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学原理小论文

时间:2023-07-05 16:21:45

导语:在教育学原理小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学原理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行知思想;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40-1

加德纳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把人的智能分为七种,这七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后来加德纳又加了一种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样总共有八种智能,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不同的智能分别存在。因此,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智能或某几方面的只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

一、多元智能理论给予教学的启示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以及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 。

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有八种智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因此,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深度掘出学生潜在的才能,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爱满天下,爱生如子。”不要因某些学生功课差些,就以“差生、劣生”对待。

2.教师应树立整体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育价值观 。

加德纳多元智能的提出使人们可以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人的智能表现和特征,促使教育将影响范畴定位在更加全面的教育上。同时,就如多元智能理论指出的,随着每个人的每种智能水平及其组合方式的不相同,个人对问题所产生的理解及处理方式不相同,这就是个性化的体现,学科教学对不同智能的开发允许有不同程度,但要力求最大化的开发。

3.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 。

加德纳认为每个主体都具有某些智能,也就是每个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因此,针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激发他们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了解授课的内容,比如在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上王菲所演唱的歌曲,那么具有音乐智能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记住了这首词。

二、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1.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其实,对传统教学中的先生讲、学生听,视学生为“容器”的现象,陶行知先生早就深恶痛绝,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十分尊重儿童,他说:“我们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小孩子是民国的小主人。”他还特地写了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上面提到的“六大解放”也充分体现了他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相信儿童的教育思想。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一直以来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教师的角色是不容置疑的,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存在学习语文的兴趣下,学习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其次,要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在课堂上课时,不能一味地以自己的备课为主,而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一部分知识点。在课堂提问时,诱导学生提问,通过对学生提问的半开放式解答,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应该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可以看成是一个小的制度环境,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思考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老师之间的良好沟通。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2.小学语文应开展分层教学。

在多元智能理论下,每个主体所具有的只能是不相同的,这样就需要按照教学的基本流程,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小学语文采用分层教学。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特点不同,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各个层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上课重点和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适用分层教学,首先要对每个学生都有所了解,这是分层的基础。其次应该建立分层目标,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长期学习机制。把教学目标便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的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特点,比如有些学生用看书背书可以很好的记忆,而有些学生需要有写的或者需要图文相结合等,这样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最后应及时调整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分层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有了一定得进步,教师需要重新制定新的分层目标。

3.小学语文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固定的教学方法肯定会使学生厌倦,只有不断变化的教学手段才可以使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①多媒体教学: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景模式,是学生深入到课本中去,而且具有图像、声音等辅助工具,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②晨读:有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我国传统的优良手段也不能丢。晨读在我国已存在了上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晨读对于学习语文具有很好的效果,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③小组讨论:在教授小学语文课程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踊跃发言。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陶行知教师思想与教育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开展真人教育,反对封闭式的教育,主张真实的教育;反对硬性灌输的教育,主张尊重学生的教育;反对压抑学生个性的教育,主张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龚宝成等.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渗透.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第2篇

在这种“英语热“的环境下,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日益显著。

1.基本教育功能错误,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英教育中对英语的错误定位,使很多人才失去了发挥特长的机会,根据一些独立院校的招生教师说,很多专业知识很优秀的学生由于达不到英语标准而没有录取,反而一些专业知识比较欠缺但是英语较为优秀的人成了录取的重点对象。英语地位过高使得教育的目的发生了转变,充分实现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规律。

2.投入大收获小

当前,高校中多数学生的英语程度仅仅可以对付考试,虽然大多数学生取得了英语四、六级证书,但是能够流畅的使用英语交流和能够顺利的阅读英文报纸或书籍的人很少。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但其取得的收入与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

3.教育改革效果较小,教育功能定位比较狭隘

不可否认的,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中,学校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例如,大学生英语水平较之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改革道路并不一帆风顺,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事实证明,通过加强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学校加大设备,师资等投入、改进英语教学方法和理念等方式,远远没有解决英语在摄入会时间中的使用问题。在社会改革中,英语教育改革和政治经济改革一样是一个发杂的工程,改革道路任重而道远,单靠一些简单的变化是可能是实现改革的目的的。所以,要建立宏观思想,以此作为微观改革的指导思想,从整体上,系统上进行改革,才能使英语教学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

