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信息技术的笔记

时间:2023-07-04 16:27:09

导语:在信息技术的笔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技术的笔记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利与弊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带来了优美的视听享受和新鲜感。

1.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教学,有利于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设计,音像剪辑,粘贴组合,呈现鲜活的图画、动画,文采飞扬的文字、情意隽永的音乐,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作用于视觉,以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等作用于听觉,就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活课堂,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感染力。例如在教柳永的《望海潮》时,多媒体可再现杭州的优美景色,让学生欣赏到十里荷塘和三秋桂子,还可以播放配有画面的名家朗读或歌曲。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生走进作品开拓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1.2 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虽然具有授课的灵活性,但因为黑板版面的限制,所容纳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且老师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于一些课型来说教学效率是很低的。假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增强课堂密度,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高三古诗词复习课上,因为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古诗鉴赏的方法较熟悉,甚至笔记本上也记了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时候就可以利用PPT来展示归好类别的几种古诗词题材和艺术手法,然后马上展示相关古诗题目让学生鉴赏答题,争取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考点有个整体的了解,并趁热打铁,将刚复习的知识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经常需要拓展延伸,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就发挥了它们的优势,老师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马上搜索需要的文章或资料,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更接近生活,更直观地引发他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爱思考的习惯。

1.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个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就不再是一个只知道教授干巴巴文字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导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进一步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可以通过上校园局域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自控学习,自己调整学习方法,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层层推进。在网络教室中,学生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关注社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主探索,从多方面获得自己所需信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满足的缺憾。这种课堂形式一改以往传统课堂的单纯被动接受,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从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最终情趣交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4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对每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往往倾注了多名教师的心血。在完成课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不断的交流和探讨,通过大量的信息筛选工作,制作出如投影片、录像、动画等形式的课件,这个过程使得每位教师会有更多、更高层次的收获。

2.目前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2.1 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落伍。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些教师只是借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却仍然墨守着传统教育的陈规,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换汤不换药。

2.2 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固定的机械程式。

多媒体课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都是课前已经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课件设计的系统性、程序性,势必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于是教师和学生都被教学课件牵着鼻子走,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活跃的师生情感交流变成了呆板、枯躁的“人机对话”。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教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有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而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就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烦琐的单调。

(1)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思维受限。

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这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教师教学行为是重要的隐性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从教师的形体语言中,包括板书、目光交流、教学仪态等,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做人的风格和做学问的钻研精神,从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和治学风格的影响。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教学行为明显减少,没有情感的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自然地减少了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熏陶。

(2)每当上公开课必用多媒体,华而不实。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明显优点,因此“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普遍存在,这也无可非议,但是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然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这种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为“以课件+教师为中心”的呆板,缺乏必要灵活性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一些有创意的见解,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有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过幕,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堂常出现学生的笔记不完整的情况,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变成单一的图画。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感悟和思想启迪的训练,并注重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文学欣赏的过程又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如果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插入不必要的声音、图片,把课件版面制作的五颜六色、色彩斑斓,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就会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使欣赏者一目了然。这种忽视课件的“内在美”,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的行为,将使美好的艺术形象变得索然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这种以过多的、不必要的色彩或声音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的华而不实的多媒体课堂,是违背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学规律的,将使学生思维和情感得不到深层次的开发。

多媒体课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很难或者很少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况且有的文章是非读不能明其真谛的,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更容易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

2.4 将导致学生在网络教室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这一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它的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社会热点问题等都会涉及。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或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探究能力,教师势必要学生利用网络教室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自主阅读与探究。这时如果没有把握好尺度,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语文学科知识将会弱化,其他学科知识将喧宾夺主。例如,有老师教授课文《神奇的极光》,让学生在网络教室搜索“极光”图片,探究“极光”形成的原因,其本意是想让学生对极光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极光图片并无助于学生筛选“什么是极光”、“极光是怎样形成的”等课文信息,欣赏大量的极光图片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把学习任务的重点转移,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还有在网络教室上阅读拓展课时个别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偷偷看电影或聊QQ。以上这两种现象在语文网络课堂中最为常见,语文教师要注意避免走入“边缘”误区,要起到课堂的引导作用。

2.5 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有些问题不是多媒体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不当的问题。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直接利用引进课件,不加选择、改造,与自己课堂设计不符或是相去甚远;过分依赖多媒体,精力集中于鼠标操作,忽视屏幕投影效果与学生反应等等。

