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民经济的作用

时间:2023-07-04 16:27:07

导语:在国民经济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民经济的作用

第1篇

1.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作用

就全球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的作用都是难以忽略和无视的。可以明显发现,许多汽车产业强大的国家,往往也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例如美国、德国、日本等。比如德国,凭借强大的汽车产业和制造业水平,在二战后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崛起和恢复,而在全球经济遭遇金融危机,陷入经济低谷后,德国仍然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保持国内经济和就业稳定。比如日本,同样是经历了战争摧毁和经济低迷,在国外汽车市场牢牢封锁的前提下,创新生产方式,借着汽油涨价的时机,凭借省油小型汽车打入国际市场,并带领日本经济飞速增长;汽车产业为什么能够发挥如此的重要作用?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汽车产业能够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并提高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

2.汽车产业具有的战略作用

总体来说,汽车产业能够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并提高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具体来说,汽车产业的战略作用分为以下几点:

2.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从美国1880年到1948年的经济数据来看,可以发现汽车产业,特别是轿车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其产业结构良性发展。由于汽车属于高价值物品,在大批量生产的基础上,汽车产业就能够创造大量的财富,并促使社会的资本与资源进一步向汽车产业转移。

2.2提高制造业生产力与生产水平汽车的发明和普及,为许多相关产业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和优秀典范,通过对汽车产业优秀生产方式的借鉴,使得国家整体制造业水平也得到突破式的提高。就汽车发展历史来说,汽车产业为现代制造业示范了两种优秀的生产模式,第一种是美国福特汽车发明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汽车产量,通过流水式的作业,也为汽车业建立了标准;第二种是日本丰田汽车发明的精益求精生产方式,该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由于汽车产业所包含的各种先进技术和高产值,使得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代表一国的制造业水平。当前我国的汽车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逐渐被国内消费者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汽车产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创新能力,或者是消费者服务、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还与世界汽车巨头公司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也是很难一步到位的,需要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2.3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稳定汽车产业属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汽车产业能够提高大量的就业机会,并连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的增加,以及汽车生产方式的更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汽车产业将会进一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基础装配工人到高端技术人才,都能在汽车公司得到就业机会,进而降低社会失业率,促进社会保持稳定。

3.汽车产业对增强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战略作用

3.1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和工业阶段判断一个国家所处的工业阶段,主要采用两个标:一是人均GNP量,而是经济结构。结合这两个标准来对我国所处阶段进行判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尽管个别指标认为中国并未实现工业化,可以说,这一阶段就是转型关键时期,因此,汽车产业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的。

3.2我国汽车产业具有的战略作用根据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中期时,汽车产业应该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产业,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从我国当前的GDP和人均消费水平来看,要使经济整体台阶式发展,需要更加强大有力的增长消费点,而汽车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最好的内力;二是我国当前正在为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这也决定中国经济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都必须靠汽车产业来维持和支撑,这也象征着汽车平民化是难以绕过的必须阶段。根据理论研究,人均收入水平和汽车保有量和普及率之间有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而我国尽管为汽车生产和销售大国,但汽车人均保有量比之发达国家水平仍然偏低,这也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3.3汽车产业增加国民经济实力的主要方式根据美、日、德等汽车强国的经验可以发现,经济的发展往往会经历三次消费革命和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分别为耐用消费品革命(电视、冰箱等大型家电)、住行革命(旅游、酒店)、信息网络革命,而每次消费革命,都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并将国民经济推向更高的层次。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这些革命机会,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很难健康全面的发展,甚至会在世界经济舞台失去话语权。

对于我国来说,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世界产业开始转移到我国,家用电器的消费革命也开始进行,这使得我国经济开始持续高速发展,但对于我国汽车产业来说,还是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例如,我国尽管是汽车产销量大国,同时拥有大量的自主创新品牌,但这些品牌大多为低端品牌,稍微高端一些的则是依靠合资。虽然理论上来说,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具有很多好处,例如学习合资公司的优秀管理经验和核心技术,降低风险等。但从事实上来看,正是依靠合资合作的方式,使得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缺乏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只能进行低端山寨的模仿,至于学技术,更是难以实现,几乎所有的关键零件都来自于进口。从数据来说,中国汽车市场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但自主汽车品牌所占利润不过5%,甚至不到丰田、大众等汽车公司的零头,这些经验教训都高速我们,必须要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走不通。当然,自主开发并不是意味着闭门造车,自我封闭式的技术开发,也不能要求自主品牌自行开发和生产所有的零部件,面面俱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分工的今天,每

个国家及其企业都应该发挥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的一环。因此,我国汽车产业应该着力实现的是,在某些方面实现自主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于我国汽车企业来说,在研发创新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和投入,技术研发需要雄厚资金的支撑,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风险性。但倘若不能思虑长远,只看到眼前的利润,忽略对于研发的支持,就很难突破国外汽车公司对于我国汽车的技术限制和垄断,同样,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比较优势。二是构建完整合理的研发结构,同时加强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的沟通,在研发过程中始终将消费者需求放在首位,避免花大价钱研发的技术没有市场,使得企业利润白白受损。三是根据自身资源和优势,确定研发技术。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产业分工已经十分详细,几乎没有空白的细分市场,汽车企业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只需要掌握关键技术就行,而不需要开发所有的技术,不必要的技术可以交给专业的服务公司来开发,这也就是所谓的核心自主创新,或者不完全自主创新。

