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21:43
导语:在新农村战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商标意识
××市工商局在工作实践中,一是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多次在××市电台、电视台和《××日报》、《××*报》等报刊上以及省局组织的《品牌之窗》栏目中宣传报道“商标兴农”“商标富农”的作用和典型事例,着力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程度,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化程度;二是加大了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品,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和自觉运用商标开拓市场意识,共发放商标宣传图册*多份,举办商标培训班*期,参加培训人员达*多人次;三是深入农村和涉农企业广泛开展咨询服务活动,送法上门,引导企业和经营者利用各种形式扩大对自身商标的宣传,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影响力,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加大指导力度,引导商标注册
近年来,在郊区、县政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环保农业和特色农业优惠政策的背景下,××市工商局立足于商标服务职能,通过指导、培训、特别是采取“典型引路”的方法,用商标兴农、富农的成功事例教育、帮助、指导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围绕四个方面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工作。一是围绕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申请商标注册,抢抓注册主动权;二是引导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市场潜力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时注册商标,用品牌带动发展;三是围绕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积极扶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商标申请认定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例如××冷冻制品有限公司在企业投产的同时,派人到当地工商局咨询申报注册农产品商标的事宜,并在当地工商局的帮助下,企业迅速办妥了申报“××”鱼肉干、腌制品注册商标的相关手续。用企业老板的话说,注册商标要抢抓先机,早培植品牌,早抢占市场。××粮油有限公司生产的大米、面条虽然已被市场认可,但由于未注册商标,几年来企业发展不快。得知这一情况后,××市工商局多次前往该企业“把脉”,动员、鼓励企业为其生产的大米、面粉申报注册商标,运用品牌抢占市场,并为农产品注册商标提供法律咨询,为其商标标识设计献计谋划,在××市工商局的帮助下,该企业接连申报注册了“××”、“××”两件农产品商标。
三、加大服务力度,重点扶优创牌
近年来,××市工商局把实施品牌兴农,创建驰名、著名商标作为工商部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把工作重点放在引导涉农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扶优创牌”上,着重指导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运用商标战略,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利用品牌效应开拓占领市场。将市场销路好、发展后劲强、经济效益好的商品商标,列入重点扶持培育计划,鼓励企业培育农产品省、市著名商标乃至驰名商标。例如螃蟹养殖在××县有悠久的历史,境内有××、××两大湖泊,水面可供养殖面积达*万亩,且水质清新无污染,饵料资源丰富,水乡养殖条件得天独厚,但初始养殖面积规模小,螃蟹产量2800吨。在加上没有自己的品牌, 市场占有率低,消费者认知度低. 农民增产不增收。几年来,××市和××县工商局多次上门指导,对“××”螃蟹商标注册和品牌发展给予了倾力服务。自“××”螃蟹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之后,螃蟹销路畅,螃蟹价高一筹,农民得到了实惠,也充分调动了农民养蟹的积极性,随着螃蟹养殖面积规模的不断扩大,20xx年,“××”螃蟹实现了“*”的产业目标,即总产量超过*万斤、销售收入达到*亿元、帮助全县农民人均增收××元。全县从事螃蟹养殖人员已达××万余人。占全县劳动力的*%。“××”螃蟹不仅在××地区,而且在××、××等国内大中城市以及*、*等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产生一定影响,螃蟹经济成为××农民受益最大、回报最高的现代农业产业。养殖业成为××县农民的支柱产业,更可喜的是“××”螃蟹商标在20xx年被国 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四、加大保护力度,维护商标权益
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既离不开创精品品牌,更离不开扶持保护品牌。加大农产品商标保护力度是实施商标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有力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市工商局认真履行商标监管职能,加大对农产品商标尤其是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商标的保护力度,为创建农产品品牌保驾护航。
一是采取专项整治方式,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先后开展了“涉农商标专项整治”、“驰著名商标专项整治”等专项活动,重点查处假冒侵权农产品商标的违法行为,对农产品驰、著名商标企业定期进行回访,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和企业共同制订保护计划,一旦发现假冒侵权行为,及时进行严厉查处,维护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农产品商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高等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73-002
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三农”的大环境下,农业和教育在我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丝毫不能动摇,必须优先发展。经过高等农业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一些农村等多方面努力,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正逐步走上正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高等农业院校既是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培养和输送高级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和迎接全球农业科技革命挑战的主力军,还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各级各类农业教育水平的龙头,所以,国家要进一步加大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和发展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在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使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持续快速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高等农业院校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在战略层次上有系统的发展措施,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从国外发展经验看,一个国家进入现代化行列并成功崛起,总是伴随着整个社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总是伴随着高等农业院校科研实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因此,现代化本身的内涵实际上天然的包含着农业现代化,以及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发展。特别是当前国际粮食生产地区分布不均衡、产量增幅摇摆不定,以及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业生产方式尚不先进、耕地占用不容乐观、大规模粮食进口不现实的情况下,高等农业院校的地位不能削弱,作用决不能忽视,高等农业院校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大发展。
1.高等农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其他高等院校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高等农业院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大量科技创新的实验条件和基地,具有大批高水平的创新队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为高等农业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在“三农”领域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这就需要更多“知农、懂农、爱农”、熟悉现代经济规律、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同时,不断增长的经济全球一体化,竞争与机会并存的国内与国际市场都使生产者和管理者在产品、市场、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归结到人才强农问题上。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更强的人才;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要求高等农业院校与“三农”领域进行更多与持续的合作,加速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三农”领域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增强服务社会的职能,提升社会影响力;传统产业的改造必然要通过现代高新技术来实现。
