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27:01
导语:在一般企业的经营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市场的发展出现各种经营的形态,在酒店市场中,企业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人数的需求灵活的运用经营手段变换经营方式从而形成了多业态经营的整体环境。多业态经营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市场,锁定市场中的目标才能够赢得市场的空间,而把握市场的成功之道则是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消费能力应该是酒店在竞争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抓住消费者,酒店竞争优势培育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
多业态;酒店;消费心理;消费能力
市场开放性的发展推进了各种资源的整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发出各种经营的形态,多业态经营方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中出现。在多业态经营环境中需要将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就要立足于市场,也消费者为核心,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文章从多业态经营环境背景出发研究酒店竞争优势的培育性问题。
一、多业态经营环境背景
业态首先是一种经营形态,这种经营形态是企业根据潜在的消费者的固定消费需求来运用各种经营手段变换经营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多业态经营则是一个企业采用超过两种以上的业态在市场中参与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的经营模式。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灵活的运用自己的经营手段来赢得市场空间,这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企业在未来获得生机的源泉。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逐步开放释放了经济主体的活力,经济主体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且经济主体在经济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地选择市场中的消费商品。在市场经济中因为利润的存在,因此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中的买方市场被严重挤压。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多元化的选择空间以及多元化的意识形态都为市场的深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选择。企业在这种环境中只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发展实际精准定位市场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就能够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多业态经营正是在市场经济中诞生的,市场经济为多业态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市场经济中多业态经营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都存在着特定的消费目标,只有将这些潜在的消费群体通过企业经营战略服务吸引其消费才能够保证企业市场不会压缩。而在现实环境中,市场主体呈现级数增长,而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却是相当有限的,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在形式上都呈现一种样态,而且在服务的态度上都是大同小异,因此行业在竞争中很多企业是无法凸显自己的竞争力从而赢得市场空间。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企业在发展中为了取得在市场环境中的优势地位,因此会采取改变竞争策略的方式,采取新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规避被市场所淘汰的风险。
(三)消费者因素的变化市场经济所提供给消费者的商品和服务更加的多样化,而在丰富的商品种类中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有侧重的挑选某些商品和服务。消费者本身偏好并不具备统一性,因此在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上就呈现各种形态,抓住消费者的主要价值和风格偏好就能赢得市场的主动权,从而占据市场的有利动机。消费者在经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类型的过渡中体验到市场的波动,其市场角色地位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这种变化的结果就造成了市场中消费者的偏好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也成为企业在开发市场的主要参考依据,将消费者作为商品的终端,消费者将能够获得更多的满意性结果。作为企业,为了生存的目的也会在经营中采取各种经营策略迎合各类的消费者,最大面积地覆盖市场空间。
(四)政策环境变化为了繁荣市场,推进经济的发展,政策上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政策支持企业进行多业态的发展模式,也通过加大对基础服务设施的投资来为社会创造更好的环境。政策上的优越条件鼓舞了企业发展的热情,刺激企业采取更具创新性的发展方案,在各种消费套餐上为消费者提供了适宜的选择。为了配合企业在多业态经营中秩序的建立,政策上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保障企业的规范化运行,从而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奠定了基础。政策上完善的保障将多业态的稳定化经营模式秩序化,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来说,政策环境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多业态经营环境下酒店竞争优势研究
市场经济下,酒店所要面对的消费者因为在消费能力以及消费的需求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很多酒店经营者采取了多业态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契合了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状况,拓宽了企业的市场边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优势。同时酒店作为消费者的一个临时的消费场所,因此在消费的时效上是有限的,正是这种有效的消费状况迫使酒店在经营中能够根据市场合理的变换自己的经营策略。
(一)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多业态的酒店经营中出现各种商品和服务,商品种类的出现是为了响应市场中一些客户的需求,各种商品和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的需求。在酒店的竞争中实行差异化的经营战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拓展市场空间。一般消费者外出时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以及实际需求选择较为实惠的酒店,而对于一些商务人士外出时需要各种商务活动,因此对酒店的选择也有了较高的标准。酒店经营方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方式是根据市场中消费分层的现象而来,差异化的竞争给消费者以多种选择,消费者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从其产品的多样性来说,它将丰富酒店行业的产品种类。具备多样性的服务的酒店在市场竞争中将更具优势。
(二)品牌性的竞争优势酒店市场受到地域性的影响较大,一般在旅游地区或者经济发达地区,酒店市场消费人数较多,而在一些偏远的地方酒店市场狭窄。除此之外酒店的发展因其品牌效应导致一些小的酒店生存空间被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所挤压。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要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它必然会迎来更多的消费者消费。在多业态经营环境下,酒店要实现自己的优势必须通过提升自己的品牌性价值。一般而言,在市场中酒店通过兼并合作的方式扩大规模或者是通过市场营销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影响力,这些方式都是将企业的发展放在规模效益上。
(三)高质量的竞争优势酒店行业在竞争中除了要通过自己的品牌效应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外还需要加强自己的服务质量改善。在酒店行业中连锁经营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也存在不利之处。连锁经营意味着自己的规模扩大,而企业管理的成本加大,企业中问题也会增多。在实践中,因为有的连锁店出现一些问题就会给整个酒店品牌造成负面的影响。对于一些盲目扩张的酒店企业而言,这种缺乏质量保障和严格的经营管理措施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伤害。酒店行业在发展中要结合在现实中服务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变策略。提高质量是酒店企业在发展中主要的竞争策略,对于存在一些问题的服务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当然在规模较大的连锁经营酒店中要将质量整齐划一化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只有提高了连锁店的经营质量才能和规模形成积极的影响力。
(四)可变化灵活性的竞争优势酒店行业在发展中市场是不稳定的,有着明显的淡旺季,市场消费人数随着节假日时间会有所增长,每天不同的时间段内消费人数也是有所不同的。酒店市场中根据具体的消费情况会有不同的刺激消费方案。酒店为拉动消费会采取灵活多变的消费方案,通过促销打折的方式将酒店内部的某些房间低价呈现给消费者,同时一些酒店为吸引消费者会采取一些会员卡入会的方式带动消费者经常性地消费某一酒店。可以说,无论是高档酒店还是经济型的酒店,这种灵活的竞争方式极大地吸引了消费者。
三、多业态经营环境下酒店的竞争模型建立
多业态经营环境下酒店要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就需要对酒店市场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将酒店中竞争的方案进行效果对比,根据酒店的潜在消费人数和市场来选择合适的竞争方案。酒店经营面向市场,因此满足市场中的需求能够帮助酒店获得更多的消费人数,酒店在竞争中需要考虑人性化的服务,酒店只有创造出适宜的环境才能够留住顾客。
(一)锁定市场目标,营销主题酒店酒店面对的市场人群在消费时的理念不同,对酒店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要保证一个良好的酒店经营效果需要能够对市场消费人群进行精细化的分类,将人群和市场的动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群的消费习惯以及要求进行类型化归类。针对市场中年轻时尚的人群,酒店可以设置个性化的房间,在酒店的定位上可以突出相关的主题,从而达到酒店与众不同的效果。主题性较强的酒店能够稳定对主题有强烈偏好的人群,并产生规模化的效应。
(二)创新酒店经营方式,实现内部多样化选择酒店经营方式要随着市场动态的变化随时的更新,要能够根据市场中相关的情况实行灵活化的经营。当前在酒店的经营中出现各种的经营方式,而这些经营方式大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为了保证更好的经营效果需要采取创新性的经营方式,将这些经营方式定位在人性化的服务之上,在酒店的经营时间以及消费的套餐安排上都能够根据价值规律市场动态进行及时的转化,从酒店的价位到酒店的房间安排上都要有多样化的安排。
(三)连锁经营,推动酒店规模化发展在多业态经营中一个最为显著的方式就是展开连锁经营,这些经营的方式将推动酒店的规模化发展。酒店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会形成影响力,无形中增加酒店的竞争力,但是对于连锁经营的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旦任何一家连锁店的经营出现问题就会给整个品牌造成冲击,因此为了保障连锁化经营方式成功还需要在经营中严格的管理,保证经营服务的质量。