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国民经济;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3.3;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39-02

一、认识房地产业的特殊性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它不同于建筑业,也不是一般的修修房屋、收收房租,而是一个包括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众多行业的产业部门。广义的房地产业兼有第二、三产业的特征,狭义的房地产业则可列为流通领域的第三产业。具体表现在:第一,房地产业是横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产业部门。第二,房地产业是把地产与房地产结合于一体经营不动产的产业部门。第三,房地产业也是一个经营产权权利,涉及众多法律、法规制度的产业部门。房地产业的特点如图1。

图1 房地产业的特点

二、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在我国现阶段,房地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具有“双重”产业地位。所谓支柱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起到骨干性、支撑性作用的产业。称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是因为房地产业对拉动钢铁、建材、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对金融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并且对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GDP的贡献。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源于房地产是构成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增长发动机的主要拉动力量。按照支出法国民生产总值的思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地产行业对GDP 的贡献水平,相对于其他行业,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具有量上的绝对优势。下面计算了从2004—2011年房地产业投资额占GDP总额的比重,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对GDP 的比重呈现逐级上升趋势,2011年房地产业的比重已达到了13.09%,已经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所占的比重,所以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广度和深度还显不足,未来房地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对GDP 的贡献也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一个较高水平。

(二)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

房地产业能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和影响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属于明显的强“拉动作用”行业。特别是住宅产业具有吸收劳动力数量大、百姓购买愿望强等特点,有更多的关联产业,使得其具备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保证。据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统计,房地产业的产值增加“1”,就能使相关产业的产值增加“1.5—2”。这意味着,房地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就可使关联产业总产品增加1.5—2个单位。房地产不能孤立地发展,它必须和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协调,其发展可以带动冶金、建筑、建材、机械、水泥、玻璃、木材、塑料、电器、家具等等 50 多个物质生产部门 20 多个大类近 2 000 种产品的发展,并且能促进金融、商务、商贸、交通、旅游和休闲等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发展。与房地产关联度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以下行业。

1.金融保险业。房地产投资数量大,投资效益高,是金融业的最大客户。房地产业的发展与金融业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居民个人购房还是开发商投资建房,都必须借助向银行贷款或其他金融方式融通筹集资金。2011年,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4.79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商融资贷款高达10.73万亿元,包括按揭贷款7.24万亿元、开发贷款3.49万亿元。可见,住房按揭已成为银行安全性高、盈利能力强的主业之一。

2.商业。房地产的80%住宅项目都有住宅商铺,作为商业地产项目的大型购物中心、酒店、写字楼等都会增加商业经营,所以说房地产业的开发促进着商业消费。

3.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是甲方和乙方(发包和承包)的关系。据统计,房地产开发成本中有近一半是建筑费用。

4.建材、装饰装修业。房地产开发原材料需求直接拉动建材业、建筑机械工业和冶金、化工、森工、机械、仪表等产业的发展。我国房屋建筑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每年耗用钢材总耗量的25%,木材的40%,水泥的70%,玻璃的70%,运输量的8%。

5.家具、家电制造业。房地产全部酒店、写字楼、商场、住宅都能促进家用电器、家具的巨大需求以及旅游、园林、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说房地产业是拉动这些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三)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房地产开发企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出让金,二是税收,三是其他费用。反过来,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而取得的土地收入,可以用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旧城改造、民生工程建设,对地方直接带来经济贡献。从全国整体来看,不包括房产相关的税收和其他费用,仅土地出让金就成为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0年,在两轮房市调控之下,全国土地出让金数额再创新高,增幅再创新高,同比增长70.4%,而且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也再创新高,为76.6%,这一比例是空前的,可见地方政府显然偏爱通过土地出让金的增加快速获得财政收入,从而将财政收入的增长点投向房地产业(具体来说应该是房产+地产)。这也说明房地产业具有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

三、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我国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我们要从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房地产业的发展纳入正常轨道,坚定不移地积极发展房地产业,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在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随之也产生了各种不良现象,尤其在一些大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与一般商品不同,房地产商品同时具备必需品和投资品的特征,当房地产(尤其是住宅)作为必需品时,如果出现较强烈的价格上涨预期,则刚性需求者在一定程度上将倾其所有购买住宅;作为投资品时,强烈的价格上涨预期将极大刺激投资者迅速进入房地产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房地产业存在严重的投机行为,就会产生泡沫效应,这会给房地产的相关产业及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提升在宏观调控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采取合理措施对房地产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根本上能确保房地产业健康、适度、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完善和规范房地产市场

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利用土地,这就使得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稀缺和不可再生性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机制,形成更完善的市场资源配置体系。因此,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首先要优化土地制度,建立科学的地价形成机制,实行招标或拍卖形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规范房地产市场;其次加强对土地供应总量的宏观调控,制定完备的土地立法,强化土地执法监督工作,对土地开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再次,提高企业素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以及建立执法监督机制,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来规范市场中介机构行为。