2.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优势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运用现代的科技来改造传统产业,运用先进的管理来优化资源配置,运用先进的理念来建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这方面,高等农业院校由于多年积累以及专业的优势,具有明显的现代科技和管理技术优势。应该指出的是,现代农业的概念已经不是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而是几乎涉及现代经济每个角落的全新概念和产业,相应地,现代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优势也已不同程度地覆盖了农、林、水、经、管、文、法、理等多个领域,可以更好为“三农”提供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3.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获得更大的财政支持
国家“十一五”规划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国家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向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要放在农业和农村。国家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高等农业院校将会从中获得相应的直接和间接的财政支持。同时,国家将增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的费用和项目,增大国家财政对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的投入。另外,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可以增加对农业院校人才的需求,改善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减少就业压力。
二、高等农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
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展定位、自己的目标追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不仅要“顶天”---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要“立地”---真正面向“三农”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带头人,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帮助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问题。高等农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顶天立地”的目标,必须在办学实践中树立五个中心的发展定位。
1.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育中心
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始终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之一。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规模和能力的新要求,正视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不相互适应的矛盾,分析新农村建设和其他诸多社会、教育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教育人才。随着高等农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农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中心, 高等农业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必须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领域不断调整改革,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相关专业,提高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以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提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2.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中心
现代农业科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主要标志。作为新农村建设中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中心,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立足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需求,以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为先导,突出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以常规应用技术研究为核心,强化优质品种选育、先进种养殖技术集成等领域的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后贮运加工技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研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实现从模仿跟踪向自主创新的跨越,真正实现以农业科技引导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心
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经过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等环节,把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实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整个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过程。对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完成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将现代科技成果根植于农业农村一线。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动实践中,应通过科技副乡(县)长、农业科技特派员、建立农业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推广大量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推动这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民的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了有效的提供技术保障。
4.新型农民培训中心
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以高等农业院校为核心的“三农”教育体系的作用,推动高等农业教育向农村延伸,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导向,针对不同层次农民的不同需求,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分层培训目标。要依托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层次专业农民,为农业和农村培养培训一大批掌握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懂专业、懂管理、懂经营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教育培训发挥这些核心农民的牵引、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高等农业院校作为新型农民培训中心的核心地位将随着培训对象素质、培训内容、培训目标的调整而逐渐显现。
5.农业农村发展决策咨询中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类重大问题的决策之中,成为各级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发展战略的重要咨询顾问。高等农业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在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紧密融合之后,一大批专家学者通过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调研等工作,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和建议,逐渐成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囊。高等院校由于其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有机会、有能力影响政府决策、充当政府顾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农村发展决策咨询中心在决定参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瞿振元.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高耀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实施“转变”战略。重点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二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三要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四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五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转轨。六要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
