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创新实践研究

时间:2023-07-04 16:27:05

导语:在创新实践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新实践研究

第1篇

关键词:课外实践;竞赛驱动;创新人才;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李铁军(1976-),男,吉林松原人,集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福建 厦门 361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集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强化供用电能力培养的《供电技术》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0903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48-02

2010年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2]各大高校围绕课程或集体实训建立了若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3-6]但缺乏对学科竞赛和学科项目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宣传与组织。本文以创新人才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采用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宣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项目为载体,结合教师科研,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科生项目、学科赛事和教师科研三个层次,基于重基础、厚实践及求创新的思想,采取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与研究生辅助指导的方式,培养“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动手实践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拟解决的教学问题

1.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

虽然大学生项目、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都是现有的,但是很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发挥这些实践活动的作用。通过班主任班会宣传、本科生导师小组宣传、课程宣传等方式,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实践活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全程指导,保证实践活动有效性

以往多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都是短期的,且互不交叉,不具有延续性。虽然也有教师指导,但是因为时间较短,并且很多指导仅限于活动初期或者末期,效果并不明显。而大学生项目+学科竞赛+教师科研的实践活动,最短的学科竞赛也要3个月左右,教师科研和大学生项目基本上是1~2年,涉及到选题、资料搜集整理,申请资料撰写、创作、总结等过程,既能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全程指导,学生不仅能从指导教师身上学习到其科学思想与方法,也能及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学术素质。

3.分层次分等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将课外实践活动分为初级大学生项目、中级学科竞赛和高级教师科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从各门课程独立的理论教学中进入综合应用领域。鼓励学生从低年级(大二下)开始关注或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解决某个基础问题入手,逐步提高问题难度,并充分利用研究生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其学术眼界。

4.多元化考核,保证实施效果

任何创新实践活动如果没有考核准则完全靠学生自觉,都有可能无疾而终,学生会因为课程、考试等各种因素导致放弃或进展缓慢。通过阶段考核、项目结题考核、竞赛获奖等级等多种考核方式,由教师控制整个过程的松弛度,从而保证课外实践活动的效果。特别是让学生准备阶段汇报资料或整理撰写答辩报告,不仅能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还能使其从中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

二、培养方案

如图1所示,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赛研”三阶段递进模式,以竞赛促学习,以学习帮竞赛,在此基础上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

1.建立“项目+竞赛+任务”的课外实践体系,从基础、实践和创新三个层次逐级提高学生能力

将课外实践活动分为三个等级:大学生项目(创新实验、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基础科研项目)为初级,学科竞赛(SCILab设计大赛、机器人、数学建模)为中级,教师科研课题为高级。

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通过参与初级项目,培养其基础应用能力,即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实际问题求解,打破课程各自为政、单向灌输的教学形式。高年级(大三、大四)学生参与中级学科竞赛,通过团队合作、文献自学等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此外,高年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解决学术性问题,提高其创新思维。

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教师全程指导,研究生辅助指导,确保课外实践活动高效推进

以往的课外实践活动,各高校或院系只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或名义上指定指导教师,实际完全依靠学生兴趣和自觉去实施。为真正实现创新教育,教师需从宣传、组织、实施到结题全程参与学生指导,并引入研究生进行辅助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使学生明确参与方法,如参与教师科研,先了解本学科各个教师的科研特长和科研项目,再主动与教师沟通,让教师了解学生。通过教师与研究生指导,及时有效解决问题。项目结题、竞赛成绩和导师测评构成了实践的评价体系,保证了实施效果。

3.任务驱动,个性化培养

无论是学科项目、学科竞赛还是教师科研,都是带有任务驱动的,即必须完成某个工作,这往往要求学生团体作战。团体作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团队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特长,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通过较长阶段(项目1~2年,竞赛的3~5个月)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战中检验理念、运用理论,磨练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企业基地,实践检验

通过与企业合作,设立学生实践基地,鼓励和安排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本科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训实习,给学生提供实践检验平台。例如,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和安溪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均设有云计算中心、互联网中心以及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实践学习机会。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积极宣传,营造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除课程实践实训环节外,学生对竞赛、科研课题等课外实践活动知之甚少。为提高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兴趣,实行从低到高逐步灌输的思想,充分发挥班主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作用,借助班会、本科生小组指导、课程和专门见面会等方式,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宣传。

分年级是指针对大学四个年级,各有侧重进行宣传。一年级重基础,通过班主任以班会形式着重介绍学科特色、就业方向、往届学生就业情况等,指明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参加课外课题建立基础;二年级重提高,以本科生导师小组指导和班会形式,介绍本专业各位教师科研项目情况、本学科各种赛事及往届学生取得的成绩,以提高学生兴趣;三年级重创新,通过课程、本科生导师及班主任等介绍本科生各种创新课题申报工作,鼓励学生组队申报;四年级重应用,以毕业设计导师为主,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导师课题研究。

分阶段是指大一、大二作为初级基础阶段,着重提高学生兴趣,重点展示往届学生成绩;大三作为中级参与阶段,介绍现有各种赛事、本科生项目、教师科研等,着重鼓励学生参与;大四作为高级应用阶段,鼓励学生在前期参与项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指定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层次是指从基础到提高再到创新,从三个层面上逐步推进。鼓励学生首先参与本科生项目申请,锻炼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再参与各种赛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参与教师科研,应用创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课外鼓励与指导,保证实践活动有效性

学生只有热情和兴趣还不够,如果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去参与,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因为解决不了而气馁,最终放弃。为此,教师要全程参与并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采用主动与被动、定期报告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主动是指教师采取定期报告或讨论方式,了解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等,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参与学生项目申请书撰写、修改,项目实施过程监督。被动是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时要求教师提供指导,以个人独立指导或小组团队指导形式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主动老师与被动指导相结合,既能弥补学生缺乏主动性的问题,又能与学生及时有效进行沟通。

定期报告是指教师指定学生每周或每季度针对进展情况进行阐述,从而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或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小组讨论是指针对某个问题,提前公布讨论题目,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前期文献搜集与整理,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发表各自意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给出解决该问题的合理方法。此外,在课外实践活动确立后,邀请硕士研究生参与指导,提高指导效率。

3.物质与精神双层有效激励,提高创新性

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从组队、讨论到设计创作等都放手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充分地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

