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

时间:2023-07-04 16:27:12

导语:在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

第1篇

放松政策管制只是手段,最终的目标还是消除垄断、提升行业效率,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当前放松政策管制的行为,有些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石油危机后,经济理论由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的情况。在社会实践中,尽管很多国家都经历了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然而,因为对效率和公平平衡点选择的不同(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各个国家的电信管理政策改革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

例如美国社会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其难以接受政府干预社会事务,最终的结果是国家对公共管理事务采取更多松绑的态度;而在德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其更关注社会公平的问题,因此德国在电信政策上呈现出市场力量和政府管理力量均发挥出重要作用的态势;英国则带有较明显的撒切尔主义痕迹――私有化进行得较为彻底。

尽管路径不同,但均是从电信市场的自然垄断性、电信市场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及管制政策等方面放松电信管制,借鉴其他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做法有助于理清我国电信改革的方向。 电信市场是自然垄断吗

传统支持电信领域管制的观点认为,电信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也就是说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沉没成本和规模经济,行业中存在适度的垄断才有效率。

然而,在电信行业与其他信息行业发展融合日益深入的同时,这一基础发生了动摇:首先是多种技术的并存,每一种技术实现都存在着比较优势,多家企业提供生产手段和产品呈现更多的异质化,垄断已不能带来成本效率;其次是网络建设和互联的成本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服务的替代服务更为丰富,这导致的结果是需求曲线更为平坦而有弹性,如此一来市场的自然垄断性在需求角度受到了削弱。

目前电信市场的自然垄断性随着技术、产业、竞争对手的发展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因此放松政策管制具备良好的现实基础。但在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下,又该如何理解“垄断”?

美国非常重视构建自由开放的市场竞争体制,因此在政策设计上对行业垄断的打击是明显的――非价格性的行业壁垒基本都会在第一时间内被“拆除”。

1994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鼓励私营部门投资,为所有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开放的网络通道以及普遍保障服务。1996年进而提出“新一代互联网计划”,积极扶植对新一代互联网及应用技术的开发,以此保持美国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布什总统时期,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为新的内容和在线服务提供免税政策”体现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信息服务提供的指导思想。

但是美国另一方面又会对一些垄断行为做放行处理。

2011年,美国第二大运营商AT&T公司计划收购第四大运营商T-Mobile。当时,AT&T拥有9550万无线用户,T-Mobile拥有337万无线用户,两者合计将达到约1.29亿用户,因此,两家公司合并后将产生一个美国规模最大的运营商。从用户规模角度来看,美国电信市场的垄断程度可能加剧。

作为监管部门的FCC对这次并购行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电信市场,如果监管部门只考虑市场垄断的因素,此次交易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对FCC而言,它需要把这次交易放在整个产业的发展环境中,对其综合影响进行审查。

2010年3月,FCC公布国家宽带计划细则,目标是在十年内为90%的美国家庭提供100Mbit/s的宽带网络。2011年美国国情咨文中也提到:“在接下来的五年之内,我们将使‘企业在覆盖美国98%的范围内部署4G网络’成为可能。这不仅关系到一个更快的网速和更少的掉线情况,而且还关系到更好地将美国每个地方与数字时代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FCC当前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协调资源,使AT&T成为美国移动宽带战略的具体落实者,进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实现国家宽带战略。是否需要赋予它一定的“资源垄断”地位?在面对这一问题时,FCC没有简单教条地武断行事。美国市场监管者对“垄断”有不同的解读。

在观察“国家铁塔公司”的成立时同样也不可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变相的“垄断”,关键是在国家对基站公司的定位是否准确、监管边界是否划分准确、管制是否恰当等问题。 电信市场如何调结构

对市场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引入民营竞争主体,与垄断运营商形成竞争――类似目前引入虚拟运营商的动作;二是引入国外电信运营商与垄断运营商进行竞争,该形式在国内甚少使用;三就是通过横向或是纵向拆分的方式形成运营商合理的竞争格局。

在市场格局调整方面,我们可以观察日本的案例。1997年,日本NTT被拆分为4个公司:1个控股公司,2个本地公司和1个长途/国际公司。到1998年6月,日本形成了5个主要的本国公司集团(NTT、DDI、TTnet、日本电信集团、KDD/toyota)和3个外国公司。同年日本取消外资进入电信运营的禁令,World Com、BT和Global One等进入日本。

目前日本已经逐渐形成NTT、KDDI和软银三强鼎立,eMobile、IPMobile随后,以及众多中小运营商为的“寡头垄断,大中小共生”市场格局。竞争环境的营造和产业结构的合理使得日本成为了全球最早提供3G技术的国家,也是目前全球应用通信技术最为成熟的国家。 产权改革怎样进行

国际上电信企业产权结构改革基本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对在位的垄断运营商实施完全民营化,也就是说通过产权改革后,企业的控制权交给民营经济;另一种是对运营商进行部分民营化,即国有运营商的国有股份减少,但是控制权依然属于国家。

这一产权结构调整比较彻底或是较为颠覆性的是英国电信市场。1984年,在撒切尔夫人“人人努力,消除消极怠工”的指导思想下,英国通过《电信法》,废除了英国电信的独家垄断经营权,允许私有化。同年,国营的英国电信公司改为英国电信股份公司(BT),并出售了该公司51%的股份;接着1991年英国政府又出售了48%的BT股份,使得英国最大电信公司全部民营化。随后英国电信市场全部开放,并取消电信业务许可证制度,改为备案制度。

至此,英国电信行业基本开始姓“私”。 监管机构如何再造

纵观国际,很多国家对电信行业的监管都经历了政府直接运作公共事业、政府管制企业、成立独立监管部门等循序渐进的阶段。在这一系列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对管制松紧程度的理解、政府与产业的关系、政府与被管制对象的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仍以英国电信改革情况为例,2003年7月17日,英国议会批准通信法草案,将原有五家监管机构融合为一家――OFCOM,以应对产业融合的趋势,提供统一的监管。

在3G发展的初级阶段,OFCOM担当的是产业监管者和市场秩序维护者的角色;在3G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OFCOM的角色又转变为帮助运营商拓展用户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的角色。当时英国电信(BT)在英国固话市场占据了垄断性的市场份额(73%)。为了限制其垄断地位,OFCOM出台了一系列限制BT在宽带市场上垄断的政策,并于2014年提出分拆BT的建议,即将其网络部门BT Wholesale与BT Retail分拆。BT当时提出了几点反对意见:分拆会阻碍技术创新发展动力,影响英国21世纪网络计划(类似国家宽带计划),同时通过主动开放网络给竞争对手(即提供公平接入)同样可以实现削弱垄断而无需分拆等。OFCOM最终接受了BT的建议而没有实施拆分。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为了保障新兴的电信业平稳发展,根据1934年《电信法》,美国成立了联邦通信委员会(FCC)。2001年9月13日,为应对三网融合的要求,FCC将内设的公共电信的监管机构与有线电视的监管机构合并,统一设立了一个“竞争监管局”,融合后的新机构将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统一纳入监管范围,统一政策,统一监管。

在欧盟地区,各个成员国设立的管制机构不仅独立于企业,也独立于相关的政府部门,管制权力来源于立法,向国会等立法机构负责,经费来源于频率、码号等管制收费或是财政拨款。上述例子都可以看到,独立管制机构的设立和相应立法工作的完成,是各国认为有效管制的重要基础。

