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26:59
导语:在生理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脑卒中后跌倒的危险因子
脑卒中后跌倒的危险因素在各个时期大致相同。住院期间跌倒最容易发生在翻身时,翻身能力为跌倒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日常生活能力,特别是平衡及步态异常则是脑卒中后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另外,脑卒中后智能障碍、抑郁、感觉缺失、空间定位障碍也是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股四头肌力量减弱、痉挛、不能完成10m行走、偏侧忽略及不合作。与非跌倒脑卒中患者相比,年龄、性别、偏盲及脑卒中的类型及部位(双侧脑卒中及脑干除外)与跌倒的相关性差。
2脑卒中后跌倒的后果
脑卒中后跌倒可导致躯体及心理损伤。躯体损伤的发生率为8%~69%,轻者为软组织损伤,重者为骨折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1-3]。骨折发生率为0.6%~8.5%[2-3],由于脑卒中后麻痹侧骨密度降低,下肢活动减少,下肢瘫痪直接累及髋部,半数以上骨折发生于麻痹侧髋部。髋部骨折后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减弱,外科治疗骨折的病死率较正常骨折老年人高[5]。心理损伤主要指跌倒害怕再跌倒的恐惧心理,其程度与平衡及步态异常程度有关,害怕再跌倒可限制患者活动,心血管适应能力差,自信心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6]。脑卒中后抑郁是跌倒的高危因素,害怕再跌倒可加重抑郁,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跌倒2次以上的患者社交能力明显下降,跌倒者更害怕再跌倒而限制社交及身体活动,从而使跌倒风险增加,形成恶性循环[3]。
二、平衡及步态异常的病理生理学
维持正常的平衡需要良好的肌力、肌张力、视觉、躯体感觉(本体感觉、前庭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其生理基础是身体的翻正反射和平衡反应,静态姿势的维持主要依靠牵张反射,四肢伸肌作为抗重力肌起着主要作用。运动中枢保持身体平衡需要用快速的平衡反应来实现,此反应属于全身的自动性反射,机制是由于机体进行旋转或直线变速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刺激前庭器官的结果。维持正常的平衡能力分三级:一级平衡为静态平衡,即机体在无依靠下能坐稳或站稳,体质量平均分配;二级平衡为动态平衡,即机体能做各方向不同摆幅的摆动活动;三级平衡为他动动态平衡,即在他人一定的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平衡。维持步态包括下肢肌肉有节律运动产生足够的机械能量来推动躯体移动,足部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来预测摇摆,下肢有足够的力量来稳定身体,机体能及时改变步态模式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1平衡的病理生理学
静态平衡。维持人体静态平衡需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任何一环节受损均可使静态平衡紊乱,故成为诱发跌倒的内在因素,通常表现为身体摇晃的幅度及频率改变以及下肢负重比例不均。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身体摇晃次数较同龄非脑卒中者多,幅度增大,重心偏向健侧下肢,在重心移动时健患侧下肢的动力学改变对维持静态平衡所起的作用不同,患侧只占30%,健侧则起到70%的作用[7]。健、患侧踝关节运动对维持静态平衡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患侧为11%~45%,提示患肢对维持平衡的作用较其负重的作用小[7]。脑卒中后继发视觉及智能障碍亦影响静态平衡。视觉障碍时,身体摇晃增多,负重的不对称性相对不受影响,本体感受反馈结构受损时,患者更多依赖视觉信息,使受损的感觉系统重新整合而维持姿势的稳定;继发性认知障碍患者在静态下可出现身体摇晃增多,健侧下肢负重比例增加[8]。脑卒中后静态平衡受损与跌倒相关,但相关系数小(r=0.27),提示静态平衡紊乱导致跌倒的可能性小。有研究表明,身体摇晃不是非脑卒中人群日常生活中跌倒的危险因素,但脑卒中后感觉信息减少及身体控制能力下降对静态平衡的影响大,是跌倒的危险因素[7]。
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主要机制为正反馈,脑卒中后反馈中枢受损可致动态平衡受损,脑卒中患者身体移动速度减慢,将身体从健侧移动到患侧较其从患侧移动到健侧所需的时间长,目标准确率下降,站立时朝任意方向移动身体的能力均下降,其中健侧移动身体的能力优于患侧[9]。患侧上臂摇晃幅度及高度下降,上臂肌肉的潜伏期延长,正反馈控制的拮抗肌肉运动紊乱,平衡能力及执行挑战性动作的能力下降,提示脑卒中后动态平衡受损[10]。脑卒中后动态平衡受损可增加跌倒风险,脑卒中患者中跌倒者较非跌倒者运动执行能力差,完成规定动作的时间长,加上跌倒者患侧胫骨前肌收缩振幅低,表明正反馈机制受损可导致跌倒[10]。
他动动态平衡。他动动态平衡通常发生于支撑物移动或翻转,围绕腰部推动物体时,当外部力量作用于机体时,刺激包括体躯、视觉及本体感觉等感觉输入,通过反馈机制使身体保持平衡。脑卒中患者麻痹侧小腿肌肉对突然的支撑物体运动的反应性延迟,麻痹侧膝反射减弱,反射一致性差,致他动动态平衡受损,从而导致跌倒风险增加[11]。另外,跌倒者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及股四头肌反应性延迟,肌肉远近端活动间隙长度延长,亦使跌倒风险增加[12]。
2步态的病理生理学
平地行走。脑卒中患者平地行走的共性为:①行走速度变慢。脑卒中后患侧髋关节外展、膝反射、踝关节背屈、腓肠肌力量减弱,使得平地行走能力差,患者试图通过加强患侧髋关节外展以及健侧的推力来来代偿,由于髋部肌肉群力量差,代偿只能部分提高行走速度而达不到正常速度[13]。②脚部清晰度差。脑卒中后患肢无力,患侧胫骨前肌及腓肠肌活性下降,膝关节度小,膝下降使得脚部清晰度下降,易出现摇晃及跌倒,患者常通过下肢的环形运动,骨盆向患侧倾斜、躯干向健侧倾斜来避免[14]。③姿势稳定性差。摇晃后期,患侧踝关节背屈及膝关节外展受限,腓肠肌活性下降,负重后关节度变小,活动不灵活,使得患侧基础支持力量下降,躯干向额部过伸[15]。另外,单腿负重时重心到患脚之间的距离增大,重心投射在基础支持之外,患肢负体质量的比例减少,使得姿势稳定性降低。④步态参数。如速度、迈步时间及长度,双腿负重的时间受智能影响,行走时注意力分散,提示步态损害也包括自动调节受损[16]。脑卒中患者步态参数(步行速度除外)与跌倒的危险因素的关系尚未明确,跌倒者踝反射减弱、髋关节外展差,行走速度减慢,踝足底反射时间缩短,髋关节反射时间延长等步态异常,使行走时跌倒风险增加[15]。
复杂行走的技巧。步态模式是否适应环境是安全行走的前提,通常用跨越障碍物的能力来评价复杂步行的技巧。脑卒中患者在跨越静态障碍物时采取谨慎的措施,包括先跨的脚的高度低于障碍物使得趾清晰度高,跨步距离短,次数多,与障碍物接触数多,尽管首次横跨障碍物时,健肢的失败率较患侧低,但患者更愿意用患肢横跨,横跨障碍物失败的原因为姿势稳定性减弱,用先跨的脚趾敲打障碍物[17]。患侧脚趾的清晰度降低可增加绊倒的风险,横跨障碍物时压力中心及重心前后分离提示姿势稳定性受损,当障碍物突然出现需患侧横跨时,患侧股二头肌反应慢,姿势稳定性受损更重,失败率更高,提示脑卒中患者步态对障碍物的适应不再受自动调节控制而受智能控制[18]。通过障碍物能力的损害可增加跌倒风险,患者需提高注意力来避免跌倒,提高脑卒中患者生理活动水平能增加户外活动及步行能力,因此步行技术可增加生理功能水平,减少跌倒的发生。
关键词 生理学 教学过程 临床案例 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22
Combined Use of Clinical Cases in Physiology Teaching
MO Kaiyong, YANG Xiaojun
(Qiannan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Abstract Objective: Clinical Case in physiology teaching,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learn to think and solve problems. Methods: Teaching physiology and clinical cases close angle, combined with the course key, difficult, hot, in the form of case studies, carry out problem-based, interpretive, interactive teach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linical thinking. Results: Through a series of interactive clinical case teaching to inspire students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ability and level. Conclusion: Teaching physiology, clinical practice widespread cases, not only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hysiology teaching and clinical research,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Key words physiology; teaching process; clinical cases; application research
1 找准生理教学与临床案例结合要点
(1)突出重点,明确目的。生理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必须明确生理学习目的,从临床案例中许多发病机理、临床表征、治疗原则上去阐述生理学原理,并结合生理学概念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激发起学生们深入研究分析临床疾病的兴趣和能力。比如:消化生理学中胃液、胆汁、胰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疾病萎缩性胃炎、胆道梗阻、胰腺炎病例的临床表征,分析症状出现的生理原因,从而明确到疾病临床表现的发生生理机制,理解生理学原理要求。
(2)结合难点,理解过程。生理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必须结合生理学习难点,用临床案例中表现性的临床表征、治疗方式上去阐述概念性的生理学原理,并结合生理学概念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让学生们学会理解临床疾病发病治疗过程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细胞膜神经递质传递原理时,可以引入一系列由于神经递质传递障碍导致的基本,有肉毒杆菌中毒造成的麻痹、重症肌无力患者出现的临床肌无力的反应。
