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营销资金预算

时间:2023-07-04 16:26:57

导语:在营销资金预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营销资金预算

第1篇

关键词:企业营销;财务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营销部门作为企业负责创收的部门,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加上具有的天性主动、敢于冒险等迥异于财务的特质,因此,如何与营销团队良好合作,实现企业营销中的财务管理,让企业资金在营销活动中合理流转,获得风险与收益最大平衡,提升企业价值,成为当前每个企业财务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从财务战略层面看营销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营销资金流动的管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首先,要从资金管理上确定:企业营销活动所需求的资金要多少?从哪里来?用到什么地方?长期还是短期的占用?财务必须深入掌握业务,了解在市场营销拓展中,各个项目、产品的现金流“死亡之谷”,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只赚取会计利润,还稳健获得自由现金流,实现资金流转的动态平衡。

(二)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营销中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平衡

市场竞争变幻莫测,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存在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营销部门常是进取心强烈而忽视风险,财务部门应通过预算管理、实时会计核算、经营财务分析等一系列财务手段,做出预警提示,适时踩下刹车,在创造收益的同时,规避潜在的风险。

(三)透过企业营销财务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提升

财务管理基于公司营销战略目标,实现对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权衡客户、经销商、投资者、政府部门等相关利益分配下,将财务运营贴合营销战略,实现企业所有者权益长期提升的企业价值管理。

三、目前企业营销中常见财务管理问题

(一)资金流转平衡的不合理

企业破产因不能偿付到期债务,然而市场营销竞争烧钱不止,给财务资金管理带来挑战。在市场拓展前期,需要招募营销人员,铺货垫款,投放广告,支付渠道进场费,产生应收账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没做好市场拓展资金持久战预算,撑不到市场开花结果,就被迫放弃即将成熟的市场。或有的企业在资金充足时,盲目生产压货,一旦下游客户破产,销量缩减,陷入巨大的资金风险。

(二)财务人员管理思路老化与实际营销管理相脱节

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还停留在“帮老板点钱+应付税务局”的不当定位中。有的财务思想保守,既害怕风险,又不到一线了解市场,不了解竞争对手,对各种营销活动,以理论上的保本分析模型限制营销创意;或患上大企业病,过分强调固有作业流程,将营销活动管慢、管死。或外围业务如弄虚作假,侵吞营销费用,难以控制。

(三)制定营销计划时缺乏合理的财务预算分析

财务预算是企业营销战略目标与策略行动的量化,这有助于营销部门贯彻、协调计划目标。但许多企业只追求高要求的销售指标,不顾人、财、物的匹配,对于营销平衡点和最低保本点等概念不了解,忽视营销预算的重要性。

(四)营销财务政策制定不当,资金回收困难

一些企业为了实现高额的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采取赊销的方式来销售产品。这样做可以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但是很多企业缺乏对下游客户信誉的深入了解,造成大量的应收坏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和再生产的投入。

四、从财务三张报表展开营销财务管理

(一)从损益表项目推进营销财务管理

1.从企业战略角度进行损益表的规划与预算

损益表是企业价值创造与利益分配链设计的结果,财务管理者需要先站在产业链的高度,审视企业是否依据价值创造能力分享产业链利润池;了解竞争对手的定价与费用投入;在不同渠道、不同类型顾客的营销中,依据价策略设计产品毛利率高低;赚钱速度取决于分钱的速度;调整各营销费用的占比,线上和线下的比例。

2.多角度剖析损益表

财务部门可以依据不同企业不同市场营销要素,设定二级明细科目,按客户、产品、区域、渠道、门别、业务分别核算,从多角度进行损益表财务核算、分析、控制,才能直指痛点,抓住重点,找到投资回报低的问题点。

(二)从资产负债表项目落实营销财务管理

1.应收账款是营销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

(1)应收账款是双刃剑。从预算角度,依据各项目、产品的发展阶段,整合编制出合理的信用额度与账期等预算,获得全公司的现金流的预算平衡。(2)从商业模式上,调动更多外部资源为企业所用。例如,通过不同合作模式改变利益分配方式,调动经销商的资金来承担应收账款的压力。(3)客户信用管理。依据不同客户设定信用额度,由低到高逐步授信;设定合同法律条款、担保政策。及时分析客户财务状况,调整信用程度。但客户的财务报表很少公开,这需要财务人员在业务人员的协助下,深入客户,对客户实际运行状况的评估,模拟估算企业财务报表,评判客户财务状况的优劣。(4)明确营销团队对应收账款负有第一责任,需要保持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反馈,发现风险,将回款与奖金池挂钩;财务是第二责任,及时对账、分析、定期拜访、推动催收。(5)及时分析应收明细账,以账龄、平均账期、坏账率、分业务区域的经营现金流量进行指标监测,减少坏账,优化公司资产流动性。

2.存货是营销财务管理中易被忽略的项目

库存是营销河流上的湖泊,合理的库存起到调节缓冲作用,但呆滞的库存却是企业的毒瘤。要从业务订单的管理开始;为防止业务恶性压货或者乱下订单,不能只分析企业自身的库龄、库存、周转率,还要向下追溯到下层客户的库存,作为业绩考核与促销费用政策的参考。

(三)从现金流量表项目掌控营销财务管理

财务可以设立各个管理中心的现金流量表进行流量管控。特别在企业大量“烧钱”的发展前期,要将公司的现金流量表的管控,分解到各个业务团队中去。各个营销负责人须为自己的经营性现金流量目标负责,并承担一定的内部资金占用成本,避免出现只赚会计利润,不赚现金流的产品项目。

五、将财务管理理念融入企业营销

(一)做好营销人员的财务培训

财务部应该对营销团队进行财务培训。让业务了解销售决策对财务结果的影响,同频才能管理。也有利于业务与客户的谈判,计算、评估给对方带来的利润贡献,获得最佳方案。

(二)做好营销财务预算工作

预算不是要把企业控制在某个收入利润点上,而是把企业运行控制在一个区间,引导趋势,掌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从营销战略细化到营销行动方案,才能落实到量、价、成本费用预算;财务战略转化为反馈业务绩效的各项KPI;并及时分析反馈,设定预算偏差预警线、整改线,防止钱花了没达成预算。

(三)做好对营销费用的管控

1.事前设定财务规矩。包括:预算,报销标准作业流程SOP,设定各层业务主管的审批权限,划定红线。将营销费用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承包或与销售捆绑,固定费用可以变动化管理。2.事中财务参与现场管控。避免业务碰钱,避免业务在经销商处的非正常往来。在业务营销活动策划中,财务及时通过投入产出比测算,给予支持。3.事后做好财务分析反馈。财务利用网络信息化,实现财务管控集成化,总部及时掌握一线财务信息,为每个营销分公司建立财务报表,展开指标分析,发现异常费用及时核查。

(四)做好财务分析,优化资源配置

财务分析要和竞争对手、目标、过去比较。使用比例分析、比率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找出收入与成本的最优配比方案,从而制定产品资源配置不同的侧重方向。对不同业务团队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激发销售团队的竞争意识。

(五)制定合理的营销财务政策

企业不计后果的赊销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应该对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成本及费用的配比情况做好分析,切实掌握客户信用情况,做好售前分析工作,严格控制销售资金的回收工作。

第2篇

初创企业就像快艇一样,比大公司更灵活。他们可能在营销方法的规模性方面比较有限,也缺少资金和品牌认知度,但却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自主权探索独特的策略。

大公司“求大”的营销策略往往具有极大风险,初创企业必须谨慎考虑策略、评估结果,以避免宝贵资源的浪费。他们具备大品牌不具备的耐心去测试新的市场营销策略,他们具有改变策略方向的灵活性,而不会对品牌造成持续的伤害。就拿Dollar Shave Club来说,这家公司具备尝试订阅模式和病毒视频营销的灵活性。大的品牌却不会冒此风险,但在Dollar Shave Club验证了这一理念后,Gillette运用了相似的模型。

这表明了初创企业应该注重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脱颖而出,而不是试图随波逐流。以下是三种让初创企业击败大品牌而获得成功的方法:

1.从一开始就做好营销预算。

对初创企业来说,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将最初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产品开发中去。不幸的是,这会导致没有剩余的资金通过营销去证明模式的正确性。即使具备强大的商业网络,对营销预算的缺乏无疑对初创企业判了死刑。

如果可能的话,在生产产品之前,制定营销策略,确保已有适当的资源去吸引客户。如果最初你就没能够成功地分配营销预算,你就不会有目的性地去支配你的资金。

2.制定计划促进企业的成长。

好的营销策略不仅仅是有创意的广告或最新的社交媒体营销。比起潮流尖端的想法,你需要决定特定的商业行为所需的资金数量。

全面调研你的客户群体以及吸引新客户的总体成本,认清获得用户群的合适的媒体资源。这将会产生一个可预测的

3.选择创新的地点。

如果你曾经注意到一些平庸乏味的广告的话,那正说明这些广告起到了作用。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开始很吸引人,但是你也应该先弄清最佳的营销和地点。正确的地点和糟糕的理念总是胜过错误的地点加上有创意的想法。创新应该成为天时地利的广告的推动力。

第3篇

一、管理会计的核心是责任制,主线是预算管理

我国已在20世纪80年代全面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以随意拆解。若将其中某一单项技术拆分应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结果是花大钱办小事,得不偿失。