(三)发展房地产金融体系

随着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房地产金融业发展也日益繁荣,但也必须注意到房地产金融业过热给国民经济、广大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尽量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保证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与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和完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抵押贷款体系、融资体系,逐步建立股份制、政策性、专业化的住房金融机构。在保持房地产业投资的合理规模基础上,不断对房地产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和改进,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资金融通环境,通过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

前言: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房价进行了适当的控制,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房地产业一直处于较活跃的状态,而房地产经济以房地产业为核心,是与其相关的生产、开发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是房地产经济关系与其自身生产力的结合体,由此可见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的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自身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会产生影响。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开发投资即房地产业所有开发法人单位所投资开发的房屋建筑物、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及相关的土地开发工程及土地购置等方面的资金支出,每一方面根据具体的房地产用途及功能又可以细分,目前统计调查法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采取的办法,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某时间段内社会建造和购置的固定资产超出500万元以上的费用,所以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其组成部分,据相关资料显示1986年至199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2%上升至15.7%,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1996年至2000年虽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但在短暂下降后仍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恢复至15%,截止2014年其比重一直稳定在17%左右,而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贡献率虽在1986年至1996年由7.7%下降至负值,但1996年以后贡献率迅猛提升,至1999年达历史最高峰值33.8%,近年来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仍有快速回转的趋势,所以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间接计算,可以发现其对国民经济增长也有重要意义[1]。

二、房地产生产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生产主要指房地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生产活动,据我国行业分类标准显示,房地产业主要包括以房地产为对象的开发经营、物业管理、中介、自有经营及特殊房地产五方面主体的生产活动,其每方面又可根据自身的性质及规模进行细分,属于我国的第三大产业,而房地产生产增加值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我国居民居住水平的重要标准,由于居民自有住房和租赁住房之间的比率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及不同国家同一时期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针对房地产增长值计算时应结合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总产出和其实际的增长值等数据,增长值可直接由参与房地产生产活动的主体的具体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叠加计算获取,而居民自有住房主要由其虚拟折旧决定,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住房折旧率在2%左右,农村在3%左右,而经计算可以看出近年来房地产生产增长值一直处于快速提升的状态,而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如1978年80亿,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2%,2014年达33299亿,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这与市场经济体制参与居民住房条件消费的经济体制有必然的关系,如果将1978年以后房地产业生产增加值代入房地产业增长值对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房地产业不变价增长值/不变价国民生产总值×100%,可以发现1979年为1.7%,2000年为2.4%,2014年为4.3%,其整体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上升的重要动力[2]。

而房地产相关产业主要指房地产业发展所需的建筑材料产业,如钢筋水泥业等;居民住宅性消费,如家电业;居民住宅服务,如物流业、金融业等,据资料显示,2012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增长值近43840亿元,对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近24%,由此可见房地产生产中不论是房地产业自身还是其相关产业的增涨值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房地产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消费即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房消费及与之相关的服务消费的总和,由于居住环境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有较大份额,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城乡新建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例如城镇新建住房面积1978年改革开放时,其总数量只有3800万m2,到2000年其总数上升到近5.5亿m2,截至2014年以达到36.3亿m2,农村新建住房面积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其总数量只有1亿m2,到2000年其总数上升到近6.5亿m2,截至2014年以达到39.2亿m2,1978年,我国人口有近10亿,2000年我国人口近13亿,2014年我国人口有13.2亿,经过计算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3]。另外,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房地产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角度看,居民房地产消费主要包括购房、租房、住房维修、水电煤气及其他相关支出,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至2014年,居民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稳定于17%,占支出法国民经济的6%左右,2008年以后至今,居民房地产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09年4.1%,2010年2.6%,2011年2.8%,2012年3.2%,2013年3.3%,2014年2.9%,由此可见2008年以后我国居民房地产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比较稳定,如果将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与房地产消费所创造的经济值叠加,那么其对国民经济中增长的贡献率将更大[4]。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增长对国民经济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其发生较大波动时会致使国民经济同样发展较大振幅,所以国家应针对性的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控制,使其在平稳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以此保证社会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原鹏飞.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

[2]王文斌.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国民;发展

房产的市场化使得我国生产力得到有效的释放。近年来,国家对房价的控制时刻都没有放松,然而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地方的房价都相对活跃。房地产经济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引力。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房地产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产业链,不仅仅是刺激消费,还有引导其上下游产业发展,实现就业的作用。这都间接地作用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上。

1.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1.1直接推动增长

房地产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产业集群,在国内,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极点。房地产业主要涉及房产开发、物业管理、房屋中介等经济活动。这些都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些产业已经成为国内第三大重要产业的组成部分。房地产经济增长率已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情侣表,可以有效衡量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某地的居民自住住房与出租住房之间的关系直接反映当地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房地产的税收、土地出让金等成为一些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1.2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房地产是一个产业链,不仅是新建房屋的交易经济,这一产业需要有更多的产业环节参与其中。房地产的上下游产业有很多,例如:建筑业、建材行业、金融借贷、物业管理等。上述产业都是房地产有关的行业。而这种产业联系也在不断加长。例如: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房地产前置产业中的建材行业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对环保建材的生产,因为一些建筑内墙的涂料等都需要降低污染指标。再如:房地产中的建筑业也需要拓展楼宇的智能设备,建设智能楼宇,这是以人为本的建筑房产理念,这将进一步拉动当前自动化的装备产业,实现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