第2篇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多艰,问题尤存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1978年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我国开始了文化市场化建设与文化体制的所有制变革阶段,文化市场的地位得到了承认。第二阶段(1992年-2002年),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文化产业与财政投入机制变革阶段。十五规划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志着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认可,对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随后在全国铺开,北京、重庆、广东、深圳、沈阳、西安、丽江在内的九个省市和39个宣传文化单位参加了改革试点。2005年12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发,2008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通过改革,我们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市场更加活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071亿元。但同时,也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等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投入不足、机构设置不合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

其次,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大融合时期,世界交往与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居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其既定利益、既定价值,造成所谓的“同质化”、“一体化”,甚至“美国化”、“西方化”。当前,美国文化向世界各国强势辐射,对其它国家进行着近乎“单方面”的输出,“美国制造”充斥全球。电影、电视、音乐、美国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在年轻人中市场极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思维方式。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曾宣称:“美国应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这种近乎强制的文化渗透,是对全人类的文明、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的及其严重的威胁。

可见,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更是文化战略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

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内在要求,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一要加快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当前,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统筹“放”和“管”的关系,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齐推进、相协调,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二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当前,要着力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我国有5.38亿网民、10亿多手机用户,据2013年6月份的一项统计,此前一年时间,全国有6000万网民因网络欺诈损失300多亿元。在这一网络平台上,不仅需要“自我净化”,也需要他律机制,厘定行为边界,依法加以监管,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消除阴暗面,正确引导舆论,更多地释放“正能量”。

(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繁荣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越来越需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一要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同时,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二要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当前,我们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它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要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三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当前,要重点发展图书、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当前,要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更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着力统筹市、区、街道(社区)和县、乡、村这两个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二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当前,要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树立起公共文化服务观念,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采用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服务质量。

(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要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既要深化政府间文化交流,又要构建人文交流机制,鼓励民间交流,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

第3篇

创新是民族兴盛的灵魂,国家兴旺的动力。传媒业作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播知识的特殊行业,不仅自身正在经历着由技术创新、载体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引发的转型,也承担着推动社会各领域实现创新和科学发展的重要责任。可以说,传媒业实现创新的任务日益紧迫,而创新也决定着传媒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观念创新决定着传媒业的社会角色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传媒业在整合信息资源、协调公众意见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一个能够创造、推动和引导和谐文化的传媒产业,而传媒发展理念的创新则是传媒业实现这一功能的必由之路。

这里所说的传媒发展理念创新。并不仅仅指传媒业如何开拓市场,如何搞好经营管理,更重要的是指传媒业要增进对发展的认识,把实现社会责任和获取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共同作为传媒业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目标。一张报纸,一本杂志,一个网站,在实现日常良性经营之上,有没有一个面向整个社会、超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更高目标?有没有一种推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传媒业赚的钱越来越多,但对和谐社会的贡献却越来越少,那么算不算是取得了真正的发展?这是整个传媒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去把握传媒业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随着社会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传媒领域出现了诸如媒体社会公信力下降,内容品位格调不高、市场恶性竞争加剧等种种问题,这不仅制约了传媒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传媒业自身的发展,因为只有能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传媒业才能得到社会的长久认可和支持,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管理体制创新决定着传媒业的政策环境

在传媒科技日益翻新、经营方式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技术的进步和市场格局的变化对传媒业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许多挑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力度,在传媒领域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仅是管理体制的创新,更会给传媒业的运行机制带来深刻的影响。传媒业既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思想文化阵地,也是具有经济属性的内容产业我们的管理工作既要促进传媒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对传播内容进行有效管理。而我们的政策法规还存在很多缺陷,管理手段较之产业发展的现状而言还很陈旧,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创造性、开拓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预见性、前瞻性,坚持管理的原则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为此,在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报刊领域,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改进行政审批的程序和流程,建立健全报刊出版“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优化报刊结构,合理配置报刊出版资源,逐步推进报刊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促使报刊市场由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业市场体系转变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通过改革试点,出台相应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报刊经营机制创新;要提高市场监管的能力,扩展市场监管的范围,完善劳动人事和财政税收等配套政策,为报刊业的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载体形态创新决定着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技术已经重塑了传媒业的外延和内涵。在今天这样一个不同媒体相互融合而又相互竞争的发展时期,传统媒体虽然仍有相当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但也面临核心受众逐渐流向网络、无线通讯等新兴媒体的巨大压力新媒体虽然因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而备受关注,但其产业链尚未成熟,盈利模式尚未建立,其前景还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在新老媒体相互依存并不断与关联产业交融的市场格局中,新的传媒产业链正在媒体形态和媒体经营模式的变革中不断成形。报刊作为传统媒体,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传播技术影响下的内容产业发展趋势,拓展行业内涵和外延,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发展数字化内容产品,开拓增值服务业务,重组运营方式和业务流程,调整产业经营结构,扩展受众范围,改变传播形态,延续报刊作为主流媒体的竞争优势,把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和压力,转化成传媒业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动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创造出更多的细分市场和赢利模式,推动我国传媒业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壮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载体创新已经成为传媒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生存之道。

传媒创新要把握好的几个方面

我国传媒业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最好机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为传媒业解决发展的体制瓶颈创造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信息技术变革为传媒业进人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内容整合与综合开发带来了机会。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传媒业一定要进一步增强信心,把握机遇,以全面创新来推动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积极推动传媒思想创新。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在创新的观念和思路之下,才能够深刻地审视传媒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打破陈规,求变图存。必须看到,创新已是媒体不能回避的选择,谁能应对新形势提出新思路,谁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难逃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始终坚持传媒内容创新。所有的传媒技术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为王是传媒业永远的主题。在新的传播格局中,内容提供商将占据产业链的上游,高质量的内容将成为传媒业的动力之源。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挖掘内容产品的文化内涵,并创新其表现形式,不断增强媒体在内容产品上的主导权和在传媒市场中的竞争力,巩固和加强党的舆论宣传阵地。

第4篇

一、当前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中存在主要问题

造成文化部门行政执法工作主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大市场与文化执法小队伍的矛盾。以我县为例,我县文化市场涵盖面非常广,大体上包括音像、广播影视、演艺、印刷、打字复印、图书、游艺娱乐、动漫、网吧等十几个类别近300家经营场所,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10名执法队员中能正常全天候从事执法的只有5人。面对市场数量大,从业人数多,地域分布广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人员只能是疲于奔命,当消防队、救火员,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按住了这个冒出了那个。遇到应急任务、突击检查,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就不分昼夜,轮流蹲守在重点部位,长期超负荷运转,队员们疲惫不堪,日常管理很难步入正轨。

(二)与文化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人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执法要求高之间的矛盾。目前,文化执法法律环境不利于执法的表现有:有的法律规范滞后,有些业态的法律法规出台于上世纪90年代,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法律规范的滞后给执法监管工作带来不便。如《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广电部11号令)是一九九四年二月三日颁布,现在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广电部已不复存在。再如,2006年1月29日颁布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十一条中规定“申请人取得娱乐经营许可证和有关消防、卫生、环境保护的批准文件后,方可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现在政府简政放权,把一些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审批。其中《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27号)中的国务院决定改为后置审批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把工商营业执照由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而相应的条例法规没有同步出台,这就给执法人员对娱乐场所的监管带了很大不便。人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思想素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还参差不齐,不学法、不懂法与过分强调自己权利的状况同时存在,懂法的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又不愿意严守法律的制约,甚至出现“钻法律空子”现象。