物质激励是指依托项目经费、学科竞赛奖励费等设定奖励标准。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讨,扩宽其学术眼界;另一方面通过设定学术难题或项目进展中待解问题,给予提出解决方法的同学一定的奖金,既肯定了学生的工作,又鼓励其进行创新思维。

精神激励是指在定期报告或讨论中,对某些观点独特或准备充分的同学的学术思维或学习态度给予肯定。

四、教学方法取得的成果

本培养模式通过2年的前期酝酿和将近4年的尝试探索,共计80余人在竞赛平台上得到训练,30余名学生在竞赛过后继续参与教师团队的科研活动,图2为2008级本科生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设计的作品。有3个小组20次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获得包括全国二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有30人次、5个小组参加ROBOCUP机器人足球竞赛,获得全球第三名和全国冠军在内的各级奖项;除此之外,1个团队获得SCILAB程序设计三等奖;5个团队获得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余名本科生毕业设计获得优秀,学生的科研素质大大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超出了平均水平。

五、结束语

随着“卓越计划”的逐步推行,如何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计划’的若干意见”以及“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工科学生培养要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是众多高校的首要目标。结合学科竞赛、学科项目以及企业基地,本文提出竞赛驱动的学、赛、研递进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的引导将课堂的专业理论融会贯通,把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培养的对科学问题的兴趣以及有理论支撑的实践能力继续延伸到科研项目中,迅速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遵循该模式培养的学生能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中,在科研项目中能迅速进入状态,心快、手快,具有很强的独立科研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蔡恒玲,龙双涟.“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方略研究,2014,(2):11-12.

[2]杨成刚,刘奋成,柯黎明.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9-30.

[3]林桂娟,罗洁思.浅谈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4,(2),33-34.

[4]刘红晶,李素君,李凤华,等.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化工专业

“卓越工程师”培养[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1):196-197.

[5]陈满乾.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教育教学论坛,2014,

第2篇

关键词:创新教学 视听输入 分层输出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英语教学也是如此。所以首先就要摆脱种种错误的应试教育思想束缚,否定墨守成规。须另辟捷径,走创新之路,在英语教学中坚持创新教育,努力探索新的,符合中国国情、学情、教情及高考英语改革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快速高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就要进行英语创新教育实践与研究。下面就从视听输入,分层输出两方面谈论一下。

一、理论依据

在外语教学多种方法中有一种教学方法叫作视听法,它以主张视听并用而得名,五十年代形成于法国,是一种以学习日常会话为主旨的教学方法。现在已利用幻灯、录像、录音和电脑等多媒体创设情景,强调耳、眼、脑等感官作为整体去感知语言材料,使语言材料的形、音、义、词、句、话等整体被感知,故视听法又被称为整体结构法。又由于它强调结合教学中和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教学被称之为情景教学法。视听法的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图像和声音相联系的条件反射。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刺激反复作用于感应器官,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建立起条件反射。在听懂的前提下,一旦停放录音而单独呈现图像,学生感受图像刺激后就会引起说的条件反射,即通过情景使语言与思维建立了联系。声音与图像、语言和情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学生触景生情,见情而思,再通过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输出(用语言表达,交际)。

分层输出是在视听输入基础上的必然产物,把握好分层输出的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按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教学内容分层(如机械模仿表达、理解性运用表达和综合运用表达),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分层,一般可把学生分为:A.基础好的学生;B.基础较好的学生;C.基础较差的学生三个层次来要求。因此,分层输出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它能使学生边听边思考,并对听觉、视觉所收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概括,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基本要求

为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敢于尝试。

教师应该以目标分级和效果分层带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其他环节,保证学生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展示积极性。

首先,目标分级是指每节课目标的有效定位。这由学生的基础和教学内容的多少与难易来确定。在仔细研究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先忽略班上基础最弱和基础最优的学生能掌握的知识和技巧,按照基础一般的学生能接受的教学内容的多少与难易为一节课的大目标。再分层要求,逐步落实。

其次,教师要正确熟练的操作电教仪器。上好视听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如果教师不会或不能熟练地操作电教器材,那么,上好视听课便无从谈起。

第三是建立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设计地重要环节。视听语言输入地目的在于创设语言环境,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系统规范地训练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听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听说及交际能力是视听教学的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建立学期、单元和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并把总目标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第四,多种教材并用,不仅使用学校的引进教材,听力教材,还要使用课外教材:如新概念、3L、剑桥英语、洪恩英语等。使它们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扩大语言输入的方式,提高听读能力。

第五,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不会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比如,长时间使用单一的同一媒体或不适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心理特点的电教器材,会引起学生精神疲劳甚至会引起反感,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教学媒体,使多种媒体优化组合。

第六,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程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并掌握英语知识。从心里学的角度讲,学习是一个内部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是随着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兴趣则是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避免单调,必要时可以选一些适合学生知识层次的内容进行辅助教学,教师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第七,分层输出的量要适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把分层输出分为语言输出和文字输出两种形式。语言输出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视听的信息和情景,运用文字符号完成对话或句子的方法,此种方法输出的量不要太大,要适度、适量。因此一节课的信息输入量毕竟有限,要求学生大量输出是不可能的,在任何时候输出量总是小于输入量的,教师只要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分层达标即可。

第3篇

【《勒歌》教学设计1】(房秀芳 设计)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出示大草原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 看到这样的大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想不想去看一看?一起读课题。

3. 了解敕勒。① 出示两首诗《夜宿山寺》《敕勒歌》,比较它们的不同。(作者,对仗)② 微课了解《敕勒歌》。(“敕勒”是我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这首《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它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首,还被译成汉语,收录在了《乐府诗集》里。你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心有所想,他们就会唱起歌来跳起舞,唱着他们自己的歌,跳着他们特有的舞蹈。)

【设计意图】一开场就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大草原的壮阔、豪迈,进入情境,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更能体会诗歌的魅力。再用一个微课让同学们了解了《敕勒歌》,清楚、明白,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讲解,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出示诗歌。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 检查生字。① 带拼音读:似庐笼苍茫② 学习“见”:特殊的读音,同现,出现。

3. 去掉拼音读,并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见”的古今读法,这是需要给学生们讲解清楚的。

三、 品读诗文,虚实结合

1. 课件出示图画,以图引出第一句诗。

① 理解阴山,敕勒川。我们看,在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有一片平原,它的名字就叫作――敕勒川。(师一边说,一边板画阴山,平原)

② 理解穹庐,猜一猜。其实,穹庐就是我们所说的帐篷啊。见过帐篷吗?(生表述)敕勒族人的帐篷,可不是像我们一样临时休息的地方,那是他们的家哦!我们给了它们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蒙古包。

③ 小小的蒙古包底下,是一个个的敕勒人,那么,在天空这个大大的蒙古包里,又有着什么呢?(师边说边板画天空这个大蒙古包)

④ 朗读指导。

2. 学习第二句诗。

① 你看,天蓝蓝的,敕勒族人说――天苍苍。

②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就呈现在你的面前,难怪敕勒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野茫茫,那还有什么也是茫茫的?(出示大海,云雾,白雪图片)

③ 这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吗?