1.3城镇化进程的提升

城镇化建设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高楼大厦,这些都是房地产经济拉动起来的,因此城镇化建设,城市结构的调整,都是需要有房地产经济的支持。房地产行业带来人口的聚集,人口的聚集需要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的建设规模不断拓展。配套的交通,医疗、教育等都需要及时提升,从而适应当前城镇化人口的集聚。因此城镇化进程都是由房地产经济发展不断拉动。

1.4激发居民消费

住房成为当前城市居民所需消费的重要内容。一对年轻人结婚需要购买住房,孩子上学需要调整学区房,有了闲余资金需要投资住房。这些都是现代城市居民的消费新方向。因此,房地产逐渐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理念。商品房出现之前,居民的主要主要是依靠单位分配。那时候,人们基本上没有住房的消费。房地产市场的放开,居民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住房,实现了更大的自由度,同时这种房地产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刺激是显著的。

1.5帮助吸收就业人口

由于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不断带动上下游产业,实现以房地产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逐渐形成。这样可以更大程度的吸收就业人口,房地产产业属于第三产业,需要更多的销售、服务人员,这一产业就业人口的吸取较为密集,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成果政府解决居民就业的重要产业。

2.促进房地产经济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2.1实现房价的合理性

房地产最为关键的就是房价高低,因为虚高的房价将使得整个房地产市场面临崩盘的危险。政府需要严格观察当地房价走势,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房屋价位有着准确地预期。面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房地产危机,政府需要及时出台政策进行调动,使得房价在合理区间浮动。

2.2设计调控预案

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寻找其发展规律,不断构建他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针对不同的问题,政府需要设计出一系列的应对方案,这些方案将可以有效解决问题。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应激的预案。即在出现问题之后,可以及时出台相对应的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4]。

2.3优化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直接决定房地产经济发展,实现房地产的良性发展,就需要培育积极的金融政策。针对当前的房地产发展现状,科学合理的设计信贷政策,通过改变融资方式进一步提升金融政策的合理性,同时运用公积金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调整信贷方式,优化金融政策。

2.4综合发展

优化房地产经纪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不仅需要合理发展房地产,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综合的发展模式,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地区经济的发展合理性。政府需要优化科学设计相关的政策引导,实现综合性的发展。

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金融危机

【作者简介】黄锡富,广西师范学院学院教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F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122—04

一向自认为经济制度优越无比的美国于2008年爆发次贷危机,并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等传导机制向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蔓延发展,引发了国际性金融市场的激烈震荡及世界性经济衰退,至今仍未见到尽头。美国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开始认真探究其爆发原因,也促使人们认真思考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如何等,思考如何更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等问题。

一、实体经济及其在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以及直接为此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能源、交通运输业、通信、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发展的基础。

1、实体经济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首先要解决吃、穿、住、行等所需物质产品。而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都是实体经济生产出来。若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人们的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没有了基础和可能。若没有实体经济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人们也就无法提高生活水平。若没有实体经济提供人们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产品,增强人们综合素质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实体经济发展繁荣了,人们才可能日益缩小其为生存而奔波的时间,才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才能更好地发展。

2、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直接创造各种物质财富。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而要实现此目的就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实的物质基础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才能为人们提供就业,其才能得以发挥。只有实体经济繁荣发展,才能使民众收入不断提高,才能为稳定物价、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物质条件。没有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发展。

3、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体经济是支撑一国发展的基础,是改善人民生活及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具备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体经济强盛,则国家强大;实体经济衰退,则国家没落。改革开放前,我国由于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实体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物质产品匮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提高,国民经济发展到了崩溃的边沿。科技、教育及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发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发展生产力,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充分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丰富及其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的粮食、棉花、肉、蛋、鱼等大量农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工业经济实力也显著增强,水泥、钢铁、造船、煤炭、电解铝、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汽车、电脑、服装、制鞋等220多种工业品的产量世界第一。占我国国民经济40%份额的工业,已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前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也得到了快速繁荣发展。

4、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强大的实体经济是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前提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强大的实体经济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法宝。英国曾因“食利”、忽略实体经济而丧失强国地位;拉美因过度城镇化、实业衰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日本经济大衰退,就与当时日本产业空心化、房地产泡沫化、日元大幅度升值、实体经济青黄不接,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同一时期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相关国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过分脱节、实体经济虚弱所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充分揭示了过度金融创新、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所造成的“物极必反”的结果。而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中仍然“一枝独秀”,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德国一直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其工业制造业成为经济“脊梁”。正因德国长期以来没有离开过制造业和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也没有离开过革新创造,因而确保了经济增长始终具有活力,经济能长期保持一种健康稳定发展态势。由于我国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高端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电工电器、高精密机床、工程机械、重型矿山等行业的出口产品中,成套设备、高附加值的产品占较大比重,也使得我国能较好的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发展一再证明,只有发展实体经济,壮大实体经济,社会的基础才会扎实,经济发展的动力才会强劲。