(3)注重热点,把握方法。生理教学中有许多生理模型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必须将一些生理动态模型知识点,与临床变化结合起来分析。①比如呼吸系统肺换气模型中,肺泡的通透能力变化带来一些病理变化,就可以用来分析肺换气的模型,可以引入肺气肿、非典型肺炎等临床发病机制,从而帮助学生们理解影响肺通气换气的功能机理。
2 把握生理教学与临床案例结合特征
2.1 学习兴趣是关键
生理学教学中,保持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关键。运用临床案例在生理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学习案例的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教学目标和要求产生了共鸣。比如,在视网膜的光感细胞教学内容中,可以联系到人体眼睛子暗适应的有关生理反应,也可以联系到一些夜盲症的病例。
2.2 临床实用是核心
临床医学是在生理学之类基础医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上运用经验形成实用性很强的治疗疾病的医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结合临床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临床案例中情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用临床案例征性表现来增强学生们对于理论的理解。比如:胆结石造成的胆汁流出受阻,造成了一系列胆汁缺失情况,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达到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的目的。
2.3 科研前瞻是发展
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的核心学科,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趋势下,有了许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的迅猛。许多生理学内容都有了许多卓越的突破和发展,特别是人们对于人体生理整体、器官认识到细胞分子研究的视角,都有了许多新发展和进步。因此,在生理学教学中,就应当更多引入生物医学、生物技术方面最新技术,特别是细胞生物学生理学上一些进步及相应的医学应用展望,能够开拓视野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 把握生理教学与临床案例结合方法
3.1 问题式教学
生理教学课程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结合教学中引用的临床案例,要求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结合查资料、课堂交流讨论,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出正确答案。②这种在问题解答过程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核心,以案例为关键,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理传统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和方式,又能帮助学生们树立起生理学概念理论,培养了他们检索信息,分析总结的能力。
3.2 分析式教学
生理教学课程可以采用分析式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准备好教学中需要应用的分析临床案例,通过分析临床病历中的发病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分析,运用生理学原理来引导学生分析临床,增强对于临床分析的感性认识。在实际教学中,生理教学分析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临床案例的演示,应用一系列临床病历图片、数据、表格、动画、影像资料,使病例演示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形象。
3.3 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结合根据临床案例内容,区分不同的生理学理论知识,从而举行不同形式的互动教学,突出生理学基础教学的专业特色,也真正让临床医学分析学以致用,有效指导学生们时间工作。比如生理教学中,结合临床工作实际需要,围绕临床案例点,开展了疼痛生理、睡眠生理的互动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中不仅介绍了疼痛、睡眠的生理学机制。通过互动式教学的方法,整体生理学习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互动感受到学以致用,可以帮助别人的特点,产生了学习成就感,激发其学习兴趣。
4 把握生理教学与临床案例结合步骤
4.1 准备教学目标
生理学教学任务重,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事先对教材进行提炼,提炼出重点、难点,将临床案例有机地穿插到生理教学中。比如“绪论”作为教学开篇,贯穿于整个生理学的学习过程,可以巧妙穿插各种临床病例,说明生理学的稳定机制。人体脱水时机体的稳态被打破,血管内液、组织液、细胞内就处于严重脱水中,必须给于临床治疗,让开通多条静脉通道输液,或者让病人多喝水,让脱水状况得到纠正,身体逐步恢复到稳态中。
4.2 改变教学方法
彻底改变原有生理学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中引用的临床案例,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用临床案例中表现性的临床表征、治疗方式上去阐述概念性的生理学原理,启发学生将生理学基础理论联系临床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并采用启发式、诱导式、讨论式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4.3 巧妙穿插病例
生理学涉及的概念比较多,针对这个学生们决定非常难以掌握的方面,在生理学教学中,结合临床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把抽象、乏味的教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生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巧妙穿插病例,利用临床案例情况的分析、推理、判断,用临床案例征性表现来增强学生们对于生理学知识理论的理解,将生理学理论与临床案例合理地渗透和联接起来。
4.4 突出教学重点
生理学作为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结合是非常紧密的,许多生理活动反应就是临床表现的根源。教师必须筛选、整理大量的临床案例,围绕生理教学的重点找出临床案例,将生理学教学中抽象的概念与临床案例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
4.5 设置教学互动
对于初学者来说,生理学中许多概念难以理解,必须依靠教学互动,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筛选出一批选出符合教学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能够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的临床案例。③教师在课堂上所选临床案例,也可以选出一些反常案例,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教学效果。但是,所有课堂结合案例,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况基础上,必须是学生可以接受的情况,经过学生们一番思索、讨论,可以得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在课堂上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拓展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4.6 安排适当作业
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案例和学生讨论案例,得到了相应的临床解决方案。生理科学必须要掌握有关医学基础、临床知识,更要有总结分析、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为案例教学讨论过程中,可以以引导、鼓励的方式给予支持,也可以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还必须在课后布置一系列作业,结合课堂上分析案例,来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的生理学知识。
4.7 妥善转变角色
生理学课堂案例教学是生理学理论与临床案例相结合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适当转变教学角色,转变教学态度,既通晓医学科学理论,又有宽广扎实临床实践经验。④教师在课堂中也要转变角色,增强师生互动对话,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见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必须要更积极、更主动、更创新,更新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 结论
本文通过结合课程中重点、难点、热点,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问题式、解释式、互动式教学。生理教学课堂中,学生只有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才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熟练运用临床分析技巧。通过研究发现,在生理教学中贯彻临床案例,可以提升生理课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思维。通过一系列临床案例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
注释
廖丹,方卓,赵铁建.临床实例在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3):119-121.
① 张承彦.生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5):607-608.