④ 牛羊长得好,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啊?(体会人们生活幸福)

3. 读全诗。

4. 听《敕勒歌》歌曲。

【设计意图】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宜太过深入,但也要有一定的沉淀。于是对于“茫茫”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练习,以此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说话练习,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们感受大草原的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 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 出示3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强调“阴、似”的穿插笔画:撇。并重点范写“野”,注意左右大小一样,左边短右边长。

2. 出示2个上下结构的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强调“苍”的撇捺要舒展,重点范写“茫”,注意别写成左右结构。

3. 学生书写诗歌后,老师组织展评交流。

预设:写得怎么样?好的地方打上五角星,不规范的地方帮忙改正。

4. 学生再次书写。

预设:觉得哪个字写得还不够好,可在下面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板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设计时,考虑到二年级的情况,简单的勾勒了阴山和敕勒川草原,对于诗歌里的一个难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用一条曲线表明这个天,像一个大大的蒙古包,在这个蒙古包下有什么?学生们马上就能明白这句诗的含义,做到了简单明了。又因为是图画,同学们理解起来更加方便,直观。

【《勒歌》教学设计2】(仇高兴设计)

一、 谈话导入,理解课题,感受汉字

1. 课前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刚才老师播放的那首歌,唱的什么内容,你们注意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也是一首赞美草原的歌,一首北朝民歌,创作于1500多年前。(出示课题:敕勒歌)谁会读?课前老师查了资料。敕勒,就是敕勒族,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今天的内蒙古中部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诗就是敕勒族人创作的一首民歌。

2. 联系生活,拓展识字。“敕”还有“小取绷街中捶ǎǔ鍪荆。在我们汉字中像这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的例子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一找。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可以直观、自然地与本诗民歌体裁相联系;“敕”这个字在外出旅游过程中会遇到,适当拓展,既可以补充汉字知识,增加学生见识,激发识字兴趣,也体现了语文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二、 初读古诗,识字写字,整体感知

了解了题目的意思,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现在借助拼音读几遍课文,要把每句话读顺,把每一个字音读准。现在借助拼音再读一遍课文,争取把每一个字音读准。

1. 指名读课文。

预设:指定2~3个学生读,正音,再齐读。

2. 检查生字。

3. 这么快就把课文读顺了,很了不起。课文里有几个生字,现在老师把它拿出来,你还能认识吗?(出示: 穹庐阴山笼盖四野苍苍茫茫似见)

4. 生字不光要会写,还要写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 “野”,比较一下左右两个部件,(出示两个透明方框,遮住左右两边)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出示左右等宽)继续看,(出示上下两条线),你又有什么发现?(出示左短右长)还要注意左边“里”字做偏旁时,最后一横变成提。“苍”字,先比较一下上下两个部件的大小,(出示两个透明方块,遮住上下两个部分)(出示上扁下高)(出示左右两条竖线)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出示撇捺舒展)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识,即识记字的音形义;二是写,即写规范,写端正,写整洁。本环节遵循先识后写的顺序,先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音,然后⑸字单独拿出来让学生识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住字形,最后从三个左右结构和两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各挑一个进行写字指导,真正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三、 再读诗文,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1. 生字都解决了,现在可以好好地来读一读这首诗了。那怎么才能把诗读好呢?(指名说)

生:要读正确、流利。

师:这是基本要求,但还不够。还有吗?生:要读得有感情。

师:那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呢?(提示:是不是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另外还要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如果能配上合适的动作那就更好了)

2. 出示整首诗。轻声读这首诗,想一想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① 学生说看到大草原。师引导:诗里面的“川”“野”都是大草原的意思。大草原什么样子(重点引导体会“野茫茫”)?还看到了什么?

② 学生说看到阴山。师介绍:阴山就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出示图片)还看到了什么?

③ 学生说看到天空。师引导:嗯,诗里两个地方写到了天空(指屏幕),天空什么样子?先看“天似穹庐”,“穹庐”就是蒙古包(出示图片),作者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都盖住了。多么雄壮辽阔!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天苍苍”写的是什么样的天空呢?还看到了什么?

④ 学生说看到蒙古包。师引导:诗里面的“穹庐”就是蒙古包的意思。还看到了什么?

⑤ 学生说看到牛羊。师引导:哦,牛羊在哪儿呢?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的?(引导体会牧草茂盛,牛羊肥壮)想想看,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的草原多么富饶,我们的牛羊多么肥壮,我们的家乡多么美丽,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是啊,草原这么美好,多么值得自豪啊!

3. 这首诗只有短短27个字,就写了这么多内容。现在我们好好读读这首诗。(生读)

4. 读到现在,这首诗应该能背了吧?我们来试试。请大家闭上眼睛,按照老师的提示背诵。现在,我们来到了大草原,欣赏着美丽的草原景色,我们不禁低声吟诵――(学生一起低声吟诵);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看着美丽富饶的家乡,心中无比的自豪,不禁放声高歌――(学生一起放声吟诵)

【设计意图】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诵读,要读出诗特有的韵味,对诗意大体了解即可。本环节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画面,教师结合图片,用描述性的语言相机解决诗中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如川、穹庐、笼盖、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再通过范读指导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最后通过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将理解诗意、指导诵读融为一体。

四、 创设情境,点拨方法,迁移仿写

1. 这节课还有些时间,你们敢不敢接受一项更高难度的挑战?下面我们来仿照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样子,写一首自己的“新古诗”,当一回小诗人,好不好?在写之前,老师给大家一些帮助。

