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信息技术的笔记

时间:2023-07-04 16:27:09

导语:在信息技术的笔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技术的笔记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利与弊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带来了优美的视听享受和新鲜感。

1.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教学,有利于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设计,音像剪辑,粘贴组合,呈现鲜活的图画、动画,文采飞扬的文字、情意隽永的音乐,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作用于视觉,以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等作用于听觉,就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活课堂,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感染力。例如在教柳永的《望海潮》时,多媒体可再现杭州的优美景色,让学生欣赏到十里荷塘和三秋桂子,还可以播放配有画面的名家朗读或歌曲。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生走进作品开拓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1.2 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虽然具有授课的灵活性,但因为黑板版面的限制,所容纳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且老师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于一些课型来说教学效率是很低的。假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增强课堂密度,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高三古诗词复习课上,因为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古诗鉴赏的方法较熟悉,甚至笔记本上也记了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时候就可以利用PPT来展示归好类别的几种古诗词题材和艺术手法,然后马上展示相关古诗题目让学生鉴赏答题,争取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考点有个整体的了解,并趁热打铁,将刚复习的知识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经常需要拓展延伸,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就发挥了它们的优势,老师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马上搜索需要的文章或资料,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更接近生活,更直观地引发他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爱思考的习惯。

1.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个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就不再是一个只知道教授干巴巴文字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导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进一步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可以通过上校园局域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自控学习,自己调整学习方法,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层层推进。在网络教室中,学生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关注社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主探索,从多方面获得自己所需信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满足的缺憾。这种课堂形式一改以往传统课堂的单纯被动接受,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从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最终情趣交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4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对每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往往倾注了多名教师的心血。在完成课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不断的交流和探讨,通过大量的信息筛选工作,制作出如投影片、录像、动画等形式的课件,这个过程使得每位教师会有更多、更高层次的收获。

2.目前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2.1 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落伍。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些教师只是借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却仍然墨守着传统教育的陈规,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换汤不换药。

2.2 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固定的机械程式。

多媒体课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都是课前已经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课件设计的系统性、程序性,势必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于是教师和学生都被教学课件牵着鼻子走,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活跃的师生情感交流变成了呆板、枯躁的“人机对话”。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教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有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而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就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烦琐的单调。

(1)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思维受限。

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这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教师教学行为是重要的隐性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从教师的形体语言中,包括板书、目光交流、教学仪态等,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做人的风格和做学问的钻研精神,从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和治学风格的影响。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教学行为明显减少,没有情感的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自然地减少了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熏陶。

(2)每当上公开课必用多媒体,华而不实。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明显优点,因此“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普遍存在,这也无可非议,但是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然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这种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为“以课件+教师为中心”的呆板,缺乏必要灵活性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一些有创意的见解,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有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过幕,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堂常出现学生的笔记不完整的情况,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变成单一的图画。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感悟和思想启迪的训练,并注重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文学欣赏的过程又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如果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插入不必要的声音、图片,把课件版面制作的五颜六色、色彩斑斓,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就会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使欣赏者一目了然。这种忽视课件的“内在美”,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的行为,将使美好的艺术形象变得索然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这种以过多的、不必要的色彩或声音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的华而不实的多媒体课堂,是违背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学规律的,将使学生思维和情感得不到深层次的开发。

多媒体课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很难或者很少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况且有的文章是非读不能明其真谛的,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更容易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

2.4 将导致学生在网络教室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这一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它的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社会热点问题等都会涉及。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或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探究能力,教师势必要学生利用网络教室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自主阅读与探究。这时如果没有把握好尺度,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语文学科知识将会弱化,其他学科知识将喧宾夺主。例如,有老师教授课文《神奇的极光》,让学生在网络教室搜索“极光”图片,探究“极光”形成的原因,其本意是想让学生对极光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极光图片并无助于学生筛选“什么是极光”、“极光是怎样形成的”等课文信息,欣赏大量的极光图片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把学习任务的重点转移,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还有在网络教室上阅读拓展课时个别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偷偷看电影或聊QQ。以上这两种现象在语文网络课堂中最为常见,语文教师要注意避免走入“边缘”误区,要起到课堂的引导作用。

2.5 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有些问题不是多媒体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不当的问题。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直接利用引进课件,不加选择、改造,与自己课堂设计不符或是相去甚远;过分依赖多媒体,精力集中于鼠标操作,忽视屏幕投影效果与学生反应等等。