有的课件设计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字体过小、数量过多、色彩花哨、屏幕背景颜色与文字颜色、图形颜色不协调,人为地导致屏幕的可读性降低;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及声音效果等等。

这些都会淡化上课的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探索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我们只有尽量扬长避短,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3.反思:多媒体应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这些不好的现象其实就是对信息技术的滥用,不论是否需要,不论是否有益,都用。甚至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得多比用得少好。在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如何克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不良做法,使之真正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要避免以上的问题,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必须注意:

3.1 必须提高教师驾驭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没有课件,再好的硬件也只是花瓶。多媒体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学科教师应亲自制作和自己学科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以解决多媒体课件的缺乏问题,如果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但能体现软件操作水平,同时也能体现教学水平。另外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创新过程,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素质,使之更能面对未来的挑战。

学科教师在某门课程教学中,都有明确地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且对学生特征、学习能力、教学形式等各种因素都有所掌握。这样教师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会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或传统教学不易讲清的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由学科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反映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这些包含教学思想和教学素材的小型课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使用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理解,进行选择和组合。这与其说是课件还不如说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资源库,也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备课系统。这样的教学资源比起单纯的一个课件来,更实用、更具生命力。

3.2 找准多媒体运用的时机。

第一,它的使用必须是恰当的。必须是在某一方面对学生确实有所帮助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信息手段的使用应当是在必需使用的前提下才使用,它不应当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它的使用必须是出于为学生考虑的,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它不应该是教师想用就用,或者是为了某种检查、某种规定而使用的。信息技术是好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心,是语文教学的根。不论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都不能离开对文字本身的解读和品味。没有了这个根,语文教学将不复存在。要把握住这个“根”,必须紧扣三个前提:

(1)就语文学习来说,信息技术并非必需。

只要传统的纸、笔、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仅仅依靠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获得高强的语文能力;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信息技术不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条件,同样也不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这正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区别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认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个认识前提,我们才可能少走弯路,才有可能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的滥用现象。

(2)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就是一个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

现在很有一些人不喜欢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提法,他们喜欢用“整合”“优化”之类的新名词来表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这些说法貌似深刻,其实不然。任何工具对于人在其原初的意义上都是“帮助”,帮助人实现某种目的。我们必须明白,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工具,只是给我们“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去进行“整合”的是人,而不是技术。我们可以主张,或者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但这绝不等于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作用是“整合”或者“优化”。

(3)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那种试图通过图解的方式来降低文字的阅读难度的做法和想法是不正确的。

例如,为了加深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认识,用图解的方式展示大观园的平面图或其他有关图像、视频等材料是合适的;为了加深对作品及作者背景的认识,例如汪曾琪的《胡同文化》展示一些介绍老北京的相关图像,比如老胡同的分布图等等材料是合适的;在讲解科技类文章时,对某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自然现象,例如《神奇的极光》,用图像或者视频材料是合适的;但是,用图像的,或者视频的材料代替文本去诠释《黛玉葬花》恐怕就未必合适;用图像的或者视频材料代替文本去诠释《荷塘月色》恐怕就未必合适。

总之,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中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巧妙结合,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适时地用,适当地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辅代主,代替文本阅读,代替教师讲解,代替课堂交流,代替学生讨论,让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的涵义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主要是指计算机舞弊。所谓计算机舞弊是指以计算机及相应设备、程序或数据为对象,通过故意掩盖真象、制造假象或其它不正当方式欺骗他人、掠取他人财物或者达到其他不正当目的而施行的任何不诚实、欺诈的故意行为。

计算机舞弊是一种涉及管理人员、投资者以及审计人员的行为,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一种针对计算机设备或者计算机系统所进行的舞弊活动,计算机是一种目标与对象;其二,一种利用计算机系统和设备所进行的舞弊活动,计算机成为了舞弊的工具和手段。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可能发生的计算机舞弊行为涉及的设备与资产主要包括:计算机以及相关的终端设备、数据文件、会计信息系统与相关程序、系统信息与核心信息、其他可能被个人占用的资产等。对这些资源的盗用、犯罪都将造成企业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一般情况下,这些活动又很难被发现,根据AICPA统计发现,常规的审计活动最多只能发现其中18%的行为。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的主要手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的舞弊手段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输入篡改。输入篡改主要是指虚构、修改、删除业务数据等行为。这是计算机舞弊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手法。它通常表现为:虚构业务数据,如将假存款单输入银行的系统中,增加作案者的存款数;修改业务数据;删除业务数据,如从存货系统中删除某个存货数据,消除购货业务凭证。通过对数据作非法改动,导致会计数据的不真实、不可靠、不准确或以此达到某种非法目的,如,转移单位资金到指定的个人账户等。