(1) 改一改:在原诗上改动部分词语或句子,变成新的诗。

我们从这首诗中挑一句来试试。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下面来看老师的要求。出示:

A. 大草原上不刮风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请根据你的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天苍苍,野茫茫,风()草()()牛羊。

① 学生先考虑,然后指名说。

② 接着教师出示范例:天苍苍,野茫茫,风(静)草(高)(无)牛羊。

③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再指名朗读自己写的诗句。

B. 假如大草原上雷电交加、风雨大作,草原上又会怎么样呢?请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风(),雨(),()。

① 小朋友们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讨论讨论。

② 师出示范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黑锅),笼罩四野。风( 呼呼),雨(哗哗), (牛羊全部回了家)。(最后一句还可以写成:雷电交加心不慌,人和牛羊忙躲藏)(师解释改写理由)

③ 进一步提示:不一定写风、雨怎么样,还可以写雷声、闪电等等。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 (),(), ()。

④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然后指名朗读自己的诗。其他同学点评。

(2) 仿一仿:照着诗的样子创作一首全新的诗。

① 出示要求:学着《敕勒歌》的样子,仿写一首赞美你们家乡德清县的“新古诗”。

② 出示德清县的介绍文字:德清县,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望上海、南近杭州,北有太湖,西有天目山。境内有乌牛山、百梁山、乾元山、金鹅山、大家山等好多山。是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全国百强县。

③ 再出示老师的范例:德清县,太湖南。全国百强,名闻四方。天蓝蓝,水清清,山清水秀好风景。

④ 师解释创作思路。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介绍德清县的文字。

⑤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创作。写完交流,组织学生评改。

【设计意图】让低年级小学生仿写古诗,在本节课是一个大胆尝试。本环节在指导学生仿写古诗时,采取由改到创、由易到难、示范引路的训练策略,先从少量词语的替换改写入手,再到整句替换,再到整首诗的模仿创作,通过组织讨论、教师示范,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过程,降低了门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六、 课内总结,课外延伸,鼓励写诗

1. 这节课你觉得有意思吗?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2. 总结诵读古诗的方法:读出节奏和韵味,想象画面体会感情,还可以模仿诗的样子创作自己的新古诗。

3. 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继续学习仿写古诗的方法,写作自己的“新古诗”,争做小诗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进一步明晰学习和诵读古诗的方法,巩固诗歌仿写的感受和经验。

【综合点评】

古诗教学贵创新,同课异构重践行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如果也用诗来解读这首民歌的特色的话,那就是:北朝民歌鲜卑族,天野相接景壮阔。水草丰盛牛羊肥,动静色彩形喻说。

浙江省德清县清溪小学房秀芳和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仇高兴两位老师用清溪小学二年级在读学生,对《勒歌》的同课异构教学,各具特色,给小学古诗教学带来了扎实有效、践行创新的课改新风。

房秀芳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的意境的感悟和对诗的想象上,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体现出了阅读感悟的浙派古诗教学中清新婉约的别致风采。同时并能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做到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感知诗意,把诗人描写草原壮美的“实景”和读者大胆想象的“虚景”结合起来进行范读、引读、品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美中不足的是,分组合作学习中的实效还需进一步强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识字写字落实处,词语理解不离句。 整体感知明诗意,虚实结合品读悟。想象草原壮阔美,指导朗读示范扶。图文并茂生为本,分组合作应强助。

仇高兴老师则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古诗的阅读仿写上,彰显出了既教读又教写的苏派古诗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独特神韵。同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教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意。美中不足的是,在指导学生改写诗句的练习展评后,对指导学生仿写整首“新古诗”及展评未能来得及放在课中进行,只好留在了课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别开生面教古诗,学习仿写方法奇。朗读背诵重积累,随文识写生字词。读写结合重语用,深入浅出解诗意。弘扬诗教好传统,开拓创新启童智。

第4篇

1.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一般说的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要在哲学领域以及教育学观念领域内进行理解创新。首先要从保守教育以及墨守成规的教育怪圈内跳出来,转向创新型的思想教育,从文化功能角度来转向文化创新教育的角度。创新教育对全面性的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要建立好广泛的群众基础。让人们在接受创新教育的时候,能够没有其他顾虑,体现人们对创新教育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是一项教育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弃传统教育的弊端方法,以及阻碍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教育模式。在研究与实践成功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鼓励和培养。

2.基本要求

2.1创新教育要与科学方法相互统一有机结合。

一般来说,创新教育对每个学科的要求都差不多,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让学生通过对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教育的熏陶下,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但是每个学科也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对于学科之间的不同点,需要认识清楚,结合科学的方法,提高专业的素质,在临床医学方面更要清楚的认识其特点。因为对于临床医学的学习是与人类的生命健康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创新教育的同时要切记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走科学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之路,达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目的。

2.2创新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

在传统的医学教育里,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共性,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好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不好的教育影响,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真正在临床实践中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创新教育的发展能够更加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斗志,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不一样的环境,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时候,也增长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临床医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

切实可行地发展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可依靠的理论依据,才能让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走的更稳、更远。我们可以从现阶段的知识背景的理论角度围绕临床医学的教学策略以及操作方法等进行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其具体的实践以我校的实践为案例进行简要谈论。

1.相应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建立研究型的理论课程是最为适合发展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当前社会下,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及对社会和医学相结合的需求下,以人文本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对于培养临床医学方面的人才至关重要。

2.相应的目标内容

相应的课程目标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医学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的培养,发展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创造力;在技能与临床专业的双重指导下,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社会实践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情况下,对于临床医学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个人品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3.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在认知度商不深的情况下去发现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主要方式;其次,在技能专业的操作下,对学生的主要讲课方式是结合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专业操作给学生带来实际的感受,为学生创造专业的技能课程;最后,让学生能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基础操作相结合的临床医学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将遇到的难题记录下来,在课余时间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从而解决遇到的难题。