二、虚拟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活动相区别的经济形态,是指金融证券及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实现增值的经济形态,是基于信用、未来收益索取权等符号经济。其表现形式就是以钱炒钱,以钱生钱。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是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发展。

1、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越是发展繁荣,资本所起的作用就越突出。虚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可以高效地集中社会大量闲置和零散资金投资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从而成就某一产业的发展。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19世纪后半叶,美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并迅速超过欧洲各国钢铁产量的总和,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就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又如1913年,阿根廷人均GDP约4000美元,美国5000美元左右。但经过20世纪的发展,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阿根廷已元法同美国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支持,而阿根廷没有重视虚拟经济发展,缺乏高效的金融市场,社会大量闲散资金无法有效地为经济提供支持。从而丧失一次次工业化机会。虚拟经济通过资本价格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引导资本向生产效率更高、且经济效益更好的实体经济的相关行业与领域流动。使相关行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并借助产业链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从而提升社会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主要是为解决实体经济运行中的资本流动、资金筹措,减少交易成本,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与促进调整产业结构。

2、虚拟经济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为经济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实体经济要健康运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规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如企业可以凭借股权置换、控股收购等方式,为企业实现低成本规模扩张。虚拟经济的发展带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技术、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使有限的经济资源优先流向更有发展前景的实体经济部门,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其后劲。

3、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充当实体经济的缓冲器。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适度发展可以分散市场风险,缓冲实体经济的过分波动。当市场货币供应超出实体经济实际生产能力时。必然出现过剩储蓄资本,进而导致社会物价上涨。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引导大量的社会闲置资本进行投资或投机,从而降低资本集中投资到实体经济中的风险,缓冲实体经济运行波动。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尽管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若其脱离实体经济盲目扩张,过度炒作,对实体经济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破坏作用。首先,虚拟经济的过度炒作会引发经济泡沫。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离开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虚拟经济过度炒作,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无法获得资金支持或资金成本过高,必然会催生经济泡沫,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破坏。其次,虚拟经济过度炒作会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资本过度炒作的结果都是各种物品价格的大起大落。资本炒作结果的受益者往往是大量资本持有者即炒作的最先发起者,而后跟进者往往是受害者,造成财富集中在少数群体的集中,加大社会贫富差距。再次,虚拟经济易于扭曲人们致富观。任何社会财富的创造都是实体经济创造,都是靠人们辛勤劳动。资本的过度炒作,社会极少数人的暴富,扭曲了人们的致富观,诱发了社会上捷径致富、追求暴富的致富观,使许多曾经靠艰苦创业、勤劳和实业致富的生产经营者不愿意从事实业。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要扭转需要很长时间,从而加大了社会发展的风险,阻碍社会发展。

三、重视和加快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虚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近年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经济发展有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倾向,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就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和成本高的严重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垄断使得民间资本投资实业发展受阻,迫使大量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金融行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由于行业利润分配缺乏合理规制,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两极分化”:做实体经济面临高成本和高税费两头挤压,利润“比刀片还薄”,大量亏本运营;而金融行业利润赚得“不好意思说”,虚火好旺。因此,为了在竞争激烈且变化莫测的现实世界中掌握主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更须重视和加快实体经济发展。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加大财税对实体经济的扶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生产成本上升、税负重、利润薄、资金困难、压力大等。因此,要制定财税扶持政策,进行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通过贴息贷款、低利率贷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的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创新型的小型、微小型企业发展。二是加大政府资源的支持。为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政府应把更多的政府资源投入到实体经济发展之中,并发挥“种子资源”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实体经济的投资与发展,以形成政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预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放宽市场准入。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让实体企业有利可图,有空间可以发展,让所有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受肯定、得支持,增强民间资本专注于实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引导资金流回实体经济。四是要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政府要加大遏制投机炒作,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促进更多资本从虚拟经济转回归实体产业。同时,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改变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浮躁及快速暴富心理,让人们脚踏实地从事实体经济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是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世界主要国家都重新审视本国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美国提出要吸引在国外的美国制造业企业迁回本国发展,壮大美国实体经济。随着金融危机发展,发达国家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表现就是进口明显减少,消费方式上也提出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的需求。国内消费市场也在发生变化,消费水平提高,形成新的消费需求,致使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为适应这一变化,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新兴产业支撑创新型经济、引领危机后经济增长以致成为新的产业增长极。尤其是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性强的战略性产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信息产业等,形成我国实体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贸易服务业也迅速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也才能更好地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和空间。三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如钢铁、纺织、建材、石化、船舶、汽车、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轻工食品、医药等,仍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力量。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其转型升级,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增强市场的持续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创新与塑造品牌,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率,提高投资回报率,增强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第6篇

1.1小城镇及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小城镇是指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拥有一定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是一种从乡村型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向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地区。城镇化简单地讲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快速提升时期。而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1.2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在旧有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策、经济等原因,大城市中的交通、环境、卫生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促使我们改变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在继续发挥大中城市的集聚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小城镇,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具体讲,发展小城镇的作用主要有:

