互为师生的教育时代的到来。教育技术的创新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人们对学习过程的本质认识也在不断进步。

网络化教学的引入和不断实践,让人们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网络化教学完全符合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教学情境)借助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计算机教育应用和数字化学习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意义建构如图1所示。

数字校园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境,门户网站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学资源库是教学的实时支撑,校园网络是教学的根本工具。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也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讨论者。因此,在课堂网络化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位置显得更加重要,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学环境的构建者、教学资源的整合者和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引导比讲授更重要,角色多元化是教师在进行网络化教学时的重要特征。学生的主置更为突出,因为学习更多是个体和学习伙伴的多向互动,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意义建构和学习过程就没有办法有效实现。学习的过程既是意义建构的情境,更是知识学习的实现方式。教师在教学情境的构建、教学资源的准备上需要增加投入,网络化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网络化教学取得实效的保证。

网络教学资源是网络化教学的核心,对于学生而言,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来源,更是知识学习的情境,决定着意义建构能否顺利实现。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师需要在课前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对教师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复用。数字校园的提出,首先解决了网络平台问题,其次解决了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共享的难题。依靠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库的共建与共享,所有教师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获取教学资源库中的所有资源,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决定取舍,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可以自主获得教学资源库的学习支持,自主学习和提高。社会学习者也能够从教学资源库中获益,实现学校教学的社会化服务功能,让学习真正成为个性化的选择,而不再是课堂上的教师灌输。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实质上延伸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空间和时间,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支撑,让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数字化校园平台是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它担负着资源提供、教学情境创设、反馈交互、探究合作、教学控制等多项职责,既是教学的工具(手段),又是教学的载体。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如何熟练地使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探究合作、反馈交互是意义建构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前提。因此,网络化教学对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数字化校园平台是开展网络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数字化教室及其软硬件环境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有网络机房的学校都可以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网络机房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上机的场所,更应该成为所有学科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在许多中等教育课堂中引入计算机也已成为可能。借助于数字化校园和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上课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时间,网络开放式教学在未来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更多选择。

学生是网络化教学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是网络化教学的特征,也是网络化教学的目的。网络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协作沟通是主要学习形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网络化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学生而言,网络化课堂教学存在三种交互,即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交互。这三种交互得以顺利实现的三个要素为:教学情境(网络课堂环境、资源库、立体化教材等)、网上通信(网络平台)、互动参与(论坛、聊天室、网络课件、博客、留言板等)。网络化课堂教学当然也不排斥传统课堂教学的所有资源和交互形式,如黑板(白板)、课本(教材)、练习、提问等,教材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依据,立体化教材将教材展现的形式多样化和电子化,有经验的教师更应该把这些传统教学手段作为网络化教学的必要补充。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探讨

网络化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变革是教学手段更多地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教学观念上区别于传统的“以教促学”,以信息化手段创建教学情境,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我探索,与教师和同学的协商、讨论及交互,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字校园技术提供了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学习环境和交互网络空间,教师引导和控制的目的是指导和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建构,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进行意义建构。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网络课程的设计者、网络课程本身(重点是教学资源库)和学生是三个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其中,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又包括网络课程的制作人员和主讲教师。在网络化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讲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网络平台的构建其实并不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去做,在数字校园已经构建的前提下,只要有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机房),或者直接对现有普通教室进行数字化改造,就具备了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但以数字化教室或者按教室布局方式的网络机房更适合于网络化课堂教学,其一般布局如图2所示。

随着数字校园概念的普及和推广,数字化教室建设及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对于普通教室而言,数字化教室应具备网络访问及网络信息获取与数字化教学演示的功能;与传统的多媒体投影教室的区别在于教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演示设备可能还是投影系统,关键在于基于数字校园技术的数字化教室必须能实时获取网络信息或者教学资源库的教学支持(如图3所示),教师的教学并不一定完全依赖课前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或者PPT。正因为如此,在数字化教室的实现技术中,投影系统因为投入代价高,管理维护难,会逐渐被其他技术取代。

在数字化校园中,在校园网中利用服务器来构建教学网站,建立教学资源库,或者直接建设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外网支持的教学网站或共享的教学资源库来开展网络化教学。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提供上可以更加开放、广阔,对于师生交互而言有了更多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通过QQ、BBS、留言板、E-Mail、博客、微博等多种方式与教师有更多的沟通,可以让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延伸。对于一个学科或一所学校而言,这种实现方式是开展网络化教学,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的最佳选择和实现形式,并且可加以扩展实现网络远程教学或者网络在线课堂,即网络教学或电子学习。对于网络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是最佳选择,网络资源库的易扩展性和超链接特性对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而言也易于实现;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开发学科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学资源网站,从而在数字校园环境中为所有学科和教师的网络化课堂教学提供最佳支撑,实现校内甚至是校外网络资源的真正共建共享。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中,实现网络化课堂教学,网络平台是基础,但最重要的还是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区别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需要借助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正常实施和实时交互。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资源网站是网络化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优势分析

在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中引入网络化教学,教学手段的变换,让课堂教学的观念和模式产生了全新的变革。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网络化教学有许多明显的优点:(1)除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所有手段和要素外,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教学资源库的支撑下,提供各种非传统的教学素材,如音频、视频、动画、计算机虚拟、网络交互等,适合于构建各种教学情境。采用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式教学,节省时间,能弥补实验条件的不足。(2)通过网络平台便于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探究和协作活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实现课程整合。(3)通过网络平台可真正实现课堂上的多向互动,开放式教学使教师的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和辅导成为可能。(4)网络化教学可以让教师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延伸,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钟,学生能有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和时间,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计算机网络,也会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不足,比如网络的开放性会使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很好地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等。因此,黄荣怀教授提出了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①,值得教学设计者和学习组织者借鉴。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前景与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借助数字化校园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网络教学的特殊情境有其自身的教学适应性。就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言,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教室进行一般课程的课堂教学,鼓励教师更新观念,积极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尝试,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是未来学校教学的改革方向,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网络化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质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数字校园的广泛应用,为适应未来教学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质的提高是当务之急。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也是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一场历史性变革。如果不能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效益,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注释:

①黄荣怀,等:《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19页

参考文献:

[1]吕少平.构建中职数字化校园规划与标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7).