4.对于我校的具体实践一般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首先,建立创新的教育基地,集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在院领导的统一规划下建立相关的创新基地以及制定相关的管理建设原则。活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自主设计相关课题题目,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其次,设立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快的接触到相关的临床医学工作,更好更快地接受医学项目,增强其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自顶向下;实战项目;软件工程;量化考核;C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21-0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向学生介绍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解题思路,能够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能够更熟练地掌握基本的结构化程序的设计方法。通过教学,实现培养有能力,有发展潜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的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本文借鉴软件工程“自顶向下”设计的思想,以实战项目为载体,项目分解任务为主线,打乱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讲解顺序,在规定的有限学时内极大地提升了课程教学品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C语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得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情况:(1)C语言本身概念抽象,语法规则众多且应用灵活,难以保证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2)该课程学时大为压缩,仅能保证对C语言主要程序结构和简单算法等验证性实验内容;(3)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容易失去学习兴趣;(4)教师在教学针对性方面教学设计不够新颖,学生反思时间不够;(5)教学内容选择上缺乏针对性,无法让学生体会技术的实用性。

二、C语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传统的C语言课程教学普遍采用“先理论-再语法-简单示例”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应用等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能力和实战技能的发展。要想提升C语言课程的教学品质,就需要从其集抽象性、逻辑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特点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只有这样,方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从而提升教学品质。

1.C语言课程教学内容之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和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问题分析、解决的专注度。鉴于“90后”学生创造力与实用主义并存的现象,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学生容易接触的超市购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本文拟定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项目载体,从专业角度出发,借鉴软件工程“自顶向下”的思想,围绕项目功能的分解、分析和完成的主线进行教学。不仅完成传统教学中的重点知识点,而且融入了对当代软件工程师必备素养的培养。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加深了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从分析、分解、实现、联调到撰写文档的软件开发流程的体验,不仅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系统开发的大局观,更能让学生有条不紊地逐级实现项目分解的任务,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2.C语言课程教学环节之创新实践。本文创新教学环节之处在于,以系列迭代任务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中将所有重点知识点打乱、重组的先后次序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本文采用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简称:CJGLXT)”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以迭代项目任务为阶段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体验项目开发的流程,又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心里特点。随着项目任务的逐步实现和项目功能的不断完善,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也由淡变浓,化被动为主动,采用阶梯递进法助推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C语言课程创新教学环节之创新实践主要表现为:以项目CJGLXT分解的系列迭代任务串联核心知识点的重组,具体教学环节如下。①CJGLXT的功能展示页面。整洁大方的系统功能页面带给学生直观可达的学习目标,通过经典的“HELLO WORLD”程序,灵动的个人简历,渗透着Main函数的学习,打印输出语句、换行符、特殊符号的输出等,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C语言知识和基础技能。②CJGLXT的成绩浏览功能。任何一个真实项目涉及的数据都离不开强大的数据存储技术,让学生真心地了解到C语言的强大,彻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通过成绩浏览功能,将函数调用、文件存取和数组的三座大山呈现在学生面前,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将学习目标回溯到变量的学习,并通过变量、人机互动、scanf(),格式输入输出控制符、常量及数据类型等的学习,将学生的静态个人简历升级为动态的“问答式”个人简历;利用静态简易的函数调用让学生掌握最简单的无参函数调用;通过日常接触的各科成绩来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易入手的一维数组。将文件读取等难点暂留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循环强化、逐步实现。③CJGLXT的成绩录入保存功能。在简单变量、人机交互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强化可以熟练掌握成绩录入技术,此时顺势讲解如何实现成绩保存功能,引入文件保存技术的学习。在此环节,可以将简单变量的文件保存过渡到一维数组数据的保存,从而实现学生成绩的保存功能,并且完善成绩浏览功能阶段应该讲解的文件读取技术。教师通过继续深入的引导,会让学生意识到成绩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学生信息,这就引入了结构体知识的学习,从而将枯燥无味的教学变成了鲜活生动的寓教于乐的情景。④CJGLXT的成绩排序功能。通过鲜活的“学生排队”现场互动,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冒泡”排序的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学生的成绩排序。此阶段可以巧妙地让学生掌握随机数、编译预处理指令、运算符、赋值、if语句、for语句、while语句等知识的学习。⑤CJGLXT的成绩查询功能。本环节的设置重在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函数调用的魅力,实现从无参调用到有参调用的实战锤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战技能。

上述五大环节足以涵盖C语言教学的绝大部分核心知识点,并且在教师灵活、丰富的教学引导下,将会以项目形式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系统所需要实现的功能,通过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完成功能分解和实现的先后次序,能够以团队的形式画出系统功能模块图。此外,该系统还具有修改学生成绩信息、删除学生信息、清空学生成绩信息、按要求进行学生成绩排序、按要求统计学生成绩等相关功能模块。当然,根据不同学校赋予的学时不同、教学形式的不同、学生层次的不同,这些知识点既可以加以补充,也可以适当缩减,抑或控制在一定的教学深度范围内。

3.C语言课程实践方式之创新实践。在C语言课程实践环节,本文沿用程序层次填充法,这样能够有效将教学环节学生掌握的原理、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诉诸于具体的代码来实现。本文以简单的“四则运算测试题”为例讲解如下:功能介绍:程序能够显示5道考题并每次运行程序考题会有变化,学生答对一道题得20分,答错不得分,并根据分数转化为相应的等级(优、良、中、差、不及格)。环节1:能否顺利编写并运行经典的“HELLO WORLD”程序。环节2: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变量、scanf()及输入输出控制符等技能。环节3:是否能够编写静态的5道考题?若可以,那如何让其动态化?环节3.1:引入随机数的方法形成动态的考题。环节3.2:引入for循环解决5道甚至多道考题的自动生成。环节3.3:在出题环节引入switch-case来由考官实现四则运算考题。环节3.4:学生答题时用if语句统计分数并结合switch-case实现分数转换。采用程序层次填充法,使得学生能够遵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有步骤地将所学的知识点不经意地重复应用到现实问题中,随着教师从易到难的启发而顺利有步骤地,由简单到复杂地践行C语言课程的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自己的综合实战技能和理论水平,与教师共同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C语言课程教学方式的建议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通过逼真的程序运行结果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具体的学习过程依然离不开经典的传统板书教学。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流程图,一笔一画的动态过程为学生赢得了思维转换和理解的缓冲,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验室则应该具备至少两块以上的投影幕布,既便教师现场的演示,也便于学生看得清楚。学生的机位应以小组抱圆形式布置,适合学生讨论。此外,学生的考评依据根据程序填充法的原则,采用过程考核方法,根据阶段任务完成的多少给出相应的量化分数,做到公平合理。为了培养尖子生,还可以借用网络收发作业,远程辅导等方式为积极主动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关于教材的选择,建议选择“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国家规划教材,通过教师的加工,合理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项目分解,重组后进行教学,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C语言课程教学创新之实践