实施“拓展”战略。重点是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水平。一要拓展农业功能。二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三要拓展农产品市场。四要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
实施“提升”战略。重点是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健全农业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一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要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三要提升农业政策法规支持保护能力。四要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五要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建设新农村,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优先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多方支持、形成合力。
2006年,要以“三增”为目标,以实施“三大战略”为重要举措,围绕大局,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启动实施“九大行动”。
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力争“十一五”粮食平均亩产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2006年要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力求做到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
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2006年,选择黄淮海专用小麦等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建设。同时,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要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重要目标,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
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
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一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二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三要建设乡村物业。四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关键字:低碳经济;新农村;高碳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concept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en the response of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low-carbon economy ",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new rural farmers both in daily life, or production of the farming process, must adhere to th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M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s now in the new rural "high carbon" behavior put forward by the step up publicity efforts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low-carbon economy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rural; high carbon.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不仅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能源枯竭、气候变暖、自然灾害接连不断,这些都是我们以牺牲大自然来发展经济所付出的代价。“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源于2003年英国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1]。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个国家纷纷响应“发展低碳经济”这一号召。主席在2007年9月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也明确表示中国将发展低碳经济,此后,总理于2009年2月又进一步强调中国愿意参与国际合作,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事关中国的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只有做好农村的发展工作,才能顺利完成整个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工作。
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要以市场机制为核心,通过政策改革和技术创新,提供新技术以节约能源、生产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创建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最终达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低碳效果[2]。低碳农村是低碳经济在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实现形式,而这种模式在农村的发展仍面临巨大的困难,我们必须从农村的日常生产生活、农业耕种等各方面着手,既要改变农民旧有的“高碳”习惯,又要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建设进程中来,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的“高碳”行为非常严重。因而,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分析清楚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困难,然后逐一攻破,才能事半功倍。为了更好的了解村庄的建设现状,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下辖六县一市一区,总面积238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856万亩,耕地面积20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5万亩),是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2010年末梅州市共有户籍人口514.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5%。调查对象是梅州市所辖6县1区1市,调差中可发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农民生活用能结构单一且利用不合理
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建设不仅体现在工业生产和耕作中,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低碳”习惯的培养。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做饭仍然以煤炭和薪柴为主,且所用的煤灶简陋,设计不合理,导致煤炭或者薪柴不能充分的燃烧,利用率较低,既浪费了能源,又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此外,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虽然电力、天然气等商品能源较为普及,减少了煤炭等能源的使用,但大部分农民燃烧秸秆等行为也会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
3.2农业生产污染日趋加剧
在大部分农村,农业生产中的“高碳”行为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的耕种和家禽的养殖中。农作物耕种中的“高碳”行为主要体现为化肥和农药等的大量使用。据悉,每年我国农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居世界各国之首[3],虽然国家一直在号召“绿色”食品,然而,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不少农民仍然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如此一来,不仅污染了环境,污染了土地和作物,还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十几年来,梅州由于资金困难,对农业基地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使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标准与质量检验受到很大限制,制约了基地的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尤其是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家禽粪便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多。不少农民并不在意这些粪便的合理处理,导致粪便污染水源、大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这些粪便的发酵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
3.3农村工业企业的污染不容忽视
根据梅州市委、市政府“工业梅州”战略,以工厂带动村庄的经济发展在梅州市各村庄时普遍存在的。比如陶瓷产业、水泥产业和工艺品加工等,其中以水泥产业、陶瓷业对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