1.明确课程的定位及时间

先对于初高中英语来说,大学英语处在一个较高的环节中,尽管学生在高中学习的英语已经使得他们具有了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由于高考成绩的限制,在客观上这些在独立院校就读的学生较之重点高校学生的英语程度比较差。所以,不能要求这部分学生在英语方面做到精通。但是随着英语教育的进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要不断的增高,因此在独立院校比较合适的课程设置是在学期开始后采用分级式的因材施教,学生课程的开设设时间要根据学生实际英语账务水平制定,对于掌握较好的班级提前开设,掌握较差的延后开设。

2.师资建设

建议对于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科进修,为英语指教打好基础,教师应该有效利用学校的组员进行课程那个学习或开展合作教学,在合作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校方要为教师建立合作学习平台,保证教师能够有效的开展教学合作和学习。这一制度不仅能增加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3.课程设置

在分层次教学的主导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安排一些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减少学时,或者体检进入专业英语的深造中。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重视英语的使用性和交流型,如:口语交流,英语写作,情景对话等。在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科目,引领学生所学专业与国际接轨。

4.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场景构建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所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个性心理(兴趣、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等),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相应的具备长期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三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多门学科的交集,处于各学科的边缘地带,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的学科。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一点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这一人生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其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重,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其目地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形成健康人格。

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要求,还是高职大学生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与完善的主观愿望。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很多。首先,自身经历是形成自卑心理的历史因素。受社会传统观念或自己的某种理想意识强化,高考失利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其次,社会评定是形成自卑心理的现实因素。社会舆论没能有效引导人们形成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职业学校往往被看作是低档次的学校,职校学生往往被看作是低层次的学生,使大多来自农村的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许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并非出于自愿,许多新生入学时都不能摆脱心理阴影。所以,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重新树立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当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在这一阶段,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关爱学生、抚慰学生,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增强学生的健康心理机能,并较好地适应高职学校的学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成功之本。

二、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信息和美,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美的东西最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很难忘记。由历史、现实、未来汇成的信息海洋,由泪水智力、智慧、信心所谱写的悲壮的人类进行曲,像甘醇,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智慧给青少年以思想的启迪。

三、重视情感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我觉得:首先要对学生有颗爱心。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容易唤起学生的进取心,因此,对学生要信任不要歧视,要关心不要冷漠,尤其是对那些成绩差的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励,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给予他们以成功与欢乐的体验,因此对学生的真诚是联结师生情感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其次是老师的为人师表,老师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正直、刚正不阿的为人,具有渊博的知识等才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学生才能从心底里佩服你,才能“信你之道”。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强,焦虑、依赖、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中学生心理不健康比例的增大,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更需要我们老师从多方位去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从师生情感中吸取向上的力量,从而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形成一个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的心理环境。

爱是播撒在学生心田的甘露。要坚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绳之以纪,持之以恒”的教育方法,增强学生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消除学生的戒心与对立情绪,打开心灵的窗口,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勇于克服学习困难

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明显标记,就是他的坚强意志。”苏轼曾讲:“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墙头这些心理素质。

例如,对挫折、失败的承受能力差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形式,而经受挫折是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有效手段。若提供给学生的问题都是机械地模仿和套例题,怎是一帆风顺,缺少波折,就无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雅化”例题思路,讲讲探索失败的一面。即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思维态势,或一筹莫展,或逐步尝试,或遭困受挫。然后与学生一起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这样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看到,失败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而学生具有坚强单击品质,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索。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潜能开发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正确指导学生多读与专业相关的资料、书籍,养成自学习惯。

其次,要指导学生怎样听课。教会学生掌握听课思路,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延伸来听课,这样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再次,要指导学生在复习中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掌握关键,吸取精华,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巩固学习知识的习惯。另外,要指导学生思考,用老师的思维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联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综合、同时要求学生多提“为什么”,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人际交往训练等,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的、和谐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新兴的教育活动。总之,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职校生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是职业学校教师的一项经常化、制度化、持之以恒的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科学性指导下的实效性,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进一步推动这项事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晔.谁为大学生解开“郁闷”心结[N].中国青年报,2005—06-03.