1.2.1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十分庞大,随之产生的“三农”问题也十分突出,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总体发展。而小城镇的建设就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只有大力发展小城镇,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才能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农村产业的多样化,让农民通过农业致富,彻底解决好“三农”问题。

1.2.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随着小城镇规模的扩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空间。小城镇中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生活和工作。可以说,小城镇的建设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

1.2.3完善了城镇化建设网络。一个健康的城镇化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体系,而不是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分化。小城镇就像人体中毛细血管一样,是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纽带,对国家整体的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学上讲,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消费和出口。长期以来,依靠我国的人口红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我国成为了一个出口大国,再加上国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种种政策让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但随着世界经济的衰落,让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作用一直不大的特点更加突出。而拉动内需,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则被普遍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要从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变到依靠消费上来,积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而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正可以作为拉动内需,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形成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释放小城镇拥有的巨大市场潜力,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3.如何通过发展小城镇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1挖掘特色,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没有一个统一模式,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不同,生产生活环境不同等都会影响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各个地区的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以区域统筹的视角做好定位,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因地制宜的推进差异性的城镇化。只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把握特色,才能避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被同化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其经济发展的前提,只有做好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和资源,进而形成小城镇发展的良性循环,扩大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3.3形成人口、产业等的集聚效应,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根据经济学的研究,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就在于城市的发展实现了资金、人口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小城镇的建设。在大城市的环境承载力达到极值的时候,应将目光投向小城镇这块拥有巨大资源和市场的地区。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实现广大县域及农村地区的资源、人口等要素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的消费,开拓拉动内需的新市场。

3.4加强管理,改善制度环境。制度是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在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管理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服务型政府。只有做到制度完善,才能有力地保障小城镇的建设及发展,才能释放出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4.小城镇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

4.1有利于发展内需经济。中国经济在保持了近十年的两位数增长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推动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通过发展小城镇,能够促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2有利于城乡统筹。由于小城镇所处的区位特点,其联系着城市和乡村。所以搞好小城镇建设更有利于城乡统筹,解决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因为小城镇能够直接服务于农民,所以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也将大幅度的减小城乡差距,大幅度的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地区的生产环境,实现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协同、高效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第7篇

在我省的鸡西市、鹤岗市、七台河市等地的很多矿业企业以及炼油企业当中,保障企业生产安全的仪器最重要的是各类气体报警器,这些气体报警器如果失准的话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安全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我省建立了气体报警器检定标准,为这些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保证。企业计量管理工作需要法制制约下的有序的依法自主管理,建立计量检测体系就为企业提供计量保证,提供检测手段,保证量值统一、准确,以使企业内部的计量器具得到有效管理。大的工程项目从方案审定,图纸设计、制作工艺到参数(数据)测量,产品验收等环节,计量工作自始至终都应参与为企业提供计量监督和保证作用。“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而计量科学是进行准确测量的基础。在现代的工农业生产中,社会化大协作生产是一个显著特点。比如我省哈飞工业集团生产的汽车,一辆汽车,要用近万个零件进行组装,这些零件往往需要数百家企业协作生产,如果没有量值准确的计量作保证,产品的组装就会出现问题。一个齿轮,从毛坯到成品需要进行长度、力学、温度、物理、化学等计量测试20多次,只要有一次计量失控,就会影响其质量性能,甚至是报废。

在“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生产中,我省的老军工企业充分的发挥了作用,从结构设计和加工制造都有参与,这些都零件的加工都离不开精准的测量,火箭的发射、运行方向和速度的控制更离不开力学、无线电、时间频率和振动等计量,否则“,差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导致发射失败。计量工作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而计量检测则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准确的计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数据,就无法正常控制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也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更不可能生产出质量高的产品。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计量则是产品质量的最基本的保障。产品的质量标准是要通过计量检测才能制定出来,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又要靠计量检测鉴定、检验。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进厂的入厂检验,到各个工序的质量监控,直至半成品、成品的出厂检验,这一系列的程序,都必须要靠准确的计量测试层层把关,严格监控。如果没有准确的计量测试和监督保证,产品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因为任何一个产品的质量特性都是以一定的计量特性为表征的。一切都要用数据说话,而这些测试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这就需要依靠完善的,准确的计量检测来实现。假如,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计量器具是不合格产品,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几何尺寸就不可能合格。比如,如果压力表不准确就可能将设备毁坏;分析天平如果失准,就会造成产品的配料不准,从而影响到产品质量,导致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因此产品的质量必须由精密的检验测试来控制。要想让企业的产品质量合格率提高,继而达到先进水平,甚至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该企业的计量检测。可以这么说,没有计量检测,就没有产品质量。计量工作是实现集约化生产的技术基础。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计量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基础。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是每个企业加强管理工作有效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必备条件。企业使用计量检测数据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并将这些数据反馈到企业的产、供、销等各个方面,继而反馈到各种数据统计方面,反馈到定额管理方面。准确可靠的获得经营管理数据信息,是要靠计量工作实现的。所以,加强各类统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检测的计量器具配备,才能令企业的检验数据做到准确、真实、可靠。只有统计的数据可靠了,企业才能在生产、经营及决策方面得到可靠的信息,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一切用检验数据说话,从而推动着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效益工作的不断深入,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目的。计量工作是实现经济核算,降低生产成本的基本保证。