梅州市是广东省“三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水泥是梅州市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梅州市支柱产业之一。受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梅州市的石灰石资源主要分布在该市的蕉岭县、梅县两地,大型矿床主要分布在蕉岭县。蕉岭县文福村储矿是该地区储量最大的矿山。2005年梅州市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和水泥产量分别约占全省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的16%和水泥总产量的14%,均排广东省同行业第二位。2005年全梅州市粉尘排放总量约72000吨,其中水泥工业粉尘主要排放点粉尘排放量近12000吨;而2005年SO2的总排放量26000吨,水泥工业占10000吨,为总排放量的35%以上。到2010年随着《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04)的全面实施,粉尘排放量将有大幅度的减少。但随着熟料产能的增长,SO2的排放量将有所增加,如果按标准的限额值,每增加一吨熟料,排放1.2千克的SO2测算,到2010年熟料产量比2005年增加400万吨,则多排4800吨的SO2,而省下达梅州市2010年时SO2的排放量预计为40000吨,目前有一批大型的火力发电厂在上马,即使考虑了脱硫装置,预计到2010年的SO2排放量仍将超过35000吨,废气排放到了空气中,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
梅州市的陶瓷产业主要分布在大埔县和丰顺县。2005年的陶瓷工业产值为13.62亿元。很多的陶瓷企业分布在偏僻、交通不便的山沟里,像丰顺县的潭江镇,大部分都属于传统的陶瓷产业(即指硅酸盐陶瓷)属于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对环境有一定污染的行业。实际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对陶瓷产业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只是由于生产规模太小,环保问题没有突出暴露。
低碳型新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
4.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的低碳环保意识
正所谓“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由于村民知识有限,因此眼光未免短浅,只是注意到眼前的小利。然而,农民又是淳朴善良的,只要意识到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相信他们一定会响应政府号召,听从政府指挥,服从政府安排的。因此,政府应做好在农村的“低碳经济”宣传工作,让村民了解“低碳经济”,同时,政府应明确告诉村民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相信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低碳经济”的建设指日可待。
4.2 完善法制建设,建立监管体系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无论是政府的行为,还是村民的行为,都要由统一的标准去评价,都要有人去监督。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完善制度建设,既要为规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又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高碳行为”严惩不贷,对“低碳”行为进行表彰。同时,群众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充分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必要时也可以借助舆论媒体的力量同“高碳”势力作斗争。
4.3 增加财政投入,引进“低碳”能源
低碳新农村的建设,不仅需要从农民的日常生活着手,引进大量的低碳能源。同时,还要为农村的企业提供低碳技术,引进大量的技术性人才,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政府应合理支配财政收入,加大对新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财政支出,妥善解决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缺乏对新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限制,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环,仪坤秀.低碳型新农村建设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59-363.
一、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具体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经济工作十分重视,而对农村成人教育却认识不足,他们摆不正农村成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三农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意识到由于忽视农民的继续教育而对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缓慢,跟上不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由于农村的文化、交通、通讯、信息、科技等相对落后,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农民作为受教育者,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大多数存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小农意识比较强,不愿花钱学习,认识不到科学知识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这种陈旧观念严重制约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没有配套制度作保证。长期以来,由于以普教为中心的格局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普教和城市成人教育,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无论是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统筹协调、机构的设置、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设都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致使国家规定的许多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与措施得不到贯彻落实。大多数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差,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制约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程度地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没有很好地将农村实用技术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多数以传统的扫盲教育和推广农业技术为主,缺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及外出务工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很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经营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多数以满堂灌、填鸭式理念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成人教育的作用
首先,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是为“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服务的成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农民的工作环境将从田间地头转到车间工厂,新农业对农民文化素质的要求将从文盲或半文盲提高到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村人口角色转变要求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开发新农村需要的人力资源。“生活宽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生存能力,使他们会计划、能致富、善消费,这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其次,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是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服务的成人教育。新农村“乡风文明”要求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遵纪守法、辛勤劳动。新农村“村容整洁”要求科学规划布局,保持生态平衡,整饰村容舍貌,美化生存环境。众所周知,要提高农民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教育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最后,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是为“管理民主”服务的成人教育。新农村“管理民主”要求基层政权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务公开、服务民众,而教育在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
第一,要转变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观念。政府部门在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时,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成人教育对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起的重要作用。农村成人教育不仅是解决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而且是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让农民接受不同层面的成人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员,既是他们自身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所以,政府应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有力保障,为农村成人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想尽快改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尤其要重视农村成人教育要注意转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其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好风尚。