[2]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3]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EB/QL].(2001-12-25).http://edu.cn/20011225/3015160.shtml.

[4]李志民.互为师生的时代即将到来[EB/QL].(2011-07-11).http://edu.cn/gd_6534/.

[5]陈旭远.新课程 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第4篇

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建设了校园网工程和一卡通工程,但是由于校园网的建设往往和校园一卡通的建设时间不同,互有先后,并且,两种体系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造成校园网及其基于校园网建立的各种应用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本文就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把一卡通系统和校园网系统有机的融合起来,构建新型的、高度整合的数字化校园模型.提出了基于一卡通的“1+x”整合思路。

一、一卡通在数字化校园中的特点和定位

1.一卡通的系统特点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终端等设备,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借助卡片载体,实现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的系统。从IC卡数据角度出发,通过对Ic卡应用流程的系统分析,整个网络系统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即Ic卡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系统注重实时性。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运行模式一般有实时通讯和非实时通讯两种方式。目前主流的校园一卡通系统结合了两种运行模式.既可以联网使用,也可以脱网使用。联网时,系统以联机通讯方式进行,各种数据自动进行交换。一但网络出现故障,支付识别介质的卡片及终端设备仍然可以脱网正常使用,终端设备具有联网/脱网使用自适应功能。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为例,网络硬件系统架构如下:

(1)组网技术选择:校园一卡通主干网采用快速以太网交换。快速以太网作为现代网络的主干,无疑是一种经济的选择。快速以太网的主要优点在于技术成熟和投入成本低,同时可通过与交换技术的结合.满足中等规模的网络应用的需要。子网采用RS485星型拓扑结构,与以太网通过协议转换器进行无缝地联接,保证数据的实时传送。

(2)网络通信协议的选择:在为一卡通系统丰干选择底层的通信协议时,为了保证网络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选择TCP/IP作为网络应用的通信协议。TCP/IP可支持不同类型操作系统和通信方式的计算机网络之间的通信,包括以太网、FDDI、令牌环网、x-25分组交换机网和帧中继网等。子网选择RS485通信协议。采用RS485通信协议可以降低造价,使一个终端设备的通信距离扩展到1200M.远超过以太网终端设备100M的局限。

2.一卡通在校园网中的定位

在大多数情况下,典型意义上的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基于IC卡食堂饮食消费系统发展而来,由于其涉及经济消费、强调身份

认证和授权的特性,继而在门禁和通道、考勤等对身份识别、认证要求严格的应用中扩展开来,并向校园网的其他领域扩充,例如图书馆的借书卡、医务室的医疗卡,当然这些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是以接口对接的方式进行耦合。

对于高校校园网中不同的应用系统来说,各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系统,即拥有自己独立的认证和授权方式。为了消除这些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应用整合,是目前校园网发展的目标之一。不同的系统分别代表着分布式系统的不同安全域,它们之间相互不信任。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就是要在本来相互不信任的安全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一卡通系统在身份认证和密码识别以及用户授权方面具有优良的特性,由此,建立以一卡通的身份认证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的模型是可行的。

二、基于一卡通“1+X”模型的资源整合系统结构

1.“1+X”模型的提出

(1)一个“数字化”基础平台: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利用校园智能卡的基础信息,作为统一身份认证的基础平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校园一卡通系统为基础,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继而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统一的门户接人平台、统一的开发管理平台是切实可行的.并可以缩短开发过程,减少费用。

(2)X个应用系统:x个应用系统包括校园网全部的应用子系统、校园卡的若干子系统,在一个基础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以及统一门户的支撑下.实现真正的集成整合、数据共享和传递。

2.“1+X”模型中的关键问题

数据资源的整合,是模型的关键,在以往的数据交换和整合平台的解决办法中,有两种主要的方法:

(1)建立全新的中央数据中心模式:该模式是针对原有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格式不统一、重复定义的弊病,按照《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它具有规范的数据定义,是校园各个应用子系统的超集。

该模式的缺点是:因为几乎是构建一个全新的超级系统,不仅放弃了原有的系统,而且需要对原有的系统进行仔细的分析.涉及全校教学生活的各个主要面,投入巨大,造价昂贵,开发周期长,失败的风险也大。它比较合适校园原有应用子系统比较少.校园网应用系统建立尚不克善的情况。

(2)统一授权,单点登陆模式:这种模式不对各个应用子系统进行数据库底层的重新构建,甚至不进行任何整合,该模式认为,各个子系统的生命周期不同.没有必要进行整合。故此模式采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授仅,单点登陆,跨系统漫游的方式。

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各个子系统不相关,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无法提供精确的统计数据,存在信息冗余、信息重叠甚全是信息不一致的现象。它比较适合于所有的哑用于系统都是自己开发的学校采用。

3.“1+X”模型中的特点

在“1+x”的模型中.虚拟数据中心的提出是指采用元数据管理形成的“逻辑数据库”.为用户屏蔽了下层分散异构的各种数据。逻辑数据库是物理数据经由元数据定义,映射而成的统一数据管理中心,而不需要改变原来的数据结构。这种关键技术的采用,无疑避免了以上两种模式的局限性。基于“1+x”模型的资源整合系统采用基于WebServices的多层体系结构。

三、基于门户规范的资源整合的技术实现

1.采用门户技术规范的资源整合

2.基于LDAP目录服务实现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是图书馆提供实现资源整合,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以前系统由于来自于不同的厂一商,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用户访问认证体系。作为信息门户是对所有系统的整合,以统一的门户展现出来,因而,图书馆资源整合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应当包括认证整合、统一用户授权及单点登录。

资源整合系统采用LDAP目录存储用户信息,并进行授权管理.为所有整合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LDAP(LightweightDirectoryAccessProtoco1)是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是跨平台的国际标准,提供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存取,它的特性有以下两点:(1)目录服务器是跨平台的,容易扩展。(2)LDAP的读取速度迅速,不适合经常需要写入的环境。用于身份认证的用户信息大多数情况下只读不写,故此LDAP非常合适用于身份认证系统。