有的课件设计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字体过小、数量过多、色彩花哨、屏幕背景颜色与文字颜色、图形颜色不协调,人为地导致屏幕的可读性降低;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及声音效果等等。

这些都会淡化上课的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探索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我们只有尽量扬长避短,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3.反思:多媒体应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这些不好的现象其实就是对信息技术的滥用,不论是否需要,不论是否有益,都用。甚至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得多比用得少好。在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如何克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不良做法,使之真正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要避免以上的问题,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必须注意:

3.1 必须提高教师驾驭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没有课件,再好的硬件也只是花瓶。多媒体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学科教师应亲自制作和自己学科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以解决多媒体课件的缺乏问题,如果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但能体现软件操作水平,同时也能体现教学水平。另外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创新过程,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素质,使之更能面对未来的挑战。

学科教师在某门课程教学中,都有明确地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且对学生特征、学习能力、教学形式等各种因素都有所掌握。这样教师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会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或传统教学不易讲清的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由学科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反映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这些包含教学思想和教学素材的小型课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使用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理解,进行选择和组合。这与其说是课件还不如说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资源库,也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备课系统。这样的教学资源比起单纯的一个课件来,更实用、更具生命力。

3.2 找准多媒体运用的时机。

第一,它的使用必须是恰当的。必须是在某一方面对学生确实有所帮助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信息手段的使用应当是在必需使用的前提下才使用,它不应当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它的使用必须是出于为学生考虑的,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它不应该是教师想用就用,或者是为了某种检查、某种规定而使用的。信息技术是好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心,是语文教学的根。不论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都不能离开对文字本身的解读和品味。没有了这个根,语文教学将不复存在。要把握住这个“根”,必须紧扣三个前提:

(1)就语文学习来说,信息技术并非必需。

只要传统的纸、笔、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仅仅依靠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获得高强的语文能力;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信息技术不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条件,同样也不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这正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区别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认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个认识前提,我们才可能少走弯路,才有可能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的滥用现象。

(2)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就是一个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

现在很有一些人不喜欢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提法,他们喜欢用“整合”“优化”之类的新名词来表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这些说法貌似深刻,其实不然。任何工具对于人在其原初的意义上都是“帮助”,帮助人实现某种目的。我们必须明白,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工具,只是给我们“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去进行“整合”的是人,而不是技术。我们可以主张,或者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但这绝不等于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作用是“整合”或者“优化”。

(3)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那种试图通过图解的方式来降低文字的阅读难度的做法和想法是不正确的。

例如,为了加深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认识,用图解的方式展示大观园的平面图或其他有关图像、视频等材料是合适的;为了加深对作品及作者背景的认识,例如汪曾琪的《胡同文化》展示一些介绍老北京的相关图像,比如老胡同的分布图等等材料是合适的;在讲解科技类文章时,对某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自然现象,例如《神奇的极光》,用图像或者视频材料是合适的;但是,用图像的,或者视频的材料代替文本去诠释《黛玉葬花》恐怕就未必合适;用图像的或者视频材料代替文本去诠释《荷塘月色》恐怕就未必合适。

总之,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中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巧妙结合,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适时地用,适当地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辅代主,代替文本阅读,代替教师讲解,代替课堂交流,代替学生讨论,让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的涵义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主要是指计算机舞弊。所谓计算机舞弊是指以计算机及相应设备、程序或数据为对象,通过故意掩盖真象、制造假象或其它不正当方式欺骗他人、掠取他人财物或者达到其他不正当目的而施行的任何不诚实、欺诈的故意行为。

计算机舞弊是一种涉及管理人员、投资者以及审计人员的行为,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一种针对计算机设备或者计算机系统所进行的舞弊活动,计算机是一种目标与对象;其二,一种利用计算机系统和设备所进行的舞弊活动,计算机成为了舞弊的工具和手段。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可能发生的计算机舞弊行为涉及的设备与资产主要包括:计算机以及相关的终端设备、数据文件、会计信息系统与相关程序、系统信息与核心信息、其他可能被个人占用的资产等。对这些资源的盗用、犯罪都将造成企业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一般情况下,这些活动又很难被发现,根据AICPA统计发现,常规的审计活动最多只能发现其中18%的行为。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的主要手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的舞弊手段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输入篡改。输入篡改主要是指虚构、修改、删除业务数据等行为。这是计算机舞弊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手法。它通常表现为:虚构业务数据,如将假存款单输入银行的系统中,增加作案者的存款数;修改业务数据;删除业务数据,如从存货系统中删除某个存货数据,消除购货业务凭证。通过对数据作非法改动,导致会计数据的不真实、不可靠、不准确或以此达到某种非法目的,如,转移单位资金到指定的个人账户等。