② 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学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10):56-61.
各人都认学盘算机功效在几十年的时间内生长到现在这样庞大和壮大简直了不起!
盘算机简直生长很快。然而盘算机的生长已险些到了止境!在大脑头脑的秘密揭开之前,它已不行能再取得多大突破性生长!速率快、容量大已不是恒量盘算机性能的尺度。盘算机生长的下一个目的是使盘算机具有人那样的智能。人的大脑的庞大水温和功效要远远高于盘算机。
在盘算机的生长历史上,均匀每七年就会有新一代的盘算机出现。然而到了八十年月各人开始研究第五代盘算机----人工智能盘算机时,却遇到了不行克服的困难。无数人淹灭巨大的精神和时间,效果全都碰了钉子!二十年已往了,人工智能盘算机还不见踪影!
盘算性能不能取得突破性生长,要害在于生理学、大脑头脑能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许多从事盘算机学科的对生理学很感兴趣,其缘故原由即是他们想从生理学上找出研制人工智能盘算机的灵丹仙丹。另这些人扫兴的是,他们不光没有找到灵丹仙丹,反而被生理学的杂乱场所局面搞得晕头转向。这些人盼望议决模仿大脑头脑而研制出人工智能盘算机,然而也们很伤心地发明他们无法使盘算机模仿现在的生理学理论所形貌的大脑头脑历程。
生理学事情者应该大胆地站出来称认生理学的危急,并广范地宣传生理学的重要性,下令全社会珍视生理学,大猛前进研究生理学的经费投入。
门科学。是学生们能否真正学好专业课的基础理论课程。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同样科学的的理论源于实践。科学的生理学
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保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
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生理学 教学改革 创新性思维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思想、新技术、不断出现,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老化和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如何跟上知识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大影响。实践出真知,如何学好生理学,生理学实验是重中之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生理学实验课的主要内容。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生理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只是一味的讲课,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经常在课堂上胡思乱想。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总是按照老师的固定模式学习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的学习兴趣,关心的只是考的的内容和考试是和否会挂科。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性人才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将进行一些积极地探讨。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老师。首先,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在拥有渊博知识的同时,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成功具有巨大影响。在课堂上老师居于主导地位,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改变传统的书本主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应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将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与新的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和教学理念,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积极参加有关的学术或课程研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进而用于指导以后的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培养应用性人才。再次,学校应该配备专门的生理学教师,加强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为生理学实验的教学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证。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实验验证理论,而且通过实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因此,在生理学试验中通过以下方面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一,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发现问题。让学生观察什么时候会出现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观察问题习惯,全面的记录实验数据,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必要的。第二,在生理学实验中,老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操作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去,他们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到鼓励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新的实验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第三,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以及在实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和别人不同的方案进行反思,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能力
作为老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实验前,让学生提前预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对实验内容、目的、方法步骤有所了解,掌握实验的重点,认真分析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大家的预习成果,不仅可以加深记忆而且会引发大家的思考, 查阅资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积极性思维, 有利于提高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把握上课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自然规律的直接体现,在实验中,通过安排合理的实验项目,有针对性的选择实验内容,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全过程, 提高学生独立的实验技术操作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师生的面对面交流,比较单调乏味,很难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适当的引进先进教学工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被广泛地应用到现代教学中,推进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是最广泛的一种,集声音、图象、文字于一体。计算机网络教学,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新颖化,教学成果显著提高。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所讲的重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全面展现给同学,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实验过程,加深了实验印象,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详细讲解重点和难点,增加知识的新奇感和趣味性,以提高教学效果。丰富的信息资源,推进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深刻变化,这同时也要求老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五、结语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也会不断深化。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理学实验是生理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生理学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是生理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否到位,对生理学的学习具有重大影响,关系到学生所学知识能否得到巩固和拓展,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得到有效培养。生理学实验教学只有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才能不断培养出合格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虞忠闲.生理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2(5).
[2]陈至立.对我国未来生理学发展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2(5).