资源整合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用角色对用户群进行分类,也就是基于角色决定用户的访问权限。如果一个用户属于多个角色,就具有多种权限。LDAP中目录是按照树型结构组织的,目录由条目(Entry)组成。条目是具有区别名DN(DistinguishedName)的属性集合。LDAP中条目的组织一般按照地理位置和组织关系进行组织,非常直观。

3.采用WebService技术跨应用认证集成

对资源进行整合时,需要对不同的应用进行认证集成,这涉及到跨应用集成的问题,基于WebServices技术的统一身份认证机制见。

第5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理念创新

[作者简介]邹晶晶(1981-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数据挖掘技术。(湖南长沙4101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90-02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出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成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近些年的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以来,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以基于云计算的“职教新干线”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空间资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兴起了一场从“传统”到“空间”的教学创新与变革,使得“黑板板书+多媒体展示”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电子白板+多媒体展示+空间资源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以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空间教学,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技术支持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云计算等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不断融入课堂教学中,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这给学校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首先,信息技术应用深度的不断扩大,要求信息部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好先进技术的承接和传播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条件和环境;其次,信息技术应用广度的不断扩大,要求信息部门拓展服务范畴,与教务、科研等部门配合,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不断缩小与教育信息化需求之间的差距,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如何建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推进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技术支持的理念创新

(一)技术支持工作的内涵塑造

高校信息部门所承担的技术支持工作,其本质和根本任务是提供服务,服务于教学和办公。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支持是指产品公司为其产品用户提供的售后服务的一种形式,帮助用户诊断并解决其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在云计算技术背景下,世界大学城空间实际上就是学校通过互联网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取的一种计算和存储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上说,负责技术支持工作的应该是计算和存储服务的供应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供应商不一定能了解学校的具体运行情况,因而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服务;二是对于技术应用过程中故障排除,很难保证实时性。所以,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要像“桥梁”一样,体现传承先进信息技术的效果。

(二)技术支持工作的外延扩展

高校信息部门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工作,其具体内容涵盖了教育信息化实施的环境、条件以及保障的相关工作。首先,教育信息化是基于互联网和数字资源的,所以稳定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是前提和基础;其次,在网络环境、资源环境基础上提供的保障服务是关键。除此之外,技术支持工作还需要拓展至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因为不管是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还是从事教学管理的其他教职工,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及技能。

(三)技术支持工作的理念阐述

上述两点分析对技术支持概念进行了内涵塑造与外延扩展,以此为基础,从技术支持服务工作的任务、内容、目标等三方面确立了“传承先进技术、拓展服务范畴、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理念。第一,传承先进技术。传递、承接适用于教学、办公的先进信息技术,并进行创新。第二,拓展服务范畴。在注重搭建高质量实施环境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的信息素养。第三,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水平是技术支持工作的最终目标。

三、技术支持的实践研究

下面以湖南某高职院校为例,阐述创新的技术支持理念在该校的实践。

(一)工作思路

依据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学院明确了基本的工作思路,如下图所示。该思路是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提炼,以及依据学院现有数字资源的应用经验总结归纳形成。

(二)搭建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实施环境

1.创建“高速、稳定、便捷、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空间教学的全面展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这对网络的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速的网络带宽:该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应用需求,推进万兆校园主干网建设,并将出口带宽升级至800M,提升网络出口效能。(2)稳定的网络性能:优化校园骨干网结构,建立扁平化网络结构;部署iMC网络管理系统和MRTG流量监控服务器,管理和监控网络设备运行状态,为QOS的部署提供决策支持。(3)便捷的网络接入:实现了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并根据教学需要建设了多个高密度无线教室;实现WEB接入方式与学校校园网络的VPN连接,使教职工访问校内资源不受地域限制。(4)安全的网络环境:集中建好核心区域的计算、存储能力,提高网络管理效能和稳定性;优化接入层交换机配置,启用DHCP SNOOPING监听与交换机DAI;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行为审计系统,最大程度保障校园网络安全可控。此外,加快网络故障响应速度,通过每周的例行巡检,对校园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调整与优化网络环境,及时处理网络应用故障。

2.构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数字资源环境。数字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而空间教学倡导的“数字资源人人建”为数字资源的建设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但是基于知识产权的考虑,很多基础性、权威性资源还需要引进并且着力提高利用效率,因此,该校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基础数字资源环境。一是现代化的数字资源硬件。学校配备了360余套多媒体设备,建成能同时容纳2000余名读者的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同时,配备全自动触摸式检索机,提供便捷、优质的阅读服务;此外,完成服务器虚拟化、虚拟桌面的实施,整合原有硬件设备资源,节约硬件投入成本,提升了各种应用支撑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内容。学校首先整合部门相关技术人才,筹建数字资源工作小组,负责数字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其次,引进(购买、免费开通)包括知网、万方、维普在线考试等数字资源共计15种数字资源;此外,完成了校内媒体电子版的改造。三是全方位的数字资源服务。学校构建以高清LED显示屏为基础的校园整体信息推送平台,实现校园各类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智能化推送;完善数字资源网站建设,将资源网站涵盖读者指南、馆藏资源、信息服务、资源整合平台、特色推荐、资源下载和服务热线等丰富内容。

(三)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

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包括三个方面:技术支持服务团队、教师以及学生。

1.“外塑形象、内修气质”,创建优质服务团队。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整合与改造多媒体、网络以及信息相关的各项业务流程;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塑造良好的部门形象,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同时,制订中长期培训计划,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洞悉信息行业发展方向;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致力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促进信息技术人员在知识、技能以及服务意识等各方面全面提高。

2.采用评价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职工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重要。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学校采用评价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改进评价方式,由阶段性改为连续性的评价方式;其次,完善评价内容,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优化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包括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素质培训。