可能的舞弊者包括:参与业务处理的人员、数据准备人员、源数据提供人员、能够接触计算机但不参与业务处理的人员。

可能的证据包括:源文件、业务文件、计算机可读文件、磁盘、磁带、异常报告、错误的运行结果等。

2.文件篡改。文件篡改主要指作案人员通过维护程序来修改或者直接通过终端来修改文件中的数据。例如,作案人员进行销售开票时,故意调用错误的价格数据、抬高或者压低销售金额,从中获取个人私利。常见的手法有“陷门”和“特洛伊木马”。

可能的舞弊者绝大部分是计算机高手,包括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系统操作员、网络黑客等。

可能的证据包括:源文件、数据库文件。

3.程序篡改。主要指对程序非法的改动,以便达到不法目的。例如,薪资业务处理人员可能将部分职员的个人调节税免税额度调整到其个人名下,以便增加其免税金额,同时有不影响企业整体有免税合计数。

4.非法操作。非法操作主要指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照操作规程或不经允许,接触未经授权的设备或者程序,改变程序执行内容。例如,操作人员未经授权启动支票签发程序,生成现金支票而挪作他用。

5.输出篡改。输出篡改主要指作案人员通过非法修改、销毁输出报表、将报表送给企业竞争对手、利用终端窃取机密信息等行为,从而达到作案目的。例如,作案人员修改或者销毁输出报表以掩盖其他舞弊行为。

6.其他。主要指通过物理接触、电子侦听、译码、拷贝、复印等手段,达到破坏设备、盗取商业机密等目的。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的防范措施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对其进行充分治理。对付会计舞弊,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计算机犯罪的法制建设。法律制度可以惩治违法者、保护受害者,同时又以法律的威严阻止了其他以身试法的行为再次发生。有关计算机犯罪的法律建设,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针对利用计算机的犯罪活动的法律,明确哪些行为属于舞弊和违法行为,以及对这些行为的处置办法;另一方面是建立计算机系统本身的保护法律,明确计算机系统中哪些方面受到法律保护。

第3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也逐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广大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投入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而目前困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就是教学方法比较混乱。现在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有讲练结合、任务驱动、主题教学三种,这三种教学方法有什么异同点,适用在什么范畴,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进行选择都需要研究。本文研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三种教学方法的异同。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十多年,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普及,教学过程也逐渐走向规范。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希望能够完成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但是在高中阶段,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和实践规程,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来得更复杂一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这也是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从最开始的“任务驱动教学”,到“主题教学”,再到专家提出“冷冻主题教学”,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让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有时感到无所适从。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主要倾向于三种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任务驱动”“主题教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性的应用。

(1)讲练结合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是最早引入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法。“讲练结合”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进行演示操作后,学生按照老??的演示进行操作,教师在课堂中巡回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讲练结合”方法是非常简明、快捷和操作性强的,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对于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不过“讲练结合”方法也有缺点,就是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过分强调操作技能,而不能注重理论的学习。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入到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到知识,收获技能,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探索、完成,最后对结果进行评估和归纳。本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不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务驱动太多而无序,造成学生和教师疲于应付;二是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造成很多的误解和误区。

(3)主题教学法。“主题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早就有应用,主要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主题教学的策略来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的种种不足。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找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主题,然后通过主题教学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在完成主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收集、加工信息,从而完成教学目标。高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主题开发和设计,二是对一阶段内的教学内容进行主题开发和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中教师采用的是第一个方面的内容,落脚点还是在一节课上,而没有把范围进行扩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实施,不能单一地选择一种方法,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充分体现主题教学的长处。

第4篇

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掌握工程建设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增强职业道德和诚信守法意识,熟悉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道德、技术和技能,从而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生产舒适、健康、环保、安全的生产生活场所,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走低碳、绿色的发展之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学习的是BIM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化数字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应用,掌握BIM技术已成为国内先进的建筑设计,施工企业以及地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大量的工程实践以及新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BIM正在全方位、多维度地影响着建筑业,可以说建筑行业在经历一次新的变革。