关键词:“三优化、一提高”;微课题;生理学;有效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通辽职业学院2013年度高职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学与教”研究》(课题编号:TZYKT130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67-01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和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及影响因素等。它是高职高专药品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现代药学的重要基础。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知识枯燥、抽象、难学、难懂,同时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基础差,主动参与性不强,如何做好高职高专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工作,一直是教师面临的难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以“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契机,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微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理念,以改善课堂主体的情感、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达到生理学有效教学的目的。以下笔者仅以《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为例,浅谈了一下个人观点,期待进一步的提高。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微课题,推动职业素质教育发展。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医学生只有学好了人体解剖生理学,才能理解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及其原理,掌握药物对人体结构及功能活动的影响,以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不断研制和开发出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且价格便宜的新药。在职业院校学生又分为大专、中专等不同培养层次,学苗复杂。因此,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对推动职业素质教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践教学中,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的特色,我们保留与拓展与临床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简化深奥繁杂而抽象与临床实际联系不紧密的教学内容,并构建微课题,形成纲目清楚的认知结构,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对传统的教学过程“取其精华,补其不足”。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与课题小结,这三个环节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是不可动摇的。讲授新课这个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巧妙导入――民主讨论――提炼归纳――拓展总结”的方式。
1.巧妙导入。恰当引用生活现象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创造良好的新课开端,提高课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消化和吸收”时,可以设疑“我们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自然导入,激发学生思考,引出营养物质、消化系统、消化与吸收的概念和过程等。
2.民主讨论。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设疑,提出要讨论的问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民主自由和公开平等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当讲授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时,在讨论前一周先布置的讨论题:哪些营养物质需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怎样进行的?先让学生课前自学、思考和查阅文献,然后在课堂上讨论。通过问题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
3. 提炼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思考、多观察,对基础知识进行提炼、归纳,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取代复杂、繁琐的表达,纵向梳理知识,便于学生记忆、整理与分析知识要点。例如,讲授胃酸的生理作用时,可整理、归纳为一激(激活胃蛋白酶原),二变(使蛋白质变性),三杀菌(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四促胰胆分泌、铁钙吸收(盐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和铁钙的吸收)等。
4.拓展总结。可以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将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延伸并深化,合理联系临床相关问题,突破教材的约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勇于探索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胃液的作用时,可以联系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原则?使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及与其关联的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楚和透彻。
三、 优化学习方式,构建微课题,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
传统的教学,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发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学习方式,构建微课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调节和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时,关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可以调动学生构思设计一份关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调查问卷,进行社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该病的患病率、临床表现,并进一步分析消化系统疾病的形成机制,防治原则。这一过程,形成了学生以“构思――设计――实施(调查分析―信息反馈―评价总结)――应用”的参与式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 “微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笔者从教育教学的“微”处着手研究,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灵活设计 “微课题”,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微课题”研究,从“实”处收效,可以深化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云霞.浅谈生理学图表式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5,(06):71-72.
[关键词]扇贝 多普勒
中图分类号:R9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97-01
一、研究背景
双壳贝类属于典型的开管式循环系统,其心脏包括两心房一心室。其中心房接收来自于两片瓣鳃的血液,心室将血液泵入前后大动脉并输送到各组织的血窦、排泄器官以及瓣鳃中。
循环系统生理学是动物生理学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动物心脏、血管的生理特征、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的指标主要包括心搏速率(心率)、心动周期(收缩舒张)特征、血流动态(流向、流速、流量、阻力)、心血管调节等。动物的循环生理特征可从整体角度清晰、直观地反映机体的代谢活动水平,可用于预测环境胁迫下(温度骤变、污染物胁迫等)生物的响应情况。
由于多普勒数字超声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实现对扇贝循环系统的成像,并能实时测量血液流速及流向,可以形象的还原动脉和心脏的搏动并监测频率。
日本学者在之前绘制过虾夷扇贝的解剖循环图,绘出了扇贝的血液循环路径,但未能详细量化血管的直径和血流量。
二、科学问题
1、扇贝循环生理的基本特征?
2、环境胁迫下的扇贝循环基本特征?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1.基于数字彩超技术的扇贝血液循环动态监测方法的建立(即总结实验过程中每步规范的操作方法)
2.扇贝循环生理学基础特征(循环途径描绘、不同种类、规 格、温度下扇贝循环系统生理学特征)
3.环境胁迫下扇贝循环系统生理学指标变化(结合现场跟踪监测研究)
(二)循环生理学指标
1. 心率
扇贝为变温动物,温度变化可直接诱导其心率的变化,心率变化可反映扇贝的代谢和生理变化。
2. 血流加速度
扇贝的血流加速度能反映出扇贝心脏的泵血能力,扇贝的血流加速度是反映扇贝状态的指标之一。
3. 最大和最小血流速度
扇贝的最大血流速度为扇贝的最大血流瞬时速度,为扇贝心脏最大收缩的瞬时速度。
扇贝的最小血流速度为扇贝的最小瞬时速度,为扇贝心脏舒张期末的血流速度。
4.RI
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 指的是所测血管血流阻力情况的估测值。 RI=[收缩期峰值流速(S)-舒张期末流速(D)]/ 收缩期峰值流速(S)。
在扇贝血液流动过程中,血管对血液的阻力越大,其阻力指数也越大。
5.S/D
在多普勒图像中的血流波形上测量收缩值点的速度(PS)和舒张末期的速度(ED)的比值为S/D。
S/D与扇贝的血管供血相关,当扇贝的状态良好时,扇贝的S/D值较小。
(三)技术路线
(如图1)
(四)实验结果
1.不同变温速度对扇贝心率的影响
1.在一定范围内,心率与温度呈正相关。
2.慢速变温条件下,致死温度31℃,急速变温条件下,致死温度34℃。
3.在死亡前两种变温条件下都出现心率骤降现象。
4.在慢速变温中,在16℃-22℃及26℃-28℃出现两次平台期;在急速变温中,24℃-26℃出现一次平台期。
2.不同变温速度对扇贝血流加速度的影响
1.血流加速度在26℃前,与温度呈指数升高的关系。
2.慢速变温在30℃时加速度出现骤降,急速变温在33℃加速度出现骤降。