(四)优化酒店质量,转变经营方式理念酒店竞争最后依赖的主要是酒店的服务质量,酒店能够给顾客提供一个人性化的舒适环境,这样酒店才能够赢得市场。市场中,消费者始终应该是被考虑的对象,酒店也不例外,站在经营者的立场可以争取更大的利润,但是经营者的利润超过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或者经营者的利润对于其提供的商品服务没有实现匹配,那么酒店只会增加自己融入市场中的难度。无论竞争的激烈程度如何都要能够保证竞争时能够以顾客为中心才能赢得多业态经营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易丽娟,李玉龙,陈刚.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2013(02)
[2]王田田.我国经济型酒店管理的瓶颈问题及对策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1)
[3]刘名俭,史秀红.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竞争与策略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05)
[4]李思.经济型酒店网络营销SWOT分析——以成都紫微酒店为例[J].中国商贸,2012(12)
[5]尹.绿色营销战略及在酒店行业的实践[J].统计与管理,2011(06)
摘 要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下获得市场中的份额,就需要企业对自身资产进行统筹规划经营,即资产经营。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最大化,对企业资产进行整合重组,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企业经营理念。资产经营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的,试图以较小资源换取更大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针对资产经营在上市公司管理中资产经营的必要性和资产经营在上市公司中的具体作用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资产经营 上市公司 管理 作用
目前国际国内的较大型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采取规模经营、资产经营、多元经营乃至跨国经营等形式,在这些经营方式中,资产经营是其经营的核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经营也随之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目前各种大型企业公司经营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中拥有自己的市场地位,就必须依靠资产经营的筹资、重组和并购将商品市场放大,使企业不受时空的限制,有效创造更大价值。
一、资产经营的必要性
资产经营是主要针对企业内部资源、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的优化配置和系统调整,从而获取相关经济利润的经营方式。资产经营是有别于生产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它是一种全要素、开放性的经营方式。具体来说,其经营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经营模式陈旧,不能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竞争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变化越来越快,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企业不能在市场竞争大流中采取具有突破前进意义的举措,就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行列中被远远甩开,采取具有创新意义并且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采取与市场经济变化相协调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自身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潮流的必要条件。
(二)资产经营使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可以从容有效应对
由于企业身处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诸如经济危机、汇率变动等情况,当遇到这种状况时,如果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企业很可能就会处在风险的边缘,资产经营能使企业将自身的资产及各种经济因素统筹规划,适当利用市场变化契机,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可以在市场变动中从容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比如通过产权置换将企业债权间接性的转变成股权,再把股权售卖出去,获取流动资金,从而使企业从中得到解脱。
二、资产经营在上市公司管理中的作用
资产经营是一种更为高层次的经营方式,它可以实现产权重组、购并,可以快速整合企业内部资产结构,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产经营在上市公司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有着长久且深远的意义。
(一)通过资产经营可以了解企业内部各要素,发挥整合作用
上市公司一般都较有影响力和实力,其繁杂的企业结构和巨大的企业内部形态需要通过资产经营的方式来梳理。在资产经营管理下,通过企业改制和集团化道路,可以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组织整合和规划,使其共同参与到企业发展的规划上,以较少的资本支配换得较大的资本回报。
(二)资产经营能够帮助企业在停转状态下重新启动企业
一些企业由于负债率高、经营不善等原因,得不到相关的流转资金,使企业被迫处于“停转”状态。企业可以通过资产经营启动生产经营的形式,将企业的部分资产加以整理并作价出售,得到资金并可重新启动企业。
(三)明确企业定位,把握企业宗旨
企业在进行资产经营后,经过对公司运营状况的整体把握和对市场的细致观察,可以明确企业存在的价值和定位,从根本上理清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帮助企业确立企业宗旨,树立企业形象。
(四)有效推动企业结构治理和相关管理的完善
通过资产经营方式可以转变企业运营形式,从中还可以积极推动企业内部各部分的调整和整合,一方面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了决策失误及投资失误等现象,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结构趋于完善、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
(五)提高资本积累速度,优化盘活企业资产,放大效益效应
很多企业的资产都还属于凝固状态,没有办法进行资产转换和流通,通过资产经营的形式,在自行开发、联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产的作用,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增加资本积累,在交易中并不依据资产的当时实际价值而定,而是根据溢价方式判断,使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能够提前获得,资产经营的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企业效益也不断变好。
(六)不断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分散经营风险,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运用资产经营的方式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和形式,使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的将产业和金融资本进行有效融合,提高企业整体融资能力。利用这种资产经营的理念,使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完成产品结构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减轻经济波动对企业的冲击。
三、结束语
面对不断变化和随时更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其经营管理中必须采取富有竞争力且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具体经营管理中,可以采用资产经营为主、资本经营为辅的双重经营模式,企业对内在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可以建立其不断发展的内在基础,但同时想要将企业实力进一步壮大,还需要资本经营加以辅助,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同时,资产经营要开发拓展现代市场,实现资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振宇,魏凤.中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企业盈利能力相关性实证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11(02).
[2]王轶英,王书林.新准则下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上交所信息技术行业的数据.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5).
别人家如何行使出资人权利?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各国的国有企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国营企业,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投资经营的企业,这类性质企业大多与国计民生相关,主要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意大利的铁路、荷兰的邮政电讯等;第二类是国办企业,是指按照特殊法律法规创办和经营的企业,这类企业可以完全归政府所有,也可以通过政府以特殊方式对其实施控制,如英国、法国的国有化企业就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类是国控企业,是指按照公司法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政府只保证持有足够控制的股份,这部分企业大多存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行业。
但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国有企业,从政府是否直接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来行使所有权的角度看,存在着两种做法:
1.国家设立专门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采用这种做法的国家最典型的是联邦德国和法国。在联邦德国,财政部代表国家对国有企业行使所有权。它不仅在批准国有企业成立及资金供给等重大决策上大权在握,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监事会掌握企业发展状况,并通过对监事会和董事会成员的聘任,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而在法国,财政经济和预算部代表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对国有企业管理拥有较大权力,包括制定和实施有关经济立法和宏观经济政策;任免董事长或决定董事长的人选提名;派代表参加董事会,参与公司发展政策的制定;与企业谈判签订计划合同;向国有企业派遣常驻代表和专门调查组;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审计检查,实施监督等。
总的来看,专门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的主要目标是:把握国有企业运作的进程,建立一个高效的董事会,协调政府各部门的政策,避免政府对董事会决策的过多干预,监督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2.建立国家控股公司代行出资人权利。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都是以国家控股公司来代行出资人所有权。意大利最为典型,其国家控股公司宛如一座金字塔,位于塔尖的是控股公司总部,中间是二级控股公司或行业性牵头业务公司,底层是众多企业。新加坡则是通过政府控股公司和法定机构这一中间层割断了国家与企业间的直接联系。国家控股公司负责管理国家拥有的股份,代行国家所有权,是法人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一是充当隔离层和保护层,使企业免受不必要的政治干预,实现政企分开;二是对所有权进行专业化管理,如提供比政府专业部门更有效的战略指导和实行完善的财务纪律;三是协调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有关政策,防止各部门之间政策不一带来的矛盾;四是督促下属运行公司和企业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决策,保护其利益不受侵害。
别人家如何经营国有资产?