(三)法律法规硬性规定与文化执法无力手段的矛盾。这些年国家为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行为陆续出台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传统工艺美术管理条例》等十几部法规及其实施细则,由于文化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没有过硬的、强制性的手段,法律法规规定的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明确硬性的处罚很难执行到位。由于文化经营业主的素质良莠不齐,一些业户不大把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放在眼里,认为一不能捉他,二不能关他,三不能打他,充其量就是“口水之争”,下达的执法文书有时候被“束之高阁”,没有什么了不起!有的软磨硬泡,有的“横刀立马”、扬言报复,甚至伺机给文化执法人员颜色瞧。

(四)文化产品科技含量的日益提高与文化执法队伍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滞后的矛盾。文化执法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要管理好文化市场,处理好违法案件,要求执法人员既要具有较高的法律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并且熟悉其他相关业务知识。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是以大量应用新技术为前提的。以出版物市场为例,传统印象中人们认为盗版图书印刷质量较差,容易辨别:用纸较差(纸质偏薄、发黄、发灰)墨色不匀,色相偏差,套印不准,图像模糊不清,图文边缘往往有胶带痕迹或拼版痕迹,成品裁切不方正,装订质量较差(有很多漏行、错页等质量问题),而且文字和标点符号差错较多(有的错字一页可达十多个)、病句连篇。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激光照排、胶印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自动化生产、仿真技术,使侵权、盗版、造假大量产生,有些图书用肉眼看起来与正品无异。而目前的状况,执法人员所学专业五化八门,懂文化市场相关的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人员甚少,对新形势下执法办案要求不掌握了解不及时,针对县级层面执法人员举办的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屈指可数,执法人员在对出版物市场监管中难度可想而知。

二、针对当前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文化行政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 , 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及建议。

(一)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文化执法队伍既要数量适当、又要人员素质高,既要思想过硬,又要业务过关。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和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精通法律政策和具备一定文化科学技术的行政执法队伍。一要抓好人员保障。党委、政府要对文化行政执法综合改革加强领导和组织,适当根据本辖区市场规模,合理增加执法人员编制。同时将素质高、责任心强、年富力强的骨干力量充实到执法队伍中来,尽快改变当前文化行政执法力量薄弱的现状。二要抓好素质保障,利用执法资格管理、工作量化考评、能力测评等途径,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改善执法队伍结构、强化执法素质;三要抓好装备保障,根据现代执法管理的要求,完善交通、通讯、检测等执法装备,解决执法经费短缺、执法手段落后的问题,逐步实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

(二)要继续加快文化立法进程,不断完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方面。随着文化发展在国家战略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壮大。丰富的社会实践与现实需要也彰显了文化立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与现实需要相比,我们还有大量文化立法工作要做,已经制定通过的法律也需要不断修改完善,相应的法规与条例也要不断补充。要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依法治文、依法行政水平,让文化法制建设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保障。

(三)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执法合力。文化市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目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的力量较为薄弱,单靠文化执法“孤军奋战”也不现实。要切实抓好文化市场管理,就必须搞好部门的横向协同,充分发挥当地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一方面,建立与文化行政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将综合执法部门的年终检查意见作为经营单位是否通过年检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建立联动机制,加大文化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文化执法与检察机关加强联系,搭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执法透明度,促进相关执法、司法信息共享,加大对文化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强大的威慑和警示效应。

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检验监管;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应用大数据实现质量共治关键是实现数据共享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7日

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互联网、物联网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图书、虚拟与现实等等,而互联网、物联网的基础是数据的采集与传输,物联网本质上是采集数据的终端,云计算本质上是大数据技术基础架构的变更,大数据则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形成的宝贵资源,更好地诠释信息资源的本质。今年全国两会时,“大数据”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数据重要性已上升到了国家层面。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贯彻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围绕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数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大数据加强安全保障等方面推进大数据应用。由此可见,大数据已被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大数据的应用使人们对世界各国国力重新定位,政府的管理水平、产业更新发展、国家决策等都因其而重新界定。因此,我们政府职能部门检验监管也将步入大数据监管新阶段。

一、当前检验监管形势下运用大数据监管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带有神秘的面纱,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应用还不够深入。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信息分析和解读,通过数据分析,准确、量化地评价相关个体单元。大数据的研究首先要研究各种有用数据的采集,然后将采集的信息与具体应用相结合,提炼有效数据,形成大数据管理。大数据的应用可在全世界范围内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改变社会形态,提升国家管理水平,改变人类的意识形态,促进产业间的跨界融合,促进文明的传播、凝聚和升华。我国市场广阔,市场采集数据巨大,政府部门职能监管数据也很庞大,但是每个监管部门监管数据还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我国政府部门对大数据的管理还处于初始阶段,各项制度也不够健全,这样对建立全社会公正公平的市场监督监管体系,打造服务型、高效的政府造成了很大影响。

(一)数据共享存在缺陷。就我们检验检疫系统而言,运用大数据监管能够建立统一、公平、公正的市场管理环境,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诚信、公平的社会环境。但检验检疫部门大数据应用也存在数据共享的障碍。(1)与企业的数据交互存在障碍。由于企业存在各种顾虑,对企业的相关数据信息不愿与政府部门共享,如:企业有关退运召回真实原因不愿公开,企业内部的质量问题无法有效采集等;(2)检验检疫与政府、检验检疫与其他职能部门难以实现数据共享。由于原来相关部门都有各自独立的数据采集系统,各系统相互独立,没有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无法实现数据共享。部分职能部门由于业务相关联的关系,有部分数据能够对接,为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共享平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在数据开放、应用和共享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3)检验检疫系统内部也存在数据共享的难题。由于现在进出口检验监管形式不断变化,不同专业、部门或不同地区间的检验业务关联性不断增强,有些资料数据信息可能不能够直接收集,影响了工作效率。如不同部分实验检测数据、不同地区的进出口业务概况等难以通过某个数据平台直接查询。数据平台建立、法律法规的建设等等,要打通数据监管链,需要检验监管模式的创新,需要监管人员思想、意识的跟进改变,还需要企业、社会、政府管理模式等多个社会团体的协同配合。

(二)数据采集渠道不通畅,缺少标准化管理。现在由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多渠道了解相关产品的信息。政府对市场的检验监管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检验监管数据采集渠道和基础的设施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理念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优质的服务,已成为当前监管部门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近年来,检验检疫部门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在为企业服务方面、信息开放方面取得显著效果。由于数据信息采集的渠道不够畅通,时效相对滞后,不能第一时间掌控相关信息,由“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采集数据信息不对称或存在信息失真的现象,数据信息共享和采集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另外,由于大数据是一个新兴产业,不同部门、专业,不同地区采集信息都是为满足一个个单元的个体而定,缺少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缺少标准尺度,缺少对数据的校核,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数据互认机制不健全,无法开展,虽然在部分地区、部分业务实现联网互通,数据共享,但还不能实现对数据的多元采集、多方利用。