3.在26℃后,加速度呈现出剧烈波动显现,分别在致死前达到最大加速度。
3.不同变温速度对扇贝血液最大流速的影响
1.血流速度随温度的升高,呈波浪增加,致死温度前出现骤然下降的现象。
2.在慢速变温组中,温度在10℃、18℃和28℃三次回落现象,在急速变温中,在22℃、25℃和28℃同样出现回落现象。
3.慢速变温在26℃前呈现指数增加现象,急速变温波动剧烈。
4.不同变温速度对扇贝血液最小流速的影响
1.血液最小流速最要集中在1cm/s-3 cm/s。
2.慢速变温组中,血流最小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在26℃是达到最大值;在急速变温扇贝中,在23℃和32℃出现两个波峰,其中在23℃出现最大速度。两条曲线都呈波浪上升现象。
5.不同变温速度对扇贝血液RI的影响
可知阻力指数(RI)随温度的增加,主要在0.5-0.7之间波动。其中,在2℃/d中,在16℃明显低于0.5,在28℃明显高于0.7。在2℃/h中,在20℃明显高于0.7。
6.不同变温速度对扇贝血液S/D的影响
可知S/D随温度的增加,主要在2-3之间波动。其中,在2℃/d中,在27℃、30℃明显高于3。在2℃/h中,在33℃明显低于2,在21℃明显高于3。
小结
1.由上述分析可知,扇贝的基本生理指标(心率、加速度、血流速度)在26℃之前都温度呈正相关。
2.可得出26℃为栉孔扇贝的最适温度温度限值
3.在26℃―28℃间出现平台期
4.急速变温对扇贝血液循环生理学的影响大于慢速变温
下一步安排
目前我们只是在较浅的层次上,针对基于数字彩超技术的扇贝循环系统生理学特征基础研究下的扇贝的心率、血流加速度等指标进行了研究,主要是探索了环境胁迫下的扇贝循环基本特征,此后我们将进一步针对不同温度、变温幅度下不同规格的扇贝的生理机制进行探究,争取更加深入地论述其循环生理学特征,为优化养殖规划、保障产业效益、维护食品安全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论文提要:通过对我校东莞校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问调查,对如何选择实验内容及设置实验项目;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实验资源,改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的必要性等进行了论述,以鳃决生理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高生理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为了加强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研究能力的培养,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内容的结合,我校东莞校区自2003年以来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三门学科的实验课合并,组建了独立的生理科学实验室,开设了新课程——生理科学实验。5年来,我们紧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积极学习国内各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初步形成符合我校教学要求的生理科学实验课程体系,该课程已成为我校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学生对我室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从中发现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我们对已经完成我科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调查的结果作一分析和思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校东莞校区第二临床学院05和06级临床专业学生,共1603人。
1.2方法
2008年11月,我们同时对05和06级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从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课时的安排,实验前准备情况,教师授课,课堂辅导情况,课后批改实验报告情况等方面,把调查内容设计为6个方面19项,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很差5个评价等级,并就以上6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50份,回收223份,有效率为89.2%。经统计,涉及调查内容19项中,学生评价好的有6项,评价较好的有10项,评价一般的有3项。
2.1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的评价(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教学的总体评价比较好,特别是实验准备和实验报告批改两方面评价好,有200名学生认为教师实验前准备细致,试剂和器材准备充分,实验过程中损坏能得到及时更换;189名学生认为课后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及时,工作认真细致;有164名学生认为实验内容设置较好,教师授课水平较高;90%的学生都认为老师在课堂上态度和蔼,工作认真,遇到问题愿意询问老师,与老师沟通;而课堂辅导方面学生的评价相对较差,评价较好的仅占8.1%,评价一般为70.3%,评价差和很差的分别占15.2%和6.4%;197人反映一位辅导老师太少,课堂辅导不及时,应加强实验辅导。
2.2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通过对学生意见的收集,反映我室实验教学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1)实验内容设置没有突出专业特点;(2)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所占比例偏少;(3)教师授课理论讲述时间过长,实验操作时间不够;(4)大班教学实验组人数及实验组数多,致使实验资源相对不足,每个学生的操作机会减少,而教师的课堂辅导亦跟不匕。
3讨论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质量较好,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带教老师在课堂辅导方面跟不上,离学生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资源有限,使东莞校区的生理科学实验课均采取大班教学,一个实验室两个小班同时上课实验组数及人数均很多,带教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实验中很难兼顾到每个组。且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课带教老师以年轻老师为主,年轻老师的带教经验不足,部分非生科专职教师对实验的熟练程度也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导致课堂辅导达不到学生要求的原因,也是我们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实验资源和师资力量有限,5年来,不同专业的实验课内容变化不大,使学生对部分陈旧实验内容兴趣降低,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对实验课内容的设置有了新的要求。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理选择实验内容,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及解决的问题。
4建议和措施
4.1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在实验项目设置上突出专业特性
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设计难度不一的实验项目。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教师在选择实验内容时应突出临床思维,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利用生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基础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实验项目时可突出临床医学专业特点,联系临床医生的工作,开展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仿真训练,如可在实验中设置制定用药方案的教学内容。总之,对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要有侧重点,实行分类教学。
4.2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我们在不增加课时,保证生理、药理、病理生理学所必需的实验操作技术的情况下,减少一些枯燥乏味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如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课中多安排如“失血性休克及抢救”这类综合性实验。它们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操作步骤多,操作时间长。学生可以在实验中用动物复制临床上常见病例的相关病理模型,并可运用学过的知识对动物进行抢救和治疗,通过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又训练了他们用基础理论解决I临床诊疗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旨在通过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验证实验结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医学科研实验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以上几种能力尤为重要,可在教学安排中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4.3精心做好实验准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准备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预实验。实验课前技术人员应将设备和仪器调试好,试剂和实验器材应准备充分,课堂中发生差错或损坏要及时更换或维护,以保证学生的实验顺利完成。带教老师和技术人员必须在课前认真完成预实验,及时发现问题和实验中的难点,并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同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可给予正确的指导。
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在教学方法上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除必要的交代和注意事项的强调外,尽量避免讲小课,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动手时间。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上的视频资源配合实验教学,可起到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提高动手能力的良好作用。