3.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最大的受惠者是学生。然而,由于我国教育区域差异的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而且空间教学是以高职院校为试点,所以如何提高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之能适应空间教学的推广,也是技术支持所要完成工作的一方面。学校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1)在教学目标方面,高扬“因材施教”和“授人以渔”教育思想,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原,以信息素养相关要素为主要内容,以项目驱动或ISAS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和协作,将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基本目标,升华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层次目标。(2)在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上,一方面充分考虑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空间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3)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项目驱动或IASA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的认知前提能力、学习过程的情绪体验和学习中自我实现的操作技巧等,同时体现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协作性――交互的学习环境和协作的学习方法。(4)在课程考核方面,从2010级学生开始,摒弃计算机期末考试的方式,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一卡通;校园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校园已经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被具体到了每一个环节。近年来,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都建成了高速校园网络,校园“一卡通”作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广大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所重视。校园一卡通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随着我国高校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电子商务在校园中的不断渗透,同为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要内容的校园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成为校园一卡通工程的主要续建项目。在校园环境下开展基于“一卡通”的电子商务,能够实现校园内各项电子支付活动以及网上支付,是发展校园电子商务的良好途径。

一、校园“一卡通”

所谓“一卡通”,即一卡通用。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项目之一,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校园网为基本载体,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卡与卡的识别技术等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利用卡片作为电子身份的载体,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介质。持卡人在其身份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在校园内进行商务消费、身份识别认证、金融服务等社会应用、财务结算与缴费和综合查询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信息化,并采用相应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加以保证,为广大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提供方便,从根本上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的,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有的校园一卡通系统的主要功能有IC卡管理功能、校园管理功能、教务管理功能、校园电子支付功能。

二、校园“一卡通”的金融功能

校园一卡通主要实现“身份识别”和“校园消费”,因此,其具有的金融功能主要有个人资料管理、银校转账、电子支付、交易记录查询、校园卡余额查询等。

1、个人资料管理。校园一卡通的IC卡芯片具有较大的存储空间,可记录个人的基本信息和其他信息,便于持卡人的使用和学校的管理。

2、银校转账。银校转账是一种银行与学校之间的金融合作,持卡人可以通过校园POS机将个人银行卡上的资金转至校园一卡通上,免去了去银行取现,再去一卡通中心前台为校园一卡通充值这些繁琐的步骤,使充值过程变得既安全,又方便快捷。

3、电子支付。校园一卡通内的电子钱包可实现校园卡在校园内的电子支付,持卡人可以在各个校区的任意消费网点刷卡消费,实现数字化、电子化货币结算,免去了携带现金的不便。

4、交易记录查询。此项功能是通过校园一卡通数据库、校园自助POS机和Web页面来实现的,可以使持卡人详细地了解其校园卡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情况,包括校内各个消费网点的消费记录、银校转账记录、充值记录等交易查询功能。

5、校园卡余额查询。此项功能可以帮助持卡人随时了解卡内的资金余额,以便在需要时及时充值,是校园一卡通除电子支付外最重要的一项功能。

6、网上购物支付。电子商务网上支付是校园一卡通有待拓展的一项支付需求。可实现校园电子商务的B2C和C2C模式的网上交易支付。

三、校园电子商务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1999年10月由清华大学学生自己创办的“流星小站”网站,终于揭开了校园电子商务的序幕,校园电子商务作为校园网的一项应用系统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

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它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利用校园网络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安全通信手段构建的满足于校园内单位、企业或个人进行商务、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一个高可用性、伸缩性和安全性的计算机系统。校园电子商务是基于校园网和校园“一卡通”平台(一卡通专网)的实际应用,主要是为校园内师生员工服务。

四、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

校园电子商务从商业运作模式来看类似于一般电子商务,都是通过网络进行商品、服务或信息的交换。但与一般电子商务相比较,校园电子商务除了具有跨时空、数字化、公开、透明等一般特征外,还有其独到的特色。

1、服务内容。校园电子商务系统旨在服务于学校师生员工,它将校园内各单位和部门连接起来,为他们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内容涉及日常学习、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提高办事效率,也为学校管理提供方便。从本质上说,它是以服务为宗旨,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

2、客户群体。校园电子商务系统的客户群体是校园内的师生员工。这一客户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开展电子商务的主力军。大多数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和消费倾向,消费商品较社会群体单一,有利于校园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展和顺利进行,而且每年数以千计的学生流动又给校园电子商务注入了新鲜血液,稳定的客户群体是一般企业电子商务所无法比拟的。

3、网络环境。高校既是知识密集的地方,也是电脑普及率最高的地方,大部分学校为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建立了高速校园网,而且网络使用费用低廉。局域网将高校内大部分部门、机构、宿舍连接起来,以达到信息资源传输与共享,提高效率、优化组合的目的。

4、物流配送。学校的师生们居住相对集中,一般来说在校内或校园附近,只需要很少的人员就可以解决物流配送问题,有利于物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贫困生勤工助学的方式解决了传统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5、支付安全。校园电子商务系统采用校园卡或校园电子账户作为网上支付载体,而不需要与银行等金融系统互联,由校园一卡通管理结算中心专门处理与金融机构的业务,使得业务流程相对简单。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一卡通专网可以最大限度确保支付安全。

6、身份认证。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开展,校园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借助一卡通身份认证功能达到安全认证的目的。

7、信用机制。电子商务信用主要取决于个人信用、商家信用和社会信用等。在校园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交易双方主要是在校师生员工和学校周边的注册商家,全网实行实名制网上商务活动,一旦出现违规现象,很快会被曝光并记录在案。故此,他们非常爱护自己的声誉,自觉培育良好的个人信用和商业信用。

8、资源共享。高校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数量巨大,通过校园电子商务这个完全实名制网上商务平台,可以汇集大家的智慧,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共享各种资源,有利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建立以“一卡通”为核心的校园电子商务支付系统

校园一卡通目前主要的应用有:身份识别、图书馆、上机、食堂、商店、电话费等校园内的诸多方面,解决了学生卡太多,携带不便的问题。利用校园一卡通进行电子支付,能够真正做到用一张卡就可以完成校园内所有的支付过程,那么校园电子商务将会吸引更多的在校师生。

校园一卡通作为校园中的支付载体,它为校园电子商务提供了支付等金融服务,通过一卡通的电子钱包,校园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向校园用户提供安全、稳定、便捷、全面、实时、高效的金融服务。一卡通系统通过开放特定的接口,方便平台接入,以便为平台提供金融服务。