(三)数据信息安全缺少保障。由于互联网引领的大数据管理是新出现的课题,国内没有建立立法对企业信息技术机密或商业机密进行立法保护。由于市场上以商业为目的的大数据应用,企业和各社会团体对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缺乏信心,在多元化采集信息上,难以快速拓展。信息安全保障离不开人才,现在检验监管与大数据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少。由于大数据的监管要求不断跟进,对人才的要求更高,相关人员的能力更强,既是检验监管的业务能手,又是可承担数据分析和数据安全、甄别的专家。大数据现在刚刚起步,受过专业的大数据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检验监管人员很少,制约了大数据在检验检疫系统的应用推广。

二、对策建议

在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世界进入信息化的浪潮,大数据、物联网等概念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也对政府部门行政和执法监管带来新的挑战。面对当前大数据在检验监管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应紧跟信息化技术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大数据为基础的技术手段提升行政和执法能力,这是“十三五”时期摆在检验检疫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检验检疫系统各部门都在探索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探索与检验检疫业务有机结合的监管模式,在提升监管成效和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适应社会新常态的发展,对大数据的应用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共享平台,使通关提速、优化监管流程。大数据共享需要进行资源整合,现有分散在各单位、各层级、各部门的监管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模式协同和数据共享是关键。解决当前大数据系统存在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现象,改变数据库分散、应用面不够广的情况,打通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最后一公里”。(1)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整合,要有政府主导,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对各单位个体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对接端口,使相关业务数据对外开放;(2)在系统内,对数据平台统一协调整合,利用智慧数据分析系统,全面实施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检验、检疫和检测、口岸、目的地、原产地、出入境货物、集装箱、生产企业、交通工具和人员等监管数据,实现数据的资源共享;(3)在系统外,协调相关与职能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摒弃各兄弟局之间、直属局之间、与兄弟部门之间、与地方政府相互竞争,各建各的监管数据库,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4)企业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网上办理业务,查询相关检验监管数据,检验监管部门自己可通过移动办公,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利用移动设备,把检验监管各流程的节点信息进行实时交互,可实时将检验监管指令、监管情况和监管结果等关键节点信息进行即时录入,企业和其他相关部门可根据需要进行信息查询,了解相关信息,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必要时通过业务的开发应用,打通检验监管、企业、政府的数据交换,实现资源共享,进出口业务检验通关一站式服务,实现数据信息在空间地域、社会信用、质量风险等基础信息库与业务信息库无缝对接,数据实时交换共享,各部门监管数据互认,可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异地业务办理。

(二)科学管理,优化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能够缓解业务量猛增与人员不足的矛盾,可以助力企业规避出口风险,有效规避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推动现代物流发展和贸易便利化。构建公共数据共享和交换中心,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决策。实现数据共享,还要对大数据进行系统性的优化。通过利用大数据,从互联网等海量信息源中检索检验监管相关数据,经校对、筛选、组合等处理后按标准格式进行集中存储、分类,以可视化形式将其应用于检验监管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

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开放,要健全政府大数据采集制度和采集渠道,在确保检验监管中的数据有效采集,检验监管人员通过现场监管、移动办公等实时录入检验监管信息外,要利用社会力量拓展信息数据的采集渠道,加大数据采集链,将数据采集端向公众开放,通过市场监督、消费者举报、互联网投诉等端口收集质量风险数据和社会违法数据,对由社会采集的数据进行校核,确保信息的完整有效。通过数据分析系统,自动对相关数据分析、甄别有效信息,对企业的信用信息、质量数据等进行评价,相关人员可以实时查询到相关的信息,建立公正、公平、透明的质量监管方式,实现全社会共治的治理局面。

另外,对相关部门数据采集的标准尺度,录入数据的有效性需要加强管理,还要加强对数据采集端口的维护和互认管理。录入端口的录入数据能够实时采集,不会因使用电脑软件版本或系统的不同而产生数据丢失或失真的现象,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在数据共享端口也不会因为数据兑换而产生传输不畅、数据失真的现象,以便于提升检验检疫系统服务和监管的有效性,便于方便服务企业、社会团体等市场主体,提高服务和监管的运行效率。

(三)实时防控,树牢大数据共享的安全保障。由于大数据的发展突破了“摩尔定律”,数据量增长呈现井喷式发展,在这过程中,我国大数据的立法保护、安全保障还不够完善,也需要检验检疫部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建立大数据共享应用的应急平台。(1)检验监管部门对相关的违法和不诚信企业及行政违法信息进行数据公开,增强信息透明度及时向社会提示风险,也要防止不法分子人为破坏,对企业的合法权益加以保护,对涉及保密的信息确保安全、防止企业商业秘密被违规利用,积极推进政府在信息公开、诚信管理、网路安全等方面的立法;(2)完善数据安全的应急预案,对遭受意外性突发性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建立应急指挥平台,在必要的情况下,应急平台的数据也可实现信息的共享。

第6篇

画市和古玩市场一样,近年来十分红火,引人注目。但是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政协委员分赴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对画廊、画店现状、管理和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后,发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

假画为何混迹画市

今年5月20日,著名画家赵某从一个网站的拍卖预告中得知,北京一家公司举办的2012春拍中,有10幅自己的作品。结果一查,均为伪作,都是仿制他创作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等大师的肖像系列作品。

为了维权,赵某于5月21日分别通过邮件和电话告知这家公司,部分作品为赝品,要求撤拍,但却毫无回应。5月22日,他将这家拍卖公司告上法庭。但5月27日拍卖会在济南照常进行,而该部分作品在本次拍卖会上全部成交,成交金额总计30余万元。

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可是近年来这样的事,屡有发生,屡禁不止。一件名为《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经数次竞价以天价落槌成交。这一消息被媒体一报道,引出的却是一批老画家联名在报刊上发表的对这幅假画的质疑,而且他们公开声明这幅画是他们几十年前的习作,根本不是徐悲鸿的作品。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政协委员在调研中注意到,当下,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艺术品价格暴涨,巨额利润也引发造假、卖假者趋之若鹜,书画作品真假难辨,行业规范严重缺失。这不仅严重损害了艺术家的合法权益,也给消费者造成了经济损失,极大地伤害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信誉和国家形象。

面对这种情况,政协委员鼓励和支持画家维权,同时提出要有治本之策,从制度和管理上解决这个问题,革除画市里的弊端。

画市“三国”混战

假画历来就有,现在的问题是假画横行。据了解,目前艺术品市场造假、卖假还在继续蔓延,甚至出现向集团化、网络化、产销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出现这个问题,与画市的市场主体混乱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的中国画市,是画廊、拍卖公司、画家“走穴”市场“三国”争雄。有人说,中国现在的画市,出现了一级市场(即画廊市场)萎靡、二级市场(即拍卖市场)兴旺的畸形之势。也有人补充说,最活跃的是我们无法统计的“走穴”市场。

画廊,我国过去一般称为“画铺”、“画店”,而且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很多美术品经营者把自己开的画廊叫做“某某轩”、“某某斋”,如“朵云轩”、“荣宝斋”。各地的文物商店和面向外宾的友谊商店,也出售书画商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商业画廊经历了两次规模化发展,一次是90年代中期,另一次是2005-2006年。

在国外,画市的主体是画廊。1991年,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在生活了5年的北京,开了第一家现代意义的画廊“红门画廊”,它是北京第一家青年画家作品的画廊,实行签约制度。这是我国现代画廊起步的标志。

在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由奥利瓦主持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引起了西方收藏家、艺术批评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这次画展的轰动效应也为参展艺术家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回报。此后,欧洲的一些画廊开始尝试经营中国当代画家的作品。同时在京、沪等地陆续出现了“香格纳”、“四合苑”等一些外国人开设的画廊。同时他们也带来了西方画廊的运作方法和经营理念。