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在本质上反映了所有者对国有资产经营中复杂的委托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准备以多大的监督成本取得控制并享有相应的预期收益。
现实中经营国有资产的具体方式有多种多样,但从性质上来看,可分为资产性经营和资本性经营两类,其相应的具体实现形式为股权经营和债权经营。所谓股权经营,即所有者以企业股票形式持有资产,所有者成为企业股东,参与企业经营;而债权经营是所有者以企业债券形式持有资产,所有者成为企业债权人,不参与企业经营。不同的资产经营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监督成本和期望收益,并决定着所有者不同的收入索取权和控制权。
1.股份制经营。股份制是股权经营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管理国有资产中被广泛采用。股份制既是一种产权安排,也是一种经营方式。国家以国有企业股东的身份通过持有企业股份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并通过任免董事长、董事,以及同企业签订计划目标等方式,来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方针。总的来说,股份制实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是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
2.计划合同制经营。股份制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尤其在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面前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比如在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一直采取比较集权的管理方式,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缺乏活力,财务预算约束软化,经营效益低下,且国家目标与企业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因此,作为股份制经营基础上的一种补充形式,计划合同制经营方式应运而生。1969年,法国财政总监诺哈提出报告,建议国家与企业签订项目合同,从法律上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提出了处理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基本原则。到20世纪90年代,法国政府陆续与一半以上的大型国有企业签订了计划合同。计划合同一般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体现政府政策目标的企业发展目标;二是企业的具体发展计划,包括发展战略、投资计划、财务计划、研究与发展、外贸平衡、就业计划、职工培训以及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三是企业同国家股东的财政关系,包括国家对企业应承担的财政义务和应提供的预算资金。美国政府也经常通过有关部门的行政指令,来确定国有企业的投资指标,同企业签订生产合同,并利用补贴、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
3.租赁制经营。基于资产性经营的理念,自然会衍生出沉重的责任和义务,而且监督成本很高,政府往往扮演吃力不讨好的角色。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政府则表现得非常潇洒。从资本性经营的理念出发,美国政府对大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采取了租赁制经营的方式。所谓国有资产的租赁制经营,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国家授权单位为出租方,将国有企业有限期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照合同规定由企业自主经营。可以说,这种一直延续至今的租赁制经营方式较好地发挥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4.系统承包制经营。作为美国政府管理和经营混合制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方式,系统承包制是一种国家只需与主承包商签订承包合同并监督承包合同的履行,而不需插手任何企业业务活动的经营方式。具体做法是:由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供给计划的招标人,按照择优原则,选择一家或数家投标公司为主承包商。被选定为主承包商的混合制国有企业既是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又是与该产品有关的经济系统的管理组织者,有权把自己得到的订货任务转包给其他分包商,各分包商作为下一级系统组织者可将部分任务进一步转包给次级分包商。如此层层转包或分包而形成的按系统工程原则组织的、以某一产品或建设项目
为中心的分工协作系统,是系统承包制的核心内容。采用系统承包制的经营管理方式,国家既能贯彻宏观经济政策,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又可以保障混合制国有企业的经营自,调动其生产经营积极性。实践证明,系统承包制这一操作简便、容易控制及监督成本较低的债权经营方式在国家管理国有企业的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
别人家如何监管国有资产?
虽然社会制度、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等诸多因素有所差异,但世界各国在国有资产的监管上,都十分注重在以市场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采取多种监管手段和措施,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法律监管模式。市场经济主要是法制经济,因此法律监管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监管国有资产的普遍模式。如美国设立以议会为主的监管体系,议会是立法机构,有权决定国有企业的设立、撤消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每成立一个国有企业,就由议会通过一个单行法律,规定企业设立目的、董事会组成和经营方式等,以达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目的。英国议会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也主要是通过立法来进行的,国有企业的建立、改组、废除等重大问题,必须有议会通过专门的法案来决定,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议会负责确定每一个国有企业的结构、权利和义务,还可以直接授权给主管部大臣,负责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国有企业每年要向议会提交年度报告的账目,听取企业的年度报告,监督和审核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2.政府设立专门部门实施监管模式。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进行有效监管,目的是为了保持政府足够的控制能力。例如英国,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依法组建了以管理国有股权为主的部门――国家企业局,企业局通过委派产权代表进入企业董事会,建立一系列报告制度。后来英国政府又将监管国有企业的机构集中在财政部,财政部通过财政预算,审批由各主管部门提交的投资报告等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
意大利的国有企业主要为国家参与制企业,为了对这些企业实施有效监管,意大利在1956年专门成立了国家参与部,专门负责国家参与制企业的监管活动。1976年又成立国会两院常务委员会,负责审议有关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情况报告,并进行评价和管理。国家参与部每年要将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国会,并向常设委员会报告监管国有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料。两院常设委员会还可以通过与政府协商任免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1992年政府决定撤消国家参与部,其职能分别由国库部、预算部和工业部行使,国库部成为国有企业的股东,预算部负责对国有企业监督,工业部决定国有企业的战略方针,分工明确,有效配合,监管有力。
韩国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主要是通过经营评价委员会每年的评估来实现的。根据评价结果,可向企业提出纠正事项,也可要求罢免有关人员。
3.层级管理、股份控制模式。新加坡对国有资产主要通过三个层次进行监管:第一层是政府部门,第二层是法定机构或政府控股公司,第三层是国有企业。法定机构主要是特定立法条件下所设立的官方机构,负有法律赋予的监管国有资产的行政职能。而控股公司一般为政府全资拥有,并代表政府对所属国有企业持有股份。控股公司对所属国有企业主要通过股权管理实施监管,依法享有资产受益和重大决策等权利。所属国有企业董事的委派,一般由控股公司提名或直接派出。控股公司按照持有子公司股权的比例,参与决定股息分配,并按股份取得股利。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既保证了企业充分的经营自,又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目前瑞典、韩国等国家都采取这种管理模式。
4.双重委员会监管模式。德国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主要采取双重委员会,即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管模式。德国规定董事会独立负责对公司的经营方针、赢利能力、营业过程以及公司事务等状况进行监管,监事会则负责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德国国有企业的监事会负责选任董事会的成员,监督董事会的活动。德国主要采取独立董事会制度,董事会成员由社会多方面人士组成,特别是有专家等外部董事参加,可以起到监管国有企业的作用。在董事会中,还实行记名投票决策制,国有企业的重大决策需经董事会投票通过,以期有效避免企业的决策失误。
5.审计监管模式。通过审计的方式对国有企业实行有效监管,是目前许多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美国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收支实行动态监控,要求企业按规定报送财务报表,说明财务情况,由审计署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任何人士如发现国有企业有不良现象,均可以向审计署反映,由审计署进行调查并作出结论。
零售业态 (Retail formats) 是零售企业向确定的顾客提供确定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经营形态。 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
根据商务部2008年新修订的中国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商商业经济研究所主导的标准起草修订结果,我国目前从总体上把零售业态可以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两类。
有店铺业态按照零售业态分类原则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零售业态。
零售业态是动态和发展的。
一般认为,国民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发展是零售业最重要的市场驱动力。一般人均GDP在800-2000美元之间,是连锁超市诞生时期;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是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批量发展时期;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高级专卖店、精品店、奢侈品开始流行。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相当部分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北京、上海、广州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这也激发了高端精品超市在上海、广州开始大量涌现。
以上这些都是研究一般的零售业态的,药店行业到底怎样定义其业态,促使其各种业态百花齐放,形成差异,健康蓬勃发展呢?