2.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队伍建设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数量还比较少,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无法担负起农村成人教育应担负的责任;同时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信誉。实际上,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做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是拓宽农村成人教育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挖掘乡土创新人才,将农村的行家里手变成农村成人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与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合作,并优化师资配置;通过开展远程教育,解决分散教学的师资问题;通过委托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师资培训,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3.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农村小学 校园管理 发展前景
引言
在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校园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加强校园管理的工作,对于教育一线的教学老师和教育家都需要深入的思考,从多方面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探索校园的管理工作,教育目标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要求,在这种状态下,一部分教育管理者依自己以往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经验,在实际过程中也具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自从国家实行素质教育之后,对于校园教育的管理已经有了更高层次的目标与要求。所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教育管理者必须紧密地结合当代的要求,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进行全面的管理,最终成为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且顺应时代需要的优秀管理者。
1.情感、制度管理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当今社会的主体部分,不论任何事情都需要依靠人来完成。在学校内,教育学生的工作全部都要依靠老师进行。由此可见在教育工作中老师占据的重要地位,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管理教师队伍工作的时候,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只有提高了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积极态度,才能使广大教师群体将全部的经历投入到教育事业中[1-2]。现如今,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导致教师的管理工作愈发地向着多元化发展,在新时代和新思想的影响下,农村校园管理工作需要将对教师队伍的情感管理放在首位,使所有的教师都能处于一种愉快且轻松的工作氛围中完成工作。但是,自古以来就有“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所以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管理,需要奖励的时候奖励,需要惩罚的时候适当惩罚,做到奖罚分明,使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能够体现在教师在工奖罚的结果中。除此之外,作为一名校园管理人员,无论在做任何工作时,都需要做到凡事以身作则,为下属人员做好带头作用。只有如此,将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且能够身体力行的为所有的教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才能够使教师充满积极性,使其心甘情愿的将全部的热血都洒入教育事业当中。
2.拓展视野,转变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顺应着时代向前发展的潮流,通过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在改革开放已经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一直都在遵循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尽管获得了些许成绩,但是教育出来的学生普遍具有“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样的素质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创新与实践就成为了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实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水平,但是在农村小学中,一名教育管理者往往是既当教育管理者又当教育实施者,一个人兼任着两个职务。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我们必须率先实行教育改革,首先转化自己的传统的教育观念转,为教师们起到表率作用[3]。但是怎样正确地转化观念,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方法,这是因为转化任何一种观念的都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绝不能做“一刀切”式的转化工作,需要与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具备自身特色的教育之路。本世纪初期,我们研究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模式,借鉴了“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将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将教师作为主导”的理念。将这样的教育理念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互结合,吸取精华,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再与我国传统教育的相结合,最终建立条具备特色的教育之路,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够使其具有牢固的理论基础。
此外,对学生行为影响最大的是班主任,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在进行管理工作时绝不可以忽视班主任。在培养和管理班主任过程中,作为一名管理者可以将自己过往的经验给予他们,使他们在管理班级工作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使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最大限度地使用所学到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除此之外,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决地实行以德育教育为首要任务,智育教育为主体,配合体、美等综合发展的教育理念,兼顾全局,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综合发展,实行素质教育,最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4]。
3.共同管理,优化校园环境
在农村小学校园的教育工作中,校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校园环境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文环境,另一类是自然环境,在校园教育中这两类环境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由于多数农村小学的校园环境不好,所以必须在要在校园环境上下足功夫,对自然环境来说,我们必须培养出学生的主人翁思想,使他们具有爱校如家意识,一起努力来美化学校的环境,从小事做起,不乱丢垃圾不损坏校园财务,打造出一种建设校园的氛围,如此才能够使校园的环境宜人、风景优美。对于人文环境的创造,首先需要教师队伍为广大学生做好表率,这是因为所有教师的言行都能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必须时刻注意教师的自身形象,不乱说脏话,讲文明讲礼貌,注意卫生和道德。通过严格的行为标准规范自身的行为,使自己能够在学生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坚持学习,以此来更新自身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们也可以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上具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结语
总之,农村小学的校园管理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在各个方面予以考虑。因为农村小学往往不具备完善的资源条件,使校园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校园管理者必须从多角度出发,以避免在管理工作中发生问题。伴随着不断深化改革的教育理念,校园管理也需要不断融入科学合理的观念,出台一些适合学校发展的策略,使农村小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定平.浅谈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的几个重点[N].黔西南日报,2011-09-10( 8) .