可能的舞弊者包括:参与业务处理的人员、数据准备人员、源数据提供人员、能够接触计算机但不参与业务处理的人员。

可能的证据包括:源文件、业务文件、计算机可读文件、磁盘、磁带、异常报告、错误的运行结果等。

2.文件篡改。文件篡改主要指作案人员通过维护程序来修改或者直接通过终端来修改文件中的数据。例如,作案人员进行销售开票时,故意调用错误的价格数据、抬高或者压低销售金额,从中获取个人私利。常见的手法有“陷门”和“特洛伊木马”。

可能的舞弊者绝大部分是计算机高手,包括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系统操作员、网络黑客等。

可能的证据包括:源文件、数据库文件。

3.程序篡改。主要指对程序非法的改动,以便达到不法目的。例如,薪资业务处理人员可能将部分职员的个人调节税免税额度调整到其个人名下,以便增加其免税金额,同时有不影响企业整体有免税合计数。

4.非法操作。非法操作主要指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照操作规程或不经允许,接触未经授权的设备或者程序,改变程序执行内容。例如,操作人员未经授权启动支票签发程序,生成现金支票而挪作他用。

5.输出篡改。输出篡改主要指作案人员通过非法修改、销毁输出报表、将报表送给企业竞争对手、利用终端窃取机密信息等行为,从而达到作案目的。例如,作案人员修改或者销毁输出报表以掩盖其他舞弊行为。

6.其他。主要指通过物理接触、电子侦听、译码、拷贝、复印等手段,达到破坏设备、盗取商业机密等目的。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的防范措施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对其进行充分治理。对付会计舞弊,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计算机犯罪的法制建设。法律制度可以惩治违法者、保护受害者,同时又以法律的威严阻止了其他以身试法的行为再次发生。有关计算机犯罪的法律建设,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针对利用计算机的犯罪活动的法律,明确哪些行为属于舞弊和违法行为,以及对这些行为的处置办法;另一方面是建立计算机系统本身的保护法律,明确计算机系统中哪些方面受到法律保护。

第3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也逐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广大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投入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而目前困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就是教学方法比较混乱。现在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有讲练结合、任务驱动、主题教学三种,这三种教学方法有什么异同点,适用在什么范畴,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进行选择都需要研究。本文研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三种教学方法的异同。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十多年,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普及,教学过程也逐渐走向规范。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希望能够完成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但是在高中阶段,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和实践规程,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来得更复杂一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这也是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从最开始的“任务驱动教学”,到“主题教学”,再到专家提出“冷冻主题教学”,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让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有时感到无所适从。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主要倾向于三种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任务驱动”“主题教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性的应用。

(1)讲练结合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是最早引入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法。“讲练结合”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进行演示操作后,学生按照老??的演示进行操作,教师在课堂中巡回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讲练结合”方法是非常简明、快捷和操作性强的,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对于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不过“讲练结合”方法也有缺点,就是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过分强调操作技能,而不能注重理论的学习。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入到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到知识,收获技能,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探索、完成,最后对结果进行评估和归纳。本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不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务驱动太多而无序,造成学生和教师疲于应付;二是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造成很多的误解和误区。

(3)主题教学法。“主题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早就有应用,主要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主题教学的策略来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的种种不足。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找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主题,然后通过主题教学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在完成主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收集、加工信息,从而完成教学目标。高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主题开发和设计,二是对一阶段内的教学内容进行主题开发和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中教师采用的是第一个方面的内容,落脚点还是在一节课上,而没有把范围进行扩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实施,不能单一地选择一种方法,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充分体现主题教学的长处。

第4篇

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掌握工程建设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增强职业道德和诚信守法意识,熟悉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道德、技术和技能,从而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生产舒适、健康、环保、安全的生产生活场所,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走低碳、绿色的发展之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学习的是BIM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化数字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应用,掌握BIM技术已成为国内先进的建筑设计,施工企业以及地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大量的工程实践以及新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BIM正在全方位、多维度地影响着建筑业,可以说建筑行业在经历一次新的变革。