[2]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张岂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4]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5]武建芬,孙明涛.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6]杨剑,季浏,田石榴,等.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7]高志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咨询[D].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12).

[8]董广杰.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9]冯观富.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与管理[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10]吴武典,林朝夫.学校心理辅导原理[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第4篇

1.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度比较低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仅停留在表面。所谓的健康教育工作多是举办相关讲座,让学生了解常规性知识,导致学生对如何调整自身心态了解性不足。其次部分院校设置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健康中心多隶属于其他部门的管理范畴内,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咨询,进而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无人负责。

2.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比较复杂,很多健康教育老师多是代课教师,对心理疏导工作相关内容缺乏了解,因此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当前限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实证性心理健康知识给予解答。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是经过短暂的训练和教育后就上岗,对相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没有确切的了解,同时加上自身经验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进行。

3.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由于高职院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在实践中缺乏全面的教学系统,部分学校尽管设置了教学课程,但是将其作为选修类科目,多数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度不足,尽管自身有相关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及时寻求帮助。其次在实践中存在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教育比例不平衡的特点,教师多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育,缺乏实证性内容,导致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上课效率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顺利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该课程的顺利进行,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将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以下将对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提升学校的重视度

学校相关领导部门要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度,认识到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领导和管理,积极给予相关支持。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性科目之一,纳入到学生整体教育规划中,在实践中设置相关机构,根据实际要求,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给予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进而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提升教职人员的素质

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差的现状,学校要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担任教职工作,其次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讲座,让教职人员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有确切的了解。同时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监视的任职资格,只有具备和心理学相关学历或者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方可进行实践教学,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3.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第5篇

小学阶段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发展的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它对小学语文教育给予了新的启示。

儿童时期是发掘大脑中各种潜能的黄金时期,培养和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从小开始,因此,小学阶段是开发这八种智能最有效的时期,在实践中,我研究并探索出以下几种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爱和欣赏使学生自信地面对学习

我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其中一些辩证关系,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实践”的思想,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因此,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微笑、鼓励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把多元智能理论成功引入课堂,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

我们知道,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衡发展。那样的话,就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这是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比如,我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语文的学习充满信心。我让学生想说的说、想表演的表演、想读的读、想画的画、想创编课文的编课文、想做卡片的做卡片。

第二,帮助和期待后进生的进步,如何帮助后进生充满自信地面对学习?我想,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可以燎原的那点“星星之火”。使后进生重新树立信心,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点滴进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我正是找到学生的一两点优势智能,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其更多的潜能,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帮助他们正确了解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最终达到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的目标。比如在课前的三分钟训练中,我尽量多一些耐心给学生,让他们摆脱畏难情绪。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的转变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的。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轻松自如地面对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有了这个条件,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同时八项智能在学生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课堂成了鲜活的学习乐园。因此从课堂环境来讲,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1.配乐朗读课文,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2.通过画画儿展现眼中的课文,发展绘画智能和空间想象智能。3.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学生能模仿生活场景演一演,在对话的过程中发展了人际关系智能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如《运南瓜》、《我该怎么办》口语交际训练。4.在日记的写作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展了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如《春天来了》、《植物的生长》、《下雪》等日记。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会学习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们呈现在语文课堂上的是明显的语言智能的差异,这便成了学生认定自我的唯一标准。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好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出现了语文学习的两极分化。事实并非如此,我的实践使我感到另一部分学生也可以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只要让其感到“快乐”便会扬起自信的风帆,在语文学习中风雨无阻、远航。

2.由一方面智能的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最终达到开发多方面智能的目标

给学生以勇于尝试的广阔天空,让学生尽情尝试,勇敢挑战,成为敢想、敢说、敢做的新时代儿童!尤其是语言智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智能。