管理会计不是一门纯粹的管理技术,而是一种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就是目标管理责任制。它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全部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事前管理是以预算编制为重心。管理讲究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从这三方面着手的。事前管理内容包括预测、决策和预算三部分,但管理会计是以预算为重心。在企业管理中,一切预测活动是为决策分析服务的,决策分析的结果就是确定下一步行动目标。为了保证决策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通过编制总预算将确定的目标具体化,并通过量化形式将经营目标落实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形成总预算统驭下的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等,为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提供标准,为经营管理的事后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

(二)管理会计的事中管理是以预算执行中的差异分析与控制为重点。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在年度内进行监控,以期企业的经营运转按照预算量化的目标推进。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确定后,必须按照管理的频率将各类预算进一步分解为月度预算或旬度预算,配之以分级核算、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按月或按旬反映实际经营管理结果。

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一般情况下是按月监控的,预算数与实际核算出来的结果之间会有差异,而差异又有有益差异与有害差异之分。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是有益差异还是有害差异,进而制定调控措施,干预和调控有害差异向有益差异转化,保证企业的经营朝着预算确定的方向运行,这就是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基本内涵。

(三)管理会计的事后管理是以业绩考核为要点。管理会计事后管理的内容就是对企业一年来执行预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预算目标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业绩,确定考核的奖惩方案,并与薪酬挂钩。

(四)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无论是分级预算管理、分部门预算管理,还是分客户预算管理、分产品预算管理,其核心都是责任的落实与管理。分级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各级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分部门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分客户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客户经理(个人、组、处),分产品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每种产品的经营管理者(小组、处室、部门)等等。管理会计以责任管理为核心,通过责任主体的落实,确定每一责任体的预算管理目标,并通过对责任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如实核算,实施预算控制,最后对责任体的业绩进行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为基础的考核。

综上可见,预算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企业控制管理的标准,是企业评价与考核业绩好坏的尺度。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责任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管理机制,而不是一项管理技术。

二、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和分货币管理

推行管理会计应以引入一项管理机制为认识上的先导。同样,推行管理会计下的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是这一管理机制下的具体应用。无论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还是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管理的循环框架均由确定责任主体、制定预算、核算、差异分析与实时调控、分析评价与考核五部分组成。但是不同类别的管理,其内容是有别的,现简要探讨如下:

(一)分级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不同级次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管理级次确定责任主体、按管理级次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级次的经营管理目标,按级次进行核算,按级次进行预算控制,按级次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级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每一级次机构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级次机构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二)分部门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在同一级次的机构内部,对各经营和管理的所有部门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部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部门确定责任主体、按部门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部门的经营或管理目标、按部门进行核算、按部门进行预算控制、按部门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部门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部门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部门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部门员工的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三)分产品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金融产品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产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营销每种产品的人群确定责任主体、按责任主体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种产品的经营管理目标、按产品进行核算、按产品进行预算控制、按产品进行分析并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产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每一产品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产品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产品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每一产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多年来,商业银行一直在进行分产品管理的探索,但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难点很多,其中许多概念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商业银行“产品”概念,把工商企业的产品概念、产品成本概念、成本核算方法和产品管理方法,如何借鉴到商业银行等等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存款”、“贷款”、“结算”定义为金融产品,这种观念对不对,需要研究。我个人认为,“存款”、“贷款”、“结算”不具备产品的基本特征。

(四)分客户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的重点客户进行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客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客户经理确定责任主体,按重点客户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重点客户的经营管理目标,按重点客户进行核算,按重点客户进行预算控制,按重点客户进行分析并对客户经理(个人、科组或处室)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客户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对重点客户的营销及客户对银行贡献率的大小与该客户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客户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和进一步开发重点客户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五)分货币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货币币种进行的预算管理工作。分货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银行经营管理的币种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币种的经营目标、按币种进行核算、按币种进行预算控制、按币种进行分析并进行经营决策的管理体制。分货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分析评价每一经营货币的盈利能力,二是为进行由于货币之间的不匹配所带来的缺口损益和缺口风险进行管理和提供数据。

(六)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的起点是预算目标的确定,而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客户预算、分产品预算、分货币预算是银行总预算下按照不同管理要求进行的分预算,是总预算的分解预算。二是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客户预算、分产品预算、分货币预算与总预算之间,以及各种预算之间是互动的,任一预算项下的项目金额变动,都会影响总预算和其他分预算金额的变动。三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及其与综合管理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映衬的,综合管理是以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为基础的,而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又与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为依托,另一方面各种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就是完成总预算确定的经营管理目标。

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有差别的管理,侧重点不同。前文已经论述,各种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确定的分解目标有差别,管理的方法不同,责任确定的主体不同,核算计量的方法也是有差别的。

三、还应研究分渠道管理问题

该渠道是指银行经营产品的营销渠道(Channels),又称分销渠道。前面我们谈的是分部门的管理、分产品的管理、分客户的管理、分货币的管理。但银行营销产品、服务客户都是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完成的,营销渠道的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设置了专门的部门管理营销渠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营销渠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客户进行面对面营销服务的渠道,叫做有人机构网点;另一类是非面对面营销服务的渠道,包括ATM机营销渠道、电话银行(CallCenter)营销渠道、手机银行(Wap)营销渠道、网上银行营销渠道等。传统的银行营销渠道是通过单一营销渠道棗有人机构网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银行的营销渠道多样化,客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但是,商业银行建造每一种营销渠道是要投入巨额资金的,而建造每一种营销渠道的目的是增强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并进行以责任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营销渠道管理。首先要确定每一种营销渠道的责任主体;其次要建立分渠道的预算管理体系,包括分渠道的预算编制体系、核算体系、控制与分析体系;最后要建立分渠道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同理,分渠道管理与综合管理、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是既相互关联又有管理差别的关系。

四、会计核算从一维核算发展到多维核算

按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是人们对会计核算特征的常规认识,当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时,一些人对会计科目产生怀疑,进而又对会计核算产生怀疑,认为进入计算机时代,会计科目没了,会计核算也不存在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进入计算机时代,会计科目并没有消失,会计核算依然存在,会计核算已从一维发展到多维,核算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会计科目的实质,就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类。会计是对经营活动的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而观念的总结和过程的控制是以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分类为基础的。在以手工核算为主的落后时代,会计核算仅采取一种分类标准,即经济内容。所以说,传统的会计科目定义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经济内容的分类,而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其他标准的分类反映,由于核算手段跟不上,则通过统计来完成。但是,会计科目并不仅仅限于按经济内容标准来分类,随着核算手段的现代化,可实现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

(二)计算机时代,会计科目可以实现多重分类。随着电算化的应用与完善,核算已跳出一维空间,会计核算的分类标准已不再局限于按经济内容分类,它已扩展到按部门分类、按产品分类、按客户分类、按货币分类、按区域分类、按行业分类、按期限分类、按风险分类。人们对会计科目的认识也不能停留在按照经济内容分类的标准上,要与时俱进。同时,会计核算也不再局限于按照经济内容分类标准进行的财务会计核算,它已发展到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的事后反映,发展到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管理需要设定的各种分类标准进行的事后反映。只要管理需要,我们可以实现同源数据下的按经济内容分类的财务会计核算、按部门分类的分部门会计核算、按产品分类的分产品会计核算、按客户分类的分客户会计核算、按货币分类的分货币会计核算、按区域分类的分区域会计核算、按行业分类的分行业会计核算、按期限分类的分期限会计核算、按风险分类的分风险会计核算,等等。从这一意义上讲,将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已失去了实践意义,将会计分类为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条件上,都已实现会计科目从一维分类到多维分类的飞跃、会计核算从一维核算到多维核算的飞跃,这一飞跃值得理论界及时总结,更值得实务界抢抓战机。

五、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的意义仅仅是为推行管理会计提供基础

在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实务中有一项重要的逻辑关系,即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机制,它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全部内容。在这一管理体制的内在逻辑中,核算仅仅是基础,核算为管理体制服务,在确定了预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内容后,才能确立核算体系,确保核算体系为管理体制服务。这一逻辑顺序不能倒过来,不能在没有建立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预算模式、控制方式、考核和分析体系的情况下,先行建立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的核算体系,这样违反了管理会计的基本规律,这样做投入大,收益小。

这里还需指出,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不是管理会计,它们是推行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属于事后核算的范畴,不能把建立与推行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简单化为管理会计在银行的应用。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和处理上的简单化,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实务上是有害的。

六、内部资金价格在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在推行管理会计时,会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即内部资金价格问题,也可以称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问题。内部资金价格有两个范畴,一是在一个法人内部的资金转移价格,二是在一个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转移价格。这里讨论的是前者。

(一)内部资金价格的重要作用

1.内部资金价格是定价的依据。如信贷部门发放贷款,其定价不得低于从“内部资金市场”取得资金的价格;又如存款部门吸收存款的价格,不得高于“卖”到“内部资金市场”的价格。

2.内部资金价格是衡量内部机构业绩的“跷跷板”。如内部资金定价高,存款部门的业绩会受益,但贷款部门的业绩会受损;相反,如内部资金定价低,存款部门的业绩会受损,但贷款部门的业绩会受益。

3.内部资金价格是实施银行经营战略的工具。内部资金价格同样具有杠杆作用,用以引导资金的流向,是银行贯彻经营战略的工具之一。

4.内部资金价格是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手段。例如存款部门将存款“卖”到“内部资金市场”时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利率缺口、期限缺口问题;又如信贷部门从“内部资金市场”买入资金发放贷款,也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利率不匹配、期限不匹配等问题。这些内部资金交易的过程既可以进行量化缺口风险的工作,也可以进行缺口风险的转移和控制工作。

