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21:42
导语:在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环保教育;实施策略;高中化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因为经济发展而被破坏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也日益地突显出来,环境污染、污水的排放、空气的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高中化学课中开展环保教育是一件与时俱进的教学任务,通过课程的开展,让同学们学习了化学知识,也让他们通过知识了解到了现实中的环保问题,使学习更接近与生产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具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高中生对基础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问题在我的并不是很好,在调查中发现,比如像酸雨的主要构成是什么?温室效应的种类有哪些?臭氧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等这些问题很多高中生都没有办法完全了解,虽然这些方面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在课本里都有讲过,同学们也都学过,但是因为对环保的意识不是很重视,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就没有把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到环境问题上,引到具体的应用上。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能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化学元素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引导学生们更多地关注环保问题,关注环境保护问题[1]。
二、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课程实施策略
(一)在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和穿插环保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的传授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化学课本则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依据,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根据课本来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的知识点,还要在具体的设计到环保知识的内容,进行扩宽知识面学习,将环保方面的知识和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就传授给了学生。这样在正式的课题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会给学生打下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学生们通过学习和理解,加深了化学知识的学习也学到了环保方面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老师在高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和穿插环保教学内容。
(二)在高中实验室教学过程中灌输环保基础知识
高中化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理论科学,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梦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来加深学生们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们对环保知识的了解和提高环保意识,因此通过高中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来灌输给学生们环保的基础知识。
在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通过向同学们演示化学实验的过程,给同学们讲解具体的实验过程,开发和引导学生们得出实验结果,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来完成实验的目的,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组实验,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鼓励学生们自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应重视结果与环保的联系,把环保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引到实验过程中,让同学们在实验中充分感受到这些枯燥的化学实验原来都与我们现实每一天所谈的环境问题有关,主要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加深了环保的概念。
(三)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增强环保教育
课文的教学活动也是高中化学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是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的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也是高中生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和放飞思维的重要教W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化学教学形式,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参观学习一些环保项目,组织开展一些环保活动、参加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题讲座等来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增加他们的环保知识,通过活动的组织,也让学生们参与到了具体的环保的志愿者工作中,让同学们通过活动来奉献自己的爱心。
在参加各种环保活动过程中,既拓宽了学生们的环保认识,也增加了学生们的化学知识,老师在活动中要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比如将化学知识与要开展的环保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总而言之,给学生灌输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的思想,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把环境保护的思想灌输到化学课的学习中,通过化学学习,来了解我们的生活,了解我们的世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2]。
三、结束语
过去的人们因为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忽视了生态的保护,利用很多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授给学生们基础的化学知识,更要灌输和教授给他们一些化学与环保相关联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思维和树立环保意识,这既是高中化学的教学任务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务。现在的高中生就是国家未来的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在高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灌输环境保护的教育,提倡低碳生活,鼓励学生们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境保护的习惯,将化学的教育有机地与环保活动联系起来,对高中生的环保素养的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心与重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才刚刚起步,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道路。为此,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生物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生物学科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化学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生物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和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二、在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中,开展环境保护活动
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化学教学 渗透 环保意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59-01
由于化学是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改造原有物质和制造新物质就成了化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化学才能够担负起既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又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的要求,从而导致了绿色化学的提出和内涵的持续发展。绿色化创导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当与人类社会持续所需的物质环境想适应。它的提出,进一步证明了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必须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
一、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二、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学习环境保护的认识
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5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化学;环保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87-1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人人必须为全人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自然环境做出努力。近期,北京雾霾天气是大家讨论最热的事情。而这个所谓的雾霾是怎样形成的呢?对我们有什么危害?我们作为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把环境教育与化学教学整合在一起,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环保教育,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使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以其身心的真正投入,珍爱生命,关爱环境,是时代赋予而又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本文拟就环境保护教育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整合谈谈初浅看法。
一、“言传身教”,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也较多,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适时,恰当的渗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教学进程中,当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时,如结合氯气、硫化氢和苯蒸气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在课堂上介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结合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及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结合磷酸盐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结合烃的有关知识介绍光化学烟雾的几次事件及其原因;结合有机物中高聚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等内容渗透环保教育,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同时还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学生视野,如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十几亿元等,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即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二、改进实验,在动手操作中强化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若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的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如许多实验毒气外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装置漏气,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教育好学生,在实验前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验;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如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中,只要将尾气用碱液吸收,就可有效防止实验过程中有毒气体的泄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和对师生的伤害。此外,一些难度比较大、毒性比较强、时间比较长的有机演示实验,采用实验录像替代,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如硫化氢的性质与制取,CO、SO2、Cl2等毒性实验以及胶体的电泳。当前,微型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正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微型化学实验具有操作简捷、反应迅速、现象明显、节省药品、污染小且安全的优点。