本文在教学创新实践中,通过项目驱动教学,让学生了解C语言的魅力,让其知晓C语言到底可以“干什么”,通过分析问题让其知道需要“做什么”,结合教学进度和知识的学习引导其一步一步“如何实现”,不仅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软件工程的思想,而且重点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的C语言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经过近几年的推行实践,教学效果良好,数据表明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全面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对C语言知识的快速掌握,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逻辑性大幅增强,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尖子生,教学质量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实践 档案工作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11-002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从而有效提高档案的作用。我国对于这方面有着高瞻远瞩的眼光,早在2000年,我国国家档案局以及中央档案馆已经开始落实档案信息化建设,并颁发了一系列的通告。然而,该工作并没有得到相关重视,我国很多地方的档案馆依然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一些地方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同时还存在一些漏洞,更不用说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了。

档案记录是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也可以给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因此,对档案进行有效、快速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对现代社会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从档案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学习,吸收相应的经验教训,才能更有效的避免发展过程中出现相类似的问题。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被称为活档案,利用率较少的档案则称之为死档案。活档案和死档案的分类和管理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利用信息化对档案进行管理,本文主要对档案信息化实践与创新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1.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改善档案管理工作

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对档案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查询,利用计算机设备,对要查询的档案进行关键字输入,即可进行档案的查询。这便是档案信息化的便捷性。与传统的档案管理相比,该方法具有高速、方便等优点,且可以广泛应用在各个地方的管理当中,从而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

2.符合形势发展的需求

迈入21世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档案信息化与数字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利用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能够对档案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并为档案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档案是对一个时期的工作、历史进行记录和管理,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利用档案,可以引导着下一代人继续前行。在众多档案当中,如果未能对档案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就会造成档案混乱,查询困难,导致档案难以进行运用。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倘若出现查询人员较多的情况,则容易导致查询混乱的现象。档案管理人员要不停地搬动档案文件,从而容易造成档案文件的损坏或缺失,并严重拖慢了档案查询的速度。

3.企业现代管理的需求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一些决策当中,需要对档案进行回顾性分析。这就需要对档案进行及时的查找,将找出的相关文档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做出决定。这样一来就非常注重时效性,实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决策人员就可以足不出户进行档案查找。举个例子,当决策人员需要查找关于2003年会计部的档案文件时,可以让秘书在档案资料库中输入“2003”,“会计部”,“X X”内容的关键词,就能够在0. 2秒之内查找完毕,并根据电脑上的提示,将查找得到的文件按照相关编号到档案室当中领取,从而提高档案翻阅的便捷性。

二、档案信息化实践内容分析

1.建立档案数据库

以某地方为例,关于档案数据库的建立,早在2001年国家便开始着手建立,将档案文件的目录和相关内容信息输入到数据库当中,从而实现对档案文件的数据化管理。截止到2010年为止,该地方已经顺利输入相关文件达到13万条,卷级的目录已经达到1万5千多条。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一方面能够体现当地信息化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相关部门和领导管理者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2.加强对档案的整理和防护工作

档案的整理和防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纸质档案的电子化,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将纸质档案进行电子化,具体的方法为扫描。第二,将电子档案进行整理。将电子档案利用磁盘、网络、磁带、硬盘等方式进行保存,从而保证电子档案的完整无缺。第三,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及时的清点,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3.加强对电子文档的收集工作

电子文档的收集工作非常重要,它是未来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档案文件主要包括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要实现文档的保存工作,就必须要将纸质文件电子化,并对两种类型的档案进行共同管理,纸质档案要利用档案资料室进行收集和存放,电子文档则要通过网络系统、硬盘系统等工具进行收集和存储,并存放到档案资料室当中。

三、档案工作的创新建议

1.档案信息建设要提高系统水平

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不断提高档案系统水平。即档案系统的每一个节点都必须要达到合乎标准的水平,这些水平通过互相联系,从而发挥出优势,并提高信息建设系统的能力。一些系统节点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障碍会导致系统运行的水平较低,不利于档案工作的进行。

2.要做好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主要是企业或政府相关部门对电子档案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目前我国电子档案信息系统主要处于文件处理和管理系统之间的发展阶段,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都是影响电子档案工作创新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要对数据库进行积极的开发和建设,以满足档案工作创新发展。

3.提高档案信息工作的水平

档案信息工作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档案信息工作较为落后、规范化程度不高、档案之间的资源未能及时进行共享、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不高,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着档案信息的发展。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工作的创新,设立相关的规定对档案信息工作进行规范,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工作,对不符合标准的管理人员辞退处理,要广泛吸引专业性人才参与到档案管理当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档案的管理。

结束语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管理事项,要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必须要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事求是,从而促进信息化建设,保证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创新教学 微课 机械设计 视频开发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教育是一种开发创新能力和创造潜力的活动,贵在传授创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笔者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结合微课的开发与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营造创新教育的情境,利用微课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微课这一概念最早被美国高校教学的设计师提出,又被称为微型课程。我国于2010年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的教学载体,记录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在线视频教学。近年来,随着高校微课教学课程的广泛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积极钻研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课题,设计灵活实用的微课。比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可以利用已经制作完成的PPT课件,将PPT导入Camtasia软件中,制作成微课视频,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巩固消化,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微课制作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微课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起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而且小组合作模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思维

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实践是思维的源泉与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比如在机械设计及基础课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增加试验和设计的环节,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相对应的微课形式。

1.机械传动机构的试验

实验装置的设计模式为多种传动组合,如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组合。通过多种组合形式来完成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的学习。相应的传动环节在重难点部分均可做成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消化教材中的重难点部分。

2.机构创意组合设计实验

该实验通过对汽车雨刮器的设计,使学生对平面连杆机构的组成、运动特点及结构特性等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机构组合实验部分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该部分内容可以设计成视频微课,通过录制教师讲解视频的方式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3.轮系部分的创新设计实验

学生通过拆装减速器或者拆装和拼装各个轮系,对轮系结构、类型、特点、应用及传动比的计算与自锁问题、周转轮系齿数的确定等问题,有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该类型实验可以通过录制白板(可汗模式)进行同步录制教学实验过程,从而制作成微课。