使用校园一卡通与银行卡结合是校园一卡通金融功能拓展的主要方向,实现了银校结合,校园卡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能够方便地完成校园内的各项电子支付,为校园电子商务提供有利的网上支付环境。校园一卡通金融功能拓展后,能够满足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网上购物的需求,在校园电子商务平台上提供端到端的Web服务,实现网上支付,不仅可以避免网上使用银行卡支付的风险,也便于校园内的使用和资金管理。年轻的学生群体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体验新事物,网上购物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由此可见,在“一卡通”环境下,校园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

(作者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唐燕,李伊涵.校园一卡通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0.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教学模式;多媒体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学习观念、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校园网、多媒体课堂、数字图书馆等名词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对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一、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概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字化校园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内涵:其一,数字化校园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基础之上的;其二,数字化校园的数字化过程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管理方式以及交流方式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其三,数字化校园是一个以传统校园为基础,对传统的教学活动、学术活动以及校园事务管理等功效进行提升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四,数字化校园通过对教育模式、管理体制以及组织机构等的变革,明显的拓宽了校园的社会定位。

二、数字化校园环境教学模式的构建

1.自主、合作学习平台的构建

以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构建为例,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导致了自主、合作学习平台构建的特殊之处,因此在进行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其作为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之下的知识工具,给传统教学理念以及学习环境的构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在数字化的校园中,学生通过与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相接触。不但学习到了学科知识,同时构建知识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随着人们对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重视,选取和利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从之前的那种由教师一人主导的学习模式进入到由教师从旁参考而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当中,从之前那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的方式转变,在实践和创造中获得更加灵活的知识。

而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由于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些资源成为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可以通过搭建起一个教学资源应用的平台,并提供多个师生和教师的导入平台,给在其中学习的师生提供一个充分发展的机会与环境,同时运用不同的导入平台来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在导入平台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建立起这个平台。在这样的学习平台之下,学生的学习将变得主动而积极、其自主发挥的空间也变得更加广阔。同时,对于教学资源的利用也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觉到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将明显提高。

2.积极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多位一体的互动交流平台

小学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合力。而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给构建基于家庭、社会和学校多位一体的互动交流平台带来了希望,给单一的学校教育方式带来了新的内容。家庭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成分,家长队伍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潜在力量,同时也是潜在的师资队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之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就成为了可能。例如,为了能够方便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可以创建一个两者相互联系的短信、语音或者是网络信息互动平台。这样,学生家庭就与学校建立起了一个互动的沟通平台,让家长参与到了学校的民主监督与管理当中,在调动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积极性,构建起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之间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为学校教育模式开拓了新的途径,可以说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的一次革命。

3.开发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开拓学科教学的新途径

小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在充分的尊重小学生求知欲与活泼好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有效的进行小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习内容存在系统性及渐进性的问题,协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一般都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自己向老师或者是基础较好的学生请教,这种方式固然有一定的用处,但是依然属于一种固定的单方面的交流方式。虽然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也会要求学生之间要相互帮助,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与协作教育,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依然是以牺牲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时间为代价的。从总体效力上来讲,并没有将教学质量得到本质的提高。

而在数字化平台的支持之下,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不再局限于一间小小的教室、学习中心当中,而是向整个校园、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国家,甚至是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从学习平台上“换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也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中心从网络上获得自己的学习资料,对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有效的拓宽。在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媒体计算机网络建立起网络课堂,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的学习作为主体,而教师仅仅是从旁进行指导,形成一种弹性较强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理念认识的加深,除了上面提到的构建数字化的教学平台之外,还应该根据校园数字化的发展程度和阶段,对教学方式进行实时的改变,这样才能保证数字化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陈玮琼.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析. 福建电脑. 2011,27(1):183~184

第8篇

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由扬州市撤并的两所薄弱学校组成,自2002年建校后,面临着人员、管理、生存等问题,对此我校先后推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全员聘用,盘活人力资源,完善分配制度,优化人力资源,这些措施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为其发展提供了助推器,学校声誉迅速提高。

机遇:突破瓶颈

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2005年我校推行全方位的精致管理,做到全员管理,即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全程管理,规范流程,即时时有事做,时时有人管;全方位管理,关注细节。由于管理工作的广泛性、信息的多样性和要求统计分析的及时性,都给传统的管理方式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学校的发展也处于瓶颈阶段。2005年扬州市整体推进数字化校园,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校成为扬州市首批数字化校园。创建数字化校园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突破了以往管理的瓶颈,为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思想:理念变革

管理学认为信息化是一种管理方法,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组织进行全方位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建立信息沟通与互动,增强组织反应速度,不断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效率和水平。信息化的本质是对管理理念的变革,是对管理流程进行分析、重组、改造的过程。为了使学校精致管理上一个台阶,我校在2006年决定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校管理,运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网络信息传输及时、快速的特点,取代传统的管理方式,创新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帮助校领导在信息优化的状态下作出科学的决策方案,支持学校管理部门了解、掌握各项工作的进展状态,监测、调控、评价学校的管理过程,并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与效率,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实现学校管理的精致化。

实践:精致管理

1.实现学校网络化管理

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依托校园网,每个部门在校园网上都有自己的平台,“新闻中心”主要用于学校的一些重要新闻;“学校工作”及时学校的整体工作布置,公布学校层面的一些考核结果;“德育工作”、“教务工作”、“督导之窗”、“总务工作”等平台会及时公布部门一周工作安排,并根据学校及各部门的管理章程对一些常规及突击性检查、评比情况进行反馈。通过信息技术的改进,信息传输渠道实现了高效能传输、资源共享、高技术支持的网络状态。

2005年,学校将图书馆与电教组合并成立信息资源中心,充分利用图书管理人员对信息资源处理技术与教师的信息技术,改变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建立扁平化的业务部门与项目组相结合的灵活开放式组织结构,并结合新技术在业务中运用,优化学校的管理工作流程,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咨询服务、知识领航、用户培训等工作项目上。这种网络化组织结构以服务为中心,以学校管理需求为主导,打破职能部门的分界线,考虑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以过程而不是以职能部门为管理对象,是适应网络环境下学校管理理念的新突破。