在实验中教师要加强课堂巡视,多走动,多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操作,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于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尽量用启发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后讨论,利用学生重视实验结果的心理,以实验结果为基点加强课后讨论,教会学生质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论文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生活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们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身的亚健康状态。护理工作是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判断与处理。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病的人或健康的人。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这些因素都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压力。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校期间及临床实习期间,都常常因面临着各种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实习效果[1]。1997年Admi指出,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常面临各种压力,如不能很好应对,可影响他们在临床的工作能力,甚至动摇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定[2]。现对护生、实习护生的压力研究作一综述,以便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实习效果。
1压力概论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Bemard第一次提出人类有内在稳定性,若内在不平衡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疾病。1950年HansSelye将压力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由此压力能致身心疾病就比较明确。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提出了可认知的压力理论,并成为了研究职业压力和压力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应用理论。随后压力学说发展很快,并开始应用于实践。
压力的根本内涵既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有关,又和个体满足需求的能力有关。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学习、人际冲突、恶劣环境等。当人遇到压力时都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适应能力因人而异。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
2护生的压力
2.1专科护生的压力
2.1.1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专科护生对于本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不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专科护生面临的最大压力。
2.1.2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
2.1.3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专科生都明白,专科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专升本”。在专升本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专升本”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本”还是“先升本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
2.1.4其他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护生方知,社会工作中,还有许多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如轮转科室带教老师、病人及病人家属、实习生之间等等,人际关系压力由此产生。就业体制的改革,把每一个学生推向市场,护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联系工作。实践机会非常宝贵,有大量知识需要借此机会学习,而工作又不能不找,这就产生了压力。凡此种种,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大压到了护生的头上,如不及时缓解和消除,势必造成护生的精神和心理等多方面紧张,时间久了极易造成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害。
2.2本科护生的压力
2.2.1准备和参加考试曹颖的调查显示,“准备和参加考试是护理本科生的最大压力源”[3]。其结果与其他作者研究相似:考试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应激事件,考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考试压力已成为适学青少年的最大压力源。Clarke的研究也表明护理本科学生的最大压力源是对学习的要求[4]。
2.2.2分配情况学生都把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作为整个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毕业生的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毕业分配情况是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二大压力源。
2.2.3社会对本专业的看法目前,在健康服务体系中,医疗占主导地位。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群众形象差,专业的提高及发展缓慢已成为造成护士短缺的主要原因。
2.2.4其他学习的任务量、时间不足不能想做的事、与其他学生的竞争及不能按时睡眠等也是本科护生的重要压力源。学生目前的经济情况及教师的评价也成为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许多学生来源于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而上学的费用又高,经济问题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的评价常常与毕业分配密切相关,故也成为学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Admi研究表明:教师的监督及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著相关。而不同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其压力源也不尽相同。大一年级的新生,学习的任务量是最主要的压力源。每天的学习内容、考试的出题方式、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也成为主要的压力源。由于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与高中异差很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而且这些学生在中学学习成绩都在班级前茅,因而易对新的学习需求产生压力感。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中,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在班级排列也是重要压力源[2]。2.3实习护生的压力
2.3.1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2.3.2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生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2.3.3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9]。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6]。
2.3.4其他临床教师、病人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3应对措施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7]。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著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8]。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大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根据Lazarus和Folkman的研究: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采用的应对方式[7]。
4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4.1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Jalowiec将应对方式归纳为八种,包括乐观、支持、自我依赖、勇敢面对、保守、听天由命、情感和逃避。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4.2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缓学生心理冲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随时向临床教学老师和实习学生了解情况,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习计划和解决问题,以增加实习效果。如根据临床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增加了手术室及急诊室的实习时间,并可尝试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完成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4.3增加在校学生的实践机会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增加课间及临床实习时间。并可安排学生到临床学习新技术,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动手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有90余所医学院校开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对不同层次的护理实习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的反应不同。了解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的压力来源,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是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国内已有部分有关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研究,但对于本科实习护生与专科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差异的原因尚缺少相关研究,这是今后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颖向虹等.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491—494