BIM技术的应用首先改变了建筑设计从业者的工作模式。相对于传统基于AutoCA及其衍生软件的二维设计方式,BIM技术具有三维可视化、参数化、标准化、信息化、同步协同等优势,可以提升设计价值,显著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第5篇

另一种观点则针锋相对。弘成教育、101网校董事长黄波女士认为,未来的十年,中国的教育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颠覆性革命,而互联网正是教育革命的核心。她说:如今,人们对于学习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但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技术完全可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解决方案,让枯燥、晦涩的课堂知识变得更浅显易懂,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更快乐。能力天空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楼英明表示,线上教育从长期来看会超越线下教育,但在一段时间内学校必须是教育的主体,颠覆不容易。

从这两种观点的代表身份来看,谢维和副校长和李志民主任都是教育体制内部的人,而黄波董事长和楼英明博士则是致力于校外教育的企业家。这似乎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立场。双方都认同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可以部分地替代人的工作。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冲击,只是程度不同。信息技术在怎样的深度和广度对教育产生影响呢?借助信息技术能否打破校际教育资源的壁垒?我们相信,信息技术能够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人们享有信息的平等知情权。信息技术能够打破家校壁垒,让家校沟通“零距离”。信息技术也能打破教育资源的校际壁垒,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将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差距。

教育是具体的,是师生饱含情感的活动。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也是学生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等的养成,更是师生的教学相长,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生长。如果说这些也是教育的“壁垒”,信息技术能否打破?网络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个性化地服务于学习者,技术的背后是充满温情的人性关怀。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呢?若都如此,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师都未曾远离,学校教育的壁垒自然不复存在。

冷冰冰的技术本身不能激发人的内在情感和动机,也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性思维,这是技术的“天性”使然。关键在于人如何操纵技术。正如本期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高祥旭校长在《挖掘校园大数据的价值》中所说:“学校从不缺少‘数字’,但缺乏‘数据’及挖掘能力,‘沉睡的’数字校园不能给师生带来帮助,只能成为越来越沉重的包袱。”技术与人的关系,一直是技术哲学反复讨论的问题,本期魏宁在《你被技术改变了吗》一文中更是提醒我们“不要成为技术的奴仆和附庸”。

第6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004-04

区域技术创新是地区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挥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内其他技术创新发展较快的省市,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区相比,安徽省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对安徽省整个区域的技术创新现状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提高区域内技术创新效率和能力,实现安徽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1 安徽省技术创新投入的比较分析

1.1 评价指标

根据科技统计数据可知,科技投入情况由全社会的R&D经费、全社会的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这些指标来衡量。本文把它们整合成三部分来研究。第一部分是科技人力资源投入,由R&D人员数表示;第二部分是科技研发投资的资金投入,由全社会的R&D经费表示;第三部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由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表示。由《2010年科技统计数据》中整理出全国31个省市的R&D人员、R&D费用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数据。然后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和两步聚类分析,得到下面的各种聚类

1.3 结果分析

(1)由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表可以知道,各个类别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说明聚类分析能够较好地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描述。所以,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类别也是可信的。

(2)最终聚类中心把这些数据分为了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最多、R&D经费支出最多、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排第二位;第二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都排第三位;第三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排第二位,R&D经费支出排第二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排第一位;第四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三方面都是最少的。所以,可以把全国的科技资源投入分为四个水平:很高投入水平(第一类别)、高投入水平(第三类别)、一般投入水平(第二类别)、低投入水平(第四类别)。

2 安徽省的创新绩效的比较分析

2.1 评价指标

由安徽省的科技统计年报可知,衡量科技创新绩效的指标有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每百万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数、科技成果登记数和奖励情况、技术市场成交额。本文为了统计数据的方便,选择了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从《2010年科技统计数据》中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的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和两部聚类分析,得到下面各表格。

2.2 实证分析结果

2.3 结果分析

(2)由最终聚类中心表可知,全国的31个省市的科技产出情况分为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是最多的;第二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排第二位;第三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排第三位;第四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最少的。可以把它们分为四个阶段:科技产出水平很高(第一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高(第二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一般(第三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低(第四种