企业的生产经营核算、成本核算、节能降耗等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生产环节,如果计量不准确,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因此加强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经济核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最基本保证。节能降耗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根本因素,生产产品的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不断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即以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节能降耗是产品生产成本管理的重要任务。节能降耗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实现消耗考核,做到合理用能、用料,杜绝浪费;二是依靠技术进步,改革工艺和能耗结构,改进产品设计。

作者:迟靓 丁海铭 于滨 单位: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院

第8篇

[关键词]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生态环境系统;作用机理;比较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27-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促进公、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是学前教育普及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幼儿园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其发展既受组织内部调节的影响,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公、民办幼儿园并举的办园格局尤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研究者尝试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剖析公、民办幼儿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促进公平的幼儿园发展生态系统的构建,推动公、民办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一、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在教育机构发展分析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由美国心理学家尤芮·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于1979年在《人类行为生态学》一书中正式提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受多层次环境系统的影响。这个多层次环境系统包括:微系统(microsystem),涉及儿童和即时环境之间的关系;中系统(mesosystem),即儿童周围即时环境间的联系;外系统(exosystem),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宏系统(macrosystem),指儿童所处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法律和习俗等。生态系统发展模型还包括时间纬度,或称历时系统,即视时间为个体成长变化的参照系。概言之,儿童的变化或发展是时间和环境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动态过程,是个体对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节的结果。

生态系统理论起初是用以解释儿童发展的理论,后来被一些研究者用以分析学校组织的发展。例如,简楚瑛曾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了台北市一所私立幼儿园近20年来内部的变化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将比较分析公、民办幼儿园的生态环境系统及其作用机理。

二、我国幼儿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各种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对幼儿园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系统包括: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如下图所示,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系统及其作用机理简析如下。

1.微系统作用机理

家庭、社区、管理部门、人才市场是与幼儿园发展直接关联的微系统。家庭通过表达对幼儿园教育的期望与要求、对教育机构的选择等作用于幼儿园,同时,幼儿园通过园所活动引导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社区通过物质、空间、人员或组织等多种途径影响幼儿园的发展。同时幼儿园也会通过多种形式,如举办家庭教养讲座等回馈社区;管理部门通过对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其发展,同时幼儿园发展面临的困难等则会不断对管理部门提出挑战;人才市场为幼儿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幼儿园则会对人才市场提出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

2.中系统作用机理

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中系统。具体来说,管理部门与家庭、社区、人才市场之间会发生联系,家庭与社区之间会产生互相作用。其中,管理部门可通过提供有关早期教育的指导与信息服务,让家庭进一步了解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与方法及社区内有关幼儿园的基本信息,而家庭对幼儿园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也需要管理部门自身作出回应或督促幼儿园作出回应;管理部门要求社区配齐公共服务设施,并为幼儿园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供物质或空间支持,社区则可能会要求管理部门制定有关幼儿教育发展及其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人才市场的运作,人才市场的运作则需要管理部门适当监管;家庭之间的联系有可能影响社区相关组织的形成,影响社区的文化氛围及其对幼儿园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度,社区也可以将各个家庭联合起来,共商幼儿园发展事宜。

3.外系统作用机理

社会分层、社区发育程度、政府职能与管理体制、劳动力市场类型等构成了幼儿园发展的外系统。社会分层会影响家庭对教育机构的选择;社区发育程度会影响社区教育资源及其与教育机构的互动质量;政府职能定位与管理体制会影响其对教育机构的履职程度;劳动力市场类型会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与队伍稳定性,最终影响人才供给的质量。例如改革开放后,因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可分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工作、福利待遇较好,所以队伍较稳定;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工资待遇差,所以队伍不甚稳定。

4.宏系统作用机理

价值观、法律和习俗等构成了幼儿园发展的宏系统。价值观尤其是教育价值观,如对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的认识等,会影响法律政策等的制定与执行,影响管理部门对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履职程度,影响家庭和社区对幼儿教育机构的态度和选择倾向,影响学前教育资源的类型和丰富程度;法律政策,尤其是涉及教育、民办教育、学前教育的法律政策,规定了幼儿园法律关系的相对主体——政府的相关职责,从而影响幼儿园的发展。总之,宏系统对幼儿园的影响是立体网络式的,即通过影响外系统继而作用于中系统、微系统,最后作用于幼儿园。

三、我国公、民办幼儿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比较

1.微系统的作用机理比较分析

研究者从家庭、社区、管理部门、人才市场四个角度分别对公、民办幼儿园发展微系统作用机理作比较分析,并对微系统之于幼儿园发展影响的整体状况作一评估。具体见表1。

2.中系统的作用机理比较分析

研究者就微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对公、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涉及管理部门与家庭的关系、管理部门与社区的关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及其对幼儿园发展的影响,最后就中系统对公、民办幼儿园作用的整体状况作一评估。具体见表2。