[2]AdmiH.Nursingstudents’stressduringtheinitialclinicalexperience.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1997,36(7):323
[3]曹颖戴舒霞.护理本科生的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0,13(3):166—168
[4]ClarkeVA,emporaryNurse,1992,1(3):35
[5]陈梅丽,蔡欣玲等.医学中心护理人员离职意愿相关因素探讨.荣总护理.2000,5(11):60—69
[6]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关键词珙桐;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AbstractDavidia involucrate Baill. is a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endemic to China,it has a high science status in plant phylogeny and geologey history change investigation. Home and abroad scholars have done quantities of work on it. The distributing environment,biology character,community connection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research from ecology,genetics and plant physiology were summari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on plant physiology,ecology and cell biolog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Davidia involucrate Bail;physology and ecology;research advance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亦称水梨子或鸽子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在晚白垩纪和第三纪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影响,仅在我国西南地区受冰川活动影响小的地方活下来,为第三纪孑遗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在我国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名目中,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物种。在植物系统发育和地史变迁研究上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另外,由于珙桐的花序奇特,花、叶、果实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可在植物园、公园、风景区、自然保护区、街道两侧广泛种植;珙桐的应用推广范围不断扩大,珙桐苗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珙桐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树种,具极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对于珙桐的研究报道较少,而且对于很多问题尚存在争议,珙桐的保护,开发和应用缺少试验性的依据。
1珙桐天然分布环境
根据张家勋等[1]调查结果,珙桐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地,北纬27°1′~31°7′,东经98°6′~111°1′的范围内,海拔700~3 000 m,成不连续的、点状分布,珙桐分布区多为凉湿型气候,具有潮湿、多雨多雾、夏凉和冬季寒冷期长的特点,相对湿度80%以上,年降雨量1 400 mm以上,日照时数为1 200~1 400 h。调查发现,适宜珙桐生存的环境条件是:海拔600~3 000 m,年平均温度为8.5~16.9 ℃,最冷月平均温度为-5.0~4.0 ℃,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2.0~30.0 ℃,年平均降水量为744.0~1 580.0 mm,极端最低温度为-15.6~-3.0 ℃ [2-3]。
珙桐分布区成土母岩以中生代侏罗纪沙页岩和泥质页岩为主,土壤为酸性褐色棕壤、黄壤和黄棕壤,pH值一般为4.5~6.5,质地疏松潮湿,地表枯枝落叶层较厚。珙桐主要生长在沟谷两侧的山坡,坡度较大,降水量较多,土壤流失严重,肥力较差[4]。从分布区域上看,珙桐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四川盆地边缘地区、贵州的北部及云南的横断山脉,分布地区地形复杂,植物种类丰富。
2珙桐生物学特性
珙桐为单科单型属植物,仅有1种变种,即珙桐和光叶珙桐。珙桐为高大落叶乔木,一般高达10~25 m,最高达4 m以上,胸径1.0~1.5 m [5]。当年生枝紫绿色,一年生枝条上有明显的白色气孔点,无毛,多年生枝深褐色或深灰色,树皮灰黄色,粗糙呈不规则片状脱落,树形端正,树冠馒头形或圆锥形。冬芽大成圆锥形,紫褐色,芽鳞3~4对,覆瓦状排列。单叶互生,在短枝上近似簇生,心脏形或阔卵形,长9~16 cm,顶端短尖尾状,基部心脏形,叶缘有三角形粗大的锯齿,具有毛刺状尖突,叶面鲜绿色,背面弥生丝状白绒毛,叶柄长4~8 cm,常生灰色绒毛[4-5]。
珙桐为两性花或雌雄花同株,头状花序,通常由多数雄花和一雌花或两性花组成,花基部生有长圆卵形或长圆倒卵形花瓣状的苞片2~3枚,初始为淡绿色,继而变为乳白色,脱落前变为棕色。珙桐雄花无花被,子房下位,4~10室[6]。
果实为核果,熟果青紫色,外果皮薄,中果皮厚,肉质,内果皮坚硬,木质化,构成果核,果核有沟纹,内含3~5粒种子。种皮薄膜状紧贴内果皮,种子类型为双子叶有胚乳种子,胚乳较丰厚,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脂肪,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等胚的4个组成部分发育完整,子叶宽大肥厚[6]。
珙桐在每年3月叶芽开始萌动,3月底或4月初孕蕾,初花期为4月20日左右,盛花期为5月上旬,末花期为5月20日左右,花期约30 d。开花初期,2个苞片直立向上生长,浅绿色,15 d后,逐渐长大,其中1个生长较快,另一个较慢。随着苞片生长和种子形成,花梗承受不了苞片和种子的重量,被压弯,苞片下垂,随即苞片变为白色,10~15 d后苞片脱落,5月下旬幼果逐渐形成,10月下旬果实成熟并开始脱落,11月下旬全部脱落。珙桐的高生长主要在3—6月。珙桐从幼树到开花,花前成熟期6~10年。
3珙桐群落特征
珙桐种群一般可以分为珙桐作为优势种的种群和珙桐作为伴生种的种群,但是珙桐作为优势树种的种群很少,一般都是以共优种或次优种与其他阔叶树组成混交林[7]。珙桐种群在组成上以落叶乔木为主,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上依据群落分布环境差异而不同。
群落的区系组成以双子叶植物为主,单子叶植物次之,无裸子植物或裸子植物很少。珙桐种群梯度分布比较明显,主要分为乔木、灌木、草本3层,乔木树种以壳斗科、樟科、珙桐、槭树、连香树、水青树和胡桃科植物居多,乔木层可分为2层,珙桐和光叶珙桐为第1层,第2层主要是川灰木、汶川钩樟等,有研究表明珙桐种群中乔木的分布与海拔高度和土壤因子有重要关系,而且珙桐在种群中的地位也与土壤有重要关系[8]。珙桐种群灌木层种类较多的科有蔷薇科,荨麻科等,草本以鳞毛蕨科、毛茛科、百合科及蓼科等植物为主[9],群落中还有大量古老孑遗种子植物,大量孑遗物种的存在表明该种群物种构成的残遗性以及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稳定性[10]。珙桐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其所在生境湿润多雨,阳光充足的气候条件有重要关系[2]。
珙桐种群是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带亚高山地区的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内的孑遗种群,该种群具有热带和温带的过渡性质,珙桐种群的幼苗耐阴,成树喜阳,生长迅速,分布小而零散,群落中可见其幼苗、幼树和成树共存现象,珙桐种群是群落中比较稳定的成员[11]。珙桐种群内,珙桐受到的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增大而逐渐减小,珙桐种内竞争较之与其伴生树种间的竞争剧烈[12],因此中小径级的珙桐在群落中受到的生存压力较大,应加强对中小径级珙桐的保护。
4珙桐遗传多样性研究
根据对天然珙桐群体的RAPD研究发现,珙桐种内的DNA多态位水平较高,遗传多样性高于一般阔叶树种,而且珙桐群体间遗传分化巨大,2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间,但是由于珙桐呈星散状和间断分布在狭小范围之内,受小种群效应及缺乏有效的基因流影响,珙桐间分化种类并不多[13]。徐刚标等[14]对湘鄂西等地的珙桐种群RAPD分析发现这2个地区珙桐群体间存在非常频繁的基因流,同时,李雪萍等[15]对神农架4个珙桐居群的RAPD分析结果证明珙桐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遗传变异以居群内为主。李建强等[16]对珙桐等位酶位点变异分析同样支持珙桐居群内遗传变异大于居群间的结论。
彭玉兰等[17]对光叶珙桐等位酶点分析发现,光叶珙桐居群间分化较小,但是光叶珙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原变种珙桐要高。彭玉兰等认为,光叶珙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一般特有物种,威胁珙桐生存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它自身的遗传结构,而在于生境等外在因素。
5珙桐生理生化研究
生态学研究认为,种群靠自生种子自生更新能力较弱,主要是由于种子发芽率低造成的[18]。罗世家[6]对珙桐种子结构解剖后认为,珙桐种子发育完全,珙桐种子的发育状况,胚的形态结构不是影响珙桐发芽及发芽率的关键因子,珙桐发芽率低主要是因为果皮坚硬,机械阻力的影响。李雪萍等[19]对珙桐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进形细胞学观察,并未发现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异常现象,说明珙桐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发育正常,不是造成珙桐种子败育的原因。