BIM技术的应用首先改变了建筑设计从业者的工作模式。相对于传统基于AutoCA及其衍生软件的二维设计方式,BIM技术具有三维可视化、参数化、标准化、信息化、同步协同等优势,可以提升设计价值,显著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第5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藩篱正在消失,然以市场壁垒、技术性壁垒和绿色低碳壁垒为主要形式的新型贸易壁垒正在悄然兴起。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关键期,技术创新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既需要拥有稳定的市场前景、持续的资金投入,也需要通过对外贸易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贸易壁垒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商品的国际流通,也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中国企业以国际市场开拓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渠道。然从长远来看,贸易壁垒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倒逼中国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突破对外贸易中的各种贸易壁垒。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遭遇的主要非关税壁垒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简称TBT)通常是指一国或地区组织为保护自身基本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和安全、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而制定的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陷入低迷,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中国出口产品因技术含量低和结构单一在所难免遭受到各国以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新型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侵扰。据统计,我国有超过60%的企业遭遇过技术性壁垒。比如,作为我国传统出口支柱的机电产品,其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但如上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法规对机电产品的性能、排污量、兼容性、节能型及可回收性等做出了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受到极大阻力。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总值为1. 29万亿美元,增长2.6%,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6%。然而,当年却有近90亿美元的机电产品因《臭氧层国际保护公约》的限制而停产或禁售,有80亿美元的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有超过240亿美元的产品因达到不相关国家的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间接影响。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标准导致中国产品进入相关国家难度加大,成本上升,出口数量受到限制而相应下降。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超过反倾销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出口的第一大非关税贸易壁垒,且其具有合理性、隐蔽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二)绿色低碳壁垒

现代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故常以绿色壁垒作为贸易保护的盾牌,通过制订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规等措施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据统计,有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80%的荷兰人在购物时首选环保产品,有80%的加拿大人愿意多支付10%的价格购买环保产品。绿色壁垒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中妨害程度最深的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且对中国产品出口构成了极大挑战。尤其是我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因各国对农药残留等一般都拥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导致其在出口中遭遇的绿色壁垒非常严重。据统计,目前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500多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制定了严格乃至苛刻的标准。近年来,绿色壁垒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不单独农副产品及食品产业,机电、纺织、化工及服务贸易也深受其扰。以机电产品为例,2014年5月20日,欧盟委员会关于温室氟化气体(F-Gas)的新条例,新条例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希望在2030年前将欧盟境内温室氟化气体的排放量减少至现今水平的三分之一,此举对中国电器出口企业敲响了警钟,尤其对中国的冷藏箱及冷冻箱出口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三)市场壁垒

市场壁垒是指在对外贸易中进口国为保护本国相关产业,提升就业率,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限制进口其他国家价格相对低廉的商品的一种市场保护措施。中国加入WTO后,出口产品大多因国内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而在国际出口市场中具有突出的价格优势,对一些进口国家的相关产业造成了不小冲击。由此,针对中国产品的国际反倾销案件频发,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遭遇的重要壁垒。中国企业入市不久,对WTO贸易规则及相关国家的反倾销法律和制度等不熟悉,且存在应诉成本高、应诉不积极等问题,故在反倾销案件中,中国企业往往遭遇巨大乃至无辜的损失。以光伏产业为例,其作为绿色节能产业,还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然全国各地大量上马和过度投资已形成产能过剩。2012年9月6日,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的产品范围大大超过此前美国的“双反案”,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欧盟针对中国产品所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欧盟此举对正处于产能过剩中的中国光伏企业无疑是致命打击。不仅光伏产业,作为中国出口贸易支柱产业的机电及纺织品行业,近年遭遇的反倾销案件也频频发生,对相关行业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不小压力。

二、贸易壁垒对我国技术创新造成的主要影响

(一)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倒逼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企业虽可借助WTO这一国际贸易平台广泛参与国际贸易,然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下,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据统计,2014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中国企业直接损失近700亿美元,约占全年出口总额的近4%,导致企业增加成本近300亿美元。当年,全国近3000家出口企业中有接近24%的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其中,沿海省份受此影响的出口企业接近60%。技术性壁垒成为除汇率外制约我国企业出口的最大因素。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巨大压力可以倒逼企业选择以技术创新的方式去达到或超过技术壁垒在产品质量认证、包装和标签、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和绿色环保标准等方面的相关要求,以突破技术壁垒对相关产业或产品的出口制约。如海尔此前为突破欧盟针对电器进口产品制定的低能耗标准而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最终研制出符合欧盟能耗标准的洗衣机等产品,并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二)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示范效应”