上述四点列举了内部资金价格的作用,然而内部资金价格发挥其作用则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也叫做“内部资金池”;二是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

(二)内部资金定价方法

在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有成本法、市价法两类,其表现形式又有低进高出、平进平出和高进低出三种交易方式:

1.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低进高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低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是以高于基准价格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将部分利润强行留在内部资金池,侵占了资金供应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部分业绩,容易挫伤各部门的积极性。

2.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平进平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基准价格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也是以同样的基准价格定价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不存在内部资金池截留利润问题,但这种单一价格定价的合理性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

3.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高进低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高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是以低于基准价格定价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是通过内部资金池向内部各经营管理部门让利,内部资金池每年都有“政策性”亏损,是一种扩张型战略取向的定价交易选择。

在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都是通过内部各经营管理单位(部门)与内部资金市场实际交易完成的,内部资金价格随着期限、风险、外部市场价格、经营战略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内部资金市场的交易品种不仅包括实有资金的交易品种,而且包括衍生金融交易品种。(三)内部资金定价的步骤和原则

内部资金价格在推广、应用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作用是广泛和重要的,然而定价的方式和实现的形式也是多样和复杂的。我认为,要解决内部资金价格问题,首先,要确定是选择“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还是选择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组织架构和机构设置问题,涉及到管理体制的方方面面,而且常常被忽视。应该说,上述两种交易形式各有优缺点,银行要结合经营战略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不仅能够实现内部资金价格在应用管理会计方面的功能,而且能够实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缺口风险量化和缺口风险转移的功能,而“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则无法实现这些功能。

其次,在确定的交易方式下研究内部资金定价问题。概括起来,内部资金定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定价要有依据。要么以成本为依据,要么以市场为依据,要么以经营管理战略为依据,不能靠拍脑袋定价。

2.定价政策要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随意调整。

3.定价政策要透明。因为定价政策关系到各责任主体的利益,关系到各责任主体的经营管理决策。

4.定价要公平。尽量避免因价格的不公平导致一些责任主体享有政策上的收益,而另一些责任主体被迫担负政策上的损失,从而挫伤各责任主体的积极性。

七、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能否建立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关键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成本信息对于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包括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成本核算体系,同下),建立在成本核算体系基础之上的预算管理体系就不可能搭建起来。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对部门的、产品的、客户的、货币的、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分析和研判。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从部门、产品、客户、货币和营销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更谈不上控制与绩效考核工作了。

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是推行管理会计时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

(一)商业银行的成本概念

对于成本,人们并不陌生。一般认为成本就是费用,就是业务费用加人事费用,控制成本就是控制业务费用和人事费用。而成本的概念更是五花八门,有认为是利息支出和手续费支出,也有认为再加上折旧,还有认为是全部支出,等等。上述认识都是错误的,错误的认识会影响科学管理机制的应用效果。

实际上,费用与成本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成本则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将费用对象化到部门上时就是部门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产品上时就是产品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客户上时就是客户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货币上时就是货币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营销渠道上时就是营销渠道成本。谈成本,一定要有对象化的目标,不能泛泛而论,商业银行在研究、分析和推行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要与管理体制相适应,是会计工作的一项法则,不能违背。只有在确定了分部门管理体制之后,才能着手搭建分部门成本核算体系。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渠道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也是这个道理。

(二)要认真、严肃地借鉴工商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之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工商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发展比较成熟。商业银行在建设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时,需要认真地学习、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在借鉴工商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1.完全成本与变动成本问题。

会计上有完全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分,完全成本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概念,是指生产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人财物的全部费用;变动成本则是指生产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人财物的部分费用,是指在相关范围内随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量进行正相关变动的费用;在相关范围内不随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叫固定成本。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完全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管理会计提出变动成本的概念,意义在于经营管理决策需要边际利润(价格-变动成本)的分析与管理。同样,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也不能缺少边际利润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设计、搭建成本核算体系时,要考虑经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要建立完全成本核算体系,这是基础;另一方面要考虑在完全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变动成本核算体系。

2.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与期间费用问题。

对于工商企业的成本计算规则来说,企业直接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或劳务的成本;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这些费用分摊到各项产品和劳务的成本中;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不参与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计算,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作为商业银行,成本的核算是否要依循工商企业的做法,将费用首先划分成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然后再对其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行成本的计算?我认为,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要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但不能盲从,否则银行的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会走向“死胡同”。我认为:

(1)期间费用的划分不适合商业银行。这是因为工商企业经营的是有形产品,其经营产品的资金流和物资流常常是脱节的,而工商企业的收入确认往往与物流挂钩。为了贯彻稳健性原则,会计上把与生产经营产品的物流关联度不太紧密的企业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作为期间费用直接列入损益,不再进行成本核算。也就是说,对于一家运转着的工业或商业企业,不管它是否生产了产品,也不管它是否销售出去了产品,对于维持正常运转所必须开支的企业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全额列入当期损益表中,避免出现企业产品大量积压,而已消耗的资金也大量挂在库存产品中,随物流的静止而停放资产负债表的库存商品项下,造成虚盈实亏的问题。但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属于服务行业,不存在经营产品的物流问题,商业银行的收入确认不与物流挂钩,因此期间费用的划分不适用商业银行。

(2)通过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来直接核算成本的设想是行不通的。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通过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计入成本对象,这是建立成本核算体系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在商业银行进行成本核算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设计一套账务处理体系,在通过记录经营事项的借贷会计分录的同时,便可核算出部门成本、产品成本、客户成本等?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简单,直接费用可以通过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在配加部门码、产品码、客户码、货币码的情况下,将费用直接归集到成本对象项下,但间接费用不可能通过会计分录完成成本归集的过程,因为间接费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而且分摊的结果也不可能再通过会计分录将间接费用记录在各成本对象项下,而是通过成本计算的系统方法、通过编制成本计算表、通过编制部门损益表、产品损益表、客户损益表等工作来完成。

(3)建议的工作方向。对于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将费用划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三类是无意义的,仅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即可,并且按照“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通过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计入成本对象”的原则,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来计算部门、产品、客户等对象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也是有意义的。

3.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问题。

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品种法是以某一种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批法是以某一批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步法是以产品的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成本的计算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成本计算方法。

对于商业银行,如何根据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自身的管理要求,借鉴工商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建立银行的成本计算与核算体系,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在设计商业银行成本计算与核算体系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考虑:一是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在商业银行的适用性。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这些产生于工商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特点和适用范围能否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点和管理要求引用到分部门成本核算、分产品成本核算、分客户成本核算、分货币成本核算、分营销渠道成本核算中?我认为是可以的,但必须具体结合每种管理体制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加以确定。二是每一种管理体制下(指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分营销渠道管理),都有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都对应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商业银行在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工作中,不能仅将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为其内部各种管理体制下成本计算的惟一方法。在分部门管理体制下,其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决定了它所对应的成本计算方法。同理,分产品、分客户、分营销渠道的管理体制都对应各自的成本计算方法。即使在一种管理体制下,由于金融产品经营特点的不同和管理要求的差别,也可能对应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八、推行管理会计不能违背的几条原则

(一)主体框架不可拆分原则

如上所述,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主体框架。在此框架内,责任主体的落实、全面预算的确定、核算反映、差异分析与适时的控制、绩效的考核,一环扣一环,环与环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可拆分,不可倒置,不可“缺斤少两”,否则,将破坏管理会计作为一项科学管理机制的功效。

(二)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随着责任主体的确定而落实到各个经营管理的责任中心。在分部门管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部门为责任中心;在分产品管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产品营销的部门、处室、科组或团队为责任中心;在分客户管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客户经理、客户营销服务处室或客户营销团队为责任中心等。这些责任中心在充分享有经营决策权的同时,承担与其经营管理决策权相适应的经济责任,并且配套与其承担责任相对等的利益机制。责权利结合是运用管理会计必须遵守的原则,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

(三)责任认定的可控性原则

由于各责任中心的业绩与其责任主体相关人员的利益是直接挂钩的,因此对其业绩的考核评价必须遵循可控性原则。这是因为一个责任中心若不能控制其可实现的收入或控制其可发生的费用,也就无法合理地反映其真正的业绩,从而也就无法合理地评价与考核其业绩。一般情况下,银行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总体上来看都是可控的,但对于每个责任中心来说,并不都是可控的,管理会计要求将这些收入和费用,通过“直接收入与费用直接确认,间接收入与费用分配确认”方式,分解到各可给予其控制的责任中心。为此在设计和运行分部门管理体制、分产品管理体制、分客户管理体制和分营销渠道管理体制时,须考虑如下内容:

1.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编制与确定,要注意可控性原则。

2.配合各管理体制设计的核算体系,收入的核算和费用的核算要注意可控性原则。

3.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必须注意可控性原则,各责任中心不可能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采取调控措施。

4.对责任中心的分析、评价和考核,一定要贯彻可控性原则,否则,考核的结果就不合理、不公正,会挫伤各责任人的积极性。对于因不可控因素所影响的责任中心业绩,考核时一定要予以扣除,只有可控的收入或费用,才是责任中心真正的业绩。

(四)区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的原则

管理会计以责任主体落实为起点,以业绩考核为落脚点,而且在进行业绩考核时,必须区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不能简单将责任中心的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划等号。举一个例子,一个能力较强的零售业务经理花费同等的努力,在北京分行零售业务部门创造的利润与在青海分行零售业务部门创造的利润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在创造同等的利润情况下,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所处的区域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业绩考核时,一定要区分责任中心的业绩和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这对于一个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或全球的商业银行而言,尤为重要。不能对处于不同区域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性质的责任中心(如所有一级分行的公司业务部门),实施同一指标值下的利益挂钩考核。在区分责任中心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同等能力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后,应该取得同等的利益。