三、课外实践,在兴趣活动中延伸环保教育
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要在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层面上进行扩展和延伸。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比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的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外兴趣实践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因为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把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扩大学生视野,既可发展学生能力,又可领悟环保的实际意义,巩固环保意识,进一步确立环境观念。还可以通过查阅有关的图书、报刊,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搜集有关的资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实验,深入实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情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等,获得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数据、现象等。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
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未来几年、几十年都能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教科书中的《生物与生物圈》这章,既能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一株50年龄的树木,一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三、运用生物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在如今各个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环境、生态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人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高中生物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向学生介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这课的学习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习的起点,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个起点来挖掘教材中环境方面的知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先奠定好基础才能提高今后的学习效率。在必修模块《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稳态与环境》中都有环境保护和生物同环境之间的关系描述。这是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块,在课程的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更多的环境知识。笔者认为,除了课本中的知识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将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利用探究性实验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除了通过教材和实践来向生物教学渗透以外,还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研究来获得情感体验。利用探究实验,让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生物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维护生态平衡的社会意识,从而推动社会、教育、环境、生态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材中“探究酸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的实验,该实验就能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也是爱护环境的需要。例如,我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让学生按步骤严格操作,课后学生要自觉打扫实验室卫生,学生每次到实验室都感觉舒适和高兴,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生活品质。
五、利用社会实践渗透环境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或是开展一些生物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先搜集一些生动有趣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材料,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将环境教育更好地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利用纪录片、新闻节目和电影这些方式来渗透环境教育,或是举办一些和环境教育有关的主题活动。在选择影像材料时,不仅要强调环保的主题,还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使影像资料更具吸引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环境知识,从而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环境教育 通识课 环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58
Abstract The general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carrier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 current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is not optimistic,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In this paper, the specific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rom five aspects, which are standard curriculum setting,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reasonable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course content, selec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process evalu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general cla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eneral cours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课程是学校环境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科学、规范、高质量的环境教育通识课是确保大学生整体环境素养提升的前提和关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6―2020年)中指出:“提高高校环境课程教学水平,鼓励高校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建设或选用环境保护在线开放课程,积极支持大学生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基于此,高等院校如何有效开展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建设问题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着重从影响环境教育通R课实施效果的五个关键环节入手,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
1 规范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设置
当前多数高等院校还没有把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环境素养列入培养目标,也没有把环境教育课程列为全校的通识必修课,只有少数高等院校将其确定为通识必修课(如北京教育学院、江西理工大学)或通识限选课(如广州大学),致使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开设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实施效果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与当代社会需要具备环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相去甚远,亟待改善。
发达国家环境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在重视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通识课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开设的环境教育通识课程门数繁多,并将其作为大学生必须接受的素质教育之一,规定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依据现实情况,可先将环境教育通识课设置为全校大学生的限选课,使环境教育通识课由任选课向限选课,进而向必修课循序渐进的过渡,此种设置更为可行,既是提升大学生整体环境素养的必然之需,也是适应高等院校课程改革应然之需。
2 准确定位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
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而环境素养涉及环境认知、 环境情意、环境行为三个层面,环境行为是环境素养最直观的体现。①相应地,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定位也必须三者兼顾,并适当突显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
基于此,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定位应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引导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实践中去,具体涉及认知、情意、行为三个目标维度。其中,认知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处于基础地位,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可围绕: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自然价值与权利、保护与改善环境的举措等知识来确立具体的认知目标;情意目标是认知目标与行为目标的沟通中介,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可围绕:欣赏自然的美、尊重顺应自然、环境价值观、环境责任感、可持续发展观等来确立具体的情意目标;行为目标是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达成情况的最终检验,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可围绕: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选择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等来确立具体的行为目标。