第6篇

校园阵地文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校园媒体文化,包括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是校园文化存在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随着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切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校园文化传播载体的各类传媒,正是高校主流声音的舆论宣传阵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包括共同理想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引领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把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入校园阵地文化建设中,一是可依托校园舆论宣传载体为阵地,切实加强对大学精神、优良校风和学校名师的宣传。积极开展对具有各校办学特色、作为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的校训、校歌、学校精神和办学的优良校风以及学校师生公认的名师的学术成就、崇高品德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精神,了解学校的优良校风,了解学生引以为豪、视为楷模的名师风采,促进大学生在深厚的大学精神的熏陶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传统的感染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坚定共同理想打下基础。二是可依托校园舆论宣传载体为阵地,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师生,引领校园阵地文化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浅出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宣传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共同理想的思想共识。在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各种先进典型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对在大学生中涌现出来的、经评选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人物,加大正面宣传和报道力度,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培育大学生从思想和情感上对共同理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着力使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与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活动文化是指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导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开展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各类“活动”形态表现出来的彰显学校办学精神和办学特色以及师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校园活动文化包括校园一切文化活动,它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达最直接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活动文化按其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宣传教育活动、文娱体育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拓展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文化,不仅对于培育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团结合作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由思想上认同外化为自觉践行的有效切入点。把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可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富有特色的以“活动”为载体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诸如通过开展大量体现校园日常生活的各类活动,包括文体竞赛活动、专题报告或演讲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公益服务活动、文明班级创建活动等,通过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各类大学生社团活动,以及通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切实把包括共同理想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各项校园活动文化中,发挥校园“活动”文化的熏陶、凝聚和激励作用,引领大学生对共同理想形成思想共识和情感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加强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校园活动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应注重提高校园活动文化的品味和水平,增强校园活动文化的品牌意识,确立校园活动文化品牌战略。为此,应注重采取以下相应对策:(1)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科学管理。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应重视和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校园活动文化健康开展的管理体制机制,校党委宣传部、共青团和学生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强化科学管理和指导,促进校园活动文化的规范化。(2)积极加强引导,注重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邀请校内知名专家、教授做专题教育报告、担任相关活动的评委或颁奖嘉宾;根据各社团的特点,聘请有关教师和社会知名人士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成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社团活动的水平和感召力。(3)强化激励措施,吸引学生参加。积极发挥大学生在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把参加校园活动文化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评先评优等奖励的条件之一,激发学生主动参加校园活动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总之,通过开展各项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确立和不断巩固共同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三、着力使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与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创业文化是伴随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校园创业文化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创新色彩,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关于“校园创业文化”的概念,目前在我国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校园创业文化是高校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难看出,这一概念是由“文化”一词的概念导引而来,仍觉过于笼统。笔者认为,校园创业文化是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在推进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创业行为的总和。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提高创业素质,为毕业后继续创业奠定一定基础、提供可能,而且可以把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共同理想教育的平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并不断强化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把为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实现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基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切实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要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创业技能大赛、创业成果表彰和展览、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或社会人士做创业报告、举办创业论坛等活动,用成功的创业经验激励和鼓舞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积极开展创业政策、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等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支持创业、崇尚创业、以创业为荣的文化氛围。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全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科学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可将创业教育课程与创新、就业指导等课程以及相关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设施“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加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和加强对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与创业实践辅导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再次,要加大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力度。适当增加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建立大学生创业实验基地或实践场所,或进行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场所。

第7篇

关键词:高等医学;公共管理;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18-02

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生人数的增多,导致学生管理难度加大,许多学校软件、硬件的增长与学生数的增多不成比例,导致学生平均教育资源不足,致使教学质量下滑,医学生以后在临床一线工作,没有扎实的学习难以保证以后临床的安全。另外由于现代法治日益健全,学生的维权意识增强,从而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

1.以人为本。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不再只是指令的机构,而是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者,公民享受公共服务,政府行为以服务于顾客的满意度为中心,注重顾客的评价,并运用换位思考保证行政行为符合公众的喜好。

2.治道变革。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行为中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低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忙于划桨而忘了掌舵,而掌舵的方法则可以通过重塑市场,通过必要的措施影响私人部门的划桨。

3.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竞争才能保证有质量、有效率,可以让私营机构也参与提供公共服务,迫使垄断部门对顾客的需求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必要的反应。

4.重视效率。新公共管理通过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重视结果,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追求效率,追求效率应该成为行政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用人制度。新公共管理推行临时雇佣制,合同用人制等制度,打破传统的无大错不得辞退的规定,这样才能提高政府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尽职尽责,主动参与管理,避免一旦录取则高枕无忧、不去思变、固步自封的情况出现。