三、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职业素养

本课程可采用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使职业能力获得发展,让学生在实践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PRO/E软件,将原来演示性的实验转化为设计性、创意性实验,既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机构的机械特征参数对机构的形状、机械性能等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到设计的快乐。利用PRO/E软件制作带动画的PPT,将PPT导入Camtasia软件中,经过后期制作做好微课视频,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例如在讲解轴及轴上零件的固定,轴与键之间的连接关系时,利用软件操作这些零件的装配过程并制作成教学课件,从而利用微课制作软件展示PPT微课,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键连接、轴的结构、轴上零件的固定等相关知识。

第8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创新;实践;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1003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顶岗实习被认为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顶岗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逐渐被“提前就业”所取代,三年制的高职教育事实上被压缩成了2年或2.5年。用提前就业替代了顶岗实习,导致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管理松散无序,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学质量无法掌控、教学考核形同虚设等系列“务虚”现象,这显然有违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初衷。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定性来看,取消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显然也是不合理的,问题的关键还是需要下大气力研究和完善“如何搞好顶岗实习”,还原顶岗实习的设置初衷。

1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再认识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普遍试行“2+1”或“2.5+0.5”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1”或“0.5”学段就是将学生派往企业顶岗实习,这样组合成3年的高职学习时段,其目的是想充分借助企业的岗位环境达到“学岗对接”和真实锻炼的目的。但通过实践和调研发现,“2+1”中的“1”或“2.5+0.5”中的“0.5”,即1年或0.5年的顶岗实习,大有演变成事实上的学生提前就业之势。在这个“1”或“0.5”阶段里,“做”远远多于“学”,“教”也停留在虚拟的概念中。许多学生所在的顶岗实习岗位技术含量偏低,需要的技能肤浅,学生间接甚至直接成了学生工或季节工。学生在这样的岗位“实习”一段时间后非常厌倦该岗位甚至该企业,所以,简单地把学生推向企业去完成这个“1”年或“0.5”年的顶岗实习并不能实现顶岗实习的最终教学目的,必须对这个“1”或“0.5”进行充分的变革和充实。

我们知道,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一般也是三年,前2年一般学习专门的研究生课程,后一年一般进实验室跟导师从事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硕士论文并通过答辩。经过近一年的实验研究工作,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升华,体现在研究生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没有这一年的实验探究训练,研究生的能力与本科生的能力差别不会太大。因此,这一年的经历和学习是研究生与本科生产生质的差别的根本所在。同样地,如果高职学生学习了2年后直接进入企业,第三年在企业以简单的上班、下班形式度过,而不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其结果与中职生学习2年后直接进企业岗位工作,在能力上不会有本质的差别是一个道理。所以,高职学制中的第三年,即“1”或“0.5+0.5”阶段恰恰是促成高职学生“高”与“职”的有效融合,实现“高素质技能型”的关键的一年,也是挖掘和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力和创新力的关键一年。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即“1”或“0.5”学段的顶岗实习教学活动必不能少。

2顶岗实习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那么,针对高职学生,如何把这个“顶岗实习”做细做实、做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呢?

结合我院所在的4个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生化制药技术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近3年来针对“1”或“0.5”阶段所进行的教学试验,我们发现有一些良好的做法值得总结。即:

2.1试行导师制

学生进入第三年后跟着“导师”即有研究课题的老师一起做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即24周。

该种做法比较适合学习认真,善于静下心来认真探究的学生。教师的“教”和“研”转化为学生的“学”和“研”,培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效果非常明显。经过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不仅对导师感情深厚,而且敬业精神感人,乐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持续奋斗。

我院环境与生化工程系与武汉英纳氏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了原料药研发中心,每年接纳一定的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此顶岗实习。学生在这里从事产品研发和中试,长期跟随博士、教授、工程师等高素质研发队伍学习和探讨,其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都得到巨大的提升。

2.2抓住机遇,将学生成建制派往正在新建的企业

一般每年都有新建的企业。针对这样的企业,我们积极联系,将学生成建制派往该企业。即使是时间不在顶岗实习的时段,我们也作适当调整,保证学生在企业从建厂、设备购买、安装、调试、试运行等整个建厂过程中全程跟踪建厂过程,全方位的见证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应用。在这样难得的机会中学习和训练,学生一生受用。我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09级31位同学在湖北金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顶岗实习,学生先期被派往湖北宜化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万州分公司进行4个月的合成氨生产实习,然后回到湖北金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参与30万吨合成氨的新厂建设。学生在新厂房建设、设备购买、安装、调试、试开车乃至各项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的制定中全程参与,并逐步成为新厂的首批生产一线的骨干成员。这种顶岗实习的机遇虽然难求,但其现实意义很大。事实上,全国每年新建、改建、扩建企业无数,完全可以支撑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

2.3聘请企业师傅为兼职教师,实施“师徒制”,完成顶岗实习

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期间,若没有固定的师傅指导和管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都会大打折扣,师傅也因为与学生的管理和学习不挂钩而“事不关己,搞搞挂起”。相反,将每一个学生直接地分派给师傅做徒弟,则师徒双方都乐意,并从此建立师徒关系。师傅对徒弟即学生的管理和指导都是发自内心的,其效果远非散漫式实习所能比拟。

实施“师徒制”顶岗实习的另一个好处是有效实现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和教学管理。“师徒如父子”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安全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近3年来,我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武汉仟吉食品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实行一级带一级的师徒制员工培养机制,学生之间的学姐带学妹、师兄带学弟的传统已经成为该专业的一种顶岗实习模式。

2.4校企共建第二证书制度

目前,针对高职学生实施毕业证和专业性技能证的“双证书”制度,学生在校期间考一个技能证是必需的。但许多企业并不认可这个技能证的技能含量,充其量只是认可该生接受了相应工种的技能培训。要赢得企业的认可,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与企业合作,直接接受企业岗位的考评,拿到企业的上岗证,我们称之为第二证书。

学生在企业参与职工培训,岗位练兵才能拿到上岗证。这在过程上细化了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的要求和管理,学生也明确了顶岗实习的任务和目标。笔者认为,将第二证书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考核比较容易量化其顶岗实习成绩。

近三年来我校化工、分析专业的学生在湖北绿色家园化工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期间均要求学生在企业拿到上岗证,不仅保证了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也强化了企业新员工的培训质量,深到企业的欢迎。