在此基础上,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应根据学校性质与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作出适当的微调,比如,师范院校应突出“师范性”,即高师院校在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定位上需要适当强化“环境教育的技能与方法”目标,使师范生能更好地适应在基础教育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需求;理工院校应适当强化“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目标,使未来的工程师具备较高的环境敏感度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合理选择与配置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内容
环境教育涉及的内容众多,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达成预设的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教育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内容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1)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2)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3)广度与深度的平衡;(4)适用广泛的学习目标;(5)考虑学习的可能性和适应性;(6)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兴趣。②根据上述理论,并遵循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内容应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是环境教育通识课程内容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形成正确和稳固的环境价值观的基础。可涉及: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如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生态学基础知识,如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生态危机;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等。上述相关知识的选取,应着重关注广度与深度的平衡,适应学生的需要与兴趣。
3.2 环境伦理与环境价值观
伦理道德是软约束,主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发挥作用。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伦理信念的人,其具湔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③环境伦理信念与价值观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可与生态文明的理念有机融合,结合典型环境案例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可涉及: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环境伦理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内容。
围绕上述课程内容,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内容选择应注重与大学生生活的密切关联,可以专题领域的形式展开,来探讨其中关涉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4 精选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要提高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应力图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跨学科式、实践式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贯彻落实,强化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发挥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开展户外实践活动的机会,亲身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选用与结合,将本校教师的课堂讲授、校外教师及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专题讲座、课内的动手创意竞赛、户外参观考察调查、学生小组项目研讨、专题汇报等形式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环境价值观、能力与行动力的培养。具体来说:(1)课堂讲授:主要由本校各相关学院的教师来承担,教师要注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落实,注重最新学术成果、教学素材资料的引入;(2)专题讲座:邀请校外教师、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为学生做专题讲座;(3)小组讨论:在各小组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开展讨论,既有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也有户外实践的小组研讨;(4)课内的动手创意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学内容的专题,开展课堂上的诸如利用废弃物品的环保时装秀竞赛等活动;(5)户外参观考察、调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由相关教师带领选课学生进入预设的实践场所进行参观、考察、调查等活动;(6)专题汇报发言: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对各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总结、交流。
在上述的教学方式方法中,学生较为偏爱课内的动手创意竞赛和户外的参观考察调查。众多的研究成果均表明,户外教学法是实施环境教育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直接从环境中得到真实的、实际的体验,以便发展学生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意愿,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与价值观,④进而付诸对环境友好的行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积极支持大学生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在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学中应做到积极引导与落实,可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环境教育实践基地来进行强化。
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应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使用,积极开展环境教育通识课的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的相关栏目,如“教学材料”、“课程通知”、“教学邮箱”、“课程作业”、“答疑讨论”、“研究型教学”、“课程问卷”,有助于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
5 强化环境教育通识课中过程性评价方法的选用
美国学者泰勒(R. W. Tyler)指出:“评价乃是测定学生行为改变,究竟实际发生到什么程度的一种历程。”⑤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必将催生出“优质教学”。评价方法的选用应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相适应,并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对于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学习评价,考试等结果性评价方法远远不够,且效果不佳,应将过程性评价方法与结果性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强化并突出过程性评价方法,进而能在学习评价过程中获取充足可靠的信息。
在学习评价过程中,观察法、活动类作业法等是环境教育通识课评价学生环境教育成效较好的评价方法。观察法是用来评价学生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适用情境广泛,既适用于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言行,也适用于课外实践活动中观察学生的环境行为表现。活动类作业法中的“作业”主要是指活动类的书面材料或作品,如课堂实践活动的作品、环保影视作品的观后感、调查与汇报材料等,对于这类活动性文本材料宜采用好、中、差或A、B、C三个等级的质性评定方式。
概而言之,当前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通识课应在规范课程设置、准确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配置、教学与评价方式方法的选用等环节做到进一步优化。此外,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经费投入、激励机制等也是影响环境教育通识课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也应予以重视与改进。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如能在上述环节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其实效性必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注释
① 曾昭鹏.环境素养的理论与测评研究 以高师学生环境素养测评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② H.Taba.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World, Inc,1962:267-289.
③ 杨冠政.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J].环境教育,2004(3).
[关键词]初中物理 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 初探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57-01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物理基础知识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很多具体问题的依据,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做到正确、完整。正确是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正确的科学知识,是正确指导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保证。所以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一定要精、细、准。完整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忽视或省略那些在中考中的非重点章节,如《简单的热现象》、《生活用电》等。这些基础知识都直接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应包括学生严格的基础训练,准确的记忆和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这样,学生便能牢固地掌握较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
2挖掘教材中基础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教师能将生产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认真收集、整理,使之与教学相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通过《长度的测量》教学,可以学会面积、体积的测量,《体温计》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简单保健,《电功》、《生活用电》更能普及科技常识,《噪声的危害与防止》、《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基础小实验有利于学生思维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这种学用结合的教学,一定要贴近实际。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建房、装修是普遍的事,如安装地板砖,可以通过《长度的测量》测出地面面积,再根据每块地砖的面积预算出所需材料的多少。建房时,可以利用《长度的测量》计算出墙的体积,再由单砖体积求出砖的数量。现在,农村已是村村通电,由此带来了电器在农村的普遍使用。《电
功》、《生活用电》的教学就能较切实地与生活相联系。如一个家庭全部电器的总功率是1000瓦,根据I=P/U=1000瓦/220V=4.5A,便知在电路中应安装一个“220V 5A”的电度表。又如很多人在为电器配置插头、插座时是不适当的,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根据插头、插座上所标的数值,为各种功率的电器配置适当的插头、插座。例如,“220V 5A”的插头、插座,通过P=UI=220V×5A=1100瓦,这一简单计算,可得出这种插头、插座只能适用于功率在1100瓦以下功率的电器。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和能源问题也更加突出。能源的短缺,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更是每个人身边的问题。在《噪声的危害与防止》、《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周围的事切人,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自觉保护环境的能力。例如,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报道在一些农村,收获之后,便将大量的麦秆烧掉,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然而,麦秆是造纸的好材料。又如在《电池》一节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电池的有关知识,还应让学生知道乱扔电池会污染环境。物理基础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是普遍的,只要用心收集,就一定能与教学有效地结合。