(五)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相分离原则

从会计学科分类上,管理会计的实质是“过程的控制”,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生产经营过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核算会计的实质是“观念的总结”,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事后反映,如实、完整、及时地反映生产经营的结果和财务状况。然而在会计的管理循环中,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是管理循环中相互连接的链条,不可分割。但从内部控制角度考虑,两者必须分离,因为管理会计工作涉及到经济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按照《会计法》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经办和财物保管分离,并相互制约。否则,就会出现内控失衡问题,就会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将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是推行管理会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的另一个好处是,强化专业化管理。管理会计专司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将责任的落实工作、预算的编审与分解工作、差异分析与控制工作、业绩考核和分析工作抓细抓实抓精;核算会计专司事后的反映工作,不仅仅要做好综合核算工作,更要按照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和分营销渠道管理的要求,组织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和分营销渠道核算工作,做到每种专项核算既要如实、客观,又要及时、完整,充分发挥核算工作应有的基础管理功能。否则,会计工作就会顾前不顾后,或者顾后不顾前,管理控制工作抓不上去,核算工作也无精力抓实、抓细、抓到位。

(六)效益原则

应用与推广管理会计工作要遵循效益原则。这里的效益包含两个内容:

1.推行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促进效益的提高。不是为推行管理会计而推行管理会计,也不是仅仅为加强内部管理而推行管理会计,应该是为了促进业务发展提高效益而推行管理会计,为了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而推广管理会计。

2.机制的选择要有成本与效益的分析。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机制,机制不是万能的,每一种机制都有它的优缺点、适用环境和适用条件,而且一种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是有成本的。因此推行管理会计之前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要研究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所要花费的成本,要研究新机制的应用会给企业带来的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要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如果效益大于成本,则可行;如果成本大于效益,需要三思而抉择。

(七)组织保障原则

第4篇

一、市场营销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财务支持是决定市场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运营资金充足的重要保障,如果缺乏充足资金则市场营销不具备开展的条件,反之如市场营销缺乏资金保障则直接影响企业商品销售,企业没有销售量意味着没有资金收入,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活动无法进行。两者互相保障、互相制约,期间出现的问题可通过互相转化解决,通过互相作用、互相合作促进公司利益增长。其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了解公司运营状态的有效途径,加强业绩监管并及时向管理者反馈财务信息能够为其相关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财务管理加强与市场部的沟通交流能够为营销提供有效数据支持,促使财务管理充分融入市场营销。

二、市场营销健康发展中财务管理的作用

(一)扩展融资渠道、保障营销投入

在市场营销筹资或融资阶段,可通过合理的财务管理方式保证融资方案的可靠性,对此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财务管理,从而保证最大限度的发挥财务管理在市场营销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其一,合理计划市场营销融资时机与额度,严格控制资金数量,根据资金使用时段性进行阶段性筹资。财务部门可根据市场营销规模准确测算筹资数量与时间;其二,合理规划市场营销融资渠道,企业融资方式主要分为债券与股权,其中股权分离无须偿还债务,但影响了企业原有人对企业的掌握程度,风险较高。债券方式的融资属于借贷的一种,当企业资金使用利率超过借贷利率则具备借贷条件,但负债风险较高,极易造成企业损失。对此,财务杠杆作用能够有效控制负债比,其中预收货款方式成本较低,是企业具备足够信誉的最佳渠道。

(二)规范财务管理、保障营销收益

规范财务管理,发挥财务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均在财务管理体系的范围内,其中包括原材料采购、产生、销售、市场营销等关系企业利益的项目。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是在市场中投入并销售企业商品获取利益,而市场营销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企业经济利润,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能够全面体现企业运营成效,根据反馈信息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通过预算管理明确营销效益目标,制定配套机制,从而促进企业实现利润增收;二是加强财务数据管理、保障营销策略。财务数据是反应市场营销效果的有效途径,为影响营销价格策略的重要因素。利用财务数据对销售成本、利润以及商品数量进行全面核算与分析,得出企业亏盈数据,为市场营销中商品低价出售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有效控制企业商品定价。对此,应深化财务数据分析,对相关销售成本、利润以及数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根据不同区域市场分布制定合理开发计划和营销活动,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增收。同时,运用财务技术规避相应税费开支,保证营销效果。

三、市场营销与财务管理健康发展策略

首先,财务管理者向公司内部人员讲解相关流程,让内部员工对规范的财务流程全面了解,避免由于缺乏制度意识出现违规操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加强部门沟通,尤其是市场部与财务部,促进两部门之间的相互了解,财务部通过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变化,升级财务手段,同时为市场营销提供风险预警,避免造成企业经济损失;最后,财务部门积极参与市场营销,在营销方案运行过程中发挥参谋作用,提出基于数据分析的建设性意见,增强团队合作力与凝聚力。财务管理是加强企业市场营销的辅助手段,加强明确财务人员责任和部门定位能够有效保证营销效果,并成为市场营销的后备力量。

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 执行目标 营销管理 协调

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思考

所谓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就是在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性和多层次特点进行讨论时所说的全局性、主导性目标。它在整个财务管理目标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指明了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应努力的方向。理论界对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选择向来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基于公司治理的共同至上逻辑,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符合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更具全面性和合理性。企业价值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它是社会公众对企业总体的社会评价。该评价的依据不是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也不是企业已实现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和未来所创造现金流量的潜力。

衡量企业价值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三种:

现金流量法。根据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衡量企业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越大,企业价值就越大。

其中 V 代表企业价值;t 代表取得报酬的具体时间;FCF 代表第 t 年的企业报酬,通常用自由现金流量来表示;i 代表与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可以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代替;n 代表取得报酬的持续时间,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n为无穷大。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中的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都是估计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量化了理财者对企业风险、盈利及增长、成本等因素的考虑,而这种量化的精确度是无从验证的。故采用此种方法确定的企业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主观的数字。

资产评估法。资产评估能对企业资产作出较准确的估价,但对资产以外的其他项目和其他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的考虑明显不足。另外,不是所有企业都要经常(每月或每年)进行资产评估,通常只有当企业发生经营方式变更、产权变更(如联营、兼并)时才需要采用资产评估的方法来确定企业价值;而且,在不同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下会得到不同的估价。因此,利用资产评估的方法确定企业价值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有很大的难度。

股票价格法。通过股票的市场价格乘以股数得到企业总价值,这一方法仅适用于上市公司。问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本市场的弱型效率,股价对公司经营状况好坏及发展潜力大小的灵敏度极低,股票价格会受到特定经济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某一特定时点上,股价很可能并不真正反映这个企业的价值。股票价格法的适用面和可信度都面临非议。

由于企业价值难以衡量,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财务管理实践之间出现断层。引入财务管理的“执行目标”来增强目标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财务管理执行目标的提出

所谓财务管理的执行目标就是指其本身合理存在的、可直接应用于财务管理实践的,易于操作的财务管理目标。笔者认为,以“财务管理与营销管理的协调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执行目标是对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具体化,它势必促进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实践的结合,增强财务管理目标对实践的现实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只是要求营销部门通过各种手段设法将企业已经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营销部门的活动事实上并未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发挥主导作用和产生很大影响。虽然市场营销的根本任务是努力解决生产和销售的各种矛盾,但是,市场营销的含义要比“销售”广泛得多。市场营销重视销售,但它更强调企业应当对市场进行充分地分析和认识、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规划从产品设计开始的全部活动,以确保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被市场所接受。也就是说,营销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企业管理有整体介入的职能。由此产生了“营销中心论”认为营销决定生产,价值实现比价值创造更加重要,企业的一切工作应以营销为中心。

也有学者认为,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所有者要求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希望通过企业追求其财富的最大化,进而提出企业管理的“财务中心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和正常运行的基础。

笔者不偏执两者中的任何一个观点,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的协调才是企业管理的着眼点。通过两者的协调,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形成强劲的发展潜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换个角度来看,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的协调能增加来自于营业活动的现金流量,使企业理性地关注资本支出状况和营业资本的变动状况,实现现金流量的最大化。按照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现金流量最大化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企业价值最大化。

协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

符合财务战略管理的要求

财务战略管理是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它要求企业不能只从单纯的财务观点出发进行理财,追求财务自身的最优化,而必须具备战略思想,从战略的全局来考虑和设计企业的财务行为。财务管理与营销管理的协调运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财务管理只从单纯财务观点出发进行理财的状况,而从更高的视角和更广的范围对财务管理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另外,从公司战略的层次结构来看,营销战略和财务战略都是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的协调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执行目标也必定有利于公司战略的制定和执行。

符合财务分层管理的要求

从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来看,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职权外,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三个层次瓜分了企业全部财权,这就形成了以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理人员分工协作为特点的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但是,由于所有者财务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一种决策机制,财务经理财务注重日常财务管理,只是经营者财务的操作性财务,所以,经营者财务才是企业财务的精髓。经营者财务要求商品经营、货币经营与资本经营协调发展,让三者和谐一致,相得益彰,不应该顾此失彼。这就从侧面反映了经营者财务需要以商品经营为重要内容的营销管理和以资本经营与货币经营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协调运作,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的效率。