贸易壁垒中技术限制、管理约束和环保制约等措施最终要以各国的法律、规定或制度的形式构成一整套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这些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虽然是我国众多出口企业暂时没有能力达到的,但它们却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都是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思路,将之应用于产品设计不仅可以降低研发投入,缩短研发周期,还可降低研发风险,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示范作用能使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打破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对其造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例如,自1994年起,欧盟中的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便禁止将118种偶氮染料应用到纺织产品之中,且到目前为止,其限制种类大为扩大,几乎所有欧盟国家都对此作出了相关限制。我国虽是世界第一大纺织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生产技术水平低,在纺织产品中普遍存在使用偶氮染料的现象。对此,中国纺织品企业大多选择依据欧盟相关国家关于偶氮染料使用种类的限制规定研制、购买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更新工艺流程,以达到其标准。显然,欧盟禁止纺织产品使用偶氮染料的相关规定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事实上起到了一定的技术引导和示范作用。

(三)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短期“制约效应”

技术创新既需要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建立起相应的研发团队,也需要持续和高额的研发投入。显然,技术壁垒及其带来的出口损失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尤其对那些缺乏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的中小企业来说,要突破技术壁垒造成的出口障碍将更加困难。据统计,2014年全国约有23. 9%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因退货、销毁、扣留和取消订单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美元,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超过反倾销,成为制约我国出口的最主要非关税壁垒。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大幅增长,“十二五”期间更是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4年已接近1500亿美元。目前,中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总额仅低于美国和日本,位居全球第3。其中,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的比重已超过80%,仅低于以色列和日本。面对贸易壁垒造成的出口压力及由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涉及的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同时存在融资困难、技术落后等问题,不得不相应降低研发投入,从而对其技术创新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然而,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效应一般是暂时的。因为,从长远来看,受此冲击的出口企业可通过调整销售渠道、增大融资力度、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更新生产工艺和加强自主创新等方式逐步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其造成的制约。

(四)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成长效应”

技术既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产业发展的结果。只有产业企业维持正常运转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市场动力和物质基础。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任何产业的正常运转不可能离得开国际市场这一销售渠道。换句话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基本条件。在WTO贸易规则下,传统的关税壁垒虽已基本消除,但市场壁垒、绿色低碳壁垒和技术性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正在形成制约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新障碍。然而,贸易壁垒的存在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具有长期的“成长效应”。贸易壁垒的存在在本质上反映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法则。在任何壁垒条件下,那些技术一流、质量上乘的产品都很难成为受限产品。应对贸易壁垒的根本法则在于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赋予企业跨越贸易壁垒的能力。从长远来看,贸易壁垒下的国际市场犹如一个产业竞技场,被挡在壁垒以外的企业只有加速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才能具备同台竞技的资格。如在产能过剩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光伏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指控的背景下,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几乎全军覆没。此后,中国企业吸取教训,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产业整合调整,向光伏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产业链发展,且有不少企业投资欧洲市场,使中国光伏产业逐渐走出寒冬。

三、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

(一)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

贸易壁垒之所以能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巨大的杀伤力,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企业技术水平低及随之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其实,技术壁垒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对中国企业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出口障碍,还提供了一种技术借鉴或技术发展目标,其可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技术引导、示范和倒逼作用。然而,中国企业要想达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要求的技术高度,关键是要积极构建起与之接轨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当前,中国的技术标准体系相对混乱,存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对此,我国应以国外某一行业领域中最先进、最苛刻和最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为蓝本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即便大多数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很难达到这一标准要求,但其可将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定位到全球一流水准。另外,随着国外技术进步,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体标准也将处于动态更新和提升之中。因而,我国在制定相关行业的统一国家技术标准时还要构建相应的信息搜集机制,以及时更新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确保国内企业能一直保持紧跟世界一流的创新眼光。

(二)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面对贸易壁垒,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需要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我国产品之所以会受贸易壁垒的影响,就是因为中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而,中国企业今后要逐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无配额时代,相关国家为保护本国纺织品产业纷纷制定有关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欧盟鉴于偶氮染料对环境及人体都可能造成损害而禁止进口使用偶氮染料的纺织产品,曾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造成不小的冲击。对此,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更新生产工艺流程,逐步摆脱了纺织品生产过程中对偶氮染料的依赖,最终通过技术创新逐步突破了这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此外,必须强调,中国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要严格依照出口目标市场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进行,以达到或超越其具体目标为目的,以避免研发成本浪费并降低研发风险。