[2]周秀月.农村小学校园创建的探索[J].吉林教育,2011,(8) : 31.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我国国情,在建设新农村背景下,提出了农村体育发展的策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征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即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关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
一、完善农村体育组织与管理的服务体系
我国农村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且分散,开展全民体育健身工作,如果基层没有健全的领导机构和完善的组织与管理网络体系,没有配套的管理队伍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及体育指导服务,农村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就难以有组织的开展。因此建议基层乡镇和行政村应当普遍成立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乡镇要有领导干部分管体育工作,全面领导乡镇的体育工作,村委会也要有村干部专人负责本村的体育工作。乡镇文体工作站应当有专职体育工作人员或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编制,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应当配备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员。
二、加大资金投入
需要政府优化城乡体育资金的投入比例,加大农村体育的资金投入,另外,要广开资金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形成一种政府拨款,社会筹集和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
三、加快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首先,发挥和利用现有各类场所的使用潜力是首要的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农村拥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很有限,而农村学校拥有体育设施以及一些企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始终没能做到有效对外开放。学校、乡镇、单位等各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和管理工作,使有限的农村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以缓解目前体育设施较为缺乏的局面,实现农村的体育资源共驻共享。其次,各级城建局、体育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要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认真贯彻和执行《体育法》精神,使农村体育社区建设纳入配套建设规划,保护现有的体育设施,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最后,以政府为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要利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将全民健身工程资助重点转移到农村,帮助农村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在建设和完善农村多元化的体育设施的基础上,配合相应的体育设施服务,逐渐形成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体育设施服务网络。
四、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资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增加,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除极少数边远和贫困地区外,农村中小学一般都能配有简单的基本体育场地和设施,如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台、单双杠等器材。这些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所与设施,大部分没有对农民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绝大部分是政府投资的,理应为社会服务,向农民开放。因此,有效地利用农村中小学现有的体育场地资源,是解决农村体育场地匮乏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议县级文体局应会同教育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研究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如何在节假日和教学活动以外的时间免费向农民开放。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师资队伍,指导农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条件改善以后,他们也像城里人一样,需要丰富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增进身心健康。因此,经常组织农民开展运动竞赛、体育健身活动,特别是组织开展具有农村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健康、文明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不仅能丰富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能有效地抵制农民参与封建迷信和活动。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文化体育活动,起到进一步宣传推动,扩大影响的作用,使农村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体育意识
随着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三农问题”,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闲暇时间的逐步增多,为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机会。然而,要做到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在农村深入人心,广泛开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村文体活动中心、村体育指导室内要长年订阅体育报刊、体育科普书籍。要通过广播、电视、村宣传橱窗等载体,宣传体育科普知识,传播体育文化信息。组织编写农民全民体育健身手册和丛书,指导农民正确参加全民体育健身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在农村营造全民体育健身的氛围,真正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带来的乐趣和益处。
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没有2/3以上人口的农民参与,全民体育健身就不能称为全民。由于我国地理环境负责,山区多,交通不便,加上农村人口基数大,促进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是一项艰巨而负责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和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陆学艺,三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当下,在全球权力的竞争中,主要以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竞争见长。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刻化,实现教育信息化必然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层面,而农村小学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实现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然有助于实现我国传统教育走向信息化、现代化。
那么,如何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完成跨越式的发展而不致虚有其表呢?研究表明,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就可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并行的策略。换而言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层次入手,既注重各个层次的研究和发展,又关注于均衡、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由点到面,进而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一、宏观层面:全局把握