二、什么因素影响着中国连锁药店的业态定位
在上文一般的零售业态分类中,药店只是被认定为“专业店业态”(speciality store)中的一种。然而笔者认为,药店业态有其特性,它是药品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顾客对于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康复、计生、保健、美丽、健康教育等需求细分后,产生的细分亚态以满足细分需求的。事实上我们知道,消费者选择药店购药的原因与医院比起来,无外乎三条:一是便利、二是便宜、三是可自主选择性多。我们应该对药店的业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不同细分业态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促进药店业态的繁荣和发展。笔者抛砖引玉,对于药店业态进行细分研究,以期引来专家的深入探讨。
导致中国药店业态定位成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开个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经济,人民收入高速增长,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阶级九大阶层。
首先是精英阶级,分为四大阶层:(1)官员阶层、(2)国有或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经理人阶层、(3)知识分子阶层、(4)民营企业主阶层都属于这一阶级。
其次是亚精英阶级,分为三个阶层:(5)国有或集体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6)外资或民营雇佣管理和技术人员、(7)个体工商户阶层都属于这一阶级。
第三个阶级是平民,分为两大阶层:(8)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人、外资和民营企业工人、 (9)个体农业劳动者阶层都属于这一阶级。
九大社会阶层的出现,伴随着贫富差距的巨大差异和需求的巨大差异和需求的多元化变化,不同阶层对医药健康的需求出现不同层次的需求与分化。广大民众对药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10多年前简单的只是购买药物需求。
促使中国药店出现业态分化,定位成型的第二个巨大的原因是十五年来中国连锁飞速发展带来药店间巨大的竞争压力,药店行业可以说是过度竞争。竞争产生重新定位和业态盈利模式细分化。一家连锁药店做齐所有药店业态,想靠通吃一个消费者所有需求和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促进中国药店业态进一步分化成型,清晰定位的第三个推动力是新医改及其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新医改形成的政府财政买单的基层医疗市场,猛烈的冲击着目前连锁药店的经营和定位,促使业态业态的进一步形成。
三、十种药店业态定位及其发展趋势
那么,未来中国药店的业态定位究竟是一个什么状况和趋势呢?笔者经过详细走访各地药店,深入分析和研究目前现有的药店业态认为,未来中国连锁药店市场的业态定位,无非是以下十种业态,其各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详述于下。
1、 标准药店业态
业态名称:也可以叫标准药超、传统药店、标准药店、处方药店。类似于日本的处方药调配药店。
商品结构:药品为主,处方药、OTC产品皆有,有些以处方药为主,有些以OTC为主,药品占比在90%以上,医保目录内品种齐全。大多具有医保刷卡定点资格。药品品类品种齐全是其特色。
经营方式:药品专业零售。
目标顾客:主要是治疗疾病需求的人群。
服务:以药学服务见长,具有最少一名执业药师。是居民身边的保健药师。主要解决消费者购药需求。以相对中高端顾客为主。
商圈和面积:非居民区商圈、二级及三级医院周边。经营面积在80-150平方米。
发展趋势:这是前景看好值得大力发展的一类药店业态。这类药店一是适应了医保定点的严格管理,另外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药分业的推行,最有可能拿到社区药房托管这一资格。价格趋势是优质产品、优质服务和高价格带。
核心竞争力:必然是高水平的药学服务和药品齐全。同时这类药店必须快速实现从产品为中心到药学服务为中心的转移。
2、 社区便利店业态
业态名称:社区药店、社区便利型药店。便利店。
商品结构:OTC药品、各种生活快消品、日杂品皆有,药品销售占比低于60%以上,非药品品类品种齐全是其产品特色。
经营方式:便利品集客,药品赢利。以方便为主。
目标顾客:社区居民为主、面积写字楼区域的白领一族。
服务:以各种便捷服务、快速服务见长,包括送药上门、代客熬药、延长服务时间、代收各种费用等为主。快捷周到的服务也是其特色之一。
商圈和面积:各种居民区、社区内为主,或者靠近居民区。以及写字楼集中的区域,以布点密集,商圈小为特色。经营面积在80平方米以内。
发展趋势:常见慢性病用药、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内药品销售,在这类店内将逐步不成为主流。而适合本社区居民的新的健康、美丽、健康的品类会将慢慢发展起来。另外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药分业的推行,最有可能拿到社区药房托管这一资格。价格趋势是优质产品、优质服务和高价格带。
核心竞争力:必然是高水平的药学服务和药品齐全。同时这类药店必须快速实现从产品为中心到药学服务为中心的转移。
三、药诊店业态
业态名称:药诊店、诊所药店、国医馆、坐堂医店等。
商品结构:处方药、和中药饮片、中成药为主。OTC药品为辅、配以医疗器械等。中药销售占比高于50%。 其中国医馆尤其是中药、高档滋补类参茸产品、养生类产品为特色。
经营方式:具有处方权的坐堂医生处方本店药物为主。
目标顾客:中老年疾病人群、药店附近较大范围的疾病居民为主。
服务:以联络和召集到各地的退休及民间名老中医,通过高水平坐堂医的看病处方,代客煎药和医学指导服务见长,包括送药上门、代客熬药。
商圈和面积:各种商圈,主要集中在次繁华商圈,或者靠近居民区。以布点少,商圈大(1-5公里范围)为特色。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有明确的坐堂诊室。
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已经允许注意坐堂,随着新医改医生多点执业的开禁,下一步必将允许执业医生(西医坐堂)。这类药店建立居民疾病档案,成为居民的家庭保健医生只这也业态的发展趋势。
核心竞争力:坐堂医资源和坐堂医经营资格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四、药妆店
业态名称:药妆店、个人护理品店等。
商品结构:OTC药品、各种特殊功能化妆品、日常化妆品、各种个人清洁及护理用品、健美器材。药品销售占比低于40%,药妆品最少占到销售30%以上,药妆品齐全是其特色。
经营方式:药品和一般日化品集客,药妆品和个人护理品赢利。
目标顾客:20-40岁最求美丽的女性为主,他们是高级白领女士、年轻女士族群、大中专学生族群等。
服务:以各种皮肤护理美容咨询、问题皮肤解决咨询讲座和化妆品知识的专业服务见长。
商圈和面积:各种闹市商业区、写字楼、文教区、高档住宅区。经营面积在100-200平方米以内。
发展趋势: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下一个阶段最有前景的药店业态就是药妆店。独特的差异化药妆品类和销售技巧是必须培养的。
核心竞争力:专业美容师护理师是核心竞争力。对问题皮肤的解决、美妆顾问的专业指导和美容指导咨询服务、对药妆产品的把握和销售能力。
五、平价健康大卖场
业态名称:平价药品超市、平价健康大卖场、大健康型药店
商品结构:OTC药品、处方药、保健品、医疗器械、各种个人护理及生活类快消品,药品销售占比高于60%,保健品和便携式家用器械是其特征。产品品类齐全,SKU在8000-12000个之间。
经营方式:依靠大健康概念和消费者健康管理的相关服务争取顾客,以药学的关联销售、健康产品体验等为特征。
目标顾客:中老年顾客为主。城市社区居民为主。
服务:产品种类多,可选择性强、有药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医师为患者提供顾问式服务。健康讲座吸引顾客。
商圈和面积:各种居民区、社区内为主,或者靠近居民区。以布点少,商圈大为特色。经营面积在800-1500平方米。
发展趋势:大健康管理、居民的家庭保健顾问、疾病康复的指导医生。
核心竞争力:药师、医师、营养师的高水平的药学服务和健康康复保健指导是其核心竞争力。
六、医保定点店业态
业态名称:医保店、医保定点店、处方药调配药店。
商品结构:各种基药目录、医保目录内药品、处方药、其他药品。无非药品。
经营方式:依靠城市居民的医保刷卡消费来经营
目标顾客:中老年顾客为主。城市企事业单位职工、公务员、社区参保居民为主。治疗人群为主。
服务:刷卡的便利,药学服务见长。
商圈和面积:各种高密度居民区、社区内为主,或者靠近居民区。以布点少,商圈大为特色。经营面积在100-200平方米。
发展趋势:专业药店,承接以后医药分开后的处方药调配。
核心竞争力:获得医保定点资格的政府公关能力,遵守医保刷卡规定和高水平药学服务。
其所以把医保定点药店专门提出来说,是因为在中国医保定点药店管理不规范,准入资格也不规范,盈利模式是靠医保刷卡的不规范,也许最终国家会取消医保定点药店,或者严令非药品在这样的药店销售。2010年12月,云南昆明就准备把非药品赶出医保定点药店。
七、超市店中店业态
业态名称:店中店、参茸专卖店。
商品结构:OTC药品、药妆品、化妆品、保健品、各类参茸等滋补品。产品的档次一般就高。化妆品和保健品类占到50%以上的营业额。
经营方式:商超集客,高端医药产品卖货盈利。
目标顾客:全城光顾该商超的18-50岁的顾客。 没有忠诚度。
服务:以促销活动吸引商超的顾客群为主。
商圈和面积:商超的顾客群体,因此商圈非常大,有些接近全城。面积100-200平方米。
发展趋势:以后几乎每个商超都有一个店中店。
核心竞争力:独特的吸引消费者的品类。
八、炒作型产品药店业态
业态名称:广播广告药品店、报纸广告产品店等。
商品结构:OTC药品、各种特殊功能化妆品、日常化妆品、食字号、医疗器械、消字号产品、民族药。健美器材。短期炒作型产品最少占到销售40%以上。
经营方式:通过当地的广播热线和大规模广告热线运作引导顾客进店按照流程消费,通过当地大篇幅平面媒体广告,炒作一些药品和非药品。吸引顾客按照流程服药。
目标顾客:35-65岁的慢性疾病或者。
服务:广播热线、广播讲座、地面热线咨询、大幅度买赠活动。
商圈和面积:一个城区或者全城交通方便地点,也有选择在车站和商超内的药店。经营面积在200-500平方米以内。
发展趋势:国家慢慢会规范这类产品的广告行为。这类产品会越来越少。
核心竞争力:不断寻找有效的各类产品。进行全面包装和炒作;垄断和具有媒体资源;具有广播热线医生的资源。
九、专科药店
业态名称:糖尿病专科药店、肝胆病专科药店、肿瘤专科药店、个人护理品店专业店等等等等。
商品结构:某类疾病药品齐全,配以该类疾病的保健治疗预防用的保健品、食品、外用药、器械等。
经营方式:以专科药齐全吸引较大商圈顾客光顾的方式来经营。按照疗程和大包装,以会员制方式盈利。
目标顾客:慢性疾病的患者为主要人群。
服务:以各种专科疾病医学和药学指导为基本服务。以关怀消费者为突破口。
商圈和面积:交通便利的地方。各种闹市商业区、写字楼。经营面积在150平方米左右。
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刻,联合用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应用,该类药店有一定的需求和发展。药店应该有效利用专科的专业特点,联合专科医生进行专科疾病的指导和培训互动。
核心竞争力:专科产品的独特优势。以专业人士指导该类疾病的治疗、联合用药、康复指导见长。
十、网上药店
属于无店铺药店,目前崇尚1+N模式,一个落地旗舰店,其余为当地的加盟店。另一种网上药店是各连锁药店的销售补充。
业态名称:网上药店。
商品结构:高档OTC药品、特殊功能化妆品、保健品、健美器材。一般都推荐价格最贵的商品。