(三)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贸易壁垒的出现阻碍了中国的技术创新。所以,在国际贸易流通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贸易壁垒的影响,以期促进中国的技术创新。企业可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来避开贸易壁垒,进而通过直接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来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此,中国企业要提升国际经营意识,尤其是那些具备雄厚资本实力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要积极进行直接投资、跨国并购或合资经营。例如,海尔在全球拥有5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和143330个销售网点,其用户也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通过在海外直接投资设厂并建立研发中心,不仅有效避免了对外贸易过程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而且可以在充分了解相关国家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相关国家的技术、人才、资金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组织生产、开拓市场并加速技术创新进程。

(四)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可是,我国在出口方面面对的贸易壁垒却在不断加大。所谓贸易壁垒则是指影响正常贸易交往的活动。某些国家为了获取利益而故意设置贸易壁垒,阻碍他国的技术进行创新。因而,对于我国而言,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技术创新。我国出口的许多产品质量较低,是由于中国的技术创新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而政府应完善我国产品方面的技术法规,以此来确保技术创新的顺畅进行。如,我国的玩具产品在出口时,常常会面临贸易壁垒的阻碍,政府可以出台一些玩具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玩具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要建立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并不断加强贸易壁垒的防范体系。这样才能使得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降低,也才能有利于中国的技术创新。此外,我国的企业也要及时运用国际贸易方面的法规来保护自己,对一些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地贸易设施,要勇于向国际贸易组织反应。贸易壁垒的出现,需要政府部门积极搜集国际上关于贸易壁垒的信息,只有及时搜集到信息,才可以了解国际上对于产品的要求,这样就可以减轻贸易壁垒多我国产品的影响,更有利于进行我国产品的技术创新。

(五)推进中外技术合作并搭建技术引进平台

贸易壁垒的出现,给我国的技术创新带来了挑战。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质量高,符合国际标准。而我国的技术水平较低,所生产的产品质量难以达到国际标准。所以,我国要善于与外国进行技术合作,促进中国产品的技术创新。例如,联想公司积极与英特尔、微软等公司合作。在与这些公司进行合作时,可以有效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质量的优劣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存状况,而企业要想保证产品的质量,就要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从现实状况来看,很多企业往往不愿意接受外国的先进技术。因为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密切相关,而接受外国的先进技术,就意味着企业要加大对产品的资金投入力度。可是若从长远利益来看,对于企业来说是优大于劣。虽然前期的投资会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是若能在外国先进的技术上进行创新,就可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科技含量得到提高,可以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善于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我国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来加强对信息的研究与收集工作,这样可以将外国产品的先进技术应用到我国的产品中去,由此,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产品的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行业资讯网2014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情况[EB/OL].www,china -consulting.cn/da-ta/20150114/d17887.html.

[2]中华合作时报,打破贸易壁垒发展绿色产业-2014年技术性贸易壁垒十大热点回顾[EB/OL].www.zh-hz.com/html/2015/02/02/324331html.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创新课堂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具有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等优越性。然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且老师的认识存在差异,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如何让多媒体的作用发挥最大化,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中老师如何驾驭多媒体设备,对教学内容正确的筛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一、用多媒体激趣,引入新课教学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课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故事情境中。例如:在教学《探母》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引入,然后是设计的“深情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让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化抽象为具体,解决教学重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有些课文内容涉及的知识比较小学生还不能用形象思维解决,还需要利用抽象思维解决。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即使反复地阅读也难以领会,无法感悟其中的意境。多媒体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没有见过铁道,对设计“人字形”铁路不能理解。对其中的“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句话难以理解。因此,教师不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把“人”字形铁路在火车爬上陡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就理解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铁路爬上山的。当学生亲眼看到列车到上坡时就用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学生经历了形象性思维后,懂得了“人”字形的意思,在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的表象。这样,教学难点便不攻自破。学生从朗读中感悟到“人”字形铁路的巧妙设计。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语言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教师解决了教学难点。