2.信息化管理体现以人为本

精致管理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管理中体现人际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沟通,体现团结和谐、创新奉献的学校文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我校管理目标的量化、管理、分析等,可做到公正、公平、科学、合理。信息化管理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的交互平台,能使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之间的双方或多方进行实时通讯和交互,帮助管理者根据信息反馈来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程序,为各个部门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协调工作提供帮助。此外,这种交互性也表现为协作性。例如,我校将听课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内容之一。学校信息资源中心在校园网建立起“巡课反馈”平台,这个平台具有交互性,教师听课可以预先在网上留言,便于检查人员核对,检查结果随时公布。如果检查记录有误,教师也能及时沟通修改错误。巡课反馈是学校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这个栏目里,可以查询到每位教师的听课次数、有无违规行为等。

同时,利用信息管理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学生工作处对学生的常规情况、班级工作、学生两操情况每天都有检查,同时每月不定期的四次突击检查,用摄像机拍摄,检查结果在校园网德育工作栏目公布,考核结果与班主任和班级效益挂钩。例如,某班级在图书馆进行阅读,结束后发现地面有不少纸屑,桌椅摆放混乱,图书乱放。我们随时将反映现场的一段视频放到校园网上,对全校师生触动很大,学生的文明举止应在学校每一处体现,不仅在班级要遵守公德,在任何公共场所都要自觉遵守,这体现了每个人的文明素养。自此,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少了许多。借助于信息技术学校管理是无声胜有声,使得管理变得鲜活起来,更具人情味。

3.信息化管理让校本课程更精致

我校目前开设了“感受科技、我行我秀、45分钟外”等4大类30余种校本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上课。学校不仅开放所有的场馆提供优越的条件,更是将信息技术的设备配置到位,如为学生专门开设的光影工作室、文学创作室、雪棠艺斋、明奇书画室等配置了多媒体展台、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不仅学习到相关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信息素养,提高了信息技术水平。在校园网上各个校本课程都有展示的平台,学生将校本课程的成果在这里展示出来,如学生的摄影、绘画、书法、网页、动画等作品,学生从这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G25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5-0045-06

数字图书,又称电子图书(e-book),关于它的定义鲜有学者专门研究。百度百科解释说:“eBook(Electronic Books),即所谓的‘电子书籍’,这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创造的全新网络出版方式,它将传统的书籍出版发行方式在计算机中实现,区别于传统的纸制媒介的出版物。将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版后,以传统纸制书籍1/3至1/2的价格在网上出售。购买者用信用卡或电子货币付款后,即可下载使用专用浏览器在计算机上离线阅读。电子图书不同于现在网上的免费线上阅读,它是与纸制版同步推出的最新书籍,所以阅读它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与光盘图书不同,e-book是基于因特网购买。”该定义强调e-book通过互联网发行,区别于光盘图书。笔者认为e-book与传统图书的区别主要在于存储方式的不同,不论是通过互联网发行还是以光盘形式发行,所以百度百科的解释有些不妥。比较而言,《牛津英语大辞典》的解释“印刷书籍的电子版本,这种电子版本可以在个人电脑或为此特制的手持设备上进行阅读”比较合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将数字图书界定为印刷书籍的电子版本也不尽妥当,因为有相当数量的图书是直接表现为电子图书,而不是印刷书籍的电子化,这种界定带有明显的“后印刷时代”的印迹,还不能摆脱图书即印刷图书的传统思维。笔者认为,从文本表现方式和记载介质来看,数字图书与印刷图书(纸介质图书)有明显区别,它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其他装有解读程序的设备使用,并且能够在网络上传播的新的图书形式。

数字图书较之传统图书(纸质图书)具有明显的优势:获取成本低廉,传播快捷,借阅复制方便,存储数量大、占地少,易于维护、保存,资料损耗小,资料二次加工和提取方便,等等。由于数字图书在获取、存储、传播、使用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迅猛,各个图书馆在数字图书(资料)的采购、馆藏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及数字图书资料的阅览、复制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高校图书馆的存在样态与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发生了自图书馆产生以来最为重大的“革命”。

然而随着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相关法律问题也纷至沓来,给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带来巨大困扰,也对著作权制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白领高手》作者诉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侵犯著作权案,以及自由撰稿人李昌奎与十几所高校的著作权侵权纠纷,敲响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著作权警钟。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图书资料复制权问题。将图书作品数字化制作成电子版本,可以理解为对图书作品进行再一次复制使用,这有可能侵害著作权人的复制权。第二,数字作品网络传播权问题。将数字图书置于数字图书馆网站进行网络传播(包括在校园网内传播和公网内传播),可能侵犯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第三,作品发表权问题。将未发表的作品数字化并提供阅览、打印、下载服务,无论是在馆舍内进行还是在校园网、公网上进行,都涉及作者的发表权问题。第四,作品人身权问题。进入公有领域作品的采集和加工整理涉及到作者的人身权问题,如保护作品完整权问题。第五,作品版式设计权问题。已经出版的图书、期刊的采集有可能侵犯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第六,连带侵权问题。高校图书馆从数字出版商处购买数字图书,可能因为运营商侵犯作者著作权而负连带侵权、帮助侵权责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必将有益于信息化社会著作权制度的完善,也将有助于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对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合理使用问题作一初步研究。

一、公共图书馆纸介质图书的合理使用与合法使用

著作权合理使用是指著作权人以外的其他人不经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向其支付报酬,而直接使用作品。著作权指的是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对特定作品享有的独占性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著作人身权和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著作财产权。基于著作权人享有的上述权利,著作权人以外的其他人未经权利人许可以上述任何一种方式“使用”作品,一般而言均构成侵权,但是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况下除外。故此,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对著作权人以外其他人使用作品的普遍禁止的除外,它本质上是基于公共利益或公民个人基本权利而获得的、针对著作权的优先权。各国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通常包括以下一些情况:一是基于人们普遍的知情权而为之使用,主要是对各种事实信息,比如新闻、节目预告等而言。各国著作权法专家大多认为“言论自由”相对优先、从而知情权(资讯自由权)足以对著作权构成限制。合理使用的第二种情况是公务使用,指为执行公务的需要而对著作权的“进入”(ACCESS)。第三种情况是为科学研究而使用他人著作权,比如引用他人作品。第四种情况是为文化教育之目的而使用,如图书馆为保存版本需要而为之使用。