经营方式:呼叫中心和接线生服务,线下就进药店配送模式。
目标顾客:特忙性白领人士、远程顾客、夜间紧急需求顾客。
服务:网络相关服务,送货上门服务。
商圈和面积:无需地面传统意义上的商圈,全程都是的商圈内顾客。
发展趋势:由于地面交通的拥塞,步行的不便,以及网络一族的发展,中国已有4.3亿网民,购药需求逐步在网络上形成。市场必将稳步增大。
核心竞争力:独特的产品群,快速配送的能力、电子商务的快捷配送模式。
【关键词】油气生产成本 成本控制 承包经营
油田企业生产活动大体可以分为矿区的取得、勘探、开发与生产四个阶段,所以油田企业成本一般包括矿区的取得成本、油气资源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油气生产成本四个部分。对处于开发后期的老油田来讲,油气生产成本是油田生产成本核算和控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油田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所在,本文所指的油田企业成本主要是指油气生产成本。
1 油气生产成本的内涵
油气生产成本是指用于操作和维护油气井以及有关的设备和设施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材料费:指采油过程中直接消耗于油井、计量站、集输管线以及其他生产设施及日常生产管理所需的各种材料;燃料费:指采油过程中直接消耗的各种燃料;动力费:指采油过程中直接消耗的电力等;井下作业费:指为维持原油生产井和注入井的正常生产而采取各种井下作业措施,如压裂、酸化、补孔、化堵、修井等所发生的费用;维护及修理费:指为了保证油田地面设施设备的生产能力以及安全生产方面考虑,对油田地面设施设备以及辅助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修理发生的费用;工资及福利费:指直接从事于生产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及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厂矿管理费:指油气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其他还包括运输费、测井试井费、油气处理费以及税费等等。
2 油田企业现行成本管理模式
目前,石油企业主要是延续以前的成本管理模式,采取预算管理法。企业按照纵向管理体系,一般分为公司、作业区、采油区、采油井站四级,在公司、作业区及采油区都设有以主要负责人为主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的编制一般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法,即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出发点,结合预算期业务量变化及相关成本控制要求,调整有关费用项目来编制预算。
首先,油田公司根据往年油气生产和成本费用发生情况核算出平均吨油成本这一指标,再结合油田未来各年的产量规划,核算出油田公司的总成本,作为年度成本管理的总目标。然后,油田公司依据各个作业区的配产情况将成本指标分解核算到作业区,作业区按照归口管理、横向到边的原则进行进一步分解,横向上按成本构成内容及各部门职能分块、分项、分类,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确定项目负责人,再按岗位明确各类的具体负责人,如此一来,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负担起一定的指标,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采油区接到成本分配指标后,再根据本区的特点进行横向、纵向分解,形成更加细化的成本管理制度。这样,经过层层指标分解,整个油田公司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横纵交叉的成本管理系统,一个很好的上下衔接的成本管理体系。
3 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缺陷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对前些年油田企业成本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就目前油田企业开发管理现状来讲,尤其是对于处于开发后期的老油田来讲,这种成本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油田勘探开发与成本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油气资源具有耗竭性、不可再生性的特点,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勘探区域条件越来越差,地质环境越来越复杂,发现的油气田的深度也越来越大,虽然开发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油气生产的可操作成本仍会不断上升。特别是油田开发到了中后期,含水不断上升、自然递减加剧,保持原油稳产增产的难度加大,各种开发生产矛盾日益突出,开发生产付出的代价更高,而成本控制的难度则越来越大,油田开发和生产经营管理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
3.2 成本控制的潜力逐渐减小
在现有的成本管理模式下,油田公司采取计划投资和成本双向控制的办法,即每年初计划投资指标根据当年产能建设计划下达,成本指标则是在平衡总量的基础上分解下达,但由于当年的投资到第二年就转为成本,成本总量会越来越大。同时,目前的预算管理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尽管这几年油田企业倡导精细化管理、修旧利废等节约成本措施,将挖潜增效的观念尽力贯彻到每个职能部门、甚至每一个人,但是目前油田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成本管理控制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3.3 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石油石化行业已经步入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发展阶段,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油田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改变现行的管理方式。目前看来,油田企业的主要管理重点还是放在企业内部调控上,而对处于重要环节的供应商、承包商的监控力度还不够大,而且承包商之间缺乏有序竞争,致使某些承包商浑水摸鱼、以次充好,给油田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市场调节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4 成本管理模式的改进
面对目前复杂的生产经营形势,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与当前油气开发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油田企业需要不断探索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承包经营管理是在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承包商引入油田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形成项目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承包商三位一体的成本管理模式。
4.1 承包项目的选择原则
4.1.1成本节约原则
实行承包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成本费用的发生,在确定承包项目时,必须预测作业区自己经营和承包商承包所花费成本之间的差额。一般情况下,作业区自己经营的成本包括人工成本、材料费、监测费、以及交通费等其他费用,而对外承包项目费用主要包括外包费、监测费、监督费等费用,如果作业区经营成本大于承包经营费用,则说明对外承包项目能够降低成本,有利可图,否则应考虑继续保留该项目或者优化流程降低成本。
4.1.2遵循政策原则
作业区是分公司的二级单位,必须遵守分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规定。如某些大宗物资必须经分公司供应处统一采购配发,不能私自对外承包。在确定对外承包项目时,必须考虑分公司的有关政策规定。
4.2 承包经营各方的职责
4.2.1项目组(职能部门)的职责
在承包经营项目中,项目组不再像过去那样把主要精力用在材料采购、资金结算等事情上,而应该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根据作业区全年生产经营指标,结合作业区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对成本项目进行衡量评估,寻找合适的对外承包项目;参与并监督承包商的选择,承包商的选择对承包项目的成功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组应建立完整的承包商目录,并定期评估各承包商的实力及信誉;制定外包工作制度及结算流程,没有完善的对外承包制度及结算流程,很容易出现成本管理的混乱,导致成本增加,因此这是对外承包项目管理的基础工作。
4.2.2基层单位的职责
基层单位既是承包项目工作量的实施者,又是项目运行的监督员:首先,基层单位作为作业区生产的最前线,负责贯彻各项管理制度,合理调配工作量,以优化成本管理;其次,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直接与承包商接触,能够获得承包商作业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在积极配合承包商施工的情况下,应加强对日常生产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最后,基层单位还要和项目组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项目组汇报,项目完工后,对于承包商的施工情况要给予全面的评价。
4.2.3承包商的职责
承包商是承包项目的具体实施者,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承包商必须按照与作业区签订的承包合同,结合生产实际,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施工成本,以达到双赢目的。
4.3 承包经营管理的方式
4.3.1区块承包经营方式
对于油田远离系统的边缘零散的油藏区块,在生产管理上,可以采取完整区块对外承包的形式进行经营,这些区块一般是工农关系相对复杂,开井率偏低,日产油量较低,且多为单井拉油点,投入成本偏高,适于采取整体区块对外承包制。
4.3.2费用承包经营方式
对于某些相对比较独立、能够制定完善的监督标准、容易检测实施效果的费用项目,可以试行完整的费用承包经营方式。如对于常规性的设备维修费用、对于经常性的施工药剂费等,可以摸索实施这种承包经营方式。
4.3.3项目承包经营方式