三、视频示范阅读,促进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能否有效地阅读理解课文,情感体验占了极其重要的因素。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音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情景、内容声像化地再现出来,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阅读情感的标准化。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媒体的标准示范朗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情境的体验,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受到标准、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课文内容。如:《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优美的散文学习,没有良好的读,就没有真正的鉴赏。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利用朗读来领悟作者的写作感情。现代信息技术能提供阅读促体验的有效支撑,随意控制朗读材料,按教师和学生的体验要求开展跟读、自读、朗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对于配有画面的多媒体课文朗读,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控制阅读声音,让学生看画面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技巧。运用多媒体进行示范朗读,不但能使学生得到标准语感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能解决个别教师语言欠标准的朗读能力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多媒体刺激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鲜明的色彩与生动的形象,促使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境中,从而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进而刺激他们的思维。让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与作者的情感进行交流。学生对事物的体验越深刻,就越能激发他们认真的研读课文,在研读的过程中思维活跃,从而为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学生通过多媒体操作画面演示,构思自己的想法。如:演示了画面“他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结束画面提出疑问:“如果你是禾苗,你会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寓意。我告诉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学生们有的说:“这样种我们是不对的”,有的说:“你应该想办法把我们养得又白又胖的。”还有的说:“把我的根都拔坏了,我当然要死了”,等等。又用计多媒体把画面调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那个人筋疲力尽又高兴自得,他的儿子一脸的迷惘和无奈。他们看到画面又再一次激发了想象,说出了另一些可以反映寓意的想法。如:“你不应该违反我生长的规律”,“以后你再也不要这样种我们了”等。这节课我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水到渠成地揭示了寓意。

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只要广大语文教师从学生的需要、从教材的需要、从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合理的设计制作与使用多媒体课件。那么,我们的课堂会预约出更多的精彩,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下的语文课堂会迎来又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蕊.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3).

第7篇

    跟传统的地形测图相比,数字化测图技术具有更高的优越性,不仅提高了测图的效率,还可以提高测图的精度,保证测图的质量。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前科技的发展,在地籍测量、工程测量、房产测量和管网测量中应用广泛,既降低了工作量,还提高了作业精度,实现了数字化的要求。

    1.1自动化。在地形测图中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是工作的重点任务,而数字测绘技术刚好可以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中发挥作用。数字测图是通过利用计算机的各种软件来进行计算、连接、识别和调用图式符号的自动化,然后准确的绘制出规范、合理、美观的数字地形图。并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将测绘出的数据制作成模型,能清楚的观察到其模型的特点,对于地形和地貌的特征和要素等一目了然,让施工人员更容易读懂测绘出的地形图。同时降低了地形图的出错率,并可以自动的提取所需要的数据坐标和高程等信息,方便、快捷。

    1.2图形编辑。数字化测图可以利用分图层的形式来进行图幅的管理和保存,这样可以减少负载量,方便的对图幅进行变更和修改,保持图幅的现势性和可靠性,随时对其进行更改,提高了工作效率。

    2全球定位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主要运用于海洋、陆地和航天等领域,随着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逐渐被运用于测绘技术中。定位技术和定位理论的不断改变,使得测绘技术也有了革命性的变革。目前使用的GPS接收机的重量和体积逐渐变小,便于操作,且质量越来越好。在现代化的测绘技术中,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测绘技术之一,能够通过测角、测水准和测距的方式来快速的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三维坐标和其他数据。实现高效率、高精度和高速度的测量水准,并逐渐将测量领域扩展到宇宙空间,测量方式也实现了实时动态化。

    3信息技术对工程测绘的重要性

    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技术等的发展,再加上测绘技术也在进步,为工程测绘工作提供了很多全新的测绘手段和策划理念,促进了测绘工程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测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在工程测绘技术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信息技术的产业也不断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测绘技术和测绘理念逐渐向自动化、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方向迈进,形成了一套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测绘理论,加快测绘工作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工程测绘技术的水平和质量,还降低了测绘工作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功能作用;注意的问题;有机结合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计算机信息技术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只有结合使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把抽象的语言材料形象化、直观化,利用声、色、形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加深记忆,提高教学效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一。

例如:在教学单词“pear、cake、banana、apple、orange”等水果时,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实物图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把英语单词与事物直接联系起来,避免母语的干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随着计算机所展示的图片,说出单词,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记忆。待学生已基本掌握读音时,通过计算机展示物品成象的过程,让学生迅速、大声说出将要成像的物品的单词。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形象、直观的单词能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使学生大胆开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解决长期困扰学生的难题(单词记忆)提供坚实的保证。

2.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设置悬念,启发学生

“悬念”就是悬而未解的问题。在开始讲课时提出一个学生凭现有知识无法回答的问题,造成学生渴望知道答案的状态,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可创设出图文并茂,声像齐全,生动易懂,新颖多样,情节动人,幽默搞笑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悬疑式的教学,寓教于乐,既能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赢目的。