财务管理目标与市场营销目标具有一致性

财务管理是为处理好企业的财务关系而对其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任何一项财务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财务管理应在协调好企业各个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之间的矛盾、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的前提下,从财务管理环境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具有统一性、可持续性和赢利性的特征。相应地,市场营销的目标正是立足市场,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出发,兼顾企业、消费者、社会三者的利益,发挥企业的优势,追求市场占有和利润,并以企业的长期利益为重。它同样具有统一性、可持续性和赢利性的特征。

可见,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市场营销目标是一致性的。企业要持续快速发展,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就要通过有效的营销管理策略,防范和分散各种经营风险;同时,通过高效的财务安排,控制财务风险,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可以使营销活动顺利开展,从而有望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

市场营销活动是实施财务管理的基础

首先,从财务管理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企业要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就必须做好商品营销和企业形象营销两部分的工作。通过良好的产品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和诚信的经营方针让消费者感到满意,同时辅以广告、新闻等媒体方式来扩大企业知名度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增强现有投资者的归属感,并鼓励潜在投资者向企业注入资金;筹资是为了投资,企业通过营销策略的安排制定投资方案,确定筹资量和资金成本,作出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并通过营销活动的开展对投资进行监控,评价投资的成败;收益的分配同样要以市场营销活动为基础。利润通过销售来实现,若营销管理不善,企业就无法实现目标利润水平,也就无法制定有效的利润分配政策。相应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回报期望值也得不到满足。同时,营销战略的安排提出了利用留存利润追加投资的要求,影响了收益分配政策。

从财务管理的环节来看。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失误会导致不明智的财务决策,以销售预算为基础的财务预算就成了空中楼阁,以财务预算为核心的全面预算体系流于形式,而以这种财务预算为起点的财务控制当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脱钩的后果是严重的。

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营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企业通过科学的生产预算和销售预算,制定出合理的营销计划。从销售预算出发,进行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以及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制定一个可接受的成本费用波动范围,由此判断生产销售规模是否在企业的资金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是否有利可图,以便及时调整企业投资计划和营销计划。合理有效的资金安排有利于营销计划的实施。如果资金不足,必须及时筹集足够的资金;如果资金闲置,则另寻有效的投资途径;利润过低时,查找原因,通过调整营销计划扩大收入,或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开支。

通过日常财务管理使有限的营运资金发挥更高的使用效率。确定存货的经济批量,在保证生产和销售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使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再如,进行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引导销售行为,保证现金回收,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从而保证了后续营销计划的实施。

如何实现两者的协调

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的活力体现在其与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只有实现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的协调,才能做到以变制变,适应市场,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强化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协调的意识,促进财务管理执行目标的实施;培养财务管理与营销管理复合型人才,提高日常管理能力;完善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的工作制度,强调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优化财务预算体系,严格实施营销计划的监控;建立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正确评价协调程度与有关人员的工作业绩。

参考资料:

1.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J].会计研究,1999(10)

2.刘贵生,杨碧玲.财务管理目标的再思索[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7)

3.周守华,杨惠敏.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研究,2000(9)

4.王化成.财务管理目标的国际比较和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J].财会月刊,2000(8)

5.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6.王斌.现金流转说:财务经理的财务观点[J].会计研究,1997(5)

7.胡国柳等.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财务 转型 思考

一、财务转型总体目标

财务要成为公司的价值管理者。在夯实原来财务会计工作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决策支持、预算预测、财务分析、控制评价等方面。财务要成为“业务的最佳合作伙伴”。财务要精通业务,要把财务体系与整个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关注流程,参与业务的全过程管理。

二、公司的价值管理者

(一)以预算管理为中心,资源配置为手段,形成价值管理机制

加强预算全流程管理,合理调配资源,探索有效的资源配置模型。将预算管理细化到各级管理单元,分级实施预算管理控制,实现所有预算事项的可控在控。将预算执行与分析深入到业务层面,与动态控制结合起来,提高把控能力,降低企业风险。实时跟踪预算的执行,严格对预算执行进行实时监控。

(二)加强业务合作,发挥在产业链的核心作用,降低运营成本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公司没有成本优势而市场竞争充分的业务,如:客服呼叫类业务、营业厅业务、农村支局营维业务和固话宽带装拆修移等业务推进经营性外包,降低运营成本,将主要精力集中客户提供高质服务,提升客户价值。

(三)构建名单制投资效益管理体系

搭建投资效益管理系统。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滚动评估,对可行项目实行名单制管理,最终对投资项目进行目标评价,落实投资问责机制,形成谁投资、谁对效益负责的可量化、可追溯的全过程项目管理。

(四)以经营网络为重心,深度参与资源盘活,充分发挥网络资产效能

深度参与资源盘活工作。协同专业部门,对资产结构、资产规模、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进行对标分析,为专业部门盘活资产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配合专业部门创新资源盘活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资产盘活渠道,制定网络资产的效能改善与激励措施,促进资源资产盘活利用。

(五)完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提高分析及决策支撑能力

在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方面实现从管理报表编制为主转向以决策支持、经营分析为主。以“责任报告”、“风险报告”和“决策报告”为抓手,建立不同目的的财务内部管理报告体系,提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为高效决策提供支撑。

责任报告:对预算与实际、实际与标杆的差异进行分析,对各责任主体业绩完成情况进行管理控制和绩效考核。风险报告: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测,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决策报告:对营销方案和固定资产投资前评估及后评价。

三、业务的最佳合作伙伴

(一)建立会业协作机制,延伸财务管理触角,深度参与全过程业务管理

1、团队协作机制。在财务层面成立专业的业务服务支撑团队,负责对业务需求进行财务专业评审和评价,并形成专业财务结论及时反馈业务,及时有效支撑业务决策,使事后问题解决,变为事前决策就有财务参与,使财务风险在决策时就得到有效规避。

2、业务协作机制。财务人员参与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在市场规划,营销策划、执行阶段协助营销部门进行效益测算,及时制定配套会计政策,提供相关成本信息,明确价格底线;在配合营销手段创新方面,协助业务部门进行商业模式分析,分析其对公司收入、成本、投资的影响,提出优化建议。在渠道业务方面,协助业务部门测算各类营销渠道成本,分析不同渠道效益,进行渠道优化。

3、系统协作机制。利用现有系统手段,把财务支撑服务推进到业务需求前端。

如:利用合同系统财务审核,加强对支付条款、业务操作风险、营改值税务风险等方面提出审核意见,使业务风险在合同制定阶段就得到有效的控制;利用OA系统市场需求审批系统,在财务环节对资费制定、融合业务分摊、创新业务新增的合理性进行财务专业评审和服务支撑。

(二)深化会业核对,延伸会业核对内容,建立基于大ERP系统的会业核对体系,穿透系统和业务流程,突出管理细节,防范业务风险

1、建立资金核对机制,加强资金闭环管理。通过账户、资金流入、资金流出、授权审批流程等核对管理机制,横向贯通公司内外部业务环节和系统,纵向穿透各管理层级,实现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业务的“端到端”管理,确保收入资金循环和支出资金循环在公司内外部业务环节和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2、建立大ERP系统核对机制,延伸会业核对范围,实现财务与业务数据一体化管理。基于大ERP系统各业务系统使用情况,以会计科目金额为依据,建立财务模块数据与业务模块数据核对机制,通过财务模块与收入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社会渠道系统、营销物资管理系统、HR系统等系统数据的核对工作,横向穿透各业务环节和系统,确保相关业务在公司业务环节和系统的一致性。

(三)建立网格化自主经营单元财务支撑与服务体系

随着公司盈利责任体系的建成及作用的发挥,公司建立起网格化的自主经营单元体系,将大量的业务单元转型为盈利责任主体,财务部要为这些网格提供财务支持与服务,成为这些网格的业务合作伙伴。

四、强化基础防范风险

(一)全面梳理资金管理流程与制度,实现对资金的全流程管理

大ERP系统的上线和运行使得会计核算的触角不断向业务前端延伸,财务检查的落脚点也需要进一步前移,结合财务转型思路,打破系统壁垒,建立“流程穿透型”财务检查体系,深入业务前端,根据业务流程与系统数据传递流程跟踪检查,控制业务前端风险。

(二)适应财务转型,创新财务检查思路

大ERP系统的上线和运行使得会计核算的触角不断向业务前端延伸,财务检查的落脚点也需要进一步前移,结合财务转型思路,打破系统壁垒,建立“流程穿透型”财务检查体系,深入业务前端,根据业务流程与系统数据传递流程跟踪检查,控制业务前端风险。

第7篇

【关键词】资金管理 风险控制 使用监督

房地产企业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益高、风险高、项目地域性、受国家政策影响大等特点,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如何将企业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只有在资金预算、资金渠道、资金环节等各个组成部分是健全、合理和协调的,才能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周转、保值增值,从而保证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扩大。而房地产企业在解决资金问题时,首先要概算做这个项目需要多大的资金投入,比如土地购置费,报建报规费,拆迁费,前期工程费,设计费,建造成本,税费等等。如果资金不到位,项目建设周期延长,工程成本增加,利润空间降低,使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从而引发生产、经营、销售、资金回笼等各方面的不利影响,最终导致企业无法生存。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银行长短期贷款,如果资金预算过高,增大融资,增加融资费用,造成浪费,同样会变相的增加开发成本,而且有一部分融资利息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国家税务规定不准列支成本或费用,更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前扣除,这样就会增加税负,使总体成本畸高,就不能保证合理的利润,甚至造成亏损,得不偿失。

在国家调控,融资困难的经济形势下,为了实现房地产企业有生存空间,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浅谈几点建议:

一、资金的预算管理

资金预算是资金管理的基础,是实现资金良性循环的首要环节。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预算管理的关键点在于企业现金流和开发项目数量,开发进度的精准匹配和衔接,企业应通过不同的资金预算形式,将开发项目不同阶段的资金流与企业非项目资金进行统筹计划和平衡,为合理调配资金和使用服务。有效的资金预算制度能为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有效使用资金打下良好的基础。年初,财务部门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资金预算计划,它由资金预算收入,资金预算支出两大主体内容构成,其中:资金预算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净增加额;预算支出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投资所需资金支出。通过编制企业年度资金预算计划,能够明确企业年度资金运作的重点,便于公司日常的资金控制,把握资金周转“脉搏”,节约公司融资成本,避免盲目贷款和不合理存款等情况的发生。预算方案编制完成后要求要严格执行,根据房地产企业项目的拓展、项目的开发计划制定、项目开发等不同阶段对资金预算进行分析调整,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度。

二、资金的使用管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集中使用主要在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土地获取资金支出,包括土地的投标、竞标、支付土地出让金、缴纳相关税费,补偿拆迁安置费等;第二阶段:建安资金支出,包括房地产的项目设计、建筑、装修、装饰、外部景观设计、社区环境规划等方面的支出;第三阶段:营销资金的支出:包括房地产项目的品牌、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相关销售准备活动等事项的费用支出。因此,房地产企业要视资金集中使用的不同阶段,依据资金预算,在开发过程中合理利用资金,要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首先又要控制资金风险。而企业资金风险主要有使用风险,在途风险和或有风险。资金的使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投资风险,它是一种事先可控制的风险,因此对此类风险应加强事先控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调查论证,项目评审做到科学化,专业化,尽量把预计风险发生的概率控制在最低程度。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要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不能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相连接,要求跟踪管理。资金的在途风险一般发生在企业资金结算过程中,所以在结算票据选择上尤为重要。一般企业在同城结算业务中主要以“贷记凭证”,“转账支票”为结算手段,在实际工作中“贷记凭证”是一种更为安全的结算手段。资金的或有风险主要是公司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而形成的或有负债,包括贷款担保和业务担保等,对外担保企业要求有完善的审批程序。其次是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每次支付项目工程款时,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与公司付款审批程序与制度,营销策划部、预算部,工程部,材料部,财务部与各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商等务必进行多方核对,方能付款。而且每次付款,严格审查合同中的付款条款,按合同要求的付款方式支付,查看工程进度和工期,参照事先的预算资金额度,对超预算的,特殊的大金额支付,查明原因,在可控的范围内付款,控制结算差错,将风险降到最低,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使用。

三、资金的监督管理

企业应定期,不定期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既通过日常的报表了解全面情况,又通过专项检查发现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账目应逐笔实行跟踪管理,应将部门负责人,业务人员的绩效同应收款项的回笼速度和回收金额挂钩,制定相应的奖罚办法,确保钱出去,货进来,货出去,钱进来,把坏账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企业还可以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计与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如果企业发现内部审计失效,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必要时请外部审计机构进行突击性审查,分析监督失控的原因,对内部控制做专项审计,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提请董事会完善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

房地产企业效益和资金预算管理与控制是密切相关的,要切实做好和加强房地产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做到优化资金结构。在通货膨胀,物价猛涨,国家大力调控房地产行业的今天,要想在房地产行业留有一席之地,必须拓宽筹资渠道,控制投资风险,盘活沉淀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提高整个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苗润生,杨金观.《现代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7月.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管理会计 责任会计制 全面预算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金融市场经济模式逐步建立,金融业经营战略日益全球化和规模化,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涵盖财务预算、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业绩评价和资产负债管理等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提供银行发展战略、盈利能力、风险预警和业绩衡量等重要信息。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对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益、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1、信息基础薄弱。银行管理会计系统既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部门提供信息;同时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部门为其提供用以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及产品部门经营业绩的外部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和同业经营等有关信息。而目前国内银行的信息系统不仅难以提供许多经营管理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也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管理会计将银行费用及财务收支分解到部门和产品的需要。

2、成本和风险管理欠缺。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主体较少、范畴较窄且管理部位偏后。银行普遍存在“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缺乏资本投入管理的自我约束,导致业务规模盲目扩大,机构网点扩张过快,这既给银行的成本控制带来困难,也造成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并蕴含大量经营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监管环境的强化、风险认识的提升及公司治理的推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有赖规模扩张、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益的平衡。

3、利率市场化压力下的定价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目前的迫切问题。银行定价模型在理论上基本是成熟的,关键问题是实践中如何界定该模型中的资金成本、费用成本和风险成本等重要要素,及确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种类,规范调整审查内部转移价格的程序和权限等。

4、人员素质与激励机制不足。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要求管理和财会人员具有较高的经济、金融、管理及计算数学等方面的能力,但当前银行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业绩评价机制及相应的薪酬激励机制,是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有助于个人和业务部门的业绩确认,也有利于管理部门合理配置资源和有效控制风险。核算手段的限制,使得当前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仍保留着许多平均主义因素。

二、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目标管理责任制。

1、责任会计制: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核心

责任会计制是为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在商业银行内部根据职能分工划分不同的责任中心,并对各责任中心的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一套专门制度,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容如下:

(1)划分责任中心。分部门管理体制可以银行内部各部门为责任中心;分产品管理体制可以银行内部各产品营销部门、处室、科组或团队为责任中心;分客户管理体制可以银行内部各客户经理、客户营销服务处室或客户营销团队为责任中心。商业银行还需按部门权责范围及业务活动特点,划分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利润中心通常包括信货业务部、中间业务部和营业部等部门,其收入和成本可以清晰地分辨。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与考核,主要是一定期间的实际利润同部门预算利润比较。成本中心通常包括人事部、办公室和机关服务中心等部门,其基本上没有银行业务所产生的收入及支出,只负责对银行内部提供后勤服务、自行产生租金、折旧和人事费用等成本,并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与考核,主要是一定期间的实际成本同预定成本比较。

(2)明确各部门的收益和成本项目。明确收益项目较为简单,明确成本项目则较为复杂:①设立部门成本收集方法;②明确各种成本处理方法,区分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全行性费用;③明确各部门成本核算分摊流程,区分直接费用、全行性费用和未能及时处理分配的费用;④设定成本分摊基础,如员工数、使用面积或存放款平均余额等;⑤明确责任成本制度,各部门只需对可控成本负责。

(3)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实行内部资金有偿使用。内部资金价格是部门核算的关键,既可用于衡量存贷部门等内部机构的业绩,又具有杠杆作用,可引导资金流向;内部资金价格还是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手段。如存款部门将存款“卖”到“内部资金市场”、信贷部门从“内部资金市场”买入资金发放贷款,都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利率、期限缺口等问题。通过这些内部资金的交易过程可以进行缺口风险的量化、转移和控制。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确定要以成本、市场或经营战略为依据,定价政策要透明、公平并有相对稳定性。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大多采用资金划拨定价法,即内部转移价格等于内部资金划拨价格。后者的定价主要参考市场利率及本行经营成本与收益水平,采用单一定价法、多重定价法、配比筹资法和合同利差法等。我国商业银行制定内部资金划拨价格,多以央行公布的标准利率或同业市场利率为基础计算确定。

在实体“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可通过内部各经营管理单位(部门)与内部资金市场实际交易完成,内部资金价格随期限、风险、外部市场价格、经营战略等因素变化。内部资金市场的交易品种不仅包括实有资金的交易品种,而且包括衍生金融交易品种。在虚拟“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有成本法、市价法两类,其表现形式又有低进高出、平进平出和高进低出三种。

低进高出定价指资金供给和资金剩余部门以低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以高于基准价格交易。该方式将部分利润强行留在内部资金池,侵占了资金供应和资金使用部门的部分业绩,易挫伤部门积极性。

平进平出定价指资金供给和资金剩余部门以基准价格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时以同样的基准价格交易。该定价方式不存在内部资金池对利润的截留,但这种单一价格定价的合理性值得考虑。

高进低出定价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高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是以低于基准价格交易的。这种交易定价方式是通过内部资金池向内部各经营管理部门让利,内部资金池每年有“政策性”亏损,是一种扩张型战略取向的定价交易选择。

(4)确定责任目标。即责任中心在其权责范围内预定应当完成的经营任务(责任预算),是银行未来一定期间经营总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

(5)定期跟踪控制。通过设立对各部门的控制,制定各部门的考核方式及标准,利用银行会计和信息部门的实际数据,与标准数据比较。

(6)编制绩效报告和业绩评价奖励。对责任中心的实绩考核,主要是对其收益和成本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了解收益和成本的预算执行情况。各部门编制书面业绩报告,反映部门预算数和实际数及二者间的差异,并说明重要差异。业绩考核部门根据会计报表和内部核算的有关数据,定期对部门各项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直接与分配挂钩。

2、全面预算(预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内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主线

商业银行要改变现行预算管理模式,确定全面预算管理主体,建立分行、分部门、分产品和分客户预算,实现具有一定经营管理权限并承担一定责任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以预算编制为重心的事前管理――加强经营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正确的经营决策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证,预测是决策的基础。银行可以综合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预测未来的经营利润、资金量、货款投放和成本等。定量分析方法依据较完备的数据信息系统,考虑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加工和处理数据,揭示有关经济变量间的规律,作为预测依据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方法则主要依靠预测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其主观判断和分析推理能力进行预测。

在预测的基础上,会计人员依据各种信息编制全面预算,包括静态预算(如固定预算)、动态预算(如增量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责任预算等,建立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对银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监督,为评价和考核经营成果提供依据。全面预算还需进行指标分解,形成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并以其作为责任中心开展经营活动的准绳。