连续多年,中国的画廊业发展迅速。注册登记、实行经纪制度的画廊有1500多家,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北京地区有605家,占总量的40%;上海地区有237家,占总量的16%;港台地区有120家,占总量的8%。计入统计的江浙地区有70家,广东地区有81家,分别占统计总数额的5%左右。由于分类统计的交叉,全国画廊、画店总数据推测应当有10多万家。在实地调研中,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一致认为,广东、江苏、浙江的画廊、画店行业正在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但是,2009年以来,画廊业的困难越来越大。政协委员在调研中了解到,广东、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虽然还未出现画廊大规模“倒闭”的现象,但画廊的营业额大都减少了六七成之多,处境艰难。有些知名画廊在2004-2005年市场好的时候,几乎月月有展,时不时还办些学术讲座,但2009年以来,鲜有展览或活动,为求生存,多为低成本运作。

画廊业出什么问题了?原来,他们遭遇了拍卖公司和“走穴”市场的双重夹击

在拍卖市场,前几年由于投机性资本加入,出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状况。齐白石的画以往拍到上百万元,可到了2010年、2011年扶摇直上,竟拍到了几亿元。一幅《松柏高立图》拍出了1.25亿的高价。可悲的是,一些赝品伪作也借助拍卖市场混迹画市。

所谓“走穴”市场,就是画家带着毛笔和图章到全国各地去,买方(客户)与卖方(书画家)直接交易,当场写字画画拿红包。这种“走穴”市场之大其地域之广阔,需要人之多不可能再让画市规范起来。

怪事随之出现了:一方面,书画市场大得很;另一方面,画廊却萎缩、倒闭。“走穴”市场成了最直接、最吸引书画家和各方买家的“画市”。这种情况,不仅抑制了画廊业,也妨碍整个画市的健康发展。乱局如何破解 这样的“三国”混战,难道是中国画市应有的业态吗?

规范化的画廊,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中国画市的主导力量?

画市乱局,怎么解决?

针对我国目前艺术品市场监管体制仍处于初创阶段,在监管理念和方式方法上有所欠缺等问题,社会各界要求艺术品市场加强监管的呼声十分强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委员听取各地画家和管理部门的意见后,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治“乱”之策。

治“乱”对策之一:科学规划,培育引导艺术品流通的一级市场。委员提出,画廊、画店是艺术品进入流通领域的第一平台,海外业界称为一级市场。规范一级市场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繁荣艺术品市场,具有关乎全局的重要作用。广东东莞画廊的代表说:“只要政府有决心,采取当年东莞吸引外资"三来一补"的政策优惠,画廊、画店行业就不愁发展不起来。”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高度重视对画廊、画店行业的扶持、发展,根据本地产业状况和行业特点,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和完善鼓励发展的政策以及具体措施,培育骨干企业,打造规范化、品牌化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画廊、画店。

治“乱”对策之二:加快艺术品市场立法进程,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文化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已经起草了《艺术品管理条例》,政协委员建议,应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使这一条例尽早出台,为画廊、画店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要按照《著作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规定,国家版权、工商、公安部门等执法部门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行政处罚与刑事打击并重,严厉打击已经形成规模化、网络化的制假、卖假违法犯罪团伙,切实扭转艺术品市场假画猖獗的势头。

治“乱”对策之三:调整和完善财税政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扶持画廊画店做强做大。画廊是社会美术教育的基本单位,既要负责艺术家及作品的宣传推广,出版画册,举办画展,也要承担培养消费群体,普及艺术知识的责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力补充。政协委员建议国家比照拍卖业、展览业的税收标准,把画廊也纳入中介服务行业征收营业税,减免增值税。

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资助画廊推广本土艺术的经验,由国家或者地方财政出资,对本地艺术家的作品在其他省区举办展览,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并获得成功的,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对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赴外国或者港澳台地区举办画展,参加国际性或者区域性大型展会、博览会的,国家应当予以一定的经济资助,可以包括艺术家出国参展的国际旅费、画册及宣传资料翻译费和编辑印刷费,或者外国展场费用等。

治“乱”对策之四:推进行业基本制度建设,加强经营主体诚信自律。政协委员建议:

一要建立和完善艺术品鉴定评估制度。经国家批准建立具有高水平、公信力的第三方鉴定评估机构。社会各类鉴定评估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条件,以独立法人资格出具鉴定评估证书,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二要建立和完善画廊经纪制度。鼓励画廊深度介入艺术家的挖掘、、宣传推广。

三要建立全国画廊行业协会。浙江、北京、广东以及江苏苏州都建立了画廊协会或者艺术品经营业者协会,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画廊行业协会的条件已经成熟,建议由文化部牵头,迅速筹备建立并早日开展工作。通过行业协会,推进行业制度建设和诚信自律建设,组织画廊负责人、经纪人及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全行业管理水平。

同时,要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实时、动态的全国画廊、画店以及艺术品市场信息系统。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掌握画廊、画店以及进入艺术品市场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情况,随时反映市场交易状况,最大限度地增加市场透明度,减少艺术家私下交易及偷税漏税,为国家法治化建设和行业诚信自律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第7篇

关键词:六个走在前列商贸流通业发展思路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同志在长沙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长沙要做到“六个走在前列”,即:在加快转型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走在前列,在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中走在前列,在共建共享全面小康中走在前列,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走在前列,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走在前列。“六个走在前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抓住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本质要求,立足湖南谋思路,放眼全国求发展,为共圆长沙人民的“小康梦”“两型梦”“幸福梦”,全力推进长沙更好更快发展制定了总纲领,同时,也为长沙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树牢商贸流通业“走在前列”的意识

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窗口,也是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助推器。“六个走在前列”要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统筹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为长沙今后实现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增设了“加油站”。作为一种目标与方向,这就需要我们把商贸流通业改革发展置于“三个前景”中,用“后视镜”打量昨天,用“广角镜”感知今天,用“望远镜”放眼明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境界上找准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坐标。

1.用“走在前列”凝聚商贸流通业发展共识

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首先必须从心理的角度去认可与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思想认识上的收获,比我们在发展上的收获更有长远意义。“六个走在前列”初步回答和探索了“为什么走在前列、实现什么样的走在前列,怎样走在前列”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由于不可预料和不可确定的因素很多,有的干部职工对开展商业竞赛活动,使商业流通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性、紧迫感认识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一如既往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做好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工作,以“六个走在前列”来坚定信心,充分认识开展商业竞赛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汇聚力量,明确方向,使全体干部职业不断提高思想上的坚定性、行动上的自觉性和工作上的创新性。

2.用“走在前列”鼓舞商贸流通业发展斗志

“六个走在前列”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实践的路径;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变革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凝聚一股闯劲,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奋力推进商贸流通业改革,振奋精神,顽强拼搏,精益求精,把争做“优秀员工”、争当“岗位能手”、争做“模范职工”的干劲和热情转化为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3.用“走在前列”树立商贸流通业发展标杆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不能没有自己的坐标。以走在前列作为工作的新标杆,就是要“跳出长沙商贸流通业看长沙商贸流通业、站在高处看长沙商贸流通业”,和省内其他城市的优秀商贸流通业比找准“省内坐标”,和国内其他城市的优秀商贸流通业比找准“国内坐标”,和世界其他城市的优秀商贸流通业比找准“国际坐标”,标杆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标杆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标杆是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奋力突破、超越发展的必备前提。我们唯有以“六个走在前列”树标杆,提升水平,放大优势,脚踏实地,阔步前行,对照标杆找差距,持续改进,努力超越自我,我们才能实现商贸流通业新的跨越。