3.外系统的作用机理比较分析

研究者具体分析外系统各要素对微系统的影响。包括社会分层对家庭的影响、社区发育程度对社区的影响、市场类型对人才市场的影响、政府职能与管理体制对管理部门的影响四层关系,并比较分析其对公、民办幼儿园的作用机理,最后评估外系统对公、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影响。具体见表3。由于影响幼儿园发展的中系统整体作用力较微弱。故不再展开分析外系统对中系统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幼儿园发展的影响。

4.宏系统的作用机理比较分析

价值观、法律政策等是影响幼儿园发展的宏系统,其作用机理比较分析见表4。

四、促进我国公、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建议

总体上看,公办幼儿园处于支持型的生态环境系统中,可优先获取财政与人力资源,因此教育质量整体较高,竞争优势明显;民办幼儿园则处于努力争取政策与财政支持,在抗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中。随着国家新一轮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对公办园建设的高度重视,民办园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可能被压缩。基于对公、民办幼儿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及其作用机理的比较分析,研究者认为要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构建富有活力的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以下几点很重要。

1.树立正确的民办教育价值观。建构公平、支持型的政策环境

民办园可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这对于激发办园体制活力意义重大。我们既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民办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通过政策引领与多途径财政支持帮助民办园做强、做出特色。这其中,特别要通过制订合理的民办园教师最低工资标准等约束性政策促使民办园规范化发展。

2.建设服务型政府,将公、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都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有研究者指出,学前教育是“公共产品属性不断趋强,公共性程度仅次于义务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因此,不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尤其是普惠性民办园,都具有公益性,皆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3.缩小体制内、外劳动力市场间的鸿沟

如可规定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的最低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或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定比例:实施人事制度,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在职称评定、工龄计算、培训等方面与事业编制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4.进一步加强家庭、社区与幼儿园间的联系

总体来说,当前家庭、社区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幼儿园从中获得的支持较少。要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幼儿园可以指导建立家长委员会或社区教育委员会,积极参与社区的相关活动,以获得家庭和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更多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家庭和社区也要认识到自身是支持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力量,自觉地发挥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第五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37.

[2]龚维义,刘新民,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50.

[3][4]简楚瑛,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一所台北市私立幼儿园的变化U],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57(11):5-6.

[5][7]赖德胜,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J],经济科学,1996,(6):19-23.

[6]陈淑华,上海市幼儿园家长教育选择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8]刘世听,能上重点公立幼儿园的家庭非富即贵,私立幼儿园两极化让工薪层够不着[N],中国青年报,2010-08-13.

[9]胡卫,董圣足,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8-22.

第9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建筑业产值,推动力系数,回归分析。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GDP的增长作出了长期稳定的贡献,也为全国庞大的劳动人口提供了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业也不断的发展壮大。分析建筑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对GDP增长的贡献力度,是我们建筑经济计量研究工作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课题。

据数据分析1996~2005年间,建筑业在建筑技术的不断改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不断加大投入下,在国家内部需求的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产值增长显著。但从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业在该十年间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否起推动的作用,就需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一定的数据来衡量。这里以各年建筑业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GDP为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建筑业对GDP的贡献力度。

1、基础数据

这里依据《中国统计年鉴》[1]中的数据资料,定义如下:

建筑业产出(Q)--取年总产值,它是年鉴中反映建筑业产出的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G)--取年总产值,它是年鉴中反映国民生产产出的指标;

表1 中国建筑业产出与GDP的基本数据(1996~2005)

2、建立建筑业产出与GDP的一元回归模型

GDP增长是由国民经济的各个构成部分组成,这里以建筑业产出为指标,利用乘数理论建立建筑业产出与GDP的关系式,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G――国民生产总值;

Q――建筑业总产值;

――解释自变量,又称推动力系数;

――常数项;

3、建筑业产出对GDP贡献率的计算

由上述统计分析可知,建筑业产出与国民经济GDP的增长呈正相关的关系,由此可推算出建筑业产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贡献率与推动力度,借此分析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根据式(3)计算出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强度

4、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

根据表2的计算数据1996~2005年间,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在稳步增加,表明建筑业增长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呈折线型趋势,表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处于波动之中,如图1。分析建筑业贡献率波动的原因,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市场体制的不同环境下,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出现波动时正常的;另外,我国正处于产业调整的时期,轻工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日益增加,单纯性地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来拉动内需,这样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其贡献力度必将受到影响;外贸收入已占国民收入的相当比重;诸如以上的原因,使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出现波动。这里还透过推动力强度q分析建筑业对GDP的贡献,其值表示建筑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国民生产总值就增加q个单位。在1996~2005年中,q=22.596,其值大于1,说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积极,超出自身在GDP中所占的份额。

图1 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5、结语

我国建筑业1996~2005年之间技术效率发展趋势是良好的,总体处于增长阶段,对国民经济的推动起积极的作用,而且推动力度较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建筑业对GDP增长的推动力度的分析,就建筑业自身的发展来看,我国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动摇。近年来,外贸、服务业、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突显,建筑业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传统产业,其地位在受到其他行业的挑战。所以要振兴我国的建筑业,让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加显著,就要增加我国建筑业的技术内涵,提高机械化程度,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网站.1996~2005

2.刘光祖.概率论与应用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范柏乃.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