总的来说,新公共管理是一种理念和策略,它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管理体现在对顾客负责和满意的宗旨上,新公共管理是一种程序和方法,强调以事实为依据,采用绩效考评,并通过公平科学的程序和步骤提高组织效益;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文化和哲学,它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尊重民众的诉求,从而使管理更具人性化。

二、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服务意识缺乏。传统学生管理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主要手段是模块式、教条化管理,缺乏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医德医风的塑造,另外学校将国家和学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地位强势,认为学生应该适应学校,而不是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配合学生。

2.教学管理投入不足。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以下几种情况出现。①大班上课,师资短缺,目前,医学院校理论课普遍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人数多时可达200多人,学生上课全凭个人自觉,教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上课情况,于是迟到、旷课、玩手机等情况屡见不鲜。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课后也难以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②设备缺乏,平均资源不足,由于实验课堂学生数量大,且设备增长赶不上学生增长,导致学生得到的动手操作机会较以往有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视频教学,而操作技能是医学生所需掌握的重要技能。

3.学生缺乏权益保护。由于学校涉及学生管理部门众多,一旦出现问题,常常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下,医学生课程繁重,课余时间少,很多时候不得不通过请假等方式办理各项业务。且学校缺乏专属学生权益保护部门,目前已有的学生权益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均隶属学校管理部门,其工作内容仅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学校日常管理,未能很好实现对学生权益的保护。

4.管理系统缺乏共享。医学院校的学生工作部门以学生事务为主要工作内容,教学工作部门以教学管理为主要工作重心,但各部门之间常常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学校层面,也很难做出纵观全局的有效的良好决策。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途径

1.管理本质:以学生为中心。医学高等院校首先应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以培养优质医学生为其办学的根本宗旨,而非高校产业化,医学生的教育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探索建立一种合作共治的模式,增加学生自主管理这一环节实现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管理,例如社团学生权益部、学生管理委员会、班级心理委员等职位的设立,均是实现学生自治。

2.管理基础:构建合理模式。通过构建合理的帮助学生成长的服务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定位,以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尽可能地完善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条件,比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学生宿舍和教室配备空调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通道,并延长服务时间,提高效率、节省学生的办事时间,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并构建反馈机制,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3.管理任务:提升服务质量。高等医学院校的服务队伍应当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全体教职员工,目前,大部分机关部门和教职员工还未形成服务理念,觉得自己是学生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有上下级的阶级思想,学校应当通过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思想,逐步树立服务意识,把为学生服务当作自己的工作职责。此外,还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教学服务的典型形象。激发员工的热情,提高效率。还要完善高校人员服务培训制度,设立各种平台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完善自我,服务他人。

4.管理提升:注意预防干预。医学院校学生课业压力大,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问题,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防患于未然,对征兆应该引起重视,还要积极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处理好并减少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目标,把预防放在首位,才能有效防止或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就应该妥善处理,力求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医学院校培养了大规模的医学人才,研究和解决医学生的管理问题,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医生的道德素质、技术水平正面临广大群众越来越多的质疑,而作为培养和输送医学生的重要而唯一的通道――高等医学院校,也面临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学生教育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武晓晗.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J].重庆与世界,2011,(21).

[2]蒋远喜,赵蕾.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J].教育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人本关怀

引言

在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但有利人才的培养,还便于学校的发展建设。因此目前在许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开始对激励机制进行加强,而且有效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在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只对学生的进行激烈是不过的,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们还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的兴趣,下面我们就从激励机制在形成过程和运行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相结合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激励机制在形成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的结合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激励是教师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手段,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合理有效的激烈,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的需要。因此,我们才采用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有良好的理论指导,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通过激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等职业院校中采用的激励机制,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运行系统,它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来运用相应的手段,来对其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并且将教学目标和个人的心理需求相结合,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其学生和教师进行全面的考核,从而将教育组织的共同目标作为教育管理的引导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和教师一定的信心,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激励机制形成的过程当中,人本关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学生的心理要求进行全面的把握,建立起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目前,我们将激励机制和人本关怀相结合的形成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要求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都是采用的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的方法,只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在进行被动的学习。而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也没有才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质量达不到人们的要求,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而且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极为庞大的智慧群体,虽然他们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心理需求中也有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在激励机制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全面的把握,将其这两个智慧群体的共性和差异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是教学管理模式中主要的内容,无论是在对学生还是教师进行管理的时候,学校都应该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其中人文关怀就是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基础,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来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以人为本主要从而这几个方面表现。