类别)。

(5)结合上面所陈述的情况可知,安徽省的科技产出属于第四类别,即科技产出水平处于全国的科技产出水平的低位置上。

3 结论:安徽省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1)由分析可知,尽管我省科研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投入资源处在全国的平均水平,我国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2%(2008年),而创新型国家的一般标准是不低于2%。如果是比较人均研发投入的话,就更低了。我省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2)在2009年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中,安徽省处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于40%,但高于30%的地区之中,排在全国31个地区的第23位上,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16位、第9位。然而,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安徽省近5年波动较大,虽然2009年的第20位比2008年提高了5位,但是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知识获取能力,安徽省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其排名较2005的第14位有所下滑,但是比2008年上升3位,仅为1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波动后,2009年有所提升,居第9位,为近5年新高。总体来说验证了本文对安徽省技术产出绩效的实证分析结果,安徽省技术创新的产出水平仍处在全国的低水平位置上。这说明了安徽省没有对资源进行很好的利用,换句话说,在创新活动中,创新资源存在着浪费的情况,没有实现较好的创新效率。我省在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方面的成效与我省科技进步和创新资源还不相互匹配,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措施和创新的体制与机制设计及实施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技术创新尚未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 许光英.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3).

[2] 任锦鸾.创新机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4-87.

[3] 仲伟俊,梅侏娥.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5-166.

[4] 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17.

[5] 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9-61.

[6] 张钢,徐乾,等.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7-30.

[7] 刘凤朝,等.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方法与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8-109.

[8] 周勇.集群效应与企业进驻科技园区的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4.

[9] Amin A,Wilkinson F.Learing,proximity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an introduc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3:121-125.

[10] 企业经济,2010,(12):20.

[11] 蔡庆悦,马光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2-64.

[12] 夏海钧.中国高新发展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5.

[1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24、222-227.

[14]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安徽省2009年科技统计报告[R].2010,(1).

[15] 中国科技统计http://.cn/sjkl/kjtjdt/科技统计数据,2010.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http:///kjtj/.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http:///.

[18]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http:///.

[19] 贾丽艳,杜强.SPSS统计分析标准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53-279.

[20] 万伦来,王立平.统计学原理与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1-72.

第7篇

一、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增加投入,明确工作目标

美国联邦教育部设有教育技术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为国会议员提供有关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权威评估报告;向全国发放有关教育技术的文件;协调资源并领导计算机辅助下的课程改革;制定全国级别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政策和实施项目管理;在各州确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各州各学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协助;为各学校提供资金、师资培训等服务[1]。美国教育部门还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了《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面向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和《面向学校的教育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各州、学区和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各州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略有不同。加州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为:第一,使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学习设备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技能;第二,Internet连接到学校的所有教室;第三,教育软件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现代信息技术是所有教师都会使用的教学工具;第五,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现代设备寻找有用信息,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教育资费减免项目”和“准备明日教师使用技术”两个项目。美国各州也积极支持和配合联邦政府的活动,纷纷利用自有资金扶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以加州为例,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加州政府每年投入超过35亿美元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其中各地方学区投入为27亿美元,州财政拨款为8亿美元;对于部分自身财力不足的学区,则通过银行低息贷款的方式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学区的补助是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另有部分资金来自联邦或州政府的补助,而低收入家庭儿童聚集地区的学校可获得联邦和州政府更多的照顾。

美国的学校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联邦、州政府和学区教育委员会的资助,其中学区教育委员会所占比例较大,而学区教育委员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的不动产税。因此,富裕地区的学区资金充足,学校的设备条件也相对完善,教学质量也较高,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得也较好。贫困地区的学校设备相对较差,同时每个班级的人数也更多,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得程度也不如富裕学区。因此,联邦和州政府在贫困地区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以缩小地区间差距。而私立学校大多由慈善机构或教会组织设立,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有好有坏,参差不齐。

二、融入各科教学,提倡学以致用

美国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因地区而异,因校而异,重点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展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注重系统性,信息技术被认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工具。美国中小学将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教学整合成为教学重点,提倡学习信息技术,必须学以致用。加州尔湾学区强调信息技术要与各科课程有机结合,该学区一些学校的校长介绍,他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有关信息技术的工具、资料和过程的知识、技能;具备运用计算机、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资源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学生要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并运用这种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当笔者问到尔湾及附近学区的信息技术课上为什么不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程序设计类课程时,学校校长和教师回答,普通中学生不需要深入探究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如果是准备就业的职业班学生则会要求高一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需要让每位学生都在程序设计方面花太多时间,关键是要学习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而对于在程序设计方面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教师会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进修一些程序设计方面的课程,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笔者在洛杉矶地区(尔湾也属于洛杉矶地区)学校听了多节信息技术课,大多是由教师定一个主题,例如“猫科动物”,然后由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应资料,整理后表达他们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一类课程占其信息技术课的8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更多的是承担着工具学科的作用[2]。