4.用“走在前列”引领商贸流通业发展风尚

“六个走在前列”体现了一种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商贸流通业全体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锐气、知难而进的勇气、争创一流的志气,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岗敬业的观念、饱满的工作激情投身到商贸流通业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去,以“走在前列”为荣,以“走在前列”为责,以“走在前列”为大,在全行业内营造争先恐后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更深层次挖掘外部和内部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商贸流通业改革发展释放强大的创造活力。

二、反思商贸流通业“走在前列”的障碍

近年来,长沙的商贸流通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力地促进了长沙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的发展,自2007年以来,长沙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9.06%的增速高速增长,,是长沙市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商贸流通业与“六个走在前列”不相匹配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阻碍“走在前列”的屏障。

1.品牌意识与“走在前列”不相匹配

长沙中小商贸流通业大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在市场培育期间,发展较为缓慢,在市场成熟时期,又没有能力和大型商贸流通业竞争,导致中小商贸流通业在行业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很少。很多商贸流通业不重视品牌建设、文化建设,企业形象不清晰,服务理念不明确。同时,中小商贸流通业受自身资金不足影响,无力进行品牌宣传,没有资金聘请专业团队来打造中小商贸流通业形象,严重制约了品牌建设。大部分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存在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

2.专业人才与“走在前列”不相匹配

由于我国低工资制度和轻视商贸流通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整个商贸流通业发展缺少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及近年来我国劳动法规更新完善,因而促使长沙中小商贸流通业在职工工资、社保等方面的费用持续增长,许多商贸流通业遇到了“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有经验有能力的管理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3.管理创新与“走在前列”不相匹配

目前长沙中小商贸流通业管理水平不够高,创新意识普遍不强,盈利模式滞后,企业文化建设落后,营销理念上缺乏前瞻性。缺乏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信心和勇气,满足于现状,跟着感觉走,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对管理创新的内涵关注程度不高,紧迫感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壮大。

4.相关支持与“走在前列”不相匹配

经营成本高,相关支持有待加强。中小商贸流通业规模小、投资少,经营的商品基本上都是小商品,在“市场谈判”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享受到批量进货差价和货款结算优惠,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消化成本空间有限。同时,长沙作为内陆城市,商贸流通业的物流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0%左右,高出沿海地区企业4-5个百分点。此外,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商贸流通业发展还存在担保难、信息难、创业难、技改难等一系列问题。

三、锤炼商贸流通业“走在前列”的本领

1.以“走在前列”创新品牌意识。

创新品牌意识是商贸流通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作为长沙的商贸流通业,要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商业品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必须从意识形态里重视“创商业品牌战略”。要不断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使培育自主品牌、争创知名品牌和爱护已有品牌成为商贸流通业全体干部职工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二是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市场定位。而这个市场定位,应该是在商贸流通业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取得长久利益为目的,在业界有良好的口碑,以优质服务为保障的具有长沙商贸流通业的销售市场,要吸引国际著名品牌旗舰店进驻长沙。三是必须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商贸流通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培育企业品牌,并广泛应用到商贸流通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统一的外在形象,让外界人士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物就能领略到商贸流通业品牌的特色,使商贸流通业品牌人人皆知。四是在质量与服务上下功夫,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品牌创设之初,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企业就会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这样,久而久之,品牌变成了名牌,而名牌又成了企业的品牌。

2.以“走在前列”打造商业精英

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成功市场的开拓需要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商贸流通业是一个服务行业,而谈到服务,就离不开人的作用,要想提升商贸流通业品牌的美誉度,提高厂商、客户及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就不能忽视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完善用人机制,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强化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推动各级种类专业人才脱颖而出,打造商业精英,加强职工教育,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为人才提供受教育的平台,采取主动与激励的方式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要努力发挥各岗位各层次的员工的创造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全面提升各岗位的工作效率及工作水平。要做到能用人,用好人。培育一大批适应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多学科复合人才、战略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建立强有力的各级各类人才支撑体系。

3.以“走在前列”推进管理创新

开展商贸流通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和标杆示范活动。支持管理创新,实施商贸流通业管理提升计划,加强财务、安全、节能、环保、用工等管理。采用现代物流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鼓励各类商贸流通业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丰富夜间消费市场,通过服务创新特色。商贸流通业接触最多的是广大零售客户,只有通过加强调研了解客户、建立完备的客户档案服务客户、调拨适销对路的货源满意客户等手段,坚持“与客户共创成功”的经营理念,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将商贸流通业做大做强。

4.以“走在前列”完善相关政策

营造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市场、政策和法制环境。一是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妥善安置职工,降低商贸流通业改革成本。二是整合资源,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商贸流通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大宗商品的统一采购来有效的降低商业成本,要在有资源的地方抢先排兵布阵,赢得成本和市场的主动权。三是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落实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各项税收、金融优惠政策,搭建方便快捷的融资平台,妥善处理商贸流通业历史包袱。在贷款贴息、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产品通关、国际贸易救济和信息等方面给予便捷服务。

四、提升商贸流通业“走在前列”的绩效

1.以“走在前列”稳步推进“农贸市场建设提质工程”

完善《长沙市农贸市场管理办法》,稳步推进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工作。一是统一思想认识。要大力宣传农贸市场建设提质将带来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要有效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农贸市场建设提质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之成为工作的动力和源泉。二是要科学有序建设,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报建、统一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监理、统一验收、统一结算的原则实施,要对农贸市场网点进行近期、中期和长期布局。三是要严格验收标准,确保工程质量。认真核定市场经营面积、对场内基础建设、硬件设施、市场附属设施、配套软件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核查,确保该项工程的质量。规范市场建设资金用途,确保资金用途准确。

2.以“走在前列”继续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强农家店项目建设的质量和管理,科学合理地规划“农家店”的布局和建设、改造数量,原则上覆盖每个行政村,重点是保证“农家店”的商品配送。加强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的验收管理,确保农家店建得起、稳得住、能发展,提高农家店存活率;加大直营店建设力度,扩大直接配送规模,降低经营成本,优化网点结构布局,增强商贸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构建以规模化、组织化和品牌化为特征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加大农村商贸流通业及连锁农家店信息化建设力度,努力提升农村商业信息化水平,重点帮助农家店建立和完善购销台帐及POS系统,加强对农家店的巡店督查。同时,要加强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识使用的管理。充分利用政策和资源,创造条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

3.以“走在前列”切实加强特殊行业管理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典当、拍卖行业年审工作。积极做好二手车市场、商业网点审批、直销申报等方面工作。二是进一步健全酒类商品监管长效机制。切实加强酒类监管队伍建设,建立乡镇、街道酒管联络员制度,使酒类监管手臂延伸到基层,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形成严谨的行政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树立良好的酒管执法形象。建立酒管信息网络,统计、信息交流工作新台阶,全面实施酒类市场准入和酒类商品溯源制度。促使各酒类经营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好相关手续。着力提升全市酒业经营管理水平,营造酒类市场公平竞争的氛围,严格按照“湖南省放心酒工程示范店”的要求,继续推进放心酒工程建设。