3应用物理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正确分析理解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对学生来说是普遍的又是疑惑的。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分析。例如,通过《液体的压强》和《大气压》的教学知道,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人体内的压强略大于大气压。当一个人生病时需要输液,在医院使用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肌肉注射,另一种是静脉注射(吊盐水)。前者利用了液体能传递压强的性质,后者则是利用液体的压强将药水注入人体。又如,汽车的尾灯或危险警示灯都是红灯,这是因为红光波长大,在大雾天能穿透大雾,起到警示作用。在《压强》的教学中,学生能初步认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但用来分析某些问题时就不知怎样办了。如在修建高楼时,为什么都是框架式结构?原因可以从压力和力的分解中得出。最底层的砖承受压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其承受的限度,砖会被压碎。采用框架式结构,可以分散上层砖对下层砖的压力,使房屋更加牢固。对于同学们喜爱的体育运动乒乓球,其中也有物理知识的运用。当力作用于球的中部水平线的下方时,发出的是下旋球;当力作用于球中垂线的左侧面时,发出的是左旋球。生产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不胜枚举,只要进行引导,学生便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工作。
二、奋斗目标
做好学生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衔接工作,扎实完成高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为高中毕业会考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学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对世界的、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所了解,但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和初三不开设地理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说非常有限,对地理教学的观念,也仍保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即认为地理是“副科”。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1、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生素质。
2、做好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衔接工作。
3、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主要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应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五、本学期教学内容
单元
基本规律和原理
与人类关系
宇宙环境
日地关系
地球运动关系及其意义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利用
大气环境
大气环流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气候资源与灾害
大气环境保护
陆地与海洋
海水运动;地壳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于地貌
水循环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循环的意义
自然资源和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分布规律
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机制
自然资源和能源
地质灾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
1、转变观念,改进教法,增强师生关系,实施开放教学。
2、理解记忆为主,强化训练为辅。
关键词:中专;化学课程;环境保护;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从 1999 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因此,中专化学教学的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中专的学生将来大多数都是从事技术类工作,所以要促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是为学生将来工作打好基础,由于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强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育的理念、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教师是主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自身素质进步的引导者,教师自身具备的丰富的思维方式以及知识修养和教育教学技术等都可以作为课程的资源,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是起着主导学生的作用的,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自身的资源。
在传统的课程资源开发中,只是把教师当作是给学生传播知识的人,而忽视了教师具备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要对教师进行课程资源方面的开发,更改原有的教学观念,让教师树立适合学生发展学习的教育理念。
(三)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一直认为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人,而忽视了学生的课程资源,我们都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的生活都可以作为课程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课程,使学生在与课程的接触当中,运用自己的方式去实际理解课程。
二、中专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
对于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开发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化学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如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个学校也纷纷开设有关环境保护的课程,中专学校也不例外。而且中专学生毕业之后多数都是从事技术职业,所以他们对于化学的了解要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多一些,这关系到中专学生以后的职业技能和基础知识。
课程资源的分类。为了更好地研究课程资源,将课程资源大体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的课程资源主要是为了实现校内的课程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内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校内的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学设施等,这些都属于课程资源。而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是为了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三、环境保护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一)环境保护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环境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它与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和能源问题一起被人们称为当今世界最难解决的问题。像汽车排出的废弃物以及金属矿产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废水的排放,食品的污染等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可以说现在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环境,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改变自己,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中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是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刚刚形成的时期,所以在中专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对于中专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要让他们从小就学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技术等方面还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先进,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比较严重,我们要加强中专化学教学中道德环保教育,因为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最为紧密,化学的污染往往会形成一些有害的化学元素,所以加强化学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性途径之一。
(三)环境保护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其主要教学模式
1.教学理念。教学的理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起到主导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不断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要重视学生团体合作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二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体。
2.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当中的角色是引导者,教师要及时地找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所需解决知识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教师要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研究,最终得出结果。而在环境保护课程开发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当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团体合作,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分析造成这种环境污染的原因。让学生试着找到解决这一环境问题的办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提出问题,问题是一切研究的起点,所有的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出现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想去了解事实。第二步,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分析研究问题发生的原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步,对所研究出的结论进行试验证明,试验结束以后,学生整理试验所得数据,从而形成规范的结论。
通过对中专化学环境保护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我们发现,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让学生从根本上去探求、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化学课程与环境息息相关,化学污染也是环境污染当中最为严重的污染之一,所以开设化学课程对于中专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专学生在岗位上也要时刻注意环境问题,尽自己的努力去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