3.巧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视野

根据新课标,教师应补充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观察到西方的文化风情,从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了解到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热情,扩展国际视野。巧妙利用电教手段,能创造出让小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环境氛围,学生观看后,不仅可以锻炼说,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真实生活,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文化交际意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交互性强,利于学生各科知识的整合

电教教学实际上是基于计算机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快速学习英语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知识,达到计算机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辅相成的目的。另外,也能达到和其他科目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减轻教师工作强度,提高课堂效率

外语教学讲究听、说、读、写训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工作量大,学生训练机会少。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这种辅助学习系统,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借助学习系统可实现“一对一”式的教学,学习者只需在键盘上输入几个命令,即可得到详细的教学内容。

6.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无疑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网络课件的相互交流,教师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准。

总之,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网络功能,对于提高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是有很大益处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更有利于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件使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确让我们的课堂得到了最优化,但纵观目前多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本人以为仍有几个问题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1.正确处理计算机和教师的关系

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颠倒。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之间应是和谐的,不能顾此失彼。教师不是“放映员”,英语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教师敲敲键盘,击击鼠标。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失去教师的作用,全权以机代人。有的内容仍需老师讲解,计算机只能起辅助作用。

2.正确处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各种媒体要互相配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应该有机结合,互补互助,相互促进,才能有效的发挥媒体的功能。不能为了形式而追求时髦,从而忽视了传统的媒体,也不能固守传统的观念而排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备课要多方位考虑。

3.正确对待教学课件和教师的关系

教学用课件在课堂上不能代替老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因此信息技术课件提供的素材必须要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所以课堂教学用的课件必须要具有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用和编辑。使信息技术课件的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信息技术课件又为教师的课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使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教育性、直观性和活泼性。

4.正确处理老思想和新观念的关系

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使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存在恐惧感,认为计算机太复杂了,学起来太麻烦,加之目前仍存在“高考”、“中考”的压力,多数人忙于应付日常教学,突击性工作等,或各类文化进修,对计算机这种“可有可无”的教学媒体置之不理,导致一些教师不努力探索,与现代教育失之交臂。

5.正确处理急于求成的不良心理

制作一个信息技术课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现存的课件 使用又不能得心应手。以至使一部分教师心存反感,故相当一部分教师拒绝使用这些先进的教育手段,并认为这些“新玩意儿”没给他们的教学带来多大的改进,也造成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较少涉足信息技术教学。这样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解放教师,反而使教师感到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教学只能敬而远之了。桑新民教授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6.正确处理教学成绩和评选职称的关系

相当部分的教师为了能在公开课或评优课时取得好的成绩,达到评选职称的目的,才使用或临时请人帮助做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软件,匆匆学一点有关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了解甚少,操作环境又不熟悉,课件设计、制做别人做,上课出现些失误,甚至造成干扰。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将信息技术权当作单一媒体来使用,放一段录像、一段音乐,出现一些文字内容,课堂整体效果可想而知。不但教学成绩提不上去,更使教师自身增添了一些功利心理,得不偿失。

制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件和使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件都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为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孩子们愉快的学到丰富的知识,为使知识的大容量、情感的高投入、思维过程的图象化等诸方面融于一体,创造学生获取知识的高效、合理、快捷的途径,需要每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上都要下大功夫,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只要合理利用,便能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无穷的魅力。

1.《外语电化教育》1997.2.4

2.《外语电化教学》1997合订本

第9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

在高中新课程的结构中,信息技术作为独立学科出现,归属于学习领域的技术领域。面对新课程实验,有的教师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惑,因为不少教师已经适应了传统的依据教材内容及实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还有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以某些技术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其实,课改本身就是破旧立新,就是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有时也是需要经历某些“痛苦”历程的。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新课改前,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从事着“特色”工作,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的作用是依次对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进行介绍,使信息技术课索然无味。许多教师从来不需要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课堂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目标、无定位的混乱散漫状态!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全部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文化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价值观和责任感。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后续,又为支持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创新实践、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改后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如捕捉课堂意外,彰显个性精彩,好奇心引发的学生“捣蛋”行为分析,密码的诱惑,掀起你的盖头来――揭示青少年与网络的“缘”……

经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兴趣倍增,老师讲授事半功倍。可见,此类精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新课改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有趣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无味。现在的信息课堂方法启迪多于操作灌输、师生思维碰撞多于简单形式的互动,老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各种办公软件的介绍员!我们积极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反思,积累经验,纠正错误,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高文.《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上海教育.2001.4.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