而在深圳,信息技术教学比较强调学科系统,同其他学科的联系相对较少,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而完成的主题较少,以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为主,所以教材偏难。比如说,小学就要学习Flash,而笔者在同不少美国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甚至不知道Flash是干什么用的。再如,深圳地区高中用的教材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等专业性非常强的教材,这种教材对增加学生的知识是有作用的;但是反过来,如果学生一开始就学习难度较大的教材,对于兴趣的培养恐怕不会起到太多正面作用。当然,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在中小学阶段学习这些内容,而是应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生物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紧密配合,让学生在生物课上学习动物的习性之后,在信息技术课上就可以布置一个相应研究范围,由学生通过互联网去研究动物的习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其他技能的提升。

三、鼓励企业参与,吸纳社会资源

美国重视让企业参与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教育产业。据统计,超过1/3的中小学校受到了不同类型企业的捐助。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Microsoft公司就对美国多个州的中小学校提供完全免费的软件,并允许全美的学校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购买他们公司的产品;同时该公司还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免费的介绍使用其产品的教育软件。笔者在位于硅谷的Intel公司访问时,该公司的相关人员说:Intel公司拟于当年在教育项目上投入近8 000万美元,而基础教育领域是他们投入的大项,达到1 800万美元。该公司相关人员还表示,今后拟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企业对中小学校进行捐赠或提供优惠,让青少年从小就接受他们的产品,从而树立形象、增进认同、稳住用户、形成习惯,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深圳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也有企业参与,但并不普遍。企业往往只注重自己的产品在教育需求采购中能否中标,而不注重直接投入资金对学生进行培训,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价值的长期维持。

四、普及硬件,开发软件,以软件和网络应用普及为重点

就硬件建设而言,美国的基础教育学校主要购置适用的普及型计算机,并不刻意追求高档化。苹果机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喜好,且外观漂亮、色彩鲜明,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成为许多学校购置机器的首选。在硬件的管理上,美国的中小学更强调发挥计算机的效用,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去图书馆使用计算机。美国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往往和图书馆连在一起,两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学生检索有用信息的场所和工具。

寻找丰富的适合中小学教学的高质量软件,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美国的网络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很好的开放性,非常方便中小学教师搜寻相关资源。他们开发教育软件,注重彼此合作,相互共享,以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博采众长的目的,不搞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事情。K12国际教育()是美国最大的在线教育公司,为从幼儿园到12年级(相当于我们的高三)的学生提供专有课程和教育服务,同时为相关学校提供课程、软件、管理系统和管理的一站式运营外包服务;联邦教育部也投入资金,设立教学资源网站(ed.gov/free),让所有人都能快速获得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为大家开发新教学资源提供了空间。由于美国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各州、各学区教育委员会通常都建设自己的资源网站,免费为本州或本学区的学校提供服务,而他们的资源中只有一部分是本学区或本州教师自行开发的,共享资源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提供链接[2]。

深圳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硬件设备比美国大多数地区都要好,但是在软件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还不如人家。软件应用才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最核心的设备。加强软件开发,增加网络教学资源,促进软件和网络的普及使用是深圳地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当务之急。

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必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但是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促进本地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功能作用;注意的问题;有机结合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计算机信息技术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只有结合使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把抽象的语言材料形象化、直观化,利用声、色、形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加深记忆,提高教学效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一。

例如:在教学单词“pear、cake、banana、apple、orange”等水果时,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实物图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把英语单词与事物直接联系起来,避免母语的干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随着计算机所展示的图片,说出单词,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记忆。待学生已基本掌握读音时,通过计算机展示物品成象的过程,让学生迅速、大声说出将要成像的物品的单词。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形象、直观的单词能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使学生大胆开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解决长期困扰学生的难题(单词记忆)提供坚实的保证。

2.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设置悬念,启发学生

“悬念”就是悬而未解的问题。在开始讲课时提出一个学生凭现有知识无法回答的问题,造成学生渴望知道答案的状态,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可创设出图文并茂,声像齐全,生动易懂,新颖多样,情节动人,幽默搞笑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悬疑式的教学,寓教于乐,既能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赢目的。