一是塑造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它既是学校奋斗的目标,也是组织成员努力的方向。在形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征求组织全体成员的意见,要注重集中全体成员的智慧,以便确保共同目标的代表性和正确性。

二是设置激励措施。在设置激励措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调查分析,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需要,然后把这些心理需要的满足同高校教学管理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使搞好教学、努力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三是监督执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必定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为了保证这种管理模式能够顺利实施,学校必须委派具有一定职位的领导,或采用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对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协调和监控,以确保它取得预期的好效果。

3.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激化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而动机通常是与人的心理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由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既有共性又有层次性和差异性,这决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应该具有多样性。

4.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是推进激励机制人本化的有效保证。因为只有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才能对教师和学生的绩效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激励措施真正起到调动和保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的效果。

二、激励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的结合

激励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实现与人本关怀的结合,目前,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刚柔并举的运作方法

制度化的管理属于刚性管理的范畴,它可以使管理过程做到规范有序、有条不紊。激励机制采用制度化的刚性运作,它可以使监控、评估、奖惩做到有章可循,切实保证运作过程围绕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展开,它具有短期效果明显的特征。但是,刚性管理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对组织成员进行人文关怀,容易导致组织成员内心世界的封闭和生活热情的缺乏,从而大大降低组织成员的生活质量,这给管理工作的持续运行带来了致命的障碍。

2.增强激励机制运行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透明度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激励效果的好坏。有透明度才能产生激励效果,如果是暗箱操作或者过于强调主观作用,不仅达不到激励的最终目的,还会大大挫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反而使激励机制成为管理工作的障碍。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行激励机制时,要增强运作的透明度,让广大教师和学生明了激励机制的整个运行过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绩效进行监控、评估和奖惩,从而实现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目的。

3.确保激励标准的稳定性

奖励激励是一种诱人的直接物质利益分配,必然会涉及很多人员尤其是部分领导的利益关系。如果个别领导此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便根据自己的绩效状况来修改激励标准,就会破坏激励标准的稳定性,从而使激励作用降低。因此,在实践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当已定的激励措施与领导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领导要发扬高尚的风格,要以大局为重,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也要保证激励标准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使激励机制产生正面的真实效果。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我们要将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目前,有许多中等职业院校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在激励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使得我国当前的教育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因此我们还要在实践中去部不断的探索和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在激励机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会计技能竞赛 校园文化活动 融合

【分类号】G718.5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5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基金课题《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研究》(2015d05)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会计技能竞赛在众多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高校管理者在新的政策环境中,秉承着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新的理念推行管理和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在会计技能竞赛和学生活动中,却常存在重复性,重复性的项目开展导致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长久会造成院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创新,影响学生参加竞赛或活动的积极性。以校园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最终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资源,在会计系列专业发展上开拓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及发展方向

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并落实团的十七大工作部署,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都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文化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旨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应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培养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而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待人处事,培养良好的性格,注重兴趣的培养,发展成健全的独立个体。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注重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激发教师和学生激情和创新能力,最终促进教学相长,院校长期发展永葆生机。

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现状

2012年,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成功开办。该项比赛是在仿真财务、税务、供应商等各种会计涉及的领域中进行的分岗位开放式的技能竞赛。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专业品牌度,积极参加会计技能竞赛,在短时间内获得业务成果。但高职院校参加这种技能竞赛的经验较浅,人才、培训、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缺少实质性长期性鼓励性的制度政策措施作支撑,缺少经验,缺少完善的管理培训,缺少奖励性的措施,造成比赛准备时间急,准备不充足,分配资源过度浪费,例如选手培训过于粗糙,无人主动带队和主动报名培训。

三、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意义

会计技能竞赛能给高职院校带来不可或缺的优势:提高院校知名度,打造专业品牌,获得良好的业务成果,成功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培训队伍;也能在当中选拔良好的学生苗子作为定点的培养对象,最终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把学变成教中做,层层深入。但由于院校制度不一,重视程度不同,选拔学生、深入培训、奖励性的措施不足等,资源造成过度浪费。在工作管理中遇到比赛通知,才急忙准备,被动安排的情况屡见不鲜。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现象的科学可信的制度、方法和理念指导,具体的解决措施。