4.以“走在前列”不断夯实行业协会管理工作

一是要完善《关于促进长沙商务行业协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促进长沙商务行业协会(商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商务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要延伸工作手段,拓展行业自律空间,铸造行业诚信形象,支持和保障行业协会独立开展活动。三是要顺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商贸流通市场的不断细分,规范行业协会行为,积极鼓励和支持商贸流通业协会的工作开展,加强政策协调。四是要继续推进“百城万店”无假货工作,规范服务,把创建“打假维权、消费者满意街(区)”“购物放心一条街”作为“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的延伸,实现“购时更放心,购后更无忧”。五是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大力净化消费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确保消费者放心消费,实现居民的消费升级。

5.以“走在前列”努力创新社区商业和“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发展社区商贸流通业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城市和农村社区服务网络。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并按照商务部的统一部署,加大对商业示范社区的创建和培育工作的指导。二是继续加大对“老字号”企业的保护力度。培育传统名特企业,提升品牌形象,重点扶持“杨裕兴”“和记”“德园”“火宫殿”“吴大茂”“玉楼东”“九如斋”“凯旋门”等的连锁发展,致力于向外拓展连锁经营。丰富老字号品牌的文化内涵,建立忠诚度高的消费者群体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升无形资产价值,认真做好了长沙第二批“中华老字号”认定工作的申报工作,加强老字号企业扶持与保护,引导老字号企业加快自身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炼红.践行“六个走在前列”推进更好更快发展[N].长沙晚报,2013-07-31,(A1).

[2]长沙晚报评论员.始终坚持民本理念不动摇再论推进“六个走在前列”[N].长沙晚报,2013-09-03,(A1).

[3]何六生.实施“三市”“三倍”战略推进更好更快发展[N].长沙晚报,2013-09-30,(AA06).

第8篇

【关键词】高校食堂 民主管理 现状分析 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02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后勤服务的能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适应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经济环境都发生着许多重大转变,市场物价持续波动上扬。高校后勤食堂具有公益特性,承担着稳定校园和社会的重大责任,服务对象群体特殊,食堂供应价格需相对稳定。由于食品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和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当前高校食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样一种压力下,如何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办好让学生、家长、领导满意的伙食成为高校食堂必须认真研讨的问题。我认为进一步丰富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形式,深化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内涵,创新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途径,将是高校伙食面对新形势下巨大压力的有力举措之一。

1 高校学生伙食实施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作为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高校伙食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规律要求,融入社会经济运行轨道,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建设高校伙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高校伙食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师生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食堂要自觉接受师生监督,向师生公开食堂定价程序,让师生了解并参与食堂管理和服务过程,知晓食堂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了解高校食堂伙食特点和供应情况,使食堂管理、服务让师生理解。

1.2 这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央要求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就必须有效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高校后勤。而在高校后勤中具有基础性产业地位的高校伙食,无疑必须顺应这种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国内大多数高校后勤现都已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实体,在理论上完全被市场所牵引,面临着被取代、被重新选择的局面。同时,由于服务对象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它又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坚持公益性原则。在这种市场完全竞争情况下,高校伙食必须建立以师生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服务体系,适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必须真正实施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不断赢得师生,稳定市场。

1.3 这是保持高校和谐稳定的需要。

高校伙食的卫生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也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来讲,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所以,高校伙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通过师生参与伙食民主管理,规范伙食运营行为,保证高校伙食实体运作的公益性方向,从而保证高校平安和谐稳定。

1.4 这是高校伙食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企业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发展壮大,并确立自己的地位,市场是企业不断追求发展的永恒推动力。高校伙食面对着市场竞争,面对着师生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只有不断改进服务,才能巩固市场地位。师生参与高校伙食的民主管理,正可以起到这样一种推动力的作用,通过民主参与,通过其对服务对象信息的不断反馈,高校伙食才能进一步明确师生需求,才能把握师生消费规律,才能清醒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不断推动和促进高校伙食的规范化管理。

2 当前高校伙食学生民主管理形式及其不足

多年来,高校伙食在学生民主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我们浙江工商大学采取的主要做法如下:

(1)坚持常年实行服务承诺制度,设立服务、监督、投诉热线电话,及时向师生通报后勤工作动态,促进师生对后勤的了解,努力提高各种服务的及时性和质量。

(2)成立学生生活指导工作小组,指导各种面向学生的互动活动。校团委定期组织召开阳光生活会,与学生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直接了解学生对于食堂服务的想法、建议,传递餐饮服务的相关动态。

(3)在食堂主要入口处设立大堂副理,面对面接受学生对餐饮服务和食堂就餐时遇到的建议和意见。

(4)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主要集中于窗口供应、面点制作和收餐服务岗位,让学生参与食堂大堂日常用餐服务工作,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5)聘请学生代表成立义务监督员队伍,全面监督餐饮管理的各项服务。聘请热心学生成为食堂信息员,邀请他们参加食堂的各项服务活动,通过他们的纸笔,抒发他们参与活动获得的感受,提高同学的对的认食堂的认识。

(6)定期举办“后勤优质服务月活动”、“美食文化节”、 厨艺比赛、服务微笑之星评比等;每年组织“走进食堂”参观活动、“我与食堂”征文活动、“我看食堂”摄影比赛活动、“食堂主任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增进与师生的沟通交流。

(7)重视做好信息宣传,加强与师生沟通。专门开设后勤网站,编印《后勤报》,通过校报、校园网,积极宣传后勤餐饮管理服务信息、服务举措等,增加和扩大餐饮管理服务信息,让师生了解、理解、支持餐饮管理服务。

然而,随着师生用餐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当前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形式的内容、广度、深度等都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适应性,具体表现在:

1)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形式化趋势。

经过10多年的社会化改革后,从某种角度来讲,有的院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后勤的事”是“后勤自己的事”,这样一种认识偏差。对于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组织,如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膳食管理委员会、学生权益部等组织形式,基本由学生组成,后勤饮食服务部门负责人主导与组织的协调等,校方一般不参与,在学生、后勤、学校三方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和信息传递渠道。

而像在食堂设立勤工助学、大堂副理等岗位,不少同学往往又简单的理解成只是为了解决贫困同学切身经济困难,对岗位在促进伙食部门与同学之间交流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参与工作的热情不高,如不少学校普遍存在的“大堂副理”一岗,坐堂的学生副理往往只是机械的在规定时间坐在岗位上,被动的接受投诉,对于投诉是否合理、是否可以马上答复;投诉的处理结果如何、反馈的情况又怎样等等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深入探讨,就会使学生民主管理成为一种形式,起不到沟通桥梁的作用,得不到学生和后勤双方的认可。

2)沟通互动方式相对单一。

当代大学生都是九十年代出生,基本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成长在

当代大学生的种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特性决定为之服务的伙食部门必须顺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在当前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对服务对象心理特征的把握不足,当前民主管理的种种形式,从实际效果角度来探讨,还停留在浅层,学生民主管理组织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的学生又多以学生干部为主,而学生往往只是这些系列活动或座谈会的一个被动“受众”,被动的参加活动,被动的“接收”后勤的信息,被动的表达主办方希望得到的认可、赞同。同时,由于“受众”的范围基本固定,参与比例较小,信息传递存在失真,自然就出现沟通互动的范围不大,影响有限,反响不深的局面。