3.巧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视野

根据新课标,教师应补充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观察到西方的文化风情,从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了解到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热情,扩展国际视野。巧妙利用电教手段,能创造出让小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环境氛围,学生观看后,不仅可以锻炼说,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真实生活,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文化交际意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交互性强,利于学生各科知识的整合

电教教学实际上是基于计算机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快速学习英语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知识,达到计算机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辅相成的目的。另外,也能达到和其他科目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减轻教师工作强度,提高课堂效率

外语教学讲究听、说、读、写训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工作量大,学生训练机会少。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这种辅助学习系统,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借助学习系统可实现“一对一”式的教学,学习者只需在键盘上输入几个命令,即可得到详细的教学内容。

6.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无疑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网络课件的相互交流,教师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准。

总之,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网络功能,对于提高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是有很大益处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更有利于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件使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确让我们的课堂得到了最优化,但纵观目前多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本人以为仍有几个问题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1.正确处理计算机和教师的关系

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颠倒。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之间应是和谐的,不能顾此失彼。教师不是“放映员”,英语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教师敲敲键盘,击击鼠标。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失去教师的作用,全权以机代人。有的内容仍需老师讲解,计算机只能起辅助作用。

2.正确处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各种媒体要互相配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应该有机结合,互补互助,相互促进,才能有效的发挥媒体的功能。不能为了形式而追求时髦,从而忽视了传统的媒体,也不能固守传统的观念而排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备课要多方位考虑。

3.正确对待教学课件和教师的关系

教学用课件在课堂上不能代替老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因此信息技术课件提供的素材必须要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所以课堂教学用的课件必须要具有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用和编辑。使信息技术课件的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信息技术课件又为教师的课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使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教育性、直观性和活泼性。

4.正确处理老思想和新观念的关系

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使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存在恐惧感,认为计算机太复杂了,学起来太麻烦,加之目前仍存在“高考”、“中考”的压力,多数人忙于应付日常教学,突击性工作等,或各类文化进修,对计算机这种“可有可无”的教学媒体置之不理,导致一些教师不努力探索,与现代教育失之交臂。

5.正确处理急于求成的不良心理

制作一个信息技术课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现存的课件 使用又不能得心应手。以至使一部分教师心存反感,故相当一部分教师拒绝使用这些先进的教育手段,并认为这些“新玩意儿”没给他们的教学带来多大的改进,也造成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较少涉足信息技术教学。这样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解放教师,反而使教师感到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教学只能敬而远之了。桑新民教授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6.正确处理教学成绩和评选职称的关系

相当部分的教师为了能在公开课或评优课时取得好的成绩,达到评选职称的目的,才使用或临时请人帮助做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软件,匆匆学一点有关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了解甚少,操作环境又不熟悉,课件设计、制做别人做,上课出现些失误,甚至造成干扰。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将信息技术权当作单一媒体来使用,放一段录像、一段音乐,出现一些文字内容,课堂整体效果可想而知。不但教学成绩提不上去,更使教师自身增添了一些功利心理,得不偿失。

制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件和使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件都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为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孩子们愉快的学到丰富的知识,为使知识的大容量、情感的高投入、思维过程的图象化等诸方面融于一体,创造学生获取知识的高效、合理、快捷的途径,需要每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上都要下大功夫,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只要合理利用,便能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无穷的魅力。

1.《外语电化教育》1997.2.4

2.《外语电化教学》1997合订本

第9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

在高中新课程的结构中,信息技术作为独立学科出现,归属于学习领域的技术领域。面对新课程实验,有的教师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惑,因为不少教师已经适应了传统的依据教材内容及实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还有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以某些技术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其实,课改本身就是破旧立新,就是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有时也是需要经历某些“痛苦”历程的。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新课改前,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从事着“特色”工作,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的作用是依次对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进行介绍,使信息技术课索然无味。许多教师从来不需要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课堂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目标、无定位的混乱散漫状态!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全部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文化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价值观和责任感。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后续,又为支持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创新实践、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改后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如捕捉课堂意外,彰显个性精彩,好奇心引发的学生“捣蛋”行为分析,密码的诱惑,掀起你的盖头来――揭示青少年与网络的“缘”……

经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兴趣倍增,老师讲授事半功倍。可见,此类精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新课改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有趣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无味。现在的信息课堂方法启迪多于操作灌输、师生思维碰撞多于简单形式的互动,老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各种办公软件的介绍员!我们积极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反思,积累经验,纠正错误,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高文.《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上海教育.2001.4.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