在宏观层次上,有必要从全局的角度去把握并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三个面向”,实现科学定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首先是一个现代化问题。在当代,实现现代化一定要与信息化建设做到相得益彰。那么,面向现代,实际上就指明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此其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问题。因此,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此其二。面向世界,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因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也应随时代而进步,积极走向世界,成国际接轨,此其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国家前进的指南,也是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指南。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着眼于先进文化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继而用先进的文化熏陶祖国的花朵。此外,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还须着眼于最广大农村人口的根本利益。农村贫困的根本在于信息的闭塞,在于人口素质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利益”这一角度出发,为农村小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尽可能优质的信息教育资源尤为重要。
第三,“跨越”是信息时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键机会。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抓住历史契机,把握跨越,为实现跨越而不懈努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之所以要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首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当前的国情。当信息技术革命日益深刻之时,我国还尚处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之中。为此,作为总体上落后于城市小学教育,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农村小学教育,要实现与整个教育系统保持协调发展,必然需要采取跨越式发展策略。
二、中观层面:分项针对
在中观层次上,需要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逐项讨论,针对解决:
第一,集思广益,开阔思路,多方筹措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费。可以说,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解决经费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充分高效利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教育投入,将之用足、用好。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多方吸引教育信息化投资。
第二,勇于调整农村小学教育结构,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事实上,基于我国特殊的农村地形,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极其普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布局教育结构不能简单地通过理想的平面距离来完成,应从农村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及人的需求与可能两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征求多方面意见,为尽可能多的小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而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一方面需要整合农村小学教育的外部资源,另一方面则需整合内部资源,进而整合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
第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实施教师轮换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老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和校长聘任制度等,奖优罚劣。
三、微观层面:观念掌控
在微观层次上,观念先行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可靠保证。所谓观念先行,即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观念。这一观念的树立、形成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也能够加速信息化教育的有效模式的建立。可以说,在这里,所谓观念先行中的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于课程、课堂教学之中而促进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观念。毋庸置疑,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必经之路。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树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互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的观念。可以说,这些观念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基于信息时代之下网络学习的重要特征。此外,正确利用互联网应从“娃娃”抓起,特别是“新农村”之下的“娃娃”。很显然,正确而自主学习等观念的形成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微观层次上的重要发展策略。
第三,兼顾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势,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观念。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有着传统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优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传统学校教育富有“人性”的特点及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也不容忽视。因此,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应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兼容包并,平衡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快速、持续发展提高的目标。
综而论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更是当代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应当以建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及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与归宿,坚持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扫平“信息鸿沟”,致力于缩小城乡信息资源差距和网络建设差距,立足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快速、持续发展提高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兰晓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技术,2011,(1).