中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就合理使用制度作了明确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其中第八款规定了图书馆合理使用作品的情形:“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也就是说,图书馆为保存版本的需要,可以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作品,也不必支付报酬。

另外,读者可以基于个人学习、研究、欣赏之需要复制图书馆中的作品,不构成侵权,这属于读者的“合理使用权”,而图书馆提供有关服务也不构成侵权,因此图书馆应读者之请求少量复制作品并将其提供给读者使用不构成侵权,这也可以算作图书馆合理使用作品的一种情形,当然图书馆可以合理使用作品是基于读者的合理使用权。

再者,由于针对纸质图书著作权人不享有“出租权”(音像制品的著作权人有出租权),图书馆可以提供馆内和馆外借阅,不必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必支付报酬,不构成侵犯著作权人的权利。由于该种使用不被著作权法禁止,可以名之为合法使用。合法使用与合理使用的区别在于,合法使用是为著作权法不禁止的使用,而合理使用是作为著作权法普遍禁止的例外的使用。图书馆在馆内馆外借阅图书属于合法使用主要是由于著作权的“权利穷竭”,它指的是著作权人对于著作载体的控制权在该载体第一次合法转让之后即终止,即“权利穷竭”,以图书为例,图书售出之后,著作权人对它们不再享有支配权,购买者可以将图书转卖或赠与、借与、租与他人。著作权权利穷竭的原因在于作品载体的物权对于著作权的限制,也就是说著作权以作品载体的物权为边界而告穷竭。

总之,公共图书馆对于其馆藏纸介质图书可以复制以备馆藏、复制并提供给读者使用、向读者出借,不必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必支付报酬,这属于合理使用或合法使用。

二、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的合理使用与合法使用

(一)中国法律中关于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合理使用的规定

上文提到的公共图书馆对于纸介质图书的合理使用和合法使用,并不自动延及数字图书,也就是说,虽然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图书或向读者提供复制件,也可以出借图书,却并不当然地可以制作电子图书的复制件,或者将图书的电子复制件以拷贝的方式提供给读者,或者通过网络将图书的电子复制件提供给读者在馆内馆外阅览。另外,图书馆也并不当然地享有制作纸介质图书的电子复制件的权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等,这些作品的载体既可以是纸介质,也可以是光、电、磁介质,记载的方式既可以是图形、文字,也可以是数字编码。以纸介质和图形文字记载的便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以光、电、磁介质和数字编码方式记载的便是“数字图书”。《著作权法》主要规定了“图书”及音像制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对于“数字图书”的著作权保护基本没有涉及。也就是说,《著作权法》上的各种规定并不当然地适用于数字图书。

对于数字图书的著作权保护和使用问题,相关法律有明确规定。比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于纸介质作品的数字化以及数字作品的网络传播作了规定,这些规定与图书馆使用数字作品有直接关系。该条例第七条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应当是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解读出如下含义:

第一,将纸介质作品转化成数字作品(数字化)属于著作权法上的“复制”行为。这意味着作者独占性地享有将作品转化成数字作品的权利,该权利是被作为著作权人的“复制权”加以保护的。这同时意味着立法上排除了另外一种思路:在著作权人的权利中另行设立“数字化权”,该权利由著作权人独占享有,从而未经权利人许可,其他人不得擅自将作品数字化。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修订的《著作权法》并未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作出必要的照应,在著作权人的复制权的规定中,并没有明确作品的数字化属于复制,这是由于立法者的疏漏还是由于不认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思路不得而知。

第二,公共图书馆为馆藏需要,对于损毁或濒临损毁、丢失或失窃、存储格式过时并且无法在市场上购买或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价格购买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属于合理使用。

第三,公共图书馆通过信息网络在本馆馆舍内提供上述作品的复制件,属于合理使用。

第四,公共图书馆通过信息网络在本馆馆舍内提供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属于合理使用。

另外,由于除合理使用的情形外,任何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得将其作品进行网络传播,所以实际上公共图书馆不得通过互联网向读者提供作品进行阅览。这里我们比较一下纸介质图书与数字图书的有关规定:可以说读者在馆舍内通过内网阅览数字图书类似于读者在馆舍内阅览图书,两者都是合法的,只不过对于纸介质图书而言馆内阅览属于合法使用,对于数字图书而言馆内阅览属于合理使用;而读者在馆舍外借阅纸介质图书属于合法使用,在馆舍外借助互联网阅览数字图书则被禁止,因为公共图书馆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得通过互联网提供数字作品。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通过互联网提供数字作品供读者阅览既不属于合法使用、也不属于合理使用。

(二)中国法律未曾明确的一些数字图书使用问题

中国法律对于一些数字作品使用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对于另外一些问题则没有明确规定:在未经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将纸介质作品转化为数字作品是否合法?公共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数字作品的拷贝是否合法?公共图书馆将数字图书打印出来(制作数字作品的纸介质复制件)是否合法?这些问题迄今没有明确说法。

关于公共图书馆是否可以未经权利人许可将纸介质作品转化为数字作品,一般认为是不可以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也隐含了这种观点:该条例第七条规定,图书馆为保存版本的需要可以制作作品的数字复制件,但可以进行数字复制的图书仅限于损毁、失窃、存储格式过时且难于买到的图书。这意味着:第一,图书馆以外的其他主体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数字化作品;第二,图书馆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对于特定作品外其它作品进行数字化。也就是说,制作纸介质作品数字复制件的权利专属著作权人。遗憾的是《著作权法》未明确作品数字化属于“复制”,所以著作权人将作品数字化的权利也就难以直接依据《著作权法》加以保障。另外除《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有关合理使用的规定隐含了作品数字化的权利专属著作权人的法意外,现有其他立法并没有明确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他人不得将作品数字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关于公共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数字作品的拷贝是否合法以及公共图书馆将数字图书打印出来(制作数字作品的纸介质复制件)是否合法,中国现有立法也没有明确。针对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复制服务,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案》第108条直接作了禁止性规定。而澳大利亚2000年《著作权修正(数字议程)法案》(the Copyright Amendment[Digital Agenda]Act)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图书馆“以电子形式取得已出版著作,成为馆藏的一部分时,图书馆……或档案机构可容许接触数字馆藏的人们使用诸如打印机等设备为数据之实体重制。”在美国,数字作品的复制不属于合理使用或合法使用是和它有关纸介质作品的规定相一致的。美国法律规定,利用复制设备进行的个人学习、研究、欣赏性质的作品复制,复制载体和载体设备的制造者和进口者及设备的经营者(包括图书馆)应支付报酬。在中国,个人(包括图书馆为个人)复制纸介质图书属于合理使用,似乎图书馆为个人复制数字图书(包括提供数字作品的纸介质复制件)也应属于合理使用范畴。目前立法上还没有明确这一点,这是应该填补的漏洞。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合理使用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一)高校图书馆通过校园网向师生提供数字图书应规定为合理使用