一、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的金融资本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方式,如股票、债券等,也可以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种类的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它是与企业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实业资本运营,尤其是项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活动,往往都要求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对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只需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或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即可从事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量相对实业资本来说较少,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承受。所以,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适合于大多数企业进行的资本运作方式。
2.资本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金融资本投资经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持有的各类有价证券上,而这些证券又都是可以随时变现、随时充当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业的金融资本在经营活动中,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也就使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运作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决策空间。换言之,一旦企业察觉到形势有变或者有了新的经营意图,它可以较方便地将资产变现或者转移出来,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响巨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资本经营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经营行为和经营效果的偏差,而这些影响一般都具有间歇性和偶性发的特点。但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心理因素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当证券投资者预感到一种证券价格将要发生变动时,他就会依据自己的心理判断抢先做出行动。当这种意识为多数人所共有时,则会形成集体的“抢先”意识。这种共有的意识构成了证券市场每时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会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心理动荡。
4.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项既涉及企业自身条件,又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干扰的活动。企业的自身条件有:企业的资金实力、决策人员的能力、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本经营的经验和技巧等;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诸多,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等。这样就使企业金融资本的经营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另外,金融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来获取的,由于证券交易市场上价格的频繁变化,企业收益发生波动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资本经营的技术操作原则
1.经营目标明确,制定投资计划
要使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取得成效,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以避免投资经营的盲目性,保证预期投资效果的实现。企业在拟定投资经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资金的来源与稳定性。(2)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资经营为主,还是以债券投资经营为主。(3)处理好可获得的信息,把握机会。
2.组合投资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在风险已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进程中,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是将企业的金融资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安全性高的债券或优先股;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具有成长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应作为准备金,以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用来弥补意外损失。
3.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运作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复杂工作。因而,投资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把握住金融资本经营的有利时机,做出成熟的决策。
4.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在金融资本经营交易市场上,资本的经营方向是可变的。资本要不断地从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门退出,进入盈利性较高的领域,以使金融资本运营的机会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各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做认真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动作对象和方式。
三、如何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即股票交易、债券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何种金融资本经营方式的过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风险因素
在金融资本经营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风险适度的投资经营对象。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也不排除会有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投资经营对象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经营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保证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有相应的收益相匹配。
2.变现因素
由于证券构成企业金融资本的主体,所以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证券的变现能力上。在没有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的偿还期限,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如果存在二级市场,证券的流动性则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某种证券的热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手续费、现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则下,选择出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4.便利因素
一、商业超市目前经营状况及规律
(一)经营形式主体成分多元化。目前,超市的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到超市经营之中,一般为个人出资,也有股份合资,外商投资、个体经营等等,加入零售竞争行列,形成同台竞技、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经营方式多样化。早期的超市一般以自营为主,而现在则采取场地租赁、商家进场进店以及联营等方式,经营方式相当灵活,自营阵地和空间不断缩小。对场地出租,主要是收取租金;对进场进店者,主要是收取进场费;对联营的商品,主要对销售额进行“提点”即按一定比例提取分成。
从经营状况看:成规模的超市一般经营面积大、从业人员多,但仓库存储却不大、一般上规模的商业超市基本上在1000平方米左右,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上。商品摆放在营业区货架上,顾客进入营业区内随意挑选,营业员按柜台提供介绍服务和货物监控。其库存商品大都在柜台上陈列,一般仓库很小,缺货时,通过电话联系快速补缺。
从经营范围看:一般成规模的超市经营范围涉及洗涤、百货、烟酒、副食、日杂、服装、五金交电、家用电器、手机电脑、床上用品、文化用品、蔬菜等多个方面,品种多达上万种。
从进货渠道看:一是采用联手压价采购方式,多地超市统一联手采购,争取以最低价位购入商品,毛利率可达15%—20%。二是与厂家签订年度销货数量协议,按厂价直销,厂价返还手续费。三是部分商品厂家租赁柜台销售。四是厂家支付促销员(营业员)工资销售。五是租赁柜台,只收取租赁费,由租赁者自己采购。
从销售情况看:主要以零售为主,费用基本固定,主要是租赁费、人员工资、电费等其他经营、管理和财务费用。一般来讲,成规模的大型商业超市销售量都比较大,一般年度销售额在数百万元以上。
(三)经营分布广泛化。大型超市不断进行经营扩张,以总机构为立足点,推进其分支机构遍布城乡,店面分布日益广泛。形成了点多、线长的经营格局。如我市华联、万源等大型商业超市,在多处设立分店,以设立“网点”来抢占市场。
(四)经营面积规模化。抛开一些以经营烟酒副食为主的小超市不算,一些大型超市在经营面积上做文章,以形成规模化效应。庞大的经营面积、良好的购物环境、齐全的商品货物是超市竞争的主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如丹尼斯、华联均扩大了店面规模。