(2)以预算执行为重心的事中管理――预算差异分析与控制。预算差异分析和控制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①进行科学的合理分工,成立权责分明的责任中心,明确不同岗位的权利、责任和操作准则。②成立部门协调委员会,协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部门间的协作关系。③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体制,根据责任预算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对经营活动进行严密的控制,确保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3)以业绩考核为重心的事后管理――评价和考核经营成果。责任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和计量。通过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的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工作成果,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各方面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保证决策目标实现。

3、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和分营销渠道核算: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基础

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中,核算仅仅是基础,它应该为银行的管理体制服务。成本信息对于银行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和分营销渠道的管理至关重要。缺乏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在其基础上构建相应的预算管理体系,无法对部门、产品、客户、货币和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分析,无法从部门、产品、客户、货币和营销渠道的不同角度进行科学决策,更谈不上控制与绩效考核。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和分营销渠道的管理体制,各有其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需对应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即使同种管理体制下,由于金融产品经营特点的不同和管理要求的差别,也可能适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1)对商业银行费用的划分――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属于服务行业,其收入确认不与经营产品的物流挂钩,因此期间费用的划分不适用商业银行。

直接费用可以通过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在配加部门码、产品码、客户码、货币码的情况下,直接归集到成本对象项下;但间接费用不可能通过会计分录完成成本归集的过程,间接费用需按一定比例在不同的成本对象间进行分摊,分摊的结果不再通过会计分录记录在各成本对象项下,而是通过成本计算的系统方法,包括编制成本计算表及部门损益表、产品损益表、客户损益表等来反映。客观、合理地将大量共享成本在产品和部门之间分配,是实现产品和部门业绩评价的关键,也是内部利益分成的难点。需要从分析成本动因人手,明确费用发生的源头,将费用成本支出按照机构、部门、产品分别核算,并通过开发财务归集还原等IT计算机系统实现成本核算的自动化、规范化、精细化处理。

(2)对商业银行成本的划分――完全成本与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成本要有对象化的目标。将费用对象到部门上、产品上、货币上和营销渠道上,分别形成部门成本、产品成本、货币成本和营销渠道成本。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不能缺少边际利润的管理理念,因而银行在设计、构建成本核算体系时,既要建立作为基础的完全成本核算体系,还需建立变动成本核算体系。商业银行要按照“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通过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计入成本对象”的原则,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费用划分为变动和固定费用来计算部门、产品、客户等对象的变动和固定成本,并进行本量利分析。本量利分析可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的资金、贷款、成本和利润预测、储蓄网点的设置、撤并、新产品开发等经济决策分析、经营规划和成本控制方面。

如银行贷款业务本量利分析,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单位贷款利息收入、贷款总金额、单位贷款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四个变量函数之间关系研究和分析,预测它们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和损益平衡点,为商业银行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

如网点设置的本量利分析,不仅可以揭示网点保持盈亏平衡的最低存款量,还可测算网点达到目标利润所需的存款量:(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位综合收益一单位变动成本)。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实践

2000年以来,我国各商业银行逐渐将管理会计运用于经营管理实践中,大力进行了数据大集中工程、内部评级化工程、客户价值评估系统和员工的绩效实时评估系统等。

中国农业银行在2004年,根据本量利原则,在经济金融资源贫乏的地区,大力撤并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的低效营业网点。据统计,目前农行撤并的机构网点已接近2.1万个,比例高达40%。同年农行还改革了收入分配制度,逐渐提高效益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重,按照效益和贡献的多寡分配工资和收入,适当拉开不同分行之间、员工个人间的收入差距。

中国建设银行于2004年启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分行实行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和制定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分配系数,构建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风险和效益约束机制。在业绩评价机制中,建行率先引入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关键业绩指标考核等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和机制,通过集中的风险管理,建立审贷分离、风险预警、信用评级、经营与监管分离的信贷管理机制,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与此同时,建行全面推进全员劳动合同制,进行用人、用工、薪酬、培训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员工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

中国工商银行在着手构建制度体系的同时,开发了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的业绩价值管理项目(PVMS)。PVMS改变了过去商业银行长期推行的以分支机构为主体的单维业绩评价,采用全行统一的产品分类体系、统一的成本分摊方法、统一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与统一的风险成本计量方法,借助数据仓库技术,通过对管理数据的深人挖掘,实现对产品、部门和机构业绩的准确核算。

与传统绩效考核相比,PVMS的特点在于其全面评价。首先是将对分支机构、内设部门及金融产品的评价融为一体,不仅包含了银行内部绩效评价的主要维度,也体现了银行不同维度管理的内在联系;其次它涵盖了银行所有业务,囊括资产负债科目与损益科目的所有经营数据;再次它包括对收人、财务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评价,将银行所有经营要素都纳入业绩评价范畴。此外PVMS作为以财务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与客户服务、内部控制等其他非财务评价体系一起,共同构成银行的全面评价体系。

PVMS的效用一是有助解决工行产品经营过程中的产品设计、盈亏分析、产品定价等问题,使工行的产品精细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二是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必要基础,弱化工行薪酬管理的平均主义,提高了激励效率。三是有助于解决工行分支机构与网点管理中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不统一、风险拨备计提不客观、收人分割不合理、成本分摊不科学等问题,提高工行机构管理中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四是为解决产品定价问题奠定基础。PVMS的研发,解决了产品的费用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等核算问题,提高了工行产品的定价能力,增强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柯丹:加快构建完备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访中国工商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潘功胜博士,银行家,2005(7)。

第9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 成本费用 经济

正文撰写背景、研究意义及论证结论:由于企业普遍存在现金流紧张,成本费用上升,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推行预算管理势在必行。作者从开展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如何开展预算管理两个方面撰写本文,对于即将开展预算管理的企业指明了方向。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管理以预算为中心,预算管理以效益为中心。推行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的事情,要站在企业管理的全局和一定的高度来认识。一个好企业,其成功之因是不同的,而一个衰败企业,其失败的原因都是相同的,都会归结到管理的根源上来。

一、全面预算管理师国际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经营管理手段

当前不少企业都面临着资金周转短缺的困难,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总是以现金流动方式进行。所以,要使企业正常运转,必须保证货款回笼,现金流入,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现金流出。而预算管理的核心恰恰是对现金流出进行预算控制,保证和规范企业日常经营行为,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预算管理的原则是“量入为出”,推崇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里的“入”已从自有资金的侠义范围拓展到举债经营,同时要对偿还进行预测。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所有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不积压,不浪费,确保企业获得最大利益。

预算可分长期、短期两种。短期一般为一年,对企业下一年度经营中的现金进行预测、预控。长期预算可长达3~5年,多为企业生产经营中长期大额投资的控制。长期投资的预算更为重要。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工程项目,因资金短缺中断下来,围墙圈了一大圈,楼房盖了一大半,大量的资金无声无息的沉淀在那里,变成了包袱,非常可惜。什么原因?借个故事比喻:一家人想住好房,卖了地和粮食,有借了钱,房子盖成了,可饭吃不上了,日子过不下去了。朋友看了他家的新房说:“这房盖的好,不过还缺两条梁”。问朋友怎么回事,答曰:“一条不思量,一条不酌量。”这“两条梁”好比我们项目建设中的可行性报告,一个资金预算计划。有些企业对前一个还比较重视,但对后一个长期的资金预算还意识不够。

预算管理师针对现金流进行控制,应从收支两条线展开。对每一项收入都要千方百计的收回来,对每一项支出都要郑重的核实,并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收入和支出需全部纳入预算,凡是没有列入预算和超预算的,绝不能花,因为任何一项超支都有可能影响整个预算的执行。预算控制并不是该开支的不开支,钱花的越少越好,因为列入预算的,对企业的经营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比如规定设备检修的钱没花,说明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从长远来看,回影响作业率,影响生产,给企业带来损失。

推行预算管理同时还增强了领导和部门的责任。每项工作都通过定性、定量、定费用金额,具体落实到责任人身上,划清职责,衔接了各部门业务接口,从而避免了重复管理,重复花钱,同时又消灭了管理的空白点。从2002年起,我们3523工厂全面执行预算管理,管理费用中的可控费用,如:办公费、差旅费、电话费、招待费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企业要时刻记住,省钱比挣钱容易。

预算管理师传统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延伸。所谓“预”就是超前意识,超前规划和超前管理。“算”就是算账,算经济账,算效益账。“管理”即通过预算这种形式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预算管理与传统计划管理的不同点:

一是主题不同。传统的计划管理主体是政府,是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企业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必须对上级负责。而预算管理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发盈亏。

二是目的不同。计划管理的着眼点是物流,是产值,追求的是总量平衡。而预算管理的着眼点是现金流,是效益,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形态不同。计划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物流,资金追随物流,资金处于被动状态,而预算管理的主要对象是资金流,物流追随资金流,物流处于被动状态。

总之,预算管理把企业里一切经营活动都体现为货币价值形态,通过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来控制和规范企业的行为。每项货款回收,费用支出,资金占用和物资消耗,都与企业年度利润目标紧紧挂在一起,使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

二、直尺全面预算管理的溜达保证体系

(一)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为计划预算目标提供硬件保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最具有长远战略意思的因素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命之源。