以上谈到的公共图书馆纸介质图书和数字图书的合理使用、合法使用的规定,均适用于高校图书馆。然而考虑到高校图书馆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对数字图书的合理使用制度作一些调整。总体上看,高校图书馆只能通过馆舍内网提供合法出版的数字图书及某些纸介质图书的电子复制件的规定不尽合理,过于偏重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对于高校的教育和文化传播不很有利。

合理使用制度本质上是对著作权人权利的限制,是出于保护公共利益和公民基本权利的目的而设置的,所以在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和维护公共利益及公民基本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十分重要。为此,一些国家和学者提出了一些判断是否属于合理使用的具体标准:美国1976年著作权法第107条归纳了判断合理使用是否正当合理的诸种依据:“(1)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包括这种使用是具有商业性质或者是为了非营利的教育目的;(2)有版权作品的性质;(3)同整个有版权作品相比所使用的部分的数量和内容的实质性;以及(4)这种使用对有版权作品的潜在市场或价值所产生的影响。”有人认为,判断合理使用的依据包括:“(1)所使用之态样;(2)所使用之目的;(3)对原作之影响;(4)使用人所费劳动之多寡;(5)使用人所获利益之大小;(6)所涉作品之性质;(7)所使用资料之数量;(8)相对价值之多寡。”

以上述原则衡量,纸介质图书是可以适用向社会公众开放、馆内外借阅、文献复制等合理使用制度和合法使用制度的。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公共图书馆具有非营利性,以文化教育等公共目的为设立初衷。第二,图书传播范围的有限性。图书馆的建筑容量,对同一书籍购买册数的有限性,及传统图书载体性质决定了能够借助同一图书馆同时阅读同一作品的人数非常有限。第三,作品使用的不便性。读者必须亲自到馆内才能进行阅读或者借阅,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决定了读者不可能轻松随意地使用作品。第四,文献的复制受法律约束。各国法律都对私人复制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从使用目的到复制部分占全部作品的比例再到复制份数,都有虽不尽相同但也算颇为明确的要求。图书馆遵守这些法律要求,将作品的复制行为限定在合法的范围内。第五,对作品的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有限。

而对于数字图书,由于其获取成本低、传播效率高、便于阅览和复制、可同时供多人阅读等特性,直接适用合理使用制度和合法使用制度显然不妥。那么如果对于数字图书的利用作一些必要的技术限制,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图书可否满足合理使用的原则、进而适用合理使用制度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高校图书馆在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校园网(而不是图书馆馆舍内网)向师生提供数字图书:第一,坚持非营利性、以高校教育和文化传播为目的;第二,设置网关,使数字图书只能在校园网范围内传播;第三,通过技术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阅览数字图书的难度;第四,施加技术措施控制复制件的获取。这样做实际上是基于高校图书馆的特殊性赋予其更广泛的合理使用数字作品的自由,以便利高等教育和文化传播。

高校图书馆较之一般公共图书馆具有以下特殊性:第一,开放对象的特定性。高校图书馆虽然不完全禁止校外人员阅览图书,但是主要是对本校师生开放,有别于向不特定公众开放的一般公共图书馆。第二,开放对象的有限性。由于高校师生数量是特定的,高校图书馆开放对象也是有限的。第三,负担特殊教育目的。公共图书馆虽然也承担文化传播和教育的责任,但是它负担社会一般文化传播和教育的责任,其读者虽然也包括未成年人、无经济收入者等,但主流群体是有经济能力、从事一定职业的成年人。高校图书馆面向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是没有收入的学生,为他们提供阅读图书资料的便利、降低其阅读图书资料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无疑十分必要。基于高校图书馆的特殊性,对其通过校园网向师生提供数字图书的行为适用合理使用制度是必要的。另外,通过校园网向师生提供数字图书可以节约学校图书馆馆舍建设成本,减少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对于公共财政无疑也有裨益。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合理使用的限制

为防止著作权人的权利受损,对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的合理使用应作必要的限制。要言之,高校图书馆只有满足以下条件才可通过校园网向师生提供数字图书:

1.对数字图书的开放对象和网站同时在线人数进行限制

这主要是要控制数字图书的传播范围、避免对数字作品市场和价值的潜在影响。为此必须做到:

(1)服务对象限定为本校(在职、在校)师生。通过设置校园网网关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

(2)限定数字图书馆网站同时在线人数。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规定:数字资料“仅限于在馆内对大众提供,不得被借出或以网络传出馆外”,中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也将数字图书的开放范围限为“馆内”,但笔者认为这一规定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根据这一规定,高校师生只有利用学校图书馆内的电脑才能阅读数字图书。若想提高数字图书利用率,则学校需投入更大的物力、人力。

实际上,不论是中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还是美国的DMCA,限定图书馆开放的物理空间,无非是为了限制读者的数量。只要我们能对数字图书馆网站的同时在线人数进行限制,就足以实现这一目的。这就好比在网络空间里给数字图书馆盖了一座大楼,大楼能够同时容纳的读者数量被设定为N,如此以来,数字图书馆内的读者数就被限定在了N之内。

2.严格控制作品数字形式复制件的获取

作品的数字形式复制件如果流出馆外,很容易形成大范围传播,极大侵害著作人权益。所以必须对此加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