总之,根据学生情况采取有效策略,从内容要求和执行环节上对顶岗实习作统筹安排,让学生在“1”或“0.5”阶段里真正从技能上、能力上得到真实地、有成效的提升,而不是将“1”或“0.5”阶段简单地变成企业就业。显然,这个提升是需要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构建高质量的“厂中校”、“校中厂”等良好的实习基地才能得到保证。

3对顶岗实习保障性机制的思考

顶岗实习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高”与“职”内在统一的关键性教学环节。为保证其教学实施的有效性,除了在教学手段上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之外,在运行的机制上也必须给予足够的保障,否则,措施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而已。

首先,在高职三年制的学制上,笔者认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保证是“0.5”年即6个月的顶岗实习阶段。实践证明,“0.5”年的期限足够学生在身心、素质、职业技能方面有足够的认识和提升。过长的实习时间相反会使学生限于疲态。

目前,在我们湖北省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规定在第五学期的11月20日之后,这样保证学生在第六学期的6月底学生拿毕业证之前有“0.5”年,即6个月的顶岗实习锻炼。经走访多所省内外兄弟院校对高职第三学年的教学安排发现,虽然将顶岗实习安排为“0.5”年,但另一个“0.5”时段仍然做虚难做实,往往用几门无关痛痒的选修课来填充这个“0.5”时段的教学安排,期间有学生提前就业则大开绿灯放行,成为事实上的“等待顶岗实习时段”。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下将3年制的高职教育简单地采取“2+1”模式,第三学年直接把学生派向企业,将“1”阶段的学习直接变成了顶岗实习,也就是就业了,“2+1”模式成了事实上的“2+0”,即二年制高职教育。这样短期看是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满足了学生就业和服务社会需要,但从长远看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也是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这不仅扼杀了学生在学习的黄金时期系统学习的权利,而且给社会输送了没有发展潜力、缺乏创造力、还没有就业身心准备的员工队伍。同时,长期这样做下去,也只会让广大的社会民众和学生群体轻视高职文凭和高职教育。因此,认真做细做实高职顶岗实习阶段所在的“0.5”,使之真正体现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建议把“0.5”年的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四学期。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一是打消了学生、学校、社会、企业认为顶岗实习实质就是提前就业的潜意识。二是学生在企业或社会上顶岗实习归来,所见所悟对其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把“0.5”年的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学生顶岗实习归来就是领个毕业证回家或回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已经显现出淡化的苗头比比皆是。学生在社会或企业岗位上的感悟根本没有机会化为其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三是第四学期这个时段不影响学生在社会在企业岗位“学以致用”的有效衔接。事实上,进入第三学期,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已经开设了,第四学期踏入社会实践正好验证所学,而在实习实践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也正好在回校的第五、六专业性学习阶段得到解决。四是第四学期的时间段横跨春节前后和长达2个月的暑假,从安排顶岗实习到完成顶岗实习的收尾工作都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从容安排,也能使学生从顶岗实习的身心状态缓冲到校园学习状态。

4结束语

从上面的认识和分析看出,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如何把顶岗实习做细做实,发挥该教学环节的本原作用,切实让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得到扎扎实实地训练和提高,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精心设计,并创造良好的实施条件。这中间,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校中厂”、“校中厂”的建设,从校内校外基础条件建设,从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两个层面来双管齐下实施顶岗实习的教学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需要从制度上机制上给予充分设计,确保顶岗实习执行过程的有效性。

顶岗实习的创新和完善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育人模式的改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对国内1000多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因此,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都很强,是保证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的重大策略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皇甫静,李贤政.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2]夏栋,谢淑润.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5).

[3]欧迪巧,银奕淇,范双南,等.高职教育顶岗实习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2).

[4]尚国营.高师院校“顶岗实习”的瓶颈及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5]黄晓林,唐全,张毅,等.药学专业高专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3,(6).

[6]李绍中,欧阳葵.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现状调查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7]李佳圣.综合性高职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5).

[8]许峰.系统科学视阈下提升高职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第9篇

项目化教学法是教师将所教内容融入到设计好的项目之中,使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成过程,真正的掌握所学。一般情况下,项目化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设计的项目主题与现实情况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及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其次,自主性。完成项目时学生的自主性会更强,学习兴趣及热情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发展性。

二、室内设计CAD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创新

大量实践表明,室内设计CAD教学实践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法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作为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为进一步提高项目化教学法水平与质量,教师应注重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创新,具体可参考以下策略实施教学。

1.认真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室内设计CAD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施的依据,因此,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施前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认真分析。例如,通过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对CAD软件有个基本的认识,熟练掌握及运用CAD绘图的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确定项目化实践教学目标后,不仅有利于教学项目设计,而且给提高项目化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设计合理的项目内容

室内设计CAD项目化实施的关键在于确保项目内容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关系着项目化教学法实施的成败,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为帮助学生熟练掌握CAD操作技巧,教师可设计要求学生绘制某室内设计图:首先,将整个项目划分成不同的任务,如任务一,完成室内设计平面图的绘制;任务二,完成立面图的绘制;任务三,完成剖面图的绘制。并且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将不同的任务进行再次细分,如可将任务一划分成平面图墙体的绘制;门窗洞口的绘制;楼梯、台阶的绘制等,为保证项目任务的圆满完成,教师可根据任务内容及复杂程度安排合理的课时。总之,分析项目内容不难发现,整个项目划分成不同的任务,难度从小到大,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能大大降低学生接受难度,提高CAD教学效率。

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室内设计CAD项目化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有效教学方法的支撑,因此教师应结合项目内容及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化实践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质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项目实施中的难点与重点。同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

4.设计合理的项目考核方案

室内设计CAD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设计合理的考核方案,一方面通过考核了解项目化实践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优化与改进,进一步提高项目化实践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确保项目考核方案设计的合理性,能客观公正的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完成项目过程中自己的薄弱环节,鞭策学生在课下进行巩固。例如,教师可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设计学生相互评价表、教师综合评价表以及课程总评分表,确保评价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5.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表明,室内设计CAD项目化实践教学中教师综合素质会给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施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室内设计CAD项目化实践教学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不断反思项目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学习其有效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技巧与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学习,尤其可利用互联网查阅项目化实践教学相关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室内设计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项目化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