王伟伟等[20]对不同采收期的珙桐种子特性研究发现,珙桐果实表型特征与种子发育程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相似环境条件下珙桐植株间的有性生殖是非同步的,各个采收期的珙桐果实的出籽率都非常低,但是不同采收期的种子活力却都非常高。说明珙桐种子萌发率低不是由于种子败育造成的。方志荣等[21]对不同层积处理的珙桐种子呼吸代谢酶和果实不同组织总酚含量测定发现,去果肉层积的种子中,磷酸己糖异构酶、琥珀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带果肉层积的种子,成熟珙桐果实不同组织的总酚含量比较高,推测可能这些酚类是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雷泞菲等[22]对珙桐种子休眠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进行测定发现,休眠种子内果皮中脱落酸(ABA)含量比较高,其次是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KT)、3-吲哚乙酸(IAA),在萌发过程中,GA、IAA、KT含量随着胚根的伸长而逐渐生高,并且随着胚根的伸长,种子中GA/ABA、IAA/ABA、KY/ABA比值逐渐增大,因此雷泞菲等认为珙桐种子休眠和萌发主要是受ABA和GA的比列变化来控制。从对珙桐种子结构解剖及萌发过程的研究发现,珙桐大小孢子发育过程正常,雌雄配子体发育正常,种子发育完整,种胚活力较高,萌发过程中伴随各种激素的变化,说明种子从形成到正常萌发过程都无异常,发芽率低主要是由于果皮坚硬及果皮中萌发抑制物造成的。
张清华等[3]对珙桐现在的生存环境进行了研究,并预测了环境变化对珙桐分布的影响,认为未来30年,珙桐的分布范围的北界东段约向南移动0°12′~0°42′,东界约向西移动0°18′~1°18′,西界东南段约向东移动0°18′~1°54′,适宜珙桐分布的面积比当前面积约减少20%。吴建国等[23]的研究同样认为气候变化会减少珙桐的适宜分布面积。但他们认为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将扩大,新适宜分布范围将向我国西部及西南部地区扩展,同张清华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同时吴建国等认为气温变化对珙桐分布范围的影响大于降水量的影响。
朱利君等[24-25]研究发现,珙桐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对生长期敏感,不同年龄级、叶位、层次的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差异很大,认为是由于光照的垂直差异比较大,导致的不同层的珙桐叶所接受的光照不同所致,同时他们认为珙桐的SOD活性和POD活性及MDA含量受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影响较大,珙桐是一种对环境因子比较敏感的植物。
郑小江等[26]对珙桐和光叶珙桐过氧化氢酶谱的研究,发现珙桐和光叶珙桐的过氧化氢酶谱带有明显的差异,认为珙桐和光叶珙桐在遗传特性、生物进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光叶珙桐是珙桐的变种,抗逆性更强,比珙桐更能适应环境。
薛波[27]从抗旱节水措施研究珙桐对干旱的生理生态响应,认为水分胁迫下,珙桐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离体叶片失水速率降低,水分饱和亏上升,水分利用效率先升后降,说明轻度水分胁迫可以是幼苗水分利用效率提高,而重度水分胁迫则严重扰乱了珙桐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薛波 等[28]还通过抗旱节水化控制剂对珙桐幼苗抗旱性的影响构建了珙桐培育过程中抗旱节水化控制剂的最优选择。彭红丽等[29]研究了低温胁迫对珙桐幼苗的抗寒性生理生化的影响,认为低温条件下珙桐会积累脯氨酸,产生一定的抗寒性。
6展望
珙桐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其群落结构古老而又复杂,在植物发育史和地域变迁史及生态学研究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而且珙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具有极高的发展潜力。但是,珙桐这一树种天然更新困难,种子发芽率低,即使发芽也很难成苗;人工催芽处理虽能大幅度提高发芽率,但在幼苗期死亡率高、成苗率很低。而当前对种子发芽率低、成苗率低的生理机制尚无系统分析和研究,很难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解决更新或育苗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严重制约了珙桐苗木生产、限制了珙桐的推广运用及产业化。为了更进一步掌握珙桐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规律,揭示珙桐的濒危机制,以为珙桐的移栽及保护提供更确定的依据,当务之急,应加强珙桐以下2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珙桐生理生态学。目前研究结果显示珙桐濒危原因与其遗传多样性的关系比较小,而与其生境存在较大的关系[17],但是综合各方面研究来看,珙桐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几近空白,尤其随着珙桐引种工作的展开,珙桐对环境的响应情况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从生理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环境对珙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过程的影响,对阐明珙桐濒危原因及珙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科研意义和生态经济价值。二是珙桐生态学。珙桐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生态学方面宏观的生物形状描述和群落结构分析、生境调查及珙桐群落描述方面,而对于珙桐群落的未来发展情况的报道较为鲜见,而对于微观研究更是少见,而且对于珙桐群体间遗传差异的问题尚存在争议[11-15,17],因此珙桐生态学应加强珙桐群落动态发展调查,并结合全球变化关注珙桐种群的发展状况及群落间关系的变化。此外,珙桐的生物学研究中对珙桐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较为少见,而且珙桐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组织培养技术为许多植物的大量快速繁殖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珙桐的组培苗一直未见成果,因此应加强对珙桐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以揭示珙桐繁殖机制。
7参考文献
[1] 张家勋,李俊清. 珙桐的天然分布和人工引种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1):25-30.
[2] 苏智先,张素兰.珙桐种群生殖物候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4):313-318.
[3] 张清华,阎洪.气候变化对我国珍稀濒危树种——珙桐地理分布的影响研究[J].林业科学,2000,36(2):47-52.
[4] 张征云,苏智先.中国特有植物珙桐的生物学特性、濒危原因及保护[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66-69,86.
[5] 张家勋,李俊清.珙桐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16(4):33-37.
[6] 罗世家.珙桐种子的解剖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4):18-19.
[7] 林洁,沈泽昊,贺金生,等.珙桐群落学特征及群落环境分析[J].植物学通报,1995,12(生态学专辑):71-18.
[8] 肖开煌,苏智先,黎云祥,等.珙桐群落桐地位及其土壤特征的相关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4):403-407.
[9] 朱利君,苏智先,胡进耀,等.珙桐群落种间关系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6,26(1):32-37.
[10] 罗柏青,杜凡,王娟,等.滇东北珙桐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9,34(1):15-20.
[11] 肖开煌,苏智先,张素兰,等.不同海拔珙桐群落乔木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关系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408-413.
[12] 李尤,苏智先,张素兰,等.珙桐群落种内与种间竞争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6,28(6):625-630.
[13] 宋丛文,包满珠.天然珙桐群体的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4):75-79.
[14] 徐刚标,禹玉婷,申响保.湘鄂西地区珙桐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9.
[15] 李雪萍,何正权,陈发菊,等.神农架4个珙桐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3):66-70.
[16] 李建强,张敏华.珙桐的等位酶位点变异分析[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18(3):247-249.
[17] 彭玉兰,胡运乾,孙航.光叶珙桐的等位酶分析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1):55-62.
[18] 苏瑞军,苏智先.珙桐种子散布、萌发及其种群龄级分配的关系研究[J].林业科学,2005,41(3):192-195.
[19] 李雪萍,陈发菊,庄静冰,等.珙桐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J].浙江农业科学,2008(5):546-550..
[20] 王伟伟,苏智先,胡进耀,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不同采收期的种子特性研究[J].广西植物,2006,26(2):178-182.
[21] 方志荣,苏智先,胡进帮,等.珙桐种子几种呼吸代谢酶活性及果实不同组织总酚含量测定[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5):70-73.
[22] 雷泞菲,彭书明,牛蓓,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种子休眠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J].广西植物,2009,29(1):66-69,131.
[23] 吴建国,吕佳佳.气候变化对珙桐分布的潜在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2):1371-1381.
[24] 朱利君,苏智先,胡进耀,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J].生态学杂志,2007,26(11):1766-1770.
[25] 朱利君,苏智先,胡进耀,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J].生态学杂志,2009,3(28):451-455.
[26] 郑小江,刘金龙,肖浩,等.珙桐与光叶珙桐过氧化氢酶活性及酶谱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3):261-263.
[27] 薛波.珙桐幼苗对抗旱节水措施的生理生态响应[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