二、商业超市管理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账目设置不规范,难查账。超市购进货物一般都不作手工明细账,而是将货物品名、数量、单价以不同条形码形式输入电脑。销售时由电脑收款机对商品条形码进行识别、结算收款和核算收入。按规定,电脑资料和账簿、凭证都应按规定年限进行保存。但是,有些超市在经营过程中有删除电脑资料的问题,这实际上等同于销毁了账簿记录,导致税务人员无法对其销售收入进行核查。有的超市设置两套帐或账目设置不规范,有的没有往来账,有的没有库存商品账,有的没有销售明细帐,造成原始单据不真实、不完整,日报单保存极不齐全,查账时无从下手,税务稽查无法取证。同时普遍存在现金交易量大和大额坐支现金现象。所以,在检查中很难从其资金流量、银行对账单中找到突破口。
(二)账务核算不正规,销售收入不实。一是迟记收入。按照规定,收到货款,将购物券或提货单交给购货方,销售就已实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超市将这部分收入先挂在往来账上,过一段时间再记收入,造成税款滞纳,甚至可能造成人为调节应纳税额等现象。二是损失不处理。对于开架售货方式经营方式,容易出现商品丢失或损失,像蔬菜、肉类、副食品保质期较短,腐烂、变质、过期等现象经常发生。超市在盘点时没有按规定作账务处理,或者账面根本就不反映。税务机关也没有能力为其盘点。三是存在将商品当福利发给职工,开业时送出相当数量赠品的现象,但是账上均没有记录。
(三)超市内“店中店”难以区分。有些超市将柜台或部分场地租赁给其他经营者自主经营,税务机关难以区分哪些是超市自身经营,哪些是租赁经营。在纳税问题上,超市和“店中店”互定盟约,相互推诿,逃避纳税。而此部分经营收入没有通过超市的商业管理软件记录,也没有被税务机关所管理,形成税收管理的“真空地带”。不少大型连锁超市经营方式一般分为专柜经营和自营。专柜经营采取引进手工作坊或者特色商品销售,由超市统一收款。超市与专柜供应商签订合同,规定供应商每期应达到的最低销售额,如达不到则由该供应商补足或者撤场。月末结算供应商开具进项票时增大扣点,即供应商按实际销售额少开金额。因此一些供应商为能继续在超市经营,在没有达到最低销售额的情况下,按照最低销售额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造成虚假的销售,无形中增加了超市的当期进项税额,降低了税负。
(四)会计电算化和核算资料的集中管理导致税务监管难。在会计核算管理上,当前连锁超市采取购买或自行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来加强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控制。根据《征管法》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应当报送税务机关备案。而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以及各系统管理软件种类多样,各种财务数据归集及生成方法不一致,各类明细帐格式也不统一,给日常税务管理和税务稽查带来难度;二是会计核算软件报送备案规定执行不到位。在使用计算机记账的纳税人中,很少有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备案,而税务机关对此的管理也比较薄弱;三是目前多数财务软件都允许设置多个“帐套”,分别进行加密,各“帐套”之间的会计资料(如记帐凭证)可相互传递、取舍,而且对各帐套文件的存储无任何限制,既可存储在本机硬盘中,也可通过网络存储在其它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中,并可在已知密码的前提下,实行信息共享。这就为企业设置多套帐偷税、逃避税务检查提供了便利。在财务帐册数据管理上,目前连锁超市实行高度集中化管理,税务机关在稽查时不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的资料,需要企业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财务数据,都能临时生成。这样,企业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则取决于企业。此外,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检查时,需要到核算地开展工作,增加了税收成本。 (五)税收管查不到位现象存在。当前商业经营形式灵活,而对五花八门的商业促销活动,税务管理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同时,税收管理员业务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商业管理知识,都给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难。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防线,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对商业企业特别是大型商业超市检查面偏小,对商业营销了解甚少,没有有效地遏止偷税行为的发生。
三、对加强商业超市管理的建议
(一)全面推行税控装置。《征管法》明确规定:国家根据税收征收管理的需要,积极推广使用税控装置。税务机关要切实加强税控装置的推广力度,强制性要求所有超市必须纳入税控管理,所有业务通过税控机具开票,所有数据进入税控存储。在税控收款机中添加能准确记录纳税人经营情况,对纳税人销售出去的货物,无论是否开具发票,税控收款机都能自动存储销售额的“税控黑匣子”,税控收款机的密码由税务机关掌握,税务机关按月将其存储的信息和纳税人申报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销售收入的准确性。税务机关应加强监督,促使超市全面使用税控装置,并强化日常检查,一旦发现未按规定使用、损毁或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可依照《征管法》进行处罚。同时加大对税控装置的检查力度,对不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的,实行从严查处,以纠其过。
(二)加强超市日常税收征管。一是依据原始单据记录,突出对商品购进和销售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定期盘点报告制度,对非正常损失及时进行处理。二是依据每日销售记录,突出核查购销明细情况。税务人员依据日销售记录,进行“两簿一表”对照,核实其实际经营状况,掌握销售额。三是依据银行和进货单据,突出对资金与货物的流向和流量进行双项比对管理。
(三)重视企业会计软件的报送备案制度。企业报送财务软件资料包括财务软件功能、操作程序、各环节数据来源等具体内容,当财务软件升级或主要功能改变时,应及时向税务机关备案。对未按规定报送的,应严格按照《征管法》规定进行处罚。同时,企业必须保管好纸质帐簿,以备税务机关审计或检查。税务人员要加强对企业财务软件的学习,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和审阅方法,提高管理能力。
(四)加强税收管理力度,规范超市财务管理行为。一是加强对超市纳税人的税法宣传,辅导纳税人建帐建制,引导并规范其财务管理行为。二是对纳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的,要责成其分品种、分柜组建立各种明细帐。必要时可以突击盘点某种或某类商品库存,查看其进、销、存是否相符,堵塞税收征管漏洞。三是深化超市税收分析。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对超市税收的调查分析,掌握其“销售额变动率”、“成本毛利率”,定期开展纳税评估。对评估异常户采取“登点核查”等方式,核实真实销售额;对于“店中店”采取实地勘察、暗访、长期跟踪管理等方法,摸清租赁柜台或场地的真实情况;对承租承包人,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纳入税务管理。
[关键词]火电厂 热能动力 生产经营
文章通过对热能动力的发展进行比较具体的阐述,说明现在的火电厂的经营方式在实际的运行当中所存在的各种不足,进而使得新的经营方式的诞生。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也为火电厂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保证。热能动力的生产经营方式可以直接影响火电厂的发展。
1.火电厂热能动力的发展
1.1 火电厂以前的热能动力
之前的火电厂的热能动力系统其各项功能和配置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其蒸汽参数一般情况下都低于正常的水平,燃烧并不充分,并且效率极低,需要时间比较长。自动化的水平比较低需要许多劳动力这无疑会给火电厂增加成本。最严重的一个缺点是之前的火电厂所采用的热力系统燃烧所排放的废气等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
1.2 如今的火电厂的热能动力
现在的火电厂的热能动力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其发展的速度也是很迅速的。在蒸汽参数的大小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飞跃。同时燃烧的不彻底度有所降低,这就大大节省了很多的原材料,减少了成本的支出。与此同时,热能动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当中。于是就减少了劳动力的支出费用。最重要的也是最令人高兴的一点就是,它对环境的污染的程度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其排放的各种废气可以经过自身的净化之后就可以排放到空气中一些对环境无污染的气体。对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有重要的意义。
2. 生产经营的方式
2.1 生产经营方式的确定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火电厂的热能动力生产经营 ,要做好机组的全面工作 ,使工作线安全生产 ;优化资源的配置 ,合理分配技术人才和资源使用 ,维护托管市场和开拓火电检修 ,促进火电厂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火电厂的经营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火电厂的经济效益,这个经济效益的大小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由相应的经营方式来决定的。因此一个经营方式的确定必须依据这么相应的原则才能够由相对比较完善和完备的经营效果。同时也就会收到更加多的经济效益。
2.2 明确生产经营与热能动力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热能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些新技术的创造、应用和发展提高火电厂的经济效益 ,直接带动火电厂的发展。像应用于火电厂电泵的变速调节系统 ,应用于火电厂锅炉点火系统的少油点火和离子点火两种技术等。要建立使生产指标与经营指标相联系的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主要经营指标是利润总额。由于热能动力系统长期不断地使用或者自身设计上存在的漏洞 ,要对其进行适时的维护和改造 ,以保证经济能持续增长。一个火电厂的热能动力系统是一个火电厂经营方式确定的重要依据之一,经营方式的确定需要特别的根据火电厂现有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来进行确定。
2.3 建立热能动力经营和生产相统一的指标体系和管理体系