“互联网+”农村信用社策略
0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较为深远。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对象大多为农民,虽然互联网金融可以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奠定较好的技术基础,但是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握能力不足,因此使得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存在较多的问题。新时期要求农村信用社能够根据直面发展机遇和挑战,促进自身的发展。以下文章就“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1“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信贷投放不足
农村信用社主要对象是农民,但是从金融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市场的信贷投放量要远远小于城镇,这点我们可以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的金额和数量明显看出来。这种保险箱的发生主要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象有关,但是也与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不得不提高贷款的门槛有关。为了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会要求农民能够提供第二还款来源,如果无法提供则拒绝进行贷款。这方面的要求对于部分农民而言属于难度系数较大的,因此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客户数量大大减少,更多的农民会选择从其他的渠道进行贷款,导致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1.2金融产品有待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银行和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要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创新金融产品,获得客户的喜爱和欢迎。但是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依然沿用过去的发展模式,其主要的经营业务是存贷款业务,代收代付的业务以及保险的业务也仅作为少量的补充,而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服务的提供更是稀少。因此,相对于农村市场日益增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而言,农村信用社当前的经营和发展模式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严重限制了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也导致了更多客户的流失,不利于扩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规模。
1.3服务质量和水平限制
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当地人,其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服务意识方面也较为落后,因此导致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互联网+”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金融和理财方式,还转变了人们的思维,使客户对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和金融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要求农村信用社不仅要为客户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还要求农村信用社能够加强对服务的创新。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服务质量也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更新和研发也仍然处于初级水平,亟待提高。
1.4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完善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也能够跟上时展的角度,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提高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为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奠定技术和环境基础。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当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农村信用社要想设置足够的网点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水平又较低,难以在短时间内容获得较高的利益。因此,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自助设备、网络银行以及pos机等的配置率不高,使用率也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
1.5人员素质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信用社的人才结构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受晋升空间、农村经济以及生活环境等的影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在专业度上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且在人才结构上也呈现出明显看的老龄化特征,这对于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实力、拓展的业务、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等十分不利,需要引起农村信用社领导的注意。此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能够加强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上数据分析和系统建立,推动农村信用社业务的拓展和发展。
2“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策略
2.1调整市场经营结构
首先,农村信用社应该要进行机构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体制建设。农村信用社在新时期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凭条来进行产品的更新和服务的拓展,帮助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更好发展;其次,加强对客户的定位和分析。要拓展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渠道,吸引更多的客户来源必须要求农村信用社能够加强对可的市场定位,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经营策略、产品开发以及服务创新等的调整。具体来说,第一,农村信用社应该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分先,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保证农村信用社始终处于低风险的经营状态;第二,农村信用社要立足三农,从小做起,从分散的业务做起,针对“小微”客户进行创新和发展;第三,开始当地营销,利用农村信用社的当地化特征进行特色发展,拓展业务渠道,做好市场营销工作。
2.2加强农村资料的利用和整合
农村资源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作用,如农村的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科学技术普及率较低等,但是,农村资源也可以在某方面促进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例如,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农村的特色进行传统业务的调整和优化。农村信用社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用组合担保的形式推广业务,如“信用+保证+抵押”、“信用+保证”、“信用+抵押”组合等。抵押的物品可以是土地也可以是林地,根据农民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既能够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又能够降低贷款门槛。
此外,农村信用社还可以实现“小微”的贷款形式,即调整贷款的最低额度,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
2.3创新互联网技术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采用新的金融发展模式进行经营和发展,增加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实现技术革新,并在技术革新的同时加强体制的改革、因此,农村信用社需要加强互联网金融合作平台的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提供基础。此外,农村信用社还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更好发展。
2.4不断拓展经营业务
农村信用社要实现业务的拓展必须要求其能够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来进行发展。首先,农村信用社应该要加强对客户的巩固,找准市场定位和自身定位,创新业务和产品,牢牢把握农民和“三农”市场,巩固原有的客户资源;其次,农村信用社需要加强对活期存款的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活期存款的利息增加,方便人们的日常使用,要求农村信用社也必须要跟上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的变化,提升客户活期存款的价值,加强对活期存款的管理;最后,实现转型,争取更多的客户,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3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既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又迎接着巨大的挑战,要求农村信用社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合理调整经营和发展策略,如加强对市场经营结构的调整,加强农村资料的利用和整合,创新互联网技术发展等,促进农村信用社更好发展。参考文献:
[1]柯毅强,郑路远.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应对策略探析――以德清农商银行为例[J].浙江金融,2015,06:62-65.
[2]叶万全.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5,29:84-86.
[3]贾康,杜华,王兆峰.新常态下农村金融机构基层网点转型发展的思考――以古浪县农村信用社为例[J].甘肃金融,2015,09:39-41.
[4]倪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村信用社发展趋向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17:292.
[5]张宇,吴君妍.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模式风险防控研究――以小额保险+小额贷款为例[J].中国商论,2015,1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