党和国家的治国方针政策都在营造一个永葆生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院校需要培训身心健全的社会实用性的合格人才,贯彻先进性、群众性、创新性、绿色、开发共享的核心发展理念。在这种发展理念和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先进的发展理念,推行先进的管理办法,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开展与院校各种专业相关的技能活动,能充分融入核心理念,贯彻党和国家的核心指导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目的相同,弘扬的精神一致,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两者能有机融合,能大大提高院校资源高度分配,资源能实现科学地充分利用,能从院校范围内培养和挑选学生,能在院校范围内实现专业技能培训,能科学地实现鼓励性措施,有效解决会计技能竞赛的事先、事中、事后的各方面人才、财力问题。最终能从基本层面营造良好的培养人才氛围,打造具有健全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性人才。

四、建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长效机制

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院校各个层面能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先进性、创新性、绿色的办学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理念。

(一)建立贯彻院校各层面的技能竞赛与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离不开院校党政领导班子的有力支持。建立科学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技能竞赛活动就能顺利开展,解决事先、事中、事后准备不足,支持力度和关注度不够的等难题,有效提供工作效率。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实,能有力推动校园文化会计技能竞赛关注度提升,保障会计技能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在市场营销角度当中,每个产品都需要有品牌文化,在消费者群体中都需要有品牌口碑,建立品牌效应,在消费者某一种需要当中,能无意识地产生对某一品牌的需要时,品牌效应就会发生。而校园文化,在学生群体推广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品牌效应。而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技能是核心。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也是在培训社会实用性的技能性人才。既然需要品牌,品牌跟技能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看,性质一致,若能推动以培训会计技能的校园品牌,无形中就推广了会计专业品牌效应,在教师和学生当中,产生品牌需要,品牌效应,即会计技能看品牌,品牌就是核心,培养会计技能就是校园文化,也是办学的宗旨,也是会计专业校园文化特有的品牌活动的核心观念。因此,推动会计技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就是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把会计技能融入课余文化活动各层面

建立校园文化品牌会计技能活动。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层层深入,实现点――线――面全面覆盖。在点的层面,通过学生个体,推广会计技能是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在整个专业学习中,需加强训练,在群体推广中,面向学生个体的学生活动社团,能建立以专业技能为主导的社团,以课余时间为主,带动不同专业的学生,体会学习会计技能的趣味;在线的层面,以会计专业为主要学生群体,组织并举办以趣味性为主的会计技能竞赛,并在班级层面展开奖励;在面的层面,将会计专业系部组织和举办的会计技能竞赛,推送到全院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面向的活动必须是院级层面的各系不同的学生,以各系学生组队的形式,参加会计专业技能比赛,落实全院推广,把会计技能融入学生文化活动当中,最终实现点――线――面全覆盖。

(四)以校园品牌活动为契机,挖掘有潜力学生参加各种会计技能比赛

在实现点――线――面全面推广同时,通过现时各种消息传播渠道,在把会计技能竞赛这个校园文化品牌宣传到校外,增加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通过宣传和组织举办会计技能竞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能有效地挑选出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市、省、全国的各种会计技能比赛。参与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会计技能竞赛的学生,都是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没有专业的培训参加更深一层的比赛前,已经通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给学生有充分的锻炼和训练,在专业教学角度上,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克服遇到各种市级以上专业比赛准备不足带来的各种困难,有利于后续的培训和发展。

(五)培养学生教师及院校管理的创新能力

能推广和实现有树立校园文化品牌的会计技能竞赛,在学生管理层面,能带动组织和举办的老师们充分结合系部情况,系部的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历次的组织和举办当中能顺利掌握各种会计技能比赛的关键。在学生角度下,能在专业技能和待人做事上,能得到双方面的充分锻炼,能打开眼界,培养自身成为社会适用性的技能人才。

五、总结

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下,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开拓和运用更好的管理渠道,大大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学生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上的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祁丽.技能竞赛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2.98-99