由此可见,高校伙食服务无论从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宗旨出发,还是从经济实体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方针着眼,都必须深入分析各阶段、特定服务对象的心理,掌握其心理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分析不足,指导实践,进行有效创新。

3 加强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途径

3.1 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今后的后勤工作不是不管了,而是管的方式变了。后勤系统从高校行政体系众规范分离出来后,虽然高校与原后勤系统变成了甲乙方关系,但学校作为甲方,要切实履行甲方管理、监督的责任与权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改变了学生食堂的运行机制,但并没有改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管理、监督责任。

学校和后勤要从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高度重视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要采取积极介入的态势,从学校行政、学工等阵线派出一定数量人员参与伙食民主管理组织,加强对组织和学生的思政工作,正确引导意识形态的方向。这样一个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合力,强化对伙食部门的监督和对学生的宣传、引导。组织可对伙食部门的餐饮服务标准、伙食品种价格、食品卫生安全和成本核算等诸方面提出规范要求,建立价格听证、服务听证制度,扩大学生知情权,增加理解支持度。伙食部门要积极认识民主管理的积极作用,要认识到只有服务对象的不断监督,才能明白需求所在,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只有服务对象的满意,才能巩固市场地位,才能实现品牌认同。

3.2 要重视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加强民主管理

后勤服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后勤服务永无止境。高校伙食要从浅层服务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超期望服务,以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需求。

高校伙食可以完善座谈会、服务质量调查、大堂副理、勤工助学等沟通形式的内涵,调动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由其主动召集学生召开座谈会、主导大堂副理的招聘、管理、考核等工作。做好调研反馈,以起到很好的沟通桥梁作用。

高校伙食部门还可以按照企业化运作的一系列制度要求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帮助学生民主管理组织建立各项工作表单,如《意见征询表》、《服务投诉处理表》等,真实准确记录师生的各项意见和建议,防止信息传递失真,有利于监督投诉的整改落实情况。要重视对组织成员的培训,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组织他们通过参观等,熟悉食堂内部操作流程,熟悉高校伙食运作规律,掌握高校伙食特点,并共同探讨学生反映问题的答复方式方法、解决手段等等。

高校伙食要本着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服务宗旨,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求真务实态度,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项问题,避免思维定势;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通过价格听证、服务听证等形式,及时有关社会市场物价动态,公布后勤食堂实际运行状况及物价上涨导致的困难,取得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师生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3.3 要重视通过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学生民主管理意识

高校伙食要充分运用市场理念,通过报刊、广播、网站等校内媒介,及时宣传伙食工作动态,传播伙食服务理念,传递市场物价动态、服务动态,解答服务对象提出的共性问题。以价格听证、服务听证等形式,公开相关信息、增强数据的说服力,让师生充分了解伙食工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信任程度。

3.4 要自觉实践“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市场参与采购,深入食堂共同劳动、体验生活,让学生体验了解食堂采购、配送、生产加工操作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了解伙食工作的艰辛劳苦。通过对市场菜价的调查,菜肴的成本核算,让师生充分感受食堂原材料市场和供应价格之间的压力和后勤伙食部门的努力。通过他们的现场说法,增强对后勤理解的同时,增强育人责任,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抗挫折的能力、心理,实现高校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

总之,高校食堂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工作不仅对学校平安和谐稳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加强伙食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积极作用,重视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把高校学生伙食办好,让领导省心、家长放心、师生满意。

第9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结构/市场体系/资源配置

「正文经济增长是指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无疑是每个国家的既定目标。然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快速、高效的经济增长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宏观上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产业结构不合理,消费市场上人们的消费需求不足,投资品市场上企业投资需求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以及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全球股市下跌等方面。微观上主要表现在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好,劳动力素质低下及失业,下岗人数增加等方面。这些方面均抑制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们认为,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高效的发展,当前应注重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推进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显著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搞活国有企业、搞好国有经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面对世纪之交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就必须要彻底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有企业要想彻底转换机制,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的各种配套改革,解决好划清产权界限,把产权同行政权利、政治权利分开,使产权能自由交易、资本能自由流动。在这些问题当中,出资者所有权的问题是最关键的,出资者所有权不理顺,由其派生的法人财产关系必然会出现种种扭曲的现象。

在推进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还应同步推进以下几方面与此配套的改革。

1、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各类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制定管理规则制度和办法,并从总量上监控国有资产的运行状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具有多方面的带动性。

2、强化管理,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发展是硬道理,管理是硬工夫。只有严格管理,才能出好产品,高效益。企业必须转变思想、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要加强现场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实行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使市场竞争的压力变为加强和改善管理的动力。搞好再就业,转变下岗职工的择业观念,拓宽就业门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3、完善市场执法监督体系。运用多种手段,执行各类市场规则,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4、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主体,必须具有法人地位。它应成为追求赢利机会、独立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的真正的金融企业。

5、加大国有企业的重组力度,促进存量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调整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

6、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二、调整结构,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调整经济结构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的关键,也是加速经济增长的动力。当前我国国有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条块分割,经济体制不顺,增长方式粗放,经营机制不活,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失调、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使企业患上了“市场不适应症”,经济效益低下。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不抓紧进行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竞争力,就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产品被迫退出国内外市场,那么国民经济也就无法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格局。

首先,我们必须打破条块分割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和重组。其次,应集中财力、物力和精力抓好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高精尖和信息产业等领域。再次,要加大科技投入,加速技术进步和创新,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最后,要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努力创造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产业和名优产品,为整个经济社会安全、稳定、持续、高效地发展提供保证。

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一是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和加快优胜劣汰与资产重组的步伐;二是对“新的增长点”如住房、汽车、教育,应从改善消费环境、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入手,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以此来带动经济增长;三是在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升级投资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

三、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有效的宏观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彻底转变职能,改变过去的经济管理方式。政府应把属于企业经济管理的职能放给企业;把资源配置的职能转移给市场;把属于社会中介监督、服务的职能转交给社会中介组织,从而使政府管理的职能切实转变到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使政府从行政性的直接管理转向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政府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应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同时,还应尽快清理思路,排除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以及既得利益等方面的种种障碍,在制度创新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为结构调整和机制转换创造一个优越的环境。

目前我国经济尚处于经济紧缩时期,由于总需求不足,产生了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对此政府部门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款利率,在二级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等措施。但是,由于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健全,使得有的措施收效甚微。因此,必须深化计划、财政、金融等体制改革,建立起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使国民经济摆脱忽而经济膨胀、忽而经济紧缩的状态,从而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市场是连接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由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三大类别组成。实践证明:单一商品市场不能很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会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谓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中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其中,劳动力和资本这两个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它们只有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才能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现有就业人口的素质普遍较低,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存在大量低素质劳动而难以采用高新技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由于人力资本不足,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十分有限。因此,加大人为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使要素价格市场化,会对经济增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融市场是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应该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这些市场应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银行业及其信用制度都还不很发达,对金融市场的管理还缺乏经验。在这种条件下,健全利率机制,大力发展短期资金市场,逐步完善长期资金市场,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等至关重要,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高效率金融体系。使我国金融市场能高效率地聚集、分配资金,有效地调节社会资金的配置,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在商品市场中,放开价格管制,充分发挥价格的市场机制作用,使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考验,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样,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企业根据市场行情作出抉择,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

总而言之,要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手并用下,使我国经济增长富有活力和效率,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预定目标。

「参考文献

[1]管理世界,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