1.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完善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开发组织体系。公司要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生产单位为辅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技术中心的核心地位,明确技术中心的开发和管理职能,发挥技术中心的主导作用;同时发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实施岗位技术创新,与技术中心的创新形成互补,在全公司形成了技术创新网络,并且从机制改革入手,激活现有的技术资源,健全和完善符合企业创新特点的、能够使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技术改造项目和新项目实行方案审查制,设计项目实行姓名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两级负责制,根据目标责任进行考核,技术人员按成果大小定期进行评审、嘉奖、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了企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强化技术创新决策体系,以技术进步促进集约经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注重效益、实行集约经营的问题日渐突出,不光是把企业做大,更重要的是企业视野必须投向未来,把企业做强,这就需要技术持续创新的支持,一方面把已开发出来项目的项目尽快发挥出来;一方面有项目和技术储备,始终比竞争对手高出一筹。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的技术资源,把技术开发目标定位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告诉上,不算完善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为用户增加新的使用价值,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升值;不断开发市场需要、用户需要的新产品。

(二)采购管理体系——提高采购质量,为计划预算目标提供质量、低成本的原材料保证

产品生产的消耗由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量部分组成。要降低物化劳动的消耗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实物消耗量;另一条则是降低采购过程中的物资价格。企业面向市场,既要研究自己的产品市场,也要研究原材料市场。只注重节约挖潜降低成本是传统观念,而且潜力有限,采购过程可挖,潜力更大,对于资源消耗密集型的企业尤其如此。公司要建立以采购部为核心,以质检、计量等部门配合共同组成的采购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比价采购、委托招标采购制,深挖采购这个利润资源。

主要做法:

一是招标、比价、采购、质检、计量、结算工作由公司专职部门统一负责。采购部门按要求的采购数量、质量要求、交货期合规性的价格、货源负责采购,对采购物资的数量、质量、交货期和最高限价的控制承担责任;比价、招标主办部门负责收集货源信息、价格信息,并进行比价和招标,要对比价和招标的效果承担责任;制件部门负责对采购物资进行质量检验、化验,对检验、化验结果的真实性、及时性承担责任;计量部门要对进厂物料的检斤计量误差负责;财务部门负责财务结算、成本核算和对合同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对成本核算及时、准确和结算承担责任。

二是比价、超标采购坚持资源最佳配置原则,批量优势、货找源头原则,市场定价、公开操作原则,规范程序、过程控制原则。建立健全从供应商的初选到最终价格的确定和采购、检验、结算全过程的程序,完善监督机制,保证物资采购制度化、程序化,实现“集中的权力分散化,隐蔽的权力公开化”,形成了一套“监督、制约、激励”相结合的采购管理机制。

(三)生产控制体系——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为计划预算目标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保证

1.建产以执行合同为中心的生产调度体系。公司生产计划由销售部门根据合同订单情况下达,由调度室严格按合同组织生产,采购部门根据合同情况及生产单位要求进行合理采购,合同进度随时得到监控,合同执行率成为相关部室和生产单位严格考核的只要内容之一。

2.以“让用户无可挑剔”为理念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主要界定于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在新形势下,对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以满足产品目标为目的,而是要以满足用户的要求为最终的质量标准,一切为用户着想,努力实现“让用户无可挑剔”的质量新观念。

3.以降低消耗、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成本管理体系。

(四)市场营销体系——拓宽企业持续发展空间,为计划预算目标提供市场及信息保证

市场营销是企业产品转换价值的关键一环,是由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产品定位、销售及服务等多环节组成的,是企业的“龙头”,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1.要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市场调研体系。调研的重点是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对企业的影响,行业以发展对企业的影响,竞争对手的动向对企业的影响,用户及潜在的用户的需求以及潜在的需求,为公司制定营销策略、制度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2.要建立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为主旨的营销策划体系。由公司总经济师牵头,成立贸易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市场分析,随时监控市场状态,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内外营销战略、区域营销战略、营销管理方式及管理机制、新产品开发计划,直接对总经理负责。

3.要建立以“用户永远是对的”为理念,以“高薪、重责、严罚”为激励的营销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一是对用户的管理,一是对销售队伍的管理。对销售队伍在加强培训教育的同事,针对市场调研、客户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库存管理、销售服务等工作,更之中激励机制的建立,严格考评和考核,实行“高薪、重责、严罚”激发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五)资本运营体系——提高效益型企业并购质量加速资本运转,为计划预算目标提供资本保证

在当今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的形势下,商机无限,随时都在涌动,商机又转瞬即逝。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企业并购、进行低成本扩张,无疑是抓住商机、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捷径。

一是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要作出有关企业并购的决策,使并购目标的选择和并购后的资产整合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一致起来。

二是要从实际出发,注重降低并购成本和并购后的资源整合。

(六)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为计划预算目标提供人力保证

人作为生产经营诸多要素中的第一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来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作为企业进步的根本,以人力资源部为主建立起人才培养、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健全、完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进行开发,使之发挥更大的效能。

三、预算编制、分解及考核

(一)预算编制

要编制一个好预算,首先要确定一个基本立足点(准备在什么基础上起步?),选准一个基本着眼点(准备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立足点和着眼点,进行科学测算。

编制预算原则:

一是争先创优原则。以本企业已达到的实际水平,历史最高水平和同行业先进水平为基数,进行综合测算。

二是省钱比挣钱容易的原则。在市场竞争中,挣钱的往往不完全掌握在企业手里,但省钱的主动权却完全取决于企业。在市场上想多挣一分钱相当费劲,但在企业了少花一分钱几乎是举手之劳。因为每个企业在客观上都存在一定潜力,只要加强管理。就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编制年度预算时,公司不仅注意努力开拓市场,而且从节约每一分钱做起,大到各单位机物料消耗小到各部门的电话费、办公费、招待费都一笔一笔地进行科学预算,能少花的尽量少花,能不花的坚决不花,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费用。

三是依靠员工办企业的原则。一个好的预算,绝不是少数几个人的劳动成果,而是全体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让广大职工参与进来,使预算的编制更具有群众基础,更具可靠性和先进性,从而使预算编制过程变成各级管理人员抓管理的过程,变成全体员工摆问题,抓差距的过程,变成统一认识、确立新目标的过程。

四是克服困难的原则。原材料价格上涨及销售价格下调时每个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要想保持企业效益稳定,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就必须正视这些现实,把立足点放在克服和消化减利因素上,不许强调客观,要主动经受市场考验,通过强化管理和苦练内功来弥补损失。

(二)指标分解

如果说科学编制预算是推行预算管理的开始,那么预算分解就是预算管理的细化。在预算分解中,总的原则是把所有预算指标按照两条线从上到下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在预算分解时要尽量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

第一条线:单位间的逐级分解。具体分解顺序是:公司分厂(管理部室)生产车间(各处室)生产车间(各处室)班组岗位;分解的指标主要包括变动费用、固定费用、可控费用、预算外费用和计划收入、计划利润等内容。

第二条线:员工间的逐级分解。具体分解顺序是:公司领导分厂(机关部室)领导工段(各处室)领导班组长岗位工;分解的指标和责任主要包括:成本、费用、资金占用、利润、工序能耗指标和产品产量、质量指标以及科技进步、安全文明生产等。分解总的要求是;为什么事,花多少钱,办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谁负责、谁考核、考核谁,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预算指标落实

落实预算管理,需要建立必要的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采取必要的保证措施。

一是要建立严格的跟踪、评价及考核制度。随时掌握和高度预算的执行情况,随时处理在执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考核制度是在逐级分解预算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两个责任合同书和一个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来强化预算管理考核。

二是在预算管理中把握好五项原则。

1.多花钱不行。凡列入预算的资金和费用,都不能超支超占,超支超占就意味着企业利润目标相应减少。因此,必须按预算数额进行严格考核。

2.不花钱,少花钱不行。凡列入预算的费用,都是与完成某项任务相对应的。钱没花,说明工作没落实。

3.各算各的账。劳动成果和经营成果分开,是谁的责任就处罚谁。例如,由于管理费用超支使效益降低,就不能让生产工人在利益上受影响,主要应考核和处罚管理者、经营者。

4.不仅考核预算的执行,同时也考核预算的编制。考核预算的编制,重点放在准确率上,要求各部门编制的预算都要尽可能全面、准确、科学,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5.严格考核利润、资金和费用3个重点指标。由于预算管理是把企业的经营活动体现为货币价格形态,对预算管理的考核就必须紧紧围绕利润、资金和费用来进行。所有责任单位工资总额都与实际完成利润挂钩,利润指标完不成不仅拿不到奖金,也拿不全工资;所有单位都以资金有偿占用支出,都与经营者、管理者个人收入挂钩,超支部分按一定比例从个人工资中扣罚。

四、推行预算管理、控制成本费用、必须面向市场,走向市场

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这是预算管理的意义。预算的依据是市场,最后检验室、也是市场。推行预算管理,必须贯彻以销定产的方针,具有到市场上找饭吃、抢饭吃的紧迫感。在预算居于中心地位,并要求与其他预算紧密配合,协调平衡,这就使企业主动了解市场、掌握市场、驾驭市场,具有捕捉、收集、分析和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具备根据市场信息不断开发和改进产品的决策能力。

市场机制就是竞争机制,就是优胜劣汰,就是靠真本事到市场上找饭吃,抢饭吃。市场不讲客观,不讲“出身成分”,也不承认最好。推行预算管理,控制成本费用,首先要编制销售预算,编制预算就要正确分析企业的现状和潜力,就要贯彻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去争取尽可能大的效益。当企业效益达到一定程度后,潜力是不是控尽了?管理是不是到头了?回答是潜力没有止境,管理没有尽头。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推行预算管理,控制成本费用”为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长春理工大学,2008.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商业经济,2009/0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