以利润为中心分层次地建立经营指标和生产指标 ,营指标和生产指标紧密联系 ,分析各项指标对火电厂收支的影响已达到分析各县指标对利润总的影响。要按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生产,则生产人员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还需要掌握一定经济知识,能够在了解企业经营指在目标的基础上,准确地做出分析。但是,要让所有的生产人员掌握这些是不现实的,而且不再追求供电煤耗的最低,也会使得生产人员无所适从;分析各项指标对火电厂收支的影响已达到分析各县指标对利润总的影响。整合、改造现有的管理体系 ,将经营指标和生产指标统一 ,围绕最大利润制定火电厂各项管理措施 ,力求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生产目标 ,根据市场和实际情况生产经营。
2.4 提高火电厂的工作人员的经济意识
在这个唯利是图的社会中,人们最重视的就是利益的最大化如何实现。对于许多的火电厂都很重视生产经营和技术引进,然而却对相关的技术人员的经济意识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教育。这就导致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导致技术人员对经济学知识了解不多 ,使全体技术人员采取简单的思维解决经济问题。火电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日常生产工作都与经济学知识息息相关 ,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基础的经济常识很重要。只有工程技术人员对火电厂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理念有了相当了了解和领悟之后,才能对火电厂的进一步发展和火电厂的盈利最大化有了更加强有力的保证。
3. 火电厂的热能系统动力和经营方式的改进方向
3.1 自动化的建设
火电厂热能动力生产经营的工作流是一条流程化管理的工作流主线 ,工作流的空间数字化、虚拟化等都是设计火电厂总体工作流的关键。热能动力系统与生产同步,并且加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的,与时俱进的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对火力发电厂整套设备(包括热能动力装置)的全部运行操作过程进行全盘自动化控制。
3.2 现代化管理的建设
企业的信息化涉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管理理念、工作模式、运作机制及业务流程的调整 ,涉及企业全面性的发展。随着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上边所说的计算机运用于热能动力系统的自动化过程,其实计算机在火电厂的功能可以拓展到经营管理的层次。经营管理的现代化需要科技的现代化来进行辅助实现。那么 ,就要在火电厂热能动力生产经营中建立企业价值链运行模式 ,加强控制盒优化热能动力生产经营全过程,实现高效、科学性的经营管理,提高火电厂的综合管理能力。
3.3 火电厂基础网络和数据的建立和管理的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把原本相连的厂网分离开来 ,造成火电厂燃料的定价存在矛盾,不利于火电厂成本核算和上网竞价。在全国建立比较基础的网络不仅可以提高各个火电厂之间的连接,加强各个火电厂之间的联系,同时对每个火电厂的收益也有比较大的提升。火电厂建立比较完备的数据管理系统对生产经营管理的方式也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根据火电厂的总体目标 ,在管理组织构架中 ,建立国内先进的基础网络设施、标准的数据管理规范 ,促成核心业务由于系统的功能全面性、分析精确性 ,提高热能动力生产经营运作流程的健全和一体化。
4 结论
一个火电厂的热能动力系统和生产经营的方式是影响火电厂的收益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放眼国内国外,火电厂的发展趋势仍然不容乐观,其动力系统均对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一直到现在仍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其生产经营方式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我国市场经济全速发展 ,热能动力的发展在电力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热能动力的生产经各方面存在问题 ,极大地加大了火电厂的压力。只有在热能动力的生产和经营两大块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技术改进 ,才能给火电厂创造赢面 ,缓解热能动力发展给火电厂带来的巨大压力 。
5 结语
火电厂仍然是当今中国境内发电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人民的用电问题。火电厂的发展与热能动力的发展和经营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其动力系统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和替换。生产经营的方式也需要更加的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胡柏玲.采集化管理是火电厂燃料管理的重中之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7):81-85.
纳税筹划也称税收筹划,是指在法律规范下,通过自行筹划或委托人筹划,对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产权分配等管理和经营该活动中所涉及的纳税项目进行合理的筹划和安排,以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纳税筹划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性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其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财务控制的重要目标,企业在纳税筹划过程中,从注册登记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可对所涉税务进行规划分析,在执行前按照已经制定的纳税筹划方案进行,从而实现控制税金支出,降低纳税成本的效用,同时也可根据筹划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后续改革,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纳税筹划主要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理:其一,绝对利润筹划原理,即企业在所涉税务的筹划中,要始终坚持以减少企业纳税总额为目标,以取得绝对利润为指导的原理;其二,“经济人”假设原理,这一原理是指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其三,公共产品理论原理,这一原理是由萨缪尔森提出,是指纳税人向政府交税的同时也获得了公共产品,而这一产品具有非竞争性,纳税人作为纳税筹划的主体,享有享受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而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也获得了纳税筹划的权力;其四,契约论原理,契约强调了交换过程中双方的关系,企业在纳税过程中与政府形成了契约关系,同时也与股东个人形成了契约关系,股东在收入未能确定前,企业有必要通过纳税筹划来增加股东的税后收益;其五,博弈论原理,博弈论强调决策主体间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均衡性问题,在纳税过程汇总,企业与税务机关形成博弈关系,在遵守协议动机的情况下,纳税契约就成为平衡双方决策权力的平衡条件。
二、企业纳税筹划实施流程概述
企业实施纳税筹划的流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筹划企业基本情况,并进行利益、风险控制等需求分析。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企业需要在进行纳税筹划前,收集并整理企业当前的组织形式、财务情况、未来发展中可能的投资意向以及风险控制目标和态度等。
第二步,筹划企业未来经营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所有财税的相关政策。企业需要向税务机关索取免费的税收法规资料,同时通过其他信息媒介查询政府机关的所有有关出版物,例如通过政府网站、专业网站、咨询机构等收集企业所涉税务的相关政策法规,以此保障未来纳税筹划方案的合法性。
第三步,对企业所涉税务进行逐项拆解、评估和分析。首先对企业所涉的所有纳税项目进行整理,整理企业内部评估制度、涉税会计处理工作、涉税理财计划项目、常规经营税种。然后对企业所有税种情况进行分析,对可能存在内部控制或财务管理问题所造成的纳税过高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问题症结。
第四步,分析并制定纳税筹划方案。对所总结的纳税纳税过高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与企业成本、资金问题一同分析,设计一个或多个纳税筹划方案,以供应用或优选。
第五步。处理纳税筹划涉税纠纷问题。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和交流,尽量争取和保障自身所提出的合理、合法的纳税筹划方案,争取自身权益,依法拒绝不合法的筹划方案。
第六步,对所采用的税收筹划方案进行跟踪绩效评价。评价已应用的纳税筹划方案,考评实际经济效益和应用效果,对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案,要及时修正,并选择更为合理的备选方案,或对已有的单一方案进行改良。
三、企业纳税筹划的方法
税收筹划的实践是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税收筹划具体的操作方法有很多种,一般企业可以应用的直接税收筹划方法主要有:经营方式筹划法、合同模式筹划法、销售方式的筹划法、供货方对象的筹划法、奖金发放方式的筹划法、缴纳税种筹划法等。上述筹划方法可以单一应用或协同应用,主要依据企业所处行业特征、实际经营方式等进行选择。
经营方式筹划法是针对企业经营方式非单一化时的适用方法,例如自产自销、代购代销、批发、零售、连锁、专营、咨询、运输、直接出口和委托出口等税率有一定差异,因此可计算当前经营方式和其他可选经营方式下的征税、退税率,保证征税率最低、退税率最高,以此提升自身利益。
合同模式筹划法是基于契约经济理论,通过合同管理,制定合同签订份数优化方案,例如在外包加工、承揽等合同的制定方案中分别针对材料和加工费制定不同的合同,以此来减少购销合同印花税率,实现自身利益的提升。
销售方式筹划法是指在企业可选的销售方式较多时的适用方法,例如直销、代销、经销、联营、网络销售等方式所产生的税值有所不同。例如我国税收法律规定了对折扣销售中应在同一张发票上注明价格折扣并按照折扣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来计算税值,因此折扣销售就有利于实现税值控制,从而提升企业利益。
供货对象筹划法是通过对供货方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来实现税金抵扣。因此,企业可以考虑通过选择具备开具有供货方主管税务机关代开注明征收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方式抵扣税金,降低自身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